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数学教案:除法 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做好铺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过程。因此,本设计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活动情境,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积累活动经验,做好铺垫。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学*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抽象算式建立表象支撑,直观感受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通过对比恰好分完和分完后有剩余的情况,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并总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 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小棒 水果学具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主题图,教师创设情境。

  同学们,邮递员叔叔今天给我们班的小朋友送来了一张照片,它是从我们的联谊班寄来的。你们看,联谊班的同学学得多认真啊! 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这些同学在用小棒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黑板上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在黑板上依次画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并汇报结果。

  (4)质疑:看到我们摆的图形后,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1:我发现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

  生2:我发现剩余的小棒根数都不相同。

  2.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好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那么怎样用数学语言描述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设计意图: 利用主题图创设邮递员叔叔送照片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图形,进而发现问题。目的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样摆?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个草莓来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预设

  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6÷2=3(盘)。(教师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预设

  生:这个算式表示把6个草莓每2个分1份,可以分3份。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教师把原题改成: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2)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预设

  生: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均分后有剩余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4)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5)教师明确:7里面最多有3个2,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教师板书算式)

  (6)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

  数学教案:除法 2

  教学内容:

  练*十二第5-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除法验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验算。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惯。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进行除法验算。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惯。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了除法的验算,这节课我们练*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进一步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惯,使我们的除法计算做得又对又快。

  二、除法验算练*

  1.完成练*十二第5题。

  (1)让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在括号内填数。讨论:你为什么填得这样快?

  (2)小黑板出示,老师板书。

  根据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怎样来验算除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2.做练*十二第6题。

  (2)让学生估算,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3)请同学们按照上面讲的验算方法做练*十二第6题的前三道题,做在练*本上。(同时指名3人板演)

  (3)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一、二小题的`验算过程。

  三、综合练*

  1.做练*十二第7题。

  让学生计算后用线连一连,再在班上交流。

  2.做练*十二第9题。

  提问:要求第二个问题必须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读题,然后做在自己练*本上。让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

  四、讲解思考题

  1.讲解第一小题。

  (1)我们可以从高位想起,商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

  你能根据竖式里百位、十位两行数想出被除数十位上是几吗?怎样想到的?

  说一说被除数个位上应该是几?从哪里可以看出是1?

  (2)请你一边想一边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讲解第二小题。

  (1)从除数3和十位上商6你能算出哪里的数?

  十位上减出来的数是几?被除数百位、十位上各是几?

  被除数个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大家一边想一边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数学教案:除法 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2页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与应用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进行小数乘法、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似值。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一)计算:0.67X7.5 8.36X0.25 0.125X0.24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1、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计算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算出积后,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该怎么办?

  (二)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提问: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怎样呢?

  (2)计算:1.89÷0.5 4 7.1÷2.5 0.51÷0.2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练*与应用

  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2、第2题:先分组完成题目,然后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整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3、第5题:学生独立审提题解答,教师巡视。让学生根据*均数的意义估计得数范围。

  4、做第6题。主要让学生练*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合理截取商的*似值。

  小结。

  三、作业设计

  完成整理与练*第3题和第4题。

  数学教案:除法 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

  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

  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

  △-△=☆☆是几?

  △+△=○○=11.4-1=10.4

  □+○+☆=11.4

  △=()△=5.2

  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效果不错。

  数学教案:除法 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实物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的第二种分法.

  2.能够看一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进一步掌握第二种分东西的方法一份一份分的方法).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认真观察、分析数量关系的*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第二种分法的的含义.

  教学难点

  看一幅图列相应的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教师拍手4下,问:老师拍了几下?

  2.请学生以老师拍的次数为一份,拍出2个4、5个4.

  3.教师再次拍5个2后,问:谁听出来了,老师一共拍了多少下?一份是几下?拍了相同的几份?

  二、探究新知

  数学教案:除法 6

  教学目标:

  1.复*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人节约用水的*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

  1. 练*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 练*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 练*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数学教案:除法 7

  教学内容:

  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看来,四舍五入取*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6、7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反思:

  数学教案:除法 8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结晶,又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分数除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学*分数出发的应用。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三)

  二、实施目标。

  1、出示题目: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中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知道不知道?

  3、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4、交流作法。(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导入方程的方法)

  5、教师指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题。对用其它方法解答的同学,只要合理进行表扬。

  6、渗透用算术法解答此题。

  7、教师:只要单位“1”的量不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题目,一种是方程;一种是算数法。

  三、巩固目标

  1、试一试第一题。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针对学生做题情况,进行辅导后进生。

  指导学生分清两问的不同,认清乘法和除法的区别。

  2、试一试第二题。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四、课堂,教师和学生自评。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6

  X×÷=6÷

  X=6×

  X=27

  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除法 9

  教学内容:

  基本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55

  497

  2406

  484

  455

  2807

  2、板演。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说一说,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16页例2.

  (1)动手分一分,每分钟有几捆。

  (2)尝试解答。

  (3)质疑。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

  (5)图式结合。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最大能商几个十。

  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9页练*四的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道题。

  (1)板书在黑板上。

  (2)读题。

  (3)独立完成,请四名同学板演。

  (4)集体订正。

  (5)教师把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纠正。

  2、病题门诊。

  3、游戏。教材第16页做一做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9页练*四的第3题。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尝试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2、教材第19页练*四的第4题。

  (1)出示题。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明确这是一道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叙述解题思路。

  (5)独立在本上完成。

  (6)集体订正。

  数学教案:除法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1.课件演示: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阅读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1)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精选十篇)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内容和自己的学*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乘法与除法

  1.复*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完成练*二十三第1,2,3,4题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课堂

  四、作业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2+9÷318÷(12-3)

  2、将上题中的数据改为分数,问运算顺序怎样?

  3、问: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1、出示例1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人上黑板,集体说解题顺序。

  2、组织练*

  做“练一练”第1题

  3、教学例2

  出示例2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边板书边提问。

  指出:这道题在把除法改为乘法后,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所以我们在混合运算时,每一步计算时,都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一般用简便算法。

  4、组织练*

  做“练一练”第2题

  问:应用了什么定律,要怎样计算?

  指出:在除法转化成乘法后,要注意有一些题可以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这节课学*了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怎样?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练*十一第1~3题的第一行,第4、5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简便运算上,基本上同学们还是掌握的不错。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课堂

  四、作业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2+9÷318÷(12-3)

  2、将上题中的数据改为分数,问运算顺序怎样?

  3、问: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1、出示例1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人上黑板,集体说解题顺序。

  2、组织练*

  做“练一练”第1题

  3、教学例2

  出示例2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边板书边提问。

  指出:这道题在把除法改为乘法后,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所以我们在混合运算时,每一步计算时,都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一般用简便算法。

  4、组织练*

  做“练一练”第2题

  问:应用了什么定律,要怎样计算?

  指出:在除法转化成乘法后,要注意有一些题可以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这节课学*了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怎样?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练*十一第1~3题的第一行,第4、5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简便运算上,基本上同学们还是掌握的不错。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读题说得数、

  3.2+1.680.8×0.514-7.40.3÷1.54.8×0.02

  7.8+0.91.53-0.70.35÷150.4×0.80.8-0.37

  2、口述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

  (1)把40棵树苗*均分给5个小组栽,每组栽多少棵?

  (2)把8米长的钢管*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新课导入、

  出示例2:把1米长的钢管*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板书:1÷3

  教师提问:1÷3的结果能用准确的数表示出来吗?怎么办?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明白了、(板书、分数与除法)

  2、教学例2、

  (1)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3,即把1米长的钢管着成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用分数来表示,1米的就是米、(板书米)

  (2)学生完整叙述自己想的过程、

  (3)反馈练*、

  ①把1米长的钢管,*均分成8段,每段长多少?

  ②把1块饼*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多少块?

  3、教学例3、

  出示例3:把3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1)读题列式:3÷4

  (2)动手操作:怎样把3块饼*均分给4个同学呢?

  (3)学生交流、

  甲生: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块,然后把12个*均分成4份,再把3个拼在一起,每份是块、

  乙生:把3个圆放在一起,*均分成4份后,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1份中的3个拼在一起,得到每个分块、(在3÷4后板书块)

  (4)看图根据乙生分饼的过程说出表示的意义、

  ①乙生把3块饼*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一份是3块饼的,即

  ②甲生把1块饼*均分成了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是、

  (5)都是,意义有何不同?(结合算式说出的两种意义)

  明确:表示把3*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还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3份、

  (6)反馈练*: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教师提问: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呢?

  学生归纳: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做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也就是说分数既表示分数的意义,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板书:)

  教师明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要求?

  (3)反馈练*、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明白了什么?

  四、随堂练*、

  1、填空、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其中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母相当于()、

  2、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式的商、

  4÷511÷1327÷35

  9÷913÷1633÷29

  3、列式计算、

  (1)把5米长的绳子,*均分成12段,每段长多少米?

  (2)把一个4*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方米?

  (用分数表示)

  (3)小明用15分钟走了1千米路,*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

  五、布置作业、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7÷1216÷4925÷249÷9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导入新知[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把3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怎么列式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也就是3/4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把5块饼*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看书P91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9= 1/2=()÷()8/13=()÷()

  3, 7/10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还可以表示把()*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米)=1/3(米)例3:3÷4= 3/4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6

  练*目标:

  1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练*过程:

  一、基础知识练*:

  1、计算:

  ⑴2/1328/943/1035/11522/232

  ⑵3/10223/242617/21518/9713/15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通过计算下面的题,请你想一想,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H这个数的`倒数.

  二深入练*

  1、计算下面各题,比较它们的计算方法.

  5/6+2/35/6-2/35/62/35/62/3

  2、

  (让学生计算后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把你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一个数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练*八第7至8题。

  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学生解答时提示学生需要先统一单位。

  小结三道题的共同特点:都是求一个量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量,都用除法计算。

  四、作业练*:

  1、33页第5、9题。

  2、一个商店用塑料袋包装120千克水果糖.如果每袋装1/4千克,这些水果糖可以装多少袋?

  五、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准确解答应用题.

  2.加深学生对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会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 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 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每一类应用题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一组练*.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

  (一)应用题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 ,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 ,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 ,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 ,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 240÷ 150÷240 240÷150

  (四)思考题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 .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 .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 .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对比练*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教案点评:

  本教学设计把三类应用题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既突出了每一类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又通过对比,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三类题的异同点。巩固练*形式多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同学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归纳计算方法,并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较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将计算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和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9

  练*目标:

  1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练*过程:

  一、基础知识练*:

  1、计算:

  ⑴2/1328/943/1035/11522/232

  ⑵3/10223/242617/21518/9713/15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通过计算下面的题,请你想一想,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H这个数的倒数.

  二深入练*

  1、计算下面各题,比较它们的计算方法.

  5/6+2/35/6-2/35/62/35/62/3

  2、

  (让学生计算后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把你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一个数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练*八第7至8题。

  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学生解答时提示学生需要先统一单位。

  小结三道题的共同特点:都是求一个量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量,都用除法计算。

  四、作业练*:

  1、33页第5、9题。

  2、一个商店用塑料袋包装120千克水果糖.如果每袋装1/4千克,这些水果糖可以装多少袋?

  五、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能用解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3、选择用除法计算借助线段图的动能理清思路

  板书:

  二、尝试解决

  1、试一试第1题

  板书:

  解:设踢足球的有x人。

  4/9x=4x=9

  或4÷4/9=9

  2、试一试,第1题(2)板书: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用方程和除法计算两种方法,板演在黑板上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

  集体纠正

  学生独立解方程

  捐名板演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集体纠正

  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做好分析理清思路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讲清解题的思路

  巩固学生用方程计算的方法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9×1/3=3(人)

  三、练一练

  1、解方程:

  1/5x=73/4x=4

  5/8x=1/123/8x=1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先弄清“八折8/10,可利用方程法解,术法作基本要求”

  3、解决练一练,第3、题

  板书:

  解:设妈妈的身高是xcm15/16x=150

  X=160或

  150×15/16x=160

  解:设鹅的孵化期是x天

  14/15x=28或x=30

  28÷14/15或x=30天

  的意思,即现价是原价也可用算术法解,算术法作基本要求

  学生独立解决

  或用算术法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纠正

  引导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字信息

  结合鸡、鸭、鹅孵化期的长短为学生创设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分数除法(二)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2/9=6

  x=6÷2/9

  x=6×9/2

  x=27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2)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精选五篇)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1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综合练*,还有拓展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均分、等分的行为的探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建立余数的概念。

  3、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双色片15片、小棒若干、练*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知

  1.小胖的爸爸从瑞士出差回来,带来了15块瑞士巧克力,小胖想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如果想每人分5块,最多可以请几人?(教师在黑板上用双色片摆放,并填写表格)

  2.如果是你来分巧克力,你想每人分几块,那么最多可以请几人?(学生自己摆双色片,并填写表格。

  3.观察表格,把摆法分类。(有剩下没分完的,全部分完)

  4.哪种分发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全部分完的学生会列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问:没有全部分完的可以怎样来列式?教师演示,板演。

  15÷2=7(人)……1(块)

  述:……表示“余”;剩下的块数叫“余数”

  读作:15除以2等于7余1.

  师:自己试试写出练*1上的算式。

  2、认识余数

  说说“余数”的特点: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数量就是余数。

  3、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1)8只玩具猪,3只装一袋,能装几袋?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袋,还剩□只。

  (2)10只杯子,3只装一盒,能装几盒?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盒,还剩□只。

  (3)观察:以上2题的余数与除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比除数小)为什么?(不够再装1袋;不够再装一盒)。回到分巧克力的题目来验证一下,用一句话来概括:余数比除数小。

  三、填表验证“余数比除数小”(实物投影)

  1.拿出小棒搭三角形,可以搭成几个,还余几根?

  小棒的总根数每个三角形的根数可以搭成几个?剩下的几根?算式

  小结:余数只有1,2.会不会有3?4?那么我们就说“余数比除数小”

  2.如果用小棒搭正方形,余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那么我们就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补充板书。

  四、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布置回家作业,完成练*纸后面的题目。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

  (课件出示:2组练*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3)

——《除法的验算》数学教案(精选5篇)

  《除法的验算》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 验算。

  2、养成良好的验算*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明白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验算。

  设计意图: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这一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对本节课来说并不难,本节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验算的优势,*时能自觉地运用验算方法来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小老师,批作业:

  78÷3=16( ) 54÷3=17( )

  86÷2=43( ) 85÷5=17( )

  65÷5=13( ) 70÷5=12( )

  90÷5=16( ) 78÷6=13( )

  57÷3=18( ) 63÷3=21( )

  2、反馈,揭题。

  (1) 展示批改作业。

  (2) 你们认为这次作业做得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3) 今天我们就来学*《除法的验算》方法。

  二、教学新授。

  1、刚才你们批作业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除法算式的商是对还是错的?举例说明。

  2、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方法。

  (1) 重新算一遍的方法。

  (2) 用“商与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的方法。

  (3) 尝试用第二种方法判断其它题。

  (4) 经过尝试,用‘商与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的方法来验算除法确实可行的,只要将商与除数相乘,如果所得的积等于被除数,那么商正确,如果不等于被除数,那么商就错误。

  3、出示几组算式算一算,你发现每组上下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验证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否正确。

  84÷3 90÷6 78÷2 60÷4

  28×3 15×6 39×2 15×4

  4、:通过这些题的计算,我们能验证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否正确。除法算式中的商与除数相乘确实等于被除数。乘除法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就是验算除法的最好方法。(板书方法)

  5、教师示范书写除法验算的规范格式。

  例如: 7 8 ÷ 3 = 2 6

  2 6 验算: 2 6

  3 7 8 × 3

  6 7 8

  1 8

  1 8

  三、巩固练*

  1、把除法算式和验算的乘法算式用线连起来。

  84÷6=14 13×7

  78÷2=36 29×3

  91÷7=13 14×6

  87÷3=29 36×2

  2、计算并验算。

  98÷7 68÷4 80÷5 99÷9

  3、填空。

  ( )÷4=16 ( )÷5=15

  ( )÷7=12 ( )÷6=14

  4、把本班四个小组前三天的数学回家作业错误的题数制成统计表,进行教育。(略)

  问:面对这些错题,你现在能用什么方法解决了?

  四、课堂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本领?可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题目中有验算要求的,要写出验算竖式,没有验算要求,怎么办?

  五、作业:《作业本》

  《除法的验算》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

  1.做练*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除法的验算》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教材第25例4,练*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①20×5=100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除法的验算》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p5.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练*指导

  1、练*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

  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并指名板演。

  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 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

  p6.思考题。

  五、作业:

  p5.2、4

  《除法的验算》数学教案 5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 72÷8= 72÷4= 7×6= 8×9= 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 出示例6:441÷7=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2.教师反馈,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3.初步练*:做练*十二的第1题。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4.小组合作,学*例7。出示例7: 2463÷5=(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2469÷5=943……4(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5.提高练*。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验算的过程。三、练*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算算对不对。多媒体出示(或小黑板)。

  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的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3个电扇共453元, 一个电扇153元。……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十二的第3、4题。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一、复*沟通,建立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三组题目,通过计算一是起到复*的目的,另外让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

  二、自主探索,悟出方法。

  学生知道怎样验算的方法后,其他的知识基本上是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例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www.3edu.net)中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重点强调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三、应用练*,巩固提高。

  在练*的设计上,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4)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1

  一、复*引新

  1.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0.36

  2.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引新: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分数除法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课件一下载)

  ①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求4个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②两块月饼,*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③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后,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④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⑤练*反馈。

  根据:,写出,(二).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把米铁丝*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课件二下载)

  ①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米是米。

  ③、教师板书整理。

  (米)

  2.教师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也可以这样想:把米铁丝*均分成3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把米铁丝*均分成6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3.教师继续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怎样计算?(米)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组织学生观察在转变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4.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

  1.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请同学求未知数①②3.判断。

  ①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②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③()

  ④()

  ⑤()

  4.解答下面各题。

  ①把*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②什么数乘以6等于?

  ③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

  练*七1、2、3、4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33—38页“分数除法”例1—例4。

  二、简要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刚刚学过“分数乘法”和“倒数”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的知识还有“商不变的规律”。本课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形成和发展新知识结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大胆的改革教材,进行知识的组块教学,勇于实践,缩短“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教时的一个例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作好铺垫,导入新课。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出示卡片)

  2、6、—、—、0.5、 1—、 0.7

  2、用投影打出:下面两题简便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12÷25=(12×4)÷(25×4)=48÷100=0.48

  11÷125=(11×8)÷(125×8)=88÷1000=0.088

  [简析:商不变规律的应用,为后面学*新知作出充分准备。]

  3、用投影分A、B组分别出示:下列算式中,哪些算式你一眼就能看了它的商?

  A组:78÷10.35÷1136÷721.8÷9

  B组:—÷1—÷1—÷218÷——÷1

  —÷——÷—4—÷2——÷0.7

  [简析:这两组有趣*题的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学生很快说出除数是1的算式,一眼就看出商是几。当学生看出除数为1时,计算就最为简便。(这里为学*新知作了重要的铺垫)一看就知道商是几(即被除数)]

  师:接着问B组题中是些什么算式,生答师板书“分数除法”算,今天就来研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指导探索,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教师加以点拔导学。

  (1)请大家列出B组算式中除数不是1的算式。

  —÷218÷——÷——÷—

  4—÷2— —÷0.7

  (2)先来研究前四道算式,这四道算式中除数都不是1,你能想办法将这除数变为1,而商不变吗?

  [评析:此时学生的学*情绪积极性高,纷纷欲试,是学*新知识的最佳时机。]

  师:下面分学*小组进行讨论。

  (3)交流。

  学生甲:以—÷2为例,除数是2,将2×—除数变为1,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乘以—。

  学生乙:以18÷—为例,除数是—,将—×—除数变为1,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8也要乘以—。

  [评析:此题是倒数的概念和商不变规律同时应用,运用旧知,用得巧。]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好下列板书)

  —÷2=(—×—)÷(2×—)18÷—=(18×—)÷(—×—)

  =—×—÷1=18×—÷1

  =—×— =18×—

  (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类推,得出结论。

  师问:这里我们是应用的什么进行变化的?(商不变的规律)

  (教者把上面板书用虚线框起)让学生观察比较。

  —÷2=—×—18÷—=18×—

  问:这两个等式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分学*小组讨论)

  生汇报:除号变成了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分数除法算式变成了分数乘法算式。

  师小结: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做,今后到中学里学*还可用到“转化”这一重要思想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去探索知识,为人类服务。

  练*:用复合投影片打出:

  将下列除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学生边回答边出示下排转化的式子)

  —÷— —÷— —÷612÷—

  =—×—=—×4 =—×—=12×—

  [评析:抓住时机,练重点难点,强化新知。]

  6、讨论、比较、类推,概括方法。

  问:在刚才的练*中,你认为有什么规律?

  (生答:被除数不变,除号变成了乘号,同时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师问:如果这些被除数作为甲数,除数作为乙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它的规律吗?

  生答师板书: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就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看书第38页)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乙数要加上零除外?

  (四)利用法则,练*重点,巩固新知。

  1、—÷3=—×———=12÷—=12×———=

  —÷—=—×———=—÷—=———()———

  2、计算。(并指名板书,注意书写格式)

  —÷3—÷——÷36÷—

  3÷——÷——÷— —÷—

  3、改错。

  (1)9÷—=9÷—=—=10—(2)—÷5=—×—=—

  (3)—÷—=—×—=—

  4、判断。

  (1)1÷—=—÷1(2)a÷b=a×—

  [评析:改错题、判断题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计算法则。]

  (五)作业练*,熟记法则。

  1、练*八第3题的前4题

  第6题的前4题

  2、校对答案。(说出过程,强化法则的应用)

  思考题:计算(1)4—÷2—(2)—÷0.7

  [评析:这里是知识结构的完整,知识点的引伸。]

  (六)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

  2、你有哪些收获?

  3、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教后评析

  本节课教者利用旧知识的学*作铺垫,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分数除法法则进行整体教学,利用观察、比较、类推等方法缩短了教学课时数,打破了原教材的束缚,学生的学*积极性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恰当地调整了教材,进行知识的组块教学,挖掘了教材(知识)本身的潜在因素,利用旧知,通过师生的对话、教师的点拔,为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方法概括法则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教学问题的思维方法,打破了一例一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

  2、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连接点衔接处精心设计*题、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3、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和方法指导,从铺垫(全员练*)→新课(转化除数、变除为乘、试做、比较、类推、概括法则)→巩固新知(填空、计算、改错、判断)→作业练*→思考题引伸拓展→总结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略)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三、巩固练*.

  (一)请你根据算式补充不同的条件.

  学校有苹果树30棵,________________,桃树有多少棵,

  (二)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 ,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有很大帮助,大家一定要掌握好.

《分数除法》数学教案5

  分数除法同分数乘法一样,都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内容,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数学学*的难点。原《大纲》的要求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除法;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会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两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分数除法的具体标准是:会进行分数除法运算和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分数除法计算方面的要求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把《大纲》中的混合运算的步数”不超过三步“改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变化较大的同分数乘法一样,仍然是淡化分数除法的意义,强调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强化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从传统分数除法教材来看,主要有三个重点。第一,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分数除法法则。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第三,用方程或算术两种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从知识的建构上看,学生学*整数除法时对除法就是”*均分“已经非常熟悉,而现实生活中,又很难找到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实际意义。所以,传统教材中选用”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来说明分数除法的意义。这种乘除互逆关系是重要的数学结论,应该在学生乘除计算的知识背景下让学生认识。但是,现在用这个关系来定义分数除法意义的表述,对学生来说实在难于理解,再加上枯燥的看算式说意义的练*,使学生一开始接触分数除法就一头雾水。另外,这个分数除法的意义与”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又没有一点联系。所以,造成既增加学生的学*难度,又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着”降低难度,突出重点“的原则,本套教材首先不安排分数除法意义的内容。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意义的知识,通过现实的,学生能理解的具体事例,学*除法计算。明白为什么用除法?为什么这样算?如,为了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这一分数除法的核心知识点。教材首先安排了三组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相对应口算练*,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和算式的特点,让学生发现”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的规律。然后,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妈妈买来1/2张饼,把它*均分成3份,每份是整张大饼的几分之几?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把半张饼*均分成3份,列式是÷3。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以及3的倒数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数学知识,分析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设计分数除法法则的学*,首先删去了学生难于理解的计算方法推导的过程,另外,由整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规律迁移到分数除法,是一个计算方法验证过程,也是计算方法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在这里,删去的是次要的、过高的要求,强化的是学生扎扎实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强化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从过去的经验看,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特点是”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应用问题都是已发生的事物,是经过人为”加工“、”编造“的应用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少,但在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一直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教学评价选题的焦点。众所周知,在很长时期内,分数除法问题要求用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答,而用算术方法解答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说明并理解数量关系的问题情境。所以,人们就用”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的解题套路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不利于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没有思维的条理性训练,有的只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的模仿训练。本教材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只采用列方程解答。这样设计的思考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即:把单位”1“看作χ,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第二,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程是现实运算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表示--解方程等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发挥其工具性。

  线段图作为小学阶段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历来成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材和教学中,人们在关注用线段直观描述数量关系的同时,也把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一般要求。即,把画线段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为学*要求,增加了学*的难度。本套教材,只发挥线段图的工具性。即: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不把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作为学*要求。通过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从而找出问题中隐含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会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和工具性。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简单的应用问题;混合运算。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用方程解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能够表达解决简单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体验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直观性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条理性,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安排4课时。

  第1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教材首先设计了三组有关系的口算题。如:20÷5,20×。通过计算20÷5=4,20×=4,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进而得出:甲数÷乙数=甲数×乙数的倒数。接着,设计了”把张大饼*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大饼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以学生交流的形式呈现了学生计算和验证的过程。一是利用图示和已有的分数知识,推导出÷3==,二是直接利用发现的规律得出:÷3=×=。得到:分数除以一个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在”试一试“,设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三道题,让学生应用上面的方法尝试计算。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口算和讨论规律的时间,然后,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结果的正确性。把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学*过程,变成知识扩展、方法验证的.过程。

  第2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贯彻在解决问题中学*计算的设计思路,选择了把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的典型事例,设计了两个问题。(1)把2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整数除以分数的除法;(2)把升消毒液分装在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学*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两个问题都呈现了算术和用方程解的两种方法。这节课的内容,计算方法是上节课的进一步拓展,根据题意列算式和方程是重点。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把2升消毒液倒入每瓶能装升的小瓶中,需要几个瓶子,就是求2升中有几个升。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解答。χ=2和χ=,除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外,还可以利用倒数的知识,即两边直接乘的倒数来解决。如果学生只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的方法解答,教师就提出兔博士的问题”χ=2还可以怎样解?“启发学生用倒数的知识列方程χ×=2×解答。”试一试“中安排了三道除数是分数的式题,要给学生充分的试算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有什么共同点,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3课时,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教材选择了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的事情,呈现了布置会场的情境图和”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红气球有28个“等文字信息,以及”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把气球的总数看作单位‘1’,画出线段图分析一下的要求“,并呈现了线段图。教学时,要在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后,师生共同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式,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解答,并检验计算的结果。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答的,用自己的方法解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试一试“中,安排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两数和,求这个数的问题,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并解答。

  第4课时,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教材首先选择了玩具厂计划生产碰碰车的事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已经完成计划的,还要生产190辆等信息和”这批碰碰车有多少辆?“的问题。通过兔博士的话,提示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完整的线段图。这是一道需要两步计算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可找到两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解答。(1)计划生产的辆数-已经生产的辆数=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χ-χ=190。(2)计划生产的辆数×还剩下的几分之几(1-)=还要生产的辆数,方程为:χ(1-)=190。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线段图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找到题中给出的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一样,本节课的混合运算主要是根据分数除法的特点,解决运算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教材设计了三道分数混合运算式题,(1)题是除加混合运算,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并把除法变成乘除数的倒数。(2)题是乘除混合运算。运算时,把除法转化为乘除数的倒数后,可以有不同的约分方法。第一,直接在三个分数上约分;第二,把三个分数相乘写成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式子,再约分。(3)是带小括号的除减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所以,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自己计算。在交流学生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同时,掌握分数两步混合运算方法。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5)

——《口算除法》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口算除法》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和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和两位数的算理,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准备60根(6捆)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

  84=

  93=

  355=

  427=

  142=

  246=

  2.口答

  (1)60里面有( )个十,400里面有( )个十。

  (2)240里面有( )个百和( )个十。

  (3)84里有( )个十,( )个一。

  3.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口算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口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生成问题

  出示课件,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根据你的观察,看看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把这些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

  学生回答:603

  师:那603等于多少呢?

  (1)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其用小棒摆一摆。

  (2)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中反馈本小组想到的计算方法。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四中算法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23=6 63=2 603=20

  ②203=60 603=20

  ③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即就是20

  ④通过摆小棒看出,把60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对,那我们看看图片中的这位小女孩是怎样想的?师生一起看大屏幕。这位同学的做题方法跟我们同学的第几种算法相同呢?

  生:第四种算法。

  师:那603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生:60除以3.

  师:同学们读得很对,那现在老师在给大家教另一种读法,它还可以读作3除60.

《口算除法》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二)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学过了除数是一位,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简单口算.下面我们共同练*一下.

  (一)复*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30÷3 20÷2 36÷3

  60÷3 600÷6 84÷4

  80÷2 48÷4 900÷3

  360÷3 240÷2 440÷4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36÷3的口算过程.(30÷3=10,6÷3=2,10+2=12)

  2.填空.(投影出示)读题、口答.

  (1)2是由( )个1组成的.

  (2) 40是由( )个10组成的.

  (3)42是由( )个 10和( )个 1组成的.

  (4)420是由( )个 100和( )个 10组成的.

  (二)学*新课

  一位数除两位数

  例1:口算 42÷3.(板书)

  指名读算式:(42除以 3)(3除 42)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42*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师:请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棒4捆又2根)想一想,自己动手把42根小棒*均分成3份,怎样分,也可以两个同学商量一下.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老师逐行巡视,个别指导,做到心中有数,一会儿请同学到投影仪给大家摆.

  请一个同学在投影仪上给大家分分看,学生边分,老师边提问:先分哪部分?为什么先分3捆?而不把4捆一起分呢?

  实际操作的同学回答:把3捆*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1整捆.剩下的1捆*均分成3份,不能得到整捆.(怎么办呢?)要把这1整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均分成3份,每份分到4根.

  师:请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请不同分法的同学,也到投影仪上给大家演示.

  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分法,进行争论,各抒己见,最后统一到第一种为最佳分法.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分法简单地用语言概括一下?

  (把42根分两次,先分30根,再分12根)

  师:现在我们来看口算42÷3,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请同学回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42÷3=14想:30÷3=10

  12÷3=4

  10+4=14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投影出示)

  32÷2= 48÷3= 60÷5=

  学生独立完成,(给几个小黑板或投影胶片,订正时用)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得数.

  32÷2=16 48÷3=16 60÷5=12

  请检查一下口算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

  (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例2:口算:420÷3=

  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做这道题,怎样想?可以和例1(42÷3)联系起来思考.(被除数420,也就是42个十,除以3,商是14个十,也就是140)

  (板书:例2:口算420÷3=140)

  想:420是42个十

  42÷3=14

  14个十是140

  做一做:

  450÷3=150 560÷4=140 900÷6=150

  说出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巩固练*:

  1.直接写出得数,说一说口算过程.

  38÷2=19 75÷5=15 54÷3=18

  380÷2=190 750÷5=150 540÷3=180

  2.投影出示,课本练*八,第2题.

  请同学在书上填写,然后集体订正.

  3.口算抢答:

  口算卡片发给学生(小老师),由小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可以抢答(不必举手,得到允许).

  81÷3 840÷7 780÷3 38÷2 96÷8

  68÷4 65÷5 64÷4 87÷3 650÷5

  640÷4 920÷2 96÷4 70÷5 960÷4

  4.读题、列式、口答.(投影出示)

  (1)被除数是84,除数是6,商是多少?

  84÷6=14

  (2)7除910等于多少?

  910÷7=130

  (3)把75*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75÷5=15

  (4)810里面有几个3?

  810÷3=270

  (5)一个数的4倍是520,这个数是多少?

  520÷4=130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部分口算练*,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看书第36页.练*八第4,5题.

《口算除法》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0一3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教学。

  教具学具:

  师生均准备小棒,师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听算。

  8÷46÷26÷335÷518÷2

  9÷38÷24÷424÷649÷7

  2.口答。

  80里有()个十;400里有()个百。

  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把6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根?

  [说明:通过复*数的组成及除法的*均分法,为学*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新课

  1.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请看下面的题,你能用一句乘法求出商吗?

  2.教学例1。

  (1)出示例1:60÷3

  (2)让我们来动手分一分小棒。

  说明:放手让学生分小棒的过程中,有的可能一捆一捆地分,而有的则可能一根一根地分。

  比较:哪种分法最简便?

  (3)如果不用分小棒的方法,你能直接说出得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让学生充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比较:谁的想法最合理,最简便?

  归纳出:60÷2=30

  6个10÷2=3个10

  (4)想一想:600÷36000÷3

  40÷2500÷58000÷2

  这些题分别怎样想?

  (5)小结: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计算出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多少个百、多少个千……

  3.教学例2。

  (1)出示例2:69÷3

  (2)学生尝试:你能说出这道题的得数吗?

  [说明:很多学生能说出得数,但计算方法不一定对,所以教师在此暂不问学生的想法。对有困难的学生也不作任何提示。]

  (3)分小棒:把68根小棒*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根?

  [说明:大多数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已会分。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69就是几捆几根?]

  问:你是怎样分的?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4)再来说一说刚才你算出69÷3的思考过程。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6个十÷3=2个十=20

  9个一÷3=3个一=3

  20+3=23

  (5)做一做:

  28÷236÷355÷5这些题怎样想?

  (6)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一、分别除以除数,结果就是多少个十和多少个一。

  4.教学除法算式的两种读法:

  (1)你会用两种方法读算式3×2吗?

  (2)用类似的方法试读:60÷3

  说明:学生即刻会读:60除以3,还可读作3除60。教师还可指出黑板上的一些算式让学生练*。

  三、巩固练*

  1.口答。

  (1)80÷4可以这样想:8个()÷4=2个()=()

  900÷3可以这样想:9个()÷3=3个()=()

  6000÷2可以这样想:6个()÷2=3个()=()

  48÷4可以这样想:4个()÷4=1个()=()

  8个()÷4=2个()=()

  ()+()=()

  (2)64÷2可读作(),也可读作()。

  2.列式并写得数。

  (1)3除900得多少?

  (2)84除以2得多少?

  (3)把36*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4)4000里面有多少个2?

  3.夺红旗: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8÷230÷240÷480÷464÷2

  80÷239÷348÷284÷463÷3

  800÷260÷3500÷56000÷288÷8

  8000÷282÷296÷377÷769÷3

  四、总结全课,揭示课题

《口算除法》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四、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口算除法》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通过操作和小组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沟通

  口算:

  3033636006240280248490038404

  二、操作交流,探讨算法

  1.创设情景,研究例1。

  (1)全班有42位同学*均分成3组做游戏,每组有几位同学?怎样列式?

  (2)怎样口算呢?小组合用42根小棒代表42个同学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每组有几个人?

  (3)小组互相交流分的方法。

  (4)教师评价分的情况。

  (5)教师演示分的过程。

  (6)小组交流怎样口算。并汇报。

  (7)教师小结方法。

  (8)做一做。

  2.运用迁移,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列式。

  (2)小组合作运用旧知识研究4203的口算方法。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口算方法。

  (5)做一做。

  三、巩固与思考

  1.练*八第1题,先说再做。

  2.第2提,先做再说。

  3.第3、4、5题。

  板书:

  口算除法(一)

  423=144203=140

  想:303=10423=14

  123=44203=10

  10+4=14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6)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实用10篇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知道除法竖式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练*作业、教师作业、学生一份练*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今天数字6也来到了我们班。

  课件演示:动画数字6,话外音:我是小小数字6,最喜欢和小朋友们玩数学游戏了,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师:数学游戏啊,你们敢吗?

  课件演示:数字6走进了加号屋,6+2=

  数字6走进了减号屋,6-2=

  数字6走进了乘号屋,62=

  用竖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分组计算6+2,6-2,62。请3位小朋友在座位上板演。

  展示学生板演,全班评价。

  师:在用竖式计算加、减、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小结竖式计算要注意的地方。

  2.课件演示:6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游戏,再*均分成2组。(音乐:娃哈哈)

  出示儿歌:6个好朋友,开心做游戏,*均分成2大组,每组可以分几个?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62=3

  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呢?

  2呢?表示?3呢?表示?

  3.师:加法、减法和乘法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除法竖式。(板书课题)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师:(指板书62)62等于几你们都会算了,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课件演示:62=3

  3

  2)6

  6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会有2个6?

  ②0是从哪里来的?

  ③在竖式里,除号怎么没有了?

  ④竖式中的2横表示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等你们学完除法竖式后就会明白了。除法的竖式比较难写,想不想学啊?

  2.教师讲解并板书。

  ①6除以2按读除法算式的顺序,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6,第一行要留着写其它数呢。

  6除以,再写除数2。指着再读一遍2)6等于几呢?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再写一遍:空一行写被除数6,2)6等于,为了美观,这条横线要用直尺画,不能画的太长哦!

  师生边说边书空。

  生在作业本上练写,教师巡视。写好的同桌互相看看。

  师:(指板书)都是这样写的吧?会了吗?

  再来一道82=,象刚才那样写一写,学生在作业本上练*。

  师在学生的指导下板书2)8。在第二行先写被除数8,)8再写除数2,8除以2等于。

  ②这一步写好,我们就该求商了。6个好朋友,*均分成2组,6除以2等于几?商是3,就在第一行对齐被除数6写上商3。第一行就是留着写商的,商要和谁对齐写呢?为什么?

  板书:

  3

  2)6

  提问:6是什么数?(贴板书:被除数)还表示什么?

  2呢?(贴板书:除数)表示?

  3呢?(贴板书:商)表示?

  ③每组3个,2组一共分掉了几个?(板书6)这个6怎么算出来的?(23=6)(贴板书:2和3相乘的积)也就是分掉的6个。板书如下:

  3

  2)6

  6

  ④一共有6个好朋友,分组分掉了6个,分完了吗?(分完了)可以算一算,这里还藏着一个减号呢,用一共有的`6人减去分掉的6人,6-6得0,就在横线的下面写0。

  板书如下:

  3商

  除数2)6被除数

  62和3相乘的积

  0

  0表示分过后一个也没剩下,正好分完了,强调:这个0不是随便写的,6减6得0,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别忘了把横式等于号后的商写上。到这里这道题的竖式才算做完。

  3.小结:小朋友,你们清楚了吗?

  2)6写好后,该写什么呢?第一个6是什么数?表示?第二个6呢?0又表示什么呢?

  4.师:现在你们会写除法竖式了吗?

  学生在作业本上把62和82的竖式写完整,同桌互相检查。

  再请一位学生上来板演,师生共同讲述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第一步写好后,要先写商4,再算出2乘4等于8,8减8等于0,这里别忘了把横式的商写上。你们都是这样写的吗?

  5.竖式卡片游戏:637155

  63竖式完整地写在一张纸上,沿虚线折好。

  展示第①部分,提问:6除以2商几?展示第②部分,提问:二三得几?展示第③部分6减6得多少?展示第④部分:这里写0表示什么?6除以2等于几?

  6.师:孩子们,刚才学的真不错!这还有一道难的,估计你们做不出,怕不怕?(不怕)123=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只给你们半分钟,开始。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444

  3)123)123)12

  121212

  000

  这样写的小朋友举手,哪些小朋友和他做的一样?3种写法,老师也为难了。123商是4,被除数是2位数了,商该对着哪一位呢?同桌互相说说。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得出结论: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师:刚才做对的小朋友,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是太棒了!没有做对的不要紧,刚才还没学呢。现在你们都知道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了?

  学生订正。

  7.师:还想不想做?真是勇敢的孩子们。427会吗?实物投影数学书P67试一试

  学生打开数学书P67,独立完成试一试。教师巡视。写好的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商的位置写的对不对。

  展示学生作业。追问:商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

  8.全课小结

  刚才我们学*了(除法竖式)。写好2)6以后,要先写(商),再算(23得6),6-6等于0,正好分完我们就在(横线下写0)。除法竖式难不难?(不难)真有信心,只要细心就能写对。

  三、综合练*。

  师:聪明勇敢的孩子们,听!(课件出示大风车及歌曲,话外音:胜利的号角已经吹响,数学王国的大风车也转起来了)一起喊3、2、1停,风车里藏着什么呢?(任意点击)

  1.会用竖式算一算吗?84=357=

  这次男生和女生来赛一赛,是男生细心呢还是女生做的好。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我写3道竖式计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的2道竖式计算,开始。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价。女生做对的举手,男生呢?都不错,加油!哦!

  师:大风车转转转,还藏着什么呢?。

  2.找出正确的竖式用线连一连。

  305=6

  ①6②6③6

  5)305)305)30

  3030

  000

  学生在作业纸第2题上连一连。

  师:连好了吗?第几道竖式是正确的?(指①)这题为什么不对?(指②)它错在哪了?

  3.师:老师的3道竖式也写好了,(实物投影展示)写的很漂亮吧?做的对吗?

  217=355=063=18

  312

  7)215)53)6

  2156

  000

  学生发现老师作业的错误,指出后师直接用红笔在作业纸上订正。

  师:看来写作业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竖式计算更是要细心哦!

  4.师:大风车转转转,(课件出示3个气球)气球里有什么呢?(气球炸开出现3个数6、24、4)6,24,4,你会用这3个数写出2道除法算式,再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完成作业第3题。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作业。

  师:写好1道的举手,不错。有2道都做好的吗?真了不起!

  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价。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除法竖式),师生回顾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你们都学会了吧?回去写给爸爸、妈妈看看。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上课——开始上课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谁比较聪明,好不好?

  第一,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学*了什么知识?(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们经常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均分),对于*均分的问题,我们经常用哪些语言来说明呢?或者说是怎样的.题目是*均分:

  1、*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几个;2、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目:

  1、48个梨,*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个?(除法算式是?)

  2、36颗糖,每4个分一袋,能分几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摆一盘,( )

  A、有剩余 B、正好分完

  你知道摆了几盘吗?还剩下几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摆一盘,摆了3盘,剩余2朵。

  二、观看图片,引出活动

  (主题图)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

  余数

  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下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结合这道题组成一段话)

  “余数”的来历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刚刚从猿猴转变**,他们以打猎为生.可是猎物常常太少,他们必须把食物*均分开,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时候,人们经常发现:每个人分到相同数量的食物以后,还会剩下一些,可是这些食物又不够再分一次,于是这就启发了后来的人们认识到数学除法运算中的余数。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

  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

  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

  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 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7÷3”表示把4/7*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①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左边这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右边呢?

  ②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左边这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

  ③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活动,说算法。

  ④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

  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有,除数不能为0。

  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⑥那象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约分!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4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教科书中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计算 和 这两个具体的同底数的幂的除法,到计算底数具有一般性的 ,逐步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一般性质.教师讲课时要多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算出结果,接着,让学生自己举几个例子,再计算出结果,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同底数的幂的除法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的获得过程,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会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了解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的意义,知道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规定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一种液体每升含有1012个有害细菌,为了试验某种杀菌剂的效果,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发现1滴杀菌剂可以杀死109个此种细菌.要将1升液体中的有害细菌全部杀死,需要这种杀菌剂多少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1012÷109是怎样的一种运算呢?

  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和现实世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

  二、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及其应用

  一起探究: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n).

  (1)

  (2)

  (3)

  (4)

  [师]我们利用幂的意义,得到:

  (1)

  (2)

  (3)

  (4)

  [生]从以上三个特例,可以归纳出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a÷an=a-n(,n是正整数且>n).

  [生]小括号内的条件不完整.在同底数幂除法中有一个最不能忽略的问题:除数不能为0.不然这个运算性质无意义.所以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中规定这里的a不为0,记作a≠0.在前面的三个幂的运算性质中,a可取任意数或整式,所以没有此规定.

  [师]很好!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全面.所以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为:

  (a≠0,、n都为正整数,且>n)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描述呢?

  [生]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例]计算:

  (1) (2) (3) (4)

  三、探索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想一想:

  10000=104, 16=24,

  1000=10( ), 8=2( ),

  100=10( ), 4=2( ),

  10=10( ). 2=2( ).

  猜一猜

  1=10( ), 1=2( ),

  0.1=10( ), =2( ),

  0.01=10( ), =2( ),

  0.001=10( ). =2( )

  大家可以发现指数不是我们学过的正整数,而出现了负整数和0.

  正整数幂的意义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乘,如an(n为正整数)表示n个a相乘.如果用此定义解释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显然无意义.根据“猜一猜”,大家归纳一下,如何定义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呢?

  [生]由“猜一猜”得

  100=1,

  10-1=0.1= ,

  10-2=0.01= = ,

  10-3=0.001= = .

  20=1

  2-1= ,

  2-2= = ,

  2-3= = .

  所以a0=1,

  a-p= (p为正整数).

  [师]a在这里能取0吗?

  [生]a在这里不能取0.我们在得出这一结论时,保持了一个规律,幂的值每缩小为原来的 ,指数就会减少1,因此a≠0.

  [师]这一点很重要.0的0次幂,0的负整数次幂是无意义的,就如同除数为0时无意义一样.因为我们规定:a0=1(a≠0);a-p= (a≠0,p为正整数).

  我们的规定合理吗?我们不妨假设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对于≤n仍然成立来说明这一规定是合理的.

  例如由于103÷103=1,借助于同底数幂的除法可得103÷103=103-3=100,因此可规定100=1.一般情况则为a÷a=1(a≠0).而a÷a=a-=a0,所以a0=1(a≠0);

  而a÷an= (

  因此上述规定是合理的.

  [例]用小数或分数表示下列各数:

  (1)10-3;(2)70×8-2;(3)1.6×10-4.

  解:(1)10-3= = =0.001;

  (2)70×8-2=1× = ;

  (3)1.6×10?-4=1.6× =1.6×0.0001=0.00016.

  四、课时小结

  [师]这一节课收获真不小,大家可以谈一谈.

  [生]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指数还有负整数和0指数,而且还了解了它们的定义:a0=1(a≠0),a-p= (a≠0,p为正整数).

  [生]这节课还学*了同底数幂的除法:a÷an=a-n(a≠0,,n为正整数,>n),但学*了负整数和0指数幂之后,>n的条件可以不要,因为≤n时,这个性质也成立.

  [生]我特别注意了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几个性质,都有一个条件a≠0,它是由除数不为0引出的,我觉得这个条件很重要.

  [师]同学们收获确实不小,祝贺你们!

  五、课后作业

  课本 A组3、4,B组2、3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5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四舍”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 )里最大能填几?

  30x( )<75 40x( )<180

  2、在○里填上>或<

  35x4 ○ 138 42x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

  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几个?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x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一个台灯62元,430元可以买几个?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430÷62=

  7

  62) 430

  434

  商大了,改商6.

  6

  62) 430

  372

  58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62最接*60,把62看作60来试商,这样把430÷62转化成430÷6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7。因为除数62,不是6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7”,不行再调商为6。

  学生试做:

  练*: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

  三、巩固练*: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 P76“做一做”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练*十四第3题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式来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抽背乘法口诀。

  师:二年级时我们学*了乘法口诀,能流利地背下来吗?现在老师抽查一些同学,看看背得怎么样?

  2、口算。

  师:乘法口诀是我们学*乘法、除法计算的基础,孩子们一定要熟记于心。现在我们就运用乘法口诀来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口算题)

  师:先计算,再说出你用的是那句口诀。(开火车)

  3、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以口算题最后一道除法算式举例。72÷8=9举例

  师:同学们看,在72÷8=9这道除法算式中,72叫做什么?8叫做什么?9呢?(课件出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例1题意,列式解答。

  师:孩子们,快乐的节日里,总是有鲜花的陪伴。丽丽班要开联欢会,她们要去搬鲜花布置会场,我们看看她们搬了多少盆花?怎样去布置会场?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段动画。(课件出示例1)

  师: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生在草稿本上做)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15÷5=3(组),因为题目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算式解答。[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板书15÷5=3(组)]

  2、学*除法竖式的书写。

  师:孩子们,老师在这要告诉你们的是:除法像加法、减法一样,也能列成竖式来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不过,除法竖式有些特别。想知道怎样列除法竖式吗?我们接着看动画。(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

  师:你学到了什么?应该怎样列除法竖式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2分钟)

  师:哪个组愿意上来教教大家列除法竖式?(请一组学生上来,有的拿话筒说,有的板书,配合列出除法竖式)

  3、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

  师: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写出了除法竖式。在这个竖式中,15叫做什么?(板书:被除数)它在这道题目中表示什么?(花的总盆数)5叫做什么?(板书:除数)它表示什么?(每组的盆数)3叫做什么?(板书:商)它又表示什么?(摆的'组数)3要对齐被除数的哪一位?(个位)为什么?(它表示15里面有3个5,而不是30个5)被除数下面的15怎么来的?(板书:5和3的乘积)它要和被除数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它表示每组摆5盆,3组一共摆了15盆花。最下面的0怎么来的?(被除数15减去5和3的乘积15所得的0,它表示这15盆花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师:你们想不想动笔写写除法竖式?来,拿出草稿本,跟着老师在练*本格子上规范地写一遍。(师用练*本带领孩子们一起写一遍,强调格式。)

  三、巩固练*(课件出示练*题)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6÷4 27÷3

  师:会写除法竖式了吗?到底会不会呢?我们来做两道题检验一下。(先在草稿本上做,再指名板演。)

  师:很多同学都做完了,停笔。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一做,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做的对不对?书写除法竖式的顺序对不对?

  师:检查一下自己做的,看看做对了吗?

  2、下面各题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师:很多同学都说自己会了,但我想其中肯定还有一些小马虎不会做。你们看,这是3位同学做的题,当中就有一些小马虎,我们一起帮帮他们。

  课件出示题目,先判断对错,再在草稿本上改正错题。组长检查批改,帮助不会做的同学。

  3、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师:知道了除法算式当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我们基本上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竖式,可如果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没有完整地告诉我们,你能根据其他条件将竖式补充完整吗?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题目。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法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 使学生逐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一次“人人争上星级榜”的活动。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的同学,都能获得老师奖励的“智慧星”和“守纪星”。大家有信心吗?

  二、 练*提高

  1. 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谈话:新学期来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你看,他们正在教室里认真学*呢。

  课件出示:练*一第4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出示题目:我们班有48位小朋友,分成4组,*均每组多少人?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48÷4=12(人),48÷2=24(张)]

  提问: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交流到第二问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的。)这两道题分别怎样计算?

  2. 用除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班的同学心灵手巧,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有的同学正在做飞机模型呢!

  课件出示:三组小朋友做飞机模型的场景。(8个同学分成两组做飞机模型,第一组做了34个,第二组做了30个。)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再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做了多少个飞机模型?*均每组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提问:要知道*均每组做多少个或*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必须先求什么?(必须先求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飞机模型。)

  比较:上面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用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 谈话:秋天的郊外风景如画,异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呀?(想!)那么,我们一起到车站去乘车吧!

  课件出示:练*一第5题。

  提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成下面的表格:

  老师

  学生

  汽车辆数

  每辆车要坐的人数

  5人

  91人

  3辆

  学生独立完成,并把解题方法写在答题卡上。

  反馈:解答上面的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2) 课件出示:练*一第6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谈话:请同学们独立解答,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

  (3) 课件出示:练*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 课件出示:练*一第8题(在原图的基础上标出“每个小篮球35元”)。

  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每个小足球多少元?每个小足球比每个小篮球便宜多少元?或每个小篮球比每个小足球贵多少元?)

  谈话: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根据一幅图提出了两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在提出的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解答后,组织反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要求“每个小足球比每个小篮球便宜多少元,要先求出每个小足球的价钱;要求每个小足球的价钱,要先求出3个小足球一共有多少元。)

  三、 课堂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弄清解题时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能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收集和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中,考虑了下面几个问题: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和补充的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情境中的信息,渗透一些数学信息的方法,如以表格的形式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解题思路。

  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经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进一步反思,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教学时间紧,学生对这些方法并没有充分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凭已有经验在解题。其次,虽然重视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解题的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希望借此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题思路,但很多学生的交流与表达并不是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只是在机械地模仿或复述其他同学的发言。诚然,这种模仿和复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如何让学*困难的学生也能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并做到学有所思,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再次,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性的过多。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维持好课堂纪律,我采用了奖励“守纪星”和“智慧星”的方法,只要是上课发言积极的,能遵守纪律的学生就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事实上,过多的鼓励与赞赏,已使其失去应有的意义与价值。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实事求是、富有个性的,以充分发挥的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8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及相应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展示台、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804 8)712 5)305 2)206

  师:请同学们想想下面各题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商是几位数。

  2.笔算(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两题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还难,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例7:(1)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均每批有多少人?

  师:全班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师:为什么用除法,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没有用除法计算最正确。

  师:他说的很好,陈老师也这么认为。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独立笔算这道题。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评价:班级交流哪种算法最好,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6)归纳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和804÷4这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

  2.比较 832÷4 804÷4

  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______

  3.巩固5)525

  现在请同学们笔算这道题。

  学生练*后,问:你是怎样想商中间的0的,为什么?

  如果不笔算,你能不能马上判断出商中间有没有0呢?看看上面的题目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想一想,看谁最聪明。(最高位是除数的倍数,十位比除数小商中间一定有0。)

  三、巩固练*

  ______ ______

  1.选做 3)615 6)624

  ______ ______

  5)517 4)826

  学生完成后讲评,问:怎样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呢?(验算)

  2.当一回小医生(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0 1 1 7

  5)5 1 5 4)4 2 8

  5 4

  5 2 8

  5 2 8

  0 0

  5.编题游戏。

  师说一位数,生说三位数使它们相除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后再笔算进行验证。你们说了这么多数,是不是都符合游戏规则呢,想不想验证一下?笔算看看。

  四、知识应用:第33页第1题。

  306÷3 360÷3 680÷4 608÷4

  517÷5 403÷8 262÷6 564÷7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体会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均分,并能正确地*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7)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精选10篇)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数,并会说出总数。

  2.培养幼儿数概念的形成。

  活动准备

  1.Ppt—卡通数字卡片

  2.ppt—数字学*卡

  3.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趣味练*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课件,学*正确点数,手指一个物体,嘴里数一个数。

  Ppt课件--数字学*卡

  1.出示1个苹果

  问:你们知道这是多少个苹果吗?先让小朋友自己点数。

  2.出示2个蜗牛

  请幼儿点数。

  3.出示3把伞

  4.出示4棵大树

  5.出示5只乌龟

  6.出示6棵椰子树

  7.出示7个桃子

  8.出示8只小兔

  9.出示9只小猴子

  二、通过课件,手口一致的'点数,能说出总数。

  Ppt—卡通数字卡片

  1.教幼儿点数1——10

  2.反复教幼儿点数。

  三、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1.教师:有一个很好看的动画片,里面有许多的数字都有哪些数字呢?

  你喜欢什么数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幼儿观看动画片。

  活动自然结束。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2

  设计思路:

  前几天,连下了几天雨,有一天在户外活动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条蚯蚓,顿时所有的孩子都围了上去仔细“研究”起来:“它叫什么名字?”、“它住在哪里?”、“它为什么会在操场上?”……根据幼儿的一系列讨论,设计了这个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学*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2、体验操作的.成就感。

  教学准备:

  母鸡头饰,小鸡、虫各三只,幼儿操作纸教学过程:

  一、游戏:

  小鸡吃虫

  1、学小鸡走路老师:我的小鸡宝宝在哪里啊?小鸡宝宝真乖,今天妈妈带你们去找好吃的好吗?你们喜欢吃什么?那我们一起去吃虫吧!

  幼儿学小鸡走路,鸡妈妈念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找找小虫叽叽叽。”鸡妈妈说:“小虫找到了!”小鸡做吃虫状。

  2、学儿歌老师:你们吃饱了吗?那我们一起回家吧!

  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一起回家叽叽叽。

  二、小鸡找虫

  1、给小鸡排队老师:叽叽叽,谁来了?请宝宝给小鸡排队。(个别幼儿操作)老师:我们一起数数有几只小鸡?(3只)

  2、吃虫子老师:小鸡饿了,要吃东西了,小鸡喜欢吃什么?

  (出示2条虫,个别幼儿操作)老师: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子了吗?哪只鸡没吃到?为什么没吃到?

  老师:小鸡有几只?小虫有几条?谁多谁少?

  老师:怎样才能使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再出示一条虫,请幼儿贴)老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鸡几条小虫?一只小鸡一条虫,一只小鸡一条虫……现在每只小鸡都有虫子吃了吗?

  三、比多少

  1、出示示范纸1老师:这张纸上有什么?还有什么?有几条虫子?一样多吗?每只鸡都能吃到虫子吗?

  2、出示示范纸2老师:这张纸上有几只鸡?有几条虫子?每只鸡都有虫子吃吗?那我们想个什么办法帮助这只小鸡?

  3、出示示范纸3老师:纸上有几只鸡?有几条虫子?想各办法把他们变得一样多?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结束教学活动。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3

  活动目标

  1.教幼儿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数,并会说出总数。

  2.培养幼儿数概念的形成。

  活动准备

  1.Ppt—卡通数字卡片

  2.ppt—数字学*卡

  3.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趣味练*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课件,学*正确点数,手指一个物体,嘴里数一个数。

  Ppt课件--数字学*卡

  1.出示1个苹果

  问:你们知道这是多少个苹果吗?先让小朋友自己点数。

  2.出示2个蜗牛

  请幼儿点数。

  3.出示3把伞

  4.出示4棵大树

  5.出示5只乌龟

  6.出示6棵椰子树

  7.出示7个桃子

  8.出示8只小兔

  9.出示9只小猴子

  二、通过课件,手口一致的点数,能说出总数。

  Ppt—卡通数字卡片

  1.教幼儿点数1——10

  2.反复教幼儿点数。

  三、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1.教师:有一个很好看的动画片,里面有许多的数字都有哪些数字呢?

  你喜欢什么数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幼儿观看动画片。

  活动自然结束。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4

活动目标

1、知道圆形和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它们。

2、能正确寻找周围生活中类似的圆形物和方形物。

活动准备

1、趣味练*:找相同的形状1-18,1-19

2、各种圆形和方形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的圆形蛋糕和方形蛋糕。

1、小狗要过生日,朋友们送来了两个蛋糕。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蛋糕吗?(圆蛋糕、方蛋糕)

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出示玩具汽车

1、引导幼儿观察,汽车上哪儿是圆的,哪儿是方的?

2、讨论: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三、寻找活动室中像车轮一样可以滚动的东西。

(茶叶罐、饮料瓶等)

四、请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东西是方的。

五、趣味练*:寻找相同的形状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说一说圆的和方的物品。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5

活动目标:

1、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了解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与家长共同收集环形物品:如圆盘、手镯、伞等,引导幼儿发现环形排列物品的特点。

2、每组一份盘子、手镯、雪花、记录纸、笔。

3、课件、大记录纸、即时贴纸、夹子、回形针、笔、音乐CD。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一个钟面”,感知*面环形排列方式。

2、分组操作,初步尝试环形数数:

(1)幼儿数一数:盘子上的图案、手镯上的珠子、雪花上的花瓣。并将各自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记录各组不同的结果。

(3)提出疑问: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大家数的结果不一样?

3、交流:“你是怎么数的?”请数对的幼儿和数错的幼儿上来数一数雪花上的花瓣,展示各自的方法。

4、播放课件,请幼儿思考:怎么数,才能数对呢?

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小花有几朵?小花排列方式是怎样从直线变为圆形,应该从哪里开始数、到哪一个结束?”

5、交流:“怎样记住开始数的地方?(做标志)用什么来帮忙做标志?”

6、幼儿第二次操作:添加材料,尝试用做标志的方法数数。

(1)请幼儿介绍:你用什么做标志?你是怎么数的?(播放课件,直观感受做标志的数数的方法)

(2)老师小结,感受环形计数的要领:只要每个图案都数到,每个图案只数一次,不重复数不漏数,不管从哪一个开始数,数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3)交流、比较:“怎样数,能又对又快数出盘子上的图案?”引导幼儿发现即准确又便捷的计数方法。

可以用手按住一个图案或发现图案排列的规律(如先看出盘子里小花数量,再去数大花)就能快速数出环形排列物品的数量。

7、播放课件,欣赏生活中常见的环形排列图案的物品。

8、音乐游戏:快乐舞伴

幼儿跟着音乐表演动作,当音乐停止,幼儿自由组合,围成几个大的或小的圆圈。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每个圆圈有几个人?从哪里开始数?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6

  活动目标:

  1.学*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

  2.通过操作练*,学*按物点数。

  活动准备:

  4只小白兔,2个胡萝卜,,4棵青菜,4棵青草,操作材料的放大版

  活动过程:

  一、复*1、2、3、4

  1.用小白兔引出主题师:今天小白兔们要来咱们班做客,让我们来数数今天来了几位小白兔吧!”

  2.出示1只小白兔师:说能告诉我现在上面有几只小白兔。

  3.出示2只小白兔师:现在上面有几只小白兔呢。

  4.出示3只小白兔(同上)

  5.出示4只小白兔(同上)

  二、学*按物点数师:老师给小白兔准备了她爱吃的东西。

  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

  1.出示2个胡萝卜师:这是什么呀?看看现在有几个胡萝卜呢?教师与幼儿边看边数念出“一个、两个,一共有两个胡萝卜”。

  2.出示4棵青菜师:老师还准备了小白兔爱吃的青菜,让我们来数一数有几棵青菜呢?

  教师与幼儿边看边数念出“一棵、两棵、三棵、四棵,一共有四棵青菜”。

  三、请两三位小朋友来数数

  1.师:小兔子还喜欢吃青草,我给每一只小兔子都准备了青草,现在我请小朋友上前边点边数,数一下我给第一只小白兔几棵青草

  2.出示3株青草,请小朋友上前边点边数。并问大家对不对。不对的请别的小朋友来修改。

  3.给第二只小白兔2株青草。重复上面。

  4. (第三只、第四只)

  四、出示幼儿用书的放大版,讲解操作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数小白兔,数好多她爱吃的,一会儿小朋友要在自己的书上,数出每一个框框里有几个一样的东西,然后和一样多的手指连起来。我们来数一下这个框框里有几只青蛙啊?(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一共有四只小青蛙)然后把他和4连起来。

  五、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展示与修改

  1.请几位操作错误的小朋友上前边点边数。

  2.问别的小朋友对不对,请另一个小朋友上前修改。

  3.表扬表现优秀的小朋友。

  活动总结:

  1.幼儿对数的认知发展较晚,虽然他们会数一二三四,但是他们不明白一二三四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在步骤一、二的时候数完一样东西出示一下数字。

  2.可以举例2可以代表两只兔子、两只青蛙、两只猫、两只铅笔......

  3.在步骤四的时候先让小朋友们观察熟悉材料,再讲解做法。

  4.结合幼儿的情况,他们认识1、2的多,3、4的少。

  5.在步骤五的的时候自己观察幼儿的错误类型。

  6.第六步骤的时候把错误的类型讲一下,并把所有正确的的示范一遍。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7

  设计思路:

  前几天,连下了几天雨,有一天在户外活动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条蚯蚓,顿时所有的孩子都围了上去仔细“研究”起来:“它叫什么名字?”、“它住在哪里?”、“它为什么会在操场上?”……根据幼儿的一系列讨论,设计了这个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学*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2、体验操作的成就感。

  教学准备:

  母鸡头饰,小鸡、虫各三只,幼儿操作纸教学过程:

  一、游戏:

  小鸡吃虫

  1、学小鸡走路老师:我的小鸡宝宝在哪里啊?小鸡宝宝真乖,今天妈妈带你们去找好吃的好吗?你们喜欢吃什么?那我们一起去吃虫吧!

  幼儿学小鸡走路,鸡妈妈念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找找小虫叽叽叽。”鸡妈妈说:“小虫找到了!”小鸡做吃虫状。

  2、学儿歌老师:你们吃饱了吗?那我们一起回家吧!

  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一起回家叽叽叽。

  二、小鸡找虫

  1、给小鸡排队老师:叽叽叽,谁来了?请宝宝给小鸡排队。(个别幼儿操作)老师:我们一起数数有几只小鸡?(3只)

  2、吃虫子老师:小鸡饿了,要吃东西了,小鸡喜欢吃什么?

  (出示2条虫,个别幼儿操作)老师: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子了吗?哪只鸡没吃到?为什么没吃到?

  老师:小鸡有几只?小虫有几条?谁多谁少?

  老师:怎样才能使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再出示一条虫,请幼儿贴)老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鸡几条小虫?一只小鸡一条虫,一只小鸡一条虫……现在每只小鸡都有虫子吃了吗?

  三、比多少

  1、出示示范纸1老师:这张纸上有什么?还有什么?有几条虫子?一样多吗?每只鸡都能吃到虫子吗?

  2、出示示范纸2老师:这张纸上有几只鸡?有几条虫子?每只鸡都有虫子吃吗?那我们想个什么办法帮助这只小鸡?

  3、出示示范纸3老师:纸上有几只鸡?有几条虫子?想各办法把他们变得一样多?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结束教学活动。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8

  《鸡妈妈孵蛋》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够进一步熟悉数字1、2、3。

  2、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鸡蛋、小筐、数字1、2、3,小鸡宝宝。

  教学过程

  1、引起宝宝的兴趣。

  律动《小小蛋儿把门开》

  2、复*数字1、2、3

  (1)教师:今天来了几个数字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几个数字宝宝呢?

  师幼一起说:有数字1、数字2、数字3。

  (2)教师:这是数字1的家,这是数字2的家,这是数字3的家。

  现在数字宝宝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藏猫猫的游戏,哪个数字出现在小朋友的眼前,

  就请小朋友拍一下这个数字宝宝,然后告诉大家这是数字几。

  3、通过情景游戏,让宝宝知道数与量的对应。

  (1)帮助蛋宝宝找家。

  老师:宝宝们,你们听是什么声音?

  咯咯哒、咯咯哒、老母鸡真能干,又捉虫子又下蛋,哇!下了一个蛋!

  老师:那一个蛋应该送到数字宝宝几的家呢?

  (请一个宝宝来送,并引导宝宝边送边说一个鸡蛋送到数字宝宝“1”的家)

  教师小结:一个鸡蛋到数字“1”的家,两个鸡蛋送到数字“2”的家,三个鸡蛋送数字“3”的家。

  (2)进一步练*1—3数与量的对应。

  老师:鸡妈妈要准备孵小鸡了,可是这么多蛋,自己可孵不过来,

  鸡妈妈呀想请大家来帮忙,哪些宝宝想来帮忙呢?

  (老师请三个宝宝上来孵小鸡,引导其他的`宝宝来喊1、2、3加油!)

  老师:鸡妈妈真能干,我们来看看这只鸡妈妈孵出来几只小鸡?

  老师:那一只小鸡应该送到数字宝宝几的家呢?

  (请宝宝来送,并引导宝宝边送边说一只小鸡送到数字1的家)

  教师小结:一只小鸡送到数字‘1’的家,两只小鸡送到数字‘2’的家,三只小鸡送到数字‘3’的家。

  (3)今天我们还给这群可爱的小鸡准备了玩具呢!快来看看都准备了哪些好玩的玩具呢?

  教师小结:一个玩具送给一只小鸡,两个玩具送给两只小鸡,三个玩具送给三只小鸡。

  活动结束

  教师:鸡宝宝今天好开心,你们开心吗?我们一起带着鸡宝宝们一起出去玩玩吧!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9

  活动目标:

  1、对环形排列的物品感兴趣,了解环形排列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与家长共同收集环形物品:如圆盘、手镯、伞等,引导幼儿发现环形排列物品的特点。

  2、每组一份盘子、手镯、雪花、记录纸、笔。

  3、课件、大记录纸、即时贴纸、夹子、回形针、笔、音乐CD。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一个钟面”,感知*面环形排列方式。

  2、分组操作,初步尝试环形数数:

  (1)幼儿数一数:盘子上的'图案、手镯上的珠子、雪花上的花瓣。并将各自数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记录各组不同的结果。

  (3)提出疑问: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大家数的结果不一样?

  3、交流:“你是怎么数的?”请数对的幼儿和数错的幼儿上来数一数雪花上的花瓣,展示各自的方法。

  4、播放课件,请幼儿思考:怎么数,才能数对呢?

  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小花有几朵?小花排列方式是怎样从直线变为圆形,应该从哪里开始数、到哪一个结束?”

  5、交流:“怎样记住开始数的地方?(做标志)用什么来帮忙做标志?”

  6、幼儿第二次操作:添加材料,尝试用做标志的方法数数。

  (1)请幼儿介绍:你用什么做标志?你是怎么数的?(播放课件,直观感受做标志的数数的方法)

  (2)老师小结,感受环形计数的要领:只要每个图案都数到,每个图案只数一次,不重复数不漏数,不管从哪一个开始数,数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3)交流、比较:“怎样数,能又对又快数出盘子上的图案?”引导幼儿发现即准确又便捷的计数方法。

  可以用手按住一个图案或发现图案排列的规律(如先看出盘子里小花数量,再去数大花)就能快速数出环形排列物品的数量。

  7、播放课件,欣赏生活中常见的环形排列图案的物品。

  8、音乐游戏:快乐舞伴

  幼儿跟着音乐表演动作,当音乐停止,幼儿自由组合,围成几个大的或小的圆圈。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每个圆圈有几个人?从哪里开始数?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继续寻找:生活中你还看见哪些物品上的图案是环形排列的呢?到幼儿园周围找一找立体或*面环形排列的物品。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运用课件,创设问题情境,“钟面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把幼儿引入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由于图案的组合轨迹是圆形的,幼儿在点数时,会忘记起始点而多数或漏数,点数时结果不一致。我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想想“用什么方法来数,才能准确地数出盘子上的图案?”为突破难点,继续运用课件,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小花有几朵?小花排列方式是怎样从直线变为圆形,应该从哪里开始数、到哪一个结束?”将教材中的形象以动画效果的形式出现,激活物体,从而使幼儿理解环形数数和直线数数是一样,只要“记住开始数的地方”就能准确地数出来。从而进入“怎样记住开始数的地方?用什么来帮忙做标志?”的操作环节,更好地掌握环形计数的要领。结束环节在“快乐舞伴”的游戏中体验数数的乐趣。各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目标和内容层层递进,结合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为幼儿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诱发幼儿乐于探索数学的动机,充分调动幼儿进行探索、比较、交流, 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巧妙地把数学、操作、游戏融入为一体,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 10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能够进一步熟悉数字1、2、3。

  2、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鸡蛋、小筐、数字1、2、3,小鸡宝宝。

  教学过程

  1、引起宝宝的兴趣。

  律动《小小蛋儿把门开》

  2、复*数字1、2、3

  (1)教师:今天来了几个数字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几个数字宝宝呢?

  师幼一起说:有数字1、数字2、数字3。

  (2)教师:这是数字1的家,这是数字2的家,这是数字3的家。

  现在数字宝宝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藏猫猫的游戏,哪个数字出现在小朋友的眼前,

  就请小朋友拍一下这个数字宝宝,然后告诉大家这是数字几。

  3、通过情景游戏,让宝宝知道数与量的对应。

  (1)帮助蛋宝宝找家。

  老师:宝宝们,你们听是什么声音?

  咯咯哒、咯咯哒、老母鸡真能干,又捉虫子又下蛋,哇!下了一个蛋!

  老师:那一个蛋应该送到数字宝宝几的家呢?

  (请一个宝宝来送,并引导宝宝边送边说一个鸡蛋送到数字宝宝“1”的家)

  教师小结:一个鸡蛋到数字“1”的家,两个鸡蛋送到数字“2”的家,三个鸡蛋送数字“3”的家。

  (2)进一步练*1-3数与量的对应。

  老师:鸡妈妈要准备孵小鸡了,可是这么多蛋,自己可孵不过来,

  鸡妈妈呀想请大家来帮忙,哪些宝宝想来帮忙呢?

  (老师请三个宝宝上来孵小鸡,引导其他的宝宝来喊1、2、3加油!)

  老师:鸡妈妈真能干,我们来看看这只鸡妈妈孵出来几只小鸡?

  老师:那一只小鸡应该送到数字宝宝几的家呢?

  (请宝宝来送,并引导宝宝边送边说一只小鸡送到数字1的家)

  教师小结:一只小鸡送到数字‘1’的家,两只小鸡送到数字‘2’的家,三只小鸡送到数字‘3’的.家。

  (3)今天我们还给这群可爱的小鸡准备了玩具呢!快来看看都准备了哪些好玩的玩具呢?

  教师小结:一个玩具送给一只小鸡,两个玩具送给两只小鸡,三个玩具送给三只小鸡。

  4、活动结束

  教师:鸡宝宝今天好开心,你们开心吗?我们一起带着鸡宝宝们一起出去玩玩吧!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8)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精选10篇)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1

  活动目标:

  1、发现“1”和“许多”,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即若干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个,许多个可以分成若干个1个。

  2、知道班里除了有1个我,还有许多个我的好朋友,体验与小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小镜子若干,大穿衣镜1面。

  活动过程:

  1、看看小镜子,发现“1”个和“许多”个给每人提供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快看看小镜子里,有谁在里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有几个你自己?”并告诉幼儿:“小镜子里还有你的好朋友。”让幼儿试一试,能不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看到了就大声说:“XXX,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后比一比,看谁看到的好朋友多。

  2、看看大镜子,体验“1”与“许多”的关系将幼儿集中到大镜子前,提问:大镜子里有谁?(引导幼儿说一说有许多小朋友)邀请全体小朋友当小猫,和老师一起做“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

  游戏开始时,主班老师面朝镜子背对幼儿做睡觉状。当主班老师(老猫)嘴里念到:“老猫睡觉醒不了,小猫悄悄往外跑”时,配班老师悄悄请一个幼儿起身躲到屏风或布帘后面去(不能被镜子照到),主班老师睁开眼睛问:“几只小猫跑了?”幼儿回答:“1只。”游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躲到屏风后面时,老师问大镜子:“每次只有1只小猫跑掉,怎么我的许多小猫都没有了?”(让幼儿发现许多只被分成了若干个1只)这时,配班老师逐一请幼儿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问:“几只小猫回来了?”该幼儿答:“1只。”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再问:“每次只回来1只小猫,我这里怎么会有许多只小猫呢?”(让幼儿再次发现若干个1只合起来就有了许多只)。

  活动延伸:

  教师还可结合*时的各种生活、游戏活动,让幼儿反复感知“1”和“许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如分餐具、发点心等。

  活动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同时也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并且都能够正确的区分“1”个“许多”,但在活动设计中感知“许多”的环节有点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本次的教训把过程设计的更合理!争取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有更完美的表现。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2

  一、说教材

  《感知“l”和“许多”》是选自小班上学期的数学活动。 “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也是学*数学的基础。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孩子年龄小、好玩、好动、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感知“1”和“许多”》。如果单单的让幼儿学*“1”和“许多”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同时又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友爱互助的品质,所以我采用了帮助农民伯伯拔萝卜的情景,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体验中学*感知“l”和“许多”,并帮助他们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活动中所涉及的“拔萝卜”的场景孩子们都很熟悉,而且其活动简单。比较形象直观,满足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二、说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孩子们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指引,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正是有这样的一种懵懂,让幼儿产生一种向往,从而营造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感。通过情景亲身体验,使孩子们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含义,知道“1”和“许多”。

  2、能够区分哪个是“1”?哪些是“许多”?

  3、通过观察、分析体验学*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区分那个是“1”?那些是“许多”?

  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的含义。

  突破难点的方法:合作探究,师幼互动,角色表演。

  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区分”和“感知”的问题,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需求,和思想上的一个认知,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认识感知“l”和“许多”之后再攻克难点,来正确的区分“1”和“许多”。

  首先,活动的引导语是我们被农民伯伯邀请去拔萝卜,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观察。然后通过图片设计出一个场景地点,老师引导幼儿发现地里有许多的萝卜。然后,就开始“拔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拔了一个萝卜。拔萝卜的过程是让幼儿完整的感知“1”。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农民伯伯的过程,让小朋友人感知一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四、 说学情

  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左右,他们对数的初步概念都很不明确,但是他们有一种对游戏的酷爱心理,并且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是某一角色的扮演者。但是自己又没有很明确的想法,和一个正确的角色心理。只是常是在嘴上说说而已,做到实际中有意义的机会却很少。所以,通过本节活动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的机会,从中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也达到了学*的目的。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对象”。根据幼儿的学*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游戏法、提问法等。

  1、情境教学法:

  我启用了请小朋友帮助农民伯伯拔萝卜的这样一个场景,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幼儿置身于这样有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萝卜一个一个的拔出,清晰的显示出“1”和“许多”的联系。这样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也是依据幼儿思维的发展需要,观察体验都在其中,教师再加以引导总结,明确出其正确的定义,让幼儿对“1”和“许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认识。

  2、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图片操作,幼儿一个一个“拔萝卜”特别是拔的时候,来感知1个,不仅起到了学*的作用,也深深的让幼儿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助人为乐的快乐。这样大大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且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语言正处在一个发展期,这时候让他们完整的表述也是为了能够增强他们以后学*的完整性。

  3、提问法:

  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比如说:天上有1个月亮许多个星星,1个小朋友手里有许多个气球。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思考作出回答,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同时激发幼儿主动学*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六、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1、游戏法:

  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认识目标中的1和许多,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的“数学”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观察法:

  让幼儿通过观察感知“l”和“许多”,加强理解“l”和“许多”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

  七、 说程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引出活动主线,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将自己收到邀请函

  的事情告诉小朋友,请求他们的意见,并直接告诉他们现在我们就要去农民伯伯的地里看一看。小朋友们的兴趣都很高,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2、 展示情景,引出目标

  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直观的看到“1”和“许多”的关系。地里有许多的萝卜,老爷爷一个一个拔萝卜,放在了筐里面,最终地里的萝卜拔完了,筐里有许多萝卜。

  3、通过拔萝卜感知一和许多

  这个环节是图片操作过程也是整个活动的兴趣点所在,教师准备的图片数量是和幼儿的人数相符合的。共涉及三个环节。

  (1)看萝卜:通过看让幼儿感知地里有许多萝卜。

  (2)拔萝卜:通过幼儿拔萝卜反复感知手里有“1”个萝卜,和地里的“许多”萝卜。(老师要根据课堂中的情况及时的做好即兴的处理:比如说有个别幼儿不愿意去拔萝卜,老师该怎么做?有的孩子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拔了两个萝卜,老师该怎么做?

  (3)收萝卜:将幼儿手里的萝卜一个一个放到筐里感知“许多”,筐里有许多萝卜。

  4、体验“1”和“许多”

  这个环节是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充分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出“1“和’许多‘的关系。例如:1个老师许多小朋友,1条鱼许多水草等等。通过幼儿的表达老师掌握幼儿的学*情况。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3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认识“1”和“许多”。

  2、认识“1”和“许多”,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和口语表达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1和许多》

  活动准备:

  创设游戏宫情景(停车场、红灯笼、提供数量是“1”和“许多”的物体)小兔胸饰每人一个,鼓一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正好,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游戏宫去玩一玩,看一看。我们开着汽车出发吧!”

  二、认识“1”和“许多”

  1、发门票

  “游戏宫到了,可游戏宫不能随便进去,要有门票才能进去。”师问:“你们有门票吗?”(没有)“那妈妈有票吗?”(有)“有多少?”(‘许多’反复说三遍)

  提出要求:现在妈妈把票发给宝宝,你们要告诉妈妈你拿到了几张票?票发完后问:“妈妈手中有票吗?有几张?还有的票呢?

  小结:许多的票可以分成一张一张的票,也就是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2、进游戏宫

  提出要求:进游戏宫时不拥挤,请宝宝们把票交给游戏宫的老师后才能进去(待幼儿全进去)。师问:“宝宝们,你们的票呢?”(全都交给游戏宫的老师了)有多少呢?(许多)

  小结:一张一张的票收起来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张票,也就是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1)观察停车场

  师问:“停车场里有什么?(一辆大汽车,许多辆小汽车)

  (2)观察灯笼

  你们看,游戏宫上面挂着什么?他们一样大吗?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

  三、区别“1”和“许多”

  请小朋友找找看游戏宫里什么东西只有一个,什么东西有许多?

  四、游戏:兔妈妈和小兔子

  师:妈妈要看哪只小兔子最能干,看看妈妈跳几下?再听一听妈妈敲几下鼓?

  现在妈妈要看看那只小白兔听的清做的对,妈妈敲一下鼓宝宝就挑一下;妈妈敲许多下宝宝就要跳许多下。(幼儿反复练*)接着妈妈说:“你们看,菜地里有多少个萝卜?(许多个)现在请宝宝每人拔一个萝卜”(强调每人拔一个)。问:“你们手上有几个萝卜?”(1个)师:“请兔宝宝把萝卜放进篮子里。”(待萝卜全放进篮子)问:“篮子里有多少萝卜?”(许多个)

  小结:许多萝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萝卜,一个一个的萝卜放在一起又成了许多许多的萝卜。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在游戏宫里玩了游戏,还学了本领,知道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许多个可以分成一个一个。宝宝们都很能干,现在我们抬着大萝卜开着汽车回家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中的东西让他们去描述1和许多,这样反复练*,使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4

  活动目标:

  1、继续感知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2、让幼儿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

  3、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活动准备:

  布置小熊家,小兔头饰一个,小鸡、小狗、小猴、小鸭的袋偶各1个,萝卜、饼干、苹果的替代品。

  活动过程:

  1、出示兔子头饰引入活动:(看看这是谁呀?今天我来当兔妈妈,你们来当兔宝宝。宝宝,叫妈妈。)

  2、幼儿感知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1)引导幼儿观察小熊家来了哪些客人,感知一个物体。“宝宝,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小熊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看看小熊还请了谁呢?”(小鸡、小狗、小猴、小鸭)有几只小鸡(小狗、小猴、小鸭)?

  (2)小熊家一共请了几个客人?小动物还送了礼物给小熊,是什么呢?(饼干)看看有多少?感知许多物体。

  3、让幼儿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宝宝,妈妈都忘记带礼物给小熊了,送什么好呢?哦,想起来了,我们家的萝卜长大了,我们去地里拔些萝卜送给小熊吧。)

  (1)引导幼儿观察地里有多少萝卜。

  (2)请每位幼儿拔一条萝卜。引导幼儿看看地里还有没有萝卜,让幼儿感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宝宝,地里的许多萝卜哪里去了,被宝宝拔走了,宝宝手上有几条萝卜,一条。小结;许多萝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3)引导幼儿把萝卜放到篮子里,感知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宝宝真棒,会帮妈妈拔萝卜了,宝宝拔了几条萝卜,一条,现在把你们的萝卜放篮子里,宝宝的手里还有没有,看看篮子里有多少萝卜?小结:一条一条萝卜合起来就成了许多萝卜。)

  (4)律动:洗手(哎呀,小手都很脏了,我们把它洗干净吧。)

  4、送礼物给小熊,小熊请宝宝吃东西。再次感受1和许多。(宝宝,把许多萝卜送给小熊吧,走走走,小熊家到了,小熊,这是我们送给你的礼物,小熊说:“谢谢你们,我也请你们吃东西。”小熊请我们吃苹果。谢谢小熊。看看这里有几个苹果?许多。现在妈妈把许多苹果分给宝宝吃,许多苹果哪里去了,宝宝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结:许多苹果分成了一个一个。)5、与小熊再见,以宝宝回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老师在课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善于认真反思,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水*。在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5

  活动目标:

  1.能区别“1”和“许多”,并会用“1”和“许多”表述。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鸭妈妈头饰;香蕉若干;糖果若干;大篮子一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情境引入,发现“1”和许多;

  1.出示一只鸭妈妈的头饰,师:今天我鸭妈妈要带小鸭子们到小熊家做客,你们看,有几只鸭妈妈,几只小鸭子?引出一只鸭妈妈,许多只小鸭子。

  2.教师带小鸭子到小熊家,边走边念儿歌:一只鸭妈妈,许多小鸭子,摇摇摆摆去哪里?一只鸭妈妈,许多小鸭子,要去小熊的家里。小熊小熊忙不停,忙着准备送大礼。

  3.师:小熊家到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参观小熊家吧。播放课件,请幼儿观察家里的摆的食物。例如:家里有一个大蛋糕,许多小蛋糕。一个红色杯子,许多个绿色杯子?

  二、创设情境“小鸭子们送礼物”知道一个一个实物组成许多实物。

  1.师:小鸭子到小熊家做客有没有带礼物呢?幼:有,带了香蕉。师:鸭妈妈也带了一个香蕉要送给小熊,那你准备几香蕉要送给小熊呢?幼:我准备一香蕉要送给小熊。

  2.师: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把准备好的香蕉送给小熊吧。请幼儿动手送香蕉,并幼儿尝试说:我送一个香蕉给小熊。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教师小结:小鸭子每人只送一个香蕉给小熊,但是一个一个香蕉合在一起就变成许多个香蕉。小熊收到许多香蕉真是太感谢小鸭子了。

  三、游戏“小熊送礼物”知道许多实物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实物。

  1.师:小熊也准备了礼物要送给小鸭子们,你们看。(出示棒棒糖)师:这里有几根棒棒糖啊?幼:许多棒棒糖。师:小熊为什么要准备许多根棒棒糖?幼:因为要分给每一只小鸭子。

  2.师:小熊要把许多根棒棒糖送给小鸭子,每只小鸭子只能拿一根棒棒糖,请幼儿拿棒棒糖并尝试说:我拿一根棒棒糖。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点评幼儿操作结果。师小结:小熊把许多根棒棒糖一根一根的送给了小鸭子,每只小鸭们都收到了一根棒棒糖。

  活动结束:

  时候不早了鸭妈妈要带小鸭子回家去了。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老师在课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善于认真反思,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水*。在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6

  一、说教材

  《感知“l”和“许多”》是选自小班上学期的数学活动。 “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也是学*数学的基础。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孩子年龄小、好玩、好动、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感知“1”和“许多”》。如果单单的让幼儿学*“1”和“许多”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同时又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个个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友爱互助的品质,所以我采用了帮助农民伯伯拔萝卜的情景,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体验中学*感知“l”和“许多”,并帮助他们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活动中所涉及的“拔萝卜”的场景孩子们都很熟悉,而且其活动简单。比较形象直观,满足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二、说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孩子们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指引,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正是有这样的一种懵懂,让幼儿产生一种向往,从而营造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感。通过情景亲身体验,使孩子们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初步感知“1”和“许多”的含义,知道“1”和“许多”。

  2、能够区分哪个是“1”?哪些是“许多”?

  3、通过观察、分析体验学*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区分那个是“1”?那些是“许多”?

  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的含义。

  突破难点的方法:合作探究,师幼互动,角色表演。

  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区分”和“感知”的`问题,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需求,和思想上的一个认知,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认识感知“l”和“许多”之后再攻克难点,来正确的区分“1”和“许多”。

  首先,活动的引导语是我们被农民伯伯邀请去拔萝卜,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观察。然后通过图片设计出一个场景地点,老师引导幼儿发现地里有许多的萝卜。然后,就开始“拔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拔了一个萝卜。拔萝卜的过程是让幼儿完整的感知“1”。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农民伯伯的过程,让小朋友人感知一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四、 说学情

  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左右,他们对数的初步概念都很不明确,但是他们有一种对游戏的酷爱心理,并且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是某一角色的扮演者。但是自己又没有很明确的想法,和一个正确的角色心理。只是常是在嘴上说说而已,做到实际中有意义的机会却很少。所以,通过本节活动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以亲身体验的机会,从中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也达到了学*的目的。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对象”。根据幼儿的学*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角色游戏法、提问法等。

  1、情境教学法:

  我启用了请小朋友帮助农民伯伯拔萝卜的这样一个场景,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幼儿置身于这样有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萝卜一个一个的拔出,清晰的显示出“1”和“许多”的联系。这样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也是依据幼儿思维的发展需要,观察体验都在其中,教师再加以引导总结,明确出其正确的定义,让幼儿对“1”和“许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认识。

  2、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图片操作,幼儿一个一个“拔萝卜”特别是拔的时候,来感知1个,不仅起到了学*的作用,也深深的让幼儿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助人为乐的快乐。这样大大增强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且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语言正处在一个发展期,这时候让他们完整的表述也是为了能够增强他们以后学*的完整性。

  3、提问法:

  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比如说:天上有1个月亮许多个星星,1个小朋友手里有许多个气球。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思考作出回答,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同时激发幼儿主动学*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六、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1、游戏法:

  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认识目标中的1和许多,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的“数学”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观察法:

  让幼儿通过观察感知“l”和“许多”,加强理解“l”和“许多”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

  七、 说程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引出活动主线,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将自己收到邀请函

  的事情告诉小朋友,请求他们的意见,并直接告诉他们现在我们就要去农民伯伯的地里看一看。小朋友们的兴趣都很高,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2、 展示情景,引出目标

  通过课件展示让幼儿直观的看到“1”和“许多”的关系。地里有许多的萝卜,老爷爷一个一个拔萝卜,放在了筐里面,最终地里的萝卜拔完了,筐里有许多萝卜。

  3、通过拔萝卜感知一和许多

  这个环节是图片操作过程也是整个活动的兴趣点所在,教师准备的图片数量是和幼儿的人数相符合的。共涉及三个环节。

  (1)看萝卜:通过看让幼儿感知地里有许多萝卜。

  (2)拔萝卜:通过幼儿拔萝卜反复感知手里有“1”个萝卜,和地里的“许多”萝卜。(老师要根据课堂中的情况及时的做好即兴的处理:比如说有个别幼儿不愿意去拔萝卜,老师该怎么做?有的孩子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拔了两个萝卜,老师该怎么做?

  (3)收萝卜:将幼儿手里的萝卜一个一个放到筐里感知“许多”,筐里有许多萝卜。

  4、体验“1”和“许多”

  这个环节是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充分的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出“1“和’许多‘的关系。例如:1个老师许多小朋友,1条鱼许多水草等等。通过幼儿的表达老师掌握幼儿的学*情况。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7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涵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的知识。

  活动一

  活动名称:我们去郊游

  活动目标:认识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

  1、积木围成的池塘,池塘里有一条大鱼,许多条小鱼。一只青蛙,许多只小蝌蚪。

  2、树模型一个,树上挂着一只大鸟,多只小鸟,多个苹果。

  活动与指导:

  1、谈话引出课题:“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教师与幼儿一同统计活动的人数,让幼儿明确知道只有一个老师,有许多个小朋友。)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什么地方?(池塘)

  3、池塘里有什么?(鸭子、小鱼、青蛙、小蝌蚪)有多少只大鸭子?(1只)有多少只小鸭子?(许多只)有几只青蛙?(1只)几只小蝌蚪?(许多只)然后继续启发幼儿进行观察,想一想池塘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个和许多来表示。

  4、小朋友围坐在大树下休息,引导幼儿观察并且说出树上有一只大鸟、许多只小鸟;一棵上有许多只鸟、许多片树叶、许多个苹果。

  活动二

  活动名称:小猴儿摘桃子

  活动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活动准备:小猴头饰、桃树模型。

  活动过程:

  1、小朋友扮演小猴儿,围着桃树唱歌、跳舞。并引导他们说出“树上有许多桃子。”

  2、请每只小猴子摘一个桃子,边摘边说“我摘了1只桃子。”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3、小猴子们每人举起手中的桃子,大声说出:“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活动三

  活动名称:我把小熊送回家

  活动目标:通过操作,让幼儿亲身感知理解——1个、1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

  活动准备:教师将多只玩具小熊散放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房子模型1个。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小熊乐园里的熊宝宝们都出来做游戏了,可是它们太贪玩、走得太远了,现在,它们找不到回小熊乐园的路了?让我们每个小朋友把1只小熊送回家好吗?(小朋友每人抱起1只小熊,然后每人说一遍:“我找到了1只小熊———”)

  2、请小朋友轮流把自己的小熊送到“小熊乐园”里。并请每名小朋友说一遍“我把1只小熊送回家”。

  3、最后,请小朋友观察现在的“小熊乐园”,引导他们说出“1只1只小熊合起来就是许多只小熊,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活动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数概念。”“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数,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许多”是一个笼统的词汇,它表示集合中有两个以上元素。区分1和许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幼儿集合概念初步形成和感知元素分化过程的关键所在。《领域》中把这个活动分为了两个课时进行,课时一是感知区分1和许多,而课时二是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今天我把两个课时整合成一个课时完成。整个活动设计以游戏为主,虽然时间稍长一些,但孩子们玩得非常轻松。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8

  活动名称

  区分“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区分“1”和“许多”。

  2.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小兔子动物头饰若干个,魔术口袋1个(内可装1个乒乓球,许多块积木)。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参考游戏:老师带幼儿们去游乐园玩。在游乐园门口老师把门票发给幼儿们,并请幼儿们仔细看一看手中的票上印的是什么(有的是印了一只蜜蜂,有的是印了许多只蜜蜂)?数一数,有几个?教师还要求手拿门票是一只蜜蜂的幼儿从红色拱门进,手拿门票是许多只蜜蜂的'幼儿从蓝色拱门进。(检票时老师在一旁注意检查)

  2.进到游乐园后组织游戏

  (1)观看池塘里的鱼。参考提问:哪种鱼是“1”条,哪种鱼是“许多”条(有1条红颜色的鱼,有许多条黑颜色的鱼);观察周围什么东西是“1”个,什么东西是“许多”个?

  (2)观看动物马戏。参考提问:什么动物叫了“1”声,什么动物叫了“许多”声;兔妈妈邀请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兔妈妈跳1下,小朋友就跳1下,兔妈妈跳许多下,小朋友就跳许多下(也可先跳许多下,再跳1下)。让幼儿通过听、动进一步感知“1”和“许多”。

  (3)还可组织一些活动(如钓鱼),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3.区分“1”和“许多”

  教师引导幼儿摸魔术口袋,摸一摸哪种物体是“1”个,哪种物体是“许多”个。

  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哪种物体是“1”个,哪种物体是“许多”个;散步时在幼儿园里找一找,哪种物体是“1”个,哪种物体是“许多”个。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9

  活动目标:

  1.能区别“1”和“许多”,并会用“1”和“许多”表述。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鸭妈妈头饰;香蕉若干;糖果若干;大篮子一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情境引入,发现“1”和许多;

  1.出示一只鸭妈妈的头饰,师:今天我鸭妈妈要带小鸭子们到小熊家做客,你们看,有几只鸭妈妈,几只小鸭子?引出一只鸭妈妈,许多只小鸭子。

  2.教师带小鸭子到小熊家,边走边念儿歌:一只鸭妈妈,许多小鸭子,摇摇摆摆去哪里?一只鸭妈妈,许多小鸭子,要去小熊的家里。小熊小熊忙不停,忙着准备送大礼。

  3.师:小熊家到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参观小熊家吧。播放课件,请幼儿观察家里的摆的食物。例如:家里有一个大蛋糕,许多小蛋糕。一个红色杯子,许多个绿色杯子?

  二、创设情境“小鸭子们送礼物”知道一个一个实物组成许多实物。

  1.师:小鸭子到小熊家做客有没有带礼物呢?幼:有,带了香蕉。师:鸭妈妈也带了一个香蕉要送给小熊,那你准备几香蕉要送给小熊呢?幼:我准备一香蕉要送给小熊。

  2.师: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把准备好的香蕉送给小熊吧。请幼儿动手送香蕉,并幼儿尝试说:我送一个香蕉给小熊。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教师小结:小鸭子每人只送一个香蕉给小熊,但是一个一个香蕉合在一起就变成许多个香蕉。小熊收到许多香蕉真是太感谢小鸭子了。

  三、游戏“小熊送礼物”知道许多实物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实物。

  1.师:小熊也准备了礼物要送给小鸭子们,你们看。(出示棒棒糖)师:这里有几根棒棒糖啊?幼:许多棒棒糖。师:小熊为什么要准备许多根棒棒糖?幼:因为要分给每一只小鸭子。

  2.师:小熊要把许多根棒棒糖送给小鸭子,每只小鸭子只能拿一根棒棒糖,请幼儿拿棒棒糖并尝试说:我拿一根棒棒糖。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点评幼儿操作结果。师小结:小熊把许多根棒棒糖一根一根的送给了小鸭子,每只小鸭们都收到了一根棒棒糖。

  活动结束:

  时候不早了鸭妈妈要带小鸭子回家去了。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老师在课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善于认真反思,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水*。在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1和许多》 10

  活动目标:

  1、学*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2、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1条、1条……;1条、1条……合起来是许多。

  3、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发展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若干,小鱼图片若干、音乐磁带《去郊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

  教师与幼儿一同听音乐《去郊游》。带领幼儿活动后在座位坐好准备上课。

  二、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1、巩固幼儿对数量1的认识。

  《祝你生日快乐》音乐响,师:今天是谁的生日呀?出示小猫家的图片,今天是小猫的生日,我们看看是谁跟小猫一起过生日,好吗?

  家里有1只小猫、1个生日蛋糕,巩固对1的认识。

  2、了解很多1合起来是许多。

  咚咚咚,有人敲门,是谁呀?一只小狗、一只小兔、一只小鸡、一只小青蛙、一只白鹅、一只小牛、一只小猪,来了许多小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说“许多小动物”。许多小动物都是有谁呢?小狗、小兔、小鸡、小青蛙、白鹅、小牛、小鸭、小猪。今天小猫过生日。

  3、许多可以分成很多个1。

  他们给小猫送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呢?(教师出示许多小鱼),引导幼儿说出许多小鱼,教师把许多小鱼分别对应放在每只小动物身边,说:我们看每只小动物给小猫送了几条小鱼?一条,让幼儿知道许多可以分为许多的1,教师重复:小猫过生日,来了许多小动物,他们每人给小猫一条小鱼,送了许多小鱼,

  小动物说:“我们给小猫送来了许多小鱼”,通过小动物的礼物,“我给小猫送来了一条小鱼”,了解许多可以分成1只、1只、1只。

  三、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掌握1和许多的关系。

  小猫过生日了,小朋友也给他准备了礼物,教师出示许多小鱼,(幼儿说:“许多下鱼”)小朋友把小鱼送给小猫好吗?教师把鱼发给小朋友,每人一条小鱼,边分边说:“许多小鱼可以分成一条一条”。

  通过小朋友给小猫送礼物,说:“我送给小猫一条小鱼”最后小猫得到许多小鱼。让幼儿进一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四、小朋友听郊游音乐休息。

  活动延伸:

  幼儿到院子了捡树叶,每人一片,合起来是许多。

  引导幼儿寻找周围环境中“1”或“许多”的物体有哪些。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9)

——数学教案《配对》(精选10篇)

  数学教案《配对》 1

  目地要求

  1、尝试红色、黄色、蓝色,感知几种常见的颜色。

  2、尝试将相同的颜色物体进行配对,在游戏中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色彩关系。

  3、初步学*收拾学具的方法

  准 备

  教具色板、固体胶、幼儿学具

  二、 蒙氏数学《颜色配对》

  (一) 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走线,线上游戏,教师变换两臂动作,屈

  肘―侧*举―摸肩―上举,幼儿跟着老师模仿。

  (二)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师:今天,我们小三班里来了三位新朋友,他们分别是小红、

  小黄、小蓝,你们想认识他吗,

  (1) 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2) 教师出示教具“色版”拿出红色版:小红的颜色是红色,小黄是什么颜色,小蓝?

  的。在依次拿出黄色和蓝色色板,运用三阶段教学法引导

  幼儿知道红黄蓝三种颜色,(教师命名--这是红色,辨认--哪

  个是红色的,说出名称--这是什么颜色,这是红色……)

  游戏活动--彩色娃娃站起来

  师:今天,小红……要和小朋友来玩捉迷藏,他们的颜色就藏在小朋友的身上

  (3)游戏--找朋友

  教师讲述游戏玩法,由教师拿出一种颜色的色板与幼儿进行颜色配对,例如:红色卡片的朋友在哪里,幼儿就举出自己手上的颜色卡片以此类推。

  (三)操作学具

  师:今天,小红、小黄还有小蓝他们除了和小朋友玩游戏之外,还是来找朋友的,

  教师依次拿出红黄蓝的另一块色板,将颜色相同的色板并排在一起,让幼儿感受颜色的配对,

  提出要求

  1、 自己保管好自己的学具,掉在地板上马上捡起来

  2、学会自己收拾学具

  幼儿操作学具,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操作

  (四)延伸

  在*时是可以与幼儿玩一玩颜色接龙从生活中感受颜色的多样性

  数学教案《配对》 2

  活动目标

  1、区分并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2、能正确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3、发展方位知觉,初步理解方位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上下(1-47)

  2.毛绒玩具7-8件,分别放与教室内不同物品的的上下、前后位置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很有趣的游戏,你们愿意做吗?游戏的规则是你自己的身体为中心,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例如:上面拍拍手(在头顶上面拍手)下面拍拍手(在膝盖处拍手)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适当增加难度,例如:上面拍3下,下面拍4下。

  二、展开

  1、教师讲解:上、下

  教师:刚才我们在玩游戏时,你是怎么理解上下的?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上就是仰头,下就是低头,前是我们眼睛直接看到的位置,后就是屁股后面的位置。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的上面是什么?

  (有灯、风扇、屋顶)

  我们的下面是什么?(地面砖)

  2、游戏:变变变

  (1)请三个幼儿来前面站成一纵队,请大家看看并说一说前面的是谁?后面的是谁?中间的又是谁?

  (2)再请这三个小朋友往有图有真相后转身,再让大家看看现在前面的是谁?后面的是谁?中间是谁?

  幼儿三人一组,自由玩此游戏,相互说说方位关系的变化。

  3、找一找

  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许多的毛绒玩具,你们去找一找,它们都在哪里?在什么位置?(请若干个幼儿寻找,并说出玩具所在的位置)

  教师指导幼儿将话说完整,例如:小猫在橱子的上面。小狗在钢琴的下面。

  数学教案《配对》 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把积木和胶花进行分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归类能力。

  活动准备:

  1、积木和胶花妈妈的头饰、纸箱两个。

  2、积木和胶花的屋子各一间。

  3、积木和胶花的图片若干。

  4、彩色的积木和胶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两位老师分别扮演积木妈妈和胶花妈妈。

  1、认识积木妈妈和积木宝宝。

  积木妈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积木妈妈,这间是我和宝宝住的房子,叫积木屋。你们听一听我的肚子里有什么声音?我的肚子里有许多宝宝,谁想摸摸、看看我的宝宝是怎么样?

  请两名幼儿出来摸一摸积木妈妈的肚子里的宝宝。

  第一次摸出来:这是什么呀?(积木)

  第二次摸出来:这又是什么呀?(积木)他们一样吗?(不一样)

  积木妈妈总结:哦,原来我肚子里有许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宝宝。

  2、认识胶花妈妈和胶花宝宝。

  胶花妈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胶花妈妈,这间是我和宝宝住的房子,叫胶花屋。你们听一听我的肚子里有什么声音?我的肚子里住许多宝宝,谁想摸摸、看看我的宝宝是怎么样?

  3、请两名幼儿出来摸一摸胶花妈妈的肚子里的宝宝。

  第一次摸出来:这是什么呀?(胶花)

  第二次摸出来:这又是什么呀?(胶花)

  积木妈妈总结:哦,原来我肚子里也有许多不同颜色的胶花宝宝。

  二、请幼儿帮积木屋里的积木宝宝和胶花屋的胶花宝宝找妈妈。(第一次分类)

  1、认识积木屋和胶花屋。

  屋子里传来了宝宝的哭声。

  积木妈妈:咦?谁在哭啊?

  积木妈妈:哦,原来是积木宝宝和胶花宝宝在哭。

  2、请幼儿一起问积木和胶花宝宝?为什么哭?

  老师:小朋友我们一起问积木、胶花宝宝为什么哭?

  积木妈妈:原来你们的妈妈不见了。

  3、帮助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妈妈。

  积木妈妈:积木宝宝和胶花宝宝的妈妈都不见了,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啊?

  积木妈妈:谁是积木妈妈啊(请幼儿指一指积木妈妈)。

  学说:积木宝宝找积木妈妈。

  哪剩下的是什么妈妈呀?(胶花妈妈)

  学说:胶花宝宝找胶花妈妈。

  请一名幼儿示范帮积木宝宝和胶花宝φ衣杪琛?

  老师:谁想帮积木、胶花宝宝找妈妈呀?

  向幼儿交代要先帮积木宝宝找妈妈,再帮胶花宝宝找妈妈。

  积木和胶花宝宝都很开心,因为他们都找到自己的妈妈了。

  玩具宝宝和妈妈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三、请幼儿帮地上的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妈妈。(第二次分类)

  1、情景表演。

  回家时,积木和胶花妈妈不小心摔到了,积木和胶花宝宝都撒在地上了。

  积木妈妈哭着说:我们的宝宝不见了,怎么办呀?你们帮我们把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回来,好吗?

  2、请两名幼儿示范帮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妈妈。

  向幼儿交代积木和胶花妈妈的位置。

  3、请全体幼儿帮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妈妈。

  4、玩具们都找到妈妈很开心。

  四、游戏:“玩具找家”(第三次分类)

  1、和积木宝宝、胶花宝宝玩游戏。

  积木妈妈:(出示积木宝宝图片)积木宝宝和(出示胶花宝宝图片)胶花宝宝好开心,现在想同你们玩游戏,好吗?

  2、将玩具图片送小朋友。

  边送边说:积木宝宝跟你玩或胶花宝宝跟你玩。

  送完后请幼儿看看自己是跟谁做好朋友。

  问:你的好朋友是什么宝宝呀?

  3、玩具宝宝回家

  积木妈妈:天快下雨了,我们要回家了,跟积木宝宝做朋友的要回谁的家啊?跟胶花宝宝做朋友的要回谁的家啊?

  请小朋友和玩具们回自己的家。

  妈妈分别看看宝宝们有没有回错家。

  积木妈妈:让我看看积木宝宝和小朋友有没有找错家?

  胶花妈妈:让我看看积木宝宝和小朋友有没有找错家?

  请幼儿和宝宝们睡觉。

  五、幼儿和玩具妈妈宝宝们倒操场上玩耍。

  天亮了,宝宝和小朋友都起床了,妈妈和宝宝们出去玩耍。

  积木妈妈:天亮了,小朋友、积木宝宝、胶花宝宝你们想到那里玩呀?好,我们就一起出去吧!

  数学教案《配对》 4

  教学目标:

  1、能细致分辨相似图案之间的差异。

  2、正确判断并找出一模一样的物品。

  教学准备:

  教具:橙边大卡片4张、红边大卡片16张(4组,每组4张)、小猴大卡片1张、磁铁(自备)。

  幼儿材料:<超市购物>游戏图、<购物单>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介绍新朋友。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有一位客人来这里,它是谁?”

  2、欢迎新朋友。

  师:“哦!我们对它表示欢迎吧!”(师带领幼儿一起鼓掌)

  3、为新朋友起名字。

  师:(拿起小猴子大卡片遮住脸,声音稍变,模仿小猴子)说:“你们好,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帮我取一个吧?”(老师挑一个幼儿起的名字运用,如‘花花’等)

  4、和“花花”一起去超市购物。

  1)师:“花花想去超市买东西,你们去过超市吗?”

  2)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花花去超市逛一逛,为―家人购买他们想要的物品。”

  二、游戏“买东西”

  1、为爷爷买毛巾。

  1)师:请幼儿找出到爷爷的购物单卡片,提问“爷爷想要买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超市购物>游戏图上的4条毛巾。“观察四条毛巾哪里―样,哪里不一样?”

  3)师:“爷爷想要买的毛巾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一模一样的毛巾?”

  4)师:(同幼儿一起总结)爷爷想要买的是“旁边两条蓝色条纹,中间一条橘黄色条纹”的毛巾。

  2、为奶奶买鞋子。

  1)师:请幼儿找到奶奶的<购物单>卡片,提问“奶奶想要买什么?”

  2)师:“<超市购物>游戏图里购物架上的4双鞋子―样吗?仔细观察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师:“奶奶想要买的鞋子是怎样的?”请幼儿找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4)师:(同幼儿―起总结)奶奶想要买的鞋子是“鞋面淡黄色,鞋面上方的边是红色、下方的边是绿色”。

  3、为爸爸买包。

  1)师:请幼儿找出爸爸的<购物单>卡片,提问“爸爸想要买什么?”

  2)师:请幼儿直接在<超市购物>游戏图里找出爸爸想要买的包,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3)师:(同幼儿―起总结)爸爸想要买的包是“中间红色的、上下为绿色的”。

  4、为妈妈买围裙。

  1)师:请幼儿找出妈妈的<购物单>卡片,提问“妈妈想要买什么?”(为幼儿介绍围裙)

  2)师:请幼儿在<超市购物>游戏图里找出妈妈想要买的围裙,并提问“你是怎样找到的?”

  3)师:(同幼儿―起总结)妈妈想要买的围裙上狗的颜色是“脚和耳朵中有一只耳朵是白色的,其它都是黄色的”。

  三、集体游戏“一样的商品”

  1、为老师买毛巾。

  1)师:“小朋友找到了一家人想要买的物品,真棒!现在老师碰到了困难,请你们帮助一下!帮老师找出这条毛巾。”(出示任意一条红边毛巾大卡片)

  2)师:请幼儿在<超市购物>游戏图里找出并说出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帮助老师找一样的包。

  师:(任意出示一张包的红边大卡片)请幼儿在<超市购物>游戏图里找出一模一样的并说出寻找的方法。

  3、帮老师找鞋子和围裙。

  师:教师逐一出示鞋和围裙的橙边大卡片和相应的4张红边大卡片,让幼儿分组分别从红边大卡片中找出与橙边大卡片―模―样的鞋和围裙,然后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其它三张红边的与橙边大卡片之间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总结

  师:“今天你们学会了新本领,帮助大家在超市里找到了与想要买的一模一样的物品,花花和老师都很感谢你们。”

  点评:本活动选用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创设了去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帮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购物,整个活动的安排自然紧凑,活动一开始,孩子就进入角色,激起了愉快情感和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紧扣目标“发展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比较和辨别事物间的细小差别”。同时又十分重视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反复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说这是XX想要买的呢?”从中隐含着让孩子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明显到不明显的)。在方法上也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先集体帮助爷爷、奶奶购物,后个别操作,最后大家自由选择,为老师购买商品,幼儿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本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语言尚且不够规范、简练,“一模一样”这个词组应该多重复,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数学教案《配对》 5

  教学目标:

  培育孩子的观测和察看力及认识和感知的相配,让孩子相互沟通一下。

  教学预备:

  1、买好4种上面水果数个(如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等、水瓜(就是:西瓜)、火龙果等等)。

  2、果盆4个。

  3、水果奖章数个。

  4、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1、展示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各数只。

  2、展示贴有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图形的果盆各一個。

  3、让孩子自选一個水果,跑到对应的果盆前将水果放到果盆里,接着跑回。

  4、每一次都放对的孩子得到水果奖章1枚。

  指导要点:

  1、依照物品水果的外形、色彩与果盆上水果图形开展认识和感知相配。

  2、让孩子学讲水果名字。

  教学完结:

  孩子相互讨论,接着一块儿听Music,吃点心

  数学教案《配对》 6

  游戏目的:

  1、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

  2、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幼儿巩固对量词的认识。

  游戏准备:

  1、帽子两顶,各种物体的图片,量词的字卡两套,将量词字卡分别放在一张桌子上,在桌子的两边分别放有一个黑板,一个黑板上贴有小猫、小马、大象、金鱼的图片。另一个黑板上贴有小车、收音机、冰箱、桌子的图片。

  2、把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有4个小朋友。

  游戏方法:

  1、小朋友分成两组,两组开头的小朋友分别戴上红色帽子和黄色帽子。

  2、在老师叫开始时,两组小朋友跑到对面桌子上找出量词,插在黑板相应的图片旁边,就马上往回走。

  3、回来后给后面小朋友戴上帽子后面小朋友才可以继续游戏。

  4、最后,哪一组小朋友最先配对完的为胜。

  游戏规则:

  小朋友必需戴上帽子进行游戏,前面小朋友回来后一定要给下一位小朋友戴上帽子才可以继续游戏。

  游戏建议:

  1、在第二轮游戏里可以更换黑板上的图片再进行游戏。

  2、这个游戏可以按小、中、大班小朋友的水*来设计量词的深度来进行。

  数学教案《配对》 7

  教学目标:培育孩子的观测和察看力及认识和感知的相配,让孩子相互沟通一下。

  教学预备:

  1、买好4种上面水果数个(如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等、水瓜(就是:西瓜)、火龙果等等)。

  2、果盆4个。

  3、水果奖章数个。

  4、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1、展示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各数只。

  2、展示贴有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图形的果盆各一個。

  3、让孩子自选一個水果,跑到对应的果盆前将水果放到果盆里,接着跑回。

  4、每一次都放对的孩子得到水果奖章1枚。

  指导要点:

  1、依照物品水果的外形、色彩与果盆上水果图形开展认识和感知相配。

  2、让孩子学讲水果名字。

  教学完结:

  孩子相互讨论,接着一块儿听Music,吃点心

  数学教案《配对》 8

  教学目标:培育孩子的观测和察看力及认识和感知的相配,让孩子相互沟通一下。

  教学预备:

  1、买好4种上面水果数个(如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等、水瓜(就是:西瓜)、火龙果等等)。

  2、果盆4个。

  3、水果奖章数个。

  4、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1、展示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各数只。

  2、展示贴有苹果、梨、甘蕉(即指:香蕉)、橘子图形的果盆各一個。

  3、让孩子自选一個水果,跑到对应的果盆前将水果放到果盆里,接着跑回。

  4、每一次都放对的孩子得到水果奖章1枚。

  指导要点:

  1、依照物品水果的外形、色彩与果盆上水果图形开展认识和感知相配。

  2、让孩子学讲水果名字。

  教学完结:

  孩子相互讨论,接着一块儿听Music,吃点心

  数学教案《配对》 9

  活动目标:

  1、感受在活动中有趣和快乐。

  2、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凉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请幼儿初步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幼儿分散收拾。

  评析: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活动。在这环节中,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些外型特别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确配对,而对一些颜色相*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错了。

  二、幼儿讨论

  1、你是怎么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评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的目的。

  三、游戏:对对乐。

  1、幼儿每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评析: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继续学*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和成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中,连*时常拿错鞋子的几个小朋友也配对成功。

  四、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1、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进行分组)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评析:这一环节与第一环节首尾呼应,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通过师生共同检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配对,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主动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

  数学教案《配对》 10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有关联性的物体进行匹配。

  2、学*用连贯的语言表达相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连线笔,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有好朋友吗?说一说好朋友是谁?为什么你觉得你们两个是好朋友?

  2、:好朋友都喜欢在一起,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和高兴的事情,愿意和好朋友分享;遇到困难的时候,好朋友之间会互相帮助。

  3、如果没有好朋友,会感觉怎么样呢?

  二、帮物品找朋友,理解关联性的含义

  1、小朋友们都希望自己有好朋友,但是不会说话、不会动的一些东西或物品,它们有没有好朋友呢?

  2、桌子的好朋友是什么?(椅子)为什么桌子和椅子是一对好朋友?谁是VCD机的好朋友?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可以依次说出碗、瓶子、电视机、录音机、画笔、锁等,请小朋友帮它们找一找好朋友,并说一说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

  3、:有的物品吸一个好朋友,有的物品不止一个好朋友,如果这些物品的好朋友不在一起会怎么样?

  三、自主发现相关联的一组物品

  1、请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谁和谁是好朋友,并说一说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把是好朋友的几个物体连起来说一句话。

  四、出示挂图。完成上面关联性的对应连线

  1、请幼儿看挂图,让好朋友们拉拉手,完成连线。

  2、把三个好朋友连起来说一句话,再想一想每一组物品还有没有好朋友。如:雨—雨鞋—雨伞的好朋友还有雨衣。


数学教案:除法(精选10篇)(扩展10)

——分类数学教案(精选五篇)

  分类数学教案 1

  设计意图

  班级下学期开展“我们来策划”主题,随着“书香童年”活动的临*,孩子们的*期策划任务接*尾声,为了在活动当天向其他班小朋友更加全面的介绍端午节,美工区的小朋友制作了美味粽子在当天展览。为了支持幼儿策划活动的顺利展开,我们以对粽子的多角度分类作为目标,并以小组形式进行统计记录,培养幼儿的类别概念和统计能力。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统计数量。

  2、与同伴协商共同统计粽子数量并记录,享受合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够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以小组形式统计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用表格记录的经验。

  物质准备:ppt、不同种类粽子每组若干,记录表每组两张,展览架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问题

  1、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班最*在策划书香童年的活动,为了向其他班级介绍端午节传统美食,朱老师带来了许多粽子。

  二、看图分类并统计

  1、将图片上的粽子分为两类

  如果让你们把他们按照同一特征分成2类,你可以怎么分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按照颜色分,也可以按照形状分。

  2、增加一种粽子,观察不同

  现在朱老师又拿出了一些粽子,你能发现这些粽子与刚才的粽子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绳子的颜色不一样。

  3、3人一组分类并记录

  第一次:三人一组,寻找最多的分类方法。

  教师总结方法:我们不光可以按照形状分、按照粽子的颜色分,还可以按照绳子的颜色分。

  第二次:每组一个记录表,统计每种粽子到底有几个

  三、整理小货架

  1、出示理货单,观察货架

  出示理货单,按照单子内容将粽子整齐又美观的摆放在货架上,这张理货单你能看懂吗?你们知道吗?货架和盘子上藏着小秘密,这些秘密会帮助你将手中的粽子放到正确的位置,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

  2、六人一组按照理货单整理小货架

  第一次:每组一张理货单、一框粽子、一个货架,请你们迅速分组到达指定位置按照理货单整理小货架。

  教师总结方法:按照理货单和货架上的提示信息将所有粽子分类摆放。

  第二次:增加几种粽子,按照理货单和货架提示,排除不属于该类别的“干扰”粽子,整理小货架。

  四、延伸活动

  1、将小货架摆放在班级门口,作为“书香童年”活动的道具,当天向其他班级介绍。

  活动相关图片

  理货单:

  活动总结

  本次教育活动基于主题生成,为了在书香童年活动当天向其他班级介绍端午节,孩子们制作了各种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美工部制作的粽子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粽子整齐又美观的进行展示呢?于是生成了本次教育活动。通过观察粽子的不同特征,并对粽子进行多角度分类和统计,帮助幼儿建立类别概念,看懂记录表格。在实际操作中有层次的对粽子进行分类摆放,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分粽子的活动中培养幼儿升入小学后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整理*惯。

  分类数学教案 2

  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是我们数学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按特征分类"这一知识点是小班年龄段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孩子们喜好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我和孩子们置身在分糖果--选标记--品糖果的情境探索中,通过多次观察,引导动手参与,调动着孩子们学*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乐。

  教案目标:

  1.学*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能根据物体的特征选择相应标记,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教案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颜色、大小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材料准备:PPT;大小不同的红、绿糖果卡片;"小货架"人手一个;标记图若干。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东东的新店开张了,我们一起进去看一看吧!

  2.哇,店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小结:店里的糖果可真多呀,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

  二、糖果分类,选择标记

  1.初步探索,糖果分类

  货架上的糖果看上去有些凌乱,怎样排放会整齐些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吧!

  2.交流讲述,分类方法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糖果是怎么放的?

  小结:你们可真能干,原来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放糖果。可以把颜色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或者把大小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

  3.探索尝试,选择标记

  为了让顾客挑选时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为糖果送上标记。

  请你看看你的糖果是怎么放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标记。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集体交流,总结评价

  三、糖果品尝,体验乐趣

  今天小朋友们帮助东东将一样的糖果放在了一起,为了感谢你们东东拿来一些糖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快去品尝一下吧。

  分类数学教案 3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有点困难。

  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图形二次分类”主要让幼儿和教师一起通过图形的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再进行第二次分类,等幼儿初步掌握好二次分类的方法后,我们再进行一次直接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学*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2、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3、能按要求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惯。

  活动重点:学*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活动难点: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三、教学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两份,磁性板(板上画好房子、房间)、含两种特征的图形、标记。

  四、教学方法

  整个活动采用了三种方法:游戏法、语言讨论法、尝试操作法。

  1、游戏法:通过“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即使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最后的操作活动中,给幼儿投放了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商量,一个分一个记录的环节进行互助学*,对二次分类再一次进行经验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今天,“图形之家”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一看,新朋友是谁?

  生: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

  评析:设计了“图形之家”这个大家庭,让图形宝宝们顺利的带上了拟人化的色彩,吸引了幼儿。

  (二)、幼儿操作,复*巩固一次分类。

  1、请幼儿根据图形娃娃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形状,给图形娃娃分家。

  师:咦?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们它们几个呆在同一个房间,实在是太挤了,于是发生了争吵,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分分家,好吗?首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师:那么,我们在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时候,可以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它们分类呢?

  幼: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2、幼儿操作,进行一次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你根据你喜欢的方式,来给图形宝宝分家吧?

  3、讲解,演示。

  师: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有没有谁也是这么分的?在大黑板上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师:谁有不一样的分法呢?上来解释一下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来分家的?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些,老师把它在另外一个“图形之家”上也进行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4、小结:现在,请你看一看,现在每个房间里的图形宝宝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评析:此过程是帮助幼儿巩固图形的一次分类,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初步感知分类,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中感知了通过图形的特征来分类。

  (三)、学*二次分类。

  1、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帮图形宝宝找到房间了,可是,刚刚我还是听到了争吵声,原来,它们还是觉得房间太挤,还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家,你们愿意吗?“看看红房间里的图形宝宝,它们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可是,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形状不一样。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来分呢?对,现在我们可以按照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形状再来帮他们分家。

  2、幼回答,师根据幼的回答进行操作演示。

  3、谁来给绿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呢?幼上台操作。

  4、现在,请你给你们操作纸上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吧,操作的时候要记住你是按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哦。

  5、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类操作,师巡回指导。

  评析: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类,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图形的二次分类,更好的分组操作。

  6、讲解:让幼儿说说是怎样为图形进行分家的。

  (1)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一步,你是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图形宝宝分家的?分下来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2)再请另外一种分法的幼儿上来介绍一下。

  (3)观察,最后的4个小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有什么特征?(它们一模一样)

  7、总结:

  今天,我们给图形宝宝分了几次家啊?(2次)像我们今天这样,按图形宝宝两种不同特征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做图形的二次分类。其实,我们刚刚做的操作纸中间那一部分是我们的过度环节,我们可以把纸折一下,把中间的房间藏起来,就出现了这个图(师边说边演示),这就是把我们图形宝宝按照它们的两种不同特征直接分到那4个小房间里时的样子。

  (四)、幼儿再次操作,巩固二次分类的方法。

  (1)师:现在,还有许多图形宝宝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家呢,你们愿意吗?分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大小怎样的,再进行分类哦。

  (2)幼儿再次操作,直接给图形宝宝二次分类。

  (3)介绍,你是按图形宝宝的哪两种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评析:加入新的图形的特征,让幼儿直接进行图形的二次分类,引导幼儿借助了标记,仔细看清图形的特征,**看似简单的操作,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真能干,帮这么多图形宝宝分了家,现在它们都舒适地住在自己的房间再也不争吵了。它们很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去图形王国做客,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吧!

  (六)、活动延伸:给更多的图形宝宝进行二次分类。

  六、活动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自主来进行操作、探索。

  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分类数学教案 4

  活动目标

  1、学*将图形片按颜色或形状分类排放。

  2、按图形片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进行配对,并学*命名。

  3、喜欢参与集体游戏活动。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惯。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红黄绿3种颜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3种形状的图形片若干。

  2、红、黄、绿3种颜色标记各一个,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无色)标记各一个。

  3、放置图形片的扁*框(或盒)若干。

  4、3个娃娃,身上分别有红色的圆形,黄色的正方形,绿色的三角形标记一个。

  活动过程

  1、商店进货

  (1)一起商议玩开饼干商店游戏。

  商店货架上只有一个一个空的筐,还没有进货,现在先要小朋友把饼干拿来布置货架。

  (2)幼儿看自己的小箩筐里有些什么饼干?看看讲讲,如:三角形饼干……红色的饼干……

  (3)按教师筐前出现的颜色标记,请一部分幼儿把饼干分送到三个筐里,边送边说。如:我把红饼干送到红色标记的筐里。我把绿饼干送到这绿色标记筐里……

  (4)按教师筐前出现的形状标记,请另一部分幼儿把饼干分送在三个筐里,边送边说,如:我把饼干送到有圆形标记的筐里,我把方饼干送到有方形标记的筐里……

  2、介绍饼干

  (1)幼儿看一个有颜色标记里的饼干,介绍这儿的饼干都是*色的饼干(如都是红色的饼干)。说:“要买红色的饼干到我这里来!”教师帮助补充:“要买红色的饼干可以到这里来,也可以挑选你喜欢的形状。因为这里是红色的饼干但有不一样的形状。”

  (2)幼儿看一个有形状标记筐里的饼干。介绍这儿都是**形状的饼干(如都是方方的饼干),说:“要买方饼干到我这里来!”教师帮助补充说:“要买方方的饼干可以到这里来。”

  3、买饼干,幼儿当顾客去购买饼干。

  (1)买2块不一样的饼干。(幼儿挑选,并让大家看看讲讲。这两块饼干什么地方不一样?)

  (2)买2块相同的饼干。(让幼儿挑选并让大家看看讲讲,这两块饼干什么是相同的?)

  (3)出示3个娃娃(身上有标记),要小朋友买他们最喜欢吃的饼干,先看看说说他们各自喜欢吃的饼干。

  如:红色的圆饼干,黄色的正方形饼干,绿色的三角形饼干。然后分组为3个娃娃买饼干。

  评价:每个小组是否为娃娃买到他喜欢的饼干?

  活动反思

  “分类”这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普遍应用,但低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但把它归纳成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掌握。整节课我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向学生提供了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探索中去发现,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掌握分类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个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学生自主学*就是学生对所开展的学*活动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在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本节课我的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

  分类数学教案 5

  学*目标

  学*按物品的两个特征分类。

  尝试自己制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大的和小的红、黄、蓝、绿色圆形卡片、三角形卡片及正方形卡片若干块。

  小篮子。

  分类提示标志。

  活动过程

  学*领域:

  形式:小组

  1、出示形状卡片,请幼儿描述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2、老师先将两个分类提示标志贴在一个小篮子上,请幼儿按照标志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卡片放入篮子。

  3、将其他的分类标志两两贴在每个小篮子上,请幼儿按照形状、颜色、大小其中的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4、请幼儿尝试自己制定包含两个特征的分类标准,并把相应的分类提示标志贴在小篮子上,对卡片进行分类。

  活动评价

  能按物品的两个特征来分类。

  能按自己制定的两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