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

首页 / 心得 / |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 1

  *日,我读了《陶行知文集》后,对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提出了两大要素即思想和情操的论述感受颇深。

  关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改变那种用古人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问题的办法,即使问题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不能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也不能迷信外国,仿效外国,甚至于幻想。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探索精神,要学生提出问题,为设法解决问题选择最有效力的方法,并通过试验去进行印证。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要素是关于情操方面: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教师来教书不是来抱个饭碗的,学生也不是交点学费来买个教师的。其实当今社会上,为了文凭而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仅为了生存而教书的人同样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这二大要素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那种求真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之间应建立起*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 2

  今年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触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拿到这本书,我便开始读起来,但自觉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读,我照常来到班里上课,看到在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烧,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进入今日学*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很不情愿的掏出了书,这让我心中很疑虑,便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她说他们两个刚打扫完卫生区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回到办公室,手边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来阅读,读到了他在1931年《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里的一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放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这段话多么好呀,简直是对我无声的谴责,陶行知先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讲出了儿童的心声,也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作为一名老师,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我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也将继续阅读、继续进行教育实践,在陶行知的引领下做坚定的自觉学*者,提高生命的自觉。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 3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是我们学*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对素质教育的新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为应试让学生多花时间读书、背书,特别关注他们的考试分数,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观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创新。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正符合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要理解教学的真正意义。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要意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学生听教师教”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 4

  *期我阅读著名著《陶行知文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爱是施教的前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

  二、生活是施教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学*兴趣和学*积极性。

  三、实践创新教育是关键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语发扬光大: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如:《周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又如:最合理的孝道恐怕是继承父辈的成就,把它发扬光大,好教下一辈得到更好的精神的与物质的遗产。——老舍《四世同堂》六十四

  成语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又如: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 5

  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就是我们学*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与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与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与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就是偏爱,偏爱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她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她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就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与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就是教育,就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瞧就是动态的,随环境与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即实际生活。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后,学校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就是单一的传授,多了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创新教育就是教育观念,又就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就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她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最后,认真学*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就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与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瞧社会、瞧自然、瞧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就是问的。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扩展1)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 (菁华3篇)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读完《陶行知文集》一书,我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要用爱心滋润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2

  潘苗和最*我怀着对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读书是为了用书,用书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用书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学生既要读书,更要用书。学生读书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技能,以便更好的把知识与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应用到生活中去,取得一定的经验。为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掌握了书本内容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把英语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的这一条有效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照顾差异,坚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什么和怎样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他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对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每一个学生,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为学*语文而学*语文,就在语文学*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是学*,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学*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真正给学生学*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3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一、和学生共同学*“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

  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

  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

  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

  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的学*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扩展2)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实用五篇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1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指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和最*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陶行知,向前辈们学*,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2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翻阅陶行知的著作,特别欣赏陶先生的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我觉得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里,有八个字堪称精髓,这八个字是:实、活、真、创、爱、新、行、人。在他洋洋洒洒五百万字里充满着爱学生、爱职业、爱国家的师爱观。这样的师爱观,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人们通常是从爱心与奉献意义上去解读师爱的,这些当然需要,但它们绝不是师爱的全部,而陶先生的师爱观是既健康又完整的:爱国,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会有的使命感;爱职,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爱生,是爱国、爱职的直接体现,与片面追求应试升学,以分取人,压抑个性成长的功利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

  今天,工作七年之后,当我再次思考何为真正的师爱时,我觉得:真正的师爱应融入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师爱的核心在于爱学生。回顾过去七年,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担任当时的高一(12)班语文老师,我有过那么多的心酸:自己加班加点“精心设计”的教案迎不来学生期盼的眼神,;自己给学生们展示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赢不来学生们的欣赏和喝彩,他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第二学期,我的勤奋刻苦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同时担任高一(12)班班主任,我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孩子们并不领会我的付出。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是我没有把自己和学生的位置摆正,我班的学生往往文化课学*成绩相对较差,又刚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分班考试,他们认为自己学*不行,于是自暴自弃。

  而我,感觉太好,太夸大学*的作用,一直把理论凌驾于课堂之上,一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我其实应该是学生学*的指引者和服务者,就像其他行业“顾客至上”一样,学生就是我的“上帝”。于是我退却“火爆”,减少急躁,一次又一次原谅那些上课不听讲,与我顶嘴,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并试着去爱他们,像中医看病那样“望、闻、问、切”,时时留意,处处关心,在观察和关心中迅速掌握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这些向来不被老师欣赏和看重的学生,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感动,很容易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很容易就会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七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很多往事,记得很多学生,我想我做教师的幸福感多数来自于学生。

  欣慰、幸福、感动。做老师,尤其是做班主任,尤其是做成绩不那么优秀的班的班主任是痛并快乐着,每天除了学*还有很多突发事件要去处理,我相信:“宽容比鞭子强一万倍” 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设身处地在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久而久之,我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20xx年10月,我不慎摔断了脚踝,住进了医院,我的学生,一拨一拨地到医院看望我,z等人是第一拨赶到医院看望我的,我的学生王佳星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马给他的母亲打电话,说:“我们王老师老家不在州泰,你赶紧到医院照顾老师”学生王欢到医院看了我不下三次,学生杜昕还买了条小金鱼陪在我跟前。鲜花、水果、日用品,我的学生们甚至连榨菜、饭盒这些最微小的生活品都给我准备好了,医院的长廊上全排着看望我的学生,我记得那时,我没有吝啬我的眼泪,我也实在控制不住我的眼泪,望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一任泪水奔流。

  病友,医生,护士都说真羡慕我,母亲也经常陪着我感动地掉眼泪,骨伤极其疼痛,学生的关爱,陪我挨过了那一段身体上的伤痛,骨伤难愈,我因此没有陪我的第一届学生走到最后,没有带他们到高三,这是我最大的遗憾,觉得非常愧疚,“爱满天下”,我想不只是老师对学生,也是学生对老师,我将把这一份愧疚牢记心田,摸着良心,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以后每一届学生。爱满天下,这爱,是我的付出,也有我的得到。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风雨兼程,我无怨无悔。

  老师,是真的代言人;老师,是博学的化身;老师,是学生心灵的挚友;老师,最富有人文情怀,最善于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老师的职业如此美丽,我愿一辈子从容地欣赏教学的美丽风景,我愿在教书育人中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3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生前信奉并始终实践着的人生信条。大概也只有这句话才能够充分地表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谛。陶行知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被世人所公认的教育思想家。他曾经担任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并且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始终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宽广如海的胸怀,积极倡导并且向我们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待学校,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对待自己的事业,一直在向我们呈现出他的热诚和激情,这样的奉献精神,实在是让人惊讶,让人感动。教师和医生一样,本身就是一种良心职业,它的衡量不在别处,而在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为一名老师,倘若没有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我们不难想象到:他必然也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可以说,爱学生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爱学生,才能够用温存慈祥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才会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用柔软和蔼的话语与他们沟通。只有这样,老师与学生的心才会越来越*,最后,融化为一。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够更加地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积极帮助学生。同时也要严以律己,积极用正面形象来

  引导学生。或催化、或促进、或诱导,各色方案、因材施教,勤勤恳恳地去帮助学生读好书、做好人。

  只有深入进去细细阅读《陶行知文集》,才能真正走进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进而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励自己,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态度看学生、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陶行知先生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生动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提出的的那么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是陶行知先生最关键的教育理念。可以说,生活教育是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或者说,生活,它在某种形式上说,就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不给予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可以说,生活教育实际也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生活教育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的相对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还大。”在他的概念里,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性格以及想法。当然,尊重绝非放纵,更不是任凭他自生自灭。在老师对于学生的爱中,应当也是有”严“的成分存在。只有学会尊重学生,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用最好的方法来扶持学生。当发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的时候,老师不应该过分指责他们,应该及时地送上关心与指引,争取让学生接受我们的爱,并且顺利找到正确前行的路。

  事实证明,如果老师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对待这份教学工作也很难打起精神,上课也缺少激情,更别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同心沟通了。于是乎,学生也不会被课堂的内容所吸引,从而有了厌学情绪。但是,倘若老师只爱一部分学生的话,那么,也意味着他在对另外一部分学生冷漠。这样的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绝非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说,老师给予学生的爱,应当是一种理智的、正直的、公正的爱。只有用心给予爱,学生才会感受到爱,并且积极给予回馈。

  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探知能力,深入而实际地生活,勇于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并且创造美。同时,老师还肩负着另一个使命:“把美引入课堂,引入学生的心灵。”

  可以很坦白地说,一个能够充分享受幸福的人,一定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只有这样,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爱着那些孩子,并且因为那样的爱而心生喜悦。这种爱绝非是规章制度所能带来的。这种爱是一种由心生出的自觉行为,强迫不来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带着寻找美的眼睛去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的时候,这种乐观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能够更好地把美与爱传递出去。旁观人的一生,学生时代是一段不可抹去的时光,它是纯洁的、干净的、梦幻的,而又真实地存在着。

  为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到“爱满天下”,都理应为学生留下一段幸福的记忆,让他们能够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1943年为广东某中学校歌所做的词,也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始终在不厌其烦地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动学生的大脑,并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没有什么是不能挑战的,无论是权威还是老师。在老师与真理之间,首先要尊重的应该是后者。真理是唯一的衡量尺度,而老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尽量不让他们过分依赖老师。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成熟,见识更丰富,观念也更加地前卫。倘若只是用严格的管教来对待他们,即便他们一时知错了,但是没多久还是会再犯。

  所以要努力让他们心悦诚服,自愿放下戒备,并且接受老师给予的教育和思想。有人用“猫捉老鼠”来形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显然,这样的观念已经过时了。面对着非常有主见的学生,对于老师来说,亦师亦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以德服人才是最重要的。想要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接受领导,就一定要不断地提升老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通过赢得学生们的钦佩,才能以引领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踏上正确的方向,并且用人性化的方式来进入学生的内心,从而得知他们的想法,并且积极引导他们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不怒而威,才是最有效的法宝。好的老师是温柔的,能够给人安慰,就像阳光一样温暖明媚。这样的老师,显然更容易征服学生。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4

  最*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更加耐人寻味,让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做合一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体。

  二、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陶老 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5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生前信奉并始终实践着的人生信条。大概也只有这句话才能够充分地表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谛。陶行知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被世人所公认的教育思想家。他曾经担任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并且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始终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宽广如海的胸怀,积极倡导并且向我们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待学校,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对待自己的事业,一直在向我们呈现出他的热诚和激情,这样的奉献精神,实在是让人惊讶,让人感动。教师和医生一样,本身就是一种良心职业,它的衡量不在别处,而在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为一名老师,倘若没有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我们不难想象到:他必然也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可以说,爱学生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只有爱学生,才能够用温存慈祥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才会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用柔软和蔼的话语与他们沟通。只有这样,老师与学生的心才会越来越*,最后,融化为一。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够更加地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积极帮助学生。同时也要严以律己,积极用正面形象来

  引导学生。或催化、或促进、或诱导,各色方案、因材施教,勤勤恳恳地去帮助学生读好书、做好人。

  只有深入进去细细阅读《陶行知文集》,才能真正走进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进而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励自己,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态度看学生、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陶行知先生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生动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提出的的那么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是陶行知先生最关键的教育理念。可以说,生活教育是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或者说,生活,它在某种形式上说,就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不给予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可以说,生活教育实际也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生活教育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的相对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还大。”在他的概念里,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性格以及想法。当然,尊重绝非放纵,更不是任凭他自生自灭。在老师对于学生的爱中,应当也是有”严“的成分存在。只有学会尊重学生,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用最好的方法来扶持学生。当发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的时候,老师不应该过分指责他们,应该及时地送上关心与指引,争取让学生接受我们的爱,并且顺利找到正确前行的路。

  事实证明,如果老师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对待这份教学工作也很难打起精神,上课也缺少激情,更别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同心沟通了。于是乎,学生也不会被课堂的内容所吸引,从而有了厌学情绪。但是,倘若老师只爱一部分学生的话,那么,也意味着他在对另外一部分学生冷漠。这样的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绝非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说,老师给予学生的爱,应当是一种理智的、正直的、公正的爱。只有用心给予爱,学生才会感受到爱,并且积极给予回馈。

  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探知能力,深入而实际地生活,勇于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并且创造美。同时,老师还肩负着另一个使命:“把美引入课堂,引入学生的心灵。”

  可以很坦白地说,一个能够充分享受幸福的人,一定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只有这样,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爱着那些孩子,并且因为那样的爱而心生喜悦。这种爱绝非是规章制度所能带来的。这种爱是一种由心生出的自觉行为,强迫不来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带着寻找美的眼睛去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的时候,这种乐观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能够更好地把美与爱传递出去。旁观人的一生,学生时代是一段不可抹去的时光,它是纯洁的、干净的、梦幻的,而又真实地存在着。

  为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到“爱满天下”,都理应为学生留下一段幸福的记忆,让他们能够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1943年为广东某中学校歌所做的词,也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始终在不厌其烦地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动学生的大脑,并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没有什么是不能挑战的,无论是权威还是老师。在老师与真理之间,首先要尊重的应该是后者。真理是唯一的衡量尺度,而老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尽量不让他们过分依赖老师。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成熟,见识更丰富,观念也更加地前卫。倘若只是用严格的管教来对待他们,即便他们一时知错了,但是没多久还是会再犯。

  所以要努力让他们心悦诚服,自愿放下戒备,并且接受老师给予的教育和思想。有人用“猫捉老鼠”来形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显然,这样的观念已经过时了。面对着非常有主见的学生,对于老师来说,亦师亦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以德服人才是最重要的。想要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接受领导,就一定要不断地提升老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通过赢得学生们的钦佩,才能以引领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踏上正确的方向,并且用人性化的方式来进入学生的内心,从而得知他们的想法,并且积极引导他们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不怒而威,才是最有效的法宝。好的老师是温柔的,能够给人安慰,就像阳光一样温暖明媚。这样的老师,显然更容易征服学生。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扩展3)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 (菁华3篇)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1

  作为一名教师,我多次阅读《陶行知文集》这本书,可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教育而鞠躬尽瘁的身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什么能让陶行知先生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爱”,爱学生,爱科学,爱教育,爱真理,爱人民。因为爱,才能做到“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因为爱,“教师乃一门快乐之事业”,如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很高兴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我也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因为爱,我的学生们有的活泼机灵,有的腼腆内秀,有的.乐观开朗,我能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找到他的优点和长处,我能为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欢呼鼓舞。老师的爱,是公*、公正、真诚的爱,爱每一个学生,以耐心、*等、关心、微笑、解惑、鼓励种种方式体现爱,如涓涓细流,渗透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即真、善、美的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负面问题也随之增加,我们的孩子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面对眼前的许多诱惑,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老师及时帮他们指引方向。我们教师要摘掉“教书匠”这顶帽子,做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会学生做真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精辟、生动,初读让我忍俊不住,细细品味下来,却是感触良深。想起孩子们讲的小故事《小马过河》,小马第一次过河,在河边惴惴不安,老水牛对它说:“孩子,你过去吧,水浅得很,刚到小腿肚而已。”树上的松鼠喊到:“危险,不能过,前两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后,小马摸索着自己蹚过了河,水刚好到它的大腿。小马以自己的行动得知它能不能过河的事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动,才有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培养创新精神。

  现在,我也走在“行、知、创新”的教育道路上,为了衡量自己是否也在做一个真人,我会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那样,问问自己今天进步了吗?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2

  陶行知作为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财富。读完《陶行知文集》,让我感触最深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师爱的无私与伟大。都说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常人的付出都为回报,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以自己的一生做教育实践,树立起尚师德的典范,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研究。

  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是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事业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成长,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循私情。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重尊重学生意见。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时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1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字画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因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叫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的楷模。

  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而且教育还是教育我们教师自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和理解,我们在学*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同时,不仅能够教育好我们的学生,还能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3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他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即头脑**、手脚**、身体**、感官**、时间**、语言**;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教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它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可见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扩展4)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菁华6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1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2

  暑假里里研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全国大型体育比赛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健儿们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这样的学*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3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1、**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

  2、**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

  3、**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

  4、**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

  5、**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4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它时时处处都在启导着你的人生,为你披荆斩棘;为你铺路建树;为你剔除人生的“棘”。人离开了好书就是放弃了追求好人生,放弃了向往新未来,就等于放弃了鲜活的生命。

  与好书形影不离的人就会远离贪心,不再自命不凡,而是大智若愚。有好书相伴的人生,更会因物质世界中的贫乏,才恰恰可能在其心灵世界中谨慎地恪守着己欲,竭力使其欲望与能力相*衡,不贪欲;对其喜好的事物更具持久性,见异思迁的可能性就很小;由于物质的欠缺而更接*灵魂深处,并因生活中点滴获得而对命运多一份诚谢,从而更能保持一份难得的内心的感恩、宁静与*和;从而认真做事,规矩做人,成就好人生。

  苏东坡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这“旧书”就是读书人最心爱的书,是读过不知多少回的书,也就是能给人的灵魂乃至人生以启迪,并成就好人生的好书。

  我早已深切地感悟到一本好书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在临大学毕业之际,《陶行知文集》就成为指明我迷茫心路,乃至成就而今好人生的一本好书。从那时,我就走出了困惑中的我,清除了前行的屏障,改变了人生的追求,顽强地直面挫折,不断走向一条鲜亮的人生之路。

  当我在从教生涯中一次次遇到困难时,每每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哲理明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正是它改变了我的追求,改变了我的人生。

  正是这本书,我才理清了人生之路;正是这本书,我才看清了人生之望;正是这本书,我才扬起了人生之帆;正是这本书,才成就了我好人生。这本好书就是我美好人生的导师,是这本好书为我点起了一盏好人生之光明永恒的灯。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5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两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

  “不可忽视小孩子的情感”,当此句跃入眼帘时,我陷入了沉思,思绪也不由千回百转,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脑海中回荡:每当下课后,孩子总爱围在身边,顶着那一张张无与伦比的灿烂笑脸,连太阳都为之失色。他爱说笑话给你听,希望换得你的一笑;他爱为你捏肩捶背,换得一句轻声的“谢谢”,然后再欢呼雀跃般的回句“不用谢”;他爱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点滴的成果,希望听到你的一句赞美:“你真是了不起!”;他爱向你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赋予他神圣的职责;他爱将自己带来的水果与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爱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着家庭成员最*的动向,以期你对他有更深层的了解。他爱,在他犯了错被批评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泪,再伴上一句深切的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谅,然后转身,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可是,每每此时,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我们总是埋首于作业堆中,或者在训斥那几个“惯犯”。所以,当他要说笑话时,一句“下次吧”,冻结了孩子的笑颜;当他给你水果时,你的拒绝接受让他心伤;当他......总之,他们的满腔热情总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实,孩子的心思很单纯,是希望与你多亲*,而我们不停歇的脚步,让他们抓不住,于是,距离就越拉越远,也许,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无法怀有当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脚步,降低身姿,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学校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

  今年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触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系统不全面。拿到这本书,我便开始读起来,但自觉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现让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读,我照常来到班里上课,看到在座位上的两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烧,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进入今日学*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很不情愿的掏出了书,这让我心中很疑虑,便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她说他们两个刚打扫完卫生区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回到办公室,手边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来阅读,读到了他在1931年《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里的一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放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到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这段话多么好呀,简直是对我无声的谴责,陶行知先生站在儿童的视角讲出了儿童的心声,也让我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作为一名老师,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我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我也将继续阅读、继续进行教育实践,在陶行知的引领下做坚定的自觉学*者,提高生命的自觉。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扩展5)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本十份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1

  陶行知是中国*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2

  陶行知先生*生教育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里,本人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我们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生活和教育相得益彰,这不是更好吗?

  本人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本人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任教十几年,最*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生活教育智慧,并在不断的总结提升中获得成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有可能。我们更要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感悟教育,努力做到行知路上行知行。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3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下面就"生活即教育"来谈谈我的体会。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4

  最*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5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很有收获的,而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感触颇深。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来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并付诸于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予我们良好的启示。

  陶行知大胆地把杜威学说进行了改造,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此外还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模式。现在新课标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是其具体表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们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陶先生认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中得了一种,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的创造精神体现在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教师要立足岗位实际,学*思考,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讲的三种“教育家”,因此,能够不为环境之影响,执着实践创造与开辟之精神,方为真正有胆识的一流教育家。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时代的前头,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显示出科学的预见性和高度的创造性。陶行知先生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理论,浩如烟海,既博大、全面,又精湛、实际,而且自成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着新世纪的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6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学*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可以说:“是读书是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育人的乐趣。相信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7

  陶行知是中国*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8

  陶行知先生*生教育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里,本人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我们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生活和教育相得益彰,这不是更好吗?

  本人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本人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任教十几年,最*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生活教育智慧,并在不断的总结提升中获得成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有可能。我们更要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感悟教育,努力做到行知路上行知行。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9

  有幸跟着一位爱读书的校长,这些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又共读一本教育战线上人人称颂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领会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书中的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呢?

  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乐就在脸上,做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导也是你的职责,千万可别忽视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1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人民生活的幸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扩展6)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范本10份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自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

  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不会了。”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教师没有爱,教学就会没有动力。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心与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都要大”,陶公亲切地称学生为他的“爱人”。心中有学生,心中就会有爱,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地亲切、和谐;有爱的课堂总是那样的美,那样地能吸引老师和孩子。民主的爱,智慧的爱,公*的爱,会让教师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从小沐浴在爱中的孩子他以后给予人家的也是爱。只有爱的教育,才会让孩子在充满阳光的道路上成长;只有爱的教育,才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与公正、赏识。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读出更多的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2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学*。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体会》。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3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学*。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4

  假期里细细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着这本书籍,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观点。细细的品味着陶公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从字里行间流入到我的心里,冲击着我的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

  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他的文集中可以学到教育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呢 ?陶行知先生认为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事情:一是需要有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惯,**小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也就是**儿童的创造力,以**儿童高层次的潜能,从事高级的思考追求,以至于发明创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儿童,发现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除去害虫,这样,他们才能够欣欣向荣。

  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把孩子们扣得太紧了!每次开夕会时,我都向学生宣布些不能做的条条框框,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学生没有足够自由的时间供自己支配,从而也就失去很多创造的时间和机会,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有时上讲新知识时,没等学生去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告诉他们这样的题应怎样去做,在做题时避免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都替学生提前想到了,堵上了。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哪里还有创造力?有一次,上完圆的新课后,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用圆画出自己想画的图案。没想到第二天的作业“百花齐放”,全班所有的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圆规下的圆“千姿百态”,创造出了一个由圆组成的***。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提供一些这样的创造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展现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教育大师的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是一个启发者,诱导者,带着学生走入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应该是一个培植者,培植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具有创新的原动力。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6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记得在上学期末,我们班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棘手的偷窃事件。那天上午,体育课刚上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脸色通红,眼里带着泪光,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今天早上刚收的班费不见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咯噔一下,赶忙询问情况:“什么时候发现的?放在哪里了?”“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上体育课之前我还看了下。”听了她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目标明确,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学所为,而且就是是她周围的同学,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虽然我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心,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班里哪位同学要是没来,班上总有同学过来会问我原因,总有邻桌的同学会帮他抄写课堂笔记,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也会自告奋勇地帮他整理作业并帮他带回家。

  班里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间的关爱造就了我们这个集体,这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集体大家庭的事,这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一个佛家故事“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故事中方丈的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从内心出发,我是爱我们班学生的,一个**尚能浪子回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愿意给他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承担,我也想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是否可以改变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可以让我们的心更齐。

  正好接下来一节是我的课,我没上课本上的内容,也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语气沉重地向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这一年来老师看到的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人一生的影响,讲述了我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生活委员失钱的心情,讲述了在学年末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老师相信你私自拿钱,是一时糊涂,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仍是一个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的学生,我想现在的你肯定后悔了,你一定会把这钱还回去的,如果你想还回去,在下午上课前,放到班上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绝不会追查此事,保证说到做到。”

  下午上课前的课间,我注意到我们班的陈同学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徘徊,我走过去问他是否找老师有什么事,他吓了一跳,有点慌张,脸色泛红,欲言又止,缓了一口气说:“老师,我发现那钱在我的书包里。”说着把那钱袋子递给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陈同学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谢谢你,赶快回去上课吧。”“那是谁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是否是他拿的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错误。

  有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私自拿钱的学生来说,如果当众揭穿他,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他将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怀疑这个拿钱的同学是这位陈同学,他就坐在生活委员的后面,我去隔壁班上课,经过我们班时,我是亲眼看到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面,本想问下他怎么还不去上课,但铃声就要响了,赶着去上课,就没有多问。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受: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

  那么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又应该怎样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励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风细雨,涤荡着孩子的心灵,使他自觉地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我相信这“四块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7

  最*,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探索真理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正面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学*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8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一、和学生共同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

  记住这点,我*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

  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

  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

  “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的学*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9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人民大众、贴*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10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实用五份(扩展7)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通用十篇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1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这样的学*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思想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育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3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4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这样的学*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6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记得在上学期末,我们班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棘手的偷窃事件。那天上午,体育课刚上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脸色通红,眼里带着泪光,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今天早上刚收的班费不见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咯噔一下,赶忙询问情况:“什么时候发现的?放在哪里了?”“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上体育课之前我还看了下。”听了她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目标明确,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学所为,而且就是是她周围的同学,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虽然我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心,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班里哪位同学要是没来,班上总有同学过来会问我原因,总有邻桌的同学会帮他抄写课堂笔记,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也会自告奋勇地帮他整理作业并帮他带回家。

  班里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间的关爱造就了我们这个集体,这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集体大家庭的事,这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一个佛家故事“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故事中方丈的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从内心出发,我是爱我们班学生的,一个**尚能浪子回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愿意给他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承担,我也想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是否可以改变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可以让我们的心更齐。

  正好接下来一节是我的课,我没上课本上的内容,也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语气沉重地向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这一年来老师看到的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人一生的影响,讲述了我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生活委员失钱的心情,讲述了在学年末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老师相信你私自拿钱,是一时糊涂,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仍是一个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的学生,我想现在的你肯定后悔了,你一定会把这钱还回去的,如果你想还回去,在下午上课前,放到班上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绝不会追查此事,保证说到做到。”

  下午上课前的课间,我注意到我们班的陈同学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徘徊,我走过去问他是否找老师有什么事,他吓了一跳,有点慌张,脸色泛红,欲言又止,缓了一口气说:“老师,我发现那钱在我的书包里。”说着把那钱袋子递给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陈同学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谢谢你,赶快回去上课吧。”“那是谁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是否是他拿的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错误。

  有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私自拿钱的学生来说,如果当众揭穿他,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他将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怀疑这个拿钱的同学是这位陈同学,他就坐在生活委员的后面,我去隔壁班上课,经过我们班时,我是亲眼看到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面,本想问下他怎么还不去上课,但铃声就要响了,赶着去上课,就没有多问。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受: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

  那么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又应该怎样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励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风细雨,涤荡着孩子的心灵,使他自觉地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我相信这“四块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8

  捧读《陶行知文集》,总能感到似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教育,是我们每天的工作。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先生提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班主任的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搭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小事做起、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不能称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要在*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首先拾起来,教师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其二,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三,抓住各种时机(晨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四,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经验;其五,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法交流。这样的教育,封锁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老师要主动亲*学生,积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老师只有相信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的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老师要积极的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和谐的师生互动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完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民主、*等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这样的学*氛围能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对学*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真诚地对话,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的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采用评语形式,把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给学生指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实际是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生觉的自己的目标明确了,就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知识。

  3.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师生互动。

  如果数学教师师德高尚、工作负责、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师生感情就会很融洽,师生互动就会更和谐,学生可能会由喜欢数学老师转为喜欢数学。反之则不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只有以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才会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效果。

  4.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纽带。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总结,促使教师对每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及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9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10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作为教师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为每个教师所熟知并铭记在心。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却对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却知之甚少。趁着寒假期间,本着“撑一支阅读的长篙,向教育更深处漫溯”的意境,我认真品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读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远见卓识让我钦佩,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感动,愈发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记得在上学期末,我们班却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棘手的偷窃事件。那天上午,体育课刚上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脸色通红,眼里带着泪光,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班今天早上刚收的班费不见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咯噔一下,赶忙询问情况:“什么时候发现的?放在哪里了?”“我清楚地记得是放在书包里了,上体育课之前我还看了下。”听了她的诉说,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目标明确,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学所为,而且就是是她周围的同学,怎么办?让同学们都把书包掏出来,翻看一下,还是……”我的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虽然我和这些学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心,看到了他们充满爱心的举动,班里哪位同学要是没来,班上总有同学过来会问我原因,总有邻桌的同学会帮他抄写课堂笔记,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也会自告奋勇地帮他整理作业并帮他带回家。

  班里要是举办什么活动,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出钱出力,出谋划策,在班级里,他们已经成为了主人,都在努力为这个家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间的关爱造就了我们这个集体,这是让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许出现破坏这个集体大家庭的事,这不禁让我想到看过的一个佛家故事“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故事中方丈的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从内心出发,我是爱我们班学生的,一个**尚能浪子回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错误,我愿意给他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承担,我也想通过这个案例验证一下爱是否可以改变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让一个浪子回头,可以让我们的心更齐。

  正好接下来一节是我的课,我没上课本上的内容,也一改以前上课的轻松愉快,语气沉重地向学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讲述了这一年来老师看到的同学们的进步,讲述了一个人诚信的重要,以及这件事对人一生的影响,讲述了我的焦急与无奈,讲述了此刻生活委员失钱的心情,讲述了在学年末发生这件事给全体同学带来的影响。最后我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要知错能改。老师相信你私自拿钱,是一时糊涂,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仍是一个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的学生,我想现在的你肯定后悔了,你一定会把这钱还回去的,如果你想还回去,在下午上课前,放到班上某个同学的书桌里。老师绝不会追查此事,保证说到做到。”

  下午上课前的课间,我注意到我们班的陈同学在教师办公室门口徘徊,我走过去问他是否找老师有什么事,他吓了一跳,有点慌张,脸色泛红,欲言又止,缓了一口气说:“老师,我发现那钱在我的书包里。”说着把那钱袋子递给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丢失的那个。我笑着对陈同学说:“别着急,老师、同学们决不会怀疑是你拿的。谢谢你,赶快回去上课吧。”“那是谁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谁拿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能主动还回来,这比是否是他拿的这件事更值得人高兴,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错误。

  有人认为,学生偷东西,老师追究,查出“小偷”,严厉批评,似乎天经地义,但有时候老师是不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尊严,是不是应该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应该创造合理的机会,让他自行改正呢?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私自拿钱的学生来说,如果当众揭穿他,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及其恶劣的影响,他将都背负着“小偷”的罪名,我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公布于众。当然,在当天我就怀疑这个拿钱的同学是这位陈同学,他就坐在生活委员的后面,我去隔壁班上课,经过我们班时,我是亲眼看到只有他一个人还在教室里面,本想问下他怎么还不去上课,但铃声就要响了,赶着去上课,就没有多问。我始终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至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给我很大的感受: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和颜悦色的宽容对待往往比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呵斥更有用。

  那么对于学生的缺点,我们又应该怎样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劈头盖脸的责骂,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励的语言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风细雨,涤荡着孩子的心灵,使他自觉地认识了自身的错误,我相信这“四块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礼物的。

  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她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来,难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吗?”她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认识到:批评他人也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要想到“士可杀不可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使他们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觉。我想这位老师的批评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对他们的认可,赋予他们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努力改正、奋发进取,甚至会促使他们勇敢地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我想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爱是理解、是宽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时的工作中,老师只有主动地亲*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愿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犯错误时,不会一味地苛责,而是唤起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积极内省,勇于改正;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才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