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过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片段内容,本课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观变化的原因,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观的存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谈一谈我对于学生的认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学*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观察力和读图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学生能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会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荒漠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总共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引入这节课《草原和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图片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兴趣还能够更快的把他们带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句】新课讲授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力求突破我的重难点。

  1.位置、范围

  呈现中国行政区划图请学生找出西北地区的具**置和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及甘肃的北部。

  2.气候

  结合课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区气温图找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3.地形

  紧接着结合图8.3引导学生归纳出西北地区的地形分布为: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观分布原因

  在对自然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时间是5分钟,小组讨论西北地区既有草原景观又有荒漠景观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实时点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共同得出: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较远且有高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学*基础后我会请学生试着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状况。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内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透彻理解同时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束这堂课,以强化学*效果。

  基于一个新课改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冲刺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3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 。一方面,这是在学*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能力目标:通过 的学*,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3)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5)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发展中的工业”。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亚》。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方式,培养地理学*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空间,满足多样化学*需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发展学生自主学*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基于这些理念,对“澳大利亚”一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拟定课程目标后,重组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图片、设计并制作了“澳大利亚” 幻灯片课件 。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和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几个形象的标题,如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需消化的知识容量大,新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所以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工业部门等只作简单介绍,而将重点放在独有动物的形成、探究其养羊业的分布以及矿产品的分布上,其目的是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弄懂。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有关地图,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经济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澳大利亚利用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经济。

  3、重点难点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学*课件。为学生对自主学*和协作学*创设有意义的学*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来获取地理知识。

  (一)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填写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二)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填:填写知识机构提纲,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①“袋鼠之乡”: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内容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入手,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大陆漂移的内容探究此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或教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学*资源,合作学*。学生通过逐步探究,从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具体程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成就,简介其牧业的发展历史,以引起学生学*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养羊业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分别探究了解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特征对农牧业分布特点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条件与农牧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从而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然后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了 2 个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查找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即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通过以上设计的活动 ,希望引起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通过探究性的学*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阅读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1)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发展中的工业”。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说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地形及*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的地势特征2、山脉纵横交错3、*的名山)内容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三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的地形。

  1、*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地势特征的学*。然后,我给学生展示*地形概况图、*三梯阶梯示意图、*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四、说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发展中的工业”。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2)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菁选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学*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虾4、编花篮5、撮箕6、牛奶7、米饭8、糟辣鱼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 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 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 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 中来。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 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page]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导入新课

  我采用图片演示,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多张美国的自然景观图片;同时为后面设置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1)位置与范围

  展示《北美洲地图》,让学生找出美国的位置。再让学生翻开《世界地理图册》中美国的地图,找出美国的大致范围。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轮廓。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范围,也就是大致所跨的经纬度,其他同学在下面描摹标画。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学*完美国的位置和范围之后,将会从它的自然地理概况进一步认识美国。

  (2)地形地势

  展示美国地形图,并简单地介绍这幅地形图,然后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美国本土主要的地形,之后教师再总结。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通过《沿40°N的美国地形剖面图》,总结出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特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①地形的名称;②说明其属于5大地形中的哪一种;③地形的分布特征;④概括地势特征,之后教师再详细总结。

  在学*完美国的地形地势后,以问题的形式进入美国地形地势特征会对它的气候类型产生的影响的学*。

  (3)美国的气候

  展示《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影响美国气候的是那三大气流?

  问题二:美国的地形对气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学生回答之后再总结。

  展示《美国的的气候分布图》和《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找出美

  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分别从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来分析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在学*完了气候,接着就学*美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4)美国的河流与湖泊

  展示《美国水系图》,让学生说出美国本土的主要河流及湖泊,并请学生根据东西部的地形分析一下河流的水文特征,之后教师再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的2到三分钟,我会进行小结与作业布置,主要总结本节课

  所学的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布置练*或作业,叫学生做好复*和预*工作。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亚》。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方式,培养地理学*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空间,满足多样化学*需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发展学生自主学*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基于这些理念,对“澳大利亚”一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拟定课程目标后,重组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图片、设计并制作了“澳大利亚” 幻灯片课件 。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和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几个形象的标题,如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需消化的知识容量大,新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所以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工业部门等只作简单介绍,而将重点放在独有动物的形成、探究其养羊业的分布以及矿产品的分布上,其目的是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弄懂。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有关地图,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经济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澳大利亚利用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经济。

  3、重点难点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学*课件。为学生对自主学*和协作学*创设有意义的学*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来获取地理知识。

  (一)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填写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二)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填:填写知识机构提纲,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①“袋鼠之乡”: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内容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入手,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大陆漂移的内容探究此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或教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学*资源,合作学*。学生通过逐步探究,从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具体程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成就,简介其牧业的发展历史,以引起学生学*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养羊业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分别探究了解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特征对农牧业分布特点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条件与农牧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从而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然后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了 2 个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查找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即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通过以上设计的活动 ,希望引起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通过探究性的学*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台湾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分析省级区域特征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爱国热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并能在地图上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

  2、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初步说明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识记台湾主要城市,并了解其职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以文字、图片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进一步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人民共同的愿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一)教学重点

  1、台湾的'位置范围;台湾的自然环境、“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2.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依据:由于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征的关键,而自然地理特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节课学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依据: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不仅是学生学*上的难点,也是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一个难点。

  三、说学情:

  前几章的学*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地理概论的相关知识,而对区域地理特征,学生尚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另外,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学*,学生已掌握了利用图形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采用“读(看)——议——讲”结合法、读图讨论法等。

  五、说学法:

  本课中,我大体从以下两方面来渗透学法:首先,针对初中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这一生理特点,我以活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新知识。其次,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以阿里山图片为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问)阿里山在什么地方?(答)台湾

  (讲述)阿里山只是台湾省众多美丽风景中一个,台湾省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丰富的资源,被称为我国的宝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台湾,一起学*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依据:《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丽的阿里山引入台湾,便于开展教学。

  整个教学类容安排以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投影“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完成在图中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台湾海峡、太*洋、南海。

  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纬度位置:________穿过中南部,地跨_____带和___带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_________,北临____,东临_______,南临_____,西隔________与________相望。

  范围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3.6万*方千米。

  3、投影“台湾——中国神圣领土”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计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环境

  1、采用的学*模式是投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图,由学生先自主学*,再小组讨论,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特点。

  2、教师对难点问题设问,引起学生思考重视,如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3、穿插“阿里山”与“玉山”等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爱国情操。

  地形:以____为主,*原主要分布在__部,地势__低__高地壳运动较活跃,多_____。

  气候:类型:____带和___带____气候。气象灾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丰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资源:深林资源、农作物、矿产、水产和海盐。

  三、发展中的经济

  这一部分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学生阅读P81-82,再小组讨论总结台湾省的经济有哪些特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业)

  (合作探究)读“台湾岛交通及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思考:1、说出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和铁路线的分布特点。2、台湾经济以“进口-加工-出口”为基本特色,试从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人口与城市

  这一部分内容简单,直接由学生自主学*完成任务。

  五、小结

  由于时间问题,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口述知识结构,对重点问题进行复述。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经验,指导学生学*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学生较为熟悉,兴趣大,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使内容“波浪起伏”,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归纳为图,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简明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确日本是我国的*邻,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

  征——“樱花”引入气候,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过讨论*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中国行政区划

  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项练*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回归线等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经过这样处理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空间位置的掌握,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需要记忆,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

  教学重点: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标: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法、游戏法等。即“读(看)——议——讲——练”结合法,重点突出一个练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

  2、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用“一图五法”突破难点。即:一张中国政区图,采取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形象联想法、拼图游戏法、填图练*法五种方法。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兴趣。在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地理拼图板辅助学*。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地理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表见解,多动手练*,实现课标要求。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总体设计的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突出体现使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学校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和发展有用。

  3、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通过教师导学,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培养地理学*方法,激发学*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关注每一名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课后开展拼图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7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 。一方面,这是在学*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能力目标:通过 的学*,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3)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5)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 →反馈练*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

  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

  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壤不同。

  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课,每两个同学就有一台电脑,所以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讨论结果,教师再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学*。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营造出了良好的学*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1、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中国年降水量图,根据图下面所设的问题读图,讨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区别以及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2、提问:南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过渡)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自然差异往往会造成了人文方面上的差异,进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在人文地理差异这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信息了解南北方地区在农耕制度,传统民居,饮食,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后引导学生从地形,温度,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四)巩固小结

  在学*中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因此最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笔记,让学生参照课堂笔记,回答课前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五)在小结完后通过反馈练*达到反馈,巩固的作用。

  四、亮点

  本节课目的性强,层次感强,实践性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用合作交流学*经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得自在,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9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__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__。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当中。

  以前我们已经学*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我布置了一下练*: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过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片段内容,本课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观变化的原因,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观的存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谈一谈我对于学生的认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学*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观察力和读图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学生能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会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荒漠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总共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引入这节课《草原和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图片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兴趣还能够更快的把他们带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句】新课讲授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力求突破我的重难点。

  1.位置、范围

  呈现中国行政区划图请学生找出西北地区的具**置和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及甘肃的北部。

  2.气候

  结合课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区气温图找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3.地形

  紧接着结合图8.3引导学生归纳出西北地区的地形分布为: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观分布原因

  在对自然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时间是5分钟,小组讨论西北地区既有草原景观又有荒漠景观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实时点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共同得出: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较远且有高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学*基础后我会请学生试着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状况。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内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透彻理解同时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束这堂课,以强化学*效果。

  基于一个新课改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xxx》。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初中地理必修 第 单元《xxx》第 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初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同时该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为了更合理更精准的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接下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说学情

  初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课改,个性普遍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现,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前面的学*,已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一般方法,但应该清楚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差。

  (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初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3、说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二、说教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的知识。

  (4)自主探究法:具体采取了视听、阅读、讨论发言、强化练*等方式,做好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图标是地里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中,

  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说教学过程

  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法、游戏法等。

  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教学过程

  【激疑导趣】(课堂时间:分钟)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

  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疑导读】

  【启思乐动】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分钟):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探究二(课堂时间:分钟)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在上课后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一段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的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探究(课堂时间:分钟)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激发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各个学校一节课不同的时间长度,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

  【概括升华】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

  板书: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五、说反馈练*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

  六、小结

  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xxx。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非洲》。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非洲这一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其内容包括:非洲的气温和降水、主要气候类型与农业的关系。教材从非洲的气温、降水的特征对非洲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且通过阅读部分呈现出气温和年等降水量线的读图技巧,为以后分析通过此类图总结其他地区的气候特征做好铺垫。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一的学生对于非洲,都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前面已经学*了非洲的地形,对非洲的地形有所掌握,但是对于非洲的气温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基于他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机搜集资料,我会让他们在上课之前搜集资料,自主读图探究,梳理学*思路,上课时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非洲的气候。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气候分布图和气候资料的分析,描述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归纳其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2、初步领会运用气候分布图,描述气候特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升读图分析能力。

  3、增强对于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升地理的学*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非洲炎热的气候。

  难点:非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法,在PPT上展示非洲服饰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非洲的服饰有怎样的特点?(宽松肥大、无袖、无领或矮领,式样简单)并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们从生活出发,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提起同学们对非洲的探究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气温

  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本18页阅读内容:学看气温分布图,分析读气温分布图三要素。学生能够根据阅读内容说出:等温线读数、疏密、走向。

  【设计意图】掌握读气温分布图的方法,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区域气温特点做好知识基础。

  在PPT上出示非洲1月和7月*均气温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看图方法讨论非洲的气温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鼓励,并归纳非洲的气温特征。即:非洲四分之三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气温分布进行判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非洲炎热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对刚学*的读图技巧进行检验和巩固。

  2、降水

  让学生阅读课本18页阅读内容,学看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降水量分布图的读图要点。

  【设计意图】掌握年降水分布图的读图方法,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区域降水特点打好知识基础

  在分析了读图要点后,我会在PPT上出示非洲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看图方法讨论非洲年降水量的特点。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夸赞,并从整体到局部归纳非洲的降水分布特点。即:非洲的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总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附*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降水丰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多干旱少雨。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降水分布进行判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非洲干旱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是对刚学*的读图技巧进行检验和巩固。

  3、非洲的气候类型

  在PPT上出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一,找一找非洲的主要的气候类型。其分布有什么特点?

  邀请两个学生来回答之后对非洲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进行补充说明。

  4、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由于气候类型与农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结合气候类型图以及农业景观进行分析。

  首先,我会出示一组图片展示非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景观,并简单介绍其气候特点。然后展示相关农业生产的景观图,让学生分析气候类型与农业分布的关系。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阐述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感悟地理学*的乐趣,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剩余活动题部分。加深对于知识的深化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强调对于读图能力的提升。

  【作业】尼罗河两大支流分别是: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它们各流经哪些气候区?并试着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

  【设计意图】拓宽知识面,锻炼思维。同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板块的运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

  亚欧板块、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

  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本节课是在学*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1)世界文明古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

  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第一: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

  (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

  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看地图册第一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

  (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

  (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3)

——地理说课稿 (菁华12篇)

地理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地理说课稿2

  河北省廊坊第四中学 刘海艳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 手电筒 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 自主学*,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体验性学*、合作性学*。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理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4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是高教版《*旅游地理》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教材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入门的核心课程,系统的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内容广泛、覆盖面宽。其中旅游审美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严谨、系统,理论性强,若*铺直叙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及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重点、难点

  根据高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多数学生对旅游审美知识很感兴趣,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为更好的学*后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将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及特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将其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种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本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和能力水*为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2)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探究学*的能力。

  (2)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学*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首先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二旅游班的学生,此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学知识,学*积极性很高,但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授课节奏适宜;其次是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实践,但学*自制能力较差,持续学*时间比较短,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尽量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法分析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我始终认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你去点燃的火把,)基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情境,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教学的原则,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采用图片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层推进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三种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方法:分析比较、讨论研究、自我探索。其中任务驱动、讨论研究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弥合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一共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使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部分构成,接下来找同学回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不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带给人们美感,那么旅游资源的美感表现在哪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通过复*提问,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走入第二个环节: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二)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旅游资源美感形态主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形态。下面先介绍第一种自然美,放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所熟悉的并且能给人带来不同美感的自然景观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自然美具有贵在自然、贵在多姿多态、贵在启发性和寓意性等特点。第二种社会美,先理解社会美的定义,社会美到处可见,小到一座建筑,大到一组建筑群、一座城市,还有种种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美的表现。我以庞贝古城的案例为主线进行讲解。先给同学介绍庞贝古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景观的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感受。社会美除了美化环境外还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和情操。

  然后是艺术美,掌握艺术美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理解艺术美的涵义。通过对兵马俑和徐悲鸿的马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应该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巩固,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到第三个环节:任务驱动、讨论研究。

  (三)任务驱动

  讨论研究

  观看*旅游业的标志“马踏飞燕”的视频,让同学讨论“马踏飞燕”这件艺术品的最可贵之处在哪?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各小组讨论研究,不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作、自主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会适时地对学生做出启发和提示,并及时对各小组的处理结果作出评价,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的学*氛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归纳总结、领悟内化

  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将零散知识进行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五)课后作业、知识迁移

  1.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的美感形态?

  2.若你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神奇的远方,你还用不用去,为什么?

  在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的基础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旅游审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的类型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二、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发言、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本节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生的调动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表现,同时教学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真正体验到了“功夫在诗外”的意境,收获很大。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和提高,争取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

  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地理说课稿6

  【说教材】

  本课选自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体现出土地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水与土的矛盾。本节课的第二个矛盾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主要体现了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人与土的矛盾。让学生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矛盾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活动穿插在一节课中,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结合地形、气候等条件分析并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掌握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树立环保意识。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养成保护资源的*惯。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过程中首先采取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导入阶段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采取探究学*的教学策略,课程中要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

  【说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起点水*和能力结构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地理学*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做课堂的主人。做好小组分工,指导学生做好探究土地资源分布等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

  教师提问:歌声中唱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歌声唱到我们人们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一)土地的类型

  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总结: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也多种多样 。请同学们联系已学过的*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师提问:(1)出示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

  (2)耕地后备资源资料。

  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些?

  问题(2):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问题(3):气候条件对土地资源有什么影响?

  (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第74页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同时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出示学生学农时候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第74页“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出示华北*原的图片

  材料介绍:我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是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0%左右。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与旱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

  教师小结: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且相差悬殊,而土地资源北多南少,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合理。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联系。

  材料1.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材料2.我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材料3.我国的干湿地区

  材料4.我国的地形分布图

  教师指导:以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季风区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相互叠加指导。

  探究问题:土地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演示:看视频新闻,说一说土地资源对农民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老师把班级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代表*官员、专家、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学生。请同学们分别谈一谈对土地破坏、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要找到哪些图片或者是资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呢?

  教师:土地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会就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土地资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请你拟出下一个我国土地日的.主题。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九旬老人朗诵的散文《我爱这土地》,体会现代诗人艾青对土地的满腔热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因此,*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五)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学科,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要为生活服务。土地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又是与我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资源,土地资源危机意识不仅仅是地理课上学生应该形成的意识,而是全球人应该形成的意识,在这节课上,我用了大量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地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彼此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部分“工业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介绍我国分布大势,然后以实例分析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介绍概念、特点及分布等,让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渗透了思想教育。

  2、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业的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工业基地、工业区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工业的系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5。课时安排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工业及其重要性”,第二课时讲“我国工业的分布”,第三课时讲“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说教法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据于此,本课采取的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过程探究化。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了有关交通和农业的内容,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经验。但是对这类内容来说,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枯燥和遥远。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本课学法为:小组合作学*、探究式学*、举一反三,构建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三课时的内容,因而我的说课将会以块状知识为框架来展示我的设计思路。第一块“工业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的处理:一提到工业,学生们普遍感觉枯燥、乏味和遥远。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课的学*,我采取了隐形导入课处理。

  将所学问题以问题情境化来展示:要求学生们观察教材图4。23和投影片,让学生归纳汽车的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对《工业的分类》的处理:结合图4。23和教材110页活动第二题,让学生归纳。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处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说教式的内容变成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式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108—109页四个角色,要求学生们任选一种身份,结合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从各自的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活动探究来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工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处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来处理,让学生结合教材109页活动第一题,回忆自家有哪些工业产品并“追根寻源”,通过以上途径来感受工业产品跟我们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国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的短暂视频,燃起学生的热情。最后出示一些设施、装备、及特技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兴国、工业兴国的观念。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第二块“工业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对于《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的处理:[出示课件提问]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抢答]——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关于《区域发展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处理:指导学生读图4。26“辽中南地区”、图4。27“沪宁杭地区”,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据图例熟悉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工业城市工业部门的构成、交通路线,最后根据活动1。2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重点探究区域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学生对工业部门饼状图接触不多,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熟悉图例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后,对于这部分区域工业分布的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的科学方法。)

  [师生小结](学会知识归纳的方法。)

  其他影响条件如政策、环境、劳动力等。(结合教材112页活动第3、4题并联系汾湖开发区和吴江经济开发区,解决问题,体验进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关于《合理分布工业》的处理,我主要是利用课本112页活动题第4题来完成,《发展乡镇企业的好处》(——工业分布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能使分布工业更加均衡;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再结合汾湖开发区。第三块“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结合课件和教材图片“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绍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学生回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对照教材图4。30并结合本地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回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教材115页知识后回答——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五、谈个人特色:

  努力体现以“活”为宗旨的地理课堂。这个“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理念方面,既体现“回归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动建构方面,改变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师为绝对主角的课堂环节设计,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凸现活动建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活动组织实现智慧传递和生成。再次是课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学生能够心动大于行动。发散的、多维度的、积极的思维令学生们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将地理学*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客观世界,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解决问题。

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接着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形种类与分布,地形特点及影响,地势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本章*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努力培养学*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设计本节的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为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二课时为地形复杂多样,第三课时为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上。引发学生思考*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第二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9和图2.10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8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8页活动2、3二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地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的良好*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二章*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 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重点与难点: 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目标导引】

  以科技小制作的形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彩灯制作一个*河流的展示图,通过作品的好坏评奖加分以资鼓励。并将最好的作品在各个班展示。

  【教学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组现行校本教研:问题教学法。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自主问答上述问题。(讨论交流)

  然后,以小组pk的方式,每个组自主派个代表来问答,每组回答一题。(自我展示)

  再次,让学生自己改错,发现错误的学生举手上台,修改正确的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实物奖励如:棒棒糖等)(学生纠错)

  最后,教师总结,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对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加分。(教师纠错)

  【教师总结】

  在讲述长江源头的时候,讲清楚它跟黄河都都发源于青海省,便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连续性。在讲述长江干流的时候,讲清楚它的形状是“v”和“w”两个字母组成。(讲黄河时讲清它是“几”字形)。在讲述长江支流的时候,用口诀来讲“农民家舞,想汗干”----只要在农民家里跳舞,想身上的汗干了。来讲解长江的七条支流。便于学生记忆。

  【跟踪练*1】 ⑴长江的源头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长江干流流经的直辖市共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⑶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的代号:①长江中下游*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横断山区,按先后流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于长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巢湖 D.洪泽湖

  (跟踪练*可以同样用小组pk的方式,举手抢答,回答问题最多并且全部正确的,给予适当奖励;回答最少的,给予惩罚如:轻唱两句歌,或是地理课上小组负责擦黑板等)

  知识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长江水能的开发利用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1/2。第1页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电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长江三峡由____、____、____组成,位于___省和___省的交界处,长江的__游段。三峡坝址在___省,长江干流__游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级阶梯交界处,其最主要任务是______。这些水电站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资源是否丰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运用】

  1、长江的航运 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原因:

  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⑵航运价值大: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

  ②长江流域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和城市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③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焦柳、宝成--成昆五大铁路纵线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了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2、长江洪涝的原因

  ⑴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干流水量大,汛期长。

  ⑵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坏,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中游泥沙淤积加剧,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中下游地势低*,泥沙淤积,泄洪不畅。

  ⑶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3、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的措施为:

  ①加固江防大提,兴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跟踪练*2】

  ⑴长江中下游*原地区夏秋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B.围湖造田,湖泊蓄水调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弯取直河道

  ⑵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峡

  ⑶“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段特别弯曲

  ⑷位于长江中游对长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泽湖、太湖 B.洞庭湖、鄱阳湖 C.巢湖、鄱阳湖 D.洪泽湖、洞庭湖

  ⑸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径流量大 B.水能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矿产丰富

  【教学策略】

  方式与知识一相似,只是知识点不同。

地理说课稿10

  一、解读课标

  本节课对应《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要求:

  1、位置与分布

  1)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地形特征。

  3)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其人口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港澳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实际

  港澳是当今的热点地区,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方法,而且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来看,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背景仔细分析后,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授课。

  三、设计依据

  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港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

  3、通过材料分析,说出“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并从特点入手,通过材料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网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七子之歌”视频。

  2、上网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询

  学生上网查找并说出港澳地区的区旗、区徽及历史发展背景。

  通过上网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又为下文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埋下伏笔。

  (三)材料分析

  1、学生在网上查看教师设计的*政区图(港澳在*政区中的位置)说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关系。

  2、运用教师课件中的地形图,学生描述其地形特征。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表,学生分析并总结港澳“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4、学生观看教师所给景观图片与视频,通过网上查阅,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说出港澳的经济形式。

  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鼓励学生读图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惯,并通过教师所给材料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拓展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积极性。

  (四)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组成内地招商团与香港投资团分别叙述本区域的优势。用事例证实港澳与内地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

  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质量、激发学生学*兴趣。其中深刻体会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五)知识延伸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新加坡的图文资料,对比其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实施有何共识,办一期新加坡地理小报。

  将问题带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阅,巩固本课内容。同时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题”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本课在“*心”中结束。

地理说课稿11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探究性学*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会无从着手,但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获得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在学法的指导方面,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看图、读图以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复*旧知识,引入新课。

  复*知识:水循环的意义、大气环流的意义、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较浅的知识点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整体性的教学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

  第一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内涵。

  (1) 利用93页的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物质交换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 阅读92页“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过填空提问的练*方式,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3) 通过92页案例1的分析,利用学生在生物课学到的有关生物循环的知识,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4) 归纳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1)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生产功能、*衡功能。

  阅读课本94页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问题。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问题:A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分析羚羊的减少原因。

  B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2)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利用课本95页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探究问题:A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B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样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书本96页案例3,阅读图文“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联系图,将森林变化而出现的环境的整体相应发生变化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准确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联系的思维能力。

  (3) 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归纳总结的目的是点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强调学生注意掌握本节的重难点知识。

  4 知识迁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内陆环境整体性表现比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联系图,使学生重新复*巩固新课内容—整体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确“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表现的内涵。

  (2)阅读资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A、以色列人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B、这个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呼应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所以我设计了这两道题目。为即将开始学*必修2做好伏笔。

  5 布置作业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地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4)

——地理说课稿 (菁华9篇)

地理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衡的。

  2、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在整个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学*的实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及轮廓

  2、记住世界人口超亿的前十个国家

  3、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及经济划分类别

  4、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的差异

  5、运用地图指出发展*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6、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7、能用实例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的能力。

  2、通过图片和材料,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的能力,尝试体验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3、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等,树立世界各国*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理解改革开放与发展国际合作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解析

  这一章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它们的差异,最终是要寻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章也是为学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础。

  本课由国家与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家,国际合作三部分组成。

  第一框题“国家和地区”,首先教材通过对不同国家间在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各国家,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二框题“发达国家和发展*家”,其*家间经济发展水*不*衡是本课中让学生认识了解的重点,象边界与领土间问题一样这样经济发展水*差异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予盾与冲突的根源。

  第三框题“国际合作”,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学生了解到和*发展是当今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国家在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懂得国际的价值。

  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本课的重点。

  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协调成员间的活动,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国际组织在国际中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学生掌握本课内容的难点,了解*具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重点:

  领土的概念;世界主要国家的分布;世界主要国际组织

  四、学*难点:

  国界线的划定及国界纠纷;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五、教学过程展开

  [新课引入]

  同学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国与国之间呢?我们班有50多个同学,人数少会产生矛盾、纷争。世界这么大,有多少国家和地区?她们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余各大洲。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国家和地区

  1、国与国的差别:

  面积大小

  人口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程度

  [投影] “世界政治地图”,你能在地图上找出面积比较大的国家吗?

  (学生)学生看图,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一指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

  [投影]“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轮廓图”,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

  [提问]有面积“大”国,就会有面积“小”国。你能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几个面积比较小的国家吗?

  (学生)学生说不出,老师在投影幕上展示,并做简单介绍。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看“世界政治地图”,看看在俄罗斯境内那条红色的界线是什么界线?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说明俄罗斯的国土跨了亚洲、欧洲两大洲。

  (提问)除俄罗斯外,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也是一国跨两洲的吗?引导学生完成书P87活动1。

  (学生)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

  [提问]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自读课本后回答)

  (板书)2、国界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

  [读图]阅读教材中“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国界线”、“埃及和苏丹、利比亚之间的国界线”图。

  [讨论]美国与加拿大,法国和西班牙,埃及和苏丹、利比亚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

  [归纳]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法国和西班牙则以比利牛斯山为界,埃及和苏丹则以纬线为界,埃及和利比亚以经线为界。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民族、语言、宗教、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志。出示“*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

  我国*一贯主张用和*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承转)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指导读图]读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统计图。教师讲解横纵坐标的选择和基本画法,学生读出主要国家的人口数字,对照《世界政区地图》找出上述国家所在大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

  [教师总结]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有10个,亚洲占6个,并且它们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对照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可以看到,亚洲东部和南部正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总结]目前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用歌诀来把握:

  世界国家一百八,面积俄加中最大,

  领陆领水和领空,两邦之间国界划。

  政治制度分社资,多数国家不发达;

  国际交往要*等,五项原则维护它。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家

  (读图)“罗斯一家的照片”和“纳米亚的照片”,知道在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不一样。

  (投影)埃塞俄比亚、印度、德国、美国四个国家在经济、教育、居民生活上的差异

  过渡到: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家。

  [读图]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家人口和工农业总产值比较图。

  [提问]这两幅图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发展*家的人口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而发展*家的工农业产值却仅是发达国家的1/5,说明发展*家的经济发展水*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

  (讨论)为什么发展*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二战前,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是英、法、美、日等国的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地区经济无法发展。二战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争,纷纷宣布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讨论)发展*家比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⑴大多数发展*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其产品种类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

  ⑵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家的经济合作不*等。

  (提问)什么是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归纳: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人们常用一个“北”字概括发达国家的分布大势;发展*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所以常用一个“南”字来表示发展*家的分布大势,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经济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南北对话”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而“南南合作”则是发展*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国际合作

  (1)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阅读材料,了解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3)了解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的概况;

  (4)了解国际合作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归纳]发达国家与发展*家在经济上是不*等的。发展*家仍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通过 “南北对话”,以达到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展*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合理和互利的原则,以利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发展*家之间的互助合作,也是发展*家谋求共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地理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是《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基础之上,对亚洲自然环境更深入地学*,而更为核心的目标是能够建立其分析一个地区地形和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不论从知识层面还是生活层面,本课内容的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课内容围绕我们所生活的亚洲进行学*,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系统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

  本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教学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经线和纬线。能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到经度与纬度的特点,提高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能力。

  3、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经度与纬度的识别、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以及书写规范。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谈话法、对比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在学*亚洲的地形特点的时候,我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在多媒体上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在规定的要求下进行读图分析。

  【活动一:知地形】

  ①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复*“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读图时有意识地关注各地形区的海拔高度。接着,我会设置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原:西西伯利亚*原,东北*原,华北*原,印度河*原,恒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②请大家根据相应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学生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黑板上地形图中。完成活动后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游戏,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的效率。

  【活动二:说见闻】

  在熟悉了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基础上,我会出示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安排学生前后四位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并要求学生思考: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大家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学生活动后可以总结出:亚洲地形特点为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分析、小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地图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利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地形特点已经总结出来,我会利用导入时候的谚语“水往低处流”来引发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特点,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过渡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再次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当学生找到并准确说出一条河流的流向特点时,我会在请同学们用彩笔在地图中标注出来,当所有河流都找到后,提出问题: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亚洲的河流特点为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知道了地形得特征和河流的特征,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河流的流向有怎样的影响?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之后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为:

  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同时还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解决导入环节所设置的疑问。

  环节三:巩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2、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小结与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呼应,前后呼应使课堂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也达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升华的目的。作业是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学*另外一个地区,提高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过

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 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 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 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 中来。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 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page]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演示,导入新课

  我采用图片演示,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多张美国的自然景观图片;同时为后面设置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1)位置与范围

  展示《北美洲地图》,让学生找出美国的位置。再让学生翻开《世界地理图册》中美国的地图,找出美国的大致范围。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轮廓。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范围,也就是大致所跨的经纬度,其他同学在下面描摹标画。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学*完美国的位置和范围之后,将会从它的自然地理概况进一步认识美国。

  (2)地形地势

  展示美国地形图,并简单地介绍这幅地形图,然后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美国本土主要的地形,之后教师再总结。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通过《沿40°N的美国地形剖面图》,总结出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特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①地形的名称;②说明其属于5大地形中的哪一种;③地形的分布特征;④概括地势特征,之后教师再详细总结。

  在学*完美国的地形地势后,以问题的形式进入美国地形地势特征会对它的气候类型产生的影响的学*。

  (3)美国的气候

  展示《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影响美国气候的是那三大气流?

  问题二:美国的地形对气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学生回答之后再总结。

  展示《美国的的气候分布图》和《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找出美

  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分别从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来分析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在学*完了气候,接着就学*美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4)美国的河流与湖泊

  展示《美国水系图》,让学生说出美国本土的主要河流及湖泊,并请学生根据东西部的地形分析一下河流的水文特征,之后教师再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的2到三分钟,我会进行小结与作业布置,主要总结本节课

  所学的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布置练*或作业,叫学生做好复*和预*工作。

地理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的土地资源》,这一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三章《*的自然资源》第三节《*的土地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土地资源》是对《*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它是学**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信息量大 ,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至关重要。

  3.讨论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师应充当地理学*方法的指导者。

  1.自主探究学*: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结构记忆法: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温故----知新法: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知识,阐述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差异。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导入】

  利用古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句话说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进而引入新课。

  利用古语俗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又紧扣教学内容,为后面学*珍惜和保护每一寸土地相联系。

  3、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

  4、过度放牧、草场超载

  5、乱砍滥伐、森林减少

  6、土地污染……

  解决措施

地理说课稿5

  各位评委,大家好,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标标准分析

  本节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学*内容大体包括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运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其次必须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第二课时。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流传于民间,或记载于书本,或留存于网页之中,是进行有关洋流的人文地理决策功能教育的丰富资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是学*的目的所在,又是对今后学*自然带等知识做的铺垫。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进一步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以及海洋污染这四大方面的影响;

  ②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寒暖流以及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③能够简述渔场的形成原因;

  ④能测定出哪种航行路线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大西洋60°N东西*气候统计图分析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②通过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

  ③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案例,说明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④通过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石油泄漏污染导致纽芬兰鱼产量下降的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

  ②通过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标,分析知识结构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历年高考考纲要求,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应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有所侧重,把洋流对航海、渔场分布、海洋污染物的影响作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这是因为洋流深刻影响着沿岸的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理解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这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另外,随着现代资讯发展,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四、学法分析

  1.探究式学*法

  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许多互动式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或合作探究问题,甚至动手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比较学*法。学生对性质不同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五、教学方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区解决这些问题;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得出结论后又继续进行举例论证,以实现有效迁移,建构知识体系。

  1.案例分析法

  围绕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

  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采用以探究为主的各种学*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

  3.图导图解法

  这节课多次运用世界地图,许多地理知识点需要在世界地图上标明具**置再进行分析。图导图解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b设疑:以企鹅的内容为例,提出为什么企鹅在热带地区也能生存呢?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二)新课教学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都是以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印发学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讨论、归纳最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给出结论。在洋流影响沿岸气候上,我借助书本上的图3.7“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并加以修改而呈现的;在洋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上,我将呈现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航运上,我呈现的是标有哥伦布航海路线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海洋污染上,通过一则油轮漏油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洋流将对该次污染带来什么影响(有利及不利方面)? .

  本节课新课部分的教学线索为“探讨-总结-探讨”。围绕教材中“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设计四个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和讨论探究中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举生活中实际例子展开讨论,巩固提高。其中,设计标注四大渔场位置、画航海路线图等小游戏,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作业布置

  1.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3.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彼此之间联系不大,而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联系不大的知识点进行板书效果很好。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与气候

  2.洋流与渔场

  3.洋流与航海

  4.洋流与海洋污染

地理说课稿6

  河北省廊坊第四中学 刘海艳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 手电筒 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 自主学*,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体验性学*、合作性学*。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理说课稿7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是学*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最佳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运用理论,分析时事,

  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进入《*人口》的学*

  新课学*: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xx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地理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 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 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 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 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高中地理辅导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1.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2.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1.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2.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法:这种学*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3.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对这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其制成富有动感的色彩鲜艳的画面。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地图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线索,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倡导 "教学生学会终身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学*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堂上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地理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1.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及图表。培养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产生活。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包括图表、投影、视频等电化教学。可以拓宽学生学*视野,提高学*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中所设计的教学法指导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法呢?接下来我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分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个环节。

  一、复*提问。"温故知新"及建构主义中提到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些知识积累或生活认知"的理论,因此,我设计课前复*环节。提问的方法,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助于课堂教学程序的随机调整。

  二、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地理图片。创造学*氛围,设置悬念,引入新客。便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求知欲。这样导入,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讲授新课。

  环节一:1、问题导学。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先自己完成问题。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对重点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逐个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2、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刚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渐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学生在每节课上课的前25分钟的时间,注意力最稳定。因此就在这段时间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学*的能力。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在学生的自学及教师的点拨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逐渐到位。

  环节二:1、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难点。

  2、 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每节课的后20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不稳定。可以设置讨论活动,在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次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效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进行突破,不会的学生逐渐学会,已经学会的学生在向其余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提升了分析归纳、对比综合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四、巩固复*

  在对重难点都学*完之后,教师提供两个比较简单的巩固*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主动探索学*,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让学生品尝到学会的滋味。

  五、课堂小结

  学生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

  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六、作业布置

  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体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延伸巩固。选做题选择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书就是现在展示的这些。其余详细知识点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还有展示。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进行了说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问题导学、合作学*的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地理图表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特点,也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5)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菁华3篇)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教法。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地理学*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尔自治区、*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

  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6)

——地理说课稿 (菁华5篇)

地理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地球为什么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和地位。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具有激发兴趣、奠定基础的作用。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兴趣,是整个地理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之后,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不同类型的天体。

  (2)以示意图的方法从天体系统的层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4)根据地球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模式图、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等图表资料,培养从图表中读取、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宇宙的物质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2)通过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认识到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爱生命保护地球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我将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图表资料的分析归纳

  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运用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分析: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样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在对宇宙物质性的知识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板书笔记法、读书指导法等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发现教学法、纲要信号法等教法,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的主体,知识是建构的过程),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本节课中采用协作探究法和读图分析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康德的墓志铭(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康德)引入,并让学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见天体。以激发学*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情境。

  2、导学结合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回想睛朗夜空并结合插图比较天空中星体的形状、亮度、是否闪烁、运动、是否本身发光等,提问它们分别是哪种天体?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归纳出天体及天体的类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学*新知识点的目的。在了解天体的种类之后,提出“天体并不杂无章的分布,而是有规律的运动着的”来引出天体系统的的知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作为对地球的定位,并板书天体结构层次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空间层次观念。并适当补充天体轨道倾角、偏心率、天文单位、光年等相关天文知识,既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也为之后讲解地球运动特称的普通性埋下伏笔。

  3、深入探究引发思考。

  在学*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框题内容之后,继续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对地球所处环境的思考。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图1.4 太阳模式图,找出太阳系中天体,并写下按照与太阳的距离从*到远的各个行星,然后总结学生的答案,并点出各行星的公转方的至西向东向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分析表

  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和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使学生回答各行星的质量、体积、公转轨道倾角、轨道偏心率等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行星运动特征的普通性和结构特征的普通性。结合教师讲解,总结归纳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结论。

  4、分组讨论交流提升。

  在学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之后继续深入学*、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请学生就“为什么地球是特殊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所答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接着教师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存在生命的一般条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的,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概括、补充,点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的稳定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条件。在谈话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加学生学*的兴趣和学*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5、课堂总结理清框架。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我将在新课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重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升华主题。

  通过对宇宙浩渺的了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来指出同学们应该珍爱生命、保护地球。

  7、作业布置。

  我了进一步落实重点和难点、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如果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怎样的恒星系统行和星系统才可能孕育生命? 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六、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繁多复杂,但内部逻辑关系性较强,故我采用了以结构式板书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识结构,明确知识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板书内容如下: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和星际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气体和尘埃

  2、天体系统:总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转运动特征:*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运行轨道外因

  地球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分类: 特征: 类地行星 质量小、体积小 巨行星 质量大、体积大 远日行星 质量、体积居中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地球自身条件体积质量适中——大气层的存在内因

  具有液态水——生命的摇篮

地理说课稿2

  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方式有自主学*、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的学*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中理解,在学*掌握,在学*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七、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归纳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主要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引入热力环流知识的学*。

地理说课稿3

  一、 本课题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结束期间,第二轮综合复*基本结束,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是专复*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通过练*,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

  采用三个练*题,让学生总结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

  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结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昼长情况应看该点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通过练*及时巩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从等高线入手,带出等压线,重点落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上,引导学生判断高、低压中心、天气状况、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温带气旋中锋面的判断及锋面天气的判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与,多说多写多做。

  (四)气候类型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应抓住基础知识,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具体区分时应掌握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判断,然后总结方法,辅以练*。

  四、 题外话

  这是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我觉得应该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及时将素材积累起来,形成备课素材库,以备后用。同一学科应制作本学科的网页,收集各单元、各章节的素材,积累起来,形成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为本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工作。

地理说课稿4

  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方式有自主学*、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的学*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中理解,在学*掌握,在学*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七、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归纳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主要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引入热力环流知识的学*。

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

  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版书)之后,介绍*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兴趣,突出本课学*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7)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0份

  初中地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四、说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地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中国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中国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中国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中国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的良好*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 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重点与难点: 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目标导引】

  以科技小制作的形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彩灯制作一个中国河流的展示图,通过作品的好坏评奖加分以资鼓励。并将最好的作品在各个班展示。

  【教学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组现行校本教研:问题教学法。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自主问答上述问题。(讨论交流)

  然后,以小组pk的方式,每个组自主派个代表来问答,每组回答一题。(自我展示)

  再次,让学生自己改错,发现错误的学生举手上台,修改正确的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实物奖励如:棒棒糖等)(学生纠错)

  最后,教师总结,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对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加分。(教师纠错)

  【教师总结】

  在讲述长江源头的时候,讲清楚它跟黄河都都发源于青海省,便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连续性。在讲述长江干流的时候,讲清楚它的形状是“v”和“w”两个字母组成。(讲黄河时讲清它是“几”字形)。在讲述长江支流的时候,用口诀来讲“农民家舞,想汗干”----只要在农民家里跳舞,想身上的汗干了。来讲解长江的七条支流。便于学生记忆。

  【跟踪练*1】 ⑴长江的源头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长江干流流经的直辖市共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⑶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的代号:①长江中下游*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横断山区,按先后流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于长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巢湖 D.洪泽湖

  (跟踪练*可以同样用小组pk的方式,举手抢答,回答问题最多并且全部正确的,给予适当奖励;回答最少的,给予惩罚如:轻唱两句歌,或是地理课上小组负责擦黑板等)

  知识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长江水能的开发利用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1/2。第1页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电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长江三峡由____、____、____组成,位于___省和___省的交界处,长江的__游段。三峡坝址在___省,长江干流__游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级阶梯交界处,其最主要任务是______。这些水电站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资源是否丰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运用】

  1、长江的航运 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原因:

  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⑵航运价值大: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

  ②长江流域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和城市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③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焦柳、宝成--成昆五大铁路纵线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了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2、长江洪涝的原因

  ⑴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干流水量大,汛期长。

  ⑵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坏,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中游泥沙淤积加剧,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中下游地势低*,泥沙淤积,泄洪不畅。

  ⑶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3、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的措施为:

  ①加固江防大提,兴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跟踪练*2】

  ⑴长江中下游*原地区夏秋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B.围湖造田,湖泊蓄水调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弯取直河道

  ⑵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峡

  ⑶“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段特别弯曲

  ⑷位于长江中游对长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泽湖、太湖 B.洞庭湖、鄱阳湖 C.巢湖、鄱阳湖 D.洪泽湖、洞庭湖

  ⑸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径流量大 B.水能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矿产丰富

  【教学策略】

  方式与知识一相似,只是知识点不同。

  初中地理说课稿 3

  [练*巩固]

  课本:

  P66-67活动题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

  让学生了解学*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活动,而且是学*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活动。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同时充分估计了学生的回答,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应用资料的能力,在学*的过程中直接掌握知识,也作为参与教学的一种形式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通过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同时更好的理解地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观点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

  初中地理说课稿 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的地区和国家》一章中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一学期的学*,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探究学*”;另外,学生通过学*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惯。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惯。

  3、通过中日岛屿争端,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二)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配合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重难点。然后用随堂练*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

  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探究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重视地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展示多媒体一组动漫图片(多啦A梦、柯南、火影、一休)及风景图片(富士山和樱花)。七年级学生年龄层次较低,他们对动漫有着浓厚的兴趣,用他们耳熟能详的动漫人物引入本课内容,他们很容易接受,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然后给学生分组:把学生分为四组,多啦A梦组、柯南组、火影组、一休组。

  要求:小组团结合作,有集体荣誉感。

  1、小组同学在课堂中玩“找茬”游戏。寻找老师课件展示中的错误,每找到一处得一朵红花。

  2、合作学*探究学*,优胜组得红花。课程结束,得花最多组胜利。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我们到坐火车到日本旅游(学生寻找错误)

  2、多媒体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3、找出日本周围的海域

  4、谈时事,中日岛屿领土争端,使学生明确岛屿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我作总结: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它位于北温带,与中国一衣带水,而且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日本东临太*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来寻找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读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领土构成

  总体介绍日本的领土面积通过比较练*法,同学们感受到日本的人稠地狭。通过读图得知四大岛的分布范围及最大岛。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深刻认识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人口状况,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2、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讨论:互动学*分析出日本的地势的特点,通过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通过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发现总结出特点。

  最后多媒体展示我们考察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发现日本的*原比山地多。我们来到了位于九州岛的旅游胜地——富士山,它是日本最高峰,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富士山是一座死火山,尽管是夏天,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富士山山顶的皑皑白雪。(学生寻找错误)

  3、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日本应对地震的措施。

  通过讨论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讨论中发现别的同学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找到自己学*的优势与缺点,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提供方法。

  我总结出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

  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根据“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最后,教师总结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同学们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组成部分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多火山和地震

  作业:

  1、结合“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搜集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日本国的地理特征来呈现,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日本的地形地貌,着重突出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学生也能从我的板书设计中进行有条理的笔记。

  初中地理说课稿 6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发展中的工业”。

  初中地理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初中地理说课稿 8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说课稿 9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学*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虾4、编花篮5、撮箕6、牛奶7、米饭8、糟辣鱼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初中地理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实用5篇(扩展8)

——初二地理说课稿实用五份

  初二地理说课稿 1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态度。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2-14,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均气温图的投影,同时在投影上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同一时间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读一月份气温图探讨其特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③ 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计算:

  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黑龙江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后,指导学生自主学*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通过对于我国7月份*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掌握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设计思路: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使学生在自主学*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问题驱动试的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时,则突出了学*的递进式;而对于冬夏两季影响气温分布特点的因素分析是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读图探究形式来引导学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相互探讨,每一位小组指定一位学生最后总结概述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的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步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②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③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白昼时长数据表格: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老师将各小组分析的观点进行加工,概括使学生对于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原因理解更趋于合理:

  ① 冬至日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那么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热量也越少。② 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吸收的热量也越少。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除了纬度位置以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吗?冬季的时候,我们在听CCTV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来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气?

  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亚

  老师展示出冬季风示意图,学生读图:

  ① 冬季风影响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这么样?

  ② 冬季风在往南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挡?(在冬季风示意图上重叠中国的地形图)

  学生可以进行分析讨论: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更加临*冬季风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严寒,而冬季风在翻越了重重山岭南下时,风力不断减弱,所以冬季我国黑龙江北部低温可以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均气温则在16摄氏度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试学*,分析了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规律,学生对于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体验到了通过主动合作学*获取知识的乐趣、成就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南北差异气温大,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于在探讨原因的时候,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提出的思考问题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

  初二地理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初二地理说课稿 3

  【说教材】

  本课选自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体现出土地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水与土的矛盾。本节课的第二个矛盾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主要体现了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人与土的矛盾。让学生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矛盾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活动穿插在一节课中,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结合地形、气候等条件分析并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掌握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树立环保意识。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养成保护资源的*惯。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过程中首先采取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导入阶段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采取探究学*的教学策略,课程中要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

  【说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起点水*和能力结构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地理学*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做课堂的主人。做好小组分工,指导学生做好探究土地资源分布等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

  教师提问:歌声中唱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歌声唱到我们人们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一)土地的类型

  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总结: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也多种多样 。请同学们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师提问:(1)出示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

  (2)耕地后备资源资料。

  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些?

  问题(2):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问题(3):气候条件对土地资源有什么影响?

  (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第74页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同时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出示学生学农时候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第74页“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出示华北*原的图片

  材料介绍:我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是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0%左右。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与旱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

  教师小结: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且相差悬殊,而土地资源北多南少,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合理。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联系。

  材料1.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材料2.我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材料3.我国的干湿地区

  材料4.我国的地形分布图

  教师指导:以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季风区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相互叠加指导。

  探究问题:土地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演示:看视频新闻,说一说土地资源对农民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老师把班级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代表**官员、专家、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学生。请同学们分别谈一谈对土地破坏、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要找到哪些图片或者是资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呢?

  教师:土地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会就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土地资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请你拟出下一个我国土地日的主题。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九旬老人朗诵的散文《我爱这土地》,体会现代诗人艾青对土地的满腔热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因此,**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五)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学科,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要为生活服务。土地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又是与我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资源,土地资源危机意识不仅仅是地理课上学生应该形成的意识,而是全球人应该形成的意识,在这节课上,我用了大量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初二地理说课稿 4

2020初二地理说课稿精选范文锦集

在地理课上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地理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初二地理说课稿范文一: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初二地理说课稿范文二: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

新课学*: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05化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初二地理说课稿范文三: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五、练*巩固

1我国南北跨______很广,约_____度,大部分位于____纬度地区,属于____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_____带,没有____带.

2我国西部深入_______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的大洋_______洋,有众多的_______和______,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下列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

2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本初子午线

3我国东临哪个洋()

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洋

4中国是一个()国家

A岛国B大陆国C海陆兼备D半岛国

六、归纳小结:本节课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到我国疆域十分辽阔,知道领土四端、四大临海、两大内海,也的众多的邻国,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七、作业

1、(P3)活动3:结合以上分析,补充下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2、(P5)活动2:

量算:根据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东西端距离;根据所跨纬度,计算我国领土南北端距离。

3、(P6)活动4:

补充说明我国领土面积大有什么好处。


2020初二地理说课稿精选范文锦集相关文章:

★ 中小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 幼儿园教案

★ 2020名人名言语录精选锦集

  初二地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