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蜜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课文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说学生

  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互助中学*生字,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班学生爱读书,语感较强,因此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会写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

  教学难点: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四、说策略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听说读写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贴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交流资料,铺垫教学;初读课文,识字写字;研读课文,感悟内容;夸赞列宁,总结课文;课后延伸这五个环节。

  1、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

  学*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从而了解相关的知识。上课时我出示列宁的图像,让学生汇报自己了解到的列宁。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新课学*,让学生对课文相关的内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二是分享收获的喜悦,把别人不知道的而自己知道的知识说给大家听,这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情,从而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资料,拓宽学*渠道,提高学*效率。

  2、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在这一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各种方式自学生字,通过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读长句子来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效果,接着进行写字指导,老师范写后让学生找发现,通过自主学*后再进行临写、评价、欣赏。

  3、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根据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故事的'因、果入手,先学*第二、第四自然段。在学*第二、第四自然段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往常”和“常常”的意思,在感情朗读中感悟“惊讶”,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意思。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在学*第三自然段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即引导学生就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质疑:蜜蜂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引路的,在这环节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如:回答问题读;一名学生读,另一名学生上黑板贴图(说课教师相应贴图);还有想象列宁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的情境轻声读。另外,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列宁,大胆练说列宁当时是怎么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动脑思考,最后一步一步找到养蜂人(说课教师相应板书: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在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象、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4、夸赞列宁,总结课文。

  学完课文后,我适时地问学生:“假设列宁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说完后再让学生写下来。

  通过交流,写话,挖掘人物的精神,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写的训练。

  5、课后延伸。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下节课续编故事的活动,让学生想象:养蜂人听到列宁说的话后会说些什么?养蜂人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会围绕‘养蜂’说些什么呢?这种教学的延伸,目的是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与贴画,总揽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

  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图,既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我觉得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让学生对文章中心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26蜜蜂引路

  园子图房子图

  花丛图

  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蜜蜂》说课稿2

  课标要求: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和运用词和句,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说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

  说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说难点:

  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受到启发和教育。

  说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说教法:

  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说学法:

  预*、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

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说课稿3

  【说教材】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如:有常见的生活小事《玲玲的画》,《玲玲的画》是一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通过玲玲和爸爸一起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变好”的道理。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蜜蜂引路》。《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他是一篇给学生启迪,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有美丽动人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是童话故事,其情节很容易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对丑小鸭的经历感到伤心、可怜,但最后的结局又让人欣喜若狂,这一段故事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要正确看待任何事物的发展顺序。读完整组课文,掩卷细思,丰富的内容告诉我们,“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认识自己。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的。

  【说目标】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5、表演法——对个别词语,让学生模仿、表演进行体会。

  二、说学法:

  1、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3、表演理解法——个别词语理解时加上自己的体会表演出来。

  【说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26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

  3、点评,请一名同学上台贴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六)、学*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蜜蜂》说课稿4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说教学理念:

  教学本文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

  1、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好词佳句。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难点是体会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说教法、说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阅读感悟指导法,讨论探究法。学生们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互相合作交流,观看多媒体课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复*导入共设计了两个知识点: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主要重视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第一自然段共设计了3个小环节。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我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学*第二至五自然段共设计了8个小环节。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词。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练*说话,为学生在写作中能有序组织语言打下了基础。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读到这里如果你是法布尔你觉得蜜蜂会飞回来吗?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法布尔对科学的严谨。

  8、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在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改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五、学*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3、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正好适合对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科学态度和方法熏陶的培养,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自主地探究。

  六、拓展延伸:

  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七、作业布置:

  1、造句:

  尽管……但……不是……而是……

  2、留心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也来写写它吧!

  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三点:

  一、完成了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写作能力的指导。

  三、尝试用参与式教学,注重了学生合作、思考、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惯。

  不足之处是:

  一、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尤其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多下功夫。

  二、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娴熟,需以后多锻炼。

  三、在引导学生探究方面要更多的把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没有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动笔练*的时间。

  当我提出“假如你是法布尔,你放飞了蜜蜂后你会想些什么?”“飞回来了十七只蜜蜂,其余的三只去哪儿了呢?”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却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我真实的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更值得我思考的是,对于这一类教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处理才能使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呢?

  以上说的不对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蜜蜂》说课稿5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在《蜜蜂引路》和《两只小狮子》复式教学中,运用培养思维发展多种形式朗读,注重语言实践的教学手段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达到共识。

  一、培养思维发展

  《蜜蜂引路》是一篇传统教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教学中我们以“找”字为线索,以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为重点,按“发现花丛中有蜜蜂(看)——蜜蜂飞进园子(想)——小房子(走)——找到养蜂人(向导蜜蜂)”设计教学流程,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到的经过。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学生学后深深领悟到: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二、多种形式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能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个性化感受,真正进行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分角色朗读,描写勤狮子的语句男生读,描写懒狮子的语句女生读,描写狮子妈妈的话全班齐读。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读到深情之处,必有真情体会。

  三、注重语言实践

  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台,给孩子一个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如学好《两只小狮子》后,请孩子想想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怎样想,怎样做,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这个训练点,设计说话作业,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蜜蜂》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蜜蜂》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蜜蜂》说课稿 (菁华6篇)

《蜜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这是一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的科普说明文,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文章语言简短精练,通俗易懂,实验过程介绍得十分清楚,作者用词精确,观察仔细,值得学生去细细品位,从而对科普说明文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2、通过体会“几乎、大概”感受科普说明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感受法布尔“勤动手,善思考,细观察”严谨的科学品质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四、说教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小组交流”、“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1、揭题: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神奇而美丽的花钟,今天,我们要走*可爱的小蜜蜂,去看看它身上又藏着什么特殊的本领。板书:蜜蜂

  2、介绍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是法国的生物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各种特点,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蜜蜂》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超常、陌生、准确无误

  几乎(jī)几个(jǐ)尽管(jǐn)尽力(jìn)闷热(mēn)纳闷(mèn)(多种形式检查读的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2、学*第一小节,了解实验目的。

  (1)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第一小节。

  (2)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这样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最后得出了试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初步了解作者的实验过程

  (1)默读课文2小节,简单说说实验步骤。与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试验的过程。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蜜蜂

  (3)讨论:这些过程重要吗?少了其中一个行吗?

  4、试验的结果又是如何呢?(“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四)、指导书写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蜜蜂》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这篇课文语言严谨,层次清楚且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等词语。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感受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语言。3、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我认为通过悟读课文,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文本的特点,我选用“对话教学法”为本课的主导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我以提问、讨论等对话形式双向或多向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如本文开头,将“听说”两个字去掉行吗,在讨论交流中发展学生对感受科学求实作风。此外,我还运用读中感悟法和多元信息教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了解怎样做试验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读、思、划、议,通过自主学*和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明白科学试验的严谨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生字词,理清文脉。第二课时:深入研读课文,体悟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共分四个板块:

  一、复*词语走进试验

  二、了解试验结果激发探究欲望

  三、细读试验过程体会严谨作风

  四、回读拓展

  (一)、复*词语,走进试验

  1、课伊始,我首先听写词语,要求正确、工整。

  无论试验纸袋证实大概减少阻力推测包括确确实实准确无误沿途超常

  2、听写结束之后请自己修改。

  3、引导学生能够运用以上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过渡: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很想探个究竟,到底这是个怎样的试验呢?一起到法布尔的花园去看看吧。

  【回顾这一环节我选用听写词语,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既让学生对文本由一个整体的回顾,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训练了词语的运用,无疑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训练的程度。】

  (二)了解试验结果激发探究欲望

  1、接着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这里我紧紧抓住“听说”一词研读句子:

  引读后,我故意漏读“听说”一词,当学生发现后,我问: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写上“听说”这个词呢?讨论中引导学生明白:是听说的,就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法布尔一定要亲自试验一下来验证所听说的,这说明他做科学研究不轻信盲从,非要探个究竟不可。

  2、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交流试验结果: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这里我抓住“准备无误”“确确实实”研读句子。“无误”是指什么?(预计学生会说:逆风没有迷失方向,陌生景物没有偏离方向)。还可以换个词吗?(预计有:万无一失不失毫厘不差毫发)引导用确确实实的语气朗读。【这里,我将试验结果首先呈现,蜜蜂确确实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那么,试验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呢?一系列的问题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这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这里也是朗读训练点,将词语的理解溶入了个性化的朗读体验之中。】

  (三)细读试验过程体会严谨作风

  这一板块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二自然段的文字中,作者详细地记录了做试验的过程,而且每个步骤都具有代表性,可谓是缺一不可,这正是体现了作者科学的研究态度;同时这一段中,作者还将自己的推理过程融入了细致的观察中,这在语文学科中较少见到,我主要分为两个小板块进行教学:1理清实验过程2明白推测依据

  第一板块:理清实验过程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试验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想想从他做试验的过程中,又能感受到他是怎样对待科学研究的?

  2、试验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蜜蜂。引导学生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理清试验脉络。

  3、你能从试验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中明白法布尔捉自家花园的蜜蜂的用意:是为了便于观察。

  (2)做上记号,是为了方便与其他蜜蜂区分开来,试验的真实性。

  (3)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4)捉二十只蜜蜂是为了比较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5)走两里多路,使试验结果有说服力。

  4、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去掉其中的一步行吗?为什么?再将你的思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明白,如去掉做白色的记号的这步,就体现不出试验的真实性。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与交流中,逐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

  5、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或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学*,心中的情感早已溢满于胸,喷薄欲出了。此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地表达自己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机会。更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一次升华。

  第二板块:明白推测依据

  我是这样过渡的:法布尔不仅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他还认真观察,用心思考。

  1、请再次默读课文2—3段,想一想法布尔放出蜜蜂后做了什么?为什么推测蜜蜂可能回不到家了呢?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讨论。(交流中明白,法布尔放出蜜蜂后还观察蜜蜂的活动状态,同时积极动脑思考,蜜蜂这样活动的原因。;交流中还要抓住“几乎、大概”体会用词准确性。)

  2、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交流中明白,我之所以这样推测有两个原因。1蜜蜂向四面飞散2飞得很低,看不到遥远的家。从中你有什么体会?教师相机将学生的语言归纳总结:科学讲究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凡事要有根有据,此外还需要有用心思考的探究品质。

  3、回放试验结果。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指名读齐读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接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再读

  2、学*最后一段。

  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师带领学生小结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辨认方向的本能。)这个结论让你想到些什么?鼓励学生多元思考,比如:什么是本能,资料袋里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地发现、自主地探究。】

  3、拓展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积累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四、板书设计

  蜜蜂

  试验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蜜蜂

  本能准确无误?

  【抓住试验这一关键词,展现课文脉络,揭示课文主旨,“本能”后面加一问号,更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蜜蜂》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8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课文,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和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A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B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7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说课稿4

  《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说教学理念:

  教学本文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

  1、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好词佳句。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难点是体会法布尔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说教法、说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阅读感悟指导法,讨论探究法。学生们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互相合作交流,观看多媒体课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复*导入共设计了两个知识点: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主要重视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第一自然段共设计了3个小环节。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我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学*第二至五自然段共设计了8个小环节。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词。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练*说话,为学生在写作中能有序组织语言打下了基础。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读到这里如果你是法布尔你觉得蜜蜂会飞回来吗?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7、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法布尔对科学的严谨。

  8、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在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改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因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五、学*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3、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正好适合对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科学态度和方法熏陶的培养,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自主地探究。

  六、拓展延伸:

  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七、作业布置:

  1、造句:

  尽管……但……不是……而是……

  2、留心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也来写写它吧!

  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三点:

  一、完成了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写作能力的指导。

  三、尝试用参与式教学,注重了学生合作、思考、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惯。

  不足之处是:

  一、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尤其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多下功夫。

  二、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娴熟,需以后多锻炼。

  三、在引导学生探究方面要更多的把机会让给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没有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动笔练*的时间。

  当我提出“假如你是法布尔,你放飞了蜜蜂后你会想些什么?”“飞回来了十七只蜜蜂,其余的三只去哪儿了呢?”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却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的独特思考,这让我既意外又欣喜。我真实的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更值得我思考的是,对于这一类教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我们又该如何妥善处理才能使它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呢?

  以上说的不对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蜜蜂》说课稿5

  课标要求: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和运用词和句,培养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说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

  说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说难点:

  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受到启发和教育。

  说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说教法:

  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说学法:

  预*、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

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四、说教法: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五、说学法:预*、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小蜜蜂教案 (菁华5篇)

小蜜蜂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昆虫并知道它们的运动方式。

  2.在学*儿歌的基础上能大胆创编儿歌。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语言游戏中体验互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能将找到的“朋友”与动词相匹配。

  活动难点:能根据自己找到的昆虫朋友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1.花丛场地,各种“昆虫”。

  2.幼儿对部分常见昆虫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1.师幼扮演蜜蜂入场。

  师:蜜蜂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蜜蜂妈妈带你们一起到花丛中去玩!准备好了吗?(听音乐《蜜蜂做工》入场)

  师:蜜蜂宝宝们都到了吗?你们猜猜看,花丛里除了我们蜜蜂宝宝,还有哪些朋友?(蜻蜓、蝴蝶……)

  师:还有吗?

  师:蜜蜂妈妈现在就来找一个好朋友出来,仔细看看,我找到了谁。”(听音乐《找朋友》)

  师:我找到的朋友是谁啊?(蚱蜢)

  师:和小蚱蜢打个招呼。(小蚱蜢,你好)蜜蜂宝宝你们好!

  师:小蚱蜢要念一首很好听的儿歌,仔细听哦。

  儿歌:一只小蜜蜂呀,飞进花丛中呀,东飞飞,西飞飞,找到一只蚱蜢,跳呀,跳呀。

  师:小蚱蜢是怎样运动的呀?(跳)是跳呀,跳呀。来我们一起说说看,跳呀,跳呀。

  师:想跟小蚱蜢一起念这首儿歌吗?

  2.学*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请你们赶快找个空地方站站好,我们一起念儿歌。(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2遍)

  师:你们念得真好,老师真喜欢你们,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请蜜蜂宝宝们赶快坐下来。

  二、到花丛中找朋友,尝试创编儿歌

  1.在音乐中去找朋友。

  师:刚才蜜蜂妈妈从花丛里找到了好朋友蚱蜢,花丛中还藏了很多朋友呢,你们想不想去找一找?

  师:那请你们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曲,一边去花丛里找朋友吧。

  2.说说找到的朋友。

  师:蜜蜂宝宝们,你们找到了哪些朋友呀?(蜻蜓)

  师:蜻蜒是怎样运动的啊?(飞的)是飞呀,飞呀。

  幼:我找到了蜗牛。

  师: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呀?(爬呀,爬呀)

  师:还有谁找到了不一样的好朋友?(蟋蟀)

  师:蟋蟀是怎样运动的啊?(跳呀,跳呀)

  3.创编儿歌。

  师:蜜蜂妈妈找到了蚂蚁,我要把找到的朋友编到儿歌里。

  师: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东飞飞,西飞飞,找到一只蚂蚁,爬呀,爬呀。(教师示范)

  师:谁来试一试把你的朋友编到我们的儿歌里?

  4.请幼儿编儿歌。

  先请一名幼儿表演(如蝴蝶飞)。

  师:还有哪些宝宝找到蝴蝶的?一起来试试看。

  师:那刚才是一只小蜜蜂,现在有这么多的小蜜蜂,应该怎么说?(一群小蜜蜂呀)

  师:你们念得真好,现在请找到蚂蚁的宝宝来把你的朋友遍进儿歌里。

  师:还有谁找到不一样的朋友?

  幼:我找到了蟋蟀。

  师:那我们请找到蟋蟀的宝宝来把蟋蟀编到儿歌里。

  5.在游戏中复*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真能干,把找到的朋友都编进儿歌了,想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吗?

  师:那我们赶快走到圆圈上来!

  师:我们先请找到蚂蚁朋友的蜜蜂宝宝到中间来,现在我们先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然后把蚂蚁朋友编进儿歌里,呆会我们再交换,好吗?

  师:蜜蜂宝宝们,我们一边唱找朋友的歌曲,一边绕着这个方向走哦!(再次游戏复*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你们还想找到哪个好朋友呀?(蟋蟀)

  师:那请小蟋蟀到中间来。

  师:你们念得真好!还有哪些宝宝没到中间来呀?

  师:我们请找到蚂蚁朋友的宝宝到中间来。

  5、结束部分,送“朋友”回家

  师:蜜蜂宝宝们,游戏好玩吗?我们先坐下来休息一会。

  师:玩了这么久了,我们的朋友都累了,要把它们送回家休息,这里是会飞的朋友的家,这里是会爬的朋友的家,这里是会跳的朋友的家,你们愿意把它们送回家吗?

  师:送的时候不要忘记说“好朋友,我把你送回家”。

  师:送完的宝宝到妈妈身边来吧,我们也要回家休息了。(“蜜蜂妈妈”带“蜜蜂宝宝”回家)

小蜜蜂教案2

  活动目标:

  感受歌曲的旋律高低变化。

  积极参与跳地垫游戏。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小蜜蜂》。

  录音带、录音机、5种颜色的地垫。

  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小蜜蜂》,并请幼儿回答:

  --小蜜蜂是怎么飞行的?

  --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为什么小蜜蜂喜欢在花间穿梭?

  请幼儿模仿小蜜蜂的飞舞动作及鸣叫声,也可一配合歌曲自由表演。

  学唱新歌《小蜂蜜》。

  --教师先唱歌曲2到3遍。

  --教师边唱谱子边按谱上的音符高低在白板上画出黑点,再将黑点连起来,画出旋律线。

  --请幼儿看幼儿用书《小蜜蜂》,。边看图中花的高低位置变化边唱歌。

  --请幼儿边唱边照着白板上的线条在空中画出旋律线条,也可一让幼儿轮唱。

  跳地垫游戏。

  --在地板上连接5个不同颜色的地垫当作Do Re Mi Fa So,再带领幼儿随着歌曲的恶意界玩跳地垫的游戏 。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小蜜蜂教案3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小朋友们对蜜蜂充满了好奇,你一句我一句的在说:蜜蜂是从哪里来?它怎么会飞?它的衣服怎么这么漂亮?等等。为帮助幼儿能更好的了解蜜蜂,结合《美丽的春天》这一主题,我设计了这个户外活动,《可爱的小蜜蜂》。想通过本次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了解蜜蜂,通过游戏得到锻炼和发展,让每个孩子学*到新的玩法,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手脚协调地动作和学*听指令游戏

  2。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小蜜蜂》,黄、红、白各色的花朵。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引出小蜜蜂。

  教师:小朋友,春天到了,美丽的小花快开了。勤劳的小蜜蜂开始采蜜了。

  师:小蜜蜂可爱不可爱呀?你们喜不喜欢小蜜蜂呀?(可爱,喜欢)那有没有能干的小朋友知道小蜜蜂有什么本领?(会飞,会采蜜等等)师:小蜜蜂是怎么飞的呢?

  幼儿自由想像各种小蜜蜂飞的样子,教师总结:

  ①飞的时候高高的,小脚尖点地,后跟离地,手臂*举形成飞的样子。飞起来的时候轻轻的,小脚轻轻点地踏步。

  (2)请能干的小朋友上来示范表演,全班小朋友配上音乐跟随老师一起来表演小蜜蜂飞。

  (3)学*儿歌《小蜜蜂》。

  小蜜蜂,嗡嗡嗡。

  飞到西,飞到东。

  不怕苦,不怕累。

  采花蜜,勤劳动。

  (二)游戏

  1、学小蜜蜂飞,学蜜蜂采蜜。

  小朋友排好队,两臂侧*举,学*蜜蜂飞,学蜜蜂做蜜动作,屈膝微蹲,弯腰,头向下低,手臂向后伸直,轻轻摇晃小脑,边飞边唱儿歌。

  小蜜蜂,嗡嗡嗡。

  飞到西,飞到东。

  不怕苦,不怕累。

  采花蜜,勤劳动。

  2、小蜜蜂一起去采蜜。

  小朋友排着队两臂侧*举,学*蜜蜂飞,飞到黄色的花朵边,做蜜动作,屈膝微蹲,弯腰,头向下低,手臂向后伸直,轻轻摇晃小脑。然后在飞回来。

  (1)到黄色的花朵上采蜜。

  (2)到红色的花朵上采蜜。

  (3)到白色的花朵采蜜。

  三、结束。

  师:小蜜蜂们!我们采了那么长时间的蜜,都累了吧,让我们停下来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教师针对幼儿今天的表现,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评价,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幼儿。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让他们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老师的肯定,以培养其对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

小蜜蜂教案4

  活动设计背景

  一天,壮壮小朋友问我:“蚯蚓是昆虫么?蝴蝶是不是益虫?”针对幼儿期孩子对昆虫浓厚的兴趣以及现在孩子受到太多人的关爱,却很少意识去关心和爱护别人,结合“昆虫”主题活动。因此,我设计“小蜜蜂请客”这个故事,教幼儿在知道昆虫特征的同时还教育幼儿朋友之间相互关心爱护,萌发互爱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昆虫的特征,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2、体验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了解昆虫的特征

  难点:幼儿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各种昆虫胸针,课件,谜语,图片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a、猜谜语:黄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小朋友都认识它,喜欢它。猜猜它是谁?”“有个小姑娘,身穿黄衣裳,你要欺辱它,它就戳一枪(小蜜蜂)。”

  b、黄老师:“小蜜蜂今天要请客,你想知道为什么嘛?小朋友请看自制的动画片《小蜜蜂请客》。”

  2、幼儿看图讲述

  a、黄老师:“大树爷爷见过的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上有两对翅膀,六条腿。”。

  b、黄老师:“小蜜蜂为什么不请青蛙,蜘蛛和蚯蚓?”孩子:“青蛙和蚯蚓虽然专为人们做好事,可是它们都不算昆虫,所以不请它们参加晚会。”

  c、黄老师:“小蜜蜂忙了一天都请了哪些客人,都有哪些共同点?”孩子:“有萤火虫,花大姐,螳螂,蜻蜓。它们都是昆虫,是益虫。”

  d、幼儿交流

  请小朋友把你知道的益虫和害虫告诉身边的伙伴。

  3、情感教育

  a、请幼儿描述自己过生日请朋友的高兴心情。

  b、讨论:过生日为什么要请朋友呢?孩子:“朋友要相互关心,爱护,分享快乐。

  c、鼓励幼儿自由组合,合作表演(最后一段故事情节)。

  (附:小蜜蜂忙了一天,请来了许多客人。晚会开始了,萤火虫点亮了一盏盏灯笼,花大姐吹着喇叭,螳螂敲大鼓,蜻蜓和蜜蜂高兴地跳舞,大家唱起了欢乐的歌:“夏天到,夏天好,花儿开,草儿摇,昆虫一家多热闹,今天益虫都请到,保护庄稼酿花蜜,我们个个本领高。)

  4、延伸活动:鼓励幼儿表演故事给同伴欣赏。

小蜜蜂教案5

  教学活动

  音乐活动:爱劳动的小蜜蜂

  目标:1、能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2、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歌词的理解。

  3、发展爱劳动的意识。

  准备:1、熟悉并能弹奏乐曲《爱劳动的小蜜蜂》

  2、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蜜蜂采蜜的情景,简单介绍蜜蜂的生活*性。

  3、蜜蜂和蝴蝶的胸饰各一;黑板上画有蜜蜂采蜜的情景;小花每人一朵。

  过程:

  1、听音乐拍手、走步进活动室。《春天在哪里》

  2、复*歌曲《蝴蝶》

  教师扮做蝴蝶吸以游戏的口吻引幼儿的兴趣,并回忆歌曲蝴蝶。

  3、幼儿学唱歌曲《爱劳动的小蜜蜂》。

  (1)教师启发幼儿议论:(出示蜜蜂图)小蜜蜂飞的时候发出什么声音?蜜蜂为什么要去采花蜜?引起幼儿歌唱小蜜蜂的兴趣。

  (2)教师边弹琴边示范唱(可录音)提醒幼儿注意听歌词。

  (3)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并共同议论歌词的含义。

  (4)教师再次演唱歌曲。然后与幼儿一起重复歌词。

  (5)幼儿跟随教师学*歌曲并练*几遍。

  (6)请幼儿说一说是否喜欢这首歌,自己怎么学*爱劳动的小蜜蜂。

  4、听音乐离开教室(开火车)


《蜜蜂》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蜜蜂》作文300字 (菁华5篇)

《蜜蜂》作文300字1

  当大家喝着甜美的蜂蜜,吃着可口的蜂蜜沙拉时,是否想到了在这背后默默工作的蜜蜂呢?

  蜜蜂属膜翅类昆虫,它们喜欢过群居的生活,是昆虫中进化程度最高的`类群。蜜蜂分为蜂王、工蜂等几个不同阶层的蜜蜂。其中蜂王地位最高,在一个蜜蜂群体中,只有一个蜂王,蜂王专门负责繁殖后代,因此食物也很特别。蜂王的食物为皇浆,也称蜂王乳。工蜂则注定一生下来就要工作,为蜜蜂王国所有成员提供足够的食物——花蜜和皇浆。

  工蜂,虽然不是蜜蜂王国中最高统治者,但是它的品质也许是最高尚的。它为蜜蜂们提供食物,却从不计报酬,而在人类中,能做到这样的人几乎绝无仅有。难道人类连动物也比不上吗?工蜂不仅为蜜蜂们提供食物,而且还要负责保护整个蜂群的安全。一旦有外敌入侵,工蜂便用蜇针伤对方,因为蜇针连着许多重要的器官,所以工蜂蜇伤敌人后,也会与敌人同归于尽。

  有一个蜜蜂标本一直带在我的身上,因为我需要它。

《蜜蜂》作文300字2

  在我的家乡,蜜蜂是十分活跃的昆虫。无论是花丛、还是草地,到处都有他们黄黑相间的身影,伴随着“嗡嗡”的声音。

  它靠什么发出“嗡嗡”声?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一书得知蜜蜂没有发声器官,它是靠翅膀上下摆动,使空气产生“嗡嗡”的声音。但我认为蜜蜂也有自己的发声器官。

  假期里,我捉来一只蜜蜂,把它的双翅死死粘在木板上,可蜜蜂还能叫。我连接试了四十二次,都是一样的结果。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声器官,**脆把蜜蜂粘在木板上,拿起放大镜来观察,终于发现蜜蜂的身上有两个比野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发声时,小黑点上下鼓动。我用两手的指甲夹小黑点,蜜蜂立刻不出声了。我又把那只蜜蜂关在白色的蚊帐里,让它在里面飞,它在里面飞了好久,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因此我认定蜜蜂的发声器官是小黑点。

  啊!我终于发现蜜蜂是靠小黑点上下鼓动而发出“嗡嗡”声。但我不怕,因为我知道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一颗永远善于研究,善于观察的心。

《蜜蜂》作文300字3

  在我的左手腕上,经常带着一个漂亮的小蜜蜂手表。这是在我生日的时候,爸爸从新疆给我买来的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它。

  小蜜蜂手表很美丽。表带是红色的,上面有几只小蜜蜂和许多小野花,小蜜蜂提着白色的蜜桶,好像在百花丛中忙碌着采蜜。表的秒针是一只小蜜蜂不分白天黑夜,嘀嘀哒哒不停地走着。每当我看到小蜜蜂时,耳边好像又听到那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呀,小蜜蜂一时一刻不停地辛勤劳动,抓紧时间采蜜,为人类默默地贡献。

  小蜜蜂手表走时很准确。那只代表秒针的小蜜蜂,日夜都在奔驰,到各地去采蜜,不到没电从不偷懒。

  小蜜蜂手表天天躺在我的左胳臂上,陪伴着我度过一天又一天,他时时刻刻提醒我要珍惜时间,要勤奋学*,不能虚度年华。

  多漂亮而实用的小蜜蜂手表啊!他是我生活学*不可缺少的好伙伴。

《蜜蜂》作文300字4

  蜜蜂不仅能够酿蜜,它的酿蜜方法也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它们从花园里和田野上的花朵里采集材料,但是用它们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是他为蜜。

  所以我们要像蜜蜂,要把积累的东西,改变成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像积累好词好句一样,你如果光积累不会用得话,那可不行。你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把它适当地加进去,这样你的作文水*不仅提高了,而且还把积累的好词好句用上了真是一举两得啊。

  16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讲了一个比喻来赞美蜜蜂,他把盲目的堆积材料的求知方式称做蚂蚁的方式,把主观的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而真正的哲学家,则是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把蜜采回来,再用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变成对自己用的东西。

  多令人称道的酿造方式,多令人赞美的辛勤啊!

《蜜蜂》作文300字5

  在花丛中住着一群美丽的.花蝴蝶和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它们都是好朋友,可是性格却完全不一样。

  有一天,小蜜蜂正在采蜜。它们非常地卖力,只见豆粒般大小的汗水从它们头上流了下来。这时,美丽的花蝴蝶飞到了小蜜蜂身旁。花蝴蝶说:“小蜜蜂呀,这么好的天,为什么要采蜜呢?快和我们一起玩捉迷藏吧!”“是呀!是呀……”其他蝴蝶们也争着抢着说。“不!我们还采蜜呢,不然到了冬天就没有食物了。”一只小蜜蜂说。“是呀!是呀!要不,你们也和我们一起采蜜吧。”又一只小蜜蜂说。花蝴蝶们不屑地丢下小蜜蜂,玩捉迷藏去了。就这样,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到了秋天花蝴蝶们仍然在一起玩耍、比美。小蜜蜂几次来劝花蝴蝶,叫蝴蝶和它们一起采蜜。可花蝴蝶们就是不听。

  终于到了冬天,那大大的雪花飘到了地上、大树上、花朵上……小蜜蜂们坐在蜂窝里,吃着甜甜的蜂蜜,可舒服了。可花蝴蝶们却只能找地方躲起来,大风忽忽地地刮着。外面都成了白色的海洋。花蝴蝶们都快被冻死了!

  临死之前,花蝴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贪图眼前的享受,应该居安思危。为将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蜜蜂》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蜜蜂》说课稿范本10份

  《蜜蜂》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一回,列宁想找养蜂的人聊聊怎样养蜂,派去找的人不在,别人不知道养蜂的人住在哪里,列宁亲自去找,列宁边走边发现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蜜蜂,在列宁的眼中却又不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所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去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事不可能办的事也能办成。

  这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思考,是值得的我们学*的。

  二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六个生字,会写讶、谈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上,根据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我直接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共回来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引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四、 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来学*,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 、直接导入,同学们,但你想法去找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时,你通常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2、板书课题,认识“蜂(fēng)”的字,引路(路)

  3、展示学*目标

  ①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二)学会互动(突出难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写字*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的人六个字,找规律,找出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续写,教师有意识的指导难点的字:如:派、蜂的两个字笔画、 笔顺。

  《蜜蜂》说课稿 2

  一、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的。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 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 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 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 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重点:

  1、 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 说教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 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 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5、 表演法——对个别词语,让学生模仿、表演进行体会。

  四、 说学法:

  1、 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 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3、 表演理解法——个别词语理解时加上自己的体会表演出来。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 18 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1)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 2 )列宁的家在哪里?

  ( 3 )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 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新课。

  1 、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4 、 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第三段。

  1 、 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 、 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 ----- ”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 仔细观察

  (六)、学*第四段。

  1 、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 、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 、 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 、 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 、 指导朗读此句。

  6 、 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 、 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 、 同桌练*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 、 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 、 (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 、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六)说板书设计:

  (七)说练*

  《蜜蜂》说课稿 3

  一、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的。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 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 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 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 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重点:

  1、 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 说教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 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 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5、 表演法——对个别词语,让学生模仿、表演进行体会。

  四、 说学法:

  1、 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 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3、 表演理解法——个别词语理解时加上自己的体会表演出来。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 18 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1)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 2 )列宁的家在哪里?

  ( 3 )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 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新课。

  1 、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4 、 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第三段。

  1 、 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 、 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 ----- ”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 仔细观察

  (六)、学*第四段。

  1 、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 、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 、 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 、 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 、 指导朗读此句。

  6 、 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 、 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 、 同桌练*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 、 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 、 (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 、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六)说板书设计:

  (七)说练*

  《蜜蜂》说课稿 4

  今天我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科书第4册第九课《小蜜蜂》一课说说我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教材分析

  《小蜜蜂》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4/2拍,F大调。这首歌仅用了5个音写成。全曲生动地刻画出小蜜蜂为采蜜而繁忙飞舞的形象。“蜜蜂”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小动物,他们在生活中已通过实物、电视、画片等不同渠道贮存了有关的“蜜蜂”。但对于用音乐来表现“蜜蜂”的学*还是首次。本节课的音乐形象生动而鲜明,非常适合学生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音乐要素(节奏、音色、速度、旋律)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以及音乐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技能目标:学*歌曲《小蜜蜂》,让学生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用三角铁、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3、情感目标:通过聆听和表演,感受音乐所表现“飞”的音乐形象,感受动物的可爱。

  4、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爱劳动的情感。

  二、设计意图和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主要的音乐学*领域,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惯”;“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注意了:

  1、体现课改理念,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首先注意尊重学生――这一欣赏主体对音乐的独特体验,然后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形象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和获得进步的过程。

  2、突出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课既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要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那么,在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的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安静聆听――学会聆听――能根据音乐进行表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使用的电脑课件主要是直观、形象的简单画面。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主动练*、自编歌词、听辩听唱等学*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乐(le)中学,乐(yue)中做,促使学生热情参与,增强学生对音乐体验。将音乐欣赏与知识、技能的学*融合在一起,将音乐技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信心、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等培养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音乐整体感知能力、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说教法

  1、听唱法听老师弹旋律,学生哼唱曲调,给学生以完整、准确的音乐形象。

  2、提问启示法提问上,注重启发性,给予学生更多想象与说的空间,不束缚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好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故事引入法讲故事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整个教学环节由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陶醉在故事的世界里。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五、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首先播放《野蜂飞舞》,让学生模仿各种飞行动物“飞”进教室。用进教室时听的音乐《野蜂飞舞》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刚才听到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回答“速度比较快”。让学生注意到这首乐曲的速度,播放乐曲《蜜蜂》。聆听音乐《蜜蜂》之前,先设问(屏幕出示):

  (1)这首乐曲和你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这首乐曲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

  (3)这种速度的乐曲能够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动物?

  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蜜蜂》,之后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出学生们回答的小动物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会飞。然后从速度出发,引出将要欣赏的音乐《蜜蜂》。(在聆听《蜜蜂》之前的设问,同样提醒同学们注意这首乐曲的速度,再由这首乐曲的速度联想到会“飞”的动物,从而引出曲名《蜜蜂》。)再次播放乐曲〈蜜蜂〉,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张开“翅膀”飞舞起来。屏幕出示“蜜蜂”曲名,请学生回答蜜蜂的模样。接着屏幕出示蜜蜂图,和学生一起观察小蜜蜂,看看刚才的同学回答得是否正确。并一起讨论小蜜蜂辛勤劳动,采集花蜜,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从“你喜欢小蜜蜂吗?你会唱小蜜蜂吗?”入手,请一学生唱一唱他所知道的小蜜蜂的歌曲,从而引出今天所要学唱的歌曲《小蜜蜂》。

  (2)整体感知,学*探究。

  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三遍歌曲,每一遍都带着不同的问题聆听。第一遍问:听了这首歌曲你的心情是这样的?第二遍时:歌曲有几段呢?第三遍时:你能用歌声模仿小蜜蜂的声音吗?(每一遍聆听前都设问,使每一遍聆听都具有挑战性,在不知不觉中,这首歌已深入学生心中。)接下来,教师有感情和动作进行范唱。给学生想起来唱歌表演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感到要尽快学会这首歌,然后象老师那样表演出来。用听唱法学*歌曲,请学生用“嗡”来模唱旋律。鼓励学生注意自己的演唱姿势和声音、情绪。教师再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的演唱。如:指名唱,接龙唱等形式,并及时做指导和鼓励。教师从声音、音准、等方面做指导。对唱的好的同学发小蜜蜂的头饰作为奖励。这样,不但提高大家的兴趣,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用这样的方法学好旋律。教师再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歌词的学*。出示课件,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一只小蜜蜂讲述它的故事――既歌曲的歌词。在演唱歌曲时把学生带入童话的世界里,学生乐学的氛围立即呈现。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唱的会更加感情充沛。因为有了具体的形象和感情基础,会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角色的。唱歌词的时候,用慢速指导学生唱好八分音符的小节,同时对“飞回蜂房”四个字的演唱要即使强调和纠正。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用唱名唱谱。这样既降低了唱谱的难度,又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3)小组合作,激发创造力。

  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教师再次播放乐曲伴奏,和学生一起表演蜜蜂劳动的情景。之后教师拿出打击乐器。让学生分别判断出各打击乐器的声音特点,再分组合作练*为歌曲配伴奏。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小组派代表给大家展示编配的结果。其他学生做演唱,再给予适当的评价。

  (4)师生共舞,结束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学着小蜜蜂的样子,一起采蜜吧。师生一起带上小蜜蜂的头饰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舞。最后,师生用英语互相道别。

  六、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头饰、三角铁、双响筒、钢琴、课件

  在这里课件的设计意图是给学生创设童话般的情景,使正直喜欢动画世界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蜜蜂》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四、说教法: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五、说学法:预*、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 20 只左右的蜜蜂,在身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 “我”走了四公里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发现至少有15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概、逆”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辨”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蜜蜂、听说、辨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梳理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了解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有求实的科学作风。

  难点:能说出作者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二、说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着力创设情境,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语文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中,我将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1)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2)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由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辨认”“阻力”“跨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3.师生对话、品悟句段。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①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四公里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②“我在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处飞散”“至少有15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③“刮起了狂风”“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①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②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4.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蜜蜂靠什么辨认方向?

  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辨认的方法?查资料,小组讨论。

  5.课堂总结,收束全文。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蜜蜂》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8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课文,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和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A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B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7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说课稿 8

  【说教材】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如:有常见的生活小事《玲玲的画》,《玲玲的画》是一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通过玲玲和爸爸一起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变好”的道理。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蜜蜂引路》。《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他是一篇给学生启迪,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有美丽动人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是童话故事,其情节很容易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对丑小鸭的经历感到伤心、可怜,但最后的结局又让人欣喜若狂,这一段故事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要正确看待任何事物的发展顺序。读完整组课文,掩卷细思,丰富的内容告诉我们,“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认识自己。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的。

  【说目标】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2、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

  3、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4、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5、表演法――对个别词语,让学生模仿、表演进行体会。

  二、说学法:

  1、自读感悟法――学生通过自渎,说说自己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重点句子,体验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3、表演理解法――个别词语理解时加上自己的体会表演出来。

  【说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26蜜蜂引路》)

  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相机将同学提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2.检查生字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同位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采用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三)、引入新课。

  列宁想要找到养蜂人,首先要弄清养蜂人的家在哪里,下面我们就跟列宁一起去找找养蜂人的家究竟在哪里。

  (四)、学*新课。

  1、边读边思考: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画出简图。

  3、点评,请一名同学上台贴图。

  4、看图分析,弄懂位置关系。

  (五)、学*第三段。

  1、引入: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呢?课文哪段说明了这点?(第三段)

  2、指名读,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你觉得哪些地方

  写得好?你读懂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用“-----”划出你觉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出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师随机板书: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

  (六)、学*第四段。

  1、引入: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判断,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家,那么他们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图片)

  2、看图,想想图上画的是谁?他们说些什么?想象说话。自由发言。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

  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

  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

  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七)、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蜜蜂》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四、说教法: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五、说学法:预*、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蜜蜂》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训练组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学生对列宁的了解不多,在教学中只是点到为止,没做太多介绍。而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还是以识字教学和朗读指导为主。

  二、教学目标分析: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刚才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认读生字、生词,生字包括一类字、二类字共有10个。要做到所有学生会读,能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生字,部分学生能做到口头组词、造句,这也是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基础,生词要会读、会用,理解词义。

  第二个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二年级作为第一学段,课程目标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是本课的重点,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第三个目标是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这点需要学生能过课文的认知感悟自己完成。

  三、教学方法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做到先学后教,让学生有一个和文本对话进行自主学*的过程。我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启发法,教学中还安排了范读环节,用到了示范法。

  四、教具:

  这节课我用了PPT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主要语句、段落最后又展示了课文插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五、教学流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导入新课、朗读感悟和课堂总结三个大环节。导入新课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简洁明了,避免了拖沓、低效的课堂导入。朗读感悟又分了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再读质疑三个环节。初读课文为了让孩子们把课文读通读顺,并识记生字、生词,读后对生字词的掌握及朗读课文作了检查。在朗读指导中主要完成了能过找近义词、造句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和对第三、四自然段的朗读指导这两个任务。指导第三自然段朗读时,用图画把列宁边走边看边想的过程呈现给了学生,因为句子比较长,学生读起来可能会吃力,我又进行了范读,再让学生练*。第四自然段是能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指导,让学生把养蜂人惊讶的语气读得更形象一些。随后我又把孩子们带到了课文中,提问:如果你是列宁,你能找到养蜂人吗?谁能夸夸列宁?让学生自己领悟列宁的善于观察、思考,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有个回味、梳理的过程,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是用文字、图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力求给学生最直观、形象的认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