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27 00:00:00

《项脊轩志》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项脊轩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项脊轩志》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课堂练*(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附: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2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②“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③“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

  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问题: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四、明晰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8期)

  问题: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明确年承载了乡愁,乡愁是年的主要内涵,年与乡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六、素材积累—归有光名句

  1、儿寒乎?欲食乎?

  2、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一已。

  3、今已亭亭如盖矣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7、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

  8、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

  9、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10、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11、法之理在天下。

《项脊轩志》教案3

  【预*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项脊轩志》。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目标】

  1、在预*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情景导学】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4--5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活动】

  一、深入学*理解《项脊轩志》

  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哪些事件?

  2、作者是怎样写几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这几件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4、总结:本文的思想内涵。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轩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妪yù 妣b 闺guī 扉fēi 呱gū 阖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 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 (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 (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 (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 (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 (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 (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 (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 (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 林纾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常人事。 ——现代 汪曾祺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项脊轩志》教案5

  学*目标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断句练*:

  1、日过午/已昏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常常的几句话,**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项脊轩志》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方式,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

  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三、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

  法;等等。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①碑记②游记③杂记等(板书:记-----事)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第二遍自读: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

  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四、鉴赏品味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总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3、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

  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①《诗经?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②《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

  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

  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六、作业:

  1.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2.归有光在写作此文时只有十八岁,在内心深处就有如此众多的感受,作为他的同龄人,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学*他的写法将你的心情故事诉诸笔端。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1)

——项脊轩志教案 (菁华6篇)

项脊轩志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方式,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

  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三、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

  法;等等。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lt;lt;寒花葬志gt;gt;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①碑记②游记③杂记等(板书:记-----事)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第二遍自读: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

  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四、鉴赏品味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总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3、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

  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①《诗经?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②《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

  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

  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六、作业:

  1.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2.归有光在写作此文时只有十八岁,在内心深处就有如此众多的感受,作为他的同龄人,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学*他的写法将你的心情故事诉诸笔端。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项脊轩志教案3

  【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xxx、xxx、xxx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二、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 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

  2. 学*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二〉能力训练

  1. 学*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2. 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三〉德育渗透

  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

  [重点难点]

  1. 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

  2. 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

  [学法引导]

  1. 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

  2. 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1. 介绍作者及唐宋派。

  2. 检查预*,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

  〈二〉

  1. 导入新课

  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3. 教师范读

  4. 读准字音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偃仰(yǎn)

  啄食(zhu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迨(dài)

  呱呱而泣(gū) 象笏(hù) 长号(háo) 妣(bǐ)

  扃牖(jiōng yǒu) 垣墙(yuán) 栖息(qī) 阖门(hé)

  5.串讲翻译

  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

  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凡再变矣 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 而:你。

  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

  轩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6. 练*

  完成课后作业题二。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分析结构。

  2. 分析细节描写。

  〈二〉 难点的学*与目标达成过程。

  1. 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

  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2.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请对修缮后的项脊轩作鉴赏分析。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3. 请对文中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作鉴赏分析。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项脊轩志教案5

  一、设计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也是历代美文之一,不精读,恐难以真正解其情意、其美妙。基于此,教学时可从归有光身世经历入手,抓住一个“情”字,设计几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以深化对的理解。要求学生课前预*,疏通文字。

  二、教法展示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古代散文家名字——归有光。

  二归有光简历

  学生课前制作简历,课上展示。

  三揣摩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前人王锡爵评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杰作。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那么,本文所显现的作者“心灵的东西”是怎样的呢

  1阅读课文1—4段作者约19岁时作及题注,揣摩幼年归有光经历了何种不幸,少年归有光内心有着怎样的追求和隐痛。

  1幼年丧母,伤痛难言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模糊,第3段“老妪”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使一个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引起作者的无限怀念,因而话未完,“余泣,妪亦泣”。幼年丧母,是归有光内心难言的伤痛。

  2少年科场不利,家庭衰败,隐痛重重

  ①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归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书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归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意思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家没落,内部割据。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族的面貌,才会有新的气象出现。

  ④先大母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象笏是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殷切期待对当时的归有光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更坚定了他的志向。

  ⑤补充:

  第4段最后一句“殆有神护者”后面,编者删掉了一段。

  (见“相关资料”)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一方面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另一方面,说明了世俗观念对归有光的深深的漠视。

  ⑥像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并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十八九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还没有中得科举。幼年丧母,科场不利,家族衰败,世人漠视,少年归有光内心隐痛何其多,何其深!

  2阅读课文5—6段约为35岁迁居之前补记,揣摩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中年丧妻,打击沉重。

  归有光24岁结婚,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相*,伉俪情深。姨妹子们天真无邪的问话,说明其妻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归有光30岁时,其妻撒手西去。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家道日衰,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人亡物在,而深情难忘,如何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3小结: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这种“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熔铸于《项脊轩志》之中,使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感人至深。

  四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一真正理解《项脊轩志》“情”的内核

  五鉴赏《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光有情而无艺,难以精美。《项脊轩志》乃家常语叙家常事,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历来读者却无不为之动容,这与他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分不开。

  你认为《项脊轩志》是如何传情的

  1细节传情。见设计A—(五)4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

  2托物传情。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3直呼传情。作者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歌如泣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一节,最后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让感情的潮水尽情放纵奔流。以上所举文字,皆是直抒胸臆之语,我们读之,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写到这些文字时,已经是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4叠词传情。文中运用不少叠词,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又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加“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六总结

  深厚、真挚的情感,加上多样、高超的传情艺术,使得《项脊轩志》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七拓展阅读

  寒花葬志①

  归有光婢,魏孺人②媵③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邱。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④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①本文是作者忆念亡妻和女婢所作。寒花,女婢名。②魏孺人:作者前妻。孺人,女子的封号,明时七品封孺人。③媵:陪嫁的女婢。

  ④:音ru,烧。

  八作业任选一题

  1借鉴《项脊轩志》的传情手法,写一写自己的亲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物。

  2假如你拥有自己的一间书房的话,请尝试给它起个有特点的名字,并写一段文字介绍命名原因。

项脊轩志教案6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2)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

《项脊轩志》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脊轩志》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课堂练*(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附: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三、教学重点: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四、学情分析:在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注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课前预*: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把文章读熟。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2.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朗读翻译第一二两段,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2.口译第一、二、三两段。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1)结合课文,掌握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义)

  雨泽:雨水

  渗漉:渗透,漏下来。

  顾视:环顾四周。顾,环顾,向四周看。

  洞然:明亮的样子

  冥然:沉默的样子

  增胜:增添情趣。胜,美。

  珊珊:明洁晶莹的样子。

  再变:变化了两次。再,第二次,两次。

  类:像。

  比去:等到离开。比,等到。

  (2)注意下面几个人称代词

  予居于此:我

  而母立于兹:你

  汝姊在吾怀:你,我

  余泣:我

  久不见若影:你

  (3)注意下面几个加点词语词义或词性的变化

  使不上漏:从上面

  雨泽下注:向下面

  垣墙周庭:用垣墙

  前辟四窗:在前面

  内外多置小门墙:在内外

  东犬西吠:向西 以上名作状

  乳二世:喂养 名作动

  4、合作探究:

  讨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状语后置。

  鸡栖于庭:“鸡于庭栖”, 状语后置。

  读书轩中:“(于)轩中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朗读第一、二段,思考:

  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3)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问题设置:写*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

  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感的表现手法,总而言之,看似*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

  五、板书设计: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

  4.感受亲情 。

  六、教学反思: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常常的几句话,**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案5

  【预*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项脊轩志》。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目标】

  1、在预*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情景导学】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4--5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活动】

  一、深入学*理解《项脊轩志》

  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哪些事件?

  2、作者是怎样写几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这几件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4、总结:本文的思想内涵。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

《项脊轩志》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本文感情基调的影响;

  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

  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学*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

  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㈡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

《项脊轩志》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方式,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

  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三、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

  法;等等。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①碑记②游记③杂记等(板书:记-----事)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第二遍自读: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

  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四、鉴赏品味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总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3、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

  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①《诗经?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②《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

  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

  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六、作业:

  1.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2.归有光在写作此文时只有十八岁,在内心深处就有如此众多的感受,作为他的同龄人,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学*他的写法将你的心情故事诉诸笔端。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项脊轩志》教案9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学*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能够温暖人的心灵?我想,不是明媚的阳光,也不是华丽的衣衫,而是沉甸甸的人间真情今天,就让我们借助《项脊轩志》这篇课文,走进归有光和他的亲人们,去寻找一些温暖,一些感动

  二、情感梳理,整体把握

  1.课文中哪句话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因何而“喜”?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①修葺之乐:“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②读书之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③赏景之乐:“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齐读第一段)

  3.围绕“悲”作者写了哪些事?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诸父分家,忆先妣、忆大母,悼亡妻(集体回答)

  4.从哪些地方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作者的“悲”?

  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说明大家庭内部的不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呈现了一幅杂乱的生活图景,暗示家道败落

  忆先妣、忆大母——忆母亲“泣”,忆祖母则“长号”,对祖母的感情更深,且忧虑更重,担心不能实现她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悼亡妻——作者通过对“室坏不修”以及院中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痛苦

  (齐读最后一节)

  三、细节品读,小处探究

  讨论:归有光特别擅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传递感情请找一找,回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的句子并予以分析归有光笔下人物哪一个动作、哪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五分钟时间思考)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以指轻叩,怕惊吓到孩子,慈爱之心可见)

  ②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充满了关爱与轻微的责备)

  ③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手轻轻关门,怕影响孙子读书;祖母的话中充满了重振家门指日可待的喜悦)

  ④“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充满了对孙子的鼓励与期望)

  ⑤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归有光不必再“冥然兀坐”)

  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定是妻子兴致勃勃地向妹妹们描述阁子以及阁子里的愉快生活,妹妹们才会好奇地问起)

  小结:是啊,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看似*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教诲、妻子的美好都在眼前了,让我们也跟着归有光一起喜悦,一起悲伤

  四、拓展延伸,巩固所学

  1.集体朗读苏轼悼亡妻词《江城子》(课前发放材料)

  2.思考:作者在回忆亡妻时写了哪些细节?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一句,让苏轼的记忆就定格在妻子最美的`一瞬间,她临窗而坐,对镜梳妆,一旁的苏轼静静地凝视着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千言万语哽在心头,化作几行清泪

  小结:苏轼跟归有光一样,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生活细节中了,事虽小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时写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细小的感动吧

  五、课后作业

  借鉴《项脊轩志》细节传情的手法,写一写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修葺之乐诸父分家

  喜 读书之乐悲忆先妣

  赏景之乐忆大母细节传情

  悼亡妻

《项脊轩志》教案10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从祥林嫂说起

  鲁讯有一篇小说《祝福》,说的是一个旧中国的农村妇女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小说中说到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叼去后她无限悲痛的事,她逢人就说,起初还有人为她而陪出一点眼泪,可是,后来,她的故事却只能赚得人们的一番嘲笑。她说“我真傻,……”刚说到这里,别人就说“你单知道冬天里有狼……哈哈哈”。这充分说明人的内心伤痛是不易说明白的。(教师讲解)

  2、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教师讲解)

  3、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4、少年归有光是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描写的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境界。归有光的心灵*静到了能够听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程度,他在做什么呢?看看他的满架的书籍就知道,他在精思奥想。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他可不象一些贪玩的孩子,总在关心着屋外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如果有一只小鸟从自家的院子里经过,那就赶快跑去捉鸟了。归有光他却是--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学生查找课文)

  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用来说归有光,真是一点也不错。

  5、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到后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二、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一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

  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项脊轩志》教案11

  学*目标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断句练*:

  1、日过午/已昏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常常的几句话,**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项脊轩志》教案12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13

  【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项脊轩志》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 楯 * 垣 偃 迨 阖 笏 爨 殆 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2.第二节理解

  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

  3.第三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译。

  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

  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

  第二课时

  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

  2、课文总结及练*。

  (一)续“第一部分分析”:

  1、有关内容复*。

  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二)第二部分分析:

  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结合“思考和练*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 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

  (三)全文总结。

  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

  (四)课后练*

  1.课文后“思考和练*”。

  2.《高中语文练*与测试》、《学*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

《项脊轩志》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3)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

《项脊轩志》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脊轩志》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预*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题材及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感情,品味作品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难点:

  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二、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他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三、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散攵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四、题目解说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串。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中“小鸟时来啄食”的“时”字换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

  “时”——时不时。小鸟飞来飞去,有动感,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庭院里生机勃勃的感觉。“时”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从侧面突出轩中的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突出人与自然的融洽。“偶”——说明小鸟不常来,偶尔飞来,没有那种亲切感,也不能表现出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2、“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有何妙处?

  明确:

  “满”——突出作者好学。读书人以书多为荣,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半”——项脊轩是朝北的,由于建筑物的遮挡,月光不可能全照在墙上,用“半”字符合事实。因为是半照,不会给人一种白板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朦胧感。

  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

  明确:

  环境之可喜(修葺项脊轩)、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景色之可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4、为何祖母**常常的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这与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

  祖母的一句话,看似*常,却蕴含着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增加,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犹在耳旁,而自己科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构思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一一写来,渐渐营造出“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禁,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与全文融为一体。

  5、散**在形散而神聚,本文写的虽是*凡琐事,却感人至深,这得益于作者在选材上下的功夫。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淡的琐事,通过细节和场面描写,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琐事,这些琐事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作者心中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事件,所以这些我们*常熟视无睹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显得更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吓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淡至极,但这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6、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第一,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第三,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

  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项脊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中心,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7、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其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同样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不一样。

  ①对母亲:

  写法: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原因: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

  ②对祖母:

  写法: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

  原因: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

  ③对亡妻:

  写法: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原因: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

  八、写作特点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有两部分,且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③善用叠字,情景交融。

  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九、补充资料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唐宋文,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抄袭,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十、总结全文

  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布置作业

  项脊轩,为作者书房,“室仅方丈”,也是一个陋室。试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作比较,说说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志有什么不同。

  课后训练

  1.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

  (1)室仅方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墙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凡再变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发生变化。

  (4)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得

  ①不能得日

  ②得不焚

  (2)当

  ①以当南日

  ②他日汝当用之

  (3)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

  ③沛公则置车骑

  (4)殆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③丧失殆尽

  (5)过

  ①日过午已昏

  ②从轩前过

  ③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④是寡人之过也

  (6)之

  ①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④先妣抚之甚厚

  ⑤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7)以

  ①垣墙  (8)而

①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②客逾庖而宴

  ③余扃牖而居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⑤往往而是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客逾庖而宴

  (2)乳二世

  (3)执此以朝

  (4)垣墙  (5)内外多置小门墙

  (6)东犬西吠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8)雨泽下注

  (9)使不上漏

  (10)前辟四窗

  (11)时至轩中

  (12)庭中通南北为一

  4.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妪,先大母婢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6.室西连于中闺。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7.鸡栖于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1)一丈见方。

  (2)到处。

  (3)变了两次。

  (4)女子出嫁。

  2.(1)

  ①得到、获得;

  ②能够

  (2)

  ①面对、对着;

  ②应当

  (3)

  ①放置;

  ②设置;

  ③放弃,丢下

  (4)

  ①恐怕,可能;

  ②危险;

  ③*,接*

  (5)

  ①过去;

  ②经过;

  ③超过;

  ④过错

  (6)

  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③代词,那;

  ④代词,她;

  ⑤助词,的

  (7)

  ①连词,表目的,来;

  ②介词,用;

  ③介词,依靠

  (8)

  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顺承;

  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④代词,你的;

  ⑤连词,表修饰

  3.(1)名词作动词,吃饭

  (2)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3)名词作动词,上朝

  (4)名词作动词,砌上墙

  (5)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6)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

  (7)名词作状语,亲手

  (8)名词作状语,往下

  (9)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10)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11)名词作状语,时常

  (12)数词作名词,一体

  4.(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特殊句式:被动句,“焚”在此处有被动的意思。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译文: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家有老妪,尝于此居”。

  译文:家中有位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室西于中闺连”。

  译文: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鸡于厅栖”。

  译文:鸡在厅堂里歇宿。

  (8)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余自束发,(于)轩中读书”。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项脊轩志》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课堂练*(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附: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目标:

  1、 落实文言知识: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

  2、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 学*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4、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诵读课文

  3、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 关于归有光(投影)

  明代散文家、字号、经历、成就

  2、 题目:

  志:记,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如:《三国志》、《寒花葬志》。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一说“项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说作者之祖尝居苏州项脊泾,以此为书斋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诵读全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投影)

  四、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逐节疏通字词(自主梳理,疑问处勾画、讨论)

  2、学生质疑,集体解决疑难

  3、老师落实重点字词句(投影)

  五、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5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重点字词句抽查

  二、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1、 问:不知大家在预*时有没有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个时期写的?哪里可以发现?

  明确: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可知文章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2、 问:文章两部分之间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明确:13年,“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

  3、 问: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贯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脊轩

  4、 问:这两部分与项脊轩各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正文写了项脊轩的修葺以及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借物忆人;补记写亡妻与我在项脊轩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树,睹物思人。

  5、 板书文章结构:

  借物——项脊轩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

  13 项 忆人 先妣

  年 脊 先大母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三、品读内容,理解情感

  (一)研读第一节,品味“喜”

  1、 问: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2、问:经过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怎样的新面貌?

  明确: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雅——“兰桂竹木”“借书满架”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3、问:作者为我们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集体朗读)

  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喜。

  (二)研读第二、三节,品味“悲”

  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虽小,但作者在此读书,精神生活充实,自得其乐,是否项脊轩内只有喜乐的回忆?文中哪句话提示情感的过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问:第一件可悲之事是什么?作者用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诸父异爨。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不过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2、 问:大家庭四分五裂,人情淡漠,让作者叹息,而回想阴阳两隔的至亲更是悲痛,作者

  想起了他的母亲。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慈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字轻柔,话语关切。

  ②仁厚的主子。“妪,先大母婢……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家中老妪对母亲念念不忘,母亲待人仁厚可见一斑。

  总结: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也只能凭借家中老妪的转述,一个“泣”字传达出一个幼年丧母之人内心的创痛。

  3、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明确: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提问: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明确: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总结:**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一个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又充满期待的老祖母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4、问:祖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作者这时“长号不自禁”,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补充: 实际上,原来的归家在当地非常出名,是个大富户,到了归有光一代,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只有18岁,大家清楚了吗?归有光为何长号不自禁?)

  明确: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6、 板书总结:

  借物——项脊轩 小 漏 暗 亮 雅 静 喜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分家 悲

  13 项 忆人 先妣养育 泣

  年 脊 先大母教诲 号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四、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6第二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研*补记部分,品味情感

  2、 总结写作手法,领略语言艺术

  3、 总结全文文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正文内容回顾:项脊轩中的喜与悲

  二、研*补记分,体味夫妻情深

  1、 欣赏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片断。

  2、 指名学生读4、5节

  3、 问:作者回忆了妻子的哪两件事?他与妻子一起生活了六年,为何单挑这两件小事回

  忆?

  两件事: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转述诸小妹语

  原因:①这两件事都与项脊轩有关;

  ②这两件事足见夫妻恩爱,难以忘怀——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妻子在轩中凭几学书,夫唱妇随,温馨和睦;诸小妹之问可见妻子时常提起阁子及阁中之人,足见夫妻情深

  4、问:如此恩爱的一对夫妻,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却转瞬即逝,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文中哪里可以体会出他的心境?

  明确:沉痛

  ①:室坏不修——妻子去世,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②:亭有枇杷树——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睹物思人,痛何以堪!

  7、 问:补记部分与前文相比,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以乐写悲,以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

  ②今昔对比,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语作结,含蓄内敛。

  ⑥教师补充、深化:树长!人亡!物是!人非!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却“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三、讨论总结写作手法、艺术特色

  师总结:

  1、 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2、 哀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生举例分析:

  如: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四、熟读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5

  教学要求和目标

  一、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三、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二: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

  投影、投影胶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画面)

  **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二、 解题:

  板书课题

  项脊轩志(居中)

  归有光 (居左)明代散文家(居左)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明确:1、作者有关知识 2、课题有关知识

  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三、 整体感知(出示教学目标一、三)

  1、 结合注释,速读课文,完成p108,练*一的1、2、3题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投影)

  2、 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 修葺(qì) 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 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 xiào) 万籁有声(lài)

  呱呱而泣(gū) 婢女(bì)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并一一在课文中标出。

  3、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

  四、 研*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1、 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 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 —— 一丈见方

  当 —— 挡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 —— 明亮(洞若观火)

  胜 —— 美

  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五、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 作业:背诵课文1、2节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研*课文三、四、五、六节

  三、 指导自渎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明确:

  忆分家

  (投影)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1、 研*可悲之事之一

  投影:

  庭中通南北为一 —— 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明确: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分家、加院墙、开小门、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 可悲之事二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 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 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场面,**常常的话语,**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

  4、 可悲之事四

  齐读4、5、6节

  明确以下字词:

  扃牖——关闭窗户

  凡——共

  来归——出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四、 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五、 完成课后练*二、三

  六、 作业:

  完成作文题:

  一言一语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选材

  点点滴滴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读书乐

  明代散文家 多可喜

  记日常琐事 环境美

  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项脊轩志》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以当南日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臣是以无请也D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予观乎巴陵胜状

  C何可胜道也哉D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小鸟时来啄食

  C秦时与臣游D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②处于③当,任④占据⑤存储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墙往往而是

  B客逾庖而宴

  C呱呱而泣

  D而庭阶寂寂

  E某所,而母立于兹

  F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B顺接连词C修饰连词D转折连词E“尔”,你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②深③忠厚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②率先③在……之前④逝世的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②……的东西③被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②过失③拜访④超过⑤犯错误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②像③像……一样④至于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②任务③效果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④履至尊而制**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方式,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

  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三、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观念、态度、*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

  法;等等。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①碑记②游记③杂记等(板书:记-----事)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第二遍自读: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

  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四、鉴赏品味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总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3、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

  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①《诗经?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②《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

  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

  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六、作业:

  1.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2.归有光在写作此文时只有十八岁,在内心深处就有如此众多的感受,作为他的同龄人,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学*他的写法将你的心情故事诉诸笔端。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项脊轩志》教案8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②“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③“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

  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问题: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四、明晰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8期)

  问题: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明确年承载了乡愁,乡愁是年的主要内涵,年与乡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六、素材积累—归有光名句

  1、儿寒乎?欲食乎?

  2、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一已。

  3、今已亭亭如盖矣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7、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

  8、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

  9、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10、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11、法之理在天下。

《项脊轩志》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常常的几句话,**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案10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扃牖( ) 修葺( ) 栏楯( ) 栖息( )

  象笏( ) 先妣( ) 阖门( ) 老妪( )

  尘泥渗漉( ) 长号( ) 异爨( ) 冥然( )

  万籁( ) 偃仰啸歌( ) 逾庖( ) 呱呱而泣( )

  2、文言知识积累

  (1)、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 而 )通 (尔 ) 含义是:(你 )

  (2)、解释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余扃牖而居 连词,表修饰关系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往往而是 连词,表修饰关系

  某所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的

  (3)解释加点字意义并说明其词性变化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名词用作状语,朝下 )

  东犬西吠 (名词用作状语,向着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名词作动词 , 用乳汁喂养)

  多可喜,亦多可悲 (形容词用作名词, 喜:高兴的事;悲:悲伤的事 )

  3、文学常识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明“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他九岁能属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此处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4、原文填空

  三五之夜, 桂影斑驳,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文本探究

  第二段首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阅读全文,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又是什么?

  一喜劳动有获 ,二喜环境清幽三喜读书有乐四喜夫妻恩爱一悲“诸父异爨” 二悲幼年丧母 三悲祖母之亡四悲中年丧妻

  6、感悟鉴赏

  请以“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为话题来理解感悟全文

  模仿范例1,完成后面的分析:

  范例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

  5、本文情感变化是如何变化的?由此可见散文的什么特点?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

  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项脊轩志》教案11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 楯 * 垣 偃 迨 阖 笏 爨 殆 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2.第二节理解

  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

  3.第三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译。

  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

  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

  第二课时

  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

  2、课文总结及练*。

  (一)续“第一部分分析”:

  1、有关内容复*。

  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二)第二部分分析:

  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结合“思考和练*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 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

  (三)全文总结。

  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

  (四)课后练*

  1.课文后“思考和练*”。

  2.《高中语文练*与测试》、《学*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

《项脊轩志》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的

  2、以归有光《寒花葬志》引入

  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其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一生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21年迁居于嘉定安亭,读书讲学,远*从学者常达数百人。60岁时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66岁卒于任上。

  二、朗读课文

  三、译文参考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常漏下来,雨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屋里)就昏暗下来。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矮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我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图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室内,有时长啸吟唱,有时安静独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声响;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西各家的狗相互对叫,客人得越过邻居的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阁中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到轩中来过。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你母亲听见了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成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就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声悲号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在里面读书,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伏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无心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生病卧床,闲极无聊之际,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高高矗立,枝叶繁盛,像伞盖一样了。

  四、整体感知

  《项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为两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亲、祖母,补记及于发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神护者”,悼念母亲、祖母,作于18岁;35岁左右写补记,内容及于发妻魏氏。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三世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全文两个部分。

  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

  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

《项脊轩志》教案14

  【预*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项脊轩志》。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目标】

  1、在预*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情景导学】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4--5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活动】

  一、深入学*理解《项脊轩志》

  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哪些事件?

  2、作者是怎样写几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这几件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4、总结:本文的思想内涵。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

《项脊轩志》教案15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4)

——《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

  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展开,领会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浓厚情感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设计理念:

  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展开分析。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该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

  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掌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回顾文章内容。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这里板书)

  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变化)

  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

  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具体展开,为本课重点)

  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

  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该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历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展开。朗读第二段。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

  展示多媒体。(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的。再要求学生从第二段里找出,能够体现亡母和祖母对“我”的关爱与期望的句子,从侧面写生活琐事,真实感人。)

  b、提问:为什么这里会写的如此感人,让你觉得可悲?

  展示多媒体。(若改写成“诸父分家,户庭杂乱;先妣爱子,呵护备至;大母疼惜,寄予厚望”是否可以?从而引出细节描写。)

  c、提问:本文有那些细节描写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多媒体。(细节描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引出最后一段对妻子的追忆。)

  3、朗读最后写妻子的两段(第四、五两段),品味细节描写。

  拓展延伸: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抓住细节描写表现“思妻”的诗句,举例苏轼江城子、李商隐夜雨寄北。展示多媒体。(苏轼首创用词的形式悼念死去的亲人,这里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与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异曲同工的。)

  4、提问:第四段中提到一个人,是:小姨。小姨为何总问关于“阁子”的事?

  (这里也是从侧面表现,夫妻阁子里的生活幸福、甜蜜,感情恩爱。)

  5、最后一段中的“枇杷树”,你怎么理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6、拓展延伸:若把最后一段改成“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是否可以?(感受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回顾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品味“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之的共同魅力。

  三、培养运用能力———作业

  写一段文字,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写法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要求: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200—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一间小屋: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两种感情:喜、悲

  三个女人先妣(已故母亲)———叩门问寒慈爱

  先大母(已故祖母)———以手阖门期望

  亡妻(妻子)———凭几学书恩爱

《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几个场面,**常常的几句说话,**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5)

——《项脊轩志》教案 (菁华6篇)

《项脊轩志》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 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

  2. 学*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二〉能力训练

  1. 学*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2. 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三〉德育渗透

  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

  [重点难点]

  1. 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

  2. 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

  [学法引导]

  1. 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

  2. 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1. 介绍作者及唐宋派。

  2. 检查预*,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

  〈二〉

  1. 导入新课

  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3. 教师范读

  4. 读准字音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偃仰(yǎn)

  啄食(zhu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迨(dài)

  呱呱而泣(gū) 象笏(hù) 长号(háo) 妣(bǐ)

  扃牖(jiōng yǒu) 垣墙(yuán) 栖息(qī) 阖门(hé)

  5.串讲翻译

  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

  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凡再变矣 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 而:你。

  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

  轩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6. 练*

  完成课后作业题二。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分析结构。

  2. 分析细节描写。

  〈二〉 难点的学*与目标达成过程。

  1. 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

  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2.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请对修缮后的项脊轩作鉴赏分析。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3. 请对文中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作鉴赏分析。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项脊轩志》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 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

  2. 学*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二〉能力训练

  1. 学*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2. 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三〉德育渗透

  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

  [重点难点]

  1. 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

  2. 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

  [学法引导]

  1. 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

  2. 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1. 介绍作者及唐宋派。

  2. 检查预*,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

  〈二〉

  1. 导入新课

  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3. 教师范读

  4. 读准字音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偃仰(yǎn)

  啄食(zhu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迨(dài)

  呱呱而泣(gū) 象笏(hù) 长号(háo) 妣(bǐ)

  扃牖(jiōng yǒu) 垣墙(yuán) 栖息(qī) 阖门(hé)

  5.串讲翻译

  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

  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凡再变矣 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 而:你。

  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

  轩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6. 练*

  完成课后作业题二。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分析结构。

  2. 分析细节描写。

  〈二〉 难点的学*与目标达成过程。

  1. 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

  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2.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请对修缮后的项脊轩作鉴赏分析。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3. 请对文中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作鉴赏分析。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项脊轩志》教案3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学*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疏通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能够温暖人的心灵?我想,不是明媚的阳光,也不是华丽的衣衫,而是沉甸甸的人间真情今天,就让我们借助《项脊轩志》这篇课文,走进归有光和他的亲人们,去寻找一些温暖,一些感动

  二、情感梳理,整体把握

  1.课文中哪句话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因何而“喜”?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①修葺之乐:“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②读书之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③赏景之乐:“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齐读第一段)

  3.围绕“悲”作者写了哪些事?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诸父分家,忆先妣、忆大母,悼亡妻(集体回答)

  4.从哪些地方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作者的“悲”?

  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说明大家庭内部的不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呈现了一幅杂乱的生活图景,暗示家道败落

  忆先妣、忆大母——忆母亲“泣”,忆祖母则“长号”,对祖母的感情更深,且忧虑更重,担心不能实现她对自己的殷切期望

  悼亡妻——作者通过对“室坏不修”以及院中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痛苦

  (齐读最后一节)

  三、细节品读,小处探究

  讨论:归有光特别擅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传递感情请找一找,回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的句子并予以分析归有光笔下人物哪一个动作、哪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五分钟时间思考)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以指轻叩,怕惊吓到孩子,慈爱之心可见)

  ②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充满了关爱与轻微的责备)

  ③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手轻轻关门,怕影响孙子读书;祖母的话中充满了重振家门指日可待的喜悦)

  ④“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充满了对孙子的鼓励与期望)

  ⑤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归有光不必再“冥然兀坐”)

  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定是妻子兴致勃勃地向妹妹们描述阁子以及阁子里的愉快生活,妹妹们才会好奇地问起)

  小结:是啊,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看似*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教诲、妻子的美好都在眼前了,让我们也跟着归有光一起喜悦,一起悲伤

  四、拓展延伸,巩固所学

  1.集体朗读苏轼悼亡妻词《江城子》(课前发放材料)

  2.思考:作者在回忆亡妻时写了哪些细节?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一句,让苏轼的记忆就定格在妻子最美的一瞬间,她临窗而坐,对镜梳妆,一旁的苏轼静静地凝视着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千言万语哽在心头,化作几行清泪

  小结:苏轼跟归有光一样,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生活细节中了,事虽小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我们*时写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细小的感动吧

  五、课后作业

  借鉴《项脊轩志》细节传情的手法,写一写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修葺之乐诸父分家

  喜 读书之乐悲忆先妣

  赏景之乐忆大母细节传情

  悼亡妻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的

  2、以归有光《寒花葬志》引入

  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其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一生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21年迁居于嘉定安亭,读书讲学,远*从学者常达数百人。60岁时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66岁卒于任上。

  二、朗读课文

  三、译文参考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常漏下来,雨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屋里)就昏暗下来。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矮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我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图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室内,有时长啸吟唱,有时安静独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声响;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西各家的狗相互对叫,客人得越过邻居的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阁中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娘,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到轩中来过。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你母亲听见了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成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就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声悲号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在里面读书,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伏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无心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生病卧床,闲极无聊之际,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高高矗立,枝叶繁盛,像伞盖一样了。

  四、整体感知

  《项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为两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亲、祖母,补记及于发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神护者”,悼念母亲、祖母,作于18岁;35岁左右写补记,内容及于发妻魏氏。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三世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全文两个部分。

  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

  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

《项脊轩志》教案5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扃牖( ) 修葺( ) 栏楯( ) 栖息( )

  象笏( ) 先妣( ) 阖门( ) 老妪( )

  尘泥渗漉( ) 长号( ) 异爨( ) 冥然( )

  万籁( ) 偃仰啸歌( ) 逾庖( ) 呱呱而泣( )

  2、文言知识积累

  (1)、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 而 )通 (尔 ) 含义是:(你 )

  (2)、解释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余扃牖而居 连词,表修饰关系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往往而是 连词,表修饰关系

  某所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的

  (3)解释加点字意义并说明其词性变化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名词用作状语,朝下 )

  东犬西吠 (名词用作状语,向着西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名词作动词 , 用乳汁喂养)

  多可喜,亦多可悲 (形容词用作名词, 喜:高兴的事;悲:悲伤的事 )

  3、文学常识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明“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他九岁能属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此处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4、原文填空

  三五之夜, 桂影斑驳,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文本探究

  第二段首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阅读全文,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又是什么?

  一喜劳动有获 ,二喜环境清幽三喜读书有乐四喜夫妻恩爱一悲“诸父异爨” 二悲幼年丧母 三悲祖母之亡四悲中年丧妻

  6、感悟鉴赏

  请以“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为话题来理解感悟全文

  模仿范例1,完成后面的分析:

  范例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

  5、本文情感变化是如何变化的?由此可见散文的什么特点?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

  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项脊轩志》教案6

  教学要求和目标

  一、 学*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三、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二: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

  投影、投影胶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画面)

  *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二、 解题:

  板书课题

  项脊轩志(居中)

  归有光 (居左)明代散文家(居左)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明确:1、作者有关知识 2、课题有关知识

  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三、 整体感知(出示教学目标一、三)

  1、 结合注释,速读课文,完成p108,练*一的1、2、3题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投影)

  2、 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 修葺(qì) 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 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 xiào) 万籁有声(lài)

  呱呱而泣(gū) 婢女(bì)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并一一在课文中标出。

  3、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

  四、 研*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1、 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 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 —— 一丈见方

  当 —— 挡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 —— 明亮(洞若观火)

  胜 —— 美

  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五、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 作业:背诵课文1、2节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研*课文三、四、五、六节

  三、 指导自渎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明确:

  忆分家

  (投影)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1、 研*可悲之事之一

  投影:

  庭中通南北为一 —— 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明确: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分家、加院墙、开小门、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 可悲之事二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 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 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常常的场面,**常常的话语,**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

  4、 可悲之事四

  齐读4、5、6节

  明确以下字词:

  扃牖——关闭窗户

  凡——共

  来归——出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四、 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五、 完成课后练*二、三

  六、 作业:

  完成作文题:

  一言一语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选材

  点点滴滴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读书乐

  明代散文家 多可喜

  记日常琐事 环境美

  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6)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1

  为了上好这篇富含深情的文章,我自己把文本读了许多遍,以至于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感悟,真正体会到了文本细读的收获,甚是欣喜。一篇名家之作,从朴实*淡的字里行间却寄予了作者深沉厚重的情感,是值得我们细细反复赏读的。所以我把公开课篇目定为此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那么*常*淡,无波无奇,为什么这样的一篇叙述*凡家庭生活琐事的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明文第一”的赞誉,多少年来流传不衰?文章写了什么是很容易读懂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就是真正值得完美品味赏析的。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课后探究讨论练*题一: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的生活小事、*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试找出两三例,体会本文的这种特点。通过示范赏析“叔父异爨”的内容后教学生自主赏析,在示范赏析时我还给出答题提示:朗读、翻译、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进行赏析。

  整篇课文教学只有设计一个目标,实践和完成得比较好,学生能通过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寓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并且对这种人世间普遍美好的感情产生共鸣。而这种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只言片语生活小事*凡场景来体现的,足以体现出作者的了不起,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

  教学中还发现几点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语言分析不到位,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学*完这篇文章,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请你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的迁移能力不足。学生基本都是泛泛而谈生活的哪一件让我受感动,而不是通过简洁的细节描写来无声地体现。当然,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细读一篇篇文章而得。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还特地做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疏通课文字词,提前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想公开课上得顺畅很大程度得益这个导学案。导学案和练*册不同的一点是,导学案是一张卷子的形式发下去,学生就有有思考和做题的仪式感,而练*册使学生依赖答案,没有思考的空间。当学生认真思考并写下答案,老师收上来一看就能把握学情和讲课的重难点了。导学案的应用就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个媒介,也是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2

  《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言文。怎么上,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串讲法,这篇课文倒是可以波澜不惊的完成教与学,但失之于单调,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之前曾去恩施市一中观摩过课堂教学,深刻的领悟到因为学*小组的存在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魅力。于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以小组为学*单位,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展示学生的学与思,成为了本次课堂的最终选择。

  因为这种尝试不多,所以,一堂课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兹总结于下:

  一、小组建设有待加强。

  虽有小组之名,但小组之实还不够充分。不是每一个组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最后发言的,几乎都是*常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其实并未动脑动手。而我乐于见到的是,那些*常学*不怎么积极的,也能够站起来甚至是争先恐后的大胆的发表他们的见解。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动起来,加强小组的分工、合作,是小组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时间安排有纠结。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时间要充分到让学生能够把问题思考的较为深入,学生讨论要能够展示每个组员的观点,交流结果展示要充分体现学生智慧甚至有碰撞,这三个问题在时间安排上都是颇让人觉得矛盾的。时间短了走过场,时间长了任务完不成。因为学案的主体部分是研*课文所设置的问题。所以,问题数量上,以三个为好;而且三个问题不能*均使力,必须“突出重点,不及其余”,从而课堂既有深度,也有宽度。

  三、要有顿一顿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急于完成教学既定目标,对于课堂细节处,缺少顿一顿的艺术。具体来说,本应在讲书斋之乐处予以停顿,进行适当的师生对话:书斋之景可怡情养性,作者尚且感受到读书寄怀的乐趣,那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讲到作者母亲的慈母关爱时,一句再*常不过的“儿寒乎?欲食乎?”亦可 成为 老师发挥的地方,而调动学生的情 感 体验。在这些课文足可细细咀嚼之处,可惜我都错过了。恰恰是这些顿一顿的地方,最 能体现 老师对课文课堂细节把握能力。现在想来,该有多少细节被我忽视了呢?又有多少可以顿一顿之处,被我错过了呢?语文的人文性,离我有多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能够在一次次课堂后加以反省,从而让自己有一点点进步,长此以往,滴水有成河之势。我愿意执此观,并以此警示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3

  《项脊轩志》是一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也是传统的古文篇目,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堂备课组的公开课进行了讲授,在教授这一课中,我有几点体会,现归纳如下。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下载了视频朗读,在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视频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

  通:对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由于我们已经经过必修的训练,所以针对选修文言文,我采取了请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的处理方式。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前段时间的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相对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必须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从课堂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练: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就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发现缺漏并及时的补充上,以练代讲。

  析:由于本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本的赏析上时间分配的较短,我计划是从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找到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后的布置一小断仿写练*,对于这项作业,文科的学生兴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总之,这节课在上的时候朗读较多,对文言文分析的不到位,下次上课的时候应该加强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分析。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4

  《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织在一起的。

  但是,在教学中没有把重点落在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学情的考虑,学生基本上都能体会到对亲人的怀念。反之,学生对主题仅仅是思念亲人吗?提出疑问。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主题的分析上。

  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碍,对感情的把握肯定会受影响。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怎样更好的引导,更容易理解主题,怎样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交流都是需要改进的。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5

  《项脊轩志》是古代经典散文,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此次又选入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那么怎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呢?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在前言中指出:它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文,编者把本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项脊轩志》编排在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我认为文无定格是说散文形式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贵在鲜活,是说内容上贴*生活,深入到个人情感世界。《项脊轩志》历来为人推崇的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凡场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黄宗羲曾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可见前人对其细节描写和感情真挚的特点也颇为赞赏。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文章特色,我选择了细节描写为切入点,让学生学*在细节品味中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深情,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其鉴赏能力,话题就确定为“于细微处见真淳”。

  《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织在一起的。

  但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强调突出其身世之悲,而是把重点落在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课堂容量和学情的考虑,我觉得对亲人的怀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为基础才能保证体味感情的深入;反之,学生不大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要穷其一生去追求功名,也许有人会觉得是浪费生命。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身世之悲,需要补充大量的背景资料,担心时间不足。其次,我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以自主学*为主,又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课前预*无法控制,学生是在没有疏通文义的情况下进入课文的,课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照注释疏通理解,否则体味感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碍,对感情的把握肯定会受影响。但课文注释已经很详尽,学生需要的只是足够的时间,如果能在课前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即使基础较差的班级在课上完成细读欣赏是可以做到的`。在基础较好的班级,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思考怎样在学生偏离学*目标时适时进行适度的引导,既不能被学生牵着走,也不能生拉硬拽拖着学生走。

  但是,选修教材的教学与必修教材应有区别,不止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教,还应努力挖掘其文化内涵。那么,怎样凸显这篇文章的文化意蕴呢?让学生悟出作者是“借轩言志”是一种思路,通过对第一段的赏析,如陋室中偃仰啸歌的自足,“兰桂竹木”的象征意义等,明确作者在对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课后,我又想到另一种思路,仍从感情说起,只是把重点放在科举不利在归有光心中留下的隐痛上,进而探讨*古代文人对“仕途”的追求及由此引发的痛苦。*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家国天下为终生的奋斗目标。这样,能否做官就成为衡量文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归有光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不仅是重振家族的唯一途径,也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兼济苍生的理想,就要把满腹才学“货与帝王家”,才能得到施展抱负的舞台,这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截然不同。但是,由于科举制度的不合理,选拔官员的数量有限,满腹的才学不足以通向仕途,归有光式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古代文人群体的悲剧。

  归有光幼年颖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就踏上科考之路,二十岁考中秀才,之后五次乡试,连连落第,至三十五岁以第二名中举。此后,他一边讲学一边准备应试,尽管此时他已经名扬海内,弟子满门,却接连八次落第而归,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距离开人世只有六年。归有光在当时文坛的影响颇深,仕途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失意者,这使得他的悲剧具有了典型意义,他的作品因此有了浓郁得挥之不去的愁苦。

  读归有光的悲剧,就读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悲剧。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7)

——《项脊轩志》教案 (菁华5篇)

《项脊轩志》教案1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

  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我们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章可悲部分。

  四、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发言同学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听录音“然余居于此……”可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悲”的基调,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

  4、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五、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六、介绍历代名家评《项脊轩志》

  (清)姚鼐:“此乃太仆最胜之文”

  (明)王士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清)方苞:“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明)王锡爵:“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布置作业:扩展阅读《寒花葬志》

  (历代名家对归有光的评价,在他的《寒花葬志》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 (ruo)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从“*常细节,情真意深”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寒花葬志》的鉴赏短文,字数:400—500字。

  教 后 记

  执教《项脊轩记》研究课后,作以下反思:

  1、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精髓,是上好课的前提。本节课执教成功,首先是因为对《项》文以质朴语言通过细节描写抒发真挚情感这一特点有较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学目标明确,为教学方法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2、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氛围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这次执教备课的过程,是使教学思路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疏到细密的过程,将学法的指导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品味鉴赏,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学方案完善、教学流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这次执教《项》研究课,由于我在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的各个侧面均作了较深入的反复的探索研究,同时较自觉地强化教学心理素质的锻炼,因此感到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将把这次积累的经验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项脊轩志》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轩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妪yù 妣b 闺guī 扉fēi 呱gū 阖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 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 (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 (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 (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 (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 (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 (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 (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 (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 林纾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常人事。 ——现代 汪曾祺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项脊轩志》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以当南日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臣是以无请也D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予观乎巴陵胜状

  C何可胜道也哉D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小鸟时来啄食

  C秦时与臣游D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②处于③当,任④占据⑤存储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墙往往而是

  B客逾庖而宴

  C呱呱而泣

  D而庭阶寂寂

  E某所,而母立于兹

  F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B顺接连词C修饰连词D转折连词E“尔”,你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②深③忠厚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②率先③在……之前④逝世的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②……的东西③被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②过失③拜访④超过⑤犯错误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②像③像……一样④至于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②任务③效果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④履至尊而制*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

  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

  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 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5

  项脊轩志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8)

——六项精进读后感菁选

六项精进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项精进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六项精进读后感1

  综观六项精进的六条,语言质朴,内涵深刻,给我们传递了一种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被人们称为“道德真空”的当下,“六项精进”给我们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人为什么要活着?何为正确?当你一天活在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漩涡中而苦恼而劳累不堪的时候,你有没有反思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当你为偶尔的.一次投机取巧而沾沾自喜时,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我还会不会一如既往持续这样的好运气?

  我们不能为生活而生活,为做事而做事。人活着做人与做事相辅相成。我们要谦虚,我们要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

  做一个真诚的人,对家庭忠诚,对企业负责、对同事礼貌、对朋友友善、大家就会对你信赖。这是不能与金钱相提并论的东西,日益精进,无形中你身上就增添了许多魅力的元素。

  国家发展五年一个规划,我们个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制定计划,一旦计划定下来就得努力去实现,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盲目,生活才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我们要全身心的投入,要细化实施步骤,要每天反省,摒弃杂念,净化心灵。要始终保持谦虚学*,不断创新的精神。要向一切优秀的东西学*,要看到身边每一个人身上闪光的东西。

  单枪匹马是无法干成事业的,我们要善于团结身边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我们要有博大的胸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鼓励你的人让你自觉地精益求精、不知疲倦;感谢伤害过你的人,让你更加坚强;感谢一切善意或恶意的批评,让你养成时时反省自己的*惯。

  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要静下心来思考解决的办法,不要动不动就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更不能让这种感性的烦恼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在生活中能给大家很多启示,认真阅读深刻领悟会净化我们的心灵,持续地践行“六项精进”,我相信,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变得更美丽、更高尚、更出色。

六项精进读后感2

  《六项精进》读后感

  最先明白稻盛和夫就是源于李总引进的六项精进。并且将六顶精进的资料放在我们大会议室里。

  其实这六项精进的资料很司空见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什么高深的大道理。而往往是这种简单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不觉得其中的深刻。稻盛和夫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他在做企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人生,不断地提炼经验,从而到达了对于人生哲学甚至是宗教的理解。学*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实在是提升我们人生境界的务必功课。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其实是真正的“心之道”: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即是“用心”;

  2、要谦虚,不要骄傲,则是“虚心”;

  3、要每一天反省,则是“问心”;

  4、活着就要感谢,则是“感恩之心”;

  5、积善行私利他,无疑是“善心”;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实质是不“乱心”。

  稻盛先生认为,想拥有完美的人生,想成功的经营企业,前提条件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要勤奋工作;“拼命工作”贴合自然界的规律,是一切生命都在承担的义务;拼命工作能够磨炼灵魂,“磨练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就会萌生出好心善意,萌生出关怀他人的慈悲之心。稻盛先生的这些说法和做法与王永庆先生的“勤奋朴实,刻苦耐劳”以及中国古训“勤俭持家”,“勤俭建国”是一脉相承的。也与爱迪生说的成功等于1%的天分加99%的努力相一致。

  用心观察世间,用心做事,则你的世界,便是和谐的、美满的。如此人生,岂有不善之理?

六项精进读后感3

  这个月读的书是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曹岫云先生翻译。整本书都在周六早上读书的时候读了一遍,花了很多时间也很认真。

  早在读稻盛和夫的第一本书的时候,这“六项精进”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地印象。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稻盛和夫反复强调,一生奉行的“六项精进”,逐条展开,结合实际,细致分析。后边还整理了一些盛和塾的塾生等的学*稻盛哲学的'心得,以及和稻盛和夫本人的对话、演讲,也正是这本书的亮点。

  稻盛先生朴素的做人做事的哲学写成文字清晰易懂,但“知行合一”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盛和塾的塾生们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阐述着他们实践稻盛哲学的过程与坎坷,在实践中真正沐浴到稻盛哲学的阳光雨露。没有实践经验的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按照稻盛的精神去做,在实际生活中吸收到能量,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必须回顾一下六项精进的要点:

  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点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勤奋进取,全神贯注的对待工作和生活,就没有资格谈论稻盛敬天爱人的哲学。

  二、要谦虚,不要骄傲。要谦虚不是只有稻盛这样的成功人士,我们普通人生活中也常常有机会骄傲自满,很多挫折伪装成“成功”来到我们面前的,谦虚是正式对付这类挫折的法宝。

  三、要天天反省。当一天结束的时候,回想自己的行为和意念,及时纠正错误的心态和行为,就是实实在在的磨练和进步。

  四、活着,就要感谢。心存感激,感受到任何细微之事,知足才能幸福。

  五、积善行,思利他。善恶有报,积累善念善行,为自己也为大家,留余庆。

  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不要让这个琐事困惑打扰到我们内心的宁静,陷入迷茫无济于事,保持内心的宁静,才有可能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真挚地对待六项精进,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付诸实践,提升心性,磨砺灵魂,命运之门就会为你开启。

  将稻盛哲学的文字变到实际行动,更需要努力和智慧。

  

六项精进读后感4

  读完六项精进之后感觉这本书是指引你当下生活的一本书,人活着怎么去正确生活,每个环节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想不到原来生活的正确的方式就是这样的,特别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怎么才能得到灵魂的升华,只有努力去工作,拼命地工作才能得到升华,也是做为人的基本和必须的条件。

  只有努力去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和你所进行的工作得到沟通,才能和他对话,才能干好工作。

  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去学*工作才能成长和进步,我发现在生活中工作中好多人觉得懂一点就觉得自己比别人懂很多了,不知道去学*,只是懂或了解一点点,没能精通,凡事都要向身边的人学*,我们每个人都有视觉的盲区,没有谁百分之百的完美。

  六项里面第三条就是每天要反省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工作中哪些还没做好,哪些还没做到位,哪些能做得更好,继续保持,或下次做更好,不断做到更好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是啊我们“活着,就是感谢”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活着,活着才能去感知这个美丽的世界,去遇见美丽的人和自己。稻盛和夫他每天都在感谢身边每个人遇见的`人和事,只有不断地去感谢才能让自己成长。

  同时也要把感谢的话说出来,才能影响到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得到愉快,自己也得到愉快,才能更好地去干好工作。我挺感谢身边人和事的,感谢每个出现在我身边的人,都是我老师,使我成长。

  第五项我们要精进的是“积善行,思利他”多做善事,我们常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才能积德,只有为他人去做一件事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

  “不要感性烦恼”今天这件事情没有做好就爱纠结,我*时就是这样的,每当我某件事没干好的时候就好放在心上,现在我慢慢学着去调整自己,不纠结,争取下次做好。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学着《六项精进》的六项要求去做,每天去精进自己,一定会提高自己,把自己变得完美,自己的人格和灵魂也会得到提升。

六项精进读后感5

  这个月读的书是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曹岫云先生翻译。整本书都在周六早上读书的时候读了一遍,花了很多时间也很认真。

  晚大二稻盛和夫的第一本书的时候,这“六项勤练”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遗留下深刻地印象。这本书主要谈的就是稻盛和夫反复强调,一生采行的“六项勤练”,逐条进行,结合实际,精细分析。后边还整理了一些盛和塾的塾生等的自学稻盛哲学的心得体会,以及和稻盛和夫本人的对话、演说,也正是这本书的亮点。

  稻盛先生朴素的做人做事的哲学写成文字清晰易懂,但“知行合一”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盛和塾的塾生们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阐述着他们实践稻盛哲学的过程与坎坷,在实践中真正沐浴到稻盛哲学的阳光雨露。没有实践经验的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按照稻盛的精神去做,在实际生活中吸收到能量,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必须总结一下六项勤练的要点:

  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点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勤奋进取,全神贯注的对待工作和生活,就没有资格谈论稻盛敬天爱人的哲学。

  二、必须谦逊,不要自豪。必须谦逊不是只有稻盛这样的成功人士,我们普通人生活中也常常存有机会骄傲自满,很多挫折伪装成“顺利”走进我们面前的,谦逊就是正式宣布对付这类挫折的`法宝。

  三、要天天反省。当一天结束的时候,回想自己的行为和意念,及时纠正错误的心态和行为,就是实实在在的磨练和进步。

  四、活著,就要非常感谢。心存敬佩,感受到任何微小之事,踏实就可以美好。

  五、积善行,思利他。善恶有报,积累善念善行,为自己也为大家,留余庆。

  六、不要存有感性的苦恼。不要使这个琐事疑惑打扰到我们内心的宁静,陷于迷茫无济于事,维持内心的宁静,才有可能对解决问题存有协助。

  真挚地对待六项精进,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付诸实践,提升心性,磨砺灵魂,命运之门就会为你开启。

  将稻丰哲学的文字变小至实际行动,更须要不懈努力和智慧。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9)

——建筑分项承包合同菁选

建筑分项承包合同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人们运用到合同的场合不断增多,合同协调着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合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建筑分项承包合同,欢迎阅读与收藏。

建筑分项承包合同1

  发包方:(简称甲方): 身份证号:

  承包方:(简称乙方): 身份证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及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双方本着互相协作、*等互利、公*自愿的原则,经协商达成共识,共同签订以下协议条款,双方共同遵守。

  一、工程名称、地点:

  工程名称:国宸中航御湖天城小区住宅工程 7#13#15#23#25#楼和裙楼门市。 工程地点:长春市高新经济开发北区盛北大街东至隆盛街、丙三十五路南至丙三十六路。

  二、工程发包内容及发包形式:

  1、内容有楼的全部钢筋、木工、混凝土、砌筑、脚手架(含安全防护设施)、抹灰(含刮顶棚和室外设施)。

  2、发包形式为-大清包。是按料和紧固件等全部。(包工-含放线工和有较高建筑技术水*的管理人员。包设备-含有检测合格证书的,测量仪器和匹配的塔吊等,相关的专业机械设备和工具。包安装材料-含全部模板、放线定位和暂设材料等。紧固件-含元钉、铁线和钢筋绑线等。)

  三、承发包单价:按楼的建筑面积 1+2+3+4+5= 元/*方米,。

  四、付款方式:

  工程主体完成元;工程主体封顶后,每栋支付工程进度款的 ﹪ 元;内、外墙抹灰包括零星项完成 到 层支付进度款的 ﹪ 元;卫生间瓷砖、大理石踏步、室内地面完成每层支付进度款的 ﹪ 元。竣工验收甲方拨 ﹪款后一次结清尾款。

  五、工期要求

  工期为 天,从20xx年4月1日到20xx年6月30日,乙方应确保工期。因人类不可抗拒的原因影响,工期可视情顺延。

  六、甲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的工程管理人员,是该工程的全权领导;全面负责该工程的安全生产、质量、进度、成本和材料供应等施工全过程。随时监督检查安全施工、科学施工、正确施工、文明施工和有关法规制度的学*和落实情况,既是总指挥又是带头人,希望工地全部人员无条件的尊重和服从

  2、甲供材料按时、足数运到最*的合适地方(防止二次倒运),如有及特殊情况,甲方及时通知乙方安排别的工作。

  3、甲方要对主要专业人员和班组长,进行技术摸底和审查,合格者方可进场。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低,施工质量差,甲方有权按情节轻重进行罚款或终止合同勒令退场。

  4、甲方在开工前,组织各专业人员熟悉图纸。在每单项工程施工前,检查并参加专业技术和安全交底。在施工中巡查如有不顾安全,违反操作规程、不听劝阻者要罚款或辞退。

  5、甲方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的之下而上的,在形象进度拨款连签单上全部签名后,财务部门才给拨付工程款。

  六、乙方权利和义务:

  1、乙方必须聘用专业技术实力较强的施工队伍,每个班组要有能看懂建筑施工图纸的工人参与施工全过程。机械设备要匹配、效率要高,小型专业工具要全。

  2、乙方必须严格按具有法律效力的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建筑施工规范、安全条例和承包合同进行一次作业合格的优质施工。

  3、乙方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如质量不合格,乙方应立即返工至合格,返工造成的人工、材料费用由乙方承担。

  4、乙方必须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制度,服从甲方管理人员的指挥和安排,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优质施工。违反者按施工管理条例处罚。

  5、乙方如在质量、工期、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未能达到甲方要求,甲方提出警告及整改通知,乙方未能及时矫正,甲方将给予处罚,造成后果严重勒令退场,并追究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七、质量要求:

  1、乙方进场前必须做样板间,作为甲方以后验收的现场版本,也是乙方大面积作业的质量标准。样板间经甲方验收同意后,乙方方可大面积作业,并采用逐层验收的方式来控制质量,已完成的作业层,未通过验收,不得进入下一层作业。

  2、按图纸要求及施工规范对抹灰分项进行验收,工程资料必须达到观感优良、主控合格。

  3、乙方抹灰工程未达到以下质量标准,必须返工。

  (1)、抹灰前基层必须清理干净。并浇水润湿。

  (2)抹灰层与基层间抹灰层必须黏贴牢固,分层抹灰应无脱层、空鼓、面层无爆灰、裂缝,一经发现全部返工。

  (3)抹灰表面应洁净,颜色均匀,无抹纹,分隔缝及灰线应清晰美观。

  (4)护角做1:2水泥砂浆,每边宽5mm,高1800mm,室内做水泥砂浆暗踢脚150mm高,护角孔洞抹灰表面整齐光滑。

  (5)有排水要求的部位按要求施工。

  (6)立面垂直度≤4mm。

  表面*整度≤4mm。

  窗台标高±5mm以内。

  阴阳角方面≤3mm。

  七、安全要求:

  1、乙方必须做好自己进场工人的安全教育工作,及时做好书面安全交底及安全措施工作,严格按照现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施工,并执行甲方有关安全生产制度,若违反规定造成工伤事故由乙方自行负责。

  2、现场生活区保持整洁,卫生责任区各自负责。

  3、乙方必须做到工完场清,完工后楼地面恢复原状,否则甲方派人清理,费用由乙方负责。

  4、严禁在工地打架斗殴如有发生,打架双方各罚款5000元。

  九、其他:

  1、2、乙方施工现场应保证施工人数,以满足进度要求。

  3、乙方管理人员必须住在工地,以方便管理。

  4、本合同经双方签字后生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工程款结清合同失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建筑分项承包合同2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为明确甲乙双方在本工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本着公正、公*、互利互惠的原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合同条款: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复兴镇龙翔广场项目(甲方文政强承建的房屋从第4号楼开始,后面依次承建的房屋总建筑面积柒万*方米所有的塑钢门窗或铝合金门窗、防盗门、卷闸门、防护栏杆、扶手栏杆材料大包干)。

  建筑面积:以实际竣工面积为准。

  2、工程地点:达州市通川区复兴镇新桥社区伞家湾。

  3、工程内容:甲方提供的施工图内的所有内容。

  二、词语定义及合同文件

  1、合同文件组成及解释顺序。

  A、合同进行中双方有关工程内容洽商,图纸审查、变更、签认的协议书或文件。

  B、国家现行的标准和规范。

  C、其它相关技术资料。

  2、适合的法律和法规:国家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3、适合的标准、规范: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

  三、双方一般权利和义务

  (一)双方的一般权利和义务

  1、甲方应在开工前办理好施工所需的证件及批文。

  2、甲方应在开工前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技术交底。

  (二)乙方工作

  1、承担施工安全保卫工作。

  2、每月25日前向甲方提供本月完成量的报表及下月进度计划。

  3、完成**及行业职能部门的检查工作。

  四、施工组织设计和工期

  1、总工期:随土建和装饰工程同期完成。

  2、乙方应在图纸会审后15日内向甲方提供施工组织和进度计划。监理或甲方代表收到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后应在7日内确定,乙方必须按甲方代表(监理)确认的进度计划组织施工,并无条件接受甲方代表(监理)对进度的检查和监督。

  3、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实际进度与经确认的进度不符时,乙方应按甲方(监理)的地注提出改进措施不力,经甲方(监理)确认后执行。如因乙方原因导致实际进度与计划不符,乙方无权就改进措施提出增加合同价款。

  五、工期顺延

  如遇以下因素,工期应顺延:

  1、甲方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完整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

  2、甲方未按约定的时间支付工程进度款,致使施工不能正常进行。

  3、设计作重大修改或变更。

  4、连续停电、停水两天以上。

  5、其它人力不可抗拒等因素。

  六、质量和验收

  1、工程质量要求:合格工程。

  2、隐蔽工程和中间验收:工程具备隐蔽条件或是间验收条件时,在承包人自检合格的基础上,24小时前以书面形式通知监理工程师和甲方代表并组织验收,以甲方代表签字确认为准。

  七、安全施工

  1、乙方应遵守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有关管理规定,严格按安全标准组织施工,并随时接受行业安全检查人员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由于乙方安全措施不力造成的事故责任的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2、乙方应对在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对他们的安全责任,甲方不得要求乙方违反安全管理的规定进行施工,因甲方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由甲方承担相应的责任和费用。

  3、如发生重大伤亡及其他安全事故,承包人应按有关规定上报有关部门并通知甲方(监理),同时按**部门要求处理,由事故责任方承担发生的费用,当甲乙双方对事故责任有争议时,应按**的有关部门的认定进行处理。

  八、合同价款与支付

  1、本工程采用可调价格合同,其计价方法为:按照20_年四川省建设工程计价定额(SGD—20_)及相关配套文件按三级二类二档工程计取费,依照工程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和达州市造价站同期信息价(未计价材料按同期市场价)确定本工程结算价款、人工费按达州市相关配套文件执行,工程总造价下浮5%,但甲方不得向乙方收取建筑企业的挂靠费(挂靠费由甲方文政强负责)。

  该结算价款已包含定额范围内的各种规费(如工程测定费、安全生产监督费、建筑管理费、劳动保险费等);包含定额范围内的.各种措施费(如环保费、临时设施费、检验实验费、夜间施工增加费、已完工程及时性设备保护费)、民工工资保险金等。

  2、工程量确认:图纸以内的按图施工,以图纸计算工程量;图纸技术资料以外工程量以甲方现场实测量的数量为准,并经甲乙双方签定确认。

  3、工程款(进度款)支付:进场后,由乙方自筹资金垫资,乙方完成的工程量当月25日必须向甲方报表,次月10日甲方根据乙方完成的工程量价款的80%预付给乙方,付款方式以此类推,整个工程竣工经甲方组织的相关人员验收合格后,在一个月内,付到98%,余款2%一年后无质量问题,甲方一次性全部付给乙方。

  如不能按时付款,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3倍支付利息。整个工程决算后,余款不得超过两个月,若超过两个月,甲方便将修建好后的房屋每*方米在修造价成本的基础上加300元抵扣工程余款。

  4、维修金的支付:各分部工程按国家规定的保修期限保修期满后无质量问题七日内分别退还乙方,维修金不计息。

  九、违约责任

  1、工期违约责任:因乙方原因造成工期延误的,(工期顺延除外),延误一个月以上的,支付甲方违约金贰万元并有权单方解除合同,若提前完工一个月,甲方奖励乙方贰万元。

  2、质量违约责任:乙方应确保工程质量等级达到合格标准,乙方应积极配合甲方交房及积极做好保修期间的工程质量返修工作,(责任依照国家有关部门签订为准)因工程质量原因导致交房和保修期同购房业主的赔索均由乙方承担,同时因乙方原因造成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的,造成的其他损失,乙方应全赔偿。

  3、乙方在承建中所遇到的经济、法律、民事及应由乙方承担的一切责任,由乙方经济人负责协调、管理,协调不好造成损失的由乙方经济担保人和乙方一起承担全部经济责任。

  4、乙方在施工中若不遵守现场的标准化管理,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等规定,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乙方负责,乙方同时承担因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损失。

  十、其他

  1、保险:由乙方负责交费办理。

  2、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由双方协商解决,若协商无果双方给定向工程所在地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此合同一式三份,甲方执二份,乙方执一份,双方签字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

  十一、违约责任:合同签订后,甲乙双方均需遵守,不得违约,谁违约,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贰拾万元整。

  十二、若有未尽事宜,双方协商同意后签订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建筑分项承包合同3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则,甲、乙双方本着*等、互利、公*、合理、诚信的原则,特定立以下协议:

  一、工程名称:营城子至松江河靖宇至抚松房建项目(靖宇服务区、燕*收费站、花园口收费站、长坂坡隧道入口及出口变电所、松阳隧道变电所,所有强电、弱电工程)。

  二、工程地点:靖宇县燕*乡、花园口镇。

  三、开竣工日期:

  1、开工日期:20____年7月20日

  2、竣工日期:20____年8月31日

  四、乙方承包内容:

  1、电气预埋、预留及安装。(包括室内强电、弱电管线预埋及穿线和场区强电管线预埋、穿线及弱电管线预埋等。)2、吊顶棚面布线。

  2、自带劳动工具及所需的小型机械。

  3、图纸中所有与电相关的作业内容。(强弱电的预埋及安装等。)

  五、承包价格:

  本工程合同价采用总价包干方式,合同总价为:大写:壹拾伍万元整,小写:150000.00元。

  六、甲方负责:

  1、塔机的操作。

  2、各种建筑材料及周转材料的供应。

  3、安全设施的搭设。

  4、工人住宿(生活乙方自理)。

  七、工程质量及进度要求:

  1、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及规范规定要求施工,以现场监理与质检站验收合格为准。

  2、乙方必须按照甲方施工进度安排进行施工,如乙方逾期,(在甲方两次书面通知后)甲方有权更换施工队伍,并按已完工程量价款的50%结算退场。

  3、乙方必须派专业电工一名,常驻各施工现场。

  八、付款方式:

  1、按工程进度节点支付工程款。

  2、乙方前期临电设施完成后,甲方支付乙方5000.00元人民币。

  3、乙方完成服务区综合楼电气管线预埋工序,甲方支付

  乙方10000.00元人民币。

  4、乙方完成燕*收费站或花园口收费站综合楼电气管线预埋工序,甲方支付乙方8000.00元人民币。

  5、其它单体工程每完成一个电气管线预埋工序,甲方支付乙方4000.00元人民币

  6、所有穿线工序完成后(含强电及弱电),甲方支付乙方30000.00人民币。

  7、外网管线预埋及穿线全部完成,调试完毕验收合格后支付所有剩余工程款

  九、安全文明施工:

  1、乙方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安全。

  2、乙方作业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规范施工,佩戴安全帽及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由乙方负责。乙方必须服从甲方安全规章制度。如不服从甲方要求,一次罚款200—1000元。

  3、甲方提供安全带、安全网、外脚手架等相关的安全设施。

  4、乙方必须从开工之日起,不准患有高血压、恐高症、心脏病、传染病及60岁以上—18岁以下的工人进入工地作业区及施工,否则乙方负与其相关的全部责任。

  5、人身安全,乙方必须按照国家《安全规范》进行操作施工,如不按规范操作所产生的一切安全事故一律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及损失。与甲方无任何关系。

  6、进入施工现场,不准打架、斗殴、赌博等一切违法活动,否则工地项目部对当事人立即开除,对乙方处500—1000元罚款,视其情节严重与否送国家正式施法机关处理。

  7、作业区作业时不准穿拖鞋、高跟鞋、不凶酒。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临边作业时必须正确的系好安全带,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8、不得酒后上班。

  9、接受甲方现场人员的管理及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配合甲方做好工人的三级教育,配合甲方做好迎接上级领导的各种检查及文明施工。未经过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严禁上岗。

  10、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应及时的向项目部报告,整改后方可施工。

  11、以上条款,自行遵守,如不服从管理。甲方将对乙方代表处200元/次的罚款,对直接工人处100元/次的罚款。工地上发生的安全事故,医药费在1000元以内乙方自己负责,1000元以上视其情况,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十、材料耗损:

  1、乙方进入现场后,必须服从现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在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争节约,下料要准确,不故意造**为浪费,不能超过定额损耗量,如甲方发现乙方滥用材料,给予当事人处100至200元罚款,并照价赔偿原材料。

  2、甲方如发现偷盗,处罚款500至20____元,照价赔偿工地一切损失,并送**机关处理。

  十二、其他事项:

  1、乙方作业时,其材料堆放整齐,并合理有序的堆放到指定地点。

  2、乙方在作业现场保证无遗漏、遗忘、乱丢、乱放材料,保证人走场清,做到文明施工。

  3、不得随意、随地在施工现场大小便。如发现一次处200元/次的罚款。

  4、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随意、恶意的在工地闹事、停水、停电等防碍现场正常施工,如乙方发生类似情况,就按以上协定单价的50%结算退场。

  十三、违约责任:

  以上协议共同遵守,如甲乙双方有任何一方违约,付给对方单项人工总费4%的违约金。如乙方中途退场,乙方必须要提前五个工作日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再与甲方相关人员一起结算工程量。

  十四、后附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样的效应。

  十五、未经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此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签字之日起生效,此合同未经公证,但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建筑分项承包合同4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

  甲方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发包给乙方施工,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如期完成施工任务,保障施工过程安全、质量顺利落实,进一步明确甲、乙双方经济责任制,经双方协议达成如下条款:

  一、承包内容:

  乙方根据甲方工程的需要和要求,乙方原则包工不包料,负责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倒水泥。包括前后台泥水技工找*,手脚架,倒水泥所有工序,还有振动器、振动棒和各层倒水泥自用的电缆和*板,如果有临时倒水泥部分小的项目,按图纸标注明现浇混凝土等其它施工中都包括在内,都得乙方施工。甲方只提供水管电缆开关到各层*板面,其它电缆水管浇水乙方自行负责,施工中使用的各种机具等。

  二、工程质量及工期:

  在施工过程中,乙方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必须遵守现场施工员和监理及项目部指挥。

  1、要按施工员的水*点测量施工,要求*板振动板拖好,用滚筒滚好整理*直,钢筋不得乱踩。

  2、混凝土在施工中,水泥不得倒有马蜂窝、露筋和接头地方,如果有出现,监理和项目部罚款乙方自负。

  3、养护模板浇水,待水泥倒好后,养护期为七天,养护要天天养鞋和赤脚,如果不戴安全帽和穿拖鞋每个工人一次罚款50元。由班组长当月工资扣回,由乙方负责。

  3、进入工地倒水泥,电要甲方电工搭接送,乙方不得随意自己乱搭接电线,要在电工指定的电箱内接电,如果乱接电作业,每次罚款100元,由乙方自负。每周星期一晚上八点班组长在办公室开会,迟到旷工每次罚款50元。

  4、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采取以上措施以保证工程能顺利按期保质完成。

  5、安全要按有关建筑规定操作规范,不得违规自行操作施工,如果违反操作中施工,乙方自负,甲方不负责任。

  6、本协议一式叁份,甲乙方各执一份,望双方共同守执行。

  7、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至工程竣工验收并付清工程款后自行失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法人代表(签章):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法人代表(签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日

建筑分项承包合同5

  发包方(简称甲方):

  承包方(简称乙方):

  经双方协商,甲方将彬县侍郎湖1#2#别墅楼及职工宿舍

  一、 工程概况:

  砖混结构,地上3层。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承包方式:

  开工日期:20 年 月 日

  完工日期:20 年 月 日

  二、 人工费施工承包范围:基础及主体工程的钢筋、

  1、 乙方承包人工费辅材施工范围:砖砌体;模板制作

  2、 混凝土、砖砌体成型:按清水混凝土标准验收,墙面、

  三、 主体施工人工费合同价款:

  彬县侍郎湖1#2#别墅楼及职工宿舍楼按图纸每*方米人工费 元包括文明施工,安全管理费用,总结算面积以施工建筑面积计算。

  四、 工期与施工进度计划:

  1、 照甲方编制的工期进度总计划通知及每月进度计

  2、 按照甲方总工期要求,属甲方原因,雨天、停电、

  五、 工程质量与验收,安全文明工地:

  1、工程质量执行现行的施工验收规范,质量标准为优

  2、 若质量达不到图纸和现行施工规范及质量要求,甲

  3、 乙方要严格执行陕西省“安全文明工地” 有关规定,设专人负责检查、落实。

  4、 工程施工中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事故所发生的.法律与经济责任由乙方承担。

  5、 施工现场禁止打架斗殴,违反一次罚款1000元以上(双方各记),以整风气。情节严重的交由执法机关处理。

  六、 合同价款支付:

  1、本工程无工程预付款,在合同规定付款时间前,乙方所有费用自理。

  2、按施工进度支付完**工费的50%,工人退出后付至80%,余下20%除保修款外在三个月内付清。

  3、乙方承担主体工程装修,按现行有关保修期规定,本工程留人工费总造价的保修金4%,完工后一年内付清。

  七、 执行中如有争议,双方协商解决。

  八、 本合同一式四份,正本副本各两份,双方执正本副本各一份,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工程款结清后自行终止。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项脊轩志》教案菁选(扩展10)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1

  《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言文。怎么上,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串讲法,这篇课文倒是可以波澜不惊的完成教与学,但失之于单调,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之前曾去恩施市一中观摩过课堂教学,深刻的领悟到因为学*小组的存在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魅力。于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以小组为学*单位,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展示学生的学与思,成为了本次课堂的最终选择。

  因为这种尝试不多,所以,一堂课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兹总结于下:

  一、小组建设有待加强。虽有小组之名,但小组之实还不够充分。不是每一个组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最后发言的,几乎都是*常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其实并未动脑动手。而我乐于见到的是,那些*常学*不怎么积极的,也能够站起来甚至是争先恐后的大胆的发表他们的见解。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动起来,加强小组的分工、合作,是小组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时间安排有纠结。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时间要充分到让学生能够把问题思考的较为深入,学生讨论要能够展示每个组员的观点,交流结果展示要充分体现学生智慧甚至有碰撞,这三个问题在时间安排上都是颇让人觉得矛盾的。时间短了走过场,时间长了任务完不成。因为学案的主体部分是研*课文所设置的问题。所以,问题数量上,以三个为好;而且三个问题不能*均使力,必须“突出重点,不及其余”,从而课堂既有深度,也有宽度。

  三、要有顿一顿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急于完成教学既定目标,对于课堂细节处,缺少顿一顿的艺术。具体来说,本应在讲书斋之乐处予以停顿,进行适当的师生对话:书斋之景可怡情养性,作者尚且感受到读书寄怀的乐趣,那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讲到作者母亲的慈母关爱时,一句再*常不过的“儿寒乎?欲食乎?”亦可成为老师发挥的地方,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些课文足可细细咀嚼之处,可惜我都错过了。恰恰是这些顿一顿的地方,最能体现老师对课文课堂细节把握能力。现在想来,该有多少细节被我忽视了呢?又有多少可以顿一顿之处,被我错过了呢?语文的人文性,离我有多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能够在一次次课堂后加以反省,从而让自己有一点点进步,长此以往,滴水有成河之势。我愿意执此观,并以此警示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2

  《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言文。怎么上,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串讲法,这篇课文倒是可以波澜不惊的完成教与学,但失之于单调,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之前曾去恩施市一中观摩过课堂教学,深刻的领悟到因为学*小组的存在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魅力。于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以小组为学*单位,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展示学生的学与思,成为了本次课堂的最终选择。

  因为这种尝试不多,所以,一堂课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兹总结于下:

  一、小组建设有待加强。虽有小组之名,但小组之实还不够充分。不是每一个组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最后发言的,几乎都是*常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其实并未动脑动手。而我乐于见到的是,那些*常学*不怎么积极的,也能够站起来甚至是争先恐后的大胆的发表他们的见解。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动起来,加强小组的分工、合作,是小组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时间安排有纠结。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时间要充分到让学生能够把问题思考的较为深入,学生讨论要能够展示每个组员的观点,交流结果展示要充分体现学生智慧甚至有碰撞,这三个问题在时间安排上都是颇让人觉得矛盾的。时间短了走过场,时间长了任务完不成。因为学案的主体部分是研*课文所设置的'问题。所以,问题数量上,以三个为好;而且三个问题不能*均使力,必须“突出重点,不及其余”,从而课堂既有深度,也有宽度。

  三、要有顿一顿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急于完成教学既定目标,对于课堂细节处,缺少顿一顿的艺术。具体来说,本应在讲书斋之乐处予以停顿,进行适当的师生对话:书斋之景可怡情养性,作者尚且感受到读书寄怀的乐趣,那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讲到作者母亲的慈母关爱时,一句再*常不过的“儿寒乎?欲食乎?”亦可成为老师发挥的地方,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些课文足可细细咀嚼之处,可惜我都错过了。恰恰是这些顿一顿的地方,最能体现老师对课文课堂细节把握能力。现在想来,该有多少细节被我忽视了呢?又有多少可以顿一顿之处,被我错过了呢?语文的人文性,离我有多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能够在一次次课堂后加以反省,从而让自己有一点点进步,长此以往,滴水有成河之势。我愿意执此观,并以此警示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3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4

  《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这从对项脊轩的描写即可看出端倪:百年老屋,虽加修葺毕竟是狭窄简陋的,作者却把它写得“姗姗可爱”。读书生活难道不是艰苦的,孤寂的,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而且,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肯定有寄托人生理想,希望成为家族的脊梁的寓意。

  另外,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不独祖母认为归有光将重振家声,给家庭带来希望,母亲和妻子都对归有光在科举上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一文中有母亲中夜督促归有光暗诵《孝经》的记载,妻子魏氏也曾鼓励他:“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仍然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跋涉,于是感觉愧对家人的殷殷期望,怎能不悲从中来!更明确的证据是,《项脊轩志》选入课本后被删去的一段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悲是交织在一起的。

  但是,在教学中没有把重点落在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学情的`考虑,学生基本上都能体会到对亲人的怀念。反之,学生对主题仅仅是思念亲人吗?提出疑问。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主题的分析上。

  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如果不能突破基本的文字障碍,对感情的把握肯定会受影响。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到位。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怎样更好的引导,更容易理解主题,怎样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交流都是需要改进的。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5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极为*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 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6

  《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至深的古代散文,这节课中,我树立语文是生活的对话,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调动学生由文本感知生活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琐事的感受力。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点名诵读、分组诵读、师生合作诵读等朗读形式体会文本情感。在美读指导环节,学生们的文本感受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也更加亲*文本。小组讨论时,学生在文本中能带上自己的理解积极的发表所思所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再次朗读,用语言生动的表达观点,并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感知文本,这也体现了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们的感受力在层层提升,并将这种感受和生活相结合!

  小组合作环节的自由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的环节应在今后的课堂中提升!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7

  为了上好这篇富含深情的文章,我自己把文本读了许多遍,以至于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感悟,真正体会到了文本细读的收获,甚是欣喜。一篇名家之作,从朴实*淡的字里行间却寄予了作者深沉厚重的情感,是值得我们细细反复赏读的。所以我把公开课篇目定为此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那么*常*淡,无波无奇,为什么这样的一篇叙述*凡家庭生活琐事的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明文第一”的赞誉,多少年来流传不衰?文章写了什么是很容易读懂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就是真正值得完美品味赏析的。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课后探究讨论练*题一: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的生活小事、*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试找出两三例,体会本文的这种特点。通过示范赏析“叔父异爨”的内容后教学生自主赏析,在示范赏析时我还给出答题提示:朗读、翻译、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进行赏析。

  整篇课文教学只有设计一个目标,实践和完成得比较好,学生能通过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寓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并且对这种人世间普遍美好的感情产生共鸣。而这种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只言片语生活小事*凡场景来体现的,足以体现出作者的了不起,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

  教学中还发现几点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语言分析不到位,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学*完这篇文章,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请你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的迁移能力不足。学生基本都是泛泛而谈生活的哪一件让我受感动,而不是通过简洁的细节描写来无声地体现。当然,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细读一篇篇文章而得。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还特地做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疏通课文字词,提前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想公开课上得顺畅很大程度得益这个导学案。导学案和练*册不同的一点是,导学案是一张卷子的形式发下去,学生就有有思考和做题的仪式感,而练*册使学生依赖答案,没有思考的空间。当学生认真思考并写下答案,老师收上来一看就能把握学情和讲课的重难点了。导学案的应用就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个媒介,也是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8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是,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这是对文章的具体感知,需要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淡的叙述中所隐藏的深情。随之而来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和喜的?这是从理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上的特点,学*一些写作的方法。我用两幅对联概括:“事细而情深,文短而意长”,“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统一?这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在结构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深层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市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较快的解决,很快的找到关键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点明了写作《项脊轩志》的原因。对第二问题,我预先的概括是:怡然读书之乐,

  家道中落之伤,慈母早逝之哀,辜负祖母之悲,怀念亡妻之痛。我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做好对学生点拨的准备。因为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总不能中的,特别是对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开课时心理上也对学生作了定位,并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用来引导。如“喜”部分:为什么修葺项脊轩?为什么不另起书房?你觉得那些地方能够表达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亲是怎样的人?回忆祖母侧重写了什么?回忆母亲用“泣”,回忆祖母用“长号”,而对妻子却没有直接的词语表现感情,这是为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引导阅读课文,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概括得相当到位:“重修项脊轩的读书之乐,回忆母亲时光流逝之悲,回忆祖母功名难就之悲,回忆妻子英年早逝之悲。”当时他的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一片惊呼,我也很感突然,虽然和我原来的概括比较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来设计的所谓引导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马上改变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喜’和‘悲’?”在随后的阅读和品味的教学过程虽然尚算顺利,但自己也发觉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应有的重复,使得其中的一个练笔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概括《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时间的紧张不得不舍弃。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重文本,侧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其间也谈到一位特级教师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课的事,说他那节课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体现特级教师的水*。有一位甚至开玩笑:“特级教师的课不过如此,还不如小曾老师的课呢。”另有一位说可能特级教师不了解那所学校学生的情况。这句话让我刚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熟于胸,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选择授课内容,确定授课重点,不可能把教师知道的全部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只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选择性的讲授。

  我觉得,备教材要比备学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学生却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们很难因势利导,这样对学生是一种挫伤;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疑问将无言以答,这样对教师一种打击;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将无法控制,这对课堂时间是一种浪费。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说教学可以不顾学生,恰恰相反,课堂的教学绝对不能脱离学生进行,这是最重要的。备教材是前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则是关键。而教学的艺术,正是在这样不可预知中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识到学生的不同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凝滞。

  所以,我想,所谓的教学艺术,绝对不是用已经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根据教学目的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组教学环节。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

  对于特级教师的课,如果几年前我听到“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话,我可能会相信,并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级教师的课也有人说不好,何况是你?但现在的感觉却不一样了。在自己也开过一些公开课后深深地感受到凭一节课就来判定一个老师的好坏那是不够恰当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学生的状态、师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响一节课。

  一篇课文向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可能每一位老师的处理都不同,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招来异议。而优秀的老师决不是把一篇课文只当成一篇课文。他把这课文当成是整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某节课中,他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引导学生读,而另一节课可能会深挖细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经末梢。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教学思想,不了解他的整体教学设计,而对他的某一个环节中的处理可能不以为然。正如我们看到一座花园,如果一看到枯枝败叶就判断它的残破,而没有想到这些枯枝败叶正是营养花木的养料,这是错误的。

  在一些课堂上,作秀成为了一种时髦。课堂的活跃、教师的风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却很少有人去顾问这种表演之后还留下什么。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它有些时候表现为朴素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操作,有些时候表现为精彩纷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时候为精心的品读体悟,有些时候为深思奋笔疾书……

  语文教学可以看成是一项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还要复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精心安排,课文和知识点的网络更要精心构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有积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从教学实践中来的教学思想再运用到实际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王国。

  所以我想,所谓教学艺术,它首先是对教材通盘熟悉的前提下,明确每一册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结构,完成教学目标。这正像是一位画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学系统),那么无论是条幅还是长卷(具体的教学内容)他都能根据材料(学生的实际表现)自如的进行创作。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9

  《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言文。怎么上,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串讲法,这篇课文倒是可以波澜不惊的完成教与学,但失之于单调,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之前曾去恩施市一中观摩过课堂教学,深刻的领悟到因为学*小组的存在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魅力。于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以小组为学*单位,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展示学生的学与思,成为了本次课堂的最终选择。

  因为这种尝试不多,所以,一堂课下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兹总结于下:

  一、小组建设有待加强。

  虽有小组之名,但小组之实还不够充分。不是每一个组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最后发言的,几乎都是*常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其实并未动脑动手。而我乐于见到的是,那些*常学*不怎么积极的,也能够站起来甚至是争先恐后的大胆的发表他们的见解。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动起来,加强小组的分工、合作,是小组建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时间安排有纠结。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时间要充分到让学生能够把问题思考的较为深入,学生讨论要能够展示每个组员的观点,交流结果展示要充分体现学生智慧甚至有碰撞,这三个问题在时间安排上都是颇让人觉得矛盾的。时间短了走过场,时间长了任务完不成。因为学案的主体部分是研*课文所设置的问题。所以,问题数量上,以三个为好;而且三个问题不能*均使力,必须“突出重点,不及其余”,从而课堂既有深度,也有宽度。

  三、要有顿一顿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急于完成教学既定目标,对于课堂细节处,缺少顿一顿的艺术。具体来说,本应在讲书斋之乐处予以停顿,进行适当的师生对话:书斋之景可怡情养性,作者尚且感受到读书寄怀的乐趣,那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讲到作者母亲的慈母关爱时,一句再*常不过的“儿寒乎?欲食乎?”亦可 成为 老师发挥的地方,而调动学生的情 感 体验。在这些课文足可细细咀嚼之处,可惜我都错过了。恰恰是这些顿一顿的地方,最 能体现 老师对课文课堂细节把握能力。现在想来,该有多少细节被我忽视了呢?又有多少可以顿一顿之处,被我错过了呢?语文的人文性,离我有多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能够在一次次课堂后加以反省,从而让自己有一点点进步,长此以往,滴水有成河之势。我愿意执此观,并以此警示自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10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历来的文章家都认为散文是载道文学,大业文学,在这种理论的先导下,散文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对象大体不是帝王将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骚人墨客,普通人在载道文学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无立足之地的。他们往往出现在市井小说中、戏剧文学中,明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冲击了散文创作,促使散文向小说学*,而完成这种转向的第一人恐怕正是归有光了。归有光把母亲、妻子甚至婢女寒花这些市井细民,*民百姓写入散文,并且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凡言行归入笔下,一变严肃庄重的散文面孔为轻松活泼,自由洒脱的面容。同时,归有光大胆借鉴了小说常用的白描,细节刻画人物等手法。使散文更接*广大民众,更为人民所喜爱和接受。这种转变对当时和后人的启发和影响都很大,稍后的袁宏道、张岱等人又把它发展为刻画市井细民的群像及细民风俗生活的描写。三十年代中国散文文学领域兴起了一场小品文运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文作家,象林语堂、周作人、冰心、梁实秋等,尤其是梁实秋,写下《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雅舍谈吃》、《雅舍怀旧》等一系列小品散文,凡朋友聚会、品茗聊天、下棋娱乐、无不入文,笔下生情,语中藏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赢得广泛的读者群,真正达到“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境界。这正是发扬归氏散文风格的结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