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

首页 / 心得 / |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1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2

  经过老师的提点,了解到一个文史知识:古人认为乐府是歌,而非诗,虽然今天我们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而且从这篇的举例当中也可以对此进行佐证。通读全篇我仍然对于“诗”与“歌”、“乐府”之间的界定有点模糊,从开篇第一句对“乐府”的定义:“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似乎可以认为有“五声”“十二律”的乐章就是“乐府”。放在我个人更通俗一点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调配合,能演唱出来的就算“乐府”。如果照着这个概念去推论的话,可以联想到今天的歌曲,但这种类比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对照,从实际内容上来比较,乐府的艺术水*比现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诗经》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来的么,是不是因为缺少曲谱,所以是有所区别的?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3

  一直想读下《文心雕龙》,选了今人讲解的版本,一是通俗易懂,方便入门,若有兴趣可再沿其探究;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方便对比如今对文章审美和写作技法等的要求。粗略看来,此书成书虽早,但其中的一些观念,一直沿用至今,并得到扩充和发扬。

  刘勰总体上依旧以儒家经典为指引,但结合六朝的时代背景,也不再墨守成规,文也不仅是为政治服务。全书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对于以文抒发个人情感的肯定,也有对修辞等写作技法的强调(甚至都设专篇来论著,体现了写作指导书的性质),只是不可忘根本,强调文章还是要注重实质,要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要风骨兼备,不可空结奇字、以至甚至丢失流畅性……等等。种种这些,其实与我们今日对写作的要求,还是非常相似的。

  《文心雕龙》不再仅仅强调文章的内容,更注重起其写法和写作者本身,只是鉴于当时的写作风气比较重形忘本,故针对性地提出批评,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方向,是非常冷静客观而有先见性的。书中说,“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代,人们多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论述不多。而刘勰则颇能认识这一关系,《时序》中的分析,比前人细致深入得多,而且可贵的是没有汉儒那种简单化的弊病。”这是我读完这本著作,感到最为惊喜的地方了。

  关于写作部分的指导,尽管今人已少写诗赋,但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纵使不写作,也可以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乃至史书阅读中,分析品鉴的参考。

  至于这个精读本的解说,作为入门是绝对够用了,文字比较正统严肃,有些教科书的风范,大概部分人读起来会觉得枯燥,但对原文的理解却是很有帮助的。

  顺带一提,刘勰的文笔是真美啊。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4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5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阅读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1)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菁选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1

  经过老师的提点,了解到一个文史知识:古人认为乐府是歌,而非诗,虽然今天我们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而且从这篇的举例当中也可以对此进行佐证。通读全篇我仍然对于“诗”与“歌”、“乐府”之间的界定有点模糊,从开篇第一句对“乐府”的定义:“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似乎可以认为有“五声”“十二律”的乐章就是“乐府”。放在我个人更通俗一点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调配合,能演唱出来的就算“乐府”。如果照着这个概念去推论的话,可以联想到今天的歌曲,但这种类比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对照,从实际内容上来比较,乐府的艺术水*比现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诗经》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来的么,是不是因为缺少曲谱,所以是有所区别的?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2

  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说实话,本人在学*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3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4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5

  时至刘勰去世,将*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6

  一直想读下《文心雕龙》,选了今人讲解的版本,一是通俗易懂,方便入门,若有兴趣可再沿其探究;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方便对比如今对文章审美和写作技法等的要求。粗略看来,此书成书虽早,但其中的一些观念,一直沿用至今,并得到扩充和发扬。

  刘勰总体上依旧以儒家经典为指引,但结合六朝的时代背景,也不再墨守成规,文也不仅是为政治服务。全书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对于以文抒发个人情感的肯定,也有对修辞等写作技法的强调(甚至都设专篇来论著,体现了写作指导书的性质),只是不可忘根本,强调文章还是要注重实质,要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要风骨兼备,不可空结奇字、以至甚至丢失流畅性……等等。种种这些,其实与我们今日对写作的'要求,还是非常相似的。

  《文心雕龙》不再仅仅强调文章的内容,更注重起其写法和写作者本身,只是鉴于当时的写作风气比较重形忘本,故针对性地提出批评,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方向,是非常冷静客观而有先见性的。书中说,“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代,人们多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论述不多。而刘勰则颇能认识这一关系,《时序》中的分析,比前人细致深入得多,而且可贵的是没有汉儒那种简单化的弊病。”这是我读完这本著作,感到最为惊喜的地方了。

  关于写作部分的指导,尽管今人已少写诗赋,但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纵使不写作,也可以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乃至史书阅读中,分析品鉴的参考。

  至于这个精读本的解说,作为入门是绝对够用了,文字比较正统严肃,有些教科书的风范,大概部分人读起来会觉得枯燥,但对原文的理解却是很有帮助的。

  顺带一提,刘勰的文笔是真美啊。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2)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实用5份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1

  经过老师的提点,了解到一个文史知识:古人认为乐府是歌,而非诗,虽然今天我们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而且从这篇的举例当中也可以对此进行佐证。通读全篇我仍然对于“诗”与“歌”、“乐府”之间的界定有点模糊,从开篇第一句对“乐府”的定义:“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似乎可以认为有“五声”“十二律”的乐章就是“乐府”。放在我个人更通俗一点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调配合,能演唱出来的就算“乐府”。如果照着这个概念去推论的话,可以联想到今天的歌曲,但这种类比可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对照,从实际内容上来比较,乐府的艺术水*比现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诗经》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来的么,是不是因为缺少曲谱,所以是有所区别的?

  全篇的行文布局和上一篇《明诗》颇为接*,从乐府的发源到作者所处时期的乐府诗进行了梳理,为乐府的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作者大部分仅对乐府诗的音乐形式进行剖析和论述,主要的论述对象是“乐体”,因为这是乐府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乐府诗的最高标准是歌辞与声律的相配,歌辞“雅正容典”,声律则要求“中和之响”,“和乐精妙,故表里而相资矣。”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集“形式美”与“内容雅”为一体,作者认为这样表里相称的乐府诗才是好的。

  自从古乐逐渐衰微,雅正的音乐难以恢复,作者在时间轴上从前往后的不断梳理中发现了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经典的流失,统一演奏乐器、音调等当面的记录也消亡,音乐声律需要重新不断地调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乐容易传播,人们也喜欢这种不断变化的新鲜感,而雅正的音乐,则让人听了容易打瞌睡发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难,作者仍然强调音乐的雅正作用和对此的不断追求,因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这才是乐府诗这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2

  时至刘勰去世,将*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3

  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世之所竞也”论述诗的起源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读书笔记《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进一步来说,刘勰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两汉的学术背景有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确立,官方把《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还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负责传授,《诗经》地位之高堪称“正体”。并且即使不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依然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正如《宗经》中所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后世诗赋类韵文都是从《诗经》中发展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正体”。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4

  《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刘勰在引用时,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说,认为诗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样的论证显然更加注重诗歌的本质,比较理性。

  优秀书籍《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5

  一直想读下《文心雕龙》,选了今人讲解的版本,一是通俗易懂,方便入门,若有兴趣可再沿其探究;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方便对比如今对文章审美和写作技法等的要求。粗略看来,此书成书虽早,但其中的一些观念,一直沿用至今,并得到扩充和发扬。

  刘勰总体上依旧以儒家经典为指引,但结合六朝的时代背景,也不再墨守成规,文也不仅是为政治服务。全书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对于以文抒发个人情感的肯定,也有对修辞等写作技法的强调(甚至都设专篇来论著,体现了写作指导书的性质),只是不可忘根本,强调文章还是要注重实质,要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要风骨兼备,不可空结奇字、以至甚至丢失流畅性……等等。种种这些,其实与我们今日对写作的要求,还是非常相似的。

  《文心雕龙》不再仅仅强调文章的内容,更注重起其写法和写作者本身,只是鉴于当时的写作风气比较重形忘本,故针对性地提出批评,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方向,是非常冷静客观而有先见性的。书中说,“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代,人们多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论述不多。而刘勰则颇能认识这一关系,《时序》中的分析,比前人细致深入得多,而且可贵的是没有汉儒那种简单化的弊病。”这是我读完这本著作,感到最为惊喜的地方了。

  关于写作部分的指导,尽管今人已少写诗赋,但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纵使不写作,也可以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乃至史书阅读中,分析品鉴的参考。

  至于这个精读本的解说,作为入门是绝对够用了,文字比较正统严肃,有些教科书的风范,大概部分人读起来会觉得枯燥,但对原文的理解却是很有帮助的。

  顺带一提,刘勰的文笔是真美啊。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3)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优选【五】篇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1

  《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我读《乐府》篇最大的收获便是知道乐府的定义。因为在此之前,对于乐府的定义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乐府既可以指汉魏六朝的宫廷音乐机关,又可以指称通过乐府歌唱而形成的诗体,还包括历代文人对这种诗体的拟作等。读完刘勰的《乐府》篇对于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关于乐府是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说的很详细,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说,刘勰在文章开头就指出:“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意为乐府包含了吟咏、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

  从《乐府》所在《文心雕龙》的篇次来看,它是属于文体论部分,且在《明诗》与《诠赋》之间,很显然刘勰认为乐府是介于诗、赋之间的很重要的文体。在论述乐府的'起源之时,一方面他指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阕”等三代之乐,以及涂山歌于“候人”、有娀谣乎“飞燕”,来自于等方之音,同时他还说“讴吟土风,诗官采言”,可见乐府的来源不仅是礼乐,还有乐官从民间采集而来。他还提出“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即音乐本来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灵深处。在第三部分他论述了音乐和诗歌的关系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只有“诗声供雅”才能符合礼制的需要。所以通过刘勰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文心雕龙》中提及的乐府是个围绕宫廷祭祀礼仪而建立起来的关于音乐与文学的概念,所以刘勰关于乐府的定义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质的论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2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3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4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著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5

  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世之所竞也”论述诗的起源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

  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读书笔记.《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进一步来说,刘勰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两汉的学术背景有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确立,官方把《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还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负责传授,《诗经》地位之高堪称“正体”。并且即使不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依然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正如《宗经》中所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后世诗赋类韵文都是从《诗经》中发展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正体”。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4)

——《文心雕龙》读后感 (菁华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1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着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

《文心雕龙》读后感2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读后感3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著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

《文心雕龙》读后感4

  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

  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文心雕龙》读后感5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著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5)

——《丰碑》读书心得实用5份

  《丰碑》读书心得 1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艰难的前行,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的老兵在路上冻死了。将军正要怒斥军需处长为何不给这位老兵发棉衣时才知道,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军需处长不愧于“丰碑”这个称号,他是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他是一座没有人能够超越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用生命和无私铸成的,没有什么能比他更伟大。军需处长为了战士们能够健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能够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军需处长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是正因他已经十分疲劳,想歇息一下;他的神态镇定,是正因对遇到严寒折磨早有思想准备,因此不慌不忙。也许,从他把自己的棉衣发出去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冻死。但是在自己的生与死的面前,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有这种军需处长的军队难道会失败吗?红军在最后之因此能够胜利,是正因它拥有可敬的领导以及许许多多的烈士;是正因它拥有无数的丰碑。

  《丰碑》读书心得 2

  读完《精神丰碑》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帮助了别人,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对别人诚实,就等于对自己诚实。

  人,虽然*凡,但*凡中却隐藏着强大的力量,让人无不敬佩。人,虽然*凡,但他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人,虽然*凡,但他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爬起来,继续向前走,想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当你帮助了别人,无论事情有多么小,有多难,那是你就会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当你遇到困难时,前被你帮助的人就会向你伸出援手,因为他被你当时那几秒钟的动作所感染,也因为帮助人是快乐的。

  这本书里全是一些好人好事,它启发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智慧,比如:陈光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慈善首富,在四川汶川地震中,他一个人出资了10亿元救命救灾,可谓是真的爱国爱民,袁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从小就迷恋水从小就想做一些为人民效力的事,就在那一年,他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一年的产量,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本书一个有一个的故事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他教会我长大后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要报效祖国,不要做那些有损国家尊严甚至背叛国家的事,要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丰碑》读书心得 3

  《丰碑》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军需处长,为了他人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自己却被埋没在无声的雪花中,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故事。

  《丰碑》描述了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然而严寒好似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途中将军发现行军的速度放慢了,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这时警卫过来告诉他:“前面死了一个人……”将军走到那个人面前,看到了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树干,那么镇定,那么自然,好似一尊塑像,于是将军便叫人去喊军需处长,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他深深呼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英雄,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正是有了像军需处长这样舍己为人的优秀战士,我们才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一座晶莹、伟大无私的丰碑……

  《丰碑》读书心得 4

  在这学期中,大家学过了很多课文,也有很多感受,可是最令我感动的是《丰碑》这篇课文。

  《丰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攀登雪山时,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别的战士,而他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我读完这篇文章,被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这个可以掌管红军棉衣的处长,却因把衣服让给别人而活活地冻死,他是傻瓜吗?,不!他是真正的英雄。红军战士就是凭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和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才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现在的社会里,也是有很多像军需处长那样的人,还记得在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那些不顾个人安危挽救病人生命的白衣天使们,在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被压在瓦砾下的同胞,而不幸牺牲的***战士,他们不正是新时代的一座座丰碑吗?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还记得在学校,一们五年级同学患了白血病,全校师生每人都捐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是这爱心使那们同学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还有那些在大山里支教的大学生老师们,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这边远山区的孩子带去了精神食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点亮祖国的未来。

  在我们的社会中,正需要许许多多军需处长那样的人,如果大家都能像军需处长那样舍已为人,那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啊!

  《丰碑》读书心得 5

  在这学期中,大家学过了很多课文,也有很多感受,可是最令我感动的是《丰碑》这篇课文。

  《丰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攀登雪山时,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别的战士,而他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我读完这篇文章,被主人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这个可以掌管红军棉衣的处长,却因把衣服让给别人而活活地冻死,他是傻瓜吗?,不!他是真正的英雄。红军战士就是凭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和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才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现在的社会里,也是有很多像军需处长那样的人,还记得在非典流行的时候,那些不顾个人安危挽救病人生命的白衣天使们,在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被压在瓦砾下的同胞,而不幸牺牲的***战士,他们不正是新时代的一座座丰碑吗?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还记得在学校,一们五年级同学患了白血病,全校师生每人都捐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是这爱心使那们同学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还有那些在大山里支教的大学生老师们,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这边远山区的孩子带去了精神食粮,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点亮祖国的未来。

  在我们的社会中,正需要许许多多军需处长那样的人,如果大家都能像军需处长那样舍已为人,那我们的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啊!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6)

——做智慧父亲读书心得实用5份

  做智慧父亲读书心得 1

  做了父母,才懂得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有了孩子,才会去学*育儿方法。其实,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别人的方法,你用了不一定合适;可你不了解教育方法,当你教育孩子时候,大多会采用吵,骂,打吧?初为人母又是一个老师的我,希望了解到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论是为我的育儿还是教育教学做好铺垫工作。细细品读谭旭东老师的《做智慧父亲》,被谭老师的耐心和爱心感染着,里面满满的都是他和女儿的趣事。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读书心得:陪伴,尊重,家风,引导。

  一、陪伴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家长大多工作,生活压力较大。

  白天出门,晚上回家,没有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家长认为,我这样辛苦工作,都是为了孩子。有些家长会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买东西,觉得是弥补了,而忽视了情感沟通。当孩子心理,学*上发生变化时,家长无从下手进行引导。因为他不了解孩子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请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散步,看花开,看小鱼游。亲子之间的感情就是从点点小事上培养的。

  二、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很奇妙,你给他一个问题,他给你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作为老师的我们都知道,只要合理就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孩子为什么这样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是*等的。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班,音乐,美术,舞蹈?我家亲戚也不例外,给他家宝贝公主报了一个钢琴班,想让培养孩子的气质。可是,每到上课的时候,小女孩就肚子疼,到医院看医生也没看出所以然。和小女孩聊天,问:喜欢弹钢琴吗?小女孩说:不喜欢!我不喜欢坐在那里那么长时间。你喜欢什么?画画。可是,画画也是坐在那里好长时间。我有我的想法啊,画出来的是我的想法啊!

  三、良好家风的熏陶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家庭和睦,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父母的吵架,孩子的脾气也是温和的。

  父母的婚姻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婚姻择偶观。要对父母孝顺,每一个人都会变老的,你是怎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的,等你老了,孩子也是怎么对你的。有一个小男孩经常在班里打架,和他聊天,给出的理由是:爸爸经常打我,我就打小朋友。和他爸爸沟通了,有段时间他爸爸没打他,他也没打同学。可见,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有多大。说一下明星,每次看到刘诗诗的照片,都觉得她那么有气质。当看到她大婚时,她妈妈的照片,一切都明了了。如此有气质的妈妈,怎能不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女儿?再说一下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方面读书。母是否有读书的*惯,是否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如果孩子写作业时,你拿一本书在旁边看,孩子想:爸爸也在学*呢!比起孩子写作业时,爸爸在旁边看电视,心里感受是不同的,写作业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四、面对问题的引导现在,很多伪教育观流行,并被很多家长认可。

  比如说,爱撒谎的孩子最有出息。孩子偶尔撒谎,可能是一时的错误,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树立正确的观念,爱撒谎就可能会影响到人格和精神的发展。家长都很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孩子考的不好时,就不停地说,分析各种原因,更有甚者,对孩子打骂,没有考虑孩子内心感受,孩子也很失落呀!孩子本来就很难说,家长不停地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知如何是好。要和大家说的是,学*成绩不是唯一标尺,我们应该培养出自信、勤奋、执着、有爱、敢于创造的人才。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会遇到种种问题,我们不能用某一种特定的方法来解决,让我们且教育且爱!

  做智慧父亲读书心得 2

  暑假里从学校借阅了《做智慧父亲》这本书,本来说是给孩子爸爸补充营养的,结果爸爸常常出差看的少,我这做妈妈的,就自己翻看起来,值得一读。

  全书共分八辑,共有76篇文章,从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爱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惯、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倡导宽容有爱的家风等各方面,记录了谭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阐述了谭老师的感受和感悟。

  在每辑、每篇文章的开始都有一段旭东教育微论,而且这些微论都是谭老师在教育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精华,读起来即给力,又接地气,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引导,这或许也是本书的创意之一。

  首篇《和女儿剪窗花》的微论中,有一句成年人都以为是自己陪伴了孩子,是自己引领了孩子,其实,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领了成年人。读到这些,很自然地引起我的心灵共鸣,虽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妈妈,但在陪伴女儿成长的几年中,我也有类似的感受。事实证明,谭老师的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领了成年人的微论是多么精辟,因为女儿不但陪伴了我,引导了我,而且让我时刻审视自己,女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在《父爱给孩子安全感》的微论中,谭老师不但提醒家长要从八个方面注意孩子的心灵健康,而且还警示家长说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做女儿爱吃的红烧排骨》中,说一个合格的父亲,并不只是会挣钱,他还会生活,也会工作,更会陪伴孩子。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有多少父亲能做到呢?如果把吃好穿暖做是一种生活,这仅仅是生存而已。生活,不但要有物质的追求,更应该有精神追求,像读书、爱生活、爱自然。

  做智慧父亲读书心得 3

  做了父母,才懂得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有了孩子,才会去学*育儿方法。其实,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别人的方法,你用了不一定合适;可你不了解教育方法,当你教育孩子时候,大多会采用吵,骂,打吧?初为人母又是一个老师的我,希望了解到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论是为我的育儿还是教育教学做好铺垫工作。细细品读谭旭东老师的《做智慧父亲》,被谭老师的耐心和爱心感染着,里面满满的都是他和女儿的趣事。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读书心得:陪伴,尊重,家风,引导。一、陪伴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家长大多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白天出门,晚上回家,没有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家长认为,我这样辛苦工作,都是为了孩子。有些家长会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买东西,觉得是弥补了,而忽视了情感沟通。当孩子心理,学*上发生变化时,家长无从下手进行引导。因为他不了解孩子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请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散步,看花开,看小鱼游。亲子之间的感情就是从点点小事上培养的。二、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很奇妙,你给他一个问题,他给你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作为老师的我们都知道,只要合理就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孩子为什么这样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是*等的。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班,音乐,美术,舞蹈??我家亲戚也不例外,给他家宝贝公主报了一个钢琴班,想让培养孩子的气质。可是,每到上课的时候,小女孩就肚子疼,到医院看医生也没看出所以然。和小女孩聊天,问:喜欢弹钢琴吗?

  小女孩说:不喜欢!我不喜欢坐在那里那么长时间。你喜欢什么?画画。可是,画画也是坐在那里好长时间。我有我的想法啊,画出来的是我的想法啊!三、良好家风的熏陶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家庭和睦,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父母的吵架,孩子的脾气也是温和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婚姻择偶观。要对父母孝顺,每一个人都会变老的,你是怎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的,等你老了,孩子也是怎么对你的。有一个小男孩经常在班里打架,和他聊天,给出的理由是:爸爸经常打我,我就打小朋友。和他爸爸沟通了,有段时间他爸爸没打他,他也没打同学。可见,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有多大。说一下明星,每次看到刘诗诗的照片,都觉得她那么有气质。当看到她大婚时,她妈妈的照片,一切都明了了。如此有气质的妈妈,怎能不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女儿?再说一下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方面读书。父母是否有读书的*惯,是否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如果孩子写作业时,你拿一本书在旁边看,孩子想:爸爸也在学*呢!比起孩子写作业时,爸爸在旁边看电视,心里感受是不同的,写作业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四、面对问题的引导现在,很多伪教育观流行,并被很多家长认可。比如说,爱撒谎的孩子最有出息。孩子偶尔撒谎,可能是一时的错误,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树立正确的观念,爱撒谎就可能会影响到人格和精神的发展。家长都很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孩子考的不好时,就不停地说,分析各种原因,更有甚者,对孩子打骂,没有考虑孩子内心感受,孩子也很失落

  呀!孩子本来就很难说,家长不停地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知如何是好。要和大家说的是,学*成绩不是唯一标尺,我们应该培养出自信、勤奋、执着、有爱、敢于创造的人才。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会遇到种种问题,我们不能用某一种特定的方法来解决,让我们且教育且爱!

  做智慧父亲读书心得 4

  做了父母,才懂得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有了孩子,才会去学*育儿方法。其实,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别人的方法,你用了不一定合适;可你不了解教育方法,当你教育孩子时候,大多会采用吵,骂,打吧?初为人母又是一个老师的我,希望了解到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论是为我的育儿还是教育教学做好铺垫工作。细细品读谭旭东老师的《做智慧父亲》,被谭老师的耐心

  和爱心感染着,里面满满的都是他和女儿的趣事。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读书心得:陪伴,尊重,家风,引导。一、陪伴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家长大多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白天出门,晚上回家,没有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家长认为,我这样辛苦工作,都是为了孩子。有些家长会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买东西,觉得是弥补了,而忽视了情感沟通。当孩子心理,学*上发生变化时,家长无从下手进行引导。因为他不了解孩子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请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散步,看花开,看小鱼游。亲子之间的感情就是从点点小事上培养的。二、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很奇妙,你给他一个问题,他给你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作为老师的我们都知道,只要合理就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孩子为什么这样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是*等的。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班,音乐,美术,舞蹈??我家亲戚也不例外,给他家宝贝公主报了一个钢琴班,想让培养孩子的气质。可是,每到上课的时候,小女孩就肚子疼,到医院看医生也没看出所以然。和小女孩聊天,问:“喜欢弹钢琴吗?”

  小女孩说:“不喜欢!我不喜欢坐在那里那么长时间。”“你喜欢什么?”“画画。”“可是,画画也是坐在那里好长时间。”“我有我的想法啊,画出来的是我的想法啊!”三、良好家风的熏陶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家庭和睦,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父母的吵架,孩子的脾气也是温和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婚姻择偶观。要对父母孝顺,每一个人都会变老的,你是怎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的,等你老了,孩子也是怎么对你的。有一个小男孩经常在班里打架,和他聊天,给出的理由是:“爸爸经常打我,我就打小朋友。”和他爸爸沟通了,有段时间他爸爸没打他,他也没打同学。可见,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的力量有多大。说一下明星,每次看到刘诗诗的照片,都觉得她那么有气质。当看到她大婚时,她妈妈的照片,一切都明了了。如此有气质的妈妈,怎能不培养出一个有气质的女儿?再说一下对孩子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方面——读书。父母是否有读书的*惯,是否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如果孩子写作业时,你拿一本书在旁边看,孩子想:爸爸也在学*呢!比起孩子写作业时,爸爸在旁边看电视,心里感受是不同的,写作业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四、面对问题的引导现在,很多“伪教育观”流行,并被很多家长认可。比如说,爱撒谎的孩子最有出息。孩子偶尔撒谎,可能是一时的错误,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树立正确的观念,爱撒谎就可能会影响到人格和精神的发展。家长都很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孩子考的不好时,就不停地说,分析各种原因,更有甚者,对孩子打骂,没有考虑孩子内心感受,孩子也很失落呀!孩子本来就很难说,家长不停地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知如何是好。要和大家说的是,学*成绩不是唯一标尺,我们应该培养出自信、勤奋、执着、有爱、敢于创造的人才。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会遇到种种问题,我们不能用某一种特定的方法来解决,让我们且教育且爱!

  做智慧父亲读书心得 5

  *日里不太喜欢看书,也就是偶尔看一些属于欧美文学类的小说,也不怎么看有关教育类的书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读书,更应该读一些关于教育的书,于是假期里就把几次拿起又放下的教育书籍----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页页的看了起来。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第一编是我的教育观,后两编分别是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和好老师是这样炼成。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浮躁、浅薄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有两篇文章让我体会特别深刻。

  第一篇文章--不要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作为老师,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实在的,提到这句话,不少老师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阵子牢骚,我也不例外。我深切的感受到不是每位学生都像刚才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令人满意,每一批学生中都有自认为朽木难雕的孩子。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让我们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才是*和的。

  第二篇文章--化批评为表扬。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心灵,使孩子在犯了错误时,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至关重要。而批评就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有时候表扬却比批评更有效。富有智慧的老师,哪怕是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找到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寓批评于表扬之中。李镇西老师正是富有这种教育智慧的老师,他巧妙地用《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教育了爱欺负别人的张霖,而且用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方式代替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使张霖提高了英语成绩,还和经常被自己顶撞的英语老师搞好了关系。由此可见,化批评为表扬,让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因为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不喜欢听好话的小孩子。尤其是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此时,假如老师用表扬代替批评,则不失为一种良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正。对照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方法,想想自己,才发觉自己真的很吝啬自己的表扬,*时总是批评的多,表扬的少。以后,我也要学着委婉地批评,多表扬,用表扬代替批评。比如:“改掉一个坏的*惯真不容易,再写几遍吧,你能行!”代替“看你这作业乱七八糟的,再写十遍”……,多讲究些语言艺术、批评艺术,做一个越来越有智慧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智慧令我叹服,值得我终生学*。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内变为自己的智慧,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富有智慧的老师,那将是我们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最大的福气。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实用5份(扩展7)

——最美的读书心得实用5份

  最美的读书心得 1

  今天,我读了《画蛇添足》这个经典成语故事。这里主要讲了:从前,楚国有一位舍人得到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有个人先画好了,他一看其他人还没有画好,他就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上腿。腿还没画好,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那人夺过酒壶说:“蛇没有腿,你怎么画上腿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给蛇画腿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不能去改变。就如同一条蛇,给蛇添上脚,那就成了四不像了。

  最美的读书心得 2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我很认同这本书作者的大部分观点。作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书中传达的教育理念质朴而真实,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现象,从经验分析到学术解析,覆盖了很多家长及老师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且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在以下几点我感受颇深,分享一下给大家参考。

  我们在儿童期间能给予孩子什么?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时代发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可保障他们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惯、自由、*等。

  *惯,对于社会人来说十分重要,好的*惯的重要的培养时期是少儿时期,怎么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惯,成为家长们任重道远的话题。作者认为*惯的培养首先不是在于改造,而是在于接纳,让孩子们认识到*惯的好处,从而形成良好的*惯。

  例如在学*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认真的好*惯,但由于儿童年幼知识不足的前提下,各种马虎的行为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马上立即变得不马虎,并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标记马虎、不认真的标签,使得孩子潜意识降低自我认同感,阻碍智力发育,批评的方式更不可取,会给孩子一种负面的影响,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是应该建议孩子合理进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好的*惯。

  自由,自由是指多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中国教育多年热衷讲纪律、讲严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长错把控制欲当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认知,所谓的经验来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锁长大,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失序、怯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机会,比如零钱、作息计划、新事物探索等,通过锻炼,孩子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同时也获得自尊感和责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强健。

  *等,*等是指地位*等、互相尊重,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等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在*时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时候表现出长辈姿态,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多半是检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较武断,常常以当年自己的云云,来鞭策孩子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不仅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也会对孩子的自信心有打击,我们应该用一种*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长大,自尊心也会慢慢成长,他们希望得到尊重,*等的对待。很多时候家长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们,能更多的自主选择、处理的机会。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需要完善自身,不发脾气,不提倡严厉教育,发脾气和严厉教育的后果会给孩子在儿时性格塑造时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性,对今后的性格和对生活、对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尽量避免。事实上,发脾气不但没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对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克制脾气的方式:

  1、半小时方式

  不要马上发火,一切等半小时后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静后再处理。

  2、分散注意力

  火气一起来,赶快把意念转移到身上的某一处,注意力关注身体的反应,想象有一股纯纯的气体再慢慢消磨怒气,慢慢散开。

  最美的读书心得 3

  《小木偶奇遇记》这本书里的小木偶匹诺曹一开始很不听话,经常给爸爸添麻烦。他爸爸为了给他买一本识字课本把衣服卖了,但他去上学时却把识字课本卖了去看木偶剧,把上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木偶剧的老板来了,看匹诺曹在那儿,准备把他烧掉,匹诺曹吓得大哭起来,老板看见匹诺曹一直哭就同情起来,把匹诺曹放了,并给了他五个金币让他回家与爸爸团聚。匹诺曹在回家的路了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深蓝色头发的仙女一直在帮他,最后终于找到了爸爸,匹诺曹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匹诺曹的经历告诉我们小朋友不能贪玩、说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如果我们身上存在这些缺点一定要改正,努力做一个不贪玩、不说谎、听话、爱学*的好孩子。

  最美的读书心得 4

  小时候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书,因为不善言谈,畅游在书海里汲取知识常常让我惬意非凡。不记得何时眼里只有工作,只有学生和孩子,经常觉得自己忙,忙得忘记了自己的提升,忙得忘记了读书的快乐,买回来的书有时候一年半载还读不完。今年有幸加入了丁玉海名师工作室,在丁老师和工作室里的很多老师的带动下,我也积极参与到读书的活动中来,坚持线下精读,线上打卡,参与交流会的分享,收获颇多,我又重新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这本书采用案例写作的方法,坚持雅俗共赏的风格。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很小,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理性分析较多,有着统一的逻辑和价值观,它的一切论点都建立在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读完这本书之后,以下几个观点让我深有感触:

  一、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会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还会造成以下几方面伤害。第一会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第二会培养病态的奋斗者,第三会损坏身体健康。

  这段话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一直以来,我们的*惯是崇尚竞争,竞争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学*积极性。所以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所以我有点迷茫了,我们小学老师的课堂用小组竞争的手段或小红花等奖励措施,激励学生从比赛中胜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要反思自己,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二、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一个没我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糖筒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要下放权利,把管理糖筒的权利把信任还给孩子,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被严厉管理,过度控制,失去自由的孩子最终可能会出现心里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等等症状,。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三、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所谓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改造的一种行为。目标虽好,但是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是一种破坏行为,对儿童身心伤害极大。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家长需要用宽容和富有智慧的爱去陪伴和教育孩子。

  四、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在理论上人们都承认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害怕孩子与众不同,特别是孩子的行为与主流价值取向不同,或和父母的设计路径不同时,很多家长就会忧心忡忡,力图改造孩子。文化程度偏高的父母有时会陷入偏见或思维定势中,最典型的'是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设计孩子的未来,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规划孩子的人生这反而有可能降低孩子的前程高度,束缚他的发展,使其“泯然众人以”。家长希望孩子有卓越的能力,有美好的前程,就越要减少干涉和限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给孩子自由。养孩子正确地财富观

  五、寄宿制是个坏制。

  很多人认为寄宿制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且不说这样的目标本身很自私很伪善,推论很浅薄——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他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孩童时期内孤儿院的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可是大多数人成年后并不出色,反而因为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憾。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

  孩子上寄宿制学校,可能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因为孩子要是上了寄宿制学校可以说是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见一次孩子,可能一开始还会想念孩子,孩子还会想家,但是慢慢的孩子融入坏境中也就*惯了,父母和孩子一个月见一次,之间也没的聊的话题,再加上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那么可以说是父母和孩子几乎没有话题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越来越远了!因此孩子上寄宿制学校,对家长来说是个考验。孩子上了寄宿制学校并不是代表自己就可以放松了,而是更加需要关心孩子。

  六、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

  潜台词往往是最能说到人心里的无言之语,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经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个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意识提升了,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

  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因为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儿童之所以对潜台词比**更敏感,在于他的意识尚未收到世俗社会的浸染,处理和加工系统还没有被过分扰乱,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话语中的弦外之音。所以如果家长们总是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不考虑孩子加工出来的是什么信息,这反映的其实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的不成熟。

  七、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艺术教育不是艺术技巧教育,一个人纵使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如果不包含热爱,也不过是个普通匠人。艺术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让他活得更高雅,那么就不要带着他径直往匠人的方向奔去。而且,每个人天赋不同,一个孩子擅长或不擅长某种才艺,在某个特长方面表现得强还是弱,这并不影响他的人生观和幸福感。孩子将来能在某种才艺上有成就,这固然是件好事,但纯粹地玩,并不是件坏事,快乐就是最大价值。从目标到手段,艺术教育不应该是苦的,应该是甜的。

  八、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家长脾气大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牌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

  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最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这一点小小的改变,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

  在改善坏脾气的路上,家长要经常尽量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别的家长好?或者是我没看见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处中,我原谅过他什么错误?对他的什么缺点能一笑了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重要,还是我出口恶气重要?比起那些天生残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齐全,身体健康,这是不是他给我的回报呢……这些问题不妨常在心里想想,就是对坏脾气的不断降解。

  如果克制脾气对自己来说是件特别困难的事,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半小时效应。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告诉自己等半个小时,一切等半个小时后再说。在这半小时里尝试做点别的事情。

  纸条仪式。在特别想改变坏脾气时,写两张纸条。一张描摹自己的坏脾气,第二张写下自己改变坏脾气的愿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两句话。

  意念疏散。当火气一下子起来时,赶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体内部,将意念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地方,最好伴有深呼吸,将浊气呼出去。

  九、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的优雅,玩的愉快。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内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没有好处。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育儿的路上我跌跌撞撞,寻寻觅觅,我一直想寻找一本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指南,帮助我和孩子变得更优秀。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教育对象和被教育对象都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用一样的教育方法呢。身教重于言教,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的作者最想传递给我们的是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作为家长要有不求完美的勇气,勇于接受人与人的差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可以一笑了之,坦然地说一句:没什么大不了……孩子才可以成长为一个身心和谐的有用的人,才有那能力获取幸福,这才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最美的读书心得 5

  假期中借阅了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我品读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家长会前夕,突发奇想想与家长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到书店挑选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读后如沐春风,家长会过后好多家长纷纷借阅,并通过飞信、QQ等进行了热情交流。现今再次手捧尹老师的潜心之作,顿觉倍感亲切,深感此书理论扎实可靠、案例详实可操作,读来令人信服,当真是万千家长和孩子的福音。静心品味,浮现于眼前的是我们该送给孩子的三个礼物:

  最深情的礼物——无条件的爱

  孩子6岁之前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尤其3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认知,他最依赖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即世界,世界即母亲,母亲对待他的态度,就是这个世界和他自己对待自我的态度。这个时期,母亲和孩子怎么亲密都不为过,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许他亲自动手、动脚尝试这个世界,允许犯错,亲自照顾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很多人说这样会惯坏孩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正是父母之爱应该有的深度,让小婴孩时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应的,他对这个世界自然是感觉安全的,自我认知也得到强化。如果这个时刻错失了,孩子终生内心都有一处深深的“心灵黑洞”,那种不安全感会深深影响日后的人际交往。爱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这种“给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们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替代”父母,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替他决策人生的交友、学*、游玩等事项,这就是“溺爱”,本质是父母爱自己的“伟大”与“奉献”。无条件的爱就是不因为孩子是什么,是否听话,是否满足我们的要求而去爱他,而是尊重他的本来面目,允许他按照意愿发展自己的人生,我们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丰盛的馈赠——不羁绊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生命可以很轻松,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战战兢兢,整天花费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放*心态,孩子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书中提到,*期有专家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么父母忙于事业学业,将孩子托付给长辈,丧失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刻,要么从小对孩子各种“严

  格要求”,代价就是失去了亲密的关系和内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个孩子母亲的电话,哭诉孩子跳楼自杀了,惊出我一身冷汗。冷静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虚惊。孩子父亲生意失意,债台高筑,常年外出打拼但从没放弃对孩子的厚望,无形中给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在日记中说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独和恐惧,轻生的念头有过多次了,第三次转学的时候她甚至连续十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那时就感觉活着太累了。谁能想到,一个十几岁的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心理会有如此难以承受之重。孩子母亲过后哭着告诉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胆怯和无望,只是没想到孩子会动了轻生的念头。值得庆幸的是,在孩子即将从十五楼跳下去的时候,她想起了一些让她留恋这世间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妈妈,想起了老师和同学,想起了那些让她渴望展现自我的一系列活动。在一节笑对烦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我说,当你真有一天有了那处在黑房子里的感觉时,请你记住,打开窗户,让阳光透进来;开启心门,让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给时间,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在一次数学竞赛活动后,我为每一个获奖的学生花七元钱买了一个洁净无瑕的玻璃杯,并对他们说,请你们记住,要把美好的自己当做一个完整无缺洁白无瑕的杯子,好好呵护,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最棒,永远别放弃自己!现在想来,留意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价值连城。不经意间,也许,你就成就了一颗幼苗,甚至是一颗参天大树。让我们认识到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别让意外发生在蓓蕾初开的季节。

  最*等的沟通——来自心灵深处的信任

  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一旦失去了这种*等,孩子就很难和父母交心。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时候,趁机换条件,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孩子有无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也让我们在最简单的教育生活中尽享那份幸福与安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