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地理,初中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然资源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资源紧张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而在各种资源中,水资源又是相对重要的,因为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没有水地球上将不会有 生命的存在。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的问题又十分严重,缺水、水污染和浪费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面临的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的水资源,认识世界水问题,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知道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水资源问题,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有限的水资源,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教学难点:联系我国降水分布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相关材料,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见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碗,都要请他来。

  新授:

  1、水是宝贵的资源:

  (1)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在哪里”、“我们人类常用的淡水储存在哪里”,

  (2)出示世界水体比例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教材75页图

  3.16,帮助学生分析世界淡水资源的状况;并出示水资源定义的材料

  2、我国水资源现状

  (1)多媒体出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的材料

  (2)多媒体出示我国降水径流分布图

  (3)多媒体出示20xx年重庆干旱的一组材料,并用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材料: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4)多媒体出示哈尔滨松花江水污染和南京水污染的材料,并引领学生回忆当时哈尔滨市民的状况

  (5)多媒体出示漫画

  (6)由阿城和哈尔滨的缺水状况引入,延伸到全国的有用水状况,并用醒目的“*渴了”提醒学生我国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3、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1)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

  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农业节水:结合教材83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2)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3)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4)家庭节水:结合教材84页活动,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5)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

  4、知识延伸:解决水资源总量少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目前世界上拓宽淡水资源的两种方法

  (1)海水淡化

  (2)利用大汽水

  5、思维拓展性练*:多媒体出示相关*题

  6、认知提升多媒体播放一组关于水的图片,提升学生情感

  7、教师小结,学生质疑反思猜谜语的同时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地球上的水、淡水、人类常利用的淡水储存在哪里

  观察世界各种水体比例的饼状图,了解人类目前直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世界总水体的0.3%,并通过讨论认识水是种宝贵的资源

  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事实观察教师提供的降水径流分布图,根据图例及过去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南方多,北方少。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重庆干旱的原因,并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得出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结论:夏秋多冬春少,

  认知到水污染是南北方乃至全国存在的重要现象,并再一次认知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认真观察漫画,认识现实生活中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

  *水资源问题小结: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认知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了解缺水是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教师的提示的前提下,想到解决水资源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的分布特点的解决办法,并结合上图探究南水北调的意义,同时简单理解三条线路中东线调水的优势

  在阅读教材81页“农业节水”的前提下,了解堤灌、喷灌、滴灌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以色列节水农业的情况了解我们当地农业用水与之的巨大差距,从而感知农业节水的巨大潜力

  结合调查内容,反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如何节约用水

  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该如何节约水资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了解目前世界开发水资源的现状,并立志将来去开发更多的水资源,寻找新的拓宽水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引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入学*状态

  通过教材中相关的图片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认识淡水资源状况,使学生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大致状况,认清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使学生能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过去所学过的知识的回忆,再通过相关的图片分析,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1)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3)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4)水污染现象严重(5)水浪费现象明显,从而在总体上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在了解我国水资源问题基础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让学生自行分析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空间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不均——修建水库,整治污染,节约用水。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构筑想象的空间。

  通过资料的出示使学生了解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的意义和方法,并意识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节水标志的,把节约用水的意识深入每个孩子的心里,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节水好*惯,并做宣传节水、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

  用开放性的*题,培养学生思维

  进一步强调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每一滴水,而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地理学*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尔自治区、*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

  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菁华3篇)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教法。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地理学*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尔自治区、*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

  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英语优秀的说课稿 (菁华3篇)

初中英语优秀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二节课,本单元围绕做"比较"( Makingcomparison) 这个题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它与上一单元联系紧密,是它的延续。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表示数量的some,few的比较。通过学*的比较等级,进一步加深对比较等级的语法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通过some,few比较等级在陈述句与疑问句中的操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质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

  (1)学*、掌握some,few的比较等级;

  (2)学*单词strong。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及知识自学的综合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不臀藁?No pains,no gains)。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进一步学*打好初步的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国情和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现阶段外语教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目的语素质教育、潜在外语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四方面。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表示数量some, a few的比较等级。

  难点:some, a few的比较等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确立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学生学*外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造外语语言氛围,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到农场里。同时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在参与农场的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做游戏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通过五步教学法,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四、教学手段: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注意,拉*师生距离,首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将带他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并请他们依据我的提示猜测要去哪里?当学生猜出去农场时,我们便"上车",一路欢歌(PickingApples)去农场。随着"嘎"的刹车声,电脑打出农场全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导入正课。

  2、新课的讲解

  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一幅幅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的画面,配有汽车声、动物的叫声,栩栩如生。以学生在农场里劳动为主线,通过树上结多少苹果,学生摘多少苹果,卡车运多少苹果筐,以及劳动后学生吃多少苹果的比较,将some,few的比较等级在一系列既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语境中详细讲解,反复演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其中多媒体展示的动画部分更具特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情感素质和英语语言素质。

  3、反复操练和巩固应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Work in threes,in pairs,in row,in group,及Boys ask,Girls answer等多种不同方式操练巩固。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4、反馈练*

  本课的又一次高潮是将游戏与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设计下棋游戏,棋盘为20个格,每格均为在苹果园里劳动的情景,并配有本课的重点--比较等级的练*题。棋盘的上一男一女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两大组,值得一提的是决定男女生在棋盘上走几步的转盘,是用本课重点词汇fewest,fewer,a few,some,more和most组成,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体会数量some,a few的比较等级的运用。学生通过转轮,边做游戏边做练*,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5、归纳总结

  本课除了板书所呈现的重点内容外,又把本课内容浓缩成韵律诗形式,巧妙地总结本课重点、难点,学生又通过优美的旋律、音韵动力听的节奏。进一步巩固,加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6、展示板书

  Unit 5 Lesson 18

  Kate some apples.

  Jim has more apples than Kate.

  Meimei the most of all.

  The first truck a few baskets.

  The second one is carrying fewer tham the first.

  The third one the fewest of all.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由于缺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

初中英语优秀的说课稿2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为话题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学会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再学会描述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和基本饮食结构。通过复*七年级学*过的动词短语,及本单元的听力练*,各种方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和写作练*,使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材在本单元的开篇,即本课时,安排了关于谈论课余时间的各项活动,以及初步认识和使用频率副词,为进一步地使用频率副词及动词短语做语言知识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

  A:语言目标:恰当使用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等频率副词和日常活动短语:watch TV go shopping read books exercise等。

  掌握句型: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often go to the movies.

  What does she do on weekends ? She often goes to the movies.

  B:能力目标:学*描述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C: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述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学生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加强人际交往,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核心句型: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often go to the movies.

  教学难点: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在此核心句型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词汇卡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 activities

  (1) Do it (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动作)

  T:Read books. / Do homework!/ Draw pictures/ Look at the blackboard

  T: run / stop / stand up / sit down.

  (2) Do as I do.(学生跟老师边说边做动作)

  I read books on weekends.

  I run on weekends.

  I do my homework on weekends.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教师问:“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 ” (并且板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回答 I usually …… on weekends.

  (2)教师出示动词卡片 watch TV、read books 、exercise 、clean、skateboard、 play basketball、wash clothes、go shopping、 go to movies让学生认读。

  (3)做游戏:“ What’s missing?” (学生先把动词卡片全部读一遍,教师从卡片中任意抽掉一张,再让学生看卡片读动词短语,然后让学生说出抽掉的是哪一张词汇卡片。)

  Step 3 Pattern drill and dialogue

  (1)出示词汇卡片给学生,并提问:“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引导学生回答: I usually …… on weekends.

  (2)Task one “Find my group members.”

  在规定 时间内填完活动表格,再向周围同学开始询问,找出与自己课外活动大致相同的同学请他或她在每项活动后面签名。

  Activity

  Name

  (3)Look at the picture on the book ,name each activity .Then ask students to point to each picture ,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 “What ’s the boy/girl doing ? ” “He/She is reading .” Check the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students to correct their own activities.(1a )

  Step 4 Presentation and drill

  (1)教师指着屏幕说:“ Now let’s see my activities on weekends. 屏幕上出现各项活动的图片并介绍。 I always read books at 6:00 in the morning. Then I usually run at 6:30. I often clean my house in the afternoon. Sometimes I watch TV, but I never watch TV too much. I hardly ever go to the movies.

  (2)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频率副词及相关的百分比。

  always(100%) usually(80%) often (30-50%)

  sometimes(20%) hardly ever(5%) never(0%)

  领读频率副词,让学生快速认读。

  (3)分别点击活动图片,每个图片正面出现一个频率副词。

  教师依次提问: 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引导学生用图片中的活动及副词回答,如:I usually run.

  (4)TaskTwo: Making cards

  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课外活动做成卡片,再把频率副词做成卡片,然后一个学生问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另一个学生分别拿一张活动卡片和频率卡片并用其进行回答。

  Step 5 Practice and drill

  (1)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 Point to the pictures . This time say ,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write the letter of one activity (a through e )after the word in the list .(1b)

  (2) 屏幕上出现一张一个女孩读书的图片,教师提问:

  What does she do on weekends?

  再点击图片出现副词often 引导学生回答 She often reads books.

  (3) 点击屏幕出现 A: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B: I often read books.

  C: What does she do ?

  D: She often reads books/

  (4) 点击图片出现活动图片,四人小组练*对话。

  (5) Task three: Do a survey “What does she /he do on weekends ?”

  Name

  Activity

  How often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conversation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 in groups.

  (2) 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your favorite teacher with your partners ,such as his or her personality , hobby , eating habit and so on . Then introduce this teacher to us .

  教学板书设计: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1a-----1c

  A: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B:I often go to the movies.

  教学策略:根据本课时的特点,我安排了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按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来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同时又复*了一些动词,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复*旧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 ”,引出了七年级曾学过的频率副词usually和一些动词短语,减轻学生学*新课的难度;第三环节,通过完成课本Activity 1a和Task 1来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第四环节出现了本课时的重点,因为句型已掌握熟练,这些重点内容——新频率副词的使用,也迎刃而解,再通过Task Two: Making cards这一有趣的活动来加深理解;第五环节,是我在教学中的扩展和延伸,在完成课本Activity 1b和Task3的过程中,把学生们学*一般现在时态的难点,用对比的方式清楚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使学生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认识得到升华。在第六环节中,我安排了编对话活动来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第二题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又让他们学会合作与交流。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内容(1c)贯穿始终,这是在教学实际中对教材的调整,由于本课教材没有涉及到一般现在时态的单三形式,而它又是中学生学*英语易疏忽的问题,所以我在本课做了补充。

初中英语优秀的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下面我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Unit 1 Section B(3a--4) Page 5,本单元以“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为话题展开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学会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再学会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方式。通过复*已学*过的动词及短语(shop, exercise, read, go to the movies, watch TV, ,eat vegetables/fruit/junk food, ect),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获取信息,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本单元的Section A部分,已初步认识和使用了频率副词,为进一步使用频率副词及动词短语做语言知识上的准备。本课时主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调查,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化语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频率副词以及 how often句型的使用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以下词汇:

  habit, try, lifestyle, grade, better, same, as, different, maybe, although, for,

  of course, look after, good—better—best, healthy—healthier—healthiest

  (2)掌握并会运用下列重要短语和句型:

  look after = take care of the same as try to do sth. get good grades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I exercise every day.

  -How often does she drink milk? -She drinks milk every day.

  2、能力目标

  读:通过学*本课时的短文,能读懂介绍个人生活方式的文章。

  说:利用所学知识或提示的信息,能在短时间内复述课文。

  写:能用本节所学知识,描述有关自己或熟人生活*惯的短文。

  3、情感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养成健康的饮食*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进行合理的运动锻炼,以保持健康的体魄。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运用频率副词和How often…?句型。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运用频率副词描述自己或别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把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惯,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的过程也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分层教学能激发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知识的欲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学*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形象,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重力课堂优秀说课稿 (菁华3篇)

初中重力课堂优秀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力、二力*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四、教程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约5分钟)

  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探究新知(约22分钟)

  2、 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科学猜想: 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先根据教材插图13、2-6进行讲解,再让每组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从而得出重锤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让学生观察“想想议议”中插图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重力的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

  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

  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悬挂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较薄物体的重心。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不倒翁”“高空走钢丝”“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约10分钟)

  自我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

  A组:教材59页,1、2、3、4题

  B组: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等物理学*方法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本节课的目标。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力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树立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初中重力课堂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在学*重力力之前,已经学*了力的概念,测量等,本节课再学*常见的,具体的一种力——重力,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力学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了解重心。

  ②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③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拟定简单的科学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知识的应用——重垂线,则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对刚开始学*力学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感性材料丰富的教材特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力求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学*方法。

  四、说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提高训练的密度及广度,能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图片等一些器材。

  设备:多媒体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的力,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苹果下落)普通的现象,伟大的问题,(飞流直下的瀑布、高台跳水的运动员、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教师接着问: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已有物体受地球吸引的认识,学生会比较容易说出吸引等词。

  (这样引入可以激发学生想要学*重力的愿望)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重力”(5分钟)

  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苹果向下落?苹果的运动状态改变了没有?改变了?为什么?受力了。所受的力是谁给的?地球。地球对他附*的物体由于吸引的作用而产生的力。总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因为插图直观、形象,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后教师接着让学生充分例举他们熟悉的重力现象,使他们意识到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以下落的苹果为例,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及重力的三要素。并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点的顺序组织教学。

  2、重力的“方向”(8分钟)

  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竖直向下”,避免与“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细线悬挂在水*放置的铁架台上,观察细线的方向。然后再把铁架台底座一侧抬起(模拟在不*地面的情况),在抬起过程中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提出问题:两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与当地地面情况是否有关?是否与当地地面一定垂直?学生经过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终垂直于地面,教师这时可指出:但它垂直于水*面,我们观察到的这个方向与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称为“竖直向下”

  对于重力方向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重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感性认识。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循序渐进学生易于理解。

  3、重力的“大小”(10分钟)

  这部分内容我想设计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探究性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本节课中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数量钩码的重力,并把数据记录下表,由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用比值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实验将数据填入书上的表格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增大了*似的倍数,即(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比值约是9、8N/Kg,是个定值,用g表示,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10N/Kg,接着介绍g的值读法和含义后指出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尝试让学生按数学关系写出物理公式表达形式。在得出公式后进行运用:分析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只有m的单位用千克时,计算出的重力G的单位才是N ),培养学生利用重力

  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介绍:在同一地点g是恒量,如果位置改变,g就不是一个定值了。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5分钟)

  教材对“重心”的概念没有涉及,但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重心的知识来解释。因此,在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后,可适当补充重心的知识。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通过用手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实验引入重心的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同时告知学生当尺子*衡时的重心就在手指的上方。重心在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个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至于如何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在这不做细讲。个别基础好或感兴趣的同学可介绍他们通过课后思考题进行探究了解。

  6、课堂小结(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7、课堂检测与评价(4分钟)

  (通过课堂练*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以一个话题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世界将是什么景象?”结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3分钟)

初中重力课堂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非常重要,又是学*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再学*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面是否水*?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优选【5】份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

  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然资源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资源紧张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而在各种资源中,水资源又是相对重要的,因为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没有水地球上将不会有 生命的存在。而当今世界,水资源的问题又十分严重,缺水、水污染和浪费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面临的问题,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水资源,认识世界水问题,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课标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知道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水资源问题,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有限的水资源,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教学难点:联系我国降水分布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相关材料,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年多的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见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出示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碗,都要请他来。

  新授:

  1、水是宝贵的资源:

  (1)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在哪里”、“我们人类常用的淡水储存在哪里”,

  (2)出示世界水体比例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教材75页图

  3.16,帮助学生分析世界淡水资源的状况;并出示水资源定义的材料

  2、我国水资源现状

  (1)多媒体出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的材料

  (2)多媒体出示我国降水径流分布图

  (3)多媒体出示20xx年重庆干旱的一组材料,并用提示性语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材料: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4)多媒体出示哈尔滨松花江水污染和南京水污染的材料,并引领学生回忆当时哈尔滨市民的状况

  (5)多媒体出示漫画

  (6)由阿城和哈尔滨的缺水状况引入,延伸到全国的有用水状况,并用醒目的“中国渴了”提醒学生我国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3、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1)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

  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农业节水:结合教材83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2)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3)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4)家庭节水:结合教材84页活动,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5)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

  4、知识延伸:解决水资源总量少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目前世界上拓宽淡水资源的两种方法

  (1)海水淡化

  (2)利用大汽水

  5、思维拓展性练*:多媒体出示相关*题

  6、认知提升多媒体播放一组关于水的图片,提升学生情感

  7、教师小结,学生质疑反思猜谜语的同时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地球上的水、淡水、人类常利用的淡水储存在哪里

  观察世界各种水体比例的饼状图,了解人类目前直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世界总水体的0.3%,并通过讨论认识水是种宝贵的资源

  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的事实观察教师提供的降水径流分布图,根据图例及过去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南方多,北方少。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重庆干旱的原因,并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得出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结论:夏秋多冬春少,

  认知到水污染是南北方乃至全国存在的重要现象,并再一次认知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认真观察漫画,认识现实生活中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

  中国水资源问题小结: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认知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了解缺水是我国各个城市和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教师的提示的前提下,想到解决水资源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的分布特点的解决办法,并结合上图探究南水北调的意义,同时简单理解三条线路中东线调水的优势

  在阅读教材81页“农业节水”的前提下,了解堤灌、喷灌、滴灌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以色列节水农业的情况了解我们当地农业用水与之的巨大差距,从而感知农业节水的巨大潜力

  结合调查内容,反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如何节约用水

  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该如何节约水资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了解目前世界开发水资源的现状,并立志将来去开发更多的水资源,寻找新的拓宽水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引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入学*状态

  通过教材中相关的图片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认识淡水资源状况,使学生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大致状况,认清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使学生能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过去所学过的知识的回忆,再通过相关的图片分析,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1)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3)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4)水污染现象严重(5)水浪费现象明显,从而在总体上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在了解我国水资源问题基础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让学生自行分析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空间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不均——修建水库,整治污染,节约用水。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构筑想象的空间。

  通过资料的出示使学生了解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的意义和方法,并意识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节水标志的,把节约用水的意识深入每个孩子的心里,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节水好*惯,并做宣传节水、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识

  用开放性的*题,培养学生思维

  进一步强调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每一滴水,而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自治区、**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