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

首页 / 心得体会 / |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

  在2013年这个热情的8月份我们历史教研组在我校敬知楼进行了面向高三的系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自主高考题训练、小组讨论高考取向以及最关键的聆听专家讲座。

  通过对于七位历史教学专家们的教授内容的学*。使我对课改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扩展自己的空间,突破自己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教学内容要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3、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的提高。

  通过培训,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

  通过参加省普通高中新课改学科通识网络培训,使我收益匪浅,作为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对课改我充满了信心和憧憬。现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观念教法有所转变

  面对新课改,首先应具备新理念。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以及校本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学*,新课标的研究,加上自己努力学*和刻苦实践,自己“操纵”课堂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水*得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学*”“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使课改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素质教育则是课改的灵魂和引路人。

  二提高了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严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标内涵进行细致的解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处理,明确重点、难点,讲解时就会心中有数。

  此次高中地理培训系统的分析了高中地理教材,使我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初中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的重难点有了宏观的把握。建设“探究课堂”是推进课改的有效途径。

  (1)“探究”理念贯穿于高中教学。从自然到人文到区域至到地理信息技术,每一堂课都存在着不同的探究方式,渗透着探究的影子。

  (2)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也可以成功开展“探究教学”。自然地理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我的教学素材,探究活动的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枯燥的课本内容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人文地理部分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只是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有待于我去开发。

  三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对地理学*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向,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重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的成功喜悦。在教学内容上添加有思考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目标。

  四教学手段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触及到每位教师*以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等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学*需要的有意识的交流活动”中下功夫,使学*过程成为启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的活动,改变了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扭转“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像、重积累轻运用”的地理教学活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作出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等发展的观念。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觉的环境卫士。④了解21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自觉作好实施21世纪议程的知识、思想和参与能力的准备。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扎实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学科化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例如:地理基本知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基本问题及以谋求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等地理知识,特别是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过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技能(地理观测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绘制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地理基本能力(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地图和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地理研究基本方法(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地理情感(地理学*兴趣动机意志、文化情操、地理审美情趣等)、地理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地理意识(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与地理价值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2.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体现了课标的双基要求,过程与方法侧重于学*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未来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体验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通过学*后我收获很多。对于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改后怎么教心里也有底了。在与广大同仁们的交流、讨论中,使我的学*效率提高了,观念更新了。虽然我们地处边疆,经济又落后,从教这么多年,很少有机会到校外培训。即使有这样的机会,能走出去的名额也非常有限。单纯的看看书又觉得视野终究打不开,二十多年来都是在闭门造车。现在国家教育部以这样的形式来推进新课改,总觉得只是时间太短了,今后利用假期再好好钻研。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3

  在历时10天的新课程培训中,英语教学专家鲁子问、夏谷鸣等就10个专题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和分析。我认真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参与同行们的交流讨论。感到耳目一新,收获很大。专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使我得以从理论的高度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

  通过学*,我体会到使用的这套新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探究性。2、实践性。3、趣味性。4、人文性。5、评价性。6、灵活性。

  了解这些特点的同时我也感觉到了承担新课程教学的压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气氛,寓乐于教。教师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第三,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第四,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通过这次高中英语新课程培训的学*,专家、同行们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并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

  我感觉到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还应该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英语学*为例,学生只有对老师、对英语、对英语学*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的兴趣并取得成绩。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当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了,教师会真正感到轻松和放心,教学质量会有所提高。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保持心境心态的年轻,活到老,学到老。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不断地和时代共同发展进步,了解新一代学生的心理和学*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沟通与教育。

  教师应该更新评价观,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新时代要求学生应该做到全面的发展,要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例如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采取延迟评价或分解评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让他们进行补偿练*。每练*一次,每进一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也能切身体会到经过努力就一定能进步的道理。此外,除了学业成绩评价,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等等,还要进行情感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创新的主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培训后,我又学到了不少新理念,反思了我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更明确了我今后的工作的方向,而我也将本着新课程的精神,踏实、努力地做好我的工作,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新世纪的优秀教师!新课程对我们广大数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建立终身学*的观念,发展专业能力和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4

  20xx年8月1021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10天的保定市骨干教师培训会。培训期间,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课,感觉受益匪浅,使我更新了观念,改变了认识,使我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更加充满信心。此次骨干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培训中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知识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引路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只是学生学*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我们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二、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尽量做到立体式进行:将学*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有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等对待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不仅喜欢并尊重那些聪明、听活、学*成绩好的学生,而且也要尊重如智力相对差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甚至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学生。这种尊重,能使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得到确立、巩固,并逐步在学生中树立威望,使学生从中也学到了要尊重别人、会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并能使一些有严重缺点、对学校和教师有对抗行为的学生逐步改正缺点,减少与学校、教师的对抗。*时还应给学生提供*等的机会,在各种选拔时*等;在上课时*等;在评价学生时*等;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时*等;在教师自己心情愉快和不愉快时对学生都要*等。*等对待实质上也就是尊重,是对学生人格、人权的尊重。如果我们在*时的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坚持*等对待的原则,就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愿意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愿意听从我们的引导,认真对待学*。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对待他们。

  总之,参加这次培训,受益颇多,接受了更多的理论指导,感受到了教育教学最新发展,也为自己今后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5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动机、兴趣、*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的规律,养成*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1)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9篇)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20xx年11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了“新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培训。本次培训地点设在二中五楼报告厅,上午九点三十分,培训准时开始,历时三个小时,到中午十二点半结束。下午从四点开始,到5点半结束。

  上午进行培训的是老师,宋老师以“高考新政和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培训主题,从“关于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关于海洋地理”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了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修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深邃内涵。关于课程标准,宋老师讲了四个问题,即发展历程、修订原因、研制路径和课程改革背景。讲到“核心素养”这部分内容时,王老师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确立方法、学科表现及水*划分。对于新修订课标中增加的“海洋地理内容”,王老师从“为什么增加”、“增加了什么”、“讲授时应如何把握”等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说明,让参加培训的老师们茅塞顿开。

  其中宋老师讲到的高考新*革的背景——四个增强给我留下印象极为深刻,这四个增强的内容是:

  第一,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察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第二,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不是考“大杂烩”,而是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第三,高考命题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高考命题不能理论空对空,而要考察解决现实问题。第四,高考命题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那么如何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呢?他指出:

  (1)重视探究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方法。完整的现实性任务、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现实情境、强调对某个主题思考的深度而非广度,体验、合作、探究(2)加强地理实践,比如研学。

  (3)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享有公*而有质量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的开放空间,促进地理学*的拓展和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必将影响今后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午的讲座是胡老师从从对地理学科本质和价值认识的变化、地理课程目标的变化、地理课程结构的变化、地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地理课程实施的变化等5大变化、11个方面出发,对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调整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解析与阐释,让老师们看到了实施新课改、践行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地理教育的正确方向。

  通过两位老师深入浅出的解析,与会人员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为广大地理教师信心满满地迎接20xx年的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下一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拓展了思路,通过这次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在地理新课程标用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转变。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熟悉到,当今时代,不再以具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关键是创新能力的进步。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惯,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进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展开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定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题目,新课程不但要求学生学*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把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会,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绩和发展趋势,和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利用。

  2.重视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构成进程中,发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华,增强利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益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爱好、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重视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展开研究性学*。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已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进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利用知识。夸大知识的构建进程,重视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夸大基础知识的学*,重视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夸大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重视保护探索爱好,学*欲望;体现时代性夸大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重视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会;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点,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夸大可操纵性重视继续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的增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附送: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心得体会(完)心得体会教学概念物理高中

  现就物理感念教学,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也借此与位老师互通讯息,进步本身业务水*,不到的地方请师们批评指正。一般来讲,高中学生已具有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四周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进程构成整体熟悉,也能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在此熟悉进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经常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到达最好的效果。假如在教学中能够留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联系生活实践引入概念从学生熟*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由于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轻易为学生理解。特别对高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熟悉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

  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八年就物理上册教学中有关的教学:

  包括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利用,还有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但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干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利用于各种物理场合。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留意教法的多样化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十天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学*即将结束了,这些天认真观看了视频,阅读了专家文章,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接触了许多新的理念:新课程,新课改,模块,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以学生为主体等新名词,对新课程有了粗浅的认识。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行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中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时代性和人文性,通过多样化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学*新课程教师要认真学*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我们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通过这次学*我已经知道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即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矗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学*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教好新课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使用这种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总之,我通过这次远程教育了解了新课程,为学好新课程,教好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矗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4

  为期一周的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就要结束了,回顾这段学*的日子,让我收获了许多。在培训学*专家和其他老师理念的过程中,也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此,简单概述本次学*的体会。

  首先,作为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新课改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做到: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

  其次,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以往的历史课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只有全国统一的一本历史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本书而已。而新课改中,我们实行的是一标多材,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且每种教材的内容会有些许的不同,而高考却是依据课标而非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树立一个观点:历史的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是讲授增减的唯一依据。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课标内涵,把握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针对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决定每节课之前,将课标内容首先在黑板上标出,让学生第一时间去把握课标,从而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课标理念贯彻进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新课标应时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和批判精神应作为新课改下的首要问题来探索。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并应该敢于质疑老师的教学。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

  *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民主气氛。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上课先由学生阅读,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时成绩的一部分。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置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中。

  不过,在这次的远程培训中,我和其他一些教师一样有着不少的疑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难度颇大的挑战。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原有的教学观念,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个过程必定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同时,新课改一切都是新的,缺乏足够实施案例,因此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不断的探索与提高。

  第二、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课外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学生在以往的学*中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不会积极动脑的*惯,要改变他们的惰性,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对于学生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动起来,但对于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是一问三不知,怎么开展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其三、新课改过程中,新课标相应的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评价制度无法统一。对于一线的教师怎么教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这都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真正要解决,那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都能在原有的水*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

  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信息传递,分子水*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和实践的学*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6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都能在原有的水*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信息传递,分子水*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和实践的学*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7

  面展开,历史新教材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它使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学*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成为可能。在知识能力、学*过程、学*方法和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新教材有其独到之处。

  一、高中历史二期课改教材的特点:以文明史为线索,以主题史为单元,就是所谓的“主题式文明史”

  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特征及其过程。

  (1)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它与野蛮相对而言,是指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2)文明有哪些标志?

  《全球通史》中解释: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我国史学界通常认为文明的内涵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组成。所以本书的第一大主题下的文明社会的标志“金属工具”“文字”“国家”就是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初一学**古代史,初二学*世界古代史,初三学**代史。到了高中又重新学*中外*代史至当代史。造成了通史的重复。二期课改教材就避免了类似的问题。

  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交流,也符合和*、发展、协作、竞争和发扬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符合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比较注意吸收国内国外史学界的新成果,重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社会的演进和我们身边的历史。再现一种民众史、社会史、生活史。这样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在学*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高一历史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1、理解本课内容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紧扣文明史的主线索。强调从历史中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吸取在全人类意义上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智慧。

  2、文明是如何在各个历史侧面继承发展的?如建筑、饮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从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体现文明的细部演进痕迹,以激发学生的学*和探究兴趣。

  3、注意了解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4、注意了解人类通过交往,各区域文明是怎样影响、变化、发展与相互竞争,以开阔胸怀和视野,提高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

  三、新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

  2、以主题史的方式学*,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3、新教材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不具备。

  四、问题解决办法:

  1、面对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的情形,教师必须在备课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2、面对新教材突出专题和探究式的学*,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要学会收集、积累知识,建议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校园网络也应该定时对学生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

  3、针对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的情况,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补*和辅导。成立历史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对教师的要求

  当然,新教材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信息素养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之中,从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把最新最前沿的东西传给学生,也才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作为一名老师,还应该清醒认识到,信息时代相对学生来说,教师并没有必然优势,所以,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时不我待。

  2、更新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3、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新教材不仅改变学生的学*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教材实施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那么教给学生的也必然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和学*,做到终身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给学生,也才能为学生乐于接受。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8

  十天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学*即将结束了,这些天认真观看了视频,阅读了专家文章,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接触了许多新的理念:新课程,新课改,模块,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以学生为主体等新名词,对新课程有了粗浅的认识。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行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中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时代性和人文性,通过多样化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学*新课程教师要认真学*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我们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通过这次学*我已经知道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即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学*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教好新课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使用这种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总之,我通过这次远程教育了解了新课程,为学好新课程,教好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周记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9

  xxxx年8月,我完成了高中英语新课程远程培训,获益颇多。以下是我对新课程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1、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与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次的培训是以网络远程培训的方式进行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也可以任意学*或复*任何课程,这是以往的培训做不到的。除次之外,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在论坛上和其他学员分享我们的学*所得,沟通有无,这个也是以往培训做不到的。

  2、培训使我能全面、深刻理解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并能理解高中英语实验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英语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不同兴趣学生的学*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英语教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英语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过去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与新课程改革不符的一些问题,都与现代的教学理念相背离。如: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轻视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生缺乏对于教学内容、学*时间的自主支配。知识要求一步到位。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学*策略和文化意识。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自我学*;重视词组、句型、语法,轻视学*方法、阅读策略、资源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重做题,轻思考。对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可欣赏、回味、引发兴趣)、实效性的关注不够。备课方面,重视备教材,轻视备学生--不同学生,一个要求。

  这次的新课程的教材,就充分注意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评价性、灵活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3、我感觉到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兴趣、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气氛,寓乐于教。教师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课堂上老师要做到精讲多练,使课堂知识落到实处,注重当堂知识当堂消化,杜绝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做法。

  教师还应该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英语学*为例,学生只有对老师、对英语、对英语学*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的兴趣并取得成绩。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当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了,教师会真正感到轻松和放心,教学质量会有所提高。

  4、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保持心境心态的年轻,活到老,学到老。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不断地和时代共同发展进步,了解新一代学生的心理和学*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沟通与教育。

  5、教师应该更新评价观,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新时代要求学生应该做到全面的发展,要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例如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采取延迟评价或分解评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让他们进行补偿练*。每练*一次,每进一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也能切身体会到经过努力就一定能进步的道理。此外,除了学业成绩评价,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等等,还要进行情感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创新的主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培训后,我又学到了不少新理念,反思了我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更明确了我今后的工作的方向,而我也将本着新课程的精神,踏实、努力地做好我的工作,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新世纪的优秀教师!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2)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10份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

  8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10天的保定市骨干教师培训会。培训期间,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课,感觉受益匪浅,使我更新了观念,改变了认识,使我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更加充满信心。此次骨干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培训中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知识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引路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只是学生学*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我们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二、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尽量做到立体式进行:将学*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有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等对待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不仅喜欢并尊重那些聪明、听活、学*成绩好的学生,而且也要尊重如智力相对差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甚至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学生。这种尊重,能使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得到确立、巩固,并逐步在学生中树立威望,使学生从中也学到了要尊重别人、会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并能使一些有严重缺点、对学校和教师有对抗行为的学生逐步改正缺点,减少与学校、教师的对抗。*时还应给学生提供*等的机会,在各种选拔时*等;在上课时*等;在评价学生时*等;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时*等;在教师自己心情愉快和不愉快时对学生都要*等。*等对待实质上也就是尊重,是对学生人格、人权的尊重。如果我们在*时的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坚持*等对待的原则,就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愿意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愿意听从我们的引导,认真对待学*。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对待他们。

  总之,参加这次培训,受益颇多,接受了更多的理论指导,感受到了教育教学最新发展,也为自己今后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动机、兴趣、*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的规律,养成*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3

  参加新课程培训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一直感到很茫然。刚刚对教材有了较深刻地认识就要进行课程改革,对我来讲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过这两天的培训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下面仅就我个人的认识谈谈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学*体会。

  首先,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抓住数学本质。高中数学课程有几条主要脉络,比如函数、几何、运算、算法、应用、统计和概率等。教学中应注意从课程目标、素养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抓住数学本质。比如函数,它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主线。应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函数概念,即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映射关系、图形关系。而函数性质的核心是单调性,奇偶性侧重于图像,定义域和值域已经淡化了。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学中实施的不尽人意。教师导的过细,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方式,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创新和终身学*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再次,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接受性学*为主。学*材料主要来自于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接受、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任务,学*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巩固知识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方式,以课题学*为主。学*材料主要来自于问题,以解决问题来聚集学*内容,要求教师提供资源培养气氛,通过问题的解决去吸附知识。真正实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第四,教师角色的多重性。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窨,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

  最后,科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下的评价体系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重视学生学*水*的甄别,又重视学*过程中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重视定量的认识,又重视定性的分析;既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评价贯穿于数学学*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技、教育和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改革的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困难,课改的蓝图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一个碰撞、摸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挑战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投身到课程改革的事业中去,与教育共同成长进步,与学生一起收获硕果!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4

  做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教师自身的学*是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在20xx年的7月和8月,我参加了全国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和达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获益匪浅,特谈谈自己的学*体会。

  在我们原来的高中美术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讲知识又重培养能力,既重欣赏又重技能,既能注重学生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美术课,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成绩不容否定。他们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研究性学*和合作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但是,在进行教研活动听课和美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过程中,感觉到也还有为数不少的高中美术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乏味,课堂效果低微。学生学*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对美术课本来抱有的学*动力、兴趣和爱好遭到破坏,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的效果表现为低效和无效,严重的学生则会产生抵触或厌学情绪。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开展。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5

  我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感受颇深。通过这次的学*,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我的心得如下:

  一、教师将面临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在研究、探索的学*中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实行素质教育以后,指导学生学*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老师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中,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教师要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策略。

  2、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师应积极接受挑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求我们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的信息。

  1、复合型的知识素质

  教师的知识水*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当代科学的基本知识指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新课程十分重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就难以自由而科学地设计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更难以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

  2、健全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通过此次学*,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以研究性学*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6

  面展开,历史新教材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它使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学*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成为可能。在知识能力、学*过程、学*方法和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新教材有其独到之处。

  一、高中历史二期课改教材的特点:以文明史为线索,以主题史为单元,就是所谓的“主题式文明史”

  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特征及其过程。

  (1)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它与野蛮相对而言,是指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2)文明有哪些标志?

  《全球通史》中解释: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我国史学界通常认为文明的内涵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组成。所以本书的第一大主题下的文明社会的标志“金属工具”“文字”“国家”就是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初一学*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世界古代史,初三学*中国*代史。到了高中又重新学*中外*代史至当代史。造成了通史的重复。二期课改教材就避免了类似的问题。

  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交流,也符合和*、发展、协作、竞争和发扬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符合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比较注意吸收国内国外史学界的新成果,重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社会的演进和我们身边的历史。再现一种民众史、社会史、生活史。这样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在学*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高一历史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1、理解本课内容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紧扣文明史的主线索。强调从历史中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吸取在全人类意义上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智慧。

  2、文明是如何在各个历史侧面继承发展的?如建筑、饮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从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体现文明的细部演进痕迹,以激发学生的学*和探究兴趣。

  3、注意了解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4、注意了解人类通过交往,各区域文明是怎样影响、变化、发展与相互竞争,以开阔胸怀和视野,提高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

  三、新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

  2、以主题史的方式学*,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3、新教材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不具备。

  四、问题解决办法:

  1、面对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的情形,教师必须在备课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2、面对新教材突出专题和探究式的学*,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要学会收集、积累知识,建议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校园网络也应该定时对学生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

  3、针对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的情况,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补*和辅导。成立历史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对教师的要求

  当然,新教材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信息素养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之中,从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把最新最前沿的东西传给学生,也才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作为一名老师,还应该清醒认识到,信息时代相对学生来说,教师并没有必然优势,所以,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时不我待。

  2、更新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3、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新教材不仅改变学生的学*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教材实施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那么教给学生的也必然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和学*,做到终身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给学生,也才能为学生乐于接受。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7

  十天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学*即将结束了,这些天认真观看了视频,阅读了专家文章,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接触了许多新的理念:新课程,新课改,模块,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以学生为主体等新名词,对新课程有了粗浅的认识。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行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中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时代性和人文性,通过多样化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学*新课程教师要认真学*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我们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通过这次学*我已经知道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即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学*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教好新课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使用这种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总之,我通过这次远程教育了解了新课程,为学好新课程,教好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周记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8

  参加新课程培训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一直感到很茫然。刚刚对教材有了较深刻地认识就要进行课程改革,对我来讲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过这两天的培训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下面仅就我个人的认识谈谈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学*体会。

  首先,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抓住数学本质。高中数学课程有几条主要脉络,比如函数、几何、运算、算法、应用、统计和概率等。教学中应注意从课程目标、素养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抓住数学本质。比如函数,它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主线。应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函数概念,即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映射关系、图形关系。而函数性质的核心是单调性,奇偶性侧重于图像,定义域和值域已经淡化了。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学中实施的不尽人意。教师导的过细,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方式,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创新和终身学*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再次,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接受性学*为主。学*材料主要来自于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接受、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任务,学*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巩固知识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方式,以课题学*为主。学*材料主要来自于问题,以解决问题来聚集学*内容,要求教师提供资源培养气氛,通过问题的解决去吸附知识。真正实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第四,教师角色的多重性。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窨,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

  最后,科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下的评价体系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重视学生学*水*的甄别,又重视学*过程中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重视定量的认识,又重视定性的分析;既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评价贯穿于数学学*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技、教育和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改革的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困难,课改的蓝图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一个碰撞、摸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挑战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投身到课程改革的事业中去,与教育共同成长进步,与学生一起收获硕果!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9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笔者经过课改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新的教学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合作学*,引导学生探究学*,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过程由接受�D�D记忆�D�D模仿�D�D练*转化为探索�D�D研究�D�D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D�D提出问题�D�D分析问题�D�D解决问题�D�D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转变情感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只是数学的科学性,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人文性、艺术性,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加剧了教学情感的严重缺失,抑制了数学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缺憾,影响了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和充分发展。

  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1)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还学生学*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2)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学*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3)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要。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5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都是在原有的学*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是不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与保持有意义学*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形、往复递进、非封闭的上升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提供固着点,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0

  一、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效果转为学*过程和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3)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优选【5】篇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1

  通过暑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本人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其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四、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

  现行初中教材中,对于一些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有许多遗留的内容,如韦达定理、分母有理化、十字相乘法以及三角形四心问题等,而这些内容是我门在高中阶段必须用到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内容应如何处理?应该安排何时补充这些内容比较合适?是放在所有新课之前单独讲授还是在讲授有关内容时穿**来?这些都是在新高一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碰到的问题。

  (二)关于新教材该如何把握难度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不久,对新教材的了解和把握还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要求高,难点集中,*题配置较少;信息技术要求太高,师生负担较重。加上对应的参考资料比较缺乏,现存的资料对教材难度的把握不甚明确,如新旧教材中对于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这块内容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教学和考试中的难度的确定的尺度不易把握。

  总之,通过本次学*,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方式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中,学*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中,学*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学*方式就是把学*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探究学*、研究学*,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惯。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2

  参加新课程培训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一直感到很茫然。刚刚对教材有了较深刻地认识就要进行课程改革,对我来讲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过这两天的培训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下面仅就我个人的认识谈谈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学*体会。

  首先,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抓住数学本质。高中数学课程有几条主要脉络,比如函数、几何、运算、算法、应用、统计和概率等。教学中应注意从课程目标、素养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抓住数学本质。比如函数,它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主线。应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函数概念,即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映射关系、图形关系。而函数性质的核心是单调性,奇偶性侧重于图像,定义域和值域已经淡化了。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学中实施的不尽人意。教师导的过细,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方式,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创新和终身学*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再次,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接受性学*为主。学*材料主要来自于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接受、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任务,学*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巩固知识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方式,以课题学*为主。学*材料主要来自于问题,以解决问题来聚集学*内容,要求教师提供资源培养气氛,通过问题的解决去吸附知识。真正实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第四,教师角色的多重性。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窨,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

  最后,科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下的评价体系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重视学生学*水*的甄别,又重视学*过程中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重视定量的认识,又重视定性的分析;既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评价贯穿于数学学*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技、教育和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改革的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困难,课改的蓝图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一个碰撞、摸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挑战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投身到课程改革的事业中去,与教育共同成长进步,与学生一起收获硕果!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感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和个人发展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教师应努力采用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的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因为教材是语文学*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上好阅读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再次,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的学生缺乏充分的诵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这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而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良好的语文*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自发展,注重学生学**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因而,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国的经典子籍以及我们的国文,扶着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的每一步,力争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4

  人去年暑假参加了省新课程骨干培训,而这次网络培训,又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感触颇多,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这次学*,收获很大,下面谈谈切身体会。

  一、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应本着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需要”。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种学*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它可以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第二、实践体验阶段;

  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以往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等学*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而是倡导多种学*方式合理结合。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5

  20xx年11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了“新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培训。本次培训地点设在二中五楼报告厅,上午九点三十分,培训准时开始,历时三个小时,到中午十二点半结束。下午从四点开始,到5点半结束。

  上午进行培训的是老师,宋老师以“高考新政和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培训主题,从“关于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关于海洋地理”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了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修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深邃内涵。关于课程标准,宋老师讲了四个问题,即发展历程、修订原因、研制路径和课程改革背景。讲到“核心素养”这部分内容时,王老师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确立方法、学科表现及水*划分。对于新修订课标中增加的“海洋地理内容”,王老师从“为什么增加”、“增加了什么”、“讲授时应如何把握”等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说明,让参加培训的老师们茅塞顿开。

  其中宋老师讲到的高考新**革的背景——四个增强给我留下印象极为深刻,这四个增强的内容是:

  第一,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察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第二,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不是考“大杂烩”,而是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

  第三,高考命题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高考命题不能理论空对空,而要考察解决现实问题。第四,高考命题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那么如何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呢?他指出:

  (1)重视探究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方法。完整的现实性任务、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现实情境、强调对某个主题思考的深度而非广度,体验、合作、探究。

  (2)加强地理实践,比如研学。

  (3)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享有公*而有质量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的开放空间,促进地理学*的拓展和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必将影响今后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午的讲座是胡老师从从对地理学科本质和价值认识的变化、地理课程目标的变化、地理课程结构的变化、地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地理课程实施的变化等5大变化、11个方面出发,对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调整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解析与阐释,让老师们看到了实施新课改、践行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地理教育的正确方向。

  通过两位老师深入浅出的解析,与会人员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为广大地理教师信心满满地迎接2019年的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下一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拓展了思路,通过这次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在地理新课程标用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转变。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4)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10篇)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的'发展变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对普通高中《政治课课程计划》及《政治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又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对高中政治课内容都作了局部调整。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完成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要从实际出发,教好每一节政治课。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一、以趣引思,使科学性寓于趣味性之中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要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但又迫于高考压力不得不学。要上好政治课首先要扭转学生中的这种思想和情绪,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的学*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在备课选材和讲课语言的运用上注意恰当使用成语典故,漫画,比喻等,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研究性学*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然后在班里交流,学生经过打分、得分、答辩、同学间互提问题再打分等环节,培养了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三、鼓励质疑,巧设思维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精辟的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课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价值”概念时,我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对吗?”问题一提出,如投石击水,意见分呈,或说正确,或说错误。我提问持肯定态度的同学:“既然价值就是劳动本身,那么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有价值,是商品,对吗?”这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涛。多数学生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顺理成章的归纳指出:“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虽然耗费了人的劳动,但它没有用于交换,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接着,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也可以出卖,也有价格,这是否与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为什么?”这又引起学生们的热烈争论,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这样,使学生在“无疑——释疑——无疑”的过程中掌握了“价值”的概念。通过不断的设疑,让学生是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自20xx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地理教育教学水*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等、民主、合作的。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以及恐惧。

  四、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彼此的长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和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接*,更易于模仿。我们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这样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有的是课前的,也有课后的。我们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以后的路还长,我的教学经验还是很不够的,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水*,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努力。著名教师李镇西曾经说过,教师“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会以此为鉴的。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通过6月16日以来的在线培训,我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本次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版块,学*主题和学*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模块,四个学*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主题),学*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

  二、转变教师、学生角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内容,选择不同学*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内容,选择不同学*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上课先由学生阅读,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时成绩的一部分。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置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中。

  三、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

  以往的历史课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只有全国统一的一本历史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本书而已。而新课改中,我们实行的是一标多材,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且每种教材的内容会有些许的不同,而高考却是依据课标而非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树立一个观点:历史的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是讲授增减的唯一依据。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课标内涵,把握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针对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决定每节课之前,将课标内容首先在黑板上标出,让学生第一时间去把握课标,从而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课标理念贯彻进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避免专业化、**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倡导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五、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的提高。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受益非浅。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4

  一、反复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我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过程和学*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 的学*和生活之中。

  四、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通过这次高中英语新课程培训的学*,专家、同行们的报告,使我受益非浅,并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 我感觉到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还应该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英语学*为例,学生只有对老师、对英语、对英语学*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的兴趣并取得成绩。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当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了,教师会真正感到轻松和放心,教学质量会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保持心境心态的年轻,活到老,学到老。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不断地和时代共同发展进步,了解新一代学生的心理和学*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沟通与教育。

  教师应该更新评价观,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新时代要求学生应该做到全面的发展,要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例如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采取延迟评价或分解评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让他们进行补偿练*。每练*一次,每进一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也能切身体会到经过努力就一定能进步的道理。此外,除了学业成绩评价,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等等,还要进行情感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创新的主人。

  五、加强对学生学*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和形成有效的学*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

  3、设计探究式的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目标和学*策略。

  六、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学生的英语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英语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英语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化英语、理解英语,同时把学*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英语,感到学*英语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You are very clever!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英语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和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话题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着手、练*、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6

  新世纪小学参加了xx市数学新课程培训,一天的培训内容安排得很多,听了1堂课了学*了2个教材分析,聆听了11个专题论谈。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感想颇多,此将我培训的所思所想付诸笔下,作为自己在今后教学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潜心钻研教学

  从这次培训来看,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低了对老师的要求确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过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课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课堂,要向40分钟要效率。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只有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有时也许还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钻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从枯燥中寻找乐趣,从孩子们好奇闪烁的目光中,从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兴奋表情中获取我成就感。那么钻研教材需要读懂教材,诠释本质,理解本质,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内容也没有像老教材那样有条理清晰,因此备课时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做一个细心的数学老师

  数学课好像是一个追求结果的课程,因而我数学老师也很注重学生的学*结果,考试考了几分,作业的答案对不对,却忽略了学生在题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解题的过程。有时看到学生做错了只是让他去订正,或是说太粗心了等。那么我老师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视了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呢?要善待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要从学生的错误中剖析解决的方法。经验不正是从错误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吗,让我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细小错误,也许它就是擦亮你思维之火的星光。另外我要坚持不懈的抓学生的学*惯,培训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最生活的开始,从身边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开始。

  三、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为什么我小学教师大家觉得是谁都可以当,而医生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学老师不够专业,似乎老师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么如何变得专业呢?想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首先从模仿开始,向我所欣赏的名师教学片断中学*他过人之处。二是从磨课开始,磨一堂课,磨同一类课,让自己成为这类课的权威。三是从读书开始,每天给自己哪怕十分钟也好读些书,看些书,总能从书中有所体会。四是从反思开始,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每天对自己所上课的否满意,把满意的不满意的做一些记录,对自己今后的教学都是很好的积累。五是从写作开始,自己对某些东西有想法了可以将想法付诸笔下,哪怕只是支言片语,可以写写精品案例,现场课堂评断,或是自己的教学反思。

  只有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了才能进步才能更专业,别人也就无从仿效了爱我工作,爱我学生,也就能从中体会出我工作的伟大之处了。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7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8

  通过参加省普通高中新课改学科通识网络培训,使我收益匪浅,作为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对课改我充满了信心和憧憬。现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观念教法有所转变

  面对新课改,首先应具备新理念。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以及校本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学*,新课标的研究,加上自己努力学*和刻苦实践,自己“操纵”课堂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水*得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学*”“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使课改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素质教育则是课改的灵魂和引路人。

  二提高了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严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标内涵进行细致的解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处理,明确重点、难点,讲解时就会心中有数。

  此次高中地理培训系统的分析了高中地理教材,使我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初中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的重难点有了宏观的把握。建设“探究课堂”是推进课改的有效途径。

  (1)“探究”理念贯穿于高中教学。从自然到人文到区域至到地理信息技术,每一堂课都存在着不同的探究方式,渗透着探究的影子。

  (2)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也可以成功开展“探究教学”。自然地理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我的教学素材,探究活动的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枯燥的课本内容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人文地理部分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只是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有待于我去开发。

  三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对地理学*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向,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重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的成功喜悦。在教学内容上添加有思考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目标。

  四教学手段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触及到每位教师*以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等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学*需要的有意识的交流活动”中下功夫,使学*过程成为启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的活动,改变了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扭转“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像、重积累轻运用”的地理教学活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作出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等发展的观念。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觉的环境卫士。④了解21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自觉作好实施21世纪议程的知识、思想和参与能力的准备。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扎实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学科化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例如:地理基本知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基本问题及以谋求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等地理知识,特别是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过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技能(地理观测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绘制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地理基本能力(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地图和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地理研究基本方法(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地理情感(地理学*兴趣动机意志、文化情操、地理审美情趣等)、地理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地理意识(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与地理价值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2.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体现了课标的双基要求,过程与方法侧重于学*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未来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体验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通过学*后我收获很多。对于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改后怎么教心里也有底了。在与广大同仁们的交流、讨论中,使我的学*效率提高了,观念更新了。虽然我们地处边疆,经济又落后,从教这么多年,很少有机会到校外培训。即使有这样的机会,能走出去的名额也非常有限。单纯的看看书又觉得视野终究打不开,二十多年来都是在闭门造车。现在国家教育部以这样的形式来推进新课改,总觉得只是时间太短了,今后利用假期再好好钻研。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9

  在新课程推进的关键时刻,为了进一步学*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把握,我市教育局举办了新课程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仅要有高素质,而且要有较强地课程驾驭能力,要尽量做到“吃透”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地用教材教;还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下面将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简单罗列。

  一 新课程实施建议

  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教师成长》中提到的“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一半”。从中看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多积累生活中的事件作为例子,使课堂更贴*生活。此外,应该有计划的看书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了解本学科的前端知识,丰富课堂。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方式

  (1) 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3) 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

  (4) 倡导研究性学*方式。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二、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

  1.评价的基本要求

  (1) 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 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学*观念和学*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 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激励性、指导性评价。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予以指导。

  (4) 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学*的状况,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 采取多种学*评价方式。结业和升学考试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学*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

  2.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知识掌握。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

  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评价内容既包括学*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势。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3.评价的主要方式

  对学生的学*评价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学*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学生*时学*情况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三 教师思想转变

  教学思路要灵活,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先进经验来作保证。另外,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等,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请教其他老师,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总之,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0

  参加新课程培训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一直感到很茫然。刚刚对教材有了较深刻地认识就要进行课程改革,对我来讲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过这两天的培训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下面仅就我个人的认识谈谈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学*体会。

  首先,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抓住数学本质。高中数学课程有几条主要脉络,比如函数、几何、运算、算法、应用、统计和概率等。教学中应注意从课程目标、素养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抓住数学本质。比如函数,它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主线。应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函数概念,即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映射关系、图形关系。而函数性质的核心是单调性,奇偶性侧重于图像,定义域和值域已经淡化了。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学中实施的不尽人意。教师导的过细,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方式,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创新和终身学*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再次,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方式比较单一,以接受性学*为主。学*材料主要来自于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接受、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任务,学*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巩固知识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方式,以课题学*为主。学*材料主要来自于问题,以解决问题来聚集学*内容,要求教师提供资源培养气氛,通过问题的解决去吸附知识。真正实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第四,教师角色的多重性。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窨,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

  最后,科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下的评价体系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重视学生学*水*的甄别,又重视学*过程中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重视定量的认识,又重视定性的分析;既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评价贯穿于数学学*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技、教育和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改革的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困难,课改的蓝图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一个碰撞、摸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挑战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投身到课程改革的事业中去,与教育共同成长进步,与学生一起收获硕果!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5)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6篇)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学*和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要上好新教材,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反复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我们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过程和学*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和形成有效的学*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

  3、设计探究式的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目标和学*策略。

  五、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英语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英语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英语学*,应以兴趣为先。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xx年11月1日2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培训大会。虽然很累,但是我仍然听的很认真。从中学到了不少。在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研修成果,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如何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示范课上展示的一些优良的教学经验,都是值得我学*值得我深思的。使我体会至深。想想我自己,真有种自愧不如的感触。

  第一,我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不善于总结,不善于反思,不善于探索研究。今后,我会将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加以积累,并且记载下来。以便运费用于今后的教过程中。这样以来,一方面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另外,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

  第二,教学成绩的提高,要以德育教育为前提。有抓好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点上我做的很不到位。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教育。今后一定得改变我的教学观念。以便少走弯路。

  第三,在两位教师的示范课上,使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可否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做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我,更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第四,在教学管理上,需改进管理方案。渗透德育教育。改变以前的管理方案,通过媒体等现代化的设备,对孩子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并转化学困生,解决一些孩子们存在的实际问题。减少学困生。

  总之,本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也算是一种推动吧!并且,又一次充实了我的教学思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经过一个阶段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应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数学,感到学*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4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本轮的新课程培训,短短四日,时间虽不长,收获却不少,颇有些心得与体会。

  体会一: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的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的教学总是容易走入极端,每当我走出校门,说起自己是一个美术教师,很多人都说:"你教的学科简单,只要说几分钟,让小孩子自己画就行了。"这是把美术课程简易化,是无所谓技法;或者听到少数家长私下抱怨教师,总是教孩子剪贴撕,学了几年,连基本的明暗、结构都不了解,巴不得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培养成美术专科生,这是技法至上论。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技法的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固然是体现了“重学生,重过程,重综合素质”的新理念,而实际操作中,技法的教学已被大大弱化到忽略不记的程度,但我以为,技法的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己的地位,应该同思维创造紧密联系起来。

  首先,技法是表现思维创造的手段。为了使达到表现思维创造结果的需要,教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概括事物形状的技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例如:要教画人,那就要引导观察、认识人的基本动态,以及总结动态的表现方法,有了这些技法作为基础,才能画出人的各种姿态,才能生动地去表现人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用所学的技法表现他们对想要表现的事物的认识。

  其次,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的思维创造。创作,并不是只能在学生造型能力强了以后才能画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热闹的节日,开心的生日party,难忘的旅行,丰富的活动,激烈的比赛,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有能力把他们生动地描绘出来。这就要看老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去点燃他们创作的激情之火。

  最后,技法教学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比如:孩子会把生气的人脸可以涂成黑色,把人物五官的倒置来画出人物的抬头动作,把要拿东西的手夸张画得比身子还长。这就是自己思维创造的结果,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思维创造,不要用对或错来评价孩子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要鼓励乐于动脑,画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内容,让在画面上大胆表现自我,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很少的技法,然后让自己添画背景,可以自己添画情节。

  总之,作为教师既要重视技法的教授,也要摆正思维创造的位置。把技法的传授与思维创造在教学中溶为一体,在教授技法的同时发展的思维创造,在发展思维创造活动中教授技法。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

  体会二:关于重视美术过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首先,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宜于在老师的引导下,畅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惯丢三拉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其次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育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最后重视美术学科课程外的美术活动课及学校各种美术活动的开展,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

  体会三:关于教师如何构建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

  1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学生的心理背景。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而且应不断学*、不断更新旧观念,使其适应社会需要。不少美术教师抱怨自己的课学生只是应付了事,课上不认真,作业不完成,教师也无可奈何,其实这往往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的偏颇造成的,我们所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我们方法又不对,好比是顾客喜欢红烧肉,餐馆上了白菜,炖排骨。所以新课程重学生,而教师也要加强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先兴趣,再有技巧、有策略的让孩子自主、自发的去学*,一个好教师应有做推销员的潜质。

  2不断加强学*,自我完善。身为人民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终身学*,学高为师,教师是教育者,也必须是学*者。试想孩子们就连节假日还都忙着学这学那,我们做教师的怎能不学*呢?社会的迅速变迁使身边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我们来回答,我们不刻能样样精通,但至少应该去努力了解一些。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更应该是受教育者,要处处丰富自己的知识,时时为自己“充充电”,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超越自己,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3加强课前准备。作为一名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50分钟的教学时间,不认真准备,肯定是上不好课的。我觉得备课也不仅仅是把一次要讲的内容准备出来,而是要把一学期要讲的知识只有全部装在心中,你对每节课要讲些什么才心中有数。什么内容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强调,有时只须稍微一提,。做到这些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但只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想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的,想到要对得起学生,就肯定会下功夫。

  以上就是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一点心得与体会,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同时我也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

  本次培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必须进步自身专业素质。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进步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不断进步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长大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通过学*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中的快乐。在培训中,我不仅认识了许多音乐教育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使我受益匪浅。为我在以后更好的搞好音乐教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课改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要积极学*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如何上好音乐课;

  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音乐审美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清晰的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学*向课外学*延伸发展的特征。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

  首先,这次我们音乐教师的培训对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是及时而有效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如罗文忠老师讲的电脑多媒体制作软件。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道德层面,借用这句话,我觉得对自己的教学也进行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一名教师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过去我自以为自己的音乐水*应该可以教好学生了,对与教学中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不足,反思不够。通过培训,我更加清楚了音乐课应该怎样教。我们以往的照本宣科确实很重要,但是要看到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方法;要正确把握学生唱会与唱好的关系,唱会是目标,唱好则是过程;对于音乐作品,我们音乐老师要做出艺术化的设计与诠释;我们音乐教师要强化示范作用,音乐教学部需要捉迷藏;在对音乐的表现,往往教师的一手势更胜过于教师的说教;对于一首歌曲来说,旋律永远比歌词更重要;而我们*时的检测,不仅只在于期末进行;我们音乐老师一定要要教会学生聆听歌曲的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中,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三、重视音乐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音乐的机会。通过培训发现,音乐课若仅依靠每一节课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 是很难达到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合唱团、舞蹈队只能使部分学生得到锻炼,校级歌咏比赛、艺术节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时间较短,仍属短期性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对艺术的强烈需求。课堂教学,仅仅是引起学生喜欢,亲*音乐的动机,使此动机更积极地加以升华.而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更应该让音乐走出教室,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促成更多的音乐氛围环境,寓教于乐.在课堂上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灵活而自然地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爱乐风,增加爱乐人口.让音乐走进各班教室.走进每个家庭.甚至走进社会.与生活结合,从而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在教学上,能引导学生更多.更大的思考创作的空间,并赋予更多更大的弹性,让学生在自由生活中自我成长,懂得关怀自己.包容别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xx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6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

  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6)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二十份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

  20xx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新课标。2008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资料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发布,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学*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3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

  2、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

  3、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4

  *期,我在网上参加了xxxx市xxxx年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进一步**思想,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这次培训,我解决了*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迷惘和困惑,下面就这次的学*情况围绕“转变”一词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也是学*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向理论学*,而且要向学生学*。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窨,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在教学中,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的主人,学*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的主动性。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总之,我们应该要珍惜这样的远程培训的机会,更要好好地学*学*,采纳别人好的教学法和教学思想为自己所用,也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又快乐!有收获的同时,不能忘了感谢人,那就是远程培训项目组、指导老师以及一起学*探讨过的所有老师。在这里,我只想用五个字“你们辛苦了”来表达我内心最真诚的谢意!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5

  从20xx年8月27号开始,我们在南川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跟进培训。通过认真聆听各位专家与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师的讲解和观看精彩的优质课,我收获颇丰,感触也极大。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教师应该不断潜心钻研教材。高中的政治教材尤其是高二的《文化生活》,看似内容很杂、很乱,实则暗含着较强的内在逻辑,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静心、认真学*和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贯穿其中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系统把握整本教材,才能在讲解时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这一点要求在《文化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化生活》一书涉及范围甚广,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科学、社会等,以至于有人说它:讲政治又不是政治;讲经济又不是经济;讲历史又不是历史;讲科学又不是科学……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严谨治学,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和加强文化修养,成为一个通晓各方面的“杂家”,从而当好“教书匠”。

  第三、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通过观看各种教学短片,我发现:不同的老师具有不同的风格。同样的一课,不同的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导入方式来上,结果却也是一样地精彩。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挖掘教材和提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切入点,讲出课堂亮点,使课堂具有特色和自己的风格。

  第四、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与时事会给学生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思维活动空间,此时运用好情境来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创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并使他们在感悟到自身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学*责任感,这样就会营造出师生双向互动的高效课堂氛围,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作为老师,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创设教学情境和鉴别不同情境的能力,充分利用情境来丰富和升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五,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认识观的引导。高中生正处于认识和人格的发展与成型期,因此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能否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科学的.认识观和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新人。

  愿我们广大政治教师都能做一棵朴实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岁月的“野火”烧不尽我们奉献的精神,只有走进那片土地,我们将随时播撒青春的激情!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6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效果转为学*过程和。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爱好,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7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经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构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趣味地展现出来,异常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此刻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之后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二、学*资料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为生动理解,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代替,如:学*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趣味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资料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到达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学校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异常是小学生经过游戏能激发学*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实验教材异常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到达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供给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我的学*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本事。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我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我,既要看到自我的长处,又要看到自我的不足。最终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我,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本事。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所以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经过自我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我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回到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才能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8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搭上课改头班车,参加了暑期数学新课程培训。 几天下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我个人感觉新课程有这它突出优点:

  主要体现在:

  第一,内容结构上,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使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数学而学数学。从教材所选例题及所编*题可以看到,数学中有物理,数学中有化学,数学中有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及科技等;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数学的过程中来的自觉性。

  第二,培养目标的要求上,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诚然,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学好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如果片面地去强调知识更新与技能,而忽视了其它的需求,学生变成了读书的机器,没有创新的能力,社会就难以发展。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印象中的恩师之所以成为恩师,不是他教给了我们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学*、如何做人。这就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新课程中,无论是哪一个概念的形成、哪一个性质、定理的获取,都设置了情景,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机会,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的形成过程,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做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体也会问”。

  第三,学生学*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而形成概念、定理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不可否认,课改是新的,一切都是在新的思维下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有它的不足:首先,在学*方式的转变上,因“义教”时期所用课程多以传统课程为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进入高中后,突然地转变了学*方式,学生难以适从,而教师又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在赶进度,未给学生留以缓冲期,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其次,在知识的衔接上,“义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可能与新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断层,新课程很多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在旧的初中教材中没有,或未能真正地讲透。学生在运用到相关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吃力,从而出现了编书者认为学生能完成而学生却无法完成的练*、*题,给学生留下了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题都不会做的感觉,欠人性化,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建议在高一数学①的编写过程中,先介绍简单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数在闭区间内的最大(小)值的求法等知识的学*。作为初、高中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适应高中的学*的过渡。同时也对集合知识的学*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函数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次新课程的培训中,我们听了王尚志教授以及其他各位老师的辛苦讲解,使得自己对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心得:

  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怎样作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积极源于兴趣,我认为,在新课改条件下,要上好高中数学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9

  虽然培训只有短暂的1天,但对我来说却收获颇多。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一天我认真倾听了吕世虎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学*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教师是探究性学*的组织者,在学*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0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学*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1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中的快乐。在培训中,我不仅认识了许多音乐教育的同行,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充实而又愉悦,使我受益匪浅。为我在以后更好的搞好音乐教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课改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要积极学*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如何上好音乐课;

  如何上好音乐课?怎样才能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音乐课堂中去?音乐课堂该注意哪些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真的还不少,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音乐审美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清晰的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学*向课外学*延伸发展的特征。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

  首先,这次我们音乐教师的培训对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是及时而有效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在某些方面有了质的进步。如罗文忠老师讲的电脑多媒体制作软件。

  其次,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道德层面,借用这句话,我觉得对自己的教学也进行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一名教师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过去我自以为自己的音乐水*应该可以教好学生了,对与教学中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不足,反思不够。通过培训,我更加清楚了音乐课应该怎样教。我们以往的照本宣科确实很重要,但是要看到教材提供的内容与方法;要正确把握学生唱会与唱好的关系,唱会是目标,唱好则是过程;对于音乐作品,我们音乐老师要做出艺术化的设计与诠释;我们音乐教师要强化示范作用,音乐教学部需要捉迷藏;在对音乐的表现,往往教师的一手势更胜过于教师的说教;对于一首歌曲来说,旋律永远比歌词更重要;而我们*时的检测,不仅只在于期末进行;我们音乐老师一定要要教会学生聆听歌曲的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中,我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三、重视音乐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上述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接触、表现音乐的机会。通过培训发现,音乐课若仅依靠每一节课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 是很难达到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合唱团、舞蹈队只能使部分学生得到锻炼,校级歌咏比赛、艺术节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时间较短,仍属短期性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对艺术的强烈需求。课堂教学,仅仅是引起学生喜欢,亲*音乐的动机,使此动机更积极地加以升华。而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更应该让音乐走出教室,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促成更多的音乐氛围环境,寓教于乐。在课堂上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灵活而自然地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爱乐风,增加爱乐人口。让音乐走进各班教室。走进每个家庭。甚至走进社会。与生活结合,从而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在教学上,能引导学生更多。更大的思考创作的空间,并赋予更多更大的弹性,让学生在自由生活中自我成长,懂得关怀自己。包容别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的一点,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2

  人去年暑假参加了省新课程骨干培训,而这次网络培训,又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感触颇多,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这次学*,收获很大,下面谈谈切身体会。

  一、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应本着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

  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需要”。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种学*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它可以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第二、实践体验阶段;

  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以往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等学*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而是倡导多种学*方式合理结合。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解读新课标,教师们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可教学目标却不能有效达成,教学效率也较为低下。因此,笔者反复回顾和思考及验证,有以下心得与大家商榷。

  误区之一:以速战速决的过程替代科学探究

  例如“电磁感应”的教学,新教材用三个课时逐渐展示,其内容与人类认识“电磁感应”的过程相一致。对于初学者是一个环环相连、逻辑线索清晰的整体,并通过大量的实验等丰富的素材给学生一个学*、认识科学规律的较完整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只简单地介绍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作为科普讲座式轻描淡写地带过,就讲大量的*题,使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把“理论”与“*题”教学对立起来的做法,看似节省了所谓“理论”教学的时间用于“*题”教学,却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学*,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体会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的目标更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使之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误区之二:以肤浅的提问当作探究教学

  个别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表述划分为很多支离破碎的`“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小问题不停地问;有的教师上课的设计以“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做一做”、“练一练”、“思一思”的互动形式使课堂教学程序化。上述教师的方式和做法对活跃课堂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肤浅的提问与表面热闹的教学形式,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故而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在关键之处,问在学生思维的薄弱点,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

  误区之三:以简明轻快的实验换取*题教学时间

  大多教师把实验当作魔术表演,然后提一些简单问题得出结论,就“简明、轻快”地完成实验,挤出时间让给*题讲解。例如“力的*行四边形法则”教师分别做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下的实验演示,较详细地介绍完作图法之后,就板书出法则进行“思考与讨论”,随后补充大量的数学知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从学生的学*规律来看,在对分力、合力、等效思想和作图的基本要领都没掌握,还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还很陌生,此时急于求成地引入数学定理,冲淡了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的学*,大量的*题训练只会让师生跌入教师累、学生苦的低效的“题海”教学漩涡。

  教学中,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实验,自我总结或发现其规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本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拓展解题思路和空间,就水到渠成了。

  误区之四:以知识的拓展取代素质提高

  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认为“一标多本”增加了教学内容和学生负担,对教材所编*题教师担心太少,于是在必修本的教学中参人不少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在选修本的教学中参人大量高考要求的内容,在高考复*中参人大学普通物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这种教学内容恶性膨胀的反复循环,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物理教学,反而使学生的学*无所适从,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完整和基本功不牢,不利于其学*。这样漫无边际地对*题拓展和延伸,反而会造成*题教学的低效,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重重的压抑感在学生中弥漫着,会使学生成绩出现大面积滑坡。

  新课程教学更加重视能力培养。新课后需要一定量的例题,通过题目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绝不是拓展了知识面就有利于学生的学*,大量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只会使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影响正常的*题教学。少量的一题多变、多解还是有益于*题教学的。因此,教学中不要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而要看作是活生生的有一定经验的人。当今社会,学会学*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题教学”规律,踏踏实实地完成必修、选修、高考复*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任何拔苗助长都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才是课改的根本。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实践中会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发展,为课改提供自己合理化的经验和建议。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4

  新学期前教师又进行了一次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反复地学*,使我重新对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惯和形成有效的学*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探索和实施有效的英语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人为本"除了关注整体学生的水*、爱好等情况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一方面明确学生共同达到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扩展和延伸的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学生不同的学*需求及不同水*学生不同学*风格。

  二、设置有效的语言学*情景。

  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头脑充满着各自不同的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贴*学生生活的.问题,让他们参加到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和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英语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更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丰富多样的学*渠道和学*资源,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需要。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学*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水*,也要关注他们在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变化,在教学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使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5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化课堂教学力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县教育局组织了20xx年全县高中政治课教师教研培训活动。5月27日上午,宁县二中王文博老师和来宁支教的天津八中刘艳芳老师在宁县二中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下午上课老师及听课老师在宁江小学进行了评教议教活动。28日上午,刘艳芳老师又给我们作了《学生主体与活动型课堂的构建》专题讲座。尽管只有短矩的一天半时间,但我获益匪浅。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

  二中青年教师王义博老师就《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给老师们上了一常公开课,他结合社会热点,巧妙设置课堂导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和复*旧课中自然得出影响**国家关系的几个因素。他通过三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分析,从而深刻理解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重要性。而天津八中刘艳芳老师的课更让人耳目一新,她大胆整合教材,将一节抽象的思政课以活动课的形式化繁为简,轻松地通过师生互动,分组探究,合作学*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提高素质的目的,充分体现了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学科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新教改的理念。评课交流中与会老师一致认为两位老师的课情境创设有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后续的学*能够顺畅开展,特别是刘艳芳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充分领悟“坚持国际利益至上”,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28日上午,刘艳芳老师特意做了题为《学生主体与活动型课堂的构建》的专题讲座,从理论上高屋建瓴,阐述了构建活动型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作用。她强调,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不必急功*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经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理解了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在会后的交流中,刘老师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通过培训,我的教学视野宽阔了许多,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的方法和捷径,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也坚定了进一步学*新课改理论、投身新课改探索的决心,加强思想理论修养,做一真正意义上受学生喜爱的新型思政课教师。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6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经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构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趣味地展现出来,异常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进取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进取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此刻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之后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二、学*资料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为生动理解,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代替,如:学*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趣味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资料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氛围中进取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到达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学校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异常是小学生经过游戏能激发学*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进取主动地学*。实验教材异常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到达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供给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我的学*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本事。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我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我,既要看到自我的长处,又要看到自我的不足。最终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我,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本事。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所以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经过自我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我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回到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才能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7

  教师远程教育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培训即将结束,通过这次培训,我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本次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我曾在网络上读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被一个社会所淘汰了,那么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失去了再学*的能力。不错,只有学*再学*才能保持与时俱进!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一线教师来说,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富有时代气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会思考,会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我们教师如果僵化了自己的思想,就丧失了学*的热情,又怎能为人师表呢?正如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日俱进地得到调整和改善。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旧知识迅速的老化,新知识飞速的生成。如果我们教师仍然死守着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理念,不愿意学*新知识,那么势必跟不上时代发展。所以,教师的再教育再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教师远程培训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台,搭建了一个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掌握学*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

  教师远程培训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环境和空间。它把教育培训从实际课堂搬到的网络虚拟空间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环境。在这样的学*环境里,我们通过看专家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体会,共同学*,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远程培训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环境和学*方式,更加强调了我们参与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者的主体意识,不断摆脱原有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使学*者不仅能够进行自主学*、学会学*对学*能力的培养、训练,还着眼于调动学*者的学*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通过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获得知识,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的能力,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上课的教师自身素质要高,驾驭课堂能力要强,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及时予以讲解。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的放矢;幽默、流畅、优美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好一名教师却是不易的,我在深深地问自己,我做到了没有?我们的老师做到了没有?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通过学*、听专家讲座等环节,我感到长了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另外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先进经验来作保证。

  总之,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这次培训对于我将会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影响,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的地方。通过远教的培训,更是让我们如沐春风,如雷贯耳,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8

  20xx年暑假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有高中任课教师就参加了高中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主要学*新课标。2008年暑期又参加了新课改通识培训以及各学科教材教法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关于课改的许多信息。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管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开学初,学校和年段就召开高一全体教师大会,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以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在学*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工作上要不断地给教师关心、鼓励,或者是心理上的*衡乃至听取教师偶尔的宣泄,都是必须且重要的,年段应及时地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起探索新课改之路,希望能够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看到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年段工作也将侧重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资料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发布,更好地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9

  今年暑假8月5日,我们高二英语老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高二英语新教材的培训,听取了很多专题讲座,以及教案的交流和讨论,感受很深,收获很多。专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使我们得以从理论的高度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

  通过学*,我们体会到使用的这套新教材具有如下特点: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评价性、灵活性。了解这些特点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承担新课程教学的压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培训的具体体会:

  1、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高中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应该为学*研究--实践--反思--合作。

  2、高中新课程需要用“心”体味——情感、态度、理念;需要用“新”开发——知识、能力、智慧;需要用“辛”付出——学*、积累、转化;需要用“薪”支持——资源、设备、鼓励,对新课程“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高中新课程将改变高中学生的学*生活,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高中新课程也将改变高中教师的教育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3、关于新教材的备课:不仅为“教”而设计,更要为“学”而设计。具体为:

  通览全书,把握主脉;有机整合,前后呼应;通读单元,重组教材

  4、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轻视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生缺乏对于教学内容、学*时间的自主支配。知识要求一步到位。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学*策略和文化意识。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自我学*;重视词组、句型、语法,轻视学*方法、阅读策略、资源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重做题,轻思考。对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可欣赏、回味、引发兴趣)、实效性的关注不够。备课方面,重视备教材,轻视备学生--不同学生,一个要求。

  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

  新世纪小学参加了xx市数学新课程培训,一天的培训内容安排得很多,听了1堂课了学*了2个教材分析,聆听了11个专题论谈。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感想颇多,此将我培训的所思所想付诸笔下,作为自己在今后教学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潜心钻研教学

  从这次培训来看,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低了对老师的要求确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过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课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课堂,要向40分钟要效率。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只有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有时也许还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钻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从枯燥中寻找乐趣,从孩子们好奇闪烁的目光中,从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兴奋表情中获取我成就感。那么钻研教材需要读懂教材,诠释本质,理解本质,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内容也没有像老教材那样有条理清晰,因此备课时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做一个细心的数学老师

  数学课好像是一个追求结果的课程,因而我数学老师也很注重学生的学*结果,考试考了几分,作业的答案对不对,却忽略了学生在题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解题的过程。有时看到学生做错了只是让他去订正,或是说太粗心了等。那么我老师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视了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呢?要善待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要从学生的错误中剖析解决的方法。经验不正是从错误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吗,让我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细小错误,也许它就是擦亮你思维之火的星光。另外我要坚持不懈的抓学生的学*惯,培训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最生活的开始,从身边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开始。

  三、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为什么我小学教师大家觉得是谁都可以当,而医生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学老师不够专业,似乎老师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么如何变得专业呢?想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首先从模仿开始,向我所欣赏的名师教学片断中学*他过人之处。二是从磨课开始,磨一堂课,磨同一类课,让自己成为这类课的权威。三是从读书开始,每天给自己哪怕十分钟也好读些书,看些书,总能从书中有所体会。四是从反思开始,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每天对自己所上课的否满意,把满意的不满意的做一些记录,对自己今后的教学都是很好的积累。五是从写作开始,自己对某些东西有想法了可以将想法付诸笔下,哪怕只是支言片语,可以写写精品案例,现场课堂评断,或是自己的教学反思。

  只有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了才能进步才能更专业,别人也就无从仿效了爱我工作,爱我学生,也就能从中体会出我工作的伟大之处了。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1

  新课程走*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再次学*《小学语文新课程》,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2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之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这是面对时代挑战作出的积极回应。面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变革,让我们一线教师作出应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

  通过学*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渴望着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解读,渴望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等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顺应这一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学*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必须靠个性来培养。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们教师也定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大师。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惯。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重组。同样,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也为我们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我们都可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为师的过程应是我们不断学*、不断充实的过程,应是我们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树立终身学*观念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对我们的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通过考察、访问挖掘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想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幽探微,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即显性的)价值取向和隐含于其字里行间(即隐性的)价值取向,都能呈现给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美。

  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向学生学*,要真正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3

  我们认真学*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通过学*,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浅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体现课标特色

  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做到天天练。”此外,还在*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现在人们对字的书写的确令人担忧。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孩子们写字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如:对写错的字,马虎涂改,不喜欢寻找错的根源。这些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写字这个环节没有严格地抓。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如果现在还达不到这一要求,那就拿起笔来每天和学生一起写字吧。因为写字是一座熔炉,可以锻炼意志;写字是一泓清泉,可以涤去杂念;写字是一件乐器,可以演奏心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三、重视阅读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可见“读”在学*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降低儿童的写作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4

  当今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和学*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契合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更新教育观念,xx实验小学组织全校语文老师聆听多位专家学者的相关讲座。xx教授、xx教授、xx教授对新版课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我可谓是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会: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体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能够转化为自己所学,做到活学活用。

  其次,高度重视识字与写字。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最后,应重视“整本书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因此,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之后让学生试着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向同学们推荐。这样,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读的部分,想要完全解读和渗透还需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会继续不断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践行,结合“双减”政策,让新的教育教学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新时代的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5

  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是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喜好和兴趣,调动学生学*古典诗歌的自觉性,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把握诗歌形式特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赏析作品重点是领会诗人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表现方法。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可以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我觉得“倡导背诵,实现‘量’的积累,增进朦胧理解”的做法确实不错。可以说是“粗”中有“细”。在此,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和见解。

  一、以读为主,体验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悟诗中情感,还要把握诗的内容。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朗读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观点。这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我发现的*台,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读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读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尽情、尽兴地朗读,从而获得整体感悟。其次,要读出“花样”。如果一味用某种形式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比如:个体读与集体读相互映衬、男生读与女生读相映成趣、学生读与老师读相互比较……还比如配乐读等等,都能激活思维,调动兴趣。 实践证明,这样读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还成功地将他们带入了诗的情感世界。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还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达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二、准确感悟、培养素养

  在诗歌教学中,教者设计问题多、杂。这样会让学生无法获得一个整体感受,而且课堂重点也模糊,老师自己也讲得很累、很辛若,课堂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所以,设计问题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围绕三方面来设计问题,即内容(事物、事件)、画面、情感。 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语言描绘画面”,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及词汇量毕竟有限,老师的语言示范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训练学生记忆力,还积累了众多的佳句、绝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

  三、淡化诗意,尊重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多元教学,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五、拓展阅读,积淀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的欣赏中,要抓住“读”与“想”,在“读”中感悟情感,在“想”中体会意境。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8)

——最新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

  最新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1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本轮的新课程培训,短短四日,时间虽不长,收获却不少,颇有些心得与体会。

  体会一:关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的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的教学总是容易走入极端,每当我走出校门,说起自己是一个美术教师,很多人都说:"你教的学科简单,只要说几分钟,让小孩子自己画就行了。"这是把美术课程简易化,是无所谓技法;或者听到少数家长私下抱怨教师,总是教孩子剪贴撕,学了几年,连基本的明暗、结构都不了解,巴不得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培养成美术专科生,这是技法至上论。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技法的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固然是体现了“重学生,重过程,重综合素质”的新理念,而实际操作中,技法的教学已被大大弱化到忽略不记的程度,但我以为,技法的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己的地位,应该同思维创造紧密联系起来。

  首先,技法是表现思维创造的手段。为了使达到表现思维创造结果的需要,教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概括事物形状的技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例如:要教画人,那就要引导观察、认识人的基本动态,以及总结动态的表现方法,有了这些技法作为基础,才能画出人的各种姿态,才能生动地去表现人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用所学的技法表现他们对想要表现的事物的认识。

  其次,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的思维创造。创作,并不是只能在学生造型能力强了以后才能画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热闹的节日,开心的生日party,难忘的旅行,丰富的活动,激烈的比赛,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有能力把他们生动地描绘出来。这就要看老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去点燃他们创作的激情之火。

  最后,技法教学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比如:孩子会把生气的人脸可以涂成黑色,把人物五官的倒置来画出人物的抬头动作,把要拿东西的手夸张画得比身子还长。这就是自己思维创造的结果,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思维创造,不要用对或错来评价孩子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要鼓励乐于动脑,画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内容,让在画面上大胆表现自我,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很少的技法,然后让自己添画背景,可以自己添画情节。

  总之,作为教师既要重视技法的'教授,也要摆正思维创造的位置。把技法的传授与思维创造在教学中溶为一体,在教授技法的同时发展的思维创造,在发展思维创造活动中教授技法。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

  体会二:关于重视美术过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首先,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宜于在老师的引导下,畅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惯丢三拉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其次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育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最后重视美术学科课程外的美术活动课及学校各种美术活动的开展,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

  体会三:关于教师如何构建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

  1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学生的心理背景。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而且应不断学*、不断更新旧观念,使其适应社会需要。不少美术教师抱怨自己的课学生只是应付了事,课上不认真,作业不完成,教师也无可奈何,其实这往往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的偏颇造成的,我们所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我们方法又不对,好比是顾客喜欢红烧肉,餐馆上了白菜,炖排骨。所以新课程重学生,而教师也要加强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先兴趣,再有技巧、有策略的让孩子自主、自发的去学*,一个好教师应有做推销员的潜质。

  2不断加强学*,自我完善。身为人民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终身学*,学高为师,教师是教育者,也必须是学*者。试想孩子们就连节假日还都忙着学这学那,我们做教师的怎能不学*呢?社会的迅速变迁使身边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我们来回答,我们不刻能样样精通,但至少应该去努力了解一些。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更应该是受教育者,要处处丰富自己的知识,时时为自己“充充电”,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超越自己,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3加强课前准备。作为一名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的50分钟的教学时间,不认真准备,肯定是上不好课的。我觉得备课也不仅仅是把一次要讲的内容准备出来,而是要把一学期要讲的知识只有全部装在心中,你对每节课要讲些什么才心中有数。什么内容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强调,有时只须稍微一提,。做到这些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但只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想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神圣的,想到要对得起学生,就肯定会下功夫。

  以上就是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一点心得与体会,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同时我也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最新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

  今年寒假我县举办新课程培训学*,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1、教师角色发生了的转变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新课程理念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动方式获取新知,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一味地讲,而是如何组织学生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洋,教师才能做到随心应手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2、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转变。

  以往的课堂大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里学生都要服从教师。新的课程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同等的地位来看待,与学生进行朋友似的交谈,经常运用“能不能”“可不可以”等亲切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和体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努力构建*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结合实际对教材再进行加工和处理

  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一位专家说过,“如果你的学生只有四年级的水*,那么你就要备四年级学生水*的课”。这一句话很明显是要教师要因材施教,备出适合学生的课。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内容进行再研究,明确教材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专研,为学生备出适合他们的课。

  总之,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同时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

  最新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3

  今年7月上旬,我有幸参加了江西省暑期教师新课程培训。回顾这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能够与全省一线教师聚在一起学*交流令我印象深刻,而高中新课程教材资深编辑生*老师以及浙江英语学科专家的讲座内容精彩丰富,令我受益良多。现在我就本次培训做个小结,谈谈感想。

  培训第一天生*老师给我们深入剖析了新课标英语的编写思想以及教材结构及各模块间的联系。除此之外,生*老师还就新课标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做了提纲揳领式的讲解。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教学目标abcd。

  其中a代表了audience,时刻提醒我们要在备课时把学生作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自身为主体;b代表behavior,告诉教师在没定目标时要尽量把这些目标变成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具体活动;c代表condition,提醒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d代表degree告诫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况进行评估。这个概念的引入令我耳目一新,而且能够非常贴切地体现新课标的编写思想,令我收获良多。其次,生*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几个课例,很好地演示了warmingup部分的设计,从而解决了以下问题:

  1、在整合单元教学时,应如何处理热身?

  2、热身部分新词汇需不需要详细讲解?

  3、热身部分的问题学生讨论不出来怎么办?

  另外,在这次生*老师的讲解中,第一次接触到了教材中对语法知识的编排。教材中有“呈现”部分出现在课文中,课后练*中包括“发现”练*,由老师引导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演绎”,再由学生完成课后“练*”和“活用”。了解了这些信息,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将大有裨益。

  培训的第二天由温州学科专家潘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阅读中的词汇教学。在一个课例中,首先引入了一个故事的开头激发学生兴趣,继而用几个问题引入主题“cuessthemeaningofthewords”。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向学生举出几个典型的例子,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猜词意的五大技巧。第一大技巧是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再出几个典型练*帮助学生巩固;第二大技巧是通过中文的连词猜测,比如as…as…连词同义词,while引导转折句,从而可以根据已有单词猜测生词含义;第三大技巧是通过因果关系判断生词含义;第四大技巧是根据常识猜测生词含义。讲解深刻实用,令我感触良多,也对生词在阅读中的教授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也让我见识了全国各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变通,从中我深刻体会到终身学*的重要性。英语作为一门跨学科最显著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不断提高自己,与时俱进,万不可固守陈规,而**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自成一派的教学风格,才能尽快成长。

  最新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4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来结合自身教学谈一谈对数学课的认识。

  一、课改让学生真正当起了小主人。

  教学周长这一节课,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在交流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并选择自己认为更好的做法,由学生来评价每一种做法的优劣,而不是老师评价的哪种做法更好、哪种做法更简单。在求小花园的周长这一环节中,曾出现了这样一幕:学生组内交流后,然后进行全班汇报。这时一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做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她刚说完,另一同学就迫不及待的说:“老师,我跟她做的不一样!”然后,便说出了自己的做法:190+410=600(米)560+240=800(米)200+200=400(米)600+400+800=1800(米)。同学们看后,都认为这种方法很简单。展开讨论,学*别人好的做法,并且能够对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使得后面的“*题”出现了灵活多样的做法,当我看着他们一张张兴高采烈的脸,听着一连串想不到的精彩发言,我深深地感到,课改让学生真正当起了小主人。

  二、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

  让评价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将自我评价当成是一种知识的沉淀、反思,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对自己的肯定,意见成为下一步的方向。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的学*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与探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我们的数学课却处处存在?多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现象,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无论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是错是对,只要他具有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就应提倡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当然也并不是要学生天马行空,任意思维,而是鼓励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全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是应该掌握一定的尺度的。例如:我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来教学,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十分全面的,会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对于解决问题能力上投入了很大精力。有小组交流中各抒己见,有全班性的讨论,争辩,学生们兴?很高,学*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而且殊途同归解决一个问题时的多种方法也能说的头头是道,而我也尝到了让学生放开手脚的甜头,作为数学课教师应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学*的最优化。

  最新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5

  新课程远程培训进行了已半个月了,结合所学*的内容和自己这段时间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我有以下思考:

  第一,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学生每天上那么多课,每门课的容量都很大,要让学生光靠听来消化所学的知识是很难的。所以在课上最好不要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讲,也许你讲得很到位,但学生真正能接受几分却有待考证,所以在课上就给学生时间让自己做自己思考,表面上看挺费时间,但实际上效果肯定比光听老师讲要好得多。

  第二,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笔。

  比如,要讲一道计算题,我们可能*惯上是在黑板上一直把这道题给带领着演算完,实际上还不如在提示后让学生自己动笔算,然后对下答案就行;再比如在运用方程式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把方程式在演算纸上写出来,然后老师只要列出关系即可,而不是由老师写出来直接找关系。虽然这是些小事情,但是却给学生养成了多动笔的好*惯,上课也不容易走神了,同时也很好的给了学生强化方程式记忆和提高计算能力的机会。

  第三,在每上完新课后的第二节要及时给学生时间复*巩固上节课内容,及时强化。

  学生每天上那么多课,回家也那么多作业,很有可能没时间复*巩固知识点,即使做题有些较懒的同学也会直接凭记忆填答案,而不看书,如果能在课堂上给时间复*,就相当于强制让他复*,在给时间后再通过提问看掌握情况,并进行评价。通过实践,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真看书,并测试效果较好。

  第四,对学生的行为要及时评价。

  学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群孩子,渴望被肯定和认可,

  做完一件事后比如完成一次作业后也想知道自己做得咋样,如果这时候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就会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期望,这样也会让他形成心理期待,会促使他下次做得更好,这样长久下去,学生作业的质量肯定会有所提升的。

  当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为人师表的处事态度,以身作则,对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这样才有希望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以上是我*期的学*心得,当然每个方面的观点都不是终极答案,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前进,以求做得更好!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实用五份(扩展9)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优选【五】篇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1

  听了张海晨校长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坚定了课改的决心。特别是张校长展示的那两幅关于“学生对所教内容两周以后记住的*均率”的塔形图的对比,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此时还不积极投身于课改,那怎么对得起国家、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呢?

  在我们学校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实践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也会觉得彷徨,许多的地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觉不够流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些都让我难以*静安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室展、簇展的关系未能很好协调,存在重复低效的现象,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不高、或展示权老是集中在少数学生中的问题等。而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了簇展在一节课成败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簇展进行的充分,才能保证这一节课的学*目标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落实,保证新课堂的高效。而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往往我们的簇展、室展内容一致,导致许多同学对簇展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站在一起。同时,簇展、室展的重复也是我们课堂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其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还不够相信学生,还不敢放手,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到位,必须在室展中亲自把关才行。听了张校长的报告,我认为我们必须提高室展的针对性,使簇展、室展更灵活一些。室展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方式上可以是向我们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长提到的真正放开、实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为载体,打破学簇的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选位置参与展示交流,由每簇确定一位题长来负责重点展示和组织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够把问题都解决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难重重,没有明显效果话,我们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室展,在室展的基础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深化学生的理解。

  第二,是关于学情调查。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每节课的实施中有三次学情调查,我认为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今后在课堂实践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张校长介绍到的三查,一是在独学阶段,对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调查了解,二是在小展示环节,即我校的簇展环节,对学簇合作探究的结果的调查了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环节之后的课堂检测中,具体把握每位同学对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我们学校的课改中,也有对学情调查的要求,但是没有张校长介绍的那样理性、具体。三次学情调查,时间不同,我认为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一定要灵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张校长介绍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学簇的'力量,以学簇为单位对每位同学当堂存在的问题记录整理,这样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同时又将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对象,我觉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是关于学生的预*。我们学校也曾提出独学、对学(同层次)、群学的概念,但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我认为在今后的预*课上,我们要逐步引入这样的方式,可以将预*课进一步进行分割,第一阶段由学生独学,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而第二阶段则是学簇内的对学、群学,通过合作,提高预*课的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簇建设座位的编排要合理,以保证各层次的同学在簇内都有比较好的合作伙伴,形成和谐的合作探究的氛围。

  第四,是关于学道的编写。我们学校的学道编写虽说领导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始终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没有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校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一大问题。在我们检查学生的学道时,经常会发现对于学道中的有些栏目如学*目标,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或者有的栏目学生并不喜欢去做。甚至于我们有的教师不喜欢使用学道,自己就对学道不够满意。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从学生中找。”我认为我们在学道的编写中,也应该引入学生的思想,我们要了解学生喜欢的学道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引导等。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我们教师再结合我们的思考,融入我们的思想,设计出有效的学道栏目和内容,以起到真正的导学的作用。同时,从教师层面,我们一定要精诚合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充分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多种资料等,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将知识问题化,一方面保证学生学*的积极性,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提高高效的行动路线图。

  总之,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深深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铸成的,他们的那些成功的经验背后也蕴含着许多的汗水、许多的辛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坚定课改的决心,要不断的创新方法,积极实践,认真反思、不断提高,努力使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课堂改革相结合,创造出我们无悔的灿烂的教育人生。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2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学*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3

  经过*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了几位名师 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4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会学*,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不同兴趣学生的学*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阶段,老师*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5

  本人在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