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1

  今天参加了马姐的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听了孟老师的一节课《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这是一年级的一节计算课。

  已经好几年没教低年级了,一走进教室,第一感觉是孩子们好小啊,这么小的孩子肯定要费很多力气来组织课堂,但是我却发现孩子们表现得特别安静。可见*时老师特别注重孩子*惯的培养。

  特别听了孟老师上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有许多值得我学*的地方。下面是我个人听课的一些收获。

  一、注重算理讲解,用多种形式探究计算方法

  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孟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学生汇报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学具操作的直观刺激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十分清晰地理解算理,逐步完成了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二、注重*惯的养成。

  每次动手操作完都叮嘱孩子收拾好学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特别注重语言规范的指导。另外,在新授结束时,让学生闭眼回顾本节课内容,这是一个整理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惯。

  三、板书直观,利于学生理解。

  我的一些反思:

  一、时间在调控一下,两个例题详略处理,一个精讲,一个略讲,这样有层次性,就留出了练*的时间。

  二、教师可放手多让孩子说一说,教师引导的话较多,根据课堂孩子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比如:在请孩子提出问题时,孩子直接说出了算式,那么是不是可以直接追问孩子这是求的什么,问题就直接出来了。

  三、练*设计层次分明,由简到难,在练*中巩固算理,学生掌握会更牢固。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2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是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的,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复*了这样的加法,帮助学生重新温*,感知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时利用发书的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题,可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局限性,他们对“一包、零散”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归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我都是引导学生向“相同数位相加”融合,为后面的发现做下基础。

  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个别的学生还是分不清相加的数位,我只是在想,我们只是要求进行口算,为什不能直接用“竖式”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呢,虽然那样超出了教学的要求,可是学生病不需要列竖式啊,口算起来应该会更快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3

  今天我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整堂课教学以三步导学模式进行,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统计发现孩子们练*的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孩子在个别题目中出错。面对着如此的局面我本应该高兴,可是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课后我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反思,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困惑总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

  1、上课开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32+4”你是怎么算的,复*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中埋下伏笔。

  2、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孩子们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

  3、在练*的处理上,“做一做”有三组同类练*。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

  1、在教学24+6和24+9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没有让孩子通过把摆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来理解24+6和24+9的计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过计算24+6的分解式,在计算24+9时孩子很好的进行了迁移,能够正确的写出分解式并进行计算。可是这样一来,却钳制了孩子的思维。在课前我隐约的认识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完24+9时,我又问孩子,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此时孩子的回答:可以通过使用计数器来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等等,始终没有出现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来郑毓信教授在一本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带领幼儿园的女儿和三年级的儿子去吃饭,每位198元,轮到买单时母亲问孩子应该付多少钱?儿子说,“给我纸和笔,我需要通过计算得到”,而女儿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几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儿子、女儿的回答却是惊人的一致:“给我纸和笔”!在我心中最优质的教学是要发散孩子的思维。可是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包括郑教授的例子)通过教学的优化却在紧致、缩小孩子的思维,我今天的教学也是。在我的这样一种引导性教学中,孩子的思维窄化了。面对此种情况,我有些担心,有些困惑,不知道谁对谁错?

  2、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1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是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的,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复*了这样的加法,帮助学生重新温*,感知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时利用发书的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题,可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局限性,他们对“一包、零散”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归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我都是引导学生向“相同数位相加”融合,为后面的发现做下基础。

  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个别的学生还是分不清相加的数位,我只是在想,我们只是要求进行口算,为什不能直接用“竖式”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呢,虽然那样超出了教学的要求,可是学生病不需要列竖式啊,口算起来应该会更快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2

  今天我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整堂课教学以三步导学模式进行,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统计发现孩子们练*的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孩子在个别题目中出错。面对着如此的局面我本应该高兴,可是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课后我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反思,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困惑总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

  1、上课开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32+4”你是怎么算的,复*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中埋下伏笔。

  2、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孩子们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

  3、在练*的处理上,“做一做”有三组同类练*。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

  1、在教学24+6和24+9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没有让孩子通过把摆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来理解24+6和24+9的计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过计算24+6的分解式,在计算24+9时孩子很好的进行了迁移,能够正确的写出分解式并进行计算。可是这样一来,却钳制了孩子的思维。在课前我隐约的认识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完24+9时,我又问孩子,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此时孩子的回答:可以通过使用计数器来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等等,始终没有出现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来郑毓信教授在一本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带领幼儿园的女儿和三年级的儿子去吃饭,每位198元,轮到买单时母亲问孩子应该付多少钱?儿子说,“给我纸和笔,我需要通过计算得到”,而女儿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几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儿子、女儿的回答却是惊人的一致:“给我纸和笔”!在我心中最优质的教学是要发散孩子的思维。可是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包括郑教授的例子)通过教学的优化却在紧致、缩小孩子的思维,我今天的教学也是。在我的这样一种引导性教学中,孩子的思维窄化了。面对此种情况,我有些担心,有些困惑,不知道谁对谁错?

  2、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3

  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掌握不太好。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的问题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所以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而是我把小棒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时感觉学生对利用 “ 凑十法 “ 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是在学生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之后教学的,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首先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3,先算5+3=8,再算40+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两位数笔算的基础。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对小棒的兴趣已不如先前。加之学生认识了个位和十位后,热衷于在计数器上拨数。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列出算式45+30之后,又很快说出得数是75。于是,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由于学生的计数器上没有标明数位,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用水彩笔补上,但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到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也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看来,让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我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直接在4捆下面摆了3捆,下面的学生也随即附和。当时,我为了图省事,也没有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没能展现一个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不够深刻。

  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走实“两位数加整十数”才能走好“两位数加一位数由于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很重要,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学完例1之后,就急于进入例2的学*,没有及时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学生没能及时地把*得的算法形成初步技能,因此在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时,就觉得有些眼花瞭乱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四、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往往有些学生学*目的性不够明确,出现把学具当玩具的现象。把计数器上的珠子任意地拨上拨下,弄得哗哗作响,或者把小棒弯来折去地摆图形。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何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这还需要我们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学*、多实践、多总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2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是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的,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复*了这样的加法,帮助学生重新温*,感知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时利用发书的'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题,可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局限性,他们对“一包、零散”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归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我都是引导学生向“相同数位相加”融合,为后面的发现做下基础。

  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个别的学生还是分不清相加的数位,我只是在想,我们只是要求进行口算,为什不能直接用“竖式”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呢,虽然那样超出了教学的要求,可是学生病不需要列竖式啊,口算起来应该会更快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课后教学反思3

  每每听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听宗老师不进位加这节课,让我收获颇深。在课前复*一年级学过的加减,在17-3=这道题时,宗老师问:为什么用7-3,有孩子说是7-3够减,宗老师又写一道:43-2,为什么用3-2,4也够减2,为什么不用4-2呢?引发学生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最后得出结论: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这也为接下来的竖式相同数位对齐垫定了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没有用减法进行铺垫,这节课是加法计算,对此进行了调整改为:12+3=,提问:为什么用2+3,不用1+3呢?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相同的数位相加。

  接下来的教学中,体验35+2=多种算法,口算、数一数、竖式,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教写竖式时,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设疑让学生学会列竖式计算。

  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老师提出疑问、犯错误让学生改正,在练*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去改正,课堂上宗老师幽默的语言、一步一步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我学到了“知识”。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1

  通过这节课,整体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36+9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2、自主探究活动,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关系是一种*等、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3、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36+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录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2

  通过这节课,整体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36+9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2、自主探究活动,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关系是一种*等、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3、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36+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录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3

  通过这节课,整体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36+9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2、自主探究活动,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关系是一种*等、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3、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36+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录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

  小棒、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30+(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25+2=

  (1)25用小棒怎样摆?图示

  (2)在单根小棒旁边再摆2根小棒,表示25+2(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思想)图示

  (3)归纳算法。引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分组讨论25+2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

  5+3=

  92+6=

  35+3=

  87+1=

  并说一说口算步骤。

  (5)想一想

  2+34=

  (6)反馈练*

  65+2=

  6+69=

  2+65=

  69+6=

  2、教学例1。

  (1)出示算式

  25+20=

  启发学生动手摆一摆,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计算?

  (2)图示

  (3)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5+20=45。

  (4)如果把25和20交换位置,你会做吗?板书20+25=

  引导学生归纳:还是先算20+20=40,再算40+5=45,所以20+25=45

  (5)反馈练*: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3、引导学生对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数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位数的数才能相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例题总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数感。

  3.在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

  40+5 56+40 18+30

  32+4 20+73 5+61

  43+20 7+62 4+53

  32+10 50+22 20+35

  默算,指名答。

  指名说说32+4.7+62的计算过程。

  2.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可以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和整十数相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小红.小强和小兰是好朋友,他们正在一起玩数画片的游戏呢。

  (2)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①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你会列式吗?板书24+6

  ②小兰和小强一共有多少张?谁来列式?板书24+9

  ③小兰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9+6

  ④小兰.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24+9+6

  (3)哪道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这节课我们重点学*24+6.24+9这两道算式。

  2.教学24+6。

  (1)我们先来看24+6,24+6等于多少呢?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你打算怎样摆,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请你自己摆一摆,想一想怎样很快知道有多少根小棒?

  (2)谁上来摆一摆?

  先摆2捆加4根,再摆6根,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可以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一共有3捆,就是30根。

  (3)那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计算24+6?指名说,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教学24+9。

  (1)刚才小朋友学得真好,我们再来看看24+9,24+9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怎样计算?我们也先用小棒摆一摆,怎样摆?边摆边想想怎样计算。

  (2)请生上来摆一摆,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①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等于13,再算20+13=33。

  ②把9分成3和6,先算6+24等于30,再算30+3=33。

  ③把24分成23和1,先算9+1等于10,再算23+10=33。

  (3)这三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把24+9的计算过程跟同座位说一说。小朋友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5.小朋友,我们今天计算使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超过了10,那十位上的20就要变成30,30就要变成40,小朋友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6.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一位数放在前面,你会计算吗?请打开书到第49页,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生回答,并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

  1.想想做做1

  (1)下面我们看着图来计算两道题目,题目有什么要求?

  (2)第1题你打算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我们先算什么就把它们圈一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并计算出算式的和。

  (3)交流第二题的圈法,并说说两道算式的得数。

  2.想想做做2

  (1)学生口算第一组题,观察一下这4组题,第一题和下面三题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2)我们计算下面三题时都要先算4+8=12,所以个位上都是2,但是4+8=12超过了10,所以十位上30要变成40,50变成60,80变成90。

  (3)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口算出另外两组题吗?

  3.想想做做3

  说图意,要求图书角原来有图书多少本我们该怎么办?你会列式计算吗?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生答。

  4.想想做做4

  (1)小力.小佳.小强来到了玩具店,小朋友们看一看都有哪些玩具,各是多少钱?

  (2)小力买了一只玩具熊和一盒积木,应付多少元?我们怎么办呢?生列式计算并口答。

  (3)小强和小佳各买了什么?他们分别应付多少元?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

  (4)小朋友,你想买什么?应付多少元呢?指名说,同座位说。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3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例题以小朋友摆画片为题材,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试一试让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学*一位数加两位数。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再引导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良好的学**惯。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看卡片口算。

  4+6=( ) 4+9=( )

  20+13=( ) 30+3=( )

  5+9+30=( ) 8+2+40=( )

  2.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24+2=( )你是怎样算的?

  [评析:复*铺垫针对性强,注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第l题中的口算是学*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人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中情境图。三个卡通人物分别介绍自己的名字后用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各自说了什么?你从他们的对话中还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2.老师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略)。讲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真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24+6=( )

  (2)小明和小军一共有多少张? 24+9=( )

  三、探究新知探究问题

  (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张?24+6=( )

  1.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

  2.提问:先算4+6=10接下去怎么办?你能用小棒摆摆吗?

  3.学生学具操作后,班内交流摆法,并联系摆法说说打算怎样算。

  4.老师根据学生说出的思路整理板书:

  5.分小组讨论:24+6初复*时口算的24+2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在哪里?

  6.交流总结:个位相加得到10怎么办?

  [评析:老师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算4+6=10,发现得数是10,与原有认识发生矛盾时,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探究问题

  (2)小明和小军一共有多少张、24+9=( )

  1.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探究24+9的算法。

  2.分小组交流操作过程。

  3.大组交流。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4.图式结合,进一步理解算理。

  5.比较并挑选自己喜欢的算法。

  6.小结:个位相加超过10怎么办?用谁去加整十数?

  [评析: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试一试:你想怎样计算?8+24=口5+39=口

  1.学生独立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是怎样算的。

  2.提问并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论第一个加数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都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如果个位相加满10怎么办?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1)全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圈一圈,算一算。

  (2)交流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分组计算。

  (2)比较:同组的4题,都是先算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读出条件,弄清题意后独立解决。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三名小朋友各买了什么?指名说说每人各应付多少元?什么意思。

  (2)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导学生分别用三句活回答解决的问题。

  5.开放题:下面的口里可以填几?25+口=3口

  总评: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新,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了学生的学*方式。在教法上教师能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新问题,真正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申,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人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题的设计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还激励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欲望。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听课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实用10份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1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 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 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 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 精心设计练*

  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兴趣,课后练*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 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这样不仅体现了练*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还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2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惯,应该是离不开在*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总评: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各环节结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提问题过程中,就用时过多,也体现了年轻教师在大舞台上紧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全面,鼓励性的语言欠缺。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3

  今天我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整堂课教学以三步导学模式进行,在检测导结环节中统计发现孩子们练*的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孩子在个别题目中出错。面对着如此的局面我本应该高兴,可是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课后我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反思,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与困惑总结如下:

  成功的地方有:

  1、上课开始,通过题组的形式复*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唤起小朋友对计算的兴趣,同时通过询问“32+4”你是怎么算的,复*算法,为孩子能够把算法迁移到今天的学*中埋下伏笔。

  2、数学教学专家经常讲: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示教学主题图后,我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方式请孩子自由选择信息进行提问。这一方面训练了孩子选择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提问能力。孩子们能够全面的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式。

  3、在练*的处理上,“做一做”有三组同类练*。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仍有一些解不开的困惑。

  1、在教学24+6和24+9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没有让孩子通过把摆好的小棒圈一圈的操作来理解24+6和24+9的计算方法,以分解式取而代之。通过计算24+6的分解式,在计算24+9时孩子很好的进行了迁移,能够正确的写出分解式并进行计算。可是这样一来,却钳制了孩子的思维。在课前我隐约的认识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完24+9时,我又问孩子,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此时孩子的回答:可以通过使用计数器来计算,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等等,始终没有出现教材中的:先算24+6=30,再算30+3=33。突然想起来郑毓信教授在一本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带领幼儿园的女儿和三年级的儿子去吃饭,每位198元,轮到买单时母亲问孩子应该付多少钱?儿子说,“给我纸和笔,我需要通过计算得到”,而女儿通过简单的口算得到答案,可是几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问题,儿子、女儿的回答却是惊人的一致:“给我纸和笔”!在我心中最优质的教学是要发散孩子的思维。可是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包括郑教授的例子)通过教学的优化却在紧致、缩小孩子的思维,我今天的教学也是。在我的这样一种引导性教学中,孩子的思维窄化了。面对此种情况,我有些担心,有些困惑,不知道谁对谁错?

  2、摆小棒的价值何在?在教学24+6时,我要求孩子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得正确的答案。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不会摆小棒,或者不愿摆小棒,摆小棒流于形式,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作用不大。本来,教材设计摆小棒的环节,是希望通过摆小棒来理解24+6的算理与算法。可是,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孩子在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之前都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孩子是自觉的迁移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即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孩子已经超越了实物操作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小棒还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的价值何在呢?思前想后,我给自己的教学找了这样一个理由:摆小棒在我的教学中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它的价值就在于检验由已知迁移来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小棒的作用由帮助理解变为了帮助验证。

  一节看似简单的计算课,却给我带来那么多的疑惑与不解,感叹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也不简单啊!惟有通过“实践——读书——再实践”来丰富自己,才能变的通达!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4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这部分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因此在教学预设时,我特别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引导探索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二、动手操作,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理解算理。教学这部分内容,我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与交流,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会总结。整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

  三、投其所好,精心设计练*

  计算是枯燥的,如果课后的练*只是一味的计算,一年级的小学很容易疲劳,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为了再次激起学生的学*兴趣,课后练*时,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投其所好,精心设计了“夺智慧星”和“摘苹果”这两个游戏,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这样不仅体现了练*的层次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知道不觉中完成了大量的口算练*,还使学生乐学,愿学。

  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课堂驾驭能力不高,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总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5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9捆带9根)

  教学方法:

  看情景图的方法、探究法、练*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填空:

  3个一是();3个十是();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练*:

  30+30=5+3=30+4=50+20=

  4+20=8+30=3+3=60+5=

  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口算小能手真多呀!

  小朋友们当老师让你们在练*本上写字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肯定非常的高兴,因为你们又学会了写其它的字,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很高兴呢?(出示主题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集体交流: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再写2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设计意图:创设发书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学*中。)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同桌讨论)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呢?(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他还要写2个字)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25+2结果是多少呢?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们试着算一算,也可以拿出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完再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数数的方法得到结果,利用数的组成得到结果)

  师作点评,重点讲解利用数的组成做计算题

  师适时板书25+2=27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小结:25+2=2725是两位数,2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刚才我们已经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第

  二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小红写了20个字。

  该怎样列式呢?

  这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又该如何计算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同桌交流一下该怎么摆,结果是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不摆小棒再说说25+20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25+20=45中25是两位数,20也是两位数而且是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出示课题的后半部分)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要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3:观察比较,小结算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跟同桌说说。

  35+3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再跟十位上的数加;第二个算式是先

  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再跟个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运算。)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算式在算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板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有挑战,你们想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

  1、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看谁算得快。给孩子们限定时间完成做一做。

  3、解决问题。

  我们班有20个女生,23名男生,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设计意图:上完一堂课,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通过学生的小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有个认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后反思:

  优点

  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

  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缺点

  多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我的反思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

  通过学生的小结,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有个认识。

  25+2=2725+20=45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6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但是也不任由学生没有新的发展,老师也重点推出较好的计算方法。给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好的方法。这样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算法多样性又不是笼统的给予学生很多很杂的计算方法。对于较差一点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不足:

  1、注意提高问题的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要给学生一个太大太泛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不利于教学进度和学生思维的启发。

  2、计算教学的练*要多样性,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练*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类型的题目。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7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是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的,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复*了这样的加法,帮助学生重新温*,感知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时利用发书的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题,可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局限性,他们对“一包、零散”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归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我都是引导学生向“相同数位相加”融合,为后面的发现做下基础。

  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个别的学生还是分不清相加的数位,我只是在想,我们只是要求进行口算,为什不能直接用“竖式”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呢,虽然那样超出了教学的要求,可是学生病不需要列竖式啊,口算起来应该会更快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是一节*常的计算课。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如何在*常的计算课中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会:

  一、适当的复*铺垫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

  传统教学中的复*铺垫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复*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是为新知学*分散难点。本课的新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着相关旧知,通过适当的复*和铺垫,能够发挥这些已有旧知的支撑作用,促进新知的生长,这也体现了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本原则。

  二、合理的学*层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一门讲求逻辑和层次的学科,在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层次,能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层次的学*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方式上主要结合:小棒操作→计数器拨珠→抽象计算这三个环节,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较归纳掌握算法这样的层次。在课堂学*时学生都能循着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心理规律开展学*,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具的合理选用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可的;在由具体形象向经验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要借助具体实物,从直观思维引发经验抽象思维。教学的前测表明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都会做,但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一大半的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说也说不明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具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当然计算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具上,而是深层次算理的理解。教学中安排了小棒验证和计数器验证,从低层次(小棒的操作)过渡到高层次(计数器的操作)过渡到深层次(算理),这三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逐步过渡深化的。

  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一堂课下来后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做到位,不能仅仅就是“拿来”。这节课我选用了教材中发新书的情境,虽然学生对这个情境不陌生,但它却存在着清晰度不够,离学生现在的学*时间也很长这样的局限。因此教学时费时较多。对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专家老师们精心选取的,他们在选材上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同样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样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学生很感兴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学生则不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上的情境做适当地改动,或者是如于科长所说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高效才能落到实处。虽然我对学生前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够,如果让学生先来通过说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理解算理会更好。像35+3=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导学生知识内化时,我可以让学生汇报并提出:如何让自己说的更清楚些呢?这时产生对学具的需求,从而摆小棒、拨计数器顺势产生。学生有了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学*。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9

  用**的眼光看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儿童的眼里是抽象的。按照过去的教法,教师教学往往是直奔主题,即教学生学会唯一的计算法则:从加个位,5加3得8,再加十位上的数30,就是38。然后让学生模仿,机械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精确和熟练,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刚开始对35加3的计算方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结果是38,但当表述算理时,学生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其实,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已蕴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大部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了“接数法”的计算方法,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么,就要有意识地去挖掘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实际经验,说出了各种巧妙的算法,展示了真实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概括出各种算法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我想以上这些细节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能力。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10

  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口算题,并且说出它们的计算过程,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做好准备。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认识相同数位相加。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拟订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教学过程遵循“问题情景——自主探索——扩展应用”这一主线。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感悟如下:

  1、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数的意义,对新知的认识比较深刻。

  2、本节课营造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形中,构建起了枯燥的数学。

  3、不足之处,对“动手摆一摆”中的活动,所蕴藏的教学价值还没有深入挖倔。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做得不够。

  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时,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进来,与大家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