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风俗*惯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1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2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3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4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情谊。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

  侗族饮食*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5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侗族人口总数约为296万人(2000年),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等地。 侗族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商於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期被称为“溪峒”。从古至今,这个地方历代以来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从历代的文献看,春秋到秦汉,已无从考证。

  侗族的自称最早见于宋代的史籍,明清以来,侗族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1)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 (菁华3篇)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1

  这一村 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俗。**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禁忌:

  1)忌同姓结婚。

  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

  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

  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

  5)忌寅年婚嫁。

  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

  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

  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

  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

  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2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的缘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历 史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地主多为*。

  阿昌族--礼 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2)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优选【5】篇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1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2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

  侗族饮食*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

  侗族传统*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3

  大歌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出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它与居民相比,从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样的。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有一个**的场所以及击鼓传信息而建。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楼矗立中央,居民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这种格局体现出侗族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花桥

  花桥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人民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他们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因为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为风雨桥。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4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5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3)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 (菁华3篇)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1

  这一村 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俗。**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禁忌:

  1)忌同姓结婚。

  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

  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

  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

  5)忌寅年婚嫁。

  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

  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

  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

  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

  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2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的缘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历 史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地主多为*。

  阿昌族--礼 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4)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 (菁华3篇)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1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的缘故。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阿昌族--历 史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地主多为*。

  阿昌族--礼 仪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功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2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整,约10*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5)

——家乡的风俗*惯作文 (菁华5篇)

家乡的风俗*惯作文1

  不好意思哦,大家。我昨天有事情去了,没有时间写博客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家乡*的高峰期。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都是我们村里*的开始。从三月初一到初四的*!从初二开始唱戏,一共有三天唱戏的时间。当然不光光是唱戏那么简单,还有*,马路两边都是摆地摊的。有卖衣服的,鞋子的。还有一些是专门赚小孩子钱的,像一些油炸的东西啦,玩具啦。五花八门的东西全出来了。为了这几天的*,一些做生意的人是起早贪黑的去站个好地方。这些做生意的想破了脑袋都是为了这几天的*。

  今年的*我感觉和往年很不一样,往年的时候,听到说家里面有*就高兴的.不得了了,最*几年似乎没有了那种激情。对像这样的*也不怎么感兴趣了。但是今年我感觉还是蛮不一样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感觉到了往年没有过的兴奋,也许是今年的朋友多了吧。今年我那些往年不回来参加*的朋友都回来了。以前我们都在外地上学,没时间回家玩。但是今年我们大部分都毕业了,工作了。向老板请个假就可以回家痛痛快快的玩玩了。还是像这种家里的*最好了,逢年过节嘛?大家都有着自己的事情,像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少的,人多才好玩嘛!人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聚集这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啊?以后大家可能都要忙于自己的事业了,那么像这样的机会就更少了。

  这是我的快乐,也是我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惯作文2

  过去的家乡有一个*俗,每逢“立秋”这天,就要吃肉、吃鱼,名曰:“贴秋膘”。

  立秋这个节气,正好在“三伏”当中,正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候。立秋之后,就只有末伏了,其意就是说暑热就将要过去。家乡有一句谚语“立秋十天懒过河”,也正式印证了出伏后的凉爽。

  在暑热当中,人们的饮食受到影响,身体有些消瘦。要把天热厌食而掉的膘,吃些鱼肉重新补回来,这就叫“贴秋膘”。每当立秋的前一天,人们都要到集上买一些鸡鸭鱼肉,到立秋这天,吃上一顿。这时,正是瓜果梨桃的成熟时期,同时也要买一些回来,大家共同品。

  在邻里之间,话语之间顺便都要问一句,你家“贴秋膘”了吗?

家乡的风俗*惯作文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

  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只是觉得这天有好吃的.,好玩的罢了。

  早早的算好了时间,得知今天是吃粽子的日子,我一大早就喜得快要发疯了。

  懒得在卧室与灶房间来回周旋,**脆搬了个小板凳来,就这么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她包粽子。

  “这里脏,妮儿,你快出去。”

  “没事儿,我不嫌脏。”相比关注这脏兮兮的瓦灶和墙壁,我还是更想看奶奶包粽子。

  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是多么灵巧啊!一弯,一放,一折,一绑,短短几步,短短几十秒,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诞生了。

  要煮粽子了,奶奶怕熏着我,硬是把我推出了灶房。自己留在那儿随时准备着添柴火。

  望着灶房烟囱里冒出的浓浓的烟,不知为什么,我感到那次的粽子格外的甜。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条、糖糕一类的油炸食品。雄黄油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关于鸡蛋的端午风俗。在这天,我一起床奶奶就会拿来一个提前煮好的热腾腾的鸡蛋,然后让鸡蛋从我的头顶一直滚到脚尖,嘴里还念念有词“骨碌骨碌灾,小病大灾都滚下来........”滚好后,再让我把鸡蛋猛地一摔,然后立刻拿起来,剥掉壳,给我吃掉。

  据说,这个*俗的由来是因为老人们坚信,热腾腾的鸡蛋可以粘走孩子们身上的一切病灾,在下一次端午节前都**安安,幸幸福福。

  端午在奶奶对我的关怀中走来,又在奶奶对我的祝福中离去。

家乡的风俗*惯作文4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我的家乡——将乐。

  我们将乐的端午节可有意思了,其中划龙舟可以说是不可错过的好戏了,我到了河边,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长龙”。在水面上,好像随时都会冲出云霄般,蓄势待发,周围的观众早已跃跃欲试了,他们被太阳公公晒得大汗淋漓,汗水从脸颊上流到下巴,可就算是这样,大家也不失兴致。

  忽然,一声悠扬的哨子声响起了,龙舟如同一个出膛子弹般冲了出去,周上的人们使劲地滑着桨,不敢有丝毫松懈,在船头的人敲着鼓,那悠扬鼓声,一直在耳边回荡。龙舟两边溅起的水花如同一条“水龙”跟在龙舟前进。

  岸边的人们都在给自己喜爱的队伍加油,当然我也不例外,场上一度浸在加油呐喊中,忽然那哨声再次响起,全场一片寂静,没错,第一名成功产出。舟上的人们站起来,开始欢呼。

  观众也随之热闹起来,虽然我喜欢的那个队伍是最后一名,但大家都依然很高兴,因为这个比赛并不是争谁第一水谁第二,而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了节日的气氛。

  说到划龙舟,大概就想起了端午节的另一种*俗吧——挂艾草

  其实挂草并不只有装饰的功能,它还有驱除蚊蝇、驱邪防病、保安康的作用,所以人们才会挂艾草。

  端午节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有句话叫做∶“没吃过粽子,可以说是没过过端午节。”粽子这种食物。是用粽叶、糯米、红枣做成的。

  其一把棕叶做成漏斗状;其二放一点糯米和一个或两个枣;其三把他包紧,用绳子绑紧,最后放入锅中去煮,一个小时后,一个香气扑鼻的粽子就出炉了。把外面的粽叶揭开,看着就口水直流“三千尺”了,闻闻那粽叶与糯米的香气。香气直冲鼻尖,到这,就拿起粽子大口大口的吃,味蕾已经被粽子完全吸去了。“啊!那糯糯的感觉;那甜甜的味道,太美味啦!”

  你们感受到我家乡端午节的有趣了吗?

家乡的风俗*惯作文5

  端午节,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节日。大多数地方会组织赛龙舟,包粽子。然而我的家乡并不是如此。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大山深处,哪里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像极了世外桃源。我的家乡严重缺乏水资源,也种不出糯米,所以我的家乡并没有在端午节赛龙舟和包粽子的*俗。但我们也有我们独有的风俗*惯,我也特别喜欢这样的风俗,每次到端午我们都会都别的激动。

  在端午节,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人人都在包粽子比赛,河岸上挤满了人,为各自的龙舟队伍加油助威,看着非常的壮观,也非常的激动人心。我们还是没有羡慕,也没有改变我们的风俗*惯,端午我们小孩子是最激动的,因为端午节,小孩要穿新的红色的衣服,这样就不用编借口找妈妈要买衣服了,妈妈会主动给我们准备好。

  穿上红色的衣服之后,大人小孩都会全部出动,到我们家乡最高的山上,人们都说这是:“游百病”,在这一天游过之后,接下来的一年就不会生病。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6)

——*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

*的风俗*惯有哪些1

  对于*人民来说,有很多事物都是绝对禁止的,他在*时的生活,乃至饮食上,完全杜绝任何的肮脏,贪婪,污秽和懒惰等,而这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在猪这种动物身上体现出来,所以对于*人们来说,是完全杜绝食用猪肉的,而且也不会养猪,但凡是能体现出这些丑陋一面的动物,*人民一般是不会食用它的肉类的,也很少接触,不吃的同时还要避免接触,远离懒惰,贪婪的动物。

  他们食用的标准就是佳美,任何一个信奉伊斯林的人民在饮食上都会以佳美为标准要求自己,这是对自己种族*俗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要求,所以一般*人民都是食用羊肉,牛肉等食草类动物的肉,而对于猪肉,狗肉,蛇肉等都是避而远之的。其实*为什么不吃猪肉,这些不仅仅是作为当地人民的*俗,更是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每个种族,每个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俗,对于不同于我们自己风格*俗的人群,我们应当报以尊重的心态,对于*人民的尊重就是避免在他们面前食用猪肉,狗肉等食物。

  其实说起*为什么不吃猪肉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它的外貌丑陋,并且性格贪婪,愚笨,虽然世界各地的风格*俗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丑陋和性格懒散等方面时大多会采用猪这个词来形容,就算*时开玩笑,我们说一个人笨,智商低,也会用到猪来形容,经常说的是某人太像猪了。第二方面,猪生活的环境很是肮脏,就算是食用饲料也是污秽的,与食草动物完全不同,比如牛羊,*人民一般都是放在草地上饲养,食用的是青草,环境也很优美。

  我们都知道虎毒不食子,但是猪这种动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是连自己的幼崽也不会放过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照吃不误,一般的动物,不管是否一个种群,只要是饲养过一段时间,就会与之建立感情,尤其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在民间有很多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一段段佳话,但是猪却不会有这样的感情,在以前的欣慰就曾曝出,猪将饲养它的婴孩吃掉的现象,它的凶恶其实一点不亚于豺狼虎豹。

  仔细观察猪的话,是可以发现在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不能轻松回头,也不能看到天,而对于*人民来说,回心转意这种性质从食物中就能体现,而且他也特别在乎这一性格,但是猪是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猪肉虽然是汉族人们的最常用,需求量最大的一种肉类,但是无论是从营养还是健康方面,它都是逊色于其他很多肉类的,猪肉是对人的身体没有多大好处的,所以*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比汉族人民好,通过上面的描述,相信人们对于*为什么不吃猪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

*的风俗*惯有哪些2

  *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给她散五至十元的乜贴(小费),有的还给买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叫“三洗”,也叫“洗三”,要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天,主人要款待亲戚、朋友、乡亲,祝贺小孩*安无事,长命百岁。而乡亲、朋友在“洗三”这天,给月婆子送长面、油香、锅块、鸡蛋、肉等营养品,表现了*内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心同德的风尚。有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间缺奶,就让家里人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满月后,还要举行满月礼,也叫贺满月。这天,要请剃头师理齐孩子头发,并根据头发的重量,相应地向贫穷人施散一部分钱财和物品。同时,将剃下的小孩头发,挽成一个小球,用线和沙布网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意为壮胆、吉利,健康成长。上海等地**还给孩子留小辫、戴手镯、锁片,祝愿孩子长大**。贺满月,也要做饭菜、炸油香等,款待亲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爷、外奶奶等亲戚以及左邻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还举行“百日礼”,*也叫“赶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宽阔的道路,奔远大的前程。

*的风俗*惯有哪些3

  在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命,也叫*名。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訇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尕麦体”,即教民汇聚到*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然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耳朵,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寺之外呼唤到*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当阿訇举行这种仪式后,便从*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以示吉庆、俊美。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红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

*的风俗*惯有哪些4

  割礼,*语“海特乃”的意译。*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即割除**的包皮。*为什么要割包皮呢?因为*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这样宗教上的一些规定长期发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的风俗*惯。

  *割包皮的*俗,从医学的角度看是很卫生的,是有科学道理的。男孩的生殖器因包皮过长,不能上翻,即为包茎,包皮下常常积聚污垢,这种污垢如不及时清洁,时间长了,会带来许多疾病,如包皮炎、包皮结石等等。狭窄的包茎还使**发育迟缓。特别严重的是,包皮内积留的尿汁精滴,脱落的上皮和包皮垢等都比较容易腐化、甚至溃烂,容易引起**癌。

*的风俗*惯有哪些5

  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民间还喜食腌菜。

  *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7)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 (菁华3篇)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1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男女都穿布鞋。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2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壮族有哪些风俗*惯3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8)

——彝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3篇)

彝族的风俗*惯有哪些1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彝族的风俗*惯有哪些2

  彝族先民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很早就产生了分支。史籍载,几千前的笃慕之后就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祖分支。这六祖(支)分向云南、四川、贵州各地迁徙,经长期历史发展、繁衍至今。彝族支系很多,现依自称而分的较大支系如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等等。凉山彝族社会中又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 家支。家支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人们联合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凉山彝族社会从未形成过较稳定的统一的*组织,家支这个人们联合体就组成了彝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地方性*组织的作用。

  总体上,家支分黑彝家支和白彝家支。**前,家支与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相应,黑彝家支占统治地位,白彝家支分属于黑彝家支。黑彝家支互不统属,一个黑彝家支就是一个地方小王国。白彝家支除具有依附和从属黑彝的一面外,还具有在一定条件下保护自身利益的作用,最低等级瓦甲和呷西没有自己的家支(有极少数瓦甲有家支)。家支在彝族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彝族道:“猴子靠树林,彝人靠家支。”“少不得羊子,缺不得粮食,离不得家支。”每个家支都有数目不等的头人,彝语称为“德古”、“苏易”。这些头人不是来自选举和任命,也不世袭,而是由于他们“能言善辩”娴于*惯法,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权衡各阶级和家支力量,有排解纠纷的经验,办事相对公道而为社会和家支公众认可者。当然,如办事、排解纠纷出现“偏袒不公”,则会失去其头人地位。

  **后,彝族地区奴隶制及其等级制度被彻底废除。作为原统治集团的黑彝及其家支的政治经济地位被摧毁,广大白彝、“瓦甲”、“呷西”得到**,翻身作了主人,白彝家支不再依附和从属黑彝家支。虽然**后有了人民*,但家支的意识及其作用尚未完全消失,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作用。彝族有父子连名的*惯,每个家支都有世代相传的父子连名谱。

  彝族婚姻形态以一夫一妻制占统治地位。聚居的`大小凉山地区,实行家支外婚、等级内婚、买卖婚姻、父母包办婚姻严重存在,并一直保留着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以及抢婚、不落夫家等婚俗。结婚无一定年龄限制,盛行早婚。

  彝族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而与汉族等民族杂居的地区,因长期受汉族等民族的影响,汉族等民族的节日,也为彝族人民所欢度。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关这个古老节日的来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说,其中较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古时天上有个大力士斯热阿比,他听说人间有个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间与阿提拉八比赛摔跤。结果斯热阿比输了,回奏天神后,天神恼羞成怒,派遣害虫到人间糟踏庄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号召人们燃起松枝火把驱虫,结果驱走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为了纪念战胜天神,从此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火把欢庆。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贵州、滇东北某些彝族地区称为“冬月年”,大小凉山称为“十月年”),也是彝族一个重大的传统民族节日。很早以前彝族历一年为十个月,区此彝族传统过年日期与汉族不一样,后因受汉族影响,大部分彝族使用阴历(夏历)计年月,每年夏历正月过春节,而在川、滇、大小凉山及贵州、滇东北的一些彝族聚居区还一直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年节。

  此外,还有一些节日如云南大理地区彝族的“拜本主会”,路南,弥勒的“密枝节”及其他地区的“杨梅节”、“跳歌节”、“丰收节”、“汤牛节”等。

  历史上彝族人死后主要行火葬,但至**前,除川、滇大小凉山地区尚保留着火葬外,其他彝族地区,因受汉族和其他民族影响,自明、清以来也逐渐实行棺木土葬。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老人死后,停尸屋内木板上,头朝里,脚朝外,家人穿黑白、蓝色送终服,并派人四处向亲友报丧。停户数日,请“毕摩”念《指路经》(也有译为《开路经》、《引路经》),选吉日架柴火化,火化地点一般多在村寨附*的山头或森林里。每个家支都有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火葬场。焚尸时将尸体连同停尸木架,一起置于松柴之上,下面点火,以一次烧成灰烬为吉祥,如中途熄灭或架柴为不祥。火化后,有的直接将骨灰加土掩埋,有的将骨灰盛于瓦罐或白布袋,藏于人迹罕见的洞穴里。丧家要打牛羊猪等祭献死者,招待客人。同时至亲好友都要携带牛、羊、猪等前来祭献。丧家以多达几十头。

彝族的风俗*惯有哪些3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人口4,446,l00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此为1997年云南省民族人口统计数字)。云南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继彝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现于我国史籍,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着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有*百种。

  小凉山彝族还有父子连名制,至今许多人还能背诵数十代父子连名的谱系。葬礼也多种多样,内地彝族实行土葬,小凉山实行火葬。


侗族的风俗*惯有哪些 (菁华5篇)(扩展9)

——拉祜族的风俗*惯有什么 (菁华3篇)

拉祜族的风俗*惯有什么1

  每逢节日或过年,家家都要赕佛和敬祖。在各种祭祀,届时要洗澡、换衣,在专人指挥的“三鸣炮”仪式献祭品后把祭品分到各户,以保证各家各户都能得到“福分”。

  拉祜族中的苦聪人在狩猎时,*惯将猎获的兽头奖给第一枪射中者,前腿奖给发现猎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若有客至,都要敬酒献茶。献茶时,一般第一碗主人喝,第二碗敬客人,以表示真诚,茶水中无毒,让客人放心。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妇,借宿时也不能同住一室;

拉祜族的风俗*惯有什么2

  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有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

  拉祜年除夕晚上舂粑粑,大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小粑粑象征星星和五谷丰登,在农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让它们和主人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村寨里宰牲畜,户主都要给各户分一节大肠和几勺鲜血,民间有不见牲血不吃肉之说。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轻人都要背葫芦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抢新水,然后便开始正式过年,喝酒唱歌。一般过年都由初一到初五;初九到十一为小年。小年的活动内容基本与大年相同。

  尝新节男女分别在稻田和包谷地里选一些颗粒饱满、成熟较早的稻穗和包谷做新米饭,并以鲜菜瓜果、杀猪煮酒,邀舅舅、叔伯和亲友共同聚餐。

  在重要的节日和社交场合,也有送猪头的*惯。新米节

  古时候,拉祜族人民专靠狩猎和采摘野果野菜过日子。那时候,吃了上顿无下顿,日子过得艰苦,到了冬天,日子更难熬,有时一连几天没有东西下肚。天神厄莎知道了,很是同情。他决心解救拉祜人,便教拉祜人种谷子。

  一天早上,厄莎在碓窝里装满圆滚滚、黄灿灿的谷子。然后他叫女儿去舂。姑娘一杵舂下去,碓窝里的谷子舂泼了一地。厄莎家的谷子多得堆成山,姑娘也懒得去拣撒在地上的谷子。她舂好米走了。一只斑鸠趁机飞到碓边啄吃了撒在地上的谷子。

  第二天,厄莎降到凡间,走到扎保夫妇家,见他两饿得有气无力地坐在火塘边烤火。厄莎对扎保夫妇说:“拉祜要过好日子,必须学会种谷子。”扎保夫妇回答说:“没有谷子,叫我们咋个种呢?”厄莎说:“谷种被天天到水塘边喝水的斑鸠吃了。你们要想得到谷种,就要捉到斑鸠。”

  扎保夫妇听了,很是感激。他们制了扣子,终于捕到了斑鸠,剖开嗉子一看,谷种只剩一粒了。“哎!一粒谷物咋个种呢?”扎保夫妇嫌谷种太少,失去了种谷的信心。这时厄莎又走来对他们说:“一棵独树,百年以后可以长成林,一粒谷种,六月之后可以收千粒。”说完,他把种谷的方法一五一十地全都给了扎保夫妇。扎保夫妇遵照厄莎教的法子,用尖木棍在地上掏了个土窝,播下了第一颗谷种。他们夫妇两日日夜夜守护着这颗谷种。过了不久,绿茵茵的身苗长出来了。他俩又细细心心地薅杂草,瞧着谷子开花,抽穗、灌浆;等到谷子成熟了,又防着谷子被雀偷吃。到了八月里,他们收到了满满一竹碗谷子。这下子,扎保夫妇高兴得又唱又笑又跳。他们舍不得吃这谷种,把谷种分给大家,然后领着大伙开了一片山地,一把火烧了地里的`草木,种下了谷种。到了第二年的八月里,拉祜山上到处都长满了金黄金黄的谷子。拉祜人高兴的围着谷子,又跳又唱。

  为了感谢天神厄莎,拉祜人当天把收获的谷子摊在火塘上方的“炕芭”上,用火将谷子烘干,接着把谷子放在碓窝里舂成米,煮出香喷喷的新米饭。他们把煮好的第一碗新米饭敬献给天神厄莎。到了晚上,全族的男女青年,在打谷场上,把火烧的旺旺的,手牵手围成圆圈,通宵达旦地欢跳芦笙舞。边跳边唱:汗水浇出了金子般的谷子,金谷赶走了拉祜人的饥饿;肯为后世造福的先辈啊,我们唱歌跳舞把你们祝福!

  从此以后,每逢新谷人家,拉祜人都要恭恭敬敬地把第一碗新米饭敬献给天神厄莎,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新米节”。

拉祜族的风俗*惯有什么3

  拉祜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禁忌。

  生产禁忌每月初一、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

  父母亲的忌日,不播种。

  村中死人,全村停止生产1天。

  交往禁忌大年初一不准外族人进寨,住在家中或接*寨边的客人也不准走,而是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们,节后放行。

  外来男女不能在同一房间住宿。

  待客禁忌主人杀鸡待客,客人不能主动拿鸡头吃,如主人拿给客人吃时,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辞或转让给别人。

  其它禁忌禁止打狗杀狗。

  生孩子不满3天,不许外人进入。

  旧历正月布谷鸟叫时不能结婚,认为碰到布谷鸟,结婚不吉利。

  外人不得随意拨弄火塘,不得从火塘上跨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