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中医心得体会 1

  中医难学,但学好中医有方法。如何学好中医?一般来说,我们先要把课本学好,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以下谈谈我自己学*中医的几点体会,愿与读者分享。

  一则,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这一条非常要紧。我读大学时,是先在课堂上读四年书,再开始临床实*(大四时曾有两个月的临床见*)。我认为,临床一定要早,若临床太晚,不利于医术提高。临床要与课堂学*结合起来,否则,先在教室里呆坐几年,等到了临床,课堂学的东西都不记得了。

  再者,只有从临床上才能体会到何为疾病,如何治病,中医如何取效,若不临床,以上都不过是想象,是闭门造车。我自己的体会,多多临床,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从临床中学*。每个病人都是我们的老师,病人拿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交付给我们,这是对于我们的极大信任,千万别辜负了病人的信任。要从病人身上学*,病人的症状变化,病人叙述的病情资料,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

  二则,读各家医案。

  读历代中医大家的医案,有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最有助于提高医术。医案不能滥读,要读适合于自己的。比如,若想提高伤寒水*,就读伤寒医家的医案;想提高温病水*,就读温病医家的医案;想提高针灸水*,就读针灸医家的医案。我向来重视读医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间所出版的几乎所有医案著述,方便随时翻阅。

  我读医案的方法。读医案时不妨先读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后自己分析,琢磨其病当辨为何证,需用何方,如何加减化裁,然后把自己的结果与原案对比,看自己差不哪里,为什么达不到原案的水*,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再努力。这样读医案,每读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读多提高。若能坚持数年,广览诸家的数百医案,我相信,必可提高医术,兼可学得诸家的临证经验。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先找些好医案,比如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多是先述病,后辨证,再有议论,列出方药,甚是方便我们学*。另外,亦可读《名医类案》或《古今医案按》,都是历代名医的临床精华。再者,今贤所编的医案亦复不少,有的洋洋洒洒上百万字,蔚为大观,亦颇可一读,随便翻翻也不错。

  三则,生活中用心。

  学*中医与学*西医不同,西医的知识全在课本上,中医却需从生活中多加体会。比如,四时如何变化、阴阳怎样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出来。再如,为什么两广人会吃酸嘢?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体壮?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此类问题都可从中医里面找到答案。*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这也是学*中医。

  我的新浪微博里有许多这样的思考,都是我自己从生活中学*中医的点滴体会。这样的体会多了,中医水*必然上涨。

  再者,中医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医院里才能实践的医学,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学*中医,亦需从生活中体悟。中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与我们的饮食住行息息相关。比如,食物皆有性味归经,*时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药;经络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经常自己找寻按压一番,既可养生,亦有助于掌握中医。

  四则,复*,复*,再复*。

  温故可以知新,温故可以提高。复*的重要性说一百遍也不为过。年轻人往往喜欢猎奇而不喜欢复*,却不知复*的收获远远大于猎奇。经常复*曾经的所学,既可以巩固知识,更可以借此而触类旁通,可以引申出别的收获。

  我自己的体会是,有些中医学科非常重要,不妨反复用功,比如,博士毕业后我经常把《方剂学》课本放在枕头边上,睡前随意翻读几页,坚持了数年,以至于方剂非常精熟,临床用之得心应手。

  随着学业的进步,不同时期需复*的内容自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重视复*,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复*,对于提高医术很有帮助。

  五则,动笔。

  我一直主张学人要经常动笔,一方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笔记下的知识方便随时复*;另一方面,动笔有助于思考,有助于提高。比如,当我创作一条新的微博时,我会反复思考,如何行文措辞,如何使语句流畅,如何使医理明白易懂,这样的思考过程,非常有助于提高。而且,若能每天都动笔创作,相信对于中医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博。

  动笔记什么呢?可以记每天的读书或临床收获,可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创作关于中医的文章,也可以抄录古人的名句,方法不一,但只要动笔就有助于提高医术,这一点是毫无质疑的。

  刚开始可能有些困难,不知道写什么,这样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过。坚持下去,慢慢地就*惯了。正如我自己在数年前开始创作微博时,我就暗暗立志,一定要坚持下去,把自己每天的临床医案、读书体会、思考所得、旁闻道听的逸事都记录下来,若能积累成百万字,这将是我从事中医的宝贵财富。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日日不懈,至今蓦然回首,却已经创作了百万多字的微博了,当年的目标实现了!自己也感觉伴随着写作,医术提高地飞快。我有这样的体会,我也愿意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个方法。

  六则,重视经典。

  重视经典与兴趣无关。即使你对经典没有兴趣,也不要忽视经典,咬着牙,硬着头皮,也要学好经典。因为经典为古代圣贤之作,其中有大智慧,包涵了哲学、人文、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学科的学问。简而论之,就中医来说,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难经》,这是每一位中医人所必需学的。

  重视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源自实践。实践出真知,中医的临床实践离不开经典,甚至可以说,每个思路,每条辨证,每张药方,都与经典密不可分。学好经典,即是踩在了前贤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远,临床疗效必然高。而忽视经典,有如有宝山而不入,不是盲人,就是傻子。

  重视经典,就要学*经典。要不断地学,温故知新——这是我学*经典的方法,我自认为反复阅读经典非常有必要。

  刚开始学经典时,不妨只看原文,不看注解,自己慢慢领会,能领会多少就领会多少,边读边记诵,边记诵边领会。经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奥的中医理论自能领会,有的即使暂时不能领会,经历多年临床之后也会有所感触而明白的。

  实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注释。读注释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怀疑,要有自己的眼光。若实在不会分辨,那就不妨先记住吧。多读几家不同的观点,自己体会,看哪家观点更合乎自己的心意。自己认可的'观点,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自己暂时不认可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随着读书、思考及临床阅历的增加,以前不认可的观点也许反而为认可了。

  临床时要常想想经典,让自己的思想完全进入经典之中,有时心中一亮,豁然开朗,可于混乱的迷雾中领会出清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来。我自己的体会,经典的几乎每句话都能指导临床,之所以我们体会不出来,那是因为水*不够,或者,与临床结合地不够紧密。要想把经典用在临床上,并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所谓: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付出必然会有收获。

  随着自己医术的提高,对经典的理解也会提高。初时对经典的某句话可以理解地非常浅显,后来,临床渐多,思考渐深,对经典忽然有新的感悟,这种感悟即是提高。我认为,《素问》的前四篇要反复研读,这四篇东西最能引人深悟。初学中医要读,临床数十年之后还是要读,边读边思,边读边临床,每读一遍,对于中医理论的体悟就会深入一层。

  有人说,经典很枯燥,读来毫无感觉。怎么办?我建议不妨再读,反复读,努力找其中押韵的文字,读时尽量抑扬顿挫,这样既好读又好听,还方便记诵。边读边琢磨,读着读着就慢慢地上手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没有谁天生喜欢读书,但我们每个人求学多年后不是也喜欢上书了吗!

  有人瞧不起经典,认为古人的智慧不如今人——这是妄自菲薄,是不了解古人。古贤的智慧极深极奥,深研四大经典,再结合临床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古人的。

  当今社会文明在进步,中医也要跟着进步。进步不是抛弃中医,不是让中医西化,这不是真的进步,这是倒退!中医进步就是要抓住经典,越是紧抓经典,中医越能进步。

  七则,跟师。

  跟师,要跟明医,要跟大家。若师傅愿意愿意把自己的所学完整地教给学生,这是最好的老师。跟师的好处极多,可以当面学*,手把手地教;可以随时提问,督促着进步;可以方便地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跟着老师学*,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就象古人学*中医一样,这样最有助于提高医术。

  当然,跟师时,千万不要有疑必问。先自己看书或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若实在找不出答案,再向师傅请教。我相信,每一位明师都喜欢勤奋好学,且态度恭敬的学生。有时,师傅的观点可能不合乎课本,或合乎主流,我认为当细心学*师傅的观点,自己在临床上体会。

  八则,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中医难学,因为中医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个好的中医需要懂的东西非常多,不仅要精研汤药与针灸,还包括相学、文学、历史、天文学、西医学、中国传统哲学等等。因此,要求我们中医人一定要努力进取,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读书。需知若一天不读书,即是一天浪费了光阴。别人都在进步,我们若不努力,就会倒退。

  作为中医人,还要有吃苦的准备,要有一辈子努力的准备。读不完的书,干不完的临床,永远也不会到达顶点的攀登,会一直伴随我们一生。与其痛苦,不如享受,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临床的快乐,享受努力的快乐。享受的过程,亦是进步的过程。因为快乐,我们更努力;因为努力,我们更进步;因为进步,我们更快乐。

  以上拉杂写下这几点体会,是我在奥地利临床工作的间隙仓促草就的,希望能有助于年轻学子进步。这些只是我自己的学*中医体会,不一定合乎每个人,读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学医体会分享出来。我们都要进步,我也愿意与读者一起努力。

  中医心得体会 2

  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清华大学韩廷春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清华大学王孙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谢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综合处刘培俊处长的“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与教育公*”、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李越教授的“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乔玉全处长的“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如中国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 清华大学孙静惟教授的“媒体新环境与应带策略”、清华大学孟波讲师的“管理沟通”等课程,

  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和管理理论水*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的*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理论知识的*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在学*中提高、在学*中成长。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篇二: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海门市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 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当前我们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忘不了医院里的中医前辈们。是你们展现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是你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视医院为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线,温柔大方又能干的护士天使们,不分天寒酷暑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20xx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中医心得体会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步由世界大国迈入世界强国。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中国开始注意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作为中华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更得到了高度重视。而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根本,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丧失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我们应当怀着温情和敬意自豪地对待。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国学贯穿到中医药的教育中来,是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国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表达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以文化形态、方式、方法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德育与文化应当紧密结合,不断创造和更新,实现德育和文化两个维度的发展。国学教育与高校德育实际上也存在交互关系和内在契合之处。

  (一)化人育人的作用

  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蕴藏丰富。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以经典为形式得以保存,因而国学中充盈着丰富的、直至如今也极具现实意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还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精神,抑或孝悌忠信等伦理襄永、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均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国学可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能够更好地滋养和支撑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大学生成为德与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富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水*较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大学生。尤其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促进大学生实现民族自强,就必须从传统中、历史中找到支撑。从这一意旨上来讲,国学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为高校德育提供助力。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教化和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二者统一于化人与育人的要求与实践中。

  (二)文化传承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与根本。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着广泛影响力、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其中的精华部分凝聚了袓先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智慧一般集中体现在历史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之中。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让广大中国人接受优良道德道德传统、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要求。因此,实现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如今的高校不仅是知识的寓所,更是引领文化的力量。大学生是时代的未来,一定要树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学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民族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这些因素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不依靠德育,应该说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扬和培养一种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高校德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国学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能够获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高地。在高校德育之中贯穿国学,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得到更广泛的认识、接触、理解和接受。换言之,高校德育是国学发挥作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国学与高校德育相结合,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要求。

  总而言之,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开展高校德育、教化大学生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德育通过对国学内容的检验、选择和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传递道德知识、哲学知识等知识形态的文化,也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规范形态的文化,还传递情感、态度、信仰和各种文化心态、社会风尚等多形态的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在德育教育教育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师国学承模式变为院校培养,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国学了大量高等中医药人才。时至今日,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然而国学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国学来的中医药却要摆脱自身的理论基础及其架国学构,追求科学实证,日渐式微的原典理论已经成国学为人们对古典文化神坛的祭品,处处可见的“中国学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光怪陆离的文化标国学旗无论是在中医最高学术机构,还是在人们的国学普通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熟语,在此国学语境下的背离传统、背离经典的任何言论和行国学为都是对当下受众的误导,也是对中医原旨的国学玷污和嘲弄。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着力国学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应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国学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国学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不断提高中医药学生的综国学合素质。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国学成部分

  自从***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所谓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国学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国学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科学与人文的成功国学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中医药学是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国学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国学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国学桑,目前硕果仅存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国学数千年来,中医的实效性作用并没有因年湮代国学革而削弱,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的经验积累使国学她超越了时空局限而更臻完善,其关键的原因国学即在于她的文化性遗传,在于她具有先进文国学化的合理内核。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中医国学药文化特色

  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国学应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学应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各高等学校国学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国学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国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9]。因此,大学教育承国学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国学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国学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国学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国学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德国学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学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在市场国学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国学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国学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国学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以中医药文化国学丰富中医药学生德育教育。

  三、中医药院校学生国学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人们在一个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体悟。文化认同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而大国学的范畴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学*国学对建立学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学*兴趣,继而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在 7年 0月的***报告中已经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素养必然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

  (二)提高国学素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国学素养离不开国学教育,毕天璋提出“我们暂时可以界定为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而中医学本身和传统文化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就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道等学说思想都影响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而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精华。而国学中的经典无疑会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例如读《论语》可以让学生知礼、知仁义,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读《孟子》可以提升学生内心的道德感、提高社会责任感;读《庄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豁达洒脱;读唐诗宋词在让学生感受审美愉悦同时诗意的体悟人生,学*国学可以让我们心灵中有诗意,记忆中有历史,思考中有哲理。

  总之国学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既是响应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学术界“国学热”的回应,更是高校德育自身不断改革和提升的应有之义。国学中包含的精华和优秀资源,能够为中医药高校德育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力量。

  中医心得体会 4

  20xx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在成都举办的护理管理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护理管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培训,由四川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贤秀老师等8位护理专家亲自授课,学*了包括20xx年优质护理标准解读、质量控制新标准解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患者和护士体验双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用药管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护理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护管的工作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一切资源;此次培训还使我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明确,能够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和促进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和服务技术,让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天的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护理前辈们对护理事业的专注、执着及无私奉献,学*到了前辈们的专业品质、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省护理学会、各位护理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护理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更好的推动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扎实开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服务于广大群众,结合我科实际现将20xx年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方面

  1、认真学*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如:热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条灸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1、护士长、专业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控体系监查力度不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中医心得体会 5

  转眼间,曾经翘首以盼的见*生活已经过去一半,原先的猜测、忐忑及兴奋早已悄悄褪去,逐渐进入状态,融入医院的工作中后,生活变得简单而忙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有时候看着带教老师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就会憧憬未来,想着几十年后,我会不会就成了你?呵呵,应该是吧。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紧张过,开心过,努力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们进步了,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以前从未学过的东西。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临床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里能够做的事还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带教,他们经验丰富,能够让我们较快的适应这里的新环境。这应该算见*阶段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环境中成长与生存。在这里我们从零学起:如何向病人自我介绍,如何倾听病人的需要,如何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如何给与病人最好的照顾。如皋方言很难懂,刚来这里什么都听不明白,连去食堂打饭交流都困难,更别提和病人交谈了。于是我们从细节做起,留心周围人的每一句对话,观察他们说话的表情,慢慢揣度其中的意思,不断地听、学、练,终于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收获二: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更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教学查房,病历书写等。更深刻地了解一些疾病,掌握了各项基本检查技能操作,将书本知识和病人的临床表现相结合。

  内科病房的工作庞大而又琐碎,我的带教老师一个人就得主管二十多个病人,其辛苦可想而知。接诊之初就要详细询问病人病情,以准确施治;查房时要全面了解患者康复状况,来增减医嘱;之后还要认真书写病例、病程,以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常常加班到八九点,没有半句抱怨!若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高尚的医德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查房时老师不仅让我们亲身查看病人的阳性体征,还会适时地联系书本为我们讲解,更会时不时地向我们发问,督促我们掌握知识,我们因此也收获了很多:看到了恶病质,触到了肿大的肝脏,叩到了液波震颤,听到了哮鸣音……

  两周的病房结束了,我们又轮转到了针灸科。虽然针灸科的工作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想做好还真不容易。就拿拔罐来说,那罐子就是不听话,拔上不一会就掉了,还得重新拔一下。有一次老爷爷的腿上竟拔了三次!这还算好的,最尴尬的`就是插针了,每一针都是一阵唏嘘,真不知道是我们的技术不好还是病人太敏感~~

  不过也有值得骄傲的,每次帮病人拔针的时候,病人都说拔的不错,一点也不疼。有一次帮病人拔完针,睡着他竟然还没醒。(偷笑啊)在这里我们还做了隔姜灸(需要极大的耐心),走罐(绝对力气活),温灸器灸(熏的够呛)等,可惜我们去晚了,没能见到传说中的化脓灸。当然这里还有牵引,以及免费赠送的推拿,我们也乘机学到了点,如一指禅和滚法。

  这里的主任惜字如金,一天和我也说不到一句话,唉~而阮老师却恰恰相反,是个话篓子。一天他问我得气时医者的手下感觉如何,书中有一句最形象的描述。我一时说不出。“如鱼吞钩饵之浮沉”他说,还补充只有喜爱钓鱼的人才能体会(他每天钓鱼),还说以后会多让我练*感受。可惜的是到最后一天我都没能感觉到(唉,算了,回家钓鱼吧)。

  总的说来针灸的疗效还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面瘫,,漏肩风,腰腿疼,中风后遗症等都还是有着独特疗效的。例如,有一位36岁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肌力由原来的0级恢复到现在4级,一家人甚是惊喜。对了,我们这还有针灸减肥的,一个疗程减了8斤呢,还无需节食。

  通过在针灸的一个月使我们明白了要“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地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操作水*,不能做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之人。在这边实*的还有海安针灸推拿专业的同学,这帮小朋友只能用勤快二字来形容,速度之快无人能及,老师刚扎完针,“乎”地一下都去接线了,我们也不自觉地被感染了,努力工作。甚至现在只要听到“嘀,嘀,嘀”声,我们都会停下手上的事情,以为是要拔针了,呵呵,自己有时都觉得可笑。

  见*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愉快的,但也有一些小困难。比如说:吃饭,睡觉,最困难的是洗澡。在病房时可以去值班室洗,到了针灸问题就来了,大家都在打游击,医生烦,护士烦,我们就更烦了,就拿今晚来说吧,花了一个小时都没借到洗澡的地,最后只好在病房十分钟解决,差点就是冷水澡了。没办法,还有一段时间,只能厚着脸皮去借了。

  社会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医院是它的一个缩影。在医院中,我们学到的并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多的是接触社会,逐渐用自己的身心去发现生活的真实面目,去探寻我们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去爱自己、爱别人,去勇敢地承担每一份责任,珍惜生命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总之,这个月的见*生活让我们获益匪浅,它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段珍贵记忆,更是我们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做得更好。

  中医心得体会 6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中医美容的萌芽。逐渐发展到今天,已经趋于成熟,各种技能方法与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朝代的史书上或各种古代医学书籍上都有较多的记载。我国生活美容和医学美容相互促进发展,构成了中医美容的悠久历史。从远古的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开始逐步摸索,前进取得了无法比拟的成就。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水*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的提高。

  中医美容有历史悠久,时间丰富,对生活美容的介入,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特点。有多种美容方法,如:食膳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气功美容等方法,可见中医美容的多样性。中医美容还分为多种临床学科,有皮肤美容,眼科美容,耳鼻咽喉科美容,内科美容等,可见中医美容的兼容性。

  学*了中医美容,不仅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有了初步了解,还掌握了一部分美学和美容学的'知识。这不仅对今后的生活有帮助,而且对临床医学的学*也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美容更是一门要求技术精湛的学科,学好中医美容,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还会学到中药美容的知识,要求掌握的知识会更谨慎,精准。在这短短的半学期学*到的虽不深,但是已经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水*更上一层楼。

  1. 简述中医美容的历史延革

  2. 中医美容方法有那些?

  3. 请叙述两味美容中药的性味,攻效,主治,并结合临床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4. 列举瘦身常用穴位并说明其体表定位与操做方法

  5. 如何理解中医美容学的基本理论特色并举例说明

  中医心得体会 7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中医心得体会 8

  一、中医特色凸显,内涵丰富,疗效明确

  “自然堂”是省中医院的一张特色名片,是针对亚健康人群、疾病恢复期康复理疗、防病保健的一个治未病中心。充满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展示大厅摆满了各种药茶药酒,中医外治器具,研发推出的一系列药枕、督灸器,彰显了深厚的中医内涵,以各种花名命名的治疗间装修温馨别致,安静整洁,各具特色,为病人提供贴心的个体化服务。不仅仅在病房,他们把中医特色服务延伸到门诊,在门诊设立专区,销售研发的各种药枕、药用肚兜,香囊、灸盒、药茶等,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风湿骨病科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医特色治疗室,独立的中药熏蒸间有十间,还有十几张理疗床,室内摆放了候诊椅,由护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时间,一台可以同时满足三位病人进行上下肢中药熏蒸的仪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仪器分设三个水槽,可以调节温度和时间,据护士长介绍对那些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根据其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熏蒸,疗效很显著。我们在参观小儿康复病区时,观看了蜡疗操作的全过程,蜡疗主要是以蜡为介质,以热疗的`方式发挥中药效用,治疗儿童肌肉挛缩、肌张力高有明显效果,很受患儿家长欢迎。儿科的中医特色在门诊也有充分的体现,小儿推拿室、小儿灌肠室、小儿穴贴室分区管理,设有中医基础理论较深厚的专科护士进行辨证选穴治疗,由于病人较多,需要提前预约,体现出中医专科护士在临床中医特色治疗中的重要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心科的药物罐、中药定向透药、耳穴压豆、足浴推拿等,妇科的各种大小封包、气压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治疗仪,康复理疗科的宫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万维注射止痛疗法、弧刃针刀治疗等都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

  二、注重学*型医院建设,学术气氛活跃,科间互动交流频繁在学*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三次护理查房,查房时气氛很活跃,每个护士都能针对病例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护理问题及措施进行补充,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通过这种学*形式不仅使大家对查房病例的相关知识有更全面的

  了解,还由于不同科室人员的参与,拓宽了思路,以辐射性思维思考解决疾病治疗护理中的疑惑。我们还很幸运的被邀请参加了医务部组织的“主任沙龙”,沙龙活动时间都安排在中午,由承办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钟内对本科室发展及专业、先进诊疗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行介绍,我们这次参加的是周围血管科承办的主任沙龙,沙龙结束时科室全体成员一起给大家演唱了改编版的歌曲“春天里”,让每个人在欢笑声中对他们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觉得他们对“主任沙龙”的主题诠释的很好:主任沙龙是展示科室发展和专业水*的良好*台;是学术交流和科室管理经验互动的真诚纽带;是各个科室间业务协调配合、共谋发展的稳固桥梁;是挖掘中医宝库、传承名医经验和治学之道的有效途径。制定严格签到制度的各种业务学*,“西学中”培训班,理论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锻造出一支业务精、服务优的精品团队。

  三、管理规范,以人为本

  我们所到科室都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病房管理规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没有闹哄哄的感觉,护士基本不出病房,医护配合、分工明确、细致、敬业、和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中医传承观念强,中医治疗项目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规,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对各种治疗护理依从性强,这都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项制度措施抓铁有痕的落到了实处。为方便病人,在门诊和病房楼都设有自动售货机,门诊还设立了atm取款机,可以24小时服务,营养餐厅配餐送餐服务,点滴处体现出服务品质。通过短短几天的“走学”经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理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些科室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在回来后组织的座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获很大,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诚的友情,只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内涵还没有系统学*,我们“走学团”相约争取下次再有机会相聚“走学”,为我院的发展建设,为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医心得体会 9

  我是一名中医大二在校生,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有浓厚的爱好,尤其是学了两年的专业课程,特殊想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医看病的全过程。

  机会最终来了,经姑姑引荐,趁暑假假期,我怀揣着好奇心从xx来到xxxxx老师的诊所学*。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抱着很大的勇气与决心来到这里。在我的脑海里,跟诊老师一般是铁面无情,严肃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师是*易*人,幽默风趣的人,师母和爷爷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样看待。在这里我就像是个孩子,有家的味道。虽然读了两年基础理论知识,但对于老师有时候讲的也是云里雾里,方剂学的300多首方子在学校背的累死要活觉得已经很了不起。而老师随便讲出一个没听过的`方子,瞬间懵了,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来了个病人如何望闻问切和辩证思路,理法方药等等,老师还是热情毫无保留的教我,渐渐地才觉得理论与临床假如不结合,永恒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应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师经常讲辨证论治,切不可以对症下药,而证才是指导遣方用药的根本,所谓“有其证,用其方。”原来抓药也是一门学问,首先得会识别称杆,其次如何拿称,药物称重,和分量,讲究高效无误。在其过程中,我还可以亲眼熟悉中药,这和教科书上照片还是有所区别,更加深刻的领悟中药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师讲了许多他行医20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趁还年轻多读经典和背诵方子,为以后临床打下坚厚基础。

  中医讲究灵便变通,每病人的特点不一样,因此尽管同一种病,也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老师常说:“中医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人为本,最终达到阴*阳秘。在我看来,中医既奥秘,又科学。

  中医这条路要想走好,还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远,坚持到底,走好以后的每一步,以后一定把中医理论知识学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永恒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努力做一个真正能帮患者解决痛苦的好中医。

  中医心得体会 10

  《金匮》甘麦大枣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 ,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躁指情志不畅,五志化火,脏阴既伤所致的以情志失常为主的疾患,临床多见于女性,属于现代医学“癔病”范畴,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多无器质性病变。甘麦大枣汤有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养之证。

  甘麦大枣汤作为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考试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础方。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病症不同,若病机、病性、证候相同都可考虑一方治多病.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脏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欢,忧思伤脾,积久伤心,致使心脾两虚;若久病伤阴,致使精血两亏,五脏失于濡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而成脏躁之病,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于肾,病位多在心、肝。肝属木,心属火,在五行相生关系上,肝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会导致心之阴血不足,心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神失养。肝疏泄失常不仅影响到全身气机,而且也会导致其本身藏血失职。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脏躁在病因病机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还有肝不藏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主。

  《金匮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体的气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是全身气机之枢纽所在若枢机失利,必然导致各脏腑气机的紊乱。五脏气机紊乱必然导致五志的失常,从而影响到人的情志。

  《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药理研究小麦有抗焦虑抑郁的作用) ,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1)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十)份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1

  20xx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在成都举办的护理管理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护理管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培训,由四川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贤秀老师等8位护理专家亲自授课,学*了包括20xx年优质护理标准解读、质量控制新标准解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患者和护士体验双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用药管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护理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护管的工作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一切资源;此次培训还使我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明确,能够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和促进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和服务技术,让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天的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护理前辈们对护理事业的专注、执着及无私奉献,学*到了前辈们的专业品质、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省护理学会、各位护理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护理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2

  十月,漫步在医院的小道上,随着季节的风吹来,桂花香气随风飘散,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清香。在这个桂花飘香的季节,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护理部的精心组织下,举行了中医护理操作培训及考核。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我科彭护士长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安排,利用休息时间,陪同全科护士加强训练,处处把关。

  同事们牺牲了自己大量休息时间,早来晚走,主动查找差距,高标准,严要求;在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下,有的同事在外购买了操作器具,下班后回到家中在家人的身体上练*。由不熟练到熟练;由手法不准,不优美到动作标准流畅。可喜的是,由于大家的不断努力,在考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唐,小吴两位同事更是获得了双项优异的好成绩!

  本次考试,拔火罐,刮痧的对象不是模型,而是各科室的职工,两人为一组,在操作中,更贴*临床,同时从对方的体会中可以发现不足。

  操作考试中,不仅是操作的熟练,手法的.漂亮,更重要的也有流程的熟悉,规范。因此,护士和蔼可亲的解释用语,轻巧熟练的操作程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

  通过这次考试,最大的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操作水*,而全科同事表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责任心,集体主义精神,让我感受到了蕴藏在大家身上的巨大潜力已经被激活医学,更看到了医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3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更好的推动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扎实开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服务于广大群众,结合我科实际现将20xx年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方面

  1、认真学*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如:热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条灸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护士长、专业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控体系监查力度不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4

  20xx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在成都举办的护理管理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护理管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培训,由四川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贤秀老师等8位护理专家亲自授课,学*了包括20xx年优质护理标准解读、质量控制新标准解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患者和护士体验双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用药管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护理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护管的工作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一切资源;此次培训还使我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明确,能够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和促进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和服务技术,让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天的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护理前辈们对护理事业的专注、执着及无私奉献,学*到了前辈们的专业品质、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省护理学会、各位护理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护理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更好的推动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扎实开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服务于广大群众,结合我科实际现将20xx年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方面

  1、认真学*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如:热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条灸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1、护士长、专业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控体系监查力度不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5

  4月25日,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集中学*“中医知识”,以“人人参与,共同提高”为原则,以“学*中医,用好中医,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目的,旨在进一步夯实全院护士的中医基础,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院中医内涵建设。

  护士梁映慧针对现在人类面临的四大健康忧患—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精神情志,使人类身体素质下降、体质日益衰弱的问题,开展了中医体质饮食养生的.讲解。主要内容有:了解什么是中医体质;如何判断体质类型;通过调整饮食纠正体质的偏颇。内容非常贴*生活,护士们听得津津入味,为自己健康学*的同时,也大概了解了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学*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增长知识,所以狠抓中医知识,发挥中医优势是提高护理质量永远不变的政策方针。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6

  我于20xx年3月9日至13日参加了中医护理培训学*,学*期间,我们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这期学*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更让我学*到了新的操作技能。虽然本期学*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我完成了40学时的.课程计划,浙江省中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疼痛方面相关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手法通乳、中药热盐包、腕踝针、药罐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等,科学的护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说,通过这次学*,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二是学*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浙江省中医院的蔡亚红老师的中医癌痛病房规范化管理,俞国红老师的护理管理介绍,汪永坚老师分享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实践及效果评价,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三是学*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

  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一名责任组长,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护理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临床科室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坐诊,给病人予以全面的中医调护,使中医护理操作走出病房,走向门诊,扩大的潜在的病人群体,为医院、给自身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参加本次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还促进了反思。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各位老师引用古代文献中的相关经典,深入潜出得将那些刻板的文立文讲解得生动有趣,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和管理理论水*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的*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理论知识的*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因此,以后要在学*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在学*中提高、在学*中成长。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要注重提高业务水*。通过这次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以适应现代社会医疗水*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医院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7

  十月,漫步在医院的小道上,随着季节的风吹来,桂花香气随风飘散,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清香。在这个桂花飘香的季节,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护理部的精心组织下,举行了中医护理操作培训及考核。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我科彭护士长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安排,利用休息时间,陪同全科护士加强训练,处处把关。

  同事们牺牲了自己大量休息时间,早来晚走,主动查找差距,高标准,严要求;在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下,有的同事在外购买了操作器具,下班后回到家中在家人的身体上练*。由不熟练到熟练;由手法不准,不优美到动作标准流畅。可喜的是,由于大家的不断努力,在考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唐,小吴两位同事更是获得了双项优异的`好成绩!

  本次考试,拔火罐,刮痧的对象不是模型,而是各科室的职工,两人为一组,在操作中,更贴*临床,同时从对方的体会中可以发现不足。

  操作考试中,不仅是操作的熟练,手法的漂亮,更重要的也有流程的熟悉,规范。因此,护士和蔼可亲的解释用语,轻巧熟练的操作程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

  通过这次考试,最大的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操作水*,而全科同事表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责任心,集体主义精神,让我感受到了蕴藏在大家身上的巨大潜力已经被激活医学,更看到了医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8

  《唤醒护理》一书是著名医院管理专家,骨科专家,美国阿肯色州骨科研究所所长,第一位获得国际理查德欧考纳奖的亚洲医学专家张中南教授所著,不仅提出了“人本位护理”的理念,更详实地介绍了如何实施的方法,其目的就是帮助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在实施优质护理的过程知道做什么,懂得为什么,掌握怎么做。书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来自作者亲身的管理经历,通俗易懂。它不是教科书,却有教科书的灵魂;它不是制度规范,却是制度规范的标准和依据;它不能被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理解创造。

  合上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是颇深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过度治疗占用时间,专业技能差强人意,护士积极性受挫,医配合被动机械,护理排班粗放僵化,护理收费远低成本??这就是现在的护理现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要想改善达到理想化的程度或许还需要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如此现状下,我想我们自己还是可以做些什么去有所改变的。

  是的,我们站在病人的角度进行护理,以病人需求为向导,多为病人想一想,唤醒我们的责任心,唤醒我们的职业,唤醒我们与病人之间的真情。也许,医患关系就会更和谐了。张中南老师明确的说出,“即使再优化的护理流程,落地注定要靠科学的管理”,作为一名的护理工作者和管理者,我们必须严格的遵守医院的规则制度。任何规章制度,如果你从心底里接受它,认为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那么,它对你来说就不是约束,而是保护,是为你的工作能够更有效,

  更快速的完成。 患者无小事,护理工作要从细节做起,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主动服务为感动服务。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唤醒医疗》提到的“整体护理”“优质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治疗处理、生活护理、教育指导。这种护理模式完美的诠释了“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为此,一名优秀的护士,首先要能站在病人的立场,学会为他们着想,关心、体贴病人,用娴熟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为患者清除病痛。每当那些受伤的,受疾病侵蚀而十分脆弱的生命需要呵护时,我们应该总是第一个时间出现,用我们的双手驱赶病魔,挽回生命。我想这个时候,所有优秀的护士都应该觉得自己是个天使,一个没有私心,勇于奉献,能为人们减少痛苦与烦恼,带来欢乐与幸福的使者。

  此外,理想的护士应是医生的好助手,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护士应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在准确地完成医嘱的基础上,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护理方案,及时满足他人的需求。为了我们心中的天使,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了自己年轻的誓言,你和我背负着张中南老师的殷殷希望,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但愿我们能做到像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所感慨的那样:“当我们老了,或病倒在医院时,希望能够得到书中所描述的这种护理!”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9

  为期五天的中医护理学*培训在不经意间结束了,很荣幸自己得到了这个难能可贵的学*机会。感谢所有的领导及老师们,通过这次学*使我们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掌握一些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作观摩实践进行了强化学*。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大力发展中医药建设,老师课上非富的'案例分析,更让我学*到了新的操作技能,感触颇深,收获满满。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我完成了30多个学时的课程计划,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理念精深,特别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郑美凤教授讲解的“耳穴疗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这课题,感悟到了中医知识的力量。

  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对中医护理的认识

  学*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疼痛方面相关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比如手法通乳、中药热盐包、中药贴敷、耳穴埋豆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及养生保健操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可以说通过这次观摩中医护理门诊的开设,认识到了中医护理操作走出病房,走向门诊,扩大了潜在的病人群体,为社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医技术博大精深,在今后工作慢慢摸索学*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也是我参加本次中医护理培训班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在此也跟护理同仁们道声你们辛苦了,你们是医院最美丽的风景!

  中医护理心得体会 10

  为期五天的中医护理学*培训在不经意间结束了,很荣幸自己得到了这个难能可贵的学*机会。感谢所有的领导及老师们,通过这次学*使我们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掌握一些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作观摩实践进行了强化学*。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大力发展中医药建设,老师课上非富的案例分析,更让我学*到了新的操作技能,感触颇深,收获满满。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我完成了30多个学时的课程计划,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理念精深,特别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郑美凤教授讲解的“耳穴疗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这课题,感悟到了中医知识的力量。

  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对中医护理的认识

  学*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疼痛方面相关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比如手法通乳、中药热盐包、中药贴敷、耳穴埋豆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及养生保健操在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可以说通过这次观摩中医护理门诊的开设,认识到了中医护理操作走出病房,走向门诊,扩大了潜在的病人群体,为社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医技术博大精深,在今后工作慢慢摸索学*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也是我参加本次中医护理培训班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在此也跟护理同仁们道声你们辛苦了,你们是医院最美丽的风景!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2)

——中医学*心得体会优选【十】份

  中医学*心得体会 1

  海门市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 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当前我们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忘不了医院里的中医前辈们。是你们展现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是你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视医院为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线,温柔大方又能干的护士天使们,不分天寒酷暑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2015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中医学*心得体会 2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入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但自我开始学*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四时,即春夏秋冬。在中医里指导用药及调理人体营卫阴阳。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自然物质为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物质与中医的生命养生又是息息相关的。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之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而人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而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阳气开始回升,秋季阳气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而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生理论之中的吧!人体不止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一天,人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性质是代表月亮而人体脏腑大多都和月亮有关。诸如,肝、胆、肠、肺等。人体脏腑经络和月亮有关,而《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月亮有关吧。

  《易经》中也教会我们为人,其中的乾卦中说到的龙就是在告诉我们该怎样走自己的一生,真实的说明了作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人的一生不读《易经》,就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作为一名中医,不研读《易经》,我想在中医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毕竟《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作为学*中医的我们,对《易经》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你会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经》,我想你会有很大体悟。

  中医学*心得体会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中医心得体会(精选4篇)心得体会,学*心得学*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中医学*心得体会 4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

  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

  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中医学*心得体会 5

  学*中医,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医理。医理不明,纵然知道很多中医学的知识,但使用起来可能会不得要领,甚至动手便错。

  中医的医理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来如此的、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千万年来都没更变过的那些生命规律。比如人总是要吃喝拉撒睡,这吃喝拉撒睡的规律或机制,也就是最基本的医理。失眠、便秘、厌食、胃肠疾病等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问题,各种对治的药品或保健品经常在各式的广告中出现,似乎也能够说明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和对治的乏效。我们如果不清楚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机制,就不知道如何调节以帮助身体回归到常态,也就无法断绝出现问题的原因。原因没有解决,只在业已出现的结果上大做文章,怎么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呢?就像一边在治理污染,一边无视污染源的继续活动一样,其治理当然是乏效的。

  并且这种无视根本的治理过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种污染方式,这样的话,这种所谓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罢了,对于被治理的对象而言,其实是在承受着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在医疗领域内可以说是时有发生,我们所能见到的辗转求医、久治乏效或病情反复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治疗”名誉的“污染”。

  就像美国的一项研究所显示的一样:每年由于医生误诊、用药错误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和手术失误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25400人。临床医疗差错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仅仅排在癌症和心脏病之后。其中最重大的一类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于“药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发生在用药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尽管所使用的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物,用药的程序也是严格无误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万多患者死于这种药物意外反应。这篇报告总结分析了39项研究工作后,发现大约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经历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延长住院时间,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

  在此类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医嘱用药的。上述数字并不包括那些给药或用药方式错误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属于不良药物反应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达到预期疗效的用药患者。换句话说,“每15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经历过不良药物反应”还属于非常保守的估计数字。

  很显然,临床医生进行的是“完全正确”的治疗,但却导致了至少每15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经历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延长住院时间,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而且这种事情发生在被普遍认为医疗科技最为先进、现代医学最为发达的美国。这说明了什么呢?如此的治疗当然是在其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那么,这样的事实是不是足以提醒我们反思作为指导医疗的理论的重要性呢?

  在当代,这样的事实并不是只发生在美国,如果指导医疗的理论、观念出现了偏差,类似的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式的医疗活动中。所以中国有一句古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有病时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着自身的调整与修复机能,自己会康复过来,不过可能会康复得慢一点或辛苦一些,但也相当于一个中等水*的医生在给治疗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个中等以下的医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见我们学医,最起码要当个“中等”以上的医生。

  很显然,中等以上的医生至少应当知道人体自身的功能及其机制,从而保护、帮助它而不是破坏、扰乱它。中等以下的医生往往是那些骄傲无知地干扰破坏人体的人,就像《灵枢》所说的“下工绝气危生”,等而下之的医生更是时常会做出灭绝人体正气,危害病人生机的事情。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很坏,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明医理。我们学*和运用中医的人应该时刻谨慎地观察自己是不是沦为下工之列,观察的标准就是中医的医理。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在于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于他明了多少医理。那么,中医的医理是什么呢?就是中医对人体及人体生命规律的认识。我们学*中医也就是要如实地了解一直以来能够经得住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传统中医学对这些认识的描述,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的学*与理解是否正确。

  中医学*心得体会 6

  数年来的学*和临床,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说中西医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疾病的视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什幺?就是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学说等,这些是先哲认识、解释世间万物存在、演变、消亡的理论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方法论。古人读书必读四书五经,这五经里面就有《易》(《诗》、《书》、《礼》、《易》、《春秋》)。在古代这些理论认识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数理化。

  时过境迁,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建立的基础)已经成为我们自幼在学校学*的认识事物的准则。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如易学之属在现代人看来已经是一种“玄学”,甚至干脆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了,中医随之自然地让人们觉得很“玄”了。

  时下就连中医学院的一些老师、学生都不信任中医了,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产生的原因,这里暂不讨论。问题是中医是不是真的很“玄”呢?是不是就不科学呢?我想,关键是在于你能不能真正地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哲学),进而用这种思维来理解中医。时刻用中医的理法观念来认识和治疗疾病、不受现代医学观念的影响,是能否成为真正的中医生的基础。中医工作者必需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为师者必不能授人以医道之真谛而贻害无穷;为学者必误入歧途而流于半解,甚者对中医失却信心;若以为医必不能正确把握辨证施治之灵魂,其方药亦不能合于理法矣!

  我们必需清楚地认识到,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中医或许中医很不“科学”;然而当我们用中医的理法认识来审视西医,其也并不完全“科学”。为什幺呢?因为中、西医各脱胎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理法体系,各有各的`认识角度和评价标准,用各自的标准去评价对方都是不恰当的,就像不能用篮球的规则来评判足球一样。

  长期的学*加上几年完全独立的临床工作,我对医学的看法自然深入了很多。再次入学,对中医的教育状况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初次入学时我很想学好西医,觉得西医学的很多东西是“很先进”的,所以花了很长时间阅读西医方面的书籍。西医学知识的积累在临床上确实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因素,但是我经常感到西医的东西在影响着我的中医思维。我想很多在临床上工作的、能冷静下来思考的中医生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中医生的悲哀,然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幺呢?我想,也许是现行的体制特点。

  虽然以后我亦将是一名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但我一直有一个很极端的看法就是中医生和西医生的身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现行的中西医结合的体制特点(方式)要改变:一个人搞中医就得单纯搞中医,不能同时搞西医。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完全以西医有关糖尿病的发病基理和治疗手段为标准,还有谁会认真的按中医的理法辩证治疗消渴病呢?那怎幺办?很自然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大家都会尽量充实治疗糖尿病的西医知识。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观念完全改变了,精力也分散了,还谈什幺继承、发扬、创新?然而,目前中医发展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真正的中医生很少了,而真正搞中医、钻研经文的人就更少了,中医的精华与真谛将有慢慢消亡的危险!现在连民众都知道很多中医院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挂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看待的问题。

  中、西医生的角色集中于一人,带来的一大弊病就是西医思维的影响。这种干扰往往自己不易觉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而这种影响往往是致命的,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中西医分属于两个完全独立的理法系统,任何以西医的观念来处方用药都会影响到作为一个中医生的辩证施治思维。

  我在这里不是在鼓吹纯而又纯的中医,而是指出,中医的理法系统是完全有别于西医的理论、治疗观念的,作为中医生决不可受到西医观念的误导。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受到西医知识的影响呢?我想,最根本的办法是加深对中医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排除西医知识产生的消极影响。

  西医的知识我们还是一样要学的,这是当前的现实需要。中西医在很多方面确实可以互补的,就像前面谈到的糖尿病的治疗,在控制血糖方面西医有它很多优势,胰岛素的应用和制剂、给药方式的改进(人工胰岛不久必将面市)更是给不少糖尿病患者带来莫大的福音,然而,目前不管是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胰岛素都不是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按中医的话说就是非治本的。然而中医治疗的出发点就是强调治本的(当然中医“本”的概念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病因),在临床上通过中医药的辩证配合治疗,不少患者的病情都会得到更好地控制,减少降糖药、胰岛素的用量、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产生,我想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同时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体现。

  综上所述,我是不反对中西医结合的,只是希望这种结合不要变成“错合”,不要“中不成西不就”。

  目前中医的教育基本是按现代的教育模式展开的,跟前人学*中医的方式已经大不相同了。前人学医讲究师承、经典、临床,现在在校学生学*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学西医,甚至西医的课程比中医还要多,一些本属于中医的课程比如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眼科、中医外科、中医肿瘤等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更多的是西医知识,而中医方面的内容大多是一带而过了。像中医骨伤的治疗,方法甚多,简单有效,而在课堂上基本没有涉及,已经完全西化了。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中医是不是真的没得讲呢?可现时在课堂上能对中医的发病机制、治疗特点进行深刻阐述的老师确实是很少了。

  中医学*心得体会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步由世界大国迈入世界强国。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中国开始注意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作为中华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更得到了高度重视。而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根本,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丧失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我们应当怀着温情和敬意自豪地对待。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国学贯穿到中医药的教育中来,是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国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表达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以文化形态、方式、方法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德育与文化应当紧密结合,不断创造和更新,实现德育和文化两个维度的发展。国学教育与高校德育实际上也存在交互关系和内在契合之处。

  (一)化人育人的作用

  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蕴藏丰富。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以经典为形式得以保存,因而国学中充盈着丰富的、直至如今也极具现实意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还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精神,抑或孝悌忠信等伦理襄永、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均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国学可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能够更好地滋养和支撑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大学生成为德与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富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水*较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大学生。尤其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促进大学生实现民族自强,就必须从传统中、历史中找到支撑。从这一意旨上来讲,国学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为高校德育提供助力。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教化和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二者统一于化人与育人的要求与实践中。

  (二)文化传承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与根本。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着广泛影响力、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其中的精华部分凝聚了袓先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智慧一般集中体现在历史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之中。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让广大中国人接受优良道德道德传统、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要求。因此,实现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如今的高校不仅是知识的寓所,更是引领文化的力量。大学生是时代的未来,一定要树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学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民族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这些因素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不依靠德育,应该说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扬和培养一种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高校德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国学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能够获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高地。在高校德育之中贯穿国学,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得到更广泛的认识、接触、理解和接受。换言之,高校德育是国学发挥作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国学与高校德育相结合,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要求。

  总而言之,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开展高校德育、教化大学生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德育通过对国学内容的检验、选择和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传递道德知识、哲学知识等知识形态的文化,也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规范形态的文化,还传递情感、态度、信仰和各种文化心态、社会风尚等多形态的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在德育教育教育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师国学承模式变为院校培养,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国学了大量高等中医药人才。时至今日,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然而国学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国学来的中医药却要摆脱自身的理论基础及其架国学构,追求科学实证,日渐式微的原典理论已经成国学为人们对古典文化神坛的祭品,处处可见的“中国学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光怪陆离的文化标国学旗无论是在中医最高学术机构,还是在人们的国学普通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熟语,在此国学语境下的背离传统、背离经典的任何言论和行国学为都是对当下受众的误导,也是对中医原旨的国学玷污和嘲弄。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着力国学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应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国学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国学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不断提高中医药学生的综国学合素质。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国学成部分

  自从***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所谓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国学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国学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科学与人文的成功国学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中医药学是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国学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国学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国学桑,目前硕果仅存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国学数千年来,中医的实效性作用并没有因年湮代国学革而削弱,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的'经验积累使国学她超越了时空局限而更臻完善,其关键的原因国学即在于她的文化性遗传,在于她具有先进文国学化的合理内核。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中医国学药文化特色

  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国学应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学应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各高等学校国学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国学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国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9]。因此,大学教育承国学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国学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国学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国学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国学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德国学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学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在市场国学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国学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国学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国学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以中医药文化国学丰富中医药学生德育教育。

  三、中医药院校学生国学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人们在一个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体悟。文化认同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而大国学的范畴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学*国学对建立学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学*兴趣,继而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在 7年 0月的***报告中已经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素养必然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

  (二)提高国学素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国学素养离不开国学教育,毕天璋提出“我们暂时可以界定为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而中医学本身和传统文化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就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道等学说思想都影响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而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精华。而国学中的经典无疑会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例如读《论语》可以让学生知礼、知仁义,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读《孟子》可以提升学生内心的道德感、提高社会责任感;读《庄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豁达洒脱;读唐诗宋词在让学生感受审美愉悦同时诗意的体悟人生,学*国学可以让我们心灵中有诗意,记忆中有历史,思考中有哲理。

  总之国学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既是响应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学术界“国学热”的回应,更是高校德育自身不断改革和提升的应有之义。国学中包含的精华和优秀资源,能够为中医药高校德育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力量。

  中医学*心得体会 8

  我是中医科医生,这次参加了中医培训,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气机升降为主体,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外壳的理论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体概括能力。另外,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患者和中医大夫之间的关系往往好于与西医大夫之间的关系,甚至亦医亦友。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医传统的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传统中医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色,其理论形式反映出独特的人文属性。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中医,必须先学*中国传统文化,学*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医学认为“形气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识形态、意念活动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产生影响。学*传统文化,体悟自然之道,正是为了修养心性,静心体悟自然之道、中医之理,以*静纯净心行医,方可能成为医德医术均上的好中医。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在临床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在病因病机教学中,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如风邪致病特点,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临床表现(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学*心得体会 9

  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

  通过这次与沈绍功先生的交谈以及对他的访问,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曲折艰难,中医发展的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

  沈绍功,男,汉族,某年某月出生,系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某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医急诊杂志副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特聘顾问。承担并参与国家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项攻关课题。享受*****特殊津贴。

  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才能称得上是医学家。

  老注重医学传承,*等待人,他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

  多年来,他注重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培养,不辞辛苦,毫无保留的传授沈氏家族积累的诊疗经验,在业界得到肯定,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

  二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会:

  (一)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着是不错的,但是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切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中医大时所看的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

  (三)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老师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材。

  (四)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继续前进。我在学医过程中,学*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

  (五)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学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情结深厚的学府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更为遇到这么多医学精湛的中医老师而欣喜,我将在这片热土中继续挥洒激情,为中医大的明天,为中医学的未来继续前行。

  中医学*心得体会 10

  我是中医科医生,这次参加了中医培训,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气机升降为主体,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外壳的理论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体概括能力。另外,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患者和中医大夫之间的关系往往好于与西医大夫之间的.关系,甚至亦医亦友。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医传统的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传统中医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色,其理论形式反映出独特的人文属性。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中医,必须先学*中国传统文化,学*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医学认为“形气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识形态、意念活动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产生影响。学*传统文化,体悟自然之道,正是为了修养心性,静心体悟自然之道、中医之理,以*静纯净心行医,方可能成为医德医术均上的好中医。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在临床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在病因病机教学中,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如风邪致病特点,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临床表现(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3)

——学中医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学中医心得体会 1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更好的推动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扎实开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服务于广大群众,结合我科实际现将20xx年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方面

  1、认真学*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如:热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条灸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1、护士长、专业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控体系监查力度不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学中医心得体会 2

  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清华大学韩廷春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清华大学王孙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谢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综合处刘培俊处长的“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与教育公*”、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李越教授的“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乔玉全处长的“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如中国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 清华大学孙静惟教授的“媒体新环境与应带策略”、清华大学孟波讲师的“管理沟通”等课程,

  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和管理理论水*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的*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理论知识的*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在学*中提高、在学*中成长。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篇二: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海门市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 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当前我们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忘不了医院里的中医前辈们。是你们展现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是你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视医院为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线,温柔大方又能干的护士天使们,不分天寒酷暑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20XX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学中医心得体会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学中医心得体会 4

  我是20xx级电子信息班的一名学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医学方向),其实是喜欢学医的,结果没想到学的是与医学无关的,所以希望在选修课上可以普及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选了《中医医学案概论》这门选修课。学*后深感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伟大。以下是我的学*心得及一些感想。

  通过学*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封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着,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纵观慢慢中华几千年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施人道不分贵贱: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他们撰写的每一篇医案谨慎真实让我懂得实践真理的统一。医者中的智者应是众智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担负着挽救生命和发扬中医的双重责任,每一篇医案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纪念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学*这门课后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看看。

  有时候,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授以长篇大论的医学知识其实我们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看一些图片啊,实时的医学视频等,可以提高大家的兴趣。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在讲课中给我们加一些相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及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实在很多时候,不论是我们的这个专业还是医学专业学生都会多少有些迷茫关于我们学*的这些知识可以用到哪儿,如何可以让他们运用得更好,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下。还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课程的初期给我们放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入到课程内,或者实践教学,其实我们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想过把医生瘾,老师可以实际教我们如何把脉,如何辨别疾病的发生之类的,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实*。

  以上是我对这门课的感想及建议。

  学中医心得体会 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学中医心得体会 6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相关精神,积极响应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培训的号召,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我院精心安排,周密部署,首次开展了凉州区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培训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5月26日,我院申请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适宜技术护理培训班》在我院六楼学术厅隆重开班。

  此次培训班邀请xx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xx、护理部副主任xx、武威市护理学会、xx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王淑文、武威市中医医院xx以及xx区医院等院内外中医护理方面的专家,就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概况、护理查房、患者安全管理、小儿推拿、拔罐疗法与刮痧疗法、中药的熏洗疗法、湿敷疗法和冬病夏治贴敷疗法等中医护理实用技术进行了讲授,受到了220名年轻医务人员的热烈欢迎。中医适宜技术,尤其是成熟的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在医院的各类工作中日益重要。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年来使各医疗卫生机构从中受益匪浅,发扬光大势在必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解决了过去传统中医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符合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健康需求。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也受到了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欢迎。此次培训班的开展,为我区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开辟了新的局面。

  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

  由区卫生局组织发起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区属医院,乡镇卫生院、分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当前,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振兴中医,实现科学、快速地发展,首先要弄清自身的优势所在,而中医药适宜技术就有着十分明显的特色优势,让基层医护人员掌握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服务网络。

  二、凸显中医药“简便廉验”特色优势,强化惠民措施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在社区、在基层。因此,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首步就是要做到医疗服务价格、质量、效果、态度、便捷、安全等全方位的综合的便民惠民,也就是“简便廉验”。通过适宜技术培训,学员们不仅掌握了应用推拿、按摩、拔火罐、针灸、简便中草药等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员所在农村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中医药专业技术水*起到很大作用。

  三、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培训班对学员的悉心辅导,不仅使学员的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对活跃中医的诊疗气候,弘扬中医特色,传承中医药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此次培训班通过对中医特色的概念诠释以及中医特色护理过程中需遵守的原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维护、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等特点。

  同时,在农村和城市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对进一步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中医药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中医心得体会 7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学中医心得体会 8

  我是20xx级电子信息班的一名学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医学方向),其实是喜欢学医的,结果没想到学的是与医学无关的,所以希望在选修课上可以普及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选了《中医医学案概论》这门选修课。学*后深感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伟大。以下是我的学*心得及一些感想。

  通过学*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封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着,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纵观慢慢中华几千年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施人道不分贵贱: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他们撰写的`每一篇医案谨慎真实让我懂得实践真理的统一。医者中的智者应是众智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担负着挽救生命和发扬中医的双重责任,每一篇医案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纪念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学*这门课后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看看。

  有时候,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授以长篇大论的医学知识其实我们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看一些图片啊,实时的医学视频等,可以提高大家的兴趣。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在讲课中给我们加一些相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及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实在很多时候,不论是我们的这个专业还是医学专业学生都会多少有些迷茫关于我们学*的这些知识可以用到哪儿,如何可以让他们运用得更好,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下。还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课程的初期给我们放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入到课程内,或者实践教学,其实我们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想过把医生瘾,老师可以实际教我们如何把脉,如何辨别疾病的发生之类的,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实*。

  以上是我对这门课的感想及建议。

  学中医心得体会 9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 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学中医心得体会 10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4)

——学中医心得体会 (菁华6篇)

学中医心得体会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学中医心得体会2

  书是别人推荐的,看了之后觉得作者确实在中医的原理上下了一番思考。

  整本书前面一半的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因为没有涉及到药方、药名之类的东西。作者的视角是从西医的原理比较着来解释中医的,这无可厚非,毕竟西医是当今主流。

  中医的五行之说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观点,我的意思是时间久远。那么到现在我们需要它继续的存在,就不光光是让它能治病,还需要一个明确的可以支持它成立的理论。此时五行之说就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西医理论源自解剖学的发展、化学的进步、物理学的前进等等,可以说*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很多都被它所利用了。这种利用导致的认可是很强大的,因为它不是孤立的一个学科的存在,它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环境的融合。换句话说,西医的理论到实践是一个整体的外在的连续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整体性的一种表征。人们理解到认可,甚至学*它都变得很容易,因为我们从小学*的东西里(物理、化学、生物)和西医都有一定的交集知识。

  那么中医呢,本源上中医的理论是很复杂的,主要应该是*的传统文化,尤指老庄学说。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的哲学算作一门学科的话,那么中医所依靠的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问题来了,哲学大家每天都在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并表述出来的,这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这种情况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医学*者相对很少,甚至是学出来的就更少了,它是不能大规模的工业化量化培训的。这也是相对日益扩大的社会生活质量提高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中医相对的没落了。

  中医会消亡么?应该不会,除非地球没有自然界的存在了,那它就要消亡了。自然界会消失么,估计大多数人类等不到那一天。

  那么中医能大规模发展么?那要问中华文化能发展不,*经济能繁荣否?

学中医心得体会3

  学*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作,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其次,我在学*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著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学中医心得体会4

  我是20xx级电子信息班的一名学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医学方向),其实是喜欢学医的,结果没想到学的是与医学无关的,所以希望在选修课上可以普及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选了《中医医学案概论》这门选修课。学*后深感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伟大。以下是我的学*心得及一些感想。

  通过学*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封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着,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纵观慢慢中华几千年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施人道不分贵贱: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他们撰写的每一篇医案谨慎真实让我懂得实践真理的统一。医者中的智者应是众智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担负着挽救生命和发扬中医的双重责任,每一篇医案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纪念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学*这门课后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看看。

  有时候,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授以长篇大论的医学知识其实我们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看一些图片啊,实时的医学视频等,可以提高大家的兴趣。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在讲课中给我们加一些相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及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实在很多时候,不论是我们的这个专业还是医学专业学生都会多少有些迷茫关于我们学*的这些知识可以用到哪儿,如何可以让他们运用得更好,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下。还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课程的初期给我们放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入到课程内,或者实践教学,其实我们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想过把医生瘾,老师可以实际教我们如何把脉,如何辨别疾病的发生之类的,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实*。

  以上是我对这门课的感想及建议。

学中医心得体会5

  20xx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在成都举办的护理管理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护理管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培训,由四川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贤秀老师等8位护理专家亲自授课,学*了包括20xx年优质护理标准解读、质量控制新标准解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患者和护士体验双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用药管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护理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护管的工作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一切资源;此次培训还使我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明确,能够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和促进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和服务技术,让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天的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护理前辈们对护理事业的专注、执着及无私奉献,学*到了前辈们的专业品质、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省护理学会、各位护理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护理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中医心得体会6

  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人事科学研究院、*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设”、*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清华大学韩廷春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清华大学王孙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人民大学谢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综合处刘培俊处长的“关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与教育公*”、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李越教授的“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乔玉全处长的“*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如*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 清华大学孙静惟教授的“媒体新环境与应带策略”、清华大学孟波讲师的“管理沟通”等课程,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和管理理论水*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的*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理论知识的*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在学*中提高、在学*中成长。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5)

——中医实*心得体会 (菁华5篇)

中医实*心得体会1

  五个月实*生活中,有疲累也有无奈,有时脚磨得起泡,有时忘记吃饭,有时为病患间的不适而烦恼,但渐渐地随着实*生活的深入,我们开始懂得这一份责任在我们肩头的重量,间或会出现有些病患的不理解,我们的操作会让他们疑虑和担心,但生活的很充实却也独立孤寂,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好朋友们也已“四分五散”;生活的现实与梦想就像一个个被充实盈彩的泡沫,有着一份期待,也有着一份破碎的沉重。短短的十个月,让我懂得生活或许就是这样,有苦才能体会到甜的味道,才会懂的珍惜!

  在神经内科实*的时候,高竹霞老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170的个子,挺着怀有8个月多的小BABY还坚持着上班。她干活麻利,动作漂亮,操作规范,有时操累到双脚都水肿了,但依旧每天笑呵呵的,并没有那些孕妇的矫情。这就是护士的一种精神,不管怎么样都坚持在岗位,把病患放在第一位,有时我也感觉很大的压力,护士确实很辛苦,即使挺着大肚子还是要照常上班,坚持着一份责任与执着,有时会遇到病患及其家属的不理解,但是我们依旧微笑着生活,因为我们是坚强的打不倒的护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想起高竹霞老师挺着大肚子忙碌的身影和那美丽的笑容,我就会甩甩头,调整心情继续工作。

  第一个月中虽然缺乏操作的机会,但是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了解了很多。紧接着进入了普外科,这个科室里真的很和谐很温馨,学生和老师就像朋友一样的工作,也正是由于在这个科室和老师们温馨的相处,我学会了更多基本操作的方式和技巧,没有压力和负担,工作麻利,很少出错,得到了老师们的鼓励和和好评,在治疗室的一星期中,许多老师都说我是柏芝华老师的得力助手,就如小宰相一样,说柏老师都可以把治疗室放心的交给我!我听了之后,心里不知有多高兴,这份鼓励和认可,使我工作的更加仔细,认真与负责,说起柏老师,她是一位温柔而宽容的女性,记得交我们配三升袋时,其他学生也在旁听,由于我粗心将一个液体加错,导致了其他液体的浪费,然而她没有在学生面前指责我,而是叫我再次仔细的观察与实践,当时我很是责备,感觉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同时也很感激老师保留了我在同学面前的自尊,之后,我对老师发自内心的说对不起,老师说没事,下次注意仔细点。经过了这次失误,老师并未对我失去信任,依旧把治疗室交给我,这份鼓励与信任使我更加努力,将治疗室整理的有条不紊,我学会了要尊重别人,做错了,也要给予改正的机会。

  姚丽娟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的直爽而又乐观的女性。和她在一起学*,使我也开始严格有律的要求自己,并体会到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努力尽善尽美,要做到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每一天充实而开心的度过。

中医实*心得体会2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医生。 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的心得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

  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

  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

  在医院实*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应。

  医院的学*和课堂学*不同,刚刚实*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

  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而在临床工作中看书则是为了实践。

中医实*心得体会3

  转眼间,曾经翘首以盼的见*生活已经过去一半,原先的猜测、忐忑及兴奋早已悄悄褪去,逐渐进入状态,融入医院的工作中后,生活变得简单而忙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有时候看着带教老师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就会憧憬未来,想着几十年后,我会不会就成了你?呵呵,应该是吧。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紧张过,开心过,努力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们进步了,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以前从未学过的东西。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临床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里能够做的事还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带教,他们经验丰富,能够让我们较快的适应这里的新环境。这应该算见*阶段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环境中成长与生存。在这里我们从零学起:如何向病人自我介绍,如何倾听病人的需要,如何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如何给与病人最好的.照顾。如皋方言很难懂,刚来这里什么都听不明白,连去食堂打饭交流都困难,更别提和病人交谈了。于是我们从细节做起,留心周围人的每一句对话,观察他们说话的表情,慢慢揣度其中的意思,不断地听、学、练,终于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收获二: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更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教学查房,病历书写等。更深刻地了解一些疾病,掌握了各项基本检查技能操作,将书本知识和病人的临床表现相结合。

  内科病房的工作庞大而又琐碎,我的带教老师一个人就得主管二十多个病人,其辛苦可想而知。接诊之初就要详细询问病人病情,以准确施治;查房时要全面了解患者康复状况,来增减医嘱;之后还要认真书写病例、病程,以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常常加班到八九点,没有半句抱怨!若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高尚的医德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查房时老师不仅让我们亲身查看病人的阳性体征,还会适时地联系书本为我们讲解,更会时不时地向我们发问,督促我们掌握知识,我们因此也收获了很多:看到了恶病质,触到了肿大的肝脏,叩到了液波震颤,听到了哮鸣音……

  两周的病房结束了,我们又轮转到了针灸科。虽然针灸科的工作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想做好还真不容易。就拿拔罐来说,那罐子就是不听话,拔上不一会就掉了,还得重新拔一下。有一次老爷爷的腿上竟拔了三次!这还算好的,最尴尬的就是插针了,每一针都是一阵唏嘘,真不知道是我们的技术不好还是病人太敏感~~

  不过也有值得骄傲的,每次帮病人拔针的时候,病人都说拔的不错,一点也不疼。有一次帮病人拔完针,睡着他竟然还没醒。(偷笑啊)在这里我们还做了隔姜灸(需要极大的耐心),走罐(绝对力气活),温灸器灸(熏的够呛)等,可惜我们去晚了,没能见到传说中的化脓灸。当然这里还有牵引,以及免费赠送的推拿,我们也乘机学到了点,如一指禅和滚法。

  这里的主任惜字如金,一天和我也说不到一句话,唉~而阮老师却恰恰相反,是个话篓子。一天他问我得气时医者的手下感觉如何,书中有一句最形象的描述。我一时说不出。“如鱼吞钩饵之浮沉”他说,还补充只有喜爱钓鱼的人才能体会(他每天钓鱼),还说以后会多让我练*感受。可惜的是到最后一天我都没能感觉到(唉,算了,回家钓鱼吧)。

  总的说来针灸的疗效还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面瘫,,漏肩风,腰腿疼,中风后遗症等都还是有着独特疗效的。例如,有一位36岁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肌力由原来的0级恢复到现在4级,一家人甚是惊喜。对了,我们这还有针灸减肥的,一个疗程减了8斤呢,还无需节食。

  通过在针灸的一个月使我们明白了要“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地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操作水*,不能做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之人。在这边实*的还有海安针灸推拿专业的同学,这帮小朋友只能用勤快二字来形容,速度之快无人能及,老师刚扎完针,“乎”地一下都去接线了,我们也不自觉地被感染了,努力工作。甚至现在只要听到“嘀,嘀,嘀”声,我们都会停下手上的事情,以为是要拔针了,呵呵,自己有时都觉得可笑。

  见*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愉快的,但也有一些小困难。比如说:吃饭,睡觉,最困难的是洗澡。在病房时可以去值班室洗,到了针灸问题就来了,大家都在打游击,医生烦,护士烦,我们就更烦了,就拿今晚来说吧,花了一个小时都没借到洗澡的地,最后只好在病房十分钟解决,差点就是冷水澡了。没办法,还有一段时间,只能厚着脸皮去借了。

  社会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医院是它的一个缩影。在医院中,我们学到的并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多的是接触社会,逐渐用自己的身心去发现生活的真实面目,去探寻我们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去爱自己、爱别人,去勇敢地承担每一份责任,珍惜生命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总之,这个月的见*生活让我们获益匪浅,它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段珍贵记忆,更是我们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做得更好。

中医实*心得体会4

  在省中医实*的第二周,感觉是一样的无聊。血透室的工作除了每个病人开始跟结束时比较忙碌之外,真的很清闲,每天就冲锋2—3次就长时间*静下来了,而且冲锋的时候也是些常规的工作,不会有太紧急的情况出现(可能我们没机会遇到而已)。三天里,我就看了和摸了一些不同的血管通路:动静脉瘘、人工血管、长期/临时的中心静脉导管,及熟悉它们的穿刺维护。那些动静脉瘘的血管看上去都很粗,感觉跟*常打针的血管会很不一样,自己也很想扎一**会体会,估计不会扎不中吧,遗憾的是老师没有让我们动手。

  因为无聊,所以周四起要求去输液室看看,结果是比无聊更加的无聊。可能因为是中医院的缘故,门诊输液量少,输液室的规模和运作都不及我们这样一个区级的医院。真是大失所望,没有什么亮点可以参考学*,连想照张相片看看都觉得没什么好照的。唯一和我们不同的是,抽血的人数很多,开了一排的窗口,像银行排队的叫号机就是为抽血服务的。

  这周学*没什么大收获,但也趁机静下来有时间修修心也是好事。特别每天两趟在等公车时和在不太拥挤的公车上,可以在烦嚣中安静的思考一下问题,公车也带给了我很多的领悟。这周我尝试了一条新的公交线路去省中医,因为站错站台以至于眼看着209从眼前溜走,马上察看了一下还有另两路车去西门口的,大概多走5—10分钟的路,跑步也勉强赶得及7:45上班。此外,从前就一直不喜欢广州,因为她的拥挤繁闹、人情冷暖,但这一次真的切身体会到了她的温暖。那天寒流骤至,恰逢身体非常不适,站了一天的班,在公车上又遇上堵车,摇摇晃晃中真是受不了了,上车不久感觉越来越晕、眼前发黑,在我意识几乎要丧失之前,我向旁边的一个大哥求助,他马上让出了座位给我,坐下来休息了一会,虽然身体也还是一样的难受,但起码清醒过来熬到了下站。让座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甚至没有任何片言只语的问候,但已经是雪中送炭,让在寒冷的天气中,陌生的城市里,孤单的我觉得温暖异常。所以,人要时时心存善念,在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施与援手,因为自己也一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而且,我想,大家不要抱怨自己周遭的都是坏人、小人,如果真是那样,首先得检讨一下自己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如果你一直善心、正直待人接物,相信这样的气场只会聚集美好的东西。我也知道这世界有黑暗的一面,但是我更愿意接触和看见光明的一面,不愿意见的就敬而远之好了。

中医实*心得体会5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中医学岗位工作实*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中医学岗位工作的实*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并结合中医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的中医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中医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医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医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中医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尽心尽力完成中医学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中医学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中医学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针对实*期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6)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实用十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1

  一、中医特色凸显,内涵丰富,疗效明确

  “自然堂”是省中医院的一张特色名片,是针对亚健康人群、疾病恢复期康复理疗、防病保健的一个治未病中心。充满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展示大厅摆满了各种药茶药酒,中医外治器具,研发推出的一系列药枕、督灸器,彰显了深厚的中医内涵,以各种花名命名的治疗间装修温馨别致,安静整洁,各具特色,为病人提供贴心的个体化服务。不仅仅在病房,他们把中医特色服务延伸到门诊,在门诊设立专区,销售研发的各种药枕、药用肚兜,香囊、灸盒、药茶等,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风湿骨病科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医特色治疗室,独立的中药熏蒸间有十间,还有十几张理疗床,室内摆放了候诊椅,由护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时间,一台可以同时满足三位病人进行上下肢中药熏蒸的仪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仪器分设三个水槽,可以调节温度和时间,据护士长介绍对那些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根据其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熏蒸,疗效很显著。我们在参观小儿康复病区时,观看了蜡疗操作的全过程,蜡疗主要是以蜡为介质,以热疗的方式发挥中药效用,治疗儿童肌肉挛缩、肌张力高有明显效果,很受患儿家长欢迎。

  儿科的中医特色在门诊也有充分的体现,小儿推拿室、小儿灌肠室、小儿穴贴室分区管理,设有中医基础理论较深厚的专科护士进行辨证选穴治疗,由于病人较多,需要提前预约,体现出中医专科护士在临床中医特色治疗中的重要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心科的药物罐、中药定向透药、耳穴压豆、足浴推拿等,妇科的各种大小封包、气压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治疗仪,康复理疗科的宫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万维注射止痛疗法、弧刃针刀治疗等都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

  二、注重学*型医院建设,学术气氛活跃,科间互动交流频繁在学*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三次护理查房,查房时气氛很活跃,每个护士都能针对病例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护理问题及措施进行补充,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通过这种学*形式不仅使大家对查房病例的相关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还由于不同科室人员的参与,拓宽了思路,以辐射性思维思考解决疾病治疗护理中的疑惑。我们还很幸运的被邀请参加了医务部组织的“主任沙龙”,沙龙活动时间都安排在中午,由承办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钟内对本科室发展及专业、先进诊疗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行介绍,我们这次参加的是周围血管科承办的主任沙龙,沙龙结束时科室全体成员一起给大家演唱了改编版的歌曲“春天里”,让每个人在欢笑声中对他们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们觉得他们对“主任沙龙”的主题诠释的很好:主任沙龙是展示科室发展和专业水*的.良好*台;是学术交流和科室管理经验互动的真诚纽带;是各个科室间业务协调配合、共谋发展的稳固桥梁;是挖掘中医宝库、传承名医经验和治学之道的有效途径。制定严格签到制度的各种业务学*,“西学中”培训班,理论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锻造出一支业务精、服务优的精品团队。

  三、管理规范,以人为本

  我们所到科室都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病房管理规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没有闹哄哄的感觉,护士基本不出病房,医护配合、分工明确、细致、敬业、和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中医传承观念强,中医治疗项目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规,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对各种治疗护理依从性强,这都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项制度措施抓铁有痕的落到了实处。

  为方便病人,在门诊和病房楼都设有自动售货机,门诊还设立了atm取款机,可以24小时服务,营养餐厅配餐送餐服务,点滴处体现出服务品质。通过短短几天的“走学”经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理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些科室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在回来后组织的座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获很大,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诚的友情,只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内涵还没有系统学*,我们“走学团”相约争取下次再有机会相聚“走学”,为我院的发展建设,为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2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跟师至今,已*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一一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3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体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衡针灸创始人——军区总医院*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衡取得更好的疗效。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大三类,即轻补、大补、*补、轻泻、大泻、*泻、*补*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总结出一点体会与心得,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不足之处,请见谅。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4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5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6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7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跟师至今,已*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一一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8

  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学*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20xx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她练就了胜人一筹的医疗技术,有多少患了所谓“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她谦虚谨慎,从不满足自已的成就,虽已患者众多,仍手不离卷,孜孜以求。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9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10

  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7)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十)份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1

  今年暑假,为了尽早接触临床,熟悉医学检验专业操作,增强自身见识面,我来到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检验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预见*社会体验。我一直认为医院是个神圣的地方,只要我们穿上白大褂,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感。根据这次见*情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严谨的态度

  检验科虽然不直接与病人接触,但发的检验报告与病人息息相关,并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理的'依据。如果在检验结果这里出了问题,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在临床检验实验室做过几次地中海贫血初筛检测。尽管实验过程繁琐,但是每一步都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移液枪的使用,吸液要慢,放液要快,避免吸入空泡而量不足。吸取采血管血液时更要注意技巧,注意别把血粘到吸液头上,如果粘到了,要先用蒸馏水擦干净血液,再用酒精消毒(因为酒精能固定细胞)。有一次,我误将已经离心好的试管摇匀了,毫无疑问,我的错误让仪器暂停,我心存内疚地看着老师拿去重新离心。当然老师没有责备我,让我长个记性,让我明白了做错事先别慌,要想办法解决,不能得过且过。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很重要的。对于检验结果出现很大的异常,应该找老师们先商量情况,讨论是仪器还是人为的操作出现了问题,有必要时直接联系临床医生。在医院里每一张检验报告单代表一条宝贵的生命,因此我们要持着严谨的医学态度。

  二、注意生物安全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免疫实验室看着实*生用乳胶法做HIV抗体的检测,我一边看着说明书,一边看着血清慢慢渗透进试纸,由说明书了解到,一条杠是阴性,两条杠是阳性,谁知,原有的一条杠旁边隐隐约约出现多一条,颜色逐渐变深,这不就是阳性的表现吗?开始我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在思考中,实*生第一次遇见HIV抗体阳性,有点不知所措。老师见我们慌,用粤语调侃的说:“咦,又喇�S!”随后用其他方法检测一次,也是阳性,不过最后要送到疾控中心检测才能确诊。事后我心有余悸。艾滋病是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我意识到,作为医护人员,在疾病面前不能退缩,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医生要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此外,我们也要做好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

  三、理论和操作结合

  见*第一天,我的感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开始接触的是临床检验,看见桌面上一瓶瓶试剂但不知什么用途,对于仪器操作蛮分好奇,医生们口中的术语听起来一头雾水,看化验单像在看天书,偶尔有病人询问我并要解释化验单,可是由于理论知识薄弱,不能很好为病人解决问题。虽说很多人认为医学检验是个技术活,但足够的理论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即使能在科室看熟所有操作,甚至学会操作,没有足够理论,遇到突**况也不好处理。有一次老师上夜班时,遇到不确定形态的切片,拍了照片在微信群上求解,问是钩虫卵吗,很快主任就回复了:“不,是植物细胞。”可见,足够的知识面是重要的,不仅仅要学扎实医学的理论,还要了解所涉及领域的知识。

  四、生即从容,死亦淡定

  在医院,生死疾病乃家常便饭之事。我没有目睹过生命停止的那一刻,但感受到生命可以很脆弱。我随老师看过两次骨髓穿刺,他们都是年迈的爷爷,很消瘦,可以说是皮包骨的程度。说话的语速和声音听起来心疼,他们一定因疾病受了不少的苦吧。他们需要关怀,哪怕医生多一句问候,都会暖在心头许久。此外,在微生物实验室学*期间,每次血培养有可疑的标本老师都会直接联系临床医生,这次连续两个标本出现血培养有细菌。老师去打电话,实*生拿好试剂准备做细菌鉴定。还没挂电话的老师说:“不用做两个标本的细菌培育了,是同一个人的!”我们对视地笑了笑,怎么那么巧是同一个人呢?那好,我们只做一份培养。撕开试剂包装时,又传来老师的声音:“嘿!都不用做了,那个人不在了!”啊?!不,不在了?事情来得有点突然,有点接受不了。我们面前标本的主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实*生从容地把标本丢掉,说:“这些事很正常的,慢慢就*惯了。”我略懂的点点头。我好奇看看病人是什么名字,这,这是上个月在临检有输过血的病人呀。生即从容,死亦淡定。生命可以很脆弱,请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通过这次见*,我加深了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认识,更加崇拜这份职业。我也认识到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会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谢检验科所有的老师和师兄姐们,感谢学校提供见*机会,我将脚踏实地学好专业知识,虚心求教,争取早日当上一名合格的医护工作者。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2

  转眼间,曾经翘首以盼的见*生活已经过去一半,原先的猜测、忐忑及兴奋早已悄悄褪去,逐渐进入状态,融入医院的工作中后,生活变得简单而忙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有时候看着带教老师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就会憧憬未来,想着几十年后,我会不会就成了你?呵呵,应该是吧。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紧张过,开心过,努力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们进步了,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以前从未学过的东西。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临床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里能够做的事还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带教,他们经验丰富,能够让我们较快的适应这里的新环境。这应该算见*阶段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环境中成长与生存。在这里我们从零学起:如何向病人自我介绍,如何倾听病人的需要,如何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如何给与病人最好的照顾。如皋方言很难懂,刚来这里什么都听不明白,连去食堂打饭交流都困难,更别提和病人交谈了。于是我们从细节做起,留心周围人的每一句对话,观察他们说话的表情,慢慢揣度其中的意思,不断地听、学、练,终于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收获二: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更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进行了教学查房,病历书写等。更深刻地了解一些疾病,掌握了各项基本检查技能操作,将书本知识和病人的临床表现相结合。

  内科病房的工作庞大而又琐碎,我的带教老师一个人就得主管二十多个病人,其辛苦可想而知。接诊之初就要详细询问病人病情,以准确施治;查房时要全面了解患者康复状况,来增减医嘱;之后还要认真书写病例、病程,以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常常加班到八九点,没有半句抱怨!若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高尚的医德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查房时老师不仅让我们亲身查看病人的阳性体征,还会适时地联系书本为我们讲解,更会时不时地向我们发问,督促我们掌握知识,我们因此也收获了很多:看到了恶病质,触到了肿大的肝脏,叩到了液波震颤,听到了哮鸣音……

  两周的病房结束了,我们又轮转到了针灸科。虽然针灸科的工作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想做好还真不容易。就拿拔罐来说,那罐子就是不听话,拔上不一会就掉了,还得重新拔一下。有一次老爷爷的腿上竟拔了三次!这还算好的,最尴尬的就是插针了,每一针都是一阵唏嘘,真不知道是我们的技术不好还是病人太敏感~~

  不过也有值得骄傲的,每次帮病人拔针的时候,病人都说拔的不错,一点也不疼。有一次帮病人拔完针,睡着他竟然还没醒。(偷笑啊)在这里我们还做了隔姜灸(需要极大的耐心),走罐(绝对力气活),温灸器灸(熏的够呛)等,可惜我们去晚了,没能见到传说中的化脓灸。当然这里还有牵引,以及免费赠送的推拿,我们也乘机学到了点,如一指禅和滚法。

  这里的主任惜字如金,一天和我也说不到一句话,唉~而阮老师却恰恰相反,是个话篓子。一天他问我得气时医者的手下感觉如何,书中有一句最形象的描述。我一时说不出。“如鱼吞钩饵之浮沉”他说,还补充只有喜爱钓鱼的人才能体会(他每天钓鱼),还说以后会多让我练*感受。可惜的是到最后一天我都没能感觉到(唉,算了,回家钓鱼吧)。

  总的说来针灸的疗效还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面瘫,,漏肩风,腰腿疼,中风后遗症等都还是有着独特疗效的。例如,有一位36岁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经过两个月的康复治疗,肌力由原来的0级恢复到现在4级,一家人甚是惊喜。对了,我们这还有针灸减肥的,一个疗程减了8斤呢,还无需节食。

  通过在针灸的一个月使我们明白了要“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地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操作水*,不能做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之人。在这边实*的还有海安针灸推拿专业的同学,这帮小朋友只能用勤快二字来形容,速度之快无人能及,老师刚扎完针,“乎”地一下都去接线了,我们也不自觉地被感染了,努力工作。甚至现在只要听到“嘀,嘀,嘀”声,我们都会停下手上的事情,以为是要拔针了,呵呵,自己有时都觉得可笑。

  见*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愉快的,但也有一些小困难。比如说:吃饭,睡觉,最困难的是洗澡。在病房时可以去值班室洗,到了针灸问题就来了,大家都在打游击,医生烦,护士烦,我们就更烦了,就拿今晚来说吧,花了一个小时都没借到洗澡的地,最后只好在病房十分钟解决,差点就是冷水澡了。没办法,还有一段时间,只能厚着脸皮去借了。

  社会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医院是它的一个缩影。在医院中,我们学到的并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多的是接触社会,逐渐用自己的身心去发现生活的真实面目,去探寻我们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去爱自己、爱别人,去勇敢地承担每一份责任,珍惜生命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总之,这个月的见*生活让我们获益匪浅,它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段珍贵记忆,更是我们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做得更好。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3

  刚进入实*单位,总有一种茫然得感触,对于临床的工作比较陌生,对于自己在这样得新环境中能够做些什么还没有成型得概念。庆幸得是,我门有老师为我门介绍各科室得情况,介绍一些规章制度、各科室医师的职责等,带教老师们得丰富经验,让我们能够较快地适应医院康复科科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践和工作打下了基础,这应该算得上是实*阶段得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在实*过程中,接触了多种疾病,把握透彻得是各项基础技能操作。实践得及最终目得是培养各项操作技能及增加各种诊疗技能。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得带教原则下,积极努力得争取每一次得锻炼机会,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与不懂得问题虚心得向带教老师或另外老师请教,作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老师及更多得人请教,并能熟练的进行评定,经常进行病例讨论,这些培养了我门组织、表达等各方面得能力。

  在医院,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到如何与病人家属打交道,首先我们所作得一切都应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真诚的为他们考虑;态度一定要好,要让他们感觉到身为医护人员的我是真的在为他们考虑,说话的技巧更是应该注意的。比如;面对一些家长的为了治疗时间的斤斤计较,首先我采取理解的态度,并严格遵守医院得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在自己有空闲时候为他们多治疗一些时间。当然,有些家属的计较是很不可理喻的,面对来这样的家属也不必多说什么,一切按照规定做。这培养和增加了我门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得能力。

  在这段短暂得实*时间里,我的收获许多许多,如果用简单得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得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得表达我门受益匪浅。我的实践生涯还在继续,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实*期间得收获将为我门今后工作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感谢__学院和实*医院给了我这么好的实践机会,也感谢各位代教医生在工作忙碌之时,还要带领实践生,教导我们正确的方向;也很兴奋与其他实践生,在紧凑的实践生活中不但互相学*,并且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虽然实践时间持续不久,但这段时间却给了我无比大的收获,除实*工作的学*外,人际关系的拓展、职场文化的百态,还有一些活动的参与都让我获益良多。通过此次实践,我会更积极主动得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得去学*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得学*理论知识,增加临床工作能力,对以后的事业尽心尽责!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4

  我很喜欢中医,她不仅是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博大精深,精巧聪慧。我不在乎别人说中医是什么,我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一直很期待实*,学以致用,很想知道自己学得如何。实*面试时,老师问我如何实*,我说多看书,结果被笑话;他还告诉我实*最重要的是与患者的接触,至今让我受益匪浅。我实*的第一个医院是日照市中医院,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在老城区的周围,基础建设是一流的,据说门诊量及效益在同级别医院里名列前茅。我喜欢这个地方,至今还记得坐在秋千上和同学聊天的乐趣。医院离海边的浴场也不远,休班时间可以和同学去海边捉鱼摸虾,自己眼力不好,战绩不佳……

  首先接触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主任和还我是校友呢。白天我和老师们一起查房,在老师的言语和动作中揣摩诊断和治疗的逻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老师总可以给出满意的解释;然后帮着处理医嘱,开化验单,开缺药;下午科里是不忙的,我有充足的时间总结上午的疑惑,或者是翻看病历。有时老师还放手让我写写病程,当然要先打草稿,老师批阅后才可誊抄到病历上,真是难得的机会。科里住的多是些肿瘤患者,看到患者被病魔折磨的很痛苦,心里很感无奈。肿瘤疾病是世界性的难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烟酒等不良嗜好,恶性肿瘤现已成为我国城乡致死率的疾病。在治疗方面,西医的主要手段有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期疗效,可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很大,而且惊人的费用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承担得起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效果我还没有见识,但在缓解患者经西医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却卓有成效。在肿瘤科实*了两周,熟悉了医院工作的各种程序,适应了实*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科室里我见到了一种抗癌药物――***,一颗胶囊两百多元呢。

  血液肿瘤后到的是内分泌科,科里大部分是2型dm患者,很多已经出现并发症。老师说dm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并发症,我见到的患者中有的已经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老师还说虽然科里住院病种单一,但内科病大多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所以内分泌绝对是真正的内科。可能是因为接触的病种比较单一,我觉得在内分泌里学的最扎实,特别是对2型dm的诊断和药物的应用。我觉得虽然dm发病有遗传的性的因素,但是如果自身注意身体的锻炼与饮食清淡,应该可以很好的预防。

  神室经内科是我实*的第三个科,也是让我收获最多的地方。神经内科的主要疾病有tia、脑出血、脑梗死、癫痫及各型头痛,很多患者病情危重,必须及时处理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这个科里我有很多陪老师坐诊的机会。门诊上,我的基本工作是为病人测量血压,有时也做些神经系统的各项查体,一天忙忙碌碌,感觉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认识到坐门诊是让自己的知识活起来的有效方法。icu与神经内科相邻,所以经常有机会接触对危重病号的抢救,熟悉了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

  大一时,我翻了一本书,《我是谁》,一本通俗的哲学小说,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想弄清楚自己是谁;后来我手里又有了王小波的两本书,我就开始想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学就这么想着过去,现在看来想的并不怎么好,可说的是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暑假里光着脊梁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的感觉,一身的汗水,黝黑的皮肤,就像蜕变……记得爱尔兰人说过一句话总结父辈的话,“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那块地,那头牛,最后也就变成了那块地,一头牛”,我知道他并没有什么瞧不起土地和牛,他只是厌倦了一种熟悉的生活。实*前的我和他是一头的,现在也是。我喜欢去做些改变,虽然自己是个很死板的人,不善言谈,但是脾气很好,吃饭还行。

  在日照市中医院,我还去了呼吸内科和心内科,在呼吸内科,我熟悉了呼吸系统的各项检查及常见病的诊断和鉴别,现在对上感、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常见病的处理已是得心应手,最值得说道的是我还曾独立诊断出一例气胸。至于心内科,我停留的时间很短,认识不足,回临沂后也没补过来,引为憾事。

  在日照见*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对中西医学、医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的的勇敢和负责任。我是七月份回到临沂的,很亲切,毕竟是家乡……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十个月的实*生活已经结束。实*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也不少,本人在市中医医院实*,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被分到了药剂科学*,在实*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有计划,有重点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

  在中医院实*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并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经过十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药品的采购、药品的储存、药品的销售等,在良师益友的指导帮助下,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基础。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带给人们,所以,我深入到基层在药品销售岗位接受锻炼。初到医院工作,老同事向我说明了医院药房的药师需凭医师处方发药,对每一个顾客负责,医院有分中药方、西药房、药库、病区药房、还有制剂室等,现将实*学*情况作一个总结报告。

  首先我是在医院的中药房实*,经过一段时间中药房的系统实*培训,我学*到了中药处方的识别、审查和按方发药,常见中药奥饮片的鉴定,中药入库和库存管理(包括特殊药品的管理),认识新药;系统的了解一些中药的药性、药理、药味及其药物配伍和药物禁忌等。从第一天到中成药房转科,到现在在中草药房帮忙,我的心里还对很多事物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记得第一次对着满室的中药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药房,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草药的神秘,我喜欢这个地方。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师从识称,到自己称药,我从中学到了很的多知识,还第一次体会到取错药的尴尬,将后下的砂仁一股脑的分到群药里,然后被查药的老师纠正,又重新分发。中草药房的工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付药是整个中药房所有人共同劳动的结果。实*了一段时间,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优势,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不慌不忙工作的态度,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也是在这,我受到了教育,开始关注细节,想干好并达到熟练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需要认真用心去学。学会观察,细心从容,这就是我学到的。通过这么多天的忙碌,才知道药学工作的不易。我觉得药学工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且同样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要教育和培养每一个药学人员热爱药学工作,献身药学事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医德修养:真诚坦率,精神饱满,谦虚谨慎,认真负责;要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专业素质:药学人员要对病人极端负责,态度诚恳,和蔼热情,关心体贴病人,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细致的身心护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按章办事,操作正规,有条不紊,执行医嘱和从事一切操作要思想集中,技术熟练,做到准确、安全、及时,精益求精;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既要沉着冷静,机智灵活。科学素质:药学人员要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控索的精神,要认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药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必须注意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要刻苦钻研业务;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控索,开展研究,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病人的身心健康服务。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6

  我很喜欢中医,她不仅是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博大精深,精巧聪慧。我不在乎别人说中医是什么,我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一直很期待实*,学以致用,很想知道自己学得如何。实*面试时,老师问我如何实*,我说多看书,结果被笑话;他还告诉我实*最重要的是与患者的接触,至今让我受益匪浅。我实*的第一个医院是日照市中医院,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在老城区的周围,基础建设是一流的,据说门诊量及效益在同级别医院里名列前茅。我喜欢这个地方,至今还记得坐在秋千上和同学聊天的乐趣。医院离海边的浴场也不远,休班时间可以和同学去海边捉鱼摸虾,自己眼力不好,战绩不佳……

  首先接触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主任和还我是校友呢。白天我和老师们一起查房,在老师的言语和动作中揣摩诊断和治疗的逻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老师总可以给出满意的解释;然后帮着处理医嘱,开化验单,开缺药;下午科里是不忙的,我有充足的时间总结上午的疑惑,或者是翻看病历。有时老师还放手让我写写病程,当然要先打草稿,老师批阅后才可誊抄到病历上,真是难得的机会。科里住的多是些肿瘤患者,看到患者被病魔折磨的很痛苦,心里很感无奈。肿瘤疾病是世界性的难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烟酒等不良嗜好,恶性肿瘤现已成为我国城乡致死率的疾病。在治疗方面,西医的主要手段有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期疗效,可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很大,而且惊人的费用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承担得起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效果我还没有见识,但在缓解患者经西医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却卓有成效。在肿瘤科实*了两周,熟悉了医院工作的各种程序,适应了实*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科室里我见到了一种抗癌药物——***,一颗胶囊两百多元呢。

  血液肿瘤后到的是内分泌科,科里大部分是2型dm患者,很多已经出现并发症。老师说dm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并发症,我见到的患者中有的已经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老师还说虽然科里住院病种单一,但内科病大多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所以内分泌绝对是真正的内科。可能是因为接触的病种比较单一,我觉得在内分泌里学的最扎实,特别是对2型dm的诊断和药物的应用。我觉得虽然dm发病有遗传的性的因素,但是如果自身注意身体的锻炼与饮食清淡,应该可以很好的预防。

  神室经内科是我实*的第三个科,也是让我收获最多的地方。神经内科的主要疾病有tia、脑出血、脑梗死、癫痫及各型头痛,很多患者病情危重,必须及时处理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这个科里我有很多陪老师坐诊的机会。门诊上,我的基本工作是为病人测量血压,有时也做些神经系统的各项查体,一天忙忙碌碌,感觉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认识到坐门诊是让自己的知识活起来的有效方法。icu与神经内科相邻,所以经常有机会接触对危重病号的抢救,熟悉了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

  大一时,我翻了一本书,《我是谁》,一本通俗的哲学小说,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想弄清楚自己是谁;后来我手里又有了王小波的两本书,我就开始想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学就这么想着过去,现在看来想的并不怎么好,可说的是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暑假里光着脊梁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的感觉,一身的汗水,黝黑的皮肤,就像蜕变……记得爱尔兰人说过一句话总结父辈的话,“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那块地,那头牛,最后也就变成了那块地,一头牛”,我知道他并没有什么瞧不起土地和牛,他只是厌倦了一种熟悉的生活。实*前的我和他是一头的,现在也是。我喜欢去做些改变,虽然自己是个很死板的人,不善言谈,但是脾气很好,吃饭还行。

  在日照市中医院,我还去了呼吸内科和心内科,在呼吸内科,我熟悉了呼吸系统的各项检查及常见病的诊断和鉴别,现在对上感、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常见病的处理已是得心应手,最值得说道的是我还曾独立诊断出一例气胸。至于心内科,我停留的时间很短,认识不足,回临沂后也没补过来,引为憾事。

  在日照见*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对中西医学、医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的的勇敢和负责任。我是七月份回到临沂的,很亲切,毕竟是家乡……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7

  刚进入实*单位,总有一种茫然得感触,对于临床的工作比较陌生,对于自己在这样得新环境中能够做些什么还没有成型得概念。庆幸得是,我门有老师为我门介绍各科室得情况,介绍一些规章制度、各科室医师的职责等,带教老师们得丰富经验,让我们能够较快地适应医院康复科科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践和工作打下了基础,这应该算得上是实*阶段得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在实*过程中,接触了多种疾病,把握透彻得是各项基础技能操作。实践得及最终目得是培养各项操作技能及增加各种诊疗技能。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得带教原则下,积极努力得争取每一次得锻炼机会,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与不懂得问题虚心得向带教老师或另外老师请教,作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老师及更多得人请教,并能熟练的进行评定,经常进行病例讨论,这些培养了我门组织、表达等各方面得能力。

  在医院,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到如何与病人家属打交道,首先我们所作得一切都应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真诚的为他们考虑;态度一定要好,要让他们感觉到身为医护人员的我是真的在为他们考虑,说话的技巧更是应该注意的。比如;面对一些家长的为了治疗时间的斤斤计较,首先我采取理解的态度,并严格遵守医院得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在自己有空闲时候为他们多治疗一些时间。当然,有些家属的计较是很不可理喻的,面对来这样的家属也不必多说什么,一切按照规定做。这培养和增加了我门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得能力。

  在这段短暂得实*时间里,我的收获许多许多,如果用简单得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得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得表达我门受益匪浅。我的实践生涯还在继续,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实*期间得收获将为我门今后工作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感谢xx学院和实*医院给了我这么好的实践机会,也感谢各位代教医生在工作忙碌之时,还要带领实践生,教导我们正确的方向;也很兴奋与其他实践生,在紧凑的实践生活中不但互相学*,并且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虽然实践时间持续不久,但这段时间却给了我无比大的收获,除实*工作的学*外,人际关系的拓展、职场文化的百态,还有一些活动的参与都让我获益良多。通过此次实践,我会更积极主动得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得去学*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得学*理论知识,增加临床工作能力,对以后的事业尽心尽责!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8

  我很喜欢中医,她不仅是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博大精深,精巧聪慧。我不在乎别人说中医是什么,我忠实于自己的信仰。一直很期待实*,学以致用,很想知道自己学得如何。实*面试时,老师问我如何实*,我说多看书,结果被笑话;他还告诉我实*最重要的是与患者的接触,至今让我受益匪浅。我实*的第一个医院是日照市中医院,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在老城区的周围,基础建设是一流的,据说门诊量及效益在同级别医院里名列前茅。我喜欢这个地方,至今还记得坐在秋千上和同学聊天的乐趣。医院离海边的浴场也不远,休班时间可以和同学去海边捉鱼摸虾,自己眼力不好,战绩不佳……

  首先接触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主任和还我是校友呢。白天我和老师们一起查房,在老师的言语和动作中揣摩诊断和治疗的逻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老师总可以给出满意的解释;然后帮着处理医嘱,开化验单,开缺药;下午科里是不忙的,我有充足的时间总结上午的疑惑,或者是翻看病历。有时老师还放手让我写写病程,当然要先打草稿,老师批阅后才可誊抄到病历上,真是难得的机会。科里住的多是些肿瘤患者,看到患者被病魔折磨的很痛苦,心里很感无奈。肿瘤疾病是世界性的难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烟酒等不良嗜好,恶性肿瘤现已成为我国城乡致死率的疾病。在治疗方面,西医的主要手段有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期疗效,可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很大,而且惊人的费用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承担得起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效果我还没有见识,但在缓解患者经西医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却卓有成效。在肿瘤科实*了两周,熟悉了医院工作的各种程序,适应了实*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科室里我见到了一种抗癌药物――***,一颗胶囊两百多元呢。

  血液肿瘤后到的是内分泌科,科里大部分是2型dm患者,很多已经出现并发症。老师说dm不可怕,可怕的是出现并发症,我见到的患者中有的已经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老师还说虽然科里住院病种单一,但内科病大多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所以内分泌绝对是真正的内科。可能是因为接触的病种比较单一,我觉得在内分泌里学的最扎实,特别是对2型dm的诊断和药物的应用。我觉得虽然dm发病有遗传的性的因素,但是如果自身注意身体的锻炼与饮食清淡,应该可以很好的预防。

  神室经内科是我实*的第三个科,也是让我收获最多的地方。神经内科的主要疾病有tia、脑出血、脑梗死、癫痫及各型头痛,很多患者病情危重,必须及时处理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这个科里我有很多陪老师坐诊的机会。门诊上,我的基本工作是为病人测量血压,有时也做些神经系统的各项查体,一天忙忙碌碌,感觉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认识到坐门诊是让自己的知识活起来的有效方法。icu与神经内科相邻,所以经常有机会接触对危重病号的抢救,熟悉了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

  大一时,我翻了一本书,《我是谁》,一本通俗的哲学小说,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想弄清楚自己是谁;后来我手里又有了王小波的两本书,我就开始想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学就这么想着过去,现在看来想的并不怎么好,可说的是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暑假里光着脊梁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的感觉,一身的汗水,黝黑的皮肤,就像蜕变……记得爱尔兰人说过一句话总结父辈的话,“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那块地,那头牛,最后也就变成了那块地,一头牛”,我知道他并没有什么瞧不起土地和牛,他只是厌倦了一种熟悉的生活。实*前的我和他是一头的,现在也是。我喜欢去做些改变,虽然自己是个很死板的人,不善言谈,但是脾气很好,吃饭还行。

  在日照市中医院,我还去了呼吸内科和心内科,在呼吸内科,我熟悉了呼吸系统的`各项检查及常见病的诊断和鉴别,现在对上感、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常见病的处理已是得心应手,最值得说道的是我还曾独立诊断出一例气胸。至于心内科,我停留的时间很短,认识不足,回临沂后也没补过来,引为憾事。

  在日照见*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对中西医学、医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的的勇敢和负责任。我是七月份回到临沂的,很亲切,毕竟是家乡……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9

  在省中医实*的第二周,感觉是一样的无聊。血透室的工作除了每个病人开始跟结束时比较忙碌之外,真的很清闲,每天就冲锋2-3次就长时间*静下来了,而且冲锋的时候也是些常规的工作,不会有太紧急的情况出现(可能我们没机会遇到而已)。三天里,我就看了和摸了一些不同的血管通路:动静脉瘘、人工血管、长期/临时的中心静脉导管,及熟悉它们的穿刺维护。那些动静脉瘘的血管看上去都很粗,感觉跟*常打针的血管会很不一样,自己也很想扎一**会体会,估计不会扎不中吧,遗憾的是老师没有让我们动手。

  因为无聊,所以周四起要求去输液室看看,结果是比无聊更加的无聊。可能因为是中医院的缘故,门诊输液量少,输液室的规模和运作都不及我们这样一个区级的医院。真是大失所望,没有什么亮点可以参考学*,连想照张相片看看都觉得没什么好照的。唯一和我们不同的是,抽血的人数很多,开了一排的窗口,像银行排队的叫号机就是为抽血服务的。

  这周学*没什么大收获,但也趁机静下来有时间修修心也是好事。特别每天两趟在等公车时和在不太拥挤的公车上,可以在烦嚣中安静的思考一下问题,公车也带给了我很多的领悟。这周我尝试了一条新的公交线路去省中医,因为站错站台以至于眼看着209从眼前溜走,马上察看了一下还有另两路车去西门口的,大概多走5-10分钟的路,跑步也勉强赶得及7:45上班。此外,从前就一直不喜欢广州,因为她的拥挤繁闹、人情冷暖,但这一次真的切身体会到了她的温暖。那天寒流骤至,恰逢身体非常不适,站了一天的班,在公车上又遇上堵车,摇摇晃晃中真是受不了了,上车不久感觉越来越晕、眼前发黑,在我意识几乎要丧失之前,我向旁边的一个大哥求助,他马上让出了座位给我,坐下来休息了一会,虽然身体也还是一样的难受,但起码清醒过来熬到了下站。让座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甚至没有任何片言只语的问候,但已经是雪中送炭,让在寒冷的天气中,陌生的城市里,孤单的我觉得温暖异常。所以,人要时时心存善念,在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施与援手,因为自己也一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而且,我想,大家不要抱怨自己周遭的都是坏人、小人,如果真是那样,首先得检讨一下自己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如果你一直善心、正直待人接物,相信这样的气场只会聚集美好的东西。我也知道这世界有黑暗的一面,但是我更愿意接触和看见光明的一面,不愿意见的就敬而远之好了。

  中医院实*心得体会 10

  在临床工作的这一个月以来,我对护士这个职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工作是很繁忙,夜班是很辛苦,但是这些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康复出院。娴熟的操作并不是重中之重,三查七对首当其冲,任何时候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我的感受。

  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已经会一些操作,懂得一些治疗,每周老师会组织小讲课,传授我们知识与经验,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我目前要做的是细心,耐心,不给自己惹麻烦,不给患者惹麻烦,不给老师惹麻烦,*安顺利度过实*期。很多人对护士有一个不正确的认识,这一个多月我见到了之前没有见过的人,从刚开始的玻璃心,受到一句冷言冷语就受不了,如今已经好很多,何必因为别人影响自己,耽误了该做的事情。当然,我还遇到了一些暖心的患者,记得我第一个打皮下的患者,或许她看出来我紧张了,她居然安慰我说没事,你打吧,我不怕疼。当时真的是很暖,同时也鼓舞了我,也为我之后的操作增加了许多勇气。从那之后,我就努力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不自信,因为我的不自信会换来她们的担惊受怕与对我的不信任。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一点都不错,24小时都有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为患者治疗。

  总而言之,我越来越意识到护士的重要性,希望我可以做的越来越好。


中医心得体会优选【十】篇(扩展8)

——学*中医内科心得体会汇总五篇

  学*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1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 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学*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2

  学*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作,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瘟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

  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

  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著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学*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3

  一、中医特色凸显,内涵丰富,疗效明确

  “自然堂”是省中医院的一张特色名片,是针对亚健康人群、疾病恢复期康复理疗、防病保健的一个治未病中心。充满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展示大厅摆满了各种药茶药酒,中医外治器具,研发推出的一系列药枕、督灸器,彰显了深厚的中医内涵,以各种花名命名的治疗间装修温馨别致,安静整洁,各具特色,为病人提供贴心的个体化服务。不仅仅在病房,他们把中医特色服务延伸到门诊,在门诊设立专区,销售研发的各种药枕、药用肚兜,香囊、灸盒、药茶等,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风湿骨病科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医特色治疗室,独立的中药熏蒸间有十间,还有十几张理疗床,室内摆放了候诊椅,由护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时间,一台可以同时满足三位病人进行上下肢中药熏蒸的仪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仪器分设三个水槽,可以调节温度和时间,据护士长介绍对那些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根据其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熏蒸,疗效很显著。我们在参观小儿康复病区时,观看了蜡疗操作的全过程,蜡疗主要是以蜡为介质,以热疗的方式发挥中药效用,治疗儿童肌肉挛缩、肌张力高有明显效果,很受患儿家长欢迎。儿科的中医特色在门诊也有充分的体现,小儿推拿室、小儿灌肠室、小儿穴贴室分区管理,设有中医基础理论较深厚的专科护士进行辨证选穴治疗,由于病人较多,需要提前预约,体现出中医专科护士在临床中医特色治疗中的重要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心科的药物罐、中药定向透药、耳穴压豆、足浴推拿等,妇科的各种大小封包、气压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治疗仪,康复理疗科的宫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万维注射止痛疗法、弧刃针刀治疗等都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

  二、注重学*型医院建设,学术气氛活跃,科间互动交流频繁

  在学*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三次护理查房,查房时气氛很活跃,每个护士都能针对病例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护理问题及措施进行补充,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通过这种学*形式不仅使大家对查房病例的相关知识有更全面的

  了解,还由于不同科室人员的参与,拓宽了思路,以辐射性思维思考解决疾病治疗护理中的疑惑。我们还很幸运的`被邀请参加了医务部组织的“主任沙龙”,沙龙活动时间都安排在中午,由承办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钟内对本科室发展及专业、先进诊疗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行介绍,我们这次参加的是周围血管科承办的主任沙龙,沙龙结束时科室全体成员一起给大家演唱了改编版的歌曲“春天里”,让每个人在欢笑声中对他们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觉得他们对“主任沙龙”的主题诠释的很好:主任沙龙是展示科室发展和专业水*的良好*台;是学术交流和科室管理经验互动的真诚纽带;是各个科室间业务协调配合、共谋发展的稳固桥梁;是挖掘中医宝库、传承名医经验和治学之道的有效途径。制定严格签到制度的各种业务学*,“西学中”培训班,理论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锻造出一支业务精、服务优的精品团队。

  三、管理规范,以人为本

  我们所到科室都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病房管理规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没有闹哄哄的感觉,护士基本不出病房,医护配合、分工明确、细致、敬业、和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中医传承观念强,中医治疗项目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规,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对各种治疗护理依从性强,这都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项制度措施抓铁有痕的落到了实处。为方便病人,在门诊和病房楼都设有自动售货机,门诊还设立了atm取款机,可以24小时服务,营养餐厅配餐送餐服务,点滴处体现出服务品质。通过短短几天的“走学”经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理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些科室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在回来后组织的座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获很大,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诚的友情,只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内涵还没有系统学*,我们“走学团”相约争取下次再有机会相聚“走学”,为我院的发展建设,为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4

  我是一名中医大二在校生,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有浓厚的爱好,尤其是学了两年的专业课程,特殊想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医看病的全过程。

  机会最终来了,经姑姑引荐,趁暑假假期,我怀揣着好奇心从xx来到xxxxx老师的诊所学*。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抱着很大的勇气与决心来到这里。在我的脑海里,跟诊老师一般是铁面无情,严肃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师是*易*人,幽默风趣的人,师母和爷爷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样看待。在这里我就像是个孩子,有家的味道。虽然读了两年基础理论知识,但对于老师有时候讲的也是云里雾里,方剂学的300多首方子在学校背的累死要活觉得已经很了不起。而老师随便讲出一个没听过的方子,瞬间懵了,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来了个病人如何望闻问切和辩证思路,理法方药等等,老师还是热情毫无保留的教我,渐渐地才觉得理论与临床假如不结合,永恒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应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师经常讲辨证论治,切不可以对症下药,而证才是指导遣方用药的根本,所谓“有其证,用其方。”原来抓药也是一门学问,首先得会识别称杆,其次如何拿称,药物称重,和分量,讲究高效无误。在其过程中,我还可以亲眼熟悉中药,这和教科书上照片还是有所区别,更加深刻的领悟中药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师讲了许多他行医20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趁还年轻多读经典和背诵方子,为以后临床打下坚厚基础。

  中医讲究灵便变通,每病人的特点不一样,因此尽管同一种病,也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老师常说:“中医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人为本,最终达到阴*阳秘。在我看来,中医既奥秘,又科学。

  中医这条路要想走好,还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远,坚持到底,走好以后的每一步,以后一定把中医理论知识学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永恒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努力做一个真正能帮患者解决痛苦的好中医。

  学*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5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的重点,更是学*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三、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除了学*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和认识疾病。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