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二十)份

首页 / 物理教案 / |

  高中物理教案 1

  课 题:碰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广义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

  强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1、碰撞的特点:

  物体间互相作用时间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不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之和不变

  3、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仅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碰撞后系统动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统动能和,若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则机械能损失最大。

  4、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5、广义碰撞散射

  6、例题

  例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g的滑块以15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g、速度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质量为m速度为υ的A球跟质量为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1)0.6υ(2)0.4υ(3)0.2υ。

  7、小结:略

  8、学生作业P19 ③⑤

  高中物理教案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便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①、板书课题

  ②、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③、分别介绍、指导演示几个小实验:鸡蛋开砖

  高压电火花下的小鸟

  【学生活动】

  两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④问:怎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xx秒到xx秒,共跨越xx个数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xx米到xx米,共跨越xx个数量级

  ⑶你知道当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吗?

  ④总结并板书

  3、学*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总结

  4、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⑵重在理解

  ⑶学会应用知识

  ⑷做好练*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要点:

  ④讲解并提出具体要求

  ⑤组织讨论后提问

  【学生活动】

  ①听讲记录

  ②分组讨论

  ③表态发言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明确学*目的、激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愿意学*,才能找到学*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兴趣—志趣。把学*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同其他知识学*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听课、复*、作业、反馈、再复*巩固、再练*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要做到及时复*,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过程,注意合作学*,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争取更大进步。

  四、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高一物理。

  五、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探索性学*,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策略和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高中物理教案 3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教案 4

  一、设计实验

  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

  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

  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个练*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的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教案 5

  研究性实验:(1) 研究匀变速运动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1.构造:见教材。

  2.操作要点:接50HZ,4---6伏的交流电 S1 S2 S3 S4

  正确标取记:在纸带中间部分选5个点 。T 。T 。 T 。 T 。

  3.重点:纸带的分析 0 1 2 3 4

  a.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在误差范围内:如果S1=S2=S3=......,则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S1=?S2=?S3= .......=常数, 则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b.测定加速度:

  公式法: 先求?S,再由?S= aT2求加速度。

  图象法: 作v-t图,求a=直线的斜率

  c.测定即时速度: V1=(S1+S2)/2T V2=(S2+S3)/2T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原理::?S=aT2

  2.实验条件:

  a.合力恒定,细线与木板是*行的。

  b.接50HZ,4-6伏交流电。

  3.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两根导线。

  4.主要测量:

  选择纸带,标出记数点,测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S1、S2、S3 。。。。图中O是任一点。

  5. 数据处理: 0 1 2 3 4 5 6

  根据测出的S1、S2、S3....... 。S1 。S2 。 S3 。S4 。 S5 。 S6 。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加速度:

  S4-S1=3a1T2 , S5-S2=3a2T2 , S6-S3=3a3T2

  a=(a1+a2+a3)/3=(S4+S5+S6- S1-S2-S3)/9T2

  测匀变速运动的即时速度:(同上)

  (2) 研究*抛运动

  1.实验原理:

  用一定的方法描出*抛小球在空中的.轨迹曲线,再根据轨迹上某些点的位置坐标,由h=求出t,再由x=v0t求v0,并求v0的*均值。

  2.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未端水*的斜槽,小球,刻度尺,附有小孔的卡片,重锤线。

  3.实验条件:

  a. 固定白纸的木板要竖直。

  b. 斜槽未端的切线水*,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

  c.小球每次从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3) 研究弹力与形变关系

  方法归纳:

  (1)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压力

  (2)用列表法来记录和分析数据(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3)用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关系

  步骤:

  1以力为纵坐标、弹簧伸长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

  2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3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和走向,尝试作出一条*滑的曲线(包括直线)

  4以弹簧的伸重工业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如看似象反比例函数,则变相关的量为倒数再研究一下是否为正比关系(图象是否可变为直线)----化曲为直的方法等。

  5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意义。

  2. 注意事项:所加砝码不要过多(大)以免弹簧超出其弹性限度

  高中物理教案 6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能源,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了解常规能源的储备与人类需求间的矛盾

  2、了解常规能源的使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了解哪些能源是清洁能源,哪些能源可再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现象提高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第二类永动机无法制成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时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将一事无成

  通过介绍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激励学生认真学*,提高为人类美好未来努力学*的觉悟

  新课教学

  师: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我们都要消耗能量。另外,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而产生的能量耗散问题,使得能源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能源。

  一、能源:凡是能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

  1、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储藏是有限的。

  问:常规的能源使用带来了那些负面影响呢?(①温室效应②酸雨③化学烟雾④放射性污染)(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大而形成的。石油和煤炭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

  (2)酸雨:大气中酸性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等物质会使雨水中的酸度升高,形成“酸雨”。煤炭中含有较多的硫,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等物质。

  (3)光化学烟雾: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中受到阳光中强烈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二次污染物质。主要成分是臭氧。

  另外常规能源燃烧时产生的浮尘也是一种污染。

  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即损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破坏经济资源,损坏建筑物及文物古迹,严重时可改变大气的性质,使生态受到破坏。

  二、开发新能源: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绿色能源:在释放能量或能量转化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能源叫绿色能源。

  问:可以开发那些清洁相对无污染的能源呢?(①太阳能②风能③生物质能④核能⑤水能)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中东地区一直是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外交、军事莫不围绕着这片从地表上看毫无魅力的区域打转。世界警察(美国)和他的随从们最愿意去管中东的事情:两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说明能量消耗巨大的富国们对石油的心痛程度。

  令以一方面,“替代品”——新能源的研发、形式层出不穷。

  1、水能:水作为能量的载体,被太阳能驱动地球上三栖(水、陆、空)循环。地表水的流动时,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形成可利用的水能资源。目前世界上水力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

  2、海洋能:由于地球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周期性不均衡,海水发生非气候性的涨潮和落潮现象,形成潮汐。潮汐蕴含着巨大能量,既可以用来推动机械装置,又可以用来发电。

  此外,由于海水表层和深层间的存在很大的温差,利用这种温差也可以发电(*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如果建造一个装置,用抽真空的方法使表层的海水在20摄氏度时汽化,并推动汽轮机,再将深层的冷水提上来使蒸汽冷却,如此周而复始,就可以发电了。除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低沸点的流体如丙烷和氨来作为热机的工作介质)。法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温差发电站,发电容量为14,000kW。

  3、风能:利用风的机械能发电,风能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据有关专家估算,在全球边界层内的总能量为1.3×1015瓦,一年中约为1.4×1016千瓦时电力的能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 每年所燃烧能量的3000倍。其中1/10为可取用的极限量。

  风能的优点是:总能量巨大,利用简单、无污染、可再生。缺点是:能量密度低(当流速同为3米/秒时,风力的能量密度仅为水力的1/1000)、不稳定性大,连续性、可靠性差,时空分布不均匀。

  4、沼气:利用厌氧微生物在密闭条件下分解(废弃)有机物,产生沼气,沼气具有很高的热值,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空气,不危害农作物和人畜健康。生成沼气的原料本身就是各种废弃物,生产过程可以减少(有机物)垃圾的数量。

  在农村到处可以看到许多生物质的废弃物,如人畜粪便、秸秆、杂草和不能食用的果蔬,等等。将这些废弃物收集起来,经过细菌发酵可以产生沼气,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也可以发电。

  5、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可广泛利用的清洁能源。我们目前的利用方式主要是两种——

  一是将阳光聚焦,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传说阿基米德就曾经利用聚光镜反射阳光,烧毁了来犯的敌舰)。在日照充分的地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太阳灶、干燥器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要简单的多。因为不需要它产生太高的温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制成箱式、蛇型管式、直管式、*板式或枕式,通过管道与水源和储水箱相连。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北方比较常见)。

  二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用化学能发电。比较常见的光电池是硅电池(它能将13%-20%的日光能转化为电能)。许多电子计算器和其他小型电子仪器现在已经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更是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来提供电力。

  但是阳光在达到地面以前要经过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能量损失较大,加上阴天、昼夜变化和雨雪等降水过程的影响,目前地面上利用日光发电受到一定限制。

  无论是生物质能、风能,还是水力、温差和潮汐能,归根结底都是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即使矿物燃料,也是通过生物的化石形式保存下来的亿万年以前的太阳能。

  6、地热能:用地热采暖、将地热用于农业、水产养殖业、工业生产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从直接利用地热的规模来说,最常用的是地热水淋浴,占总利用量的1/3以上,其次是地热水养殖和种植约占20%,地热采暖约占13%,地热能工业利用约占2%)。

  利用地热能,占地很少,无废渣、粉尘污染,用后的弃(尾)水既可综合利用,又可回注到地下储层,达到增加压力、保护储层、保护地热资源的双重目的。*据美国地热资源委员会(GRC) 1990年的调查,世界上18个国家有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5827.55兆瓦,装机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国家有美国、菲律宾、墨西哥、意大利、新西兰、日本和印尼。我国的地热资 源也很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等省区。除以上利用外,从热水中还可提取盐类、有益化学组分和硫磺等。

  7、核能:铀在自然界中有三种放射性同位素:U235、U238、U234 ,在衰变过程中放出热量。在军事上铀主要用来制造核武器和核动力燃料。铀的和*用途十分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用作核电反应堆的燃料。

  由于核电具有发电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和安全等优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大力发展核电,估计到20xx年核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25%左右。我国已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目前还有多处正在筹建。

  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绿色能源储量丰富,只要我们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必将对人类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高中物理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高中物理教案 8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均值,此*均值叫做分子的*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1

  例1:【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2

  例2:【解析】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

  5、理解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

  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惯.

  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

  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__、统一美.

  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__及辩__统一思想.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在学*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

  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流电源一般情况下,忽略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损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略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

  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i1i2=u1u2.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

  5、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变压器的外型和了解变压器的实际构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变压器的给学生看一看.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6、电能的输送,定__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用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压输电的必要__.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办法:

  (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高中物理教案 10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知道磁通量的国际单位,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公式计算.

  2、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3、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仪器: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 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 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内容

  1、磁通量

  复*: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个面积为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与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垂直匀强磁场放置,则与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 Φ 表示.

  (2)公式:

  (3)单位:韦伯(Wb)1Wb=1T・m 2

  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强调:

  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所讨论面的面积,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如果用公式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

  2、电磁感应现象:

  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 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 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3、实验演示

  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

  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提问:

  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而变化,而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实验3:演示实验――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

  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转.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对线圈,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不管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闭合电路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

  结论:

  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3、例题讲解

  4、教师总结:

  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

  5、布置作业

  高中物理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理解简谐振动的判断,掌握全过程的特点;

  (2)理解简谐振动方程的物理含义与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对周期性物理现象观察、分析;

  (2)训练对物理情景的理解记忆;

  教学过程:

  (一)、简谐振动的周期性: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1)一次全振动过程:基本单元

  *衡位置O:周期性的往复运动的对称中心位置

  振幅A:振动过程振子距离*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2)全振动过程描述:

  周期T:完成基本运动单元所需时间

  T=2π

  频率f:1秒内完成基本运动单元的次数

  T=

  位移S:以*衡位置O为位移0点,在全振动过程中始终从*衡位置O点指向振子所在位置

  速度V:物体运动方向

  (二)、简谐振动的判断:振动过程所受回复力为线性回复力

  (F=-KX)K:简谐常量

  X:振动位移

  简谐振动过程机械能守恒:KA2=KX2+mV2=mVo2

  (三)、简谐振动方程:

  等效投影: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ω=π)

  位移方程:X=Asinωt

  速度方程:V=Vocosωt

  加速度:a=sinωt

  线性回复力:F=KAsinωt

  上述简谐振动物理参量方程反映振动过程的规律性

  简谐振动物理参量随时间变化关系为正余弦图形

  课堂思考题:(1)简谐振动与一般周期性运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如何准确描述周期性简谐振动?

  (3)你知道的物理等效性观点应用还有哪些?

  (四)、典型问题:

  (1)简谐振动全过程的特点理解类

  例题1、一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保持相同的物理量有()

  A速度B加速度C动量D动能

  例题2、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

  A.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Δt一定等于T的整数倍;

  B.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若Δt=T,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加速度一定相等;

  D.若Δt=T/2,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弹簧的长度一定相等

  同步练*

  练*1、一*台沿竖直方向作简谐运动,一物体置于振动*台上随台一起运动.当振动*台处于什么位置时,物体对台面的正压力最小

  A.当振动*台运动到最低点

  B.当振动*台运动到最高点时

  C.当振动*台向下运动过振动中心点时

  D.当振动*台向上运动过振动中心点时

  练*2、水*方向做简谐振动的弹簧振子其周期为T,则:

  A、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做功为零,则Δt一定是的整数倍

  B、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做功为零,则Δt可能小于

  C、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冲量为零,则Δt一定是T的整数倍

  D、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冲量为零,则Δt可能小于

  练*3、一个弹簧悬挂一个小球,当弹簧伸长使小球在位置时处于*衡状态,现在将小球向下拉动一段距离后释放,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振动,则:

  A、小球运动到位置O时,回复力为零;

  B、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小球的速度最大;

  C、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弹簧一定被压缩;

  D、在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力大于小球的重力;

  (2)简谐振动的判断证明

  例题、在弹簧下端悬挂一个重物,弹簧的劲度为k,重物的质量为m。重物在*衡位置时,弹簧的弹力与重力*衡,重物停在*衡位置,让重物在竖直方向上离开*衡位置,放开手,重物以*衡位置为中心上下振动,请分析说明是否为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与何因素有关?

  解析:当重物在*衡位置时,假设弹簧此时伸长了x0,

  根据胡克定律:F=kx由*衡关系得:mg=kx0

  确定*衡位置为位移的起点,当重物振动到任意位置时,此时弹簧的形变量x也是重物该时刻的位移,此时弹力F1=kx

  由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F1�Cmg=ma

  由振动过程中回复力概念得:F回=F1�Cmg

  联立(1)、(3)得:F回=kx-kx0=k(x-x0)

  由此可得振动过程所受回复力是线性回复力即回复力大小与重物运动位移大小成正比,其方向相反,所以是简谐振动。

  由(2)得:a=-(x-x0),结合圆周运动投影关系式:a=-ω2(x-x0)得:ω2=

  由ω=π得:T=2π此式说明该振动过程的周期只与重物质量的`*方根成正比、跟弹簧的劲度的*方根成反比,跟振动幅度无关。

  同步练*:

  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密度计竖直地浮在液体中。如果用手轻轻向下压密度计后,放开手,它将沿竖直方向上下振动起来。试讨论密度计的振动是简谐振动吗?其振动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3)简谐振动方程推导与应用

  例题:做简谐振动的小球,速度的最大值vm=0.1m/s,振幅A=0.2m。若从小球具有正方向的速度最大值开始计时,求:(1)振动的周期(2)加速度的最大值(3)振动的表达式

  解:根据简谐振动过程机械能守恒得:KA2=mVm2

  =Vm2/A2=0.25由T=2π=4π

  a=-A=0.05(m/s2)由ω=π=0.5由t=0,速度最大,位移为0则

  Acosφ=0v=-ωAsinφ则φ=-π/2即有x=0.2cos(0.5t�C0.5π)

  高中物理教案 12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

  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示]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观察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论]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言]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察讨论]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怎样定义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单位:m/s(米/秒)

  [问题]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示] 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论]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高中物理教案 13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

  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示]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观察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论]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言]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察讨论]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怎样定义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单位:m/s(米/秒)

  [问题]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示]

  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论]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高中物理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

  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物体受到的*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小结本节内容和布置作业

  五、说明

  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

  高中物理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表示。)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高中物理教案 16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方向在该点切线方向上且时刻在变,因此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2)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可将曲线运动的条件深化,即*行速度的力只改变速度大小;垂直速度的力只改变速度方向,可根据力的效果将合外力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分解;

  (4)了解合运动、分运动,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法则——*行四边形定则;

  (5)由分运动的性质及特点综合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轨迹。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有关教学软件,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总结概括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处理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并激发学生兴趣。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研究船渡河运动,假设水不流动,可以想象出船的分运动;又假设船发动机停止工作,可想象出船只随水流而动的另一分运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运用物理学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1、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曲线运动为什么是变速运动,理解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定则;

  2、已知两个分运动的性质特点,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轨迹,学生不容易很快掌握,是教学的难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每个分运动的初始值(包括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每个分运动所受的外力)进行合成,最终还是用合运动的初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关系来判断。

  1、乒乓球、小铁球、细绳。

  2、斜槽、条形磁铁、铁球、投影仪、计算机软盘、彩电。

  机械运动可以划分为*动和转动,而*动又可以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所以曲线运动属于*动形式,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仍然可以看成一个质点,曲线运动比直线运动更为普遍。例如,车辆拐弯;月球绕地球约27天转一圈;地球绕太阳约一年转一周;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约2.2亿年转一周。

  因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连续发生变化,我们很难直观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方向。可以设想如果某时刻的速度方向不再发生变化,物体将沿该时刻的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几种现象。

  (1)让学生回答,绳拉小球在光滑的水*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断后小球将沿什么方向运动?(沿切线方向飞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绳断后小球速度方向不再发生变化,由于惯性,从即刻起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沿切线飞出。

  (2)教材内容:砂轮磨刀使火星沿切线飞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被磨掉的炽热微粒速度方向不再改变,由于惯性以分离时的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如,让撑开的带有雨滴的雨伞旋转,雨滴沿伞边切线方向飞出(与上例同理)。

  (3)在想象与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得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上。并引导学生注意到: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时变化,但速度的方向是一定改变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一定变,速度就一定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可知,速度的变化一定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必然由外力引起,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并且方向相同。随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如果合外力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绳拉小球在光滑水*面上做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绳子的拉力T起什么作用?(改变速度方向)

  (3)演示实验(用投影仪或计算机软件):让小铁球从斜槽上滚下,小球将沿直线OO′运动。然后在垂直OO′的方向上放条形磁铁,使小球再从斜槽上滚下,小球将偏离原方向做曲线运动。又例如让小球从桌面上滚下,离开桌面后做曲线运动。

  (4)观察实验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如下:

  ①*行速度的力改变速度大小;

  ②垂直速度的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③不*行也不垂直速度的外力,同时改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④引导学生得出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物体的运动往往是复杂的,对于复杂的运动,常常可以把它们看成几个简单的运动组成的,通过研究简单的运动达到研究复杂运动的目的。

  ①把注满水的乒乓球用细绳系住另一端固定在B钉上,乒乓球静止在A点,画出线段BB′且使AB≈BB′(如图5),用光滑棒在B点附*从左向右沿BB′方向匀速推动吊绳,提示学生观察乒乓球实际运动的轨迹是沿AB′方向,帮助学生分析这是因为乒乓球同时参与了AB方向和BB′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结果,而这两个分运动的速度都等于棒的推动速度。小球沿竖直方向及沿BB′方向的运动都是分运动;沿AB′方向的是合运动。分析表明合运动的位移与分运动位移遵守*行四边形定则。

  ②船渡河问题:可以看做由两个运动组成。假如河水不流动而船在静水中沿AB方向行驶,经一段时间从A运动到B(如图6),假如船的发动机没有开动,而河水流动,那么船经过相同的一段时间将从A运动到A′,如果船在流动的河水中开动同时参与上述两个运动,经相同时间从A点运动到B′点,从A到B′的运动就是上述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注意:船头指向为发动机产生的船速方向,指分速度;船的合运动的速度方向不一定是船头的指向。这里的分运动、合运动都是相对地球而言,不必引入相对速度概念,避免使问题复杂化。

  ①用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求合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运动的合成。反之由合运动求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运动的分解。

  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矢量运算法则,即*行四边形法则。例如:船的合位移s合是两个分位移s 1 s 2的矢量和;又例如飞机斜向上起飞时,在水*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分别为v 1 =vcosθ,v 2 =vsinθ,其中,v是飞机的起飞速度。如图7所示。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提问学生为什么?(v合为恒量)

  ②提出问题:船渡河时如果在AB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运动,水仍然匀速流动,船的合运动轨迹还是直线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示学生用曲线运动的条件来判断,然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判断方法:首先将两个分运动的'初始运动量及外力进行合成,然后用合运动的初速度及合运动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关系进行判断。合成结果可知,船的合速度v合与合外力F不在同一直线上,船一定做曲线运动。如巩固知识让学生再思考回答:两个不在同直线上初速度都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1)通过此例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独立性及等时性的问题,即每一个分运动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合运动与每一个分运动所用时间相同。

  (2)关于速度的说明,在应用船速这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别船速v船及船的合运动速度v合。前者是发动机产生的分速度,后者是合速度,由于不引入相对速度概念,使上述两种速度容易相混。

  (3)问题的提出:河宽H,船速为v船,水流速度为v水,船速v船与河岸的夹角为θ,如图9所示。

  ①求渡河所用的时间,并讨论θ=?时渡河时间最短。

  ②怎样渡河,船的合位移最小?

  分析①用船在静水中的分运动讨论渡河时间比较方便,根据运动的独立性,渡河时间

  分析②当v船>v水时,v合垂直河岸,合位移最短等于河宽H,根向与河岸的夹角。

  1、曲线运动的条件是F合与v不在同一直线上,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曲线的切线方向。

  2、复杂运动可以分解成简单的运动分别来研究,由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反之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行四边形定

  3、用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可以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合运动轨迹。

  最后一例题可作为思考题先留给学生。在学生思考后讲解效果更好。

  高中物理教案 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

  教法建议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主要设计:

  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

  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

  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一)重新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综合应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线速度)在时刻变化,因此,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1、向心力:一本参考资料给向心力下了如下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其一是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认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某种力的分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比较好,先通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定义也比较科学,学生容易接受,且给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间,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通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渐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学中,对有些复杂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学*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样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v△t求出*均加速度,当△t趋*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位置的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给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学方案,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来龙去脉,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学方案适宜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通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存在一个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与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终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感觉容易接受,师生互动较为活跃。

  高中物理教案 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 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 为形变量的大小.

  弹力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高中物理教案 19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

  [结论]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

  [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

  [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问题]游乐场的'滑梯为什么倾角很大?山路为什么要修成盘山状?

  [分析]斜面倾角越大,使物体下滑的力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滑,故公园滑梯倾角较大,但山路若直接从山脚往山顶修,则倾角太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盘山状则可解决这个问题。

  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实验模拟]同学甲用一手撑腰,同学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学的肘部,让同学谈体会,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实验演示]在支架上挂一重物,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分析重物对支架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挤压水*杆,另一方面拉伸倾斜杆。

  [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并作出*行四边形法。

  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观察图片]为什么一斧头下去,木桩被劈开了?作用在斧头上的力实际产生了什么效果?

  [小实验]同学甲双手合十,同学乙用一只手试图从甲的两手中间劈下去,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析]乙同学的手向两侧挤压甲同学的两只手,因此刀背上的力的作用效果也是使得刀的两个侧面去挤压木柴。

  [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刀背上的力,作出*行四边形,并比较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

  [思考]由生活经验可知砍柴的刀越锋利越容易把柴劈开,为什么?分析分力大小跟分力夹角的关系。

  [体验]通过小实验体会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分力大小随其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用一根羊绒线,中间吊一个砝码,观察当抓住线的两手距离不断增大时线有何变化。

  ○用两个弹簧秤共同拉一个砝码,拉的夹角逐渐增大,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规律总结]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对称分布的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

  [应用]

  ○如何把陷进泥潭的汽车拉出来?

  ○如何移动一只很重的箱子?

  (五)小结:

  1、知道什么叫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


高中物理教案(二十)份扩展阅读


高中物理教案(二十)份(扩展1)

——高中物理教案 (菁华6篇)

高中物理教案1


  一、预*目标

  预*“光的干涉”,初步了解产生光的明显干涉的条件以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

  二、预*内容

  1、 请同学们回顾机械波的干涉现象 以及产生的条件 ;

  2、 对机械波而言,振动加强的点表明该点是两列波的 ,该点的'位移随时间 (填变化或者不变化);振动减弱的点表明该点是两列波的 ;

  3、 不仅机械波能发生干涉,电磁波等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所以光若是一种波,则光也应该能发生干涉

  4、 相干光源是指:

  5、 光的干涉现象:

  6、 光的干涉条件是:

  7、 杨氏实验证明:

  8、 光屏上产生亮条纹的条件是

  ;光屏上产生暗条纹的条件是

  9、 光的干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这是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目标

  1.说出什么叫光的干涉

  2.说出产生明显干涉的条件

  3.准确记忆产生明暗条纹的规律

  学*重难点:产生明暗条纹规律的理解

  二、学*过程

  (一)光的干涉

  探究一:回顾机械波的干涉

  1.干涉条件:

  2.干涉现象:

  3.规律总结

  探究二:光的干涉条件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

  1.光产生明显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2.产生明暗条纹时有何规律:

  (1)两列振动步调相同的光源:

  (2)两列振动步调正好相反的光源: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如果 ( BD )

  A、 用白光做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

  B、 用红光做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

  C、 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

  D、 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间距不等的条纹.

  2、20xx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将授予对激光研究做处杰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如图所示是研究激光相干性的双缝干涉示意图,挡板上有两条狭缝S1、S2, 由S1和S2发出的两列波到达屏上时会产生干涉条纹。已知入射激光波长为λ,屏上的P点到两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如果把P处的亮条纹记做0号亮

  条纹,由P向上数与0号亮纹相邻的是1号亮纹,与

  1号亮纹相邻的亮纹为2号亮纹,设P1处的亮纹恰好

  是10号亮纹,直线S1 P1的长度为r1, S2 P1的长度为

  r2, 则r2-r1等于( B )

  A、5λ B、10λ. C、20λ D、40λ

  课后练*与提高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λ,若双缝处两束光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同,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1= 地方出现明条纹;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2=

  地方出现暗条纹;若双缝处两束光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反,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3= 地方出现明条纹;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4=

  地方出现暗条纹 。

  2.

  用白光光源进行双缝实验,若用一个纯红色的滤光片遮盖一条缝,用一个纯蓝色的滤光片遮盖另一条缝,则

  (A) 干涉条纹的宽度将发生改变.

  (B) 产生红光和蓝光的两套彩色干涉条纹.

  (C) 干涉条纹的亮度将发生改变.

  (D) 不产生干涉条纹 [ D 】

  3. 双缝干涉中屏幕E上的P点处是明条纹.若将缝S2盖住,并在S1 S2连线的垂直*分面处放一高折射率介质反射面M,如图所示,则此时 [ A ]

  (A) P点处仍为明条纹.

  (B) P点处为暗条纹.

  (C) 不能确定P点处是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D) 无干涉条纹.

高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

  3.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三、教具

  1.转台、小伞;

  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水*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

  复*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请同学们列举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

  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

  思考: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

  当t很短,s很短,即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线速度其实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个时刻线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时刻在改变。那么,线速度方向有何特点呢?

  演示:水淋在小伞上,同时摇动转台。观察: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

  思考:说明什么?

  师生分析:飞出的水滴在离开伞的瞬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线方向即为此时刻线速度的方向。

  板书:方向:沿着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如图3。单位:rad/s。

  (3)周期: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如:地球公转周期约365天,钟表秒针周期60s等,周期长,表示运动慢。(角速度、周期可由学生自己说出并看书完成)

  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思考: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ω、T是否改变?(ω、T不变,v大小不变、方向变。)讲述:匀速周周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简称,它是一种变速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定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这个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

  学生小实验(两人一组):

  线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质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证拉线*似在水*方向。

  观察并思考:

  ①小球受力?

  ②线的拉力方向有何特点?

  ③一旦线断或松手,结果如何?

  (提问学生后板书并图示)

  概括:要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使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圆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书:3.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力。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高中物理教案3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

  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

  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

  ①原子是稳定的;

  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Em-E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 ,r越小,EK越大。

高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的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高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对比,提高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的能力。

  3.提高物理学*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难点】纯电阻、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分,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导入:提问焦耳定律讨论的是电路中怎样的能量转化情况?学生回答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的情况。

  进一步提问:实际中有些电路除含有电阻外还含有其他负载,如电动机,那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情况又是如何呢?进而引入新课——《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二)新课讲授

  1.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提问:结合生活经验,电动机是将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了吗?

  学生回答:电动机除了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以外,还有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小组讨论:当电动机接上电源后,会带动风扇转动,这里涉及哪些功率?功率间的关系又如何?

高中物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案(二十)份(扩展2)

——高中物理教案菁选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小车质量相同时,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小车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与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小车的质量成正比,即。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

  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达式为:

  4、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举例:物体在水*拉力作用下在水*面上加速运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体

  所受4个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笔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由此在处理问题时,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确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时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静止物体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物体具有加速度。

  汽车在*直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由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当刹车时,牵引力突然消失,则汽车此时的加速度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两种情况合外力方向相反,对应车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运动关系小结: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上小结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同时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

  题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组织:2-3人小组

  方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

  评价: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

  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物体受到的*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小结本节内容和布置作业

  五、说明

  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

高中物理教案3

  一、设计实验

  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

  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

  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个练*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中这种被动的学*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二,注重学法指导。

  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模型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物理的能力。

思考。

高中物理教案4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

高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均值,此*均值叫做分子的*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1

  例1:【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2

  例2:【解析】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师: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生:不能.

  师:那么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

  一部分学生可能预*过教材,大声回答,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

  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我们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经历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你能准确说出时间的含义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置的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1.2时间和位移.

  [新课教学]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讨论与交流]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然后用课件投影展示本校作息时间表.

  师:同时提出问题;

  1.结合教材,你能列举出哪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

  2.观察教材第14页图1.2-1,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

  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生:我们开始上课的“时间”:8:00就是指的时刻;下课的“时间”:8:45也是指的时刻.这样每个活动开始和结束的那一瞬间就是指时刻.

  生:我们上一堂课需要45分钟,做眼保健操需要5分钟,这些都是指时间间隔,每一个活动所经历的一段时间都是指时间间隔.

  师:根据以上讨论与交流,能否说出时刻与时间的概念.

  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能反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实例,并让他们讨论.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帮助学生分析列车运动情况.

  (展示问题)根据下列“列车时刻表”中的数据,列车从广州到长沙、郑州和北京西站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T15站名T16

  18:19北京西14:58

  00:35 00:41郑州08:42 08:36

  05:49 05:57武昌03:28 03:20

  09:15 09:21长沙23:59 23:5l

  16:25广州16:52

  参考答案:6小时59分、15小时50分、22小时零6分.

  (教师总结)

  师:*常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如有人问你:“你们什么时间上课啊?”这里的时间是指时间间隔吗?

  生:不是,实际上这里的时间就是指的时刻.

  师:我们可以用数轴形象地表示出时刻和时间间隔.

  教师课件投放教材图1.2-1所显示的问题,将其做成F1ash动画.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说怎样用时间轴表示时间和时刻.

  生:时刻: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点来表示时刻.时间: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线段表示.

  师:为了用具体数字说明时间,必须选择某一时刻作为计时起点,计时起点的选择是人为的.单位秒(s).

  师:下图1-2-1给出了时间轴,请你说出第3秒,前3秒,第3秒初第3秒末,第n秒的意义.

  答:

  1.学*了时间与时刻,蓝仔、红孩、紫珠和黑柱发表了如下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蓝仔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刻

  B.红孩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间

  C.紫珠说,下午2点上课,2点45分下课,上课的时刻是45分钟

  D.黑柱说,2点45分下课,2点45分是我们下课的时间

  答案:A

  2.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时刻表示时间较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D.1 min内有60个时刻

  答案:BC

  解析:紧扣时间和时刻的定义及位置、位移与时刻、时间的关系,可知B、C正确,A错.一段时间内有无数个时刻,因而D错.

  以下提供几个课堂讨论与交流的例子,仅供参考.

  [讨论与交流]:我国在20xx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0月15日09时0分,“神舟”五号飞船点火,经9小时40分50秒至15日18时40分50秒,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层示中国**和联合**,再经11小时42分10秒至16日0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为着陆.在上面给出的时间或时刻中,哪些指的是时间,哪些又指的是时刻?

  参考答案:这里的“10月15日09时0分”、“15日18时40分50秒”和“16日06时23分”,分别是指这次航天飞行点火、展示**和着陆的时刻,而“9小时40分50秒”和“11小时62分10秒”分别指的是从点火到展示**和从展示**到着陆所用的时间.

  二、路程和位移

  (情景展示)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的沙漠,在沙漠中,远眺不见边际,抬头不见飞鸟.沙漠中布满了100~200m高的沙丘.像大海的巨浪,人们把它称为“死亡之海”.

  许多穿越这个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丧生.归结他们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在沙漠中搞不清这样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选哪条路线?而这三个问题涉及三个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

  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思考:从北京到重庆,观察地图,你有哪些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生: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汽车,也可以乘火车或飞机,还可以中途改变交通工具.选择的路线不同,运动轨迹不同,但就位置变动而言,都是从北京来到了重庆.

  师:根据上面的学*,你能给出位移及路程的定义吗?

  生: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表示物**置变化的物理量.国际单位为米(m).

  路程: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板)

  在坐标系中,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位移.

  实例: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可以用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位移,从初始位置A向末位置B画有向线段,展示教材图1.2-3.

  [讨论与交流]

  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找出里面的哪些语言描述了位置,哪些语言描述了位置的变动.哪些是指路程,哪些是指位移.

  甲:同学,请问红孩去哪里了?

  乙:他去图书室了,五分钟前还在这儿.

  甲:图书室在哪儿?

  乙指着东北的方向说:在那个方位.

  甲: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走过去,有最*的路可去吗?

  乙:你可以从这儿向东到孔子像前再往北走,就能看见了.

  丙加入进来,说道;也可以先向北走,再向东,因为那边有好风景可看.

  甲:最*要多远?

  乙:大概要三百米吧.

  丙开玩笑说;不用,你如果能从索道直线到达也就是一百米.

  乙:别骗人了,哪有索道啊!

  丙:我是开玩笑的,那只好辛苦你了,要走曲线.

  甲:谢谢你们两位,我去找他了.

  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问题.

  生1:乙手指的方向--东北,就是甲在找红孩的过程中发生的位移的方向.

  生2:里面的三百米是指路程,一百米的直线距离是指位移的大小.

  生3:他们谈话的位置和图书室是两个位置,也就是甲在找红孩过程中的初末位置.

  请你举出生活中更常见的例子说明路程和位移.(围绕跑道跑一圈的位移和路程)

  [讨论与思考]

  1.(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上海到乌鲁木齐的铁路.请根据地图中的比例尺估算一下,坐火车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阅读下面的对话:

  甲:请问到市图书馆怎么走?

  乙:从你所在的市中心向南走400 m到一个十字路口,再向东走300m就到了.

  甲:谢谢!

  乙:不用客气.

  请在图1-2-3上把甲要经过的路程和位移表示出来.

  师:请你归纳一下:位移和路程有什么不同?

  生1:位移是矢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其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生2:质点的位移与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位置、末位置有关.

  生3:位移与路程不同,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教师提出问题

  师:位移的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时候?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教师适时点拨,画一往复直线运动给学生讨论.

  生: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教师总结

  师: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情况中,路程要大于位移的大小.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所以位移才不等于路程

  B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C位移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路程描述路径的长短

  D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

  答案:C

  解析:A选项表述的因果关系没有意义,故A错.位移的方向可以用从初位置指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但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往往是位移的大小小于等于路程,故选项B错.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描述物**置的变化,路程描述物体运动路径的长短,所以选项C正确.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无论是位移还是路程都既可以描述直线运动,也可以描述曲线运动,故选项D也是错误的.

  三、矢量和标量

  师: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们以前学过的物理量很多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请同学们回忆并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温度、质量、体积、长度、时间、路程.

  对于讨论中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像电流、压强这两个学生学过的物理量,它们是有方向的,但它们仍然是标量.这在以后的学*中会更进一步加深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学生阅读课文后,说说矢量和标量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

  [讨论与思考]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他的位置变化的最后结果的位移).三个位移的大小各是多少?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解析:画图如图1-2-4所示.矢量相加的法则是*行四边形法则.

  [讨论与思考]

  气球升到离地面80m高空时,从气球上掉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 m高后才开始下落,规定向上方向为正方向.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体会矢量的表示方向.

  (1)物体从离开气球开始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大小是多少米?方向如何?

  (2)表示物体的位移有几种方式?其他矢量是否都能这样表示?注意体会“+”“-”号在表示方向上的作用.

  解析:(1)一80m,方向竖直向下;(2)到现在有三种:语言表述法,如“位移的大小为80m,方向竖直向下”;矢量图法;“+”“一”号法,如“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物体的位移为一80m”.

  [课堂训练]

  (播放1 500m比赛的录像片断)

  在标准的运动场上将要进行1 500米赛跑,上午9时20分50秒,发令枪响,某运动员从跑道上最内圈的起跑点出发,绕运动场跑了3圈多,到达终点,成绩是4分38秒.请根据上面的信息讨论以下问题,并注意题中有关时间、时刻、路程、位置变化的准确含义.

  (1)该运动员从起跑点到达终点所花的时间是多少?(4分38秒)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是多少?(上午9时20分50秒、上午9时25分28秒)

  (2)该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多少?(1 500米)他的位置变化如何?(起跑点到终点的连线)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如果物体做的是直线运动,运动中的某一时刻对应的是物体处在某一位置,如果是一段时间,对应的是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如图1-2-6所示,物体在时刻t1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

  那么(x2- x1)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Δx =x2- x1

  可见,要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一维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移.

  在一维坐标系中,用正、负表示运动物**移的方向.如图1-2-7所示汽车A的位移为负值,B的位移则为正值.表明汽车B的位移方向为x轴正向,汽车A的位移方向为x轴负向.

  课后小结

  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是同学们很容易混淆的,同学们要掌握时间坐标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时刻,用线段表示一段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用来表示质点变动的,它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初、末位置间的距离,它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而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大小才和路程相等,除此以外,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总是小于路程.找位移的办法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间画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有向线段的长度就是位移的大小.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在位置坐标轴上,用点来表示位置,用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

  本节课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数轴来表示时间轴和位移轴,在时间轴上,点表示时刻,线段表示时间间隔.要选计时起点(零时刻),计时起点前的时刻为负,计时起点后的时刻为正;在位移轴上,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置,线段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要选位置参考点(位置零点),直线运动中,可选某一单一方向作为正方向,朝正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正,朝负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负.位移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同时为正,相反时为负.标量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矢量遵从三角形定则(或*行四边形定则,以后会学到,不让学生知道).

  课后*题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

高中物理教案7

  【学*目标】

  1、能熟练说出*抛运动的概念、性质、物体做*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3、用分解的思想处理*抛运动问题,探究*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解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难点:用分解的思想理解*抛运动

  预*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熟记本节基本概念、规律,然后完成问题导学中问题和预*自测。2、问题导学中 “处理*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本节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是解决*抛运动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应重点理解和熟练把握。3、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再次查阅教材或其他参考书。4、记下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5、限时15分钟。

  【问题导学】

  1、什么是*抛运动?

  2、物体做*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匀变速运动?*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

  4、处理*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抛运动可分解为水*方向的

  和竖直方向的 。物体从O点开始*抛,t时间后到达P点。在图中画出t时间内位移S、t时刻的速度v如图。把速度、位移沿x、y方向分解如上图,则

  水*方向分速度vx= ,水*方向分位移x = 。

  竖直方向分速度vy= , 竖直方向分位移y = 。

  合速度公式V = ,其方向tanα = (α为v与水*方向夹角);

  合位移公式S = ,其方向tanβ = (α为v与水*方向夹角)。

高中物理教案8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七、课前准备

  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气垫导轨。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1)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2)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打下伏笔。

  2、历史回顾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高中物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3、激发、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重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方法

  三、难点

  物体重心的确定。

  四、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五、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素质。

  六、教学方法

  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四个生鸡蛋、金属屏蔽罩、感应起电机机、小鸟

高中物理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一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难点咋么突破)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悉一下过渡)

  一、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

  二、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一定补充。

  三、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高中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

  2、 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 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伟大的预言

  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说明:麦克斯韦学*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

  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既然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呢?麦克斯韦大胆地假设,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

  问:什么现象能够说明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例如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螺线管内部的磁场要发生变化)

  说明:根据这两个基本论点,麦克斯韦推断:如果在空间在空间某区域中有不均匀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能够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引起新的变化的电场.........这样变化的电场引起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引起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及远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二、电磁波

  问:在机械波的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有何关系?(两者垂直)

  说明: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电磁波是横波。

  问:电磁波以多大的速度传播呢?(以光速C传播)

  问:在机械波中是位移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在电磁波中是什么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呢?(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

  三、赫兹的电火花

  说明:德国科学家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预言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及远传播形成电磁波

  二、电磁波

  1、电磁波是横波,E和B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2、电磁波以光速C传播)

  3、电磁波中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三、赫兹的电火花

  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

高中物理教案13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Em-E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 ,r越小,EK越大。

高中物理教案14

  【学*目标】

  l. 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过程】

  1.什么是曲线的切线? 阅读教材33页有关内容,明确切线的

  概念。

  如图1,A、B为曲线上两点,当B无限接*A时,直线AB叫做

  曲线在A点的__________ A B 图

  2.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速度的变化包含哪几层含义?

  3.质点做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____________。

  4.曲线运动中,_________时刻在变化,所以曲线运动是__________运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

  5.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同步导学】

  1.曲线运动的特点

  ⑴ 轨迹是一条曲线

  ⑵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① 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

  ⑶ 是变速运动,必有加速度

  ⑷ 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必受到外力作用)

  例1 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可以看到,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飞出,为什么由此推断出砂轮上跟刀具接触处的质点的速度方向沿砂轮的切线方向?

  2.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

  1 专心 爱心 用心

  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例2 关于曲线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着,它一定做曲线运动

  B.物体做曲线运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在改变

  C.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

  D.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方向始终和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

  3.关于物体做直线和曲线运动条件的进一步分析

  ① 物体不受力或合外力为零时,则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 合外力不为零,但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恒力时,物体将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变力时,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③ 合外力不为零,且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则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曲线运动,当合外力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3.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一组共点恒力F1、F2、F3作用下而处于*衡状态,如撤去F1,试讨论物体运动情况怎样?

  【巩固练*】

  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总是沿着曲线并保持不变

  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它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这—点运动的轨迹垂直

  C.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在曲线上的这—点的切线方向

  D.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

  2.如图所示的曲线为运动员抛出的铅球运动轨迹(铅球视为质点),A、B、C为曲线上的三点,关于铅球在B点的速度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AB的方向 B.为BC的方向

  C.为BD的方向 D.为BE的方向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为 ( )

  A.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不为零 B.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变力

  C.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上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条直线上 (第2题)

  专心 爱心 用心 2

  A.变速运动—定是曲线运动 B.曲线运动—定是变速运动

  C.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 D.曲线运动也可以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其轨迹上某一点的加速度方向 ( )

  A.为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B.与物体在这一点时所受的合外力方向垂直

  C.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一致 D.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的夹角一定不为零

  6.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必变化 B.速度变化的运动必是曲线运动

  C.加速度恒定的运动不可能是曲线运动 D.加速度变化的运动必定是曲线运动

  7.一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做曲线运动,则在这段时间内( )

  A.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也一定不断改变; B.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可以不变;

  C.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一定不断改变; D.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也可以不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C.物体在恒力或变力作用下都可能做曲线运动

  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

  9.如图所示,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线从A运动到B,这时突然使它所受的力方向改变而大小不变(即由F变为-F),在此力作用下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运动;

  B.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b运动;

  C.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运动;

  D.物体可能沿原曲线由B返回A。 b 10.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突然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恒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为 ( )

  A.继续做直线运动 B.一定做曲线运动

  C.可能做直线运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 D.运动的形式不能确定

高中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磁驱动现象。

  2、知道三相交变电流可以产生旋转磁场,知道这就是感应电动机的原理。

  3、知道感应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定子和转子。

  4、知道感应电动机的优点,知道能使用感应电动机是三相交变电流的突出优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能力。

  3、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磁悬浮列车方面的研究进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立志学*、报效祖国的情感。

  2、在观察电动机的构造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探索热情。

  教学建议

  1、由于感应电动机的突出优点,使它应用十分广泛、本节对它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但作为选学内容,对学生没有太高的.要求,做些介绍就可以了。

  2、可以通过回忆前一章*题中提到的电磁驱动现象,本节的关键是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白三相交变电流也可以产生旋转磁场,做到电磁驱动,这就是感应电动机的原理。这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有条件的可以看实物或带学生参观,以增加实际知识。

  3、课本中的感应电动机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了感应电动机的转动原理,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旋转磁场概念。建议教师如果可能的话,应找一台电动机,拆开了让学生看一看各个部分的形状。三相感应电动机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最好能让学生看一些实际例子。

  教学准备:

  幻灯片、感应电动机模型、学生电源、旋转磁铁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电磁驱动现象说明

  二、新课教学:

  1、过回忆绍电磁驱动现象:在U形磁铁中间放一个铝框,如果转动磁铁,造成一个旋转磁场。铝框就随着转动。这种电磁驱动现象。告诉学生感应电动机就是应用该原理来工作的。

  2、旋转磁场的产生方法:旋转磁铁可以得到旋转磁场,在线圈中通入三相交流电也可以得到旋转磁场。

  3、感应电动机的结构介绍

  定子:固定的电枢称为定子

  转子:中间转动的铁心以及铁心上镶嵌的铜条叫转子

  4、鼠笼式电动机模型介绍:感应电动机的转子是由铁芯和嵌在铁芯上的闭合导体构成的。闭合导体是由嵌在铁芯凹槽中的铜条(或铝条)和两个铜环(或铝环)连在一起制成的,形状像个鼠笼,所以这种电动机也叫鼠笼式感应电动机。

  5、感应电动机的转动方向控制:由于感应电动机的构造简单,因此如果要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只需要把定子上的任意两组线圈的电流互换一下就就可以通过改变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来改变转子的转动。这种电动机在制造、使用和保养上都比较简单,被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


高中物理教案(二十)份(扩展3)

——高中物理教案菁选

【精】高中物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这一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3、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电磁感应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生认识“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分析

  1.电磁感应现象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②当磁体相对静止的闭合电路运动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③当磁体和闭合电路都保持静止,而使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时,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其实上述①、②两种情况均可归结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所以,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守恒

  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电磁感应现象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教法建议

  1、课本中得出结论后的思考与讨论,是一个进一步启发学生手脑并用、独立思考,全面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题目,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本节课文的最后分析了两种情况下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这不但能从能量的观点让学生对电磁感应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进一步强化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有条件的,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相关的电磁感应现象,因此在讲解电流的产生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现象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实验的进行,例如:对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以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明白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正确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高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

  5、理解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

  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惯.

  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

  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xx、统一美.

  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xx及辩xx统一思想.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在学*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

  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流电源一般情况下,忽略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损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略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

  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i1i2=u1u2.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

  5、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变压器的外型和了解变压器的实际构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变压器的给学生看一看.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6、电能的输送,定xx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用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压输电的必要xx.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1)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

  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高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均值,此*均值叫做分子的*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1

  例1:【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2

  例2:【解析】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案4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

  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示]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观察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论]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言]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察讨论]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怎样定义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单位:m/s(米/秒)

  [问题]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示] 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论]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高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

  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鸡蛋碰石头和石头碰鸡蛋的都是鸡蛋破碎,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效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物体受到的*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小结本节内容和布置作业

  五、说明

  1.牛顿第三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这里设计的几个实验除实验5外都体现了作用力跟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实验5是为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而设计的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把实验装置画在黑板上,并讲清实验装置,留在黑板上的图是为后面分析实验总结出规律用的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控制

高中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简谐振动的判断,掌握全过程的特点;

  (2)理解简谐振动方程的物理含义与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对周期性物理现象观察、分析;

  (2)训练对物理情景的理解记忆;

  教学过程:

  (一)、简谐振动的周期性: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1)一次全振动过程:基本单元

  *衡位置O:周期性的往复运动的对称中心位置

  振幅A:振动过程振子距离*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2)全振动过程描述:

  周期T:完成基本运动单元所需时间

  T=2π

  频率f:1秒内完成基本运动单元的次数

  T=

  位移S:以*衡位置O为位移0点,在全振动过程中始终从*衡位置O点指向振子所在位置

  速度V:物体运动方向

  (二)、简谐振动的判断:振动过程所受回复力为线性回复力

  (F=-KX)K:简谐常量

  X:振动位移

  简谐振动过程机械能守恒:KA2=KX2+mV2=mVo2

  (三)、简谐振动方程:

  等效投影: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ω=π)

  位移方程:X=Asinωt

  速度方程:V=Vocosωt

  加速度:a=sinωt

  线性回复力:F=KAsinωt

  上述简谐振动物理参量方程反映振动过程的规律性

  简谐振动物理参量随时间变化关系为正余弦图形

  课堂思考题:(1)简谐振动与一般周期性运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如何准确描述周期性简谐振动?

  (3)你知道的物理等效性观点应用还有哪些?

  (四)、典型问题:

  (1)简谐振动全过程的特点理解类

  例题1、一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保持相同的物理量有()

  A速度B加速度C动量D动能

  例题2、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

  A.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Δt一定等于T的整数倍;

  B.若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若Δt=T,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振子运动加速度一定相等;

  D.若Δt=T/2,则在t时刻和(t+Δt)时刻弹簧的长度一定相等

  同步练*

  练*1、一*台沿竖直方向作简谐运动,一物体置于振动*台上随台一起运动.当振动*台处于什么位置时,物体对台面的正压力最小

  A.当振动*台运动到最低点

  B.当振动*台运动到最高点时

  C.当振动*台向下运动过振动中心点时

  D.当振动*台向上运动过振动中心点时

  练*2、水*方向做简谐振动的弹簧振子其周期为T,则:

  A、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做功为零,则Δt一定是的整数倍

  B、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做功为零,则Δt可能小于

  C、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冲量为零,则Δt一定是T的整数倍

  D、若在时间Δt内,弹力对振子冲量为零,则Δt可能小于

  练*3、一个弹簧悬挂一个小球,当弹簧伸长使小球在位置时处于*衡状态,现在将小球向下拉动一段距离后释放,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振动,则:

  A、小球运动到位置O时,回复力为零;

  B、当弹簧恢复到原长时,小球的速度最大;

  C、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弹簧一定被压缩;

  D、在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力大于小球的重力;

  (2)简谐振动的判断证明

  例题、在弹簧下端悬挂一个重物,弹簧的劲度为k,重物的质量为m。重物在*衡位置时,弹簧的弹力与重力*衡,重物停在*衡位置,让重物在竖直方向上离开*衡位置,放开手,重物以*衡位置为中心上下振动,请分析说明是否为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与何因素有关?

  解析:当重物在*衡位置时,假设弹簧此时伸长了x0,

  根据胡克定律:F=kx由*衡关系得:mg=kx0

  确定*衡位置为位移的起点,当重物振动到任意位置时,此时弹簧的形变量x也是重物该时刻的位移,此时弹力F1=kx

  由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F1–mg=ma

  由振动过程中回复力概念得:F回=F1–mg

  联立(1)、(3)得:F回=kx-kx0=k(x-x0)

  由此可得振动过程所受回复力是线性回复力即回复力大小与重物运动位移大小成正比,其方向相反,所以是简谐振动。

  由(2)得:a=-(x-x0),结合圆周运动投影关系式:a=-ω2(x-x0)得:ω2=

  由ω=π得:T=2π此式说明该振动过程的周期只与重物质量的`*方根成正比、跟弹簧的劲度的*方根成反比,跟振动幅度无关。

  同步练*:

  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密度计竖直地浮在液体中。如果用手轻轻向下压密度计后,放开手,它将沿竖直方向上下振动起来。试讨论密度计的振动是简谐振动吗?其振动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3)简谐振动方程推导与应用

  例题:做简谐振动的小球,速度的最大值vm=0.1m/s,振幅A=0.2m。若从小球具有正方向的速度最大值开始计时,求:(1)振动的周期(2)加速度的最大值(3)振动的表达式

  解:根据简谐振动过程机械能守恒得:KA2=mVm2

  =Vm2/A2=0.25由T=2π=4π

  a=-A=0.05(m/s2)由ω=π=0.5由t=0,速度最大,位移为0则

  Acosφ=0v=-ωAsinφ则φ=-π/2即有x=0.2cos(0.5t–0.5π)

高中物理教案7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知道磁通量的国际单位,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公式计算.

  2、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3、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仪器: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 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 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内容

  1、磁通量

  复*: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引入: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个面积为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们把与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垂直匀强磁场放置,则与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 Φ 表示.

  (2)公式:

  (3)单位:韦伯(Wb)1Wb=1T·m 2

  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强调:

  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所讨论面的面积,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如果用公式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

  2、电磁感应现象:

  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 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 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3、实验演示

  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

  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提问:

  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而变化,而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实验3:演示实验——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

  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转.当A中电流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对线圈,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变,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实验,其共同处在于: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不管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闭合电路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

  结论:

  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3、例题讲解

  4、教师总结:

  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定律,同样适合于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或者是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是电能在不同电路中的转移.

  5、布置作业

高中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现象,认识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

  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教师阅读下表:

  项目

  备注

  概念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振动情况相同.

  产生的原因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

  示例教学重点:

  波的叠加及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一、观察现象:

  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

  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观察现象:

  ③水槽中的水。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

  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

  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

  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

  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

  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

  (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形成的图样叫做图样。

  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

  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

  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

  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应用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现象,举例说明:

  例1、水现象。

  例2、声现象。

  三、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教案9


  一、预*目标

  预*“光的干涉”,初步了解产生光的明显干涉的条件以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

  二、预*内容

  1、 请同学们回顾机械波的干涉现象 以及产生的条件 ;

  2、 对机械波而言,振动加强的点表明该点是两列波的 ,该点的位移随时间 (填变化或者不变化);振动减弱的点表明该点是两列波的 ;

  3、 不仅机械波能发生干涉,电磁波等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所以光若是一种波,则光也应该能发生干涉

  4、 相干光源是指:

  5、 光的干涉现象:

  6、 光的.干涉条件是:

  7、 杨氏实验证明:

  8、 光屏上产生亮条纹的条件是

  ;光屏上产生暗条纹的条件是

  9、 光的干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这是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目标

  1.说出什么叫光的干涉

  2.说出产生明显干涉的条件

  3.准确记忆产生明暗条纹的规律

  学*重难点:产生明暗条纹规律的理解

  二、学*过程

  (一)光的干涉

  探究一:回顾机械波的干涉

  1.干涉条件:

  2.干涉现象:

  3.规律总结

  探究二:光的干涉条件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

  1.光产生明显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2.产生明暗条纹时有何规律:

  (1)两列振动步调相同的光源:

  (2)两列振动步调正好相反的光源: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如果 ( BD )

  A、 用白光做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

  B、 用红光做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

  C、 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

  D、 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间距不等的条纹.

  2、20xx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将授予对激光研究做处杰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如图所示是研究激光相干性的双缝干涉示意图,挡板上有两条狭缝S1、S2, 由S1和S2发出的两列波到达屏上时会产生干涉条纹。已知入射激光波长为λ,屏上的P点到两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如果把P处的亮条纹记做0号亮

  条纹,由P向上数与0号亮纹相邻的是1号亮纹,与

  1号亮纹相邻的亮纹为2号亮纹,设P1处的亮纹恰好

  是10号亮纹,直线S1 P1的长度为r1, S2 P1的长度为

  r2, 则r2-r1等于( B )

  A、5λ B、10λ. C、20λ D、40λ

  课后练*与提高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λ,若双缝处两束光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同,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1= 地方出现明条纹;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2=

  地方出现暗条纹;若双缝处两束光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反,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3= 地方出现明条纹;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4=

  地方出现暗条纹 。

  2.

  用白光光源进行双缝实验,若用一个纯红色的滤光片遮盖一条缝,用一个纯蓝色的滤光片遮盖另一条缝,则

  (A) 干涉条纹的宽度将发生改变.

  (B) 产生红光和蓝光的两套彩色干涉条纹.

  (C) 干涉条纹的亮度将发生改变.

  (D) 不产生干涉条纹 [ D 】

  3. 双缝干涉中屏幕E上的P点处是明条纹.若将缝S2盖住,并在S1 S2连线的垂直*分面处放一高折射率介质反射面M,如图所示,则此时 [ A ]

  (A) P点处仍为明条纹.

  (B) P点处为暗条纹.

  (C) 不能确定P点处是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D) 无干涉条纹.

高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了解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同一的电磁场。

  2、 了解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 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以及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体会两位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伟大的预言

  说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那年,麦克斯韦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诞生,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从小热爱科学,喜欢思考,185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精心研读了法拉第的著作,法拉第关于“场”和“力线”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麦克斯韦,但麦克斯韦也发现了法拉第定性描述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定量的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因此,这位初出茅庐的科学家决定用他的数学才能来弥补。1860年初秋,麦克斯韦特意去拜访法拉第,两人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四十岁,在性情、爱好、特长方面也迥然各异,可是对物质世界的看法却产生了共鸣。法拉第鼓励麦克斯韦:“你不应停留在数学解释我的观点”,而应该突破它。

  说明:麦克斯韦学*了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亨利的研究成果,结合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场理论。

  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一定是有了感应电场,因此,麦克斯韦认为,这个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质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路中的电荷就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动,产生了感应电流。即使变化的磁场周围没有闭合电路,同样要产生电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说明:自然规律存在着对称性与和谐性,例如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既然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能否产生磁场呢?麦克斯韦大胆地假设,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

  问:什么现象能够说明变化的电场能够产生磁场?(例如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螺线管内部的磁场要发生变化)

  说明:根据这两个基本论点,麦克斯韦推断:如果在空间在空间某区域中有不均匀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能够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引起新的变化的电场.........这样变化的电场引起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引起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及远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

  二、电磁波

  问:在机械波的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有何关系?(两者垂直)

  说明: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电磁波是横波。

  问:电磁波以多大的速度传播呢?(以光速C传播)

  问:在机械波中是位移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在电磁波中是什么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呢?(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

  三、赫兹的电火花

  说明:德国科学家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预言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由*及远传播形成电磁波

  二、电磁波

  1、电磁波是横波,E和B互相垂直,而且两者均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2、电磁波以光速C传播)

  3、电磁波中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三、赫兹的电火花

  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理论

高中物理教案11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向心力公式,进一步明确匀速圆周运动的产生条件,掌握向心力公式的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体所受的向心力,接着详细介绍了火车转弯和汽车过拱桥两个常见的实际问题。后面又附有思考与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法建议

  1、培养学生分析向心力来源的能力,分析问题时,要首先引导学生对做周围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求出物体沿半径方向受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给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讨论(结合动画或课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掌握运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即:第一: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第二:运用向心力公式计算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第三:由物体实际受到的力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列出方程求解。

  3、可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向心力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单独提供,也可由它们的合力提供。

  4、在讲述汽车过拱桥的问题时,汽车做的是变速圆周运动,对此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向学生指出:在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各位置受到的向心力分别产生了物体通过各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公式仍是适用的。但要注意,对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况,只有在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时,向心力才是合外力。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指出:此问题中出现的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大于或小于车重的现象,是发生在圆周运动中的超重或失重现象。

高中物理教案12

  研究性实验:(1) 研究匀变速运动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1.构造:见教材。

  2.操作要点:接50HZ,4---6伏的交流电 S1 S2 S3 S4

  正确标取记:在纸带中间部分选5个点 。T 。T 。 T 。 T 。

  3.重点:纸带的分析 0 1 2 3 4

  a.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在误差范围内:如果S1=S2=S3=......,则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S1=?S2=?S3= .......=常数, 则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b.测定加速度:

  公式法: 先求?S,再由?S= aT2求加速度。

  图象法: 作v-t图,求a=直线的斜率

  c.测定即时速度: V1=(S1+S2)/2T V2=(S2+S3)/2T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原理::?S=aT2

  2.实验条件:

  a.合力恒定,细线与木板是*行的。

  b.接50HZ,4-6伏交流电。

  3.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两根导线。

  4.主要测量:

  选择纸带,标出记数点,测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S1、S2、S3 。。。。图中O是任一点。

  5. 数据处理: 0 1 2 3 4 5 6

  根据测出的S1、S2、S3....... 。S1 。S2 。 S3 。S4 。 S5 。 S6 。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加速度:

  S4-S1=3a1T2 , S5-S2=3a2T2 , S6-S3=3a3T2

  a=(a1+a2+a3)/3=(S4+S5+S6- S1-S2-S3)/9T2

  测匀变速运动的即时速度:(同上)

  (2) 研究*抛运动

  1.实验原理:

  用一定的方法描出*抛小球在空中的.轨迹曲线,再根据轨迹上某些点的位置坐标,由h=求出t,再由x=v0t求v0,并求v0的*均值。

  2.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未端水*的斜槽,小球,刻度尺,附有小孔的卡片,重锤线。

  3.实验条件:

  a. 固定白纸的木板要竖直。

  b. 斜槽未端的切线水*,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

  c.小球每次从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3) 研究弹力与形变关系

  方法归纳:

  (1)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压力

  (2)用列表法来记录和分析数据(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3)用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关系

  步骤:

  1以力为纵坐标、弹簧伸长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

  2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3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和走向,尝试作出一条*滑的曲线(包括直线)

  4以弹簧的伸重工业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如看似象反比例函数,则变相关的量为倒数再研究一下是否为正比关系(图象是否可变为直线)----化曲为直的方法等。

  5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意义。

  2. 注意事项:所加砝码不要过多(大)以免弹簧超出其弹性限度

高中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小车质量相同时,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小车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与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小车的质量成正比,即。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

  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达式为:

  4、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举例:物体在水*拉力作用下在水*面上加速运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体

  所受4个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笔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由此在处理问题时,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确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时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静止物体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物体具有加速度。

  汽车在*直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由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当刹车时,牵引力突然消失,则汽车此时的加速度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两种情况合外力方向相反,对应车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运动关系小结: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上小结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同时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

  题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组织:2-3人小组

  方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

  评价: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14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Em-E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 ,r越小,EK越大。

高中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对比,提高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的能力。

  3.提高物理学*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难点】纯电阻、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分,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导入:提问焦耳定律讨论的是电路中怎样的能量转化情况?学生回答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的'情况。

  进一步提问:实际中有些电路除含有电阻外还含有其他负载,如电动机,那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情况又是如何呢?进而引入新课——《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二)新课讲授

  1.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提问:结合生活经验,电动机是将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了吗?

  学生回答:电动机除了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以外,还有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小组讨论:当电动机接上电源后,会带动风扇转动,这里涉及哪些功率?功率间的关系又如何?


高中物理教案(二十)份(扩展4)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菁选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随两个分力之间夹角变化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什么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案去探究?然后与邻*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代表到前面去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相比较,看哪个方案更好一些。同时要找一下前面同学的操作有无不恰当的地方,并友好地提出来。当操作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时,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验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点力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自我评价本节课学*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3、激发、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重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方法

  难点

  物体重心的确定.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素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四个生鸡蛋、金属屏蔽罩、感应起电机机、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

  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便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①.板书课题

  ②.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③.分别介绍、指导演示几个小实验:

  鸡蛋开砖

  高压电火花下的小鸟

  【学生活动】

  两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④问:怎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_____秒到_____秒,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_____米到_____米,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

  ⑶你知道当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吗?

  ④总结并板书

  3.学*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总结

  4.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⑵重在理解

  ⑶学会应用知识

  ⑷做好练*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要点:

  ④讲解并提出具体要求

  ⑤组织讨论后提问

  【学生活动】

  ①听讲记录

  ②分组讨论

  ③表态发言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明确学*目的、激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愿意学*,才能找到学*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兴趣—志趣。把学*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同其他知识学*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听课、复*、作业、反馈、再复*巩固、再练*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要做到及时复*,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过程,注意合作学*,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争取更大进步。

  四、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高一物理。

  五、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探索性学*,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策略和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总结疑惑

  1vt?v0+ats?v0t?at22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vt2?v02?2as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观察哪个先落地?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结果:石头先落地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两张纸片(同种材料,质量不同)观察掉落在桌面的情况:

  1.两张纸*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才有快有慢。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牛顿管)看,这是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

  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总结下,小结:如果没有了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从同一高

  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将点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

  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提问:轨迹为直线还是曲线?

  答:轨迹为一条直线,物体作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加速吗?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s?at,已知的t=0.02秒,见学案表格。)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

  (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似为9.8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37面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赤道数值越小。)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取值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同一地点g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h?12gt,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应用:

  1:大家看到课后的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

  2: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巩固对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掌握、反馈纠正错误理解。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下一节学*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学*前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思想,作业完成课后*题3、4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4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面上的曲线,则建立*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行光线射入,光线*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要补充。

  八、完成时*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面(或曲面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面,所以其弹力垂直*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非常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8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面与*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9

  课程学*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无

  板书设计课时2.7《力》整合与评价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0

  教材分析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案(二十)份(扩展5)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本二十份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申报省示范性高中创建和校园主题文化建设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性,努力创建儒雅校园,打造魅力教师,培养智慧学生,形成“教研兴校,质量求存”的意识与风气,全面提高全组教学教研水*,为创建一级达标校完成各项工作。

  二、本学期工作计划与措施

  (一)规划好教研组工作

  1、开好第一次教研组工作会议,让本组所以教师明确本学期工作目标及必需完成的任务,把学校布置的工作分配到各备课组,落实到人。

  2、安排好本学期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时间进度(物理组工作进度附后),要求各备课组按进度完成相应工作目标。

  3、共同讨论,制定本组本学期工作的目标及计划。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及安排

  1、各备课组安排好教学进度,备课组应按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务处规定的统一进度教学,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对此要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教务处也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学科教学进度及执行情况。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对教材设计研究,主备人提出主要教学思路,其它教师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编制备课组统一使用的教案(含课件)。每次集备活动均要有所记录,学期结束后,要做好工作总结以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

  2、教研组认真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及时填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学*、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研讨、期中期末命题质量分析、公开课评课、观摩教学讲座、教学反思交流等),发挥教师智慧,制定有特色的教研工作计划,开展有特色的教研教改活动,期末认真撰写教研组工作总结。收集教研组各项工作资料、相片等。

  3、各位教师上报本学期公开课课题、时间、班级,第八周高三一位教师开公开课或讲座,第九周初三、高二、高三各一位教师开县级观摩课,其他教师各开一节公开课。加强听课评议制度,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成“复合型”教师。听课要做好记录,评议课要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评课能力。

  4、做好对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部署高一备课组将校本教材开发计划(校本教材名称、教材大概内容、负责人、开发进度)交教研组长。

  5、做好课题研究,促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理论学*,不断改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做好过程性资料(音像、数据、照片等)的搜集,每学期要有阶段性总结,学期结束有中期评估报告,争取课题结题时能取得一定的成果。高二完成“高中物理竞赛培训”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的开题报告,研究性过程材料。

  6、完善研究性学*课程计划。在学生申报基础上,各学科备课组再进行精选,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指导课题,指导教师要突出对课题过程性的指导及结题指导,并按规定撰写相关研学教案,高一高二每位教师至少指导一个研究性学*课题。

  7、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和规划,加强对教学教研过程性的评价,要求每位教师按要求填写好《教师专业发展手册》,学期初制定好教学计划与进度,期中、学期结束后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整改措施,并要求教师结合教学课例撰写教学反思一篇,撰写教学论文一篇。鼓励教师在学术刊物发表高水*论文或参加省市级论文汇编,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提升专业素质。

  8、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认真组织兴趣小组、优生及待转化生辅导。开展“三小制作”作品展。加强学科竞赛的辅导,高二备课组做好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要求制定辅导计划、安排辅导时间、完成竞赛报名,力争竞赛取得较大突破。

  9、完成学校论文汇编工作,每个教师交一篇教学论文。参加教研室校级论文汇编。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2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学*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认真学*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教学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达到高考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做法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指课本,“纲”指《考试说明》。在物理基础教学中必须分清主次,紧跟高考动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2、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导以耐心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水*。总之,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的扎扎实实。

  3、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学生,具体做法是:(1)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2)每章要有单元测验,阅卷完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特别“究错”题。(3)对学生要把每次讲评完后的答卷收上来重作分析,帮助他们解决学*中的困难。

  4、重视复*,温故知新

  学*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每章后的物理复*更是如此。复*过的内容要多次见面,学生才记忆得牢固、理解得准确、运用得自如。

  5、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要求学生答题必须严谨、规范和完善,为此,我们在*时讲解*题时自身做到语言精炼,板书规范,表述完整,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试卷的评分,也从严要求,严格评分标准,注重答题的要点和文字叙述的规范,专业术语和字符的准确。同时,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养成画示意图的*惯,学会用示意图建立起思维的*台;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谨慎操作的*惯;告诫学生在考试时思维的执着程度要适度,即既不要“打水漂”,又不要“吊死在半路上”,解题做到“一快、二准、三规范”。每次考试后,将评分标准及答案张贴在班上,让学生们熟悉,以便提高学生高考答题的质量。

  四、新课教学时间及授课按排:(xx年9月1日——xx年1月18日)

  1、(1套单元测试卷)了解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2课时

  2、第一章、力(共9课时)

  第一节、绪论 1课时

  第二节、力,重力。 1课时

  第三节、弹力 1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 1课时

  第五节、力的合成 1课时

  第六节、力的分解 1课时

  第七节、补充受力分析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杨智老师

  3、第四章、物体的*衡(共7课时)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 1课时

  第二节、*衡

  条件的应用 1课时

  第三节、补充正交分解法的思想 1课时

  第四节、补充多个物体*衡的实例

  (隔离法、整体法)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李勇老师

  4、第二章、直线运动(共14课时)

  第一节、机械运动、质点、时间、时刻、位移、路程 1课时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 1课时

  第三节、*均速度、瞬时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1课时

  第四节、加速度 1课时

  第五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公式 1课时

  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1课时

  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及应用 1课时

  第八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二级结论的推导 2课时

  第九节、自由落体运动 1课时

  第十节、补充竖直上抛运动 1课时

  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各知识点和单元过关命题人:赵宝胜老师

  期中考试

  5、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共11课时)

  第一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课时

  第二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课时

  第三节、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1课时

  第四节、牛顿定律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节、超重与失重 1课时

  第六节、力学单位制、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连接体问题)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张有望老师

  6、第五章、曲线运动(共11课时)

  第一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课时

  第三节、*抛运动及规律的应用 2课时

  第四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课时

  第五节、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计算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邢淑芳老师

  7、期末考试复* 6课时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3

★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落实措施6篇

★ 物理支教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篇

★ 实*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5篇

★ 复学后教师教学工作计划6篇

★ 关于2022教研工作计划模板8篇

★ 高中学校工会工作计划5篇(精选)

★ 物理教研工作的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 高三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措施6篇

★ 高三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6篇

★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6篇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4

  初三本学期面临中考,我要在做好各项班级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关注个别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思想的疏导工作,营造学*气氛,以最佳状态迎接中考。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德育为首的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德育量化分数的管理方法,抓好学生行为*惯的养成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学*成绩的提高,争取实现学*和做人的全面提高。

  二、本学期每月工作重点

  大力指导学生干部工作,依靠干部及班集体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用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等科学手段,引导、转化后进生。力求中考每位同学都能获得最佳成绩。

  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法制、理想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广泛开展爱校、爱初三(2)班等活动;学*校训、校规,切实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

  严格实施班级量化加分、扣分制度,制定《值日生安排》、《班干部值日安排》、《德育分考核补充细则》等班规并严格实行。

  本学期体育成绩30分,我班体育成绩不理想,尤其个别男生体育成绩拖后退,加强体育训练是本学期工作的一个重点

  具体安排:

  二月份:1、新学期开学,联系学校的实际,进行安全教育,进行爱校、爱班等教育;2、再强调《校规》、《日常行为规范》、《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及其他学校有关的制度和班规,重点抓迟到、缺交作业现象,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状态;3、开展小组师徒帮学活动;4、检查寒假作业;5、仪容仪表检查;6、体育驯练

  三月份:1、学生撰写宣誓词,迎中考、奔目标、苦战80天,不留遗憾离开123中宣誓大会。我班宣誓词为:珍惜80天、拼搏80天、奋斗80天!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挫折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我们要分秒必争、坚定信念、奋力拼搏、疯狂学*,给自己一个自信,给父母一个惊喜,给学校一个奇迹,给未来一片光明!初三(9)班中考必胜!。2、学生端正学*态度,迎战3月20日第4次月考。

  四月份:1、进行各学科的学*专题教育,指导学生不偏科。结合科目实际,讲究学*方法,端正学*态度,认真学*,努力向上,好好复*,迎接5月4日区第二次模拟考。2、体育考试。

  五月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组织纪律及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复*、按时交作业,迎接中考。

  六月份:6月25~26日中考,指导学生考好中考。学期总结,毕业教育等。开展一些有意义及切实可行的纪念活动。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5

  一、学科要求背景分析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只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学*有助于学生继续学*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观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程总目标

  1认识领域。学*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应用。

  2操作领域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初步学会科学的研究物理问题,寻找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意领域方面。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志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服困难,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地位,掌握实验的技能会使用一些基本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用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通过概念,规律的学*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物理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应用,作用;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过程,努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的能力;参加实践活动,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自己解释;具有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和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具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国内外的科技发展现状。

  三、教学内容

  1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

  2具体内容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3各章节课时安排表

  四、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刚上高中,对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还不怎么清楚,从整体来看我所交的三个班里有两个班是尖子班,他们的入学成绩还可以,可是物理成绩基础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在学*当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和加强,对物理的概念理解方面多加强,多练多做。另外的一个*行班将会做一些调整讲的会稍微慢一点。

  总的来说,三个班都需要花一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从而制定适合的学*计划。

  五、具体实施

  1.精讲精练

  为了达成学*目标和计划,首先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上课时结合世纪金榜,讲解优化组合。

  2.及时反馈

  课中及时提问抓紧时间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课后作业及时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分层教学

  对会考水*知识的掌握要求,对文科,理科的要求按一定要求分层教学。

  4.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对那些学生要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保证会考过关。对他们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态度。

  5.教学反思

  由于刚担任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所以在很多方面我肯定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反思是我要做的一项常规工作,要多听课多总结,多让老师听我的课多提意见,来促进我的提高!

  6.作业的要求

  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最主要就是课后作业练*和教辅资料的作业,期间还会针对一些易错点,组织练*题进行加深巩固。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6

  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学科教师都在深化教学创新,力争让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做好教学创新,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认真研究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可以说高中物理到底是围绕新课标来开展还是继续围绕高考指挥棒来开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真正认同新课标,才能用新课标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1、要注意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应试教育的一大缺陷是对学生的感情和态度教学太片面化,没有结合具体的各学科教学来展开,而是在思想政治、社会与历史等学科中体现出来,物理、生物等侧重自然教育和技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情感态度的培养,这是非常不对的。如果只掌握了技术和理论而忽视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则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师要注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入德育、责任等情感、态度内容,培养有道德、有知识的新人。

  2、要注意对学生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考查和评价。应试教育的缺点在于目标导向,对于其中间的思维过程不重视,而新课标要求活跃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的认识论。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认识物理现象、接受物理知识,让探究学*、自主学*、合作学*成为学生的常态学*方法。

  3、要注意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物理教学本质上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要有强烈的实践导向,让学*和生活、技术和生产等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现象,引导他们将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消除他们对高中物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从而让他们学*起来更加有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

  二、更新教学具体方法,促进教学创新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庞杂,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困难,因此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新课标,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将多种方式、方法灵活使用,从而把新的思想和方法及时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1、从单一运用到综合运用,让封闭式教学变得更加开放。新一轮课改中,涌现出了合作学*、自主学*、探究学*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不一定适用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做好积极学*、认真借鉴工作,实现方法的提升、教学的提高,并努力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2、要有效使用新教学技术,让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变化,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新实验设备、教学器具,这为开展创新教学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教师要有效使用这些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让现代科技有效服务于教学。

  (1)让多媒体教学深度参与教学,让学*更加生动活泼。高中物理很多都是抽象概念和理念,对于学生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教师要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声、文、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来分析归纳,从而从具象走向抽象,让学生更加有乐趣。

  (2)让学生多做实验,通过实验带动教学发展。比如,传感器技术现在很流行,这和高中物理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有关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各种测量、观察活动来实践,从而更好地做好高中物理“设计型实验专题”模块教学工作。

  三、调整师生关系,更好地扮演各自的角色

  新课标对师生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适应这个变化,按照要求来做扮演自己的新角色。

  1、教师更多变为一个引导者和交流者。在应试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和灌输者,他们的教学目标是单向地向学生输入书本知识,而不是发展他们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而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让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互相促进的场所,让学生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另外,在知识信息爆炸的现在,学*是一种终身行为,而不是高中能够完结的,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的交流,不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努力建构民主、*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的规律和奥秘。

  2、教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问题意识培养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更重要,可见科技进步的一个很大动力是经常问一句为什么。因此,教师要从一个提问者的角色变成一个让学生质疑的角色,让问题从学生的心中自己生出来,而不是外部的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多思、多疑、多问,从而让他们的挑战精神逐步发展出来,让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为他们最终自己寻找答案、培养科学的精神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严格按照新课标理念来开展教学,从而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所创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益。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7

  一、精讲精练

  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首先就是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作为教师首先就要讲清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听懂,学生只有会自己解题才能说明已经听懂了,所以要对题目编排、讲解优化组合,而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力。

  1、精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这也是课改的要求。教学时应注意:

  ①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

  ②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

  ③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

  ④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⑤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

  ⑥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

  2、精练:本学期的*题肯定不少,如何以的效率获得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题的练*和讲解中。作业和课堂练*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回家作业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决不盲目图多。

  二、及时的反馈

  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三、对于学*最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碍,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四、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兴趣。但是余要吸取过去一年的教训,与学生搞好关系决不是与一部分学生亲密无间,而是要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

  五、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1、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主动式互动教学”,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一过程,而是学生主动获得学*经历的过程,教师以一个交流者(甚至不是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以话题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出结论。甚至可以像说相声一样,与一名或多名学生在讲台前探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但是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的考虑从正确地思路出发,不然时间有限,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

  2、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信息技术是工具,是*台。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信息获得途径。多媒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通过视听,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即时的反映出来,一些重要的板书、表格和图片、例题很方便的就可以在教室里面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又可以把实验演示的活灵活现,物理模型也可以通过课件分析的透彻有余。但是多媒体设备我认为不是用来投影简单的上课讲稿的。所以我上课用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用来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媒体资料。

  新的开始,新的面貌,期待新的成绩。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8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学*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认真学*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积极努力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做到教材教法专题化,教研活动课题化,青年教师规范化。教材教法专题化是通过每一次活动解决几个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专业水*和素质得到提高;教研活动课题化是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对具体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使我们从经验型教师项研究型教师转化;青年教师规范化是对刚开始参加高中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的研究,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传经送道,尽快地适应高中教学要求和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要求

  1.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要特别注意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思维*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主动性,要认识到学生能力培养与学**惯、思维*惯有极大的相关性。

  4.在联系实际、能力立意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同时高考的改革也对高中物理会考提出新的要求,北京市教委对高中物理会考工作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广大教师要在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注意学*和研究,努力使教学工作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

  5.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出路在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高二物理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高中物理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二者密不可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物理学科要培养的能力主要有:观察和实验能力;抽象和概括、推理和判断、分析和综合等思维能力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内,是物理学科要培养的重要能力。高二物理比起高一物理,学*内容更为抽象,*代物理部分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关系:

  物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也是物理学科本身的教学要求和任务。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以电磁学为主,这一部分本身也需要加强实验教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也是物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3)会考与高考的关系:

  高二年级是高中阶段承上启下的年级,高二年级末要进行高中毕业会考,按照要求应于会考之后进行文理分班,进入高三年级的学*。但实际上高二学生中已有很多人明确了学文或学理的意向,甚至有的学校在高二年级就开始文理分科教学。由于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通过会考,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低标准,因此即使是学文科的学生也不能放松物理的学*,对于学*理科的学生更要考虑他们进一步学*的需要,所以在高二的教学中要为高三的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4课时计算,共68课时。

  期中练*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安排在第21周。

  建议各章的教学周数为:

  第十六章 电磁感应 重点章节3.5周(其中复*1.5周)

  第十七章 交变电流 2周

  第十八章 电磁场和电磁波 1.5周

  复* 电磁场总复* 1周

  期中复*、练* 1周

  第十九章 光的传播 1.5周

  第二十章 光的波动性1.2周

  第二十一章 量子初步1周

  学生实验 1周

  期末复*、练* 2周。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9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接触这些新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虽然大家都说这届高一年学生的基础相对于高二年来说比较差,但是目前从整体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听得懂,学生学*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遇到不懂的就会问,作业也按时有效完成。这比想像中要好得多,至少他们肯学。特别是八班和十班,做作业总是很认真负责的,但是九班就会比较马虎一点,我会在他们还没有形成*惯之前及时加以纠正。但每个班总存在几个比较调皮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开小差,趴在桌上的,特别是晚上喜欢讲话……我觉得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正朝着改掉他们的坏*惯方向努力,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中来,比如布置一些比较具体的学*任务让他们完成。我相信经过纠正,他们学*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二、教材与教辅分析

  本学期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是完成鲁科版必修1的教材,这本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研究运动、力以及力与运动间的关系,共五大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力与*衡、力与运动)。

  必修1这本书是新教材,突出了新课程的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代性、反映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

  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3、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必修1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有很多重难点都是高考、会考中的重难点,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力的*衡、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等可以说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而质点、位移、加速度等概念又是同学们进入高中新接触到的,理解起来又比较费劲,但是这些概念是学*运动学部分的关键,因此务必要引起学生重视。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打下良好基础,为进一步学好高二和高考作好辅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能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把握好重点。并在学好基础之上,有意识让学生接触到往年的高考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在*时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解题*惯,规范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坚持小测并保证质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为此,具体要求如下:单元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相对别的*行班级稳步提高。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因材施教,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改进不足,争取每位学生都有所突破。

  2、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和探索,特别是分组实验,要保证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渗透物理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3、重视课外活动,进行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进行研究性学*,给学生以充分的课外研究探索的舞台,使学生的课外物理活动丰富多彩,真正成为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阵地。

  4、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学*物理的有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五、教学研究的计划

  1、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本校的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提高本人的教科研水*。

  2、每上完一节课后进行教案的整理以及进行教学反思,重新备课,同时对一些典型的*题、例子、素材加以搜集和整理,为本校有自己的完整的物理资料做出应该做的工作。

  3、坚持每周与备课组成员进行一到两次的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探讨,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

  4、坚持每周听一节同行的课,课后及时与上课老师探讨交流,研究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互相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5、在本学期开好一节公开课,通过在评课中得到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导,并在教学中不断得以改进突破。

  在教学中重视积累,争取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

  六、继续教育的计划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远程教育*台多听讲座,多学*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深入钻研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先进理念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

  20xx—20xx年度上学期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单元授课内容备注

  18月31日—9月6日第一章运动的描述0、绪论(1)1。1、1。2

  29月7日—9月13日1。3、1。4

  39月14日—9月20日1。4、1。5

  49月21日—9月27日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6、2。1

  59月28日—10月4日2。2、2。3

  610月5日—10月11日2。4包含国庆放假

  710月12日—10月18日2。5、2。6

  810月19日—10月25日2。7及测试

  910月26日—11月1日3。1、3。2

  1011月2日—11月8日第三章相互作用3。3、3。4

  1110月26日—11月1日期中考试复*及期中考试期中考试三天

  1211月2日—11月8日第四章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3。5、3。6

  1311月9日—11月15日3。6及测试

  1411月16日—11月22日4。1、4。2

  1511月23日—11月29日4。3、4。4

  1611月30日—12月6日4。5、4。6

  1712月7日—12月13日总复*

  1812月14—12月21期末复*

  20xx月22日12月29日期末考试

  20xx月30—1月6期末考试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0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学*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认真学*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教学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达到高考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做法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指课本,“纲”指《考试说明》。在物理基础教学中必须分清主次,紧跟高考动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2、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导以耐心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水*。总之,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的扎扎实实。

  3、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学生,具体做法是:(1)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2)每章要有单元测验,阅卷完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特别“究错”题。(3)对学生要把每次讲评完后的答卷收上来重作分析,帮助他们解决学*中的困难。

  4、重视复*,温故知新

  学*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每章后的物理复*更是如此。复*过的内容要多次见面,学生才记忆得牢固、理解得准确、运用得自如。

  5、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要求学生答题必须严谨、规范和完善,为此,我们在*时讲解*题时自身做到语言精炼,板书规范,表述完整,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试卷的评分,也从严要求,严格评分标准,注重答题的要点和文字叙述的规范,专业术语和字符的准确。同时,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养成画示意图的*惯,学会用示意图建立起思维的*台;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谨慎操作的*惯;告诫学生在考试时思维的执着程度要适度,即既不要“打水漂”,又不要“吊死在半路上”,解题做到“一快、二准、三规范”。每次考试后,将评分标准及答案张贴在班上,让学生们熟悉,以便提高学生高考答题的质量。

  四、新课教学时间及授课按排:(xx年9月1日——xx年1月18日)

  1、(1套单元测试卷)了解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2课时

  2、第一章、力(共9课时)

  第一节、绪论 1课时

  第二节、力,重力。 1课时

  第三节、弹力 1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 1课时

  第五节、力的.合成 1课时

  第六节、力的分解 1课时

  第七节、补充受力分析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杨智老师

  3、第四章、物体的*衡(共7课时)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 1课时

  第二节、*衡

  条件的应用 1课时

  第三节、补充正交分解法的思想 1课时

  第四节、补充多个物体*衡的实例

  (隔离法、整体法)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李勇老师

  4、第二章、直线运动(共14课时)

  第一节、机械运动、质点、时间、时刻、位移、路程 1课时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 1课时

  第三节、*均速度、瞬时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1课时

  第四节、加速度 1课时

  第五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公式 1课时

  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1课时

  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及应用 1课时

  第八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二级结论的推导 2课时

  第九节、自由落体运动 1课时

  第十节、补充竖直上抛运动 1课时

  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各知识点和单元过关命题人:赵宝胜老师

  期中考试

  5、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共11课时)

  第一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课时

  第二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课时

  第三节、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1课时

  第四节、牛顿定律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节、超重与失重 1课时

  第六节、力学单位制、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连接体问题)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张有望老师

  6、第五章、曲线运动(共11课时)

  第一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课时

  第三节、*抛运动及规律的应用 2课时

  第四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课时

  第五节、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计算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邢淑芳老师

  7、期末考试复* 6课时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众多的物理概念、规律正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再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

  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认真探讨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势在必行的。下面主要阐述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目前实行的高中物理教师定量工作制中未考虑实验这项繁琐复杂的工作任务,消弱了实验这一环节。由此而引发了某些教师“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作法。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高中物理教学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提高自身实验素质的目的,从而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避免因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而引出新的问题。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迷恋于各种电教仪器和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动手实际操作,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做法只能造成学生记实验、背实验,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并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目标。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实验中的有趣现象,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展示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三、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不适应新形势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只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紧密结合。

  四、遵循“问题实验”的教学原则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内容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实验中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惯。如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问题所提供的物理情境、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五、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

  (1)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

  (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

  (4)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一)、设计性实验的不要求突出实验内容的复杂性,题目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由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去独立查阅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去解决,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二)、从设计性实验形式上,我们将设计性课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给定某种仪器设备,要求完成某一物理量的测定或某一物理现象的观察研究;第二,只提出测量要求,不限定实验方法和所用仪器,完成某一物理量的测量任务。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还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同时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关心和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学校还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的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和生活。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2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能够掌握学*物理的基本方法。根据期终考试情况来看,*均成绩基本达到要求,优良率较好,*行班成绩差距不大,但提高班优势不是很足,及格率有待提高,极差学生需要减少。

  目前主要解决的问题:

  1、有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某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灵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思想还不够。

  2、 学生对物理学*重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3、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更好的物理学*方法,书写规范性需要加强。 针对此种情况,制定如下相应方针:

  1、加强备课,多进行物理教法的研究,增加和优化物理实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2、抓好双基落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勤思考、多动手,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强调作业书写的规范性

  3、做好*时的测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做好重点突破,同时提高他们的学*动力,加强学生对物理的重视。

  4、抓好差生,争取一开始不拉掉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优秀率,适当增加*时题目的难度,不至于使学生见到少难的题目,便失去信心。

  具体到整学期的教研教学:

  (一)花大力气落实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物理学*都有进步。

  1、抓好教师备课关。通过教研活动,在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规定一部分时间作为各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时间。形式上各年级备课由本年级备课组长一人主讲,介绍备课思想与所做的工作,由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达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实验、备学生、备反馈环节",原则上做到"细备课"、"精备课",做到课堂事件无遗漏,能注重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

  2、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上课质量问题。要求组内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精讲多练,狠抓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争取大面积丰收,不放弃每一名学困生,并进一步培养尖子生。

  3、在教研组教研期间做好作业的批改与交流工作,研究作业与练*反映出来学生的问题的对策。作业针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效果的巩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4、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学生辅导方式与成效。以备课组为单位,实现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但辅导应以学生需求为主,不占用学生有限的课外自*时间。

  5、研讨如何做好物理学科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工作。搞好学生学*环境与条件的创设,不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由教师进行不定期集中辅导。

  (二)研讨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秩序与教学环节更趋于合理化

  1、配合学校安排,搞好组内听课,开展多层次的听课和随机听课。听课结束后,在教研活动期间,由主讲教师对课堂设计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以此来提高组内教师对教学各环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在教研活动期间,安排各种课型的教学讲评活动。发挥本学年第一学期的经验,进一步探讨除常规新授课之外的实验操作课、实验交流课、*题课、章单元小结课、期中期末复*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的规律与特点。

  3、本学期将有目的地进行教研组内说课活动。通过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说课活动,进一步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提高业务能力。

  4、在教研活动期间,研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发生在当前阶段的现象。

  (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为专业化教师提供帮助

  1、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与岗位培训。参加各种机会的外出听课,外出学*,校本培训等。

  2、注重教研组与其他教研组、其它兄弟学校物理组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多学*,多探讨,多提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使我校物理教学工作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有较大的进展。

  附:相应教学章节教学要求

  第六章 力与运动

  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

  3、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

  4、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5、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6、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

  7、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8、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

  9、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10、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11、知道在非*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七章 压强

  1、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2、通过实验理解压力。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6、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7、知道液体压强的分布规律。

  8、能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解释分析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9、能在实际应用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10、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1、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2、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1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第八章 流体的力现象

  1、知道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认识浮力。

  4、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5、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6、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7、理解沉浮条件。

  8、利用沉浮条件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9、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10、通过实验探究,熟悉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第九章 功与机械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理解机械效率。

  5、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章 机械能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了解生活中的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2、通过学*,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能解释简单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3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能够掌握学*物理的基本方法。根据期终考试情况来看,*均成绩基本达到要求,优良率较好,*行班成绩差距不大,但提高班优势不是很足,及格率有待提高,极差学生需要减少。

  目前主要解决的问题:

  1、有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某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灵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思想还不够。

  2、 学生对物理学*重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3、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更好的物理学*方法,书写规范性需要加强。 针对此种情况,制定如下相应方针:

  1、加强备课,多进行物理教法的研究,增加和优化物理实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2、抓好双基落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勤思考、多动手,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强调作业书写的规范性

  3、做好*时的测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做好重点突破,同时提高他们的学*动力,加强学生对物理的重视。

  4、抓好差生,争取一开始不拉掉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优秀率,适当增加*时题目的难度,不至于使学生见到少难的题目,便失去信心。

  具体到整学期的教研教学:

  (一)花大力气落实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物理学*都有进步。

  1、抓好教师备课关。通过教研活动,在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规定一部分时间作为各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时间。形式上各年级备课由本年级备课组长一人主讲,介绍备课思想与所做的工作,由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达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实验、备学生、备反馈环节",原则上做到"细备课"、"精备课",做到课堂事件无遗漏,能注重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

  2、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上课质量问题。要求组内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精讲多练,狠抓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争取大面积丰收,不放弃每一名学困生,并进一步培养尖子生。

  3、在教研组教研期间做好作业的批改与交流工作,研究作业与练*反映出来学生的问题的对策。作业针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效果的巩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4、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学生辅导方式与成效。以备课组为单位,实现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但辅导应以学生需求为主,不占用学生有限的课外自*时间。

  5、研讨如何做好物理学科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工作。搞好学生学*环境与条件的创设,不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由教师进行不定期集中辅导。

  (二)研讨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秩序与教学环节更趋于合理化

  1、配合学校安排,搞好组内听课,开展多层次的听课和随机听课。听课结束后,在教研活动期间,由主讲教师对课堂设计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以此来提高组内教师对教学各环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在教研活动期间,安排各种课型的教学讲评活动。发挥本学年第一学期的经验,进一步探讨除常规新授课之外的实验操作课、实验交流课、*题课、章单元小结课、期中期末复*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的规律与特点。

  3、本学期将有目的地进行教研组内说课活动。通过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说课活动,进一步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提高业务能力。

  4、在教研活动期间,研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发生在当前阶段的现象。

  (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为专业化教师提供帮助

  1、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与岗位培训。参加各种机会的外出听课,外出学*,校本培训等。

  2、注重教研组与其他教研组、其它兄弟学校物理组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多学*,多探讨,多提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使我校物理教学工作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有较大的进展。

  附:相应教学章节教学要求

  第六章 力与运动

  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

  3、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

  4、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5、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6、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

  7、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8、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

  9、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10、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11、知道在非*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七章 压强

  1、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2、通过实验理解压力。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6、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7、知道液体压强的分布规律。

  8、能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解释分析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9、能在实际应用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10、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1、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2、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1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第八章 流体的力现象

  1、知道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认识浮力。

  4、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5、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6、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7、理解沉浮条件。

  8、利用沉浮条件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9、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10、通过实验探究,熟悉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第九章 功与机械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理解机械效率。

  5、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章 机械能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了解生活中的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2、通过学*,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能解释简单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4

  一、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高一4、5、6三个*行班级。学生总体而言,物理学*基础偏弱,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刚上高一的学生在面临物理学科的学*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材变化、学生学**惯和学*方法不适应、学*能力不足、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等。

  1、学*内容不适应

  初中物理内容比较直观,富有生活气息,内容通俗易懂。而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容量和难度都比较大,重视分析推理、定量研究,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要求较高。

  2、学**惯和学*方法不适应

  (1)学*状态比较被动,严重依赖老师,围着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布置的作业转。缺乏自主学*的意识,没有自己阅读教材和主动专研的*惯;

  (2)对概念和规律,不深入理解,简单依靠机械记忆,不注重过程的复*推理,不深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无法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3)缺乏问的意识,有些同学对问题不及时解决,与老师同学缺乏交流,导致问题积压,影响学*的进度。

  高中物理的学*要求学生要有主动进取精神,课前要自觉预*,课上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勤于动手,把知识学活,举一反三,甚至要有独创精神。

  3、学*能力存在不足

  (1)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物理情景,建构物理模型。

  (2)观察和实验动手能力不足,个别同学甚至不愿动手

  (3)应用物理知识解题的能力不足,计算能力不够,代数运算的能力也不够。

  (4)分析归纳能力不够,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4、学*过程中心理的不成熟

  有些同学在初中阶段就听说高中物理很难,因此在正式进入高中学*之前就心存畏惧,缺乏信心和兴趣。还有些同学缺乏完整正确的高中三年的学*规划,在高一阶段缺乏正确的学*态度,容易松懈。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鲁科版物理必修1,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将进一步学*物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受到熏陶。

  本模块划分为以下两个二级主题: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运动的'描述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

  四、教学对策:

  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

  1、要更加关注课堂秩序、关注学生反应,及时调整、督促。对个别不遵守上课及自修秩序的学生单独教育,对不够投入的学生进行督促,强调动笔、思考。

  2、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

  3、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台。

  4、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5

  一、精讲精练

  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首先就是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作为教师首先就要讲清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听懂,学生只有会自己解题才能说明已经听懂了,所以要对题目编排、讲解优化组合,而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力。

  1、精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这也是课改的要求。教学时应注意:

  ①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

  ②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

  ③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

  ④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⑤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

  ⑥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

  2、精练:本学期的*题肯定不少,如何以的效率获得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题的练*和讲解中。作业和课堂练*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回家作业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决不盲目图多。

  二、及时的反馈

  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三、对于学*最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碍,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四、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兴趣。但是余要吸取过去一年的教训,与学生搞好关系决不是与一部分学生亲密无间,而是要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

  五、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1、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主动式互动教学”,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一过程,而是学生主动获得学*经历的过程,教师以一个交流者(甚至不是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以话题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出结论。甚至可以像说相声一样,与一名或多名学生在讲台前探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但是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的考虑从正确地思路出发,不然时间有限,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

  2、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信息技术是工具,是*台。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信息获得途径。多媒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通过视听,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即时的反映出来,一些重要的板书、表格和图片、例题很方便的就可以在教室里面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又可以把实验演示的活灵活现,物理模型也可以通过课件分析的透彻有余。但是多媒体设备我认为不是用来投影简单的上课讲稿的。所以我上课用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用来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媒体资料。

  新的开始,新的面貌,期待新的成绩。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6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学*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认真学*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运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方法欠缺。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加强基础教学及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达到高考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具体教学做法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指课本,“纲”指《考试说明》。在物理基础教学中必须分清主次,紧跟高考动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2、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导以耐心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水*。总之,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的扎扎实实。

  3、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学生,具体做法是:

  (1)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2)每章要有单元测验,阅卷完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特别“究错”题。

  (3)对学生要把每次讲评完后的答卷收上来重作分析,帮助他们解决学*中的困难。

  4、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要求学生答题必须严谨、规范和完善,为此,我们在*时讲解*题时自身做到语言精炼,板书规范,表述完整,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试卷的评分,也从严要求,严格评分标准,注重答题的要点和文字叙述的规范,专业术语和字符的准确。

  同时,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养成画示意图的*惯,学会用示意图建立起思维的*台;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谨慎操作的*惯;告诫学生在考试时思维的执着程度要适度,即既不要“打水漂”,又不要“吊死在半路上”,解题做到“一快、二准、三规范”。每次考试后,将评分标准及答案张贴在班上,让学生们熟悉,以便提高学生高考答题的质量。

  5、重视复*,温故知新

  学*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每章后的物理复*更是如此。复*过的内容要多次见面,学生才记忆得牢固、理解得准确、运用得自如。

  六、新课教学时间及授课按排:

  1、(1套单元测试卷)了解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2课时

  2、第一章、力(共9课时)

  第一节、绪论 1课时

  第二节、力,重力。 1课时

  第三节、弹力 1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 1课时

  第五节、力的合成 1课时

  第六节、力的.分解 1课时

  第七节、补充受力分析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3、第四章、物体的*衡(共7课时)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 1课时

  第二节、*衡

  条件的应用 1课时

  第三节、补充正交分解法的思想 1课时

  第四节、补充多个物体*衡的实例

  (隔离法、整体法)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4、第二章、直线运动(共14课时)

  第一节、机械运动、质点、时间、时刻、位移、路程 1课时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 1课时

  第三节、*均速度、瞬时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1课时

  第四节、加速度 1课时

  第五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公式 1课时

  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1课时

  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及应用 1课时

  第八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二级结论的推导 2课时

  第九节、自由落体运动 1课时

  第十节、补充竖直上抛运动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期中考试

  5、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共11课时)

  第一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课时

  第二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课时

  第三节、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1课时

  第四节、牛顿定律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节、超重与失重 1课时

  第六节、力学单位制、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连接体问题)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6、第五章、曲线运动(共11课时)

  第一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课时

  第三节、*抛运动及规律的应用 2课时

  第四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课时

  第五节、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计算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7、期末考试复* 6课时。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接触这些新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虽然大家都说这届高一年学生的基础相对于高二年来说比较差,但是目前从整体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听得懂,学生学*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遇到不懂的就会问,作业也按时有效完成。这比想像中要好得多,至少他们肯学。特别是八班和十班,做作业总是很认真负责的,但是九班就会比较马虎一点,我会在他们还没有形成*惯之前及时加以纠正。但每个班总存在几个比较调皮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开小差,趴在桌上的,特别是晚上喜欢讲话……我觉得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正朝着改掉他们的坏*惯方向努力,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中来,比如布置一些比较具体的学*任务让他们完成。我相信经过纠正,他们学*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二、教材与教辅分析

  本学期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是完成鲁科版必修1的教材,这本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研究运动、力以及力与运动间的关系,共五大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力与*衡、力与运动)。

  必修1这本书是新教材,突出了新课程的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代性、反映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

  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3、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必修1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有很多重难点都是高考、会考中的重难点,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力的*衡、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等可以说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而质点、位移、加速度等概念又是同学们进入高中新接触到的,理解起来又比较费劲,但是这些概念是学*运动学部分的关键,因此务必要引起学生重视。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打下良好基础,为进一步学好高二和高考作好辅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能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把握好重点。并在学好基础之上,有意识让学生接触到往年的高考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在*时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解题*惯,规范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坚持小测并保证质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为此,具体要求如下:单元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相对别的*行班级稳步提高。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因材施教,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改进不足,争取每位学生都有所突破。

  2、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和探索,特别是分组实验,要保证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渗透物理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3、重视课外活动,进行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进行研究性学*,给学生以充分的课外研究探索的舞台,使学生的课外物理活动丰富多彩,真正成为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阵地。

  4、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学*物理的有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五、教学研究的计划

  1、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本校的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提高本人的教科研水*。

  2、每上完一节课后进行教案的整理以及进行教学反思,重新备课,同时对一些典型的*题、例子、素材加以搜集和整理,为本校有自己的完整的物理资料做出应该做的工作。

  3、坚持每周与备课组成员进行一到两次的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探讨,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

  4、坚持每周听一节同行的课,课后及时与上课老师探讨交流,研究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互相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5、在本学期开好一节公开课,通过在评课中得到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导,并在教学中不断得以改进突破。

  在教学中重视积累,争取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

  六、继续教育的计划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远程教育*台多听讲座,多学*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深入钻研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先进理念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

  20xx—20xx年度上学期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单元授课内容备注

  18月31日—9月6日第一章运动的描述0、绪论(1)1。1、1。2

  29月7日—9月13日1。3、1。4

  39月14日—9月20日1。4、1。5

  49月21日—9月27日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6、2。1

  59月28日—10月4日2。2、2。3

  610月5日—10月11日2。4包含国庆放假

  710月12日—10月18日2。5、2。6

  810月19日—10月25日2。7及测试

  910月26日—11月1日3。1、3。2

  1011月2日—11月8日第三章相互作用3。3、3。4

  1110月26日—11月1日期中考试复*及期中考试期中考试三天

  1211月2日—11月8日第四章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3。5、3。6

  1311月9日—11月15日3。6及测试

  1411月16日—11月22日4。1、4。2

  1511月23日—11月29日4。3、4。4

  1611月30日—12月6日4。5、4。6

  1712月7日—12月13日总复*

  1812月14—12月21期末复*

  20xx月22日12月29日期末考试

  20xx月30—1月6期末考试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8

  罗章俊

  一、学生分析:

  学生大多数物理基础差,底子溥,对少部分同学要提高要求,除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外还应掌握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能力。对于大部分同学则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今后学*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高二物理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内容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电场的概念及描述电场特性的物理量,它们是按物理学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及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的,通过核心内容的拓展和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第二章 恒定电流主要是运用欧姆定律等物理规律,围绕着串、并联电路,对电流、电压、电动势等物理量进行分析讨论。本章的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在静电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和前一章有密切联系。电流和电动势是本章重要知识它贯穿在整个电学的各章中。

  第三章 磁场 磁场和电场都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对于磁场可通过类比进行教学。本章的教材内容,特别是对磁场性质的定量描述,是以后学*电磁学知识的基础。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及磁通量、安培

  力和洛伦兹力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高新科技发展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高三物理选修3-5: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此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是研究微观粒子所必需的知识。本章从结构设计上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其核心作用是要体现学*中的探究精神,强调物理学中“守恒量“的思想。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本章根据科学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人类认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本章与前后两章都属于*代物理学的内容。重点讲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第十九章 原子核,本章的主要内容为两个方面有关原子核的知识,有关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的知识。本章的前七节主要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第八节则有一点为全书作总结的大结局意味,各节的编排顺序基本上是人类探索原子核内部奥秘的历程安排的。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物理选修3-1: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1的教学内容;依课程标准要求和高考的要求完成高三物理选修3-5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

  有所运用。选修3-1的教学在*时的练*,注重以会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坚持“低起点迈小步抓落实重实效”的原则,每节课学*的知识容量不大,力求各个击破.常听课常充电,不断地吸取同行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问题。

  2、.上课要抓住学生的心,不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把握认知规律,适时地组织教学,上策为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学愿学.下策为及时提醒,适当褒贬,使他们不敢不听不学。例题选讲少而精,且当即配以相似的练*,以加强巩固,使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利用自*时间,一方面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读书,回归课本.对一些特殊的结论及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知识在后期抽出一定的早读时间,让学生们看**忆理解.提倡按单元分课时备课

  4、指导学生科学用脑,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坚持午休,并不一味蛮干,打时间仗.成功的人必是勤奋的人,但勤奋的人不一定成功.

  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加强

  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9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接触这些新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虽然大家都说这届高一年学生的基础相对说比较差,但是目前从整体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听得懂,学生学*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遇到不懂的就问,作业也按时有效完成。这比想像中要好得多,至少他们肯学。

  二、教材与教辅分析

  本学期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是完**教版必修1的教材。

  必修1这本书是新教材,突出了新课程的四个特点:

  注重基础。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

  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3、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必修1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有很多重难点都是高考、会考中的重难点,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力的*衡、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等可以说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而质点、位移、加速度等概念又是同学们进入高中新接触到的,理解起来又比较费劲,但是这些概念是学*运动学部分的关键,因此务必要引起学生重视。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打下良好基础,为进一步学好高二和高考作好辅垫。

  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能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把握好重点。并在学好基础之上,有意识让学生接触到往年的高考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在*时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解题*惯,规范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坚持小测并保证质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为此,具体要求如下:单元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相对别的*行班级稳步提高。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因材施教,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改进不足,争取每位学生都有所突破。

  2、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和探索,特别是分组实验,要保证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渗透物理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3、重视课外活动,进行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进行研究性学*,给学生以充分的课外研究探索的舞台,使学生的课外物理活动丰富多彩,真正成为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阵地。

  4、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学*物理的有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五、教学研究的计划

  1、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本校的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提高本人的教科研水*。

  2、每上完一节课后进行教案的整理以及进行教学反思,重新备课,同时对一些典型的*题、例子、素材加以搜集和整理,为本校有自己的完整的物理资料做出应该做的工作。

  3、坚持每周与备课组成员进行一到两次的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探讨,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

  4、坚持每周听一节同行的课,课后及时与上课老师探讨交流,研究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互相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六、继续教育的计划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远程教育*台多听讲座,多学*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深入钻研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先进理念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20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接触这些新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虽然大家都说这届高一年学生的基础相对于高二年来说比较差,但是目前从整体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听得懂,学生学*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遇到不懂的就会问,作业也按时有效完成。这比想像中要好得多,至少他们肯学。特别是八班和十班,做作业总是很认真负责的,但是九班就会比较马虎一点,我会在他们还没有形成*惯之前及时加以纠正。但每个班总存在几个比较调皮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开小差,趴在桌上的,特别是晚上喜欢讲话……我觉得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正朝着改掉他们的坏*惯方向努力,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中来,比如布置一些比较具体的`学*任务让他们完成。我相信经过纠正,他们学*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二、教材与教辅分析

  本学期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是完成鲁科版必修1的教材,这本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研究运动、力以及力与运动间的关系,共五大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力与*衡、力与运动)。

  必修1这本书是新教材,突出了新课程的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代性、反映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

  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3、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必修1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有很多重难点都是高考、会考中的重难点,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力的*衡、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等可以说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而质点、位移、加速度等概念又是同学们进入高中新接触到的,理解起来又比较费劲,但是这些概念是学*运动学部分的关键,因此务必要引起学生重视。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打下良好基础,为进一步学好高二和高考作好辅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能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把握好重点。并在学好基础之上,有意识让学生接触到往年的高考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在*时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解题*惯,规范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坚持小测并保证质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为此,具体要求如下:单元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相对别的*行班级稳步提高。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因材施教,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改进不足,争取每位学生都有所突破。

  2、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和探索,特别是分组实验,要保证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渗透物理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3、重视课外活动,进行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进行研究性学*,给学生以充分的课外研究探索的舞台,使学生的课外物理活动丰富多彩,真正成为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阵地。

  4、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学*物理的有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五、教学研究的计划

  1、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本校的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提高本人的教科研水*。

  2、每上完一节课后进行教案的整理以及进行教学反思,重新备课,同时对一些典型的*题、例子、素材加以搜集和整理,为本校有自己的完整的物理资料做出应该做的工作。

  3、坚持每周与备课组成员进行一到两次的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探讨,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

  4、坚持每周听一节同行的课,课后及时与上课老师探讨交流,研究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互相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5、在本学期开好一节公开课,通过在评课中得到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导,并在教学中不断得以改进突破。

  在教学中重视积累,争取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

  六、继续教育的计划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远程教育*台多听讲座,多学*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深入钻研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先进理念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

  20xx-20xx年度上学期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单元授课内容备注

  18月31日—9月6日第一章运动的描述0、绪论(1)、

  29月7日—9月13日、

  39月14日—9月20日、

  49月21日—9月27日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59月28日—10月4日、

  610月5日—10月11日包含国庆放假

  710月12日—10月18日、

  810月19日—10月25日及测试

  910月26日—11月1日、

  1011月2日—11月8日第三章相互作用、

  1110月26日—11月1日期中考试复*及期中考试期中考试三天

  1211月2日—11月8日第四章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

  1311月9日—11月15日及测试

  1411月16日—11月22日、

  1511月23日—11月29日、

  1611月30日—12月6日、

  1712月7日—12月13日总复*

  1812月14—12月21期末复*

  20xx月22日12月29日期末考试

  20xx月30—1月6期末考试


高中物理教案(二十)份(扩展6)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0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3、激发、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重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方法

  难点

  物体重心的确定.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素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四个生鸡蛋、金属屏蔽罩、感应起电机机、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

  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便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①.板书课题

  ②.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③.分别介绍、指导演示几个小实验:

  鸡蛋开砖

  高压电火花下的小鸟

  【学生活动】

  两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④问:怎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_____秒到_____秒,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_____米到_____米,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

  ⑶你知道当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吗?

  ④总结并板书

  3.学*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总结

  4.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⑵重在理解

  ⑶学会应用知识

  ⑷做好练*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要点:

  ④讲解并提出具体要求

  ⑤组织讨论后提问

  【学生活动】

  ①听讲记录

  ②分组讨论

  ③表态发言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明确学*目的、激发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愿意学*,才能找到学*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兴趣—志趣。把学*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同其他知识学*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听课、复*、作业、反馈、再复*巩固、再练*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要做到及时复*,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过程,注意合作学*,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争取更大进步。

  四、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高一物理。

  五、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探索性学*,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策略和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随两个分力之间夹角变化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什么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案去探究?然后与邻*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代表到前面去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相比较,看哪个方案更好一些。同时要找一下前面同学的操作有无不恰当的地方,并友好地提出来。当操作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时,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验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点力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D�D只适用于共点力。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自我评价本节课学*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面与*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4

  课程学*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无

  板书设计课时2.7《力》整合与评价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5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面与*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随两个分力之间夹角变化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什么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案去探究?然后与邻*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代表到前面去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相比较,看哪个方案更好一些。同时要找一下前面同学的操作有无不恰当的地方,并友好地提出来。当操作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时,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验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点力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自我评价本节课学*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7

  课程学*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无

  板书设计课时2.7《力》整合与评价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8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面上的曲线,则建立*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9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面上的曲线,则建立*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面(或曲面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面,所以其弹力垂直*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