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5份

首页 / 读书笔记 /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

  寒假我用了几天时间,把海姆·G·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了。看完以后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现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作者以众多的事例来呈现给读者:例如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让我收获许多。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有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有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方式、方法,觉得自己真的忽视了去读懂孩子的心。还记得是小班开学的头一天,好多幼儿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儿都不哭了。这时又来了一名新生,我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却不领情,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开,我试着去牵他的小手,却被他甩开了。家长也是很尴尬的笑了笑。接着家长就把他的小手交给了我,转头就离开了。一会儿这名幼儿就开始大哭了起来。我先哄哄他说:“妈妈很快就来接你了。”可是他听不进去,开始大声地哭闹起来。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儿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见到那名新生就蹲下来和他介绍自己或者询问他的名字,让师幼之间拉*距离;或者我让他的妈妈留下来和孩子一起参观一下教室,让孩子和妈妈一起玩玩幼儿园的玩具,消除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让幼儿喜欢这样的环境;又或者我能适当的表扬他,你搭得积木很好看,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让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视的'。这些假设如果能够在那天做到的话,我相信现在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其实我们和孩子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例如我们要以*等的姿态来和幼儿相处,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要适当的鼓励表扬幼儿。例如孩子的活动中出色表现要加以表扬,特别是*时表现不加的幼儿有了闪光点,更加要给与肯定。我们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预设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设计的过程适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维过程相*,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这本书的内容还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还会再读这本书,我想下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2

  读毕此书,“感同身受”一次顿时从脑海中冒了出来。对于孩子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来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学会“体谅”孩子当下的感受,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行为来抚*孩子内心的不安或焦虑。

  文中的一句话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感触良多——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言语既可以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用来伤害。语言的功能大大超过了我们本身对它的预想。恰当的语言,孩子听了会心花怒放,或者放下了心头的包袱;若一句不恰当的话脱口而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者痛快,听者伤害,对于孩子的打击看似无形,却危害巨大。作为教育者,我们需时刻谨慎自己的言行,站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角度上给予他们信任的怀抱。

  一边读着此书,我的脑海里一边盘旋着孩子们的身影。一个个场景好似电影回放,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反思着自己过去的言行,你的语言是否将孩子之间的矛盾激化了?你的话语孩子们是否真心接受了,还是为了应付假装听进了?你的问话是减轻孩子的心理包袱,还是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选择了说谎……造成这些不堪后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作为**,自认为说的话、做的决定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此单方面的臆想其实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反而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依旧存在着隔阂。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呢?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他们的真实需求。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队他们永久不变的爱。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

  对于不能容忍的行为,家长和老师需要限制。限制时必须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作出限定时,语气必须坚定,这样即可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这个禁令是认真的,我是认真的。

  通过对孩子的各种情绪表达同情和理解,我们就帮助孩子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在对他们不可接受的`行为制定限制、执行限制时,我们表示了尊重,这样就为孩子尊重社会中的规则做好了准备。

  因而,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需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技巧、多一点信任。如此,我们才会收获到孩子更多的积极回应。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3

  寒假我用了几天时间,把海姆·G·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了。看完以后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现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作者以众多的事例来呈现给读者:例如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让我收获许多。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有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有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方式、方法,觉得自己真的忽视了去读懂孩子的心。还记得是小班开学的头一天,好多幼儿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儿都不哭了。这时又来了一名新生,我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却不领情,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开,我试着去牵他的小手,却被他甩开了。家长也是很尴尬的笑了笑。接着家长就把他的小手交给了我,转头就离开了。一会儿这名幼儿就开始大哭了起来。我先哄哄他说:“妈妈很快就来接你了。”可是他听不进去,开始大声地哭闹起来。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儿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见到那名新生就蹲下来和他介绍自己或者询问他的名字,让师幼之间拉*距离;或者我让他的妈妈留下来和孩子一起参观一下教室,让孩子和妈妈一起玩玩幼儿园的玩具,消除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让幼儿喜欢这样的环境;又或者我能适当的表扬他,你搭得积木很好看,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让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视的。这些假设如果能够在那天做到的话,我相信现在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其实我们和孩子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例如我们要以*等的姿态来和幼儿相处,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要适当的鼓励表扬幼儿。例如孩子的活动中出色表现要加以表扬,特别是*时表现不加的幼儿有了闪光点,更加要给与肯定。我们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预设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设计的过程适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维过程相*,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这本书的内容还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还会再读这本书,我想下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4

  这么多年来自己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努力,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每每和同事聊起来还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我们组内共同学*与欣赏的读物之一,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一共有12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一主题,用实际生活中的常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家长,及时给予家长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书而思,书中的家长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

  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同一主旨的书应该是不在少数,但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你爱它,就要小心呵护它,而不能强把它占为己有。因为,爱是自由,爱是宽容,爱能包容一切。你只能适时、适当地牵着他的手,教他认识人生的牵牵绊绊,然后由他自己去面对这些牵绊。

  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该是:民主、尊重、*等、自由。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

  第二鼓励与指导孩子: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不经意间攻击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应该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第三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与人进行交流。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不能给他们定性。所以,让我们改变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5份扩展阅读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5份(扩展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1

  总以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标准,就足以影响孩子了。某一天,对着儿子,我发现已黔驴技穷,这时,还是选择了求助于书。耐心地试着读一下,发现,其实,自己的智慧远未足够。有些道理,并非以道德标准就可以解决的。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我们的确需要专家。而且,在学*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自己已养成的思维*惯做一个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是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的著作。

  某天,从网上看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学着用其中的几个方法,开始与儿子沟通。它令我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对孩子遇到麻烦,第一的选择不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后果,成为他的同盟军。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认同之后,才能有效地与他讨论,最终选择出合适的解决方式。

  ”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海姆·G·吉诺特博士是这样说的。读完这本书,也反省了自己的*惯性思维。

  不是吗?因为自己很爱孩子,所以,自认为给孩子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但孩子的反应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并非一个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爱不被接受。

  还有,*的父母,因为代代相传的权感心态,尤其是父亲,一般不愿意彬彬有礼地对低龄的孩子说话,总希望以最简单的命令,让孩子第一时间服从。这中间,省掉了礼貌,也省掉了让他理解的过程,最终造成是,孩子将父母摆在了对立面。

  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作为妈妈的我也应该提前做点功课,好好学*学*他人的养子育子经验,学*把这种有效的沟通方法借鉴到我们与学生的沟通中,与学生实现有效地沟通,那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有着独立精神追求的人!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2

  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整本书用了无数个例子讲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该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家长面对教育孩子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之类的。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说话就要讲究一些技巧,才不会发生一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爱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通过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多,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学会称赞的方法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这本书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

  二、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虽然这样的语言我的孩子目前来说还听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和孩子去沟通,一定能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在努力学*中,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技巧也适用于对待身边的人吧!

  三、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作为父母,我深有感触:当我发怒时,我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会感到内疚,我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四、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公众场合对待孩子的有些不礼貌的做法要给予尊重,继而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学会怎样才能不说谎

  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有时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在真实中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对谎言的理智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它真实的意图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图或者指责说谎的孩子们,且我们则能从谎言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顺从,太溺爱,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说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如果父母都能向这本书里讲的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的沟通,讲究一些说话的技巧,会不会能改变一些这些不良的风气呢?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意志,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些提醒和帮助,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请父母放手吧。

  也许有人会问我做到了吗?其实我也是在学*,在进行当中,不会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会怒力的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沟通,做好朋友似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3

  本学期初,学校邀请教研室主任邹盛蓉来校讲座,邹主任推荐两本书《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和《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给大家读。于是我先选择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一读,虽然*时工作比较忙,但也阅读了一些。在阅读此书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关系大于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父母或者老师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孩子对长辈就产生信任与喜欢,潜意识里就认同长辈的观点,就会加大学*的动力和热情,学*成绩、思想道德等就容易提高。反之,倘若师生关系不好,又或者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就不太愿意听话,甚至逆反。尤其是四、五年级学生,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唤醒,如果老师或者家长没有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一味命令式地布置任务,就容易适得其反。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是的,教育要在沟通中展开,爱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的交流,善于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4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护犊子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从教20余载,从来没有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过,教学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我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可是教育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思考之余我明白: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

  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来教儿子学*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爷爷看似在护孙子,但也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话,让自己来个深呼吸*静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发现儿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无形之中就有了对他的表扬,就这样,辅导的效果也逐渐见成效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到深夜,一早起来读书预*,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来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5

  很多年没有以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了,当儿子把作业拿到我面前要求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儿子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不是我和儿子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5份(扩展2)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1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承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忙。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前一阵登陆学校网站,看见网站推荐的图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留心了一下简介,了解到作者海姆·G·吉诺特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他所倡导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于是,我立刻在网上订购了此书。

  因为充满了好奇心还有力求改变现实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时间,我就把书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阅读中间有很多的感想没有及时的记录,但掩卷沉思,我充满了内疚,原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女儿,原来我可以这样和女儿沟通。

  生活中的我对孩子充满了唠叨和批评,早上反复的催促”快点“,到校时反复地强调”乖点“,放了学又开始无止境的督促做作业,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让孩子快点睡觉。这样的一天匆忙、烦躁,谈不上生活的质量,谈不上温馨和睦,还只会让你话越来越多,口干舌燥,脾气越来越坏,最后成了孩子眼中的唠叨老妈,先生眼中的坏脾气老婆。

  读了这本书,也许真的能让我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因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沟通事情,处理问题。譬如早上,也许给孩子一个闹钟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许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安静地做作业比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孩子房间检查作业更能让他感觉父母对他的尊重和放心。学会耐心,学会尊重,我想我应该要认真审视自己。

  孩子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磕磕碰碰,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是在学校里中午饭没吃好等,这些都足以让孩子恼心。试想当父母的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也会常常窝火,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去理解他、帮助他,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时候,父母都愿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为什么发生,但此书告诉我们,其实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们,不管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取得了成绩,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为什么。

  譬如,当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后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感激而不是讥讽,父母还应该避免使用类似如“笨”、“懒惰”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错事时,大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准确,有些其实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惩罚,这时候的父母再去反反复复地批评他们已经多余,父母要做的也许只是一两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起设法弥补过错,孩子在这样的帮助下会感觉温暖和爱。

  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读了此书后我才深有感受。该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觉得行动比一切都重要,说再多的话也许都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当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也许一句话、一个留言就可以化险为夷。当然,关键是父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语言。这也真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又一个沟通方法。

  每一个父母都想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在我们的身边,做家长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越来越优越而更加的顺从、宠爱孩子,于是孩子养成了任性的脾气,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果父母们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学一学书里面关于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沟通的方法技巧,学一学如何放手,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这样不但为孩子成长提供了条件、帮助,还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这样,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不来试一试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在生活中会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说话,如何鼓励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处理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对照书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颜,因为我心里面总是以为孩子还小,而我因为生活经验的累加一直认为我的观点凌驾于他之上,我说的总是对的,我讲的他总是要听的,不经意间,这些随口说出的话把孩子推得离我越来越远,好好的气氛被破坏了,孩子生气了。所以,学校推荐的这本好书至少让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至少让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谢学校网站的推荐,更感谢《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好书。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学*,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2

  —— 尊重与理解

  史贵玉

  这么多年来自己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努力,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每每和同事聊起来还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我们组内共同学*与欣赏的读物之一,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一共有12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一主题,用实际生活中的常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家长,及时给予家长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书而思,书中的家长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3

  最*,感觉部分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脾气越来暴躁,行为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书。该书是美国畅销的教子经典,彻底改变父母、老师与孩子沟通方式,里面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给出不同的沟通方式所带来不同的效果。

  书中提倡的沟通技巧帮助成年人以同情和关爱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教给**如何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对其做出反应。帮助我们学*如何以更关心、更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如何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作者希望父母能够学会如何管束孩子而又不让孩子觉得丢脸;如何批评孩子而又不让孩子遭到贬低;如何不加评判地赞扬孩子;如何发怒而又不伤害孩子;如何承认孩子的感觉、认知和观点,而不是和孩子争论;如何对孩子做出回应,才能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这些问题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说了为什么孩子不听,还伴有强烈的反应,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和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形成对立的关系,使事情继续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吉诺特教授均强调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具体的行为、具体的事件,而不是针对孩子的人格和人品,而在具体的行为、事件的指导中,来形成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和人品。可以表扬吗?可以,但应表扬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可以惩罚吗?可以,但应惩罚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因此,吉诺特教授告诉每一个父母,你不应该抽象地夸奖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你更不应该恐吓、贿赂、嘲笑和挖苦孩子,因为这直接针对着孩子的人格和人品,你会在无意中过分夸大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无论是夸大还是伤害,对孩子的发展和影响都是负面和消极的。甚至在培养孩子“纪律”的观念时,吉诺特教授依然强调:对感受要宽容,对行为要严格。

  一、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如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果汁时,她的妈妈*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法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松了一口气,把桌子擦干净了。碰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当时并不是教训肇事者人口的合适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二、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另外,还要有技巧:需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一个怒气冲冲的男孩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天气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为什么冲我发火?”今天父亲打算用新的方法,他想:儿子今天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达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可该死的下雨了。”“是的,正是这样。”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埃里克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4

  ——尊重与理解

  史贵玉

  这么多年来自己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努力,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每每和同事聊起来还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我们组内共同学*与欣赏的读物之一,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一共有12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一主题,用实际生活中的常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家长,及时给予家长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书而思,书中的家长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5

  寒假我用了几天时间,把海姆·G·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了。看完以后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现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作者以众多的事例来呈现给读者:例如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让我收获许多。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有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有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方式、方法,觉得自己真的忽视了去读懂孩子的心。还记得是小班开学的头一天,好多幼儿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儿都不哭了。这时又来了一名新生,我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却不领情,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开,我试着去牵他的小手,却被他甩开了。家长也是很尴尬的笑了笑。接着家长就把他的小手交给了我,转头就离开了。一会儿这名幼儿就开始大哭了起来。我先哄哄他说:“妈妈很快就来接你了。”可是他听不进去,开始大声地哭闹起来。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儿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见到那名新生就蹲下来和他介绍自己或者询问他的名字,让师幼之间拉*距离;或者我让他的妈妈留下来和孩子一起参观一下教室,让孩子和妈妈一起玩玩幼儿园的玩具,消除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让幼儿喜欢这样的环境;又或者我能适当的表扬他,你搭得积木很好看,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让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视的。这些假设如果能够在那天做到的话,我相信现在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其实我们和孩子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例如我们要以*等的姿态来和幼儿相处,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要适当的鼓励表扬幼儿。例如孩子的活动中出色表现要加以表扬,特别是*时表现不加的幼儿有了闪光点,更加要给与肯定。我们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预设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设计的过程适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维过程相*,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这本书的内容还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还会再读这本书,我想下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5份(扩展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10份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

  读毕此书,“感同身受”一次顿时从脑海中冒了出来。对于孩子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来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学会“体谅”孩子当下的感受,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行为来抚*孩子内心的不安或焦虑。

  文中的一句话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感触良多——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言语既可以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用来伤害。语言的功能大大超过了我们本身对它的预想。恰当的语言,孩子听了会心花怒放,或者放下了心头的包袱;若一句不恰当的话脱口而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者痛快,听者伤害,对于孩子的打击看似无形,却危害巨大。作为教育者,我们需时刻谨慎自己的言行,站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角度上给予他们信任的怀抱。

  一边读着此书,我的脑海里一边盘旋着孩子们的身影。一个个场景好似电影回放,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反思着自己过去的言行,你的语言是否将孩子之间的矛盾激化了?你的话语孩子们是否真心接受了,还是为了应付假装听进了?你的问话是减轻孩子的心理包袱,还是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选择了说谎……造成这些不堪后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作为**,自认为说的话、做的决定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此单方面的臆想其实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反而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依旧存在着隔阂。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呢?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他们的真实需求。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队他们永久不变的爱。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

  对于不能容忍的行为,家长和老师需要限制。限制时必须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作出限定时,语气必须坚定,这样即可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这个禁令是认真的,我是认真的。

  通过对孩子的各种情绪表达同情和理解,我们就帮助孩子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在对他们不可接受的行为制定限制、执行限制时,我们表示了尊重,这样就为孩子尊重社会中的规则做好了准备。

  因而,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需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技巧、多一点信任。如此,我们才会收获到孩子更多的积极回应。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2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同一主旨的书应该是不在少数,但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你爱它,就要小心呵护它,而不能强把它占为己有。因为,爱是自由,爱是宽容,爱能包容一切。你只能适时、适当地牵着他的手,教他认识人生的牵牵绊绊,然后由他自己去面对这些牵绊。

  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该是:民主、尊重、*等、自由。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

  第二鼓励与指导孩子: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不经意间攻击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应该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第三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与人进行交流。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不能给他们定性。所以,让我们改变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3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承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忙。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前一阵登陆学校网站,看见网站推荐的图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留心了一下简介,了解到作者海姆·G·吉诺特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他所倡导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于是,我立刻在网上订购了此书。

  因为充满了好奇心还有力求改变现实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时间,我就把书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阅读中间有很多的感想没有及时的记录,但掩卷沉思,我充满了内疚,原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女儿,原来我可以这样和女儿沟通。

  生活中的我对孩子充满了唠叨和批评,早上反复的催促”快点“,到校时反复地强调”乖点“,放了学又开始无止境的督促做作业,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让孩子快点睡觉。这样的一天匆忙、烦躁,谈不上生活的质量,谈不上温馨和睦,还只会让你话越来越多,口干舌燥,脾气越来越坏,最后成了孩子眼中的唠叨老妈,先生眼中的坏脾气老婆。

  读了这本书,也许真的能让我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因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沟通事情,处理问题。譬如早上,也许给孩子一个闹钟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许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安静地做作业比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孩子房间检查作业更能让他感觉父母对他的尊重和放心。学会耐心,学会尊重,我想我应该要认真审视自己。

  孩子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磕磕碰碰,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是在学校里中午饭没吃好等,这些都足以让孩子恼心。试想当父母的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也会常常窝火,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去理解他、帮助他,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时候,父母都愿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为什么发生,但此书告诉我们,其实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们,不管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取得了成绩,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为什么。

  譬如,当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后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感激而不是讥讽,父母还应该避免使用类似如“笨”、“懒惰”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身的卑微。

  孩子在做了错事时,大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准确,有些其实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惩罚,这时候的父母再去反反复复地批评他们已经多余,父母要做的也许只是一两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起设法弥补过错,孩子在这样的帮助下会感觉温暖和爱。

  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读了此书后我才深有感受。该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觉得行动比一切都重要,说再多的话也许都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当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也许一句话、一个留言就可以化险为夷。当然,关键是父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语言。这也真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又一个沟通方法。

  每一个父母都想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在我们的身边,做家长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越来越优越而更加的顺从、宠爱孩子,于是孩子养成了任性的脾气,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果父母们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学一学书里面关于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沟通的方法技巧,学一学如何放手,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这样不但为孩子成长提供了条件、帮助,还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这样,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不来试一试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在生活中会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说话,如何鼓励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处理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对照书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颜,因为我心里面总是以为孩子还小,而我因为生活经验的累加一直认为我的观点凌驾于他之上,我说的总是对的,我讲的他总是要听的,不经意间,这些随口说出的话把孩子推得离我越来越远,好好的气氛被破坏了,孩子生气了。所以,学校推荐的这本好书至少让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至少让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谢学校网站的推荐,更感谢《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好书。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学*,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4

  这么多年来自己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努力,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每每和同事聊起来还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我们组内共同学*与欣赏的读物之一,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一共有12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一主题,用实际生活中的常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家长,及时给予家长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书而思,书中的家长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已经全部阅读完了,保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以及处理孩子的紧张关系时使用技巧,可以改变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是我阅读完后对整本书内容的一个概述。书中提到: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老师怎样与学生沟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径;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技巧,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有效处理一些突发事情——令人心烦的琐事、冲突和偶然的危机。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现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观念不同,那么老师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来处理问题,从沟通中寻找技巧,从处理问题中总结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样使用,对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别未成年,是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吕晗子。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通过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交换生项目,开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国“闯荡江湖”的经历。初到“举目无亲”的美国小镇,身为“英语聋哑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乐观的性格让她逐渐克服了学*、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难,走过了一段洒满阳光和泪水的自我成长之路。因为住在当地美国人家庭,小作者有机会以“家庭成员”的身份体验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亲情、衣食住行、节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国同龄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个与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联想起来,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给我们一个启示,美国家长使用的技巧是放开手脚让孩子去经历,孩子遇到挫折时,加强鼓励及有效的沟通;《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同样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善于使用技巧,加强沟通,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过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6

  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后就毫不犹豫的订购了,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海姆·G·吉诺特所着,是一本介绍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方法的书,告知家长爱是需要技巧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读这本书时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责,作为一位母亲我真的很失败,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对上号,我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评指正,声音不自然的会提高八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定性的语言,我自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却深深的伤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说的,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其实在*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会把书中学到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会努力的改变与孩子的沟通,希望我们相处的每一天里都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7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是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读这本书时,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责。

  作为一位母亲我真的很失败,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对上号,我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评指正,声音不自然的会提高八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定性的语言,我自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却深深的伤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说的,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其实在*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会把书中学到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会努力的改变与孩子的沟通,希望我们相处的每一天里都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8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护犊子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从教20余载,从来没有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过,教学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我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可是教育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思考之余我明白: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

  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来教儿子学*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爷爷看似在护孙子,但也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话,让自己来个深呼吸*静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发现儿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无形之中就有了对他的表扬,就这样,辅导的效果也逐渐见成效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到深夜,一早起来读书预*,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来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9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同一主旨的书应该是不在少数,但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你爱它,就要小心呵护它,而不能强把它占为己有。因为,爱是自由,爱是宽容,爱能包容一切。你只能适时、适当地牵着他的手,教他认识人生的牵牵绊绊,然后由他自己去面对这些牵绊。

  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该是:民主、尊重、*等、自由。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

  第二鼓励与指导孩子: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

  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不经意间攻击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应该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第三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与人进行交流。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

  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不能给他们定性。所以,让我们改变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0

  在书店里看到《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时,就有一种亲切感。我想到了许多小孩子,书店里围坐在地上看书的小娃,还有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人就是孩子。

  买到书后,我马上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者写给老师父母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原来跟孩子的交流如此重要又如此复杂,简直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门学问,这不单单是你对孩子说“我爱你”就足够了。这本书从方方面面来向我介绍了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

  孩子需要**呵护,也需要正确的引导。爱究竟是什么?是为自己的孩子规划好人生?还是用大衣棉被紧紧护着爱子?那都不是爱。爱是自由,爱是宽容,爱能包容一切。《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该是:民主、尊重、*等、自由。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但是一旦到实际的生活从我们的言语就表现出了专制和不*等,每一天大多数家庭里家长和孩子间都会出现叫嚷、争辩、甚至是吵闹、矛盾、冲突等,父母对孩子总会有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作为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是的,教育要在沟通中展开,爱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5份(扩展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菁华5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

  开学初,由杨君老师给组内老师介绍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拿到此书,我先扫描了封面,上面写着老师与学生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找方法,不正是我们不能求解的困惑吗?于是,茶余饭后,它便成了我*期的朋友。

  看到第五章,我的读书方法由浏览变成了细读,再有细读变成了精读加思索,这一章我看了两遍。也许是自身教育方法不完美,所以才驻足不前了。第五章—赞扬的危险。我第一反应就是赞扬还有危险?什么危险?先来看一个判断题:赞扬是毁灭性的,赞扬是有益的。作者说,这两句话都对,评价式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感激式的赞扬是有益的。想想自己对孩子们的赞扬,评价式的赞扬占据了主要空间,我想很多老师家长也都在有这样的评价方式。一个儿童心理治疗师,是绝对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你做得很棒’‘继续好好干’想想自己,这样的评价说过多少次?原来,这样评价式的赞扬会造成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样的赞扬不能使用,那我们应该怎样给孩子进行评价?赞扬的过程是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所说的话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这就要求老师的话应该明确表明,对于他的努力、帮助、成绩我们有哪些喜欢和欣赏,然后孩子会从我们的话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益的赞扬是认可孩子的感受,并描述他的表现。

  看了书中很多案例,我明确了赞扬的利弊,作为老师,我们都不想我们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改变以往的陈词滥调,学会一种有力而生动的语言。当看到孩子整齐的作业后,不再使用‘你真棒’可以换成‘看到你的作业,老师的心情无比美好’孩子看了老师的评语,会觉得他的努力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当孩子帮助老师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以往我会说‘很好’现在,我会告诉他‘你完成了一件很难的事,谢谢你帮助了我’试着想一想,当老师真诚的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孩子们的心里是不是有了一份温暖的爱。如果孩子在集体面前表演了,老师可能会急于说‘太好了’‘太棒了’何尝不试着说‘你的音乐或舞蹈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并且打动了我’·······

  对于赞扬的语言,感激式的赞扬语言,从即刻开始,正式开始播种,期待着好收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2

  寒假前无意中从别的老师那里发现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写的是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卷沉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听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今天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我们面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的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我们需要学*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边帮她。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她说:“我当时想说‘下次小心点’,但是当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时,我就什么都没说了。”

  是的,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给与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让玛丽知道妈妈已经原谅了她,并且教了她以后再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做,所以玛丽松了口气,心里充满了感激,轻松的氛围更能让她记得以后要小心了。反之,如果当时玛丽的妈妈看到果汁撒了的时候,严厉地批评了玛丽:“你怎么回事?怎么这么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处于害怕状态的玛丽就会更紧张更害怕,以至于以后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会诚惶诚恐,担心一但做不好,妈妈除了骂她还会做些什么。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对于学生,我们也应如此。当学生做错数学题时,我们应该给与耐心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粗暴的批评,“你怎么弄的?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写?”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切记,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这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改正错误的机会。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前面的路,让我们一路前行!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3

  开学初,由杨君老师给组内老师介绍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拿到此书,我先扫描了封面,上面写着老师与学生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找方法,不正是我们不能求解的困惑吗?于是,茶余饭后,它便成了我*期的朋友。

  看到第五章,我的读书方法由浏览变成了细读,再有细读变成了精读加思索,这一章我看了两遍。也许是自身教育方法不完美,所以才驻足不前了。第五章—赞扬的危险。我第一反应就是赞扬还有危险?什么危险?先来看一个判断题:赞扬是毁灭性的,赞扬是有益的。作者说,这两句话都对,评价式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感激式的赞扬是有益的。想想自己对孩子们的赞扬,评价式的赞扬占据了主要空间,我想很多老师家长也都在有这样的评价方式。一个儿童心理治疗师,是绝对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你做得很棒’‘继续好好干’想想自己,这样的评价说过多少次?原来,这样评价式的赞扬会造成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样的赞扬不能使用,那我们应该怎样给孩子进行评价?赞扬的过程是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所说的话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这就要求老师的话应该明确表明,对于他的努力、帮助、成绩我们有哪些喜欢和欣赏,然后孩子会从我们的话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益的赞扬是认可孩子的感受,并描述他的表现。

  看了书中很多案例,我明确了赞扬的利弊,作为老师,我们都不想我们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改变以往的陈词滥调,学会一种有力而生动的语言。当看到孩子整齐的作业后,不再使用‘你真棒’可以换成‘看到你的作业,老师的心情无比美好’孩子看了老师的评语,会觉得他的努力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当孩子帮助老师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以往我会说‘很好’现在,我会告诉他‘你完成了一件很难的事,谢谢你帮助了我’试着想一想,当老师真诚的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孩子们的心里是不是有了一份温暖的爱。如果孩子在集体面前表演了,老师可能会急于说‘太好了’‘太棒了’何尝不试着说‘你的音乐或舞蹈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并且打动了我’·······

  对于赞扬的语言,感激式的赞扬语言,从即刻开始,正式开始播种,期待着好收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4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 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 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 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海姆G 吉诺特 博士的最后一部经典著作,彻底改变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美国父母和教师协会推荐给全美教师和父母的`读物。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老师如何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书中阐述老师们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行化地处理教学中随时都会出现的事情令人烦恼的小事、日常的冲突和突然地危机。告诉我们,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来描述的,用这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让我收获颇多。

  一致的交流指的是和谐真诚的交流,言语和感受要相符。书中写道,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赞扬的危险这一章告诉我们,评价式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感激式的赞扬才是有益的。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时做得还不错。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地学*,我们也会快乐地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5份(扩展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通用10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1

  这本书是老牌的育儿书,读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讲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讲的是一样的。所以这两本书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观点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医生,但他在书中没有从生晦的心理语词来讲述。表达方式很浅显,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为是国外书籍,又是本沟通的书,所以书中语言的表达很西方化,作为中国的家长,只有参考价值,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谎言。"如果我们希望孩育孩子诚实的品德,那么我们必须作好心理准备,既要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要听让人不高兴的真话。"

  二岁半的儿子有时也会说一些可能认为是谎言的话,他会对我说:我不喜欢妈妈。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妈妈,你想和妈妈一起睡。还亲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开心。

  有时他会假装做些假动作,我会问他:宝宝在干嘛?他说:把瓜子给妈妈。我问他:你要吃吗?他说:要。我也假装给他吃瓜子。然后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谎言也不是大人所谓的谎言吧,他已经有想像力,只是想像与现实有时他还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当现实跟我们一起说。我觉得大人应该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义为这是在说谎。

  当他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要用谩骂等方式来表达。他做错事,也会内疚,就像圈圈做了坏事他就哭。他做错了,他意识到错了,我和外公外婆只会对他说:不要紧。一句话,就不会让他那么紧张。如果用打骂方式来处理,他将来就会用所谓的谎言来掩饰。而圈圈做错事,当我们问他这是谁做的,他会说:宝宝做的。那做的对吗?他会说:不对。仅此就够了。过多的说教,就如作者所说,不一定有效果。

  这就是沟通,沟通需要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说明这次沟通的方式是失败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2

  我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教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和体验。然而,刚为人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不熟悉或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经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极端宠爱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言行举动和生活方式对我的孩子会造成怎样地影响。有时又会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样?她到底是怎么看她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细心阅读了一本畅销全美由海姆·吉诺特所煮的教子经典书籍,中文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给我们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来处理亲子关系,并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关系。作者告诉我们抚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项需要父母去学*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去总结校正的生活艺术。而不是以吓唬训斥、利诱欺骗、大声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进行低俗恶性地家长权威似的统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值得分享给大家,以便我们反思。

  在夸奖孩子们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度赞扬自己的孩子。比方说,“你是最棒的”,“你在妈妈眼里是最厉害的”等等。这些赞扬方式,听起来很有力度,很受褒奖。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们陷入这种来自外在虚荣的夸奖里,而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高级别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伙伴,从小听惯了过度式夸奖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这种差将会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阴影。所以,父母需要转换角度夸奖,需要父母引导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孩子们这种通过认识自我价值和对自我的肯定,并建立起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将是慢慢人生长路中面对挫折困难时坚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你很生气。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觉,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还要陪着她玩耍,甚至还要担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时候;饭点孩子不吃饭,硬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等等。这些时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孩子们*等开放地交流沟通,还要观察理解孩子们流露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尤其是,我们不能对孩子们大声训斥或愤怒地行事,而是温和地对他们说你现在生气了并且为什么而生气。*静地表达你的自身感受,就相当于无形之中你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当他们的生气时候也会进行淡定地沟通。所以,*时应多注意如唠叨,数落,训斥,打骂等等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是,作者明确指出停止帮助和辅导孩子们的小学家庭作业!这种看法显然很激进。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孩子们能自己独立的完成作业,而培养成自身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父母一贯式让孩子们进行家教、上辅导班、课外训练等,通过投入更多地学*时间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们会落在起跑线上。这种趋之若鹜的方式,将会扼杀孩子独立的思考,丧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所以,父母应该结合孩子们的特点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自发地学*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自己的才华。

  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迥异的社会*俗,也造就了不相径庭的家庭理念和亲子关系。毫无疑问,两者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等、自由、友爱,父母与子女之间都*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西方父母认为只有对子女抚养的天职,而没有中式“养儿防老”的索取回报的想法。一旦子女**,就应该离开父母享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很显然,在注重宗亲关系的中国是很难赞同认可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不断地去引导孩子们形成独立思考、坚强勇敢、享受人生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在和智慧体现。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3

  我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教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和体验。然而,刚为人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不熟悉或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经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极端宠爱孩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言行举动和生活方式对我的孩子会造成怎样地影响。有时又会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样?她到底是怎么看她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细心阅读了一本畅销全美由海姆·吉诺特所煮的教子经典书籍,中文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给我们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来处理亲子关系,并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关系。作者告诉我们抚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项需要父母去学*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去总结校正的生活艺术。而不是以吓唬训斥、利诱欺骗、大声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进行低俗恶性地家长权威似的统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值得分享给大家,以便我们反思。

  在夸奖孩子们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度赞扬自己的孩子。比方说,“你是最棒的”,“你在妈妈眼里是最厉害的”等等。这些赞扬方式,听起来很有力度,很受褒奖。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们陷入这种来自外在虚荣的夸奖里,而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高级别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伙伴,从小听惯了过度式夸奖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这种差将会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阴影。所以,父母需要转换角度夸奖,需要父母引导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孩子们这种通过认识自我价值和对自我的肯定,并建立起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将是慢慢人生长路中面对挫折困难时坚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你很生气。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觉,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还要陪着她玩耍,甚至还要担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时候;饭点孩子不吃饭,硬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等等。这些时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绪,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孩子们*等开放地交流沟通,还要观察理解孩子们流露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尤其是,我们不能对孩子们大声训斥或愤怒地行事,而是温和地对他们说你现在生气了并且为什么而生气。*静地表达你的.自身感受,就相当于无形之中你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当他们的生气时候也会进行淡定地沟通。所以,*时应多注意如唠叨,数落,训斥,打骂等等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个观点是,作者明确指出停止帮助和辅导孩子们的小学家庭作业!这种看法显然很激进。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孩子们能自己独立的完成作业,而培养成自身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父母一贯式让孩子们进行家教、上辅导班、课外训练等,通过投入更多地学*时间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们会落在起跑线上。这种趋之若鹜的方式,将会扼杀孩子独立的思考,丧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所以,父母应该结合孩子们的特点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独立的思考,自发地学*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自己的才华。

  当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迥异的社会*俗,也造就了不相径庭的家庭理念和亲子关系。毫无疑问,两者均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等、自由、友爱,父母与子女之间都*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西方父母认为只有对子女抚养的天职,而没有中式“养儿防老”的索取回报的想法。一旦子女**,就应该离开父母享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很显然,在注重宗亲关系的中国是很难赞同认可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之,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不断地去引导孩子们形成独立思考、坚强勇敢、享受人生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在和智慧体现。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4

  很多年没有以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了,当儿子把作业拿到我面前要求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儿子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不是我和儿子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5

  总以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标准,就足以影响孩子了。某一天,对着儿子,我发现已黔驴技穷,这时,还是选择了求助于书。耐心地试着读一下,发现,其实,自己的智慧远未足够。有些道理,并非以道德标准就可以解决的。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我们的确需要专家。而且,在学*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自己已养成的思维*惯做一个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是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的著作。

  某天,从网上看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学着用其中的几个方法,开始与儿子沟通。它令我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对孩子遇到麻烦,第一的选择不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后果,成为他的同盟军。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认同之后,才能有效地与他讨论,最终选择出合适的解决方式。

  “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海姆·G·吉诺特博士是这样说的。读完这本书,也反省了自己的*惯性思维。

  不是吗?因为自己很爱孩子,所以,自认为给孩子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但孩子的反应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并非一个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爱不被接受。

  还有,中国的父母,因为代代相传的权感心态,尤其是父亲,一般不愿意彬彬有礼地对低龄的孩子说话,总希望以最简单的命令,让孩子第一时间服从。这中间,省掉了礼貌,也省掉了让他理解的过程,最终造成是,孩子将父母摆在了对立面。

  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作为妈妈的我也应该提前做点功课,好好学*学*他人的养子育子经验,学*把这种有效的沟通方法借鉴到我们与学生的沟通中,与学生实现有效地沟通,那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有着独立精神追求的人!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6

  在寒风凛凛的寒假我用了几天时间,把海姆·G·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了。看完以后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现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作者以众多的事例来呈现给读者:例如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让我收获许多。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有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有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方式、方法,觉得自己真的忽视了去读懂孩子的心。还记得是小班开学的头一天,好多幼儿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儿都不哭了。这时又来了一名新生,我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却不领情,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开,我试着去牵他的小手,却被他甩开了。家长也是很尴尬的笑了笑。接着家长就把他的小手交给了我,转头就离开了。一会儿这名幼儿就开始大哭了起来。我先哄哄他说:“妈妈很快就来接你了。”可是他听不进去,开始大声地哭闹起来。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儿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见到那名新生就蹲下来和他介绍自己或者询问他的名字,让师幼之间拉*距离;或者我让他的妈妈留下来和孩子一起参观一下教室,让孩子和妈妈一起玩玩幼儿园的玩具,消除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让幼儿喜欢这样的环境;又或者我能适当的表扬他,你搭得积木很好看,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让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视的。这些假设如果能够在那天做到的话,我相信现在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其实我们和孩子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例如我们要以*等的姿态来和幼儿相处,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要适当的鼓励表扬幼儿。例如孩子的活动中出色表现要加以表扬,特别是*时表现不加的幼儿有了闪光点,更加要给与肯定。我们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预设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设计的过程适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维过程相*,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这本书的内容还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还会再读这本书,我想下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7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护犊子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从教20余载,从来没有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过,教学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我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可是教育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不行了呢?思考之余我明白: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来教儿子学*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爷爷看似在护孙子,但也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话,让自己来个深呼吸*静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发现儿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无形之中就有了对他的表扬,就这样,辅导的效果也逐渐见成效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到深夜,一早起来读书预*,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来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8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写给老师和家长的书。读了这本书,让我真正明白了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教育孩子,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爱是需要技巧的。这本书写的就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

  第一: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时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调皮的学生,有犟脾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第二:鼓励与指导孩子: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时做得还不错。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不经意间攻击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应该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反省自己*日对孩子,对学生的教育,有时真的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身体,更伤害到了孩子,真的应该心*气和的对待。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言行,尤其注意语言的技巧,真正的尊重理解我们的学生,让我们改变自己,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9

  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书的名字叫《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据说这本书介绍了如何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抽空细细研读了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与解决问题的方式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有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之所以不顺畅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交流的密码。首先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能够看到孩子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要接纳、理解、聆听孩子,与孩子共情,让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如同书中举出的示例,在孩子满心欢喜的准备参加班级的野餐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随之孩子开始变得暴躁。这个时候不应该跟孩子说外面大雨了也没有办法,你也不能让大雨立刻停下,你暴躁有什么用呢。虽然说出了事实,但是并不能缓解孩子的焦虑,不如顺着孩子的思维,附和他的话,慢慢缓解他的情绪,等焦虑情绪稍微好些的时候可以给出其他解决方案,与孩子共同商量,让孩子参与其中获得满足感。

  书中介绍说与孩子的沟通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一个能承担责任并关心他人的人。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学*的榜样,所以我们应该把孩子当做“客人”对待,这是孩子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基调和态度前提。我们需要给他一个基本的尊重,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同时,这也是为其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独当一面的前提准备。所以在与孩子沟通中要掌握技巧,第一是了解,了解的第一要素是聆听。第二是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基本的态度。对于孩子的想法要学会接纳。对于孩子应对事情的方式方法,父母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孩子的表现,我们的赞许、批评也要有恰当的方法。要学会正确的称赞方法,避免判断和评价性的赞誉,夸奖孩子的努力与成就,不要针对品性和人格。给予指导而不是批评,避免批评与评定。因为否定或贬损会伤害孩子。第三是合作与拒绝。拒绝要明确,把伤害降到最小。合作要孩子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培养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第四是给孩子传输自我价值观,孩子不是机器,与其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不如传输价值观。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扛起自己的责任感,有自己的发言权和选择。

  总之,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之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孩子一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怀着爱孩子的心,运用沟通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放心的把手给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10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最*,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 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 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范本5份(扩展6)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1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2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3

  前几日,终于把苏老的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4

  前几日,终于把苏老的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5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6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该**述了作者晚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凡岁月,内容是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级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咋看之下没有什么奇特之处。那么这本书的魅力何在?掩卷细思,一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锁迸发出来的无穷创造力呵生命力,正式它的魅力所在。

  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的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

  本书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写的是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这部分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强调健康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反对过重的课业压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相联的。他一方面把小学生的健康提到了首位,同时又指出合理的学*生活、劳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而作者本身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呕心沥血。可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德智体美劳”五个字,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五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无不在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做学生的楷模。

  因为喜欢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所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顺便谈谈自己的感悟。

  1、对教师来讲,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2、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

  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3、学*,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领域。真正的学校,那是獐集体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收获。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7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该**述了作者晚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凡岁月,内容是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级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咋看之下没有什么奇特之处。那么这本书的魅力何在?掩卷细思,一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锁迸发出来的无穷创造力呵生命力,正式它的魅力所在。

  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的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

  本书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写的是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这部分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强调健康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反对过重的课业压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相联的。他一方面把小学生的健康提到了首位,同时又指出合理的学*生活、劳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而作者本身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呕心沥血。可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德智体美劳”五个字,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五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无不在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做学生的楷模。

  因为喜欢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所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顺便谈谈自己的感悟。

  1、对教师来讲,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2、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

  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2、学*,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领域。真正的学校,那是獐集体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收获。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8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9

  踏入教育工作两年,所任教的学校在农村,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大学暑假也在辅导班教过初中的学生,但真正在小学上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同学们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这就是小学生的特点,不能用之前看待初中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绝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农村的小孩子,家里大部分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照顾生活,生活过得比较粗糙有许多小男生的手脸脚都是脏兮兮的,我每次看到都会提醒这些学生要好好洗澡,看到谁的衣服该换了就提醒一下,首先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看到一个学生的缺点,要从根源入手,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不要做一些徒劳无获的事。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10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术语,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认真研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有所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以教育评论文的体裁撰写的,纳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们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包含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个人形象和民俗成分。书中所述的“蓝天下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性实验室,在树林中,在山冈上,在田野中等这都是教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孩子们开展着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树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强修养、参与劳动和启发思想的复杂过程。这里起着教育影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语言、创作和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广泛阐述了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的儿童创作。编创故事,细心观察大自然,关于表达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触,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公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在“快乐学校”中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到草地上,丛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个丛林中的洞穴,孩子们通过劳动,布置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亲密接触自然,让通过现象发挥孩子想象,通过童话、幻想、游戏来打开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们第一次从活的语言,从周围环境中产生了第一首诗:“夜里落下露珠,落入银白色的珠网,琥珀色的珠粒,颤抖起来了,战粟起来了。太阳吮吸了露珠,洗涤了银色珠网,笑逐颜开的是那琥珀珠粒。”

  作为个性发展一个极重要因素的劳动教育思想,在整本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劳动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认为培养劳动需求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劳动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复杂而又不轻松的脑力和体力作业的成果。他肯定地说:“劳动成为我们的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促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欢乐,能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能唤起初步的公民义务感——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结合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已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是孩子们变了,而是孩子们接触的范围和时间太少了。孩子需要阳光草地,沙滩河水。为什么孩子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了,一方面是城市的不断扩大,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另一方面正如作者所说的:“因为带领孩子去草地、去树林或逛公园比上课要麻烦。我们的集体活动中很多课程都是预设的,老师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控制权,而在户外,有太多的偶然,会让老师无所适从,一只昆虫、一朵野花、一根树枝、一轮落日都会让孩子兴奋不已,无法控制。孩子们长时间逗留在室内,在图片上欣赏那一抹新绿,那一处晶莹,却因为安全、经费等诸多因素,却不能用手去触摸那一抹新绿,用眼去观察那一处晶莹,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小太阳”“小月亮”,在享受宠爱的同里,也丧失了很多权利,例如“劳动”,不要说帮助别人劳动,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流汗,就是自己的事情都完成不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感恩的心去接人待物,这比空洞的说教:“要爱劳动,要爱劳动人民”要好得多,我们在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长都会积极主动配合,但是爷辈们还是喜欢包揽一切,总把自己的孩子看得还很弱小,不能自已管理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和我的教学联系紧密,其中的很多章节如《母亲节》《云雀节》很让我感动,我会联系教学断续认真研读,进一步领会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思想精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