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数学教案,单位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的换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直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生:*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师: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师:那么,一*方分米等于十*方厘米吗?一*方米等于一百*方厘米吗?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师: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1*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这里才十来个小正方形,肯定不够用。

  师:大家先看看用十个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行,就说明一*方分米不等于十*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们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测需要的正方形数童。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摆出一*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行就需要10个正方形,总共需要多少行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

  生:10行。100个小正方形。

  师:摆出1*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就说明1*方分米等于100*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1*方分米等于100*方厘米。那么一*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呢?大家想办法试一试吧。

  生:没有那么多面积为一*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师:是啊。我们没有那样多的小正方形。看来我们得想些办法?大家说说有什么办法吗?

  生1: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师:我看这个办法可以试一下。

  生2:根据1米等于10分米,我们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先按照设想,用小正方形代替摆放一下吧。1米等于10分米,一行就得10个小正方形,摆出1*方米的正方形,仍然需要10行的小正方形。也就是摆出一*方米的正方形,需要100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现在大家知道一*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了吧?

  生:(齐答)100*方分米。

  师:现在大家想一下,1*方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生:1000*方厘米。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

  生:不正确。1*方米等于100*方分米。1*方分米等于100*方厘米。100乘以100,应该是10000*方厘米。

  三、巩固练*。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本题主要练*了*方厘米和*方分米、*方分米和*方米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本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面积转化的事例。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能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探索过程,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的换算。

  【难点】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导入: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可得:*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引导学生回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提问学生: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讲解新知

  教师展示1*方分米的大正方形与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顺势提问:需要多少张小正方形可以铺满大正方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得:每一行都有10个小正方形,一共有10行,即可算出一共有100小正方形。

  引导学生说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师明确1*方分米=100*方厘米,即*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提问:那么1*方米等于多少1*方分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组织活动点明三种思路:

  (1)类比仿照,借助上图把1*方分米想成1*方米,1*方厘米想成1*方分米,即1*方米=100*方分米。

  (2)推理猜测,1分米=10厘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1米=10分米,通过推算1*方米=100*方分米。

  (3)面积单位的转化,通过上一个探究过程中,有10与10相乘,回想到之前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公式。正方形的面积1*方米,边长为10分米,所以为10×10=100(*方分米),利用转化思想即1*方米=100*方分米。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总结: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课堂练*

  (1)3*方米=_______*方分米

  (2)500*方厘米=_________*方分米

  (四)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与父母分享今天所学的内容。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三十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方分米=()*方厘米13*方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方厘米,把它折合成*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方厘米=66*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本上,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

  1、做练*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三十的第810题。

  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能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探索过程,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的换算。

  【难点】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导入: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可得:*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引导学生回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提问学生: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二)讲解新知

  教师展示1*方分米的大正方形与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顺势提问:需要多少张小正方形可以铺满大正方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得:每一行都有10个小正方形,一共有10行,即可算出一共有100小正方形。

  引导学生说出1*方分米=100*方厘米。

  教师明确1*方分米=100*方厘米,即*方分米与*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提问:那么1*方米等于多少1*方分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组织活动点明三种思路:

  (1)类比仿照,借助上图把1*方分米想成1*方米,1*方厘米想成1*方分米,即1*方米=100*方分米。

  (2)推理猜测,1分米=10厘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1米=10分米,通过推算1*方米=100*方分米。

  (3)面积单位的转化,通过上一个探究过程中,有10与10相乘,回想到之前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公式。正方形的面积1*方米,边长为10分米,所以为10×10=100(*方分米),利用转化思想即1*方米=100*方分米。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总结: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课堂练*

  (1)3*方米=_______*方分米

  (2)500*方厘米=_________*方分米

  (四)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与父母分享今天所学的内容。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能用图示等方法解释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操作、分析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1*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大约有多大?

  2、课件出示: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厨房地面的面积和地砖的面积单位不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进行单位换算。可以先把“分米”换算成“厘米”为单位,再进行计算;也可以计算出厨房的面积,再换算。教师:面积单位*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其它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换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知识内容,在这里应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情境中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2、摆一摆。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里摆一摆,看可以摆多少个?学生尝试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可能有学生会说自己的小正方形不够,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想法解决。)学生可能会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只摆两个边,再算一算有多少个的方法。说一说:这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3、比较概括。教师:我们知道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知道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100*方厘米,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学*的好处,体会学*带来的乐趣,也为学生以后的学*打下方法上的基础。】

  4、想一想: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说一说,汇报讨论的结果。(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也可以这样想: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用10乘10等于100*方分米,可知1*方米=100*方分米。)板书:1*方米=100*方分米看一看,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方米等于多少*方厘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明白了*方分米和*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方米和*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填一填1*方分米=x*方厘米3*方米=x*方分米

  200*方厘米=x*方分米500*方分米=x*方米学生自己填一填,说说是怎么想的。

  总结换算方法: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确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看是把较小的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还是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从而确定是该添上几个0还是去掉几个0。

  6、再出示开始时的问题: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说说怎么解决。

  板书:900*方厘米=9*方分米30×27÷9=810÷9=90(块)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三、自主练*。

  1、自主练*第1题。学生自己填一填,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

  2、自主练*第2题。学生先认真读题,明白“占地面积”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3、自主练*第3题。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解决每一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怎么列式计算,然后独立解决。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你是怎么学*的?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收获的`时候,不单单总结知识上的收获,还有学*方法、学*态度等各方面的收获,这样学生在总结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三十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方分米=()*方厘米13*方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方厘米,把它折合成*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方厘米=66*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本上,教师巡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

  1、做练*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三十的第810题。

  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菁华3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1

  4月26日上午,我听了胡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下面就这一节课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整节课胡老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是面积?一个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教学时充分注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生成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例如,在课的开始,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去涂色,比一比谁先涂完。学生都愿意选择小的图形,老师追问:为什么选小的?引出*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接着通过观察黑板面和**、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了解了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重视在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方分米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认识1*方米的时候,胡老师先准备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体验1*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个同学,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注重了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2

  1、能把握好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你的生活,数学又在生活中运用。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教师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师傅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但也有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讨之处,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等。

  我想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3

  下面我就梁老师早上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一、准确的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二、厘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三、评价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菁华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1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比鲜睹婊单位cm2,dm2,m2。

  2、毖嵊妹婊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蹦芰榛钛∮貌煌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cm,1dm,1m的正方形各一个,。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动物王国里小白兔和小熊正在吵个不停,原来它们在争论谁的家大)动态显示:小白兔家的地面铺了24块砖,而小熊家的地面铺了36块砖(两种砖的大小不一样,小白兔家的砖要大一些,小熊家的砖要小一些),到底谁的家大一些呢?小白兔和小熊想请你们来当“小裁判”。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小熊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地砖的块数多一些。

  学生2:小白兔的家大,因为它家地面铺的砖要大一些。

  学生3:一样大。

  教师:现在有3种不同的意见,到底哪一个“裁判”说得对呢?虽然小熊家的地面铺的砖的块数多,但它家的砖比小白兔家的砖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并不能以砖的块数的多少来比较谁的家大,那怎么办呢?

  学生:如果砖一样大,我们就能根据砖的多少比较出结果。

  教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面积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板书:认识面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新知

  1、比鲜1

  看:演示由4条1cm的线段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即1cm2,使学生初步认识1cm与1cm2的区别。

  量: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教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1cm2的正方形,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cm2有多大?

  找: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cm2。(大拇指的指甲盖、写字本上的田字格)

  摆:教师指出,量较小的面积常用cm2作单位,让同桌合作用6个1cm2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估一估文具盒的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cm2?同桌合作用1cm2的正方形量一量。

  引:如果我们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

  2、比鲜1dm2

  学生动手操作用1c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不用操作完),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感受到:c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起来不方便,如果换一个大的面积单位来量就好了。

  教师:有没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学生:(略)

  教师:确实有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你们先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方分米。

  教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学生:因为我想到长度单位里比厘米大一点的是分米,我想面积单位里比*方厘米大一点的可能应该是*方分米。

  教师: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在学*新知识时能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真会学*,比*方厘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确实是*方分米。

  找: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1dm2的正方形,想一想,为什么选个正方形?抽学生汇报,边长是1d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dm2。

  比:用手比划一下,1dm2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dm2?

  摆:同桌合作用1dm2的正方形去量桌面,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1dm2?

  引:如果让你用1dm2的正方形去测量教室地面,你认为怎样?

  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感受到dm2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量教室的地面不方便,要用再大一点的面积单位量就好了。

  学生可能会想到m或m2。

  教师:为什么是*方米?

  教师:大家学得真好,又认识了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1*方米,那么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那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看: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学生量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m2究竟有多大?

  比:你能比出1m2有多大吗?想一想身边什么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m2?

  做:4人一组用手围1m2。

  估:估计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

  三、课堂活动

  1币橐灰椋1cm2和1cm有什么不同?

  2钡3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动手操作。

  四、课堂

  教师:说说你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巩固练*。

  第38页,练*六第1~4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2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带领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教育,另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同时对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搭桥铺路,为自主探索做准备。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方米?30*方 米 ?24*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方厘米”或18个“1*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

  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四、:

  今天我们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3

  教学内容:

  面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

  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

  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哪里还有面积呢?出示封闭图形(贴在黑板上)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以及不规则的树叶形。它们有面积吗,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纸与课件中的*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2)比较两张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的面积,并说说是怎么比的。———重叠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4)比较大的物体的表面,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计算面积———计算比较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1)一根跳绳长约2()。

  (2)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

  (3)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44()。

  (4)教室的门高约为2()。

  2、填空:

  7*方米=()*方分米600*方厘米=()*方分米500公顷=()*方千米

  3公顷=()*方米4米=()厘米15*方米2*方分米=()*方分米

  3、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剪成面积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

  4、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厂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

  5、调查我国的陆地土地面积约多少*方千米。你能从地图上知道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最大吗?

  6、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7、(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8、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9、小调查

  调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学校操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长㎝

  宽㎝

  面积㎝

  10、数学游戏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的图形,你能画出几

  种?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复*了面积与周长的含义;能够画出多种形状不同的图形,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数学事实。)

  三、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能正确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正)方形的面积,但对一些稍微有变化的题目,就感觉措手不及,说明空间观念比较差。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及*方分米,知道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起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的说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盒那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大,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大吗?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的纸片有多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他们的边长。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方厘米c㎡)

  摸一摸:1*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1*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出示课本78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方厘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米?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板书:

  *方厘米 c㎡

  *方分米 d㎡

  *方米 ㎡

  教后感: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6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教育,另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同时对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搭桥铺路,为自主探索做准备。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方米?30*方 米 ?24*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方厘米”或18个“1*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四、:

  今天我们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面口算教学的延续,又是以后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的计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运用观察、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初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复*两位数的分成

  2、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35+30= 64+5=

  48+30= 79+4=

  53+40= 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和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是()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

  ①周长<②周长( )

  ①周长=②周长( )(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3.50元

  铅笔0.8元橡皮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良好的学*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5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