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四年级作文 (菁华3篇)

首页 / 四年级作文 / | 四年级作文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1

  春天来了,一切事物都焕然一新。高耸入云的西塞山前飞着一只只白鹭,有的在扑翅膀,有的在天空中翱翔,还有的直冲河里捉鱼,展现它们无穷的生命力。

  在西塞山山脚,有一潭湖,湖水清澈见底,山倒映在水中,显得高大壮观,风不时的吹着,桃花片片凋落,花瓣随着风飘向远方,它们随风起舞,像一个个跳跃音符。在湖里,有许多鳜鱼、鲫鱼、草鱼······,它们在水里欢快的嬉戏,有的累了,就躺在小石子上休息,有的在吐泡泡,有的跃出水面,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在窃窃私语呢!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张志和来到了这里,他头顶着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坐在湖边悠闲地钓着鱼,奇怪的是,他的鱼竿是直的,而且鱼钩上不放诱饵,他盯着鱼竿,神情很安详。

  他心想:我年轻时,因才华出众,去宫里做了官,可后来遭人诬蔑,被撤职,过上了隐居生活,现在我成了渔夫,天天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这反倒还减轻了我的压力!因为我每天都生活在“世外桃源”,还享受着天堂般的待遇,你说呢?

  这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可因为张志和已经沉浸在这世外桃源中,所以他久久不肯离去。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2

  春天来了,那峰岩重叠的西塞山上,远远望去,犹如绿色的地毯。各种各样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歌呢!那山前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翱翔,有的一前一后,逆风飞翔,动作是那样的勇猛、矫健、优雅!有的成群结队地飞翔,仿佛在比赛谁飞的快呢,还有的飞累了,则栖息在树上,凝视着远方——

  在山下的江边,桃树抽出了嫩绿的枝芽,略带红色,还绽放了一朵朵粉红色的小花,远远望去,像是天空中的一片彩霞。它们在春风的欢笑着,抖动着,每朵花瓣都飘向江中,露出了她那含羞且神秘的脸颊。江中,还有两只鳜鱼,它们还不时露出水面,好像在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世界!江面上,一位渔翁头上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正钻心致志地钓着鱼,他是那样的投入、悠然自得。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渔翁的脸庞,春雨淅淅沥沥地洒向江面,渔翁陶醉在这美好的`情景中,似乎忘了回家。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3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的日子。大诗人张志和来到了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的西塞山前。

  张志和只见远处的西塞山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天空中的白鹭在自由飞翔,给蔚蓝的天空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张志和被深深的迷住了,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错过了眼前的美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二个小时过去了……他终于想起来他应该去看看别的地方了。他来到了一条小溪旁边,那旁边的娇嫩的桃花,被斜风细雨所打落,掉进水里,似乎把水映红了。不时还可以闻到一股桃花的清香。

  张志和发现旁边的石头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在一心一意的钓着鱼。于是张志和走去说:“老伯。”

  还没说完,那位老伯就小声说:“别惊动我的鱼儿。”

  “老伯,下雨了,您要回家了。”张志和小声说。

  老伯笑着说:“下这么一点儿雨没什么事。”

  张志和轻声唱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好诗啊!”老伯说。

  张志和同那位老伯一起钓起了鱼。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 (菁华3篇)(扩展1)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 (菁华3篇)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1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不须归。

  细雨中,一群白鹭绕着西塞山展翅飞翔,溪水*,一树树桃花尽情绽放着,一尾尾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啊!西塞山前的景色真美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着。

  天空中飘起了细细的雨丝,我急忙跑到岸边的凉亭下,这里,还有几位正在避雨的游人。

  “快看,那个带着青色斗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全然不顾这蒙蒙细雨,竟然还悠闲的在溪水中钓鱼。”一位游客指着远处,对他的同伴说。

  “是啊,看他专注的样子,一定是舍不得离开这溪水里肥美的鳜鱼吧!”他的同伴点点头,“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啦,我也多想像渔人一样生活在此呢!”

  听着他们的交谈,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闭上眼睛,我深深地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觉得整个身心都惬意极了。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2

  春天来了,一切事物都焕然一新。高耸入云的西塞山前飞着一只只白鹭,有的在扑翅膀,有的在天空中翱翔,还有的直冲河里捉鱼,展现它们无穷的生命力。

  在西塞山山脚,有一潭湖,湖水清澈见底,山倒映在水中,显得高大壮观,风不时的吹着,桃花片片凋落,花瓣随着风飘向远方,它们随风起舞,像一个个跳跃音符。在湖里,有许多鳜鱼、鲫鱼、草鱼······,它们在水里欢快的嬉戏,有的累了,就躺在小石子上休息,有的在吐泡泡,有的跃出水面,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在窃窃私语呢!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张志和来到了这里,他头顶着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坐在湖边悠闲地钓着鱼,奇怪的是,他的鱼竿是直的,而且鱼钩上不放诱饵,他盯着鱼竿,神情很安详。

  他心想:我年轻时,因才华出众,去宫里做了官,可后来遭人诬蔑,被撤职,过上了隐居生活,现在我成了渔夫,天天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这反倒还减轻了我的压力!因为我每天都生活在“世外桃源”,还享受着天堂般的待遇,你说呢?

  这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可因为张志和已经沉浸在这世外桃源中,所以他久久不肯离去。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3

  春天到了,碧绿的西塞山十分惹人喜。看!那绿油油的树丛上冒出了很多可爱的小花,很多只白鹭在环绕着西塞山,它们不停鸣叫,好像在说:“西塞山真美啊!我们都不想离开这人间仙境!”

  在葱郁的树丛中,小河旁的桃树们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它们那粉红的花朵犹如牛毛一样泻在河水里,花儿在河水浸泡中显得鲜艳极了!一条鳜鱼看到了花朵,便和花朵比谁游得快。鳜鱼正玩得起劲,往后一看,发现渔夫下的诱饵,它一口咬住了诱饵正准备吃,突然被渔夫警觉地一提,便落入了渔夫的手中。渔夫说:“今天可以饱餐一顿了!”说完,便把鳜鱼丢进了一旁的桶里。又继续专心致志地垂钓了。这时,天空中飘来几朵乌云,接着下起了毛毛雨,渔夫却纹丝不动,他自言自语地说:“这点毛毛雨算什么,我刚编织的斗笠和蓑衣还结实着呢!斗笠和蓑衣散发的清香可真令我舒服呀!”

  大诗人张志和在一旁看见了,便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衣,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写完,便赞叹道:“渔家生活真令人向往啊!”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 (菁华3篇)(扩展2)

——《渔歌子》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

  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词人。

  通过课前预*,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 练*:哥哥,因为 ,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中,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教学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词描写了 、 、 等景物,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

  2、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歌曲欣赏《渔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渔歌子》教学设计2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时空、拉*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5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时空、拉*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 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涂颜色,这就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要比那个生硬的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要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设计意图】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下整首词意的过程是学生将对词 “碎片”的理解整合的过程,是对词整体认识的回归。】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 (菁华3篇)(扩展3)

——渔歌子教案合集10篇

  渔歌子教案 1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四年的学*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经验,让学生自主学*,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渔歌子教案 2

  【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惯。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词,在学*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渔歌子教案 3

  设计意图:

  在学*《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 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 “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练*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大屏幕呈现整首词),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2、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师:请同学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开始——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教师轻轻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你说说看——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3、师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4、画景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渔歌子教案 4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和细雨,在江面上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你可以买本工具书,这些解释都有。例如教案、字词句篇等,挺好的,我们这的学生,都是在用,老师也在用

  是词,《渔歌子》是词牌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原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作者: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网上搜点课件或教案,看看别人怎么教。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教案 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社会动荡,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赖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7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惯。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难点: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 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2、也有一位被贬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出示《江雪》指名朗读。这两位被贬诗人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怀一样吗?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4、刚才我们了解到张志和本不叫张志和,而叫张龟龄,龟的寿命是很长的,张志和的父亲是希望他健康长寿。但我们从他后来的名字看,张志和的志向是什么?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1、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春景的向往和张志和的这份淡薄宁静,一起来欣赏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出示:《钱塘湖春行》《春日》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教案 8

  知识目标:

  1、 学*“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渔歌子教案 9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情趣,帮助学生“走*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案 10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

  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

  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

  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画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

  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

  生5:悠闲自在。

  生6:自由自在。

  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读”,“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完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

  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

  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题)

  ( )的西塞山( )的白鹭( )的桃花

  ( )的流水( )的鳜鱼( )的微风

  ( )的细雨( )的斗笠( )的蓑衣

  ( )的渔夫( )的江南( )的景色


《渔歌子》四年级作文 (菁华3篇)(扩展4)

——改写《渔歌子》作文400字通用5篇

  改写《渔歌子》作文400字 1

  初春时节,西塞山前,风景美如画。

  桃花姐妹们各自在西塞山下秀出自己美丽的容颜:有的桃花已经完全绽开了笑容,有的还是比较拘谨,只是悄悄地绽放,轻轻的微笑,而还有的只是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脸儿却涨得通红,这分明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嘛!而她们给人的感觉,或大方,或拘谨,或害羞,但她们都是美的。

  在美丽的桃花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它永远悠闲自在的流着,一边流,还一边“叮咚,叮咚”地唱着欢快的歌儿。这时,鳜鱼正肥美,往溪水里望去,就会发现水里“埋伏”着许多又大又肥的鳜鱼:它们有的在玩“‘鲤鱼’跃‘龙门’”,有的在水里不停地游来游去,似乎是在觅食,还有的则在溪中欣赏岸上的美景,还不时地吐些小泡泡,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真是可爱!

  抬起头,就看见一行白鹭在天空中,排着整齐的队伍,自由地飞翔。

  渔夫坐在岸边,身上穿着绿蓑衣,头上戴着个青斗笠,“全副武装”着钓那肥美的鳜鱼,可鳜鱼似乎在一瞬间变“聪明”了,就算把鱼钩上的诱饵吃了,也没有上钩,还挑衅似的故意玩“跃‘龙门’”,好像在说:“你钓不到我!你钓不到我!”

  渔夫被这群鳜鱼激怒了,心想:我就要钓你!我就要钓你!结果,在斜风细雨中,渔夫仍旧坐在岸边,一动不动。

  改写《渔歌子》作文400字 2

  这是一个春雨蒙蒙的日子。一位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划着小船在江面上缓缓前行。

  只见周围的山连绵起伏,西塞山又高又美,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周雾气缭绕,不时有几只体态轻盈的白鹭从山中一边唱着委婉动听的歌儿,一边在空中盘旋飞翔,简直乐不思蜀了!江边的桃树沐浴着春雨正在绽开美丽的笑颜。瞧那些桃花,红得似朝霞般绚丽,远远望去,像是哪个仙女踩的红色祥云,走*看,有的含苞欲放,可也正尽情地吮吸甘甜的雨水,希望早日绽放;还有许多已经怒放,那黄色的花蕊配上粉红的花瓣,可爱极了!那颜色搭配得简直是天衣无缝。那些被雨水打落的花瓣随着风儿轻轻地飞舞着,飘飘悠悠地向江面飘去。那粉红得可爱的花瓣随着江水顺流而下,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这个时节正是鳜鱼长得最肥的时候,那草绿色的鱼儿一会儿一跃而起,溅起无数水花,一会儿又水中潜游,快乐得很! 在这鸟语花香,秀丽幽静的环境中,连那渔翁都不顾垂钓,双手握着鱼杆,眼睛微闭,静静地聆听着周围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

  在这西塞山前吹着微风,淋着小雨,看着美景,听着鸟鸣,钓着鱼儿,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瞧那渔翁,哪里有想要回家的意思呢?

  改写《渔歌子》作文400字 3

  这怎不让人兴奋,我沐浴了一场桂花雨;不管有多大压力、他都没有报怨过什么。我和哥哥姐姐去公园欣赏美景。"说完就向滑梯跑去,游泳池的滑梯可不是幼儿园的那种,这儿的滑梯有许多的弯道,人在滑行的时候还有水流伴随着在滑梯上流过,最刺激的是滑梯下面就是游泳池,一不小心耳朵里、鼻子里就要灌上水;

  这时,天空中飘起了丝丝春雨,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与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有点腼腆。溪边的柳树桃树,都因为雨的洗礼而流露出它的灵性。树更绿了,花更鲜了,就连岸边的石头,都在雨洗之后,裸露出它的生命花纹。一阵微风吹来,夹杂着花香与泥土的芬芳。柳树随着风跳起了春的华尔兹。

  湖面上,荡着一叶扁舟。小舟上,一位渔翁头上戴着青色的箬笠,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手中拿着钓竿,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镜子般的湖面,等待鱼儿上钩。

  夹杂着斜风,毛毛细雨还在下着,吹皱了一湖清水,吹开了小河的笑颜。在我眼里,雨不仅能洗涤人们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或许确实如此,那位渔翁才久久不愿归去。

  改写《渔歌子》作文400字 4

  春天到了,在西塞山前,雾气朦胧,弥漫在西塞山周围,让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显得神秘莫测,宛如一位年轻的少女盖上了一层轻纱。山的周围,还有几只白鹭在展翅翱翔,快乐地嬉戏:有的在与同伴“比武切磋”,有的则独自静静的飞,仿佛有一丝忧伤感,还有的成群结对像在排演一部经典的话剧......

  再看西塞山的脚下,潺潺的溪流在欢乐地向前奔去,靠*西塞山的岸边,一头头小鹿,小牛在河边嬉戏,畅饮,有的还不顾溪水的冰凉,迈着碎步向溪中间走去,去品尝中间的溪水。看看溪对面,一棵又一棵的桃树争相开放,树上的桃花也更是惹人喜爱:在阳光的呵护下,一株株小桃花相继开放,露出自己粉嘟嘟的小脸蛋,散发出自己积蓄已久的香味,也为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提供了甜蜜;小蜜蜂也闻香而来,瞧!个个都拎着小桶,争先恐后地往桃花上扑,生怕到了自己,却没了蜜。

  既然有小溪,肯定少不了鱼!快看,小溪里肥嘟嘟的鳜鱼也都迫不及待的镶上跳跃着,都想仔细的瞧一瞧这西塞山前的美丽春色。忽然,一位衣着蓑衣,头戴箬笠的老翁,乘着小舟向河中间驶来。哦,原来是一位渔翁呀!只见他拿着鱼竿,身边放着鱼篓坐在船上专心致志的钓着鱼。不知不觉,天上飘下了几滴雨丝,可老人并没有回家,而是继续赏景钓鱼。是啊!有着这么美的景色,谁愿意回家呢?

  改写《渔歌子》作文400字 5

  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到了,爱好钓鱼的人们都到西塞山去钓鱼。就连老天爷也随着季节的变化心情也变了,今天他老人家特别开心,不时的下起几阵春雨。

  张志和约了几位好友一起去西塞山前的湖边钓鱼,一人坐着一只木船在水里垂钓,他们几人有说有笑,一边钓鱼一边观赏西塞山的风景,阳光格外明媚,照在湖面上反射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张志和一行人沐浴着阳光在水中垂钓。虽然晴空万里但西边不时下几阵小雨,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天晴却无晴”啊!“哗哗!随着一阵声音只见几只白鹭展翅高飞,在这样的情景下钓鱼,真是无比的享受生活呀!

  在桃花夹岸边的溪水中,张志和运气真是不错,一会儿钓上来五条肥美的鱼厥鱼,正在向朋友们炫耀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好友们也不甘示弱,很快也钓上来了几条。

  云彩把太阳遮住了,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可他们依然没有尽兴,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继续在水中垂钓,不一会儿又大有收获,钓上来了十几条,这些足以让他们美餐一顿了。雨还在下着,淋在桃花上,溪水里倒映着美丽的桃花,张志和与犹未尽随手写下了《渔歌子》一诗。

  走时他情不自禁地说:“乡村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比惬意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