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数学教案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77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复*。

  1.说一说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口答下面各图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新授。

  1、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课本P75上图中:

  A: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这3个三角形的面积。

  B:引导学生观察:

  问:这三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但是这种数方格的方法不够精确也很麻烦,那么我们可以仿照前一节求*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再来计算它的面积。

  (2)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A.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巡堂检查。

  投影出示可以拼出的三角形、长方形、*行四边形,问:

  这3种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会算?(长方形和*行四边形)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或*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B.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要求:同桌两个学生一同拼摆。然后教师演示。

  问: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出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C.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要求:学生自己拼一拼,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指一名学生在黑板用两个钝角三角形摆出一个*行四边形。

  问: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出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D.小结:教师结合黑板上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图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两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提问:

  (1)这个*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这个*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再问:在这个算式里为什么要除以2呢?(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而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要再除以2)

  E.教学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前面*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用S=ah来表示,同样的我们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可怎样表示呢?

  学生试写,教师板书:S=a×h÷2或S=ah÷2

  三、巩固练*。

  (单位:厘米)

  底

  高

  面积

  四、小结。

  这节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赤的。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一)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用纸皮剪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你们看,(屏幕出示三个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那谁来说说看,哪个三角大?哪个三角小?(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三、新课:

  (一)好,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样每个方格表示1*方厘米。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方格纸,请你数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小结:通过数方格,我们得到了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方厘米,因此,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那你们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方便吗?既不方便,又不精确。

  像一块大的三角形土地,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你真聪明

  师: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研究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张老师把这一张长方形纸这样对折,对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那么,折出的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呢?(老师把它剪开,重叠)我们会发现这2个直角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

  (二)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拿出给你们准备的2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叠起来,发现什么?(重合)说明了什么?(2个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2个……)

  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1、先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拼看?

  (长方形、*行四边形、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吗?我们只会计算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我们就请拼成*行四边形的同学来演示,说说你是怎样拼的?(同学演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脑是怎样清楚地操作的?

  2、看清楚了吗?好,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想一想,能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吗?开始操作,同桌可互相说说我是怎样拼的?分别请2个同学上台演示。(能吗?)说得真好

  3、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行四边形)谁能把这句话再概括一下,也就是,只要是(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齐读回答真好

  4、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一个*行四边形。

  想一想:1、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开始观察,观察好,同桌互相交流,后回答,屏幕演示。

  反馈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5、翻书P76,填充,齐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字母面积公式

  板书:

  等底等高

  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表示什么意思=底×高÷2s=ah÷2

  (三)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计算,注意千万不能忘记÷2,下面就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出示“想一想”:学生读要求,个别回答,校正,一样的举手,不一样的举手。

  2、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物体表面是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例:求的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请同学们做在自备本上。

  3、同学们做得真认真,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有没有掌握今天所学的知识。

  请看第1个题目:

  1、下面*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方厘米,求出涂黄色部分的面积。

  2、判断,说明理由:(请用手势表示)

  2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三角形底是6cm,高是3cm,面积是18cm。

  三角形底是8分米,高是40cm,面积是16*方分米。

  三角形底是9米,高是4米,面积是18米。

  从以上练*,你认为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2

  2、单位统一

  3、面积单位

  3、选择:

  下列哪个三角形是4×3÷2=6*方cm。

  单位:厘米

  3 3

  4 4

  小结:我们在做求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2.5分米,它的面积是( )

  1、20×2.5÷2

  2、20×2.5

  3、20×25÷2

  小结:你认为在做作业时注意( )

  4、求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是4.2米,高是2米。

  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

  高是6米,高比底短2米。

  底是12米,高是底的一半。

  四、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们在计算它的面积时一定要注意别忘了÷2。

  你们知道吗,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论述了“圭田术日,半广的乘正从”我们的祖先老早就研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三角形的土地 一半 底 高

  学了这些知识,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了?或有什么想法问老师的?

  出示思考: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3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和学的过程

  一、练*

  二、总结

  一、第5题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6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高3cm;底3cm,高6cm;底9cm,高2cm;底2cm,高9cm;底1cm,高18cm。

  三、第9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四、第10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方厘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方厘米。

  通过今天的练*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做练*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一)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用纸皮剪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你们看,(屏幕出示三个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那谁来说说看,哪个三角大?哪个三角小?(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三、新课:

  (一)好,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样每个方格表示1*方厘米。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方格纸,请你数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小结:通过数方格,我们得到了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方厘米,因此,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那你们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方便吗?既不方便,又不精确。

  像一块大的三角形土地,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你真聪明

  师: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研究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张老师把这一张长方形纸这样对折,对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那么,折出的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呢?(老师把它剪开,重叠)我们会发现这2个直角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

  (二)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拿出给你们准备的2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叠起来,发现什么?(重合)说明了什么?(2个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2个……)

  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1、先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拼看?

  (长方形、*行四边形、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吗?我们只会计算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我们就请拼成*行四边形的同学来演示,说说你是怎样拼的?(同学演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脑是怎样清楚地操作的?

  2、看清楚了吗?好,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想一想,能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吗?开始操作,同桌可互相说说我是怎样拼的?分别请2个同学上台演示。(能吗?)说得真好

  3、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行四边形)谁能把这句话再概括一下,也就是,只要是(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齐读回答真好

  4、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一个*行四边形。

  想一想:1、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开始观察,观察好,同桌互相交流,后回答,屏幕演示。

  反馈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5、翻书P76,填充,齐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字母面积公式

  板书:

  等底等高

  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表示什么意思=底×高÷2s=ah÷2

  (三)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计算,注意千万不能忘记÷2,下面就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出示“想一想”:学生读要求,个别回答,校正,一样的举手,不一样的举手。

  2、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物体表面是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例:求的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请同学们做在自备本上。

  3、同学们做得真认真,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有没有掌握今天所学的知识。

  请看第1个题目:

  1、下面*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方厘米,求出涂黄色部分的面积。

  2、判断,说明理由:(请用手势表示)

  2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三角形底是6cm,高是3cm,面积是18cm。

  三角形底是8分米,高是40cm,面积是16*方分米。

  三角形底是9米,高是4米,面积是18米。

  从以上练*,你认为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2

  2、单位统一

  3、面积单位

  3、选择:

  下列哪个三角形是4×3÷2=6*方cm。

  单位:厘米

  3 3

  4 4

  小结:我们在做求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2.5分米,它的面积是( )

  1、20×2.5÷2

  2、20×2.5

  3、20×25÷2

  小结:你认为在做作业时注意( )

  4、求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是4.2米,高是2米。

  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

  高是6米,高比底短2米。

  底是12米,高是底的一半。

  四、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们在计算它的面积时一定要注意别忘了÷2。

  你们知道吗,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论述了“圭田术日,半广的乘正从”我们的祖先老早就研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三角形的土地 一半 底 高

  学了这些知识,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了?或有什么想法问老师的?

  出示思考: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9册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部分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阅读质疑。

  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把问题随手记录下来。

  1厘米

  学生阅读后首先回顾了*行四边形、长方形地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然后学生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有:

  (1)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不数方格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一个通用公式?

  (3)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吗?

  (4)转化成的这些图形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

  (析: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里老师打破了学生等待老师提问的常规,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主题,通过阅读提出问题,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点拨激思

  1.数方格的问题

  学生根据学*材料可以解答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老师接着问:有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池塘,你来用数方格求它的面积。

  学生小声笑了起来。为什么笑?老师问到。学生说数方格太麻烦了,池塘也不好划分方格。

  嗯,看来数方格求面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数方格方法的局限性这一认识的困惑与冲突,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生长点,使学生有了探究发现的空间。)

  2.转化的问题

  你想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学生会转化成*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吗?这时学生会有两种答案,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为什么不行?老师追问,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必须转化成学过的,可以计算面积的图形。

  师:三角形怎样才能转化成这些图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学具,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利用转化成这些图形来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析:这里把“新”问题转化成了“老”问题来解决,有效地把学法指导融入到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更真实的自主空间,无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三、探索解疑

  学生操作,讨论,汇报。

  1.转化的图形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了*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对折,两边也折转化成了2层的长方形。

  2.解决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1)大小的关系

  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S÷2。一个三角形转化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S

  (2)底和高的关系

  拼割前后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指底和高)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就是*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就是*行四边形的底。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它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思路真清晰,为什么÷2,谁还想说。

  (学生依次讲拼成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情况)

  (3)公式推导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谁能给大家说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底×高÷2

  师:如果我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S=a×h÷2

  (4)推导拓展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你能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1:我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学生2:我是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上面对折下来,然后剪开,把它补在一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生3:我是把一个三角形沿着两边的重点对折,然后又把底边的重点这样对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是三角形高的一半,再乘以2,也可以推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师:这个方法怎样,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太棒了。

  生4:我还有一种办法。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长方形是两个三角形拼成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

  (析:把探究的权利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了不同的图形,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但达到了同一目的,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思维个性得到了发挥。)

  归纳小结

  出示学*材料2,学生阅读后谈感想。体会祖国的古代科学家得了不起,2000多年前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也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说明同学们也很聪明,相信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到那时你们的名字也将载如史册,大家有信心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回去继续反思整理,写出你们的反思报告。

  (析: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学后有什么感想,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把课后反思纳入到学*的系统连续的过程中。)

  总析: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2.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以思维训练代替了重复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推导出公式,没有通过太多的练*却获得了超常规的解题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3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和学的过程

  一、练*

  二、总结

  一、第5题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6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高3cm;底3cm,高6cm;底9cm,高2cm;底2cm,高9cm;底1cm,高18cm。

  三、第9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四、第10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方厘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方厘米。

  通过今天的练*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做练*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三角形的认识数学教案 (菁华3篇)

三角形的认识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周角,知道*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与探究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

  生3: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

  (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惯。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周角

  1、 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很容易说出名称。个别学生可能还会说出*角和周角。)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概念课,所有角的定义都是规定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角的定义,学生有可能记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体验,肯定没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以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复*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认识*角和周角,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3、分类。

  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

  (小组活动)

  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

  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见吗?

  (个别学生可能会按*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作出各种活动角,把剪下来的角贴在黑板上,故意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混乱”的局面,激发学生探究新知。

  4、认识*角。

  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生4: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5: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6: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演示*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角。(板书)

  (画*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角。(示范*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三角形的认识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三角形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出示下图:

  3.导入 新课.

  教师导入 :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关于三角形你还想了解它什么?

  整理学生发言,并提出以下学*目标: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4)三角形怎样分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教学三角形的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三根小棒,如果把每根小棒看做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你们分组摆一摆,并互相交流一下,知道了什么?

  (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教师:看一看哪组和你摆的一样,它们是三角形吗?

  (3)分组讨论:如果我们摆三角形用的三根小棒看作三条线段,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4)教师演示三根小棒是怎样摆的,从而使学生知道一根接着一根连在一起的,随后明确这是围成的.(板书:围成)

  (5)揭示概念.

  教师启发同学互相补充,口述三角形的含义.(教师板书)

  (6)练一练: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2.教学三角形的特征:

  (1)自学: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叫什么?

  ②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什么叫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几条边?

  同桌讨论:这些三角形都有哪此共同的特征?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角形的特征.

  (3)结合手里三角形学具、边摸边说出它的特征.

  3.三角形的特性.

  (1)用三角形木框实验.

  学生尝试: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三角形,感觉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拉一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

  (2)实验:出示三角形、*行四边形(用木条钉成的)教具,让学生试拉一拉它们.感觉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要使*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加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

  (3)揭示特性.

  (4)师小结:房架、自行车架等之所以制成三角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5)你还能举例子说明吗?

  4.三角形的分类.

  (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或剪一个三角形)

  (2)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①学生猜测: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②教师揭示:通常我们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分成三类.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③小组讨论:你画或剪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找同学代表把三角形贴在黑板相应的集合图中.

  ④组织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类?

  ⑤教师小结: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⑥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3))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

  全班同学共同测量课本137页上部的三角形.

  教师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引导学生比较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使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

  5.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

  (1)画锐角三角形,教师边作图边说明.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

  教师提问: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如果从B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如果从C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

  引导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个底和3个高.

  (2)画直角三角形.

  讨论:直角三角形的高应该怎样画?

  使学生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是底.

  教师提问: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

  使学生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

  (3)教师演示怎样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4)教师强调说明: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

  6.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演示动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量一量下面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教师: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准确度数呢?

  (2)实验:

  指导学生拿一个直角三角形,按下图的顺序,把∠1和∠2沿虚线折过来.观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1+∠2=∠3=90°.

  指导学生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按下图的顺序,把∠1、∠2、∠3沿虚线折过来.观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1+∠2+∠3=180°.

  ③指导学生用一个钝角三角形再试一试.

  (3)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根据三角形内角的`是180°,如果知道三角形是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列式计算.

  (5)练*:“做一做”.

  在三角形中,已知∠1=140°,∠3=25°,求∠2.

  四、巩固练*.

  1.在信封中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不能确定?

  2.判断.

  ①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②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③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④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

  3.操作题.

  在下面的图形中画出一个条线段.

  (1)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锐角三角形?

  (2)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

  (3)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4.实践题.

  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有点摇摇晃晃了.请同学们帮她想想办法,该如何修理?

  5.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

  五、教师小结.

  通过学*,你掌握或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

  140页10题

  下图是一块菜地,它外面的篱笆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篱笆的周长是多少?

  140页11题

  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用两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用四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用七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141页14题

  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

  (1)∠1=50°,求∠2.

  (2)∠2=48°,求∠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听指挥

  游戏地点

  操场

  游戏用具

  皮筋(封闭的)

  游戏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各小组.每组4人,其中三人按老师要求利用皮筋围成三角形,另外一人负责举旗,当本组完成时,该同学举起小旗,以示做好.

  2.老师可以说任意一种三角形.例如:当老师说“直角三角形”,三个同学就开始围(三个同学各在三个顶点位置),另一个同学认为围好了就举起小旗,先举起小旗者为胜.当说出其它三角形时,游戏方法同上.

三角形的认识数学教案3

  一、学*目标

  1。三角形的概念。

  2。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

  3。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重点:“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学*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过程性学*

  (一)学前准备:

  1、定义:由不在直线上的三条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要素是、、。

  如图,三角形记为,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的顶点为,三角形的内角为

  注意:表示三角形时,字母没有先后顺序,但通常按逆时针来排列。

  (二)探索新知

  1如图,在三角形中,

  (1)比较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并填空:

  a+bc→c–ab

  a+cb→b—ac

  b+ca→c—ba

  (2)结论:①②。

  (三)应用新知

  1、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a=3cm,b=4cm,c=8cm(2)e=5。7cm,f=6。2cm,g=11。9cm:

  2、当堂练:

  (1)下列哪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A1cm,2cm,3。5cmB4cm,5cm,9cmC6cm,8cm,13cm

  (2)如图,在三角形ABC中,D是AB上一点,且AD=AC

  请比较大小:ABAC+BC2ADCD

  四、评价性学*

  (一)、基础性练*

  (1)如图三角形ABC(记作:)中,∠B的对边

  是,夹∠B的两边是、。

  (2)图中有几个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表示出来。

  2、已知四组线段:

  第①组长度分别为5,6,11;第②组长度分别为1,4,4;;

  第③组长度分别为4,4,4;第④组长度分别为3,4,5,

  其中不能成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5,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

  A。1

  (二)、拓展提高

  1、已知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12cm和6cm,第三边与其中一边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cm?

  2、现有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组成三角形架,有几种情况?分别写出每组数据。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1

  《三角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体。这是本节课上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地方。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越俎代庖。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时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容易给成绩中下的学生以混水摸鱼的机会,不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学*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已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和发言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

  通过让学生求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来猜测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在学生“你争我吵”中激发学生的对这节课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验证猜想。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课前我让学生剪下三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在小组中拼一拼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由它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以及各部分的关系,在动手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对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个个投入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首先是课堂纪律的把握,其次是我发现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学生干脆就是坐着,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学生一起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是在操作,可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地拼一拼,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操作的目的,学后只做了一次“机械的操作工”,而为什么要这样去动手,学生却不得而知。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时,教师必要的引导是不可少的。

  三总结得出公式。

  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都知道了三角行的面积等于它拼成*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每个小组都起来说说自己小组探索的结果,最后得出公式:S=ab÷2

  四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去求一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的面积,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学有所用,可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存在着在课上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在学生的评价上还不够到位,总结性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等等缺点,不过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慢慢改进的。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在教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不足之处:

  我发现学生动手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学生干脆就是坐着,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学生一起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和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剪拼后成为一个*行四边形。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是在操作,可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地拼一拼,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操作是为什么,学后只做了一次“机械的操作工”而为什么要这样去动手,学生却不得而知。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时,教师必要的引导是不可少的.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1

  个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灵动的课堂,既要通过精心的预设,激发思维的灵动,更应巧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应情境而变,提升课堂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我们预设得如何的充分,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预设中,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当我让学生用手势判断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是错误的。于是我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一场辩论。

  我首先请一名判断错误的学生起来说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状不同的情况,那就有可能面积不同。

  这时持反方意见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让我来问问他。

  生2:你先说说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

  生2: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这时很多判断错误的'学生开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来计算面积会不相等吗?

  生1也在反思,但仍坚持:但它们的形状……

  生3:老师,我来画图给他看。

  于是,学生上讲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行线,并在两条*行线之间画了几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在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学,但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丽。

《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2

  一、激情导入,发现问题

  首先学生通过对多边形图片的欣赏,说一说能否计算少先队大队旗的面积和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其次让学生比较任意两个三角形的大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一种智力的最佳状态。

  二、尝试操作,探索问题

  (一)数方格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小组内分工合作)要求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

  2、看一看电脑博士数出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时会发现这种方法较麻烦,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呢学生可以通过拼图形这个游戏来实现.

  (二)拼图形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电脑演示拼摆过程

  (3)讨论:拼成的长方形和*行四边形,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把一个三角形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

  (1)学生拼摆

  (2)电脑演示拼摆的过程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

  (2)电脑演示拼摆的过程

  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电脑演示拼摆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移的过程

  (三)归纳三角形面积

  1、老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1)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学过的*面图形?(2)*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相互交流,弄清面积关系以及底高之间的关系。

  2、推导公式

  (1) *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2) 引导归纳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行四边形面积÷2 =底×高÷2

  (3)强调三角形面积计算中的底是相应*行四边形的什么?高是相应*行四边形的什么?为什么除以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通过学生动手拼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提供给他们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考察和再创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很好表现出图形的拼摆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更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自学例题,解决问题

  1、自学例题

  (1)例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学生独立解答。

  例题教学采用分析,并练*校对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题快的学生可以点击典型例题从中可获得更多的知识。

  2、出示尝试题

  其次,通过所学的知识计算红领巾的面积,然后编出尝试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应淡化其抽象性,而深化其应用的广泛性,于是前后呼应,通过测算红领巾的面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四、应用拓展,升华问题

  1、竞赛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通过讨论区让学生充分利用媒体交互功能快速找出解题的多种方法,并评出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用多种方法进行试验,对教材进行很好的补充和拓宽。

  3、学生通过提供的拓展资料或资源网站了解更多的知识。

  拓展性作业

  我校20xx年要在学校校园中种一块*似三角形绿化带,面积是15*方米,请你当个小设计家,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这样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这种学*方法,学*本单元的其它两个教学内容。

《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3

  《三角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 摆一摆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体。这是本节课上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地方。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越俎代庖。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时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容易给成绩中下的学生以混水摸鱼的机会,不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菁华3篇)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1

  指导思想:

  积极配合莱州市、沙河镇在效率课堂研究月推出的一课多研活动,旨在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课堂高效研究交流,系统化理论,进一步熟悉课堂教学结构,对课堂和谐高效教学进行再思考。

  全体数学教研小组成员集中听评四年级数学课一节,集中研讨方案,进行个人反思修改,然后由教研组提出评课建议,进行一课多研的课例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复*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师:回忆一下,*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生:我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师:我这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你拼时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呢?

  生: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知道了。

  师:对,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师: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4、第二次操作实践

  师: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讨论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推导的?

  生汇报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仔细观察所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所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把这种相等的关系叫等底等高。

  师: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三角形的高求出的是什么?

  生: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除以2呢?

  生: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师: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所以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

  师:它的高是33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本上算一算

  学生打开书32页,在书中画一画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课下同学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课:

  纵观本节课教学,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运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的学*方式。课前导语可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但缺乏对经验背景的引导,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上课时应该先复*了*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旧引新,衔接自如。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其推导方法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是很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三个: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根据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楚为什么除以2.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具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由此复*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此方法不仅很好的复*了旧知识,为新知识学*做好铺垫,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第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

  第二环节汇报交流在小组充分操作、讨论、交流后,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底,*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

  第三环节精讲,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能清楚的认识到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拼摆过程中进行转化很自然地渗透"旋转""*移"的思想。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用课件演示方法,通过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会觉得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会感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增强。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方式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的目的。

  第四环节质疑,在这节课的学*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在学*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学*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突破难点对这部分的知识理解的更加的透彻。

  (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实现了学*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下面几组练*:

  (1)基本练*,检测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情况,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2)综合练*,深化对推导原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认识。

  (3)拓展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中思维得以发展,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回想这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一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谈收获谈体会,及时评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既整理了本课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重点清晰,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3

  一、设计理念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操作、讨论、交流、观察、归纳、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本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变静为动,从多个角度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安排的,并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积公式,必须以*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正方形的面积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关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思想,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同时也是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准确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在探索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推导说理。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汇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3、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学法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

  五、教学过程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工厂加工红领巾和流动红旗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三)汇报交流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拓展时空,发展能力)

  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演示转化成*行四边形的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通过“旋转、*移”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同样的方法,两个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媒体辅助演示,使学生发现*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来三角形的底,*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原来三角形的高,以及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直角三角形转化乘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与长正方形的关系,从而也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后面的三种方法是学有余力的同学所能想出来的,对想出来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

  演示三个内角折向底边,折成两个完全重合的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那么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乘2,也就是三角形的地的一半乘高的一半再乘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演示剪拼成*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发现剪拼成*行四边形、长方形与原来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演示在三角形的外面添加辅助线,以三角形的底为长,三角形的高为宽,在三角形的外面画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也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四)总结归纳

  1、概括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2、巩固练*:让学生体会求三角形面积时高和底的对应性。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归生活,回归课前的生活情境)

  (五)拓展延伸

  1、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不管形状怎样变化,面积相等。

  2、课外知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面积的历史,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吕的方田章就论述了*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其中“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还说:“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就是说:三角形面积=底×高÷2。

  六、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反映图形运动变化,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问题的情景,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体验,加深对三角形面积的深层理解,积累丰富的数学体验,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和学*的时间与空间。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引导学生分析并严格书写解题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

  设计理念: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的*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具体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争辩、操作、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初步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辨方法和先猜想后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生分析: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及度量问题。在本课之前,学生又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作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本课内容的教学作了铺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两个三角形争论,大的对小的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

  (学生小声议论着,争论着。)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解决这个问题啊?

  生:可以把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比一比。

  生:它们不是一个角在比较,可怎么比呀?

  生:我们先画出一个大三角形,再画一个小三角形。分别量一量这两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样就知道谁的内角和大,谁的内角和小啦。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想探索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谁大?】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师让学生分别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做着记录,并统一填表格。(表格略。)

  生汇报测量的结果:内角和约等于180°。

  师启发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可能出现问题:用测量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不是刚好180°。使学生明白是因为测量存在误差的缘故。】

  2、用拼角法验证。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约等于180°,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生:我们手里有一些三角形,可以动手拼一拼。

  生:还可以剪一剪。

  师:那同学们就开始吧!

  (学生动手进行拼、剪、折等方法,检验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

  生: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可以拼成一个*角。因为*角是180°,所以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生:我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角,所以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也是180°。

  生: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因为全面研究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所以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明白:探究问题有不同的方法、途径,并且方法之间可以互为验证,达到结论的统一,从而使学生明白获得探究问题的方法比获得结论更为重要。】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出示题目:在三角形中,已知∠1=78°,∠2=44°,求∠3=的度数。

  2.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猜一猜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图略,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学生猜后,教师抽去遮盖的纸,进行验证。

  通过以上的练*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均分成两份。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答180°。)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对,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师:究竟谁对呢?(学生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80°。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生: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你真聪明。(课件演示。)

  四、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新知识,现在能来帮助大、小三角形进行评判了吧?(生答能。)

  师: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探究性作业

  求下面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图形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反思: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通过量、折、剪、拼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能力、团队精神。我们要从*时抓起,在*常的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可以是前后四人为一组,深入探究合作学*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才能落到实处,才不会变成某些公开课的摆设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引导学生分析并严格书写解题过程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5

  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能根据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逐渐由实验过渡到论证。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验,勇于发现,合作交流。

  一.自主预*

  二.回顾课本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

  2、那么如何证明此命题是真命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你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3、回忆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

  ①画图

  ②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

  ③分析、探究证明方法。

  4、要证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观察图形,三个角间没什么关系,能不能象前面那样,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呢?拼成什么样的角呢?

  ①*角,②两*行线间的同旁内角。

  5、要把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上述两种角,就要在原图形上添加一些线,这些线叫做辅助线,在*面几何里,辅助线常画成虚线,添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如何把三个角转化为*角或两*行线间的同旁内角呢?

  ① 如图1,延长BC得到一*角BCD,然后以CA为一边,在△ABC的外部画A。

  ② 如图1,延长BC,过C作CE∥AB

  ③ 如图2,过A作DE∥AB

  ④ 如图3,在BC边上任取一点P,作PR∥AB,PQ∥AC。

  三、巩固练*

  四、学*小结:

  (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略

  六、布置作业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优选【10】篇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1

  今天阿尔法趣味数学网带来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

  (1)引导猜想:

  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方厘米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方厘米,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方厘米,然后沿着*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

  (3)归纳公式:

  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

  4)看书质疑: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

  (1)100×32÷2=1600*方厘米;

  (2)100×32=3200*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行四边形的面积12*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既复*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题,既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说课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

  (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

  (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

  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

  解答练*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首先其推导方法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是很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三个: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根据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楚为什么除以2.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具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

  (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由此复*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此方法不仅很好的复*了旧知识,为新知识学*做好铺垫,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第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

  第二环节汇报交流在小组充分操作、讨论、交流后,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底,*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

  第三环节精讲,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能清楚的认识到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拼摆过程中进行转化很自然地渗透"旋转""*移"的思想。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用课件演示方法,通过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会觉得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会感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增强。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方式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的目的。

  第四环节质疑,在这节课的学*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在学*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学*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突破难点对这部分的知识理解的更加的透彻。

  (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实现了学*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下面几组练*:

  (1)基本练*,检测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情况,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2)综合练*,深化对推导原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认识。

  (3)拓展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中思维得以发展,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回想这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一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谈收获谈体会,及时评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既整理了本课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学*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重点清晰,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4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1)引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X6=60*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X6÷2=30*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X6计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方厘米,然后沿着*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X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X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X32÷2=1600*方厘米;(2)100X32=3200*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行四边形的面积12*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既复*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题,既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X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

  解答练*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的计算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要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必须以*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应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和转化理论,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也为今后进一步学好梯形面积、圆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打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准备3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学有价值的数学。本着这一理念,我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学*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自主选择、拼摆成学过的图形,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与实物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教法上总体体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概括总结————应用拓展。

  2、学法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索

  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再从红领巾的形状揭示本节课研究、探索的课题。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寻找思路:

  首先让学生温*以前学*的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然后通过回顾*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观察沿*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以及与原*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觉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

  学生由于有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实验,合作学*。

  (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合作学*的程序,首先出示讨论提纲: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能拼出什么图形?②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己解疑释惑的机会。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困生怎样对图形进行*移旋转(如下图):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在探索操作中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首先让学生进行汇报演示,然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课件演示3次试验:分别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在每一次的实验演示后都进行一次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使学生更具体、清晰的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后,它们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体现了“转化”方法的价值。

  3个实验演示后再进行一个强烈的对比,拿出两个形状相同但是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操作演示,更加深突出了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归纳公式

  让学生按照显示的提纲讨论、交流、归纳推导过程,教师进行如下板书,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2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然后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S=ah÷2

  从而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得出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接着让学生从书本85页的“你知道吗”中了解中华民族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三)、实践应用

  (1)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进行课本例题的教学,并板书。例题的板书让学生从中知道解决问题时的书写格式。在教学环节上做到了前呼后应。紧接着问学生: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完成小练笔后交流、讲评。

  (2)、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练*分四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公式的理解;第三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计算三角形交通警示牌及计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让学生把数学回归生活;第四层次变题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深化三角形面积公式。

  (四)、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本课结束前问学生: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呢?

  通过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内容及学*方法按照示意图,对本课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

  附:板书

  例1… …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2 S=ah÷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100×33÷2

  S=ah÷2 =1650(cm)

  答:做一条红领巾需要1650*方厘米的布料。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1)引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

  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方厘米,然后沿着*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32÷2=1600*方厘米;(2)100×32=3200*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行四边形的面积12*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既复*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题,既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

  解答练*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9

  一、说教材、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它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是很重要的。

  学情分析

  是在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学*的。学生由于有*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学*例2,使学生认识红领巾的意义,接受爱国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六、教学过程

  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以及帮学校计算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如果学生会说我知道底乘高除以二,其实学生在没有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教学的要求由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拼一拼,剪一剪,有的`学生根据上节课学的知识,在学**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做过这样的题,学生把*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学生很快说出*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三角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的*长方形进行计算,还有的用锐角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这个时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此时我再次提出疑问,三角形只能拼成*行四边形、长方形吗,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学生想到了直角等腰三角形,马上拼成了正方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在练*部分我安排了四方面的内容:

  1、基础练*

  引导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红领巾的问题。

  2、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认识下面这些道路警示标志吗?

  如果制作一个这样的道路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变相练*

  我设计了经常出的判断题让学生练*,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再次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2例1……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S=ah÷2=100×33÷2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落实了“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生生互动。充分利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学生验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借助已有的知识来发现自己的创新,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在实践的过程中把知识点突破、解决、掌握,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博得了学生的较高兴趣,课堂氛围也活了起来。课堂中渗透“新课标”精神,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在实际的练*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2”总是忘记,还有的学生弄不清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10

  今天阿尔法趣味数学网带来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

  (1)引导猜想:

  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方厘米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方厘米,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方厘米,然后沿着*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

  (3)归纳公式:

  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

  4)看书质疑: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

  (1)100×32÷2=1600*方厘米;

  (2)100×32=3200*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行四边形的面积12*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既复*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题,既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说课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

  (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

  (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

  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三角形面积计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5)份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在教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不足之处:

  我发现学生动手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学生干脆就是坐着,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学生一起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和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剪拼后成为一个*行四边形。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是在操作,可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地拼一拼,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操作是为什么,学后只做了一次“机械的操作工”而为什么要这样去动手,学生却不得而知。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时,教师必要的引导是不可少的.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2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验活动,达到掌握图形特征和面积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按照这一教学理念,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操作、讨论、讲解、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先复*了*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问:这两个三角形哪个面积大?学生显然能直接看出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接着教师跳跃性地提出问题:“大多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提出必须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试验观察就说明每种图形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参与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想问题、寻方法、得结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适合学生探究的学*材料,因此,本堂课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实验一:让学生把长方形和*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思考并分析三角形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关系,学生发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或*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实验二: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每个方格表示1*方厘米的方格纸上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拼试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时,一方面启发学生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与所拼成的*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并通过填表、观察,发现规律,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兴趣。

  在学生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拼的,然后用计算机动态演示拼的过程,“重合、旋转、*移”,使学生直观地感知*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练*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学会发展,学生创造。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验活动,达到掌握图形特征和面积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按照这一教学理念,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操作、讨论、讲解、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先复*了*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问:这两个三角形哪个面积大?学生显然能直接看出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接着教师跳跃性地提出问题:“大多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提出必须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试验观察就说明每种图形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参与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想问题、寻方法、得结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适合学生探究的学*材料,因此,本堂课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实验一:让学生把长方形和*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思考并分析三角形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关系,学生发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或*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实验二: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每个方格表示1*方厘米的方格纸上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拼试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时,一方面启发学生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与所拼成的*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并通过填表、观察,发现规律,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兴趣。

  在学生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拼的,然后用计算机动态演示拼的过程,“重合、旋转、*移”,使学生直观地感知*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练*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学会发展,学生创造。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4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比如渗透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学生的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 尝试转化。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并没有直接让孩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而是给了它们一个装有不同的三角形的学具袋,让其选择材料尝试转化,目的是看学生能否想到不同的转化方法,去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调动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汇报关系。

  转化成学过的会求面积的图形,这只是学*的第一步,发现转化后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关系,才能使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出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以,在这个环节,我给了他们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小组交流的时间。

  三、得出结论,总结公式。

  如果学生能在第二个学*活动中把功课做足的话,自己总结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不是有没有理解透的',所以我又追问三个问题:“为什么除以2”“除以2之前算的是什么?”“对于这个公式还有疑问吗?”包括让孩子回头想并口述整个推导过程,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环节,我感觉虽然学生动手操作了,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意思,没有更多的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和对知识的建构。

  基于以上思考,我想再教学这一内容时,能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种新颖的、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出现。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将会非常深刻。这种不依靠教师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种真正意义的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5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是以上一节课所学的“*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基础,应用“转化”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课本中的推导过程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与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行四边形),再找出其中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无疑是一种好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按照课本的思路,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行四边形,用*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没有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课后我认为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不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

  我想时间如果能回到上节课,我将会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种新颖的、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出现。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将会非常深刻。这种不依靠教师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种真正意义的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