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精选5篇)

首页 / 文库 / |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 1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 2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 3

  1、文言文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2、翻译

  乌鸦本来就不善于鸣叫。一天,嘴里叼着食物在树上稳稳地休息。正好被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了,想要夺走乌鸦的食物,却没有办法。于是心生一计,对着乌鸦说:听说乌鸦先生的歌声像霓裳羽衣曲一样美妙,特地来听听您唱一支仙曲,来清洁我俗不可耐的耳朵,希望你不要推辞。乌鸦信以为真,十分开心,于是张口就唱。他的食物就此落下,给狐狸捡取了,狐狸对乌鸦说:将来有爱慕先生唱歌的,你千万别信啊,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俗话说:甜言蜜语必须提防那是诱饵啊。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 4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 5

  文言文

  刘道真遭乱,于河侧为人牵船,见一老妪操橹,道真嘲之曰:“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

  翻译

  刘道真遭遇社会动乱,在河边给别人拉船,见一老妇在这里摇船,他嘲讽说:"女人怎么不织布?为什么到河上来摇船?"女人答道:"男人怎么不骑马挥鞭?为什么来到河上拉船?"又有一次,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看见一个老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门前走过,都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讥(嘲)讽人家道:"黑羊牵着两只小羊。"那妇人说道:"两头猪共用一个槽。"刘道真没有话来回答。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精选5篇)扩展阅读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精选5篇)(扩展1)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 (菁华6篇)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1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2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3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4

  原文: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译文:

  皇上曾经闲暇时随意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着?”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5

  「原文」

  齐桓公设庭燎

  刘向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求见者。

  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蒭荛’,言博谋也。”

  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译文」

  齐国的国君桓公设置了(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

  桓公说:“‘九九’怎么有资格求见呢?”(那)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太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先贤(所以)有名言,下问于樵夫’,说的是广泛地求教啊。”

  桓公说:“高!”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四方的学士,相伴一起来了。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6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翻译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着。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精选5篇)(扩展2)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 (菁华5篇)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1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2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3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4

  「原文」

  齐桓公设庭燎

  刘向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求见者。

  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蒭荛’,言博谋也。”

  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译文」

  齐国的国君桓公设置了(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

  桓公说:“‘九九’怎么有资格求见呢?”(那)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太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先贤(所以)有名言,下问于樵夫’,说的是广泛地求教啊。”

  桓公说:“高!”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四方的学士,相伴一起来了。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5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翻译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着。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精选5篇)(扩展3)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1

  【原文】

 《子鱼论战》

  出处: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1)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济(5)。司马(6)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公曰:“未可。”既陈(8)而后击之,宋师败绩(9)。公伤股(10),门官(11)歼焉。

  国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13)伤,不禽(14)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15)隘也。寡人(16)虽亡国之余,不鼓(17)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24)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26)焉。三军(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30)可也。”

  【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以:把。后面省略“之”,这话。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重复、再次。

  (14)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虽:虽然。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28)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9)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30)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白话翻译】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2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军队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军队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么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3

  作品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zhū,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téng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1。宋公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7,又以告8。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9,宋师败绩10。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13公。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6。寡人虽亡国之余17,不鼓不成列18。”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9,隘而不列20,天赞我也21。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教战24,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6。三军以利用也27,金鼓以声气也2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29。”

  字词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告:报告。

  9.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败绩:大败。

  11.股:大腿。

  12.门官:国君的卫士。

  13.咎:怪罪,归罪,指责。

  14.重(chóng从)再次。

  15.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7.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20.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1.赞:助。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29.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原文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文章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是不可赦免的罪啊[2]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写作背景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

  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皆以战争实务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文章简析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文集简介

  《左传》是*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精选5篇)(扩展4)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 (菁华5篇)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1

  原文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un),均为人名。

  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伤人的。用来禁绝**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2

  【汉字书写】:大公无私

  【汉语注音】:dà gōng wú sī

  【成语出处】: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

  【大公无私的意思】:一切为公众着想,没有一点儿私心。指办事公正,做任何事情都从集体利益的角度来出发,不为个人打算。;用于歌颂人的品德,着眼于“大公”,强调公正,不偏不倚

  【大公无私的近义词】:公正无私、舍己为公、公而忘私、铁面无私;

  【大公无私的反义词】:假公济私、营私舞弊、自私自利、徇私枉法、利欲熏心;

  【大公无私的故事】

  春秋时期,南阳县还缺一个*,于是晋*公问祁黄羊让谁去当这个*最合适。祁黄羊说:“我想解狐能够胜任这个职务。”晋*公很奇怪,因为解狐是祁黄羊的仇人,他便问祁黄羊推荐解狐的是什么原因。祁黄羊说:“你问我谁能胜任,不是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啊。”后来果然证明了解狐在这个职位做得很好。后来晋*公又问祁黄羊谁能胜任朝廷里的法官。祁黄羊说:“祁午可以胜任。”晋*公又奇怪了,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谁可以胜任法官,没有问我祁午是谁的儿子。”后来祁午在法官的位置上也做得非常的好。孔子听说以后对祁黄羊非常赞赏,他说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大公无私”,他推荐人才完全以能力为标准,不会因为对象跟自已的关系而做选择性推荐,这才是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

  【大公无私例句】

  清.龚自珍《论私》:“且令之大公无私者,有杨、墨之贤耶?”

  丁铃《走正确的文学道路》:“党是什么,就是要大公无私,就是为着大家,从人民那里吸取意见,做出总结,然后再拿到群众中去。”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赵玉林同志是咱元茂屯的好头行人,咱们要学*他大公无私、勇敢牺牲的精神。”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着一个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心怀。”

  【大公无私造句】

  在一个集体里,你只有用大公无私的态度去对待大家才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

  在*历史上,工人是一个大公无私的群体,他们默默的辛苦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他们的力量。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3

  春秋时,晋*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 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 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 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出处: 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释义: 比喻对人材的使用不当。

  故事: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 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4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早上,紫禁城里开始上朝。退朝时祁黄羊正准备跟众大臣一起退朝,晋*公连忙叫道:“祁黄羊,你留下!”祁黄羊一听晋*公叫他一个人留下,感到十分惊慌,但又不能抵抗,只好留下了。

  晋*公先叫人搬把椅子给祁黄羊,接着又叫人沏一杯茶,这个时候晋*公说道:“最*有件事让朕烦恼,你是否能帮一帮朕想个办法呢?”祁黄羊说:“主公有何事呢?”“哎!能有什么事呢,还不是南阳的县令没有人选,你看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呢?”祁黄羊犹豫了一下说“我看解狐可以。”*公惊讶的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他呢?”祁黄羊回答说“您问我谁可以担当这个职务,可您没说我的仇人谁。”*公说:“好,这才是朕的.好臣子。”于是叫人拿来笔墨纸砚写下了一道圣旨,命令解狐立刻启程去南阳。老百姓们看到的都夸祁黄羊做得好。

  过了很长很长时间,早朝时,晋*公问众大臣:“朕的江山是打来的,现在国家没有带兵打仗的人,你们看谁可以呢?”大臣们纷纷议论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当,晋*公看状就退朝了,大臣

  们都失望极了,这时晋*公又叫祁黄羊留下来,*公就问:“祁黄羊你看众大臣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当中军尉,我信不过他们,你说说谁合适。”祁黄羊想了又想,然后郑重的说:“我看祁午不错。”晋*公有些生气了,心里想:朕还以为你和其他大臣不同呢,原来还是想推荐自己的儿子。祁黄羊看出了晋*公的意思,便说:“你问我谁可以担当起这个重任,可没问我我的儿子是谁。”*公说:“好。”于是又重用了他,老百姓都纷纷赞颂。

  这件事传得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鲁国孔子那里,孔子说:“祁黄羊的说法真好啊,举荐贤才对外不避开仇人,对内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算的上是公道的啊!”

  过了一段时间,解狐在南阳当县令清正廉明,统理得地方人们都说解狐管理的真好;在远方镇守边疆的祁午,带兵打仗屡战屡胜,天下和*,人们都夸祁黄羊是出以公心。

大公无私文言文翻译5

  包公 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包拯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的颂扬,把他奉为青天。包拯办案,有两个特点,

  一是不怕权势,

  二是为民申冤。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包拯。

  不怕权势,敢于顶风办事,不是容易的事。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早已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权的绳索,把官僚、贵族、豪绅、恶霸们联系在一起。要冲破这个已经编织好的、保护地主贵族利益的网络,谈何容易。但是,包拯却迎难而上。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的*,既有*民也有达官贵人的住宅。包拯任开封府尹时,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民无家可归。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泛滥成灾呢?包拯经过调查,了解到河塞不通,不能排水的原因在于大官僚和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己有,种花养鱼,并且同自己的住宅连在了一块,成了水上花园。因此,要疏通惠民河,为民造福,只有将这些堤坝挖掉,但挖掉堤坝就会冲走水上花园。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拿出证据,证明他们非法建造水上花园。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了。这样,惠民河才得以疏通,人们免受其害。

  包拯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我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英明,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高,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包拯碰上了比较开明的宋仁宗。否则,早已人头落地了。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包拯“天姿峭直”。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属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盘剥农民,多收钱粮。在当时人心目中,任中师廉洁,王逵贪卑,这是不是恶人先告状?所以要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弄*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并且掌握了证据。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报告,对农民任意搜括,使人们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引起农民强烈不满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戏曲《陈州放粮》,就是依据包拯这一事迹,加工而成的。

  包拯办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当时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把他誉为救世主。他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关节就是打通关节,意思是说,如果你没钱走后门去打通关节,也不要着急,因为有包拯替我们做主。

  包拯任开封府尹时,有一天退朝回府,途中遇到一民妇。该民妇身穿孝衣,手举状纸,拦轿喊冤。包拯问她:你告谁?有什么冤情?民妇回答:状告郑州曹国舅,强抢民妇,杀夫害子;东京大国舅,袒护凶手,打伤民妇。包拯收了状纸,又将民妇带回府衙细问原由。

  民妇张氏,系潮州潮水县人。丈夫袁文正,是位举人。听说东京开科取仕,便想进京赶考。于是携妻带子同往京城。一天,途经郑州城,忽听一声大喝。只见大队人马拥着一位皇亲迎面而来,这人就是曹国舅。袁文正夫妇和孩子躲闪不及,摔倒在地。曹国舅在马上看见张氏美貌非凡,顿时起了霸占之心,即以冲撞马头之罪,将袁文正一家人抓进府中。

  回府后,曹国舅逼张氏成婚,欲行奸污,张氏拒不答应,并要见丈夫和儿子。曹国舅密令亲信将袁文正父子用绳索**,把尸体抛到后花园枯井里去。又命令使女告诉张氏,说他的丈夫和儿子已死,叫她断绝夫妻母子团聚之念,劝她与国舅成婚。张氏又哭又骂,誓死不从,曹国舅只好将张氏暂时关押在密室中,并派院公张义德看守。

  张义德向来怀有一颗慈善之心,听了张氏不幸遭遇的哭诉,便萌生了搭救之念。张氏得知张义德是潮州同乡,当即跪下,拜为义父。乘夜深人静,张义德带着张氏秘密地打开后门,逃出曹府,抄小路直奔东京,想去开封府告状伸冤。

  到东京后,投宿于王婆客店。王婆听了张氏诉说冤情,也为之泪下。王婆对张氏说:包拯每天早朝,等他回府时,你可拦轿喊冤。张氏请人写了状子,就去街口等候。看见一群士兵簇拥着一顶官轿来到跟前,便立即上前拦住喊冤。不料这位官员并不是包拯,而是大国舅。大国舅见状告他弟弟,大吃一惊,就又以冲撞马头之罪,指使随从将张氏打得昏死过去。王婆和张义德闻讯赶来,见张氏还没断气,连忙抬回家中救治。后来王婆亲自带领张氏守候在包拯上下朝必经之路,看见包拯官轿快到跟前时,就让张氏赶紧上前拦轿喊冤。

  包拯听了张氏细说冤情后,立即派人传王婆、张义德到堂询问,证实张氏所说是事实。于是派张龙、赵虎二人星夜秘密赶往郑州,潜入曹府后花园,从枯井中取出两具尸体,运回开封府,让张氏辨认。张氏认出是他的丈夫袁文正和儿子的尸首,悲痛欲绝。包拯义愤填膺,决心惩凶除恶,为民伸冤。

  包拯冥思苦想,怎样捉拿两国舅到开封府问罪。一夜未眠,想到了一个妙计,决定先捉大国舅。第二天,包拯假称有病不去早朝,皇上想亲自前往探视。大国舅因为做了违法的事,心中忐忑不安,想去开封府探个虚实。于是请皇上让他先去看一下,皇上同意了。大国舅来到开封府,坐下后问包拯得了什么病。包拯答道:“*来一桩十分棘手的案子害得我寝食不安,积劳成疾。”大国舅笑道:“是什么案子?竟然难住了包大人。”包拯十分严肃地说:“有一民妇状告郑州曹国舅抢夺别人的妻子,还杀害了她的丈夫和儿子。后来这名女子逃出曹府,到东京遇到一位大官人,拦轿喊冤,又被打昏死过去,不知这位大官人是谁?”大国舅哑口无言。包拯传张氏到后堂问话。张氏指着大国舅说:“就是这位大官人将我打昏死过去。”大国舅否认。包拯又传王婆、张义德等见证人到堂作证,大国舅只好承认。包拯立即命令关闭府衙,将大国舅和随行人员关在府中,以防走漏消息。包拯看到从随行人员身上搜出大国舅图章,顿时计上心来。于是叫书吏模仿大国舅字体写了一封家书,说老母郡太夫人病重,请二弟速来东京,并盖上大国舅的图章。派人连夜赶往郑州,送到曹府。曹国舅看到是哥哥的来信,信以为真,马上动身前往东京开封城。包拯命令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持皇上御赐尚方宝剑,在曹国舅进京必经路口等候,将曹国舅和亲信捉到开封府大堂,将两国舅关进牢中。

  曹母郡太夫人听说此事,急忙进宫告诉曹娘娘。曹娘娘偷偷打出宫门来到了开封府,当面向包拯求情。包拯说:“国舅违法犯罪,应当依照法律处置。娘娘私自出宫,明天我上奏皇上。”曹娘娘悻悻地回宫了。郡太夫人只好亲自向仁宗说情。仁宗派大臣去开封府劝说包拯饶恕国舅。包拯事先知道了,于是贴出告示:为国舅说情者,与国舅同罪。各位大臣便都不敢去说了。包拯下令将曹国舅押赴法场,立即斩首,大国舅则还是关在牢里。郡太夫人大哭,恳请皇上赦免大国舅,皇上答应了。包拯义正严词地对皇上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赦免大国舅,而不赦免别的人,不合理又不合法。如果这样做,以后谁还会相信皇上,相信法律呢?”王丞相也说:“包拯言之有理。”皇上无言以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包拯处死大国舅。

  包拯一颗为民之心时刻留心民生疾苦,他曾说:“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只有一心为民、减轻百姓负担,才能长治久安,利国利民。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包拯奉旨调任端州(即今广东肇庆)知府。任职三年里,包拯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百姓。当时的端州, 每年都会暴发洪水, 导致传染病流行。包拯到任后,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状如七星的七眼水井,水质清洌、甘甜可口。百姓的饮水问题解决了,传染病也控制住了。人民饮水思源,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包拯还开渠筑塘,筑城墙建围基,开办了端州第一个交通邮政总站,兴建星岩书院 (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建造大型粮仓,做了许多深受百姓称赞的好事。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包拯在端州任上,曾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为官者清廉,才能为民表率,而贪赃则是“民贼”,理应铲除。

  这也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

  包拯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他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墙壁上: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如果有贪赃枉法的,就不准回家,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不遵从家训的就不是包家的子孙。包拯对自己更是从严要求,从不谋取半点私利。

  古端州以砚闻名,“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当时到端州任职的许多官员都额外征收端砚,用于私自收藏和迎来送往,有的甚至肆意加征几十倍,使砚工们苦不堪言。包拯一上任便改革积弊,明令禁止超征,并声明自己“绝不带走一块砚”。除上贡朝廷之外,多产出的砚台,砚工们可以自由买卖。这道命令一出,砚工们无不欢呼雀跃。

  包拯离任时,端州空巷,民众扶老携幼沿江相送。船行至西江羚羊峡口的成洲,忽然狂风大作,浊浪滔天。包拯心中有疑,难道行李中有贿赂之物,违背了到任时“不取民物”的诺言,以致于天地不容?于是下令停船搜舱。果然,在行李中发现了一方精美端砚,是端州的砚工们在包拯多次拒收后,为表感激和爱戴之情,悄悄放在船舱中的。包拯问明原委,当即对沿江百姓拱手致谢,然后将那方端砚掷入江中。一时间,江面恢复风*浪静。

  嘉柏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作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有一个少数民族官员,归顺了宋朝,他对宋神宗说,我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将他的姓名改为包顺。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精选5篇)(扩展5)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1

  作品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5、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陇”通“垄”。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作品鉴赏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艺术手法

  叙事者角色

  《愚公移山》的受叙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担子的三儿孙和孤儿寡妇)以及反派人物智叟。从道家的角度看,还有几个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受叙事者,这里的“夸娥氏”原为“夸蛾氏”应该是“蚂蚁神”之意,因为“娥”与“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由于“蛾”与“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误“夸蛾”为“夸娥”。古文里“蛾”通“蚁”,而“夸”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蚂蚁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实读者就是听众和阅读文本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即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会出现对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现象。

  常规叙事

  所谓“常规叙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叙事,即单义直接表述。相当于真实读者把原来的古文解释一通,了解故事内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事物。

  传统叙事寓意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300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名家评论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与天道说。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诚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人物形象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

  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

  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2

  《愚公移山》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是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入都得绕远。愚公集合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夫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个男孩,刚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铲除,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怎样呢?”北山的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孩子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禀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冈阻隔了。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3

  作品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5、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陇”通“垄”。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作品鉴赏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艺术手法

  叙事者角色

  《愚公移山》的受叙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担子的三儿孙和孤儿寡妇)以及反派人物智叟。从道家的角度看,还有几个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受叙事者,这里的“夸娥氏”原为“夸蛾氏”应该是“蚂蚁神”之意,因为“娥”与“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由于“蛾”与“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误“夸蛾”为“夸娥”。古文里“蛾”通“蚁”,而“夸”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蚂蚁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实读者就是听众和阅读文本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即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会出现对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现象。

  常规叙事

  所谓“常规叙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叙事,即单义直接表述。相当于真实读者把原来的古文解释一通,了解故事内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事物。

  传统叙事寓意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300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名家评论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与天道说。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诚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人物形象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

  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

  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精选5篇)(扩展6)

——左传文言文翻译(精选5篇)

  左传文言文翻译 1

  【经】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秋七月。冬,齐人伐戎。

  【传】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秋,王及郑伯入于邬。遂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

  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郑伯闻之,见虢叔,曰:「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夫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奸王之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忧必及之。盍纳王乎?」虢公曰:「寡人之愿也。」

  翻译

  二十年春季,郑厉公调解周惠王和子穨之间的纠纷,没有成功。逮捕了燕仲父。夏季,郑厉公就带了周惠王回国。惠王住在栎地。秋季,惠王和郑厉公到了邬地,于是就进入成周,取得了成周的宝器而回。

  冬季,王子穨设享礼招待五位大夫,奏乐及于各个时代所有的舞蹈。郑厉公听到这件事,见到虢叔说:“我听说,悲哀或者高兴,若不是时候,灾祸一定会到来。现在王子穨观赏歌舞而不知疲倦,这是以祸患为高兴。司寇**,国君为此而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高兴呢?篡夺天子的职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何不让天子复位呢?”虢公说:“这是我的愿望。”

  左传文言文翻译 2

  【经】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葬曹庄公。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妇觌,用币。大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

  【传】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

  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翻译:

  二十四年春季,又在桓公庙的椽子上雕花,这件事与去年庙柱上涂红漆都是不合礼制的。御孙劝阻说:“下臣听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先君具有大德,而君王却把它放到大恶里去,恐怕不可以吧?”

  秋季,哀姜来到鲁国,庄公让同姓大夫的夫人相见,相见时用玉帛作为见面礼,这是不合于礼的。御孙说:“男人相见的礼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鸟,用东西来表明等级。女人相见的礼物,不超过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以表示诚敬而已。现在男女用相同的相见礼,这是没有区别了。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由于夫人而搞乱了,恐怕不可以吧!”

  晋国的士又和公子们策划,让他们杀了游氏的两个儿子。士告诉晋献公说:“行了。不超过两年,君王就不必担心了。”

  左传文言文翻译 3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郑公子喜帅师伐许。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秦伯卒。

  【传】十四年春,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焉,定公不可。夏,卫侯既归,晋侯使郤犨送孙林父而见之。卫侯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见而复之。

  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秋,宣伯如齐逆女。称族,尊君命也。

  八月,郑子罕伐许,败焉。戊戌,郑伯复伐许。庚子,入其郛。许人*以叔申之封。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舍族,尊夫人也。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卫侯有疾,使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为大子。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饮。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尽置诸戚,而甚善晋大夫。

  翻译

  十四年春季,卫定公去到晋国,晋厉公强请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卫定公不同意。夏季,卫定公回国以后,晋厉公派郤犫送孙林父去见他。卫定公想要推辞。定姜说:“不行。他是先君宗卿的后代,大国又以此作为请求,如果不答应,我国将要灭亡。虽然讨厌他,总比亡国强些吧?君王还是忍耐一下吧!安定百姓而赦免宗卿,不也是可行的吗?”卫定公接见了孙林父,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和采邑。

  卫定公设享礼招待苦成叔,宁惠子作陪,苦成叔表现出傲慢的样子。宁惠子说:“苦成叔恐怕要被灭亡了吧!古代举行享礼,是用来观察威仪,省察祸福的,所以《诗》说:‘弯弯角杯,柔和甜酒。不骄不傲,聚集万福。’现在他老人家表现傲慢,是取祸之道啊!”

  秋季,鲁大夫宣伯到齐国迎接齐女。《春秋》称他的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国君的命令。

  八月,郑国的子罕进攻许国,战败。二十三日,郑成公再次进攻许国。二十五日,进入许国的外城。许国人把叔申的封地交还郑国以此与郑国讲和。

  九月,侨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春秋》不称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夫人。所以君子说:《春秋》的记载,言词不多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意义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不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卫定公有病,让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的儿子衎作为太子。冬季,十一月,卫定公去世。夫人姜氏哭丧以后休息,看到太子并不悲哀,就连水也不喝,叹气说:“这个人啊,将要不仅会使卫国遭致败亡,而且必然从我这个未亡人身上开始动手。唉呀!这是上天降祸给卫国吧!我不能得到鱄来主持国家。”大夫们听到以后,无不感到十分恐惧。孙文子从此不敢把他的宝器藏在卫国,而都放在采邑戚地,同时尽量和晋国的大夫友好。

  左传文言文翻译 4

  《左传·襄公·襄公十六年》

  作者:左丘明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戊寅,大夫盟。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齐侯伐我北鄙。夏,公至自会。五月甲子,地震。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秋,齐侯伐我北鄙,围郕。大雩。冬,叔孙豹如晋。

  【传】十六年春,葬晋悼公。*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改服修官,烝于曲沃。警守而下,会于湨梁。命归侵田。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

  许男请迁于晋。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晋人归诸侯。

  郑子蟜闻将伐许,遂相郑伯以从诸侯之师。穆叔从公。齐子帅师会晋荀偃。书曰:「会郑伯。」为夷故也。

  夏六月,次于棫林。庚寅,伐许,次于函氏。

  晋荀偃、栾□帅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

  秋,齐侯围郕,孟孺子速缴之。齐侯曰:「是好勇,去之以为之名。」速遂塞海陉而还。

  冬,穆叔如晋聘,且言齐故。晋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穆叔曰:「以齐人之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是以大请!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领西望曰:『庶几乎!』比执事之间,恐无及也!」见中行献子,赋《圻父》。献子曰:「偃知罪矣!敢不从执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鲁及此。」见范宣子,赋《鸿雁》之卒章。宣子曰:「□在此,敢使鲁无鸠乎?」

  翻译:

  十六年春季,安葬晋悼公。晋*公即位,羊舌肸做太傅,张君臣做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做公族大夫,虞丘书做乘马御。改穿吉服,选贤任能,在曲沃举行烝祭。晋*公在国都布置守备以后就沿黄河而下,和鲁襄公、**公、卫献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湨梁会见。命令诸侯退回互相侵占的土田。由于我国的缘故,拘捕了邾宣公、莒犁比公,而且说这两国“使者来往齐国、楚国之间”。

  晋*公和诸侯在温地举行宴会,让大夫们舞蹈,说:“唱诗一定要和舞蹈相配合。”齐国高厚的诗与舞蹈配不好。荀偃发怒,并且说:“诸侯有别的想法了。”让大夫们和高厚结盟,高厚逃走回国。当时叔孙豹、晋国荀偃、宋国向戌、卫国宁殖、郑国公孙虿、小邾国的大夫盟誓说:“共同讨伐不忠于盟主的人。”

  许灵公向晋国请求迁都。诸侯就让许国迁移,许国的大夫不同意,晋国人让各国诸侯回国而单独出兵进攻许国。

  郑国的子蟜听到将要进攻许国,就辅佐郑简公跟从诸侯的军队。穆叔跟从鲁襄公回国。齐子率领军队会见晋国荀偃。《春秋》记载说“会郑伯”,是为了把序列摆*。

  夏季,六月,军队驻扎在棫林。初九日,攻进许国,驻扎在函氏。

  晋国的荀偃、栾黡带兵进攻楚国,报复在宋国扬梁的那一次战役。楚国的公子格带兵,和晋军在湛坂作战。楚军大败。晋军就侵袭方城山的外边,再次进攻许国然后回国。

  秋季,齐灵公包围成地,孟孺子速拦击齐军。齐灵公说:“这个人喜欢勇敢,我们离开这里以使他成名。”孟孺子速就堵塞了海陉险道然后回去。

  冬季,穆叔去到晋国聘问,同时说到齐国的事情。晋国人说:“由于寡君还没有举行禘祭和百姓没有安息,所以不能救援,如果不是这样,那是不敢忘记的。”穆叔说:“由于齐国人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发泄愤恨,因此才来郑重请求。敝邑的危急,早晨等不到晚上,伸长了脖子望着西边说:‘也许可以来救援了吧!’等到执事得空闲,恐怕来不及了。”见了中行献子,赋了《圻父》这首诗。献子说“偃知道罪过了,岂敢不跟从执事来一起为国家忧虑,而让鲁国到达这样的地步!”见了范宣子,赋《鸿雁》这首诗的最后一章。范宣子说:“匄在这里,岂敢让鲁国不得安宁?”

  左传文言文翻译 5

  哀公·哀公二十一年

  作者:左丘明

  【传】二十一年夏五月,越人始来。

  秋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齐有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是行也,公先至于阳谷。齐闾丘息曰:「君辱举玉趾,以在寡君之军。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比其复也,君无乃勤。为仆人之未次,请除馆于舟道。」辞曰:「敢勤仆人?」

  文言文翻译:

  二十一年夏季,五月,越国人第一次来鲁国。

  秋季,八月,鲁哀公和齐*公、邾隐公在顾地结盟。齐国人责备从前叩头而哀公不相应回礼那件事,因而唱歌说:“鲁人的罪过,几年还没有自己察觉,使我们发怒暴跳。正由于他们只拘泥儒家之书,造成了两国苦恼又忧愁。”

  这一趟,哀公先到阳穀。齐国的闾丘息说:“劳驾君王亲自光临,来慰劳寡君的军队,臣下们将要用驿车向寡君报告。等到他们报告回来,君王未免太劳累了。由于仆人没有准备好宾馆,请在舟道暂设行馆。”哀公辞谢说:“岂敢烦劳贵国的仆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