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初步了解论文结构、写法。

  课件:ppt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言:

  几天前,我在车上听到两个中学生的一番争论,觉得很有意思。内容是关于历史上两个名人,其中一个说:刘邦虽然是地痞、流氓、市井之徒,但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他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另一个说:项羽才是真正的英雄,他骁勇善战,信守承诺,虽然兵败自刎,但却不失为一位顶天立地的真英雄。第一个学生说:“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第二个学生说:“莫以成败论英雄,这才是不容争辩的真理。”听了两人的一番高谈阔论,让我不觉深思?到底什么是真理?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真理?

  生:真正的道理

  生:永恒不变的事情

  师:例如呢?

  生:太阳转 太阳东升西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有道理。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有了疑问,解决了疑问才会产生真理。

  师:有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你信吗?

  生:信。

  师:真理不是诞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了呢?要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多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①真理一定要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吗?

  生:②一定是100个问号吗?50个问号就不能诞生真理吗?

  师:问得真好,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二、学*第二自然段

  师: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司空见惯什么意思?生活中什么现象司空见惯?

  师: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表示一个按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了了真理。

  师:把“?”提直成“!”找到了真理,这句话就是什么意思。

  生:“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意思?

  师: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新鲜、直观、简单

  师:再来说一说吴雨霏同学的问题。一定得100个问号吗?99个,101个不行吗?

  生:“一百个”不是100个,而是指许多许许多的问题,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

  师:“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100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让我们再来读这一观点

  三、学*3、4、5、自然段

  师:默读3、4、5自然段概括一下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这个观点

  生:说深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读文,发现相同点)

  生: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的第一个相同点。

  师:怎么开始的?

  生:①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深水漩涡

  ②不小心液体溅到紫罗兰上,发现花瓣颜色变红

  ③睡觉时眼珠转动

  生:生活中的有心人第二个相同点

  师:从哪些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谢皮罗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敏感地意识到医生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讨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具体说说:

  ①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研究实验。

  ②反复实验

  ③反复观察实验

  生:最后得出结论: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到结论,写法一样。

  师:既然三个事例基本相同,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二个不行吗?

  生:不行,一个是偶然,两个也不足以说明问题。

  师:那何不用4、5、6个例子岂不更有说服力?

  生:那样又太过罗嗦,阅读者也会在读的过程中失去兴趣和耐心。

  师:有道理,那么让我们读一读作者对三个事例的总结。

  四、学*6自然段

  生:读

  师:“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说深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与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有,发明的东西本来没有的。

  生:发明创造了新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

  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读下一自然段。

  五、学*7、8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以见得?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生:只要……就……并不难

  师:只要我们敢于提问,细心留意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就具备了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也许我们六年一班会诞生几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呢!那么你在生活中发现过什么现象,让你产生疑问?

  生:打开汽水瓶盖,汽水冒泡。

  生:为什么运动员都是逆时针跑赛?

  生:为什么清洁工人的服装晚上会发光?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个个喜欢思考,问出了这么多的疑问,只要我们有疑问,就向真理靠*了。是不是只有疑问就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探寻真理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请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生:不是。我虽然问了问题,但通常情况下没有去追根问底。

  生:我也不是。我常常喜欢问别人而不喜欢独立思考。

  师:是啊!很多人都敢于问却止步于思,这让我们感受到发现真理的真的不容易。更多的人没有持之以恒,刨根问底的毅力,那么文章结尾作者的观点似乎很矛盾,一会儿说不难,一会儿又说不易,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不难,让我们鼓起信心;不易,让我们做好准备。

  师:是的,这种辩证对待问题也是真理,让我们再次重申作者的观点——

  生(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总结全文

  师:放下书,我们回顾一下全文,文章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100个?之后

  师:再用三个事例——

  生:说深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证明了观点,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发现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议论文,这是构成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总结:*古语云:学则需疑,疑则进也。在学*过程中要有有疑问,只有不断质疑,解疑,学*才会有进步。留心观察生活,见微知著+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才能把“?”变成“!”。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2

  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3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 漩涡 花圃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奠定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菁华3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1

  教学目的

  1、学会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百思不得其解见微知著领域

  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

  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的。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这种写法。

  3、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问: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

  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

  2、检查朗读。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见微知著领域

  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绝无仅有、凤毛麟角)。书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指哪些现象?司空见惯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近义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机械:械是形声字,用械组词。

  逆时针:给逆组词。

  无独有偶:意思(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举例。

  见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隐约、明显),意思(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领域:用域组词。

  四、快速默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五、初读三个事例,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概括这三个事例主要内容,有一个自然段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任务,哪个自然段?(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内容?)

  指明三个学生来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学再想想,分别讲了什么?

  给学生一些时间,可以自己说说,也可以在同桌说或者在小组里说。

  请三个学生站起来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三个事例的内容,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六、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检查讨论。着重讨论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也是在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三个事例的总起和总结,所以应该分到第二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七、小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2

  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3

  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课题,齐读。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明确:题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观点。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

  3、理解“见微知著”。

  4、文中科学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根据生答板书:漩涡、变色、转动;自转、试纸、做梦

  5、小结:科学家们从这样微小的事情当中发现真理,这就是“见微知著”。

  三、品读感悟课文3——5自然段

  1、科学家们发现问题以后,是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吗?(板书:?!)

  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用“————————”划出这三个小故事中描写科学家反复实验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品读第一句,感受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

  1)生自由读一读句子。

  2)指名读,生评价。(“紧紧抓住”、“反复”读重音)

  3)齐读。

  4)为什么要强调“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呢?“反复”、“反复”,你读出了什么呢?(指生回答)

  实验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请同学们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谢皮罗教授会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做着实验?(生自由读后回答)

  5)创设情境,教师引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们都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赤道上热得让人窒息,但……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

  6)困难再多再大,谢皮罗教授从来都不曾放弃过,从这可以看出谢皮罗教授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根据生答板书:锲而不舍

  3、品读二、三两句,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的过程。

  过渡:不仅谢皮罗教授具有这样的精神,同样的,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一样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这两句话又该强调哪些词呢?指导朗读二、三两句话。

  2)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4、5两个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产生了哪些一连串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实验的?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说一说,同桌交流。

  3)生自学后汇报。

  a根据生汇报师板书:……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必定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科学家们这样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根据生答板书: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会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一连串的问题一一解决了,才能诞生真理,所以说:(生接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让我们想象科学家们研究时的画面,用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生齐读二、三两句)

  4、小结。

  看似简单的真理,却要科学家们经过这样复杂的艰辛的研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获得,此时此刻,你对科学家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齐读三个句子

  四、总结

  当他们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时,他们激动、骄傲、兴奋地告诉世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找到了真理呢?

  这样的事情是举不胜举的,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教学反思1

  不同的文体的读法,这是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二篇议论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一点,沿着以问题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主导,这节课,我采取有放有扶,互助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文章。

  1、互助提问,梳理问题。读文后产生怎样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提问,以互助的形式展开,为了避免“无效提问”,先让学生第一轮汇报,只汇报提出的问题,再将问题迅速板书,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些问题:课文是怎么论述的?怎么发现真理?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讲了几件事?写什么?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好处?第二自然的的“?”和“!”的含义是什么?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出现了几次“给那些”,有什么好处?这三个事例是怎么过渡的?分别体现在哪里?

  显然,学生的提问聚焦的问题有大有小,有关注内容层面,也有观众写法层面,有可探究,也有过于模糊不好回答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砍掉”你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前面两个“高大上”的问题取消;同桌互助交流。

  2、选择问题,互助探究。第二轮读文探究互助有了比较好的方向,有的互助小组还产生了新的问题。第二轮汇报新的问题补充得是课后的思考题“见微知著”什么意思,与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补充了最后一段运用了引用,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点拨,提升效率。上面的问题中,停一停,读一读,导一导的还是聚焦三个事例的内容与写法上,汇报过程引导学生跟着笔记,概括三件事例;跟着梳理,了解写作顺序都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跟着感悟写法,注意过渡,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纵观千百年来,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他认为,由此他发现,最后得出结论、;跟着关注结构,提出观点第一段,论述观点第二至第六段;总结重申观点七八自然段。就第二部分又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从而感悟议论文严密的逻辑性。在品读句子上,跟着学生的汇报,停一停,读一读重点的句子,亮出观点,作者用了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道理;同样的句子还有总结观点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最后两段的总结,也是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体会。

  要有问题,更要提取有质量的问题,这在今后课堂要引以关注的;要预*,更要关注讨论互助后的新的生成分享,更要关注当下的真思维,真学*,这在巡视中要多加以引导,避免只是生硬抄课外资料;要汇报互助结果,更要关注现场生成,有效引导,这在老师备课深度上要下功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教学反思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教学反思3

  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学生频频找出第二段话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正是因为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告诉学生把“?”拉直变成“!”就是真理。所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班主任在日志中所记述的管理方法。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各班都加紧训练。第一天的训练乱七八糟,回到教室后,学生以为要挨批,而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二天,老师又来看学生做操,回到教室,还是什么都没说,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号,不过这个问号要小一点儿。接下来一个星期,老师每天都来看学生训练,但是从来都没有像隔壁班老师那样进行言辞激烈的点评和热情洋溢的鼓励,只是一声不响地带学生*室,然后在黑板上极认真地画一个问号,问号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学生心里自然对这些问号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奇怪的是,那些问号就像刻在了学生心里,一到做操就想起那些问号,总是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动作到不到位?想着想着,手就自然伸直了,腿也自然踢高了,生怕老师的那个问号指的是自己。那些问号就像有魔力似的,最后在比赛中,这班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到教室,老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时,学生都会意地笑了。老师的问号和感叹号,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巧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会心的交流、默默的愉快。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有时更让人铭心刻骨,回肠荡气。“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怒目,是一种流露;低眉,是一种含蓄。含蓄而富艺术性的表达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无言的教育”这种真理有时更能创设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教学反思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教学反思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是一篇议论文,文中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我的设计思路是:先读题,初步理解课题,引入新课。其间,还通过题中“诞”字的书写复*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然后学*课文的生字词,引出本文四个重点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再学*重点句,重点分析 “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帮助学生弄懂“?”“!”在文中的含义。再通过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个事例进一步理解课题。最后以读促悟,通过读课文二、六、七、八段中一些对课题作解释、归结的话,透彻理解作者的观点。在讲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读文,紧紧抓住本文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观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使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节课,我也认真地做了准备,然而,实践证明,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我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整节课,我不自觉地一味地引领学生分析起课文来。然而,教材之所以编写这一课,肯定考虑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怎能忽视了编辑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自己本节课对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培养,则如蜻蜓点水。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一定将引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环节删除,而改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实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我则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 “读”上,读与作者的观点相关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让学生反复读,声情并茂地读,以读促悟。如有可能,我会将作业中的“小练笔”放在课内进行,当堂完成学*任务。当然,若时间不允许,我绝不勉强。我想:这样子学生自然地学,要比老师的灌输会有效的多。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教学反思3

  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学生频频找出第二段话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正是因为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告诉学生把“?”拉直变成“!”就是真理。所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班主任在日志中所记述的管理方法。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各班都加紧训练。第一天的训练乱七八糟,回到教室后,学生以为要挨批,而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二天,老师又来看学生做操,回到教室,还是什么都没说,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号,不过这个问号要小一点儿。接下来一个星期,老师每天都来看学生训练,但是从来都没有像隔壁班老师那样进行言辞激烈的点评和热情洋溢的鼓励,只是一声不响地带学生*室,然后在黑板上极认真地画一个问号,问号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学生心里自然对这些问号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奇怪的是,那些问号就像刻在了学生心里,一到做操就想起那些问号,总是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动作到不到位?想着想着,手就自然伸直了,腿也自然踢高了,生怕老师的那个问号指的是自己。那些问号就像有魔力似的,最后在比赛中,这班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到教室,老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时,学生都会意地笑了。老师的问号和感叹号,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巧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会心的交流、默默的愉快。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有时更让人铭心刻骨,回肠荡气。“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怒目,是一种流露;低眉,是一种含蓄。含蓄而富艺术性的表达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无言的教育”这种真理有时更能创设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菁华3篇)(扩展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5)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3、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4、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采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这一灵感来自于学生,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在教学准备中,请每个学生介绍一个来自于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一问题。采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较符合预初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另外问题的提出,又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可是为什么我没有成为牛顿?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文本学*。矛盾型问题情境的设计,使课堂产生了交锋,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碰撞,学生真正沉入了文本,充分的对话交流,自主感悟。学生的学*内驱力得以充分调动,课堂也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当然在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之下,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追问,促发他们争辩。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本文的题目,同时也是课文的论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而本文的写法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白道理。因此,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我让学生概述,并“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的心弦。

  但后来回想,这篇文章的条理清晰,在突破本文的重难点是可以尊重学的主体地位,可以由扶到放。我可以重点指导第一个事例,第二、第三个例子可以让孩子学*第一个事例的学法,合作分析;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实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时间。还可以把这些时间用在读的训练,这样以读促悟,效果更佳。另外,课堂的时间没有充分安排好,设计了随堂练笔——选择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骄傲使人落后等,模仿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进行练笔。但这节课没有达成。这样对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上有所欠缺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环节,我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

  但是,课文的学*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4

  语文的教学之路漫长而又多艰,唯有沉下心来,守住自我,方能有所得。

  一节课要体现什么?这是上课前的思考。反复斟酌,觉得既然是教研课,就应有教研的话题,也应该让大家有教研的意义。开展研学后教的研究以来,其实有过很多的思考:不管是什么样的模式,常规的课堂都应以学生的学为考虑的出发点。研学后教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学、自主学、合作学。因为决定上第一课时,因此在设计时,我将预*环节也安排在课堂上。说实在的,很久了,一直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的。这必然会占去课堂的一部分时间。读一遍课文七分钟,讨论一下相关的内容,了解学*的目标,质疑,一遍下来十几二十分钟是肯定要的。让听课的老师一起来耗这时间好不好呢?有两种选择,一是简单是检测代替预*,节省时间,有利于之后的教学环节的开展。二是常态化,将时间还给学生,这必然影响后续的教学环节。最终,还是第二种想法左右了我。毕竟是学生的课堂,只要他们是在学*,那就好。预*这后的教学怎么开展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初接触此类文体的学生而言重要的是什么?我选择在这一节课整体梳理,初步认识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基本思路。首先是从文中找出观点,并通过找出相关对观点进一步说明的句子帮助理解。然后引领分析第一个事例,放手交给学生分析第二、三个事例,通过这样让学生明确事例论证的方法,最后点拨全文结构。

  思路应该还是清晰的,但在具体上课时,因为时间的控制关系,未能完全实现意图,很可惜。其原因主要还是前面提到的预*时间问题。学生在按照研学案开展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时间用得比较久,但当时考虑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扎实开展,所以没有采用以优生代替全体的做法,但根据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看,这些时间的给予是很有用的,充分的预*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可能整个过程听课的老师会觉得较闷,没看到什么亮点?但有时不免安慰自己,课不是上给别人看的,这是为学生而上的课,也就释然了。根据老师们的建议,我也认真思考了例如写的内容是否多了,又要学生写课题,又写生字,还根据意思写词语;读的内容是不是有些可以省略……这些都是有益的建议,能让一节课增色,但还是不能放开自己的想法,表现自我固然重要,但与学生的学如果有影响未免得失参半。所以还是想:该写的写,该读的读,谁说一节课一定要完美呢?又或说,如果把学生学到了多少,有多少学生学到了,整个过程里主体的参与度有多少作为考虑,是不是也可以是无愧的呢?教学教学,教在前面未必比后面的学重要!权作一次试验,也作为一个语文人理念的交流吧!其实,研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这样的情况也不止一次出现了,把每一节课计算得分秒不差,肯定是一种本领;但出现变化,这应该也是学情导致的可以看淡的问题吧!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也许,遗憾才能让我们记得更深,想得更多!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写得非常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么简单,什么都一目了然,好像没什么可讲的,我犯愁了。可细细读来又觉得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太多了。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词语要理解,课后两个重点句子要体会,还有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该怎样讲……时间紧迫,我真的犯愁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劲,我不相信自己讲不了这种课文。我想:要本着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原则来设计教学。

  设计问题是最难的。经过细致地钻研教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想想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我引以为骄傲的。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我认为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要让学生寻找到事例为证明论点服务这一点就可以了。由于此处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补充事例过得比较简单,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这一道理。

  总之,对这一课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更坚信,不管哪一类型的课文,我都能讲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