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清明随笔 (菁华5篇)

首页 / 随笔 / | 随笔,清明

又是清明随笔1

  今年的清明节眼看要临*了,春雪沸沸扬扬地飘了好几天后,住宅小区侍弄花园、兼顾看守自行车的老夫妇,一直以来被孩子们唤作“花奶”和“草爷”的忙碌里,早醒的草芽儿,探头探脑地张望着,在我惊诧又空洞的目光里,迅即掩隐了。还有几株碧桃树的枝梢间,也隆起小如米粒又不甚清楚的芽苞,疙里疙瘩的。有天中午,阳光和暖,我站在花园前,似乎听见它们的絮叨,一会儿对身旁沉睡的月季,一会儿又对几米开外“七里香”。

  那些场景像是岁月的印章,抑或一段安静的文字,还有爱,时光的利刀闪过即戛然而止。

  母亲和婆婆,各自忙着准备清明节的纸钱。黄灿灿的金箔纸折叠的元宝,一张一张拓印的冥纸,都在无声地暗示清明节。

  家附*一个稍大的丧葬用品店里,一摞摞一沓沓,从某地的工厂,或翻山越岭,或辗转数日,挤着赶着,抵达后挤挤挨挨叠放着许多上坟祭祖用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讨价还价之后,在某处停留几天或者一小会,即刻起程,奔赴最终的目的地——坟。不管中午傍晚,每次路过,目睹他们忙碌的身影,无丁点的哀思,倒是庆幸生意的红火,有点讥讽又无比真实。

  年年一样的清明,年年不一样的拜祭。不知那些亡灵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祭拜。而祭拜先祖,也算是清明的一种别样情节,让一种幽幽的释怀得到满足。

  一直以来,我们遵从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坟祭祖的*俗。说来也怪,祭祖的祭品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扁豆芽,凉拌或是小炒皆可。

  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美德的*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也盛开在那座有着父辈们跨进的永恒土地上……

  先人的墓地,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默默无语的田野里,望着先人的栖息地,感到时光在凝固,思想在凝固,记忆在凝固。春雷惊醒了万物,为何不能惊醒父亲?

  去祭祖,是因为思念,也是因为感恩。然而,感恩与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节,只是清明节,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怀推向了及至!

  有闰月的年份,坟上的土是不能不填的。每年,三叔或者四叔都会提着木锨侍弄坟堆。堂哥在坟地附*的土坎上挖土,让我们背土。这一天,贯穿在春天里,也贯穿在我的生活里,像一片定格了季节的剪影,在注视里静静地流淌缓缓地流逝,总使我难以忘记……

  印象深刻的一次,阳光还算温暖。我们十几个人,每三人一组,背着背篓,一字排开,由堂哥装土,而后一个接一个,将土背到坟包上,由叔叔们负责将土匀称地分摊开。三叔初步规定我们每人要被三背篓,说一个坟至少需要三背篓。可在背土过程中,三背篓远远不够。我背土的时候,堂哥照顾我装的不多,而我歪歪斜斜地从地头踉跄着背到坟前,土已经撒的所剩无几,倒是我成了土人。即便那样,我坚持背够了我的三背篓土,勉强的再也不能勉强,但心里觉得踏实安稳。至于每个坟上是否有我丁点的辛苦,我无所谓。每人背了三背篓之后,继续背。我得到赦免,无须再背,即使我硬要求着背一次,也是在妹妹弟弟们的帮助下得以完成。

  我不孱弱,我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在家人看来,我需要呵护,我必须被呵护,总处于被关照的行列。家人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有多失败有多优秀有多坚强,只要你是那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你的喜怒哀乐都在他们的'惦念里,尽管*时无声无息。

  坟上的土填的差不多了,我们开始点香、烧纸钱、插花、献祭品,还要点燃一支烟,插在芨芨草的茎秆上。一炷香的飘渺里,崇敬在心底升腾;逐一献上各自从家里带去的祭品,为孝道描摹细节;焚几许纸钱的瞬间里,泉涌的思念纷至沓来,连三叔都眼圈红红的,叩首、磕头的礼仪中写满虔诚。面对土堆里深爱过我们的人或是我们深爱过的长辈们,我们今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怀念。

  那暖暖的阳光,浅浅淡淡的铺洒在我们身上,有些漫不经心,又有些专心致志,无论怎样,黄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亲人们,或许为这暖暖的春光,等待了漫长的冬日。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淡淡地走来了。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风俗里,怀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尽管我出生的地方与父亲长眠的山头相距不到百里,然而那里的清明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我被清明牵绊着,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管是我出生的积石山下的小村庄,还是父亲永久守望的山村,清明对于我是一样重要,感恩的心和思念的情感是不容怀疑的。我的万般哀思,从不同的方向,随缕缕春风,涌向那一个个黄土隆起的坟堆。

  愿生者更美,逝者有所归。

又是清明随笔2

  又是一年清明时

  五年过去了

  终于大家再说起爷爷的时候,语气不会激动,眼角不会湿润,听到奶奶突然哽住的声音,心还是痛了一下,但郁结的情绪随着海浪一层层推开,扩散到了远方,我知道,爷爷永远是那么温柔体贴,不舍得让家人难过,所以让大海来带走我们悲伤的吧

  大海,爷爷最爱的大海,现在应该是我们和他距离最*的地方了吧。有多少人像他这么坚持,从决定游泳开始,就风雨无阻,一天不拉地日日和大海约会,有好多照片,都是他在飘着雪花的海边照的,身上还是游泳下水的打扮,问他冷不,他不以为意地摇头,摸他的手,是温暖的。小的时候,觉得好神奇,我常跟同龄的孩子夸耀,我有个这么棒这么有运动神经的爷爷,有着晒过古天乐的健康肤色,走路虎虎生风像个小伙子。满足得看其他孩子羡慕的表情。有很多的回忆啊,都落在大海了,他和我一起玩过球,放过风筝,沙滩上大大小小的脚印,耐心的爷爷,没有运动神经的孙女,确实也很难为他啊,放着和高手较量的沙滩排球不玩,跑来和我玩传球接球。脑海里还有因为快要下雨奶奶阻止他游泳他一脸争辩的撒娇样子,真的是在撒娇呢,说什么很快就回啊,然后趁奶奶一个不留神就冲到楼下扛自行车了

  回忆是种毒啊,不侵五脏六肺,只侵心神,尤其是在这个时候。黄色和白色的菊花,是什么寓意?真金白银吗?春天的菊花,明显蓬得不够开,花瓣本来就细长,剥下来后,现在更瘦了。不喜欢花与金钱挂钩的寓意,看着在海面*脚边洒下漂浮着得花瓣,寡淡清冷,很像羽翼凋零,海水很凉,带它们走,去到天海相接的地方,也算有了归宿。爷爷喜欢菊花吗?好像不记得了,原来奶奶家有养过花的,一丛一丛的杜鹃,过年的时候,会很仔细用纸包起来,如果在另外一个国度,爷爷也会好好照顾好那里的花吧

  很奇怪,这么多年,很少梦到他。只是在他刚去世的时候,天天晚上梦到他,然后哭着醒来,有一天,梦到在奶奶家的阳台,他很好笑地看我笨手笨脚地晾衣服,然后忍不住亲自上阵帮我,我捧着之前晾好的床单贪婪地嗅着上面的太阳味,他忽然正脸说,以后不要梦到我了吧。我忽然就愣住了,他没有在意我的疑惑,自顾自地笑着,梦醒了,我茫然地大睁着眼睛,好半天都没反应过来,但自从那个时候开始,真的几乎没有做有爷爷在的梦了

  好像那也成了一个情绪的转折点,人也没有那么感性了,不会动不动就哭,忍不住就发脾气。爷爷啊爷爷,你连生者的生活都想周全了吗?你怎么可以这么温柔呢?!!!

  爷爷在的那个国度,一定是个美好的地方,我可不可以有野心的想,也许在那里,他会遇到外公呢?同样也是个可爱的老人,严重的口是心非,嘴里不饶人,心里软的几乎是包水了,他不太笑,小时候害怕他的严肃,长大了回过头比对儿时的事情才发现,他的宠溺,满满的,什么容器都装不下。对不起,外公,我还是懂事太晚了

  两个人的遇见会是什么情形?一假想就觉得好有意思,两个性格截然不同但都是善良的人,应该也会相处的很好吧?爷爷好像不会下象棋啊,外公请你要让着他;外公没下过厨房啊,爷爷教外公做饭吧,他很聪明的,保证一学就会了……

又是清明随笔3

  春色微寒,草木吐青,转眼又*清明时。

  清明二字,曾经于我而言,没有太多的感怀,但自父亲走后,每*这个时节,内心难免惆怅万千。父亲病重时落寞而凄寂的身影总是会不时浮现于脑海,莫名地,一股针扎般的酸痛感就会如游丝般的盘踞在心房。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三年多了,期间从未以只言片语去提笔悼念父亲。不去提笔,不是因为不想念,而是太怕触及内心深处那根一触即发的弦,让哀伤遍野。

  父亲咽气那天,正值初冬,落叶纷飞,寒气袭来,四野有些萧瑟。

  立于床边,望着呼吸已*衰竭的父亲,我们都束手无策,更感茫然,像个溺水的孩子,只能绝望地等候死神的宣判。

  母亲说,你爸爸快要走了,你快去学校叫回萱萱和诗豪,让他们见最后一面。

  泪流满面地拉着女儿和侄子的手,奔进父亲卧房时,母亲、二姐、哥哥他们都已悲痛地跪倒在父亲床位前,凄凄哀嚎声淹没了父亲痛楚不堪的喘气声。

  屋子里到处充斥着生命将息的腐气。

  生命的凋零,有时真的就像被寒风猛烈刮下的树叶,一眨眼功夫,就气息临绝。除了困难急促的喘气,父亲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和神情与我们告别了。

  也许,父亲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刻会来得那么快,快得如天空掠过的一道闪电,怎么突然间,自己就一动不动,不能言语了。

  20xx年的秋天,父亲的动作莫名变得有些僵硬和迟缓了,在县里几家医院检查了数次,终不明就理。为了查明病因,母亲和哥哥陪着父亲去南昌检查身体。那天,父亲做了胃牵引手术检查,对于年*七十岁的父亲来说,做这种检查很是痛苦和危险,但父亲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劝导,咬牙坚强地做完了这项检查。

  母亲说,父亲做这项检查时,心中是捏了一把冷汗的,好在检查中没出意外,随后便开始一心等待检查结果。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突出其来的噩耗会连夜袭来,打乱了所有人的步调。

  大姐下乡回单位值班的途中被一辆飞来的小面包车撞飞在地。当她被好心人士送往医院时,医生说,已经晚了,你们家属还是早点准备后事吧。

  这声音就像从地狱里传来,让我们从头凉到了脚,我们僵在那里一动不动,冰冷的日光灯下,全是刺眼的白……

  二姐夫忍着心中的剧痛,理智地说,得通知你母亲和她儿子回来,操办你大姐的丧事。

  二姐夫这句话,就像重锥敲在了我们所有人的脑门上,尽管痛彻心骨,却让我们清醒过来,心里再伤痛却也不能让大姐暴尸在外。

  拨打了爱人的电话,哽咽着告诉了他家里发生的这一噩耗,并叫他连夜将我母亲和外甥接回永丰,并嘱咐他切莫告诉父亲,大姐的真实情况,只说还在抢救中,并让父亲和哥哥留在南昌等待检查结果。父亲身体弱,又刚做了检查,我们不想让他再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

  当我泪流满面地诉说完这一切时,时间已*深夜十二点。

  半个小时后,哥哥拨来电话说,他们一行人将全部返程回来,不等检查结果了。

  怎么办,父亲也要回来?

  二姐夫说,也罢,自己的女儿出殡前,总得让他见上最后一面。

  可是父亲刚做完检查,身体已很虚弱,又怎能经受得住这么沉重的打击?母亲年岁也已大,女儿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块肉,白发送黑发,叫她一时怎么承受。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缓冲期,瞒住他们说是在抢救。尽管知道大姐依靠呼吸机维持脉搏跳动,这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安慰,但好歹胜过抚摸一具冰冷的躯体。

  所有在场的亲人商定,在父母赶到医院前,我们全部要忍住悲伤,不允再掉眼泪,否则瞒不住精明的父母。

  凌晨三点半,父亲在哥哥的掺扶下与母亲、外甥、爱人跌跌撞撞地奔进了急救室。我们惶恐地迎上去,装出要保持安静的神情,劝说道,爸、妈,别着急,医生正在积极抢救。

  是的,医生在测血脉,在翻眼皮,在换药血,但我们却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

  我们没有让父亲太靠*手术台,只是让他在几米开外看了一眼,便劝父亲先行回去休息,不要影响医生工作。实在困乏的父亲见我们语调说得较为轻松,也怕自己的声响真会扰了医生工作,便在爱人和哥哥的护送下,回往了家里。

  而母亲不管我们怎么劝说,就是不肯离开急救室一步,待父亲走后。母亲抑制不住地去查看大姐的瞳孔,并抚摸大姐的脚板,突然间,就放声地嚎啕大哭起来……

  灰蒙的瞳孔,冰凉的脚底,这一事实,怎么也骗不了精明的母亲。大姐脚上穿的袜子早已擦得破烂不堪,手掌、肘关节,各处都是擦伤、裂开的瘀肿血块,面目凄惨,让人心酸。

  母亲悲怆的哭泣,引得所有人又嚎啕大哭起来......

  大姐是多么痛苦不甘地离别这个世界,但她的亲人都没有聆听到她最后的声音。

  那一夜,我们一宿未眠,都只顾着悲伤,却忘记了还有父亲在漆黑的夜色下孤零零的惶恐等待……

  天空破晓,当我搀扶着双眼浮肿的母亲,踩着晨露的湿气,回家添衣时,灰暗的屋子里,却见父亲端坐在大厅的椅子上,孑然孤寂。见了我们进来,他满心期待地探出身子,急切问道:“情况怎么样了?”

  母亲抬头,一脸悲戚:“还能有用吗?”寒冷的声调,让空气瞬间凝固。

  父亲怔坐在那,刹那间就失去了表情。

  几天后,父亲对我说,你妈妈这句话就像一把尖刀扎在我的心门上,让人无以招架。虽然,我回到家里,但心里却一直在盼着消息呀,听你们说在抢救,我是满怀希望的呀,我呆在家里,何曾合过一眼?

  父亲的话,让我的泪水差点又喷涌而出。

  大姐抢救无效的消息,让父亲的精神全然坍塌。

  我常想,如果上天不带走大姐,父亲是否不会那么着急地离开我们?

  那时,父亲自理能力急骤下降,必须有人搀扶才可走动,坐在椅子上和躺在床上也需要人来相扶。南昌医院也发来通知,告知父亲是肺癌中期,考虑年纪偏大,以中药调理为主。但我们那段时间一直忙着大姐案子和丧事办理等繁杂琐事,几乎忽视了父亲的感受。我也无从知道,父亲那段时间是怎样打发那一天天难熬的日子。

  大姐的案子是在大姐遗体送往殡仪馆火化那天才告破的。那天,天空下着蒙蒙的细雨,父亲因身体之故无法参加自己女儿的出殡,只是一个人在家默默流眼泪。每次我们出门,丢在身后的一定是他落寞、孤独的身影。

  当大姐的丧事告一段落时,我们才发觉,父亲的生命猛然间就拐入了不可回天的衰竭,搀扶着他行走时,感觉他的动作已是十分的笨拙和缓慢,像是戴上了沉重的镣铐,只能以一寸一寸的细碎步子,艰难地移动着僵硬的双腿。他的神情开始变得木然,他的目光总是透着一种冰冷的寒,哪怕是面对他曾经疼爱的儿女。

  苦不堪言的疼痛如蚯蚓似的开始四处钻入父亲的肌骨,侵蚀着他的每一根神经。父亲的面容也在日渐消瘦,由最初的淡黄色继而转为黄褐色。昼夜不停的咳嗽,日趋渐紧的呼吸,已让父亲甚少言语,除了一日三餐的机械吞咽,就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滴嗒滴嗒,听着秒针的声音,从白天坐到夜里,又从夜里坐到白天。偶尔盯着某个物体时,目光就像放飞的轻气球会有所飘移,随后又一动不动地死死盯着......

  自行走不便后,父亲卧房已由原来二楼的西北方向的房间搬到了一楼的东北方向的房间。周边高耸的楼房终年遮住了四处弥漫的阳光,让屋内显得更加阴湿潮重。父亲虽然穿着几重厚厚的棉衣,手脚却依然不见温暖。偶尔,阳光灿烂,气温有所上扬时,我们就会扶着父亲坐在屋檐下去晒晒太阳,帮他揉揉四处泛疼的肩胛和脊背。父亲的神情,常会引来路人的关注和侧视,一些原来时常见过父亲在公园里散步的邻里会好奇相问:“老刘这是怎么了?前阵子,不都见他好好的,还常见他在公园里行走吗?怎么一会子就变得今天这样子了?”

  外人自不能明白父亲所承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疼痛。精神上的彻底坍塌,导致病魔像狂风扫落叶一样袭卷了父亲元气不足的肉身。艳阳下,望着谈笑风声的矫健路人,听着来来往往的汽笛喧嚣。他的目光偶然也会流露出对生命的一丝眷念,但更多的却是无可奈何。任何药物,都已无法阻挡父亲身体的枯萎。多数情况下,呆在父亲身边,多是我们在说,父亲只是默默听着,我们无法洞悉他心中所虑所想,只是偶尔听到他漏出一两句这里痛,那里痛。

  父亲的沉默寡言,让母亲很是担心。静处下来,母亲便会相问,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还有什么话语想交代我们。但父亲只是摇头,问得紧了,也就是嘟嚷一句,没有什么话要交代了,这让母亲有些失望。也许母亲是想听听父亲的一些倾吐,但对于心思向来不喜外扬的父亲而言,又怎会在万念俱灰时作一番情深意切的表达呢。

  那时,我们一直以为父亲可能感知时日不长,所以,面对红尘,万事倦怠。一日下乡时,听得母亲打电话告诉我,你父亲今天念叨你去哪儿了?并问怎么没见你的身影?可能前阵子你常帮他推拿、按摩,让他心里有了一丝依赖了。我听了,心里是又暖又酸,暖的是父亲心中原是有我们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酸的是父亲需要我时,我却不能陪伴在他身边。

  父亲后来连起身、穿衣都无比困难了,他拒绝再出门晒太阳。除了饮食,终日便是躺卧在床上。

  父亲离世的前一天,我与母亲轮流看守。母亲守到了深夜十二点,我从十二点开始看守病床上的父亲。父亲的房间连日照着灯光。泛黄的灯光映照着父亲越来越困苦艰难的呼吸,他张着嘴,进气声一声比一声紧,一声比一声急促。面容*似一具张嘴呼吸的腊像。

  夜里,寒气逼人,四野俱寂,唯有父亲的房间在闪烁着孤零零的灯光。偶尔靠*父亲床边,握着他的手,拿起或放下,已引不起他任何回应,轻声叫唤一声爸,也没见他有多少神情流露,只是依稀可见有微微的眼泪打湿在眼睑深处......

  次天的午后,阳光半隐,云色如霭。父亲在一声划破天际的哀吼声中崩然离去。这也是我第一次目睹至亲在眼皮下耗尽了生命最后一缕气息。父亲离世的情景,像一组千年不化的浮雕,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脑海里。

  父亲走后,帮着母亲整理父亲的遗物,发现衣柜里的不少衣裳齐整如新。母亲说,你们这些年买的衣服,他基本都没穿,他穿来穿去还是喜欢以前的中山装和旧棉袄。父亲健在时,衣着较为寒碜,尽管给他添置了一些新衣,但多半被他压在箱底。*日里穿的,总是那几件被岁月磨皱了灰白旧衫,我们劝他穿好一些时,他也总是反驳我们,这衣裳哪里不好,哪里就不能穿了呀。对于我们给他添置的新衣,他也时常埋怨,乱花了钱。

  父亲的丧事办完后,家里显得极为冷清。进门,我们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咳咳咳”咳嗽声,抬眼望见的只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瓷板画像。母亲时常独自垂泪,偶尔抬眼望见父亲画像时,会说,照相那会,正是你父亲食量最好,身体发福时,哪知,才多长功夫,就说走就走了呢。

  怕母亲闷在家里黯然神伤,有时间,便会挽着她的胳膊上街闲逛,一条街,一条街,任由时光随意晃荡。自大姐和父亲在一个月里先后离去,母亲心境有了一种大悲大痛大哀后的*静,她开始讲述着父亲生前的一些故事,有我熟悉的,也有我陌生的。

  母亲说,你父亲年轻时也曾激情热血过,少有落脚在屋,不沾家务活,不是跟着这帮人这里窜就是跟着那帮人那里窜。那时正值十年动荡期,社会上分为几派,争锋相对,互相打斗。这种纷乱的现象也波及到了林场。母亲刚产下幼儿,不喜归入任何派别,坚决置身事外,更不许父亲卷入其中。但父亲是文化人,能写会画,又是当时场里唯一的高中生,便总有一波又一波的人马前来家里蛊惑、游说。父亲终没能听从母亲的劝导,也抵挡不住热血沸腾的诱惑,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其中。后来,动荡结束,父亲反反复复写了*一尺厚的交代材料才过了关。母亲说,当时那几个帮派的头头子被杀头的杀头,判刑的判刑,因你父亲只是帮衬着写些文字,并没有卷入实质性的争斗,才幸免一难。我无从知晓,当时林场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云谲波诡的争斗,父亲又历经了怎样跌荡起伏的岁月。只可惜了那一尺厚的交代材料在搬家时烧成了灰烬,我已无法从中窥见一二。母亲说,自此后,你父亲如霜打的茄子,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变得谨小慎微,变得怕事胆怯,他开始窝居在家,安心带小孩,做家务。

  或许是年轻时能够幸免于难,让父亲失去了向上攀岩的凌云壮志,自懂事起,我所认识的父亲很是忠厚本分,刚直、正派,从没有什么宏伟远大的目标,只是安安份份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他当过会计,分厂的副厂长等,多是主抓单位业务,也是我们所戏言的“军师”。在我年幼时,时常能见职位高于父亲的单位领导,三顾寒舍来请教于父亲。母亲工作上需要撰写的各类先进事迹材料也多半是由父亲主笔、润色,拉框架。母亲常说,比你父亲学历低的诸多同事,后来都混得风生水起,唯你父亲老实如牛,年年在原地上踏步。

  母亲希望父亲能如其他八面玲珑的男人那样,加官进爵,也好让全家脸面生光,但父亲耿直老实的禀性难以更改,更无旭日东升之荣耀,始终甘为他人做“嫁衣”。为此,父亲没少受母亲的数落。许是遗传之故,父亲膝下的四个儿女,也没有一个生得口齿灵俐,巧言如簧。其中两个女儿还如父亲一样,年少时都嗜书如命,爱捧着母亲眼里没有一点实效的“光明经”,打发葱茏而漫长的岁月。

  父亲过于安守本份的老实个性虽然不招母亲待见,但却为外婆所欣喜。听母亲讲,当年,外婆就是看中了父亲高中学历与老实性格,便作主将自己十里八村都有名的能干长女许配给了父亲。外婆原以为,这是为女儿谋得了一个好姻缘,然而婚姻能否美满,又岂是人好二字可包罗。没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志趣爱好,夫妻哪能有长久的愉悦相伴。父亲和母亲志趣、性格皆南辕北辙,不在同一道上。父亲喜欢看书,母亲喜欢闲聊;父亲*素寡言少语,母亲恨不能用大嗓门塞满整座屋子。在我印象中,家里常年埋藏着一点即着的火药。或因为父亲喝多了酒,或因为打碎了几个碗,或动作迟缓了些,诸多拧不清的家庭琐事,都可以点爆一场旷日持续的家庭战火。爱情对他们来说,就像天边的神话,一个沉浸于书中探寻,一个只能望月长叹。但尽管如此,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硬是一个接一个的从“烽烟战火”里爬到了人世间。据母亲透露,在过世的大姐手上,还夭折了一个年仅数月的兄长。

  许是父亲少言,每次见了他们吵架,我总是甚为同情,不忍见父亲常年隐忍,便会斗胆为父亲帮衬几句。母亲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是父亲阅读再多书籍也无法企及的。在争执中,父亲沉闷的解说词时常淹没在母亲高亢的声调里。只要一开腔,母亲就能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倒出嫁给父亲后所承受的满肚辛酸和委屈。年轻时不理家务,婆家隔三差五派人上门催账问钱,如牛马似的累死累活却享受不了自己男人的嘘寒问暖......

  父亲虽然也会在嘴上抗辩几句,但他心里却是知晓母亲内心的苦楚,所以私下里,父亲常说,你母亲确实很辛苦,家里大小事宜基本都是她在打理,所以我就不去逞口舌之利,多数是迁让着你母亲,她要说,就让她说。父亲的大度,让我更是心生敬重。

  年少不更事时,我与生性要强的母亲时不时就会东风吹、战鼓擂,但与父亲却从未有过一丝不愉快的冲撞。父亲对自己的儿女很有耐心,极少打骂,偶尔我们做错了事,也是耐心细致的劝导一番,从不用獠牙般的语言训斥我们。这也使得儿时,我与父亲更为亲*。

  工作之余,回到家,父亲时常要抱起我们,讲一讲他那段风干在岁月里的辛酸往事。父亲听力不好,并非天生,而是患中耳炎时救治不当所致。父亲原本是高中班主任老师最为看中的一名学生,一直被当作可塑之材来培育。然而,谁也未曾料想到,高考前一次体检,却将父亲推入了万丈深渊。父亲怎么也没想到,患中耳炎时,长辈的那次不慎处理,会成为一把锋利的剪刀,剪去了父亲欲以翱翔的翅膀。我不知道父亲是怎样度过了那段痛不欲生的日子。只知道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就像一条活死鱼一样,奄奄一息地挣扎在岸上。他甚至想过吊颈,想过跳江,来了却黯淡无光的人生。我常想,如果父亲听力没有问题,或许就能考入大学,那时,他所迎娶的妻子也许就不会是我的母亲,就不会有我们几个儿女的相继出世。所以说,人生的一道坎,就是命里的一道安排。

  父亲说,你母亲只道我是高中生,在场里有文化,但她岂知一位听力有疾者内心所隐居的自卑。父亲年纪越大后,听力也急骤下降,与之交流,时不时要爆大嗓门,不解者,还以为我们对父亲不恭不敬不孝。后来,我们拨电话至家里,都是找母亲说话,父亲听见电话铃音如避蟒蛇,竟现慌张,急呼母亲。父亲变得更加寡言了。我们不再聊金庸、古龙、梁羽生了,也不再聊那些武功卓群、气宇不凡的江湖人物了。那些刀光剑影的传奇,那些渊源悠长的历史,都随着父亲的衰老,一并远去。一本小说拿回家里,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蜂拥争抢了。一家人围桌畅聊时,父亲鲜有插话,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扒着饭菜,听着我们欢声笑语,偶尔会用茫然无措的目光掠过我们的脸庞。

  岁月不知不觉催白了父亲两鬓青丝,催开了他膝下的几朵蓓蕾。看着我们成家、立业,父亲的眼里流露出欣慰。尤其是看着三个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跳出了林场的院门,父亲更是如饮甘泉。父亲一直甚为钦佩宋氏三姐妹,在父亲心里,总是不知不觉把我们姐妹仨比作宋氏三姐妹。老大端庄持重,老二灵婉秀丽,小女才兼文雅。其实,我们都自知,宋氏三姐妹甩我们何止几条街。但在父亲眼里,我们却是极好的。

  处女作出版上市时,爱人微有不悦,父亲从母亲嘴里得知其心思时,颇为不解,背后与母亲振振有词道,写小说有啥不好,多文雅的一项事业。父亲向人提起我时,眼里也满是光亮。父亲很是喜欢女儿笔下塑造的几位主人公,不经意也会陷入剧情中难以自拔。父亲感叹道,如果你的小说能够搬上荧屏,那该多好。

  父亲走了三年多,我也未能将那个遥远的梦想化作现实。但父亲的鼓励之言却时常萦绕在耳,催我不怠。

  父亲葬在老家的荒山上,那个四野还算*整的稀疏林地里。父亲的坟冢与一面池水相对映。有时,可见到一两只小鸟从林子里窜出,用翅膀沾着水珠子,飞往更远的丛林。

  每年清明,前往父亲的坟前祭拜,竟有时光飞逝,往事如烟之感。我再也不是那个攀爬在父亲大腿上的小马驹,父亲也不再能牵着我的手,走在洒满阳光的小道上。父亲的音容笑貌成为了一道远逝的风景。

  野花开在了荒坡上,蜜蜂落在了花蕊间。一年过去了,周边的青苔和芨芨草又该悄悄爬上了父亲的坟冢吧......

又是清明随笔4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又是清明随笔5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又是清明随笔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又是清明随笔 (菁华5篇)(扩展1)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通用5篇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 1

  又是清明节了。这天我起得特别早,因为爸爸、母亲还有大爷、二大爷要带我去给爷爷扫墓。

  我再次闻到了农村独有的味道。天空格外明朗,空气格外清新,远不是城市中灰灰的天、污浊的味。蓝蓝的天空中挂着几片白云,白云下面是起伏的山包,虽然是土山,但城市公园里的假山是完全不能相比的。山上一棵棵野树生长在悬崖的土里,顽强地把枝条向上伸展着。各种花草在春风的呼唤下渐渐苏醒了,仿佛在向我们报道春的来临。来到这里,你能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上山了,刚才欣赏春景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爷爷的坟在最高的山顶上。对着爷爷的坟,我暗暗对自己说:“爷爷,虽然您不在了,看不到我成长了,但是我一定听爸爸、母亲的话,好好学*,取得好成绩,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爷爷坟头的柳枝轻轻摇摆着,我想那是爷爷明白了我给他下的决心。

  祭拜完毕后,我们原路返回了家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我想起唐大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

  经过几十分钟的汽车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莒溪太太的坟前。我们清理掉墓前的杂草,疏通边上的排水沟,放上供品,点好香、蜡烛,把折好的纸钱烧成灰烬给亲人拜祭,以此寄托对死去亲人的一份思念。我们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叔叔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我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太太能保佑我读书聪明,学*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

  在烟雾弥漫的山野中,我们踏着泥泞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携幼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或一两个姗姗独行,不愧是我们中华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 2

  又是一年清明时。因为放假,父母带我回乡下过清明节。每年清明节,我都可以吃到奶奶包的青团,有豆沙馅、芝麻馅、虾肉馅儿的、春笋肉馅儿的……我可喜欢吃了,简直可以和扬州茶馆的包子媲美呢!

  走进厨房,我撩起袖子就要“帮忙”。奶奶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花:“小祖宗,你先得仔细地看才行!”“嗯”。只见奶奶先把一种叫“艾草”的青色野菜放在开水锅里烫一下,然后捞出放在搅拌机里打碎,成了糊状。随后把它倒在雪白的面团上不停揉搓。很快,面团成了淡青色的。“哦,我知道喽,青团为什么是青色的。”我拍着手兴奋地喊。

  开始包青团了,奶奶把一个青色的粉团给我,让我照她的样子捏成一个碗状,然后把各种馅料放进去,慢慢地捏合收口。可是,我怎么也收不住口,就只得向奶奶“求救”,在奶奶那双巧手下,左一捏,右一搓,我留下的“烂尾楼工程”就能得到“圆满竣工”。一个个青团犹如一颗颗绿色的大宝石夺人眼球,我拿起一个装作往嘴里送“啊呜”――。一旁的奶奶也被我逗乐了。我眼巴巴地看着它们全被放进蒸锅里,恨不能立刻熟了,哪里肯离开半步?我不停地看钟,怎么还不熟呢?”青团终于出笼了,奶奶先盛上一盒,我马上伸出手,却被挡了回来。妈妈在旁说:“待会儿我们要用它扫墓,拜祭祖先。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在清明吃青团的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呢。”原来吃青团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呢!

  下午,我的全家在奶奶的带领下带上青团、甘蔗等果品去拜祭了我的祖先。祖先长眠的地方好幽静啊,真可以用“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了。我和姑姑家的姐姐、妹妹们采了好多野花敬献在祖先的墓上,我们集体鞠躬缅怀我们的祖先。这个清明节很有意义,让我好像一下子懂得了很多。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 3

  春日里的四月,便是祭拜先人的时节,长辈们带着严肃的心情而去,而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则是满脸的笑意,像外出踏青似的,对乡村有着无限的向往。

  童话中的乡村,有着大片大片金色或浅绿色的麦田。而这里的三月,遍地的油菜花,应该都开好了吧?约莫一人高的花田,望不到边际的金黄色,走*仔细地嗅,还能闻到一股太阳的味道。置身其中,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金灿灿的颜色。

  花田的旁边,总是有着一条泥泞的小路,路的两边,便是小蝌蚪们的家了。而那儿,也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最终的目的地。小路,相当的难走,令人惊讶的却是路旁水渠里的水,竟也这样晶莹透彻,暖暖的阳光照射到水面上,小蝌蚪们便没有了藏身的地方。它们也不惊慌于我们这写些看到蝌蚪而幸喜若狂的孩子,却很暇意地漂浮在水面上,成群结队地享受着日光浴。

  太太的坟,被埋在了山顶,一年没来,这里又变化了许多。大人们决定先去探路,留下刚上大学的小姨看着我们。小姨从不管我们,只是一个人座进车内玩她的手机,然后不时探出头来,叮嘱我们:“当心点啊!”我们丝毫不觉得和我们隔着两辈人,且素未谋面的太太会比小蝌蚪更加有吸引力。往年的三月,天气应该是很热了,大家都脱去外衣,穿着彩色的毛衣穿梭在花田里,金色里又多出了几种和谐的色彩。

  花田的中心,有一块很小的自留地,那儿开满了大大小小的蒲公英。因为比油菜花矮了好一大截,所以,被保护的相当好。“可是这样它们就不能旅行拉!”是满脸稚气的弟弟,我知道,他刚学过《蒲公英的种子》。一个单纯而又善良的孩子。“帮帮它们吧!”弟弟很小心地打碎了蒲公英的‘绒球’,轻轻地将它们捧在手心里,高兴地举过头顶静静地等待着一阵清风,送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去别处旅行。有一颗种子飞进了弟弟的头发里:“别拿出来,我喜欢让它在这儿安家,我能照顾它。”仍是满是稚气的脸,可稚气中却多了一份坚定。弟弟的声音,回荡在花田的上空。

  他的话,像雨水一样浇灌进土壤里,流到每一株植物的心里。

  大人们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很小心地走着,互相掸去身上沾着的绿叶和不知名小花的花瓣。然后满是斥责地说我们:“你们怎么搞的?身上弄那么脏!?快点,过来掸干净!”“辰辰,你多大拉?还和着他们瞎胡闹?!”“聪聪,你手上拿的是什么?赶快扔掉!”“小蕊,不是让你看着他们吗?你瞧瞧!全湿了!”……

  弟弟口袋里的彩色小石子,撒了一地;聪聪手里被用来装小蝌蚪的塑料袋,被扔进了水渠,溅起了无数水花。它们奋勇向上,但最终,却是落下,落下。好几只蝌蚪,被困在了袋子里,它们用自己的小尾巴,使劲地敲打着袋子。弟弟跑过去,很小心地拨开袋子,放蝌蚪们出来:“走吧!走吧!赶快去找你的妈妈吧!”“叫你别去碰,你偏不听!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很响的一个巴掌,弟弟惊呆了,我也惊呆了。眼泪从他的眼角大颗大颗地落下来,打到满地的彩色石子。他先是啜泣,很小声的那种,肩膀一耸一耸的;然后便是放声地大哭,哭声中满是委屈和倔强。

  一阵风从天空中飞过,带着弟弟的哭声飞过。无边无际的油菜花,随着清风摇曳,像妙龄的舞娘,踏着春天的飞毯飞过。

  一切的辛劳,都付之一炬,蝌蚪,石子,油菜花和蒲公英。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汽车的远离而悄然逝去。我突然感觉到一阵前所未有过的疲惫。那些大片大片的金色;那些成群结队的生灵;那些五彩斑斓的大地的结晶;那些像白雪或水晶球一般的旅行者以及那些回荡在花田上空的阵阵爽朗笑声,都将深深地烙入我的内心深处,慢慢演变成我对于春天,对于乡村的美好回忆。

  归来的路上,我一个人座在车子的最后,望着窗外发呆。真的很累啊!“姐姐!”弟弟跌跌撞撞地跑过来,伸出小手,说:“姐姐,你看!” 一棵残缺不全的蒲公英静静地躺在弟弟的手掌心里。“我刚才偷偷藏在帽子里的。嘻嘻!我要带回去给小宇看。”弟弟已经恢复了他的快乐,丝毫不介意也不记得刚才发生过了什么事。“被你打败了!”我努力地摇了摇头,微笑重新占据了我的嘴角,我又找到了春天:“记得小心收好哦!” 弟弟使劲地点点头:“这是我们的秘密,好吗?”“咿!你好象在做广告哦!”“哈哈哈!”弟弟做了个鬼脸,小心翼翼地把蒲公英又一次藏进了帽子里,然后唱着不知名的儿歌,再一次跌跌撞撞地跑开了。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 4

  是清明节,拜祭祖先,来墓前扫墓。大家为要扫墓吗?由民族的传统演*而来的。

  古代的,就,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俱佳而得名。后来,皇帝纪念忠臣介子,把这天叫做寒食节(也的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就成拜祭祖先的日子,是民族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我家也不例外,扫墓和拜祭祖先是要的任务,一大早,在外公外婆的号召下,向县城的东南进发,我骑着自行车,飞快的到达目的地,锁好车后,开始上山,大概刚下过雨,再加上山路是土铺成的,湿滑,难走,上名牌运动鞋可遭殃了,被搞的"全身"泥土,山上的景色不错的,放眼望去,可以连绵起伏的群山,还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鸟叫声……了一段艰难的路途,来外公家的祖墓前,墓前有杂草丛生,去年刚刚清理吗?此时,我脑海里浮现出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的生命力强,仅一年的工夫就把大墓都遮蔽了,割草的任务很艰巨,我拿出镰刀去割草。我拿起镰刀,就往野草用力的砍去,野草不但被砍掉,反而手还被割出血来。这情景急忙教我割草,说:"割草先得把草搂紧,用力把草往下压,再用镰刀用力割,把草割掉。我教的方法去做,果然草都被我割掉了。在我和等人的努力下,终于把草割光了。我还帮助扫地,打扫了地,恭恭敬敬的摆上鲜花,打道回府。

  清明节,很累,但我兴,学知识,用的劳动,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我想是很有意义的。大家想必也去扫墓了吧?不妨把你们的扫墓过程也我吧!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 5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清楚清明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只是觉得这一天没有国庆节、儿童节那样欢庆热闹。人们的脸上少了一份欢笑,多的却是一份沉重与忧伤。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后,我才对清明节有所了解。婆婆三年前离开了我们,还记得婆婆的棺木被黄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哗哗直流。我也说不出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长这么大第一位亲眼目睹离去的亲人,我伤心,的是不舍。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全家人像往年一样到乡下祭祀扫墓。穿过开满金黄色油菜花的农田,我放眼望去,山还是那座山,婆婆的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只是坟头又多了些杂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爷爷的带领下用锄头等工具把杂草清理干净,并把它们扫到一块空地用火烧,听说是为防止起山火才选择在空地的。我看见爸爸在角落烧一种黄色的纸,便好奇地问:“烧这个干什么呀?”爸爸回答说:“这是纸钱,烧给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点点头再也不愿多问,因为我知道,他们心里很难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吗?

  爷爷点燃了香蜡,伯伯铺好了垫子,我们长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坟前磕头。我跪了下来,望着随风摇曳的烛火,仿佛看到了婆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充满爱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对我的爱护与念叨,也似乎听到了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我的小名。记忆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听爷爷讲,她年轻时是位生意能手,那时她家因为做布匹生意成为当地的一户富裕人家。后来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变得一无所有,并逃亡到桃源乡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坚强地生活。婆婆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因为旧疾瘫痪了,从我有记忆开始,她几乎就没出过门。婆婆虽然手脚不方便,但还是很关心我们,听爷爷讲,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孙后代。

  灰蒙蒙的天依然下着细雨。烛火熄灭了,鞭炮声震耳欲聋。婆婆,清明节到了,我们又来看您啦!知道我们有多想念您吗?您听到我们正在向您问好吗?您一定也在天上关注着我们吧!这样您就不会寂寞了。

  站在坟前,我一边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丝寒意,一边胡思乱想,忽然记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我的脸颊湿湿的,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又是清明随笔 (菁华5篇)(扩展2)

——又是清明随笔范文五份

  又是清明随笔 1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家是否去扫过墓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回老家拜山,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一次机会。我们回到老家,吃完午饭,便向山出发了。

  火辣的太阳晒的我们又增加了一点疲倦,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山顶,我就拿起扫帚扫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叶,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亲人和我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一会我就扫好了,每次祭祖时,我们都会想起为他们烧一些纸钱、放置一束鲜花。说着我就拿了伙计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妈妈却有点难过的为他少了一些纸钱。爷爷把一些鸡肉、美酒和水果摆在墓前,祝愿他们能在天堂的那一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了我祝福他们,我们便跪了下来,好想在为祖宗守灵,愿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安、生体健康。祭拜完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机点燃鞭炮,放完后就走了。

  我临走时,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坟墓,擦干了眼眶的泪水,随着下山了。心里怎么感觉在百爪心挠?但我也许愿祖宗能在天堂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快乐。通过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来祖宗在天堂的那一边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生命不是游戏,那么大家在清明节有木有拜过山呢?

  又是清明随笔 2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家是否去扫过墓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回老家拜山,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一次机会。我们回到老家,吃完午饭,便向山出发了。

  火辣的太阳晒的我们又增加了一点疲倦,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山顶,我就拿起扫帚扫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叶,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亲人和我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一会我就扫好了,每次祭祖时,我们都会想起为他们烧一些纸钱、放置一束鲜花。说着我就拿了伙计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妈妈却有点难过的为他少了一些纸钱。爷爷把一些鸡肉、美酒和水果摆在墓前,祝愿他们能在天堂的那一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了我祝福他们,我们便跪了下来,好想在为祖宗守灵,愿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安、生体健康。祭拜完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机点燃鞭炮,放完后就走了。

  我临走时,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坟墓,擦干了眼眶的泪水,随着下山了。心里怎么感觉在百爪心挠?但我也许愿祖宗能在天堂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快乐。通过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来祖宗在天堂的那一边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生命不是游戏,那么大家在清明节有木有拜过山呢?

  又是清明随笔 3

  今年的清明节眼看要临*了,春雪沸沸扬扬地飘了好几天后,住宅小区侍弄花园、兼顾看守自行车的老夫妇,一直以来被孩子们唤作“花奶”和“草爷”的忙碌里,早醒的草芽儿,探头探脑地张望着,在我惊诧又空洞的目光里,迅即掩隐了。还有几株碧桃树的枝梢间,也隆起小如米粒又不甚清楚的芽苞,疙里疙瘩的。有天中午,阳光和暖,我站在花园前,似乎听见它们的絮叨,一会儿对身旁沉睡的月季,一会儿又对几米开外“七里香”。

  那些场景像是岁月的印章,抑或一段安静的文字,还有爱,时光的利刀闪过即戛然而止。

  母亲和婆婆,各自忙着准备清明节的纸钱。黄灿灿的金箔纸折叠的元宝,一张一张拓印的冥纸,都在无声地暗示清明节。

  家附*一个稍大的丧葬用品店里,一摞摞一沓沓,从某地的工厂,或翻山越岭,或辗转数日,挤着赶着,抵达后挤挤挨挨叠放着许多上坟祭祖用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讨价还价之后,在某处停留几天或者一小会,即刻起程,奔赴最终的目的地——坟。不管中午傍晚,每次路过,目睹他们忙碌的身影,无丁点的哀思,倒是庆幸生意的红火,有点讥讽又无比真实。

  年年一样的清明,年年不一样的拜祭。不知那些亡灵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祭拜。而祭拜先祖,也算是清明的一种别样情节,让一种幽幽的释怀得到满足。

  一直以来,我们遵从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坟祭祖的*俗。说来也怪,祭祖的祭品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扁豆芽,凉拌或是小炒皆可。

  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美德的*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也盛开在那座有着父辈们跨进的永恒土地上……

  先人的墓地,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默默无语的田野里,望着先人的栖息地,感到时光在凝固,思想在凝固,记忆在凝固。春雷惊醒了万物,为何不能惊醒父亲?

  去祭祖,是因为思念,也是因为感恩。然而,感恩与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节,只是清明节,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怀推向了及至!

  有闰月的年份,坟上的土是不能不填的。每年,三叔或者四叔都会提着木锨侍弄坟堆。堂哥在坟地附*的土坎上挖土,让我们背土。这一天,贯穿在春天里,也贯穿在我的生活里,像一片定格了季节的剪影,在注视里静静地流淌缓缓地流逝,总使我难以忘记……

  印象深刻的一次,阳光还算温暖。我们十几个人,每三人一组,背着背篓,一字排开,由堂哥装土,而后一个接一个,将土背到坟包上,由叔叔们负责将土匀称地分摊开。三叔初步规定我们每人要被三背篓,说一个坟至少需要三背篓。可在背土过程中,三背篓远远不够。我背土的时候,堂哥照顾我装的不多,而我歪歪斜斜地从地头踉跄着背到坟前,土已经撒的所剩无几,倒是我成了土人。即便那样,我坚持背够了我的三背篓土,勉强的再也不能勉强,但心里觉得踏实安稳。至于每个坟上是否有我丁点的辛苦,我无所谓。每人背了三背篓之后,继续背。我得到赦免,无须再背,即使我硬要求着背一次,也是在妹妹弟弟们的帮助下得以完成。

  我不孱弱,我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在家人看来,我需要呵护,我必须被呵护,总处于被关照的行列。家人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有多失败有多优秀有多坚强,只要你是那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你的喜怒哀乐都在他们的惦念里,尽管*时无声无息。

  坟上的土填的差不多了,我们开始点香、烧纸钱、插花、献祭品,还要点燃一支烟,插在芨芨草的茎秆上。一炷香的飘渺里,崇敬在心底升腾;逐一献上各自从家里带去的祭品,为孝道描摹细节;焚几许纸钱的瞬间里,泉涌的思念纷至沓来,连三叔都眼圈红红的,叩首、磕头的礼仪中写满虔诚。面对土堆里深爱过我们的人或是我们深爱过的'长辈们,我们今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怀念。

  那暖暖的阳光,浅浅淡淡的铺洒在我们身上,有些漫不经心,又有些专心致志,无论怎样,黄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亲人们,或许为这暖暖的春光,等待了漫长的冬日。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淡淡地走来了。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风俗里,怀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尽管我出生的地方与父亲长眠的山头相距不到百里,然而那里的清明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我被清明牵绊着,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管是我出生的积石山下的小村庄,还是父亲永久守望的山村,清明对于我是一样重要,感恩的心和思念的情感是不容怀疑的。我的万般哀思,从不同的方向,随缕缕春风,涌向那一个个黄土隆起的坟堆。

  愿生者更美,逝者有所归。

  又是清明随笔 4

  清明,我不知道这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的节日,竟是这样的庄重。即使走得再远的游子,或是漂泊在外的浪子,在这个日子里,都要想方设法为故去的亲人,烧一叠纸钱。即使回不了乡烧不到坟头上,但那一堆焚化的灰烬仍然是要点的。

  记得那个细雨飘过春意盎然的日子,一大早的,父亲就买回来好多粗糙的黄草纸,还有一些用纸糊的长袍马褂,准备上坟。父亲先把烧纸一丝不苟地裁切好,然后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下一下地敲打着纸凿。随着那咚咚的声响,黄草纸上便冒出一排排透着孔的麻钱来。乡人把这叫打纸。父亲虔诚地打着纸,似乎要把对先辈们的所有遗憾和夙愿都要融入到这烧纸中。随着太阳的攀高,村落里此起彼伏地响着打纸的声音,那不紧不缓的声音如庙里老僧敲木鱼似的坚定,又似老妇纺线的连绵不绝。好不容易,这声息逐渐地冷却了下来,而村外的一条条道路上,便飘来一位位头戴孝布手拿烧纸的妇人,既有步履蹒跚的老妪又有新出门不久的小媳妇,她们都是回娘家来扫墓的。

  打完纸的父亲静静地等着他的姐姐我的姑姑。就在太阳越过树梢时,一身蓝布素衣的姑姑总会干净利落地出现在院门前。因为家里未出嫁的女孩子是不能到坟地上去的,而男孩子则是必须去的。于是我们弟兄四个跟在姑和父亲的身后,缓缓地出了村。大家走得很慢,唯恐惊扰了春日的时光。

  好不容易走到了远离村子的坟地。那一个个馒头似的坟头一个连着一个坟头,从这连接的顺序,可以看到村里故去人的先后顺序。而爷爷和奶奶则被这顺序隔绝的有百米远。没有碑石的坟头,发春的各种杂草再次占据了它们的空白,让这些逝去的生命再度苍凉。

  父亲先给爷爷坟顶压了一张纸,然后在坟前画个圈,再把那一沓沓烧纸蓬松开来,最后点燃。磕完三个头后,我们便守着火苗燃烧,而姑姑则坐在爷爷坟边,用手绢捂着鼻子放开嗓子哭了起来。那时不懂事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刚才还面目*静的姑一下子就哭了起来,而且一把鼻泣一把泪,哭得肝肠裂断。那哭声忽高忽低的,一长一短的,一边倾述着书生意气的爷爷清白一世,却被错划成分,受尽乡人欺压,忧郁而逝。一边倾吐着自己内心的怀念和坚守着爷爷的教诲,坚持清白做人,让站在坟前守着的父亲和我们,不一会便眼泪吧嗒吧嗒地流出来。而周围也漂浮着远远**的哭声,一个赛似一个的,似乎看谁哭得更悲戚。哭了一阵,父亲就说,快去扶你姑去,让少哭会。我们就赶紧跑上前去,拉姑姑的胳膊,劝她别哭了。而姑姑也就适可而止地停止了哭泣。随后我们又去给奶奶上坟,重复着类似的情形……

  阳光再次掀开了岁月里的窗,跃过那窗,清明再次悄然而至。曾经坚持清白做人的父亲和姑都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他们在经历了多少的人事苦难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拐角,消失在那苍茫的岁月之中。

  春依旧盎然,细碎的阳光洒满了乡间小路,空气清朗的不夹一丝杂尘,明净的四野透出勃勃生机。我和妹继续走在父亲和姑姑当年走过的上坟路上,跟在我们后边的两个小侄子一如当年的我,马驹似的跑前跑后。看着路旁放开步伐纷飞的草木,我的思绪也跟着疯长。我想清淡明智的清明不仅是祭祖、扫墓,怀念逝人的那么简单,它更让我在物欲潇潇、红尘滚滚的有生之年,时刻谨记人生清洁明净,根扎故土心魂纤尘不染。

  又是清明随笔 5

  时*清明,草已青青。那些朝至暮去的渴望在干燥温暖的风中逐渐隐匿消亡。依旧喜欢在无所事事的下午睡长长的觉,让自己置身光怪陆离的梦境而不得脱身。还好,这些年里,我没有糟糕到再度失眠。

  想当初因为一些人一些事而把自己推向崩溃的边缘,那些幼稚的想法与举动,实在是无比地可笑,值得庆幸的我还可从旋涡中全身而退。生活在不段地变换着你我的角色,无法选择也无从选择,当然我还不想把这定义为“悲观的哀叹”。初春多风,夹杂沙尘的天气让人略有不适感,偶尔我会抬起头思考这让人无所适从的天气是否因为那危言耸听的20xx。

  断断续续地有写一些文字的念头,只是少有闲情逸致长时间地对着电脑屏幕敲打键盘,更多时间打开电脑后,茫然一无所知。电脑的桌面依旧是去年夏天我在C的家乡拍摄的一组画面,被放大了的淡紫色的花穗摇曳在风中,依稀可以记得当时欢欣的心情。岁月总会在逝去后,被一段莫名的心绪重新拾起,只是事过境迁,一切已然面目全非。惯性般地打开空间,在虚拟的农场世界忙碌,种菜收菜,无比快乐地消磨时日,看着金币值刷刷增长,内心竟然有一种小财主的自得和满足。

  闲云野鹤地生活了那么久,故而不大适应有太多人的日子。但不适应总归要变成一种*惯,这点我比谁都明白。昨晚,婆婆和我说清明了该去给祖先们上坟去了,我才忽然意识到今年的我已经多了一个家庭,或者说身边多了很多人,那些在世的和不在世的,他们都和我有了或多或少的某种关系。

  拥有和失去,永远都是那么对立。想遥远的过去,我是那么地害怕失去,甚至于小小的一块橡皮。漫长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失去了那么多,那些我记忆中的珍藏,那些我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人,他们一一离我远去。我开始学着一边流泪,一边欢笑,生活也在剥夺的同时赋予我所得。

  这个清明,我依然会去看望我的父亲。我想我该把我的喜怒哀乐交给他一同分享。天空开始飘起了雨丝,薄薄的凉意。


又是清明随笔 (菁华5篇)(扩展3)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 (菁华9篇)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1

  古人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足以让人知道清明节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用这句诗来比喻清明时节的天气和人们的纪念思想,再也是恰当不过了。

  而我们正是在这绵绵薄雾,丝丝细雨的天气中祭奠长眠于地下的长辈们。雨后的山路,泥泞湿滑,鞋底更是*这深一步浅一步的山路,鞋底沾上厚厚的一层泥土,失去了摩擦力,脚重重的,走起来就像“太空步”。

  好在没有走多远,就看现一栋青砖黑瓦,篓窗飞檐明清风格的老屋,屋前桃梨飘香,屋后竹林苍翠,正门前还有一个池塘,几只白鹅在水里嬉水游荡,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老爷爷的坟就在老屋旁边的一棵桃树下,苍劲的桃树上绽放着满树桃花。这是在世的爷爷年轻时栽种的,是让它陪伴着老爷爷,也用桃树粉红色的笑脸迎接我们每年的到来。

  我们上前把坟上的杂草铲除,再垒上几锹土,就在坟头石碑前摆几朵白菊,依次在老人坟前鞠躬哀思和倾诉自己的愿望。

  祭扫完所有亲人后,我们饱食了一顿丰盛的农家菜肴后,就去踏青。

  我带了一把小锄头,提了几个袋子,独自来到山中。抬头向远处眺望,重重叠叠的山林,穿上春天为它们绣制的衣裳,轻薄的云雾遮不住群山婀娜多姿的身段,反而让她变得更加优美。

  山脚泉水叮咚,从指尖滑过,清凉舒适;山上清幽的石板路旁镶嵌着映山红、野菖蒲和很多不知名的花儿;厚厚的青苔铺在山坡上就像一片草坪,在穿过树林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拮一朵映山红,抽去它的花丝,把花瓣放入嘴中细细品味这酸甜的滋味,比什么香茗美酒都醇正,裸露的沉积岩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记载着这里的发展和变迁。

  山腰是片望不见边的竹林,高大的毛竹鳞次栉比。竹林被一条小溪劈成了两半,溪水中怪石嶙峋,水从高处流下,就像一条瀑布,砸在下面的岩石上激起水花和泡沫。

  数不清的竹笋,还有一些被野猪刨过的痕迹,仿佛一场春雨后冷不丁的一根幼笋就从你的脚下的泥土中钻出来。竹林中的鸟儿在唱歌,我也撮着嘴,吹起口哨“唧唧”的学上几声。

  在一片去年砍伐了树木,烧过山种上杉树苗的山脊上,长满了粗粗壮壮,嫩嫩绿绿的厥,我一下就摘采了满满的一袋。

  下山时,迎面而来的是一棵像树一般大的杜鹃花,白色的花上有一点连着一点的紫色色块,真神奇!他就像神话中的精灵,在这里守护着山里的生灵……

  农村的田埂、山坡上到处长有一茬一茬的野茭头和一片一片的雷公菌,将我带来的袋子全部装满了,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在我们祭扫时,看见还是有人没有文明祭扫,在坟前燃烧纸钱,引燃了旁边的一棵棕榈树,火沿着棕榈树上的纤维烧了起来,幸好早上天下了雨,地上草木都是湿透了的,才没有引发火灾,否则,就会烧毁一片青山,后果不堪设想。

  总有些人的守旧思想根深蒂固,但也应该慢慢的改变过来,文明祭扫是对国家,对自然尽了一份责任。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2

  明日就是清明了。每年的清明都会下雨,虽然明白这是正常的节气变化,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上天的眼泪,对所有逝者的哀思。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词,抒发了诗人在小雨纷飞的清明,看到路上的行人在前去凭吊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诗人孤独地在雨中赶路。春寒料峭,小雨打湿了衣衫。诗人想借酒消愁,向路人打听酒家。顺着牧童所指的方向,看到了远处杏花似锦,村头酒旗飘飘。很能理解,清明注定是一个灰色的节日。我们会在这一日,想到很多很多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细雨中,站在冰冷的墓前,脑海中的画面是生前的模样,我们寻不到逝者的天堂,唯有在清明,将那逝者最爱的花,寄予墓前。

  “我是清明的看客,就像当年在一具棺椁里看你长眠的神态和业已飘向上帝、到上帝那儿去述职的情形一样,除了恸哭,我只有观望了。”还记得往年清明,外婆的坟前,妈妈的眼泪。但这种失去的痛似乎已经被时间冲淡了,每年的清明都会不一样,更多的是从容。清明,只应该有怀念,伤痛从来都是人自己给自己强加的。相信,回忆,会让一切变的美丽。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3

  外面艳阳高照,心中却细雨霏霏。清明本就是多愁善感,生死离别的日子,又岂能悠闲自在呢?

  下午我们来到墓地,墓地对面是麦地,绿油油的充满生机。风儿吹过,它们精神的摇晃着脑袋,整齐而不失活泼,大方却不失细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头,满目荒凉,枯枝杂叶满地都是。各种材料堆起的坟包子成了显著的代表。坟头前还有一堆堆纸灰,这些灰像生了根似的,风吹过也不飞,不动,和那神气活现的麦苗形成鲜明的对比。

  走惯了*坦的水泥路,在崎岖的、连接的坟头间还真不好走,又是拐弯,又是斜走……偶尔来点直路还真惊讶。有时地上有滑溜溜的芦苇杆子,恨不得把爷爷家的滑雪杆拿来撑着往前走。

  “到了,到了……”越靠*我的心跳声越大。到太奶奶和太爷爷的坟前了。木牌上烫着鎏金大字,上面用飞檐盖住四角,周围用大理石栏杆围着,其他地方都用水泥浇盖得严严实实。

  而此时此刻,我脑海萦绕的却不是这古色古香、豪华大气的坟,而是我和她的往事……

  “太奶奶,太奶奶!”我摘一朵洁白幽香的栀子花凑到她的鼻子边,“你闻吗,好不好闻吗?”

  “好闻,当然好闻了。只要是我宝贝儿摘的都好闻。”她笑了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慈祥地看着我。可是她的眼里却有一丝离别之苦,仿佛阴阳两隔为期不远了。

  “哪有啊。”我撒娇的说,心里却有道不尽的蜜糖。嘿嘿,早知道这么容易让太奶奶高兴,我就多摘点做成一个大花束了。

  “上面!”我用手一指,太奶奶果然朝上看。趁她不注意,我把栀子花别在她头上。“小精怪!”她用手刮了我鼻子一下……“喂,发什么呆呢?”妈妈说道,“快鞠躬!”

  我认真的鞠了个躬,深深的,久久的,“啪”,一滴眼泪不禁掉了下来……

  挥洒不去的曾经,忘却不了的过去,是我成长的动力。只有时常想着他们,记着她们对我的期望,我就会无比的努力。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4

  一大清早,爸爸又起床了,吵死了。我带着惺忪的睡眼向他*道:“老爸,今天放假,你又要去哪?”“宝贝,今天是清明节,爸爸得去“护路”,你自己晚点起吧。”爸爸边忙边说。“护路”,这让我想起了每年的清明节,是爸爸他们单位最忙碌的时节。望着爸爸远去忙碌的身影,我睡意全无,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自从人类发明了火,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在黑夜里有了光明,在寒冬里有了温暖。火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帮助我们告别茹毛饮血的生活,促进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但如果你运用不当,火,也随时可以伤及我们的生命,烧毁我们的财物,给我们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小学生要学*一些消防安全知识,并掌握发生火灾时的基本逃生知识来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一旦你发现火情,请先拨打119。

  通话时一定要留下火灾详细地址、报警人的姓名和电话。如果是家中着火,不要慌乱,要保持沉着冷静,就地取材,及时有效地扑灭它。如果火势严重,身上着火了,来不及脱衣,就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苗压熄。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可用湿麻袋、毯子等把身上着火人包裹起来,就能使火扑灭;或者向着火人身上浇水,或者帮助将烧着的衣服撕下。在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礼堂等)发生火灾,每一个人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争分夺秒,向安全通道有秩序地快速离开,万一被火困住,要随机应变,采取恰当的方法,设法脱险。

  每年的清明前后,是火灾的高峰期,造成的火灾原因主要是不文明扫墓引起。俗话说“疏忽一时酿火灾,痛苦一生追悔迟”,如果大家对消防知识有一点了解,能做到文明扫墓,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火灾发生了,老爸也不用那么忙了。

  我们共同呼吁:“让火灾永远成为历史吧,让火灾远离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把世界变成一个全新的文明大家庭。”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明年的清明节,爸爸他们就不用那么忙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5

  时间匆匆逝去,新的日子悄悄来到,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节时,山上有独特的景色。随着时间过去,许多人都来到山上扫墓,山上的鞭炮声东边一阵一阵,西边此起彼伏,显得很热闹。

  我们也到达山上,扫墓是必须的,大人将三把工具给我们。哥哥负责把墓旁边的树枝砍倒,只见他紧握着镰刀,眼睛盯着树枝,然后使劲向树枝砍去。树枝晃了一下,没有断,只是砍掉了一点树皮表面,哥哥的身体也不由自主的晃了一下,差的摔倒,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哥哥重新调整了位置,瞄了一下镰刀和树枝的角度,斜着镰刀用力向树枝砍去。镰刀深深的嵌在树枝中,哥哥拿着刀柄上下来回摇动几次,才把镰刀从树枝中取出来。哥哥重复了好几次,终于把树枝砍断了。我负责将墓地的垃圾清理干净。墓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树叶,大部分都枯黄了,中间夹杂着一些还透着绿色的树叶。我拿起扫把轻轻的扫了一下,表面干枯的树叶堆在一起,露出一层黑色的已经发霉的树叶,而且有点潮湿。这些发霉的树叶很难清理,我用扫把从最上面开始清理,不到几分钟,额头上挂满了汗珠。妈妈用纸巾帮我擦了擦汗,叫我休息下。我停了一会儿,又拿起扫把努力地把墓地上层的树叶全部清理干净。

  我观察了一下下层的树叶,原先的落叶加上上层清理下来的落叶,堆得满满的,扫把根本无从下手。不知是谁喊弟弟来帮忙,弟弟拿着一把锄头,用锄头先将角落的落叶往外刮,剩下的落叶我用扫把清理。因为落叶比较多,锄头也有点重,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清理干净。

  这时候,哥哥也把树枝清理完了,和我们站在一起,三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用手擦干脸上的汗水。大人们都纷纷称赞着我们,虽然很辛苦,也很累,但是心里美滋滋的。

  大人们将鲜花和水果摆在墓前,我们兄弟三人站成一排,恭恭敬敬的拜了拜,猛然间心里感到一种仪式般的感受,那种独特的感受,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也许那就是一种追思的感受吧。

  清明节是亲人们团聚在一起悼念故去的亲人的日子,让爱永存我们心间。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6

  又是一年清明节了,迈过破碎的砖瓦铺成的小路,推开老屋红漆斑驳的大门,“吱呀,吱呀”门轴唱起了古老的年轮。她,满头银发,坐在堂屋一侧的板凳上,我轻轻唤了一声“太婆”。

  从前的清明节不是这样的,太婆一生辛苦,养育了六个子女,逢年过节,各家不约而同来看望太公太婆,大家族齐聚,四世同堂,好不热闹。这时,太婆会忙前忙后的招呼大家,看着大家吃饭喝酒,拉扯家常,太婆会露出舒心的笑容,笑到脸上每一道皱纹都舒展开来。小孩子们更喜欢太婆,太婆是农场的退休金很高,但生活简朴,省下来给有苦困难的子女,要么就给孩子们买零食、玩具……

  如今太公走了,太婆的孩子们都去城里亦或外地了,老屋周围的砖瓦都变成了清一色的三层小楼了,老屋茕茕独立……“太婆,我来了”太婆笑了,再次“勒令”我来的时候别带营养品,说完颤颤悠悠地走进里屋给我找吃的。“太婆,舅爷爷让你住他那里,又不远,就在旁边,新房子多干净舒适。”太婆长叹一口气,我抬头仔细看了看她,身形越发消瘦,背驼的更加厉害了,眼界也有些浑浊,“呆了一辈子,死也要死在这儿啊”。我的声音有些哽咽,“太婆你胡说,你会长命百岁的”,太婆笑了,说傻孩子,这房子是三四十年前,太公和她一砖一瓦砌起来的,当时是村里最漂亮的红砖瓦房,在这里她和太公度过了大半生,拉扯了几个子女,老屋是她一生的回忆与见证。“再说,我感觉他一直都在,我就是要陪着他呢!”太婆柔柔地笑了,像想极了十七八岁的少女,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太公的黑白照……

  记忆中的太公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也很疼我们,和太婆一起很和谐,七十多岁的老人仍会相互扶持着要去田里,鱼塘里看看。一次,让我此生难忘,外婆带我去看太婆,聊着聊着,太婆喃喃道:“想来他都走了几年了,感觉他还一直在,每天要一起去遛弯,看看地里”。于是,我也回忆起太公最后的日子,那是夏天最热的日子,太公身上的皮肤开始病变、化脓、腐烂……太公忍着剧痛,告诉大家很脏,你们不要在弄了,在场的医生护士都默默流泪了。这就是我的太公,至死都不想给家人添任何麻烦,而太婆泪流满面,即使太公躲避、拒绝,仍坚持一遍一遍地为太公清理……想着想着,泪水也是止不住的流下来。

  清明,和太婆一起,追思往事,追思太公。或许,几年后,又是清明时节,推开老屋的门,最后那熟悉的身影也不见了,但那是我定会知道:彼岸天堂,幸福安好。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7

  又是清明 窗外,又是稠绵之雨——

  旷世之久的清明之雨……

  人生车站,一站又一站,今天,又是清明的驿站……

  遥远的记忆里,慈爱的爷爷离开人世那天似乎是阴天;只记得那天很遥遥地看了他几眼,于是,一切的记忆都沉淀成了往昔的轮廓,演绎为似乎清晰而又似乎模糊的感觉,积淀成似乎曾经悲伤而又似乎已然淡然的记忆……

  流年似水,似水流年。

  快乐的东西总是倏忽间从指间遛走,不带走一丝云彩般的;有的甚至都来不及说再见,却匆然为天涯的记忆;而苦痛的感觉,却总是似走而留地,沉沉地侵入骨髓,欲罢而不休,缠你绕你拽着你,让你如坠入深渊般永远与绝壁、与黑色纠缠、挣扎、撕扯,直至心碎片片……

  曾经一直以为,一切的生命,原本该是万物的灵秀,是百年修缮之后,方为一大写者的大善之果……

  每天,看生命从远处汲汲而来,带着那哭声——那里充满着憧憬和希冀的活气和动力;小小的可爱的生命里蕴涵着那么让人高步的欣喜,似乎阳光原本就是从那黑色瞳仁间迸发喷薄而来的;于是,生命便被赋予了一切催生的元素,和着缤纷之花瓣与靡丽之光线,在翩然蝶影间,人生的车站开始往未知的明天进发……于是,一路上读到了有关乎春夏秋冬的最美的诗句——那些喜欢拾掇者对生命的最美的品味……

  可人生,总是这样的往复着类似的驿路风景;不管你我是否愿意相拥或是不忍分离;到站之后,彼此总须要挥泪永诀……

  于是,总感慨一切的生命都似觉得又是一颗苦痛的种子。

  每天,生命在渡口无力挣扎,然后游丝般走下列车的出口,恍恍乎飘向那条窄窄的冥道——那里幽暗昏惑,凄神寒骨,峭怆幽邃。在那生命的出口处,他们跌入那黑墟墟的混沌世界;于是,生命便成了一张曾经的通行证,一纸黑白的卡片,一片模糊的记忆;那曾经的爱与恨,曾经的怨与悲,曾经的你和我,都化为永远的灰烬和虚空……

  于是,总觉在生命的每一站,也许有人一路只可领略到老庄的玄虚,回顾身后,或许没什么印记——即使是一个为自己而纠缠的身影;或许,也会有人在远处的渺渺空间里,总可感觉那滴为自己而流的心痛的眼泪,于是,这样的灵魂在每个这样的黄昏,总会怅然彷徨……

  杏花春雨,人生驿站,又是清明……

  这样的日子,总是萦回着一个字眼——生死。

  清明的日子,该是生者对死者纪念缅怀的时刻,那时刻也该是生者继续追逐如花似水之流年的间隙徘徊。

  生命之于花而言,尽管匆遽,然须爱惜;生命之于水而言,无法绵长,也须恒久……

  听着窗外的雨声,总感觉有很多的思绪——关于人世情怀的东西,在那里纠结、缠绵、潆洄……

  假如爱有感念,在这样的永恒时空,期许所有和我生命关合的生命,精神与灵魂的恬静安宁……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8

  儿子面临小学毕业,为了让他能自信地升入初中,做一个轻轻松松的初一学生,我开始全面了解他的学*情况。数学课由我亲自教,不知道是为了替妈的面子着想还是我的课确实吸引了他,儿子的数学成绩比起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简直可以说是飞跃,上学期期末考试考了全班第一,这让我激动不已,暗地里也有几分得意。儿子的英语一直学得不错,虽然考试难得得满分,但出错的地方也是一点就通,这门功课我基本不担心。在我心中,语文一直是儿子的强项,直到最*我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每一次检测试卷,认真地读了他的每一次*作,我才知道我一直产生着错觉,儿子的阅读和作文水*简直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我开始反省自己,儿子学*时有几次能陪在身边?儿子的作文有几次是自己指导过的?儿子的语文试卷有几次自己认真分析过。。。我内心有些痛,我觉得儿子的学*被我给误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做起了儿子的语文辅导老师。休息日我拒绝了朋友的一切相约,和儿子一起在家看书,一边看一边相互分享着好词佳句,分享着写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我相信量的积累肯定会引起质的变化。我还买来了语文阅读材料指导儿子做阅读题,教给他学*语文的方法。指导儿子写作文成了难度最大的事,放得太开怕写不好没起色,抓得太紧怕有包办代替之嫌,儿子还不会乐意。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虽然累点,但心里充实。

  为了鼓励儿子,答应把他每次写的作文上传博客里。

  又是一年清明至

  伴随着绵绵春雨,清明节又来到了。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扫墓活动。

  那天,天气阴沉沉的,仿佛和我们的心情一样。全体师生排着。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9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却没有下雨。蓝天上春日暖阳高高悬挂,投射下暖黄色的光晖,这暖阳是不是太爷寄给我的呢?因为,雏菊,也是这暖暖的颜色啊……

  太爷生前,最爱菊花,尤其是那小小的雏菊。小时候,太爷总要牵起我的手,乐呵呵地说:“走喽,乖萱儿陪太爷去给小菊花喝水,好不好?”我永远都是蹦跳着答应:“嗯!”太爷会拿起一个他用了好几年的喷水器,另一只手牵着我,迎着夕阳,伴着微微凉爽的秋风,走向他亲手在院子里种下的雏菊。

  那时的太爷,身体是较硬朗的,相比同龄的已老态龙钟,只能在床上度日的老人们,太爷显然是“活泼”的,像老小孩一样。

  太爷一生爱花爱草爱植物,等到晚年退休后没事做,太爷就买回许多花种在家饲养。后来,太爷对雏菊情有独钟,不再种别的花草,专门种雏菊。

  太爷家住在小区一栋房子的一楼,附着个小院子,这给太爷提供了无限的便利。原本萧瑟的小院,后来被满满的雏菊覆盖,小院的边缘一圈,开满了暖暖黄色的雏菊,似一片海洋。

  看着晶莹的水花在雏菊上绽放,幼小的我总是开心地笑着,伸出小手去接那顽皮的水花。

  “怎么,瑄儿想给小菊花浇水吗?来,太爷爷马上给你噢!”太爷笑着,弯下腰来,把对那时幼小的我来说有些笨重的水壶递给我。我开心地笑着,对着雏菊们洒着大片大片的水。“不行啊,这样会把小菊花淹死的!呦呦,慢点来哟……”

  太爷用略带心疼又对我充满疼爱的语气说着,从我的手中拿走了水壶,“来,太爷爷教你啊!”……

  我的童年,除了欢乐或痛苦的痕迹外,还有暖暖橘色的痕迹……

  渐渐长大一点后,太爷的身子一天却不如一天,他再也不能拉着我,教我怎样给雏菊浇水。太爷只能躺在床上,偶尔看看报纸、杂志,听听新闻。至少这时,太爷的记忆力还很好,耳也不聋,只是有心脏病。

  那一天,太爷把我叫过去。“萱儿,你知道太爷为什么喜欢雏菊吗?”我如实摇摇头。“因为雏菊坚强啊。它看起来那么弱小,其实呢,它可以在缝隙中生长。萱儿,你也要坚强啊。”我有些迷糊地点点头。毕竟,那时的我,也不是很大,只能明白一些浅显的道理罢了。太爷很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话,这一次,这番话,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起了太爷的话。

  再后来,我继续成长,搬离了太爷家。

  两年前的一天傍晚,我接到与太爷爷同住的舅舅的电话。等我和妈妈赶到时,已是迟了。一阵风吹过,花落人殇。

  面对着满园雏菊,我心已凄然。只是,后来的一刹那,我想起了太爷爷的话:“你也要像雏菊一样坚强啊。”突然,我恍然。或许,我不该再迷茫下去。太爷希望我永远坚强啊!

  哭是必然的,只是哭过后我要继续坚强地活着,生活着。

  有一句话,“坚强不是面对悲哀,不留一滴眼泪,而是擦干眼泪,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太爷喜爱雏菊,他也希望我像雏菊一样。

  又是一年清明时,太爷已逝去了两年。太爷院子里的雏菊,已被新来的户主人清除。但那些雏菊没有消失,而是植入了我的心中。幼时与太爷相处的一幕幕,也永不会磨灭。

  清明,我会思念,会追忆,但我依然很坚强。暖暖的春阳下,我望向蓝天。

  太爷,您一直在我的心中,未曾离开过。


又是清明随笔 (菁华5篇)(扩展4)

——又是清明节作文 (菁华6篇)

又是清明节作文1

  天空是浅灰色的。令人窒息的寂静笼罩着地面。突然,一缕缕轻纱在干燥的空气中荡漾,轻轻地在地上溅起涟漪。世界似乎被雨水分割成了碎片。这是农历的2月28日,一个充满时差的日子。

  早上,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烈士陵园纪念烈士。我踩在被雨水浸湿的砾石路上,“咔嚓3354咔嚓——”仿佛听到了战争的马蹄声。风在我周围轻轻地飘动,像一条染有血的丝带。雨水在我的手里是柔软的,像眼泪在我的心里,在*静的空气中跳跃。

  风在呼啸。翻身。起来。卷起。它充满了雕像周围的空气,散射光和闪光。

  我双手紧握一束小白花,微微低下头,深深地向它们鞠躬。突然,我听到一声响亮而有力的叫喊。我抬头看着直入天空的`雕像,似乎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味道。甚至我的心也在共鸣。我发现这个火热的灵魂在微微颤抖。他的眼睛总是盯着前方,坚定而充满希望,仿佛看到了一千年的未来。他的嘴角微微弯曲,但他的眼睛充满了神秘的悲伤。我低下头,擦去他肩上的灰尘。我想我理解他的悲伤。

又是清明节作文2

  不张不和,咬牙向外吐气“清”,张嘴外翻淡声道“明”;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清寂,明远。

  记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景,记得“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以片红”的情。纷纷青雨,勾起往日回忆……

  那天,接到母亲要赶回家乡说外公有些事并嘱咐我不用担心让我好好学*的电话时,我坦然的没有多想,我听了母亲的话,没有多问,一如既往,不思不想。那月末,当我再接到母亲泣不成声打过来的电话时,我才知道了原本令人悲凉的实情,外公离我们而去。

  外公在家乡,我在西安,天各一方,谁不曾会想这样的事。我与外公的情感在我记忆里只停留在我的童年,那些我骑在他脖子上带我钓鱼的日子,带我摘黄果兰的日子,教我编竹篓的日子,一起走在夕阳下背着野菜回家的日子。外公是朴实,勤快了一生的人,直至今日,每当他穿着草鞋戴着蓑笠走在雨中的婆娑背影映在我眼前时,我会憎恨当时愚蠢的自己,会遗憾自己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会怀念那些往日时光。

  过年回去,在你“后背”的那棵树下站立了良久,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彼时寒风凛冽,但吹不散我对你的思念。你还记得吗,外公?你爱抽的叶子烟,我和母亲放了许多在你枕前。你闻闻吧,闻出我对您的愧疚;嗅吧,嗅一缕你走后这片沧海桑田的芬芳;抽吧,抽散清明夹着我寄托的'彷徨。

  时间匆匆,细雨茫茫。转眼两年,我们像无根的云一样飘散在远方,可清明的风却把我们的心吹回故乡。

  在外公离去之前,对于清明的映像都是停留在杜牧的《清明》里,那时只觉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是怅然的,并不能体会到“欲断魂”的含义。而现在,我害怕过清明,害怕再次看到母亲当时那种无助的眼神,害怕对外公的思念一寸寸的向逼*,我害怕迷茫,害怕彷徨。

  “四月,西安这儿的杨柳已青,芳草如茵,学校旁的樱花儿也开了。外公,你们那儿呢?黄果兰是否还吐露着情意?”水深水浅,云去云来。清明雨上,纷纷绕塘。我愿将思念化为一株折菊,愿再能匍匐在你的颈上、在你的身旁。

又是清明节作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一个缅怀逝者的日子,被诗人杜牧用千万缕飘飞的雨丝勾兑的悲伤满怀。

  然而,对于像我一样在乡镇工作的人来说,诗中描绘的天气总是那样罕见,大部分的清明却是艳阳高照、春风**,“雨纷纷”竟成了我们的奢望和企盼。

  我从20xx年9月被组织上分配到潞城市**乡*工作,弹指挥间,竟有10余个年头了。每年的清明前后三天,只要不是“雨纷纷”,按乡*的惯例,除去值班人员,剩下的机关同志都会被化整为零,分配到辖区的村庄护林防火,今年也不会有例外。

  这时候的我们从来不分领导和被领导,从来不分长或青、男和女,一律穿着迷彩服和支、村委干部们、护林员们一起巡逻在林间山头。

  这时候的'我们每个人兜里都有一沓传单,遇见路人一边发放一边叮咛“不敢点火啊”亦或“看住把火弄熄”。

  这时候也总有乡*的流动宣传车一路广播着由远及*、再由*及远,远远地招个手,鸣声笛报个*安,就是最温暖的感动。

  这时候的我们也会向着亲人长眠的方向登高远眺,默默无语,百感交集……

  十年来,我欣喜地看到护林防火意识在村民们的心中逐年提高,火灾火情逐年递减;十年来,我欣喜地看到鲜花祭祀、网络祭祀之风悄然兴起,且愈演愈烈。真希望有一天,祭祀中的一些陈规陋*能完全被文明祭祀所取代,那时的我们也能踏着青青绿草去祭拜一下先人......

  掬一把黄土迎风而撒,遥祭远方长眠在地下的亲人。

  采一束野花沿河飘走,请捎去我们切切的念之痛。

  又是一年清明,向 “战斗”在护林防火第一线的兄弟姐妹致以*安的问候!!

又是清明节作文4

  每年临*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不知道,清明节那天,纷纷的细雨是否会如期而至。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远处春的景色渐入我的视线,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挑红,遍地金灿灿的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嫩芽长了出来,到处又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又昭示着逝去的人新生命的开始,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开始。

  这是一个春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一个新的生命开始的季节。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

  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又是一年清去年清明节的那天,我和妈妈都痛哭了一场。谁都知道,清明节本是缅怀先人、祭祀扫墓的节日,哭一场算不得什么惊人的,可我们是有特殊的'原因。

  那是20xx年上坟时发生的事。那天,我们早早地起床去后院上坟了。上坟回来,难过的事便如同晴空霹雳般降临了——我的那个生了大病、卧床不起的妹妹驾鹤西去了。知道后,我放声大哭。一连几天,我们全家人都是以泪洗面。

  后来,我们那住在城里的大伯、二伯也知道了。他们坐着小汽车火速赶往我家,我的堂弟也回来了。我把他拉到后院,和他哭诉了一切。堂弟听了也是大声痛哭。过了好一会儿,堂弟说:“别哭了,妹妹有病,这样对她也算是一种解脱。想开一点,别哭了。”我听了,点点头,说:“也对,既然已经她走了,我们应该给她送行才对。快走吧,要不就晚了。”说着,我和弟弟就一起去给妹妹送行了。

  就这样,每当妈妈想到妹妹都会哭一阵子。几天后,稍稍好些。今年,清明节又将来临,又想起往事,我不禁热泪盈眶。

又是清明节作文5

  四月的雨丝纷纷扰扰,将深埋心底的思念,轻描淡写。

  我不喜欢清明。四月四,没由来的愁绪,像雨丝一样,剪不断,理还乱。再者,给故去的人送东西,相信他们会回来吃饭,不是无稽之谈吗?不过是封建迷信罢了,不应放心上。

  春,湿气,雨雾停。被父亲逼迫出门的.我,在湿滑的青石板上不满地走着,树木郁郁葱葱,草地上的水未干,渗进裤脚,冰冷。父亲拿着东西,走在前方,一句话也不说。山路崎岖,泥泞的土粘着鞋底,辗转到一方墓前,止步。以目光打量,所见之处,尽是荒凉,脚下,几盏褪色的灯笼,静静地躺着。墓前,字体上落了青苔,很绿,像是从坟墓里长出来的,仿佛不留意,就会爬到身上来,阴森得让人不想多待。

  父亲倒没什么感觉,用手拔着肆意的杂草,轻轻拿起东西端端正正地摆好,而后将一束白菊稳稳地摆在墓前,他做得很慢,像是在回忆什么。而后,我看他将一瓶家里酿的酒放在了碗边,我记得,爷爷生前很喜欢喝酒,我看着父亲,曾和他提起爷爷,他总是闭口不言,我以为是人散了,记忆淡了,没想到,他一直记得,但生活不允许他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薄凉的人,是我。

  他的背影悲凉,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沧桑,密密麻麻。我小心地走*,他好像想说些什么,张了张嘴,却又止住了,未发一言,是风,吹红了他的眼。他从回忆里醒来,无力地挥手,让我拜三拜,我一扫之前的不忿,低头弯腰,“爷爷,您现在很幸福吧,我们都挺好的。拜完后,我抬头,看着眼前的坟,泪光打转。

  我曾以为最伤感的不过是“欲语泪先流”,才知道,还有一种,是*在咫尺,*到仿佛跨过一座墓,我就能看到你,却远在天涯,远到你只活在回忆里。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喊我出门的意义,有些人,离开了就不会回来,可他们还活在以往的岁月里,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忘了,那还有谁记得他们?

  或许我们逃不开遗忘,清明的存在,是在提醒着我们,别忘了记忆里与世长辞的人。他们的名字不被提及,故事无人铭记,但值得高兴的是,我还记得,只要我记得,他们就不曾离开。

  清明,一年一次,我也想和记忆中的人,好好吃顿饭,话一话家常。

又是清明节作文6

  今年的清明节虽没有“雨纷纷”,但是却有灰蒙蒙的天空。因学*任务,我们一家并没有去探望已故的亲人,心中很不舒服。无奈,只好在心中默默地向已故去的亲人们道歉。

  天空一点点放晴,使我联想到去年清明。去年,我们一大家子都去,到陵园时已是黄昏,在金光笼罩的世界里,人们捧着鲜花为逝去的亲人扫墓。他们中有人带着不懂事的孩子,小孩子们高兴地打闹着,这和旁边冰凉的墓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使我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加深入。

  我们带着事先买好的菊花和蜡烛走上陵园的台阶。这个过程中没有人讲话,大家都自顾自的走着,默默地回忆着。我们熟练地来到爷爷的墓前。我把菊花的花瓣撕下来洒在墓地上,剩余的花摆在上面。大人把蜡烛点燃后,我们按顺序拿着三根香,一一祭拜他。我觉得最遗憾的事就是我从未见过我的爷爷,一眼都没有。照片和奶奶是我唯一可以解爷爷的途径。清明节就是个伤心的节日,在这个时节那些早已远去的痛楚总能死灰复燃。在旧伤疤上又狠狠地抽一鞭,时时地提醒着我们。

  人是如此的坚强,在漫长的人生中带着一个个痛的负担,品尝着生命的酸甜苦辣。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寂。


又是清明随笔 (菁华5篇)(扩展5)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 (菁华3篇)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1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2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3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清楚清明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只是觉得这一天没有国庆节、儿童节那样欢庆热闹。人们的脸上少了一份欢笑,多的却是一份沉重与忧伤。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后,我才对清明节有所了解。婆婆三年前离开了我们,还记得婆婆的棺木被黄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哗哗直流。我也说不出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长这么大第一位亲眼目睹离去的亲人,我伤心,的是不舍。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全家人像往年一样到乡下祭祀扫墓。穿过开满金黄色油菜花的农田,我放眼望去,山还是那座山,婆婆的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只是坟头又多了些杂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爷爷的带领下用锄头等工具把杂草清理干净,并把它们扫到一块空地用火烧,听说是为防止起山火才选择在空地的。我看见爸爸在角落烧一种黄色的纸,便好奇地问:“烧这个干什么呀?”爸爸回答说:“这是纸钱,烧给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点点头再也不愿多问,因为我知道,他们心里很难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吗?

  爷爷点燃了香蜡,伯伯铺好了垫子,我们长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坟前磕头。我跪了下来,望着随风摇曳的烛火,仿佛看到了婆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充满爱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对我的爱护与念叨,也似乎听到了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我的小名。记忆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听爷爷讲,她年轻时是位生意能手,那时她家因为做布匹生意成为当地的一户富裕人家。后来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变得一无所有,并逃亡到桃源乡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坚强地生活。婆婆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因为旧疾瘫痪了,从我有记忆开始,她几乎就没出过门。婆婆虽然手脚不方便,但还是很关心我们,听爷爷讲,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孙后代。

  灰蒙蒙的天依然下着细雨。烛火熄灭了,鞭炮声震耳欲聋。婆婆,清明节到了,我们又来看您啦!知道我们有多想念您吗?您听到我们正在向您问好吗?您一定也在天上关注着我们吧!这样您就不会寂寞了。

  站在坟前,我一边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丝寒意,一边胡思乱想,忽然记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我的脸颊湿湿的,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