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中位数与众数1

中位数与众数下载: )


中位数与众数2

  一、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

  (2)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

  1、结合情境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众数:

  小马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

  招聘广告:

  我公司现招聘员工,员工的月*均工资是3000元。(谁来读一读?)

  小马觉得待遇不错,就应聘到了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工资但却产生了疑问(投影)什么疑问?他找到主管,质疑招聘广告内容有假,这时,人家给他拿出了这个月员工的工资表,并很自信的告诉他招聘广告内容是真实的。

  小马拿过工资表就赶紧算,算什么?怎么求月*均工资?

  (板书:*均数:总量÷总份数)咱们快帮小马算算吧。

  果真是3000元,看来招聘广告内容不假,小马怎么会对招聘广告真实性有质疑呢?

  招聘广告怎么改才不至于使应聘者产生这样的误会?为什么用1500元?

  在统计学中把这样的数起叫众数(板书:众数)你怎样确定一组数中的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板书:(最多)

  出示老师踢毽照片:

  第一组:

  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个数

  9

  9

  8

  6

  2

  9

  7

  4

  9

  第二组

  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数

  7

  10

  7

  11

  7

  9

  7

  10

  7

  5

  两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在统计学里还经常用到另一个数: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位是位置的位,你认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是几?

  个数

  9

  9

  8

  6

  2

  9

  7

  4

  9

  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居中的那个数。

  小组合作找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用实投汇报。(引导划数法)

  用划数法找到第二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均数。

  讨论:怎么找?为什么?

  二、练*:

  这是一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跳绳个数记录:

  34、40、36、39、40、34、38

  这一共有七个数据,师:、众数是多少?中位数?

  这时发现漏记了一个成绩,加上这个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后是:

  40、40、39、38、36、X、34、34

  师:现在这组数据,中位数是?*均数是谁?

  师:那中位数是谁?

  小结:中位数只和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的中间位置上数据有关,如果单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的那个,要是双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均数而*均数与数据中的每一个都息息相关。

  *均数说明的是整体的*均水*;众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多数情况;中位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中等水*。

  2、综合应用

  1、射击队准备从两名运动员中选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下面是他们的选拔成绩(单位:环):

  甲:9.1、9.1、9.8、9.0、9.1、9.1

  乙、9.8、9.9、9.8、9.8、3.7、9.8

  给出*均数后问:你认为应选谁去?为什么?

  2、五(3)班准备在两名女生中选一名参加投篮比赛,下面是她们8次投篮的成绩记录(单位:个)

  甲:6、7、5、8、6、6、5、9

  乙:3、7、5、7、4、8、3、7

  *均数 中位数 众数

  甲:6.5 6 6

  乙:5.5 6 7

  3、五(3)班一次数学调研测试的成绩,如下表(单位:分)。

  100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4

  94

  93

  92

  91

  91

  91

  90

  88

  88

  87

  85

  85

  85

  84

  83

  80

  75

  70

  63

  仔细观察这次测验成绩,说说发现了什么?

  *的听证会的目的。

  谈收获。

中位数与众数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求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骗人的*均数

  教学活动一:师[课件演示]考考你: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2分和1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

  问题: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合理。

  师:请想一想,为什么合理?

  生:因为婷婷的成绩78分高于全班的*均分77分。

  师:引导:在班上30名学生中,少于78分的有多少?

  生:有两个,1个2分和1个10分。

  ⑴ 将学生成绩按从高到底的顺序排列,30名学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考试分数是多少分?假如要你要给他的考试分数(数据)命名,你会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⑵ 30名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如要你给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命名,你又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生:情绪非常兴奋,思维非常活跃。按老师要求进行排序、探究、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学*探究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并指导部分学生的学*。

  师:通过将30名学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 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15、16。

  师:位置在15、16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生:都是80分。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如何命名?

  生:可命名为:中位数。

  师:怎样定义中位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均数。

  生: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你又如何给这个分数命名?

  生:8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可命名为众数。

  师:怎样定义众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2.理性解读──认识本质特征

  教学活动三:(分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反思活动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课本中对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指出定义的本质特征。解决下面问题[课件演示]:

  ⑴理解中位数概念:

  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分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和偶数?

  ③求中位数:首先应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做什么?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⑵解读众数概念:

  ①众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众数要注意观察什么?

  生:细读、思考、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

  师:抽查活动结果,并要求每个学*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学*结果。

  组1:我们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生2:补充:强调顺序、位置关系。

  生3:任何一组数据的个数有奇数个和偶数个两种可能。

  生4:求中位数,首先是将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然后确定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当数据个数是奇数个时,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

  组2:众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众数的意义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生2:补充:众数只和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新知──树立学*信心

  练* [课件演示]:求下列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⑴ 1 2 2 2 3

  ⑵ 5 3 2 3 2

  ⑶ 3 -2 5 9 -1 4

  生:独立练*。

  师:提问、讲评。

  生1:数据⑴:*均数是2;中位数是2;众数是2。

  生2:数据⑵:*均数是3;中位数是2,众数是2和3。

  生3:不对。不对,中位数不是2。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排序。要先排序为:2、2、3、3、5,所以中位数是3。

  生4:数据⑶:*均数是3;中位数是3.5;没有众数。

  师:观察上面的解题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扩展1)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

中位数与众数1

中位数与众数下载: )


中位数与众数2

  一、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

  (2)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

  1、结合情境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众数:

  小马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

  招聘广告:

  我公司现招聘员工,员工的月*均工资是3000元。(谁来读一读?)

  小马觉得待遇不错,就应聘到了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工资但却产生了疑问(投影)什么疑问?他找到主管,质疑招聘广告内容有假,这时,人家给他拿出了这个月员工的工资表,并很自信的告诉他招聘广告内容是真实的。

  小马拿过工资表就赶紧算,算什么?怎么求月*均工资?

  (板书:*均数:总量÷总份数)咱们快帮小马算算吧。

  果真是3000元,看来招聘广告内容不假,小马怎么会对招聘广告真实性有质疑呢?

  招聘广告怎么改才不至于使应聘者产生这样的误会?为什么用1500元?

  在统计学中把这样的数起叫众数(板书:众数)你怎样确定一组数中的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板书:(最多)

  出示老师踢毽照片:

  第一组:

  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个数

  9

  9

  8

  6

  2

  9

  7

  4

  9

  第二组

  教师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数

  7

  10

  7

  11

  7

  9

  7

  10

  7

  5

  两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在统计学里还经常用到另一个数: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位是位置的位,你认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是几?

  个数

  9

  9

  8

  6

  2

  9

  7

  4

  9

  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居中的那个数。

  小组合作找出第一组教师踢毽个数的中位数,用实投汇报。(引导划数法)

  用划数法找到第二组教师踢毽个数的*均数。

  讨论:怎么找?为什么?

  二、练*:

  这是一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跳绳个数记录:

  34、40、36、39、40、34、38

  这一共有七个数据,师:、众数是多少?中位数?

  这时发现漏记了一个成绩,加上这个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后是:

  40、40、39、38、36、X、34、34

  师:现在这组数据,中位数是?*均数是谁?

  师:那中位数是谁?

  小结:中位数只和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的中间位置上数据有关,如果单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的那个,要是双数个数据,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均数而*均数与数据中的每一个都息息相关。

  *均数说明的是整体的*均水*;众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多数情况;中位数说明的是数据中的中等水*。

  2、综合应用

  1、射击队准备从两名运动员中选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下面是他们的选拔成绩(单位:环):

  甲:9.1、9.1、9.8、9.0、9.1、9.1

  乙、9.8、9.9、9.8、9.8、3.7、9.8

  给出*均数后问:你认为应选谁去?为什么?

  2、五(3)班准备在两名女生中选一名参加投篮比赛,下面是她们8次投篮的成绩记录(单位:个)

  甲:6、7、5、8、6、6、5、9

  乙:3、7、5、7、4、8、3、7

  *均数 中位数 众数

  甲:6.5 6 6

  乙:5.5 6 7

  3、五(3)班一次数学调研测试的成绩,如下表(单位:分)。

  100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5

  94

  94

  93

  92

  91

  91

  91

  90

  88

  88

  87

  85

  85

  85

  84

  83

  80

  75

  70

  63

  仔细观察这次测验成绩,说说发现了什么?

  *的听证会的目的。

  谈收获。

中位数与众数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求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骗人的*均数

  教学活动一:师[课件演示]考考你: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2分和1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

  问题: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合理。

  师:请想一想,为什么合理?

  生:因为婷婷的成绩78分高于全班的*均分77分。

  师:引导:在班上30名学生中,少于78分的有多少?

  生:有两个,1个2分和1个10分。

  ⑴ 将学生成绩按从高到底的顺序排列,30名学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考试分数是多少分?假如要你要给他的考试分数(数据)命名,你会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⑵ 30名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如要你给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命名,你又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生:情绪非常兴奋,思维非常活跃。按老师要求进行排序、探究、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学*探究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并指导部分学生的学*。

  师:通过将30名学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 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15、16。

  师:位置在15、16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生:都是80分。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如何命名?

  生:可命名为:中位数。

  师:怎样定义中位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均数。

  生: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你又如何给这个分数命名?

  生:8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可命名为众数。

  师:怎样定义众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2.理性解读──认识本质特征

  教学活动三:(分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反思活动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课本中对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指出定义的本质特征。解决下面问题[课件演示]:

  ⑴理解中位数概念:

  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分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和偶数?

  ③求中位数:首先应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做什么?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⑵解读众数概念:

  ①众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众数要注意观察什么?

  生:细读、思考、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

  师:抽查活动结果,并要求每个学*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学*结果。

  组1:我们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生2:补充:强调顺序、位置关系。

  生3:任何一组数据的个数有奇数个和偶数个两种可能。

  生4:求中位数,首先是将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然后确定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当数据个数是奇数个时,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

  组2:众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众数的意义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生2:补充:众数只和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新知──树立学*信心

  练* [课件演示]:求下列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⑴ 1 2 2 2 3

  ⑵ 5 3 2 3 2

  ⑶ 3 -2 5 9 -1 4

  生:独立练*。

  师:提问、讲评。

  生1:数据⑴:*均数是2;中位数是2;众数是2。

  生2:数据⑵:*均数是3;中位数是2,众数是2和3。

  生3:不对。不对,中位数不是2。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排序。要先排序为:2、2、3、3、5,所以中位数是3。

  生4:数据⑶:*均数是3;中位数是3.5;没有众数。

  师:观察上面的解题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扩展2)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案 (菁华3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案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惯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计算:

  把这四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四名同学在自己位子上做.

  2.口算练*:(全体同学进行口算练*,投影出示)14×231×30214×316×523×422×321×512×20xx×323×627×442×3请同学说一说,14×2,31×30,214×3的口算过程。重点强调要用乘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集体订正小黑板上的四道题,请同学回忆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再强调说明:在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用乘数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1个242个243个2410个24(24×1=24)(24×2=48)(24×3=72)(24×10=240)同学们想一想:3个24和10个24合起来是几个24?(13个24)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24写成乘法算式.24×13揭示新课: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教学例1:投影出示,引导学生看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每盒有多少只?一共有多少盒?求的是什么?怎样求?以上几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集体讨论,说明图意.(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这几个问题,投影出示)

  (1)求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

  (2)讲一讲24×13的意义.

  (3)从图中看出13盒彩色笔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彩色笔的支数?(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出10盒的支数,最后求出13盒一共的支数)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盒的支数(2)10盒的支数(3)13盒的支数这三步是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请一名书写好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竖式中标明乘的箭头.教师边重点补充讲解边完善板书:这道题分三步计算,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10盒的支数,最后把两部分加起来,得到13盒的支数.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板书:

  教师示范演示:

  第一步:用纸片盖住乘数十位上的“1”,用个位上的“3”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如式:

  第二步:揭开十位数字上面的纸片,用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十位上的1去乘个位上的“4”得4,(即4×10=40,故4要写在十位上;用“1”去乘十位上的“2”,得20,即:20×10=200,故“2”写在百位上.)

  第三步;综合一,二步,把两部分积相加起来.写一个完整的算式:在把两部分积相加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2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说一说计算的全过程.(先用乘数个位上的 3去乘被乘数 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被乘数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72和240加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试做:完成下面各题:

  (以上三题写在小黑板上,由三个学生完成,其余同学写在课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想一想: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一下)投影出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乘数个位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请个人读、集体读.

  (三)巩固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要求: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步骤,再计算;

  (2)计算后请把被乘数和乘数调换位置再算一遍,看看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吗?43×12 31×23 26×1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要求:计算后结合每道题具体说一说“为什么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出示投影片.学校买了32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5元.根据左边的竖式在()里填数.

  通过读题、审题后,由学生独立写在课本第8页.完成后集体订正.

  4.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错误原因.

  请在自己的练*本上,把上面的错题改正过来.然后把乘数和被乘数交换位置,再计算一遍.(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验算)

  5.课堂验收.要求:格式规范、书写整齐、计算正确.

  (1) 36×12 (2)53×28第1,2,3组同学做第(1)题,第4,5,6组同学做第(2)题.并用交换被乘数、乘数的位置,再做一遍.

  小结

  同学们学*得很好,老师再出一道思考题,用你们今天学*的知识能解决吗?123×23

  家庭作业:看书第6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今天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讲授新课时,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对练*的精心设计,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注意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案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P6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同学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局部积的书写方法。

  五、教学对象与准备

  对象:三年级3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台、图片。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1、旧知引入:8×6(一位数乘一位数)、20×8(两位数乘一位数)、20×10(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像20×18、38×18......这类型的算式,我们叫它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入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情景激趣:

  书店一角(课件展示情景图):

  (1)每本书24元,买2本要付多少钱?24×2=48(元);

  (2)每本书24元,买10本要付多少钱?24×10=240(元)

  (3)每本书24元,买12本要付多少钱?48+240=288(元)

  想:假如用乘法怎样列式呢?

  环节二:算法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12大约是多少?说说你的估算情况。

  2、自主探索:同学独立在练*纸上计算24×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小组内进行核对算法和答案。(同学组内交流)

  4、同学汇报:展示不同算法并说说算法。

  5、师生评议:请同学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6、研究笔算:

  (1)同学研讨笔算算理;

  (2)师生一起小结笔算算理:

  24

  ×12

  ------

  48......24×2的积,问:48是怎么来的?

  24......24×10的积,问:这里的24是表示多少?

  ------

  288

  环节三:巩固练*

  1、解题活动:小博士寻宝、探路。

  2、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鞋,比比哪组找得多。

  3、拓展延伸:

  ①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共有22排,每排有14个座位。假如有300位老师来参与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②课后研讨:123×23(三位数乘两位数)

  环节四: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最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境引入(层次推进)--算法探究(自主、合作学*)笔算算理(师生研讨)--专项练*(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同学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估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注重笔算与算理结合,体验计算。让同学研讨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增强自主学*的能力。

  2、注重同学主动探索,加强竞争意识,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增强学*兴趣和加强思想交流。

  3、在判断与交流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惯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计算:

  把这四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四名同学在自己位子上做.

  2.口算练*:(全体同学进行口算练*,投影出示)14×231×30214×316×523×422×321×512×20xx×323×627×442×3请同学说一说,14×2,31×30,214×3的口算过程。重点强调要用乘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集体订正小黑板上的四道题,请同学回忆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再强调说明:在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用乘数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口算出结果.1个242个243个2410个24(24×1=24)(24×2=48)(24×3=72)(24×10=240)同学们想一想:3个24和10个24合起来是几个24?(13个24)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24写成乘法算式.24×13揭示新课: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新课

  1.教学例1:投影出示,引导学生看图片.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每盒有多少只?一共有多少盒?求的是什么?怎样求?以上几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集体讨论,说明图意.(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这几个问题,投影出示)

  (1)求13盒彩色笔共多少支,应该怎样列式?

  (2)讲一讲24×13的意义.

  (3)从图中看出13盒彩色笔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彩色笔的支数?(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出10盒的支数,最后求出13盒一共的支数)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盒的支数(2)10盒的支数(3)13盒的支数这三步是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请一名书写好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竖式中标明乘的箭头.教师边重点补充讲解边完善板书:这道题分三步计算,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10盒的支数,最后把两部分加起来,得到13盒的支数.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板书:

  教师示范演示:

  第一步:用纸片盖住乘数十位上的“1”,用个位上的“3”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如式:

  第二步:揭开十位数字上面的纸片,用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十位上的1去乘个位上的“4”得4,(即4×10=40,故4要写在十位上;用“1”去乘十位上的“2”,得20,即:20×10=200,故“2”写在百位上.)

  第三步;综合一,二步,把两部分积相加起来.写一个完整的算式:在把两部分积相加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2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说一说计算的全过程.(先用乘数个位上的 3去乘被乘数 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被乘数24,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72和240加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试做:完成下面各题:

  (以上三题写在小黑板上,由三个学生完成,其余同学写在课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想一想: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一下)投影出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乘数个位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请个人读、集体读.

  (三)巩固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要求: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步骤,再计算;

  (2)计算后请把被乘数和乘数调换位置再算一遍,看看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吗?43×12 31×23 26×1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要求:计算后结合每道题具体说一说“为什么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出示投影片.学校买了32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5元.根据左边的竖式在()里填数.

  通过读题、审题后,由学生独立写在课本第8页.完成后集体订正.

  4.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错误原因.

  请在自己的练*本上,把上面的错题改正过来.然后把乘数和被乘数交换位置,再计算一遍.(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验算)

  5.课堂验收.要求:格式规范、书写整齐、计算正确.

  (1) 36×12 (2)53×28第1,2,3组同学做第(1)题,第4,5,6组同学做第(2)题.并用交换被乘数、乘数的位置,再做一遍.

  小结

  同学们学*得很好,老师再出一道思考题,用你们今天学*的知识能解决吗?123×23

  家庭作业:看书第6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基础上学*今天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正是旧中引新,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讲授新课时,利用迁移的原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很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对练*的精心设计,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注意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扩展3)

——《众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众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1.411.411.441.451.47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均水*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教材练*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

  (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学*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众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 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

《众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3000

  副经理2000

  员工A900

  员工B800

  员工C750

  员工D650

  员工E600

  员工F600

  员工G600

  员工H600

  员工I550

  月工资30002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均数是1000,所以月*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均数的知识,*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水*,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均数太大。

  师:对,*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均水*。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新同步》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

  (650)(600)

  (先排序)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均数

  【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扩展4)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1

  《认识众数》这节课,我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用*均数能否代表员工工资一般水*”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均工资”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发现用“*均数”来代表工资一般水*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轻松的.学*。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

  课中我把众数放在与学生有关的年龄、视力、身高等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学*。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自然而然中解决了众数的找法,众数与*均数区别等等问题。

  课后我能及时总结并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众数知识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决策和判断。

  但这节课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没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既然众数和*均数一样都是一种统计量,那什么时候用众数作代表,什么时候用*均数作代表。二是在不断改题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那就是既然第一组学生定下来了,他们的年龄是不能随便改的。要改也只能改由年龄抽象出来的那组数据。也可以调换这组学生。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2

  *均数和众数都是一种统计的数计,是数据的代表,是统计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帮助学生会用数据说话。因此在出示例2后,通过

  让学生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让学生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均数怎样求?是多少?

  让学生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均数14来表示合适吗?为什么?

  让学生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感悟众数的意义、求法以及作用。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3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黄豆种子发芽试验中初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这个数就是这组数的众数,反映了这组数的多数水*。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后让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将其与众数进行比较,学生认识到低于*均数的有3个,高于*均数的6个,*均数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所以用众数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比较合适,加深了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在练一练中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找到一组已知数据的众数,并能根据实际进行说明。

  《一课一练》的智力冲浪:仔细阅读上面的第4题,你认为派谁去参加比赛更加合适?第4题:甲乙两位射击队员在赛前热身练*中各打了10发子弹,根据给出的数据求出甲乙两队员成绩的众数和*均数,*均数都是9.5,而甲的众数是9.5、乙的众数是10。这道题的讨论非常热烈:陈兴凯认为选甲比较合适,因为他的成绩比较稳定,最低成绩都在9环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环。但李刚认为应该选乙,因为在甲乙两名选手成绩的*均数相同,乙的众数是10,甲的众数是9.5,这说明甲打中靶心的次数多一些,获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在他们振振有词的争论中,我真正感受到学生是有思想的,而且他们的想法是有理有据的。我及时鼓励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抛出我的想法:我会选甲参加比赛。因为虽然甲乙的*均数相同,且乙的众数高于甲,但射击需要运动员稳定发挥,在这方面乙10次射击中有两次成绩都在9环以下,而甲的成绩则明显稳定得多,所以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我选甲。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4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制造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课,我以学生自己设计的个性作业——整理个人的资料为突破口,从资料中提取选拔参赛选手人数为话题,通过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为契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较为轻松地认识了众数。在引出众数概念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制造悬念让学生去猜,去想,而是当学生认识了众数以后,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实加深理解众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通过提出竞争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莫大的动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中愉快的学*,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为鲜活的资料就在自己的身边,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舞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倍感亲切,他们感到数学真的就在身边!各种真实的,贴*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激发了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提高了合作意识与参与能力。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扩展5)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1

  *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使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一组典型数据80、6、6、6、6猜年龄的活动,唤起学生的以有经验,并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进一步体会到*均数的缺陷,同时感受中位数、众数的作用。然后在练*中,通过商店销售衣服的活动,让学生对中位数、众数河*均数的实际价值有更进一步的体验。通过多次的练*,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位数和众数有了相当的认识。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2

  《中位数与众数》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中位数呢?

  *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均数,对*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然而众数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某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6人,见*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范前来应征赵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均工资是每月20xx元,你在这里好好干!"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xx元,*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20xx元呢?"总经理说:"*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xx元。"问题(1): 结合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的月*均工资是多少?

  问题(2): *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一般技术员工的实际收入?。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教材出现的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直接找中间的数作为中位数。“老师,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该怎么办?”初二三班的张晋硕和四班的孙凯旋问道。多好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自学,看书上有没有教我们。这时有学生读出教材的方法: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均数。根据这两位学生的.提问,我立即与学生一起构建求中位数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求中位数的方法与步骤。

  “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练*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感到学生的参与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3

  本次公开课我讲了五年级中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在讲完课以后学校领导以及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而又中肯的建议,使我收获甚多,之后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

  一、细致研究与分析教参

  王校在我讲完公开课之后,她细读了教参,并且提出了教参中需要比较出*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的异同,而我的教案中缺少了比较的方面,她告诉我一定要深刻细致的研究教参,这样才可以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我回去重新研究了这节课,确实是我忽略了这一点,现在想想也许就是这一点可能会误导好多学生。造成的后果该多严重呀!

  二、导入

  在这节课中,我是以踢毽的两组数据导入的,之后让学生找*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种统计量,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无法区分这三者的异同,孩子们或者会想为什么要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呀,用*均数不就已经可以反映出两组学生踢毽的水*了吗?王校给我提出了最朴实的建议:可以以教材中的例子入手,刚开始有两组数据,算出的*均数都是5,因此无法比较两组到底谁植的好,因此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可能孩子更容易理解其用意。本节课我导入的时间过于长了,在“十项技能大赛”直接就应该说出来,不应该在此处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中位数、众数、*均数的区别

  王校提出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去用这三种统计量,比如:①在这组数据模糊不清的时候,此时无法用*均数去比较,则这时用中位数比较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异同。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确中位数、众数、*均数的优势、劣势是什么,中位数的优势是只和中间位置的数据有关,极端值不影响中位数。中位数的劣势是:只能反映中间数的特点,反映数据的局部性。众数的优势是:明显趋势。

  *均数的优势能反映出整体的趋势,但如果数据不清楚时则无法求出。还有在引出中位数的时候,王校建议我可以直观的借助孩子的资源,让一列学生站起来,直接让孩子去找中位数,那样不更直观和清晰吗?还有在讲众数的时候,如果这组数据是这样的:12、3、4、5、6、87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组数没有众数,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涉及到,所以在有些情况是没有众数的。还应该着重强调中位数、*均数只能有一个,而众数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四、细节注意

  1、上课时我的头发由于过长所以对教学有严重的影响,我一定会注意,并及时改正。

  2、讲到中位数这个难点的时候我给学生的空间太小了,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这块知识点,应该把学生的排列结果在投影中展示出来,这样才能给学生加深记忆并强调做题方法。

  3、到生活中“均码”的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再给出相关概念的陈述。

  4、书:主要呈现中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就可以了,多余的东西就删掉了。

  5、语速:新教师都会说话比较快,我一定要克服这个致命的缺点把重难点突出来。

  这次公开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听了王校长和老师们的建议真的让我收获好多,并且更加懂得了,要想上一节好课需要下多么大的功夫。我想我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之行之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4

  自我评价:

  本节课主要是要解决“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表示什么样的意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很好理解,它们和*均数一样都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所以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如何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小王去找工作,看到一份招聘上写着该公司*均月工资有20xx元,感觉很不错,结果到正式上班后却发现自己的每月工资远远低于20xx元,便认为经理欺骗了他,很是气愤,当经理拿出工资表的时候,让学生分析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单靠“*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转而反问学生,还有什么数可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以此导入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我先给出中位数的概念,并和同学一起理解概念,它不仅解释了什么叫中位数,还告诉了怎么求中位数。与学生一起由概念中找出求中位数的基本方法,那就是首先是把给出的数据排序,然后是分清所给数据是奇数个还是偶数个,最后按照相应情况求中位数。

  明确了概念之后我便给出了教材上的例4“马拉松比赛问题”这个例题我适当进行了修改,第(1)问让学生求*均数,简单复*了*均数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问要求中位数,为了让学生清楚基本步骤和格式,所以我进行了规范的板书,第(3)问是对选手成绩的评价问题,这便是本节的难点所在,所以我充分让学生进行了讨论,老师适时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接下来安排了课后的一个关于“工人日加工零件的情况”的练*题,相对于例题中的直观数据,本题中的数据均需从统计图中读出,而且容易出错,所以我首先设问这里一共有哪些数据?让学生充分辨析,进而问这里要用的是“件数”还是“人数”?通过分层设问,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同时这一题最后也设了一

  问:“哪一个数据出现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理解了众数的概念之后通过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运用众数解决问题。

  最后回头看课前引入问题,分别让学生求出这个问题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中应该用哪一个数据来描述月*均工资更合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三个数之间的不同之处。达到前后呼应之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回顾本课内容。

  整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反思问题:

  1、引入问题有新意但叙述上略有繁琐,

  2、师生互动还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

  3、新课改的理念体现的还不够

  4、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不够

  课堂重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用好教材,解读好教材,挖掘好教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不能按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课了。

  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1、引入问题可让叙述更简洁,或者直入主题,或者改成如有一篇报道

  说,有一个1米8的成年人在*均水深只有0.5米的一条河中淹死了,

  这似乎有点奇怪,你怎么理解?

  2、设置问题上还要多下功夫,以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学*活动中,

  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5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扩展6)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均数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均数的基础上学*的,学生理解*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该内容的经验

  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3.学生学*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认识*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4.学生学*的兴趣、学*方式和学法分析

  求职,学生听过见过,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

  5.我的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均数的基础上学*的,学生理解*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学生认识*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是学*的重点也是学*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生活中学生还会遇到一组数据有多个众数或没有众数的现象,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予以了补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方案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构建新知——巩固练*,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方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心态,把教学内容中无法感知的事实、现象和过程,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弥补他们在经验和阅历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在本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里都有多媒体的应用,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在第三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伊始,创设了小马过河的情境,利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复**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这个环节创设小范应聘的问题情境,是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由此情境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节主要是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

  在讨论提问时,我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

  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均水*”的认知冲突。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的数据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100元或中等水*工资120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板书)

  第三环节:巩固练*,寻找差异

  通过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出中位数和众数的一些特性,明确求中位数的方法,知道众数不是唯一的,可能多个,也可能没有,让学生通过练*,巩固了这两个新概念。

  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分掌握和运用。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中位数和众数是一个新知识,就是以前我读书时也没接触过,加上备这课我也比较仓促,没很好的研读教材,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如何设计课件,如何创设情境上,对教材的核心思想掌握不够,在练*求中位数时,本来我设计的一题是要通过排序才能求出中位数,结果,在练*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要先排序,我居然也忘了强调,结果这题学生就全做错了,想到这里,自己就觉得很惭愧,在设计课件时,怎么就没想到要设计一个先排序再求中位数的课件呢?这重点不去把握。难点不去突破,一节课都在关注无关紧要的环节又有什么用?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重难点没突破,这节课就是相当失败的一节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当时自己都没意识到)及时的引导纠正,这对学生的后续学*是非常不利的,这等于说教师犯了学科性的错误,是不可原谅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全怪自己没有很好的理解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不磨刀更误工,还误了大工,得不偿失,这结课给我的教训是非常非常大的:做为一位数学教师,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一定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现在的新知非常多,很多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知识,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怎么让学生懂?怎么把学生教会?在编写教案时,自己不去动脑,只会到网上复制。粘贴,那有多少真正的粘贴到自己的脑子里?离开电脑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电脑好用,所需的知识要真的被我们人脑所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决定再去钻研教材,重新设计,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引以为戒,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2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3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认知冲突。“为什么老师跳得比*均数小,却还能排在第二呢?”让学生通过观察,并通过老师设计的条形统计图,形象地发现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强烈感受到:在这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作为代表,从而激发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而且将中位数102与老师跳的107做比较,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衡。

  本课的练*设计,我分别设计了这样几道题。一*均数与中位数比较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什么时候用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水*比较合适。二*均数与中位数比较,让学生体会中位数与*均数相差不大的情况,如何选择数据代表。三实际生活中选合适的统计量的练*,进一步明确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数据,灵活选择数据代表;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做到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形成思维定势。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4

  *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5

  “先学后教,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是我校向南*市审报的课题研究,本课题从立项至今已*两年,课堂教学模式已形成规模,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管是观摩课,还是考核课我都能*惯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课伊始,我从统计学生现在的*均年龄入手,引导学生想像十年后找工作的情景,紧接着从身边的李叔叔找工作中看到的广告让学生在解读广告中获取信息,进而引发出超市的工资表。这些都是贴*学生生活的事例,学生感兴趣,又显得亲切自然,再从工资表与广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要求给出自学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随后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自学。汇报、交流后让学生把“*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联系与区别,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快如何比较准确表示超市职员月工资,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挑战心里,我设计了四道闯关题,这道四道题由浅入深,内容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中第二关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导入新课贴*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从兴趣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了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贴*,创造性地从广告的年代着手,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自学指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扣紧教材。学生学起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4、汇报交流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在关键点,决不含糊,并让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和辨析。

  5、练*设计全面有梯度,既能抓住本课的知识点的普遍性,又挖掘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特殊性,同时又考虑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遗憾之处再所难免,在巩固练*环节的第二关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会找“*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致于最后的一道题时间仓促,留下了遗憾。或许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只有缺憾才能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出自我的课堂风格。


中位数与众数 (菁华3篇)(扩展7)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1

  一、分析教材:

  *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些极端数据时(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它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步骤:

  上课前,我先让同学们玩“猜年龄”的游戏,让学生们初步感知*均数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不能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接着呈现一个超市工作人员工资的表格,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表示这个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在讨论中学生体会到*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数据,需要新的统计量。从而引入新的统计量——中位数和众数。最后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数据个数奇、偶不同时,求中位数的方法也不同。

  反思

  1、数学活动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小陶找工作”这一线索,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用月*均工资1000元来描述员工的月工资水*合适吗”,让学生自我探索,解决问题。

  2、数学学*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且通过学*,可以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3、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正题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帮助其认识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充分教师引导。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2

  本次公开课我讲了五年级中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在讲完课以后学校领导以及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而又中肯的建议,使我收获甚多,之后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

  一、细致研究与分析教参

  王校在我讲完公开课之后,她细读了教参,并且提出了教参中需要比较出*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的异同,而我的教案中缺少了比较的方面,她告诉我一定要深刻细致的研究教参,这样才可以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我回去重新研究了这节课,确实是我忽略了这一点,现在想想也许就是这一点可能会误导好多学生。造成的后果该多严重呀!

  二、导入

  在这节课中,我是以踢毽的两组数据导入的,之后让学生找*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种统计量,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无法区分这三者的异同,孩子们或者会想为什么要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呀,用*均数不就已经可以反映出两组学生踢毽的水*了吗?王校给我提出了最朴实的建议:可以以教材中的例子入手,刚开始有两组数据,算出的*均数都是5,因此无法比较两组到底谁植的好,因此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可能孩子更容易理解其用意。本节课我导入的.时间过于长了,在“十项技能大赛”直接就应该说出来,不应该在此处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中位数、众数、*均数的区别

  王校提出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去用这三种统计量,比如:①在这组数据模糊不清的时候,此时无法用*均数去比较,则这时用中位数比较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异同。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确中位数、众数、*均数的优势、劣势是什么,中位数的优势是只和中间位置的数据有关,极端值不影响中位数。中位数的劣势是:只能反映中间数的特点,反映数据的局部性。众数的优势是:明显趋势。

  *均数的优势能反映出整体的趋势,但如果数据不清楚时则无法求出。还有在引出中位数的时候,王校建议我可以直观的借助孩子的资源,让一列学生站起来,直接让孩子去找中位数,那样不更直观和清晰吗?还有在讲众数的时候,如果这组数据是这样的:12、3、4、5、6、87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组数没有众数,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涉及到,所以在有些情况是没有众数的。还应该着重强调中位数、*均数只能有一个,而众数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四、细节注意

  1、上课时我的头发由于过长所以对教学有严重的影响,我一定会注意,并及时改正。

  2、讲到中位数这个难点的时候我给学生的空间太小了,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这块知识点,应该把学生的排列结果在投影中展示出来,这样才能给学生加深记忆并强调做题方法。

  3、到生活中“均码”的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再给出相关概念的陈述。

  4、书:主要呈现中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就可以了,多余的东西就删掉了。

  5、语速:新教师都会说话比较快,我一定要克服这个致命的缺点把重难点突出来。

  这次公开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听了王校长和老师们的建议真的让我收获好多,并且更加懂得了,要想上一节好课需要下多么大的功夫。我想我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之行之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创设了一个用*均年龄来反映一群人的年龄水*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单靠“*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理解中位数和众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引导分析讨论,加深概念理解。

  接着提供了某人去找工作,招聘广告承诺月*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就势向学生提出“用*均数1000元来描述该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合适吗?那么,你觉得用哪个数来描述比较合适?” 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四组练*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三、在运用中完善知识结构。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思考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上完此节课后,我觉得在三种统计量的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果课前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在课堂上提出来自己觉得哪种统计量更适合自己搜集到的数据,为什么?让其他同学来评评他的看法,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增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性。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4

  “先学后教,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是我校向南*市审报的课题研究,本课题从立项至今已*两年,课堂教学模式已形成规模,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管是观摩课,还是考核课我都能*惯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课伊始,我从统计学生现在的*均年龄入手,引导学生想像十年后找工作的情景,紧接着从身边的李叔叔找工作中看到的广告让学生在解读广告中获取信息,进而引发出超市的工资表。这些都是贴*学生生活的事例,学生感兴趣,又显得亲切自然,再从工资表与广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要求给出自学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随后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自学。汇报、交流后让学生把“*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联系与区别,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快如何比较准确表示超市职员月工资,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挑战心里,我设计了四道闯关题,这道四道题由浅入深,内容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中第二关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导入新课贴*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从兴趣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了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贴*,创造性地从广告的年代着手,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自学指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扣紧教材。学生学起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4、汇报交流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在关键点,决不含糊,并让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和辨析。

  5、练*设计全面有梯度,既能抓住本课的知识点的普遍性,又挖掘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特殊性,同时又考虑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遗憾之处再所难免,在巩固练*环节的第二关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会找“*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致于最后的一道题时间仓促,留下了遗憾。或许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只有缺憾才能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出自我的课堂风格。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5

  一、重视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与学生是不熟悉的,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我加强了与学生的课前交流。“老师初来太*湖,很高兴,放歌一曲,让学生给老师的演唱水*评判”,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较好地与学生沟通,拉*了师生距离。评判的时候,让学生分三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将*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引入环节,充分体现“数学味”。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与“阳光体育”的开展等情况,从中抽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味”。课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练”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勇于参与问题的探索。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 学课程标准第4页)。我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之一理念,由五个板块组成,(在课前交流中体验,渗透统计思想、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在数据整理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在数据分析中体验,找寻统计决策、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统计能力)将学生的数学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四、重视数学课件制作与使用。

  充分发挥课件优势,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我将龙门中心校的校舍、太*湖畔、牯牛降等风景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在图片上出题,学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

  五、重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走进我的数学课堂你总能收获到学生的笑声,主要源于我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当学生在探索“给太*湖景区的经销商提供好的信息时”,学生建议给断码的鞋多进货时,我告诉学生:“你不是在帮助经销商,你是在害他,你会让他破产的!”学生哄笑。

  最不能让我原谅自己的是,我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压根没有考虑到黄山区的课改没有进行到五年级,而我使用的版本是新课改的,所以我差点栽了。好在,我所选择的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并不太紧密,只与“*均数、中位数”有所联系,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短暂的“恶补”,虽然情况不是特好,但至少让我的课堂还显得流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学生,你的教学肯定不会走向成功。

《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虽然本课知识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但课本中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阐述很清楚。为了避免学生由于预*而造成思维定势,把课本中的概念进行生搬硬套而得出答案,于是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创造性使用。从故事的导入及工资表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判断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继而把过程内化为经验,自然而然升华为概念。整堂课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又在巩固中验证结论,并发现新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

  2、所呈现的问题紧扣知识点。

  3、把课堂还给学生。

  4、作业设计有代表性,把问题引向深处。

  5、板书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和问题的关键。

  6、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缺憾之处:

  本节课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中位数和众数到底表示一组数据的.什么水*,学生还是有些糊涂,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水*,那样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更具体。因此如何使学生明白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还值得我进一步去研究。

  要是课堂时间再把握紧奏些,最后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运用,这样不仅加深理解,还把知识用活,进一步达到课堂的升华。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