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首页 / 数学教案 / | 2023-02-23 00:00:0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观察思考的能力以及逆向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填未知数的过程,感悟填未知数的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在解决填未知加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物图抽象填未知加数算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导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扑克牌吗?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小小的扑克牌游戏,你们有兴趣吗?

  2、(师出示两张扑克牌的背面):我这儿有两张扑克牌,你能猜出他们是几吗?你怎么猜的?(生胡乱猜4、5后)你有什么依据吗?

  3、看来,刚才大家都是瞎蒙的,现在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条件,这两张牌合起来是9,猜猜,他们可能是几和几?(1和8、2和7、3和6、4和5板书在一角)

  4、刚才我们想出这几种可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其中一张是7,你能知道另一张是几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5、再猜:如果两张牌合起来是8,其中一张是7,另一张是几?如果其中一张是2,合起来是10,另一张是几?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珠笔图

  ①师:还想再猜吗?(出示圆珠笔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

  ②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7()=10

  ③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生试读,师示范读,生再次跟读。()就用来表示不知道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填小括号里的数。

  ④谁能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同桌先交流,再汇报。

  ⑤生汇报后师出示答案。

  2、教学书P70小旗图。

  ①有一位叫小红的小朋友现在想考考大家(出示P70的小旗图),谁会读小红提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已经画了6面小旗了,再画几面就是8面了。)

  ②你能解决小红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请你在练*纸上画一画,再把小括号里的数填上。

  ③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几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填出小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独立填好后,说说你的想法。

  2、小结:刚才我们表现得都很好,小朋友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填小括号里的数,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吧!

  三、课间游戏

  拍手游戏: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老师拍:

  我们拍:

  四、实践运用

  1、P70做一做1

  左图不变,右图实物图及算式改为()5=9。先观察,再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说一说想的过程。

  2、做一做2

  先出示第一行的点子图和算式5()=8,师:请小朋友把点子图和算式合起来看看,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应该再画几个点子,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第二行和第三行,其中第二行改为()2=7

  3、填算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独立完成后校对。

  2()=8()6=9()1=7

  1()=9()5=72()=8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游戏;

  有几朵美丽的花,可惜每一朵花都少了一片叶子。请小朋友们给每一朵,再先一片叶子,使每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957810

  41421

  6、9、4、5、3、2

  教材分析: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或点子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题中又增加了()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均分才公*。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悟出5、4、3、2加几的最好的计算方法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开火车口算:

  2.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所做的口算第一个加数都是几?9、8、7、6加几的进位加法题目同学们已经会算了,那么5、4、3、2加几的题目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师: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8个梨,你能帮小明算一算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吗?

  问: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 (板书: )

  问: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总结算法.

  (1)

  (2)

  想:

  所以:

  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1)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凑十法)

  (2)是怎么想的?(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板书:

  师:请你试着算一算这道题.

  学生试做以后进行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谁和他的算法不同?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用不同的方法计算5加几的题目,那么4加几、3加几的题目怎么做呢?

  2.教学例2.

  板书:

  师:请你试着做一做.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板书:

  (1)

  (2)

  想:

  所以:

  3.比较算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做上述进位加法的题目,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全班交流.(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较小数凑成10没有较大数凑成10容易,因此要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4.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问:你是怎么算的?(这时,同学们基本上都会选择第二种算法.)

  三、巩固练*.

  1.

  学生叙述图意,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算的?

  2.

  学生分组完成.同桌一组,一人做大数加小数的题目,另一人做小数加大数的题目,做完以后,互相说悄悄话.(自己是怎么算的)

  3.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以后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想法.(每一组的两道题加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只要用凑10法把大数加小数的题目算出来,和它相对应的小数加大数的题目就可以直接写出得数了.)

  4.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小组合作完成,每人每图说一道,写一道.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对又快.(4人一组)

  5.

  原有 又买来

  一共有

  7个

  6个

  ( )个

  5个

  8个

  ( )个

  9根

  8根

  ( )根

  先指导学生看图:第一栏,一班有皮球7个,二班有皮球6个,一共有几个,算好以后填在( )里.第二栏、第三栏,由学生叙述.

  6.填未知加数.

  老师分别出示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结果.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比较简便?

  五、游戏:找朋友.

  学生每人手拿一张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在音乐声中找朋友(得数相同为朋友).

  板书设计

  5、4、3、2加几

  (1)

  (2)

  想:

  所以:

  (1)

  (2)

  想:

  所以:

  教案示例二

  课题:5,4,3,2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

  2.通过综合练*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板演:板演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8+6= 7+6=

  6+8= 6+7=

  9+6= 8+7=

  6+9= 7+8=

  2.口算:

  6+5= 7+4= 7+6=

  7+5= 8+4= 8+6=

  8+5= 9+4= 9+6=

  9+5= 9+3= 9+8=

  8+3= 9+2= 9+7=

  二、学*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9,8,7,6加几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要用学过的知识来学*5,4,3,2加几(板书课题)这次的计算,不看图、不摆实物你们能不能很快想出得数?(能)好!看老师出题,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1.教学例1:5+6=□ 5+8=□【演示课件“5、4、3、2加几”】

  (1)老师板书:5+6=□

  师问:请你们说一说这道题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指名说:(学生可能会说出两种方法)

  ① 用凑十法.

  ② 用交换加数的方法.

  想:6加5等于11,

  5加6也等于11.

  (2)师说:你们想出的两种方法都可以.下面我们再看:5+8怎样想?

  板书:5+8=□

  学生仍会说出两种方法.

  ① 用凑十法.

  ② 用交换加数的方法.

  想:8加5等于13,

  5加8也等于13.

  (3)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师说: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了5加几的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计算更快、更简便.

  学生回答:第二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师说:好!你们都喜欢第二种方法,这第二种方法就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下面再请同学们想一想4加几、3加几应怎样算?

  2.教学例2:4+7=□ 3+9=□【演示课件“5、4、3、2加几”】

  (1)板书:4+7=□

  师问:这道题,你怎样想?

  想:7加4等于11,4加7也等于11.

  师说:同学们算得真快,下面老师再出一道题,看谁算得快.

  (2)板书:3+9=□

  指名说: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想大数加小数,9加3等于12,3加9也等于12.

  (3)小结.

  刚才我们计算的这四道题,都是几加几的题?(是5,4,3加几)前面的加数比后面的加数怎么样?(前面的加数比后面的'加数小.)这就是小数加大数.看到这样的题,我们应该怎样想?(想大数加小数)对!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算得又对又快.

  3.师问:除了这几道题,还有没有5,4,3,2加几的题?请同学们想一想.

  (1)学生出题,老师板书:

  5+7= 4+8= 3+8=

  5+9= 4+9= 2+9=

  师说:你们想得很好,这6道题是5,4,3,2加几的题,也是小数加大数的题,你们能用今天学的新方法很快想出得数吗?谁来试一试?

  先自己小声说一说:怎样想.

  (2)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5,4,3,2加几的计算.计算这样的题和前面学过的9,8,7,6加几不一样.前面的题是大数加小数,用凑十法计算.5,4,3,2加几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来计算.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能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会5,4,3,2加几的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对照练*:

  8+3= 6+5= 8+4=

  3+8= 5+6= 4+8=

  9+2= 7+5= 7+6=

  2+9= 5+7= 6+7=

  7+4= 9+3= 8+5=

  4+7= 3+9= 5+8=

  2.听算:

  4+8= 3+8= 6+7=

  2+9= 5+7= 8+9=

  4+7= 4+9= 5+6=

  3.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

  5+( )=13 3+( )=12

  4+( )=12 4+( )=13

  5+( )=14 5+( )=12

  2+( )=11 6+( )=14

  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7= 10-7= 4+8=

  13-3= 5+9= 10-9=

  2+9= 3+8= 4+7=

  4+9= 3+9= 5+8=

  5.看图列式计算:

  6.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板书设计

  典型例题

  ☆例1.3+8=9+2=( )+( )

  分析: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还有7+4、6+5、10+1……

  解:答案不唯一.

  如:3+8=9+2=(5)+(6)

  例2.( )里最大能填几?

  分析:此题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会逆向思维.如 ,先想 ,因为 ,要保证 ,( )里的数只能填比5小的数,在比5小的数当中,4最大,所以( )里最大能填4.

  答案:

  例3.同学们排成一列做操,小明从前往后数排第4,从后往前数排第9,这一列共有多少名同学?

  分析:解答这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根据题中给的两个已知条件可知,小明前面有3人,小明后面有8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小明前面的3人和小明后面的8人以及小明这三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即 .

  还可以把这列同学看成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从前数到小明处的4名同学,另一部分是小明后面的8名同学,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即: .

  同理也可以把这列同学看成是3和9两部分组成的,即 .

  还可以用题中的两个条件相加,因为4里面已经包括小明了,9里面也包括小明,如果用 ,等于小明多加了一次,因此还要减去1.即: .

  答案: 或

  选题角度:本例题主要考查9加几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4.在○里填上3、4、5、6、7,使每条线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2.

  分析:左边一条线和下边一条线的第一个数是2,第二个数应选较大的,否则右边一条线三个数的和将大于12.因此,左边一条线的第二个○里可填7或6(不可填5,否则数字将重复选用),下边的第二个○里则填6或7,这样再选第三个数,使三个数相加得12.再将最后剩下的5填入右边一条线的第二个○里,这条线的三个数相加也得12.如:

  探究活动

  游戏:共同浇开智慧花

  游戏目的

  复*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游戏准备

  由5个花瓣组成的智慧花,每个花瓣上都有一个算式(20以内进位加法,主要是5、4、3、2加几的题目).如图:

  游戏过程

  1.教师把组成每朵花的5个花瓣分别发给5人小组,每人做一道题,做完之后陆续到前面贴花瓣.

  2.哪组贴得又对又快,哪组获胜.

  3.出现错题的小组表示没有浇开智慧花.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

  (2)解决问题。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

  (3)归纳。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一练。

  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

  二、巩固练*

  1、完成练*十六第1题。

  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十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

  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

  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

  1、完成练*十六第3题。

  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

  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

  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

  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说说是怎样想的?

  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十六第9、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

  1、完成练*十六第9题。

  理解对帐单每一栏的含义。4月份的结单余额和上月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可以算出张阿姨信用卡3月份的结单余额是多少元?小组讨论方法。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练*十六第10题。

  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

  3、完成思考题。

  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

  三、课堂

  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71页、72页复*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

  能辨认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及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搜集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师:这些图片美吗?(美)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我们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的这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是由立方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这些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十四的第4题。

  2.做练*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小动物们都要来帮忙,可热闹了同学们相不相去帮忙呀?我们就去看看,到底来了哪些动物?(出示课件:场景1)

  2、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来了哪些小动物来帮忙?请你数一数、找一找。(反馈交流,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二、引导比较、学*方法

  1: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来帮忙的小动物的个数。现在动物乐园的老师要点名了,他想看看到底哪些动物来得多,哪些动物来得少。于是小动物们就争论起来了。(课件出示争论的场面及声音)小熊和小鹿争论得最激烈,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呢?

  2:我们先来数一数小熊吧!出示课件(小熊从场景中跳出来)学生边看边数。小熊有多少只?(生反馈,师板书)我们再来数小鹿有多少只?课件出示小鹿,学生齐数。(板书)

  3:小熊现在要找小鹿当朋友,一只小熊只能找一只小鹿,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对比)(小熊4只,小鹿4只,它们是同样多的)

  同样多我们用什么表示呢?(我们用等号表示。4和4中间就用等号连接起来。)

  出示课件(等号)这就读作4等于4。(指导学生读一读,再学*等号的'写法。)

  4:现在我们来看看小白兔和小猴子吧。(出示课件)

  请学生摆小圆片当作小白兔、小三角当作小猴子。

  师:现在你为小白兔去找小猴子作朋友,1只小白兔只能找1只小猴子作朋友,你们找找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操作后交流。)

  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所以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只比3只多。就是5比3大,5更大写在前面,3更小写在后面。

  那么5和3中间应该用一个符号表示,用什么呢?

  (出示课件)我们就用这个符号表示。>这个叫大于号。这就读作5大于3。

  (请学生读一读。)

  5:小白兔5只,小猴子3只,小白兔比小猴子多,也就是5大于3,那么谁更少呢?

  (小猴子比小白兔少,小猴子的3只比小白兔的5只少,也就是3只比5只少,就是3比5小。)

  3更小写在前面,5更大写在后面。3和5中间也要用一个符号来表示,猜一猜,我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我们用这个符号(出示课件),<这个符号读作小于号。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请学生读一读。)

  6:师:刚才我们帮助小白兔和小猴子解决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学*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指着板书)还知道了大的数在前,小的数在后,我们就在中间写大于号。

  小的数在前,大的数在后就在中间写小于号。你们会写了吗?

  (学生在书上练*写大于号和小于号。)

  写后进行反馈交流,并说一说怎样分清这两个符号,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

  (引导发现:一条大鱼和小鱼,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口子大的朝大数;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合作交流、尝试比较

  1、师:刚才我们帮助了小鹿和小熊,小白兔和小猴子比较了谁多谁少的问题,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还能找到哪些小动物进行比较,小组的说说是谁多谁少?怎样表示?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试着用符号表示书本13页反馈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四、实践练*,巩固拓展。

  学生独立完成13页的填一填,完成后进行交流反馈。

  (有的方框里能满足条件的数不是唯一的,不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答案,只要能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寻求其他的答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又有些什么收获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4=44等于4

  5>35大于3

  3<53小于5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根据算式编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3、背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4、会读、会写并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5、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算式编出6的部分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读、会写并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引导

  1、乘法口诀接龙1-5

  2、找朋友游戏

  三、新授

  1、研究一六得六

  (1)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出示课件小鸭子)来了几只?(生齐数:6只)板书:6

  (2)列乘法算式

  你能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吗?(生试写)师板书:61

  61等于几呢?(生答:6)

  (3)编乘法口诀

  谁来编一编它的乘法口诀?(生试编:一六得六)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口诀,我们还能写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吗?(生试写)

  2、研究二六十二

  (1)现在又游来了几只小鸭?(生齐数: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我们用加法算式来写一写。(6+6=12)

  (2)你能写出乘法算式来吗?(生试写:62=12)

  (3)编乘法口诀

  生试编乘法口诀:二六十二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算式你能想到另外一个乘法算式是什么吗?(生答:26=12)

  2、研究三六十八

  (1)现在又游来了几只小鸭?(生齐数:6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我们用加法算式来写一写。(6+6+6)请我们的计算器小博士来帮一下忙,加起来等于多少?(18)

  (2)你能写出乘法算式来吗?(生试写:63=18)

  (3)编乘法口诀

  生试编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4)引申

  根据这个乘法算式你能想到另外一个乘法算式是什么吗?(生答:36=18)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6的部分乘法口诀

  四、练*巩固

  1、背6的部分乘法口诀

  2、游戏:摘桃子

  16 23 63 51 26

  22 43 25 33 62

  3、列出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二六( ) ( )得六

  4、给小动物找家

  (发给小朋友乘法算式卡片)

  16 26 14 61 62 41

  23 34 22 32 43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年级(上册)教学了最初步的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重点放在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上,教材有以下特点。

  1在随机事件中收集信息。

  例题创设的情境是四名学生围坐在一张方桌的四周,桌上混杂放着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且个数都不相同。为了知道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由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各图形的名称,其他学生把图形记下来。

  一年级(上册)统计已经发生的事件里的信息。如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统计客人中各种动物的数量。又如全班学生每人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统计苹果、梨、桃、香蕉、草莓等几种水果各有几人喜欢。在这些事件里,统计的对象信息已经呈现,只是数据尚未知道。只要采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即分一分、数一数)就能得到数据。

  本单元教材里的事件或是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如抛圆片,落下时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把圆片抛20次,哪面朝上既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也没有确定的次数。因此,必须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例题没有让学生把桌上的图形直接分类计数,而是通过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图形的名称,目的`是把其他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

  2突出记录方法的教学。

  随机事件里的信息往往是陆续出现、稍纵即逝的,随时记录、保存出现的信息才能保障数据正确。例题由一个人报图形名称,其他人作记录,教学收集信息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录,记录方法必定会多样。例题的第二幅情境图是学生独立记录的场景,呈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 有人边听边画,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于是画出了一串图形;有人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还有人设计了一张简单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

  教材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评价他人的方法,借鉴比较好的方法。上面的第一种记录,每种图形的个数还得分类数一数才能知道;第二种记录,三种图形的个数已能清楚地看出来了,但边听边画图形还不是最方便的方法;在第三种记录里不仅容易看出各种图形的个数,而且画符号比画图形方便,是较好的记录方法。教材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记录信息使用的符号,可以画,也可以画或丨等。只要学生喜欢并且容易画,都可以。在本单元,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信息。

  3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里获得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想想做做的三道题在有趣的游戏或简单的调查中开展统计活动,要使用分类画符号记录信息的方法。第1题统计圆片落下时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两张表格。左边一张表格是信息记录表,用画的方法记录圆片各次落下哪一面朝上的情况。右边一张是统计表,填写圆片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第2题了解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第3题统计自己班同学的家庭人口数,都要先进行调查,收集需要的信息,再经过整理加工,获得数据才能填写统计表。调查中收集和记录信息是这两道题的练*重点,体验和初步学会用符号记录信息是练*的主要任务。要让学生独立进行调查、记录等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1)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课目:数学

  学*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实施方案

  ·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16~117页例1、例2,第118页课堂活动及练*二十五中相应的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统计。

  二、合作学*,探案求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苹果产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

  (课件出示练*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3.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理解“破十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沟通联系

  师:请同学们看口算卡片,老师找同学口算,其他同学评价。下面开始:

  15-9=14-9=18-9=13-9=12-9=16-9=17-9=11-9=

  指生口算。(可随机指生说出计算方法)

  刚才大家都算得很熟练,可以看出方法运用得不错,十几减9你们都会算了,那如果十几减8、减7、减6、减5呢?你们会算吗?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今天怎们继续研究十几减几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花和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的玩耍,它们高兴极了。小花说:“瞧,我钓的鱼的多!”菲菲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小花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的,你钓了几条黑的?”菲菲说:“有13条金鱼,我钓了5条黑的,算一算你钓了几条花的?”

  可是金鱼游得太快, 小朋友们,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它们算一算好吗!”

  2、独立算法,合作探索。

  求黑的有几条,算式怎么列?求花的有几条,算式怎么列?(板书)

  (用减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列式: 13-8= 13-5=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两道算式怎么计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3、交流汇报算法。

  谁愿意来汇报?

  学生汇报的算法可能有:

  (1).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3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等于8,所以13-8=5(条),黑的有5条。

  同理:先用13中的10减去5,等于5,再把5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等于8,所以13-5=8(条),花的有8条。

  (2).见减想减,算出答案。

  因为看到这两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

  8+5=13,13-8=5。13-5=8。

  (3).13-3=10,10-5=5。哦,那你是分两步减。那13-5呢?13-3=10 ,10-2=8。

  (4).把8看成10,13-10=3 , 3+2=5。 为什么要加2?(因为原来是减8,我们刚才是减10,多减了2,所以要反过来加2)那-5呢?

  把5看成10,13-10=3,3+5=8。为什么要加5?(因为原来是减5,我们刚才是减10,多减了5,所以要反过来加5)

  4、小结

  同学们用了好几种简便的.方法解决了这两道算式。那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是哪几种方法?师生一起总结。(一种是想加算减,一种是先用十去减,也就是破十法,还有的是分两步减,还有把一个数看成另一个数,这是为了计算简便)

  这么多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

  计算时你们可以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巩固算法,口算练*

  1、好,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5页,思考第一题上下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完成这道题。请一位同学把你做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对吗?)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以第一组两道题说明一下。(在计算11-5的时候可以利用5+6=11来计算。那后面呢?也是这样。点一下。其实就是想加算减。)

  2、再看下一道,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课件出示)

  3. 好,我们再来一道快速抢答要不要?谁算对一道就点燃了一根蜡烛,看看谁点的蜡烛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你可以讲学到什么知识,也可以讲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决?(其实都是用前面学过的十几减九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用学过的十几减九的方法解决了其他的十几减几的计算。也就是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具准备】简易多媒体、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三种空心圆锥和圆柱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口答)

  (1)底面积是5*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刚才我们复*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请看电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师: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题 一起做游戏 课型 数学游戏课

  教学目标 1、 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2、 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 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练*、讨论

  教具准备积木、扑克牌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戏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 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 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 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 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

  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

  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通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通分》

  教学目的:通过比较异分母分子不同分数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义,并在逐步探索通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创境

  1、求最小公倍数4和6 、8和9、 9和27

  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 。

  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 、 ○ 、 ○

  二、探究学*

  1、独立思考:你先自己动脑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交流:当你对问题有了初步设想时,可以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一下想法。

  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

  4、观察分析:第一类方法的几种情况共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说说通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5、上面两种通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6、做一做: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 和

  三、巩固深化

  1、通分练*: 和 、 和 从这组练*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判断哪一组通分是对的?哪一组通分是不简便的?

  2、比较大小: 9/10○11/12

  3、发散训练: 1/15<( )<1/6

  通 分

  四、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转化

  五、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公分母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 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 (出示问题)*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 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 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 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 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 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进行板**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 根据前面我们学*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 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 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课前思考: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教学准备:

  练*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流程:

  一、意义建构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请一位学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的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3.还可以怎样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另外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5.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最后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此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摆法。在三种摆法右侧分别出现三道乘法算式。

  7.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她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8.结合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请同座两个学生相互说一说)

  9.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设计理念: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方法渗透

  1.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指名回答)

  2.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我们能不能说16是因数,或者说16是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

  3.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

  4.下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100的因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同座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份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5.对照你们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引导、评价)

  6.对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提问的?

  7.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8.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当然,如果要找出一个很大数目的所有因数,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中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教师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或同座两人合作,或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三、巩固深化

  (课件显示: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

  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

  (单击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3.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5.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设计理念: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的综合性、连贯性。]

  四、360度的优点

  1.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直角等于90度,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可是你们知道吗?从前,法国人曾将一直角定为100度,这样一圆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后来却没有能行得通。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又有什么优点呢?

  2.我们先来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数各有多少个?

  (分别出示360和400的所有因数。)

  3.原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360的因数比400的因数多,多9个。一圆周角定为360度,当我们需要计算一圆周角的几分之一时,可以在23种情况下得到整度数。

  课件显示:

  2等分:360/2=180;3等分:360/3=120;

  4等分:360/4=90;5等分:360/5=72;

  90等分:360/90=4;120等分:360/120=3;

  180等分:360/180=2;360等分:360/360=1)

  而如果把一圆周角定为400度,那么只有在14种等分情况下才能得到整度数。相比之下,当然360度要方便多了。

  [设计理念:为什么法国人将一圆周角定分400度没能行得通?一圆周角定为360度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猜想、比较,了解到这些竟然与因数的多少有关,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神奇。数学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陌生、晦涩的,而是生动有趣的,她就在你我的身边。]

  五、游戏中的发现

  1.请学生拿出学号卡,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

  2.在这些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少的是几?(对1)虽然1是因数个数最少的一个数,但它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除了1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比较特别的?

  (找2或5号同学。)

  4.你这个数特别在哪儿?像这样的数还有哪些?请把学号卡举起来。

  (课件显示:只有两个因数的有:2、3、5、7、11)

  5.除了这些数外,其余的数各有多少个因数?(对4)你有?(对6)你呢?

  6.这些数,它们的因数个数多少不一,各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在它们中间因数个数最多的是那一个?你觉得?理由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数尽快地找出来?

  7.如果让同学们将这51个数按照它们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一分类,你们准备怎样分?其实不光这51个数,把所有的自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类,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三类。

  8.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关于因数和倍数,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去研究,去探索

  9.组织学生分批退场。

  (1)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

  (2)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3)请学号数只有一个因数的同学跟我一起离场。

  [设计理念:通过寻找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让学生感知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不同,为后面学*质数与合数埋下伏笔;组织学生分批退场,既检验了学生学*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2)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本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再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算出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交流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后,重点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准确,让学生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去解决例2,加深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方法的理解。

  2.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照直观图写出3×( )=12,通过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8页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弄清题意,运用*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猴妈妈可以给几只小猴分桃?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

  (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

  (3)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预设

  生1:用12依次减3,4次正好减完。

  生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个。

  生3:12÷3等于几,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为3乘4得12,所以12里面有4个3。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尤其是第三种方法,想3乘几得12,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解决,更加简便准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引导探究,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并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随之板书。

  ①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②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③一共有24个包子,*均分装在6屉里,每屉装几个?

  (4)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列出算式:4×6,24÷4,24÷6)

  (5)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

  (6)学生汇报结果及计算方法。

  (用乘法口诀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的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激发学*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 :“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1)、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2)、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图片(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图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同学们开动脑筋,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对称物体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数学。

  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 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练*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3)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

  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

  6、试一试。

  三、巩固练*: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χ∶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比”和“比例”

  1.复*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题。

  三、复*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

  完成练*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决定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于长方形。)

  ④*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似的*行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 (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别,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注意书写格书和运算顺序。

  [评: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 d =0.8厘米 r=1.5分米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总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学*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结果,更要重视学*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推理。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 巩固练*: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1、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三。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杯子,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被子、天*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先测一百粒黄豆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的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一百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一道关于数学的IQ题,让学生回答(答对有奖),然后开始逐渐深入课题,解答一些数学计算题。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堂解说

  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及解题方法,从而在做题中得到启发。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冊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知识障碍: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动机兴趣:

  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手段: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2、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导入,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

  1. 师:老师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摆好并画出来吗?指名演示。集体订正。

  2.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三个面的形状。

  3、交流汇报

  师:有没有小组摆得 不 一样的,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上面:左面

  4、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小组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 出示3个方向观察到的*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再出示2个方向的*面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有几种。再搭一搭,验证。

  3、归纳小结。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 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 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 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4)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题 一起做游戏 课型 数学游戏课

  教学目标 1、 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2、 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 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练*、讨论

  教具准备积木、扑克牌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戏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 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 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 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 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

  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

  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小猫吃鱼p28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 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 )厘米。设( )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106页,例3。练*二十三第7,8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谁的面积有关?

  4,我们把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种新的图形,圆环。

  板书课题。

  二, 学*新知。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环形?

  讲述:看来,环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结合刚才的动手操作,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介绍几种剪环形简便,快捷的方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环形特征的认识,深化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所问的问题。

  提问:环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是什么关系?

  讲述: 刚才同学们不但画出了环形,而且剪出了环形,你们还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形的'知识吗?你们都想了解哪些知识?有同学想知道环形面积,有谁知道环形面积怎么求吗?

  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自己想了解环形的其他有关知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回答: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讲述:(1)这种方法行吗?能求出环形面积吗?

  (2)现在就利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们刚才自己剪出的环形的面积。

  (3)想一想,你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我也剪了一个圆环,你们愿意帮助我计算出这个圆环的面积吗?

  出示例题,规范解题过程。

  图:

  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用的是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方法2:

  提问:谁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做的?

  教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练*。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新年游园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十几减9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2页的内容。

  教学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的教学情境

  1.师:(出示宠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你们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2.对口令游戏:10的组成。

  你说1,我说9,

  你说2,我说8,

  我说3,我说7,

  你说4,我说6,

  你说5,我说5。

  3.复*20以内9的进位加法。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抢答得最快。2加9等于?4加5等于?……

  [10的组成和分解是学生口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中“破十”法的基础,而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口算十几减9的“算减相加”的基础,而口算又是笔算的基础,为了把基础打牢,我一开课就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对口令、抢答竞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更熟练地掌握十的组成、分解。既复*旧知,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在知识和心理上做了积极准备,同时学生的学*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4.创设情境。

  师:皮卡丘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新年游园会。大家快来看看,游园会上有什么好玩的?你能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提个数学问题吗?

  设难置疑,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

  a.课件演示新年游园会的活动。

  b.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你会解答吗?

  (学生从游园活动中选己喜欢的活动提问题。有说套圈的。本来有16个圈,小朋友套中9个,有几个没有套中?有说买气球的。阿姨原来有15个气球,被小朋友买走了9个,还剩多少个?还有说猜谜的。原来有14个谜语,猜中了9个,那有多少个没猜中?)

  我想请××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6-9=7 15-9=6 14-9=5)

  c.师: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d.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板书课题。)

  [在这里,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游园会,让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会学*数学的重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愿望。]

  2.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探索。

  a.分组探究。

  师:这三道算式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请你们四人小组任选一道来研究一下,也可以用学具研究。

  四人小组学*研究。

  b.汇报探索成果。

  师:哪个组能第一个派代表上来说说你们组算哪道题,怎么算的?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皮卡丘夸大家真是棒极了,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它想问问大家你喜欢哪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是有差异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差异,实施有效的因材施教,是使生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这里,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学生的学*活动。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游园活动提出数学问题,任选一道题进行研究、进行计算,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

  3.强化算法。

  a.师:十几减九的算式除了这几道,你知道还有哪些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b.师:你会算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并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算法。

  c.师:你算哪道?怎么算的?

  自主练*,巩固方法,体验成功

  1.计算精灵算式。

  a.师:皮卡丘带来了一些小精灵算式,你想上来摘哪道就摘哪道。

  b.拿到算式的学生进行计算。

  c.师:皮卡丘发现有些小朋友算得很快,你能把算得这么快的秘诀告诉大家吗?

  2.走迷宫。

  a.师: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帮助皮卡丘找到回家的路。

  b.展示学生作品。

  c.师:□+9=□还有不同的填法吗?把你想到的填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师:今天我们学*了十几减九,你发现十几减九里藏有什么小秘密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125×53×8 25×44

  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

  2出示两组算式

  (6+4)×7 6×7+4×7

  20×(5+2) 20×5+20×2

  (10+25)×4 10×4+25×4

  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

  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要学*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二、 探究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

  2、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每件短袖32元 每条裤子45元 每件夹克衫65元)

  3、 提问:

  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4、 学生试做

  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

  65×5+45×5=325+225=550(元)

  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

  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

  7提问:

  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

  8谈话: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相连接

  板书:(65+45)×5=65×5+45×5

  9照上面的等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吗?

  课件出示(—+-)×-=-×-+-×-

  10谈话: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

  三、 概括定律

  1提问:

  观察例题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学生回答后(65+45)×5是用65与45的和同5相乘;65×5+45×5是把65和45分别同5相乘。

  2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边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右边呢?

  板书: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

  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提问:

  既然等式两边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4同桌把乘法分配律完整地说一遍

  5谈话: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6练*

  (1)、(42+35)×2=————

  (2)、27×12+43×12=————

  7、提问: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8、谁会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板书:(a+b)×c=a×c+b×c

  四、 巩固练*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出另一道算式

  15×26+15×14=□○(□○□)

  72×(30+6)=□○□○□○□

  2课本第5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用手势判断

  (2)谈话:第三题意见不统一,你是怎么判断的,不能确定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

  怎么改算式,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他们相等?

  (74可以写成74×1)

  (3)提问:

  第4题的两个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写可以使它们相等?

  3选择题

  24×(49+51)与下面的————式相等

  (1)24×51+24×49

  (2)(24+49)×(24+51)

  (3)24×49×51

  4拓展题:

  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多少元,可以怎么做?学生试做后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减,这也是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

  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

  (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5)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题。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

  (2)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18-9×230-6÷3

  (16+24)÷8(18-9)×2(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

  (1)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7×9-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8+32÷8〇(8+32)÷8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

  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三的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进一步巩固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出减法中的未知数x,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练*十七第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提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3、25()=15()34=62

  说出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如果把题目里的()换成x,就是怎样的两题?(板书:25-x=15x-34=62)

  说明:这样的题就是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2、学生试做。

  (1)提问:这两道题里的x你会求吗?请大家试一试。指名板演。提问;第一题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减法?

  指出:求减法算式里的x,也要先看x是减法里的什么数,再根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这个数等于什么。这里x是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所以先得出x=2515,再算出x=10。把x=10放到原来的式子中算一算,看一看2510是不是等于15。

  (2)提问:第二题怎样算的?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减法算?请你用原来的式子算一算,x=96对不对?

  (3)随能再说一说,都是求减法算式里的x,为什么第一题要用减法,第二题要用加法?(看清x在减法中是什么数,如果x是减数,就要用被减数减差来求结果;如果x是被减数,就要用减数加差来求结果。)

  3.巩固练*。

  (1)说出x是什么数,x等于怎样的式子。

  X-50=30x-38=12x-46=15

  50-x=3038-x=1246-x=15

  (2)做想想算算第1题。

  4.教学例8

  (1)出示例8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哪个数用x表示?这道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请大家做一做,求出这个数。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

  5.做想想算算第2题。

  三、课堂练*

  1.做练*十七第6题第(1)小题。

  2.做练*十七第6题第(2)小题。

  3.课堂作业

  练*十七第8、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三角形、*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三角形、*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氛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除法

  教学内容、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游乐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乘除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探索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

  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

  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1、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培养估算意识,学会估算策略,体会估算价值,进

  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课时、

  本单元共4课时

  第一课时 长颈鹿和小鸟 1课时

  第二课时 小兔安家 1课时

  第三课时 游乐场 1课时

  练*五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用

  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在动手活动、探究学*中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列出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说出用哪句口诀求商,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 用吹塑纸做42只小鸟和6个小房子。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讲故事引入新课:森林中的长颈鹿和小鸟是好朋友,

  小鸟来长颈鹿家做客,每群4只,先后来了5群,问:一共来了多少只小鸟?

  2、继续引导:这20只小鸟要长颈鹿帮助它们做房子,每所房子住4只小鸟,你们知道长颈鹿要做多少栋房子吗?

  3、继续引导提问:长颈鹿家又来了22只小鸟,现在,长颈鹿家一共有42只小鸟,它们都要长颈鹿帮助建房子,每栋房子住6只小鸟,同学们知道长颈鹿要建多少栋房子吗?

  二、长颈鹿和小鸟。

  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42只小鸟,每栋住6只,

  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板书课题:长颈鹿和小鸟)

  2、在讲台上演示42只小鸟分在6个小房子里。并请学生思考:每个房子里有几只小鸟?

  3、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42个小圆片分别放在6个小纸盒里。

  4、请学生回顾:积是42的乘法口诀。

  5、在黑板上列出除法算式:42÷6=7,同时介绍

  除法书写,引导学生认识各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6、出示“想一想”,请学生作练*。

  三、练一练。

  1、把第一题抄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上来做。

  2、纠正学生有错误的答案并讲解答案。

  3、请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用哪句口诀。

  4、出示“小动物回家”的第3题。请学生说题意,并连线。

  5、引导学生计算64÷8时,启发学生:我们为小动

  物再建造一个家吧。

  6、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猫捉老鼠”,并连线。

  7、引导学生讲这个数学故事。

  8、演示图画“*均每人吃几个”并列出算式。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我

  们进一步体会到,虽然数字大了,但除法与乘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

  42只小鸟,每栋房子住6只,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

  42÷6=7(栋)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

  答:要准备7栋房子。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6)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摆筷子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学*编、记、用2的乘法口诀,理解2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们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吗?小明和大家一样,也是个勤快的孩子,今天小明家来了许多客人,他帮妈妈做什么家务呢?

  学生观察回答后,借机教育学生要体会长辈的辛苦,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2、编2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借助筷子图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然后借助编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出2的乘法口诀。

  3、探究乘法口诀的规律。

  小组活动:观察2的`乘法口诀,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请几名学生汇报他们发现的规律,其他学生认真听,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就举手补充。

  三、巩固与提高。

  1、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乘法口诀,由桌子上有乘法算式的同学将算式将相应的算式举起来,其他同学判断。

  2、游戏: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就快熟了,你想把它摘下来吗?仔细看看哪个苹果长大了,你能解决它身上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苹果上面算式的得数,并说说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3、小组比赛:有几只手?

  课件示范规则。

  4个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好。

  4、思考题。

  课件出示题目。

  同桌谈论、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十二4。

  3、练*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旧知,提出问题

  1、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的有41人,中下水*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7)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巩固练*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 目标

  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

  1.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 重难点

  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具:投影片、计数器

  学具:小计数器

  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一百是几位数?你还知道向这样的三位数吗?请你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说一说。除了三位数,你还知道几位数?请你举几个例子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的数。

  对话*台

  玩中学

  1.拨一拨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学会数数、读数和写数。

  (1)读、写三位数。

  完成拨一拨(1)。

  (2)学*四位数及末位有零的数的读写。

  完成拨一拨(2)

  (3)你拨我写。在同桌之间进行。

  2想一想读书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1)。

  2.完成试一试(2)。

  3.完成试一试(3)。

  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1。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一练3。

  (4)完成练一练4。

  板书设计

  拨一拨

  298302380041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第95~ 97页例1、2

  2.计算方法。

  3.退位减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 培养计算能力。

  3、 培养细心检查的好*惯。

  三、学*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准备(学*起点),以及学生的学*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一般应包括学生的年级段、年龄特征、已有的基础、兴趣、思维能力、学**惯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的资源,包括学*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 复*引入 2、 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小数加法。

  754+3826 20xx-493

  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

  二、 教授新课

  1、 创设情景:20xx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 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3、 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组合作:

  (1) 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 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 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

  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接着,要知道“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三、 复*巩固:

  四、 复*巩固:

  1、 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 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 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 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五、 总结: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报:

  (1) 小数点对齐

  (2) 数位对齐

  (3) 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方法的认知变化。

  2.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体会*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学*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而他们脑中的角既有数学上的角,也有生活中的角,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正确辨别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小棒、硬纸条、图钉、长方形纸、吸管、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

  我们的校园美吗?听着音乐,感受着鸟语花香,让我们稍稍地静静心。这里熟悉吗?我们共同学*生活的地方,温馨的教室。今天我们的研究就从大家熟悉的物品开始。

  观察这些物体虽然形状不同,但上面都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图形朋友,你看出了吗?

  二、观察探究,新知建构

  1.观察,初步感知

  (1)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儿?指给你的同桌看看,我找了其中的一个角,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吗?你还能在上面找到角,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指给同桌看看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的演示。

  (2)纸工袋上的角,谁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3)挂钟上的角谁来说一说、指一指?(根据学生的介绍,闪烁课件)

  2.抽象,建立表象

  (1)刚才演示的这几个角都藏在物体上,如果我们拿掉这些物体留下的角,会是什么样的?闭起眼睛,想到了吗?一二三,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2)这些图形都是角。角,我们用这样的小标记标出。

  (3)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数学上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两条边)

  (5)谁上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呢?一起说一说。

  3.再认,建构认知

  我们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认识了角,现在你脑中的角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忆,教师画角)完整板书。

  4.练*判断,巩固认知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体核对,错的起立。

  (2)通过做这道题,在判断角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5.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带着大家的提醒,现在如果我们要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你会吗?把你带的材料倒出来尝试着做一个角吧!(放音乐)

  (2)同学们成功了吗?把你做的角高高地举起来给别的同学欣赏一下。

  (3)老师也做了这样一个角,你看,还能变大变小。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的角也像这样可变大变小?(随学生的举例展示物体)

  (4)下面咱们比比赛,比较我们角的大小(老师指导比较方法),对于角的大小比较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看来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对于角的大小还有了很多珍贵的感受。

  对于角,我们来些挑战如何?一张长方形纸,看上面有几个角,如果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猜想一下,自己实践,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角除了在我们这些学具上存在,生活中它们更是无处不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你看!(播放视频)……今天这节课对于角你都有了哪些认识与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21人,学生的听课*惯已初步养成,并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态度端正学*能力强,学*有方法,学*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目的不明确,学*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整理与复*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题目。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

  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的天数。

  2、会给月份分类,能运用左拳和歌诀识记各月的天数。

  3、能运用多种方法算出一年的天数。

  自主预*

  自学教材第46页

  1、多媒体展示新成立图片,你知道新是哪一年成立的?

  (1949年10月1日)

  2、多媒体展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图片,说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什么时候?( 8年8月8日 )

  3、多媒体展示植树节与儿童节图片,说说各是哪一天?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交流合作

  1、小组内交流年历卡,交流你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识。

  (1)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有几种情况?把它统计下来。

  2、综合:

  (1)你能根据每月天数的不同,对十二个月进行分类吗?

  31天:有()()()()()()()月

  30天:有()()()()月

  28天:有()月

  29天:有()月

  (2)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月。

  (3)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识记大小月

  (1)这么多大小月,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2)(课件出示)用左拳记忆法,你能用左拳给我们试一试吗?

  (3)(课件出示)歌诀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游戏:小组长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两手五指张开,要是小月两手握拳。

  4、认识二月

  (1)二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二月在*年是多少天?在闰年是多少天?

  5、找节日。

  (1)找出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并说出是星期几?

  (2)找己和父母的生日,并做标记。

  6、算一算:0年一共有多少天?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收获,其他小组认真倾听,适时补充纠正。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填空:

  ①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

  ②一年有()个月,每月有31天的叫()月,有()个月;每月只有30天的叫()月,有()个月。

  2.猜一猜:小明说:我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连续的2个月,你知道我是哪两个月去的吗?

  拓展延伸

  1、时间是宝贵的,通过今天的学*,你想说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8)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P47,例6,练一练,第1~4题。

  教材分析: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似值就可以了。本节课让学生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似值,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

  1.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43.9095保留整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十分位是( )

  43.9095保留两位小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千分位是( )

  提问:用“四舍五入”法怎样保留位数的?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用约等于号?

  2.引入新课:求商的*似值。

  二、新授:

  1.自学例6:五年级一班有42名学生,在一次救灾活动**捐款384元。全班*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①学生试做例题,发现除不尽,然后交流怎么办?

  ②商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③商要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用什么方法保留位数?

  ④说说余数的意义,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小结:求商的.*似值,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似值。

  三、巩固练*:

  1.练一练,第1题。

  求商的*似值,保留两位小数。(做完之后,让生说说怎么想的)

  3.6÷1.7 19÷7

  2.小结:判断说明。

  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那么只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能不能判断出千分位上满不满五?

  (如果除到要保留的商的位数以后,也可以看余数满不满除数的一半来取商的*似值…)

  1. 练一练,第2题。

  求商的*似值。保留三位小数。方法不限。

  45.5÷38 0.2÷0.64

  4.练*十二,第2题,填表。

  想一想,每到除法算式,先除到商的哪一位上 ,再分别取*似值比较方便?

  5.根据实际情况去*似值:

  ①有一种油桶,最多能装油2.6千克,要装40千克油,需要这种油桶多少个?

  ②一件衬衫要钉6粒纽扣,现有100粒纽扣,能钉多少件衬衫?

  做完之后肯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学生自己商量、讨论解决。

  老师可以介绍一下两种保留位数的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并交流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方式,但合作学*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 : 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

  (一)基础练*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小数互化知识,渗透辩证法的观点即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教材第97一98页的内容

  指导方法

  1、自学P97一98的例1、2

  主题图学*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你会互化吗?练*做一做。

  尝试练*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17里面有()个百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007里面有()个千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17里面有()个百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007里面有()个千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一)教学把小数化成分数。

  1.教学例1(1)出示0.9

  ①看到0.9,你知道什么?

  (2)出示0.03

  ①看到0.03你知道什么?

  (3)出示1.21

  ①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小数有整数部分,即为带小数,带小数化成的分数是带分数,带小数整数部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是分数部分。

  ②议论1.21怎样用分数表示。

  (4)出示0.405

  ①看到0.405你想到什么?

  2.从上面的例题,你发现小数化分数有什么简便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小数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

  把小数化成分数

  0.76.130.080.651.075

  (1)迅速完成

  (2)汇报结果,并说明怎么想的。

  (二)教学把分数化成小数。

  1.谈话引入: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形式。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根据小数的意义,也可以把这些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直接写成小数。

  (2)观察3组数

  (3)分组议论知道了什么?

  (4)分组汇报结果,使学生知道: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去掉分母,看

  分数中1后面有几个0,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教学例3。

  1.教师引入:并不是所有分数的分母都是整十、整百、整千……,下面情况应怎样处理呢?

  2.出示例3

  (2)汇报思考结果: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转化成除法算式,然后计算就可以得到小数。

  (3)按照同学们汇报方法完成例3其余几道题。(指名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①说出思路。

  ②提示: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三位小数。

  (4)引导学生归纳: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

  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5)教师提示:这样得到的小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限小数,另一种是无限小数。

  (6)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分母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分母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7)教师提示:先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4=2×29=3×325=5×514=2×740=2×2×2×5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可议论。

  (8)启发学生明确: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数,这个

  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9)反馈练*:完成146页“做一做”

  要求:口头判断,说明判断理由。

  三、巩固发展

  1.第1、2题生填在书中。

  (1)填空力求准确。

  (2)集体订正,并说说填空根据。

  2.判断下列小数化成分数是否正确。

  (1)判断并说明理由。

  (2)将错的题改正。

  3.练*三十三第4题

  比赛形式:看谁连线既快又对。

  4.练*三十三第5题。

  分组竞赛:共分3组,每组两道题,看哪组为优胜组。

  5.练*三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看谁先记住结果。(2分钟)

  (4)同桌互相检查,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

  四、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

  那就是说,小数、分数可以互相转化。(板书:分数和小数互化)这是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是以后继续学*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互化方法一定要牢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水位上升了;取出时,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入水时,水会被挤开,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①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②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会蹲下几个?

  (2)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点

  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二、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 /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1/8等于3/8?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等于?2/4+1/4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三、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个问题: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师:关于这个算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手中的另外一个园片帮助你,想想2/8-1/8等于多少呢?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把一个圆形*均分成8份弟弟吃了2个1/8,姐姐吃了1块,表示1个1/8,从2个1/8里去掉1个1/8,剩下的就是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减。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全班说。

  四、解决1-几分之一的减法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3/8=5/8,板书)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3/8)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5/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师:(PPT)把这个圆形*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用1来表示,从中去掉姐姐和弟弟一共吃的3/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5/8

  (1就是8个1/8,先把1划成8/8,8个1/8去掉3个1/8,还剩5个1/8就是5/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五、练*

  师: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试一试同学们的实力,敢不敢接受挑战?

  A.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 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 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六、总结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摆筷子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学*编、记、用2的乘法口诀,理解2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们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吗?小明和大家一样,也是个勤快的孩子,今天小明家来了许多客人,他帮妈妈做什么家务呢?

  学生观察回答后,借机教育学生要体会长辈的辛苦,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2、编2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借助筷子图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然后借助编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出2的乘法口诀。

  3、探究乘法口诀的规律。

  小组活动:观察2的乘法口诀,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请几名学生汇报他们发现的.规律,其他学生认真听,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就举手补充。

  三、巩固与提高。

  1、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乘法口诀,由桌子上有乘法算式的同学将算式将相应的算式举起来,其他同学判断。

  2、游戏: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就快熟了,你想把它摘下来吗?仔细看看哪个苹果长大了,你能解决它身上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苹果上面算式的得数,并说说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3、小组比赛:有几只手?

  课件示范规则。

  4个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好。

  4、思考题。

  课件出示题目。

  同桌谈论、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的*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要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应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对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如果每个教师都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学生,用自己的真情趣感染学生,我认为这比任何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都有效,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吸引。老师处处为学生着想,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要用真情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天以亲切的面孔面对每个孩子,要认可每个学生,不根据学生的学*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对学困生要多些关爱,教学中注意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作业、检测都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做对了,及时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做错了,也不指责,耐心讲解,不让他们产生气馁情绪,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只有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他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建立起和谐、民主、*等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

  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活动,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新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中,一位教师先用切合实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庆祝会,各班都会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举行大联欢。大家看,这是一(5)班的教室,这个教室布置得有什么规律呢?老师边说边把教学立体图挂在黑板上,经过短暂时间的观察,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个说:灯笼是按蓝、紫的顺序排列的。那个说:花是红、绿顺序排列的。小旗是黄、红顺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规律找了个清清楚楚。课本上的.练*一般是圆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现,而有位老师在设计练*时很有创意,结合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拍手、摆头来找规律。又设计了学两声猫叫、学一声狗叫,让学生在活动中找规律。这样的活动很实在也很有趣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感知知识,体验到趣味数学的魅力。

  三、提倡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与数学学*,甚至比学*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四、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学*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学*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这位教师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就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