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 / | 读书心得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1

  寒假的第一天,女儿郑重地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那严肃,故意卖关子的模样可逗呢!孩子和老师共同推荐我们家长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我怀着好奇的心理翻开了这本书,直到读完,感受颇深。

  首先,孩子需要学*,家长更要学*。孩子是第一次做别人的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别人的母亲,我们更要互爱与互助,逼着孩子读书,不如“身先士卒”,放好榜样。

  其次,家长要善于运用技巧与孩子沟通。女儿有时很倔强,谁也拗不过她,以前没办法时我总是大声嚷嚷,现在我会运用技巧把正确的思想,优秀的品质与人格,正确地灌输给她,使她真正明白这一切。

  再者,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足。在别的家长面前,我总数落自家孩子的不是,现在我正确地与孩子一沟通后,发现孩子的不少优点呢。我们不能固执地要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反而,身为家长的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修养与带给孩子的影响。孩子是我们把他们带到世界上的,他们是我们的小天使,我们要帮助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更加更加幸福,要有一个优秀的孩子,完全取决于家长,所以我们更要明事理。真期待下个假期还会有好书相伴,在这里还要谢谢我可爱女儿和翟老师。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2

  寒假里 ,我抽出书架上久搁在那里的一本书来阅读,海姆#9642;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转变为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告诉大家应该如何摒弃拒绝性的语言,转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向我们充分介绍了如何应用语言交流来创造信任和愉悦的气氛,也为教师提供了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读完此书,颇有感触。

  吉诺特说:“老师和蔼的态度胜过一切争论与指责。”翻阅书本,一个个翔实生动、幽默风趣的案例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喜欢、尊重和支持。我也相信,一个始终微笑着的老师,必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才在教育岗位上待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我真的已经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很神圣而重大的,我们必须谨言慎行,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毁了一个学生。

  就在前几天,我收到一条家长的短信,说要谢谢我。她的孩子在他眼里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太和人交流,也不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常常露出灿烂的笑容,他总是一个人,默默无闻。一天在课上做作业,我经过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字写得十分端正漂亮,就随口说了句:“小邢的字写得真好看那!”没想到当时我随口说的一句话却带给了他那么多的力量,后来回想起来,也是那天以后,我的课上能看见他举起的小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越来越自信,要不是她妈妈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自己让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而有时,我也为自己说出的一些话而感到后悔,教师往往以爱的名义轻易践踏着学生的自尊和信念,“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你这样子,对得起父母,对得起我吗?”“不考上好的大学,将来你怎么能立足社会啊!”“我这么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地教你们,还不是为了你们?”这些话说出来我们是发泄了,但却会让他们陷入厌烦与自责中。吉诺特说:“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我们也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说得轻松做起来很难,老师也只是凡夫俗子,我们又何尝想让自己暴跳如雷,心生怒气呢?面对一些永远不知悔改的学生,也似乎只有挥起紧握的拳头了。吉诺特说:“以暴育错,永远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结果。”我们应该学会明智的话语交流,在话语之中洋溢出自己的爱与关怀,在对话之中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师者的这份真诚,让他们健康成长。要知道,仁慈只能用仁慈来教导,爱只能用爱来教导,热忱必须用热忱来培养。

  为人师者,亦须先反省自身,提升自我,以温和之情善待学生千般不是,而这一切立足于师者先完成对自己的教育。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只关注孩子们现在的情绪和主要需要。我不再构想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的处理好教室里现时发生的各种问题。”是的,相信温和的力量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3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同事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确实,很少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老师似乎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老师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教儿子学*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其实想想,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让自己个深呼吸*静一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到深夜,一早起读书预*,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无须太多的道德、道理,只需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fsir)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事给孩子带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陪着不能算陪伴。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1

  寒假的第一天,女儿郑重地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那严肃,故意卖关子的模样可逗呢!孩子和老师共同推荐我们家长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我怀着好奇的心理翻开了这本书,直到读完,感受颇深。

  首先,孩子需要学*,家长更要学*。孩子是第一次做别人的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别人的母亲,我们更要互爱与互助,逼着孩子读书,不如“身先士卒”,放好榜样。

  其次,家长要善于运用技巧与孩子沟通。女儿有时很倔强,谁也拗不过她,以前没办法时我总是大声嚷嚷,现在我会运用技巧把正确的思想,优秀的品质与人格,正确地灌输给她,使她真正明白这一切。

  再者,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足。在别的家长面前,我总数落自家孩子的不是,现在我正确地与孩子一沟通后,发现孩子的不少优点呢。我们不能固执地要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反而,身为家长的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修养与带给孩子的影响。孩子是我们把他们带到世界上的,他们是我们的小天使,我们要帮助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更加更加幸福,要有一个优秀的孩子,完全取决于家长,所以我们更要明事理。真期待下个假期还会有好书相伴,在这里还要谢谢我可爱女儿和翟老师。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2

  寒假里 ,我抽出书架上久搁在那里的一本书来阅读,海姆#9642;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转变为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告诉大家应该如何摒弃拒绝性的语言,转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向我们充分介绍了如何应用语言交流来创造信任和愉悦的气氛,也为教师提供了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读完此书,颇有感触。

  吉诺特说:“老师和蔼的态度胜过一切争论与指责。”翻阅书本,一个个翔实生动、幽默风趣的案例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喜欢、尊重和支持。我也相信,一个始终微笑着的老师,必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才在教育岗位上待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我真的已经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很神圣而重大的,我们必须谨言慎行,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毁了一个学生。

  就在前几天,我收到一条家长的短信,说要谢谢我。她的孩子在他眼里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太和人交流,也不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常常露出灿烂的笑容,他总是一个人,默默无闻。一天在课上做作业,我经过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字写得十分端正漂亮,就随口说了句:“小邢的字写得真好看那!”没想到当时我随口说的一句话却带给了他那么多的力量,后来回想起来,也是那天以后,我的课上能看见他举起的小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越来越自信,要不是她妈妈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自己让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而有时,我也为自己说出的一些话而感到后悔,教师往往以爱的名义轻易践踏着学生的自尊和信念,“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你这样子,对得起父母,对得起我吗?”“不考上好的大学,将来你怎么能立足社会啊!”“我这么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地教你们,还不是为了你们?”这些话说出来我们是发泄了,但却会让他们陷入厌烦与自责中。吉诺特说:“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我们也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说得轻松做起来很难,老师也只是凡夫俗子,我们又何尝想让自己暴跳如雷,心生怒气呢?面对一些永远不知悔改的学生,也似乎只有挥起紧握的拳头了。吉诺特说:“以暴育错,永远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结果。”我们应该学会明智的话语交流,在话语之中洋溢出自己的爱与关怀,在对话之中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师者的这份真诚,让他们健康成长。要知道,仁慈只能用仁慈来教导,爱只能用爱来教导,热忱必须用热忱来培养。

  为人师者,亦须先反省自身,提升自我,以温和之情善待学生千般不是,而这一切立足于师者先完成对自己的教育。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只关注孩子们现在的情绪和主要需要。我不再构想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的处理好教室里现时发生的各种问题。”是的,相信温和的力量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3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 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 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 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2)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经常会训斥孩子,不许生气,不许哭,不要难过。想起自己的童年就这么莫名被灌输了一些不恰当的价值观。这些都无形的存在潜意识中,导致我对某些情绪有罪恶愧疚感,认为自己不该有。背负了本不应该有的心理压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于解析语言和行为隐藏的情感需求,然后说出来孩子的感觉,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可以正确认识对待情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2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3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我很幸福也很苦恼。伴随着孩子们年级一点点升高,一点点长大我越来越觉得在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总是满腔热忱的为他们好,可是有时候孩子并不能理解你,接受你。不能被接受与理解的爱就不是爱。我开始努力的寻找方法,寻找出路。这时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吸引了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与孩子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主要是写给父母的,对我们老师也同样适用。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只掌握大量的知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正如我的感慨,不能被接受的爱是没有意义的。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好像一位医生,仅有对患者的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能做到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但这一步才是治愈病人的关键。作为父母老师我们应该在拥有爱和知识的同时掌握传播基于爱的技巧与方法。不至于胡乱挥舞手中的刀,给孩子造成伤害。

  忘记是哪一本书中讲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没有好的关系就不会有好的教育。孩子要想真正的成长需要的是他内部的需要的动力。别人加在他身上的是压力,他自己产生的才是动力。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从外面打破他,他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有方法让他自己从内部打破,那么他就是一个重生的生命。好的教育是激发他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而激发动力的前提是我们的家长老师一定要掌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书的第一章中提到,沟通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

  而对于父亲的反应孩子通过理性的思考后说: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孩子的怒气消除了,接下来父子之间的对话就变得有意义了。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还有一个八岁的孩子,一天回家吃午饭时生气的说:我不要回学校了。她妈妈没有跟她长篇大论的讲“小孩子一定要上学,不应该发脾气这样的话。而是理解的说:“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妈妈说:“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这位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就必须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被理解接受的。甚至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人在发怒时的智商为零。我们大怒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自责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再去感染他们教育他们。我们处理情绪激动的学生时往往这样: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不妨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为我们的教育排除很多障碍。

  这是从一位老师那读到的一句话,很受鼓舞: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老师就像是阳光充足的肥沃田野,落入这田野的种子,不但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经常会训斥孩子,不许生气,不许哭,不要难过。想起自己的童年就这么莫名被灌输了一些不恰当的价值观。这些都无形的存在潜意识中,导致我对某些情绪有罪恶愧疚感,认为自己不该有。背负了本不应该有的心理压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于解析语言和行为隐藏的情感需求,然后说出来孩子的感觉,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可以正确认识对待情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2

  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整本书用了无数个例子讲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该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家长面对教育孩子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之类的。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说话就要讲究一些技巧,才不会发生一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爱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通过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多,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学会称赞的方法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这本书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

  二、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虽然这样的语言我的孩子目前来说还听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和孩子去沟通,一定能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在努力学*中,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技巧也适用于对待身边的人吧!

  三、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作为父母,我深有感触:当我发怒时,我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会感到内疚,我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四、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公众场合对待孩子的有些不礼貌的做法要给予尊重,继而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学会怎样才能不说谎

  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有时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在真实中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对谎言的理智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它真实的意图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图或者指责说谎的孩子们,且我们则能从谎言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顺从,太溺爱,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说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如果父母都能向这本书里讲的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的沟通,讲究一些说话的技巧,会不会能改变一些这些不良的风气呢?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意志,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些提醒和帮助,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请父母放手吧。

  也许有人会问我做到了吗?其实我也是在学*,在进行当中,不会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会怒力的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沟通,做好朋友似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3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承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忙。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前一阵登陆学校网站,看见网站推荐的图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留心了一下简介,了解到作者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他所倡导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我于是砰然心动,立刻在”当当网“上订购了此书。

  因为充满了好奇心还有力求改变现实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时间,我就把书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阅读中间有很多的感想没有及时的记录,但掩卷沉思,我充满了内疚,原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女儿,原来我可以这样和女儿沟通。

  生活中的我对孩子充满了唠叨和批评,早上反复的催促”快点“,到校时反复地强调”乖点“,放了学又开始无止境的督促做作业,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让孩子快点睡觉,这样的一天匆忙、烦躁,谈不上生活的质量,谈不上温馨和睦,还只会让你话越来越多,口干舌燥,脾气越来越坏,最后成了孩子眼中的唠叨老妈,先生眼中的坏脾气老婆。读了这本书,也许真的能让我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因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沟通事情,处理问题。譬如早上,也许给孩子一个闹钟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许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安静地做作业比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孩子房间检查作业更能让他感觉父母对他的尊重和放心。学会耐心,学会尊重,我想我应该要认真审视自己。

  在孩子的成长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是在学校里中午饭没吃好,这些都足以让孩子恼心,试想当父母的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也会常常窝火,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去理解他、帮助他,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时候,父母都愿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为什么发生,但此书告诉我们,其实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们,不管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取得了成绩,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为什么。譬如,当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后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感激而不是讥讽,父母还应该避免使用否定的词语如”笨“、”懒惰“等等,因为这些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错事时,大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准确,有些其实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惩罚,这时候的父母再去反反复复地批评他们已经多余,父母要做的也许只是一两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起设法弥补过错,孩子在这样的帮助下会感觉温暖和爱。

  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读了此书后我才深有感受。该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觉得行动比一切都重要,说再多的话也许都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当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也许一句话、一个留言就可以化险为夷。当然,关键是父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语言。这也真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又一个沟通方法。

  每一个父母都想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在我们的身边,做家长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越来越优越而更加的顺从、宠爱孩子,于是孩子养成了任性的脾气,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果父母们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学一学书里面关于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沟通的方法技巧,学一学如何放手,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这样对孩子成长不但提供了条件、帮助,而且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还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这样,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不来试一试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在生活中会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说话,如何鼓励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处理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对照书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颜,因为我心里面总是以为孩子还小,而我因为生活经验的累加一直认为我的观点凌驾于他之上,我说的总是对的,我讲的他总是要听的,不经意间,这些随口说出的话把孩子推得离我越来越远,好好的气氛被破坏了,孩子生气了。所以,学校推荐的这本好书至少让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至少让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谢学校网站的推荐,更感谢《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好书,好书伴我成长,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学*,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经常会训斥孩子,不许生气,不许哭,不要难过。想起自己的童年就这么莫名被灌输了一些不恰当的价值观。这些都无形的存在潜意识中,导致我对某些情绪有罪恶愧疚感,认为自己不该有。背负了本不应该有的心理压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于解析语言和行为隐藏的情感需求,然后说出来孩子的感觉,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可以正确认识对待情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2

  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整本书用了无数个例子讲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该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家长面对教育孩子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之类的。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说话就要讲究一些技巧,才不会发生一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爱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通过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多,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学会称赞的方法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这本书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

  二、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虽然这样的语言我的孩子目前来说还听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和孩子去沟通,一定能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在努力学*中,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技巧也适用于对待身边的人吧!

  三、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作为父母,我深有感触:当我发怒时,我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会感到内疚,我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四、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公众场合对待孩子的有些不礼貌的做法要给予尊重,继而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学会怎样才能不说谎

  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有时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在真实中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对谎言的理智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它真实的意图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图或者指责说谎的孩子们,且我们则能从谎言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顺从,太溺爱,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说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如果父母都能向这本书里讲的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的沟通,讲究一些说话的技巧,会不会能改变一些这些不良的风气呢?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意志,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些提醒和帮助,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请父母放手吧。

  也许有人会问我做到了吗?其实我也是在学*,在进行当中,不会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会怒力的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沟通,做好朋友似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3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承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忙。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前一阵登陆学校网站,看见网站推荐的图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留心了一下简介,了解到作者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他所倡导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我于是砰然心动,立刻在”当当网“上订购了此书。

  因为充满了好奇心还有力求改变现实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时间,我就把书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阅读中间有很多的感想没有及时的记录,但掩卷沉思,我充满了内疚,原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女儿,原来我可以这样和女儿沟通。

  生活中的我对孩子充满了唠叨和批评,早上反复的催促”快点“,到校时反复地强调”乖点“,放了学又开始无止境的督促做作业,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让孩子快点睡觉,这样的一天匆忙、烦躁,谈不上生活的质量,谈不上温馨和睦,还只会让你话越来越多,口干舌燥,脾气越来越坏,最后成了孩子眼中的唠叨老妈,先生眼中的坏脾气老婆。读了这本书,也许真的能让我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因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沟通事情,处理问题。譬如早上,也许给孩子一个闹钟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许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安静地做作业比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孩子房间检查作业更能让他感觉父母对他的尊重和放心。学会耐心,学会尊重,我想我应该要认真审视自己。

  在孩子的成长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是在学校里中午饭没吃好,这些都足以让孩子恼心,试想当父母的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也会常常窝火,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去理解他、帮助他,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时候,父母都愿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为什么发生,但此书告诉我们,其实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们,不管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取得了成绩,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为什么。譬如,当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后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感激而不是讥讽,父母还应该避免使用否定的词语如”笨“、”懒惰“等等,因为这些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错事时,大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准确,有些其实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惩罚,这时候的父母再去反反复复地批评他们已经多余,父母要做的也许只是一两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起设法弥补过错,孩子在这样的帮助下会感觉温暖和爱。

  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读了此书后我才深有感受。该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觉得行动比一切都重要,说再多的话也许都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当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也许一句话、一个留言就可以化险为夷。当然,关键是父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语言。这也真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又一个沟通方法。

  每一个父母都想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在我们的身边,做家长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越来越优越而更加的顺从、宠爱孩子,于是孩子养成了任性的脾气,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果父母们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学一学书里面关于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沟通的方法技巧,学一学如何放手,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这样对孩子成长不但提供了条件、帮助,而且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还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这样,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不来试一试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在生活中会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说话,如何鼓励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处理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对照书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颜,因为我心里面总是以为孩子还小,而我因为生活经验的累加一直认为我的观点凌驾于他之上,我说的总是对的,我讲的他总是要听的,不经意间,这些随口说出的话把孩子推得离我越来越远,好好的气氛被破坏了,孩子生气了。所以,学校推荐的这本好书至少让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至少让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谢学校网站的推荐,更感谢《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好书,好书伴我成长,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学*,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5)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6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

  暑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2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部书将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时绝不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他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他带领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用各种方式学*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如用“环球旅行”让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用在校园和灌木丛创建“美丽角”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花草,用“童话室”世界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和优美故事的学*,他的全部施教活动丰富多彩,伸向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在这本书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那次去外面听课学*,回来了不禁感叹,那些孩子文学素养高,知识面广,课堂中总是精彩不断,而自己班的孩子,相同类型的题目,反复讲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弄得自己快没耐心了,心里很烦躁,很想对他们发火。我去和一位老师倾诉时,这位老师和跟我分享了一句话“我们现在都认为,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会是正常的,不会是不正常的。而我们有时连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要批评,甚至要惩罚。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因为他们还在学。”忆起这堂课,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他们答不上来,我有些不高兴了第二个我面露难色,开始批评了。学生配合不默契,自然互动开展不下来了。我想应该去培养孩子的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学*的热情。

  爱学生,就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教低年级的孩子时,他们在文字的表情达意上有它的局限性。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那个下午。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里有感动也有失落、孩子们毕业了他们回来看我,并表示以后会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动的涟漪。可是,*时我关注很多的侯浪、钟楚栋、却没来,回忆这些年来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们谈话,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一次一次单独辅导,一次一次与他们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

  有时我会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的语言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像这种“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你给学生一缕春风,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句话,却让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鼓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作为一名教师,把爱心留给学生,不断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迈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3

  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4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遇见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具有深远意义的书,涓涓文字如溪流浸润着我的心灵,点点温暖如春风吹散我的迷惘。我被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折服,对于孩子,他有着那样纯粹的感情,那样执着的爱。

  唯愿时光清浅,将你温柔以待。热爱一份职业,赠予一注温情。我是一名教师,在最美好的年华我选择走向三尺讲台去实现我教书育人的梦想,成长的道路上我乐此不疲地收获着我用爱浇灌的胜利果实,通过对《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品读和揣摩,我收获良多。

  教育源于不断的思索,更需爱的播种。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用爱感召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声,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温暖和爱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灿烂阳光的童年,用爱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感恩之心,才会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老师要用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孩子的淘气,去理解他们的迷惘,更要用爱和温暖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幸福的源泉,感受生活的美好馈赠。把整颗心献给孩子是一种育人的境界,是身为人师的沉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但更多的时候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应该以一种弯下腰的姿态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适宜的土壤里发芽成长,结出累累硕果。这不是正是我价值的体现吗?

  用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我快乐我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我用包容和慈爱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幸福的。感恩遇见,感恩让我成为一名老师!

  我愿意悉心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飞出天际寻找最美的未来;我愿意倾情为孩子带来童年最快乐的时光,让他们憧憬阳光绽放灿烂的光芒;我愿意执着三尺讲台用有限的时光书写生命的华丽乐章,让青春不悔,初心不忘!阳光下,拾起一枚枚漂亮的贝壳,妆点我绮丽充实的人生。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5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积极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6)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五)份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

  很多父母经常会训斥孩子,不许生气,不许哭,不要难过。想起自己的童年就这么莫名被灌输了一些不恰当的价值观。这些都无形的存在潜意识中,导致我对某些情绪有罪恶愧疚感,认为自己不该有。背负了本不应该有的心理压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于解析语言和行为隐藏的情感需求,然后说出来孩子的感觉,有助于孩子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可以正确认识对待情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2

  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整本书用了无数个例子讲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该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家长面对教育孩子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之类的。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说话就要讲究一些技巧,才不会发生一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爱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通过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多,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学会称赞的方法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这本书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

  二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虽然这样的语言我的孩子目前来说还听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和孩子去沟通,一定能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在努力学*中,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技巧也适用于对待身边的人吧!

  三、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作为父母,我深有感触:当我发怒时,我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会感到内疚,我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四、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公众场合对待孩子的有些不礼貌的做法要给予尊重,继而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学会怎样才能不说谎

  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有时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在真实中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对谎言的理智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它真实的意图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图或者指责说谎的孩子们,且我们则能从谎言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顺从,太溺爱,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说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如果父母都能向这本书里讲的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的沟通,讲究一些说话的技巧,会不会能改变一些这些不良的风气呢?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意志,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些提醒和帮助,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请父母放手吧。

  也许有人会问我做到了吗?其实我也是在学*,在进行当中,不会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会怒力的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沟通,做好朋友似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3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护犊子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从教20余载,从来没有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过,教学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我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可是教育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思考之余我明白: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

  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来教儿子学*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爷爷看似在护孙子,但也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话,让自己来个深呼吸*静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发现儿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无形之中就有了对他的表扬,就这样,辅导的效果也逐渐见成效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到深夜,一早起来读书预*,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来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4

  这本书是老牌的育儿书,读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讲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讲的是一样的。所以这两本书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观点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医生,但他在书中没有从生晦的心理语词来讲述。表达方式很浅显,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为是国外书籍,又是本沟通的书,所以书中语言的表达很西方化,作为中国的家长,只有参考价值,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谎言。"如果我们希望孩育孩子诚实的品德,那么我们必须作好心理准备,既要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要听让人不高兴的真话。"

  二岁半的儿子有时也会说一些可能认为是谎言的话,他会对我说:我不喜欢妈妈。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妈妈,你想和妈妈一起睡。还亲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开心。

  有时他会假装做些假动作,我会问他:宝宝在干嘛?他说:把瓜子给妈妈。我问他:你要吃吗?他说:要。我也假装给他吃瓜子。然后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谎言也不是大人所谓的谎言吧,他已经有想像力,只是想像与现实有时他还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当现实跟我们一起说。我觉得大人应该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义为这是在说谎。

  当他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要用谩骂等方式来表达。他做错事,也会内疚,就像圈圈做了坏事他就哭。他做错了,他意识到错了,我和外公外婆只会对他说:不要紧。一句话,就不会让他那么紧张。如果用打骂方式来处理,他将来就会用所谓的谎言来掩饰。而圈圈做错事,当我们问他这是谁做的,他会说:宝宝做的。那做的对吗?他会说:不对。仅此就够了。过多的说教,就如作者所说,不一定有效果。

  这就是沟通,沟通需要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说明这次沟通的方式是失败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体会 5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7)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精选五篇)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 1

  寒假前无意中从别的老师那里发现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写的是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卷沉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听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面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的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我们需要学*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边帮她。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她说:“我当时想说‘下次小心点’,但是当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时,我就什么都没说了。”

  是的,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给与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让玛丽知道妈妈已经原谅了她,并且教了她以后再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做,所以玛丽松了口气,心里充满了感激,轻松的氛围更能让她记得以后要小心了。反之,如果当时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严厉地批评了玛丽:“你怎么回事?怎么这么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处于害怕状态的玛丽就会更紧张更害怕,以至于以后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会诚惶诚恐,担心一但做不好,妈妈除了骂她还会做些什么。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对于学生,我们也应如此。当学生做错数学题时,我们应该给与耐心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粗暴的批评,“你怎么弄的?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写?”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切记,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这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改正错误的机会。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前面的路,让我们一路前行!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 2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最*,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 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 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 3

  今年寒假学校推荐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中国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也就是我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读后感《《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在读到这段内容之前,我还真以为凭我二十多年教育生涯和还算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足以应付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可是读了此书令我汗颜。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但我觉得它也适用于老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边帮她。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她说:“我当时想说‘下次小心点’,但是当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时,我就什么都没说了。”是的,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给与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让玛丽知道妈妈已经原谅了她,并且教了她以后再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做,所以玛丽松了口气,心里充满了感激,轻松的氛围更能让她记得以后要小心了。反之,如果当时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严厉地批评了玛丽:“你怎么回事?怎么这么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处于害怕状态的玛丽就会更紧张更害怕,以至于以后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会诚惶诚恐,担心一但做不好,妈妈除了骂她还会做些什么。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也应如此。当学生做错数学题时,我们应该给与耐心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粗暴的批评,“你怎么弄的?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写?”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切记,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 4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 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 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 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 5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我很幸福也很苦恼。伴随着孩子们年级一点点升高,一点点长大我越来越觉得在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总是满腔热忱的为他们好,可是有时候孩子并不能理解你,接受你。不能被接受与理解的爱就不是爱。我开始努力的寻找方法,寻找出路。这时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吸引了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与孩子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主要是写给父母的,对我们老师也同样适用。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只掌握大量的知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正如我的感慨,不能被接受的爱是没有意义的。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好像一位医生,仅有对患者的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能做到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但这一步才是治愈病人的关键。作为父母老师我们应该在拥有爱和知识的同时掌握传播基于爱的技巧与方法。不至于胡乱挥舞手中的刀,给孩子造成伤害。

  忘记是哪一本书中讲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没有好的关系就不会有好的教育。孩子要想真正的成长需要的是他内部的需要的动力。别人加在他身上的是压力,他自己产生的才是动力。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从外面打破他,他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有方法让他自己从内部打破,那么他就是一个重生的生命。好的教育是激发他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而激发动力的前提是我们的家长老师一定要掌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书的第一章中提到,沟通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文章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

  而对于父亲的反应孩子通过理性的思考后说: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孩子的怒气消除了,接下来父子之间的对话就变得有意义了。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还有一个八岁的孩子,一天回家吃午饭时生气的说:我不要回学校了。她妈妈没有跟她长篇大论的讲“小孩子一定要上学,不应该发脾气这样的话。而是理解的说:“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妈妈说:“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这位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就必须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被理解接受的。甚至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人在发怒时的智商为零。我们大怒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自责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再去感染他们教育他们。我们处理情绪激动的学生时往往这样: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不妨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为我们的教育排除很多障碍。

  这是从一位老师那读到的一句话,很受鼓舞: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的老师就像是阳光充足的肥沃田野,落入这田野的种子,不但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