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17 00:00:00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存在优点:

  1、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始由两个学生买糖果引入,让学生计算一共花多少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

  2、教学设计主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练*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二、不足

  1. 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

  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积累经验。

  在*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

  做一个有心人,在*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十四中的*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和练*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题。复*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20xx苏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讲这节课之前,我看到这个课题,马上想到,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一、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二、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四、做练*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从整个单元的学*内容看,在学*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情况,二是为学生学*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的方式,尝试将练*中的情境与课后*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题中练*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1、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要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探究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教师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的主导性。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

  本课时主要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有前面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出了两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练*,通过练*使学生复*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直接过渡到小数。但在教学时,要指名学生说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1的教学,例1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形式,先独立探索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与大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练*的设计形式多样,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声音小,不自信。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踊跃发言。

  2.我觉得学生的计算量不够。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以及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致使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多,计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精彩的评价,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若评价语言能更加丰富些,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

  前面我们学*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提高学*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两道复*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4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环节安排了基本练*、变式练*和提高、拓展练*,在练*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

  1.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课时主要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有前面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出了两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练*,通过练*使学生复*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直接过渡到小数。但在教学时,要指名学生说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1的教学,例1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形式,先独立探索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与大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练*的设计形式多样,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声音小,不自信。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踊跃发言。

  2.我觉得学生的计算量不够。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以及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致使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多,计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精彩的评价,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若评价语言能更加丰富些,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前面我们学*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提高学*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十四中的*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和练*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题。复*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本单元是在第一、三单元的基础上,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在学*小数的乘除法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然还有的学生抄写题的时候把数字写错。每当你提醒他的时候,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率,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和浓厚的学*的氛围。

  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我的设计想法是:

  1、 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

  2、 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2、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十四中的*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和练*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题。复*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课时主要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有前面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出了两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练*,通过练*使学生复*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直接过渡到小数。但在教学时,要指名学生说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1的教学,例1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形式,先独立探索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与大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练*的设计形式多样,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声音小,不自信。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踊跃发言。

  2.我觉得学生的计算量不够。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以及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致使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多,计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精彩的评价,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若评价语言能更加丰富些,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存在优点:

  1、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始由两个学生买糖果引入,让学生计算一共花多少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

  2、教学设计主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练*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二、不足

  1、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

  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积累经验。

  在*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

  做一个有心人,在*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十四中的*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和练*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题。复*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本单元是在第一、三单元的基础上,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在学*小数的乘除法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然还有的学生抄写题的时候把数字写错。每当你提醒他的时候,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率,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和浓厚的学*的氛围。

  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我的设计想法是:

  1、 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

  2、 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2、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1、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2、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3、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4、做练*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 (菁华3篇)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并能正确计算式题。

  2.通过对的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掌握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含有除不尽情况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

  (一)口算

  1.小数加、减法

  3.2-0.8 4.7-2.5 1.3+5

  4.7+2.5 1.1+4.6 5-3.3

  2.小数乘除法

  80.5 3.60.4 0.750.3

  0.514 1.25 40.62

  (二)教师提问

  1.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

  2.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 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7-2.5+4.6 3.660.9

  1.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7-2.5+4.6 3.660.9

  =1.2+4.6 =21.60.9

  =5.8 =24

  2.小结运算顺序

  (1)教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组织学生讨论: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教学例2

  例2 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1.小组讨论例2所提问题

  2.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3.小结

  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不计算,只说出下面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7-0.514+0.83 2.6+80.53

  3.60.4-1.25 0.750.30.5-3.2

  (三)教学例3

  例3 计算 3.61.2+0.55 (演示课件混合运算1)

  1.教师提问

  (1)上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如果要先算1.2+0.5该怎么办?(加小括号)

  (3)如果要先算(1.2+0.5)5,该怎么办呢?(加中括号)

  (4)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改变运算顺序)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 [(1.2+0.5)5 ]

  =3.61.75 =3.6[ 1.75 ]

  =3.68.5

  3.学生在计算中,遇到3.61.7和3.68.5除不尽的情况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解决,最后独立完成计算.

  (强调: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

  4.小结

  教师提问:

  (1)什么情况用约等于号?

  (2)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

  (3)谁能总结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5.练*,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0.4(3.2-0.8)1.2 5〔(3.2+4.06)6.05〕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新的知识?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括号起什么作用?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四、巩固练*

  (一)不计算,只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

  4.5+1.431.3-1.23 3.5+5.674

  13.63-40.62 9.181.7+3.751.5

  (二)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20.9+10.5(5.2-3.5)

  9.4〔1.28-(1.54-0.31)〕

  [(6.1-4.6)0.8-1]0.4

  3.72[(54.7-17.5)(0.45-0.9)]

  (三)选择

  1.4.8与2.7的和乘4.02,积是多少?

  a.4.8+2.74.02

  b.(4.8+2.7)4.02

  c.4.02(4.8+2.7)

  2.35.7除以0.7的商,加上12.5与4.8的积,和是多少。

  a.35.70.7+12.54.8

  b.(35.70.7)+(12.54.8)

  c.(35.70.7+12.5)4.8

  d.35.7〔(0.7+12.5)4.8〕

  3.10.2减去2.5的差,除以0.3与2的积,商是多少?

  a.10.2-2.50.32

  b.(10.2-2.5)0.32

  c.10.2〔2.5(0.32)〕

  d.(10.2-2.5)(0.32)

  4.按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演示课件混合运算2)

  五、课后作业

  (一)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5+1.431.3-1.23 3.8+5.674

  13.63-40.62 9.181.7+37.51.5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20.9+10.5(5.2-3.5)

  2.9.4[1.28-(1.54-0.31)]

  3.[(6.1-4.6)0.8]0.4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节课教学过程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在教法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并发挥了计算机直观形象等多种功能,使学生绕有兴趣的投入学*。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2

  教学内容:

  简便计算第39页例4练*十第5-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有中、小括号的运算,在混合式题运算中能自觉地使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混合运算式题中怎样使用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

  1、填空:

  ()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如果有中、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遇到除法的商除不尽时,一般()。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师针对性评讲,着重让学生说说脱式时哪一步用约等号,哪一步用等号,为什么?

  3、口算:说出下列算式根据什么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7.5-0.26-1.74+2.50.25×13×4

  18-2.7-9.332×0.125

  3.5×3+3.5×74.5×20-3.5×2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2、教学例4。

  看一看,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教师指出;这道题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简便计算,但是式子里有两步可以简便,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看课本第39页的例4,提问:虚线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第39页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评讲。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应该随时注意,能简算的自觉简算。

  三、巩固练*

  1、练*十第5题

  先独立练*,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算法。

  2、练*十第7题

  这三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3、练*十第8、9、10题

  指名分析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略)

  五、课堂作业

  练*十第6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1~例3和做一做,练*十第1~4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明确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能力目标: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高度概括、总结。

  3.情感目标:学会使用中括号,灵活运用运算方法。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中括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

  在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后再计算。在取*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号。

  教具准备:

  投影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32.8+19 1.82-0.63 0.42×0.5 8.2÷0.01

  5.2÷1.3 0.67+1.24 0.51÷17 1.6×0.4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贴)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尝试。

  1.出示例1:下面的算是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7-2.5+4.6 3.6×6÷0.9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第一个算式含有加、减两种运算,要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②第二个算式含有乘、除两种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③这两个算式中,除了整数就是小数。

  导入: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⑵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⑶你能把“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换一种说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⑷生试算,指名板演。

  3.7-2.5+4.6 3.6×6÷0.9

  =1.2+4.6 =21.6÷0.9

  =5.8 =24

  ⑸反馈练*:口述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0.5+0.83 3.6÷0.4×5

  2.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5.6-5×1.73 6.75+2.52÷1.2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这两个算式里都含有两级运算,所以第一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第二题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②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⑵试算并说说解题思路。

  35.6-5×1.73 6.75+2.52÷1.2

  =35.6-8.65 =6.75+21

  =26.95 =27.75

  ⑶反馈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7-0.5×14+0.83 2.6+8×0.5×3

  3.6÷0.4-1.2×5 0.75÷0.3÷0.5-3.2

  3.例1和例2都是没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接着请看例3。

  三、示范。

  1.出示例3:计算3.6÷1.2+0.5×5。

  ⑴生独立计算,集体订证时,说说这道题含有几级运算?

  ⑵在3.6÷1.2+0.5×5里,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⑶在3.6÷1.2+0.5×5里,如果要先算(1.2+0.5)×5,又该怎么办?

  ⑷讨论

  ⑸汇报讨论结果,板书

  3.6÷(1.2+0.5)×5 3.6÷[(1.2+0.5)×5]

  ⑹提示:有时需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如果使用小括号后还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⑺自学P.40页内容

  ⑻你看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⑼注意: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然后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再接着往下计算。在保留两位小数取*似值这一步,要注意写约等号“≈”,到下一步如果没有再取*似值,仍要写等号。

  2.反馈练*

  0.4×(3.2-0.8)÷1.2 5×[(3.2+4.06)÷6.05]

  四、应用。

  1.填空(投影出示)

  ⑴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 )。

  ⑵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运算。

  ⑶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一级运算,要从( );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 )运算,后做( )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再算( )里面的。

  2.练*十第1、4题。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3.6×3-40.8÷2 3.8+5.6÷7×4

  =40.8-40.8÷2 =7.4÷7×4

  =0÷2 =1.2×4

  =0 =4.8

  五、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作业。

  练*十第2、3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与应用

  1、完成练*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完成练*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教学得与失:

  课题小数加减法课时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展台、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探索与实践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能力特别强,这儿准备了两题你会算吗?

  出示:用竖式计算。

  475+34=473-34=

  指名两人板书,其他同学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

  结合刚才的计算过程想一想,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结果:①相同的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

  追问最终达到:整数中的个位就是它的什么位?(最低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说)根据图中三位同学所说的话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必要时应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例1和试一试中的问题。)

  同学们真厉害!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问题中选出这四个问题进行研究。

  先看这两题(例1的两个问题),怎样列式?(指名说)

  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A、教学例1第(1)问。

  根据这道算式你能估算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吗?(指名估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问:用竖式你会算吗?

  (预设:①出现例题中的两种不同的答案。②只出现正确的答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你赞同哪种答案?说说赞同的理由。)

  我们再一起回顾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边讲边板书竖式,完成解答。)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教学例1第(2)问。

  同学们!你们刚才用竖式计算了小数的加法,那么小数的减法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自完成,指名扮演。)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并适时强调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被减数和减数中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二)比较算式“12.55+5.65=?”

  出示两位学生的作业。(得数一个是18.20,一个是18.2)

  比较这两个答案,哪个更好一些?(强调要化简。)

  (三)总结、归纳。

  (出示复*题的两道算式和例1中的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

  提问:比较这两组题,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先请同学们独立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①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方法一样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②在小数加、减法中,只有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自然就对齐了。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先让学生思考,独立找出错误的地方,再分别改正。

  3、完成练*八第3题。

  先组织完成(1)~(3)题,并分别讲评,最后引导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4、课堂作业:练*八1~2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加减法:(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2)从低位算起(3)满十进一(4)末尾有零要去掉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加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加法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发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8+6=?

  28+5=?

  37+9=?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说明减法的问题明天再研究)

  2、合作学*:小数加法教学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交流)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加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反馈练*:

  1、列出2.8+2.1、 *+0.9、 19.2+0.9的竖式,然后计算。(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2、96页做一做。

  三、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

  四、作业

  练*二十二1题第一部分、5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减法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减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减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减法、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一、准备题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25-8=?

  3.7+0.8=?

  71-52=?

  10.7+0.5=?

  二、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昨天提出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列式然后合作学*。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减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小数减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减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减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当十分位上被减数不够减时,向个位借一为什么到十分位作十?

  4、反馈练*:

  1、

  13.8-4.7=

  5.2-1.9=

  10.8-5.9=

  2、97页1题后面部分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97页2题、3题、6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课时主要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有前面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出了两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练*,通过练*使学生复*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直接过渡到小数。但在教学时,要指名学生说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1的教学,例1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形式,先独立探索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与大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练*的设计形式多样,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声音小,不自信。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踊跃发言。

  2.我觉得学生的计算量不够。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以及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致使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多,计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精彩的评价,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若评价语言能更加丰富些,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存在优点:

  1、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始由两个学生买糖果引入,让学生计算一共花多少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

  2、教学设计主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练*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二、不足

  1、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

  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积累经验。

  在*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

  做一个有心人,在*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十四中的*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和练*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题。复*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本单元是在第一、三单元的基础上,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在学*小数的乘除法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然还有的学生抄写题的时候把数字写错。每当你提醒他的时候,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率,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和浓厚的学*的氛围。

  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我的设计想法是:

  1、 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

  2、 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2、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1、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2、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3、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4、做练*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有着丰富的学*经验,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也已经教学了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等基础的两步的混合运算题。在此基础上学*探究稍复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加以分析感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同样适用于分数,本节课是借助解决问题挖掘学*计算方法,重在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关运算律的应用。本课时在设计上分了三层:

  第一:导入环节,通过一个问题,梳理有关整数和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唤起学生对这些已有的知识的回顾,为学*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猜测,我们学过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适用吗?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

  第二:探究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观察特点,找出算式中的共性特点,借助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小组汇报时,充分说明计算的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对前面知识进行思考与归纳,将学*方法进一步归纳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三:总结部分,又让学生回扣前面的知识,将整数、小数、分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上完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本节课是围绕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开问题的发现、探究与解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悠久文化历史的熏陶上做的不到位,要让学生在增加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身为*人的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二、学生自主探索后练*的时间有些紧张,运算定律简便计算题没有进行练*,练*的题目多样性不够。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学生学*的效率还会有所提高。更好的渗透了数学学*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注:本节课我和搭档池老师先进行了股份认备课,后相互听课进行集体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非常必要,而本节课也主要是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与不同点。在本节课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运算律的推广过程中,池老师借助了整数与小数、分数互化,搭建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顺理成章的进行推理使用。而我在这里又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举例验证,感知他们的应用,看似有些难度,但学生恰是在这样的证明活动中加以推理和掌握知识。我们一起备课、听课,相互提意见,说想法,不在乎是否比赛,只享受这样一次研讨成长的过程。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除了按一般的运算法则和顺序外,还要灵活运用一些运算技巧,才能使计算又快又好。例如:

  计算:0.75-3/51/6+0.4

  学生练*。

  师:你是采取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我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的。

  生2:我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师问:第二题的结果会怎样?)第二题的结果是*似值。

  生3:我是把第一题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把第二题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师: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3:因为第一题中的3/5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第二题中的1/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小结:

  数与分数相加减,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这时,有一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老师,第二题也可以化成小数计算……”

  我不悦地打断道:“当然可以,但刚才已经的同学说了,算出的值是*似值而不是精确值。”

  那位学生沮丧地坐下了。

  ……

  课后,我还是忍不住询问那位学生:“你对第二题是怎么想的?”那位学生拿出他的练*本,我一看,他是这样算的:

  1/6+0.4=0.16+0.4=0.56

  既不用化成分数计算答案也不是*似值,妙!

  我为课堂上的草率感到遗憾,如果让这位学生说下去,全班同学既可学到这种独特的计算方法,而这时教师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1/7+0.2(题中的1/7能不能化成循环小数)该怎么算?为什么这题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再进行小结。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路也得到拓宽,对计算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本节课的课堂也会变得更为有声有色,高潮迭起。而对于这位同学来说,他更会为自己的独特解法感到高兴、自豪,从而进一步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反思]

  这个片断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细致,对所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创造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以长者自居,对学生在学*中提出的.见解因超出自己的“计划”而加以制止,甚至挖苦,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等地与之商计问题,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勇于大胆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不管其见解是否的理,都应行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尊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增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经过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创见”。这样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又可弥补我们备课中的不足,从而得教学相长之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学*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验证。

  在教学中,要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有:

  1、这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选材。我没有用书本上的例题,因为很多学生会依赖书本不去思考。我所选择的这道题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结合起来,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利用线段图突破难点,在这节课体现的尤为重要。由于课前让学生复*过,对于例题中的线段图学生也有所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然后列出分布算式,学生就容易理解。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的,是继续学*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学*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的事天坛公园的1/4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71x1/4,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问题二,重点放在不同思路的比较与联系上,对于30x7/10+30x2/15和30x(7/10+2/15)这两个算式,它们只是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并不是乘法分配律的体现,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方法和学**惯的渗透。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计算四道题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不仅想运算顺序还要想有没有简便算法,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一般完成2-3道,在问题二的处理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再加上比较紧张,本节课有些环节落实得不到位。对于看想算查方法的渗透,第二个层次落实的不及时不到位;计算题在订正时应该展示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体验运算律的作用;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时总结应该说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而非运用。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生生互动。本节课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于本人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以促使我加深对这节课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我的成长。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较多,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找准课的重难点尤为关键。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有这样的认识: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的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至新知的学*过程中,因此,在本课的学*中,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能正确的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而另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理解分数应用题,并画出正确的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整数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起运算顺序,通过这样简短的一个环节唤醒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认识。学生在学*小数混合运算时,就已经能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迁移至小数混合运算中,那么学生也能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中实现学*的正迁解决问题是难点,如何突破呢?我从引导学生省题入手。我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审题,理解题意,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让学生养成审题的*惯和良好的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审题、理解题意,并在信息中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渗透。 教材在解决问题时,呈现了画线段图的思考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策略,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说怎么画线段图,对线段图的画法有个初步的认识。注重结合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而且有效地探索了不同的算法。在解决完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反思这一策略的价值。当然,仅一节课的学*,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好画线段图的思考方法的,还有待在后续的学*中不断巩固和练*。不足: 教师放手不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充分表达的时间,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范文五份

  《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同时它也是为将来进一步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了“电视广告”这一计算电视广告费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并能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说目标

  1. 体会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在研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3. 利用小数计算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学*、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计算、探究、讨论、观察、比较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学*的方法: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本课当学生根据“电视广告”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仅有利于互相学*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通过计算解决了*均每秒多少元后,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从而发现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巩固练*中也让学生通过计算自己发现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1.复*铺垫,情境引入。

  教学一开始,通过学生易错的一道简单整数混合运算的口算题,既突出强调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复*回顾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接着以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广告”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学*。这样做,紧紧扣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揭示了课题。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均每秒多少元钱?

  (2)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方法。

  (4)小结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结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自主计算、观察发现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知识,发现规律。

  3.巩固练*,拓展提伸。

  (1)课本“试一试”

  (2)巧算24.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课本“试一试” 小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看二算三检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以巧算24再次感知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重要性,达到拓展提伸的目的。

  4.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以谈本节课学*收获的形式,整理学*要点,梳理学*感悟;同时布置适量作业以达到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 2

  说教材:在本册的位置

  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计算,为本节课内容的学*打下了基矗由于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全一样。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不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

  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2、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任务。

  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在游戏中运用学*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探索新知。

  教师运用启发谈话法,从学生寻找信息,进入到问题当中。

  1、学生审题,独立解答。

  2、比较两个综合算式,哪一个比较简便?

  这样让学生在做完两道题的基础上分析、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掌握学*新知识的方法。学生发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是小数的相关知识的运用。

  三、运用新知,尝试练*。

  课堂练*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小数混合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课堂练*要安排多种形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故设计以下练*。

  1、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上填上运算符号。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选一选:24、6× 4、6+246× 0、44+24、6用简便方法计算应该是()。

  让学生层层深入,逐渐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好处。

  四、全课小结。

  教师设问: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

  2、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乘、除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小数四则运算的复*,也是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以本单元教学内容为载体,可以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主要关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小数混合运算的步骤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在具体数据的选用上一般不超过两位小数;括号只用到中括号;在计算内容上强调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安排过多、过难、过繁的计算。由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全一样,针对这一点,本课教学确定的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探索、发现并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异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计算、验算的*惯。

  3、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迅速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式题的运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小数四则混合式题的运算。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决定采用复*法、情景创设法、探索法、尝试法等教学。复*旧知,可以为新知铺垫,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故事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乐趣。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构建、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通过探索、尝试、交流等方法自主学*。

  三、说学法

  在学*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乘、除计算,为本节课内容的学*打下了基础。另外,学生有买文具的生活实践。所以,学生可以利用迁移法、合作交流、探讨法、总结法等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探讨中合作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复*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368+32×5-8815×(107-35+18)30÷[480÷(24-8)]

  2.说说上面三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1

  黑板出示学*目标: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出示:例1情景图(增加篮球价格:35元/个,足球价格:63元/个)

  出示问题1:王老师用200元买了3个篮球和1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尽量写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综合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

  方法1:200-(35×3+63) 方法2:200-35×3-63 =200-(105+63) =200-105-63 =200-168 =95-63 =32(元) =32(元) (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要算还剩多少钱,就应先算出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也就是3个篮球的钱和1个足球的钱,再从200元里减去一共用去的钱。

  也可以从200元里面依次减去买两种球各用去的钱,也得到还剩多少钱。

  教师表示:大家非常能干,一个数学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咱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2:方方用20元买了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钱?)

  讨论讨论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答:

  ①先算出方方买3支钢笔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3.5×3=10.5(元),再算买两种文具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10.5+6.3=16.8(元),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钱,算式是20-16.8=3.2(元)。

  (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

  ②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你们是怎么想的?

  (从20元里依次减去方方买两种文具分别用的钱。)

  那你们在计算的时候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也是写的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先算出方方一共应付的钱,再算出剩下多少钱?)

  你为什么要加这个括号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不加这个括号,计算了乘法以后,就应该计算减法,要使这个运算顺序由先减后加改变成先加后减,就要加上括号。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这样规定的,我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应该这样。

  也就是说加上这个小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的时候,也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请你们选择一个综合算式,按照刚才讨论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分步解答的结果一样。

  学生算出结果后,与分步解答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

  现在把这4个综合算式进行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00-(35×3+63) (2) 200-35×3-63 =20-(105+63) =200-105-63 =200-168 95-63 =32(元) =32(元) (3)20-(3.5×3+6.3) (4) 20-3.5×3-6.3 =20-(10.5+6.3) =20-10.5-6.3 =20-16.8 =9.5-6.3 =3.2(元) =3.2(元)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1)和(2)这两个算式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3)和(4)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和(3)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面的。(2)和(4)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板书)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面的算式中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

  38.4÷6+4.8×227.5-(6.2-2.1÷3)

  学生说运算顺序后,再请学生算出答案。

  从刚才我们的研究中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出示题目:0.36÷[ (6.1-4.6) ×0.8]

  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和像这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吗?

  (是一样的。)

  请同学们凭借你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说说这个算式我们又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这道题应先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除法。)

  那你们能把这道题计算出来吗?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为了便于检查和验算,在草稿本上应把同一题的竖式写在一起。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正确。

  (三)反馈练*

  课堂练*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课堂练*要安排多种形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故设计以下练*。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而后进行抽样辩析,师生共同评析,分析问题所在。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方法、收获、感受等。

  (五)布置作业

  练*十六第1、2、5(左列)。通过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0-3.5×3-6.3 20-(3.5×3+6.3) =20-10.5-6.3 =20-(10.5+6.3) =9.5-6.3 =20-16.8 =3.2(元) =3.2(元)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 4

  说教材:在本册的位置

  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计算,为本节课内容的学*打下了基矗由于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全一样。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不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

  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2、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任务。

  说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在游戏中运用学*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探索新知。

  教师运用启发谈话法,从学生寻找信息,进入到问题当中。

  1、学生审题,独立解答。

  2、比较两个综合算式,哪一个比较简便?

  这样让学生在做完两道题的基础上分析、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掌握学*新知识的方法。学生发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是小数的相关知识的运用。

  三、运用新知,尝试练*。

  课堂练*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小数混合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课堂练*要安排多种形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故设计以下练*。

  1、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上填上运算符号。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选一选:24、6× 4、6+246× 0、44+24、6用简便方法计算应该是()。

  让学生层层深入,逐渐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好处。

  四、全课小结。

  教师设问: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

  2、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加减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小数加减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竖式计算。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其竖式计算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知识迁移,但是对于本节课中小数末尾的0是否可以舍去以及小数的位数不同如何计算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加减计算的计算方法,会通过竖式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先出示包含课本上情景的课件: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大小关系以及其出生时情况记录表并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利用教科书中的'克隆牛的情景引入课题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有利于顺利展开后续的教学。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紧接导入中我提出的问题,我将收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将其汇总,并且顺势提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以及“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首先从第一个问题入手,我将先带领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77+0.03,并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计算,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的,需要我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将提出问题:之前学*整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笔算的?学生通过之前的经验能够立刻想到利用竖式进行计算,我便顺势请几位比较积极的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板演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反馈,并提问全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这时有可能有学生出现对于竖式计算最后得到的0.80中最后一个0的问题,我将着重提点:这个0是否可以去掉?根据学生之前对于小数的理解能够发现这个0可以去掉,我也会明确这一点。

  在我与学生共同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将把第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问题,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列竖式解决这个问题。

  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我还是同样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板演,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我便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计算1、3—1、25吗?对于同样是小数的减法学生能够立刻投入到问题解决中,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难点困扰学生,我便对其进行提问: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在这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将小数都右对齐进行计算从而无法得到结果,故而我将明确提出: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将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我将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请学生们积极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重难点内容。

  (三)课堂练*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教材中自主练*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如:小数的小数部分最后有0可以舍去,小数进行竖式计算时要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尝试在生活中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小数加减法。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和家长购物之后进行价格的计算,将数学真正带入到生活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