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23 00:00:00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1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表示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比号前项后项比值

  分数“——”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值

  除法“÷”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意义方法结果

  求比值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用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一个比(前项和后项)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不同点

  特征关系式

  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比值一定Y/x=k(一定)

  反比例关系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乘积一定Xy=k(一定)

  五、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课题:代数的初步知识(4)——比和比例应用题

  复*内容知识点

  按比例分配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解题策略按比例分配的有关*题,在解答时,要善于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然后把分配的比转化成分数或份数来进行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

  2、分析,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3、设未知数,列比例式

  4、解比例式

  5、检验,写答语

  课题:应用题(1)——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

  复*内容知识点

  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应用题,叫简单应用题。它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解答时要依据四则运算的定义,求其和、差、积、商

  复合应用题

  1、复合应用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应用题组成的,因而它的'数量关系,也比较复杂,必须通过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才能解答。

  2、解答复合应用题时,常用的思考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3、分析法是从应用题要求的问题出发,运用要求一个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的知识,逐步推到已知条件上,即“探果索因”的思路。

  4、综合法则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到问题的解决,即“由因寻果”的思路

  但在解题时,往往两种方法并用,即采用分析综合发,有时还要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答方法。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通过审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分析已知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方法与解题步骤。

  3、列式计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检验、写答——检查、验算、写出答案

  课题:应用题(2)——典型应用题

  复*内容知识点

  典型应用题典型应用题一般是指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特定的解答规律的应用题。教材中出现的主要有求*均数问题的应用题,归一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解答典型应用题同样注意分析数量关系,同时也要注意总结每类典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答规律,这样可以使分析题意时思维更加敏捷,思路更加宽广。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2

  一、复*目标:

  1、牢固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3、能正确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二、复*重点、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复*的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性强,演算过程复杂,是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重点在通过对照、比较,弄清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三、复*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进一步沟通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灵活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能在横轴、纵轴图里画出统计图的折线,表示出数据;能正确对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分析。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学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加深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及其计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条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3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53人,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学**惯有一定的改善,思维水*有了一定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已能按时完成作业。其中还有少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只好想办法争取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进步。

  二、复*内容及要点:

  1、分数乘法

  复*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2、可能性

  复*时,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性的描述。

  3、分数除法

  复*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4、比

  复*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圆

  复*圆的组成、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扇形的组成、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强化训练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环形的面积。

  6、百分数

  复*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进一步训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复*巩固求百分率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复*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8、拓展*台

  复*“黄金比之美”和“智慧广场”,了解黄金比,能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思路

  先分块复*,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顺序进行,然后进行综合练*,最后按单元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分层复*,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注重在复*中引导学生总结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具体安排

  12、19——23日引导学生分块复*查缺补漏

  12、26——1、6综合练**结提升

  1、9——1、10再次查缺补漏

  1、11——1、12期末检测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4

  一、复*内容

  1、 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除法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两者关系密切,教材将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安排。教材首先通过一组题目,强调分数乘除法的关系,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同时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复*。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概念和计算、比的性质、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等也是复*的重点,教材通过总复*的第2题和练*二十七的第3、4、5题进行了复*。

  此外,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也是这部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含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含稍复杂的)等。教材把它们对照编排,便于学生弄清这几类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先明确单位“1”,再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总复*的第5题和练*二十七的第7题还安排了需要两次判断单位“1”的练*。

  2、 百分数。

  百分数内容的复*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紧接在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后编排,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它们在结构、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便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百分数的概念没有单独复*,但它是百分数应用的基础,因此要注意进行复*。总复*的第6题是求常见的百分率的问题,通过给出计算公式,既复*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及小数的互化,又可复*求烘干率等类似问题。第7题为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应用问题。练*二十七的第13、14、15题安排的是有关百分数的*题,其中第15题涉及国债、纳税、利率等内容的复*。

  3、 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内容包括位置与圆的复*。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会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本学期进一步学*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材通过总复*的第8题复*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练*二十七的第1题安排了相应的练*。

  本学期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画法等内容,教材重点复*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和轴对称图形。总复*的第9题通过让学生复*计算公式的得出过程,加深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以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根据不同条件和问题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第10题复*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运用概念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整理。直径、半径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在练*二十七的第11题进行复*。

  4、 统计。

  本学期统计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教材通过总复*第11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清楚地表明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复*目标

  通过总复*,系统、全面地复*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三、复*重点

  分数、百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圆的概念和周长、面积的计算。

  四、复*难点

  从学生*时的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来看的问题是分数、百分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其次是分数和百分数、圆的概念。

  五、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六、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把有营养的知识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数学问题和练*吸引学生去探究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6、后20%学生有针对性辅导。

  七、注意的问题:

  1、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复*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复*时要引导学生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 综合以前学过的*移、方位、路线图等知识,可使学生在复*过程中加强对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 在小学阶段,学生先后学*了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这4种统计图都可用来呈现相应的统计数据,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人们进行统计判断和决策。复*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3种统计图,在对比中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够很好地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把握好这一点后,再一些综合性的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给定的数据合理选择统计图。比如,以同学的身高为例,不同年级同学的*均身高宜选用条形统计图,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年级时的身高宜选用折线统计图,同一年级的同学不同身高所占的比例则宜选用扇形统计图。九义教材是把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编排的,课标教材则是作为必学内容编排的,即该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但在复*过程中不要拔高要求。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故复*时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从给出的扇形统计图中提取相应的统计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即可,不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

  3、在复*时注重思想方法,如周长“化曲为直”,面积“化圆为方”和“极阴思想”,分数乘除法是化未知为已知,在沟通分数、比、百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是提高比较、类比、迁移、抽象、概括等,在复*圆的周长和面积时突出方法的推导过程,在回忆推导过程时对圆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及数学学*的具体情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迅速实际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复*形式:

  分类复*、综合复*

  三、复*内容:

  本册教材9个单元:

  1、分数乘法2、位置与方向(二)3、分数除法4、比5、圆6、百分数(一)7、扇形统计图8、数学广角——数与形9、总复*

  复*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分数乘法和除法以及比和百分数(一)、圆和位置与方向(二)、扇形统计图和数学广角这三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四、复*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连贯分数乘法、除法的知识点,对分数计算有整体的认识,建立有关分数综合计算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位置与方向可以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具**置,增强学生数学联系生活的理念。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圆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和计算,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读懂扇形统计图,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五、具体安排:

  周次

  内容

  备注

  分单元复*基础知识

  分版块复*,“穿针引线”连贯知识点

  综合复*及检测

  从大局入手,查缺补漏

  六、复*措施:

  1、教会学生复*方法,先全面复*每一单元,再由学生主动重点复*有关重点内容。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兴趣。

  3、加强补差,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

  4、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6

  小学毕业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决定学生小学阶段数学学*的成败。为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特制订如下复*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实有学生43人,在学*中两极分化趋势严重。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对以前的知识点遗忘;也有一些学生对单个知识点掌握较好,但不善于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二、复*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结合我班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2、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掌握图形的位置和变换的过程。

  3、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在复*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内容计划用六周时间完成。

  1、数与代数———————12课时

  2、空间与图形——————8课时

  3、统计与可能性—————6课时

  4、综合运用———————4课时

  五、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复*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知识的深浅程度。

  4、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育与德育,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制定出本届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

  二、复*原则

  复*要坚持做到"五要五不要"的原则。即:

  1、要重基础,不要搞偏题,难题,怪题。

  2、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不要就题讲题。

  3、要抓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4、要面向全体,狠抓中差生,不要搞"一刀切"。

  5、要精选练*题,不要搞题海战术。

  三、复*方法

  复*方法采取"三段法"复*法。

  第一轮:分类复*,过好基础关。

  第二轮:知识穿线,过好综合关。

  第三轮:考前练兵,过好考试关。

  四、复*时间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五、复*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益。

  2、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搞好家访工作,加强住宿食生管理,协助做好家庭辅导,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开展"一帮一"活动,抓两头,带中间。

  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编排体系及意图,把握单元,期末,升学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4、认真备好案,上好课,向40分钟要重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

  5、做好复*巩固工作。上好复*课,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每复*一个小节,小考一个小节,及时反馈信息。找个别学生谈心,一是了解思想动态,二是了解学生学*动态。

  6、每复*一个单元,认真严格考核,各科要协调一致。达到统一进度,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要及时批改,评讲。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8

  期末快到了,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三、复*方法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

  1、 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书上总复*)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百分数及应用题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的复* 复*计划, 期末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1)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5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是时候认真思考计划该如何写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六年级数学教研组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程理论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促进学生学*态度、学**惯的更好养成。建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规范,探索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常规管理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水*,使得教研组在课题研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得到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时的教学研究活动,因为各位教师工作都比较紧张,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灵活利用时间,积极进行研究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集中,及时研究处理。

  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努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

  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工作措施

  1、联系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我教研组为进一步执行教改理念,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注重研究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求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周四下午教研时间,隔周一次的.研讨活动,及时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交流沟通。

  2、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我们组将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备课中并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时间,讨论交流一周工作的得与失,并对下一阶段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根据学校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积极参加示范课、教研课和汇报课等教学研讨课,做到各种课型都能上到。在集体磨课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

  4、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要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数学,让他们在数学学*上有所进步。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3

  期末快到了,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三、复*方法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

  1、 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书上总复*)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百分数及应用题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的复* 复*计划, 期末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4

  一、本册教学内容:

  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求积计算;

  代数初步知识方面有比和比例,正、反比例关系,解比例,以及正、反比例应用问题;

  统计初步知识方面有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在编排特点上有以下特点:

  1、几何初步科研课题的编排,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突出对图形的特征认识,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统计初步知识的编排重视统计思想的渗;

  3、突出比和比例的概念教学,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4、加强数学知识的复*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是重点,体积、表面积计算是难点。

  2、识图是统计图表单元的重点,绘制统计表是难点。

  3、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

  4、小学阶段知识的事理、复*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下步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掌握上述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2、学会简单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所反映的数据。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并通过有意义的统计资料,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各性质,学会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和比例应用题。

  五、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依次进行整理和复*。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基本练*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七、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学*方式:

  ①预*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八、课时安排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多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6人。从去年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班的学**惯较差,困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另外,个别学生的家长由于在外工作对学生缺乏教育指导,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

  三、教学目标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2.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5.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6.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时的练*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位置、分数乘法

  第二周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第三周

  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

  第四周

  整理复*、分数除法

  第五周

  分数除法

  第六周

  解决问题

  第七周

  比和比的应用、整理复*

  第八周

  圆的认识

  第九周

  整理复*、确定起跑线

  第十周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及百分数、小数、分数的互化

  第十一周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第十二周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第十三周

  整理复*及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

  统计及数学广角

  第十五周

  总复*

  第十六周

  复*备考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2)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8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1

  小学毕业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决定学生小学阶段数学学*的成败。为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特制订如下复*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实有学生43人,在学*中两极分化趋势严重。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对以前的知识点遗忘;也有一些学生对单个知识点掌握较好,但不善于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二、复*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结合我班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2、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掌握图形的位置和变换的过程。

  3、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在复*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内容计划用六周时间完成。

  1、数与代数———————12课时

  2、空间与图形——————8课时

  3、统计与可能性—————6课时

  4、综合运用———————4课时

  五、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复*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知识的深浅程度。

  4、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2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53人,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学**惯有一定的改善,思维水*有了一定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已能按时完成作业。其中还有少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只好想办法争取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进步。

  二、复*内容及要点:

  1、分数乘法

  复*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2、可能性

  复*时,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性的描述。

  3、分数除法

  复*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4、比

  复*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圆

  复*圆的组成、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扇形的组成、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强化训练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环形的面积。

  6、百分数

  复*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进一步训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复*巩固求百分率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复*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8、拓展*台

  复*“黄金比之美”和“智慧广场”,了解黄金比,能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思路

  先分块复*,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顺序进行,然后进行综合练*,最后按单元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分层复*,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注重在复*中引导学生总结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具体安排

  12、19——23日引导学生分块复*查缺补漏

  12、26——1、6综合练**结提升

  1、9——1、10再次查缺补漏

  1、11——1、12期末检测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3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表示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比号前项后项比值

  分数“——”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值

  除法“÷”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意义方法结果

  求比值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用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一个比(前项和后项)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不同点

  特征关系式

  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比值一定Y/x=k(一定)

  反比例关系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乘积一定Xy=k(一定)

  五、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课题:代数的初步知识(4)——比和比例应用题

  复*内容知识点

  按比例分配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解题策略按比例分配的有关*题,在解答时,要善于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然后把分配的比转化成分数或份数来进行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

  2、分析,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3、设未知数,列比例式

  4、解比例式

  5、检验,写答语

  课题:应用题(1)——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

  复*内容知识点

  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应用题,叫简单应用题。它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解答时要依据四则运算的定义,求其和、差、积、商

  复合应用题

  1、复合应用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应用题组成的,因而它的数量关系,也比较复杂,必须通过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才能解答。

  2、解答复合应用题时,常用的思考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3、分析法是从应用题要求的问题出发,运用要求一个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的知识,逐步推到已知条件上,即“探果索因”的思路。

  4、综合法则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到问题的解决,即“由因寻果”的思路

  但在解题时,往往两种方法并用,即采用分析综合发,有时还要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答方法。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通过审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分析已知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方法与解题步骤。

  3、列式计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检验、写答——检查、验算、写出答案

  课题:应用题(2)——典型应用题

  复*内容知识点

  典型应用题典型应用题一般是指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特定的解答规律的应用题。教材中出现的主要有求*均数问题的应用题,归一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解答典型应用题同样注意分析数量关系,同时也要注意总结每类典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答规律,这样可以使分析题意时思维更加敏捷,思路更加宽广。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育与德育,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制定出本届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

  二、复*原则

  复*要坚持做到"五要五不要"的原则。即:

  1、要重基础,不要搞偏题,难题,怪题。

  2、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不要就题讲题。

  3、要抓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4、要面向全体,狠抓中差生,不要搞"一刀切"。

  5、要精选练*题,不要搞题海战术。

  三、复*方法

  复*方法采取"三段法"复*法。

  第一轮:分类复*,过好基础关。

  第二轮:知识穿线,过好综合关。

  第三轮:考前练兵,过好考试关。

  四、复*时间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五、复*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益。

  2、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搞好家访工作,加强住宿食生管理,协助做好家庭辅导,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开展"一帮一"活动,抓两头,带中间。

  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编排体系及意图,把握单元,期末,升学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4、认真备好案,上好课,向40分钟要重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

  5、做好复*巩固工作。上好复*课,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每复*一个小节,小考一个小节,及时反馈信息。找个别学生谈心,一是了解思想动态,二是了解学生学*动态。

  6、每复*一个单元,认真严格考核,各科要协调一致。达到统一进度,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要及时批改,评讲。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5

  一、复*内容

  1、 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除法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两者关系密切,教材将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安排。教材首先通过一组题目,强调分数乘除法的关系,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同时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复*。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概念和计算、比的性质、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等也是复*的重点,教材通过总复*的第2题和练*二十七的第3、4、5题进行了复*。

  此外,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也是这部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含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含稍复杂的)等。教材把它们对照编排,便于学生弄清这几类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先明确单位“1”,再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总复*的第5题和练*二十七的第7题还安排了需要两次判断单位“1”的练*。

  2、 百分数。

  百分数内容的复*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紧接在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后编排,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它们在结构、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便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百分数的概念没有单独复*,但它是百分数应用的基础,因此要注意进行复*。总复*的第6题是求常见的百分率的问题,通过给出计算公式,既复*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及小数的互化,又可复*求烘干率等类似问题。第7题为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应用问题。练*二十七的第13、14、15题安排的是有关百分数的*题,其中第15题涉及国债、纳税、利率等内容的复*。

  3、 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内容包括位置与圆的复*。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会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本学期进一步学*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材通过总复*的第8题复*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练*二十七的第1题安排了相应的练*。

  本学期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画法等内容,教材重点复*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和轴对称图形。总复*的第9题通过让学生复*计算公式的得出过程,加深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以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根据不同条件和问题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第10题复*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运用概念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整理。直径、半径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在练*二十七的第11题进行复*。

  4、 统计。

  本学期统计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教材通过总复*第11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清楚地表明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复*目标

  通过总复*,系统、全面地复*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三、复*重点

  分数、百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圆的概念和周长、面积的计算。

  四、复*难点

  从学生*时的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来看的问题是分数、百分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其次是分数和百分数、圆的概念。

  五、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六、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把有营养的知识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数学问题和练*吸引学生去探究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6、后20%学生有针对性辅导。

  七、注意的问题:

  1、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复*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复*时要引导学生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 综合以前学过的*移、方位、路线图等知识,可使学生在复*过程中加强对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 在小学阶段,学生先后学*了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这4种统计图都可用来呈现相应的统计数据,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人们进行统计判断和决策。复*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3种统计图,在对比中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够很好地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把握好这一点后,再一些综合性的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给定的数据合理选择统计图。比如,以同学的身高为例,不同年级同学的*均身高宜选用条形统计图,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年级时的身高宜选用折线统计图,同一年级的同学不同身高所占的比例则宜选用扇形统计图。九义教材是把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编排的,课标教材则是作为必学内容编排的,即该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但在复*过程中不要拔高要求。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故复*时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从给出的扇形统计图中提取相应的统计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即可,不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

  3、在复*时注重思想方法,如周长“化曲为直”,面积“化圆为方”和“极阴思想”,分数乘除法是化未知为已知,在沟通分数、比、百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是提高比较、类比、迁移、抽象、概括等,在复*圆的周长和面积时突出方法的推导过程,在回忆推导过程时对圆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结合班级学生及数学学*的具体情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迅速实际数学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复*形式:

  分类复*、综合复*

  三、复*内容:

  本册教材9个单元:

  1、分数乘法2、位置与方向(二)3、分数除法4、比5、圆6、百分数(一)7、扇形统计图8、数学广角——数与形9、总复*

  复*时按照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分——分数乘法和除法以及比和百分数(一)、圆和位置与方向(二)、扇形统计图和数学广角这三大块来进行知识的梳理。

  四、复*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连贯分数乘法、除法的知识点,对分数计算有整体的认识,建立有关分数综合计算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位置与方向可以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具**置,增强学生数学联系生活的理念。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圆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和计算,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读懂扇形统计图,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五、具体安排:

  周次

  内容

  备注

  分单元复*基础知识

  分版块复*,“穿针引线”连贯知识点

  综合复*及检测

  从大局入手,查缺补漏

  六、复*措施:

  1、教会学生复*方法,先全面复*每一单元,再由学生主动重点复*有关重点内容。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兴趣。

  3、加强补差,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

  4、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7

  一、复*目标:

  1、牢固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3、能正确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二、复*重点、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复*的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性强,演算过程复杂,是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重点在通过对照、比较,弄清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三、复*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进一步沟通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灵活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能在横轴、纵轴图里画出统计图的折线,表示出数据;能正确对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分析。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学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加深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及其计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条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8

  期末快到了,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三、复*方法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

  1、 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书上总复*)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百分数及应用题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的复* 复*计划, 期末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3)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5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来为今后的学*制定一份计划。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多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6人。从去年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个班的学**惯较差,困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另外,个别学生的家长由于在外工作对学生缺乏教育指导,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

  三、教学目标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2.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5.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6.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时的练*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位置、分数乘法

  第二周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第三周

  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

  第四周

  整理复*、分数除法

  第五周

  分数除法

  第六周

  解决问题

  第七周

  比和比的应用、整理复*

  第八周

  圆的认识

  第九周

  整理复*、确定起跑线

  第十周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及百分数、小数、分数的互化

  第十一周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第十二周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第十三周

  整理复*及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

  统计及数学广角

  第十五周

  总复*

  第十六周

  复*备考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3

  一、本册教学内容:

  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求积计算;

  代数初步知识方面有比和比例,正、反比例关系,解比例,以及正、反比例应用问题;

  统计初步知识方面有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在编排特点上有以下特点:

  1、几何初步科研课题的编排,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突出对图形的特征认识,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统计初步知识的编排重视统计思想的渗;

  3、突出比和比例的概念教学,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4、加强数学知识的复*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是重点,体积、表面积计算是难点。

  2、识图是统计图表单元的重点,绘制统计表是难点。

  3、比、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

  4、小学阶段知识的事理、复*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下步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掌握上述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2、学会简单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所反映的数据。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并通过有意义的统计资料,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3、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各性质,学会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和比例应用题。

  五、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依次进行整理和复*。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基本练*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七、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学*方式:

  ①预*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八、课时安排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六年级数学教研组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程理论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促进学生学*态度、学**惯的更好养成。建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规范,探索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常规管理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水*,使得教研组在课题研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得到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时的教学研究活动,因为各位教师工作都比较紧张,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灵活利用时间,积极进行研究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集中,及时研究处理。

  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努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

  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工作措施

  1、联系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我教研组为进一步执行教改理念,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注重研究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求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周四下午教研时间,隔周一次的研讨活动,及时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交流沟通。

  2、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我们组将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备课中并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时间,讨论交流一周工作的得与失,并对下一阶段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根据学校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积极参加示范课、教研课和汇报课等教学研讨课,做到各种课型都能上到。在集体磨课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

  4、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要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数学,让他们在数学学*上有所进步。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5

  期末快到了,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三、复*方法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

  1、 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书上总复*)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百分数及应用题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的复* 复*计划, 期末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4)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教学计划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教学计划1

  紧张的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我们进入了全面复*阶段。通过复*巩固,才能真正应用好数学。首先是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复*突出概念和方法。其次是加强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然后是积累数学经验,体会数学思想。最后是促进学生良好学**惯,自学整理知识,回顾、反思所学的方法与策略。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的复*整理工作,及时制定计划,使复*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效率,调动全体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优等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所学的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2、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复*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到好中差衔接准备。

  二、复*目标

  1、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以及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数学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各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为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2、在复*同时有意识的链接旧知识。

  3、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了解学*数学的价值。

  三、复*原则

  1、系统性原则。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针对性原则。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计算能力训练不只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训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针对班情做好分层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效率。

  3、综合性原则。为了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复*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所学知识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等多形式的组织复*活动,让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正确辨析乘、除法应用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成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帮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帮助下,使后进学生争取在期末达到合格。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以口头表扬和发奖状(优秀奖和进步奖),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小学毕业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活动过程。因此,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小学生为服务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

  二、复*内容及重难点: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量与计量、比和比例。重点: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难点: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测量与计算、图形的位置与变换;重点:图形的计算及应用。难点:准确的进行计算。

  3、统计与可能性:统计与可能性。

  三、复*目标: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加深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的程度。

  3、查漏补缺。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特别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欠缺,没有空间想象能力——-)。被学的组织培优补差,让每个学困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四、总复*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等多形式的组织复*活动,让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留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五、复*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1、数和数的运算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⑴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⑵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⑶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⑷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⑸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⑹四则混合运算

  2、代数的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⑴用字母表示数

  ⑵简易方程

  ⑶比和比例

  3、解决问题

  这节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

  分数的实际应用。

  ⑴解决简单问题

  ⑵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⑶列方程解决问题题

  ⑷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4、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⑴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

  ⑵名数的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⑴*面图形的认识

  ⑵*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⑶立体图形的认识

  ⑷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6、简单的统计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⑴*均数

  ⑵统计表

  ⑶统计图

  第二阶段:专题复*训练

  1、四则混合运算、简算、解方程、解比例的强化训练。

  2、几何形体公式的实际综合应用。

  3、各类实际问题的训练。

  4、填空题和判断题的强化。

  第三阶段——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综合练*和评讲,及时查漏补缺。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5)

——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计划 (菁华3篇)

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计划2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16人,通过教育、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学**惯,计算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已能按时完成作业。其中2个同学基础较差,只好想办法争取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进步。

  二、复*内容及要点:

  1、分数乘法

  复*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2、位置与方向

  复*时,要牢记“横行数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并记住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牢记方位名称,能认读方位图,掌握读方位的方法。

  3、分数除法

  复*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4、比

  复*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圆

  复*圆的组成、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强化训练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环形的面积。

  6、百分数

  复*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进一步训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复*巩固求率、折扣、纳税、利息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复*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7、统计

  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8、数学广角

  复*“数与形”的联系以及用“数与形”的联系推导出相符的公式,用数形关系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思路

  努力按“班级实际情况及教师计划”去指引复*,先分块复*,再让学生按单元快速浏览,然后指导学生构建单元知识,同步进行相应的练*;最后让学生背记必须记住的知识,强化训练计算方法;最后按单元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分层复*,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复*完一单元、检测一单元,相应的强化一单元。

  四、具体安排

  12、8——19日前引导学生分块复*完毕。

  12、20——12、23复*一、二单元并进行检测。

  12、24——12、25复*三、四单元并进行检测。

  12、27——12、29复*五、六单元并进行检测。

  12、30——12、31复*七、八单元并进行检测。

  1、3——1、4考期末检测卷。

  1、5——1、9为机动时间,可以根据本册内容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灵活的多为学生准备一些综合性练*题,全面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课本、掌握课本上的各种题型。

六年级数学下期末复*计划3

  一、复*目标:

  1.牢固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3.能正确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二、复*重点、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复*的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性强,演算过程复杂,是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重点在通过对照、比较,弄清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三、复*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进一步沟通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灵活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能在横轴、纵轴图里画出统计图的折线,表示出数据;能正确对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分析。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学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加深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及其计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条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6)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菁华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1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5人,男21人,女14人。优秀生较少,学困生较多。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下辅导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充分调动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辅积极性,全班实行“兵教兵”用来调动学生复*的有效性。

  复*内容:

  二、本册复*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2、空间与图形。

  了解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周长、面积、体积的含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解决与周长、面积、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3、统计与概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复*体目标

  1.复*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四、复*策略

  1.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实施科学的复*。

  青岛版小学数学总复*无论是体例结构、呈现方式、内容安排还是练*的设计都体现创新的思想。

  2.注重复*的方法指导

  对于复*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合作交流、自主整理等形式;

  3.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效率。

  把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一次回顾与整理,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这就要注意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效率。

  五、时间安排:

  20xx.1.4——1.9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20xx.1.12——1.16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20xx.1.19——1.23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20xx.1.26——1.30第七单元全面复*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2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抓住*时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复*。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学*态度端正,但有部分同学学*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经常人在心不在。所以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更要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点复*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小数乘除法的应用能力。

  3、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决问题。

  4、求多边形和阴影部分的面积。

  五、复*方法

  1、按单元适当调整,由前到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的系统梳理。

  2、分类复*。在单元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复*,主要针对第一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等方面的复*工作

  3、综合复*。通过测试、分析讲解,主要针对第二步复*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

  六、复*时间安排

  1、分单元复*基础知识······(十八周)9课时

  2、分类复*与总复*·······( 十九周)9课时

  3、综合复*检测、查缺补漏···· (二十周) 3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3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5人,男21人,女14人。优秀生较少,学困生较多。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下辅导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充分调动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辅积极性,全班实行“兵教兵”用来调动学生复*的有效性。

  二、本册复*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2、空间与图形。

  了解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周长、面积、体积的含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解决与周长、面积、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3、统计与概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复*体目标

  1、复*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四、复*策略

  1、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实施科学的复*。

  青岛版小学数学总复*无论是体例结构、呈现方式、内容安排还是练*的设计都体现创新的思想。

  2、注重复*的方法指导。

  对于复*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合作交流、自主整理等形式。

  3、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效率。

  把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一次回顾与整理,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这就要注意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效率。

  五、时间安排:

  1.4——1.9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1.12——1.16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1.19——1.23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1.26——1.30第七单元、全面复*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4

  一、复*目的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复*内容

  1、数与代数

  倍数与因数、分数、分数加减、数学与生活、

  2、空间与图形

  图形面积、组合图形

  3、概率与统计

  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

  旅游费用和鸡兔同笼、点阵中的规律和铺地砖

  要求:

  1、熟练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会解决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真、假、带分数,正确互化,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会比较图形的大小,会画基本图形的高,并能正确测量相关线段和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根据呈现情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

  4、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观察前后规律,分析推理的出后续的图形中的点的数量,并会用算式表示。

  重点:

  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数基本性质,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数学与生活。

  难点:

  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策略

  三、班级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两个班,学生总人数是105人。大部分学生爱学*,愿意动脑,学*积极性很高,学*风气较好,尖子生比较少,全年级整体水*一般。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原因较多,如基础差,没有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缺乏主动性,在知识转型时期没有掌握学*方法等等,造成学生学*进步步伐不快,甚至倒退。

  四、复*措施

  1、分类复*,突出重点,并注意在分类复*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练*。

  2、针对不同知识特点,采用相应的练*形式,以便突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口算练*常抓不懈,坚持每节课前2分钟口算练*。

  4、本册内容共分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以点带面进行复*,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5、利用四天的时间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各部分知识的练*。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利用各种机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困生。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5

  一、复*目的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复*内容

  1、数与代数

  倍数与因数、分数、分数加减、数学与生活、

  2、空间与图形

  图形面积、组合图形

  3、概率与统计

  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

  旅游费用和鸡兔同笼、点阵中的规律和铺地砖

  要求:

  1、熟练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会解决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真、假、带分数,正确互化,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会比较图形的大小,会画基本图形的高,并能正确测量相关线段和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根据呈现情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

  4、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观察前后规律,分析推理的出后续的图形中的点的数量,并会用算式表示。

  重点:

  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数基本性质,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数学与生活。

  难点:

  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策略

  三、班级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两个班,学生总人数是105人。大部分学生爱学*,愿意动脑,学*积极性很高,学*风气较好,尖子生比较少,全年级整体水*一般。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原因较多,如基础差,没有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缺乏主动性,在知识转型时期没有掌握学*方法等等,造成学生学*进步步伐不快,甚至倒退。

  四、复*措施

  1、分类复*,突出重点,并注意在分类复*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练*。

  2、针对不同知识特点,采用相应的练*形式,以便突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口算练*常抓不懈,坚持每节课前2分钟口算练*。

  4、本册内容共分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以点带面进行复*,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5、利用四天的时间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各部分知识的练*。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利用各种机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困生。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7)

——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 (菁华5篇)

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1

  一、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内容

  1、分数乘法。

  2、分数除法。

  3、比和比的应用。

  4、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5、解决问题的策略。

  6、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7、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8、位置和统计。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能正确理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和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复*难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七、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内容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育与德育,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制定出本届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

  二,复*原则

  复*要坚持做到"五要五不要"的原则。即:

  1,要重基础,不要搞偏题,难题,怪题。

  2,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不要就题讲题。

  3,要抓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4,要面向全体,狠抓中差生,不要搞"一刀切"。

  5,要精选练*题,不要搞题海战术。

  三,复*方法

  复*方法采取"三段法"复*法。

  第一轮:分类复*,过好基础关。

  第二轮:知识穿线,过好综合关。

  第三轮:考前练兵,过好考试关。

  四,复*时间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44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五,复*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益。

  2,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搞好家访工作,加强住宿食生管理,协助做好家庭辅导,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开展"一帮一"活动,抓两头,带中间。

  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编排体系及意图,把握单元,期末,升学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4,认真备好案,上好课,向40分钟要重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

  5,做好复*巩固工作。上好复*课,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每复*一个小节,小考一个小节,及时反馈信息。找个别学生谈心,一是了解思想动态,二是了解学生学*动态。

  6,每复*一个单元,认真严格考核,各科要协调一致。达到统一进度,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要及时批改,评讲。

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3

  小学毕业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决定学生小学阶段数学学*的成败。为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特制订如下复*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实有学生43人,在学*中两极分化趋势严重。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对以前的知识点遗忘;也有一些学生对单个知识点掌握较好,但不善于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二、复*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结合我班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2、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掌握图形的位置和变换的过程。

  3、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在复*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内容计划用六周时间完成。

  1.数与代数———————12课时

  2.空间与图形——————8课时

  3.统计与可能性—————6课时

  4.综合运用———————4课时

  五、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复*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知识的深浅程度。

  4、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4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但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全面复*和梳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困难学生”,总复*更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情况

  教材总复*的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44个课时进行整理复*。根据教材编排,大体上可将44个课时的内容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复*数的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和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点,还包括数的整除知识。

  第二部分重点复*数的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解方程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第三部分重点复*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包括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意义及其判定等。

  第四部分重点复*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包括质长度、面积、体积(容积)、时间等的单位及其进率,单位之间的换算与化聚等。

  第五部分重点复*几何形体的相关知识。包括线与角的概念、判断、度量、操作等,*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的计算。

  第六部分重点复*各类应用题。包括基本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两、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方程和比例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等。

  教材的整个编排内容丰富、详细,系统性强,力图通过全面整理复*,促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数学概念,熟练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总复*目标

  通过总复*,引导学生力求达到:

  1、比较系统、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的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力求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一定的速度。会解简易方程。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已经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各种单位之间的化聚和名数的换算。

  3、牢固地掌握所学各种*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相应的表象,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所学集合形体的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容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图形实际问题。

  4、掌握所学统计初步知识,能正确地绘制(一般是半独立性)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正确理解统计表(图)并能根据图表信息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正确地解答有关*均数问题。

  5、牢固掌握所学常见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答相关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结合总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惯,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三、小学数学毕业总复*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所以,学生原有的学*情况直接制约着复*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对象和复*时间来确定复*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阶段共计29课时,复*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8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2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1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1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3课时)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1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9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四)、量的计量(2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1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均数的方法。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四、策略与措施

  1、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益。

  2、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编排体系及意图,把握单元、期末、升学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4、按照教材总复*的编排,分块分课时复*,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回顾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力求比较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查漏补缺。

  5、适当组织一些综合性练*(历年统测),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针对“学*困难学生”的知识缺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帮活动,帮助这些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

  7、认真上好课,向课堂要质量。搞好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三个为主”(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课堂上要加强训练力度。

  8、教材总复*拟安排26-30课时,力争在5月底到六月初完成;接下来做好一定量的综合性练*或针对性练*。

  9、每复*一个单元,认真严格考核,达到统一进度,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考核,要及时批改、评奖、补救,实行单元过关。

  10、注意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同事之间要取长补短,互相学*。

  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基础”,加强沟通。

  在分知识点复*时,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做到“应知应会”。有关的知识点需要记忆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某一知识点如和其它知识有联系的,引导学生加以联系和沟通,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多作比较,加以区别。

  2、培养能力,关注“素养”。

  复*时引导学生在“会”字上下功夫。如:四则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作图与解答图形题、分析解答应用题等。

  在实际操作中,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空间观念、灵活思维等数学“素养”的形成。

  3、启发自觉,注重策略。

  复*过程中着力调动学生自觉复*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复*兴趣,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复*。

  引导学生探讨复*策略,讲求复*方法和实效。如:分知识点归类复*的方法、沟通性复*方法、一题多思复*方法、互助检测性复*方法等。

  4、加强反馈,关注差异。

  复*中注意重点反馈信息,抓住具有普遍性或针对性的问题,重点强化复*。尤其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作业,从中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使复*更具实效。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选编一些“发展题”,以满足这些学生的学*需要。对于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掌握教材规定的基本要求,使他们达到小学数学学*的最基本目标。

  5、追求效率,减负增质。

  复*中注重课前教学设计,力求课堂效率,避免“堤内损失堤外补”,有效为学生减负,引导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复*,做到减负增质双赢。

  6、要把握考纲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知识的深浅程度。

  7、征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应抓好优生的保持和提高、差生的转化工作,这是提高本班乃至本校的学业成绩的关键点。

六年级数学总复*计划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9页统计表和统计图、练一练,练*二十三第1~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在看懂统计图内容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练一练第2题的两张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统计的意义。

  提问: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里,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问题,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复*,要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提高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的能力,认识统计图的特征、作用,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二、复*统计表

  1、让学生看第119页前两行。

  提问:怎样才能制出一张统计表?

  2、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第1题。大家把收集的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

  学生填表后集体校正。

  现在请同学们按表下面的要求分析表里的数据,把结果填在( )里。

  指名口答分析结果。

  提问:从表里还可以看出哪些问题?

  3、做练*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把练*二十三第1、2题做在课本上。

  (1)口答校对第1题。

  (2)出示第2题表格。

  让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果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据是怎样得出的。

  三、复*统计图

  1、说明:在进行统计时,除了用统计表,还经常要用统计图。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时要用统计图?

  说明:为了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形象具体,便于比较和研究,有时还需要把收集到的数据制成统计图。

  提问:我们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2、出示:练一练第2题两个统计图。

  (1)提问:这两个统计图各是什么统计图?

  (2)说明:这是练一练第2题的两个统计图。从题里可以知道,这两个不同的统计图都表示了某厂两个车间全年产值的统计数量。

  提问: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及数量变化的?

  (3)让学生口答第2题的两个问题。

  提问:条形统计图可以直接看出什么?折线统计图除了看出数量多少,还可以看出什么?

  你认为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4)提问: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比,它们的特点、作用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追问:统计时只要求看出数量的多少,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如果既要看出数量多少,又要看出数量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好?

  3、做练*二十三第3、4题。

  (1)让学生做第3、4题,完成在课本上。

  (2)让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3)让学生口答第4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了统计表和统计图,你认为要怎样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

  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二十三第5、6题。

  家庭作业:练*二十三第7题。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8)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菁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 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 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 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 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 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 = 本金 × 时间 × 利率。)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 1000 × 3.6% ×5 = 180 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20xx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

  1.奉献。

  五年一班的张华同学在20xx年1月1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2.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3.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的愿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答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生自主学*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在特殊方法与一般方法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教材还编排了很多问题情境图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决实际问题中,教材在问题情境图和分析与解答过程中都采用图示直观地表示比的具体含义。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也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转换各种信息,多元表达概念及数量关系,因而从本质上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材48~49页的内容。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课件:

  学具。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一种运算

  分子—分母=分数值

  比

  前项:后项=比值

  两个量的关系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3.教材第52页“练*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比较分析中,学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4)全班验证。

  2.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10∶15=10÷15==

  15∶9=15÷9=

  16∶20=(16

  ○

  □)∶(20

  ○

  □)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并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1(2))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5)归纳小结: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十一”第4题。学生口答完成。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猜想的学*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方式,但合作学*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的实效性。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材第54页的内容。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学生生活的实例学*,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100公顷地*均分成2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100公顷*均分成2份,这是一道*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稀释液*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2.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3.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1.教材第55页“练*十二”第1、2题。

  第1、2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2.教材第55页“练*十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3.教材第56页“练*十二”第11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课一开始我就将“*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如自我*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等相待,可**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的意境。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

  1. 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

  2.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并经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3. 通过对算理、算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乘法意义及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数字“1”表示。现在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 ( )

  2. 如果取这 的 ,现在得到的是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看图得出结论 )

  3. 如果再取这 的 ,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图验证)

  【设计意图:讲课一开始采用了看图说分数的方式引入,既是对分数意义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 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 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3. 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 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把1个正方形看作1公顷,先*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 公顷,再把 公顷*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把1公顷*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 公顷。

  5. 得出结果

  根据大家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开始的图形,是不是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6. 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二)探究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算理算法

  1. 尝试猜想

  请你试着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求 公顷的 ,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 。根据我们刚才的想法,结果应该是?( 公顷)。这个猜想正确吗?能不能想办法来进行验证?在老师提供的练*纸中画一画、算一算,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打开课本第4页看一看。

  2. 探究验证。学生自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完成的学生可以完成例3做一做第2题进一步验证)

  3. 验证反馈

  (1)请几个采用不同验证方法的学生进行一一展示。

  (预计方法:A. 画图(图形或线段);B. 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C. 利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

  (2)请已经完成例3做一做2的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结果及得到的想法。

  4. 得出结论

  看来咱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分数乘分数如何计算?在同学讨论回答后得出结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设计意图: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学生学*数学的一种方式,在本节课的设置上先提供了探索的范例,再让学生提出猜想,最后通过举例、验证形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使学生既获得了探索的体验,又掌握了基础知识。】

  三、展示交流(展示交流,调拨归纳)

  简化计算过程

  根据我们所得的结论,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

  出示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千米/分。

  (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 。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 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2. 反馈

  (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

  (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会比较简单。

  3. 练*

  例4做一做1。

  【设计意图: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至关重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体会到在分数乘法中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很有帮助。】

  四、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 基础练*

  (1)先看数再计算(练*一6、7两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反馈时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明白先观察数的特征,可以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能又对又快地得到结果。

  预计错题,估计错例:由于4和 的分子相同,学生有可能会将整数4与分子4相约分,在计算 时,结果错算成 。应该使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练*一的6、7两题并在一起,并将题目的考查形式改成先看数再计算,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的审题*惯。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可以感知数的特征并进行约分,这样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正确率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第6题不以改错的方式出现,而直接以计算题的方式出现,是出于不强加错的思考,来自于学生的错例,学生更易于记在心上。】

  (2)完成例3、例4做一做剩下的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校对答案后,可以进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

  2. 练*提升

  在○里填“>”“<”或“=”。想一想,哪些式子,你不计算就可以直接填出来?

  ○ ○ ○ ○

  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哪些式子可以不计算就直接得出结果。

  (1)题1、题3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2)题2、题4主要是对分数计算方法的巩固。

  【设计意图:计算的练*往往比较枯燥,这时题目的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本题的设计让学生们在练*反馈中既对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了回顾,又将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对比,还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对学生的思维的拓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3.拓展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没错,“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中,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对本节课的小结中,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方法进行回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72名学生,男女生人数协调,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用题的解决较差,少数学生数学成绩很差。

  重点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4、1复*导入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导入

  不计算,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3700÷9 0、3×9÷6

  50×【(900—90)÷9】

  活动2【讲授】合作探究

  1、出示例3

  一天吃三次,每次吃半片,12片药可以吃几天?

  2、理解题意

  (1、)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2、)提问:求小红可以吃几天,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并填写预*卡。方法一:每次吃半片,吃3次:

  12片可以吃几天?

  方法二:12片可以吃:12÷ =12×2=24(次)

  24次可以吃:24÷3=8(天)

  (4)互相交流,请两位同学板演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5)列出这两种方法的'综合算式。

  (6))提问:综合算式里分别含有几级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小结: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相同,在同级运算中,如果

  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两级运算,先算乘除,再算

  加减。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活动3【练*】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提问: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完成教材第35页第10题。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24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5%=1/432人

  围棋班比围棋班25%

  航模班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7-5.6=1.4(吨)

  1.45.6

  =0.25

  =25%

  方法二:75.6

  =1.25

  =125%

  125%-100%=25%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61-2.25)2.25

  =0.362.25

  =0.16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从复*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会选择比较优惠的策略来购物。

  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运用策略的好处。

  教学重点:

  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逛超市或商场的时候,常常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你见过那些促销活动呢?(指名答)打折、送赠品、抽奖、返券等等

  2、同学知道的可真多呀!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让顾客在购物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那么,如果我们要购买一件同样的商品,面对商家不同的促销活动,你会思考什么问题呢?(指名答怎样购物最省钱)对,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想出最省钱的购物方案就需要顾客在购物时要讲究策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购物策略问题。(出示并板书课题:购物策略)

  二、互动答疑

  (一)新授内容

  1、出示课件

  教材83页例3:学校要准备一些奖品,其中需要单价2元的笔记本35本,去哪儿买合算?

  2、观图,读题,理解题意

  这3家商店都有促销活动,学校要买35本笔记本,分别去这3家商店都能得到优惠,求去哪儿购买合算,先按3家的优惠条件,分别算出3家商场的总价,然后再比较总价。

  3、理解这三家超市不同优惠活动的实际含义

  (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文海商场的优惠方案是买6送1,意思就是说付6本笔记本的钱就可以得到7本笔记本,文海商场的优惠条件是必须要购买6本或6本以上才可以得到优惠。

  文具超市的优惠方案是花“商品原价的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商品(复*分率,单位“1”的知识,理解“商品原价的”的含义),这是没有条件的,购买一本笔记本也可以得到优惠。

  百货商场的优惠方案是购物满50元,才能优惠总价的(重点理解“优惠总价的”的含义,即原价的,原价是单位“1”,优惠后的价格就是“原价的1-= ”,也就是总价的,享受优惠的前提是总价满50元,如果总价不满50元,是不能享受这样的优惠。

  4、同学们,我们对每一家商店的'优惠方案都理解了一遍,那么,我们到底去哪家商店购买笔记本更合算你们能帮帮老师吧!(展示个人答题情况)

  5、小结:根据购买需求和商家的优惠策略分别计算在各个商店需要的总价,然后根据总价分析、比较选择去最省钱的商店购买。

  (二)、议一议

  问题展示:购买本书如果少于25本,去百货商店合算吗?(课件出示)

  1、明确解题方法。

  如果购买本书少于25本,那么所花的钱总价小于2×25=50(元),就不满足百货商店的“购物满50元优惠”这一条件,所以购买本书少于25本,在百货商店不能享受优惠,但是在文海商场和文具超市都能享受优惠吗?

  (生讨论并汇报)在这两家商店也不一定都能享受优惠,因为文海商场是买6送1,如果少于6本,在文海商场是不能享受优惠的,但是在文具超市是可以的。

  2、小结

  所以如果我们购买的笔记本大于或等于25本,就去百货商店购买比价合算。多于6本而少于25本,就在文海商场和文具超市两个店进行比较。如果少于6本的话,就去文具超市购买依然能得到优惠。我们的购买需求不同,在不同的商场得到的优惠不同,因此我们购物时的第一个策略就是“货比三家”。(板书:货比三家)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84页课堂活动第3题。

  (1)、解题,重点理解“原价的”和“优惠”。

  (2)、讨论:

  (A)如果只买1听饮料,去哪个店买合算?

  (B)需要1瓶饮料和1听饮料,去哪个店买合算?

  (C)王老师买4瓶饮料和4听饮料,去哪个店买合算?

  (3)、根据理解完成表格

  数量甲商店的价格乙商店的价格丙商店的价格选择哪家商店

  瓶听

  1

  1 1

  4 4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你认为购买多少元的饮料去丙商店合算呢?

  面对商家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我们要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因此掌握购物策略最为关键,货比三家、精打细算、择优购买,选择最佳的购买方案,怎样才能选择最佳购买方案呢?(板书:精打细算)

  三、引伸拓展

  1、相同规格的商品,卖家的促销方式不同,我们的购买策略不同,那么不同规格的商品,因为我们的需求不同,又该如何选择呢?

  2、出示课件:

  超市有3种不同的包装的酸奶,大盒1000mL,每盒9.70元中盒500毫升,每盒5.00元,小盒200毫升,每盒2.6元。

  (1)、如果要买1升酸奶,有几种买法?那种买法合算?(完成表格二)

  (2)、如果要买1.5升酸奶,有几种买法?那种买法合算?(完成表格三)

  (3)、如果要买2.4升酸奶,有几种买法?那种买法合算?(完成表格四)

  3、小结同种商品,根据我们的购买需求,一般选择大包装合适。(板书:择优组合)

  购买商品时我们是不是只去比较价格呢?(不是)那么,我们还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名答:商品的质量、保质期等等)对,我们在购物时首相要选择质量合格的商品,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再去作比较,规格相同的商品就去看商家的优惠措施,综合比较商家的优惠措施,计算出商品的总价;如果相同的质量的商品,厂家不同的包装方式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那么就根据我们的需求,找出最佳的组合方式购买,这样也能达到省钱的目的。

  四、升华迁移

  1、策略问题不仅在购物中可以体现,在购票中也讲究策略。(示题目)

  某公园出售的门票有两种: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10张以上团体票可优惠。

  (1) 、甲单位有45人去该公园游玩,最少应付多少元?

  (2) 、乙单位有208人去该公园游玩,最少应付多少元?

  2、通过计算和比较,选出付钱最少的方案。

  3、方法总结:解决合理购票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佳购票方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思想。这节课我们重点关注的了生活的购物策略问题,让我们学会了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能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掌握策略很重要,相信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会更进一步把数学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购物策略

  货比三家

  精打细算

  择优组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P15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4.做练*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做练*四第3、4题。补充*题相关内容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修改之处:

  书上的思考题作为机动,课堂上或自*课上要组织探讨:1、按第1题要求画出从三个面的角度看到图形形状。2、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3、想象添加后成为一个大正方体,计算表面积。与原物体表面积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拓展: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如在上面的正中间挖呢?你发现了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

  (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

  (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二、基础练*。

  1、展示一

  (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__),后退10m记作(__)。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__),下降50m记作(__)。

  (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__),向西行50m记作(__)。

  要求:

  1、独立做题。

  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

  3、展示二

  (1)读一读,填一填。

  37,—78,+20,—5,0,+121,98,—1000,—13,34,—34。

  负数正数

  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__)。

  (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

  一班(__)分二班(__)分三班(__)分

  三、提高练*。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__),—45m表示(__)。

  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__),—200元表示(__)。

  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__),+16°表示(__)。

  (二)做一做

  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

  (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这4堆苹果*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

  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均身高。

  (2)如果把*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

  (3)上表中与*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__);与*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__);与*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__)。

  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

  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 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一幅图(出示图:一堆梨,下面标有2千克,共3元;一堆苹果,下面标有3千克,共6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梨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总价÷数量。

  讲解:像这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梨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 ∶ 2,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提问:你能用比来表示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这里的6 ∶ 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3. 理解比的意义。

  谈话: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吗?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 自学课本。

  提问:关于比,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53页,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通过自学,你又了解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的比值?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4)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小结:(略)

  三、 巩固练*,深化理解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比所表示的意思。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改写后,再读一读,并分别指出每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3.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

  出示: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 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学生练*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不能写成1 ∶ 173。

  4.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课外延伸

  出示课始的三幅画,谈话: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出示的三幅画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这里面还藏着许多奥秘呢,同学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黄金比。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黄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的比,等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再去研究。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练*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四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1.出示例11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长×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P21-22练*四第15-19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

  1.做练*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整理与练*(1)

  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与应用

  1.做练*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与应用的第2题

  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做练*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如果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与应用”第4-6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整理与练*(2)

  教学内容:P24-25“练*与应用”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题中哪些知识的应用?

  1.做练*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棱长4.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3)把一个棱长60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整理与练*(3)

  教学内容:P25“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与应用第11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与应用第12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与应用第13题及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P26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课前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惯。

  (四)巩固练*:

  1、练*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

  练*三的第7—9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口答:100÷2=50(*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

  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方米)

  20×3=60(*方米) 20×2=40(*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方米)

  100×=40(*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买学*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十三的第1~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经验。设计了比“速度”、“图形放大缩小”“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的、探究的、合作的学*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62—63页。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实物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周长

  1.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那怎么办呢?

  (三)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自学提示

  3、初步认识圆周率

  ①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②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是直径的几倍?

  ③小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四)认识圆周率,总结公式。

  1、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课件)

  3、理解误差: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4、总结公式:如果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C=πd 提问: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板书:C=2πr 5、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学*例1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共同订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64页做一做1、2题

  2.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

  (2)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

  (3)π=3.14 ( )

  3.李伯伯菜园里有一个半径为3.5米的圆形水池。绕这个水池走一周,要走多少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9)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实用5份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内容

  1、分数乘法

  2、位置与方向

  3、分数除法

  4、比和比的应用

  5、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6、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7、扇形统计图

  8、数学广角(数与形)

  9、总复*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能正确理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和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复*难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七、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内容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2)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2

  复*目标: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复*,对本学期的数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所学的概念、法则和公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重点

  1、分数的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有关分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2、比的意义、基本性质和应用。

  3、百分数的认识以及实际应用问题。

  4、圆的基本性质、周长和面积计算。

  复*要求

  1、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能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2、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分数、比、百分数的基础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能掌握圆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

  复*方法

  1、分段复*,做好计划

  正确的期末复*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临时抱佛脚。

  一个完整的复*包括系统复*以及专题复*,强化训练,先对概念、公式等常识性、知识性的知识先整体过一遍,理清知识框架,再进行针对常考专题和知识漏洞进行复*。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来制定具体的复*要点,对于在日常的学*和做题中,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的知识可以减少复*时间,重点复*知识薄弱区域。

  2、对基础知识进行“过滤”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课本中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是所有题型构成的基础,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难度的题型。

  作为小学基础数学的最后阶段,六年级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核只多不少。六年级数学上册中,就要求学生能牢牢记住并理解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扇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

  复*时,学生需要对这几个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逐一“过滤”,确认重要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是否都已经记住和掌握,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框架。

  3、对犯过的错误进行回顾

  期末复*需要做到有的放矢,而回顾以往做错的题目可以为复*找到方向。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错题集、订正的试卷拿出来重新翻阅一遍,特别关注容易造成错误的问题,分析其关键点和易错点。

  对于因为粗心和审题不当而出错的题目,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因为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而出错的题目,可以将该知识点划入重点复*范围。

  4、对经典例题加以利用

  期末复*留给数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很多老师都不提倡学生在考前大量刷题。对于想要找到“做题”感觉的学生,一般都会建议找几个经典例题进行巩固强化。

  如《工程问题》这类常考的实际应用题,其用到的知识基本固定,存在明显的解题思路。学生可以在考前重新做一遍,既能保持题感,又能提高这类题型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遇到不太明白或者不会做的例题时,也可以找一些教育资源来帮助复*,比如上面提到的《工程问题》,菁巧教育就有专门的课件供学生学*。

  它将《工程问题》中会出现的不同的情况,通过三个视频课件进行分类讲解,帮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的举一反三。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3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无论是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层次,还是对教师全面提高教学效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为切实抓好总复*工作,全面提高六年级教学质量,特拟订以下复*计划。

  一、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重点:

  ⒈、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⒉、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⒊、几何形体知识。

  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难点:

  ⒈、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⒉、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⒊、准确的进行计算。

  四、复*时间安排:

  第一周

  ⒈、数和数的运算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⑴、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⑵、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⑶、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⑷、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⑸、运算定律和简便算

  ⑹、四则混合运算

  ⒉、代数的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⑴、用字母表示数

  ⑵、简易方程

  ⑶、比和比例

  ⒊、应用题

  这节重点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⑴、简单应用题

  ⑵、复合应用题

  ⑶、列方程解应用题

  ⑷、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⒋、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⑴、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

  ⑵、名数的改写

  ⒌、几何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⑴、*面图形的认识

  ⑵、*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⑶、立体图形的认识

  ⑷、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⒍、简单的统计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⑴、*均数

  ⑵、统计表

  ⑶、统计图

  第二周:专题复*训练

  ⒈、四则混合运算、简算、解方程、解比例的强化训练。

  ⒉、几何形体公式的实际综合应用。

  ⒊、各类应用题的训练。⒋填空题和判断题的强化。

  第三周:

  综合复*、测试

  综合练*和评讲,及时查漏补缺。

  五、总复*复*措施:

  1、在复*分块章节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上进行记忆。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系统复*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的背诵;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理顺关系。

  2、在复*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能力。

  ⑴在四则混合运算方面,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又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利用自*与课后辅导时间对学生进行多次的过关练*。

  ⑵在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上,多利用实物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题内型的衍射性指导学生学*。

  ⑶应用题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简便的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总结,抓订正、抓落实。

  3、在复*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导优辅差。对学*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要做到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努力提高中等生。

  4、在复*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学*系统化的归纳整理,对于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5、加强审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在复*时,教师应切实加强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读题时读清、读透。

  6、在复*当中,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及时做到心中有数,认真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以达到预期的复*目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4

  一、指导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复*阶段,期末复*,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感到很乏味。所以调动学生的复*积极性很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复*效率,,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有的放矢的做好复*,特制定本复*计划。

  二、复*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二、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进一步理解认识倒数,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速度。会应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三、复*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等多形式的组织复*活动,让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成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帮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帮助下,使后进学生争取在期末达到合格。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复*进度安排:

  1、第15―16周:将知识点理顺,学生重温整册内容,并同步进行单元测试,了解*时错误或遗忘的内容。

  2、第17周:

  (1)计算的专项复*,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专项复*,将*时的错题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分析错误点,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计算的专项复*,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3)圆的专项复*,由于圆――这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所以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运用公式计算时的一些特殊性。

  (4)统计、数学广角复*。

  3、第18周:整册教材的模拟测试。

  4、第19周:针对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5

  一、复*内容

  1、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除法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两者关系密切,教材将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安排。教材首先通过一组题目,强调分数乘除法的关系,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同时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复*。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概念和计算、比的性质、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等也是复*的重点,教材通过总复*的第2题和练*二十七的第3、4、5题进行了复*。

  此外,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也是这部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含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含稍复杂的)等。教材把它们对照编排,便于学生弄清这几类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先明确单位“1”,再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总复*的第5题和练*二十七的第7题还安排了需要两次判断单位“1”的练*。

  2、百分数。

  百分数内容的复*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紧接在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后编排,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它们在结构、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便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百分数的概念没有单独复*,但它是百分数应用的基础,因此要注意进行复*。总复*的第6题是求常见的百分率的问题,通过给出计算公式,既复*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及小数的互化,又可复*求烘干率等类似问题。第7题为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应用问题。练*二十七的第13、14、15题安排的是有关百分数的*题,其中第15题涉及国债、纳税、利率等内容的复*。

  3、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内容包括位置与圆的复*。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会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本学期进一步学*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材通过总复*的第8题复*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练*二十七的第1题安排了相应的练*。

  本学期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画法等内容,教材重点复*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和轴对称图形。总复*的第9题通过让学生复*计算公式的得出过程,加深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以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根据不同条件和问题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第10题复*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运用概念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整理。直径、半径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在练*二十七的第11题进行复*。

  4、统计。

  本学期统计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教材通过总复*第11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清楚地表明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复*目标

  通过总复*,系统、全面地复*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复*重点

  分数、百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圆的概念和周长、面积的计算。

  四、复*难点

  从学生*时的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来看的问题是分数、百分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其次是分数和百分数、圆的概念。

  五、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六、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把有营养的知识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数学问题和练*吸引学生去探究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6、后20%学生有针对性辅导。

  七、注意的问题:

  1、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复*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列来确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复*时要引导学生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综合以前学过的*移、方位、路线图等知识,可使学生在复*过程中加强对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在小学阶段,学生先后学*了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这4种统计图都可用来呈现相应的统计数据,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人们进行统计判断和决策。复*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3种统计图,在对比中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够很好地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把握好这一点后,再一些综合性的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给定的数据合理选择统计图。比如,以同学的身高为例,不同年级同学的*均身高宜选用条形统计图,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年级时的身高宜选用折线统计图,同一年级的同学不同身高所占的比例则宜选用扇形统计图。九义教材是把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编排的,课标教材则是作为必学内容编排的,即该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但在复*过程中不要拔高要求。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故复*时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从给出的扇形统计图中提取相应的统计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即可,不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

  3、在复*时注重思想方法,如周长“化曲为直”,面积“化圆为方”和“极阴思想”,分数乘除法是化未知为已知,在沟通分数、比、百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是提高比较、类比、迁移、抽象、概括等,在复*圆的周长和面积时突出方法的推导过程,在回忆推导过程时对圆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菁选(扩展10)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实用5份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 1

  小学毕业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而毕业总复*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

  一、小学数学毕业总复*的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结合我们年级的四位教师均属于四年级以后才接手本年级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学生在复*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二、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2、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3、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众数、中位数问题。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 2

  一、班级学生数学学*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53人,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学**惯有一定的改善,思维水*有了一定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已能按时完成作业。其中还有少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只好想办法争取让他们获得一定的进步。

  二、复*内容及要点:

  1、分数乘法

  复*分数乘法和意义和计算方法,记熟单位“1”的判断方法,巩固训练简便计算;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快速确定一个数的倒数。

  2、可能性

  复*时,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性的描述。

  3、分数除法

  复*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强化训练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4、比

  复*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巩固化简比和求比值,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圆

  复*圆的组成、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扇形的组成、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强化训练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环形的面积。

  6、百分数

  复*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进一步训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复*巩固求百分率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复*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8、拓展*台

  复*“黄金比之美”和“智慧广场”,了解黄金比,能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思路

  先分块复*,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顺序进行,然后进行综合练*,最后按单元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分层复*,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注重在复*中引导学生总结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并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具体安排

  12.19--23日 引导学生分块复*查缺补漏

  12.26——1.6 综合练**结提升

  1.9——1.10 再次查缺补漏

  1.11——1.12 期末检测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 3

  一、复*目标:

  1.牢固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3.能正确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二、复*重点、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复*的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性强,演算过程复杂,是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重点在通过对照、比较,弄清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三、复*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进一步沟通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灵活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能在横轴、纵轴图里画出统计图的折线,表示出数据;能正确对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分析。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学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加深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及其计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条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 4

  总复*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和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录、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计算)

  2.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使学生理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掌握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4.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周率的*似值。

  5.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6.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总复*重点难点:

  1.复*重点

  (1)分数四则运算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3)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复*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3)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五课时

  复*课时:第一课时

  复*内容: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法则、比、倒数、百分数。

  复*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

  2.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复*重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复*难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复*要点: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分数乘分数,用分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5.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复*课时:第二课时

  复*内容:四则混合运算、文字题

  复*目的:

  1.使学生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掌握解答文字题的步骤以及方法

  复*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复*难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复*要点:

  1.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两级混合运算,先算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后算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列出式子解答文字题的步骤:先认真读题审题,明确题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从问题出发,找出题目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列出算式计算,最后检验

  复*课时:第三课时

  复*内容:解答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复*目的:

  1.使学生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掌握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复*重点:

  1.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分析和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复*难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复*要点:

  1.解答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在理解题意,判断谁是单位“1”的基础上,还要找出应量和分率(百分率)的对应关系

  2.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工作问题一样,就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解题的关键是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并由此得到工作效率就是1÷工作时间,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3.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款。应纳税款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复*课时:第四课时

  复*内容:圆

  复*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周率的*似值。

  2.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复*重点:掌握圆的特征以及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

  复*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倒过程

  复*要点:

  1.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

  2.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3.圆周长计算公式:C=d=2r

  4.圆面积计算公式:S=r

  复*课时:第五课时

  复*内容:综合练*

  复*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他知识和课程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强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复*重点:四则混合运算和解答应用题

  复*难点: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 5

  一、复*内容:

  方程、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除法、认识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认识百分数。

  二、复*目标:

  1、能正确解形如aⅹb=c、aⅹb= c 、aⅹbⅹ= c 的方程,能正确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答两、三步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分数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能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能用比的意义和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解答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6、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7、在全面复*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