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 / | 读书心得,名著,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

  陶行知是**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2

  陶行知,我只在学生时代的《教育学》一书中,知道他是杜威的学生。对于他的教育理论,我也只是模糊地记着:”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虽然是名教师,但我自愧从来没有认真钻研过我国这位影响深远的大教育家留给我们的宝贵教育理论。

  上周末,读了学校发的《新教育》上关于陶行知的教育小故事,说实话。我只是粗略地浏览下,就以感慨颇多。

  报纸上多次提到”温和地,语重心长地,耐心地“等字眼,这些词语,让我感受到陶行知先生首先是位温文尔雅的先生,是位亲切的老师,是位可以谈知心话的叔叔。他的人格魅力让你不由自主地想亲*他,望着他那和蔼可亲的样子,聆听他那和风细雨的教诲。真的好羡慕陶先生当时的学生啊,他的学生即使犯错,也不会担心挨老师的”横眉冷眼“,他的教育方式如春风细雨般,但会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记忆深刻。如《烧扑克牌》,《不要做井底之蛙》这些小故事,无一不体现出这种教育方式。

  其次还深深体会到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陶行知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他不仅爱孩子,还爱生物,”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从心出发,爱上孩子,世上所有的孩子都足够可爱,都是落入凡尘的精灵,憨厚天真。用爱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眼中透出光亮,让他们感受希望。没有差孩子,只有缺少爱的精灵。这是陶先生为我们讲述的”爱满天下“的高尚教育情怀。我们的心应该放在眼里,放在手心里,让可爱的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我们心与心的沟通,构建起美好的生活。

  爱孩子,体现在欣赏孩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还体现在他的无私奉献上,为了*的教育事业,在家庭生活异常贫困的条件下,他依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晓庄师范,依然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这样的奉献精神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感叹!如今,当我再次进入校园,看着教学楼上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勇于开辟的实践精神;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追求科学的求真精神。医者可治百病,师者育桃李,工作的不同,事业的不同,生命也会因此有不同的光彩。学陶师陶,乃师者所毕生学*的。陶先生所表现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所学*。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3

  陶行知是**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1)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菁华3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

  陶行知是**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2

  陶行知是**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3

  陶行知先生*生教育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里,本人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我们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生活和教育相得益彰,这不是更好吗?

  本人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本人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任教十几年,最*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生活教育智慧,并在不断的总结提升中获得成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有可能。我们更要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感悟教育,努力做到行知路上行知行。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2)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 (菁华3篇)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读完《陶行知文集》一书,我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要用爱心滋润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2

  潘苗和最*我怀着对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读书是为了用书,用书是读书的目的和归宿。用书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一贯强调学生既要读书,更要用书。学生读书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技能,以便更好的把知识与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应用到生活中去,取得一定的经验。为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掌握了书本内容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把英语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因材施教”的这一条有效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照顾差异,坚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什么和怎样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他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对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每一个学生,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为学*语文而学*语文,就在语文学*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是学*,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学*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真正给学生学*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3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一、和学生共同学*“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

  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

  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

  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

  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的学*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3)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本十份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1

  陶行知是中国*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2

  陶行知先生*生教育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里,本人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我们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生活和教育相得益彰,这不是更好吗?

  本人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本人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任教十几年,最*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生活教育智慧,并在不断的总结提升中获得成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有可能。我们更要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感悟教育,努力做到行知路上行知行。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3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下面就"生活即教育"来谈谈我的体会。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4

  最*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5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很有收获的,而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感触颇深。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来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并付诸于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予我们良好的启示。

  陶行知大胆地把杜威学说进行了改造,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此外还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模式。现在新课标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是其具体表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们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陶先生认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中得了一种,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的创造精神体现在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教师要立足岗位实际,学*思考,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讲的三种“教育家”,因此,能够不为环境之影响,执着实践创造与开辟之精神,方为真正有胆识的一流教育家。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时代的前头,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显示出科学的预见性和高度的创造性。陶行知先生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理论,浩如烟海,既博大、全面,又精湛、实际,而且自成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着新世纪的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6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学*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可以说:“是读书是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育人的乐趣。相信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7

  陶行知是中国*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8

  陶行知先生*生教育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这里,本人主要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我们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生活和教育相得益彰,这不是更好吗?

  本人从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概,就是理论太空洞,学生不感兴趣。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部分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再加上教师观念的陈旧,使得思想政治课成为说教的代名词。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仅教材有了可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部分分成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单从名称上我们已经能感受到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了,不仅如此,内容的更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同“学这门功课是有用的”。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共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学生,贴*他们的生活,让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感悟和体会更多的生活道理。下面我将以我的三堂公开课为例,谈谈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在《经济生活》中,本人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你陪妈妈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人和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设置的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所以很熟悉,如今搬上了课堂,大家积极性很高。当然在设置情境的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经济生活全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着“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落实这个重点和难点,确实让我煞费苦心,因为这个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不知从何讲起?然而,考虑到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于是我还是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入手,紧紧抓住当时学生课后问题,并设置情境和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当时正在召开的伦敦G20峰会来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有利于了解世界的局势,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在知识探究过程中,以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为话题,让学生参与体会中美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不仅强化了“国家利益观念”,而且让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任教十几年,最*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育基于生活。生活教育之特质的第一特点就是“生活的”,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知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个人对其的理解是:我们要在不断的行动与实践中生活教育智慧,并在不断的总结提升中获得成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有可能。我们更要用心地去感悟生活、感悟教育,努力做到行知路上行知行。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9

  有幸跟着一位爱读书的校长,这些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又共读一本教育战线上人人称颂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领会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书中的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呢?

  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乐就在脸上,做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导也是你的职责,千万可别忽视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1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人民生活的幸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4)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选【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20xx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在这一刻,我们都同样流着悲伤和振作混合而成的泪水。再这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在这一刻,陶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大放光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1943年11月,《新华日报》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联系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显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的*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时间、选择学*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时间的选择、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学生的脑,**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2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20xx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在这一刻,我们都同样流着悲伤和振作混合而成的泪水。再这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在这一刻,陶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大放光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1943年11月,《新华日报》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联系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显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的*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时间、选择学*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时间的选择、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学生的脑,**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3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赞颂他是“万师表。”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的真正意义。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借鉴此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启发式教学思想与方法在21世纪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岁的时候,开始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从未间断,任教40年,虽做了几任官,可从来没停止过教学,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正是因为对教学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更不是教学做合一。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交往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做合一”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就是交往,离开交往,师生关系便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互教互学,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

  大家知道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转变”。“一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两个转变”,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材料呈现方式,倡导整体呈现,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学*方式。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原来*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课程的建构者、教育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做好现代的陶行知。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陶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的主宰者,对学生进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而应该是学生自主学*的服务者和仆人,应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转变以教师为主的师本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观,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教学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建立*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等和谐关系,提倡师生互尊互爱、互助合作、互相促进,强调人格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给学生留有支配、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学*、探究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兴趣和热情。

  (3)师生合作创新,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教育过程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的共同合作创造过程。师生合作创新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体现,这个价值不全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蓝”在生产“青”的过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获得新的生机。显然,教师如果失去主导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作用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备件,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营造创新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创造力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三要信任学生并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新力的人,即学生有可能超过老师;四还必须要。向学生学*,“不愿向小孩子学*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也是形成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目前,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体育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的、民主的,*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诉我们,教学做是一个整体,是教学做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三者密不可分。联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见之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当前课改理念异曲同工,相互辉映,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使我们无尽的思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4

  最早接触陶行知先生,是在学生时代读到了先生的两句教育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时对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已极为神往,现在有机会读到集合先生教育理论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逾觉获益匪浅。《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即教育”虽然是距今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但对当前的教育现实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活动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形成合力,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这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内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某些要求也同样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具有自主学*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因为现在的学*方式,就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学*,学*,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经历数十年的历史检验,历久弥新,更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当今乃至以后的教育教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唯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5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和积累了。再联系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一、“立德树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调了“德”的重要性。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

  教育不单指课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的班会课上。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处处有教育。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我们现在的教育也要注意,不能唯分数,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氛围还很浓郁。我们在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同时也不忘初心,育人为本,牢记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要知课堂内外,处处有教育,处处是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6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之路走得更远。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7

  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和积累了。再联系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学*,学*,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

  “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就像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把学校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有计划的、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走到社区去,参加社区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行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运用知识,升华知识。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8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之路走得更远。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9

  未认真读陶老作品之前,就已久闻其“生活教育”大名。

  “生活教育”应该是“生”的。学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我们手中的复读机,不能以其对标准答案复述的准确程度来做唯一评价标准;教师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不能单纯用工业化的数据来评定其“绩效”。所以,教育也应该是有生命温度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10

  作为一名教师,我多次阅读《陶行知文集》这本书,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解读和感悟。

  其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学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学*,努力钻研,积极探索,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与经验,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学*榜样。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教师好比海上的灯塔,百花园中的园丁,人生道路上引人向上的人梯。教师,永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既然已经站上了人民教师的这个讲台上,就要热爱教师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其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单纯性的知识性的教育。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教育,从微不足道的小事说起,一片树叶、一条小溪、一束阳光、都是拿来做学问的的依据。处处依据实情,依据大自然和独个人物某个年龄段所特有的现象与特质来给我们读者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如果我们*时在教学中都能使用上像陶先生的生动活泼的举例,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生动有趣,学生学*的兴趣与氛围也会生动有趣许多,这便在无形中使生活成为教育。

  其三: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拿自己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起来,还要把教的法子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这一点,我非常认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老师不能将现成的解决方法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或知识的生成过程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者。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值得我继续研读。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不断向前辈们多学*,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5)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优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1

  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现在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2

  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人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较苛刻的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综合性学*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我们发现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英语*惯性差,对学*英语缺乏兴趣,整体英语水*偏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从英语自身的特点来看,英语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在学*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智慧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在学*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中进行自我提高。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3

  陶行知先生是*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终身学*。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学会学*和终身学*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4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三、收获爱的回报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5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对此话颇有触发,可将之引申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教、学、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领,是引导,是为了学,最终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的规律。因此,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术,导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说文解字》曰:“学,觉悟也。”学,是对教过程的理解和体悟,是教的终极目的。做,是为了巩固学的成果,是教与学的反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检验教与学的正确与否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教、学、做三者是学*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其理由是:通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内容、学的内容和做的内容必须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不但要将教法和学生学法联络,并且要将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概而言之,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法必须符合学法,做到边教边学。其实,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能力比学*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犹如快马加鞭,一日千里,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因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此乃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理论,也是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因而做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今天我们有幸拜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黎明的曙光,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阴影和误区,走向光明。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深深感到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何谓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源于生活,都源于生活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因此,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其实,“教学做合一”与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就是说,生活是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活到老,学到老。因此,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 这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归根结底则是一句话:“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本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所以,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耽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话,让我们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崭新的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回顾陶行知先生的话,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中整合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在学*中进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创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思想,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我们在*时的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个有生命的蜡烛,在不断的学*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继续奋行,引领我们继续探索和领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也是“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境界,只有爱其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伟大旗帜。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甚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均不为教师所关心。我们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情感活动的中心是爱,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就是爱,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构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调控人的物质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则指向主体的存在被社会所认可和肯定。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漂亮;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可爱;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聪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教育应该把育爱与教真有机地整合起来,其终极价值是使人真正成为有自然情感、社会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富有“爱满天下”的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知识、热爱智慧、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只有育爱,才会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会自觉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践行真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发爱的情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师生互动,充当学生的一员,与他们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成为课堂学*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在人生的教学道路上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们深深感到,爱心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播下爱的种子,“被阳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师爱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心中应该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学*型的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头源远流长的“活源头”,用自己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