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中元节

中元节的传说1

  中元节的传说

  1、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2、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的*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吃什么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土家族赶仗佬

  赶仗佬是恩施土家族民间工匠“九佬十八匠”中的“九佬”之一。赶仗在当地又称赶山,是土家人由来已久的集体围猎活动,曾经是土家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和生活技艺之一。参与赶仗的人被称作赶仗佬。在赶仗过程中,赶仗佬们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严密的分工,所获得的猎物根据“功劳大小”进行合理分配。

  土家族人的赶仗,主要不是为了猎食野兽肉,而是为了驱逐害兽,保护庄稼。所猎野兽,原来是虎、狼,而*些年来赶仗,主要是赶野猪,因为野猪是糟蹋庄稼的大害兽,众人恨之入骨。

  土家族人的聚众赶仗活动,一般选择在农闲时节。这个时候农民大都闲在家里,山中的野猪、獐、麂等野兽也已经膘肥肉满,十分诱人,喜欢赶仗的人们闻风而动,直到次年的春天。最佳赶仗时节是隆冬,大纷扬,冰封大地,自然界的“坚壁清野”,使野兽难以觅食,在饥饿难忍时就出来四处寻找食物,在皑皑白上留下串串脚印,这就给狩猎者提供了信息,为猎人们送来了希望。

  土家人赶仗,往往以村落为单位,众多人聚在一起进行。三五人为一小组,组成若干小组,带着猎狗,备好鸟铳,分头到村寨周围的每个山头上。一般情况下,赶仗分成侦察组,土家人叫理脚迹,由有经验的猎手组成,负责寻找、跟踪猎物;堵卡组,由枪法准、刀法快、沉着勇敢的人组成;闹山组,由嗓音宏亮、眼快、脚快的人配猎狗组成;围场组,人数不等,男女老少都可参加。

  一旦枪响猪倒地,*箭步上前,众人闻声尽快到场。并由老猎手查明打死猎物的*,若是数人打死的就分一、二、三*登记起来,然后,点到场人数,不论男女老少,见者有份。而后,众人将猎物四脚捆绑,用穿心杆抬回村。

  狩猎队回到村寨,把猎物逐个修净皮毛,开肠破肚,按每只猎物捕获时当场实到人数*均砍成若干份。按照规矩:肠肝肚肺等集体会餐吃了,猪项颈从耳至肩这一节不论轻重多少,都分给杀死野猪的*,以作奖励,凡只是一人打死的就给一个人,数人打死的只按当时登记的*各分一份。其余全部猪肉均按“见者有份”的原则*均分配。分配中为了公*,防止舞弊,将每头猪砍成的每一份肉穿上提索(棕叶子),分别放在簸箕内,提索漏出簸箕外面,再用一只簸箕盖上,人们只见提索不见肉,不能拣三挑四。分肉开始,众人围站在簸箕周围,将两只合着的簸箕用手推磨似的旋转几圈后,每人拿一只穿肉的提索,拉出来,不管拿到好肉差肉都没有任何意见,高高兴兴地提回家。

  每一个赶仗季结束后,村民们就全力投入农业生产。土家族的赶仗,是一年一度中最有乐趣的一种集体活动,其组织形式和分配方法有着原始公社的痕迹和特点,对研究土家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元节的传说2

  中元节,即盂兰盆节通常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或者十五这一天,拿今年来说,公历的2022年8月12日即是中元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中元节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布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

  水旱灯: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施歌儿: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与中元: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所以,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世界各地的华人界时都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中元节的传说3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扩展1)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

中元节的传说1

  中元节的传说

  1、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2、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的*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吃什么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土家族赶仗佬

  赶仗佬是恩施土家族民间工匠“九佬十八匠”中的“九佬”之一。赶仗在当地又称赶山,是土家人由来已久的集体围猎活动,曾经是土家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和生活技艺之一。参与赶仗的人被称作赶仗佬。在赶仗过程中,赶仗佬们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严密的分工,所获得的猎物根据“功劳大小”进行合理分配。

  土家族人的赶仗,主要不是为了猎食野兽肉,而是为了驱逐害兽,保护庄稼。所猎野兽,原来是虎、狼,而*些年来赶仗,主要是赶野猪,因为野猪是糟蹋庄稼的大害兽,众人恨之入骨。

  土家族人的聚众赶仗活动,一般选择在农闲时节。这个时候农民大都闲在家里,山中的野猪、獐、麂等野兽也已经膘肥肉满,十分诱人,喜欢赶仗的人们闻风而动,直到次年的春天。最佳赶仗时节是隆冬,大纷扬,冰封大地,自然界的“坚壁清野”,使野兽难以觅食,在饥饿难忍时就出来四处寻找食物,在皑皑白上留下串串脚印,这就给狩猎者提供了信息,为猎人们送来了希望。

  土家人赶仗,往往以村落为单位,众多人聚在一起进行。三五人为一小组,组成若干小组,带着猎狗,备好鸟铳,分头到村寨周围的每个山头上。一般情况下,赶仗分成侦察组,土家人叫理脚迹,由有经验的猎手组成,负责寻找、跟踪猎物;堵卡组,由枪法准、刀法快、沉着勇敢的人组成;闹山组,由嗓音宏亮、眼快、脚快的人配猎狗组成;围场组,人数不等,男女老少都可参加。

  一旦枪响猪倒地,*箭步上前,众人闻声尽快到场。并由老猎手查明打死猎物的*,若是数人打死的就分一、二、三*登记起来,然后,点到场人数,不论男女老少,见者有份。而后,众人将猎物四脚捆绑,用穿心杆抬回村。

  狩猎队回到村寨,把猎物逐个修净皮毛,开肠破肚,按每只猎物捕获时当场实到人数*均砍成若干份。按照规矩:肠肝肚肺等集体会餐吃了,猪项颈从耳至肩这一节不论轻重多少,都分给杀死野猪的*,以作奖励,凡只是一人打死的就给一个人,数人打死的只按当时登记的*各分一份。其余全部猪肉均按“见者有份”的原则*均分配。分配中为了公*,防止舞弊,将每头猪砍成的每一份肉穿上提索(棕叶子),分别放在簸箕内,提索漏出簸箕外面,再用一只簸箕盖上,人们只见提索不见肉,不能拣三挑四。分肉开始,众人围站在簸箕周围,将两只合着的簸箕用手推磨似的旋转几圈后,每人拿一只穿肉的提索,拉出来,不管拿到好肉差肉都没有任何意见,高高兴兴地提回家。

  每一个赶仗季结束后,村民们就全力投入农业生产。土家族的赶仗,是一年一度中最有乐趣的一种集体活动,其组织形式和分配方法有着原始公社的痕迹和特点,对研究土家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元节的传说2

  中元节,即盂兰盆节通常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或者十五这一天,拿今年来说,公历的2022年8月12日即是中元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中元节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布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

  水旱灯: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施歌儿: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与中元: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所以,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世界各地的华人界时都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中元节的传说3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按民间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民谣。有祀者,回故里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不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

  按道教说法,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寿诞,地官大帝会为鬼魂赦罪祈恩,释放狱中众鬼囚,让囚徒饿鬼解脱享食饱满免于众苦,从七月初一起重返人间享受一个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经由祭典与道士作法的过程,信徒协助地官,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即是一切事物之开始。道教认为天地水三元之气,为最初生**类,长养万物之根本,又把三元配置于农历的三个日子,称为“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则为十月十五;故此“中元”的意思,即是七月十五日。“三元日”,相传为道教“三官大帝”的生日;上元日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之生日;中元及下元日分别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及“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之生日。三官大帝的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统御万灵,故此三元日为道敦的重要节日,在此三日均举行斋醮法事。

  道教传说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

  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佛教传说

  另一方面中元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节”(河北)、“田了节”(广东)、“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广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自魏晋以来,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体,已是民间普遍信仰。又因为这些活动基本都定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所以它们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而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俗。

  那么为什么道教、佛教、民间都会把这样的祭祀的活动设定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呢?

  《礼记·月令篇》上有记载:“是女也(七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6这其中包涵了两层意思:首先,七月是收获的季节;其次,按*择日规律,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同时往往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因此,在民间人们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进行祭祖,但由于第一个原因的影响,他们往往会选择在七月十五左右进行祭祖活动;而天子则一定会选择在这天象征性的以新谷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于祖先崇拜在*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荐新”的*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着“荐新”的*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这就是现在“中元节”的最初起源。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扩展2)

——中元节各地的*俗 (菁华3篇)

中元节各地的*俗1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广西省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

  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山东省

  上边有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某某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中元节鬼节有什么禁忌

  1忌半夜晾衣服

  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2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3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4忌半夜庆生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5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6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7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8忌乱拍他人肩头

  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9拜门口

  七月初一,「鬼门」一开,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野鬼,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四出抢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称之为「拜门口」。

  由於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别入求它们屋侵扰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几件事即可。

  1、供拜五味碗、糕、粿。

  2、在供品上各插一炷香,并祝祷好兄弟们享用后继续上路。

  3、焚烧若干银纸及经衣。

  10放水灯

  早年的放水灯活动,多半都是将水灯放入河中,所以又叫作「河灯」。因为当时的河灯多半是用木片或纸片做成莲花型的底座,将蜡烛放置在莲座中顺流而下,所以也叫作「荷花灯」。

  「放水灯」的原始用意,是体恤淹死在水域里的亡魂,怕它们找不到路回家,所以特别在普渡前一天晚上,盛大举行「放水灯」的仪式,希望能藉由「水灯」的带领,让亡魂们得以循著水灯返回阳间享用普渡祭品。鬼节传统*俗——烧纸农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总有几分神秘色彩,尤其家里有长辈的话,对于农历七月更有百般禁忌:

  (1)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5)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

  (6)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何况,治安败坏有时人类的凶神恶煞比鬼还来得可怕!

  (7)半夜勿晒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吓人的)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随便捡起来;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诸多禁忌,族繁不及备载。其实,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各地的*俗2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面人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挂纸旗於门口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制小船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烧纸祭麻姑“挂锄”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锡箔折锭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施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焚纸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烧纸衣节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祭狗头王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黄瓜船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普渡:屋檐下挂纸灯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港口:放水灯

  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台湾: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中元节各地的*俗3

  江西中元节要吃包子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烟花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中元节要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这是取了谐音,“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莞语)的鬼魂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除此之外,莲藕煲鸭还有季节性的原因。立秋过后,又是鸭子肥美、莲藕盛市的季节,因此莲藕煲鸭作为中元节的一道风景也是食出有因的。

  莲藕煲鸭汤与其它汤水的做法相似,先把洗净的鸭块用调料腌数分钟后飞水备用,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药材放到锅里煲滚,接着加入莲藕与鸭块,武火煲滚后,再改用 文火煲约莫两个小时就可添盐食用了。这个汤还有两个小窍门不可不知,一是莲藕遇铁易变黑,改用沙煲熬汤则可;二是鸭子选用麻鸭为佳,因其脂肪适中,肉质嫩 滑,所煲的汤不但生津、解毒,而且喝起来更是温润养人。

  河北中元节要吃蒸面羊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中元节要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浙江中元节要吃饺饼

  浙江省: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山东中元节要吃粗茶淡饭

  山东省: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江苏中元节要吃扁食

  江苏省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烟花,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扩展3)

——中元节的来历作文 (菁华3篇)

中元节的来历作文1

  中元节还是一个民间鬼节。南宋吴自牧 《梦粱录》记载,中元节时,人们要做“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中元节因为正值秋收季节,故意含有“收获祭”之意。中元节祭祖的*俗在我国大江南北都很流行。山东中元节祭祖*俗也较为普遍,是乡间祭祖的重要日子,时间一般都在午后。在潍坊各地家家包水饺,备纸香,或带上瓜果供品上坟祭祖。菏泽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博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已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骑着马回去;在德州则流行放河灯,据记载德州的中元节放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制船,目莲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河上顿时灯火通明,灯具顺流而下,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

  德州运河*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场面颇为壮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但最著名、流传最广者要算是「目莲救母」的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目莲」,从小被地藏王菩萨引渡出家,他的母亲郤因欧打和尚、浪费食物...等等种种过失,死後被打入地狱,目莲知道这个消息时,母亲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悬」的惩罚,为了报答母亲的乳哺之恩,目莲准备了饭菜要给母亲吃,但是食物一到母亲的嘴边,便化成火焰;目莲无计可施,请求释迦牟尼佛帮忙,佛祖说明目莲母亲生前的种种过失,如果要让她吃东西,则要在七月十五日准备各种斋食,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莲依法施行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後来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中元普渡。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一词来自梵文Ulambana,原意即为「救倒悬」之意,南北朝时即有人将「盂兰盆」解为「装饰美丽的盆子」,於是竞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琢精美的图案,应为佛教徒的误解。

中元节的来历作文2

  提起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会想起中元节。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是*传统节日之一。中元节的由来有一段历史了。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

中元节的来历作文3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自商代以降,就非常相信鬼神。虽然在他们的信仰中除了人鬼之外,还有天神和地只的存在,但是却以“人鬼”作为中心信仰。

  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扩展4)

——中元节的来历和*俗 (菁华3篇)

中元节的来历和*俗1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放灯之*俗就是为了让鬼魂可以托生。

  同时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中元节的来历和*俗2

  中元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任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我国各地的中元节*俗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广西省: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中元节烧纸有什么讲究

  一、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最好要买黄草纸。

  二、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三、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而且要念念有词,如:___,给您送钱花来了。

  四、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也是为了保证亲人能够拿到钱。

  五、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

  烧纸钱的数量多少并不在乎,主要是纸钱上面打的.钱多少的个数,有很大的讲究,单凭一个“钱”字,是“金戈戈”三个字组成,所以纸钱上面的钱数,也应该用“金银铜铁锡”来计算,一为金、二为银、三为铜、四为铁、五为锡,六为金、七为银、八为铜、九为铁、十为锡,十一为金。

  一般求神、还愿、解灾、过节、人逝世烧老福纸,以用六个眼(六个钱)和十一个眼(十一个钱)一排的钱纸为最佳。而祭神、开灵、做斋应该用七个眼(七个钱一排)的最好。送鬼送花盘,七月半烧,应该用八个眼(八个钱)一排的最妥,这就是所谓的“神七鬼八”。

  在烧纸的时候,若遇到不燃的情况,不可把钱纸拨乱了,这样鬼神很难齐整,又要来索取,烧纸钱的主人家庭就人口难安。

中元节的来历和*俗3

  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中元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传说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而地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每年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以回家与家人团圆,因此中元节也被叫做鬼节。

  中元节的*俗

  1、祭祖

  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就有很多人开始祭祖,因此也被称为“七月半”祭祖。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同为祭祀节日,中元节就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

  2、中元普渡

  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一些地方有中元节要做普度的*俗,就是用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该活动较为隆重。

  3、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就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水与鬼同为阴,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因此中元张灯就在水里,所以也叫放河灯。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扩展5)

——中元节吃什么 (菁华3篇)

中元节吃什么1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中元节吃什么2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中元节吃什么3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

  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扩展6)

——中元节的来历作文 (菁华3篇)

中元节的来历作文1

  本月31号是中元节,看日历表才发现,什么是中元节?我很疑惑。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本月31号是中元节,看日历表才发现,什么是中元节?我很疑惑。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的来历作文2

  中元节还是一个佛教节日,称为“盂兰盆节”,也称“盂兰盆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节缘于佛经故事《目莲救母》。

  盂兰,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意为“救器”。目莲是当年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大目犍莲。他是个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他发现自己过世的母亲一直在地狱里吃苦,却无力救赎。便在释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诉他,须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亲回心向善才行。

  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还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一切苦难众生。佛为目莲念诵《盂兰盆经》,并嘱咐他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备百味饮食,以祭其母,并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可解脱母难。佛教徒便据此神话传说兴起盂兰盆会,并逐渐传为追荐祖先的常例。

  *代民间在七月十五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这不能不说是佛教盂兰盆祭的遗风。据《佛祖统记》载,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斋”开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

  唐宋时期,此日已经成为民间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节日了。

中元节的来历作文3

  提起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会想起中元节。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是*传统节日之一。中元节的由来有一段历史了。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


中元节的传说 (菁华3篇)(扩展7)

——中元节的风俗 (菁华3篇)

中元节的风俗1

  中元节的风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饼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不过,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馋。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庄稼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禁忌

  1、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2、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3、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4、忌半夜庆生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5、忌乱拍他人肩头

  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6、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7、拜门口

  七月初一,「鬼门」一开,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野鬼,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四出抢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称之为(拜门口)。由於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别入求它们屋侵扰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几件事即可。

  8、忌半夜晾衣服

  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9、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10、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

  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1、忌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12、忌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13、忌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4、忌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15、忌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中元节的风俗2

  中元节的风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饼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不过,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馋。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庄稼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禁忌

  1、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2、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3、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4、忌半夜庆生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5、忌乱拍他人肩头

  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6、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7、拜门口

  七月初一,「鬼门」一开,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野鬼,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四出抢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称之为(拜门口)。由於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别入求它们屋侵扰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几件事即可。

  8、忌半夜晾衣服

  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9、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10、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

  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1、忌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12、忌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13、忌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4、忌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15、忌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中元节的风俗3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中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俗

  我们称呼的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的一些祭祀仪式。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