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

  1.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元,一双运动鞋27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环节安排了基本练*、变式练*和提高、拓展练*,在练*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阅读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1)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环节安排了基本练*、变式练*和提高、拓展练*,在练*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环节安排了基本练*、变式练*和提高、拓展练*,在练*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两道复*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从整个单元的学*内容看,在学*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情况,二是为学生学*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的方式,尝试将练*中的情境与课后*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题中练*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环节安排了基本练*、变式练*和提高、拓展练*,在练*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

  1.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6

  从整个单元的学*内容看,在学*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情况,二是为学生学*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的方式,尝试将练*中的情境与课后*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题中练*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7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效果还是很不错。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9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两道复*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3)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及向学生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及用计算器对比较复杂的式子进行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只有把握住了重难点,才能在运算顺序的“指挥”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对加、减、乘、除法的法则进行巩固复*,克服学生对运算法则掌握不熟的困难,并利用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巩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并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用计算器对例题进行验算,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捷。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1、在导入时,先对加减乘除的各运算法则进行巩固复*,结合了班级学生的学*实际,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基础保证。

  2、在讲解例题时,让学生先动手试做,关注到了学困生,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3、将笔算与计算器计算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会动手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计算器对于复杂式子运算带来的便捷,感受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实惠,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4、学生分组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本节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分组学*中,各组的讨论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第四组和第六组的同学,各做各的,基本没有充分的讨论。对各组里的学困生的学*指导不到位是讨论不积极的关键。

  2、对学生的激励不足,比如第四组的罗发兰同学到黑板做题时直接写出了结果,未能给予学生更好的鼓励,而是直接指出其不足,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之初复*运算法则时,没能列举出典型例题,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使得学生对法则的掌握还是不到位,导致后面学生在做题时出错。

  4、讲解计算器的按键时,缺少举例,一笔带过,使得部分学生还不会使用计算器计算,特别是计算中按键的顺序。

  5、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未能更好地结合本班学生的学*实际,使得教学内容未能得以全面完成。也使得教学时间过紧,对于部分学生做的题中的问题讲解不全面,比如第一组的肖启艳同学在做题时,将乘法分配律中的“+”写成“times;”,未能及时给予纠正。

  6、学生分组出题、做题时,对于做得又快又准的小组激励不足。

  三、今后的'教学方向:

  针对本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教学理论知识,并不断应用于本班教学实践,根据小组教学的要求,逐步探索出适宜本班学生学*需求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维护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学*的自信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写好教学反思,将自己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使自己能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后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正确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学*,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在这节课之前,学*的是有理数加、减计算。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如何能让学生自己探求解答方法来设计这节课的。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复*化简符号、同号数求和、异号数求和及三个负数求和的计算方法和口算,把学生在本节课在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重点,转化成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不是把计算方法直白的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记住即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为后继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而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模式。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主动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分层训练并讲练结合,特别是对学困生所遇到的问题更予以关注,使他们有所收获。通过学生的反馈,我感到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我班学生不同程度都有读错数、抄错数、抄错符号的现象出现,严重的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只有正确率上升了,学生的学*兴趣才会高涨,才能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二、深钻教材,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算上。强调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解题之前先观察题目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运算,如何能巧妙的运算,在下笔解答。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掌握较好,并应用到实际的运算当中。“法”“理”沟通是教学的关键,只有“理”明确“法”才能通。虽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我觉得我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再提高,因为本节课“理”的教学不够突出。只有揭示概念的实质才能掌握计算的表象,这样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构建出牢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驾驭课堂方面还要多磨炼自己,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学生得以成长,教师得以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4)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菁华5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因此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把要相异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即通过通分使算式的分母相同,然后按照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对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单位“1”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然后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在分数的计算过程中,整数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这些规律的使用能使分数加、减运算更加简便,应注意使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能运用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3)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惯。

  四、教学程序

  一)铺垫准备: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136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1、出示例1:计算

  2、观察算式:这是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等式;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3、学生独立解答。

  4、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

  (二)教学例2(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例2计算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3、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

  1、填空。【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计算。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采用有意义的接受方式教学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人为规定的知识(尽管这种规定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教学本例的知识点“运算顺序”时,直接告诉学生,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迁移到分数加减法运算中来。

  2、关注理解题意的教学。

  本例的两个例子,均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其内容,因此,让学生读懂表格的意思是本例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学生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再来列式解答。

  3、根据分母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是分步通分好还是一次通分好,应根据分母的特点合理作出判断。同时指出,通分的过程,熟练了以后可以不写,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4、培养认真书写的良好*惯。

  分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步骤在两步以上,学生在按步写出每一次计算的过程时,应严格要求按教科书中呈现的格式书写,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提醒学生,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2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连加、连减三个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搭好阶梯。

  学情分析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基础,制定学*目标如下: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及含义,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能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法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铺垫复*、导入新知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首先课件出示分数,你能说说它的分数单位吗?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怎样表示?为下面学*分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归纳方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例1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含义,明确算理,探索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我创设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小红一家人分蛋糕为情境,体现分数加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生联系整数加法,利用类推的方法,就能理解分数加法的含义:分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教学计算方法,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合作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归纳出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出计算过程。最后,利用直观图,学生可以看出结果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有了例1的基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例2分数减法的教学,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分数减法的含义:已知两个分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的运算。并归纳出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观察例1和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总结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一般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巩固内化、回归生活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环节设计了三组题,基础题、中等题和思维训练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我还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练*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力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便于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后反思

  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动手用图示法验证结果时,应该让学生板演一下,会更加直观。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说教法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层次设计意图:通过复*,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第三层次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任务,让课堂高效。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

  从整个章节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节课是在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但是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回顾和巩固,更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作好准备。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也是数学“化归思想”一次很好的渗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上一个学段已经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又在前一个单元里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即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法则——巩固应用。力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 *均分,第(1)题是*均分成2份,第(2)题是*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 ÷2,被除数 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 ÷3,被除数 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今后继续学*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2、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注重发展

  练*有层次,由尝试练*到综合练*到发展练*,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涂一涂,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 ,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 。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蕴伏铺垫

  复*时我安排了两道练*,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倒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一个“买白糖”的具体情境,并展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复*整数除法的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由于设置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问题3的提出很突然,并且,由于有了问题2的铺垫,列出问题3的算式也较为容易。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

  把一张纸的 *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 份,然后再将这4份*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 ,*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 ,是 。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 ÷2=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 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 ÷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 ÷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 *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得到的算式是 ÷3= 。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 *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 的 ,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 × = 。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五)再次验证,分层练*

  四、说板书设计

  把一张纸的4/7 *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一张纸的 *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集条理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概括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能够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5)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有着丰富的学*经验,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也已经教学了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等基础的两步的混合运算题。在此基础上学*探究稍复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加以分析感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同样适用于分数,本节课是借助解决问题挖掘学*计算方法,重在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关运算律的应用。本课时在设计上分了三层:

  第一:导入环节,通过一个问题,梳理有关整数和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唤起学生对这些已有的知识的回顾,为学*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猜测,我们学过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适用吗?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

  第二:探究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观察特点,找出算式中的共性特点,借助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小组汇报时,充分说明计算的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对前面知识进行思考与归纳,将学*方法进一步归纳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三:总结部分,又让学生回扣前面的知识,将整数、小数、分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上完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本节课是围绕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开问题的发现、探究与解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悠久文化历史的熏陶上做的不到位,要让学生在增加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身为*人的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二、学生自主探索后练*的时间有些紧张,运算定律简便计算题没有进行练*,练*的题目多样性不够。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学生学*的效率还会有所提高。更好的渗透了数学学*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注:本节课我和搭档池老师先进行了股份认备课,后相互听课进行集体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非常必要,而本节课也主要是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与不同点。在本节课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运算律的推广过程中,池老师借助了整数与小数、分数互化,搭建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顺理成章的进行推理使用。而我在这里又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举例验证,感知他们的应用,看似有些难度,但学生恰是在这样的证明活动中加以推理和掌握知识。我们一起备课、听课,相互提意见,说想法,不在乎是否比赛,只享受这样一次研讨成长的过程。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除了按一般的运算法则和顺序外,还要灵活运用一些运算技巧,才能使计算又快又好。例如:

  计算:0.75-3/51/6+0.4

  学生练*。

  师:你是采取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我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的。

  生2:我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师问:第二题的结果会怎样?)第二题的结果是*似值。

  生3:我是把第一题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把第二题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师: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3:因为第一题中的3/5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第二题中的1/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小结:

  数与分数相加减,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这时,有一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老师,第二题也可以化成小数计算……”

  我不悦地打断道:“当然可以,但刚才已经的同学说了,算出的值是*似值而不是精确值。”

  那位学生沮丧地坐下了。

  ……

  课后,我还是忍不住询问那位学生:“你对第二题是怎么想的?”那位学生拿出他的练*本,我一看,他是这样算的:

  1/6+0.4=0.16+0.4=0.56

  既不用化成分数计算答案也不是*似值,妙!

  我为课堂上的草率感到遗憾,如果让这位学生说下去,全班同学既可学到这种独特的计算方法,而这时教师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1/7+0.2(题中的1/7能不能化成循环小数)该怎么算?为什么这题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再进行小结。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路也得到拓宽,对计算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本节课的课堂也会变得更为有声有色,高潮迭起。而对于这位同学来说,他更会为自己的独特解法感到高兴、自豪,从而进一步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反思]

  这个片断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细致,对所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创造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以长者自居,对学生在学*中提出的.见解因超出自己的“计划”而加以制止,甚至挖苦,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等地与之商计问题,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勇于大胆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不管其见解是否的理,都应行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尊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增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经过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创见”。这样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又可弥补我们备课中的不足,从而得教学相长之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学*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验证。

  在教学中,要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有:

  1、这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选材。我没有用书本上的例题,因为很多学生会依赖书本不去思考。我所选择的这道题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结合起来,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利用线段图突破难点,在这节课体现的尤为重要。由于课前让学生复*过,对于例题中的线段图学生也有所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然后列出分布算式,学生就容易理解。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的,是继续学*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学*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的事天坛公园的1/4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71x1/4,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问题二,重点放在不同思路的比较与联系上,对于30x7/10+30x2/15和30x(7/10+2/15)这两个算式,它们只是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并不是乘法分配律的体现,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方法和学**惯的渗透。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计算四道题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不仅想运算顺序还要想有没有简便算法,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一般完成2-3道,在问题二的处理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再加上比较紧张,本节课有些环节落实得不到位。对于看想算查方法的渗透,第二个层次落实的不及时不到位;计算题在订正时应该展示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体验运算律的作用;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时总结应该说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而非运用。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生生互动。本节课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于本人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少,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以促使我加深对这节课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我的成长。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较多,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找准课的重难点尤为关键。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有这样的认识: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的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至新知的学*过程中,因此,在本课的学*中,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能正确的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而另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理解分数应用题,并画出正确的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整数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起运算顺序,通过这样简短的一个环节唤醒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认识。学生在学*小数混合运算时,就已经能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迁移至小数混合运算中,那么学生也能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中实现学*的正迁解决问题是难点,如何突破呢?我从引导学生省题入手。我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审题,理解题意,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让学生养成审题的*惯和良好的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审题、理解题意,并在信息中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渗透。 教材在解决问题时,呈现了画线段图的思考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策略,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说怎么画线段图,对线段图的画法有个初步的认识。注重结合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而且有效地探索了不同的算法。在解决完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反思这一策略的价值。当然,仅一节课的学*,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好画线段图的思考方法的,还有待在后续的学*中不断巩固和练*。不足: 教师放手不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充分表达的时间,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6)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存在优点:

  1、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始由两个学生买糖果引入,让学生计算一共花多少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

  2、教学设计主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练*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二、不足

  1. 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

  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积累经验。

  在*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

  做一个有心人,在*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十四中的*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和练*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题。复*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20xx苏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讲这节课之前,我看到这个课题,马上想到,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一、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二、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四、做练*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从整个单元的学*内容看,在学*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情况,二是为学生学*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的方式,尝试将练*中的情境与课后*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题中练*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1、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要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探究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教师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的主导性。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

  本课时主要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有前面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出了两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练*,通过练*使学生复*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直接过渡到小数。但在教学时,要指名学生说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1的教学,例1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形式,先独立探索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与大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练*的设计形式多样,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声音小,不自信。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踊跃发言。

  2.我觉得学生的计算量不够。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以及练*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致使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多,计算练*量不够。

  3.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精彩的评价,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若评价语言能更加丰富些,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

  前面我们学*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提高学*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两道复*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4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环节安排了基本练*、变式练*和提高、拓展练*,在练*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

  1.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7)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本课的预*作业有两部分内容:

  (1)计算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和练*十五第4题。通过预*让学生对单位“1”产生初步的印象并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书本上的例2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交流并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按照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我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练*中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1)最后的计算结果没有约分成最简分数;

  (2)加减法相互混淆。通过强化练*情况有所好转。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以及知道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由于在前面学*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本节课是从前面所学的连加连减进行复*,并对写竖式的方法进行巩固。从而引出新课,展示本节课的学*目标,教学时,我通过情景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结合提出的问题找出获得的信息,并列式计算并引出新授知识。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也可以进行分步计算,先计算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计算第二个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想一想简便写法的竖式。这个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能力。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就对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没有做过的的讲解,我觉得这里应该有必要对计算顺序进行理解这是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只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学生就能正确的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学*新知个练*反馈,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在教学例4有括号的计算方法时,学生知道方法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竖式,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

  第一:部分学生不能用竖式的方法,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竖式的方法而凑竖式的现象。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1、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如:思维的独立性。2、教师的放手不够,学生参与自学和对子间学*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总之我的数学课还要在*时的一点一滴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后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正确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学*,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在这节课之前,学*的是有理数加、减计算。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如何能让学生自己探求解答方法来设计这节课的。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复*化简符号、同号数求和、异号数求和及三个负数求和的计算方法和口算,把学生在本节课在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重点,转化成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不是把计算方法直白的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记住即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为后继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而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模式。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主动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分层训练并讲练结合,特别是对学困生所遇到的问题更予以关注,使他们有所收获。通过学生的反馈,我感到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我班学生不同程度都有读错数、抄错数、抄错符号的现象出现,严重的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只有正确率上升了,学生的学*兴趣才会高涨,才能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二、深钻教材,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算上。强调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解题之前先观察题目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运算,如何能巧妙的运算,在下笔解答。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掌握较好,并应用到实际的运算当中。“法”“理”沟通是教学的关键,只有“理”明确“法”才能通。虽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我觉得我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再提高,因为本节课“理”的教学不够突出。只有揭示概念的实质才能掌握计算的表象,这样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构建出牢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驾驭课堂方面还要多磨炼自己,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学生得以成长,教师得以发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6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后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正确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学*,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在这节课之前,学*的是有理数加、减计算。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如何能让学生自己探求解答方法来设计这节课的。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复*化简符号、同号数求和、异号数求和及三个负数求和的计算方法和口算,把学生在本节课在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重点,转化成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不是把计算方法直白的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记住即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为后继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而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模式。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主动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分层训练并讲练结合,特别是对学困生所遇到的问题更予以关注,使他们有所收获。通过学生的反馈,我感到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我班学生不同程度都有读错数、抄错数、抄错符号的现象出现,严重的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只有正确率上升了,学生的学*兴趣才会高涨,才能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二、深钻教材,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算上。强调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解题之前先观察题目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运算,如何能巧妙的运算,在下笔解答。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掌握较好,并应用到实际的运算当中。“法”“理”沟通是教学的关键,只有“理”明确“法”才能通。虽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我觉得我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再提高,因为本节课“理”的教学不够突出。只有揭示概念的实质才能掌握计算的表象,这样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构建出牢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驾驭课堂方面还要多磨炼自己,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学生得以成长,教师得以发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7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9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两道复*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