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

首页 / 教案 / |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1

  学*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课前预*学案:

  一、温故知新

  1、放在水*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用细绳水*拉着木块在水*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 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4、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二、自主预*

  1、仔细阅读104页的“想想议议”体会力学中的做功。

  2、在力学中,那种情况是力对物体做了功?小明与爸爸分别去推静止在水*地面上的同一辆小车,爸爸轻松地就将车推走,小明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推动,父子二人都对小车做功了吗?

  3、力学中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

  另一个是: 。

  4、在物理学中,把 叫做功。在力学中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的公式是 ,功的单位是 。

  三、我的疑问:

  一、自主学*、交流预*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合作学*、合作探究

  (一)力做功的必要因素:

  1、下列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1)小孩的拉力F拉小狗移动了一段距离S米

  (2)叉车的举力F将货物移动了一段距离h米

  (3)锤子对钉子的锤力F使钉子移动了一段距离S

  2、力对物体做功的必要因素是: 。

  小试牛刀:

  请同学对下面的实例分析,并从实例中体会一下“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作功?

  3、一物体举在头顶上,人(或人的举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4、物体在光滑*面上做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5、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6、人抬着物体在水*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

  力学中做功的计算公式是: 功的单位是:

  例1:如图,重为10N的物体沿这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例2:课本P105页的例题

  小试牛刀:

  1、课堂作业P82页课堂作业第3题

  2、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将整理学*内容后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总本节课的学*还有哪些疑问,并主动举手提问!)

  四、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课堂作业P84页第4、5、6、7、8、10

  五、课后延伸学案:

  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1、测出:

  (1)体重G;

  (2)楼层**;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2

  课题

  功

  课型

  新授课

  (计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

  (2)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2)w=fscosa要灵活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关键

  学生要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

  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它们加以综合比较,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功”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重温“神舟7号载人飞船”直击长空,振奋人心的发射录像。播放视频,教师讲解,说明在燃料燃烧的推力作用下,火箭冉冉升起于碧空之中。这个过程涉及了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5.2 功)

  2.提问:什么叫做力做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要求学生动手将物理课本从桌子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台上)。

  4.请一学生将一书包从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5.请一学生将放有重物并带有拉绳的小车从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6.提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推、上提、斜拉等搬运方法达到搬运的目的。

  7.提出问题:几位同学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作用力在那些阶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1.观看视频,产生强烈的学*愿望。明确今天的学*内容。

  2.让学生回忆和复*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

  3.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4.动手操作后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5.思考问题。

  进行新课

  1 . 提出问题:高中对功是怎样定义的呢?

  2 . 引导学生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3.举例并指导学生分析:人拉车向前运动,说明拉力对车做了功。(强调车在拉力作用下,发生了哪一段位移,并指明位移的方向。)

  4.强调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5.想一想,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

  6.“位移”与“距离”有什么区别?“发生”跟“通过”有什么差异?

  7.引导学生分析后讲解:位移是矢量,距离是标量。发生的一段位移并不要求物体非要沿着发生位移的路径通过,如人提水桶上坡,提力对水桶做功。人提水桶上坡的运动可分解为水*方向,竖直方向两个分运动。提力对作水*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对作竖直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用“发生一段位移”取代“通过的距离”不是简单的更换词组,它使我们所学的功的概念更深刻、更严密、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其实,功这个概念是19世纪人们在广泛使用各种机械时总结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功的概念也渐趋严密、科学、完善。我们学*功的概念也应由浅入深,由局部到一般。在今天和往后的学*中,我们是能体会到这一点的。(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和认知规律的教育)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功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W

  解:在水*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10m的距离。

  跟据=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独立说出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功的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提高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能够进行功的计算。

  【难点】

  做功因素的判断以及功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叉车提升货物的场景并提问叉车机械的成效通过怎样的物理过程实现。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货物受到叉车的力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观察非常认真,对之前知识掌握非常牢固,货车受到力的作用并被举高的'成效在物理学中就叫为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功的定义

  教师展示实验:推动水*桌面的书本;用力举高粉笔盒。并提问这两个实验中,力的成效是什么?

  学生回答:课本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粉笔盒向上升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因素

  教师多媒体展示情境图片:

  1、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

  2、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提升;

  3、提着滑板在水*路面前行;

  4、用力搬石头而未能搬起;提问学生这几种情境中力是否有成效。

  学生回答1、2情境中推理和拉力有成效,做功,3/4中滑板受到的力及石头受到的力没有成效,不做功。

  教师评价学生善于观察,理解准确,并顺势提问被踢出的足球是否有功?

  学生不难答出足球被踢出后,没有了脚上力的作用,具有惯性而运动,故没有做功。教师评价后安排小组结合做功与不做功的这几种情况讨论做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点评总结,这就是做功的因素。

  (三)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大家都已经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那么一个力做功多和少怎么判断呢?

  学生思考同时老师板书并呈现用100N的拉力使物体上升3m和5m的题目,提问哪种拉力做的功更多?

  学生回答:两种情况拉力大小不变,第二种提升更高,第二种拉力做功更多。

  教师评价后总结得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也就越多。我们定义: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W表示功,则功的表达式为;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其中功的单位为牛米,也叫焦耳,符号为J。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中例题,请同学进行作答。

  学生黑板展示计算公式及结果为答案正确,表扬鼓励各位同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1J有多大呢?我们知道2个鸡蛋大概1N,1J就相当把两个鸡蛋举起1m做的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今天学*的知识,并回家估算一下背着书包从楼底教室大概做多少功。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4、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功的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2、通过求解分力做功、总功和变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同时,初步接受“微元法”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工作、学*都要讲效率,“正功”“负功”可以促使学生的勤奋向上思想意识,合作式学*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引入功的物理定义,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

  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处理变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与负功的含义,体会功是标量。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小钢球、纸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小实验,有请两位同学。教师将小钢球放在纸巾上,小钢球静止。教师将小钢球举高,请同学们观察小钢球落下后纸巾有无损坏。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被举高的物理具有穿过纸张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能量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这节课我们来看第七章第二节功。

  (二)功的定义

  1、功的两个要素

  在刚才的例子当中,同学们说我将小球举高了,我对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对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还能不能举出做功的例子?

  对学生所举例子进行分析,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存在力的作用,还有就是一定要发生一段位移。显然这是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那么有力有位移,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吗?显然不是,而应该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定义式刚才的这些例子当中,都存在做功过程,那么究竟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你能不能计算出来?实际上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力和位移同方向时功的计算。(展示ppt),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力F的作用并向前移动了s,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W=Fs。如果情况变化一下,力F与s不在一条直线上,你会不会求这个力所做的功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回答。

  方法有两个,一是分解力,二是分解位移。无论哪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W=Fscosa。有了这个公式,我请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个问题。我现在用100N的力水*踢一个足球,踢了一脚之后足球水*向前滚动了50m,求我对球做的功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回答。

  显然这个情况不能用这个公式计算,要想脚对球一直存在作用力,那你这个脚得跟着球向前走50m。所以应用公式要注意:(1)F、s要对应,即在s中要一直都有力的作用

  再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达式,你还注意到了什么?引出cosa有正有负,那么功是标量还是矢量?是标量那功的正负表示什么呢?实际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如果力对物体做了正功,表示这个力是个动力,如果是负功则是阻力。(换句话说,如果力做了正功,那表示有能量转移到这个物体上来,反之做了负功就表示有能量从这个物体中转移出去。)

  那在我们的例子当中,这些力是什么样的力?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都是恒力,这个公式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不能用它。当然如果在过程中物体受到阶段性变化的力,每个阶段都是恒力,那自然我们可以将过程分段处理,每一段又都变成恒力了,最后再把各个阶段所做的功代数求和即可。

  (三)合力的功

  如果在某一个过程中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又怎么求呢?请同学们回答。方法有两个:

  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比如,光滑水*面上有一个物体受到水*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物体发生5m的位移,求各个力做的功、合力所做的功?

  (四)几种可以转化成恒力的`变力做功问题

  这是我们这节课介绍的有关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实际上除了刚才所说的阶段性的变力可以转化成恒力来计算做功,还有两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处理。当力与速度始终同向,而速度方向不断变化时,你会不会计算这个力所做的功呢?引导学生学会用微分的方法处理。

  另外如果力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我们也可以处理。比如一个弹簧处于原长放在光滑的水*面上,一端固定。用一个力缓慢地拉物体,那么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呢?在学*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如果初速度是零,末速度是v,它和速度是v/2的匀速直线运动是等效的,我们就用这个*均速度替换掉了这个变化的速度。现在你能不能受到这个例子的启发?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均的力替换掉这个变化的力,我们说这是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的力,它的*均值刚好我们会求,那么这个例子中拉力和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就等于kx/2与x的乘积。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特殊的情况入手,得到了一般情况下恒力做功的定义式,知道了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几种能够转变成恒力的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到了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中我们会进一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7.2功

  一功的定义

  二合力的功

  1功的两个要素

  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扩展阅读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扩展1)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范文五份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1

  1、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行四边形演示器

  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

  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180度时合力趋*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师操作:用*行四边形演示器O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上,调整*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

  2、验证力的*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板测力计2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3-5个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学生操作: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

  (3)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

  (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行。

  (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符合即可。

  误差分析:

  (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行;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衡条件

  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钩码(J2106M)、杠杆(J2119型)、测力计(J2104型)、三角板、直别针若干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衡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

  教师操作:

  (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使盘可绕水*轴自由灵活地转动,调节盘面使其在竖直*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

  (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选定,但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位置)和悬线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盘上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

  (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F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注明力矩M的正、负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

  (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使力矩盘能灵活转动,必要时可在轴上加少许润滑油。

  (2)测力计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则将会由于测力计本身所受的重力而产生误差。测力计如果处于水*,弹簧和秤壳之间的摩擦也会影响结果。

  (3)有的力矩盘上画有一组同心圆,须注意只有受力方向与悬点所在的圆周相切时,圆半径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力臂只能通过从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来测量。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测力计3个(J2104型)、细线、直尺和三角板、小铁环(直径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力的*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共点力的*衡条件等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共点力的*衡条件的认识。

  教师操作:

  (1)将方木板*放在桌上,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板上。三条细线将三个测力计的挂钩系在小铁环上。

  (2)将小铁环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个测力计,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另外两个测力计。*衡后,读出测力计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用有向线段画出三个力F1、F2、F3。把这三个有向线段廷长,其延长线交于一点,说明这三个力是共点力。

  (3)去掉测力计和小铁环。沿力的作用线方向移动三个有向线段,使其始端交于一点O,按*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较F12和F3,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衡力,即它们的合力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为零是物体*衡的条件,如果有更多的测力计,可以用细线将几个测力计与小铁环相连,照步骤2、3那样,画出这些作用在小铁环上的力F1、F2、F3、F4……,它们仍是共点力,其合力仍为零,从而得出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也是合力等于零。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所说的共点力是在同一*面内的,所以实验时应使各个力都与木板*行,且与木板的距离相等。

  (2)实验中方木板应处于水*位置,避免重力的影响,否则实验的误差会增大。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2

【课题】力的等效替代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I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

2、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学*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内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兴趣:实验操作的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位移以及力的概念,初步接触了矢量的概念。

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矢量方向性的理解还仅停留在表面上。本节课应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矢量运算并非简单相加减,而是遵循*行四边形定则。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对于第一次接触*行四边形定则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大的飞跃,对于*惯于代数运算的学生来说,矢量运算是相对较困难的,也比较难以接受,如何让学生在以前学*基础之上接受本节课内容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图示法,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力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并掌握。

2、采用实验探究的学*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课堂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及临时反应能力(器材的灵活运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力的合成的研究与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用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惯,提高科学素养。

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思想

【教学难点】

实验的设计、*行四边形定则的总结与归纳、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

【教学策略设计】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课通过问题的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物理知识的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选用探究与验证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教学方法:

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

这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的实施,充分体现、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以引导的功能。同时,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真正体会到学*的乐趣,体会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实验中,使得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得到了应有的锻炼。

谈话法

在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了使老师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避免学生走一些没有必要的弯路,故而采用谈话法,提出一系列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小结。确保实验有效进行。

讲授法

由于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全部知识由学生自己来探究获得是不切实际的,故而应该辅之以讲授法,来帮助学生获得一些立即认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序的进行。

学法指导:

教学中,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将以小组合作实验的形式进行学*、与探究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分析数据、归纳结论,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让学生学得物理知识。同时,注意知识的运用,学生要学会理性分析、思考。总之,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不能变,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时时刻刻体现。

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一些图片、Flash来使学生获得学*物理知识的感性材料,感性的认识。使得课堂显得非常的有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砝码,细线,弹簧秤,木板,橡皮筋,绳套两段,图钉,白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通常物体都会受到多个力的作用,许多情况下这些力的作用可以与某个力作用产生同样的效果。

图 车陷泥潭

讲解图片内容:一辆车陷进了泥坑,用一辆汽车用绳子牵一下,就可以把它从泥坑中拉出来(如上图所示)。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 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出问题:

如果十几个人连推带拉把它从泥坑中拉出来,这时一辆汽车的牵引力的作用效果和十几个人的作用力作用效果有什么关系?

观察、思考

回答问题

用贴*学生实际的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课题,较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新课的引入较为顺利

[概念引出]

1、力的图示:让学生用2分钟时间自学,

回答问题检验自学情况,以与学生讨论的方式点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并试着画出简单的力的图示与示意图

图:力的图示

教师布置任务,回顾力的三要素的内容,进而提出问题:

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有什么区别?

思考、回答问题,跟着老师步伐,画出简单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内容较简单,没有必要全部讲解,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鉴于学生自觉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够,还是要点出二者的区别。

[演示实验] (2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演示实验引出力的等效、分力与合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内容:准备好一重物(一桶水),

A:两个学生共同提起

B:一个学生单独提起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引出力的等效

再经过物理图景的分析,点出“等效代替”的思想,为后续的实验设计思想买下伏笔。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图片展示

进行演示实验并帮助学生分析

引出分力、合力、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这几个概念

观察

思考

帮助老师进行演示实验

用贴*学生实际的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课题,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演示实验(学生可自行进行演示)并通过分析,较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概念的引出较为顺利

[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的合成;

SHAPE MERGEFORMAT

图 课件截图

进一步提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进而引入探究实验教学环节

提出问题:

1、方向相同的共点力的合成?

2、方向相反的共点力的合成?

3、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F与F1、F2之间的关系 ?

4、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合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分力

之和、之差呢?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的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逐步引出探究实验的内容

符合学生的认知*惯,易与为学生所接受

[提出猜想:]

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围绕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如何设计方案,探讨合力的求法

提出问题:

1、我们能否从几何关系上来寻找关系?

同时,教师展示多媒体,分力合成的过程

2、从几何上来寻找关系,即是将合力与分力的末端连接起 来,是一个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

引导学生得出是一个*行四边形

进而引导学生正式提出猜想:两个力的分力与合力末端的连接成一个*行四边形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3

  我本学期继续承担:高二(7)、(8)班的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二(8)班班主任工作。每周10课时。

  本学期进行物理(选修3—4)和物理(选修3—5)[广东版]的教学。物理选修(3—4)主要内容包括:

  1、机械振动

  2、机械波

  3、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4、光

  5、相对论;物理选修(3—5)

  主要内容包括:

  1、碰撞与动量守恒

  2、波粒二象性

  3、原子结构之谜

  4、原子核等。

  根据高考知识点分布情况和新课改要求,并针对物理班的教学特点和高考要求,特制定如下策略:

  一、教学设计:

  1、根据高二学生的生理和心里特点,以及新的课改精神和物理X科的高考要求和特点,制定符合特区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重点和难点,设计重点训练和难点突破办法。

  3、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加强演示实验的设计和使用。

  二、认真上课:

  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加强训练:

  加强专题训练,是提高解题能力和成绩的必由之路。本学期将进行如下专题训练:

  1、动量定理题型归类

  2、动量守恒

  ①人船模型

  ②临界问题

  ③多物体系统动量守恒

  ④子弹打木块模型

  ⑤碰撞模型

  ⑥碰撞中图像问题

  3、摆类问题

  4、机械波图像专题

  5、折射与全反射专题等

  四、课后辅导:

  加强作业批改,加强对学生学*情况的跟踪,及时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五、认真学*:

  1、坚持听课,注意学*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2、积极参加市里、区里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3、注意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学*,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的学*。

  总之,我要尽心尽力地完成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4

  我本学期继续承担:高二(7)、(8)班的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二(8)班班主任工作。每周10课时。

  本学期进行物理(选修3―4)和物理(选修3―5)[广东版]的教学。物理选修(3―4)主要内容包括:

  1、机械振动

  2、机械波

  3、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4、光

  5、相对论;物理选修(3―5)

  主要内容包括:

  1、碰撞与动量守恒

  2、波粒二象性

  3、原子结构之谜

  4、原子核等。

  根据高考知识点分布情况和新课改要求,并针对物理班的教学特点和高考要求,特制定如下策略:

  一、教学设计:

  1、根据高二学生的生理和心里特点,以及新的课改精神和物理X科的高考要求和特点,制定符合特区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重点和难点,设计重点训练和难点突破办法。

  3、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加强演示实验的设计和使用。

  二、认真上课:

  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加强训练:

  加强专题训练,是提高解题能力和成绩的必由之路。本学期将进行如下专题训练:

  1、动量定理题型归类

  2、动量守恒

  ①人船模型

  ②临界问题

  ③多物体系统动量守恒

  ④子弹打木块模型

  ⑤碰撞模型

  ⑥碰撞中图像问题

  3、摆类问题

  4、机械波图像专题

  5、折射与全反射专题等

  四、课后辅导:

  加强作业批改,加强对学生学*情况的跟踪,及时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五、认真学*:

  1、坚持听课,注意学*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2、积极参加市里、区里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3、注意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学*,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的学*。

  总之,我要尽心尽力地完成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波长、频率和波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第12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本节内容是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

  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周期(频率)、波速的决定因素,知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谁变谁不变。

  5).能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正确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

  2).通过画出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波形的训练,提高绘图技能,同时体会波动的时间和空间周期性。

  3).通过对波动问题多解性的讨论,训练学生全面、周密思考问题的素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波动过程的重复之美,体验周密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

  1.波速、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公式 的理解与应用。

  2.画出某时刻波形的技能。

  3.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有差距。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学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但是那时候的知识过于感性和肤浅,通过高中的学*会把知识落实的更加科学和深刻。

  五、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探究、交流、多媒体课件。

  六、教具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

  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还有教具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 复*并引入新课

  师: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主要异同有什么?

  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回答问题。

  师:与振动过程相比,波动过程要多出一种运动形式,那就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因此描述波动就需要更多的概念,本节课我们就学*描述波动的概念,同时进一步研究波动的运动规律。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扩展2)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五)份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1

  第一章 静电场

  学案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______电荷和________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____________电荷,毛皮带__________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______电荷,丝绸带______电荷.

  3.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________.金属中距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________________.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____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________在移动.

  4.把带电体移*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靠*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_,远离的一端带________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起电.常见的起电方式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5.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____到另一部分.

  6.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7.最小的电荷量叫________,用e表示,e=________.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e的____________.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做电子的________.

  答案 1.正 负 排斥 吸引 2.负 正 正 负

  3.电中性 自由电子 正 自由电子 4.异号电荷 同号电荷 感应 摩擦起电 接触起电 5.转移 转移 6.电荷量 库仑 C 7.元电荷 1.6 ×10-19 C 整数倍 比荷

  一、电荷

  [问题情境]

  在干燥的冬天,当你伸手接触金属门把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啪”的一声,手麻了一下,弄得你虚惊一场,是谁在恶作剧?原来是电荷在作怪.

  1.这些电荷是哪里来的?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

  3.除了摩擦起电,还有其它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吗?

  答案 1.来自原子内部 ; 物质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则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2.金属中距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 自由电子的自由活动是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

  3.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要点提炼]

  1.摩擦起电的原因: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____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____电.

  2.感应起电的原因:当一个带电体靠*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电荷,远离的一端带____电荷.

  3.常见的起电方式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________ 的转移.

  答案 1.负 正 2.异号 同号 3.电子

  [问题延伸]

  感应起电现象中实验物体必须是导体吗?

  答案 必须是导体,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二、电荷守恒定律

  [问题情境]

  现代生活中电无处不在,北京市一天的耗电量可达千万度,那么,电荷会不会像煤和石油一样总有一天会被用完呢?

  1.电荷是摩擦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吗?

  2.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是否守恒?

  答案 1.电荷不是创造出来的,它是物体组成的一部分 2.守恒

  [要点提炼]

  1.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2.“电荷的中和”是指电荷的种类和数量达到等量、异号,这时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________,而不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了.

  答案 2.零

  [问题延伸]

  怎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中“电荷的总量”?

  答案 “电荷的总量” 可理解为正、负电荷的代数和.

  例1 如图1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一带电导体C时( )

  图1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

  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

  解析 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附*,在A端出现了负电,在B端出现了正电,这样的带电并不是导体中有新的电荷,只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金箔上带电相斥而张开.选项A错误.

  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B端不是最远端了,人是导体,人的脚部甚至地球是最远端,这样B端不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正确.

  用手触摸导体时,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移走后,不再有静电感应,A端所带负电便分布在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有负电,两对金箔均张开.选项C正确.

  以上分析看出,选项D也正确.

  答案 BCD

  名师点拨 本节要求知道三种起电方法的特点,接触起电带同种电荷,摩擦起电带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则是*异远同,注意用手触摸最远端是脚或地球.

  变式训练1 如图2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球带正电,A、B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

  图2

  (1)如何使A、B都带等量正电?

  (2)如何使A、B都带等量负电?

  (3)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把AB紧密靠拢,让C靠*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把A与B分开后再用手摸一下B,则B所带的负电荷就被中和,再把A与B接触一下,A和B就带等量正电荷.(2)把AB紧密靠拢,让C靠*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再用手摸一下A或B,则A所带的正电荷就被中和,而B端的负电荷不变,移去C以后再把A与B分开,则A和B就带等量负电荷.(3)把AB紧密靠拢,让C靠*A,则在A端感应出负电荷,B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马上把A与B分开,则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例2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10-9 C和-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解析 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

  QA′=QB′=QA+QB2=1.6×10-9 C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QB′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

  ΔQ=-QB+QB′=3.2×10-9 C+1.6×10-9 C=4.8×10-9 C

  转移的电子数N=ΔQe=3.0×1010个

  答案 见解析

  名师点拨 对于两个带电小球电荷量重新分配的问题,如果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同性则总量*均分到一半,如异性则先中和,剩下的*均分配.如果未讲明相同的小球,不一定*均分配.

  变式训练2 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2.0×10-5 C的正电荷,小球B、C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先与球A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与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qA=________ C,qB=________ C,qC=________ C.

  答案 0.5×10-5 0.75×10-5 0.75×10-5

  【即学即练】

  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元电荷就是自由电荷的简称

  答案 C

  解析 最小的电荷量叫元电荷,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

  2.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摩擦起电是由于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C.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上的转移

  答案 BD

  解析 摩擦起电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而感应起电则是物体内部电子的转移.

  3.如图3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图3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答案 B

  解析 导体中自由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正电荷是原子核,不能移动.

  4.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2.4×10-19 C B.-***×10-19 C

  C.-1.6×10-18 C D.4.0×10-17 C

  答案 A

  解析 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1.6 ×10-19 C的整数倍.

  1.下列关于电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电子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显正电性

  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的异种电荷消失

  答案 BCD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自由电子的转移现象

  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正电荷和电子

  C.感应起电是自由电子的转移现象

  D.金属导电是由于导体内有可以移动的正电荷

  答案 AC

  解析 摩擦起电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感应起电则是物体内部电子的转移,所以A、C正确,B错误.金属导电是由于导体内有可以移动的自由电子,而不是正电荷,D项错.

  3.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小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带电情况可能是( )

  A.A和B原来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A和B原来带有同种电荷

  C.A和B原来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A和B原来只有一个带电

  答案 BCD

  解析 当A和B带有等量异种电荷时,接触一下后电荷被中和.A项错误.

  4.将带电棒移*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如图4所示,下列几种方法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图4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一球,再把两球分开

  D.棒带的电荷量如果不变,不能使两导体球带电

  答案 AC

  解析 A项正确,这是感应起电的正确操作步骤,B项错;C项正确,描述的是接触起电的操作步骤;D项错误,在感应起电中可以做到“棒带的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都带电”.

  5.如图5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靠*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

  图5

  A.金属球A可能不带电

  B.金属球A可能带负电

  C.金属球A可能带正电

  D.金属球A一定带正电

  答案 AB

  解析 由题意可知验电器是带电的(因箔片有张角),当不带电的金属球A靠*验电器的小球B时,由于感应起电,金属球A会带上异种电荷,因异种电荷相吸,所以验电器上带的电荷会更多的聚集到小球B上,箔片上聚集的电荷会减少,故张角减小,A项正确;当金属球A带负电时,同样因异种电荷相吸,使得箔片上聚集的电荷减少,张角减小,B项正确.

  6.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6所示,现使b带正电,则( )

  图6

  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D.b立即把a排斥开

  答案 B

  7.M和N是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1.6×10-10 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N转移到了M

  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1.6×10-10 C

  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了1.6×10-10个电子

  答案 C

  解析 由电荷守恒可知C项正确.

  8.某人做静电感应实验,有下列步骤及结论:①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②用手指摸甲球.③手指移开.④移开乙球.⑤甲球带正电.⑥甲球不带电.下列操作过程和所得结论正确的有( )

  A.○1→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⑥

  C.○1→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答案 C

  解析 ○1→②→③→④→⑤是做静电感应实验的正确步骤.

  9.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 C的电荷量,另一个带-2×10-8 C的电荷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

  答案 两球都带正电且均为2×10-8 C

  解析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要*均分配电荷量,故两球均带q=(q1+q2)/2=[(+6×10-8)+(-2×10-8)]/2 C=2×10-8 C,带正电.

  10. 如图7所示,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钟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 C的电荷量,求:

  图7

  (1)电子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

  (2)实验的时间为多长.

  答案 (1)5×107 (2)5×103 s

  解析 因每个电子的带电荷量为-1.6×10-19 C,金属瓶上带有-8×10-12 C的电荷量,所以电子瓶上收集到的电子个数为n=(-8×10-12 C)/(-1.6×10-19 C)=5×107个

  实验的时间为t=(5×107)/104 s=5×103 s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2

  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思考、交流、回答:

  不能这样说。

  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因此不能认为电压U跟电流I成正比,跟电阻R也成正比。

  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酒精检测仪的原理;

  观察图片,了解电子秤的原理。

  思考、交流、回答:

  可以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来求解。而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可以测出来。即: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了。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学生讨论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困惑。见板书设计。

  四、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

  五、布置作业1.完成《助学》上本节的题。

  2.完成“周六自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3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的现象、机理及其应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学*(了解)的方式,具体思路是: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动摩擦力;接着介绍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再说明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方向等);最后说明生活中的应用(利与弊)。

  对于“滑动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学*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把学生分成三组,自己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不同接触面性质、接触面积和接触面压力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一起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最后举例巩固一下。

  学*任务分析

  滑动摩擦力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滑动摩擦力。该内容是学*了重力与重心和形变与弹力的基础上,继续学*摩擦力。其主要特点是实验探究学*“滑动摩擦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滑动摩擦力的实际生活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寻找其中规律,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条件与方向);

  ○3正确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学会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

  ○2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者分析

  学生是普通水*的高一学生。

  ○1已学*了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

  ○2 *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日常应用(利与弊);

  ○3 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滑动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寻找其中规律并导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与原理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 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设备 砝码(若干个) 木板 贴有砂纸的木板 木板(长宽高不等)弹簧秤

  板书设计

  滑动摩擦力

  一 定义:滑动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二 条件 接触 挤压 相对滑动

  方向 阻碍相对滑动-----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 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压力大小(N) 接触面粗糙程度(μ)(将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三 公式:f=μ N (0<μ<1)

  四 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弹力、导入新课

  复*弹力,联系实际说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例如:一个弹簧板上放着一个物体,当换放一个更重的物体时,弹簧板的形变量会增大,说明物体和弹簧板间的弹力变大;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现象是,当我们用力推讲桌时,我们会感觉到好象有一种阻碍的力量(老师实验)。我们知道,这种力量决不是弹力,但它一定和弹力有关系,因为当我们推一个较小的物体时,我们就会觉得很轻松。那么,这种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呢?)马拉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却能拉很重的货物,在普通路面却不行。走路时在光滑的路面容易摔倒。这些是为什么?引入。

  师: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板书)

  师:从定义中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提问。

  生1:条件是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生2:方向是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即与相对滑动的力方向相反。

  (2) 探究思考

  师:那让我们实验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弹力。

  生2:接触面大小。

  师:很好!其实呢,老师认为还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那我们现在对其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对它们进行探究,看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老师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完成下表中的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下来观看同学实验,并指导。)

  表一

  甲组 乙组 丙组

  探究内容 与接触面压力关系 与接触面面积关系 与接触面性质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秤、木板、

  木块、砝码, 弹簧秤、木板、

  木块 弹簧秤、木板、

  木块、贴有砂纸

  的的木板

  实验步骤 把木块放在水*木板

  上,用弹簧秤匀速

  拉木块,读出这

  时的拉力并记录

  。在木板上放上砝

  码,再次用弹簧

  秤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和用

  弹簧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并记

  录。再把木块另

  一侧面朝下,

  (这次侧面应与

  上次面积不同)

  用弹簧秤匀速拉

  木块,读出这时

  的拉力和用弹簧

  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

  木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并

  记录。把木块放

  在贴有砂纸的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和

  用弹簧秤测出的

  重力(压力)并

  记录。

  结果 放砝码的物体受摩

  擦力大于不放砝

  码的物体受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两次受摩擦力一样

  大(由学生自行完

  成) 木块放在贴有砂

  纸的木板上受的

  摩擦力大于在木

  板上受的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

  与接触面的压力有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呢?

  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老师板书)

  表二

  根据每组同学们测出的数据填入以下表格;

  压力N

  摩擦力f

  作出压力N与摩擦力f的图像,寻找其规律。并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吧!

  师:好!那从图像中我们得出什么呢?

  生:压力与摩擦力成正比。

  师:对。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得材料决定,我们称之为动摩擦因数,记为μ。即有:μ=f/N。(板书)故f=μN。(补充说明: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式子中可知μ没有单位并由大量的实验证明0<μ<1。)

  师:下面我们举几个题目巩固一下。

  题1.课本73页的例题。

  题2:课本77页作业的第一题。

  题3:一个橡皮绳,原长为l0,用它悬挂一本书,静止时测出橡皮绳的长度为l1。用橡皮绳沿水*方向拉书使书做匀速运动,测得橡皮绳的长度为l2。设橡皮绳伸长的长度要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求出书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l2-- l0)/( l1-- l0))

  师:下面谈谈滑动摩擦力的应用。运用我们今天课堂上学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提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物体之间的压力。

  生2: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少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或减少物体之间的压力。

  师:生活的运用有:加润滑油,使用气垫;钉鞋,在轮胎上刻花纹等。

  (拓展: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讲课本中的信息窗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作业:课本77页第二、四题。

  教学总结

  更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滑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如果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f=μN,其中μ表示滑动摩擦因数,它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能直接影响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其取值范围是0<μ<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由学生小组自行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

  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会由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创新。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设计后记

  1. 通过生活的例子引入滑动摩擦力,并了解其产生的条件和其方向;

  2. 通过互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改变“以往以定论式的结论告诉学生”的教学,使学生对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探究过程中采用合作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兴趣。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猜想

  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

  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总结: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

  实验二:两名同学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学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会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

  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

  探究四:合力一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拓展引申: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个专门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应该如何制造?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教学反思: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实验做好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觉得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实验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有益。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电势差的概念及期 定义式 ,会根据电荷q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AB计算UAB,会根据电势差UAB计算电荷Q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AB=qUAB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 A - B ,知道电势的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

  3.知道在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4.知道什么是电势能,知道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能从类似的事物中找出共性。

  教学重点: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的引入

  教学方法:

  类比法、归纳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一个带正电的小球处于匀强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对它的力的作用,受力的方向如何呢?受力的大小呢?

  (F=Eq)。电荷在电场中受力的作用,我们引入了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场强E。它是与有无电荷q无关的物理量,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物理量。

  如果将带电小球从A点移动到B时,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吗?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从功和能的角度来研究电场。学*与电场能量有关的几个物理量(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电场力做功的问题我们不熟悉,但重力做功的问题。下面我们将从重力做功的问题出发来类比研究电场力做功。

  (一)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出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图)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A沿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位置,重力做功匀为mgh,与路径无关。

  与此类似,电荷在匀强电场中受力的作用,把电荷从A移到电场中的B位置时,也可以沿不同的路径运动。类似重力做功,电场力做功也与运动路径无关。这个结论是从匀强电场得到的,对于非匀强电场也适用。所以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研究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做功的问题,可以认为电荷沿直线运动到另一位置。这是电场力做功的一个特点。

  (二)电势差

  1.引入(出示重力做功与重力成正比的图)

  如果我们让不同的物体先后通过空间的A、B两个固定的位置。

  如:重力为G物体,做功为W1=GhAB

  重力为G2=2G……W2=…2GhAB……

  则:WG G成正比,其比值

  也就是说重力场中确定的两点间的高度差是一定的。与重物G的大小无关与有无重物下落是无关的。

  但让一重物在A、B间落下时,则出W和G,可以用比值量度出hAB。

  类似地(出示电场力做功Q与成正比的图)

  我们在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不同电量的带电体时:

  如果q1=+ q,设电场力做功为W1=W

  则q2==+2q,则A到B时,位移相等,在移动过程的任一位置处,q2==+2q,则q2所受电场为q1的2倍,即移动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W2=2W……

  则:W电 q成正比, 为一定值。

  这个比值是由电场的A、B两点的位置决定的量。

  与在这两个位置间移动电荷的电量大小无关,与是正电荷、负电荷无关,与在无电荷q无关。只是让这个电荷在这两点间移动后,用功和电量的比值把它的大小量度出来。在物理学中,把这个比值叫做电场中A、B两点间电势差。

  2.电势差的概念:

  板书:一、电势差

  1.定义:电荷q在电场中由一点A移动到另一点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WAB/q,叫做A、B两点间的电势差。用UAB表示。

  2.定义式:UAB=

  同AB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间移动时,电场力做的功多,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但两点间电电势差由电场本身决定,与Wq无关的。板书五:(1)点

  (1)物理意义:电势差是电场本身的性质,与Wq无关。

  (2)单位:1V=1J/C

  电量为1C的正荷,在电场中两点间移动时,电场力做的功如果为1J,则两点的电势差为1伏特。

  3.小练*:下面请看例1:

  动画演示过程,标出力和V的方向,指出A到B的过程,电场力做正功,则

  UAB= =……=2V。

  如果从B到A移动时,电场力做负功,其WBA=-WAB

  则UBA= =-2V

  由例题得到以下启示:

  (1):UAB=-UBA,(2)由于q有正负,WAB有正、负功,则其比值有可能为正、负值。一般我们只关心其大小,且电势差的大小记为U电压。初中物理中某导体两端的电压,指两点间的电势差。

  得到板书:

  (3)UAB=-UBA (4)|UAB|=|UBA|=U

  根据电势差的定义式,得变形公式WAB=qUAB

  板书:3:WAB=qUAB

  (三)电势

  我们用重力场中的高度差类比得到了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重力场中还有高度一词,表示什么意思呢?劈如说选择(室内)地面作为参考*面,吊灯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A0=3m,我们也说成吊灯的高度为3m。类似地,如果把电场中的某一点作为参考点,另一点A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势差就叫作A点的电势。

  电势的概念

  板书:二、电势

  定义:如果在电场中选择某一点为参考点(零电势点),则A点与参考点O之间的电势差叫做A点的电势,记为 A,为特殊的电势差。

  A=UAO=

  所以其单位也是伏特。

  下面做一个练*,求电场中各点的电势

  已知:q=+1C

  WAC=15J

  WBC=5J UBC

  WDC=-3J UAC UCD

  (边展示力分析为何正功、负功)

  则以C点为零电势点,则:

  类似地:UBC=5V,UDC=-3V(做成填空)

  则 A=15V B=5V D=-3V

  ①从计算中得到:电势有正、负值,是表示该点电势比零电势点的电势低,不代表方向,是标量。

  ②此时:AB之间的'电势差呢?

  推导:

  经观察,与A、B点的电势有何关系?

  (UAB= A- B)

  原来,AB点的电势差就是A、B点的电势之差,其值为负,表示A点电势比B点电势低是标量。不代表方向。

  ③如果以B点为零电势点,则A、C点的电势呢?

  则 A=UAB=10V B=0V

  看来,取不同的零电势点,各点的电势不同.

  ④此时AC点的电势差呢?

  UAC= A- c=10V-(-5V)=15V

  与原来以C点为零电势点的电势差相等。所以电势差是绝对的,与零电势点的选择无关,电势是相对的

  出示板书内容:

  UAB= A- B

  说明:电势是相对的,电势差是绝对的

  ⑤再看例题中各点的电势,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3.练*:例2:

  ①注意分析UAB=-10V为什么?

  正电荷由A B点,F与位移的方向做什么功?

  则WAB= qUAB=4×10-8J

  则电势能增加了4×10-8J,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

  ②如果电荷为负电荷,在同一电场由一点A移动到同一点B呢?

  由于电场没关,两点的位置没有变,则AB间的电热差不变。

  所以WAB= qUAB=2×10-8J

  电势能减少了,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

  ③此题还可由W=Uθ来计算,W的正负根据分析得出,正功为正,负功为负。

  四、小结:

  1.类比重力场的高度差引入电势差:

  UAB= 与q无关

  2.类比重力场的高度引入电势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扩展3)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范文5份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 1

  研讨会共分3个内容,首先进行的是名师现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全国第二届名师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赣县中学刘瑛给我们展示了《摩擦力》这堂课。刘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对于摩擦力的`实验设计,以及引导学生怎样体会生活中的摩擦力,把我们*时难以展示出来的利用实验展示出来了。信丰中学的郭训盛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电容器的电容》这堂课。这堂课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生活中难直接接触到电容器,因此,在课堂的开始,郭老师就给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形状的电容器,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电容器呢?电容器内部是有多么复杂的结构呢?郭老师现场拆开了一个电容器,同学们惊讶于电容器的内部结构非常简单。这个过程使同学们从感观上认识到了电容器,引起了学生的学*兴趣。接下来,郭老师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设计都超越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只用记忆的方式来背电容器的公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采用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注意到课堂本身,注重探究学*自主学*,每个探究实验,都是用事实去说话。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获益匪浅。

  通过这次学*,我获得的一些体会是:对于物理教学,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如,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好的实验来展现物理规律,好的语言来丰富教学,尤其能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因些,在*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积累知识,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用物理知识用解释,这样在教学中,才有可能能设计出那些巧妙的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 2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学生,并努力探索培养物理优秀学生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1991年以来,我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政治思想健康、学*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特别是王泰然、任宇翔、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五位同学分别在第22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得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在全国物理竞赛决赛中获一、二等奖各8人次,获上海赛区一等奖94人次,20人参加国家集训队.在令人瞩目的成绩后面,一般都有科学规律的东西.

  有人可能认为培养优秀学生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侧面来总结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效率和学*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题教学

  一般的*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题安排给学生练*,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

  (2)采用台阶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解题方法.学生有一道难题不会做怎么办?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而是另外出几道与这道难题内容相似,难度较小一点的题让他去做,或者是出一道内容完全不同,但所用方法有某些类似之处的题让他去做,直至他领悟出这道难题应该怎样解为止.我们称这种方法是搭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往上爬,用这种台阶法进行*题教学能使学生自己提高自己的水*,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解那道难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 3

  本学期在以前学*的基础上继续学*《课程标准》,并努力把《物理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大胆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学*《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高中的物理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衔接学*,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新课程教学,我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物理新课标以及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1、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合作学*,引导学生探究学*,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设置问题的情境化。在必修

  ①必修2、选修3—1中的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学*“电磁感应”通过思考题“实验观察填写下列表格,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可以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出最终的结论。

  ②教学过程上的差异。新课程标准下,要求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串并联电路”时,电表的改装不再是一节新的知识点而是以串并联电路的应用学生自主分析,以例题的方式,学生探究,教师只是引导得出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③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学*“自由落体运动”时,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用打点计时器打的纸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加速度的大小。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发现规律,学到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规律有了可信度,通过这样的学*活动,创设实验探究的情景,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新课标也注重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各种软件使学生更能直观的理解、认识物理的本质,并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思考与讨论、STS、做一做、科学漫步、科学足迹、课题研究等等是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考虑,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性学*

  ④物理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新课标要求物理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物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为“在解决问题中学*”的理念。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物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物理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物理,能使学生对物理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物理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物理、发现物理的热望。总之,通过本人一学期的新课程的物理教学,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对物理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探究、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在课程改革情景下,如何有效进行物理教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备课组活动或者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强化基础”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如何向学生展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人学有用的物理,让不同的人在物理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⑤以智能为核心,以情感为动力。课堂教学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紧,任务重”这个矛盾永远存在。关键是一抓上课效率,做到上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益;二要精心安排课上45分钟,抓好知识规律的落实;三是用集体的智慧,依托现在多版本教科书共存的优势,精选优秀的*题。这样,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取得点滴成绩的重要原则更是坚定的实践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人格需要人格的陶冶,爱是最好的教育”。其实我想,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诚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心中自然会有一杆秤,才能赢得每一位学生。要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位好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上好自己的课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你的课上的好,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学生就会被你渊博的知识所折服,被你精彩的讲课艺术所吸引,被你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所感染,用自己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树立威信和榜样,他们喜欢你,佩服你,才能敬重你,相信你,心甘情愿的跟你学。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和成功的愿望,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备学好知识的智慧,而且潜存着很强的人格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

  二、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从而使其厌倦。所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知识、智慧、口才、情感的综合体现,精心设计的课堂情景教学做到开卷之初就能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我做了许多探索。例如,在学*“电场”时,利用实验,运用形象化的三个演示实验展示抽象的“场”,演示一:悬挂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场);演示二:磁铁靠*小磁针偏转(磁场);演示三:用丝绸摩擦玻璃棒靠*通草球,通过观察现象并类比思考,建立起抽象的“电场”概念,这样将概念呈现给学生,就为学生搭建起思维起飞的*台。

  2、创设探究活动,体验学*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非常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方式,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在合作、表达和倾听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交流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探究学*,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索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他们认清所依据的物理事实和来龙去脉,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先让学生成为明白人,才能使其成为聪明人。 “探究活动”不是都要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还有思维探究的形式。例如,在学*“电场强度”时,目前我们不能应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过去的老教法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所以现在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因地制宜,采用逻辑思维推理的方法来加以突破。对这节课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猜想讨论和设计方案,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其一,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例如,用演示实验和类比方法引入抽象的电场。其二,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简单化。例如,研究电场强度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层教学,化简难点。其三,将生疏的规律熟悉化。例如,研究电场的叠加原理时从熟悉的力的合成法则迁移到电场的矢量叠加。通过思维的探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和研究,掌握对新教材学*活动的指导技巧和策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必须面对学生实际,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耐心培养探究*惯,逐项训练逐步提高;拓展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时间有限,但体验和探究无限。例如,学生在生活中可以体验和探究物体的*衡,在体育课上可以体验和探究力与运动,在上学的路上可以体验和探究路程和位移等等;还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探究,并不是每一项知识都适合用探究的方法来教学,也不是每一项知识都需要用探究的方法来学*,而且不同的知识内容,探究的方式也应合理选择,突出知识本身的特点来安排学*过程中探究的重点。例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则在实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合理的猜想和推理探究其结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小小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这样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发现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学*思维*惯,学生将会感受到学*的乐趣,且终生受益。

  三、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通过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本学期中,我们物理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先让每一位任教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然后备课组再组织全体物理教师开展研讨活动,从板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态、课堂的“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已从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发展为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这一转变,本学期,我校物理组在继续大力推进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分年级制定了物理学科分类评价标准,从物理思维品质,物理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表达和应用,物理运算能力,物理活动与课外学*,物理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物理学。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物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最后,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新课程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程给教与学都留有发展的空间,如何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

  1、由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达到模块学*的学分要求,有待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

  2、新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增加了广度,提高了能力要求,可是新课程安排的时间却相对减少了,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和研讨没有充足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冲突,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3、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如何让学生在新的高考改革制度下取得成功,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学*,这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努力。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 4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 5

  高中物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它更是“老大难”。因此,对于年轻高中物理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好这门学科也是一大难题;我据这两年在教学上的探索,有以下反思。

  一、重视把握教材

  以书为本,这就要求老师要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并且充分了解课本上的每一节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以及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老师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统筹兼顾。而把握教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阅读整套物理课本,注意观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做*年来的高考真题,注意高频考点在教材中的分布。

  3.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注意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二、多角度了解学生

  根据新课程改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21世纪的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怎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得启发学生呢?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基础,了解学生所需的教学方式方法,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对于了解学生的现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

  2.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

  3.认真批阅学生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存在的问题。

  三、充分驾驭课堂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也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对老师素质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能否驾驭课堂成为教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驾驭课堂我的体会是:

  1.充分认真地备课,预先设想授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2.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课堂上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3.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四、及时总结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总感觉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例如板书、引入的方式、例题的选择、课后的小结等等,然后我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备课本注明并写下反思,两年下来真是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真谛。

  以上是我对自己物理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内容上或多或少会有些不足和片面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不断的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物理业务水*和教学能力,使自己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教学,做一名优秀的高中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扩展4)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 (菁华10篇)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1

  依据新课标,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应实现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而多年来,制约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瓶颈恰是物理实验。为了更有利于选修部分教学,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在一年多实践的基础上,冷静思考、认真总结,并就我们在现阶段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出的实施方案,谈感悟点滴。

  一、准确把握物理实验及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科学定位不同类型实验应达成的教学目标。

  物理实验是以掌握物理要素及其相互间规律为目的,依赖仪器,通过人工复制和调控,减少次要因素的干扰,突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过程,且便于重复操作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我们所讲的物理实验是教学实验,它与物理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而做的物理实验----科学实验在科研方法与结论预期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物理实验教学则是师生互动,生生合作,通过实验方案设计、仪器选择、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分析论证等达到教学实验目的的过程。

  教学实验是目标,实验教学是目标达成的手段,两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在物理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致于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都不予以区分。实际上搞清两者的关系,对于我们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要求和功能不同。 依据高中物理实验分类,具体分析如下:

  技能训练型实验是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物理仪器的调整、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所以突出使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使学生正确的应用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培养学生学会看仪器说明书,学会使用仪器是主要任务。

  测定性实验主要用来测量某些物理量或物理常数。测定性物理实验总是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进行测量。因此,组织该类物理实验,关键的问题是使学生明确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或基本公式,确定待测量和相关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测量。

  验证性实验是在学*物理规律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训练实验技能。它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的理解所验证的物理规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由于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误差,因此,必须向学生说明误差的允许范围,且在误差的范围之内,实验的结果就可以认为与物理规律相符合,不能要求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结果完全一致。

  制作和装配性实验是为了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巧。

  探究性实验是在学*物理规律之前进的,也可以称为探索性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或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步骤探究物理规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从不同类型实验的内在价值出发,有所侧重的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走出每一个实验都必须按照科学探究的七过程进行的误区 ,准确、科学、有效的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

  二、关注新课程中实验特点的悄然变化

  1、物理实验的趣味化

  物理实验根源于假设加验证的探究性质,这决定它具有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强大功能。但是,以往物理教学因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和“知识系统”,使物理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对物理的学*。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物理实验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应是一个主要因素,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反复要求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如《质点 参考系与坐标系》课后科学漫步中认识GPS;《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补充关于单摆模型的碰鼻实验;《互感与自感》一节课后练*中“刘伟为何有电击感。等,这些实验简单易行,趣味性强,效果也明显,有效地提高了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创设出趣味实验等新的实验形式,使实验系列化、多样化,这正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强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

  2、物理实验的微型化

  微型实验同常规实验相比,具有仪器简单、村料少、省时省力、现象明显等特点。由于微型实验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物理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微型实验的器材来源广泛,取材容易,可达到人手一套器材,从而能实现人人动手。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和自制教具或学具,既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既体验了自主实验的成就感,又强化了实验的参与意识。如自由落体测反映时间就是一个实验微型化的典例。又如用书和本子构成斜面,用直尺测钢球在水*桌面上的运动速度等。

  3、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物理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物理知识广泛地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我们有理由创设一些新的物理实验形式,如“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等教育。如通过运动照片测相机曝光时间,制作静电除尘刷等。

  4、物理实验的社会化

  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的物理”这些理念落实到物理教学中,要求整个课堂教学贴*生活、贴*社会,使学生学*“有用的物理”。作为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其应用的原理。因此,通过物理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化问题,如:怎样用声控、光控元件节能?如何控制大城市的光污染等,借拓展物理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致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验教学理念与课堂实施案例

  1、 重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在设计与实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三个维度” 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通过实验设计体现知识对实验设计的指导作用;经历实录过程体现技能和方法;借助数据处理及实验总结体现实验价值观。同时要强化实验的教学目标,即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抓好"七个正确",即:选择仪器正确、安装调试实验装置正确、操作规程正确、观察方法正确、测量读数正确、处理数据正确、实验结论正确。

  2.深入钻研新教材,挖掘实验因素,清晰实验处理对策

  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新教材在实验内容、方法和编写上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传统课本上的分组实验,有详尽的方法与步骤,有现成的数据记录表格,新教材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做法,书上没有列出哪一个是分组实验。即新教材对实验的重视,体现在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发展知识,通过实验培养兴趣和能力。另外,新课标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器材等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各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楚哪些应该象过去分组实验那样处理,哪些应该作为演示实验。我们的做法是,千方百计让每一个可能由学生完成的实验均成为学生分组实验,同时,由于新教材较之旧教材的变动很大,加上新教材又有许多版本,有些实验器材不配套、跟不上,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可供使用,这就要求老师们重视对旧实验器材的改进,必要时可做一些自制教具,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2

  高 中 物 理 教 学 反 思

  ————物理组:赵丽梅 多次经历探讨周,听过数次探讨课后,让我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又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可以说,在学*的这些日子里,每一堂课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下面就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老师上课很累,学生听得厌烦提不起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学生的感受,逐渐转变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提高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也逐渐感受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对于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经常琢磨课程找到合适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的主体角色。

  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教学反思,还有更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3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摘要: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的*惯。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与时俱进。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就下来就这个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对传统物理教学的反思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4

  20xx年x月,我从大学毕业来到了xx二中,开始成为一名高一物理教师。紧张忙碌的高一上学期结束了,回首半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也有不成熟。

  今年,我一共带四个班级的物理,二班,四班,七班,十班。二班是重点班,其他三个班是普通班,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特点,二班 作为重点班,学生基础较好,学*的兴趣也比较高,学*的态度也非常好;四班是普通班中最活跃的班级,学生整体的学*状态也很好,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七班,相对来讲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一些不学*的学生,也有很多特别学*的学生;十班,作为我的带班主任的班级,相对来说学*物理的积极性比较高,学*状态良好。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学*。在教学上,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首先,改变学生对物理的看法,增强学生学*物理的动力。

  作为物理一科,在高中来说是相对较难,相对不好理解的科目,知识的转变,学*方式的转变,难度的增加,和学生对物理的了解,使学生在心里上对物理有个不好的印象,觉得自己学不好物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心里上,通过课下的交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我,接受我教的科目;在学*兴趣上,给学生讲解物理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摆脱物理枯燥的知识,用幽默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轻松学*;在课后的学*中,经常鼓励学生,从学生做会每一道题中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秉承让学生接受我这个老师,接受我物理这个科目,接受高中物理的学*方法的原则,从而为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常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将高中复杂的物理问题与初中相对简单的问题相衔接,降低问题的难度。

  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其次,根据学生的基础较差,我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与讲解,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理解后面复杂的问题,所以我注重基础知识的反复理解运用。第三,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 例如受力分析,从最初简单的找物理受到的力,到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再到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将力与运动结合起来求解问题。一步步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学*能力。第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中物理对学生定量的计算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采取的方法上在一节新课过后,让学生做相应的*题,讲解*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第四,在思维方式上,让学生从能听懂新课,理论知识,到能够听懂*题,再到最后能够独立的做题,独立的思考这样一个过程去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后的辅导上,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我都尽量去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也利用放学后的空余时间给学生解答问题,我相信,只要学生肯学,能够会做一套题,那么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去学*更多的。

  第三,在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和我自身的不足。

  在教学中,我发现我现在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三角函数等的掌握不好,这对受力分析有很大的困难,其次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不强,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独立去做题。这对真正掌握知识还有很大的困难。最后,从我自身的角度讲,作为一名刚刚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上的老师,我缺少经验,虽然责任心强,但是往往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够,使问题在讲解的过程中容易啰嗦,重复。再有对学生的评估不够准确,使教学中会在某些时候与学生的掌握能力发生脱节。这些都是我以后要注意的。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比较好,知识的掌握也有所提高,成绩也在稳定进步。

  最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的努力方向和需要改正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自己的问题讲解能力。在教学中更好的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学。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分析能力。多去听老教师的课,学*更多的讲课方式和经验,多想老教师进行交流,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教学方法上,提高自己的义务水*。我相信,通过我不断地努力,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水*,使学生更进步。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5

  高一许多学生在学*物理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增加难度。如例题和*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题,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物理的过程。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应当怎样学*,才能掌握学*的主动权,这就得设计具体的学法。

  二、在实施教法之中教授学法

  学生学*方法的形成,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是会成为学生学*的模式,而教师熏陶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方面就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的方法。

  (1)教学生学会听课。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听课是他学*的中心环节。学生获取各门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这一形式。所以会不会听课,对于学生学*成绩的优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某个物理教师的讲课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应如何抓住其特点适应他的教学,听好他的讲课,就更少有人研究了。通常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遵守纪律。但我们却常12常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脑子正常、智力不错,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但就是学*成绩上不去,每每提问,则一问三不知。仔细推敲,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听课,抓不住老师讲课的要领。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火候”,结合知识教学有机地讲述:①高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授课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学科有些什么不同。②高中物理中力、光、热、电四大部分各有哪些不同。③高中物理各种类型教材,在讲授方法上各有哪些特点。④自己讲物理课有哪些*惯,学生应如何做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听好课。

  (2)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牢牢抓住基本概念。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教师的思路是按照教材的系统,依据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展开的,所以要教会学生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跟上教师的思路的展开而展开,这样就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学*物理知识的同时,学*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能力。

  学*高中物理,掌握基本概念是关键。要教会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抓住:①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它是怎样提出来的。②了解概念的表达方式。③弄清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④搞懂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条件。这样学*基本物理概念,就算抓住了要领。学*物理基本概念,还应从反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

  物理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除了课堂上的讲授、示范外,在课后的辅导中,再在学法上给以指导和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我认为主要应抓住如下四点。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加强记忆,战胜遗忘。

  (2)在指导学生做*题中,引导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

  (3)要给学生留思考题,埋伏笔。把教材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和争论,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

  (4)要指点学生怎样去预*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列内容提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较好形式,关键要持之以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到看书和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6

  一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反面而收获良多,我在各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和二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也成熟。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再听课,先复*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7

  多次经历探讨周,听过数次探讨课后,让我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又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可以说,在学*的这些日子里,每一堂课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下面就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老师上课很累,学生听得厌烦提不起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学生的感受,逐渐转变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提高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也逐渐感受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对于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经常琢磨课程找到合适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的主体角色。

  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教学反思,还有更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8

  高 中 物 理 教 学 反 思

  ————物理组:赵丽梅 多次经历探讨周,听过数次探讨课后,让我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又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可以说,在学*的这些日子里,每一堂课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下面就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老师上课很累,学生听得厌烦提不起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学生的感受,逐渐转变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提高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也逐渐感受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对于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经常琢磨课程找到合适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的主体角色。

  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教学反思,还有更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9

  本学期的高一物理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学*物理兴趣。由于第一次教新课程一点经验都没有,可我相信工夫不负有心人。

  我勤学,只要有学*的机会都不会放过,这学期我外出听课8节同时作了很多新课程高考和会考题。这使我对新课程高考和会考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肩负高一四个班教学任务的我,更觉得责任重大。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发挥去年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教学。静心回顾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个人认为有些措施还是有收效的。

  一、热爱学生,*等相处,亲密合作。

  在过去教学中都热爱学生,只有对学生热爱,投入教学热情才会高涨。就能在教学过程渗入情感教育加强教学师生的交流,营造宽松学*气氛有利学生学*积极性。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现在的学生,在学*中更加有意识先接受老师,才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

  所以,师生互相尊重,*等相处,拉*师生的距离,达到和谐、融洽师生情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生活和学*中的知音,能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所教科目的学*态度,能在学*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兴趣和学**惯。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性和知识性融于趣味性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的老师。培养学生有美商的学**惯,以往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考试或作业书写不规范,在改考试卷或作业因看不清楚缺乏美感被扣分,教学过程为了不必错误,强调形成美商的学**惯。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新方法。

  1、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精心设置情境。如,学生学*牛顿第三定律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时,叫学生用不同的力敲桌子手有什么感觉,为学生猜想提供感性铺垫,在设计题目,我注意把设疑性转化生活有趣的情境,从而使学生通过生活例子教学将难化易。

  2、指导学生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网络化

  小结的环节就好像种庄稼收获的过程。如何对一堂课进行小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课堂小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可结合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小结、整理。

  在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坚持“立体分层”原则,依次让一名成绩优秀的、中等的、后进的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小结表述。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他们大致分别能小结表述出90%以上、70%以上、60%以上课堂所学。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特别是优生的创新火花,中等及以下学生什么地方尚未理解和掌握,为后续教学中及时查漏补缺,探求新知设下伏笔。

  考试复*中注意帮助学生加强知识体系间的联系,将知识编织成条理化、系统化和网络式,好象一部电影,学生随时抽出某个片断,对上题目击破,学生自由地驾驭知识。

  三、换位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我特别注重换位教学。

  老师对课本的知识非常熟悉,随时能够驾驭课本的知识,但学生就不一定能够做到。老师在教学上进行换位,假如我现在是学生应该怎样学好老师教给我的知识。从换位教学了解学生学*状况,为以后教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换位教学,老师多为学生的学*思考,改变学生不良好的学**惯,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对我的教学还是非常满意,我发觉,虽然没有新课程教学经验的我,对新课程变化还有点估计比较好。期中六校联考考试卷是我校高一备课组出的,得到兄弟校老师高度好评,内容比较好,考完后学生高兴,我也感到欣慰。

  无论怎样我下一学期都需要更加努力学*,脚踏实地地工作。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10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一和高二四个班的物理教学。一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

  加强学*,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和业务学*,紧紧围绕学*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新课改

  通过学*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一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学*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扩展5)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菁华9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的困惑是什么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通过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有个性发展。我们的工作是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趋势,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认为新课程要顺利实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事实上,目前困扰教师们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评价。传统的考试还需要吗?考试的成绩还重要吗?考试的重要其实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更是无法回避的,在强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的时候,教师最敏感的恐怕还是考试成绩的重要,只要考试不取消。即如何评价教学事实上是制约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是教师们心里最关心的问题。

  1.1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相信教师们都是熟知并认可的。关键的症结在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并落实这一理念。

  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常态观察,目前教师们的常态课更多是一种传统讲授式为主导的改进型,应当承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时,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惯于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你说出结果,造成教与学关系不协调。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思考与建议: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虽然教师们都经过了市级学科培训,甚至省级国家级培训,但很多在纸面上很容易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变得很难了,这不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得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是真正的解决。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使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

  1.2 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实施

  新课程必修教材在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作了适当调整,虽然删除了部分内容,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从本质上看新教材的教与学要求比原教材高,*均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比原教材多,主要渗透了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好上!这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2.1 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许多教师可能受多年教学实践积淀的经验干扰,加上教学评价严重滞后,担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认为新课程强调了三维目标,势必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知识目标从时间上就显得比较紧张,甚至会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例题的讨论、学生课堂练*,从而导致对知识掌握缺失,课外作业错误增加,会直接影响学*兴趣与学*成绩。

  思考与建议:制定教学目标的水*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的重要标志。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知识目标的“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的“经历”、“反应”、“领悟”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们需要仔细研读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熟悉、掌握新旧教材变化,体会这些变化隐含的目的从而领会编者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避免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

  1.2.2 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教材组织结构都变了,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虽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但实际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对教材如何处理,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如何把握,对省“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数。有些教师过分强**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不准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补充旧教材上的内容,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新教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是有所提高,“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频繁出现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更要动脑。学生自然会感到学*的要求增多了,学*的难度也提高了。例如,直线运动提前到第一、二章后和初中讲的概念完全不同,导致学生由于前概念的缺失,思维能力一下子拔高,学生就可能跟不上。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共同要求和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的结构如何安排等等,相信多数课都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很多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也都是新的问题和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所呈现的内容,课前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认真细致的准备,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师上课时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1.2.3 课时与进度的矛盾

  按照省里每周2课时的安排建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了。好在学校安排的课时多一些。一个模块36课时,相信多数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与巩固要靠自己课后下功夫。其实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不可能像听报告讲座看电影那样,听过了看过了就算数,它毕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也需要反复纠正,这些其实都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例如,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理解上都存在困难,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明了的,要经过反复的纠正和体会才能较好地掌握。

  思考与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导学*,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学生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时恰点适度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了*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3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

  新教材很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教学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用意何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是不*惯这样的教法。二是怕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少花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它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探究性学*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教师这样认识,让学生探究,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有时感觉让学生探究太浪费时间,半天还得不到应得的结论,教师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案例,一般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实施与利用。一则因为学生课余负担很重,忙于应付作业;二则社会、学校、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留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有口难言,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无法真正地按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我们认为,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铺垫。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避免以“学*体验”为时尚的随意、无谓的体验,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新课程呼唤新的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尊重传统的学*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

  1.4 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匮乏

  1.4.1 作业、练*等教辅资料不配套

  有一些发下的配套练*,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听懂,但很多题目不会做。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题目,窃以为教辅用书依然停留在原教材的套路上,与所学内容脱节。教师们感到,难以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本校学生的辅导用书和配套练*。

  思考与建议:把握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题要精心选择,大胆取舍,不要被资料束缚,提倡自编。

  1.4.2 教学设备陈旧和实验器材缺乏

  新课程中有关实验装备有很多更新,但学校实验室还没能跟上,导致教材和实际实验脱节。例如,我校没有添置教材中介绍的传感器。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实施好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想想是好,做做是难,要想爱你真的不容易。

  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题课教学设计

  【《课标》研读】

  1.《课标》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些了解,但是解决问题对规律的应用和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学资源】

  教材、ppt课件、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协和飞机失事”视频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感官与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对飞机起降问题的关注

  赋有“空中骄子”之称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2150km/h)。

  1969年10月1日,协和飞机首次超音速飞行; 20xx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退出了商用飞机的历史舞台。

  20xx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消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生。

  教师:让我们把沉重的心情化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和讨论,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问题1〗飞机跑道的设计

  请你设计一种飞机跑道,给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

  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

  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交流讨论 ――修正设计

  设计展示 ――规范要求

  第三环节: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分析,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价值

  〖问题2〗协和号AF4590班机的机长为什么还是拉起了飞机?有关数据:法国戴高乐机场跑道的总长度为4000m,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约为2.1m/s2,降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能够达到约1.4 m/s2,飞机拉起时速度已达到328km/h。

  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此时速度达到328km/h,飞机已经跑了20xxm,如果此时采取制动措施,还需跑出3000m才能停下来。因此,在地面减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机长拉起了飞机。。。。。。

  第四环节:通过对〖问题3〗和〖问题4 〗的思考和讨论,引出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3〗为了避免AF4590班机空难的发生除了延长跑道长度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飞机的制动加速度。

  〖问题4〗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

  机场跑道长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到95m/s即可升空。假定飞机在达到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学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通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1)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

  教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协和式飞机为什么退出了商用客机的历史舞台?

  高能耗、高燥声、载客量少、安全性……

  教师:人类在追求高速度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3)第二代协和飞机将于20xx年上天 载客能力达250人。

  教师:让我们关注它吧!

  第六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小 结〗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2)画出物理过程的分析草图;

  (3)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师:你可以使它更加完善吗?

  【发展空间】

  汽车的制动加速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请你尝试设计一种测定汽车制动加速度的方法。

  (课外研究)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集体完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的*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协和飞机失事”的视频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加主动、热切地投入问题的探究。在真实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与价值感悟。课堂上学生们以较大的热情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教学中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物理的良好*惯和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多,课堂的组织略显松弛,对学生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有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许多困惑,我们只有不断地学*和实践,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在给学生创设“体验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创新、创作的快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800字)

  我经历这么多教学坎坷,我对教学理念,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了一定的领悟.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踏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而今才发现,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兼程而养精蓄锐。

  一、作为二十一纪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要求教学中要有情感,要有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注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才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学*欲望。

  二、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应变能力和专业情感。新课程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堂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了“会学”,而学生的终生学*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作为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与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波动对学*的影响较大,而且这时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鼓励和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感情,真心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更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了,回报要比付出大得多。

  教育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脉不和,周身不畅,我将继续不断反思提练,争取最终上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三: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2875字)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撒一种*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 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环境,使学*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2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掌握科学的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培养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结合*两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构建和谐*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建立新的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等对话和交流;过去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控制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我认为: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要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探究。

  2、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

  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把“很好”、“不错”、“真聪明”、“了不起”等常挂在嘴边,把赞许的目光和掌声经常送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中得到快乐和动力。

  二、发挥教材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新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新颖丰富、联系生活实际;栏目分明、图文并茂;趣味性、可读性强,这给学生自主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借此基础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制定课前预*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前预*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要探究的新问题,了解明确新课知识中的疑点、难点、重点、激发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2、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自主学*问题情景,亦即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独立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

  3、充分利用教材中“实践与拓展”、“资料活页”、“我们的网站”栏目,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粤教版教材“实践与拓展”栏目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动手实验、调查或者搜集、分析资料等实践活动,以及有关知识拓展性的思考等。“资料活页”、“我们的网站”栏目中有介绍物理学家、物理发现、物理学及其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栏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三、积极实践合作学*,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学*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要有好的合作学*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建立学*小组。建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成绩、各种能力、男女性别等,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

  2、小组每个成员应有不同的任务或角色。如在四人小组的实验探究中,小组长、实验操作人、记录人、中心发言人等应明确分工;在课堂的讨论和交流活动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或者推导证明,对多个问题的研究,小组各成员应承担不同的任务。

  3、交给学生合作学*的方法。能说:要求学生学会中心发言,语言流畅清楚,能说服其它组的同学。会听:要学会倾听,听也是学问,要能听清他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听懂与众不同的见解,听好自己疑惑之处别人是什么见解。勤思:对别人的发言不能听而不想,要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要运用知识、经验进行反驳。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一方面,教师要认真落实教材中已有的探究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结合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在课堂内外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当学生学*了电路一章后,笔者经过精心的实验准备和教学设计,对“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的教学采用了课堂探究模式,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提出问题:当外电阻变化时,电源的

  输出功率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当外电阻为零,输出功率为零,当外电阻为无穷大,电源输出功率为零,故当外电阻从零逐渐变大时,输出功率先变大后变小。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

  实验室可提供器材有:干电池2节,滑动变阻器(20Ω),电阻箱,定值电阻(5Ω),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

  4、进行实验:学生开始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实验技能差一些的小组。

  5、分析与论证:小组初步处理实验数据。

  6、评估:各小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电阻变大,输出功率变小,与预测不相符。讨论分析后发现电源电阻太小,提出改进实验方案:采用等效电源法—给电源配置5Ω电阻,“增大”电源内阻。小组再次进行实验。

  7、交流:各小组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将其张贴在教室后面黑板栏内进行交流。

  这节探究课是一堂探究内容丰富、深刻的探究活动。通过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粤教版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与新课程标准和改革方面的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次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理解能力,即使合作探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3

  今年我从事高中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反思一年的教学工作并结合今年及历届几年的高考理综试题,要想做好高三复*工作,我觉得应做好下面几点:

  一、循序渐进,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

  高考对能力的考核要求首项便是理解能力。确实,只有对所学双基知识都能深刻理解,才谈得上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分析,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怎样才算对所学知识做到理解了?举例说吧,对交流电的有效值,如果以为最大值的√2/2倍就是有效值,那么,对这一物理概念就没有理解。因为这只是对特定交流电的一个数量关系,不适用于所有交变电流的情况。必须从有效值定义本身去理解,并能运用它计算出不同情况中交流电的有效值,才达到理解的效果。又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静电*衡到达时,其内部场强为零。如果对此结论误以为导体内部没有电场,则对这个物理规律也就没有深刻理解。务必通过仔细体味,明确在导体的内部既有施感电荷产生的电场E1,又有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E2,它们的矢量和为零;同理,施感电荷的电场和感应电荷的电场迭加的结果,则使导体各处电势都相等。能这样来理解这个物理规律,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才算是到位了。

  怎样才能做到深刻理解双基知识?我认为必须安排学生坚持“循序渐进”这个原则。任何贪多、求快的复*安排,或以解题来带知识的速成复*方法,都只能食而不化。快则快了,然而对所复*的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不深不透,不可能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循序渐进”是按课文的章节顺序,稳扎稳打。具体说,可按以下几项来操作:

  ①对每节课文坚持认真阅读,及时消化,理出要点;

  ②独立完成相应的巩固作业,检查自己对所涉及的概念及规律的理解程度;

  ③每章结束,可借助一些参考书搞一次单元小结,理一理本章知识线索;

  ④每逢大型考试,再将知识回头联系。以上各项如能持之以恒,则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定会有相当的收益。

  二、正确处理知识的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我认为,总复*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扫描全部的知识。在这上面千万不能心存侥幸,搞什么猜题押宝,随意舍弃或疏忽自认为不重要的、不会考的部分。例如今年高考实验考的是二极管,二极管应作为教学中的边缘知识,如果未重视这些边缘知识,就会丢不长施。尤其在时间有限的复*课上,老师一般很难详细述及所有内容,因此,对于面上一定篇幅属于识记性质的知识,需要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加以弥补,以免形成知识的缺漏。这就是正确处理知识面的意思。但在物理学科全部知识中,毕竟也有主次之分,所以还得在复*中注意突出重点。例如就力学部分而言,力和运动学知识可视为力学的准备知识,而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功和能的关系则是整个力学框架的重要支柱。对这些重点内容,复*务必追求突破性进展。所以,讲课时要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的总结及分析解剖;消化时务求深刻理解它们的内涵。同时找些例题帮助学生熟悉它们的应用;练*则需要有一定的反复以求熟练掌握。只有正确处理好面和点的关系,才可能达到既拣芝麻又抱西瓜的最终目的。

  三、规范地做好各项练*

  练*在总复*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要想通过练*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力求规范地解题是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具体说务求做到两条:①要规范地使用物理规律。不少同学常从生活经验角度去解物理题,比如用动能定理时*惯从功、能的数值上加加减减来得到结果,而不问列式的物理意义。这种不规范的混乱的思维方式,只能使认知水*停滞在生活经验的层次上,正是复*中一大障碍。物理学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像动能定理的应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过程及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然后区别各力做功的正、负,再搞清过程的初态和终态,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数和等于动能增量列出方程,这之后的代数运算便容易了。如果在*时练*中始终能坚持这样规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时间久了必然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一定会上升到新的层次。②要将题做完整。我接触过一些学生,做练*“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或整理到代数式但懒于代入数字运算等,都不肯将题解到底。他们之中不乏最后失败的实例,均因为他们没有从日常的练*中得到收益。许多物理题,粗一看解题方向似乎很明显,仔细一解才发现里边隐含着重要的变化及关键。再说,一个完整的解题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要有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单位的处理;有数字的运算……所有这些,无不涉及双基知识及个人的素养和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改进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解题,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得到不断启发和训练,题解得再多,然而水*提高不快、工作不实,最后必定导致复*工作的低效率。

  四、通过专题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三复*的后阶段,在基础知识的认知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可考虑搞一些专题性质的复*。采用归类、对比的方法,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综合、分析的能力。拿物理图象举例说吧,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原来散见于力学、热学、电学等章节,初学时一般只能就事论事,学的是一个个图线的某个方面的意义。复*时若还是机械重复一次,认识必然还是支离破碎,不能提高认知能力的水*。如果搞一个“物理图线”的专题,综合一下已有的对图线的各项认识,就能从图线的涵义、截距、斜率、走向、覆盖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线的物理涵义。这样,对图线的认识、解释、翻译的能力便得到了提高,再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4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这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和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要对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

  1、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凡是实验性较强的教材,教师要采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设法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增加课外小实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要做,而且还要认真做好。总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讲、动脑想,从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

  2、实验教学还要着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启发、引导、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观察方法的培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如放大法、对比法、代替法、转换法、比较法、*衡法和模型法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

  二、从物理教学内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教材内容决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双边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必须突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我们选择教法应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经过优化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堂成功的物理课,通常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几种教法的随意凑合,一定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选择、认真实施的结果。

  第二,还要改革教师在课堂的讲解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综合性,在课堂讲解,可随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不同方式:如对教材内容从知识结构、逻辑关系推理论证方法等作完整、全面的讲解;对实验性较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作启发式的讲解;对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学生容易发生差错的问题,作点拨式讲解;在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或进行练*之前,作提示性讲解;根据学生在预*、自学或复*中所提疑点,作释疑性讲解。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活动。三、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兴趣倾向,学*自觉性和独立性比强,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中常希望独立思考求解,学*气氛比较沉闷。这给教师了解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可采取下列方法:加强讲解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讲解时要注意反馈系统运用,如作业、讨论、考试中的反馈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活动;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口头的、书面的练*。

  四、从教学关系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必须加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活动。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师是交流的主导一方,其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最优学*情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但教师的活动不能离开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可见,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少不了学生的配合;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努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根本。

  总之,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5

  在我国以前就提倡老师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教育家认为,反思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教育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关键是否进行了反思,因为反思你就去找原因,在教学中存在那些不足,我们要进行那些有效的教学改进呢?我们该如何进行物理教学反思?这个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年轻教师,更要加强反思,新时代的教师有新时代的特征,要时时更新教学观念,去掉那些不适合时代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反思就是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动力。而一种成功的教育要不断改革,反思。我们的教育经历古代的科举制度,八股文教育制度,当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这些教育制度在不断更新和进步,改掉了不适合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的东西。具体到物理的教育教学,也要通过不断改革实验,改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反思,使的我们的物理教育阵地更加有向前踏步的活力。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感觉到反思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从那些角度去进行反思呢?

  第一、物理教学需要在引导学生上下功夫

  高中物理在自然科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重要性对科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高考填报志愿的专业中,物理专业是最多的,这给同学们向往学*物理提供了原动力,因为我们现在读书,一条出路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很多同学选择填报物理专业,因为考上大学的机会比较大,虽然是这样,但是物理难学,也摆在学生们面前的一个槛,通过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题目在能力和难度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老师在高一新生进入学*时,要求总是想要学生一步到位,这样无形中加大了学*物理的难度,本来我们在学完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后,由于这两节要用到数学的函数关系,同学在初中的数学进行课改后,删掉一些物理解题需要的知识,这使的本来难学的物理,血上加霜,有的老师在这里面还要加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动态*衡进去,想一下给学生学懂,越是达不到效果,欲速则不达,学生觉得物理怎么这么难学,一段时间就放弃物理学*,这相当于埋葬了自己的教学。

  因此,我觉得高一学生要适当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把学生吸引过来,这也是提高学*物理兴趣的一个原因,我们在课堂教学要看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没有什么反应,你就要及时调整教学,降低难度,也可以通过作业反馈来看,大多学生不会做,说明学生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要降低难度,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降低教学难度,一旦学生顺利跨上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事情就达到了事半工倍的效果,我记的大学一个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好不好,关键看学生喜不喜欢你的课和物理老师,”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教学实验,给学生理解透这个概念,规律,我们不要一味的讲解,一味的提海战术,到头来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老师在方法上引导不对,很容易造成误区,如果先好好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觉得物理是容易学的,你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第二、物理教学需要在确定教学目标上努力

  1、双基目标的落实,我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掌握,现在高三老师在进行总复*时,感觉到力不从心,什么原因?因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为以后学*埋下了隐患,例如,在讲解力的合成时,老师只注重滔滔不绝的讲解,这样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太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要创造物理情景,让学生去想,去思考,因为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同,你一味地扩大教学容量,势必造成这里听不懂,接下来想不清出的局面,所以在教学中,多去设置疑问,让学生出错,达到思维共鸣,我们要与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模式,真正提高学生能力。

  2、一个章节的重难点在哪里,要明确,一节课的重难点在哪里也要明确,这样在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时间上你就要怎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那些内容多花时间,哪些内容少花,或者一笔带过,在这过程中,明确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主次不分,这就导致教学效果和学*效果下降。

  3、老师的配合很重要,老师总以为很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因此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的反映,显的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是需要一个过程,不要过分高估学生的认识能力,最好从原始认识,我们往往认为很好理解的,学生没有理解,因此,我们要多多了解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调整思路和方法为学生用。

  第三、物理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力气

  1、物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在思维方面要具有逻辑性,这就需要解题也要规范,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特别是计算题,很不规范,有很大的任意性,一方面,学生的思维不清晰造成,另一方面是学生从初中带上来的学**惯,直接造成解题不规范,在教学中,老师要为人师表,拿出行动,在黑板上板书要规范,不要随手画图,这样无形中,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行为,假如你不用刻度尺画图,学生也跟着你一样,随手在作业本上画图,逐渐的养成*惯,学生的作业也就规范了。有时我们忽略了过程,只注重结果,这样就会造成思路定势。

  2、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不要人错误的思

  维永远深藏在学生的脑海中,把它杀在萌芽状态。因为课堂和课后训练是提高学*物理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也显得很重要,因此老师在选题要特别注重,要做到举一反三,做的是方法,而不是提海战术,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让学生做了这题,类似的题目要懂得做,而不是做一题,只懂得这题,达不到教学效果,白忙一场,因为学生在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过程。而且布置的作业要有合适,难度要适宜,不要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信心。还有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检查学生那些掌握的,那些是还没有掌握的,然后针对学生错误的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方矢,达到作业的目的。在讲解题目时,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题该怎样解,做到规范,听了一道题,有所收获,不要盲目的乱讲一气,达不到效果。

  第四、物理教学需要在教学基本技能上努力

  1、老师要有教强的专业知识,讲解题目就不会出错,首先讲解内容要有逻辑,不要东扯西拉,过度自然,节奏性要强,语言要精练,表达能力要清晰,上课特别要富有情感,充满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老师的板书要规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在心目中,设计好自己的板书,布局合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你能随手画一个完整的圆,学生也会佩服你的。合理的板书,使的学生在记笔记容易记忆,思路清晰。

  3、在操作实验、教具方面要熟练,因为熟练的操作使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这节课的节奏性也强,达到教学目的。

  总上所述,是笔者几年教学生涯中的一些感悟,我记得大学的一位博士导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教学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教学,取长补短,拓宽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起来。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6

  一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的*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方式,拓展学生学*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方式,研究性学*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综合探究”;*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7

  高一物理新课程实施*两个月,在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有颇多感受,对新课程教学作阶段性小结,为进一步实施新课程教学做更好的准备。

  一、学生方面

  1、本届高一新生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届,从初中就开始了。

  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信心十足。

  这是好的方面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是思维品质不是很高,比较冲动,偏激,好钻牛角尖,容易将老师讲的内容课本的结论当作绝对的真理,不懂得辨证思维。

  所以对高中物理中的理想模型的观念的建立有一定的思维障碍。

  有些学生初中物理知识贫乏,没有系统性,物理思想更是欠缺。

  这对我们实施新课程会造成负面影响。

  2、学**两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学生普遍反映是高中物理难学,有70%以上的同学觉得有些不适应,但是他们都表示有信心学好它。

  二、教材方面

  火车站中的列车时刻表求列车在某段间运行时的*均速度大小还是*均速率,两者是有区别的。

  还有P72实验与探究部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压力间的关系”中教材介绍的方法根本无法做到物块能匀速滑动,因为钩码的质量无法连续变化的,实际实验做不到。

  因此本人认为教材必须做必要的修订。

  2、教材与配套的练*有些脱钩,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有些概念,方法介绍得并不一定很到位,特别是物理方法介绍得不是很系统。

  可是配套的练*却很难,需要用的物体知识比较多,物理方法的运用也比较多,需要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也很高,综合性强,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三、教师方面

  1、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新课程教学,加强理论学*,能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加强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

  2、但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的深、广度把握不一定准确,同时,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对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自主学*方面的自由度把握感觉比较难。

  如果观念没有改变,难免又会回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

  四、对策

  1、针对学生的特点,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科学的学*方法,将辨证思维,相对真理的观念,逐渐引导学生认识。

  向学生说明学*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的深入,随着知识储备越多,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越清楚,学*的理论就会逐渐得到修正,就会越接*于客观世界。

  科学无止境,告戒学生不要迷信权威,更不要迷信老师。

  但是,在一定范围内科学还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在一定范围内还是真理,我们还得要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还是应该学会利用教材实施新课程教学,要学会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该创新的地方,可以创新,有更好的方法进行实验,就应该指导学生使用你的方法。

  除了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外,还要兼顾未来高考的要求,一些好的思维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都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

  3、要尽量创造条件,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能真正体现自主学*,能够自动探究,真正有所得,就要多创设情境,多提供实验设备,挖掘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8

  我在讲复*课时经常是费了力气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在哪里?结合此次学标活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课中,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时,学生则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课的质量,使师生的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的机会。 例如在复*电磁感应时,可以根据解答磁通量,感应电流、电动势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去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那么教案应该如何设计呢?课前针对复*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如何实施呢?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

  3、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9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这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和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要对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

  1、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凡是实验性较强的教材,教师要采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设法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增加课外小实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要做,而且还要认真做好。总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讲、动脑想,从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

  2、实验教学还要着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启发、引导、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观察方法的培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如放大法、对比法、代替法、转换法、比较法、*衡法和模型法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

  二、从物理教学内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教材内容决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双边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必须突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我们选择教法应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经过优化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堂成功的物理课,通常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几种教法的随意凑合,一定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选择、认真实施的结果。

  第二,还要改革教师在课堂的讲解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综合性,在课堂讲解,可随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不同方式:如对教材内容从知识结构、逻辑关系推理论证方法等作完整、全面的讲解;对实验性较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作启发式的讲解;对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学生容易发生差错的问题,作点拨式讲解;在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或进行练*之前,作提示性讲解;根据学生在预*、自学或复*中所提疑点,作释疑性讲解。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活动。

  三、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兴趣倾向,学*自觉性和独立性比强,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中常希望独立思考求解,学*气氛比较沉闷。这给教师了解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可采取下列方法:加强讲解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讲解时要注意反馈系统运用,如作业、讨论、考试中的反馈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活动;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口头的、书面的练*。

  四、从教学关系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必须加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活动。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师是交流的主导一方,其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最优学*情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但教师的活动不能离开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可见,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少不了学生的配合;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努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根本。

  总之,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扩展6)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5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

  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下课后的感受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深刻,更能理解课堂教学的得失。因此,课后反思自我备课和课堂教学,特别是记录一些有感情、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有用的话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反射的基本形式

  1、课后做总结和反思笔记。课后总结和反思笔记是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想法或困惑,以便重新审视他们的教学行为。

  2.、物理课的听力和评价活动。

  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听力与评估是一项涉及课堂的全面而丰富的活动。通过相互观察、协商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及时与教师沟通分析,促进教学策略的改进,无形中促进了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第二,反射的基本材料。

  1、教学目标反思

  首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要求两个方面分析他们是否达到了课前预定的目标。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致。否则,将直接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埋下祸根。例如,当教师解释“滑动摩擦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他们没有彻底解释“相对”,并且示例训练不到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往往会确定错误的滑动摩擦方向。为了提高课堂能力,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意识,教师经常关注自己。一个人总是在说话,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训练,导致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师应自觉地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科学、系统、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在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等实践活动

  其次,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否正确,决定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如果不正确,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意义。如果不清楚,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如果一个班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关于关键知识的重点讲座,或者错误地将只有“难”的知识视为“关键”。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效率的下降。

  对于某些知识,教师不应该认为这很容易,或者他们应该满足于他们的自我解释是清晰的和到位的,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不观察学生的反应。因此,我们应该随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准确、顺利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达成共识。

  2、反思有意义的案例,如记录一些课前没有想到但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好句子和隐喻。例如,在讨论弹性力的组成时,我想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讨论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中的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差异时,介绍月球-地球对话,这有助于你在以后的讲座中应用它。

  3、对训练练*的反思

  首先,问题解决应该标准化。物理学是一门具有严格逻辑体系的学科。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2

  一、 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从物理教学内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教材内容决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双边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必须突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选择教法应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经过优化选择的教学方法。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通常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几种教法的随意凑合,一定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选择、认真实施的结果。

  其次,还要改革教师在课堂的讲解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综合性,在课堂讲解,可随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不同方式:如对教材内容从知识结构、逻辑关系推理论证方法等作完整、全面的讲解;对实验性较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作启发式的讲解;对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学生容易发生差错的问题,作点拨式讲解;在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或进行练*之前,作提示性讲解;根据学生在预*、自学或复*中所提疑点,作释疑性讲解。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活动。

  二、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兴趣倾向,学*自觉性和独立性比强,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中常希望独立思考求解,学*气氛比较沉闷。

  这给教师了解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可采取下列方法:加强讲解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讲解时要注意反馈系统运用,如作业、讨论、考试中的反馈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活动;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口头的、书面的练*。

  三、 从教学关系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因此,必须加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活动。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师是交流的主导一方,其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最优学*情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

  但教师的活动不能离开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可见,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少不了学生的配合;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所以,努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根本。

  总之,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的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3

  教师教学的困惑是什么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通过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有个性发展。我们的工作是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趋势,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认为新课程要顺利实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事实上,目前困扰教师们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评价。传统的考试还需要吗?考试的成绩还重要吗?考试的重要其实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更是无法回避的,在强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的时候,教师最敏感的恐怕还是考试成绩的重要,只要考试不取消。即如何评价教学事实上是制约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是教师们心里最关心的问题。

  1.1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相信教师们都是熟知并认可的。关键的症结在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并落实这一理念。

  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常态观察,目前教师们的常态课更多是一种传统讲授式为主导的改进型,应当承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时,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惯于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你说出结果,造成教与学关系不协调。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思考与建议: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虽然教师们都经过了市级学科培训,甚至省级国家级培训,但很多在纸面上很容易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变得很难了,这不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得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是真正的解决。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使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

  1.2 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实施

  新课程必修教材在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作了适当调整,虽然删除了部分内容,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从本质上看新教材的教与学要求比原教材高,*均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比原教材多,主要渗透了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好上!这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2.1 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许多教师可能受多年教学实践积淀的经验干扰,加上教学评价严重滞后,担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认为新课程强调了三维目标,势必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知识目标从时间上就显得比较紧张,甚至会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例题的讨论、学生课堂练*,从而导致对知识掌握缺失,课外作业错误增加,会直接影响学*兴趣与学*成绩。

  思考与建议:制定教学目标的水*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的重要标志。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知识目标的“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的“经历”、“反应”、“领悟”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们需要仔细研读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熟悉、掌握新旧教材变化,体会这些变化隐含的目的从而领会编者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避免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

  1.2.2 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教材组织结构都变了,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虽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但实际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对教材如何处理,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如何把握,对省“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数。有些教师过分强**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不准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补充旧教材上的内容,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新教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是有所提高,“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频繁出现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更要动脑。学生自然会感到学*的要求增多了,学*的难度也提高了。例如,直线运动提前到第一、二章后和初中讲的概念完全不同,导致学生由于前概念的缺失,思维能力一下子拔高,学生就可能跟不上。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共同要求和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的结构如何安排等等,相信多数课都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很多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也都是新的问题和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所呈现的内容,课前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认真细致的准备,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师上课时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1.2.3 课时与进度的矛盾

  按照省里每周2课时的安排建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了。好在学校安排的课时多一些。一个模块36课时,相信多数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与巩固要靠自己课后下功夫。其实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不可能像听报告讲座看电影那样,听过了看过了就算数,它毕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也需要反复纠正,这些其实都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例如,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理解上都存在困难,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明了的,要经过反复的纠正和体会才能较好地掌握。

  思考与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导学*,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学生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时恰点适度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了*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3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

  新教材很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教学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用意何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是不*惯这样的教法。二是怕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少花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它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探究性学*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教师这样认识,让学生探究,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有时感觉让学生探究太浪费时间,半天还得不到应得的结论,教师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案例,一般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实施与利用。一则因为学生课余负担很重,忙于应付作业;二则社会、学校、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留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有口难言,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无法真正地按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我们认为,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铺垫。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避免以“学*体验”为时尚的随意、无谓的体验,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新课程呼唤新的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尊重传统的学*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

  1.4 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匮乏

  1.4.1 作业、练*等教辅资料不配套

  有一些发下的配套练*,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听懂,但很多题目不会做。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题目,窃以为教辅用书依然停留在原教材的套路上,与所学内容脱节。教师们感到,难以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本校学生的辅导用书和配套练*。

  思考与建议:把握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题要精心选择,大胆取舍,不要被资料束缚,提倡自编。

  1.4.2 教学设备陈旧和实验器材缺乏

  新课程中有关实验装备有很多更新,但学校实验室还没能跟上,导致教材和实际实验脱节。例如,我校没有添置教材中介绍的传感器。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实施好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想想是好,做做是难,要想爱你真的不容易。

  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题课教学设计

  【《课标》研读】

  1.《课标》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些了解,但是解决问题对规律的应用和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学资源】

  教材、ppt课件、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协和飞机失事”视频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感官与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对飞机起降问题的关注

  赋有“空中骄子”之称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2150km/h)。

  1969年10月1日,协和飞机首次超音速飞行; 20xx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退出了商用飞机的历史舞台。

  20xx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消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生。

  教师:让我们把沉重的心情化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和讨论,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问题1〗飞机跑道的设计

  请你设计一种飞机跑道,给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

  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

  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交流讨论 ――修正设计

  设计展示 ――规范要求

  第三环节: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分析,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价值

  〖问题2〗协和号AF4590班机的机长为什么还是拉起了飞机?有关数据:法国戴高乐机场跑道的总长度为4000m,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约为2.1m/s2,降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能够达到约1.4 m/s2,飞机拉起时速度已达到328km/h。

  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此时速度达到328km/h,飞机已经跑了20xxm,如果此时采取制动措施,还需跑出3000m才能停下来。因此,在地面减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机长拉起了飞机。。。。。。

  第四环节:通过对〖问题3〗和〖问题4 〗的思考和讨论,引出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3〗为了避免AF4590班机空难的发生除了延长跑道长度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飞机的制动加速度。

  〖问题4〗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

  机场跑道长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到95m/s即可升空。假定飞机在达到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学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通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1)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

  教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协和式飞机为什么退出了商用客机的历史舞台?

  高能耗、高燥声、载客量少、安全性……

  教师:人类在追求高速度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3)第二代协和飞机将于20xx年上天 载客能力达250人。

  教师:让我们关注它吧!

  第六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小 结〗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2)画出物理过程的分析草图;

  (3)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师:你可以使它更加完善吗?

  【发展空间】

  汽车的制动加速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请你尝试设计一种测定汽车制动加速度的方法。

  (课外研究)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集体完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的*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协和飞机失事”的视频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加主动、热切地投入问题的探究。在真实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与价值感悟。课堂上学生们以较大的热情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教学中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物理的良好*惯和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多,课堂的组织略显松弛,对学生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有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许多困惑,我们只有不断地学*和实践,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在给学生创设“体验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创新、创作的快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800字)

  我经历这么多教学坎坷,我对教学理念,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了一定的领悟.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踏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而今才发现,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兼程而养精蓄锐。

  一、作为二十一纪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要求教学中要有情感,要有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注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才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学*欲望。

  二、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应变能力和专业情感。新课程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堂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了“会学”,而学生的终生学*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作为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与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波动对学*的影响较大,而且这时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鼓励和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感情,真心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更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了,回报要比付出大得多。

  教育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脉不和,周身不畅,我将继续不断反思提练,争取最终上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三: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2875字)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撒一种*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 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环境,使学*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4

  高二物理学*是整个高中物理学*的转折点,我在高二物理教学期间,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很用功,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每次的考试成绩低下,讲过多次的题目还是错,甚至刚讲过的题目也做不对,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跟学生谈心时,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种情况在高二学生中相当普遍。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高二学生物理学*特点,以及针对物理学*上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对高二学生学*物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高二学生进入高三学*物理也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通过这一学期的高二物理教学,我觉得高二学生学*物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堂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课上不积极思考,一味的跟着老师走。

  2、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审题和分析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如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是凭着感觉答;表达能力差,如作图不规范,计算题解法不规范,不注重物理表达式的书写。

  3、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审题粗心、乱代公式、书写混乱、运算能力差等。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思考:

  1、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

  学懂的标准是每个物理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

  “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

  2、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高中的物理的学*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

  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模型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叠加合成原理等等。

  3、及时复*,巩固所学知识

  4、讲一题,懂一题;做一题,会一题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提高课堂效率,讲究教学方法,做到

  讲一题,学生会一题;培养学生做一题,会一题的思想,不要炒冷饭,讲了多遍学生也不懂,学生做了多遍也考不出来。

  总之,高二学生物理学*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师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精编*题,精讲精练,以便提高物理成绩。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5

  关于物理的学*,很多老师都会遇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以前都没有好好学*,现在想把物理学好,我该怎么办,我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完全是没有完全从头开始的必要的,因为物理知识的学*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千万不可因为前面的知识忘记了,而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在复*旧知识的时候,而跟不上新课,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因此会得不偿失。那么,这部分学生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操作呢?

  首先,不要放弃对新知识的学*,因为新的知识最终也是会变成旧的知识,这样会导致你不停的复*,不停的追赶进度,手忙脚乱,学*的任务不断的加重,最后不得不放弃!

  第二,高中的物理知识是相通的,必修部分的知识真的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学*后面知识的必备的基础,比如在必修部分我们学*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学*选修3—1的电场的时候,我们会学*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也会学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匀变速运动,在必修部分我们学到了圆周运动的问题,在选修部分我们会学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这部分也学的时候圆周运动,等等很多,因此我们在努力学好现在的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是我们在很好的复*,因此没有必要从头再来,否则,事倍功半!

  第三,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的特点,学生应该多去练*正在学*的这部分知识,和相对应的*题,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做题,而不停下来进行思考与总结。让学生不断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运用的更加熟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做准备,但是如果不停下来思考,它考察的是什么样的知识点,和前面我们学*的知识有什么关联的话,那么学生前面学*的知识漏洞还是很难弥补的,因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做题,一边总结,这样,当题目中不断的出现必修部分的相关知识点的话,说明这是一个必考的内容,需要加强练*,达到复*最好的效果,这就如同生物上学*的“用进废退”的原则,经常出现说明很重要,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

  所以,学生在学*物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一定要请求一下老师的帮助,给予一定的方法上的指导,避免盲目的去复*,最终,导致学*的压力倍增!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6

  我在讲复*课时经常是费了力气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在哪里?结合此次学标活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课中,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时,学生则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课的质量,使师生的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的机会。 例如在复*电磁感应时,可以根据解答磁通量,感应电流、电动势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去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那么教案应该如何设计呢?课前针对复*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如何实施呢?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

  3、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7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二、物理学*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像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三、培养差生学*物理的兴趣

  差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浓的学*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8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掌握科学的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培养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结合*两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构建和谐*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建立新的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等对话和交流;过去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控制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我认为: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要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探究。

  2、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

  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把“很好”、“不错”、“真聪明”、“了不起”等常挂在嘴边,把赞许的目光和掌声经常送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中得到快乐和动力。

  二、发挥教材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新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新颖丰富、联系生活实际;栏目分明、图文并茂;趣味性、可读性强,这给学生自主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借此基础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制定课前预*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前预*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要探究的新问题,了解明确新课知识中的疑点、难点、重点、激发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2、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自主学*问题情景,亦即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独立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

  3、充分利用教材中“实践与拓展”、“资料活页”、“我们的网站”栏目,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粤教版教材“实践与拓展”栏目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外动手实验、调查或者搜集、分析资料等实践活动,以及有关知识拓展性的思考等。“资料活页”、“我们的网站”栏目中有介绍物理学家、物理发现、物理学及其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栏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三、积极实践合作学*,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学*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要有好的合作学*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建立学*小组。建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成绩、各种能力、男女性别等,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

  2、小组每个成员应有不同的任务或角色。如在四人小组的实验探究中,小组长、实验操作人、记录人、中心发言人等应明确分工;在课堂的讨论和交流活动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或者推导证明,对多个问题的研究,小组各成员应承担不同的任务。

  3、交给学生合作学*的方法。能说:要求学生学会中心发言,语言流畅清楚,能说服其它组的同学。会听:要学会倾听,听也是学问,要能听清他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听懂与众不同的见解,听好自己疑惑之处别人是什么见解。勤思:对别人的发言不能听而不想,要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要运用知识、经验进行反驳。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一方面,教师要认真落实教材中已有的探究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结合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在课堂内外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当学生学*了电路一章后,笔者经过精心的实验准备和教学设计,对“电源的输出功率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的教学采用了课堂探究模式,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提出问题:当外电阻变化时,电源的

  输出功率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当外电阻为零,输出功率为零,当外电阻为无穷大,电源输出功率为零,故当外电阻从零逐渐变大时,输出功率先变大后变小。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

  实验室可提供器材有:干电池2节,滑动变阻器(20Ω),电阻箱,定值电阻(5Ω),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

  4、进行实验:学生开始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实验技能差一些的小组。

  5、分析与论证:小组初步处理实验数据。

  6、评估:各小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电阻变大,输出功率变小,与预测不相符。讨论分析后发现电源电阻太小,提出改进实验方案:采用等效电源法—给电源配置5Ω电阻,“增大”电源内阻。小组再次进行实验。

  7、交流:各小组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将其张贴在教室后面黑板栏内进行交流。

  这节探究课是一堂探究内容丰富、深刻的探究活动。通过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粤教版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与新课程标准和改革方面的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次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理解能力,即使合作探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9

  摘要:随着新教育改革的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迎新一轮的反思。在新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新要求,力争从根本上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从各地的实践证明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弥补过去教学活动中不足的地方,而且是教师取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重点分析了四川省内新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并有所反思。

  关键词:新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作为一门在*常应用较为广泛的基础科学,受到各高中学校的密切关注。在过去的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升学为目的采取题海式方法传授物理知识,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而不能理解物理在实践中的巨大价值。随着新教育改革的进行,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得到了反思,教学活动开始以物理为载体拓展学生新思维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宗旨转换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发展奠定基础。

  一、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一般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条教学公式就很好地说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新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就要很好地利用这一公式,只有对高中物理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反思,才能取得进步和长远发展。这不仅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物理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在新程改革下,各高校要不断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反思,向当前研究性学*不断靠拢,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途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学*中不断反思,从而找寻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如今,新程教育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正需要这种反思精神。新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抛弃原“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下就从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了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途径。

  1教学手段的反思

  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复杂困难的物理知识,有以下手段可供选择:

  (1)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避免理论堂的死板,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除了演示理论知识以外,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仿真、视频、实例动画等改变教学方式,(fsir)在增加堂趣味性的同时吸引学生眼球。教师在备时应该避免大量字,以简洁易懂的提纲和表格为主,以此说明问题。

  (2)学校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学*小组,通过自主讨论解决部分知识难点。学生可事先查阅书籍和资料得出相关结论,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查阅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川部分学校可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改善学生自主学*能力。学校可以开发相关网站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观念的反思

  一般教师的观念都为非主动,没有自己的思想,通常都是简单的重复和抄袭,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教师必须学*相关新程,积极反思自身教学观念,在深层面上更新和改变四川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四川高中物理新标在对物理知识教学提出了新标准和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也是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培养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其相关方面的教学。相关堂教学一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教学过程的反思

  四川高中新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了解问题的发生和解决途径。在物理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前体验人生、了解社会、关心底层人士,积累相关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比如,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且相互交流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和解决方法。教师应以*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一起探究学*,在学*的同时和学生成为朋友。教师做总结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讨论过程上,肯定学生正确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另外,“探究式学*”也可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外,鼓励学生融入社会。

  三、新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四川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更深一步进行自我调节,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四川省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回顾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进取,丰富专业知识和开阔理论视野,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知:在新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四川省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国家培育出一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伟大建设作出贡献。在高中物理教学反思中,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促使高中物理教学在新时期得到长远发展。

  参考献:

  肖吉霞。浅析我国新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xx(01):91

  初中物理教学堂背景导入方式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谈高中物理教学新导入的技巧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0

  第二十三届湘鄂边教学比武结束了。告别了美丽的宜昌,美丽的夷陵中学,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在应用环节,要求学生分析求合力的各种方法时,可以有多种方法,针对每种方法,我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在分析图像环节,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图像做了预判,再根据这种预判做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再比如,备课过程中,我一开始对传感器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通过上网的和电话查询的方式得到了答案,并且将其自然的穿插在课堂中,使得学生对传感器的原理更加清楚,更加便于后来的教学。

  意外

  到这里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就像一个运动品牌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和学生合作做实验时,没有想到是事情发生了——滑轮突然掉落。没有办法,只得现场安装,这样的话会使得本来时间就很紧的课变得时间更紧,而且,在安装的这段时间,学生也不能没有事情做,于是我说了一句:“我们做任何实验都不可能不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要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简单的一句话时间,滑轮已经安装好,可以继续进行实验了,有惊无险。

  其实在这堂课之前还有一个意外,就是这里的场地条件和我预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投影很不清晰;主机离讲台太远,我无法接好数据采集器的线;讲台太高、太小,如果仪器放在讲台上,数据线没那么长,如果仪器不放在讲台上,又太低,学生看不到实验操作。最后我们几个老师一直将仪器调试到快十二点才回去休息。

  遗憾

  可是最终我们还是只能将仪器放在学生课桌上,这样的话就太低了,课后就有老师提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我做的实验,又因为投影不太清晰,后面的学生看不太清采集到的数据,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又因为滑轮掉落的意外,使得时间紧促,到后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这样又产生了赶时间的嫌疑。

  当然,这堂课最大的遗憾却是来自本堂课设计本身,主要是学生的参与面太小,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到最后虽然改进了很多,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

  思索

  这些遗憾,虽然有些解决的很漂亮,但是有些却因为我的考虑不周到而无法解决,这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环境预想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没有考虑完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和素养。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慢慢的去体会。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一堂课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等中的首*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等中的首*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等中的首*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尾声

  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当然,更别忘了为他们的出色演绎而叫好——这就是遗憾为我沉淀的思索。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物理课的学*中不仅需要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围绕这一原则,我们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

  笔者所教学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正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的。

  一、变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教材中本节课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而忽视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难免“穿新鞋走老路”,也不符合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一般规律。所以我觉得把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更符合一般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恰当的设置了探究点

  科学探究要求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怎样把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我们的课堂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各方面都探究,为探究而探究只能死路一条,所以恰当的设置探究点很重要,应该既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又要参与探究。首先,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入、过渡、分析结论、课堂小结等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其次,探究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学生实验的参与等几个环节。实验方案的设计能体现学生应用原有知识并且创新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就设计出了多种方案,有些已经打破了课堂、学校区域的限制,而这些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的生活中有好多现象和事例需要学生去总结,培养学生这种关注生活、关爱大自然,搜集身边信息的意识也是我们的责任和要求。我觉得本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搜集整理实验信息是需要的和恰当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穿不好纸带的,但有同学们在互相帮助中学会了,使不会的同学知道这是应用摩擦力的原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语言所提及的范畴,它无形中拓展了课堂的外延,这出乎意料的收获不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吗?确实,组织好教学比单纯讲知识更重要。

  三、注重了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教学

  注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的过程和基本的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讲,这样面向了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起点,我觉得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四、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充分体验了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这正是课堂的两个大环节,教学设计在这里也占用了较长的时间。

  其次,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测结论——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五、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又分小组亲自实验,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了“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看到学生几个人一小组,热烈讨论整理的气氛,我充分体验到了一种满足感,适应于新课标的物理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鸦雀无声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是‘热热闹闹’的。”

  六、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实验时,一只手拿纸带,一只手拿重锤,那就没有手控制开关,结果不得不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还有的同学请求其他组同学帮忙;还有一个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控制开关合作探究的气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听到学生说“谢谢”、“没关系”时,看到他们笑嘻嘻、无拘无束的神态时,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搞探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心和决心。仔细品味起来,整个课堂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挖掘改进的地方。受实验条件(多媒体教室无课桌和充足的电源)的限制,学生无法分组实验,逐个做实验在无形当中又多用了很多时间;最后*题的处理有点仓促。因为留下的时间少了;学生的热情还应该再调动的高一点。当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这节课的价值,能够引起大家来思考或者是批判,也是有意义的。我会虚心接受意见,找到以后的增长点。

  总之,我认为这节教学设计教改意识明显,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成功的。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2

  引言:谈谈我对现阶段高中物理学*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谈谈个人教学的反思。背景:回顾我的教学生涯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在我从教高中物理13年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学生跟我说怕学物理,焦急的问我应该怎样学好物理,虽然有的同学学*很用功,但其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考试的成绩低下,学生学*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学生还普遍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我觉得这主要是归咎于高一物理的学**惯的养成和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高一的物理学*是衔接初中物理学*的转折点,高中物理相对初中物理而言区别很大,如果高一物理跟初中物理衔接恰当,难易适中,学生学*自信心就会大增,高一基础就会学好,那么高二、高三的物理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因此,研究高一新生物理学*特点,以及针对物理学*上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对高一新生渡过这一转折点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整个中学物理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下面就我个人教学的经历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望同行指正。

  一、学*物理的主要问题: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2.阅读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公式不明,乱代数据。

  3.书面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

  4.数**算能力差:数理结合意识不强,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物理*题当中的字母题的运算混乱,变形不当,对题目条件和问题的运算不清,数学函数运算错误,单位混乱。

  5.综合实验能力差:实验目的不明确,很茫然;实验原理不清,不知道实验的操作原因,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二、问题成因分析:

  1.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崭新而又陌生的学*环境,自己角色的变换,面对新的集体,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他们迫切需要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2.高中的课程及教学方法与初中大不相同。高中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不但课程增多,而且内容增多,难度加大,教学进度快,知识原理抽象,各学科的知识都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不可能像初中时那样仔仔细细地讲,手把手地教。这让不少学生感觉很不适应,心理波动很大,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

  3.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缘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学生在初中没有独立学*物理课,并且初中物理学*的基本上是很浅显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但是高中物理更注重理论的演算和理解,有些知识比较的抽象,要真正地弄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同时还要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对高一学生而言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相当欠缺: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图象结合物理情境的想象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况图的*惯;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等。

  4.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要改变初中时的学*方法,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有良好的学*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自觉做好预*和复*,同时还要勤于笔记和经常进行整理。然而,不少高一学生没有认识到笔记和整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跟初中一样上课听讲就可以了。总之,高一学生对物理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外因来讲,教材的梯度增大、教师的授课方式变化等对高一学生造成影响。从主观方面来讲,学生自身学*过程中存在的惰性和方法,才是影响学生学*成绩的主要因素。

  三、解决办法:

  1.切实让学生学懂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对每个概念和规律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

  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就要求在*时的教学中需要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准确精练,不是随便看一遍就可弄懂的,必须反复阅读和揣摩。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还要注意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此外强调重视实验,把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2.教会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3.强调并落实*时学*中知识的及时复*与巩固: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强调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在弄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并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更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几点反思

  (一)在对学生教学方面的反思

  1.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课堂教学行为

  要努力转变教学行为。我们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生动化,情趣化和实例化,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要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素质培养,不断地探索、实验、总结和完善提高。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物理的入门、基本物理知识的落实依然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搞好*时的课课清、周周清工作,把所布置的作业及时评改和讲评,做到不落下一个问题、不忽视每个知识细节,认真落实学生当中的问题。要在学生的熟练掌握上下功夫,不仅要抓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而且要从其产生的背景,建立的过程以及具体应用上展开教学与探索,使知识点完整、立体、丰富,使学生真正理解。

  3.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

  *几年的物理高考一直在引导高中物理教学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所以新知识的教学要多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应贴*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理性归纳,这是一个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同时要鼓励、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放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检验、巩固,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必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注重学生基本物理*惯的养成

  学*物理的一些基本*惯必须要养成。这里需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严格作图。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作图,然后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也养成一个规范作图的*惯,并且善于把一个物理问题准确地图示出来。二是努力提高数**算能力。学生的数**算能力普遍不好,需要加强训练。三是规范解题过程。要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论证要有初步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至少应通顺。

  5.继续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要持续坚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要让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规定实验的有关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设置实验情景,提出实验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那么,实验的思想意识就会形成,实验的方法就会掌握,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就会真正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个人教学业务水*方面的反思

  1.勤于物理课案例的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通过案例的研究和思考,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对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常教学中需要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很多。

  虽然我对教学反思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反思的问题都还需要我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我个人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的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不断的教学反思会促使我成长为一名研究型、复合型的、更加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3

  昨天,根据学校暑期培训的要求,为本组老师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我执教的课题是“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由于是临时接到的任务,所以备课时间比较紧。以前在上高一时,经常将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节第二节“时间和位移”这两节内容合并在一起一节课上完。而现在要求我第一节内容就要上一节课,那就要求我必须准备很多的素材。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高中物理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描述物体的三个物理概念。其中“质点”这个概念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描述问题的运动时遇到一定的困难,造成这个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困难?”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先阅读课本,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我在进行总结。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好,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比较高。

  参考系这个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所接触,我觉得在高中阶段对参考系的难点就是我们在解题时能够灵活的选择参考系,因此我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分别以地面为参考系和以火车为参考系分别列式求解,从而体会选择火车为参考系解题的优越性。

  坐标系是为了定量的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位置的变化而引入,学生相对也比较熟悉。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为学生介绍了世界上的另外三大卫星导航系统。

  整节课我觉得在“质点”这个地方的教学还有所欠缺。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为什么要引入质点这个模型,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有什么意义。期望在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4

  【摘要】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机遇、激情与喜悦,然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凭激情和热情去进行新课程教学,而应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去实践,并且在每一段的实践中进行及时、适时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让我们耳目一新,使基础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物理课堂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课堂活跃但易失控,时间浪费多;新型的学*方式流于形式;真正的知识点无法落实,班级内部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借新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教学实践中,每走一段路,我们都应该回头看,对每个教学环节、细节进行冷静客观的洞察、反思:新课程实践中,我们是否真正能够领悟新课程的理念,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做到了些什么。我们应执着地保持清醒的反思状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一:抓住基础,发展能力

  教育教学无论如何发展,夯实基础与发展各种物理能力都是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

  然而,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最基本的物理能力的培养,急迫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基不牢,任何能力的发展都是一场空谈。

  可以举一些物理公开课常见的迷惑:

  如教“*衡条件的应用”,任课教师花了大半个课时来展示通过网络搜集到的许多与力*衡的应用相关的素材,如:体育场馆、杂技表演、建筑和桥梁等等。给人一种这是一堂美术欣赏课,并不是物理课的感觉。诚然,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等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这是一堂“物理课”,教师应该抓住物理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分清主次。

  这些现象应值得我们反思:新课程实践中,该怎么教才是物理课堂的目标?我想,应抓牢双基,当堂巩固,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学*基础知识的技能。

  反思二:理性学*,高效合作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过程和方法”最为关键,因为它关系到学生在学*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态度”,更关系到学生在学*过程中运用何种学*方式进行学*。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但是,课堂教学中,对于这些学*方式的引导和运用,我们仍存在许多误区,出现了学*方式流于形式,作秀味道太浓。因此,在实施每个教学内容之时,我们有必要对诸多学*方式加以比较与分析。

  首先是传统学*方式与新型学*方式的思考。

  教学改革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全然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如讲授法等,它们能较长时间地被运用,说明它自有其值。我们在探讨与尝试新的学*方式时,不能一味地放弃旧有的方式。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学*不是盲目自发的学*,应是一种理性探索性的学*。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在许多时候演变成了无效的讨论。专家认为:合作的目的是“1+1>2”,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时,我们必须力求做到合作学*的有效性:

  其一: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这样的问题,可通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的一般加工方法和策略解决,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二:加强对合作学*方法的指导。一次合作学*下来,通过实验中的合作,学生会感受到这种方法比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蛮干效果要强得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合作学*,渐渐地,他们就会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的学*,自觉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当然,还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的时间和空间,否则合作将难以进行。

  在学生的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学*主题重点运用何种方法,并切实根据学生自身实情,灵活结合其他学*方式进行学*。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之中或之后,我们有必要反观所运用的学*方式,冷静分析当与不当。适时的反思会让我们及时地走出学*方式运用的误区,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

  反思三:冷静判断,适当引导

  新课程在运用新思想、新理念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没有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完全摒弃以前旧有的模式、方法,热情高涨地运用新型的学*方式进行惊天动地的尝试,课堂活跃了可学生真正“学”不到什么;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于是观望徘徊,出现急躁。

  反思四:借新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有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授新知识时感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太麻烦;或者觉得课时过少浪费时间,以至于不能在计划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假探究、假合作;更有甚者,把题海训练当作是新课程的自主学*,把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题训练当作是重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探究性学*,把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指导当作是师生的合作学*……有人曾这样描述:新课程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结语:课程之旅,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的方法及其终身学*的能力。新课程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因为改革是个漫长的旅程,它注定是一条崎岖不*、充满荆棘的道路。然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广大的教师仍将在教育改革这条路上“上下求索”,在实践中反思,不断地认识理念与实践的差距,冷静地分析与解决,以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在反思中实践,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使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法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学*的革命(古瑞荣、陈标、许静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5

  高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作为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师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努力摸索、学*、实践、反思,对如何搞好高中物理教学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备课要认真而充分

  结合新课标,在阅读教材和做大量相关练*的基础上,再进行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与同事交流,将获取的信息或者是自己的感悟及时补充到教案中,使教案的内容充实而有条理,知识体系完整而清晰。

  在备课时,我觉得要认真地琢磨教法,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我喜欢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条理化,因此,遇到难讲的知识点、*题我总是反复研究如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将难度化解,然后努力由一道题想到一类题的解法,即人们常说的“多题一解”。

  二、练就过硬的教学技能

  首先,讲授知识要准确,语言要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表达要清晰,语气要抑扬顿挫,要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这决不是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板书要精当,书写要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也是很重要的。

  再次,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要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恰到好处地使用教具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三、抓课堂效率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要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教学,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地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我们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的讲解已经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四、要加强落实

  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要将训练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训练要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再有就是作业布置了一定要收、收了一定要批改、批改了一定要讲评、讲评了一定要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

  总之,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总结,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使教育教学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5)份(扩展7)

——高中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5份

  高中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 1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渐加深,能够掌握学*物理的基本方法。根据期终考试情况来看,*均成绩基本达到要求,优良率较好,*行班成绩差距不大,但提高班优势不是很足,及格率有待提高,极差学生需要减少。

  目前主要解决的问题:

  1、有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还不够牢固,某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灵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思想还不够。

  2、学生对物理学*重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3、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更好的物理学*方法,书写规范性需要加强。针对此种情况,制定如下相应方针:

  1、加强备课,多进行物理教法的研究,增加和优化物理实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2、抓好双基落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勤思考、多动手,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强调作业书写的规范性

  3、做好*时的测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做好重点突破,同时提高他们的学*动力,加强学生对物理的重视。

  4、抓好差生,争取一开始不拉掉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优秀率,适当增加*时题目的难度,不至于使学生见到少难的题目,便失去信心。

  具体到整学期的教研教学:

  (一)花大力气落实常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物理学*都有进步。

  1、抓好教师备课关。通过教研活动,在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规定一部分时间作为各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时间。形式上各年级备课由本年级备课组长一人主讲,介绍备课思想与所做的工作,由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达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实验、备学生、备反馈环节",原则上做到"细备课"、"精备课",做到课堂事件无遗漏,能注重学生特点,从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

  2、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上课质量问题。要求组内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精讲多练,狠抓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争取大面积丰收,不放弃每一名学困生,并进一步培养尖子生。

  3、在教研组教研期间做好作业的批改与交流工作,研究作业与练*反映出来学生的问题的对策。作业针对学生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效果的巩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速度和质量的提高。

  4、在教研活动期间探讨学生辅导方式与成效。以备课组为单位,实现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但辅导应以学生需求为主,不占用学生有限的课外自*时间。

  5、研讨如何做好物理学科后进生与尖子生的工作。搞好学生学*环境与条件的创设,不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由教师进行不定期集中辅导。

  (二)研讨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秩序与教学环节更趋于合理化

  1、配合学校安排,搞好组内听课,开展多层次的听课和随机听课。听课结束后,在教研活动期间,由主讲教师对课堂设计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以此来提高组内教师对教学各环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在教研活动期间,安排各种课型的教学讲评活动。发挥本学年第一学期的经验,进一步探讨除常规新授课之外的实验操作课、实验交流课、*题课、章单元小结课、期中期末复*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的规律与特点。

  3、本学期将有目的地进行教研组内说课活动。通过每次教研活动时间说课活动,进一步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提高业务能力。

  4、在教研活动期间,研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发生在当前阶段的现象。

  (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为专业化教师提供帮助

  1、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与岗位培训。参加各种机会的外出听课,外出学*,校本培训等。

  2、注重教研组与其他教研组、其它兄弟学校物理组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多学*,多探讨,多提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使我校物理教学工作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有较大的进展。

  附:相应教学章节教学要求

  第六章力与运动

  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

  3、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

  4、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5、理解并掌握二力*衡的条件。

  6、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

  7、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8、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

  9、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10、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11、知道在非*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七章压强

  1、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2、通过实验理解压力。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知道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6、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7、知道液体压强的分布规律。

  8、能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解释分析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9、能在实际应用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10、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1、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2、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1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第八章流体的力现象

  1、知道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认识浮力。

  4、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5、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6、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7、理解沉浮条件。

  8、利用沉浮条件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9、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10、通过实验探究,熟悉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第九章功与机械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理解机械效率。

  5、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十章机械能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了解生活中的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2、通过学*,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能解释简单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高中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 2

  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学科教师都在深化教学创新,力争让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做好教学创新,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认真研究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可以说高中物理到底是围绕新课标来开展还是继续围绕高考指挥棒来开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真正认同新课标,才能用新课标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1、要注意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应试教育的一大缺陷是对学生的感情和态度教学太片面化,没有结合具体的各学科教学来展开,而是在思想政治、社会与历史等学科中体现出来,物理、生物等侧重自然教育和技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情感态度的培养,这是非常不对的。如果只掌握了技术和理论而忽视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则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师要注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入德育、责任等情感、态度内容,培养有道德、有知识的新人。

  2、要注意对学生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考查和评价。应试教育的缺点在于目标导向,对于其中间的思维过程不重视,而新课标要求活跃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的认识论。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认识物理现象、接受物理知识,让探究学*、自主学*、合作学*成为学生的常态学*方法。

  3、要注意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物理教学本质上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要有强烈的实践导向,让学*和生活、技术和生产等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现象,引导他们将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消除他们对高中物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从而让他们学*起来更加有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

  二、更新教学具体方法,促进教学创新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庞杂,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困难,因此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新课标,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将多种方式、方法灵活使用,从而把新的思想和方法及时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1、从单一运用到综合运用,让封闭式教学变得更加开放。新一轮课改中,涌现出了合作学*、自主学*、探究学*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不一定适用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做好积极学*、认真借鉴工作,实现方法的提升、教学的提高,并努力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2、要有效使用新教学技术,让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变化,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新实验设备、教学器具,这为开展创新教学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教师要有效使用这些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让现代科技有效服务于教学。

  (1)让多媒体教学深度参与教学,让学*更加生动活泼。高中物理很多都是抽象概念和理念,对于学生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教师要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声、文、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来分析归纳,从而从具象走向抽象,让学生更加有乐趣。

  (2)让学生多做实验,通过实验带动教学发展。比如,传感器技术现在很流行,这和高中物理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有关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各种测量、观察活动来实践,从而更好地做好高中物理“设计型实验专题”模块教学工作。

  三、调整师生关系,更好地扮演各自的角色

  新课标对师生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适应这个变化,按照要求来做扮演自己的新角色。

  1、教师更多变为一个引导者和交流者。在应试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和灌输者,他们的教学目标是单向地向学生输入书本知识,而不是发展他们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而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让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互相促进的场所,让学生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另外,在知识信息爆炸的现在,学*是一种终身行为,而不是高中能够完结的,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的交流,不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努力建构民主、*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的规律和奥秘。

  2、教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问题意识培养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更重要,可见科技进步的一个很大动力是经常问一句为什么。因此,教师要从一个提问者的角色变成一个让学生质疑的角色,让问题从学生的心中自己生出来,而不是外部的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多思、多疑、多问,从而让他们的挑战精神逐步发展出来,让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为他们最终自己寻找答案、培养科学的精神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严格按照新课标理念来开展教学,从而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所创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益。

  高中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 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刚接触这些新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虽然大家都说这届高一年学生的基础相对于高二年来说比较差,但是目前从整体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听得懂,学生学*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遇到不懂的就会问,作业也按时有效完成。这比想像中要好得多,至少他们肯学。特别是八班和十班,做作业总是很认真负责的,但是九班就会比较马虎一点,我会在他们还没有形成*惯之前及时加以纠正。但每个班总存在几个比较调皮的,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开小差,趴在桌上的,特别是晚上喜欢讲话……我觉得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正朝着改掉他们的坏*惯方向努力,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中来,比如布置一些比较具体的学*任务让他们完成。我相信经过纠正,他们学*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二、教材与教辅分析

  本学期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是完成鲁科版必修1的教材,这本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研究运动、力以及力与运动间的关系,共五大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力与*衡、力与运动)。

  必修1这本书是新教材,突出了新课程的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代性、反映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

  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3、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必修1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有很多重难点都是高考、会考中的重难点,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力的*衡、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等可以说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而质点、位移、加速度等概念又是同学们进入高中新接触到的,理解起来又比较费劲,但是这些概念是学*运动学部分的关键,因此务必要引起学生重视。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打下良好基础,为进一步学好高二和高考作好辅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能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把握好重点。并在学好基础之上,有意识让学生接触到往年的高考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在*时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解题*惯,规范解题的格式和步骤。坚持小测并保证质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为此,具体要求如下:单元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相对别的*行班级稳步提高。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因材施教,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改进不足,争取每位学生都有所突破。

  2、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和探索,特别是分组实验,要保证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努力渗透物理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3、重视课外活动,进行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进行研究性学*,给学生以充分的课外研究探索的舞台,使学生的课外物理活动丰富多彩,真正成为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阵地。

  4、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学*物理的有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五、教学研究的计划

  1、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本校的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提高本人的教科研水*。

  2、每上完一节课后进行教案的整理以及进行教学反思,重新备课,同时对一些典型的*题、例子、素材加以搜集和整理,为本校有自己的完整的物理资料做出应该做的工作。

  3、坚持每周与备课组成员进行一到两次的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探讨,寻找更好的教学模式。

  4、坚持每周听一节同行的课,课后及时与上课老师探讨交流,研究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互相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5、在本学期开好一节公开课,通过在评课中得到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导,并在教学中不断得以改进突破。

  在教学中重视积累,争取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

  六、继续教育的计划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远程教育*台多听讲座,多学*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深入钻研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先进理念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

  20XX-20XX年度上学期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单元授课内容备注

  18月31日—9月6日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0、绪论(1)1、1、1、2

  29月7日—9月13日 1、3、1、4

  39月14日—9月20日 1、4、1、5

  49月21日—9月27日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6、2、1

  59月28日—10月4日 2、2、2、3

  610月5日—10月11日 2、4包含国庆放假

  710月12日—10月18日 2、5、2、6

  810月19日—10月25日 2、7及测试

  910月26日—11月1日 3、1、3、2

  1011月2日—11月8日 第三章 相互作用3、3、3、4

  1110月26日—11月1日 期中考试复*及期中考试期中考试三天

  1211月2日—11月8日 第四章 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3、5、3、6

  1311月9日—11月15日 3、6及测试

  1411月16日—11月22日 4、1、4、2

  1511月23日—11月29日 4、3、4、4

  1611月30日—12月6日 4、5、4、6

  1712月7日—12月13日 总复*

  1812月14—12月21 期末复*

  20XX月22日12月29日 期末考试

  20XX月30—1月6 期末考试

  高中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 4

  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学科教师都在深化教学创新,力争让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做好教学创新,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认真研究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可以说高中物理到底是围绕新课标来开展还是继续围绕高考指挥棒来开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真正认同新课标,才能用新课标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1、要注意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应试教育的一大缺陷是对学生的感情和态度教学太片面化,没有结合具体的各学科教学来展开,而是在思想政治、社会与历史等学科中体现出来,物理、生物等侧重自然教育和技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情感态度的培养,这是非常不对的。如果只掌握了技术和理论而忽视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则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师要注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入德育、责任等情感、态度内容,培养有道德、有知识的新人。

  2、要注意对学生学*过程和方法进行考查和评价。应试教育的缺点在于目标导向,对于其中间的思维过程不重视,而新课标要求活跃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的认识论。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认识物理现象、接受物理知识,让探究学*、自主学*、合作学*成为学生的常态学*方法。

  3、要注意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物理教学本质上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要有强烈的实践导向,让学*和生活、技术和生产等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现象,引导他们将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消除他们对高中物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从而让他们学*起来更加有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

  二、更新教学具体方法,促进教学创新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庞杂,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困难,因此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新课标,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将多种方式、方法灵活使用,从而把新的思想和方法及时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1、从单一运用到综合运用,让封闭式教学变得更加开放。新一轮课改中,涌现出了合作学*、自主学*、探究学*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不一定适用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做好积极学*、认真借鉴工作,实现方法的提升、教学的提高,并努力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2、要有效使用新教学技术,让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变化,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新实验设备、教学器具,这为开展创新教学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教师要有效使用这些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让现代科技有效服务于教学。

  (1)让多媒体教学深度参与教学,让学*更加生动活泼。高中物理很多都是抽象概念和理念,对于学生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教师要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声、文、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来分析归纳,从而从具象走向抽象,让学生更加有乐趣。

  (2)让学生多做实验,通过实验带动教学发展。比如,传感器技术现在很流行,这和高中物理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有关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各种测量、观察活动来实践,从而更好地做好高中物理“设计型实验专题”模块教学工作。

  三、调整师生关系,更好地扮演各自的角色

  新课标对师生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适应这个变化,按照要求来做扮演自己的新角色。

  1、教师更多变为一个引导者和交流者。在应试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和灌输者,他们的教学目标是单向地向学生输入书本知识,而不是发展他们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而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让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互相促进的场所,让学生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另外,在知识信息爆炸的现在,学*是一种终身行为,而不是高中能够完结的,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的交流,不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努力建构民主、*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的规律和奥秘。

  2、教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问题意识培养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更重要,可见科技进步的一个很大动力是经常问一句为什么。因此,教师要从一个提问者的角色变成一个让学生质疑的角色,让问题从学生的心中自己生出来,而不是外部的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多思、多疑、多问,从而让他们的挑战精神逐步发展出来,让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为他们最终自己寻找答案、培养科学的精神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严格按照新课标理念来开展教学,从而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所创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益。

  高中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 5

  一、指导思想

  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要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为了认真落实,本学期里,物理学科将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工作。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设想:

  二、切实推进物理课程改革

  1、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要把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参与竞争包括国际竞争的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2、展示优秀课,推广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标准才能得以落实。否则,必然是旧瓶装新酒,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落实物理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初中教学大纲规定,每学期必须至少进行一次物理实践活动,高中教学大纲也规定每学期要搞一次课题研究活动,而且,中考、高考的命题也越来越重视实践题。为了检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为了展示一下我市前一阶段这方面工作的成绩,本学期将进行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争取掀起一个实践活动的高潮。

  三、狠抓毕业班教学

  教育的地位在新的世纪里不仅得到了巩固,而且还有了更快的提高。学生的学*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所以对毕业班教学的研究不能弱化。xx年的高考物理,又将实行间断了二年的单科考试,而且各高校的选科方案也已公布,物理学科成了绝大多数高校绝大多数专业的选考学科。这对物理学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研究考试的趋势,并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复*措施,把握高考动态,提高复*效率,争取在xx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四、搞好师资培养

  优秀、整齐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学期里还要配合学校搞好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在期中分初、高中开展一些集体备课和开课研讨活动,让他们能够尽快地提高课堂教学水*,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去年百节好课评比的基础上,让好课获得者开课亮相,一方面展示他们的教学风采,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最后还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督促并帮助他们总结教学实践,宣传他们的成功的教学经验,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还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和争取机会,使少数特别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尽快地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上好课,而且还要善于进行教学科研。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为了促进物理学科的教科研工作,本学期将进行论文及教案评比。教学离不开研究,研究更离不开教学,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研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物理教师上腾飞的翅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