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语文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语文教案

芦花荡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一、二、三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第 三 课 时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后记:学生对“老头子”的诱敌杀敌理解得透彻;但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描写的理解要引导。

芦花荡语文教案2

  【教材解读】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战争这一主题相联,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课就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他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设计理念】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能力的培养:

  这篇讲读课文,我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强化速读法的运用:

  故事比较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精读、详读。

  3、强化学科链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画一画感兴趣的情节或老头子的人物素描。

  4、强化合作探究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特征;

  4、能动手画一幅有关课文的素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

  2、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

  预*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播放《小兵张嘎》影片中,他跳进一片长满芦苇的河塘中的片断。

  同学们,当你看到上面这幅熟悉的画面时,你是否想起了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呢?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清出生疏的字词,并弄懂它。

  2、让学生结合课前预*,走*作者。

  (可让几位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已经弄懂了的字词或说出有关作者的介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苇塘里的歌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学生阅读本文后,说出应把握哪些要素。(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互动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情节,全班交流。(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个情节: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女孩到苇塘;第二天痛打日本兵。

  互动3:请同学复述最喜欢的情节,师生共同点评。

  互动4:说一说老英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评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⑶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互动5: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用自己的手来素描老头子的形象,也可以素描文中所喜欢的情节。

  3、学*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延伸作业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把你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教后记】

  讲完本节课后,感觉到学生对于这样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带着浓浓的兴趣来学*,课堂氛围很积极,爱国热情高涨,民族精神得到了张扬!作业的完成比较出色,同学们了解到的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也有丰富,例如闻一多、李时珍、陈细怪学生的素描也很不错。(附学生素描作品一张。)

芦花荡语文教案3

  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重点:

  目标2、3

  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 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

  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 描写,我看到了一位 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

  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说得真不错,这是从动作方面来写的,体现老头子“敏锐机智”“自尊”。)

  ④”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哦,这位同学读得可真好!把老头子那种愧疚、难过的心情读得绘声绘色。请同学们也来用心读一遍。

  总结归纳:随着同学们精彩地回答,老头子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了!他是一位瘦而有精神,自信自尊,动作敏捷的老人。

  四、立足情节品传奇

  过渡:这位干瘦得老人,年*六十,应该在家养老了,可孙犁笔下这位老人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演绎着一次又一次的传奇。

  1、请同学们找一下,这篇小说的哪些情节富有传奇性?用“老英雄奇在

  ”这样的句式来述说传奇!

  答案示例:老英雄“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老英雄“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特别有精神。

  老英雄“奇”在:他没有一支枪,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老英雄“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悠闲地撑船出入。

  老英雄“奇”在:在白洋淀迷宫似地水道上,自由行进。

  过渡与总结:老头子的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那么老师想再问一句:这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会演绎传奇?

  在被压迫中激发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在战争中练就出的智勇双全的本领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五、联系背景悟精神

  生活在和*年代的我们,难以想像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民过着怎样一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但历史却清晰地让我们记住了这些曾在抗战中奋不顾身的有名或无名英雄!他们是正义的象征,和*的缔造者!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同学们,努力学*吧,做个新时期的英雄,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学*,报效祖国!

  六、满怀敬意写英雄

  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动笔来写写你心中的故事,以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芦花荡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目标

  (二)检查预*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语文教案5

  【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感受其爱国情怀。

  【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预*形成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吆喝()蹿()提防()仄歪()

  飒飒()张皇失措()白洋淀()竹篙()悠闲()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悠闲:

  张皇失措:月明风清:

  三、复述故事,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高潮、结局)

  四、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作出标记

  五有关战争题材的传奇英雄人物故事或歌曲,说或唱给大家听听。

  【预*困惑】预*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下来吧:

  【自主学*】

  一、“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多方面,请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因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句式说一段话,写出你心中的“老英雄。

  二、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跳读课文,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描写的段落,细细品味,然后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合作展示】

  一、深层探究: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请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二、思想交流:作者着力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三、篇小说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环境描写却富有诗情画意,请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妙处。

  【检测反馈】试试吧,你一定能行!

  一、填空。《芦花荡》是________(作者)的著名短篇小说。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芦花荡》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___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________感到快乐,让________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_____

  二、阅读课文1—8自然节做下面的题。

  1、第一段文字是描写,其作用是: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运用了什么手法?“钻”改为“长”好吗,为什么?

  3、课文中第4自然节是老头子的外貌描写,有人说这形象地刻画了他的特点,试对之作简要分析。

  4、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5、“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从这歌声可以看出苇塘里的抗日队伍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芦花荡语文教案6

  学*目标:

  1.学*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基本描写手法。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了解人物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结合白洋淀图片和抗日战争图片)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1.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1936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前及**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4.根据小说的情节特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芦花荡语文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芦花荡语文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芦花荡教案 (菁华6篇)

芦花荡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2、学*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感知人物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调动情感:

  1、放映一段《双枪老太婆》影片,让学生观看。

  2、谈谈对片中英雄人物——老太婆的认识。

  3、导入,今天,我们看看发生在荷花淀里的一个故事,认识一位老人。

  二、初始文本、粗识人物

  听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2、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生:勇敢、自信、智慧、有责任心……

  三、走进文本、评析人物

  1、 请浏览文章,请看一看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

  生: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过于”怎么理解?生:过分、过了头……

  师:自信过分会怎样?自尊过分会怎样?

  2、 围绕“不怕”理解“过于自信”。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老人不论什么情况总是“不怕”,因为他的过于勇敢和自信导致护送任务没有完成。

  3、 抓住心理理解“过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师:这些老人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人的什么心理?

  生:自责、痛苦、愧疚……

  师:谁能读出老人这时的心理?生:在下面试读。

  师:你觉得要把那几个地方读好才能读出味。

  生:“反倒……、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此生试读。

  师:如果在“反倒……”后加上叹词“唉”,在“怎么张嘴说话?”后加上叹词“唉”后你再读读。生试读,生齐读。

  老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偶然出了差错,内心非常痛苦和愧疚,这是他质朴与真诚的一面。他的工作失误,自己内疚,两个女孩子又埋怨他,不信任他。他又是怎样找回了自尊?(独自复仇)

  总结: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形象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老人的功劳与过失都体现在这一点上。小说既写了老人性格的优势,也写了性格的缺陷,这样的艺术形象才会真是可感,丰满生动,光彩照人。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路军战士,而是白洋淀地区的普通百姓,这样写才贴*生活。

  四、美点追踪、品人悟情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要求: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敌人封锁严密,气氛阴森恐怖。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此句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一种抗争的力量。(抓住关键词“狠狠”去理解。)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飒飒的风给人有些凉意,此时风凉就是心的凉。选取风写是切合当时老人心境的。衬托老头子悲凉沮丧的心情。(联系上下文内容去理解。)

  “一轮红日当头,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此句与人物的心情无关,为下文鬼子们来洗澡买下了伏笔。在这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可以看出老头子当时不慌张,心里*静。环境的*静也使鬼子不起疑心。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衬托老人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五、走出文本、总结全文

  这就是《芦花荡》,也包括“白洋淀记事之二”中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所带给我们的感受——美而坚韧,这就是白洋淀水滋养的作家孙犁的创作风格,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亘古不灭的天性!

芦花荡教案2

  【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感受其爱国情怀。

  【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预*形成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吆喝()蹿()提防()仄歪()

  飒飒()张皇失措()白洋淀()竹篙()悠闲()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悠闲:

  张皇失措:月明风清:

  三、复述故事,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2、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高潮、结局)

  四、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作出标记

  五有关战争题材的传奇英雄人物故事或歌曲,说或唱给大家听听。

  【预*困惑】

  预*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疑难,请记下来吧:

  【自主学*】

  一、“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性格表现在多方面,请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因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句式说一段话,写出你心中的“老英雄。

  二、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跳读课文,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描写的段落,细细品味,然后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合作展示】

  一、深层探究:小说中的“老头子”是位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请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二、思想交流:作者着力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三、篇小说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环境描写却富有诗情画意,请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妙处。

  【检测反馈】

  试试吧,你一定能行!

  一、填空。《芦花荡》是________(作者)的著名短篇小说。这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______。《芦花荡》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___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________感到快乐,让________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_____

  二、阅读课文1—8自然节做下面的题。

  1、第一段文字是描写,其作用是: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运用了什么手法?“钻”改为“长”好吗,为什么?

  3、课文中第4自然节是老头子的外貌描写,有人说这形象地刻画了他的特点,试对之作简要分析。

  4、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5、“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从这歌声可以看出苇塘里的抗日队伍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芦花荡教案3

  训练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学*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步骤:

  一课时

  1、导入

  年*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

  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 检查预*(正音、解词)

  浸 提防 尖利 悠闲 疟yo子

  疟疾 寒噤n 蹿un 仄歪 飒飒 挂花

  泅i’水 转弯抹角 吆喝yo 张皇失措 央告

  4、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

  (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⑵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老头子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5、复述故事情节

  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要求: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语言简洁

  二课时

  1、分析人物性格

  【讨论】:

  ⑴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

  爱国 老当益壮

  过于自信、自尊(如何理解“过于”?)

  爱憎分明

  智勇双全

  ⑵本文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护送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惊心动魄)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六十

  复仇 不带枪 消灭十几个鬼子

  (酣畅淋漓) 孤身一人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

  本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却没有凄惨压抑之感,而是感到白洋淀风光如诗如画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由谈】

  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

  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稻米和肥鱼的香味”,“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写战斗也不忘“水草轻轻地浮动”“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

  (指导阅读课文第一段)

  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情与景都饱含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3、课堂练*

  ① 补写——课后“研讨与练*”第一、二题

  ② 辨词练*(例句见课文)

  阴森、 遮盖、

  阴惨、 遮掩、

  4、课后作业

  仿写——课后“研讨与练*”第三题

芦花荡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代抗日战争、**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预*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作业练*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3、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附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体味老头子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如画的语言,要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生品味的教学效果。

芦花荡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理解“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并学会应用。

  ②.了解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

  ①.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②.细细品味景物描写的好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养成阅读*惯,提高阅读效率。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重温革命歌曲,情回战场:

  播放《洪湖赤卫队》歌曲,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其实,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除了红洪湖赤卫队外,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的故事,有一位年*六十岁的老人照理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就随着孙犁一起走进《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的故事吧。

  二、解题:

  1、了解作者,熟知写作背景: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县人。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在冀中地区,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赞颂他们乐观的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如《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建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哥》。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写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的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他的语言口语化,简洁凝练,富于诗情画意,月光似的轻灵,行云似的明快,流水似的清新,体现小说抒情的调子。

  2、知识小卡片:

  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三、解字说词,相互补充: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苇塘(wěi)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仄歪(zè)飒飒(sà)穿梭(suō)泅(qiú)

  2、掌握重点词汇。

  蹿: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倾斜、歪斜。

  编算:方言。这里是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是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好。

  四、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概述文章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

  明确: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决定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为女孩报了仇。

  2、用两句话分别概括小说的两个重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五、精读课文,评析人物:

  1、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老头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的英勇的交通员。他的爱国热情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抗战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眼皮下的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着高超的“水上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表现在“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的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闲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让她们安心睡一觉。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始终是非常自信、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③.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对受伤的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可见,老头子是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④.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他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敌人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野兽。就这样,他用计谋很轻松地为大菱报了仇。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也知道老头子是一位具有传奇性的老英雄的人物。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热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文中描写老头子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突出其性格特征。

  2、以《谁不说俺家乡美》为题,以文中景物描写为蓝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要求:两个片段任选其一,300字左右。

芦花荡教案6

  学*目标:

  1.学*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基本描写手法。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了解人物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结合白洋淀图片和抗日战争图片)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1.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1936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前及**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4.根据小说的情节特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芦花荡语文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芦花荡语文教案实用十份

  芦花荡语文教案 1

  【教材解读】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战争这一主题相联,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课就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他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设计理念】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能力的培养:

  这篇讲读课文,我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强化速读法的运用:

  故事比较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精读、详读。

  3、强化学科链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画一画感兴趣的情节或老头子的人物素描。

  4、强化合作探究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特征;

  4、能动手画一幅有关课文的素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

  2、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

  预*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播放《小兵张嘎》影片中,他跳进一片长满芦苇的河塘中的片断。

  同学们,当你看到上面这幅熟悉的画面时,你是否想起了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呢?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清出生疏的字词,并弄懂它。

  2、让学生结合课前预*,走*作者。

  (可让几位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已经弄懂了的字词或说出有关作者的介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苇塘里的歌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学生阅读本文后,说出应把握哪些要素。(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互动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情节,全班交流。(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个情节: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女孩到苇塘;第二天痛打日本兵。

  互动3:请同学复述最喜欢的情节,师生共同点评。

  互动4:说一说老英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评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⑶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互动5: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用自己的手来素描老头子的形象,也可以素描文中所喜欢的情节。

  3、学*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延伸作业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把你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教后记】

  讲完本节课后,感觉到学生对于这样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带着浓浓的兴趣来学*,课堂氛围很积极,爱国热情高涨,民族精神得到了张扬!作业的完成比较出色,同学们了解到的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也有丰富,例如闻一多、李时珍、陈细怪学生的素描也很不错。(附学生素描作品一张。)

  芦花荡语文教案 2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芦花荡》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体现体裁特点,按照小说三要素的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品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救亡图存,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传奇的故事。比如发生在我们齐鲁大地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谁还能举出另外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来呢?

  生(七嘴八舌):小兵张嘎的故事……吉鸿昌的故事……马本斋的故事……地道战……地雷战……

  师:呵,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小脑袋瓜里这样的“货”还不少,大部分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的吧?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原上的一个故事。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课本第11页。

  (教师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结合注释简介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们就要按照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学*,谁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思考片刻):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不错。学过的知识基本能掌握。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学*这篇文章要完成哪些任务。

  (投影显示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会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梗概;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师:这篇文章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可能提高速度,读完后按照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学生读课文,老师投影出示问题:

  1、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和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能表现出来?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0分钟后)

  师:我们首先撇开问题,自由地发表一下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整体谈,也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勾画的要点来谈。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里面的景物描写,比如这一句:“月明风清的晚上……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2:我觉得文中的老头子很勇敢,也很有心眼儿,他能很巧妙地把鬼子骗到他埋有鱼钩的地方去……

  师:“勇敢”和“巧妙”这两个词儿用得好,但“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太恰当,能否改个词?

  生2:“引”行吗?

  师:好!就用“引”。再者,你说他“很有心眼儿”,是坏心眼吗?(学生笑)

  生2:不是。

  师:那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比较适合些?

  生2:机智吧。

  师:不错,很准确。其他同学继续发表意见。

  生3:我认为结尾写得不错,很像一个电视的镜头。

  ……

  ……

  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可见刚才读得很认真。读书就是要这样,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教辅资料上说的再好,那是人家的,只有自己思考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我们按照屏幕上的顺序,从第2题开始,展示一下刚才阅读的成果。

  生:我说第2题。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白洋淀的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很好。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交代得都很清楚。

  生:本文的主人公是那位六十岁的不知名的老头子。人物刻画的方法基本上都用到了,有外貌描写,有语言描写,有神态描写……

  师: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

  生:还应该有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

  师:这些描写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吗?

  生:外貌描写在第4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通过这些描写,概括一下老头子给你的印象。

  生1:很精神。

  生2:很有气势。

  生3:老当益壮。

  师:好。“老当益壮”这个词概括得好。恰当地形容出了老头子的精神风貌。

  生:语言描写有……

  生:行动描写有……

  生:心理描写有……

  生:神态描写有……

  (老师根据学生所找出的内容,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引导并概括)

  师: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那老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生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请具体谈一谈。

  生1:他有高超的水上本领,而且老当益壮,所以很自信;当大女孩子挂了花后,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表现他很“自尊”。

  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仅仅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吗?

  生2: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他自信得过了头,才导致大女孩子受了伤。

  师:说得有理。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本篇小说的情节发展,无不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有关系。试想,假如,他不过于“自信”,女孩子就不会受伤,就不会引出他“痛打鬼子”的情节,同学们说对吗?

  生:对。

  师:他的性格仅仅是这么一句吗?有时候课文并不直接告诉我们,还需要我们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下面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看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

  生1:老头子的爱国抗日的热情高涨。他工作范围很广,但他什么要求也不提。

  生2:他爱憎分明。对自己人,比如说两个女孩子,他无限疼爱,但对敌人,他则满腔仇恨,文中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生3:我觉得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智勇双全。他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然后痛打了鬼子。

  师:很不错。如果我们把那句“过于自信和自尊”和同学们刚才归纳的这些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主人公的性格,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英雄的形象了。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小说作者并不单纯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塑造人物的,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到了我们的第5个题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主要是反映我们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生2:连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这么厉害,日本鬼子迟早要完蛋的。(学生笑)

  师:是啊,作者不说老头子姓氏名谁,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白洋淀上,像老头子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青壮年了,他用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三、再读,品味语言。

  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

  生1:“敌人”和“炮楼”两个词,写出了白洋淀的环境和严峻的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和自然环境的优美。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却有“敌人”的监视和阴森森的“炮楼”,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好。

  师:那么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色彩吗?

  生1:作者虽然没说,但他肯定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非常愤恨日本鬼子。

  师:对,就是这样。哪位同学继续谈。

  生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出了白洋淀人民不屈服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生3:文章的倒数第2段,作者写到“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景物描写,我觉得它烘托了老头子在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和自豪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小说的三要素中,有时候“环境”描写虽然不如人物和情节着墨多,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它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学*。课下,请同学们动笔仿写几句,写写我们这儿的美景。

  师:其实,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决不仅仅是这些,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出几处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品味一下语言。

  生1:我要分析的是第一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深夜里水鸟才敢出来,白天都藏到窝里躲避炮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正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生2:“敌人监视着芦花荡”这句话值得品味。他们自己进不了芦花荡,但是想用这种方法困死抗日的军民。

  生3:“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敌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里面的人有吃有喝,根本困不死。这说明了我们的智慧。

  ……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可见学得很认真。这篇文章作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孙犁先生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课外,同学们可以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更全面地了解孙犁的作品。

  四、总结反馈,收束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了孙犁先生的名篇《芦花荡》,通过这节课的学*,一定有不少收获,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所得。

  生1: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作者也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生2:老头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智勇双全,有强烈的抗日的爱国热情,是白洋淀人民的优秀代表。

  生3: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起到了渲染故事的气氛的作用。

  生4:还起到了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对了,刚才老师还讲到它能加强抒情的韵味。

  生5:学*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反复读,细细品味语言,并要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

  ……

  师:不错,收获挺多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这节课学*的仅仅是一篇文章,远不是作家的全貌。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这样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要知道,读书,是要占领制高点的。

  好,下课!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芦花荡》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芦花荡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目标

  (二)检查预*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语文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㈥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说明: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芦花荡语文教案 5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任务。

  二、检查预*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

  2.展示探究学*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六、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七、课堂小结,推荐阅读《荷花淀》

  芦花荡语文教案 6

  【教学目的】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二、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三、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四、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五、作业: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语文教案 7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1、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9、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芦花荡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理解“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并学会应用

  ②.了解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

  ①.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②.细细品味景物描写的好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养成阅读*惯,提高阅读效率。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重温革命歌曲,情回战场:

  播放《洪湖赤卫队》歌曲,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其实,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除了红洪湖赤卫队外,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的故事,有一位年*六十岁的老人照理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是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就随着孙犁一起走进《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的故事吧。

  二、解题:

  1、了解作者,熟知写作背景: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县人。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在冀中地区,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赞颂他们乐观的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如《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建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哥》。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写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的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他的语言口语化,简洁凝练,富于诗情画意,月光似的轻灵,行云似的明快,流水似的清新,体现小说抒情的调子。

  2、知识小卡片:

  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三、解字说词,相互补充: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苇塘(wěi)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仄歪(zè)飒飒(sà)穿梭(suō)泅(qiú)

  2、掌握重点词汇。

  蹿:向上或向前跳。

  仄歪:倾斜、歪斜。

  编算:方言。这里是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是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好。

  四、速读课文,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概述文章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

  明确: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决定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为女孩报了仇。

  2、用两句话分别概括小说的两个重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五、精读课文,评析人物:

  1、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概括“老头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的英勇的交通员。他的爱国热情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抗战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眼皮下的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着高超的“水上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表现在“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的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闲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让她们安心睡一觉。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始终是非常自信、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③.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他对受伤的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可见,老头子是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④.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他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敌人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野兽。就这样,他用计谋很轻松地为大菱报了仇。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了解了故事情节,也知道老头子是一位具有传奇性的老英雄的人物。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热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文中描写老头子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突出其性格特征。

  2、以《谁不说俺家乡美》为题,以文中景物描写为蓝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景物。

  要求:两个片段任选其一,300字左右。

  芦花荡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 学*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 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理清文章脉络;

  2、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 探讨“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一、导入

  二、阅读文本,思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老头子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由于他的大意,大菱受了伤,第二天老人赤手空拳诱杀鬼子报仇。

  三、默读课文,思考:

  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其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2、“过于自信和自尊”是什么意思?

  明确:既自信和自尊过了头,又非常自信自尊。

  3、 文章是如何刻画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过于自尊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圈画。

  明确: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地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对她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里看出他因为胆子大,所以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鬼子的探照灯照过来的时候,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实际照见了,这里也看出他太自信了。

  大菱挂了花,他没有看到,还在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个老头子太自负了,太大意了。

  老头子过于自尊的地方呢?

  明确:当大菱受伤后,老头子浑身无力,“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心理很是愧疚,感到没面子,心理想到: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日夸下海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4、 为了挽回面子,老头子是怎么做的?

  明确:他用莲蓬引诱鬼子,然后把他们引到渔民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勾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就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

  明确: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挽回了老头子的自尊。

  6、“过于自信和自尊”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老英雄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的发展,老英雄的功过,都源于“过于自信和自尊”。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提防(dī fɑng)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 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完成课后学*建议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一、朗读课文55段-63段,思考:

  1、老头子为什么能够痛打十几个鬼子,取得个人战斗的胜利?难道仅仅因为“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手里忙着剥莲蓬?

  明确:不是,老头子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手里忙着剥莲蓬,其实是引诱鬼子。他成功的因素有:

  先在水中设下埋伏

  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用莲蓬引诱鬼子;

  划船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区域;

  诱敌上钩;

  举篙敲打敌人的脑袋。

  小结:老头子的成功靠的是他的智勇双全。

  在作者的笔下,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

  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作者在轻描淡写中,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英雄。

  2、老头子除了过于自信和自尊以及智勇双全外,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依据何在?

  明确:

  (1)爱国抗日,老头子将*六十岁了,虽然“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2)爱憎分明。对同胞姐妹充满挚爱,对敌人满怀仇恨。

  3、老头子真是老英雄,上述都是正面刻画其英雄行为,请问文中有没有从侧面刻画其英雄行为的?

  明确:(1)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2)“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这些侧面写出老英雄工作业绩出色,将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工作完成的很好。

  (3)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然而第二天中午老英雄的表现却是智勇双全。

  4、老头子如此英雄,已经具有传奇色彩了,请问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明确: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用二菱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

  5、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朗读、交流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

  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⑵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⑶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⑷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⑸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⑹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⑺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二、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学*建议阅读积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小组自主交流预*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语文教案 10

  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重点:

  目标2、3

  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 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

  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 描写,我看到了一位 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 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 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

  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说得真不错,这是从动作方面来写的,体现老头子“敏锐机智”“自尊”。)

  ④”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哦,这位同学读得可真好!把老头子那种愧疚、难过的心情读得绘声绘色。请同学们也来用心读一遍。

   总结归纳:随着同学们精彩地回答,老头子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了!他是一位瘦而有 精神,自信自尊,动作敏捷的老人。

  四、立足情节品传奇

  过渡:这位干瘦得老人,年*六十,应该在家养老了,可孙犁笔下这位老人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演绎着一次又一次的传奇。

  1、请同学们找一下,这 篇小说的哪些情节富有传奇性?用“老英雄奇在

  ”这样的句式来述说传奇!

  答案示例:老英雄“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老英雄“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特别有 精神。

  老英雄“奇”在:他没有一支枪,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老英雄“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悠闲地撑船出入。

  老英雄“奇”在:在白洋淀迷宫似地水道上,自由行进。

  过渡与 总结:老头子的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那么老师想再问一句:这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会演绎传奇?

  在被压迫中激发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在战争中练就出的智勇双全的本领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五、联系背景悟 精神

  生活在和*年代的我们,难以想像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民过着怎样一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但历史却清晰地让我们记住了这些曾在抗战中奋不顾身的有名或无名英雄!他们是正义的象征,和*的缔造者!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同学们,努力学*吧,做个新时期的英雄,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学*,报效祖国!

  六、满怀敬意写英雄

  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动笔来写写你心中的故事,以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芦花荡语文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 (菁华3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英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几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静却又十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人民的爱国热情,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3、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5、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语文学*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6、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芦花荡语文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芦花荡》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1

  学*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过程:

  课前交流(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我们初二( )班同学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之旅。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

  (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

  师:真不错,同学们的想象使美丽的芦花荡更添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孙犁笔下抗战时期的这一片芦花荡,来认识一位*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学*目标:

  通过阅读、思考、研讨,能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概括故事,整体感知

  (投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板书学生不会读的字。

  可能有:竹篙 疟子 飒飒

  师:这位*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文中称他为“老头子”。那好,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告诉同学们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点评。

  师: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复述故事情节时,就应该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四、赏析人物,深入研读

  师:讲完老人的故事,你觉得这位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投影:议一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一般只分析到老人的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等,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老人性格的另一面。

  师:老人身上就没有让大家不喜欢的地方?

  (学生思考、分析、交流)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师小结:课文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作家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使他身上具有一种立体美(板书)

  同时,这个人物想象并不是完美无缺、高大全;他也有疏忽、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会自责、懊悔、内疚……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真实、可爱的人,具有一种真实美。(板书)

  五:角色体验,说出所想

  师:这样一位率真而又个性鲜明的老人,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二菱,你亲眼目睹了老人的英雄行为,你会怎么想呢?把你心中所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投影:说一说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引导两生交流、点评

  六、品味景物,适当延伸

  师:老人的形象无处不折射出可贵的人性之美,但我要说:芦花荡美丽景色的映衬使老人的形象更美。你们同意老师的这个观点吗?

  投影:品一品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此时投影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风格

  七、课堂小结,拓展熏陶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

  投影:结束语。

  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同学们,老师们,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这些英雄吧!

《芦花荡》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芦花荡优美景色,老师激情导入:在辽阔的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2、师生诵读。再次感受芦花荡的魅力。

  二、课文探究。

  1、自由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并思考下列问题。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

  发生了哪些事?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师生讨论后小结: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3、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结论: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人物描写艺术探究

  三、课时总结。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四、课后思考: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本站有专文论述,此处可直接引用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读与练*。

  ②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芦花荡》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要求学生阅读了战争题材的作品后,能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芦花荡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借鉴的。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少数生词学生自学即可解决,不过篇幅较长,可能阅读速度方面会受到影响,好在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感悟,相信学生可以了解到“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民族英雄的性格,可以通过诗化的语言感受到芦花荡环境的优美,看到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与假恶丑的表现,从而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学*本文的描写,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理念】

  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语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复述课文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2、难点: 体会英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过程】

  一、品读全文: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1、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内容富有传奇色彩?

  2、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

  提问,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如下:

  1、内容: 年*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了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是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二、品味语言,欣赏诗情画意的美景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2、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四人小组讨论。

  3、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教师示例:欣赏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例,小组讨论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如:

  ⑴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⑵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三、研读重点:感悟老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

  精读文章的55~63段,问题如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的内容。

  2、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老英雄的智勇双全?

  3、第55段、第63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妙处?

  学生讨论要点如下:

  1、老头子智斗敌人,讨挥血债,为大菱报了仇,找回了自尊。

  2、这一问题主要抓住老头子的行动回答。

  (见文中,要求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3、第55段渲染一种神秘气氛。第62段用美景来渲染老头子内心的快慰。

  四、小结

  孙犁在文中运用诗化的语言,描写了芦苇荡美丽的景色,创造了美的意境,让我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不得不痛恨破坏美的日本鬼子,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老英雄的壮举,不得不相信*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作业

  1、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2、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3、学*本文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写自己身边的一个人,字数200字左右。

《芦花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核心的理解。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二、分析课文

  1、整体把握:

  ⑴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⑵环境:

  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⑶情节: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⑷主旨:

  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2、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3、小结课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分析第一段:

  ⑴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⑵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②“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③“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2、分析老头子形象:

  ⑴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下神出鬼没的特点。)

  ⑵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①肖像描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②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度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③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④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⑤“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⑥“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1、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⑴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⑵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⑶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⑷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2、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⑴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⑵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动作描写,真实的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⑶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表现出女孩的勇敢。

  ⑷在大女孩受伤之后,作者是如何来刻画老头子的形象的?

  ①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的心情,语言描写表现老人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自尊的性格。

  ②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过于自尊的特点。

  ③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④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过于自信的特点)

  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也表现了老人自信、勇敢的特点。

  对于老头子的刻画,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还是心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老头子自尊自信的这一核心性格特点。

  ⑸为什么要写“女孩的怀疑”?

  反衬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之奇。

  3、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思考:如果在护送的过程中,两个小女孩没有受伤,第二天老头子还会不会像文中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也可能要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时还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也可能因自信和自尊保存完好而暂时没有激起对日本鬼子的痛恨,不会像文中写的那样智斗日本鬼子。

  第三课时

  一、分析新课:复仇部分

  1、几笔绘出“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空无人影,渲染出了战斗前*静中的紧张。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为了引诱鬼子上当。

  3、“老头子把船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的无比的恨,他要叫敌人偿还血债。

  4、“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怎么样,我没有夸海口吧,小鬼子伤了人,我一定要叫他们付出代价。

  5、第62段(倒数第2段)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景物描写,用了一系列形象、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语。“鲜嫩”“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撒”,营造出一幅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实际上寓示着以大菱、二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光明美好幸福的未来,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因此这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对老头子英雄行为的赞美。(写老艄公眼中所见“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艄公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思考:在这个高潮部分,作者并没有交代老头子是如何事先设置埋伏的,如果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事先先加以交代,可以吗?效果如何?

  二、小结: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

  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本文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艄公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艄公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这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艄公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特别是结尾部分老艄公与鬼子的冲突,尤其表现了这一传奇性。

  文中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去回味出其所以然,使传奇的色彩更加的浓郁。文中写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是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艄公的船围着鬼子转圈,其用意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芦花荡》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A] 步步感受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教学设计B] 网络阅读

  创意说明:以课文为基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阅读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性鉴赏诗体小说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

  一.第一次上网,查询写作背景及芦花荡的地理特征。

  搜索关键词:芦花荡

  二.第二次上网,发现孙犁其人。

  搜索关键词:孙犁

  三.第三次上网,更多地了解孙犁,扩展阅读“诗体小说”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淀》,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搜索关键词:诗体小说

  四.更多地寻找并阅读在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群“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搜索关键词:荷花淀派

  五.将阅读收获交流共享。

  [教学设计C] 添加配读

  创意说明: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资料整合*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2.课文扩读材料

《芦花荡》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目标

  (二)检查预*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芦花荡语文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芦花荡读后感 (菁华6篇)

芦花荡读后感1

  越残酷的战争越需要有美丽的心灵。

  战争的炮火熏乌了人的眼睛,穿梭的子弹制造着硕大无比的惊恐与焦虑。战争的残酷无情剥夺着人们脆弱的心灵,战争是难以抹去的污垢,让那个年代里的人们无法擦拭。如何让这样的人们在硝烟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如何让饱受折磨的人们在漫长的封锁中缓解心灵的苦痛,这需要有某些东西带给人们新鲜的气息。此时,文学就成了浸润心灵的一泓清水,而孙梨就在此刻创造了似水的文学。他用《芦花荡》洗着人们脸上的血污,抚摸着痛苦的心灵。在压抑与无奈中,在战斗与渴望中,《芦花荡》给战争一些诗意,给芦花荡一些风月,给心灵一些宁静。

  芦花荡本不缺少优美的风月,但战争让人们忘记了注视身边的美景。《芦花荡》用轻巧的笔勾勒着清新的战争生活,淡化战争,制造轻松。这篇文章也确实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战争画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战争的印象,让人们有了另一种战争感受。这也就是孙梨要做的,而他也确实做得很好。

  故事发生在抗战的岁月里,当然少不了战争的痕迹。只不过作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芦花荡的“景”上,写出了景的诗意,创造了诗意的心灵。

  文章开头就以天上的星星驱赶着阴森的'黑暗。“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浸”字透出了嫩、柔、润,而且要“滴落下来”,看在眼中怎舍得离开她,顿生爱怜之情。这是怎样的一个芦花荡,牵动着每一个饱受战争折磨的心,让痛苦也随着天上的星滴落去,随着荡里的水静下去。这只是开始,还有“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弯弯下垂的月亮”带着俏皮可爱之感,月本就有情,在这一片水天中似一个微笑的脸挂在天空,让人们在苦闷中找寻到了快乐,有童真,有幸福,这月下的人仰着的脸也应是笑的。“浮”字写出了轻盈、缥缈。水天都在这星月下朦胧起来,仿佛带着人们进入了梦境。悠悠的芦花荡,变幻出诗意的神情,让人们忘记了这就是战场,忘记了昨日的激战,忘记了身心的痛。

  这就是战场上的画境,是芦花荡醉人的美景。孙梨用诗意的自然景色赋予了战争另一种氛围。作为故事,孙梨更用诗意的生活淡化着战争,制造温馨甜美的渔家气氛。

  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选材的特定人物。一条小船编织出了一个个轻松优美的生活图景。

  月夜行船:“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最能营造诗情画意的莫过于小船,月色、清波、芦花、一叶小舟、一个“渔人”,营造出一个宁静清幽的月夜图景。“飘”字写出了小船行驶的轻松、欢快。似有微风浮过苇塘,一片苇叶随风飘过水上,飘在清幽的月夜,仿佛能听到船桨轻快的击水声,老头子带着“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一桨一桨地向读者传递着热爱生活的喜悦之情。

芦花荡读后感2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没用一刀一枪,让一群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

  他自信。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

  他有柔情。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

  他自尊心强。带着女孩进苇塘而让大菱挂了花,觉得没脸见人。本来大菱挂花是敌人的子弹,又不是他给打的,他却如此内疚与自责,觉得是自我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

  他机智,想到利用鬼子们的贪婪而在船头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莲蓬,还自我悠悠地吃莲蓬,引诱敌人进埋伏圈。

  他勇敢,单独应对众多的鬼子,他灵巧地划着船,一撑篙,让船溜溜地转个圆圈,装着张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让鬼子毫无防备地"上勾".

  他有仇恨,在大菱负伤时打下包票:"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在第二天用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诺言!

  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机智,还勇敢。他是在炮火中悠闲而自由地飞翔的鱼鹰。

芦花荡读后感3

  这篇文章的主角不是知名英雄,而是一个没有名字没有姓氏的'普通船夫。他的工作既普通又重要:就是这条破旧的船运送食物,运送干部和病人到村里。有一次,老人护送两个女孩去村子。不料其中一个女孩**本鬼子打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想实现对那个女孩的承诺。“他们伤害了你,留下了这么多血。明天我要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即率领十几名日本士兵来到芦花荡,与他们英勇作战,最终歼灭了所有日本士兵。

  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到震惊:这位老人既是凡人,又是伟人。他只是一个载着货物和人的老船夫;但他的伟大在于诚实守信,勇敢机智。

  他首先把新鲜的荷花放在船头,引诱在河里游泳的日本士兵。日本兵看到新鲜的荷花,立刻向老人游去。然后,老人假装心慌,跟着船往前划。但是船突然停滞了,原来是在大铁钩的伏击区。如果那些日本士兵多注意水中是否有障碍物,他们可能不会被活活淹死。然而他们心里想的都是赶紧把新鲜香甜的莲子吃掉。所以这些日本兵最后都挂在大钩子上了。这时,老人“嗖嗖”地举起竹篙,“啪啪”地打在日本鬼子的头上。不一会儿,日本兵全死了。老人履行了对女孩的承诺后,高兴地回去了。

  划船老人利用爱吃莲子但不常吃的日本士兵的弱点,打败他们,为受伤的女孩报仇。老人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硬汉!他没有名字,他是无名英雄!

芦花荡读后感4

  “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竟像一个没事人”是他的英雄气概。“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的他却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他,在抗日战争中凭借这自我薄弱的力量保护着家乡,保护着芦花荡!

  一个年*60岁的老头子,有着短短的花白胡子和晒得干黑的脸。即使这样,他还是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由的穿梭。按常理说,他应当到后方过着普通人的该有的生活,让我吃惊的是他却像青壮年一样,英勇善战,无所畏惧,浑身有着想打死小日本鬼子的劲儿。

  他有着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憎分明的精神。他对素不相识的大菱二菱十分亲切,但因为自我的一时大意让大菱受了伤。他斩钉截铁地对女孩们说:“他们打伤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头子对女孩们十分亲切,却对冷酷无情的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张他的意识中:*人才是白洋淀真真正正的主人,那里容不得其他人在这片土地上撒野!

  他有着强烈的自信心。每一次执行任务,他都不带一枪一炮。他坚信自我有丰富的对敌经验和水上本领。但同样是因为这些,使自我过于自信,放松了警惕。在这次护送女孩进部队的任务中让大菱受了伤。“我没脸见人”,一句简单而真切的话,说出了他对大菱的愧疚。

  鱼香、米香、荷花的香,编织着芦花荡的靓丽风景;像要滴落下来的星,白绸子似的水鸟,迎风飘撒的紫色芦花,这是芦花荡的色彩。这份美丽与娴静是属于*人的,不是外人能够肆意剥夺的。孙犁的《芦花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特记忆。孙犁笔下的老头子是个没有豪言壮语的英雄,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是那么的机智勇敢!在此之前,我一向认为战争仅有残酷与血腥,是不会像芦花荡这样的如诗如画,是芦花荡改变了我对战争的看法。

  老头子他虽然过于自信,但我觉得他是个真英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芦花荡读后感5

  阴风四起,吹了起一地铅华。

  略红的湖泊,柔透了微黯的月。

  子弹飒飒乱溅,穿破黯绿枝叶,款款残叶躺在湖面上。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浮起阵阵涟漪。老头立船,白影斜映水,芦花,笑颜依旧。

  深夜,隐在身后的无数双灌满杀气的眸子,不断地扫视2着周围。刺眼的探明灯,锐利地监视着。但一位老头却站在苇叶似的小船在监视区内穿梭自如,毫无畏惧。他年迈60,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在风中飘摇,身体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但却特别精神!在敌人紧紧的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早出晚归,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乐观!

  硝烟岁月中混沌一片,战火历史禁锢了整个芦花荡。蜻蜓无了点水之心,蝴蝶无了孕育之意,都远远地躲到深山老林。唯有这位老头,丝毫不在意身后的危险,就这样静静地完成他的任务,过他的日子。立在船头,飘在水面,早出晚归,怡然自乐。他的心,不被硝烟所玷污,不被战火所辱没。举着楫,打着水,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望着初起的太阳,笑了笑。

  在战火边缘,有一束芦花,展开的紫色的丝绒,笑颜依旧。

芦花荡读后感6

  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划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凡又重要:运送食物、接送干部和伤病员到村里,全靠这只破旧的小船。一次,老人护送两名女孩儿到村里去,谁知,其中的一名女孩**本鬼子击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责。他要完成自己对那个女孩的承诺,“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将十几个日本兵引到芦花荡去,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把日本兵全部歼灭。

  看完后,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这位老人,他既是凡人又是伟人。他*凡在只是个运物载人的老船夫;但他伟大在诚实守信,有勇有谋。

  他先把新鲜的莲蓬放在船头,借此来引诱那些在河里游泳的日本兵。日本兵看到新鲜的莲蓬,立即朝老人那里游过来。紧之后,老人假装很慌张,赶紧撑着船向前划去。但是船突然就停滞不前,原来到了大铁钩的埋伏区。要是那些日本兵再注意一下水里有没有障碍物的话,或许也就不会被活活淹死。但是他们的心里只想着:快些吃到这清爽香甜的莲子。因此,这些日本兵最后全都吊在大铁钩上。这时,老人“唰”将竹篙举起来,“啪啪啪”地打在日本鬼子的头上。不一会儿,那些日本兵全部死了。老人在完成了他对女孩的承诺之后,也满心欢喜的回去了。

  这位划船的老人利用日本兵爱吃莲子,但却又不常吃的弱点,击败了他们,为那个受伤的女孩儿报了仇。这位老人是个有智慧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硬汉!他没有名字,是个无名的英雄!


芦花荡语文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5篇)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老英雄的爱与恨,智与勇。

  2、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课前预*

  1.走*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o) 提防(dī)

  3.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 人物的?

  主人公: 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 寒噤(jìn) 疟子(yào) 仄歪(zè) 阴惨(cn)

  3.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衬托人物心情(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  (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 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2

  ○课型:

  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目标 :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提纲: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快速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学*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3、学*小说中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写景对文章的作用。

  4、体会文中在叙事中所洋溢的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快速阅读的*惯,提高阅读效率。

  2、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进行预*。

  了解河北白洋淀的地理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苇塘(wěi)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

  吆喝(yāohe)蹿(cuān)仄歪(zè)飒飒(sà)

  泅着(qiú)穿梭(suō)

  2、解释词语:

  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吆喝:大声喊叫。

  二、导入

  电影《黄河绝恋》、《紫日》、《敌后武工队》等都是反映抗日斗争的,最*又在重拍《小兵张嘎》,在这些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群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更让我们认识到群众的智慧和勇敢精神,它让我们至今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抗日战争岁月里的一个故事。

  1、作者孙犁: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县人。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芦花荡》等集子中。建国后还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等。

  2、请学生介绍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以及河北白洋淀的情况。

  三、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段落和句子。

  明确:事情有:他运输粮草,护送干部;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设计圈套钩住鬼子,痛砸鬼子等。

  句子如:“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时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等。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是文章的文眼,是关键,最能体现老头子的性格。

  4、叙事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本文在刻画主人公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

  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本文写老头子主要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

  四、作业

  1、课后练*一。

  2、划出刻画老头子的描写方法并进行分析。

  3、找出文章中的写景部分。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4

  ○课型:

  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目标 :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提纲: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八年级语文教案5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任务。

  二、检查预*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

  2.展示探究学*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