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二氧化碳》说课稿1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独立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4、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书写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一、说教法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网络搜索、知识竞赛、互动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精神动力。对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三、说教学实施

  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大环节来进行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搜集了多副关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和有关“屠狗洞”的小故事视频录像等,从中暗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从而也激起学生学*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17分钟)

  本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问一答模式,我认为那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所以我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药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过各小组辩论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学生交流出各种实验装置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采用灵活的多媒体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仪器)通过简单的拖动组合成一套套实验装置,从中选择出最好的供实验所用。

  而药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组能够说出完整的理由,我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最终通过3组小实验得出结论:(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盐酸(3)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我设计本环节的根本意图很明显,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8分钟)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不易产生探究冲动。尤其本环节实验比较多,老师说一个学生做一个,重复多遍同样的小环节就显得本节课了无生机。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一名医生,需要探究的解决的问题(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就是一个急症病人。通过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努力,让学生在一种快乐、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决病症的药方(即正确结论)。我将这一步分为疑难杂症—专家坐诊——把脉问药—药到病除四个小环节来进行。

  1、疑难杂症(4分钟)

  同学们非常熟悉碳酸饮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饮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为知识主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用途的图片以及有关信息资料或者小故事等,让学生以最快最准确的方式理解问题,为后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准备——即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阶段。

  (意图)培养学生从身边事物发现化学问题,增强探究的意识。

  2、专家坐诊(4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小医生都提出一个相对的药方,这样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多做假设,多做猜想,同时多提出探究的实验方案——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3、把脉问药(8分钟)

  专家坐诊的结果造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形式。如何让学生统一思想,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实验是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来推断自己的药方是否准确——实验验证阶段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药到病除(2分钟)

  通过专家坐诊的良好互动及把脉问药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了正确的药方,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流反思得出结论。

  这种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袭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一条一条往下验证,而我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种各样的性质,最后让学生将所获得的性质分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5分钟)

  生产生活实践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没有必要当做重点给同学们讲解,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最后以拓展升华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检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体会到性质决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小结

  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完成,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结束语

  本节课按照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二氧化碳》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和氢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C、CO2、CO、H2CO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前起后的纽带作用。从研究方法看,这节采用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研究其他物质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本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程序是:探究CO2的物理性质——重点CO2的化学性质——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的重点:自主建构CO2的化学性质

  2、学生情况

  初二年级学者、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学*环境的改变,使他们的思想处于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次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辨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此外还采了比较法、讨论法、对照法、练*法、查阅资料和读书指导法等。

《二氧化碳》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③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④练*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验在实验中学*和边学*边实践的学*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药品和反应原理,制取和收集装置,以及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采用“引导——探究——活动——发散”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选择药品——选择装置——收集气体。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联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比较——获取结论。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学**惯。

  四、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并解决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问题——制取二氧化碳——归纳总结——发散提高。

  五、课时安排:本节教材安排1课时

  六、教具准备:

  试管、锥形瓶(或广口瓶)、集气瓶、烧杯、分液漏斗、橡皮塞(单孔和双孔)、导气管(玻璃和橡胶)、玻璃片、镊子、火柴、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卡片、科学手记等。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①“舞台云雾”录像②“人工降雨”动画③二氧化碳与人类关系的组图三个层次,激发学生想要获得二氧化碳的欲望,从而进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主题。

  2、新课教学:

  围绕主题,分解内容,让学生思考,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

  步骤一:分解内容,提出问题。

  将探究主题分解为“药品、装置、收集检验”等几个小主题,学生围绕小主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步骤二:学生交流,汇总共性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逐个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或出乎意料的问题,将共性问题继续由学生分组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讨论的能力。

  问题:

  1、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2、实验室用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用什么方法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瓶?

  4、如何检验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步骤三:投影交流学生答案,适时渗透实验注意事项。

  事项1:反应原理: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HClCaCl2H2OCO2

  事项2:装置气密性检验

  事项3:三种集气方法的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收集气体的基本原理。

  步骤四:学生活动,制取二氧化碳。

  通过活动,让学生练*几种常用的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提高效率的能力。同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步骤五:学生归纳,完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的过程,归纳所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同时通过相互补充使结论更加完善。

  步骤六:发散学生思维,灵活运用知识,避免僵化教条。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两个问题,开拓、发散学生思维,避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提问学生、分析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查一查”培养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及充分利用课外资料的能力,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为下一个探究课题作好铺垫。

《二氧化碳》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主要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学*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等。所以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二氧化碳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和观察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本节课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综合采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说学法

  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我从听、思、说、做、观、议等六个方面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学*: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

  说――表达完整、做――操作规范、

  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探究、归纳小结、巩固练*、课后拓展。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设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饮料“雪碧””或“可乐”引入,并适时提出“在生活中大家都喝过雪碧,可乐,这里面有气体吗?是什么气体?”等问题。学生根据掌握的常识能回答出是二氧化碳。(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物质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适时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接着我提问“你如何利用已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收集雪碧或可乐中的二氧化碳以做进一步研究。”学生在相互讨论后我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协助我收集“雪碧”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趣味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此时再提问“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你如何检验?你还知道它的哪些性质?”,这样学生会积极踊跃地回答。根据我的实验,学生能回答出二氧化碳的大部分性质,并且可以归纳出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这样能顺其自然地进入新课的状态中。(约5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我及时肯定大家积极思考,但这些回答是否完全正确呢?此时我引导学生逐一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肯定会有多种设计方案。)我及时表扬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并列举几种可行方案,比如称量法,利用汽球比较密度法。并通过演示向装有一高一低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生动有趣的实验,快乐的学*氛围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猜想后假设再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性质决定用途,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接下来提问:前面有同学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好方案后利用桌上仪器动手实验,快速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半体积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或者有学生回答之前我们收集到了溶于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顺便解释了为什么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但若有学生实验失败应师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给学生鼓励。)

  接着,我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二氧化碳能溶水,一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再简单介绍一下碳酸饮料的生产。

  再设疑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化学反应呢?此时我请同学们把雪碧的瓶盖换成带导管的橡皮塞,并将导管通往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简单介绍有关紫色石蕊的性质),振荡试管,观察现象。提问学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合作动手实验,面对实验现象有许多学生猜想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甚至会有学生猜想是水。虽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但学生的思维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有望突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提出三种猜想,使石蕊变红的是:

  1、水,

  2、二氧化碳,

  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分组讨论三分钟,设计实验方案,我及时地对各组方案作出评价并指导得出正确方案。根据方案和提供的器材物品各组动手实验。

  学生会得出:

  1、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2、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3、二氧化碳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这就是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它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这种物质我们称之为碳酸,是碳酸使石蕊变红。接着我给大家介绍碳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并板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同学们把变红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加热前后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接下来提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有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或者利用可乐,雪碧等饮料振荡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等方案。只要方案可行,我都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按设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小结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这样加强了学生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归纳小结

  我问大家:本节课你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困惑是什么......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予以肯定,适时地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

  有针对性地选择*题,力图“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吃了”。

  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

  设疑拓展: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视频展示)。提及当前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呼吁大家从我做起,保护咱们的地球村。或者大家可以上网查找更多资料,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6—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H2O == H2CO3 H2CO3==CO2↑+H2O(不稳定)

  (3)与石灰水反应

  CO2 +Ca(OH)2==CaCO3↓ +H2O(检验CO2)

  七、教学反思

  本课题设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生活用品代替实验仪器,从一瓶饮料入手,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二氧化碳》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在整个化学学*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学生学*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就本节课来说,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制取气体知识的构建。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应该可以形成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药品选择探究等五个方面,这些知识在今后学*相关知识时能够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

  重点突破: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难点:确定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难点突破: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与收集较为熟悉,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关,能生成CO2的反应,想到木炭的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碳酸分解,但是没有关于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的知识。一个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是:素质参差不齐,中等水*学生较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十来个。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学一些基础知识,有关提高部分,可将课后巩固练*题作为提高题。还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如提问辅导,巡回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建立制取气体的知识体系能独立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利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学*过程,完成两个探究实验。通过设计的装置的环节提高对装置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2、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教学着重实现了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主动学*是获得知识技能最佳的途径。另外,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个探究环节,自然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很好的保持了学生的学*热情和实验能力。另外的突破是,多手段实现即时反馈目的。

  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新课引入、讲授新课、反思提升、布置作业。

  一)引入新课。情景引入,在处理大理石制品时出现了意外现象,意外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学生通过猜想和验证、得结论,完成第一个探究过程。然后再思考,这个实验有什么利用价值?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然后板书本节的教学目标,介绍重难点,等待学生完成每一部分板书。

  二)讲授新课。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这个环节上面,我采取让学生先发散后收敛的思维训练方式。让他们从已有知识中选择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通过热烈讨论,从中选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个方法。接下来从几个相似的药品中通过分组实验选择最适合的一个。然后学生完成板书,实现即时反馈与矫正。反应原理这个环节,由于学生没有学*复分解反应,教学时直接讲授,不做过多展开,使教学突出重点。但是尝试了教授反应规律交换思想,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方程。制取气体这个环节,由于已经有氧气制备的知识储备,这部分知识以及比较有基础,简单的复*氧气制备气体装置后,不对二氧化碳再做知识回顾,让学生自己提炼知识点,展开选择和设计,然后通过视频投影展示学生设计,便于发现问题再次实现反馈及时目的。接下来,教学进入演示阶段,请学生代表完成制取和检验气体的操作,检验他们的制取气体的技能。再通过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问题的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也实现了多层面学生的参与性。

  三)课堂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上述实验装置反应大现在还没有停止,你对此有什么认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解决问题,这样实现了知识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对实验进行反思的学**惯。

  四)作业布置

  配套讲义。

  五、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小黑板。

  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六、教学流程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讨论,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反应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出示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让学生设计、动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随堂小结,进行练*。→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

  (二)装置的确定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发生装置:固体+液体——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

  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菁华3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课题的内容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十分有益。二氧化碳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能使学生体会到学*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动机,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等课程中,对于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它是空气成分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法、阅读讨论法

  五、说教学程序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4人为一小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试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火柴、二氧化碳、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

  知识认知过程:

  1、通过大家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引入主题;

  2、探究CO2的物理性质;

  3、探究CO2的化学性质;

  4、畅所欲言CO2的用途。

  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

  (一)引入主题

  [学生观看] 有关全球变暖的图片

  [提出问题] 你能说出造成全球变暖罪魁祸首吗?

  [学生联想] 二氧化碳

  [教师引入] 你了解CO2吗,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CO2吧!

  (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探究活动1、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观察、归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

  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

  [教师引导]: 基于上节CO2的实验室制法学生了解到收集CO2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可推知CO2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吗?

  [学生探究预设]:实验1)、吹气球,让充满CO2 的气球在空气中漂浮,观察现象。

  2 )、将盛满空气和CO2的集气瓶分别放在托盘天*的左、右两盘上 ,观察现象。

  3)、制取一瓶CO2 ,并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的烧杯内,观察现象。(注意操作,要求CO2 从旁边倒入)。

  [师生评价]:哪些实验能证明你的结论?

  实验1):不可行,气球内所充气体密度大于或等于空气密度时,气球均会下沉;

  实验2):可行,

  [教师设问]要保证实验成功,实验时需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

  实验3):可行,(注意二氧化碳从燃着的蜡烛旁边倒入)

  [结论]:①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②CO2 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善于思考)

  探究活动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探究

  [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打开雪碧汽水的时候,会冒出大量气泡,这种气体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

  [教师追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它说明什么呢?

  [学生探究]: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盛有雪碧汽水的瓶子的瓶口,把导管另一端伸进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中,振荡汽水瓶,观察现象,分析讨论。

  [学生推理]打开瓶盖→瓶内压强减小→CO2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2 能溶解于水中。

  [教师提问]:你还能设计别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 [1] 把充满CO2 的试管倒插在水槽的水中。

  实验 [2] 向盛有CO2 的塑料瓶倒入一定量的水,塞紧瓶塞,振荡。

  现象1 、试管内液面上升。 现象2 、瓶子瘪了。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动手操作实验极大的激发求知欲)。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探究二氧化碳化学性质

  由前面的蜡烛熄灭实验可知:CO2不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探究活动1、CO2与水的反应

  [教师设问] 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学生猜测]:①有。 ②没有。

  (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

  [教师实验] ① 向两支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分别滴入稀醋酸,稀盐酸。

  ② 向上述实验中变瘪的塑料瓶中加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

  观察现象①、②中的溶液都变红色。

  [信息]: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色。石蕊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称为石蕊溶液。

  [学生认知]:盐酸和醋酸都是酸,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提问]:塑料瓶中的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呢?

  [学生猜想]: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教师追问]:怎样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的猜想呢?

  [师生活动]:结合信息分析推理排除猜想①,得出水不是酸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学生独立探究)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取两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

  实验 ①把干燥纸花放入盛CO2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 ②向浸染过石蕊溶液的干燥纸花喷水后再放入盛CO2的瓶中,观察现象。

  [学生推理]:得出结论:

  CO2 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O2 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种酸,它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它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O2 +H2O=H2CO3

  [教师提问]:将上述实验中变红的小花烘干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思考,分别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互相交流操作设想。

  (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

  [学生归纳]:碳酸受热分解,是一种不稳定的酸。 H2CO3=H2O+CO2↑

  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久盛澄清石灰水的细口瓶,让学生观察瓶壁上的现象,并解释。

  [学生活动]:回忆生物课上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学*归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 (OH) 2== CaCO3↓+ H2O

  [教师指导] :< 检验CO2的重要方法 >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师设问]:同学们结合所学CO2的性质讨论它的功与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15—116页内容,然后畅所欲言。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学以致用,意识到学*化学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谈收获。)

  [学生小结]: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知识应用

  1、新建房屋内墙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墙壁会大量出“汗”?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该怎么办?

  3 、如何用三种方法将空气和CO2区别开来。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业

  ①设计实验将O2中的CO2除去

  ②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按图组装A、B装置,并将A、B装置同时置于阳光下晒一段时间,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活动,你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认识,请写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怎样减缓温室效应?

  七 、板书设计

  课题2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

  1 、CO2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准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 、CO2的化学性质

  ⑴不供给呼吸

  ⑵CO2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⑶CO2 与水反应 CO2 +H2O=H2CO3

  (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 H2CO3= H2O+ CO2↑

  [4]CO2与石灰水反应 CO2+Ca (OH) 2== CaCO3↓+ H2O

  常用此法检验CO2

  二 、CO2的用途

  积极影响: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主要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学*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等。所以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二氧化碳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和观察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本节课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综合采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说学法

  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我从听、思、说、做、观、议等六个方面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学*: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

  说――表达完整、做――操作规范、

  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探究、归纳小结、巩固练*、课后拓展。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设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饮料“雪碧””或“可乐”引入,并适时提出“在生活中大家都喝过雪碧,可乐,这里面有气体吗?是什么气体?”等问题。学生根据掌握的常识能回答出是二氧化碳。(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物质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适时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接着我提问“你如何利用已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收集雪碧或可乐中的二氧化碳以做进一步研究。”学生在相互讨论后我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协助我收集“雪碧”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趣味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此时再提问“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你如何检验?你还知道它的哪些性质?”,这样学生会积极踊跃地回答。根据我的实验,学生能回答出二氧化碳的大部分性质,并且可以归纳出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这样能顺其自然地进入新课的状态中。(约5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我及时肯定大家积极思考,但这些回答是否完全正确呢?此时我引导学生逐一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肯定会有多种设计方案。)我及时表扬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并列举几种可行方案,比如称量法,利用汽球比较密度法。并通过演示向装有一高一低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生动有趣的实验,快乐的学*氛围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猜想后假设再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性质决定用途,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接下来提问:前面有同学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好方案后利用桌上仪器动手实验,快速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半体积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或者有学生回答之前我们收集到了溶于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顺便解释了为什么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但若有学生实验失败应师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给学生鼓励。)

  接着,我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二氧化碳能溶水,一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再简单介绍一下碳酸饮料的生产。

  再设疑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化学反应呢?此时我请同学们把雪碧的瓶盖换成带导管的橡皮塞,并将导管通往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简单介绍有关紫色石蕊的性质),振荡试管,观察现象。提问学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合作动手实验,面对实验现象有许多学生猜想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甚至会有学生猜想是水。虽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但学生的思维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有望突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提出三种猜想,使石蕊变红的是:

  1、水,

  2、二氧化碳,

  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分组讨论三分钟,设计实验方案,我及时地对各组方案作出评价并指导得出正确方案。根据方案和提供的器材物品各组动手实验。

  学生会得出:

  1、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2、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3、二氧化碳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这就是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它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这种物质我们称之为碳酸,是碳酸使石蕊变红。接着我给大家介绍碳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并板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同学们把变红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加热前后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接下来提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有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或者利用可乐,雪碧等饮料振荡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等方案。只要方案可行,我都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按设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小结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这样加强了学生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归纳小结

  我问大家:本节课你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困惑是什么......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予以肯定,适时地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

  有针对性地选择*题,力图“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吃了”。

  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

  设疑拓展: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视频展示)。提及当前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呼吁大家从我做起,保护咱们的地球村。或者大家可以上网查找更多资料,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6—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H2O == H2CO3 H2CO3==CO2↑+H2O(不稳定)

  (3)与石灰水反应

  CO2 +Ca(OH)2==CaCO3↓ +H2O(检验CO2)

  七、教学反思

  本课题设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生活用品代替实验仪器,从一瓶饮料入手,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因此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4、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5、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独立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4、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书写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网络搜索、知识竞赛、互动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精神动力。对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四、说教学实施

  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大环节来进行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搜集了多副关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和有关“屠狗洞”的小故事视频录像等,从中暗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从而也激起学生学*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17分钟)

  本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问一答模式,我认为那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所以我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药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过各小组辩论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学生交流出各种实验装置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采用灵活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仪器)通过简单的拖动组合成一套套实验装置,从中选择出最好的供实验所用。

  而药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组能够说出完整的理由,我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最终通过3组小实验得出结论:(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盐酸(3)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我设计本环节的根本意图很明显,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8分钟)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不易产生探究冲动。尤其本环节实验比较多,老师说一个学生做一个,重复多遍同样的小环节就显得本节课了无生机。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一名医生,需要探究的解决的问题(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就是一个急症病人。通过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努力,让学生在一种快乐、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决病症的药方(即正确结论)。我将这一步分为疑难杂症—专家坐诊——把脉问药—药到病除四个小环节来进行。

  1、疑难杂症(4分钟)

  同学们非常熟悉碳酸饮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饮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为知识主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用途的图片以及有关信息资料或者小故事等,让学生以最快最准确的方式理解问题,为后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准备---即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阶段。

  (意图)培养学生从身边事物发现化学问题,增强探究的意识。

  2、专家坐诊(4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小医生都提出一个相对的药方,这样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多做假设,多做猜想,同时多提出探究的实验方案——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3、把脉问药(8分钟)

  专家坐诊的结果造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形式。如何让学生统一思想,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实验是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来推断自己的药方是否准确——实验验证阶段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药到病除(2分钟)

  通过专家坐诊的良好互动及把脉问药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了正确的药方,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流反思得出结论。

  这种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袭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一条一条往下验证,而我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种各样的性质,最后让学生将所获得的性质分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5分钟)

  生产生活实践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没有必要当做重点给同学们讲解,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最后以拓展升华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检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体会到性质决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小结

  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完成,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结束语

  本节课按照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二氧化碳》说课稿实用五份

  《二氧化碳》说课稿 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学*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策略

  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分析

  1、探究学*: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展示鸟巢、水立方的图片及其设计者的设计特点。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设计师,当一回设计小明星。设计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微观入手。让学生在伟大的设计师的榜样的感召下投入设计的热情,激发学生设计的欲望。在研究课题引入时,我也曾经考虑过其他办法:1、能立即吸引学生注意,但与本节内容不够贴切2、与本节内容贴切的,离学生有点远3、贴*学生生活的,激不起学生的设计欲望。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用鸟巢、水立方的“设计”这一点。因为一位著名的设计师,都是从小培养,从小的设计做起。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为学生们上一节有关设计的启蒙课。让学生从小具备设计的意识,从小培养设计师。而本节课恰恰就是以设计为主,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设计师。因此,我以“设计”为中心,创设了教学情境。

  2、活动探究——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1)首先直接告诉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合作探讨——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气体的装置的构成,即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若干打印了仪器的投影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然后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并且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组装设计实验装置创设了良好的铺垫。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淋漓尽致地自由挥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兴趣。

  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曾考虑过其他方式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1、直接用仪器?2、让学生画图?3、用投影片打印仪器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2、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3、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引导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从而得出装置设计的依据。

  3、收获

  请用你最喜欢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4、延伸

  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整个过程我始终贯穿着“设计“这一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5、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2、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是否溶于水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设计”为核心。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热爱科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二氧化碳》说课稿 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本节知识的学*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的氧气、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重点突破:通过提问预让学生思考的教材P112第5题已知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到课堂展示,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故本人在介绍完教材中所用药品后又初充介绍为什么不用浓盐酸或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①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学生所举例子后直截了当介绍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反应原理,并投影出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演示的方式提醒学生不能用浓盐酸或硫酸来代替稀盐酸制取CO2,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不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发生反应。反应无法彻底进行。也不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从而归纳出实验室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应注意的事项。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②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

  A、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

  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C、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

  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在教学中本人将相关比较以表格形式列出,用媒体展示,一边引导学生回忆氧气制取的装置一边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用表格归纳出方法并投影出来。

  ③投影教材P111有关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本人在组织课堂的同时依据投影上的注意事项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操作。如:

  A、长颈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

  B、导管伸入锥形瓶不能过长(<0.5cm)。

  C、收集气体时应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CO2溶于水)。

  D、检验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补充说明检验C02气体的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④随堂小结,结合我校采用讲学案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拿出预先发给的讲学案,本人对该节内容进行小结,并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并当场讲评。最后布置学生回去完成课后巩固练*。

  2.教学方法:活动探究、对比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归纳路,通过灵活选择仪器,创设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演绎能力的情景仪器:注射器、锥形瓶、*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导管、水槽、酒精灯、铁架台、课件。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六、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与收集较为熟悉,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并且学生懂得要制取某种物质,必须通过含有该物质元素的其它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来实现,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很快想到的是木炭的燃烧,碳还原氧化铜,除了看书之外不会想到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所以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览资料,收集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学生的基本情况是:素质参差不齐,一个班级约40人,其中10左右较优秀,基础较差的学生也*10个,中等水*学生约20人。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讲一些基础知识,有关提高部分可将课后巩固题作为提高题,让较优秀的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试着做。时间安排上重点放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确定,事先让学生根据学案预*并设计方案,鼓励部分学生到台上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七、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组织讨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通过实验导学并了解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原理→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投影教材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让学生设计、展示、并动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随堂小结,结合讲学案进行。→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反应物的状态发生装置反应条件向上排空气法排空气法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九、作业学案

  课后巩固、教材P1121、2、5

  《二氧化碳》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就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教学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展示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1.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景激趣,明确目标。即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互动探究,合作释疑。即新课教学(28分钟)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部分的练*,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评价反馈。(8分钟)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刍,发展能力(5分钟)

  课堂练*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课后实践,拓展思维(2分钟)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和记忆。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 + H2O = H2CO3(不稳定) 制碳酸饮料

  4、CO2 + Ca(OH)2 = CaCO3↓ + H2O 检验CO2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二氧化碳》说课稿 4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的课题进行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首先我来谈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配合教学大纲,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练*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法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整个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会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品质;

  (2)通过最终成功的操控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制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出色的完成一系列探究试验。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

  当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提问,适当的引导、指导,恰到好处的点拨,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围绕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学法指导

  1、探究学*: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主线展开,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六、教学过程

  1、悬疑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大家想不想抓住这妖怪呢?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

  课上展示一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信息:三种方法、两套装置;检密、验满、检验、收集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在复*回顾了制氧气的信息后,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装置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类比分析,为以下探究打好基础。

  3、体验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我将几套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幻灯片投影,并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并进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操作。然后小组间再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面自选仪器组装实验创设了良好的铺垫。

  (2)自选仪器,自主设计新方案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从仪器库中选择仪器,并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淋漓尽致的自由挥洒。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兴趣。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极少数学生选择了单孔塞,多数学生选择了双孔塞配合长颈漏斗,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有孔塑料板,弹簧夹。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刚才我提到主线,悬疑和温故体现的是提问和分问,体验这个环节则体现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下面我来谈一下应用结论。

  4、收获

  请用你认为最适宜的药品,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去收集、验满、检验。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5、延伸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七、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和验满

  1、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2、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已满。

  四、延伸:

  实验室制取气体

  原料:价格便宜、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

  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分层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始终贯穿着提——分——实——分——应这一探究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二氧化碳》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五、说教法

  1.教学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2.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先说情景案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进而引出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讲授

  我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我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3.师生互动

  我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

  学生(猜想):

  (1)是CO2?

  (2)是H2O?

  (3)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4.小结作业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作业:课后练*3、4、5题。适量的作业能让学生更好地复*巩固课堂学*的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很全面,很有条例性,从多方面列出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了然于心,更便于学生做笔记。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1

  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成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检验碳酸饮料中的气体的环节中,各组同学积极寻找多种方案。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孩子们上课时的兴奋状态是不多见的。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完全是一种乐学喜悦的场景。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节课的成功之处:

  1、问题串的设计

  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有效,要具有启发性。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得到所有学生的回答,那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没有时效性、启发性、不能触动思维的问题。对于一个问题、一个实验,为了挖掘问题的深度,应多一些追问: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这个现象还能说明什么?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在课的开始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下面这段视频动画,思考你能否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一问题。火把为什么会熄灭?是谁使狗致死?这一现象说明这一物质具备哪些性质?这时同学们回答:“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你猜测是谁?“是二氧化碳”“是氮气”这时我举起一瓶气体说: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使狗致死的气体,我们一起来研究揭开此谷之谜。这时教师出示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数据问学生,是哪种气体?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充满了兴趣,深入课题。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将塑料瓶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取出,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问题串步步紧逼:液体有什么变化?是谁使试液变红的?你所取塑料瓶中的液体涉及了哪些物质?(引导分析液体的成分,使学生猜测水?二氧化碳?还是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物?)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吗?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对此你还有那些想法?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有深度的去思考问题。

  2、对比实验的利用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这时我指导学生分别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于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对比实验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ml盐酸、硫酸,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相同都变红。这时我说: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碳酸,使石蕊变红。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的攻破了难点。

  3、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通过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后,引导学生将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经历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已初步学会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实验——将呼出气体通入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后,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检验碳酸饮料中逸出的是什么气体?各组同学积极寻找多种方案,按照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过程来研究此问题,效果超出想象。同学们的方案有:①将饮料取入试管中振荡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②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饮料瓶口,观察到木条熄灭,④将喷水的紫色纸花撕下一小块用镊子夹着放在饮料瓶口处,发现紫色小花变红了,移开后一会又变回了紫色。⑤还有将烧杯中倒入碳酸饮料后将点燃的阶梯蜡烛放入,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也随之熄灭。

  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在实验中一组同学将饮料倒入试管中,盖上带导管的胶塞,在导气管的另一端,放一燃着的木条,可木条就是没熄灭,他们积极的寻找原因将饮料倒掉又重新取二氧化碳含量高的饮料重新做可结果依然,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在汇报实验结果时,二组同学与他们用了同种方法但结果不同,“我们将饮料倒入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处,木条熄灭。”这时我让同学们帮助一组同学分析原因,同学们思维活跃发现了问题所在,这时一组同学也意识到是火焰与气体的接触面有关。这远比我当时告诉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更有意义。

  教师要抓住有效的教学资源适时、适宜的对知识进行深化。如在认识碳酸及不稳定、常温下易分解性质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准备杯子,课前倒入一杯碳酸饮料,喝一口,下课时再喝这一杯饮料,对比口感,不难发现由于碳酸的分解、二氧化碳的逸出,碳酸饮料变成了甜水。学生们也因此认识到碳酸极不稳定常温下易分解性质。

  通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及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

  1、将生活中的化学移植到课堂上,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化学的生活化,学生就会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主动探索其中的乐趣。

  2、课堂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有时效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多观察,善于捕捉课堂中随时发生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探究实验要对学生巧妙地引导,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得到结论与解释、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完全放手让学生完成。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例如:阶梯蜡烛的灭火实验有的老师担心实验操作不甚会导致失败,一直不敢让学生来做,其实不必担心。实验前只要加以指导实验不难成功。即使失败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入。不要怕失败,失败、反常现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3、课堂中不能忘记渗透思想教育。如:在验证碳酸饮料中的气体时,同学们对饮料的用量没有想法。出现了浪费情况。如果在实验前交代清楚加以指导,用最少量的药品来完成你的实验,学生就会有节俭的意识。课堂上学生实验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能会说:同学们抓紧时间、快点儿等。这不如在实验前考虑好学生大约能完成实验的时间再作要求。如:请同学们五分钟内完成实验,否则算失败。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时间观念。

  4、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如:“在讲课的最后我问学生: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总结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我接着又问:“你还学到了哪些学*的`方法?”同学们这时想了想说:“我们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进行探究实验。”

  现在的课堂充满教师的智慧,对教师来说是挑战、是动力、是提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何驾驭你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在你的化学课堂中充满欢笑和乐趣,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2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主要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值得深思,本节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把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实验的讲述中,可以在课件上标出重点和显著符号,不仅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原来相比显得更加直接和直观,有助于教师对于内容的表述,从而不再受约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使展示更加随意自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时,用聚光灯聚焦到一副图片上,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分组合作的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地位的体现。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制取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从中让学生既得到了展示也体验到了实验合作的乐趣。对于二氧化碳和水是否反应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例如在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对装有石灰水的瓶子吹气,以及用所学的知识验证雪碧饮料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呢等,都体现了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演绎化学。

  4.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质疑的特点。

  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我认为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还要挖掘其更多的用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再就是学生在实验后的师生的交流要充分,对化学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3

  第一课时主要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表现的空间,但有些地方的设计不尽合理,考虑不周全,难以全部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物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物理教学反思1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实验仪器的选择。

  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倡导科学探究,要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即实验紧密结合起来。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制取气体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标准》,H2的制取实验不要求了,初中的气体制取实验只有O2和CO2。O2的制取在第二单元中已介绍过,所以本单元安排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学生已学过的O2的制取的基础上,探究气体的制备问题。CO2和H2的制取无论是从反应物的状态,还是从反应条件等都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H2的制取实验不要求,所以完全让学生探究CO2的制取是有困难的。因此,教材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CO2和O2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因此,课题2重在让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思考)

  写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式)C+O2点燃CO2

  C+2CuO高温2Cu+CO2↑2C+Fe3O4高温3Fe+2CO2↑

  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生答后总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或用过氧化氢(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

  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氧气的装置;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什么样的的装置。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

  反应原理)碳酸盐跟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1)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现象)块状固体不断溶解,产生大量气泡。(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开始有气体产生,过一会儿气泡逐渐减少,以至反应停止。)

  (2)碳酸钠跟稀盐酸反应十分剧烈,迅速产生大量气体。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比碳酸钠缓和,也能生成大量气体。用硫酸代替盐酸跟石灰石反应,虽能产生二氧化碳,但是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覆盖在块状石灰石表面,阻止碳酸钙跟硫酸接触。而碳酸钠跟盐酸反应太快,生成的二氧化碳不容易收集。因此,实验室里通常是用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的。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讨论〕

  1、怎样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为什么只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装置中的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仪器代替锥形瓶吗?

  〔讲解〕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根据所需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来确定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体,盐酸是液体,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前可以将固体置于锥形瓶中,液体在制取时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液体与固体接触时生成的气体经导气管导入集气瓶中。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又能溶解于水,所以用这样的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

  3、为了避免产生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必须使长颈漏斗的管口在液面以下,而普通漏斗颈太短不合适。锥形瓶在装置中作为容器,可以用其他(如大试管、烧瓶、广口瓶)口径大小适宜的容器代替

  1)制二氧化碳可选用收集气体可选用。

  2)长颈漏斗为什么要插入液面?

  3)这个装置的气体发生部分可以用来制取氢气,因为制氢气用的药品状态与制二氧化碳的相同,反应也不需要加热。但收集方法不同,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又难溶于水

  〔讨论〕

  1、长颈漏斗可否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别的仪器代替?

  3、能否用浓盐酸或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

  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讲解)

  1、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达到密封的效果。

  2、锥形瓶可以用大试管、广口瓶等玻璃仪器代替。

  3、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使得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而不纯。

  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发生如下反应)CaCO3+H2SO4=CaSO4+H2O+CO2↑

  4、因为气体的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故可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5、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满。

  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比较

  氧气

  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

  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2H2O2 2H2O +O2↑

  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

  装置

  A B C

  制取氧气(用高锰酸钾在加热)可用A,用过氧化氢制取可用B,制CO2用C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该气体是氧气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CO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物理教学反思2

  一、设计思路(简述)

  由一则谜语,引入新课展示学*目标自学指导1

  师生同归纳化学反应原理自学指导2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二、课后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4、由于教龄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驾驭课堂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向老教师学*,自己也要努力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身素质,总之呢,总体感觉不是很好,希望各位评委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物理教学反思3

  《二氧化碳的制取》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这次教学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制作展示馒头由小变大的过程,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馒头由小变大的原因是:馒头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排出的时候会在馒头中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洞。有些同学就可能产生疑问:“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呢?”带着这一问题再展示馒头的制作过程为:和面、发酵、加碱(碳酸钠)、气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产生是与发酵、加碱(碳酸钠)有关。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课题 。那么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么原料来制取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究,要寻找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考虑哪些因素?同学们讨论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料应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考虑。之后同学们列举了所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木炭燃烧、碳还原氧化铜、蜡烛燃烧、酒精燃烧、人的呼吸等。然后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慢慢感悟出它们都不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通过在“问”中“学”、“学”中“问”,就会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动学生思维闸门,从而至始至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乐趣。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时,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组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下列固体与液体相互可能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哪几组物质。 固体: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碳酸钙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 液体: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理,同学们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是:稀盐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反应或稀硫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反应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六组药品进行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讨论分析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从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展开讨论得出: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太快、难以控制、无法收集;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刚开始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反应停止,不能收集到气体;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反应速度较快、易于控制,所以它们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提出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呢?对此教师可出示一瓶浓盐酸打开瓶盖让同学们观察、讨论找出答案。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通过上面学*要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能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进行观察对比,思考讨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根据前面已学知识进行对比发现制取这两种气体所用原料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都不相同,这两种气体的密度与溶解性也不一样,所以它们所采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讨论得出:选择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对比观察中认识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了解了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依据。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相互间讨论交流认为哪组装置是最理想的装置?为什么?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各种各样装置,有的装置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有的装置构思巧妙、富有创意;有的装置充分利用废弃仪器化废为宝;有的装置却是错误百出等等。然后组织学生们展示作品、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推选出几组比较有创意的实验装置供同学们学*参考。所以在学生的自主学*中,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要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

  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料、装置、步骤的研究,最后请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等到实验结束后,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展示实验成果,分析实验成败以及原因,小结、汇报自主学*的收获。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就收集到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而有的同学则没能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有:所加的药品不能反应(用硫酸做原料)、能反应却收集不到气体(装置气密性没有检查或装置气密性不够好)、药品量不足、实验步骤不准确、长颈漏斗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等等。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成败的分析,同学从中认识到自己设计实验装置优缺点,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步骤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然后通过反思交流、取长补短重新调整与改进实验装置,最终取得实验成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又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意识,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中也暴露了不足。由于*时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比较混乱,个别组无法准确得出探究的结论,一节课内完成这么多的探究实验有点仓促,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不断培养。但不论怎样在本节课学*中学生还是大有收获的。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2

  一、发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①阅读课本P113—P117的内容;②思考有关提纲中的问题;③分组准备有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

  的课前预*能力,阅读能力,亲自动手能力和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课堂中当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课件后,接着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让学生回答(提纲1):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这样既化解知识,使其形象化,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打开学生思路,我接着用课件继续提问:在以下的事实或实验中,哪些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并把化学思维引入课堂,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

  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在演示可乐瓶变瘪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通过讲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使瓶子变瘪,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然后提出问题(提纲第2题),听说一些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展示一瓶饮料(雪碧),打开瓶盖后冒出很多气泡,请两个同学合作演示实验检验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料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补充检验饮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合作演示,既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还让一位同学示范下面的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蜡烛,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其他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倒入,同时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点物理性质?学生开始回顾前面知识点,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培养学生分析同一个实验的不同现象,从实验现象差异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多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老师分析指导:第一朵小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提出问题第四朵小花为什么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还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学生接着开始(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最后进行(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让他们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时,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接着又提出问题: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生炭火盆的时候墙壁反而变潮湿?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不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讲到这里我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并用课件展示。后转换思维角度,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了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自我评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节课以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这节课由于学生实验多,学生进行实验的节奏有点快,使个别学生有点措手不及;在学*“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时,应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3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6)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菁华3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学*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策略

  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分析

  1、探究学*: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展示鸟巢、水立方的图片及其设计者的设计特点。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设计师,当一回设计小明星。设计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微观入手。让学生在伟大的设计师的榜样的感召下投入设计的热情,激发学生设计的欲望。在研究课题引入时,我也曾经考虑过其他办法:1、能立即吸引学生注意,但与本节内容不够贴切2、与本节内容贴切的,离学生有点远3、贴*学生生活的,激不起学生的设计欲望。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用鸟巢、水立方的“设计”这一点。因为一位著名的设计师,都是从小培养,从小的设计做起。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为学生们上一节有关设计的启蒙课。让学生从小具备设计的意识,从小培养设计师。而本节课恰恰就是以设计为主,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设计师。因此,我以“设计”为中心,创设了教学情境。

  2、活动探究——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1)首先直接告诉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合作探讨——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气体的装置的构成,即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若干打印了仪器的投影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然后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并且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组装设计实验装置创设了良好的铺垫。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淋漓尽致地自由挥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兴趣。

  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曾考虑过其他方式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1、直接用仪器?2、让学生画图?3、用投影片打印仪器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2、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3、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引导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从而得出装置设计的依据。

  3、收获

  请用你最喜欢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4、延伸

  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整个过程我始终贯穿着“设计“这一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5、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2、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是否溶于水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设计”为核心。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热爱科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二课题,它是在学生学*了氧气的制取后,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涵盖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第一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的四个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学*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该课题在初中化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具有重要地位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验原理,选择、使用化学实验仪器;

  2.练*装置气密性检验和向上排气法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3.培养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出发,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合作达成本次教学目标。

  、教法分析(根据个人说课效率,适当截取)

  1.激励法:创设学*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引导法: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正确分析,引导学生学*基本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3.探究法: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4.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六、学法指导根据时间和个人说课效率,截取

  1.指导学生合作学*,树立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探究学*,培养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

  4.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5.指导学生分析误差,学会归纳总结,并从中获得进步。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此环节,为了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发学生探究学*积极性,我采用如下方式: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场景见到、用到、谈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不是只有好处?或者只有坏处?顺势通过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制作舞台效果、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碳酸饮料等丰富多彩的图片,激发学*兴趣。

  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

  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学*,回顾所学知识,并且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同学们经过讨论,可以给出很多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但是那些方法能用作二氧化碳的制取呢?

  我给出几个原则,供同学们参考:

  1:原料是否廉价易得;

  2:操作是否简便易行;

  3:反应速率是否适中,是否可控

  4:气体是否纯净,是否便于收集;

  5:过程是否绿色环保等。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对比,在我的提示下,得出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会有什么问题。(在次环节,说出不用其他原料的原因。这是重要得分点)

  三:总结、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收集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制取氧气的方法,指导同学们思考:制取装置的选取与反应物的状态以及反应条件有关。

  1: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反应,需加热)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

  3: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过氧化氢。(固体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气体的收集方法,则需要考虑气体是否易溶于水,以及它们的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相比较。(针对二氧化碳具体说一下,这是得分点)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学生小组探究学*,学生能够探究出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在此环节,我不会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提高。

  四:探究二氧化碳的验证、验满方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澄清石灰水溶质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验证二氧化碳的真实原理。

  验满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注意有效表达方式,重音凸显)

  五: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改进及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思考本实验装置的局限性:比如二氧化碳容易从长颈漏斗口漏出;二氧化碳的制取量不容易控制;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稀盐酸有挥发性等,逐步引导学生将实验装置改进完善!

  六:课堂练*

  课件呈现各种梯度化题目,针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及时复*、应用,让学生及时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学*技能。

  七:教学小结适当截取,不需要都说,时间限制

  临下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学生感觉最直观的就是所学的基本知识,对同学们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会使学生有满满的收获感。

  2.对重点实验技能、分析问题方法进行回顾: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能力、实验技能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及时总结、回顾对学生成长有莫大好处。

  3.对学生学*态度进行评价:及时表扬好的学*态度,批评不认真,课堂不积极思考问题等错误行为,对培养学生良好*惯有很大帮助!

  八:对小组探究学*态度及能力进行评价此环节,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省略

  教学结束后,分小组进行实验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教师只评价实验小组。评价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

  九、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

  A.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B.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装置的`确定

  A.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B.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3.检验和验满 A.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B.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已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学*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策略

  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分析

  1、探究学*: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展示鸟巢、水立方的图片及其设计者的设计特点。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设计师,当一回设计小明星。设计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微观入手。让学生在伟大的设计师的榜样的感召下投入设计的热情,激发学生设计的欲望。在研究课题引入时,我也曾经考虑过其他办法:1、能立即吸引学生注意,但与本节内容不够贴切2、与本节内容贴切的,离学生有点远3、贴*学生生活的,激不起学生的设计欲望。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用鸟巢、水立方的“设计”这一点。因为一位著名的设计师,都是从小培养,从小的设计做起。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为学生们上一节有关设计的启蒙课。让学生从小具备设计的意识,从小培养设计师。而本节课恰恰就是以设计为主,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设计师。因此,我以“设计”为中心,创设了教学情境。

  2、活动探究——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1)首先直接告诉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合作探讨——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气体的装置的构成,即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若干打印了仪器的投影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然后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并且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组装设计实验装置创设了良好的铺垫。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淋漓尽致地自由挥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兴趣。

  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曾考虑过其他方式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1、直接用仪器?2、让学生画图?3、用投影片打印仪器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2、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3、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引导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从而得出装置设计的依据。

  3、收获

  请用你最喜欢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4、延伸

  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整个过程我始终贯穿着“设计“这一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5、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2、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是否溶于水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设计”为核心。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热爱科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7)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1

  接到教学艺术节课题实验教师的出课任务后,我确定了展示课的课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本课的内容以学生探究为主,且需要多媒体的支持,契合实验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整合研究》。

  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分析,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前后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依据九年七班学生实际,为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且体现对课题的研究。我把一些知识作为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内容,并把作业内容拍成照片加以展示,把有关氧气的复*内容也留为前置性作业。这样就保证新课的时间。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方法上,我利用视频《假如没有化学》以及猜猜它是谁来创设情境激趣引思,效果也比较好。为确保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我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作为温馨得救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分析判断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处理上,我也作了改动,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本节课上完成分析及书写过程需要占据较多时间。所以我把方程式在前一节课进行了讲解。节省时间的方法也体现在板书的设计处理上,除了课题及反应原理,其它的内容我都是以贴卡片的形式展现。即节省了时间同时学生也感到新奇,更能引起学生关注,效果较好。当堂检测方面我设置了六套随机*题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的难度分不同层次。其中设置了一个生活小常识来体现化学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的理念。作业布置也源于上述目的。尽管做足了上述的准备,但学生的探究过程是无法控制的,我感觉在充分的让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方法还不够,对发生装置的探究还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间。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2

  接到教学艺术节课题实验教师的出课任务后,我确定了展示课的课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本课的内容以学生探究为主,且需要多媒体的支持,契合实验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整合研究》。

  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分析,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前后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依据九年七班学生实际,为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且体现对课题的研究。我把一些知识作为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内容,并把作业内容拍成照片加以展示,把有关氧气的复*内容也留为前置性作业。这样就保证新课的时间。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方法上,我利用视频《假如没有化学》以及猜猜它是谁来创设情境激趣引思,效果也比较好。为确保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我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作为温馨得救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分析判断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处理上,我也作了改动,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本节课上完成分析及书写过程需要占据较多时间。所以我把方程式在前一节课进行了讲解。节省时间的方法也体现在板书的设计处理上,除了课题及反应原理,其它的内容我都是以贴卡片的形式展现。即节省了时间同时学生也感到新奇,更能引起学生关注,效果较好。当堂检测方面我设置了六套随机*题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的难度分不同层次。其中设置了一个生活小常识来体现化学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的理念。作业布置也源于上述目的。尽管做足了上述的准备,但学生的探究过程是无法控制的,我感觉在充分的让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方法还不够,对发生装置的探究还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间。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3

  1.学生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教师也在学*,二者是互动的,通过上面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内涵。在这堂课中,我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给学生想要的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对这种做法我也仅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做的,还有一种隐忧:会不会找不到答案?会不会这节课的任务完不成?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种尝试让我更加相信学生中潜藏的巨大潜能。我会把这种做法继续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你能行的!

  2.要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兴趣的调动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适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动力。

  3..为学生多创造动手的机会

  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观察分析、归纳、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原理和装置的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深刻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了判断气体发生装置的方法。从这一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理解了“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就必须用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化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地学*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化学的学*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化学的学*乐趣,使他们感受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