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1-26 00:00:00 分数,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地位与作用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面学*分数的性质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小学数学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故事“西游记中的唐僧分饼”引入课题一天,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打开了干粮袋,里面装着2张糖饼,3张油饼。同学们,你能用分数表示出糖饼占饼总数的几分之几吗?油饼呢?唐僧说:你们辛苦了,给你们一张油饼吧。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徒弟们得到的这张油饼呢? 为什么这样表示?一张油饼分给三人吃吧。你们说怎样分才公*啊?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互动探究、学*新知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通过这样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以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能应用公式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1.在学*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学*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巩固*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长方形以及*行四边形),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练*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和一些变式的*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五)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布置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2

  一、对于课堂气氛的营造。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奋斗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经大致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产生兴趣——潜心钻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成了支撑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在以往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我所关注的只是对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设计能够行云如水,一气呵成,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总是感到不如心意,反思后的结果是:我所期望的可能是仅想用一个场景来完成一部戏,而一部精彩的戏至少应该包括若干个场景吧。意识到这一点后,应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止步于此,感觉到场景间的转换成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场景间的转换自然呢?真的,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转换自然,有点一个壮汉只想填饱肚子的感觉。自然就行了吗?精彩才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精彩呢?仅靠死板的教材能实现精彩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用丰富而有个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以往只是注意在开头创设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注目于这一个个场,使学生在学*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才好。

  从追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到心往“理想效果”,从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学生,这就是这次反思的最大收获了。

  二、几点细节

  1)“数”与“数字”。

  在提问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半个蛋糕能用一个数字表示吗?”自以为这样表述很准确, 可惜事与愿违。课后听张老师一提,恍然大悟:数字指的是0、1、2、3、4、5、6、7、8、9,而分数是一个数,不是数字。

  2)“笔误”

  “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

  上句是课件中一道题目的题目要求,但其中却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真正的笔误,在“分别是”的前面多了一个“是”,这一错误使得学生读题时产生了不必要的困难,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二是由于出题时太过随意,没有仔细推敲用语,以致于出了科学性的错,“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应改为“分别是这个圆的多少?”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啊。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3

  真分数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涉及到的都是真分数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本课时,应该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真分数的内在含义和真分数为什么小于1,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汇报并在练*本写出了自己喜欢的分数,同时以这个分数为例,复*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组成”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学*提供了较好的铺垫。引入新课后,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叠后,涂出了自己熟悉的分数,并初步感知这些分数如果没有将所有的份数都涂满,这些分数就小于这个整体“1”,也就是小于1。通过直观操作和演示,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真分数小于1”这个教学难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既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就算是实现了我们制定的三维目标。每一堂课都应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获得宝贵的学*经验,体会到知识的形成。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认识分数》评课稿 (菁华3篇)

《认识分数》评课稿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的教学观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教师在课的开始,借助“兄弟两个分苹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的情趣性。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3、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用正方形纸折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用圆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后的体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分数》评课稿2

  李老师所上的这一节课《百分数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她这一节课的设计非常清晰,一开始就创设一个罚点球的情境,出示一个统计表,让学生讨论派谁去把握性更大些,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写成分数并把分母通分成100,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百分数,从中理解引用百分数的重要性(变于比较)。紧接着就领着学生去学*百分数的读、写法,为突出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李老师还来个反教为学,让学生当了一回老师。认识了百分数之后,李老师又借罚点球统计表和种子发芽实验统计表来探究学*百分数的意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在练*中探究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就在总结的时候也不乏对新知识的应用。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下面就本节课中的一些亮点和不足作如下点评:

  一、综观全堂,这节课注意了学科的整和,注意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听新闻解说,把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说给同桌子听、怎样读、写百分数,还有成语改写百分数,最后又用一句话说话自己的心情等。

  二、说理清晰,不含糊,且各环节之间连接非常自然,过渡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引出百分数之前,学生把表中得出的分数都化成分母为100,师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便于比较)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新知;在看成语联想百分数的时候,师用“你们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过渡到新的学*内容。

  三、学*形式上注重合作交流。本节课虽属一节讲述为主的课,可操作性不强,但李老师也能迎课改潮流,注重合作交流。如:讨论派谁去罚点球;同桌互相读读百分数;把收集到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与同桌说说;玩剪锤布的游戏时,互相合作,把课堂推向高潮。

  四、最亮点的还在于她的练*设计,我听过李老师的好几节课,她在练*的设计上很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并且是学生熟悉的、能感悟到的资源。如学校附*摊点中食品的合格率为30;一次性筷子的事例;我国耕地少,人口多;课后小结时“100的热情和99.9的满意,0.1的遗憾”等等;这些都能很好地渗透爱国主义与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她让学生练*的形式也多样,一般的设计都是出于*题,让生练后你说我评他补充,而李老师是让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突现了自主,也开放了思维,还有新闻解说,真是花样百出。

  五、板书设计精、妙。主要位置板了百分数的意义和重要性,且用了彩色笔作重点提示,下面板书的百分数均为有代表性的:有分子小于、大于100的,有小数的;还有分母是100的,方便学生区别。这样精练的板书,既能高度浓缩这一节课的内容,有突出了重难点。

  这一节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效果很好,既实现了目标和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体现在:

  1、学生会读写百分数;

  2、学生能说出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3、做游戏后能说出输赢的百分数;

  4、能说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知道百分数不能带单位等。

  唯一不足的就是在本节课中,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没能很好地激起浓厚的学*氛围。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备课是多么的深入,不愧是我们学*的榜样。

《认识分数》评课稿3

  我觉得胡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胡老师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认识分数》评课稿 (菁华3篇)

《认识分数》评课稿1

  听了许老师的这节《认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许老师的准备十分充分,为了准备好这节课,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教学态度十分严谨,值得我学*。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从学生野餐这样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怎么分?*均分。*均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在上本课引导学生说出“*均分”时费了很大的力,分数就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才出现的。许老师这里引导得好,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并会说了。1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个数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动手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构建“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长方形的纸片,画一画折痕;构建“四分之一”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正方形的纸片;到最后的放手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上操作。在整个表象的建立中,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学*。

  三、内容丰富,练*设计富有趣味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构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后直接插*系巩固,判断是否二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中创造“几分之一”后,适时地进行了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对分数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众多实物,挖掘生活中的“几分之一”,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似乎课的容量有些大,导致最后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块内容想要涉及却涉及不深。许老师作为新老师,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及时灵活的将学生的信息融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一点我也正在努力当中。

《认识分数》评课稿2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的教学观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教师在课的开始,借助“兄弟两个分苹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的情趣性。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3、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用正方形纸折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用圆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后的体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分数》评课稿3

  听了刘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后,我科的老师评课后都觉得受益很深。刘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机智的引导都在这节课中发挥出来,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感受。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时,刘老师从熊妈妈分月饼入手,从分4个月饼到两个,再到分一个,复**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只小熊分得2个、1个、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折出1/2和1/4,直观比较它们的大小。课件显示唐僧分月饼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问题设计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让学生用纸折出1/4后,给学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很好,这里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教师在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用了一句比较长的话来填空,学生可能理解不够,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学生填完后在让学生用一句比较简单的句子来总结,如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样的效果也许比较好。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菁华3篇)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1

  本次学校组织的'教研课,我听了郎老师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收获很大。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郎老师组织教学很好。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郎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郎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 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 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 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节课,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分数与除法》评课稿3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提供丰富的素材,经历“数学化”过程。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是以具体可感的实物、图片为媒介,用动手操作为方式,在丰富的表象的支撑下生成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丰富感性积累,并逐步抽象、建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丰富数学学*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发现的结论,从文字表达、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经历从复杂到简洁,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问题寓于方法,内容承载思想。

  数学学*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自然就寓于其中;学*内容则承载着数学思想。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仅仅是我们学*数学的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分数与除法而言,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为得出一个关系式而进行教学,仅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实际上,借助于这个知识载体,我们还要关注蕴藏其中的归纳、比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菁华3篇)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1

  宋贺彩科长和王丽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两节课各有特色,下面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宋科长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引入,通过一组填空题充分复*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德关系,引导学生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尤其是分数大小的比较中,“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怎样比较大小”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

  王丽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与新理念,给我的感受也很深刻。 首先这节课的引入设计得很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孙悟空给猴子们分甘蔗,大猴子分得每根甘蔗的1/2,小猴子分得每根甘蔗的2/4,劳猴子分得每根甘蔗的3/6,小猴子说分得不公*,由此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自己通过合作学*探讨得出:

  1/2=2/4=3/6之后又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分数之间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强调了“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等关键处。 练*题的设计也是形式多样,尤其是“小游戏”,老师说分母,学生说分子或老师说分子,学生说分母;“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等都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效果也不错。

  听了李老师的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数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节课教者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猜想与验证,归纳再验证,巩固与应用,拓展与延伸。如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猴妈妈分饼”的故事中进行猜测,其实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让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验证,得出规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利用“性质”的应用再次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学生不断猜想,不断验证,再猜想,验证,学生的兴趣比较高,他们希望能向别人证明自己的猜想,这猜想一旦被别人认可,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增。教者大胆利用“猜想和验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到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地主动学*,我认为这是本节课一大亮点。

  但是,我感觉本课教学中,验证得还不够透彻,部分同学还有疑虑。如果能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准备的纸上画一画、折一折、或剪一剪,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沈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沈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

  3、教学过程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引入,通过一组练*题充分复*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沈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沈老师设计的练*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

  今天听了花老师《分数的性质》,不落俗套,与学生真诚对话,和谐互动,听后令人回味无穷。花老师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

  她通过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本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老和尚分饼的教学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三个和尚分得的饼是否一样多,促使学生动脑想,达到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感知分子不同,分母不同而大小却相同这一现象从而学生在思想上真正作好了探究新知的准备。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教师就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及时练*,发展能力。

  在练*设计方面,教师尽量给枯燥的练*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知识,同时也应注重练*的层次性、趣味性与开放性。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竞赛活动更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神经细胞。

  在课堂中设计了在一分钟之内写与相等的分数竞赛,强烈地刺激学生想一决高下的心理,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了知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中发展了能力。

  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求的空间,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力图让学生在开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2

  听了冯老师讲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这节课,冯老师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折、涂长方形纸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喜爱的孙悟空和猪八戒为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进入了课堂,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玩新知后,教师又出示了这一情景,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了其中的问题,体验了学*的喜悦。

  二、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冯老师打破了常规教学,而是通过对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由商不变原理推导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接下来教师对推到出的性质进行了验证,一种方法是学生通过用三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折出1/2、2/4、4/8的活动,验证了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另一种方法是用除法计算结果,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三、练*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冯老师设计的练*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既复*了新知识,又让学生在练*中有所提升。

  四、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

  建议:在最后一题的分析讲解过程中,还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教师在此环节中的引导、分析的时间太少了,需要重点讲解。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3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这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猜想,进而又进行了验证。当学生验证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去归纳,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感知的这一规律去写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样可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后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大胆创新的精神。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本节课,当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情况后,先后鼓励学生猜测:分子、分母都乘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分母都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然后在猜测与动手操作验证中,逐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最后在概括与运用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每一个活动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1

  今天听了史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颇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尤为出彩的是真正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练*中发现,交流中巩固,虽然内容不难但教师挖得深,学生学得活。

  1、在引入部分,教师利用*的文字的一些特点,引导学生自己举些具有这样特点的分数,突出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形象地让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

  2、利用教材让学生自学交流找出重点句,重点分析。在这里教师负有启发性的.问题: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发问的机会,对概念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很好的解决了互为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是应该提倡的。

  3、将知识点蕴含在练*中,让学生不仅要巩固知识还要有反思的*惯。如:在学*了倒数的定以后,安排了能填会说,其中有7×()=1,1×()=1教师提问结合倒数的知识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很快总结出了证书倒数的求法,知道了1的倒数是1,这样比起教师直接讲解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些。再如:求倒数找规律的环节,让学生及巩固了找到书的方法,还及时总结出了许多规律,在总结中,学生的语言会出现不严密的情况,这正是很好的生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4、整节课许多练*环节,教师采用引、扶、放的手段,不仅做到了全员参与,且照顾到了学困生。指名先说,在组内说,最后抽查,这样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的。

  5、总之这节课亮点很多,如板书调理突出重点、每个富有人文色彩的学*环节小标题,练*设计的层次性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建议:自学力度放的再大点。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2

  一、同课

  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同,《倒数的认识》是对前面所学的.《分数乘法》的回顾,也是后面学*《分数除法》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中,两位老师都从分数乘法切入,引导出倒数的意义,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引导出求倒数的方法和相应的一些练*,从本质上来讲,都体现了《倒数的认识》一课的学*目标,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

  二、异构

  异构是“同课异构”活动的关键所在。本课中,两位老师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略有不同。

  张炜芳老师从谈话“互为朋友”出发,解释了“互为”这一关键词的意思,再从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的练*出发,相引得出倒数的意义,然后深入理解定义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接着根据“倒”字,让学生观察组成倒数的两个数的形式上的关系,引导出求倒数的方法,最后根据倒数的意义作一些巩固练*,并拓展到分数除法,为接下来学*分数除法作铺垫。上课环节环环相扣,新知的形成顺理成章,没有人为雕饰的感觉。

  张天一老师从儿歌《找朋友》出发,解释“互为”的意思,并从汉字游戏中让学生观察出“倒”的现象,并把它延伸到数学中,引出今天研究的话题,接着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注意到乘积是“1”的两个数,然后揭示课题,根据在比赛中看出的计算简单的原因,得出求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最后在倒数的认识的基础上,作一些相应的练*巩固新知。从整个流程来看,比张炜芳老师跨的步子要大一些,更放得开一些。最后马小虎的日记改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两堂课,两位老师给出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在组织形式上,也略有不同。这里指出一些我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指正。

  1、张炜芳老师上课时给出了分数、小数、整数、带分数等各种数,而张天一老师只给出分数和整数,在本课中,需不需要把各种数都罗列其中?

  2、比赛的形式是否合适?我认为,比赛一般都是比速度,体现算法的简便用。本课中只需要体现乘积是“1”就行,比赛形式起不了作用,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

  3、最后拓展到分数除法是否需要?如果需要,达到什么度合适?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3

  一、同课

  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同,《倒数的认识》是对前面所学的《分数乘法》的回顾,也是后面学*《分数除法》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中,两位老师都从分数乘法切入,引导出倒数的意义,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引导出求倒数的方法和相应的一些练*,从本质上来讲,都体现了《倒数的认识》一课的学*目标,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

  二、异构

  异构是“同课异构”活动的关键所在。本课中,两位老师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略有不同。

  张炜芳老师从谈话“互为朋友”出发,解释了“互为”这一关键词的意思,再从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的练*出发,相引得出倒数的意义,然后深入理解定义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接着根据“倒”字,让学生观察组成倒数的两个数的形式上的关系,引导出求倒数的方法,最后根据倒数的意义作一些巩固练*,并拓展到分数除法,为接下来学*分数除法作铺垫。上课环节环环相扣,新知的形成顺理成章,没有人为雕饰的.感觉。

  张天一老师从儿歌《找朋友》出发,解释“互为”的意思,并从汉字游戏中让学生观察出“倒”的现象,并把它延伸到数学中,引出今天研究的话题,接着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注意到乘积是“1”的两个数,然后揭示课题,根据在比赛中看出的计算简单的原因,得出求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最后在倒数的认识的基础上,作一些相应的练*巩固新知。从整个流程来看,比张炜芳老师跨的步子要大一些,更放得开一些。最后马小虎的日记改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两堂课,两位老师给出了不同的教学过程,在组织形式上,也略有不同。这里指出一些我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指正。

  1、张炜芳老师上课时给出了分数、小数、整数、带分数等各种数,而张天一老师只给出分数和整数,在本课中,需不需要把各种数都罗列其中?

  2、比赛的形式是否合适?我认为,比赛一般都是比速度,体现算法的简便用。本课中只需要体现乘积是“1”就行,比赛形式起不了作用,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

  3、最后拓展到分数除法是否需要?如果需要,达到什么度合适?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小学数学认识元角分说课和评课稿 (菁华3篇)

小学数学认识元角分说课和评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币的认识》。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运用、教学程序的设计的安排等四个环节来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材是以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妈妈的帮助下数存钱罐的钱为情境图引入,主要内容是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元角分的关系;认识大数额的人民币。人民币的认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并且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学*的,本节课也是学生初步进行对铅笔分类认识的学*;为接下来元角分的计算和以后生活中购物章节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材本身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护人民币的意识,养成借鉴的*惯;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人事单位人民币和元角分的关系

  难点:元角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人民币币样等教学用具。 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理解、掌握新知”。本节课我采用“课件演示,实际操作”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环境、搭设*台,让学生通过细心观察、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加上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理解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2、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呢?在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同时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3、教学程序

  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感知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第一环节: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我听说前几天徐老师给我们猜谜语时,咱班的同学谜语猜得非常好,今天我也想见识一下,这里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并能准确地猜出谜底?

  谜语: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纸买玩具,都要用到它。“钱”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提倡要关于创设情境,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开始就用学生喜欢的谜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中来,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认识人民币

  老师适时的问学生,那你们知道世界上都有哪几种人民币吗?

  老师说出:日本的日元、美国的美元、新加坡的新币、韩国的韩币等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钱币,我们*也有自己国家的钱币(人民币)

  认一认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币样,自己认一认都认识哪些人民币?他们是多少钱告诉同桌。

  学生回答后说:你们认识的人民币还真不少啊(那我们给自己鼓一下掌吧!)

  单位人民币的认识

  (1) 出示不同种类混放的人民币(让学生产生分类把元角分分开)

  既然你们都认识那么多人民币,那你们怎么能以最快的速度数出这些钱有多少呢?

  认识一元(纸币和硬币)、一角(纸币和硬币)、一分

  (电脑出示一元、一角、一分的正反两面的图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快速记忆方法)

  (2)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练*:说、拿;拿、说(师生练*、学生之间练*)

  (3)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观察各种人民币的相同之处:大部分都有**,**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标志,我们爱护人民币也像爱护国家尊严一样,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自己的名字;同时人民币是流通比较快的东西,经过手的人特别多,也特别脏,提醒大家在拿过钱后要及时的洗手!

  认识元角分的关系

  (2)

  一元=()个五角

  一元=()个二角

  (2)一角=()分(同上)

  一角=()个五分

  一角=()个二分

  第三环节:回归课本,解决问题

  学生看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图意),小明和妈妈已经把钱给整理好了,下面大家来帮他算算多少钱好吗?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一元=( )角(老师这里有一张一元的,想把它换成一角的能换几张一角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认识更多人民币

  出示二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的币样来认一认

  练*的一题

小学数学认识元角分说课和评课稿2

  《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中,缪老师能够做到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创造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采取“折一折,说一说,辨一辩,猜一猜,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一、新授新颖,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在新授部分,通过出示*图形、飞机图形、奖杯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去发现对称轴,让学生去自己做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且找出关键词:对折和完全重合。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这节课,缪老师把学*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找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三、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都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值得探讨的问题: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就是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折后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自始至终,这节课中,陈教师将学*的主动权移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人民币,通过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小组合作交流。这里融入了倾听、比较、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了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在教学时,注重创设了猜谜语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的兴趣。接着,陈老师提出问题,你在哪里用过钱?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好表现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时,陈老师抓住学生迫切表现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继续学*知识。整堂课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课堂上看上去好像有些“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

  3.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老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认识元角分说课和评课稿3

  作为小学数学的三大基本数学思想,推理在每一节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推理进行自主学*,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在运用与学*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经过一至三年级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了解。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整合。首先让学生依次经历体会每一级级计数单位的生成过程,然后引导学通过对个级数读法进行类比推理,迁移到整个万级与亿级的数。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分级读数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分级的意义,同时拓展了学生今后延伸学*的思维与能力。使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概念认识,形成学*结构,为后续学*奠定主动发展的契机。

  1.推理让思维活动化。在探究新知环节,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逐步让学生理解掌握

  (1)10个一千是一万

  (2)用一个珠子变一个万,可以合并同桌两人的计数器

  (3)计数器合并后,同桌合作创造新的计数单位

  (4)新一组计数单位与前一组计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通过他们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用类比的思维方式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要求学生在学*类比推理的过程中运用类比推理,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容量。

  2.推理让探究自主化。当学生创造出万级的单位以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

  学生根据刚才创造计数单位的经验创造新一组的计数单位,有了前面的经验与方法,学生自然地拿来解决新问题,很快学生回答出:亿,十亿,百亿,千亿,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分析归纳:新的一组计数单位,他们之间与前面两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主参与度高,课堂上的表现自然也是积极活跃的。

  3.推理让发展个性化。

  在探究大数的读法时,教师没有一步一步的教,而是通过计数器让学生体会四个数在读法中的联系与不同3245---32450000----324500000000----324532453245,这时,学生各持己见,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与众,这样引导学生将以有经验进行拓展,通过合理而主动的类比与归纳,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自主*得新知。

  整堂课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充分发挥了“两主”的作用。为学生安排了多样、有效的学*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力。对于大数的认识的教学,不仅仅满足于学生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分级与简单的读数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推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推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推理,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推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万以内数和万以上数之间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同时在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推理方法的启蒙教育。

  篇五:角的认识评课稿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张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一开始张老师从“五角星”导入新课,唤醒学生*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张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创造角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一个圆和一根毛线)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创造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到创造出来的各种角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从而进一步丰富有关角的表象,加深了对顶点和边的认识。

  3、注重指导,反复质疑,突破难点。

  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了指角的正确方法:从一点引出两条线。这为今后学*角的形成打好了基础。在制作角这个环节当中,张老师先提出了活动的要求,之后再让学生动手,在整个过程当中适当参与其中加以指点。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更有目的性、实效性,让小组合作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判断角这部分,反复质疑,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值得探讨的3个问题:

  1、大屏幕是否能代替板书?从学生指角的情况看,学生对角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建议教师是否及早把角画在黑板上,这样让学生通过看书写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比划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2、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教学中教师演示了活动角,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如果给学生材料做一做,会让学生更清楚体验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3、在反馈创造角这块内容时,是否选择合适的角度,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全体同学看。

  总之,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呢?(*均分)板书:*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均分。”“这个蛋糕*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的分数吗?通过学*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愿意)

  师:好,大家都同意,那么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圆纸片,折出它的1/2。

  (动手折纸)

  师:谁愿意将你折的展示给大家看呢?

  (两名拿有不同大小圆片的同学展示)

  师: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他们都正确的折出了自己图形的1/2,可为什么同样是1/2,折后图形的大小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的《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从折出圆片的1/2,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拿水笔

  师:这儿有三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三人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水笔的枝数不同。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3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水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水笔的总枝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生A: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6支,全部水笔的1/2是3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生C:盒子里全部的水笔是8支,全部水笔的1/2是4枝。

  师板书:

  6支1/23支

  8支1/24支

  8支1/24支

  师:我们把水笔的总支数叫整体,将取出的1/2叫部分。(补充板书)

  师:水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不一样;水笔的总支数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一样。

  师:假设共有10枝水笔,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

  (集体回答)

  小结:总支数相同,1/2所表示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同,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

  2、能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的结果;

  3、会读、写几分之几,并能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与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并情境导入几分之几

  1、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呢?

  (师读几个分数,学生根据老师所读写出分数。师请学生相互报几个分数,学生写出分数。)

  2、接着:大家还记得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西瓜的故事,如果把一个西瓜*均分成8份,猪八戒吃其中的两份,,那么,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呢?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同样大的8份,再把2份涂上颜色。

  3、学生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我涂的是8份中的几份。还剩下几份?你涂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

  5、光碟出示第101页的试一试,填上适当的分数。

  二、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1.请大家把长方形的纸拿出来,四人为一组,折成5份,并涂一涂,比较一下:五分之三和五分之二哪个大?

  2、在小组相互说的基础上,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我是看五分之三涂色部分大,五分之二的涂色部分小,所以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学生也可以这样说: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均分成了五份,取的越多,表示的分数就越大,取的越少,表示的分数就越小。

  3、光碟出示第103页第4题。

  (1)先涂一涂,再比一比。

  (2)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后全班交流评价。

  4、用你准备的圆片或细绳,折一折。同桌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题。

  (一个蛋糕*均分成了8份,一个吃了1块,另1个吃了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所要求的分数。学生先完成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1)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五,并涂上颜色。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

  (2)进行展示交流、鼓励。

  3、光碟出示第103页第5题。

  (把1个西瓜*均分成8份,一个吃了这个西瓜的1份,另一个吃了这个西瓜的3份。)

  (1)用分数怎样表示?谁吃的更多一些?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学*阅读《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思考

  2、交流: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3、读了这些图文,你想到了什么?

  五、质疑问难;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分数。

  2.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思维能力。

  3.经历运用符号和图形描述二分之一的过程,建立符号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4.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感知分数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五一长假,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

  生:去了!

  师:智慧老爷爷领淘气和笑笑也去旅游了。路上,智慧老爷爷给淘气和笑笑买了四个桔子、两瓶可乐,还有一个比萨饼。想想智慧老爷爷该怎样分才公*合理呢?

  生:分一样多,才公*。

  生:*均分。

  师:对。每份分得一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均分的方法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一分、*均分。)

  师:(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头像,取出四个苹果、两瓶可乐)谁愿意到前面帮他们分一下,请举手。(一名学生到前面分苹果和可乐。)

  师:比萨饼怎样*均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师:谁来分一分。(指名学生分比萨饼。)

  师:让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的结果,都该用数字几表示呢?

  生:苹果每个人分2个,(板书2)可乐1瓶。(板书1。)

  师:每人分一半比萨饼,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生:0.5。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能到黑板上工整地写出来吗?

  师:(指1/2)这个数字的面孔有些陌生,请不认识的同学别急。这个数谁知道,怎样读?

  生:它是分数,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说对了,这个数正是老师要介绍给同学们的新朋友,它是一个分数。(板书:1/2。)

  师:读分数时要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半个比萨饼)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就可以用1/2——这个分数表示。

  师:这个比萨饼中有几个1/2?

  生:2个1/2。

  师:2个1/2合起来就是……

  生:1/2,就是整个一张饼。(师补充:用1表示。)

  二、探索新知

  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教材54页“涂一涂”)我们的新朋友1/2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想请同学们在这些图形中找到它并用斜线把它涂出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涂出它们的1/2 。(师指名学生到前面的题卡上涂。)

  师:请其他的同学们把书翻到54页,涂一涂。(生练*,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帮他检查一下,他涂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的新朋友1/2看同学们这么快就找到它,有些不服气,给我们提一个问题。

  师:(指投影上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看这些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能用1/2表示,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这些图形的一半。

  师:看来1/2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师:淘气、笑笑想和智慧老爷爷共同分享比萨饼,看来我们要重新分了。

  师:(出示圆片)这回我们该把这个饼*均分成几份?

  生:三份。

  师:(将笑笑头像贴到其中一份里边)这块给笑笑的,同学们看笑笑得到比萨饼的几份?(生:1份。)

  师: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1/3 。(师板书:1/3。)

  师:为什么用1/3表示?

  生:因为比萨饼被*均分成三份,笑笑得到其中1份。

  师:(把淘气的头像贴到另一份中)那笑笑和淘气两人得到这个饼的几份?

  生:两份。

  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2/3。(师板书:2/3。)

  师:(在剩余的一份中贴上智慧爷爷的头像)智慧老爷爷问:“我们三人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3/3,也就是1个饼。

  师:吃完了比萨饼,智慧老爷爷邀请我们玩折纸游戏。请拿起桌上的正方形手工纸,现在我们把它*均分成四份。怎么折呢?快动手试一试吧!(学生自由折,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展示折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想想你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师巡视。)

  生:我涂了一份,用1/4表示。

  师: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不同的?

  生:我和同桌合作每人涂了一份,共涂了两份,用2/4表示。不过,我们还有个发现,就是我俩涂的正好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一半用1/2表示,所以我猜2/4=1/2。

  师:(惊喜地)真该为你们的发现鼓掌。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我们都该感谢你们!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涂出了这张手工纸的三份,用3/4表示。

  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想像他这样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不同的发现?

  ……

  师:多么完整又清晰的回答啊!你也让我们有了新收获,感谢你。

  师:(指黑板)像1/3、2/4 、3/4、4/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们还能举出几个分数吗?

  生:7/8 、1/10、3/9 、16/17……

  师:我们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让我们更加接*了分数。同学们,分数和我们身体各部分一样有自己的名称。如:(师用尺画横线写)3/4,写分数时我们要先写横线表示*均分,这条横线的名称是分数线。然后写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均分的分数,名称是分母。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分子。看3/4,谁能像我一样,介绍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

  师:(把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四队,课件出示超市场景)分数超市举办超市大赢家活动,答题赢购物卡。比一比哪队赢的购物卡最多,哪队就是超市大赢家。

  (一)课件出示各种水果按钮,由各队自由选择,每个水果按钮链接一道必答题。

  必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两张购物卡。

  1.教材54页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这三个新认识的分数。

  2.教材55页3题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明确分数要在*均分基础上产生。

  3.教材55页第4题。

  (二)课件出示蛋糕和果冻,后面链接抢答题。

  抢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三张购物卡。

  1.考考谁是火眼金睛?(下图中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两幅图通过移一移,都能转化成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对学生渗透数学中转繁为易的思想。)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了分数,知道一半用1/2表示。

  生:我知道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还知道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师:我们今天对这个新朋友还只是刚认识,随着今后的学*我们会更加熟悉它,并熟练使用它。

  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感觉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起点远远高于我的预设,他们对分数并非一无所知,而我完全是站在从用“一半”引出“二分之一”,再到自己折出“四分之一”,步子跨得小,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充分放手,所提的问题缺乏挑战性,空间不够大。但也因为学生的起点高,节省了课堂时间,还使整个课堂生成了些许精彩。

  2、折纸游戏认识1/4、2/4 、3/4、4/4。这一环节将折纸游戏局限在只折正方形手工纸。这样局限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也使教学的气氛不够轻松热烈,学生的兴致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能够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那么,学生的兴致就会更高涨,教学气氛会更活跃,生成的课程资源会更多,学生的认知也会上升一个层次。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适合学生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总评: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本课教师从创设“旅游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知识,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了2/4=1/2,4/4=1。因为这种发现,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主动的建构。

  三、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堂中,教师本着扎实、有效的教学原则,合理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还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例如,课堂练*采用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超市大赢家”的形式,进行深化练*和巩固。在学生精神上已经有些疲乏的时候,练*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眼球,激起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践的兴趣。教师设计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地深入,知识的后继性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成为全课的点睛之笔。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5

  课题 分数的再认识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五上第三单元教案1。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同学们认识分数吗?你对分数都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谁 能给老师讲讲,二分之一表示什么?

  1/2和1/3哪个大?

  出示大小不同的图形,现在你觉得哪个分数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分数的奥秘还挺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探索分数的奥秘。 谈认识。

  指名说。

  自由说。

  观察,思考,回答。

  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复*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活动二 1、这里有三盒笔,你能从每一盒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指导拿笔。

  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拿得对吗?

  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2、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出示图片)

  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3、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指名3人上前拿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指名说。

  再请三名同学判断三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

  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比较。

  讨论,指名汇报。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三 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口”,请你画出这个图形。

  2、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巡视指导,引导说清思考过程。

  3、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的分数。

  4、分别画出各图形的1/2。

  5、捐零花钱。 独立完成,展示不同答案,教案《五上第三单元教案1》。

  独立填后,交流。

  按要求涂色。

  画后交流: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组内交流,说清理由。 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中来。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拿出它的1/2 部分

  6枝 3枝

  8枝 4枝

  8枝 4枝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课题 分饼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及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出示教材情境图,并配上故事。

  3张一样大的饼*均分给4 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猪八戒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分饼”这个问题,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观察,倾听。

  充分利用课本的情境图,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既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活动二 1、请同学们拿出3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代替3张饼,帮八戒分一分。

  讲清要求,巡视指导。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操作思考的过程?

  显示教材的分法。

  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有这样的两种方法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

  2、下午化缘的时候,猪八戒更卖力了,到了傍晚时分,猪八戒已化缘到9张饼,他高兴地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均分给4 个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八戒想了想,用刚才你们教他的方法,不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猪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的分法让大家分享一下。

  2张又 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先写整数2,再写分数 ,分数紧挨着整数,分数线要对齐整数中间,合起来就是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现在请同学们先齐读两遍,然后再写一写,看谁写得又快又美观。

  3、我们帮猪八戒解决了两个分饼的问题,得到了这些分数,观察一下分数的各部分,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与1相比,哪个大?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4、小结:谁来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和带分数? 以小组为单位。分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

  汇报时上台演示,边做边说

  观察,记忆,理解。

  动手操作。

  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

  倾听,记忆。

  读,写。

  讨论,了解特点。

  随便说。 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在活动中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用不同方法的演示,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为下一个实践操作活动作好铺垫。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举例,结合情境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活动三 1、 找朋友

  出示几个分数。

  2、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3、以7为分母,写分数。

  4、看图,填假分数和带分数。 判断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在书上完成,交流。

  独立写,汇报。

  完成在书上,同桌交流,再汇报。 练*结合情境,既注重基础,又促进学生的发展,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分饼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 假分数≥1

  带分数:由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分数 带分数>1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