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范文。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的小说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是更大的亮点。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2、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责任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通过故事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文中的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遵循语文学*的规律,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嘎子和英子泛舟在白洋淀湖面上……

  导言:

  上面这段电影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小兵张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水上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船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芦花荡》就是反映当年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小说。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道: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故事。

  2、 检查预*,积累字词

  3、 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4、 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理清作者思路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注意复述时:①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②语言简洁③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的复述。

  预计学生回答的内容有:

  1.芦花荡里生活着的人:一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2.芦花当发生的故事: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3. 教师总结: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直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的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泳本领,在万亩方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二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四、景物描写品读

  1.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汤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研的方法,让学生们就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3.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的独特感受。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的热爱之情,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

  融情入境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抗日故事?

  提醒学生,学*本文景物烘托的的方法,并遵照以上三点将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 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的人热血沸腾,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举起了和*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芦花荡说课稿2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目标

  (二)检查预*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⑴。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⑵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⑴ 认知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

  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⑵ 动作技能目标:

  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⑶ 情感取向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⑶。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⑴ 自主学*法:

  自主学*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⑵ 探究学*法:

  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⑶ 合作学*法: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

  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⑷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1、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

  (约3分钟,3~4个学生。)

  2、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

  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到效果反馈过程。

  (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3、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⑸。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

  (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⑴ 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

  (约5分钟,8~10个学生。)

  ⑵ 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

  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

  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的角色。

  (约3分钟,3~4个学生。)

  ⑶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

  ① 学生是学*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

  ② 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惯,为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

  (约8分钟,6~8个学生。)

  ⑷ 读语段练笔: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

  (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

  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4、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等对话的机会。

  (约2分钟,3~4个学生。)

  5、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的意识。

  (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6、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

  用一些侵略者对*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⑺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

  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又全

  【注释】

  ⑴⑵⑺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P16

  ⑶⑸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第四册《现当代小说鉴赏》P45

  ⑷⑹ 《国家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

芦花荡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胜利60周年,此时学*《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芦花荡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1)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3篇)

《芦花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反映抗日战争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范文。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的小说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是更大的亮点。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2、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3、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责任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故事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文中的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遵循语文学*的规律,突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嘎子和英子泛舟在白洋淀湖面上……

  导言:

  上面这段电影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小兵张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水上游击队,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船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芦花荡》就是反映当年抗日游击队战斗生活的小说。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道: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故事。

  2、 检查预*,积累字词

  3、 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4、 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理清作者思路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注意复述时:①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②语言简洁③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的复述。

  预计学生回答的内容有:

  1.芦花荡里生活着的人:一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2.芦花当发生的故事: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3. 教师总结: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直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的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泳本领,在万亩方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将敌人诱进他二埋伏圈,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四、景物描写品读

  1.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汤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研的方法,让学生们就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3.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的独特感受。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的热爱之情,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

  融情入境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抗日故事?

  提醒学生,学*本文景物烘托的的方法,并遵照以上三点将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 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的人热血沸腾,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举起了和*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芦花荡》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⑴。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⑵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⑴ 认知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

  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⑵ 动作技能目标:

  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⑶ 情感取向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⑶。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⑴ 自主学*法:

  自主学*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⑵ 探究学*法:

  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⑶ 合作学*法: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

  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⑷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1、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

  (约3分钟,3~4个学生。)

  2、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

  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到效果反馈过程。

  (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3、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⑸。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

  (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⑴ 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

  (约5分钟,8~10个学生。)

  ⑵ 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

  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

  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的角色。

  (约3分钟,3~4个学生。)

  ⑶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

  ① 学生是学*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

  ② 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惯,为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

  (约8分钟,6~8个学生。)

  ⑷ 读语段练笔: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

  (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

  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4、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等对话的机会。

  (约2分钟,3~4个学生。)

  5、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的意识。

  (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6、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

  用一些侵略者对*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⑺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

  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又全

  【注释】

  ⑴⑵⑺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P16

  ⑶⑸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第四册《现当代小说鉴赏》P45

  ⑷⑹ 《国家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

《芦花荡》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尽管文体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可见编者是用这些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二、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读课文的学*方式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新课标提出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的能力的要求,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据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及相应的学法。

  教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学*方向,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三)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方法,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白洋淀吗?见过芦花荡吗?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思考半分钟,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白洋淀、芦花荡是个什么样子的,然后睁开眼睛看大屏幕,看老师所收集的这些图片。多媒体展示芦花荡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后进行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没错,这里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景色宜人。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芦花荡》。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及对白洋淀概况的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孙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并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2、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看到些什么?

  在对以上问题讨论时我将采用引导点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具体叙述全文:由护送(开端)到受伤(发展)再到复仇(高潮和结局)层层递进,表现了小说环境诗情画意及人物立体美、真实美和情节的传奇色彩。

  护送 环境美

  受伤 人物美

  复仇 情节美

  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从情节入手深入理解老头子这一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及感情色彩。

  (四)拓展迁移,发展个性

  拓展作业:

  1、看到自信、自尊的老头子为了复仇而冒险,而且那仗打的是那样的漂亮精彩,干净利落。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着给老头子写封信。并念给同学听。

  2、观看一部抗日影片,并向自己的父母复述。

  通过拓展训练再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写作水*。在强**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堂小结:

  同学们,美丽的芦花荡里所上演的英雄故事已经结束,像老头子一样的众多英雄也淡淡远去,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2)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芦花荡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芦花荡说课稿1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识记重点词语。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怎样刻画的。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尤其是关注那些*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言。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态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主人。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方向,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这样的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根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主 要 人 物 履历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务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惯尤为重要。

  环节二:交流展示,对话人物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两个主要任务,性格及写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者的主战场。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适时归纳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引导学生理解“过于”这个词的意思。 “过于”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而另一方面,又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同时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的刻画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烘托与女孩子反衬相应和,活脱脱的让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

  预设:

  1.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的明亮。说明老头子很干练。

  2.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说明老头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说明老头子对同同志们充满了爱,可以说爱憎分明。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女儿,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说明老头子自尊心很强,让两个女孩子受伤,他没法原谅自己。

  环节三:品读景物,赏析美点: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凄惨,而是感到了的优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由此,设计了美句品评教学步骤。首先是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感受那流泻于战火中的优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读,让学生就具体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思考描写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最后总结出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出战争的气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预设:

  1.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景随情移,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环节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升华主题:白洋淀只是当时的抗日战场的一个典型,无名无姓的老头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个冀中*原上上下下抗日热情高涨,如火如荼。老头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写促读,让学生给老头子写一封信,书写自己内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评。

  3.板书设计:

  自信

  芦 人物美——老头子(过于)

  花 自尊

  荡 景物美——诗情画意

芦花荡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通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㈥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说明: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芦花荡说课稿3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⑴。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⑵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⑴ 认知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

  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⑵ 动作技能目标:

  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⑶ 情感取向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⑶。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⑴ 自主学*法:

  自主学*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⑵ 探究学*法:

  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⑶ 合作学*法: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

  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⑷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1、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

  (约3分钟,3~4个学生。)

  2、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

  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到效果反馈过程。

  (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3、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⑸。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

  (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⑴ 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

  (约5分钟,8~10个学生。)

  ⑵ 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

  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

  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的角色。

  (约3分钟,3~4个学生。)

  ⑶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

  ① 学生是学*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

  ② 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惯,为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

  (约8分钟,6~8个学生。)

  ⑷ 读语段练笔: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

  (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

  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4、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等对话的机会。

  (约2分钟,3~4个学生。)

  5、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的意识。

  (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6、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

  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⑺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

  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又全

  【注释】

  ⑴⑵⑺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P16

  ⑶⑸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第四册《现当代小说鉴赏》P45

  ⑷⑹ 《国家课程标准·第四学段·阅读》

芦花荡说课稿5

  【说课过程】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胜利60周年,此时学*《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⑵ 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⑵ 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⑵ 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

  整体感受: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

  具体描摹: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

  深入挖掘、突出关键: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

  老师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

  ⑴ 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⑵ 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⑶ 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积累字词。

  3、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4、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5、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6、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7、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8、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芦花荡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胜利60周年,此时学*《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芦花荡说课稿7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芦花荡》这篇文章的教学。

  一.说教材

  《芦花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作品是以战争为主题,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学*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能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芦花荡》这篇课文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孙犁的《芦花荡》讲述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打鬼子的英雄故事。故事带有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血还债的故事的描写,显示了我们民族英雄的性格。说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主要艺术特色。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知识目标:

  1、能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学*其描写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赏析“老头子”这一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2、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语言。

  (三)情感目标:学*“老头子”、大菱、二菱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精神,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而教学难点则设定为: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会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

  1学法、运用网络资源法以及想象、体验等作为辅助教法。

  三.说学法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欣赏、理解课文。主要运用以下学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以及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文我将安排两个课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课前预*,充分准备

  (三)讨论交流,重在引导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将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当学生们深深地陶醉于美景中时,师顺势导入本文: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多媒体显示影片《小兵张嘎》与《新儿女英雄传》图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这样就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

  (二)课前预*,充分准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此,在上新课前,我要求学生们自己去搜集相关的作者介绍、小说知识和文章背景。另外,学生们还需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最后,学生们还得记录下在预*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留待课堂上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三)讨论交流,重在引导

  首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于生字词的了解2仍然是最基础的。接着再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然后再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情况。这时,教师应参与其中,但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重在引导。对于一些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当堂解决。而面对一些能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时,教师则不能急于讲解,而应留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破。

  (四)突破重点,集中理解

  在这个环节,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品读景物描写,体会人物心境。我设计了以下几点:

  首先,请学生谈谈读完全文后,有没有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与血腥。在这里,我做了预设:没有,反而感觉写地很美。其一是人性美,主要体现在“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上,而这也将在下一节课中重点探讨。其二是环境美,作家将残酷的战争写得赋有诗情画意。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这时,我要求学生试着从文章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交流交流。这样,学生对优美的景物描写就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后,师再用多媒体出示重点语句,与学生共同探讨。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

  2.分析“老头子”的形象,探究传奇色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整体感受

  通过预*和第一节课的学*,学生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研究法来实现这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2)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3(3)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师作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所以,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让学生自读课文、品位课文,真正体现了学*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又让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也体现了学*的互动性。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我们的课堂之外。我做了如下设计:

  1.小练笔: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你细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2.结合实际谈谈: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针对日本歪曲历史,说什么战争是中国人挑起的,前首相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舍的事实。你想对日本的中学生说什么呢?加深学生对战争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和实用的原则:

  开端——护送

  走进芦花荡——诗情画意、斗志昂扬发展——受伤

  高潮、结局——复仇

  走进人物——传奇色彩

  最后,让我们一起祈祷世界告别战争,拥抱和*!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芦花荡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目标

  (二)检查预*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芦花荡说课稿10

  亲爱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芦花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逐步梳理和阐释我对本文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通过本文的学*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教学宗旨,同时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制定了一下教学方法:

  1.预*清障法:通过让学生自主预*本文,使他们对本文有提前的大致的了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2.讨论点拨法: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效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融入其中,真正体会文中渗透的感情。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七十三年前一群强盗闯入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强盗们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放火无恶不作。于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同样的名字:抗日军人。

  在美丽的白洋淀,有这样一个干瘦的老头,年*六十,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到底是怎样一位孤胆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

  (二)明确目标 检查预*

  (1)作者简介

  孙犁出生于1913年,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2)疑难字词

  (3)初识白洋淀

  展示一系列关于“华北明珠”白洋淀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所了解。

  白洋淀是海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淀上波光荡漾,芦苇婆娑,荷香暗送,构成了一幅生态美景。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

  (三)整体感知,体味情感

  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四)合作探究 感受传奇

  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五)展开想象 口语交流

  (1)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

  (2)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假如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出示画面,请同学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

  通过这样的带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真正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六)小结存储 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就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所有人!

  (七)作业布置 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可以很好地说

  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节

  护送→受伤→复仇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芦花荡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八年级开始,教材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学*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本文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烘托法:本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2、朗读感悟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

  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

  2、勾画圈点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的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导入: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边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象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合作探究: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小结。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4、延伸迁移,拓展训练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概括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芦花荡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芦花荡》。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尽管文体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可见编者是用这些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芦花荡》是一篇小说,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与敌人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通过对此文的学*,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以文载道”的目的。

  二、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从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八年级正是学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升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读课文的学*方式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新课标提出阅读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环境的能力的要求,我提出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感受老头子丰满的艺术形象。

  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过于”二字所包含的老头子的执着、坚强、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据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及相应的学法。

  教法:

  (一)多媒体教学法:播放音频和图片,展示白洋淀优美风光,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二)引导点拨法:引导点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学*方向,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及感情。

  (三)对话教学法:学生与老师*等对话交流,共同质疑解答,真正做到*等开放以学生为主体。

  学法:

  自主学*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学*方法,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白洋淀吗?见过芦花荡吗?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思考半分钟,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白洋淀、芦花荡是个什么样子的,然后睁开眼睛看大屏幕,看老师所收集的这些图片。多媒体展示芦花荡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后进行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没错,这里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景色宜人。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芦花荡》。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及对白洋淀概况的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孙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并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2、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看到些什么?

  在对以上问题讨论时我将采用引导点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具体叙述全文:由护送(开端)到受伤(发展)再到复仇(高潮和结局)层层递进,表现了小说环境诗情画意及人物立体美、真实美和情节的传奇色彩。

  护送 环境美

  受伤 人物美

  复仇 情节美

  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从情节入手深入理解老头子这一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及感情色彩。

  (四)拓展迁移,发展个性

  拓展作业:

  1、看到自信、自尊的老头子为了复仇而冒险,而且那仗打的是那样的漂亮精彩,干净利落。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试着给老头子写封信。并念给同学听。

  2、观看一部抗日影片,并向自己的父母复述。

  通过拓展训练再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写作水*。在强**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堂小结:

  同学们,美丽的芦花荡里所上演的英雄故事已经结束,像老头子一样的众多英雄也淡淡远去,然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芦花荡说课稿13

  一、文本解读

  《芦花荡》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学*《芦花荡》一文,不仅是为了学点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也让我们对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心生向往。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的概念。

  2、了解荷花荡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1、运用小说的三要素复述故事并分析全文。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目标:1.在白洋淀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体会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以下方法:

  1、复述法。通过阅读课文,感知全文,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了语言表达能力。

  2、品读法。通过品读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来感受小说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讨论探究法。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设立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传奇故事。

  (二)景物描写品读

  1.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2.美句品评。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3.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通过学生的预*以及再读课文,抓住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四)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分析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

  2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芦花荡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法:自主学*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3)合作学*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 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

  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

  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

  “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惯,为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

  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

  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 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芦花荡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孙犁的《芦花荡》第一课时内容。

  【说教材与学情】

  合理的分析教材和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打鬼子的英雄故事,通过塑造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小说这种体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人物性格的深度理解还不足,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本身及学生现有状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能力方面,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本文层次,赏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学*过程中我打算通过情境教学法、拓展延伸法、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说重难点】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老头子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说教法学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本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2)拓展延伸法。这种方法使得语文课堂不局限于课文自身,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宽度。

  2.学法

  (1)诵读法。学生以反复诵读的方式,可以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语文学*。

  (2)合作讨论法。科学合理的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基于这点,在开课之初,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兵张嘎》的影视片段,然后激情导入,随着展示课题: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一个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影片主人公嘎子在白洋淀上英勇抗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讲述的也是抗日打鬼子,同样也发生在白洋淀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芦花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好语文,关键在读,学生通过自主预*和初读,可以初步了解要学的基本内容,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因此,在上课前,我会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

  1.找出疟(yào)子、寒噤(jìn)、仄(zè)歪等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2.本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课文是怎样体现的?

  3.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层主要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合作学*

  学生以小组或集体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良好的合作兴趣、思考兴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共同解决。

  1.本文是手法怎样刻画老头子?

  引导学生把握“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这一次带着挂花的进去,怎么张嘴说话”、“举起蒿来砸着鬼子的脑袋”等句子,感受作者对老头子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些描写手法,教师相机做朗读指导。

  2.老头子的性格有什么特征,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把握“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你什么也靠给我”、“丢人现眼”、“砸着鬼子们”等句子,感受老头子这个爱憎分明、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抗日英雄。

  本环节中我以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关键词句,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注重体现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

  四、品读课文,探究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文章最后写到,有一个女孩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当时女孩的心理活动吗?

  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五、课堂小结

  为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作整体的归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结:同学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有了哪些英勇抗战的英雄,我们的抗日才得以胜利。所以生在如今的幸福生活中,我们更要学会感恩!那么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这篇课文,品味细节,感悟课文的语言特色。

  六、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对本篇课文英雄品质的有所深思,我布置了“以你身边的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的作业,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谢谢!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3)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3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法:自主学*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3)合作学*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惯,为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一切保险(自信)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过失(大菱负伤)民族

  与自尊)我没脸见人(自尊)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智勇双全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法:自主学*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3)合作学*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惯,为终生学*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一切保险(自信)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过失(大菱负伤)民族

  与自尊)我没脸见人(自尊)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智勇双全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4)

——《芦花荡》教案 (菁华3篇)

《芦花荡》教案1

  目的要求: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材分析: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借鉴的。

  教具准备:U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

  一.导入

  我们热爱和*,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

  三、检查预*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

  提防dī、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防提()纲

  (2)疟:疟()子疟()疾

  (3)喝:吆喝()喝()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六、作业练*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

  一、复*导入。

  二、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四.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者仍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的英雄代表老头子。设想你就是孙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幻灯⑩表现家乡祖国的美以及人们为此作出的努力,老头子身上所展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五.延伸: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自由作答示例: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为将来能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一切不法分子做斗争,维护祖国的利益…

  六、小结: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慨。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教后记:

《芦花荡》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目标

  (二)检查预*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教案3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体现体裁特点,按照小说三要素的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品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救亡图存,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传奇的故事。比如发生在我们齐鲁大地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谁还能举出另外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来呢?

  生(七嘴八舌):小兵张嘎的故事……吉鸿昌的故事……马本斋的故事……地道战……地雷战……

  师:呵,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小脑袋瓜里这样的“货”还不少,大部分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的吧?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原上的一个故事。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课本第11页。

  (教师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结合注释简介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们就要按照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学*,谁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思考片刻):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不错。学过的知识基本能掌握。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学*这篇文章要完成哪些任务。

  (投影显示学*目标:1、阅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梗概;3、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师:这篇文章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可能提高速度,读完后按照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学生读课文,老师投影出示问题:1、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和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本文的主人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能表现出来?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0分钟后)

  师:我们首先撇开问题,自由地发表一下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整体谈,也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勾画的要点来谈。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里面的景物描写,比如这一句:“月明风清的晚上……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2:我觉得文中的老头子很勇敢,也很有心眼儿,他能很巧妙地把鬼子骗到他埋有鱼钩的地方去……

  师:“勇敢”和“巧妙”这两个词儿用得好,但“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太恰当,能否改个词?

  生2:“引”行吗?

  师:好!就用“引”。再者,你说他“很有心眼儿”,是坏心眼吗?(学生笑)

  生2:不是。

  师:那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比较适合些?

  生2:机智吧。

  师:不错,很准确。其他同学继续发表意见。

  生3:我认为结尾写得不错,很像一个电视的镜头。

  ……

  ……

  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可见刚才读得很认真。读书就是要这样,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教辅资料上说的再好,那是人家的,只有自己思考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我们按照屏幕上的顺序,从第2题开始,展示一下刚才阅读的成果。

  生:我说第2题。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白洋淀的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很好。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交代得都很清楚。

  生:本文的主人公是那位六十岁的不知名的老头子。人物刻画的方法基本上都用到了,有外貌描写,有语言描写,有神态描写……

  师: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

  生:还应该有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

  师:这些描写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吗?

  生:外貌描写在第4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通过这些描写,概括一下老头子给你的印象。

  生1:很精神。

  生2:很有气势。

  生3:老当益壮。

  师:好。“老当益壮”这个词概括得好。恰当地形容出了老头子的精神风貌。

  生:语言描写有……

  生:行动描写有……

  生:心理描写有……

  生:神态描写有……

  (老师根据学生所找出的内容,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引导并概括)

  师: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那老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生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请具体谈一谈。

  生1:他有高超的水上本领,而且老当益壮,所以很自信;当大女孩子挂了花后,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表现他很“自尊”。

  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仅仅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吗?

  生2: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他自信得过了头,才导致大女孩子受了伤。

  师:说得有理。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本篇小说的情节发展,无不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有关系。试想,假如,他不过于“自信”,女孩子就不会受伤,就不会引出他“痛打鬼子”的情节,同学们说对吗?

  生:对。

  师:他的性格仅仅是这么一句吗?有时候课文并不直接告诉我们,还需要我们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下面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看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

  生1:老头子的爱国抗日的热情高涨。他工作范围很广,但他什么要求也不提。

  生2:他爱憎分明。对自己人,比如说两个女孩子,他无限疼爱,但对敌人,他则满腔仇恨,文中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生3:我觉得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智勇双全。他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然后痛打了鬼子。

  师:很不错。如果我们把那句“过于自信和自尊”和同学们刚才归纳的这些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主人公的性格,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英雄的形象了。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小说作者并不单纯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塑造人物的,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到了我们的第5个题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主要是反映我们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生2:连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这么厉害,日本鬼子迟早要完蛋的。(学生笑)

  师:是啊,作者不说老头子姓氏名谁,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白洋淀上,像老头子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青壮年了,他用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三、再读,品味语言。

  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

  生1:“敌人”和“炮楼”两个词,写出了白洋淀的环境和严峻的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和自然环境的优美。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却有“敌人”的监视和阴森森的“炮楼”,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好。

  师:那么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色彩吗?

  生1:作者虽然没说,但他肯定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非常愤恨日本鬼子。

  师:对,就是这样。哪位同学继续谈。

  生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出了白洋淀人民不屈服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生3:文章的倒数第2段,作者写到“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景物描写,我觉得它烘托了老头子在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和自豪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小说的三要素中,有时候“环境”描写虽然不如人物和情节着墨多,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它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学*。课下,请同学们动笔仿写几句,写写我们这儿的美景。

  师:其实,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决不仅仅是这些,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出几处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品味一下语言。

  生1:我要分析的是第一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深夜里水鸟才敢出来,白天都藏到窝里躲避炮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正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生2:“敌人监视着芦花荡”这句话值得品味。他们自己进不了芦花荡,但是想用这种方法困死抗日的军民。

  生3:“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敌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里面的人有吃有喝,根本困不死。这说明了我们的智慧。

  ……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可见学得很认真。这篇文章作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孙犁先生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课外,同学们可以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更全面地了解孙犁的作品。

  四、总结反馈,收束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了孙犁先生的名篇《芦花荡》,通过这节课的学*,一定有不少收获,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所得。

  生1: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作者也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生2:老头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智勇双全,有强烈的抗日的爱国热情,是白洋淀人民的优秀代表。

  生3: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起到了渲染故事的气氛的作用。

  生4:还起到了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对了,刚才老师还讲到它能加强抒情的韵味。

  生5:学*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反复读,细细品味语言,并要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

  ……

  师:不错,收获挺多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这节课学*的仅仅是一篇文章,远不是作家的全貌。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这样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要知道,读书,是要占领制高点的。

  好,下课!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芦花荡》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5)

——芦花荡读后感 (菁华9篇)

芦花荡读后感1

  老师为我们讲了《芦花荡》这篇课文,使我收益非浅。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这时,老师提问题了:第二天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会想些什么呢?之后,我们 就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我认为这时她会想:老爷爷怎么这么有能耐,把他说的话怎么就当真了呢?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没有了粮食,人们怎么办啊?他不仅仅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人们的救命恩人啊!不过,好在老爷爷有抗日经验,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打败了那几个日本人,替我们出了一口气。我真的想说:老爷爷,你的自尊自信,出奇制胜是多么地令人敬佩,多么地令人敬仰啊!

  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老爷爷那充满活力,智勇双全,自尊自信,爱国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

芦花荡读后感2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没用一刀一枪,让一群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

  他自信。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

  他有柔情。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

  他自尊心强。带着女孩进苇塘而让大菱挂了花,觉得没脸见人。本来大菱挂花是敌人的子弹,又不是他给打的,他却如此内疚与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到利用鬼子们的贪婪而在船头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莲蓬,还自己悠悠地吃莲蓬,引诱敌人进埋伏圈。

  他勇敢,单独面对众多的鬼子,他灵巧地划着船,一撑篙,让船溜溜地转个圆圈,装着张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让鬼子毫无防备地"上勾"。

  他有仇恨,在大菱负伤时打下包票:"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在第二天用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诺言!

  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机智,还勇敢。他是在炮火中悠闲而自由地飞翔的鱼鹰。

芦花荡读后感3

  在历史上,水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我们能从种种战争中看到正义的力量,更能看出在战争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

  在《芦花荡》这篇课文中,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看出老头子的机智、勇敢、伟大……的精神面貌。而作都也运用了巧妙的语言来描写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

  在一个夜晚,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敌人所监视的区域划过,却没有被敌人发现。由此可见老头子驾船的技术有多高超。不过,因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好像什么事都没有。

  有一天,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来了。那两个女孩因为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染上了一种急性的传染病。她们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老头子十分喜欢这两个女孩。大的叫大菱,十五岁,小的叫二菱,十三岁。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这两孩子在炮火里一直都没安静过,神经十分紧张。只要有一点动静,她们就把闭上的双眼睁开了。而现在又到了这么新鲜的一个地方,就更睡不着了。

  只见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那个大女孩轻声吆喝她:“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这么爱干净!”老头子说:“洗一洗吧,没关系的。”就在这时,在远远的地方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间转到了她的的船上来,女孩尖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的。”不一会儿,就要过封锁线了。小船无声地,但又飞快地前进。按照灯突然照向他们,没有再转动了,两个女孩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扫过一梭机关枪。老头子叫女孩们趴下,自己跳下了水,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把小女孩抱在怀里,倒在船夜工上,用身子遮盖了她。子弹在她们的船边飞过,大女孩把小女孩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子弹在她们的船边飞过,大女孩负了伤,虽然她没出声,可是她再搂不住小女孩了,她翻了下去。

  老头子看着受伤的大女孩,心里难过极了。他决定去打日本鬼子报仇……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好奇,老头子一个人怎么找日本反子报仇啊!如果想知道的话,那就仔细去找找《芦花荡》这篇文章吧,它会给一个惊心动魄的世界的。

芦花荡读后感4

  老师为我们讲了《芦花荡》这篇课文,使我收益非浅。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这时,老师提问题了:第二天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会想些什么呢?之后,我们就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我认为这时她会想:老爷爷怎么这么有能耐,把他说的话怎么就当真了呢?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没有了粮食,人们怎么办啊?他不仅仅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人们的救命恩人啊!不过,好在老爷爷有抗日经验,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打败了那几个日本人,替我们出了一口气。我真的想说:老爷爷,你的自尊自信,出奇制胜是多么地令人敬佩,多么地令人敬仰啊!

  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老爷爷那充满活力,智勇双全,自尊自信,爱国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

芦花荡读后感5

  子弹飒飒乱溅,穿破黯绿枝叶,款款残叶躺在湖面上。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浮起阵阵涟漪。老头立船,白影斜映水,芦花,笑颜依旧。

  深夜,隐在身后的无数双灌满杀气的眸子,不断地扫视2着周围。刺眼的探明灯,锐利地监视着。但一位老头却站在苇叶似的小船在监视区内穿梭自如,毫无畏惧。他年迈60,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在风中飘摇,身体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但却特别精神!在敌人紧紧的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早出晚归,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乐观!

  硝烟岁月中混沌一片,战火历史禁锢了整个芦花荡。蜻蜓无了点水之心,蝴蝶无了孕育之意,都远远地躲到深山老林。唯有这位老头,丝毫不在意身后的危险,就这样静静地完成他的任务,过他的日子。立在船头,飘在水面,早出晚归,怡然自乐。他的心,不被硝烟所玷污,不被战火所辱没。举着楫,打着水,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望着初起的太阳,笑了笑。

  在战火边缘,有一束芦花,展开的紫色的丝绒,笑颜依旧。

芦花荡读后感6

  一个十八九岁的老人,经常穿着一条蓝色的短裤,手里拿着一枚竹篙,站在一艘和他单独生活的船上。他肉不多,瘦得像只老鱼鹰。他留着短而浓密的灰色胡子,眼睛异常锐利。

  在战争年代,男女老少都在灵巧地与敌人作战。这个不知名的老头一枪没用,却让一群日本鬼子踹了一脚,往西边去了。

  他很自信。他不慌不忙地抱着小船,在夜间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芦苇丛中给队伍送米、油、盐,有时还从远处带一两个干部来。他对芦苇塘的负责同志说:“你们什么都靠我,我什么都靠供水能力。”他悠闲地穿梭在密集的炮火中,没有一颗子弹碰到过他的手指。

  他有温柔。护送两个漂亮女孩到芦苇塘的时候,话语里充满了即将溢出的善意。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没事,安心睡觉,去芦苇塘,吃米饭和鱼。”他真诚地称赞那个洗脸的小女孩:“好帅的孩子!”

  他自尊心很强。把女孩带进芦苇塘,让大岭挂电话,她觉得见谁都丢人。本来大凌吊花是敌人的子弹,他没有打,但是他觉得好愧疚好自责,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着利用凶神恶煞的贪婪,在船头放一束芬芳聪慧的莲花,从容不迫的吃着莲花,引诱敌人中了埋伏。

  他很勇敢,独自面对许多魔鬼。他灵巧地划着船,撑起扁担,让船转了一圈,假装措手不及,让鬼子毫无防备地“勾住”。

  他有仇恨,大凌受伤时,他下了一张罚单:“他们伤害了你,流了这么多血。明天我要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位勇敢的英雄韩用第二天的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承诺!

  他自信,自尊,温柔可恨,机智勇敢。他是一只在火中悠闲自在飞翔的鱼鹰。

  这个鱼鹰就是孙俪《芦花荡》里的老人。

芦花荡读后感7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来去自如地穿梭在其中。他让日本鬼子感到了胆寒,让抗日战士感到了快乐。但有一天,他因为过于的自信和自尊,在接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回苇塘里休息的时候,一时大意让其中的一个叫大菱的女孩子**本鬼子的机枪扫中了,受了伤,他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此次任务而感到内疚、自责。他发誓要让鬼子们血债血还,同时还要二菱去看,给他作证。

  二菱亲眼目睹了老头子英雄般的行为,她想着这位老同志在昨天所说的话可不是放的空炮,自己还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呢。别看他这么大把年纪了,还真是个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着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的样子,而且他还足智多谋。原来他在船头放了一大堆又肥又大的莲蓬,自己还在有滋有味的剥着莲蓬吃,是为了引起鬼子们的注意,鬼子们哪里吃过这么新鲜的东西。他驾船的本领可真就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圈圈呢。鬼子在水里被驾船的老头子弄的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弹了呢?怎么有一股一股血从水里冒了上来呢?老同志还没有动手啊,鬼子怎么就怎么哗哗的流血了呢?一定是水里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点子。原来他有他的本事,可以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们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能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地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去,让她知道这位老英雄的故事,让她安心养伤,早日康复,向老英雄学*,打败日本鬼子。

芦花荡读后感8

  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只破旧的小船。一次,老人护送两名女孩儿到村里去,谁知,其中的一名女孩**本鬼子击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要完成自己对那个女孩的承诺,“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将十几个日本兵引到芦花荡去,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日本兵全部歼灭。

  看完后,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这位老人,他既是凡人又是伟人。他*凡在只是个运物载人的老船夫;但他伟大在诚实守信,有勇有谋。

  他先把新鲜的莲蓬放在船头,借此来引诱那些在河里游泳的日本兵。日本兵看到新鲜的莲蓬,立即朝老人那里游过来。紧之后,老人假装很慌张,赶紧撑着船向前划去。但是船突然就停滞不前,原来到了大铁钩的埋伏区。要是那些日本兵再注意一下水里有没有障碍物的话,或许也就不会被活活淹死。但是他们的心里只想着:快些吃到这清爽香甜的莲子。因此,这些日本兵最后全都吊在大铁钩上。这时,老人“唰”将竹篙举起来,“啪啪啪”地打在日本鬼子的头上。不一会儿,那些日本兵全部死了。老人在完成了他对女孩的承诺之后,也满心欢喜的回去了。

  这位划船的老人利用日本兵爱吃莲子,但却又不常吃的弱点,击败了他们,为那个受伤的女孩儿报了仇。这位老人是个有智慧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硬汉!他没有名字,是个无名的英雄!

芦花荡读后感9

  在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频繁爆发。战争可以分为正义和非正义。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力量和非正义战争的邪恶,看到*与谬误、恶与丑的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智力和体能的最大化表达,从中得到启示。

  于是,我看了《芦花荡》战争故事。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老人护送大岭和二岭去找部队。途中,大岭**军一枪打伤,爷爷很伤心。他对两姐妹深感内疚。第二天,老人向日本鬼子报了大岭之仇,打了胜仗。

  看了这篇文章,知道这个爷爷是一个爱国抗日热情;有老有强的精神;有强烈的爱恨情仇;过度自尊自信;兼具智慧和勇气的英雄行为。

  这篇文章在写作中也有许多特点,如使用动作描写、表情描写、语言描写、隐喻等修辞手法。这可以用来更形象地描述爷爷对敌人的仇恨。

  在满是诗画的芦苇丛中,一个瘦瘦的老人整天自由穿梭,让抗日将领们心情愉悦,日本鬼子们心寒。

  他自信,自尊;他有温柔,有热血,有仇恨;他爱憎分明,勇敢机智,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看看爷爷,想想自己,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想放弃。有一次,我去爬山。走到一半,我不耐烦地说:“你到了吗?再见。”走了一会儿,我说:“怎么这么远?不要爬!别爬!”看了这个故事,觉得很惭愧。有时候,当我放学回家时,我看到一只小狗。虽然很可爱,但是我

  吓得心惊肉跳,心里一点都不安宁,一直怦怦地跳着。但《芦花荡》里的老爷爷面对敌人时很自信,并不怕敌人。而我在面对一条小狗都怕得腿脚直哆嗦。假如我就是故事中的老爷爷,当我面对敌人时我会怎么样呢?是投降,还是鼓起勇气跟敌人对抗。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会毅然决然地跟敌人对抗。

  我要向老爷爷学*,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6)

——《芦花荡》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1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两个新老师反馈说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小段课后问我怎样听课,听课笔记怎样写。

  上星期的作业有三个钉子户,今天找来谈话。了解到七年级开始他们就不交语文作业了。从去年刚毕业一直就教他们数学的老师那儿 一了解也是一学年不交作业的。我就想让一个刚从大学毕业对教学充满了激情的老师都放弃的学生,那肯定是无可救药的。这些人多可悲呀,连自己都放弃的人,我该拿什么来挽救你们?

《芦花荡》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3

  有人可能会说,“对话有什么新鲜!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只是问答而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对话,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知识的重新建构。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为对话搭建最佳*台,先为对话创设体验的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从而与文字进行最为亲密的接触。

  在《芦花荡》的教学中,为了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不得。

  又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学生的回答无不证明,由情境带来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时,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为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学生的学*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这时,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不断地在对话中“寻找自我”。

《芦花荡》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小组自主交流预*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5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身手,在万亩水塘里穿越,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测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发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流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发明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身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研讨,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7)

——《芦花荡》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2.解读“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二)出示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2.解读“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读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揣摩其作用。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的要求,先来自主学*。

  二、先学环节

  (一)自学指导

  1.默读链接资料,了解小说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作者。(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2.读课文,标出段序,查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在课本上注音,把你认为重点的字词写一写。

  3.再读课文,试着复述文章故事情节,高潮部分要有所体现。

  关于作者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前及**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关于小说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自学检测

  要求:

  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 ) 竹篙(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飒 ( ) 仄歪( ) 趴( ) 转弯抹角( ) 张皇失措(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 指名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精讲点拨: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 dī ) 竹篙( gāo )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飒(sà) 仄歪(zè) 趴(pā) 转弯抹角(mò) 张皇失措 (huáng)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dī )防 提( tí)纲

  (2)疟:疟(yào )子 疟( nùe )疾

  (3)喝:吆喝( he ) 喝( hē )水

  3.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过渡语:了解了故事情节,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中刻画了那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后教环节

  要求:

  1.跳读课文,根据指导自学,按照下列句式说话。(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即可,不需要写出来)

  2.小组内按照组长指定的顺序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

  句式:小说主要人物是老头子,我认为他是一个——————的人,我从文中——————(原文句子)中看出,这个句子用了——————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

  精讲点拨:

  肖像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品味: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了了数笔,便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品味: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老头子过于自尊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这是他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信。

  动作描写: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品味

  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艄公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传奇英雄。

  课后小结

  结束语:美丽的芦花荡,智勇双全的老艄公,这节课让我们感受了一个不同的抗日战争,如诗如画,轻松愉悦的抗日战争,这就是孙犁,孙犁的清新的文笔让我们耳目一新。课下我们可以再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孙犁小说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

  2、学*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xx,因为xx。”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课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这篇文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2、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芦花荡》教学设计3

  【设计简说】

  芦花荡是编排在人教版八(上)一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本文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语言诗意盎然。以下课堂实录是备课组成员集思广益形成的教学流程的课堂呈现。

  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去熟悉人物──走*人物──喜爱人物──敬佩人物。同时感受孙犁文章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课堂实录】

  一、导入:话说英雄

  师:英雄就是这样的人:他有关云长刮骨疗毒时的谈笑风生,有诸葛亮空城抚琴的从容悠闲;他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他有林则徐收复失地的殚精竭虑;他有邱少云“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献身精神,有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凛然正气……*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这些有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所写成的。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战斗在冀中*原芦花荡里的老英雄。

  二、寻读:感知全文

  师: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位老英雄的传奇故事,速读全文,四人小组用“接龙”的方式概括这个故事。(提示:四句话把握记叙要素。)

  生1:老头子护送两个小女孩过敌人的封锁线。

  生2:由于过于自信,大女孩挂花了。

  生3:老头子心里感到懊丧,发誓叫敌人十个人流血。

  生4:老头子手无寸铁,智歼鬼子为孩子报了仇。

  三、析读:赏析人物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哪一点?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自信。

  生2:“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生3:“举起镐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对敌人恨之入骨。

  生4:事先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钩──机智、聪明。

  生5:像个没事人,早出晚归,悠闲的心情撑着船──勇敢、身怀绝技、乐观。

  师:老头子这个无名英雄,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就奇在他自信而有自尊的性格,奇就奇在他悠闲而又乐观的情绪。

  四、品读:感悟主题

  师:老人有没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过于自信自尊“不怕,洗一洗吧。不怕,他打不着我们。”太自以为是。

  生2:爱逞能,打鬼子还要二菱跟着来看热闹。

  生3:爱面子,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师:从中,你还能读出别的吗?

  生1:我认为大菱受伤不是老头子的自以为是造成的。“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柔和地说,“柔和”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们的喜欢和爱

  生2:我认为,他的过于自尊自信,正是体现了他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1:坚毅刚强的老人。

  生2:是一位把对孩子的慈祥和爱深埋心底的老人。

  生3: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老人。

  生4:是一位有高度责任心的老人。

  师:老头子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美、人性美、有立体感、多面性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他的过于自尊自信丝毫不会成为我们不喜欢他的理由,反而更促使我们喜欢这位传奇英雄。

  五、集读:积累语言

  师: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美好达到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此他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好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

  请在文中找出写景语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生1:“看见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写出小船的轻快敏捷,也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象征斗争的胜利,英雄凯旋而归。

  师:孙犁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采取武戏文唱,以明媚如画的风光来烘托老人的传奇英雄形象。

《芦花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六十的老人,整天神出鬼没地穿越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手无寸铁的他,还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今天,我们就走进《芦花荡》,去结识这位传奇英雄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

  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交流家庭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二、品读课文,探美语言

  1.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2.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用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的顺序。

  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

  3.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研读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讨论:这篇小说除了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外,这篇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在情节上,课文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四、拓展延伸

  xxx

《芦花荡》教学设计5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任务。

  二、检查预*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

  2.展示探究学*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六、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七、课堂小结

  xxx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8)

——《芦花荡》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芦花荡》读书笔记1

  在读《芦花荡》的`时候,会发现老头子很自信和自尊,并且他驾驶船的技术的高超。可是他太自信了,才使得里面两个女孩中的大女孩子受伤了。老头子是一个将*六十岁的人,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异常精神,有一对深陷明亮的眼睛。

  老头子在文章里说:“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并且不带一枝。”他还对别人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那里说明了老头子技术高超,对自我十分自信,没有把敌人当回事……

  文章里写:“那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那里突出了老头子想的计划很周全,让日本鬼子们放松了警惕,好让日本人中他的陷阱。

  最终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那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头子对日本人的痛恨,把他们脑袋比成顽固的老玉米。想打死他们。

  我们要学*老头子,学*他的精神。

《芦花荡》读书笔记2

  《芦花荡》这篇战争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老爷爷护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队。途中,大菱**本鬼子的枪打伤了,老爷爷很悲痛,他对这两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爷爷为大菱去找日本鬼子报仇,他打了胜仗。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个老爷爷是一位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尊与自信;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动作描述、神态描述、语言描述、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上这些写法更加形象的写出了老爷爷对敌人的痛恨。

  在充满诗请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爷爷,整天自如的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军感到欢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

  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爱憎分明,英勇机智,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看看老爷爷,想想我自我,差距太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会想要放弃。有一次,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不耐烦地说:"到了没有啊?那么久。"又走了一会儿,我说:"怎样那么远?不爬了!不爬了!"看了这篇故事后,我感到十分惭愧。有时候,我放学回家,看到一条小狗,虽然很可爱,但我被吓得心惊肉跳,心里一点都不安宁,一向"怦怦"地跳着。

  但《芦花荡》里的老爷爷应对敌人时很自信,并不怕敌人。而我在应对一条小狗都怕得腿脚直哆嗦。假如我就是故事中的老爷爷,当我应对敌人时我会怎样样呢?是投降,还是鼓起勇气跟敌人对抗。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会毅然决然地跟敌人对抗。

  我要向老爷爷学*,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芦花荡》读书笔记3

  一个十__岁的老人,经常穿着一条蓝色的短裤,手里拿着一枚竹篙,站在一艘和他单独生活的船上。他肉不多,瘦得像只老鱼鹰。他留着短而浓密的灰色胡子,眼睛异常锐利。

  在战争年代,男女老少都在灵巧地与敌人作战。这个不知名的老头一枪没用,却让一群日本鬼子踹了一脚,往西边去了。

  他很自信。他不慌不忙地抱着小船,在夜间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芦苇丛中给队伍送米、油、盐,有时还从远处带一两个干部来。他对芦苇塘的负责同志说:“你们什么都靠我,我什么都靠供水能力。”他悠闲地穿梭在密集的炮火中,没有一颗子弹碰到过他的手指。

  他有温柔。护送两个漂亮女孩到芦苇塘的时候,话语里充满了即将溢出的善意。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没事,安心睡觉,去芦苇塘,吃米饭和鱼。”他真诚地称赞那个洗脸的小女孩:“好帅的孩子!”

  他自尊心很强。把女孩带进芦苇塘,让大岭挂电话,她觉得见谁都丢人。本来大凌吊花是敌人的子弹,他没有打,但是他觉得好愧疚好自责,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着利用凶神恶煞的贪婪,在船头放一束芬芳聪慧的莲花,从容不迫的吃着莲花,引诱敌人中了埋伏。

  他很勇敢,独自面对许多魔鬼。他灵巧地划着船,撑起扁担,让船转了一圈,假装措手不及,让鬼子毫无防备地“勾住”。

  他有仇恨,大凌受伤时,他下了一张罚单:“他们伤害了你,流了这么多血。明天我要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位勇敢的英雄韩用第二天的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承诺!

  他自信,自尊,温柔可恨,机智勇敢。他是一只在火中悠闲自在飞翔的鱼鹰。

  这个鱼鹰就是孙俪《芦花荡》里的老人。

《芦花荡》读书笔记4

  “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竟像一个没事人”是他的英雄气概。“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的他却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他,在抗日战争中凭借这自我薄弱的力量保护着家乡,保护着芦花荡!

  一个年*60岁的老头子,有着短短的花白胡子和晒得干黑的脸。即使这样,他还是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由的穿梭。按常理说,他应当到后方过着普通人的该有的生活,让我吃惊的是他却像青壮年一样,英勇善战,无所畏惧,浑身有着想打死小日本鬼子的劲儿。

  他有着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憎分明的精神。他对素不相识的大菱二菱十分亲切,但因为自我的一时大意让大菱受了伤。他斩钉截铁地对女孩们说:“他们打伤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头子对女孩们十分亲切,却对冷酷无情的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张他的意识中:*人才是白洋淀真真正正的主人,那里容不得其他人在这片土地上撒野!

  他有着强烈的自信心。每一次执行任务,他都不带一枪一炮。他坚信自我有丰富的对敌经验和水上本领。但同样是因为这些,使自我过于自信,放松了警惕。在这次护送女孩进部队的任务中让大菱受了伤。“我没脸见人”,一句简单而真切的话,说出了他对大菱的愧疚。

  鱼香、米香、荷花的香,编织着芦花荡的靓丽风景;像要滴落下来的星,白绸子似的水鸟,迎风飘撒的紫色芦花,这是芦花荡的色彩。这份美丽与娴静是属于*人的,不是外人能够肆意剥夺的。孙犁的《芦花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特记忆。孙犁笔下的老头子是个没有豪言壮语的英雄,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是那么的机智勇敢!在此之前,我一向认为战争仅有残酷与血腥,是不会像芦花荡这样的如诗如画,是芦花荡改变了我对战争的看法。

  老头子他虽然过于自信,但我觉得他是个真英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芦花荡》读书笔记5

  芦花荡本不缺少优美的风月,但战争让人们忘记了注视身边的美景。《芦花荡》用轻巧的笔勾勒着清新的战争生活,淡化战争,制造轻松。这篇文章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战争画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战争的印象,让人们有了另一种战争感受。这也就是孙梨要做的,而他也确实做得很好。

  故事发生在抗战的岁月里,当然少不了战争的痕迹。只不过作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芦花荡的“景”上,写出了景的诗意,创造了诗意的心灵。

  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更是描写战争史的一篇杰作。它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给了读者全新的抗日感受,用美丽的心灵描写了美丽独特的芦花荡,给了读者一个美的心灵体验。全文充满香气:米香、鱼香、荷花香、莲蓬香;编织着芦花荡的斑斓色彩:朦胧的星、皎洁的月色、红日、白清的淀水、白绸子的水鸟、碧绿的荷花、蓝天、紫色的芦花。这是美丽的家园,这份美丽应该属于芦花荡的人民,属于*人,是谁也无法剥夺去的,这份美丽带着对敌人的憎恨,带着对革命人民的歌颂。


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9)

——芦花荡教学反思汇总10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 1

  有人可能会说,“对话有什么新鲜!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只是问答而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对话,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知识的重新建构。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为对话搭建最佳*台,先为对话创设体验的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从而与文字进行最为亲密的接触。

  在《芦花荡》的教学中,为了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不得。

  又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学生的回答无不证明,由情境带来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时,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为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学生的学*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这时,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不断地在对话中“寻找自我”。

  芦花荡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小组自主交流预*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小组自主交流预*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4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小组讨论,自主交流成果,我再加以评点。

  全班讨论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中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所以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因为学生*惯了,反正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个别的精彩的师生互动,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5

  1、《芦花荡》,是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对文本体裁还是文章题材,均对学生带来审视的障碍。因此,在设计此方案时,我采用了“合理舍弃,重点突破”的原则,对作者、时代背景和小说的基本常识做了较为细致准备和分析、调动,以起到为小说铺路,为以后(小说教学)奠基的作用。

  2、在对文本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常规问题上,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以线穿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片讨论、交流,“把问题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

  3、特别注意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学和影视、音乐诸艺术的交融汇合,将影视、音乐引进课堂,既增强了课堂的美感,又陶冶了学生的音乐情操和爱国情操,让学生开了“天目”。

  4、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同学们分成两组在课前网上查阅关于作者、小说、抗战影视及音乐作品,将其上传至360云盘,实施资源共享,丰富课外知识和阅读容量。

  5、在第四、五环节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开放和创新,让学生见识“大语文教学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 6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

  芦花荡教学反思 7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进行,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概括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二、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言,并说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英雄性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学小说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题,并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

  芦花荡教学反思 8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一、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二、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下面是赏析精彩片断: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三、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方法。(我们应重视学*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芦花荡教学反思 9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芦花荡教学反思 10

  首先对于这篇课文的整体把握:虽然我们语文组就这篇文章进行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对于知识也进行了整合,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对于整篇文章不能够融会贯通,纵横开阖,前后出现断层的现象,说明了对于课文,以及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本篇文章的学*目标,学*要点一是学*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二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三是体会小说的风格.然后设置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起来才会有所收获,否则无目的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学*的快乐与学*的成功。其次对于本文的教学设置:我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操作的,先是导入,由战争的残酷,引入到祖国的美丽,再引入为了维护,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老头子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接着完成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安排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不断的进行检测,完成这个任务后,就进入了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复述故事,采用“谁做了什么事?"的句式说话,在这个环节里,先是让同学们互相说,然后在班上说,说完后进行点评,看看哪个同学讲得好,讲得到位。看谁注意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完成这个任务耗时比较多,接下来进入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分析人物语言,本篇文章大约四千多字,但是语言占了很大的篇幅,所以语言描写在本文中是个最大的特色,也是需要好好把握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