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

首页 / 说课稿 / |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 1

  教学目的`: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赏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字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等是俯拾即是,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酒有关的诗歌。

  (说明:以上诗歌用多媒体显示,导入语的设计,一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同时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直觉的感受;二是在诗歌的诵读中唤起学生的学*热情,引导他们初步进入诗境。)

  二、解题

  1、《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1、本诗背景。

  三、朗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了解基本意思

  五、研究课文

  在自由诵读的基础上,思考完成练*二。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1、本诗的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一点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只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就好象《阿Q正传》一样,喜剧是其外壳,悲剧是其内核。

  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可不同,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顿生悲意。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藁人。”

  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板书:

  悲——乐——愤——狂

  愤激

  2、思考练*二(2)。

  明确:(见教师用书)

  六、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李白诗歌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 2

  一、 说“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新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经常性的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作出恰当的评价,学*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 说教材

  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诗歌、散文两部分,诗歌、散文各三个单元。诗歌部分,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设计的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极富音韵、情韵、美感的经典之作,是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最为适用的材料。

  因此,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精要语句的玩味、赏析,进而达到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的目的。

  《将进酒》是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作品,单元设计是通过本文的赏析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诗歌音韵、情韵、美的意蕴,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三、 说学*目标

  根据教材《赏析指导》和单元教学重点的要求,结合文本的艺术特点,确定如下学*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③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四、说教法

  1、借助《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对作者的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借助《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的“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特定的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借助《赏析指导》,借助文后赏析,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学会进入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关键词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复杂情感的变化。

  4、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一同诵读,一同写作,品尝下水的快乐。

  5、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名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写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吟诵诗文时可以说既是歌者,又是舞者;这种独特的诵读方式,是历代文人欣赏经典诗文的一种独特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学。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通过对《将进酒》学*,学会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品味作品音乐美、音韵美,理解作品的情感。(板书)

  2、出示学*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③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3、背景预览。

  ①学生圈划教材43页注释①,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

  ②学生阅读《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阅读圈点“背景资料”;

  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第三部分对李白的介绍:“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闷愤激之词。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轻蔑……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想像奇特,手法夸张。”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注释、工具书标注重点词语的读音,要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扫清文句障碍;

  2、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语气;

  3、同桌交流《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知识清单”的题目,教师巡视,纠正明确关键字音。

  4、学生朗读:学生纠正朗读错误,教师进一步明确;

  5、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易读错的字音,把握节奏,注意断句、停顿;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点关键词语、停顿、重音、语气,体会作者感情。

  7、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概括层次要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8、小组研讨、小组发言,教师点评。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桌相互检查。

  (三)涵咏品读,揣摩探究。

  1、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最后一段的赏析说明,结合具体诗句,圈点诗中句式变化,并进一步诵读全文。

  2、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对诗句赏析,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小组研讨:诵读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悲”、“欢”、“乐”、“寂寞”、“愁”),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悲”为“欢”,进而“欢畅”、“愤懑”,最后转为“激越”、“超脱”、“旷达”。

  4、学生齐读:巩固品读成果。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1、教师赏析指导:

  《将进酒》感情色彩浓烈,行文气势恢宏。在鉴赏本文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结合《赏析示例》,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作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大笔一挥就有雷霆万钧之势,笔挟天风,墨裹海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写自然的伟力与永恒;笔锋一转,“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心中不免悲凉。但,诗人性格狂放,消沉在他心中仅是昙花一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也是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第二部分,酒香飘逸、情怀毕露,诗人举杯、豪饮、高歌,心中涌动的是感情的激流:狂放之情,愈变得愤懑、激越。

  (2)把握诗作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在诵读中,准确把握声音这种变化,急缓交错,高低回环,进一步加深对诗作情感,对作者特定背景下复杂情感的理解。

  (3)诗作比、兴、对仗手法的运用,找出相关诗句,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鉴赏。

  2、学生小组研讨:结合课文背景,讨论文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3、学生鉴赏成果交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据,就应该予以肯定。

  4、创新提高: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请写一段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作要求:应当是课文诗意的再现,可以是自己对原文个性化的解读,自我独创的发挥)

  ①学生写作,小组交流、评点,典型*作展示。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浪漫主义的诗人自屈原之后虽不能说乏善可陈,但后来的诗人也不过是天际划过的流星,到了李白才异峰突起,和屈原隔代相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颗闪耀的明星。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将《将进酒》列为讲读课文,大有深意。不仅因为它是李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出现于李白政治上失意,内心极度苦闷的时期。可以说一个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是他创作上更臻成熟的时期,是应该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规律。历数古代有成就的诗人,概莫能外。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为“劝酒歌”,古词有所谓“将进酒,乘大白”的句子。该诗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三人常登高宴饮,诗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要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以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一乐府诗题以新鲜而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诗人的精神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就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外环境的影响,往往很难将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来,尤其是古典诗歌,很少能一如过去那样亲*她,了解他,欣赏他。学生宁可在网络与游戏中忘乎所以,也不愿与古圣先贤同喜同悲,只既是语文教学的矛盾,也是语文老师每每遭逢的尴尬所在。为此,作为教师,只有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比较法

  比较李白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通过对李白个人经历的交代,尤其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人生理想受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李白由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到与统治阶级决绝的人生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的兴趣。

  四、说学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课上阅读和学*,培养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向课外延伸,自觉阅读古典诗歌,培养应有的学**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另一位大诗人画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主人公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才高八斗,一副傲视封建王侯的形象。这就是李白。然而,李白虽然看似活得潇洒,其实满心悲苦,他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不正是内心孤独的体现吗?尽管他纵酒高歌,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他,内心一直有一股抑郁不*之气,他将愁情或借酒,或托月(我寄愁心于明月),拾入诗囊,遂成为著名的《李太白集》。《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体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配以相关的画面,教师朗诵全诗。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学生准备后,指名朗读诗歌

  (四)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提示、课后*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不写宴饮过程,而是陡然以黄河奔流起势,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顿起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此问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诗中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当道,奸臣弄权,他只有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纬地之才大有人在,请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既然古来圣贤如此之多,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师: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气魄?

  师: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

  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说明: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与他是用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使中多处用了巨额数字以表现豪迈诗情,例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爽,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另外还用了想象性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六)拓展迁移:

  诗圣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七)再次指名朗诵全诗

  说明: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形象,最后一次的朗读应是再现诗人形象最好的时机。

  六、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黄河白发(起兴)悲

  金樽千金烹羊宰牛欢(乐)

  钟鼓馔玉长醉不醒愤激

  马裘美酒狂放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 “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

  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

  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 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 “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重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重点)

  3、正确认识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难点)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让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从而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本文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学生容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中有他涌动的生命,奔腾的激情,还有那无尽的愁绪。我们今天学*的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欣赏名家诵读 初步感知:

  我们这一单元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吟咏和诵读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体会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欣赏中央电视台著名支持人任志宏的朗诵。

  朗诵的怎么样?感情是不是特别投入?话剧演员濮存昕的朗诵感情更投入。

  播放濮存昕的朗诵,进一步感知。

  三、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通过欣赏名家的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重音、声调等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老师在多媒体上把重音、声调也做了标注。下面请学生结合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过一会找同学展示。

  四、分析问题 鉴赏诗歌:

  刚才同学读的很好,但和名家的演绎还是有一些差距,一是因为我们的基本功不如他们,再就是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彻。接下来我们共同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题目“将进酒”是什么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这是一首“劝酒歌”。

  1、谁劝谁喝酒?

  一开始应该是丹丘生劝李白和岑夫子,后来是李白劝岑夫子和丹丘生喝酒。

  2、为何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恰逢知己

  “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3、怎样喝酒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的多

  “将进酒,杯莫停。”——喝的快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的豪爽

  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

  悲:“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愤:“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5、名句赏析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一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为空间范畴的夸张,后一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有用”而“必”,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这是李白最可宝贵的性格。

  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作者和曹植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兼以自况。

  6、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狂放的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八年来,李白忧国忧民的心情一直未变,可是又无用武之地,52岁的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放浪于形骸之外。这一年,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不*之气。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7、豪放飘逸的李白内心为何激愤?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但愿长醉不愿醒相互矛盾,如何理解?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所以他的情感变化比较大,甚至相互矛盾。

  8、小结:

  ①人物:狂放不羁、豪放洒脱

  ②语言:奔放直率、浑厚雄壮

  ③艺术手法

  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比喻、反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借代:“钟鼓馔玉”

  用典:陈王曹植。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激。

  ④情感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9、当堂背诵

  按情感流程分4个小节背诵。

  五、结束语:

  《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李白是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

  “天生我材必有用”,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尽情的谱写出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

  六、作业:

  默写这首诗。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1)

——《将进酒》说课稿实用5份

  《将进酒》说课稿 1

  一、本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点:

  高三阶段对诗歌的学*不能仅限于读懂而要鉴赏。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为快,既有大济苍生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蕴涵其中的开阔与旷达打动人心而又引发思考。教材虽然是一个例子,但又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例子。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学生较熟悉,以此为例培养学生理性的鉴赏诗歌,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高二诗歌单元的学*,我发现学生对诗歌不感兴趣,很少能深入挖掘,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这节课就要以《将进酒》为例结合实践渗透学法激发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郁怒情绪。

  2、体会李白诗歌夸张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整体内弄,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难点: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授之以渔”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和学生共同鉴赏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突破学*目标的鉴赏中力图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这些方式使学生动口动脑。教学手段是多媒体。

  五、学*方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是学生走向自主学*的根本途径,因此本节诗歌教学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渗透:1通过强调朗读加强学生读的意识,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2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学生略知一二,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和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仙是哪位大诗人,酒中仙又是谁的自称?李白一生诗酒相随,“李白一斗诗百篇”而又“举杯销愁愁更愁”。大济苍生而又处处碰壁的李白有悲叹,有忧愁,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悲愁不是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不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也不是贺铸“一川烟草,梅子黄时雨”的愁,李白的忧愁中有达观,李白的忧愁中有豪放,《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体展示配乐朗诵,同时,展示于本诗相关的画面,如李白狂歌图、黄河奔流图等。

  说明:朗读诗语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新教材也非常重视诵读和背诵,朗读录音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学生准备后,指明朗读诗歌

  (四)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提示、课后*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写了一个什么阔大的场面,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陡然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事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设计此问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怎样分为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维地之才大有人在,请学生追念历史长河中可亲可敬的他们,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古来圣贤不计其数,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这是典型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是典型其二。

  师: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尽显诗人怎样的气魄?

  师: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将进酒》说课稿 2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1、说教材

  《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主要学**白和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立的高峰,学*本单元,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着重领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2、说学情

  虽然处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更要求学生学会鉴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说教学理念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及合作,重视自主探究的*惯的培养。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有进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再加上《将进酒》情感线索较为明晰,学生可以找到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将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背诵全诗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标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知识。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课堂当做自我展示的*台,我设计的教法是:

  (1)诵读指导法

  (2)提问分析法

  我的过程与方法将在以下的说课中进行解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体味诗人情感(契诃夫曾说:“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2)鉴赏此诗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要求。)

  2、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可知,本诗虽是李白的代表作,但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创作此诗时,诗人处于积极用世和怀才不遇、向往官场和蔑视权贵的矛盾之中。所以学生稍有不慎,就会理解为诗人想表达的是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本诗的教学难点在于:

  体味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再由教师引导,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2、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在师生互动中生成好的课堂效果。鉴于此,我设计了比较学*法,将本文与李清照的《醉花阴》相比,得出本文的愁绪中是含有激愤之情的。

  (四)说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说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一)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精彩的导入可以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情景,因此我的导入语为:国人爱酒,桃园结义要一杯血酒,临阵御敌要一杯温酒,祭祖扫墓要三牲烈酒……倘若没了这酒气,不知要少掉多少韵味。醉酒有雅俗之分,杨玉环望月迎风,醉得仪态万方;武松仰脖抖腕,酩酊大醉,可谓是醉态万千,然而文人有像欧阳修那种与酒无缘的饮少则醉,未饮先醉;也有李白那种放荡无羁的狂饮烂醉,酒醒何处不知道了,宝马金裘也不要了,全拿去换酒喝了得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今天我们就来领略李白的豪情之醉。

  2、学生齐读,教师范读(8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大致疏通文意,对文章思想情感进行初步感知。首先让学生齐读,并让其在朗读过程中为生字词注音,使其对课文有初步感知。然后由我范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

  3、积累知识,加深理解(10分钟)

  首先对难点字词如“将”“馔”“沽”等进行解释,比如“将”字,我会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学生对诗题的理解,然后最后讲解本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联系作者,把握情感(22分钟)

  狄德罗曾经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庸。”所以,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对感情的整体把握可以找体现感情的关键字眼“悲” “愁”,而分析愁情产生的原因才是关键。

  ①我把过渡提问语设计为:当一个人愁肠百结时,排解的方法有很多,而酒就是解愁的一个良方,当曹操求贤才不得时感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连女词人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夫死时也端起了“三杯两盏淡酒”。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再引导学生分析感情:人生苦短、怀才不遇。

  ②为了进一步理解李白的愁,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的环节。通过与李清照《醉花阴》中愁绪的对比,体会李白的愁中是含有激愤之情的。

  5、小结新课,学以致用(1分钟)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还在于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所以我的小结语为:一首《将进酒》,李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秀的诗篇,还有他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豁达之情,李白的诗我们要品,李白的人生态度我们更要学。

  6、布置作业(1分钟)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初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两个作业:

  1)完成课后*题。

  2)预*杜甫的《兵车行》,试体会李白与杜甫不同的创作风格。

  (二)板书设计及其理由

  明德博学笃行创新

  《将进酒》说课稿 3

  一、本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点:

  高三阶段对诗歌的学*不能仅限于读懂而要鉴赏。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为快,既有大济苍生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蕴涵其中的开阔与旷达打动人心而又引发思考。教材虽然是一个例子,但又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例子。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学生较熟悉,以此为例培养学生理性的鉴赏诗歌,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会更好。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高二诗歌单元的学*,我发现学生对诗歌不感兴趣,很少能深入挖掘,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这节课就要以《将进酒》为例结合实践渗透学法激发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郁怒情绪。

  2、体会李白诗歌夸张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整体内弄,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难点: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授之以渔”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和学生共同鉴赏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突破学*目标的鉴赏中力图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这些方式使学生动口动脑。教学手段是多媒体。

  五、学*方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是学生走向自主学*的根本途径,因此本节诗歌教学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渗透:1通过强调朗读加强学生读的意识,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2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学生略知一二,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和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仙是哪位大诗人,酒中仙又是谁的自称?李白一生诗酒相随,“李白一斗诗百篇”而又“举杯销愁愁更愁”。大济苍生而又处处碰壁的李白有悲叹,有忧愁,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悲愁不是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不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也不是贺铸“一川烟草,梅子黄时雨”的愁,李白的忧愁中有达观,李白的忧愁中有豪放,《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体展示配乐朗诵,同时,展示于本诗相关的画面,如李白狂歌图、黄河奔流图等。

  说明:朗读诗语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新教材也非常重视诵读和背诵,朗读录音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学生准备后,指明朗读诗歌

  (四)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提示、课后*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写了一个什么阔大的场面,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陡然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事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设计此问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怎样分为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维地之才大有人在,请学生追念历史长河中可亲可敬的他们,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古来圣贤不计其数,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这是典型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是典型其二。

  师: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尽显诗人怎样的气魄?

  师: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将进酒》说课稿 4

  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及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2、课上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蕴含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走*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教学难点】

  在质疑释疑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的意境,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4、质疑法——主动质疑问难,发现美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的引路人。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2)陈王昔时宴*乐。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

  4.四个层次的感情脉络:

  (1)感伤之情(2)欢乐之情(3)愤激之情(4)狂放之情

  5.五处典型夸张

  二、为引导学生对以上五个方面做到深层次感知,我设置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就让我们借薄薄的一页纸,倾听李白心灵深处呐出的《将进酒》。

  (二)以读带思,精心设疑

  教师要深度备课,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美的因素,巧设“引路点”,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根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解决如下问题:突破教学重点——体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问题一】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问题二】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进而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与诗人做心灵的对话)

  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壮志,30岁时第一次到长安,但四处碰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他离开长安时写下了一首诗《行路难》,最后一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2岁时他第二次进长安,这次是“奉诏入朝”,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进京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充当为唐玄宗装饰太*的御用文人,因此,他失望了。最后李白由于受到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次离开长安后,他也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理想再次破灭,不能施展抱负。

  而《将进酒》这首诗是他在第二次离京后八年后写的,那时李白大概50岁。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这是安史之乱前四年,朝廷已是一片黑暗。唐玄宗不理政事,朝政先后交由李林甫与杨国忠把持,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朝政的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李白借酒兴诗情,尽吐胸中的抑郁不*之气。

  【问题三】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

  【问题四】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

  (此处结合学生早已掌握的《早发白帝城》,感知李白暮年仍渴望有所作为的自信与豪迈)利用质疑法,解决如下问题,突破教学难点——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

  【问题五】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问题六】体会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并在此环节中体会李白诗歌中大意象的运用。(四)拓展延伸启迪心智

  1.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你最喜欢哪句?在这名句的背后,站着怎样的一个李白?用一句妙语点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李白,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及文化熏陶)

  2.酒中寄予的心灵苦旅——李白、李贺诗歌《将进酒》对读

  (设计意图:在掌握《将进酒》诵读要领的前提下,进行对比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五)、教师课堂小结

  这就是李白,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他用手中如椽巨笔奏响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若闻天籁,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倾倒之。他选择了众星璀璨的“诗唐”,非但没有淹没于群星交会的辉煌,反而成为众星争辉中的焦点。在他身上,浓缩了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

  三、自选作业

  布置不同角度和难度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

  1.对《将进酒》做到熟读成诵;

  2.在李白其他的作品中进一步品情悟境,知人论世。

  四、板书设计: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李白情感的变化绘出曲线图,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李白感情的曲折复杂性。进而熟知李白,感知李白,与李白做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五、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两种评价方式。

  1.关注自主探究能力和学*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评语。

  2.根据作业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

  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程度,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现出情感的变化,并熟知李白,知人论世。对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并进一步调整教学的呈现方式及方法手段。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和处理,有不当之处,恳请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正,谢谢!

  《将进酒》说课稿 5

  一、 说“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新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经常性的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作出恰当的评价,学*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 说教材

  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诗歌、散文两部分,诗歌、散文各三个单元。诗歌部分,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设计的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极富音韵、情韵、美感的经典之作,是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最为适用的材料。

  因此,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精要语句的玩味、赏析,进而达到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的目的。

  《将进酒》是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作品,单元设计是通过本文的赏析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诗歌音韵、情韵、美的意蕴,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三、 说学*目标

  根据教材《赏析指导》和单元教学重点的要求,结合文本的艺术特点,确定如下学*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③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四、说教法

  1.借助《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对作者的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借助《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的“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特定的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借助《赏析指导》,借助文后赏析,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学会进入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关键词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复杂情感的变化。

  4.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一同诵读,一同写作,品尝下水的快乐。

  5.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名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写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吟诵诗文时可以说既是歌者,又是舞者;这种独特的诵读方式,是历代文人欣赏经典诗文的一种独特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学。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通过对《将进酒》学*,学会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品味作品音乐美、音韵美,理解作品的情感。(板书)

  2.出示学*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③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3.背景预览。

  ①学生圈划教材43页注释①,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

  ②学生阅读《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阅读圈点“背景资料”;

  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第三部分对李白的介绍:“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闷愤激之词。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轻蔑……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想像奇特,手法夸张。”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注释、工具书标注重点词语的读音,要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扫清文句障碍;

  2、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语气;

  3.同桌交流《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知识清单”的题目,教师巡视,纠正明确关键字音。

  4.学生朗读:学生纠正朗读错误,教师进一步明确;

  5.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易读错的字音,把握节奏,注意断句、停顿;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点关键词语、停顿、重音、语气,体会作者感情。

  7.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概括层次要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8.小组研讨、小组发言,教师点评。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桌相互检查。

  (三)涵咏品读,揣摩探究。

  1.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最后一段的赏析说明,结合具体诗句,圈点诗中句式变化,并进一步诵读全文。

  2.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对诗句赏析,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小组研讨:诵读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悲”、“欢”、“乐”、“寂寞”、“愁”),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悲”为“欢”,进而“欢畅”、“愤懑”,最后转为“激越”、“超脱”、“旷达”。

  4.学生齐读:巩固品读成果。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1.教师赏析指导:

  《将进酒》感情色彩浓烈,行文气势恢宏。在鉴赏本文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结合《赏析示例》,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作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大笔一挥就有雷霆万钧之势,笔挟天风,墨裹海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写自然的伟力与永恒;笔锋一转,“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心中不免悲凉。但,诗人性格狂放,消沉在他心中仅是昙花一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也是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第二部分,酒香飘逸、情怀毕露,诗人举杯、豪饮、高歌,心中涌动的是感情的激流:狂放之情,愈变得愤懑、激越。

  (2)把握诗作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在诵读中,准确把握声音这种变化,急缓交错,高低回环,进一步加深对诗作情感,对作者特定背景下复杂情感的理解。

  (3)诗作比、兴、对仗手法的运用,找出相关诗句,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鉴赏。

  2.学生小组研讨:结合课文背景,讨论文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3.学生鉴赏成果交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据,就应该予以肯定。

  4.创新提高: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请写一段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作要求:应当是课文诗意的再现,可以是自己对原文个性化的解读,自我独创的发挥)

  ①学生写作,小组交流、评点,典型*作展示。

  ②教师下水文展示。

  与太白先生对饮

  一生不离诗与酒,明月相伴山川行。

  先生,你为歌诗而生:百姓的口耳相传中,你是天上的太白星,他们把你奉为文明的使者,一代代吟咏您的诗篇,在您激越的情怀里,后世子孙获得的是精神的滋养。

  先生,你为明月而生:那朗朗月辉,曾引发您多少美妙的诗情,曾引发您多少往事的追忆,曾引发您对故园多少拂不走的怀念。

  先生,你为山川而生:万里江山如锦似画,您驾长风仗剑独行,您与先哲对语,您与明月倾谈,您与江河凝眸,您踏遍秀美山川,于是,在您的身后,是千百年来不朽的诗篇。

  先生,你为美酒而生:“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你从孟德先生那儿品到了浓浓的醇香,那香飘泗溢的美酒啊,是您一生的所爱!您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您对姣姣明月发出志士的追问、哲理的追思:“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您月下独酌,花间一壶,举杯邀月,对影成三。这浓香的美酒让您排解智者的孤独,“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酒中豪饮,月下放歌。您醉乎?醉也非醉也,以醉眼看朦胧世界,举世皆醉您独醒啊,先生!

  谁说您是一书生?您怀济世之才,抱治国宏愿,为天下苍生一展自己雄才大略。奔长安,遇知己,放翰林,应对外使,挥洒自如。天下儒者,谁不仰慕您的才华,谁不艳羡您的时运。可您骨子里就是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介书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您傲视朝野,您让力士脱靴,国忠研墨,您怎能长安久居?赐金放还,对您已是皇恩浩荡,恩遇有加了。

  于是,您访名山,游大川,伴明月,饮美酒,把酒放歌抒胸臆,仗剑独行觅仙踪。

  先生,我真想化一缕清风,与您结伴而行。我知道您是酒中仙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我也斗胆执一支酒樽,与您对饮,感受您酒仙的洒脱。

  我默默坐在您的身边,读您月色般的容颜,您宏钟般的朗朗乐音飘洒在月光下,飘散在晚风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真的感到被您的激情裹挟,脚下生风,立于云端,俯瞰这人间的胜景。

  一杯酒,一句诗,一段情。“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您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人生是这样短暂,又是这样美好,我隐隐觉得这不能成为您的隐痛。您又顺势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您的自信,您的豪放,让我看到了旷世饮者的豪气。是的,您是饮者,我一下明白了,您所有锦绣般的诗篇,都是这美酒所赐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您哪是一介书生,您是上天下到凡间的诗仙,您是天上的酒仙啊!您压根就不应该居留长安,我觉得,一曲“云想衣裳花想容”,仅仅算作对凡间知音的一种回报吧。您就应该情寄秀美山川,足踏清风明月,豪饮金尊美酒,吟咏旷世诗篇。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上苍赋予先生您的使命啊!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手举美酒何言愁,先生,干!

  (五)熟读成诵,涵养情感。

  1.回扣单元标题:学生浏览《赏析指导》,在教材中找出对“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的解释。(教师明确:“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背诵指导:①理清感情线索;②注意诗作层次;③把握停顿、节奏、重音、语气;④朗读时的角色意识。

  3.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六)链接相关,触类旁通。

  1. 学生齐背李白《行路难·其一》(见本册教材13页),比较在情感变化上与本诗的相似点。

  2. 比较两诗抒情方式的异同。

  六、说教学体会

  两年的新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寻求教学的突破口。诗歌部分和散文部分的教学,先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入手,引导学生学*诗歌散文发展的历史,了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时接触到零散的古代诗文作品,与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对接,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具体作品的研读鉴赏时,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来把握作品。

  2.认真研读文本,把握教材体例结构。教材仍按单元进行编排,每个单元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等构成。

  在进行以单元为单位的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指导》,从《赏析指导》中确定单元学*目标、单元学*重点,学*欣赏方法,获取古诗欣赏的具体指导。

  其次,对《赏析示例》精研细读。《赏析示例》所选的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文作品,通过对“示例”作品的学*,让学生品味古代诗文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既要借助教材中的赏析帮助自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文作品的方法,学会能够独立赏析古代诗文作品。

  再次,《自主赏析》的作品,大胆放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在《赏析示例》所学的方法,结合文后的“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进行独立赏析,写出赏析短文。

  3.在诵读中“披文入情”。语文课堂应当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古诗文的鉴赏评价更不能离开诵读。古诗文的诵读教学中,要靠教师的示范带动,要靠教师的诵读指导,要靠师生共同进入古诗文的境界中,“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诵读诗文,能够培养对古典诗文的良好语感,能够深切体会诗文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音,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升华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味。

  4.抓好课堂的读写训练。高考中,诗歌鉴赏题是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课堂训练与高考接轨,在学生阅读、研讨、揣摩、品味的基础上,我常常要求学生拿起笔来,巩固自己的思维成果,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写出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成果机会,并现场给予指导和鼓励。

  5.和学生一同享受“下水”的快乐。古诗文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块读,一块写,一起展示。既摸准了课堂教学的脉,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我感到:老师,其实就是学生学*的伙伴,和学生一同成长。

  6.充分发挥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的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实际教学中,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方便,几年来,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不断充实新鲜材料,始终与教学同步,帮老师备课,引导学生学*,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整合,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已经成为我市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辅资料。运用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老师们可以进行课前语言知识预*、课堂拓展训练、相关资料延伸,也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对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进行进一步整合,进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使之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已成为语文课堂训练的重要材料,成为语文课堂训练成果展示的*台。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2)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 “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 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 “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 3

  一、课程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ァ督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学*古诗领略其旨的好办法。范读与自渎相结合也是学*古文的必经途径。新课改再三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本次课想要再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以上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学*的重点,故采用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选择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目标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四、导语设计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看他来了!

  〈一〉初步感知

  1、分小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并推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

  2、提出自己或同学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把学生变成学*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会失去重点,所以老师必须有所挑选.)

  〈二〉再度感知

  由各组所推选的同学各读一遍,老师做出点评。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一定要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

  〈三〉老师把挑选的问题投影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问题大致如下:

  1、诗文的前两句在本文中有什麽作用?

  (设计意图:本文开头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要读懂此诗,必要先体味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麽?

  (设计意图: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才能对全诗做深入的理解。体味李白在狂傲,放荡不羁,狂喝豪饮下那颗愁苦的心。做到知人论世。)

  3、诗的主旨句是什麽,如何理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题的设置,要学生了解李白写此诗的目的,他要表抒的情怀。一定要学生明白品诗要知人论世,方能知其中真滋味。)

  五、课后拓展训练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思想感情。

  3、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增强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探究兴趣。

  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

  1、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及诗歌背景

  2、读准字音:

  馔玉()金樽()千金散尽()烹羊宰牛()

  恣欢谑()岑夫子( )千金裘()沽()

  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会须:应当;

  钟鼓馔玉:指富贵利禄;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径须:干脆,只管;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裘:皮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情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遨游,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请看

  出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也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

  PPT2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一、预*检查】

  1、读准字音:

  2、把握文意: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过渡: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一读:读懂课文,不明白的可参考屏幕上的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高大厅堂的明镜里,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吧!别停下杯子。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关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再读:读出李白的豪放之气:

  明代文学评论家徐增在评价《将进酒》时说: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器千古无双。我们要读出他的豪气。我们不妨先从“酒”入手来读李白的豪放,

  我们看,A:李白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是好朋友,心情很放松。

  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A:李白是怎样劝的呢?——杯莫停。——李白劝人怎样喝酒?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

  A:量怎么样?——“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A:那李白怎样饮?——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三读:听濮存昕的诵读6分钟。

  四读:找一生有感情地诵读,其他同学听,同时思考问题——此次宴饮,李白的感情如何?有什么变化?

  三、文本赏析:

  (一)此次宴饮,李白的感情如何?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把表达相似情感的句子归并在一起,然后就各组分类的句子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概括,友情提示:有些句子中的某个字可以用来概括本部分的情感。用AA——BB——CC——DD的形式把它们串联起来。

  小结(过渡):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几重奏呢?(几个阶段的变化?)

  板书:悲壮-欢乐-愤慨-狂放

  ◎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李白“悲”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功业未成。

  2、这种悲是悲伤、悲痛、悲哀还是悲壮?

  ——这种悲是强烈的,但并不给人以衰飒之感,因为悲慨的抒发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无限广阔的空间作为背景的,他给读者的艺术感受首先是豪迈奔放的气势,在这种自然形象衬托下,悲哀只能是巨人的悲哀,而不是伤感和叹息。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乐

  人生真是很短暂的,那么如何面对这种短暂的人生呢?

  纵酒狂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悲又何益?既然之前失意,就应另寻寄托,与友相聚,何不在此“得意”时开怀畅饮,及时行乐!此时的李白是真的“得意”吗?

  ——李白大谈得意,是因为他此时处在失意之中。所谓的得意,乃是几个老朋友相逢,互相倾诉衷肠,纵酒狂歌,大发牢骚而已,这正是诗人百无聊赖的心境的反映。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高谈阔论,狂歌纵酒原是为了*息自己内心难以压抑的痛苦,取得暂时的麻醉,但内心的隐痛,在酒酣耳热之时却最容易涌上心头。他想到自己所受的冷落和欺骗,想到统治者对自己的嘲弄与轻视,难道说自己真的是永远失败了吗?不,诗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自信而又自豪地唱出了这气势磅礴的诗句。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他不仅是时代的最强音,对后世人们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愤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句再次表现了诗人期于用世不是汲汲于富贵,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当这些不能实现时,他只能但愿长醉不复醒了。这句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厌恶,也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这是作者的真心话吗?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情感?(一则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二则是诗人有才不得用,有志不得舒的一种悲愤——本句实际上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

  2、“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有何用意?

  文才上:一样的才思敏捷,李白心中有敬佩

  命运上:一样的遭人排挤,有志难展有同病相怜之感

  诗人实际上是以曹植自况,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激。

  小结:此六句,可谓酒后吐真言,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调去读这一小节?(悲愤)哪些句子应该重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狂

  那么,美酒又能否消解诗人内心的悲愤呢?诗行到此处,酒已至半酣。此时酒*上的李白又是怎样的一副姿态呢?请看: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李白的言行举止。(喧宾夺主)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李白的言行举止。(颐指气使)

  从这“喧宾夺主”与“颐指气使”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不拘小节,狂放。

  那么,要体现李白的狂放不羁,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本小节?(豪迈,洒脱)(齐读)

  (二)体会贯穿全文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探讨这种情感的原因。

  (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酒尽本应兴来,可是此时,诗人心中先前的愁却不消反长,这万古之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能否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

  政治遭遇。(“赐金放还”激化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李白的思想中,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其毕生的追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然而,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醒了之后的无路可走”。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他的面前时,他的理想破灭了。进退维谷之间,他唯有以饮酒排解心中的愁闷,以放歌对抗现时的黑暗,以精神的旷达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延展探究:

  李白与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衡。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虽然嗜酒如命,但我们知道他依然没有放弃他伟大的抱负,纵观其一生,乐观自信,豪迈飘逸是他不变的风格,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他思想的主流。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朗朗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五、课文小结

  1、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2、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探讨一下李白与月、李白与剑。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思想感情。

  3、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增强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探究兴趣。

  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

  1、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及诗歌背景

  2、读准字音:

  馔玉()金樽()千金散尽()烹羊宰牛()

  恣欢谑()岑夫子( )千金裘()沽()

  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会须:应当;

  钟鼓馔玉:指富贵利禄;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径须:干脆,只管;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裘:皮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情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遨游,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请看

  出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也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

  PPT2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一、预*检查】

  1、读准字音:

  2、把握文意: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过渡: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一读:读懂课文,不明白的可参考屏幕上的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高大厅堂的明镜里,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吧!别停下杯子。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关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再读:读出李白的豪放之气:

  明代文学评论家徐增在评价《将进酒》时说: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器千古无双。我们要读出他的豪气。我们不妨先从“酒”入手来读李白的豪放,

  我们看,A:李白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是好朋友,心情很放松。

  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A:李白是怎样劝的呢?——杯莫停。——李白劝人怎样喝酒?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

  A:量怎么样?——“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A:那李白怎样饮?——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三读:听濮存昕的诵读6分钟。

  四读:找一生有感情地诵读,其他同学听,同时思考问题——此次宴饮,李白的感情如何?有什么变化?

  三、文本赏析:

  (一)此次宴饮,李白的感情如何?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把表达相似情感的句子归并在一起,然后就各组分类的句子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概括,友情提示:有些句子中的某个字可以用来概括本部分的情感。用AA——BB——CC——DD的形式把它们串联起来。

  小结(过渡):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几重奏呢?(几个阶段的变化?)

  板书:悲壮-欢乐-愤慨-狂放

  ◎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李白“悲”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功业未成。

  2、这种悲是悲伤、悲痛、悲哀还是悲壮?

  ——这种悲是强烈的,但并不给人以衰飒之感,因为悲慨的抒发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无限广阔的空间作为背景的,他给读者的艺术感受首先是豪迈奔放的气势,在这种自然形象衬托下,悲哀只能是巨人的悲哀,而不是伤感和叹息。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乐

  人生真是很短暂的,那么如何面对这种短暂的人生呢?

  纵酒狂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悲又何益?既然之前失意,就应另寻寄托,与友相聚,何不在此“得意”时开怀畅饮,及时行乐!此时的李白是真的“得意”吗?

  ——李白大谈得意,是因为他此时处在失意之中。所谓的得意,乃是几个老朋友相逢,互相倾诉衷肠,纵酒狂歌,大发牢骚而已,这正是诗人百无聊赖的心境的反映。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高谈阔论,狂歌纵酒原是为了*息自己内心难以压抑的痛苦,取得暂时的麻醉,但内心的隐痛,在酒酣耳热之时却最容易涌上心头。他想到自己所受的冷落和欺骗,想到统治者对自己的嘲弄与轻视,难道说自己真的是永远失败了吗?不,诗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自信而又自豪地唱出了这气势磅礴的诗句。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他不仅是时代的最强音,对后世人们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愤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句再次表现了诗人期于用世不是汲汲于富贵,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当这些不能实现时,他只能但愿长醉不复醒了。这句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厌恶,也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这是作者的真心话吗?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情感?(一则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二则是诗人有才不得用,有志不得舒的一种悲愤——本句实际上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

  2、“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有何用意?

  文才上:一样的才思敏捷,李白心中有敬佩

  命运上:一样的遭人排挤,有志难展有同病相怜之感

  诗人实际上是以曹植自况,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激。

  小结:此六句,可谓酒后吐真言,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调去读这一小节?(悲愤)哪些句子应该重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狂

  那么,美酒又能否消解诗人内心的悲愤呢?诗行到此处,酒已至半酣。此时酒*上的李白又是怎样的一副姿态呢?请看: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李白的言行举止。(喧宾夺主)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李白的言行举止。(颐指气使)

  从这“喧宾夺主”与“颐指气使”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不拘小节,狂放。

  那么,要体现李白的狂放不羁,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本小节?(豪迈,洒脱)(齐读)

  (二)体会贯穿全文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探讨这种情感的原因。

  (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酒尽本应兴来,可是此时,诗人心中先前的愁却不消反长,这万古之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能否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

  政治遭遇。(“赐金放还”激化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李白的思想中,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其毕生的追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然而,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醒了之后的无路可走”。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他的面前时,他的理想破灭了。进退维谷之间,他唯有以饮酒排解心中的愁闷,以放歌对抗现时的黑暗,以精神的旷达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延展探究:

  李白与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衡。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虽然嗜酒如命,但我们知道他依然没有放弃他伟大的抱负,纵观其一生,乐观自信,豪迈飘逸是他不变的风格,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他思想的主流。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朗朗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五、课文小结

  1、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2、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探讨一下李白与月、李白与剑。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3)

——高中选修《将进酒》说课稿(精选五篇)

  高中选修《将进酒》说课稿 1

  一、课程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ァ督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学*古诗领略其旨的好办法。范读与自渎相结合也是学*古文的必经途径。新课改再三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本次课想要再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以上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学*的重点,故采用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选择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目标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四、导语设计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看他来了!

  〈一〉初步感知

  1、分小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并推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

  2、提出自己或同学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把学生变成学*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会失去重点,所以老师必须有所挑选.)

  〈二〉再度感知

  由各组所推选的同学各读一遍,老师做出点评。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一定要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三〉老师把挑选的问题投影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问题大致如下:

  1、诗文的前两句在本文中有什麽作用?

  (设计意图:本文开头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要读懂此诗,必要先体味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麽?

  (设计意图: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才能对全诗做深入的理解。体味李白在狂傲,放荡不羁,狂喝豪饮下那颗愁苦的心。做到知人论世。)

  3、诗的主旨句是什麽,如何理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题的设置,要学生了解李白写此诗的目的,他要表抒的情怀。一定要学生明白品诗要知人论世,方能知其中真滋味。)

  五、课后拓展训练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高中选修《将进酒》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浪漫主义的诗人自屈原之后虽不能说乏善可陈,但后来的诗人也不过是天际划过的流星,到了李白才异峰突起,和屈原隔代相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颗闪耀的明星。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将《将进酒》列为讲读课文,大有深意。不仅因为它是李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出现于李白政治上失意,内心极度苦闷的时期。可以说一个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是他创作上更臻成熟的时期,是应该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规律。历数古代有成就的诗人,概莫能外。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为“劝酒歌”,古词有所谓“将进酒,乘大白”的句子。该诗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三人常登高宴饮,诗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要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以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一乐府诗题以新鲜而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诗人的精神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就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外环境的影响,往往很难将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来,尤其是古典诗歌,很少能一如过去那样亲*她,了解他,欣赏他。学生宁可在网络与游戏中忘乎所以,也不愿与古圣先贤同喜同悲,只既是语文教学的矛盾,也是语文老师每每遭逢的尴尬所在。为此,作为教师,只有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比较法

  比较李白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通过对李白个人经历的交代,尤其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人生理想受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李白由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到与统治阶级决绝的人生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的兴趣。

  四、说学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课上阅读和学*,培养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向课外延伸,自觉阅读古典诗歌,培养应有的学**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另一位大诗人画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主人公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才高八斗,一副傲视封建王侯的形象。这就是李白。然而,李白虽然看似活得潇洒,其实满心悲苦,他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不正是内心孤独的体现吗?尽管他纵酒高歌,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他,内心一直有一股抑郁不*之气,他将愁情或借酒,或托月(我寄愁心于明月),拾入诗囊,遂成为著名的《李太白集》。《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体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配以相关的画面,教师朗诵全诗。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学生准备后,指名朗读诗歌

  (四)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提示、课后*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不写宴饮过程,而是陡然以黄河奔流起势,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顿起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此问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诗中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当道,奸臣弄权,他只有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纬地之才大有人在,请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既然古来圣贤如此之多,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师: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气魄?

  师: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

  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说明: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与他是用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使中多处用了巨额数字以表现豪迈诗情,例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爽,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另外还用了想象性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六)拓展迁移:

  诗圣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七)再次指名朗诵全诗

  说明: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形象,最后一次的朗读应是再现诗人形象最好的时机。

  六、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起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黄河白发(起兴)悲

  金樽千金烹羊宰牛欢(乐)

  钟鼓馔玉长醉不醒愤激

  马裘美酒狂放

  高中选修《将进酒》说课稿 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

  2、把握诗人形象

  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吟诵,赏析。

  2、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3、品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诗仙、酒中仙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哥》)

  二、读一读

  自由读

  齐读

  朗诵

  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听名家配乐朗诵

  三、赏一赏,自主探究

  理解赏析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水——人生

  比兴、夸张

  感情:悲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哪种感情,为什么?(联系文本中诗句回答)

  A、沉沦消极,及时行乐

  B、怀才不遇,积极用事

  3、有人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就是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追求。你同意么?为什么?

  (1)、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

  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寂寞:_________。皆:__________。

  (2)、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a、蔑视权贵

  b、消极避世,麻醉自己

  c、不*,愤恨。

  4、为什么单单举陈王曹植宴*乐的典故?(讨论探究)

  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

  比兴

  夸张

  小结:浪漫风格、豪迈气概(正如一头受伤的雄狮的悲吼)

  五、悟一悟:

  课堂总结:回顾全篇,授之以渔

  诗仙酒仙

  读、赏、品、悟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诵《将进酒》

  2、联系学过的李白诗歌,走进李白,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200字的鉴赏文章。

  高中选修《将进酒》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饮中八仙歌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高中选修《将进酒》说课稿 5

  《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学诗,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了解相关咏酒诗篇及酒文化,对学生进行“诗化”教育,感受、培养诗人气质,一举多得。同时注重对诗篇的诵读、背诵及比较阅读。

  一、导入新课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

  二、学*目标

  1.诵读、背诵全诗。

  2.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三、学*步骤

  1.解题并简介李白生*思想。(见《中国文学史》)

  2.整体感知。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全诗(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调、情感)。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其他人的诗(如杜甫、王维的诗)可以不读或默读低吟,朗读反可能破坏其意境韵味,而李白的诗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

  学生齐读全诗。

  3.讨论与点拨

  问: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李白的独创,别人多是在诗的开头或结尾偶然用一句(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开头和杜甫《兵车行》的结尾)。后人评价:“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这就增加了诗的气势和力度,阔大了境界,先声夺人,令人震撼。

  问: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

  明确:后一句。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了悲怆苍凉的基调。写“悲”是李白诗歌常见的主题,如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后一句“君不见”即是主旨重心所在,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问:自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中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问: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生活中的“三要素”,同学们能举出李白哪些饮酒赏月的诗句?

  明确:李白一生寄情山水,诗酒漂零,写了大量的饮酒诗篇。民间传说李白醉后“捉月骑鲸”而终,连死都要与酒、月为伴,多么浪漫富有诗意。他还与善酿的村民结下了真挚友谊。他在《哭宣城善酿纪叟》中写道:“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酒)。夜台(阴间)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寥寥几语真情感人。《赠汪伦》中的“汪伦”也是一位善酿村民。

  问: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挡道,报国无门。他在《行路难》中哀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他的人生理想是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问: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每每自勉“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他去世前一年,年已61岁,听说李光弼率军讨伐安史余孽,仍不顾年高体衰,请求从军。后因病中道折回,悲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第二年便病逝,终年62岁。所以读李白的诗篇,不会让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愤中涌动着奋进的豪情。“有用”且“必”,何等自信,何等乐观,肯定人生,肯定自己,这既是李白愈挫愈奋的性格写照,更是其人生价值的宣言与呐喊,成为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已化为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问: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他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这种愤愤“不*”心理的反映。只是“安能”句直白而昂扬;“钟鼓”句曲达略消沉。所以“钟鼓”“但愿”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闻一多在其长篇叙事诗《李白之死》中写道:“若不是你们(酒)的爱护,我这生活可不还要百倍地痛苦?啊!可爱的酒!自然赐给伊的骄子——诗人的恩俸!神奇的射愁的弓矢……”

  问: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明确: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颓唐堕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可思议的社会现实,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历史上“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首推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经常是“杯尽壶自倾”“悠悠迷所之”,深感“酒中有深味”,著有《饮酒》诗二十首。晋代的“竹林七贤”大多是隐居山林的好饮名士。其中刘伶更为典型,著有《酒德颂》。据说他外出,常带把铁锹,告诉别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为“饮者”留名的最好明证。

  问: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问:李白不过是元丹丘、岑勋招饮的客人,而他却高踞一*,反客为主,颐指气使,怪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明确: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尔汝”。最主要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非“尔汝相称”的豪迈知交不能如此。

  问: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明确:这一方面是李白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本性使然;同时李白用这种让世人难以理解的“狂放不羁”,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不合理秩序的蔑视挑战。他在长安时即以“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玩世不恭的狂态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杜甫在怀念李白的《不见》一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只有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才能对另一个伟大诗人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爱惜。

  问: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

  明确:一“悲”一“愁”遥为呼应,余韵深远,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本欲借酒浇愁,但“斗酒难消块垒愁”,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小结诵读。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1—4句)→乐观(5—8句)→狂放(9—14句)→愤激(15—22句)→更狂放(23—27句)→愁苦(28句)(板书),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迭宕,一泻千里。学生齐读全诗;分角色诵读;背诵全诗。

  四、比较阅读

  提供李贺的《将进酒》和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比较体会不同诗人和不同民族写同一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

  五、书面作业

  学生联系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认识。

  附板书设计:(省略)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4)

——《将进酒》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将进酒》教学反思1

  学生都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觉得读起来很过瘾。李白诗歌的洒脱豪放就像青春对禁忌的叛逆让人快意,究其深一层次的原因,李白的诗歌里是有一种生命的状态的。这是我们年轻时最渴望达到的,不是伦理,不是爱情,不是法律,不是道德,是一个生命对完成生命过程的渴望。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他的风格、性格的.度量,满足于主题的探讨,更应在生命追求上多一些探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会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诗词的归宿

  诗词体现着很多文化价值,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积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强化和引导。

  1. 梳理情感的发展脉络,窥探诗人的诗兴与性灵

  李白的诗往往有点不遵守人间规则,难怪所有评论李白诗的人,到最后都说“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诗难工摹,最不可学。他的情感可以随时随地的转,他的诗兴可以随时随处的燃。这首诗除让我们看到狂放愤激外,还让我们看到华丽背后的愁。此处,恰恰是可以辐射的地方。我总结提问道:我们在李白的很多诗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负、孤独,即使常常面对最豪华的物质。但我们也很少会看见他悲哀愁苦到底,他总会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本诗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对其他诗作的回顾,看到了他精神世界里自信等一些积极的东西。

  2. 哲学性的思考诗情,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往往在凝视时间时,才容易对生命进行领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压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将进酒,杯莫停”的豪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极其显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归结里,那么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断。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古今认识和个人经验来谈我们对生命的选择和担待。课堂上学生的确触思如泉涌,曹操、苏轼、辛弃疾、晏殊等人成了学生热议的对象。在人物、诗词的品评中,学生对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选择。

  但是反观教学,我引导学生在人文性的解读探讨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化,深入的问题单薄化。引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单纯在文学上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文化,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那么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多一些对文化的忧患意识,多一些对格局的关注,始终是大有裨益的。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够建构起学生的思维框架,何乐而不为呢。

  二、“反复吟咏”——古诗的立足点

  这首诗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声唱出来的,它又是首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劝酒歌,所以在设计时,我试图在民间化、民俗味的氛围营造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诗歌的学*。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参与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动中。

  在品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太多遗憾的。为了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了学生的迁移思考多些体现,我剥夺了学生的大量诵读时间,因此诵读只流于形式,无法贯穿始终。

  三、“定位不等于定向”——诗无达诂

  上完这节课,总觉得欠缺一些东西的植入。在和组内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我也做了深入的整理和反思,我认为是少了一些诗人个体差异性的比较。在我们的文学中,激情常常被压抑,会以比较含蓄的方法处理,而李白是唯一能把激情释放出来的人。我们总会把李白创造出的风格迥异的诗歌形式归结为他的情感饱满、洋溢到形式无法容纳,所以有了这样浪漫而不拘泥的表达。因而,也就完全认为是他洒脱狂放的个性使然。那么,若要论及个性,他的个性可不是这一两个词语能概括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在诗人不同诗歌的比较中扭转对诗人的定向认识,丰富对诗人、时代的多元化看待。比如在《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骄傲到喝酒只跟月亮喝,他的孤独在和宇宙的对话中消解了。《蜀道难》简直将浪漫诗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是在写文字,他会把我们带到视觉和听觉的震荡中。写《将进酒》的李白豪迈粗犷,而写《长干行》的李白却成了一个哀怨的女子。所以他生命的丰富性就在于他能够多样的转换角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唐”的豁达、包容以及时代文化的多样性。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汉语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被翻译成很多语言,他的创作不仅将汉语诗推到了极致,而且抵达了其他语言系统。他创造了许多我们今天都在用的成语,即使他用到了典故,我们依然能够读的明白晓畅。因此,激发引导学生读李白的不同类型的诗作,也应是我们教学的波及点。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遗憾,我们才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创造。反思是促进教学成效的有力武器,我想,努力思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是师生共同的追求。

《将进酒》教学反思2

  学生都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觉得读起来很过瘾。李白诗歌的洒脱豪放就像青春对禁忌的叛逆让人快意,究其深一层次的原因,李白的诗歌里是有一种生命的状态的。这是我们年轻时最渴望达到的,不是伦理,不是爱情,不是法律,不是道德,是一个生命对完成生命过程的渴望。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他的风格、性格的度量,满足于主题的探讨,更应在生命追求上多一些探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会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诗词的归宿

  诗词体现着很多文化价值,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积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强化和引导。

  1. 梳理情感的发展脉络,窥探诗人的诗兴与性灵

  李白的诗往往有点不遵守人间规则,难怪所有评论李白诗的人,到最后都说“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诗难工摹,最不可学。他的情感可以随时随地的转,他的诗兴可以随时随处的燃。这首诗除让我们看到狂放愤激外,还让我们看到华丽背后的愁。此处,恰恰是可以辐射的地方。我总结提问道:我们在李白的很多诗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负、孤独,即使常常面对最豪华的物质。但我们也很少会看见他悲哀愁苦到底,他总会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本诗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对其他诗作的回顾,看到了他精神世界里自信等一些积极的东西。

  2. 哲学性的思考诗情,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往往在凝视时间时,才容易对生命进行领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压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将进酒,杯莫停”的豪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极其显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归结里,那么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断。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古今认识和个人经验来谈我们对生命的选择和担待。课堂上学生的确触思如泉涌,曹操、苏轼、辛弃疾、晏殊等人成了学生热议的对象。在人物、诗词的品评中,学生对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选择。

  但是反观教学,我引导学生在人文性的解读探讨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化,深入的问题单薄化。引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单纯在文学上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文化,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那么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多一些对文化的忧患意识,多一些对格局的关注,始终是大有裨益的。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够建构起学生的思维框架,何乐而不为呢。

  二、“反复吟咏”——古诗的立足点

  这首诗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声唱出来的,它又是首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劝酒歌,所以在设计时,我试图在民间化、民俗味的氛围营造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诗歌的学*。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参与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动中。

  在品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太多遗憾的。为了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了学生的迁移思考多些体现,我剥夺了学生的大量诵读时间,因此诵读只流于形式,无法贯穿始终。

  三、“定位不等于定向”——诗无达诂

  上完这节课,总觉得欠缺一些东西的植入。在和组内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我也做了深入的整理和反思,我认为是少了一些诗人个体差异性的比较。在我们的文学中,激情常常被压抑,会以比较含蓄的方法处理,而李白是唯一能把激情释放出来的人。我们总会把李白创造出的风格迥异的诗歌形式归结为他的情感饱满、洋溢到形式无法容纳,所以有了这样浪漫而不拘泥的表达。因而,也就完全认为是他洒脱狂放的个性使然。那么,若要论及个性,他的个性可不是这一两个词语能概括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在诗人不同诗歌的比较中扭转对诗人的定向认识,丰富对诗人、时代的多元化看待。比如在《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骄傲到喝酒只跟月亮喝,他的孤独在和宇宙的对话中消解了。《蜀道难》简直将浪漫诗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是在写文字,他会把我们带到视觉和听觉的震荡中。写《将进酒》的李白豪迈粗犷,而写《长干行》的李白却成了一个哀怨的女子。所以他生命的丰富性就在于他能够多样的转换角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唐”的豁达、包容以及时代文化的多样性。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汉语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被翻译成很多语言,他的创作不仅将汉语诗推到了极致,而且抵达了其他语言系统。他创造了许多我们今天都在用的成语,即使他用到了典故,我们依然能够读的明白晓畅。因此,激发引导学生读李白的不同类型的诗作,也应是我们教学的波及点。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遗憾,我们才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创造。反思是促进教学成效的有力武器,我想,努力思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是师生共同的追求。

《将进酒》教学反思3

  学生都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觉得读起来很过瘾。李白诗歌的洒脱豪放就像青春对禁忌的叛逆让人快意,究其深一层次的原因,李白的诗歌里是有一种生命的状态的。这是我们年轻时最渴望达到的,不是伦理,不是爱情,不是法律,不是道德,是一个生命对完成生命过程的渴望。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他的风格、性格的度量,满足于主题的探讨,更应在生命追求上多一些探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会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诗词的归宿

  诗词体现着很多文化价值,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积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强化和引导。

  1。 梳理情感的发展脉络,窥探诗人的诗兴与性灵

  李白的诗往往有点不遵守人间规则,难怪所有评论李白诗的人,到最后都说“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诗难工摹,最不可学。他的情感可以随时随地的转,他的诗兴可以随时随处的燃。这首诗除让我们看到狂放愤激外,还让我们看到华丽背后的愁。此处,恰恰是可以辐射的地方。我总结提问道:我们在李白的很多诗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负、孤独,即使常常面对最豪华的物质。但我们也很少会看见他悲哀愁苦到底,他总会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本诗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对其他诗作的回顾,看到了他精神世界里自信等一些积极的东西。

  2。 哲学性的思考诗情,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往往在凝视时间时,才容易对生命进行领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压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将进酒,杯莫停”的豪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极其显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归结里,那么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断。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古今认识和个人经验来谈我们对生命的选择和担待。课堂上学生的确触思如泉涌,曹操、苏轼、辛弃疾、晏殊等人成了学生热议的对象。在人物、诗词的品评中,学生对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选择。

  但是反观教学,我引导学生在人文性的解读探讨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化,深入的问题单薄化。引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单纯在文学上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文化,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那么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多一些对文化的忧患意识,多一些对格局的关注,始终是大有裨益的。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够建构起学生的思维框架,何乐而不为呢。

  二、“反复吟咏”——古诗的立足点

  这首诗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声唱出来的,它又是首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劝酒歌,所以在设计时,我试图在民间化、民俗味的氛围营造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诗歌的学*。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参与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动中。

  在品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太多遗憾的。为了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了学生的迁移思考多些体现,我剥夺了学生的大量诵读时间,因此诵读只流于形式,无法贯穿始终。

  三、“定位不等于定向”——诗无达诂

  上完这节课,总觉得欠缺一些东西的植入。在和组内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我也做了深入的整理和反思,我认为是少了一些诗人个体差异性的比较。在我们的文学中,激情常常被压抑,会以比较含蓄的方法处理,而李白是唯一能把激情释放出来的人。我们总会把李白创造出的风格迥异的诗歌形式归结为他的情感饱满、洋溢到形式无法容纳,所以有了这样浪漫而不拘泥的表达。因而,也就完全认为是他洒脱狂放的个性使然。那么,若要论及个性,他的个性可不是这一两个词语能概括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在诗人不同诗歌的比较中扭转对诗人的定向认识,丰富对诗人、时代的多元化看待。比如在《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骄傲到喝酒只跟月亮喝,他的孤独在和宇宙的对话中消解了。《蜀道难》简直将浪漫诗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是在写文字,他会把我们带到视觉和听觉的震荡中。写《将进酒》的李白豪迈粗犷,而写《长干行》的李白却成了一个哀怨的女子。所以他生命的丰富性就在于他能够多样的转换角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唐”的豁达、包容以及时代文化的多样性。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汉语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被翻译成很多语言,他的创作不仅将汉语诗推到了极致,而且抵达了其他语言系统。他创造了许多我们今天都在用的成语,即使他用到了典故,我们依然能够读的明白晓畅。因此,激发引导学生读李白的不同类型的诗作,也应是我们教学的波及点。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遗憾,我们才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创造。反思是促进教学成效的有力武器,我想,努力思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是师生共同的追求。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5)

——将进酒原文翻译 (菁华5篇)

将进酒原文翻译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注释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愿,请。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你,此为泛指。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在高堂上。另译为父母。

  朝:早晨。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须:应当。尽欢:纵情欢乐。千金:大量钱财。还复来:还会再来。且为乐:姑且作乐。会须:应当。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倾耳:表示注意去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乐:*乐观,宫殿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zì):放纵,无拘无束。

  谑(xuè):玩笑 。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尽管。

  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将出:拿去。

  ⒃尔:你们,指岑夫子和丹丘夫。

  销:同“消”。万古愁:无穷无尽的愁闷。

  ⒄圣贤:一般指圣人贤士,又另指古时的酒名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之气。

将进酒原文翻译2

  将进酒·琉璃钟 唐朝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将进酒》译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珠红的。经过烹、炮的马肉(龙)和雄雉(凤)拿到口中吃的时候,还能听到油脂被烧烤时的油爆声,像是在哭泣。用绫罗锦绣做的帷幕中充满了香气。罗帏之中,除了食品与酒的香气外,还有白齿的歌伎的吟唱和细腰的舞女和着龙笛的吹奏、鼍鼓的敲击在舞蹈。宴饮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他们已欢乐终日了,他们饮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时光。桃花被鼓声震散了,被舞袖拂乱了,落如红雨,他们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费了。我奉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们喝光,酒鬼刘伶坟上已经无酒可洒了!

  《将进酒》译文二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将进酒》注释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

  琉璃钟:形容酒杯之名贵。钟: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颜色一般为黄红色,透明到半透明。这里借喻酒色透明香醇。

  真珠红:真珠即珍珠,这里借喻酒色。

  烹是炮凤:指厨肴珍异。

  槽酒:酿酒的器皿。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真珠红:名贵的红酒。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

  罗帏:一作“罗屏”。

  龙笛:长笛。

  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酩酊:大醉。

  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将进酒》鉴赏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写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奇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作,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作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作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作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液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液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逃。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液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逃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液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写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液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奇地反衬出液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液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将进酒》简析

  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时行乐的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这是一首讽喻诗,既形象夸张地反映了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又从跳跃的蒙太奇镜头中开拓了读者的联想,并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

将进酒原文翻译3

  原文:

  将(qiāng)进酒

  〖唐〗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应当)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高中教材也用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注:此处也可作“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何足贵(注:此处也可作“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注:“复”在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作“用”,也有版本为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注:此处也可作“言钱少”),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径须:直截了当。)

  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词语解释:

  青丝:喻指黑发。

  雪:指白发。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指岑勋,李白之友。夫子是尊称。

  丹丘生:元丹丘,李白好友。也是当时的隐士。生,是对*辈朋友的称呼。

  杯莫停:又作“君莫停”。

  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zhuàn)玉:精美的饭食。

  高堂:有时可指父母,在此指高高的厅堂。

  沽:通“酤”买。

  销:同“消”。

  恣:纵情任意。

  诗文解释:

  [泛指]你(或我)没有看到汹涌的黄河之水是从天上倾覆而下,滚滚东去,奔腾至海,永不复还。

  [泛指]你(或我)没有看到正直和邪恶得到公正的对待而慷慨悲愤白了头发,晨曦还恰似青丝,入暮便已如皓然霜雪。

  人生得意之时既需纵情欢乐,莫让金樽空淌一波月色。

  苍天造就我雄才伟略就必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亦有失而复得之日。

  烹羊宰牛聊以享乐,只一豪饮便应当是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啊,切莫停下。

  我要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为我倾耳细细听:

  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自古以来圣人贤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曾在*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

  主人啊,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了呢,那就应当买了酒来让我们恣意畅饮啊!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豪奢的千金裘,叫孩子们拿去统统换了美酒,

  我要与你们一起借这千杯美酒,消融那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将进酒原文翻译4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è):玩笑。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关你可知道,

  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

  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赏析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将进酒原文翻译5

  将进酒·琉璃钟 唐朝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将进酒》译文

  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珠红的。经过烹、炮的马肉(龙)和雄雉(凤)拿到口中吃的.时候,还能听到油脂被烧烤时的油爆声,像是在哭泣。用绫罗锦绣做的帷幕中充满了香气。罗帏之中,除了食品与酒的香气外,还有白齿的歌伎的吟唱和细腰的舞女和着龙笛的吹奏、鼍鼓的敲击在舞蹈。宴饮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他们已欢乐终日了,他们饮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时光。桃花被鼓声震散了,被舞袖拂乱了,落如红雨,他们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费了。我奉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们喝光,酒鬼刘伶坟上已经无酒可洒了!

  《将进酒》译文二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将进酒》注释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

  琉璃钟:形容酒杯之名贵。钟: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琥珀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颜色一般为黄红色,透明到半透明。这里借喻酒色透明香醇。

  真珠红:真珠即珍珠,这里借喻酒色。

  烹是炮凤:指厨肴珍异。

  槽酒:酿酒的器皿。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真珠红:名贵的红酒。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

  罗帏:一作“罗屏”。

  龙笛:长笛。

  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酩酊:大醉。

  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将进酒》鉴赏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写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奇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作,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作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作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作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液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液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逃。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液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逃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液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写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液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奇地反衬出液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液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将进酒》简析

  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时行乐的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这是一首讽喻诗,既形象夸张地反映了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又从跳跃的蒙太奇镜头中开拓了读者的联想,并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6)

——将进酒教案 (菁华5篇)

将进酒教案1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翻译诗文。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素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谁吗?(李白)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了,那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吗?(浪漫,飘逸,豪放)李白的一生是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这一首《将进酒》。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半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 诗人虽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但可以一看出对时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怀疑。从表面上看,歌咏的是饮酒作乐和人生如梦的主题,但却在实质上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给以有力的控诉,不能以消极情调来简单否定。

  分析:

  第一句 内容 : 时间飞逝——感叹人生的短促,生命的短暂

  ------空间:句式工整

  表现手法:夸张{

  ------时间

  兴:先言黄河再言人

  对比:“朝如青丝暮成雪”

  文章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说明诗人对现实不满

  *注意:“沽”通“酤”,买的意思。

  “儿”指身边侍童。

  *感情基调:悲壮豪放:

  慷慨生悲--尽欢畅饮--愤激之情--狂放至极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2.“醉”与“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扣住诗题的“酒”,点明此诗的思想感情

  思考 :

  1.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情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比较阅读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前者愤激中显消沉, 后者激中见昂扬。

  *技巧:前者运用借代修辞; 后者直白。

  课后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A、馔玉( )

  B、恣意( )

  C、将进酒( )

  D、欢谑( )

  E、沽( )

  F、烹( )

  G、酌( )

  H、裘( )

  2、读准、解释下面的“将”: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① qiāng请;② jiāng拿;③ jiāng扶持;

  ④ jiàng带兵的人;⑤ jiàng带领;

  ⑥ jiāng助词,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⑦jiāng希望

  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将进酒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将进酒》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

  客 中 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临路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将进酒》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幻灯片1、2)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幻灯片3)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学生发言,幻灯片4、5、6)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板书课题:将进酒)

  二、学*目标(幻灯片7)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三、配乐朗诵(幻灯片8)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回答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教案3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二)简介背景

  我们在学*《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先自由读,再1齐读),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读后点评)。

  (五)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壮之情。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极言人生短促。)

  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

  之前,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感情朗读(自己先示范,后学生齐读)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乐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女生感情朗读。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

  男生感情朗读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全体齐读。

  3、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找同学回答)

  4、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钱穆先生的《*文学论丛》中这样写到“……(李白)自己的生命还想要超出世间。……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倍受打击。

  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是的李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自我,成为了宇宙间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种复杂的个性体现在诗歌之中,则是快、狂、逸、达。

  (再根据遭遇和矛盾齐读课文)

  (六)全文总结:

  李白是诗人,是酒仙。诗人的思维是穿越今古的罗盘,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的莺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诗人放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倾之中,面对无人理解的苦恼、伤楚、迷顿,还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得潇洒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记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历史当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颓然而废,只在某个月夜轻轻叹息一声,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那个把包罗万象的躯体释放于长天大地的李白,这就是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

  让我们还是用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来结束我们的李白之旅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给学生十分钟,练*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小作文:我眼中的李白

将进酒教案4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整体感知

  过渡:学*诗歌的方法,重在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诵读,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情感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声。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在我们刚才的听读过程中,濮存昕的朗诵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起伏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起伏?

  明确:源于情感的变化与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

  板书:情感发展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音腔打开,把你们的情感释放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将进酒》朗诵一遍。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你们敏锐的直觉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果不能,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可以同桌之间讨论,拟出作者情感发展线索。(3分钟)

  三、课文分析

  悲伤

  包括哪些句子?(前四句)

  诗人“悲伤”什么?(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这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黄河水的“不复回”,表现韶光易逝。

  以水来表现时光短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现人生短暂。

  在表现“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夸张、比喻、对比)

  还有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黄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情思。这样的手法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欢悦(洒脱)

  你是怎么看出诗人并没有把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继续下去的?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一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及时行乐。

  过渡:有诗云:“一杯清酒聚知音,半生相知有几人。”如今,三位挚友相聚在一起,正好开怀畅饮,故而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表现友人相聚之乐)所以,这一个小节,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关键词)

  板书:欢悦(或洒脱或欢乐)

  那么,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慷慨激昂,读出欢悦与洒脱劲)(齐读)

  不经意中,哪一个句子被大家重读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一句包含哪些含义?

  1.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从“必”可以看出。表现出诗人儒家的那种渴望积极用世的心情。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又为何不为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举杯痛饮呢?即使破费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却又不被金钱所驱使,足令天下的凡夫俗子咋舌啊。

  2.结合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词句也暗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小结: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伤怀才不遇。我想,这也许都会是李白饮酒的一个诱因吧。

  过渡:(教师读劝酒过程)中间是劝酒的过程,引出劝酒辞。(学生齐读劝酒辞的内容)

将进酒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的声韵特点;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感情的基调和变化的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音韵,老师讲解点拨以明白诗人的情感变化,合作探究以把握人生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拓展延伸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胸襟。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感知与欣赏。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复杂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嗜酒与狂放行为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解法、诵读法、探究合作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有酒。酒,他的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亮在水里,他就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抱月而终。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了一生?他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看来,李白天生就是为诗为酒而来,为后人读这样优美的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解题,介绍背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初读出韵律:(老师背诗)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1、指名读,读准字音、节奏(点评后过渡)。

  2、刚才请同学读了一遍,下面来听朗读,请你们来评一评。

  过渡:感觉读得怎样?想不想读出这样的水*,甚至超过他。要真正读好一首诗,能读准字音、节奏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读懂这首诗,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变化。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再来读一读诗歌,来看看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再读明诗情

  一)首先我们从诗题读起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标题《将进酒》,那就是请喝酒!那从诗题里我们就会想:

  1、谁请谁喝酒?

  明确:元丹丘请李白、岑夫子喝酒。

  2、为什么喝酒?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答案?

  明确:借酒消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请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快的(找出对应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4、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

  A、“人生苦短之愁”(联系创作时间、人生经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怀才不遇之愁”(联系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C“圣贤寂寞之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知音难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过渡:那么,此时的李白愁肠百结,那他该如何来排解内心的万千愁绪呢?

  5、何以解愁?

  唯有杜康,那我们就跟随李白一起去丹丘生家喝酒去怎样?下面我们再来品读课文,体悟诗人的酒兴!

  五、品读出酒兴

  ①李白他们是怎样喝酒的?请找出有关喝酒的诗句,并说说都喝得怎样?

  明确:

  a、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喝得尽兴

  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c、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

  d、但愿长醉不愿醒。——喝得纵情

  e、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放纵,

  f、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专注,喝得任性。

  这就是李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喝法,莫过于“狂饮”。

  ②分组讨论质疑手法,语言等鉴赏(先请同学们准备1—2分钟,后提问)

  小结:刚才,同学们表演让我们似乎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酒香,太精彩了!的确,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拓展探究:

  自古以来你,像李白这样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很多,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该怎么办?

  七、结语: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动,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八、作业:课外写作训练

  要求: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1、主要以李白的豪情和怀才不遇为事例,并点评事例;

  2、引用一句名言;

  3、联系现实。

  4、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愁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圣贤寂寞

  感情变化:悲壮——欢乐——愤激——癫狂——深愁

  教学后记: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诵读,学生表现积极大胆,在台上声情并茂,效果极好,通过老师讲解点拨,学生明白了李白嗜酒与狂放的行为,认识和理解了李白复杂思想的形成,更理解了在人生中不免有许多挫折与困难,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就一定能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7)

——《将进酒》教案 (菁华5篇)

《将进酒》教案1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翻译诗文。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素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谁吗?(李白)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了,那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吗?(浪漫,飘逸,豪放)李白的一生是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这一首《将进酒》。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半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诗人虽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但可以一看出对时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怀疑。从表面上看,歌咏的是饮酒作乐和人生如梦的主题,但却在实质上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给以有力的控诉,不能以消极情调来简单否定。

  分析:

  第一句内容:时间飞逝——感叹人生的短促,生命的短暂

  ------空间:句式工整

  表现手法:夸张{

  ------时间

  兴:先言黄河再言人

  对比:“朝如青丝暮成雪”

  文章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说明诗人对现实不满

  注意:“沽”通“酤”,买的意思。

  “儿”指身边侍童。

  感情基调:悲壮豪放:

  慷慨生悲--尽欢畅饮--愤激之情--狂放至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2.“醉”与“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扣住诗题的“酒”,点明此诗的思想感情

  思考:

  1.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情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前者愤激中显消沉,后者激中见昂扬。

  技巧:前者运用借代修辞;后者直白。

  课后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A、馔玉()

  B、恣意()

  C、将进酒()

  D、欢谑()

  E、沽()

  F、烹()

  G、酌()

  H、裘()

  2、读准、解释下面的“将”: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①qiāng请;②jiāng拿;③jiāng扶持;

  ④jiàng带兵的人;⑤jiàng带领;

  ⑥jiāng助词,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⑦jiāng希望

  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将进酒》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主要字词,进行必要的词语积累。

  2、能力目标

  声情并茂的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3、素养教育目标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乐观自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悲而欢而愤而狂放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授课步骤 自主地带 互动空间 教师站点

  导入新课

  回忆*古典咏酒诗,以酒与诗的“缘分”导入新课。

  诗歌初读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讨论并把握诗人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个别诵读,可集体诵读。

  1. 校正字词。

  2. 个别诵读,教师指导。

  3. 齐读。

  4. 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适当指导,各组代表各抒己见。情感脉络如下: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适当引导,并相应补正。

  诵读指导

  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掌握诗歌朗诵的相关技巧,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适应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朗诵时,可注意以下技巧:

  1、 注意节奏:例,“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节奏要适当加快。师范读,生跟读。

  2、 读重音: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须重读,要读得铿锵有力。生读,师范读,生集体跟读。

  3、 读四声:例,“将进酒”,三字声调要读足,饱满,教师示范。

  4、 拖长调:例,“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节奏要加快,“与尔同销万古愁”可两字一顿,并加长音调。师范读,生自读。

  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学生代表展示诵读。

  根据诗人情感,点拨朗诵技巧,并示范诵读。

  课堂拓展、引申

  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深入探究,赏析诗中经典名句。

  相互讨论

  展示答案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对于上述经典诗句,你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适当结合自己的专业)

  根据教师引导,学生引申发挥。

  学生思考:

  本首诗歌哪些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如下: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言黄河源头之高。

  2、会须一饮三百杯:言饮酒之多。

  3、斗酒十千自欢鳕:言酒价之高。

  4、与尔同销万古愁:言愁怨之深。

  师生共同赏析经典名句。

  引导、分析、补充

  小结

  号召学生继承和发扬*古典文化精华

  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本文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自信的精神,写一段文字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检测题目: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领(jiàng) 将出(jiāng) 将进酒(jiāng)

  B.金樽(zūn) 酌酒(zhuó) 千金裘(qiú)

  C.馔玉(zhuàn) 戏谑(nuè) 岑夫子(cēn)

  二、填空题

  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__,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_,“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____之情。

  三、下列对诗中的诗人形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怀着*生之得志,又逢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感到无限快乐。

  B. 诗人大声呼喊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表现他已暂时从悲感中突破,豪气洋溢。

  C. 诗人频频举杯相邀,气氛热烈,酒到高潮,情不自禁狂歌起来。

  D.诗人高歌后酒兴更浓,不惜宝马金裘换酒畅饮,活现慷慨爽快之态。

《将进酒》教案3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将进酒》教案4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将进酒》教案5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重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重点)

  3、正确认识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难点)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让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从而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本文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学生容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中有他涌动的生命,奔腾的激情,还有那无尽的愁绪。我们今天学*的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欣赏名家诵读 初步感知:

  我们这一单元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吟咏和诵读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体会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欣赏中央电视台著名支持人任志宏的朗诵。

  朗诵的怎么样?感情是不是特别投入?话剧演员濮存昕的朗诵感情更投入。

  播放濮存昕的朗诵,进一步感知。

  三、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通过欣赏名家的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重音、声调等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老师在多媒体上把重音、声调也做了标注。下面请学生结合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过一会找同学展示。

  四、分析问题 鉴赏诗歌:

  刚才同学读的很好,但和名家的演绎还是有一些差距,一是因为我们的基本功不如他们,再就是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彻。接下来我们共同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题目“将进酒”是什么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这是一首“劝酒歌”。

  1、谁劝谁喝酒?

  一开始应该是丹丘生劝李白和岑夫子,后来是李白劝岑夫子和丹丘生喝酒。

  2、为何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恰逢知己

  “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3、怎样喝酒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的多

  “将进酒,杯莫停。”——喝的快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的'豪爽

  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

  悲:“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愤:“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5、名句赏析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一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为空间范畴的夸张,后一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有用”而“必”,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这是李白最可宝贵的性格。

  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作者和曹植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兼以自况。

  6、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狂放的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八年来,李白忧国忧民的心情一直未变,可是又无用武之地,52岁的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放浪于形骸之外。这一年,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不*之气。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7、豪放飘逸的李白内心为何激愤?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但愿长醉不愿醒相互矛盾,如何理解?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所以他的情感变化比较大,甚至相互矛盾。

  8、小结:

  ①人物:狂放不羁、豪放洒脱

  ②语言:奔放直率、浑厚雄壮

  ③艺术手法

  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比喻、反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借代:“钟鼓馔玉”

  用典:陈王曹植。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激。

  ④情感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9、当堂背诵

  按情感流程分4个小节背诵。

  五、结束语:

  《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李白是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

  “天生我材必有用”,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尽情的谱写出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

  六、作业:

  默写这首诗。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8)

——将进酒教案实用10篇

  将进酒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整体感知

  过渡:学*诗歌的方法,重在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诵读,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情感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声。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在我们刚才的听读过程中,濮存昕的朗诵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起伏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起伏?

  明确:源于情感的变化与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

  板书:情感发展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音腔打开,把你们的情感释放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将进酒》朗诵一遍。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你们敏锐的直觉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果不能,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可以同桌之间讨论,拟出作者情感发展线索。(3分钟)

  三、课文分析

  悲伤

  包括哪些句子?(前四句)

  诗人“悲伤”什么?(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这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黄河水的“不复回”,表现韶光易逝。

  以水来表现时光短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现人生短暂。

  在表现“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夸张、比喻、对比)

  还有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黄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情思。这样的手法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欢悦(洒脱)

  你是怎么看出诗人并没有把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继续下去的?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一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及时行乐。

  过渡:有诗云:“一杯清酒聚知音,半生相知有几人。”如今,三位挚友相聚在一起,正好开怀畅饮,故而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表现友人相聚之乐)所以,这一个小节,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关键词)

  板书:欢悦(或洒脱或欢乐)

  那么,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慷慨激昂,读出欢悦与洒脱劲)(齐读)

  不经意中,哪一个句子被大家重读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一句包含哪些含义?

  1.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从“必”可以看出。表现出诗人儒家的那种渴望积极用世的心情。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又为何不为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举杯痛饮呢?即使破费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却又不被金钱所驱使,足令天下的凡夫俗子咋舌啊。

  2.结合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词句也暗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小结: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伤怀才不遇。我想,这也许都会是李白饮酒的一个诱因吧。

  过渡:(教师读劝酒过程)中间是劝酒的过程,引出劝酒辞。(学生齐读劝酒辞的内容)

  将进酒教案 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引导学生走*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

  2、师生共读文本,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吟咏诗韵,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

  3、针对学情,突破难点。充分利用课外名家朗诵资源及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诵读时有激情而得法。

  4、合作、探究学*法。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兴趣,选择诗中精彩的名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认识、感受全诗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唐之韵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视频)、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 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唐之韵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1、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2、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读过这首诗,你感觉李白是怎样一个人?——豪放,嗜酒,有才。是啊,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喝酒,那是多多益善,有十分酒便有十分才情。他嗜酒如命,自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将进酒》就是他酒酣之时嚷出来的杰作。明人徐增认为“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3、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浪漫主义 主义诗人,有“ 诗仙 ”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 “大 李杜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3、“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 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看——

  (课堂展示)

  ①、诗→“酒”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兰陵美酒郁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7)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8)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9).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10)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12)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②、“酒” → 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

  4、初读解字词知韵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掌握字词文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②、播放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初步感知全诗的韵律和气势。

  ③、分组诵读,画出韵脚。明确:韵脚:来、回、发、雪、月、来、杯、生、停、听、醒(作*声)、名、乐、谑、酌、裘、愁。

  5、识记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空对月(zūn ) 烹羊宰牛且为乐( pēng )

  岑夫子( cén ) 钟鼓馔玉 ( zhuàn ) 斗酒十千恣欢谑( zì xuù )

  呼儿将出换美酒( jiāng )千斤散尽还复来( huán )。

  三、引领探究

  ㈠、二读品酒兴,读出酒意。

  1、诵读指导:

  ①、播放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理解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

  ②、因声求气: 诵读时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指导示例:开篇两句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迎面扑来,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接着,又是两个同样的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一波又起。但五六句,诗人感情由“悲”而“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也变为七言,“须”“莫”“必”“还”“且”将欢畅之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歌壮举,至此,诗人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愈益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忽然加入四个短句,不仅诗的节奏变化,也仿佛听到酒*上频频的劝酒声。更甚者,诗人连声劝酒,诗兴大发,引吭高歌。之后,诗人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发出最后的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呢!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里、声音里好像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③、分组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上来,奔流/到海//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白发,朝如/青丝//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百杯。 /夫子,/丘生,/进酒,/莫停。与君//一曲,请君/为我//耳听。钟鼓/馔玉/足贵,但愿/长醉//复醒。古来/圣贤/寂寞,惟有/饮者//其名。陈王/昔时/*乐,斗酒/十千//欢谑。主人/何为/少钱,径须/沽取//君酌。/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美酒,与尔/同销/古愁。

  注:加粗字重读

  2、分组讨论:

  ①、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把握全诗结构。

  明确:起兴→饮酒作乐→劝酒→酒后吐真言

  ②、李白怎样劝友人喝酒?为此找了那些理由?(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杯莫停。

  要饮,要狂饮,人生得意要饮,现在不得意要饮,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劝饮,劝豪饮,富贵不足取,饮酒可留名(历史),怀才不遇,借酒浇愁。

  ㈡、三读赏酒情

  1、诵读赏析:

  ①、播放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

  ②、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兴酒情。

  ③、吟咏诗韵:在诵读中发现,全诗以七言为主,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综,以散行为主,用短小的对仗点缀,节奏徐疾变化,奔放不随性。这首诗篇幅不长,而五音繁会,气象不凡,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尤其是音韵、节奏随诗情起伏,缓急高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讨论探究:

  ①、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明确: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以黄河起兴感叹时光易逝。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两组长句表达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

  明确:夸张,痛快的筵宴,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不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为了表现豪情。

  ③、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明确: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㈢、四读话酒话,吐真言。

  1、诵读品析:

  ①、播放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②、学生自主诵读喜欢的诗句,试着背诵全诗。

  2、讨论探究:

  ①、面对时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只要人生暂时得意,就可以纵情高歌,要有坚定信念。

  ②、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的实质是什么?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③、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圣贤”的含义,分析用典的作用。

  明确:“圣贤”不仅指孔孟,还包括那些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贤士。他们被排挤,遭冷落。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行经,不再抱幻想,决心逃于酒乡。

  陈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猜忌,监视,一生才学无可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之气。

  ④、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 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 。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愤慨。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⑤、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请你说几句话安慰安慰他。

  明确:李白嗜酒,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

  四、训练检测:

  1将这首诗歌背诵下来。

  2、课堂检测:

  ①、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慨。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②、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的态度。

  ③、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朝如青丝暮如雪,与尔同销万古愁等。

  五、总结升华: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低回,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

  六、拓展材料:

  1、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2、《将进酒》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与夸张手法有关,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 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3、李白对黄河素来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以极为豪放热情的诗句歌颂黄河。在《将进酒》诗中,诗人又一次歌颂了黄河,并与自己的身世之感、傲然之志相互映衬,抒发其热爱生活、蔑视权贵的感情。饮酒行乐既是抒愤,又从愤慨中显示豪迈乐观精神,而不流于伤感。 以乐写哀,以豪放衬悲慨,因此,从而构成乐观的豪放的基调,从中显示出诗人可贵的傲骨精神。

  4、《唐之韵 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篇)》: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写“酒”的古诗词。

  2、背诵并默写全诗。

  八、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自主学*

  引领探究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训练检测

  总结升华

  九、教学反思: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宋人严羽评点李白这首诗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唐诗别裁》中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这次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把《将进酒》编入“诗歌之部”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为赏析示例,在实际教学时,应该以诵读指导为重点,设计课堂,师生互动,充分利用课文的各种音视频资源,结合名家朗诵,具体指导学生的诵读技巧,即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做到有感情、得法的诵读诗句,在诵读中,师生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讨论探究有关问题,理解诗歌主旨及深厚的底蕴。

  切忌面面俱到,全面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如果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也不能准确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作为单元的赏析示例也就起不到示例应有的作用。

  当然,名家的朗诵很到位,学生诵读很给力,作为学*的主体,地位是突出了,但学生的节奏稍显缓慢,以后要做适当调整。

  将进酒教案 3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翻译诗文。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素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谁吗?(李白)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了,那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吗?(浪漫,飘逸,豪放)李白的一生是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这一首《将进酒》。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半个中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 诗人虽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但可以一看出对时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怀疑。从表面上看,歌咏的是饮酒作乐和人生如梦的主题,但却在实质上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给以有力的控诉,不能以消极情调来简单否定。

  分析:

  第一句 内容 : 时间飞逝——感叹人生的短促,生命的短暂

  ------空间:句式工整

  表现手法:夸张{

  ------时间

  兴:先言黄河再言人

  对比:“朝如青丝暮成雪”

  文章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说明诗人对现实不满

  *注意:“沽”通“酤”,买的意思。

  “儿”指身边侍童。

  *感情基调:悲壮豪放:

  慷慨生悲--尽欢畅饮--愤激之情--狂放至极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2.“醉”与“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扣住诗题的“酒”,点明此诗的思想感情

  思考 :

  1.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情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比较阅读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前者愤激中显消沉, 后者激中见昂扬。

  *技巧:前者运用借代修辞; 后者直白。

  课后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A、馔玉( )

  B、恣意( )

  C、将进酒( )

  D、欢谑( )

  E、沽( )

  F、烹( )

  G、酌( )

  H、裘( )

  2、读准、解释下面的“将”: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① qiāng请;② jiāng拿;③ jiāng扶持;

  ④ jiàng带兵的人;⑤ jiàng带领;

  ⑥ jiāng助词,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⑦jiāng希望

  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将进酒教案 4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朗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 慰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将进酒教案 5

  将进酒

  李白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 (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给学生十分钟,练*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问:

  一、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2.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将进酒教案 6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第二题。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赐金还乡”之后。

  二、结构

  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三、感情基调

  悲→欢→激愤→狂放

  四、.写作特点

  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2.夸张的修辞

  将进酒教案 7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将进酒教案 8

  《将进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体会联想和夸张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学*此诗要求学生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所以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诵读和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上。要学生掌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体悟使人豪放的基调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中诗人的自我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讲练结合   (一)教学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李白斗酒诗百篇”,玩读李白的诗都体会到酒味,那麽今天我们在学*《将进酒》时,究竟体会到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诗人李白的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现存九百多首,多抨击当时的黑暗统治,深切关怀时局的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也有的诗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称他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四)体会语意,指导朗读:   先欣赏录音 教师指导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五)鉴赏诗歌要点;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六)探究艺术手法   “一饮三百杯” 表现豪饮   “斗酒千金”表现酒价的昂贵   “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黄河之水天上来”表现黄河源头之高   “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   这些夸张句有力的说明了诗人豪放的性格,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七)全文主旨 李白在诗中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概叹以及与朋友痛饮共醉的描写,表达诗人对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概和郁郁不得志。   (八)总结全课 (九)作业:通过学**白的诗歌,你是如何看待李白的诗歌的,写一篇小评论,可从不同的角度写。     板书:     悲 (夸张、比兴) 整句     ↓  欢 (夸张) 整句 (重点句)  ↓   将进酒 愤 激(化用) 整散结合(主旨句)       ↓ 狂放(夸张) 整散结合

  将进酒教案 9

  教学目的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

  客 中 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临路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学*目标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三、配乐朗诵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回答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整体感知

  过渡:学*诗歌的方法,重在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诵读,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情感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声。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在我们刚才的听读过程中,濮存昕的朗诵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起伏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起伏?

  明确:源于情感的变化与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

  板书:情感发展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音腔打开,把你们的情感释放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将进酒》朗诵一遍。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你们敏锐的直觉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果不能,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可以同桌之间讨论,拟出作者情感发展线索。(3分钟)

  三、课文分析

  悲伤

  包括哪些句子?(前四句)

  诗人“悲伤”什么?(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这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黄河水的“不复回”,表现韶光易逝。

  以水来表现时光短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现人生短暂。

  在表现“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夸张、比喻、对比)

  还有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黄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情思。这样的手法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欢悦(洒脱)

  你是怎么看出诗人并没有把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继续下去的?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一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及时行乐。

  过渡:有诗云:“一杯清酒聚知音,半生相知有几人。”如今,三位挚友相聚在一起,正好开怀畅饮,故而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表现友人相聚之乐)所以,这一个小节,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关键词)

  板书:欢悦(或洒脱或欢乐)

  那么,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慷慨激昂,读出欢悦与洒脱劲)(齐读)

  不经意中,哪一个句子被大家重读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一句包含哪些含义?

  1.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从“必”可以看出。表现出诗人儒家的那种渴望积极用世的心情。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又为何不为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举杯痛饮呢?即使破费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却又不被金钱所驱使,足令天下的凡夫俗子咋舌啊。

  2.结合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词句也暗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小结: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伤怀才不遇。我想,这也许都会是李白饮酒的一个诱因吧。

  过渡:(教师读劝酒过程)中间是劝酒的过程,引出劝酒辞。(学生齐读劝酒辞的内容)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9)

——将进酒的教案汇总五篇

  将进酒的教案 1

  教学目的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临路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幻灯片1、2)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幻灯片3)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学生发言,幻灯片4、5、6)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板书课题:将进酒)

  二、学*目标(幻灯片7)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三、配乐朗诵(幻灯片8)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将进酒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给学生十分钟,练*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问: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2、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提问:学了这首诗,大家觉得李白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学生回答后,说一下李白在华阴县的逸事。)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作业:

  背诵该诗;完成练*册该课内容;预*《兵车行》。

  将进酒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主要字词,进行必要的词语积累。

  2、能力目标

  声情并茂的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3、素养教育目标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乐观自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培养学生朗诵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悲而欢而愤而狂放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授课步骤 自主地带 互动空间 教师站点

  导入新课

  回忆中国古典咏酒诗,以酒与诗的“缘分”导入新课。

  诗歌初读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讨论并把握诗人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个别诵读,可集体诵读。

  1、 校正字词。

  2、 个别诵读,教师指导。

  3、 齐读。

  4、 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适当指导,各组代表各抒己见。情感脉络如下: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适当引导,并相应补正。

  诵读指导

  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掌握诗歌朗诵的相关技巧,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适应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朗诵时,可注意以下技巧:

  1、 注意节奏:例,“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节奏要适当加快。师范读,生跟读。

  2、 读重音: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须重读,要读得铿锵有力。生读,师范读,生集体跟读。

  3、 读四声:例,“将进酒”,三字声调要读足,饱满,教师示范。

  4、 拖长调:例,“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节奏要加快,“与尔同销万古愁”可两字一顿,并加长音调。师范读,生自读。

  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学生代表展示诵读。

  根据诗人情感,点拨朗诵技巧,并示范诵读。

  课堂拓展、引申

  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深入探究,赏析诗中经典名句。

  相互讨论

  展示答案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对于上述经典诗句,你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适当结合自己的专业)

  根据教师引导,学生引申发挥。

  学生思考:

  本首诗歌哪些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如下: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言黄河源头之高。

  2、会须一饮三百杯:言饮酒之多。

  3、斗酒十千自欢鳕:言酒价之高。

  4、与尔同销万古愁:言愁怨之深。

  师生共同赏析经典名句。

  引导、分析、补充

  小结

  号召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文化精华

  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本文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自信的精神,写一段文字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检测题目:

  一、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领(jiàng) 将出(jiāng) 将进酒(jiāng)

  B、金樽(zūn) 酌酒(zhuó) 千金裘(qiú)

  C、馔玉(zhuàn) 戏谑(nuè) 岑夫子(cēn)

  二、填空题

  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__,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_,“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____之情。

  三、下列对诗中的诗人形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怀着*生之得志,又逢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感到无限快乐。

  B、 诗人大声呼喊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表现他已暂时从悲感中突破,豪气洋溢。

  C、 诗人频频举杯相邀,气氛热烈,酒到高潮,情不自禁狂歌起来。

  D、诗人高歌后酒兴更浓,不惜宝马金裘换酒畅饮,活现慷慨爽快之态。

  将进酒的教案 4

  【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并背诵全诗。

  学*起兴、用典、夸张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诗中情感脉络之变化,能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概括全诗内容与情感。

  能品味诗人婉曲语言中的深层含义,并学会联想比较的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正确认识诗人对自我的肯定与对现实不满的矛盾思想,认识“以酒销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味鉴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以杜甫《饮中八仙歌》导入,谈谈诗中礼拜形象。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背景简介(略),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换?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朗读全诗,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点,用韵、语调变化)

  四、分层赏析,理清脉络,帮助诵读记忆。

  感情线索:悲——欢——乐←—歌—→愿——恣——愁(首尾呼应)

  ↑↓

  自己高潮 转折 万古(愤激、无奈——豪爽、旷达)

  (自信)

  全诗诗眼:悲愁——感情基调:愤激。

  全诗中心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品味思考交流】

  开头四句与全诗主旨关系

  渲染慷慨悲凉气氛,为第二段“歌弦”作铺垫,也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构成对比反衬效果。

  “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开头之“悲”,后来之“愿”有矛盾吗?你怎样理解?

  思想情感的矛盾统一: 入世思想:我必有用——突出愤激之情

  出世思想:圣贤寂寞

  作者为什么举“曹植”为例,说明“古来圣贤皆寂寞”?(略)

  “与尔同销万古愁”中“愁”的对象范围有多大?试举例。

  往古圣贤不被君王赏析之人。

  自己与自己同时代人。

  以后和自己同命运之人。

  将进酒的教案 5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高二语文《将进酒》说课稿优选【五】份(扩展10)

——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范文5份

  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学*古典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3、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诗人李白因遭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开始了他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我们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即写于这一时期,今天我们学*的《将进酒》也是此间的作品。大诗人李白又将向我们展示些什么呢?

  二、疏通。

  三、诵读。

  (一)读懂内容

  《将进酒》是写劝酒、对酌的诗,本属汉乐府鼓吹铙歌。李白沿用旧题,借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之机,发泄心中的郁积。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既用眼前景物起兴又具有比喻的作用。“高堂”一联说及人生,采用夸张手法,极言人生短促。

  (2)“人生得意”以下六句,极写痛饮狂饮。“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折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诗人在力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之后,放杯高歌,吐露心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古来圣贤”以下四句,诗人将“饮者”与“圣贤”作比,引出“陈王”曹植来。曹植《名都篇》有云:“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看来这位陈王确是在“恣而欢谑”了。然而,在他这欢乐中,包含着何等巨大的痛苦!他是在备受猜忌、压抑的险恶环境中,因大志难骋而沉溺酒乡的,在这一点上,李白与曹植颇为相似,故化用曹诗,明写欢乐而暗寓愤激。

  (5)“主人何为”二句以反诘之句振起文意,以使令语气引出下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读出感情

  通观全诗,有如怒涛奔涌,其气势之壮阔,情感之激昂,风格之豪放,确是前无古人。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由此想到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的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悲意更浓。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必有用”,固然充满了对自我的坚定信念,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此材”以前是没有被用的。所以此句也道出了作者的苦衷。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富贵、豪华生活“不足贵”,诗人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希望“长醉”,不愿醒来,显见世事之混浊,诗人厌恶之深彻。诗人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酒,诗情至此,更趋豪放,直令人有“意气凌云”之感。可是,结尾的一个“愁”字,却给这豪放之中加入了一丝悲凉之意。悲凉,说明诗人并非一个忘世事的酒徒,他有着强烈的忧愤和苦闷;豪放,说明诗人胸怀极为阔大,他具有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勇气和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那“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高唱中,既受到了情的感染,又受到了力的震撼。

  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比着读,看谁能读出诗原有的感情。教师充当评委,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判,标准是上面的分析。

  四、背诵:可采用比赛的形式。

  五、重点解读:

  1、具体研*,攻克重难点。

  (1)诗歌开头“黄河”和“人生”之间有何联系?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颍阳去黄河不远,故借以起兴。这两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间事,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喻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暂,开头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两鬓染霜,英雄老去,更是由当时朝廷腐败、自身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极有气势。其中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前两句将空间层层放大,后两句把时间紧紧压缩,时空上的夸张,开篇就给人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

  (2)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在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于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理解这种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尽管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但“白发如丝悲何益”,竟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于是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欢饮也算是人生一大得意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是人并不因此消沉。一方面英雄老去,难有作为的悲叹与愤激,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沉沦,对政治也没有完全绝望。于是迸发出自信好强,高度乐观的呐喊――“天生我材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强烈的自信转眼代替了消极的悲叹。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既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即是他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同时也是他抑郁情绪的快意释放。

  (3)李白本是在元丹丘家作客,为何反而对着元丹丘和岑勋劝起酒来?

  明确:李白与元丹丘是知交好友,关系亲密随意。而李白本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洒脱与狂傲,再加上兴之所致,自然愈加狂放不羁,因而反客为主。

  (4)如何理解诗末的“万古愁”?并试分析此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诗末“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愁”与开篇之“悲”关合照应,而“万古愁”的含义更为深沉。愁若止于一身是豪无意义的,难以引起他人共鸣。若只叹韶光飞逝,那也易于浅薄与单调乏味。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又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也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惟“万古愁”一语才可当之。关于感情基调,本诗尽管多次出现豪情万丈,洒脱不羁的诗句,有悲、有乐、有愤、有狂,但情感的源头还在于愤激,豪放洒脱只是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之情。

  六、揣摩本诗的主旨句。

  1、本诗的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表现了李白自离开长安以来的愤激之情。他鄙视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那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

  3、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主旨句)比较异同。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愤激中略见昂扬,本诗中“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 2

  教学目的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U幕僚,因�U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

  客 中 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临路歌》

  骅骝拳�R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幻灯片1、2)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幻灯片3)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学生发言,幻灯片4、5、6)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板书课题:将进酒)

  二、学*目标(幻灯片7)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三、配乐朗诵(幻灯片8)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回答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 3

  导入: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白的《将进酒》,通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的诗酒人生。

  一、一读诗歌:听录音,正音。

  将qiang樽zūn馔zhuàn裘qiú烹pēng恣zì谑xuè

  二、二读诗歌:齐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并思考。

  1、谁劝谁喝酒?2、劝人怎样喝酒?3、为何劝人这样喝?

  (一)、谁劝谁喝酒?

  李白劝岑夫子、丹丘生(就是朋友)。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

  (二)、他劝人怎样喝?是浅斟慢饮呢,是埋头苦饮呢,还是狂喝痛饮?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狂喝痛饮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三、三读诗歌:具体指导诵读,你能读出里面的感情吗?注意把握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合作探究)

  (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高潮在“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2)“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句写于诗人酒兴高涨之时,李白心中兴奋,于是句式缩短,节奏加快,朗读时,节奏应紧凑些。“将”、“莫停”重音,通过语速的变化,将诗人豪饮狂歌时的痛快淋漓、豪迈雄放、快意当前的感觉体现出来。―欢乐、豪放

  (三)、自古文人是很雅致的,李白为什么这么狂喝痛饮呢?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时李白竟以客人的身份,反客为主,劝主人典当五花马,千金裘以买一醉来销愁,这哪是豪放,简直是狂放。

  天性洒脱、不拘礼法、狂放不羁

  你能读好这句吗?

  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

  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酒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诗人因何而悲,因何而愁?

  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愁?(找关键词)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不再,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1)这种感情借什么来表现的?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该如何朗读?

  借黄河的一去不复返喻时光飞逝,头发的“朝青暮白”喻人生短暂。“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澜壮阔,雄伟壮丽,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诗人的悲愁也如汹涌的黄河水滔滔滚滚、奔涌跌宕不可遏止。(比兴夸张)

  古人常用流水比喻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志士惜日短”,看来古往今来大凡有宏伟志向的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时候,无不有此感叹。有人说李白的悲愁是巨人的悲愁,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悲壮

  (2)那么你能读出这句中豪迈奔放的气势,以及深沉的悲哀吗?

  (二)一番狂饮之后,作者已有八、九分醉意。俗话说“酒后吐真言”,此时李白想起了他的人生经历: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5)―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30)―奉诏入京供奉翰林(742)―――奸佞当道赐金返还(744)与友畅饮作《将进酒》(752)(此时年过50了)他“怀抱利器而无所用”,他要借酒气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诗人,因此借劝酒之辞吐露了什么心迹呢?表现了什么感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愤激之词。

  诗人不愿面对现实的不公,希望长久地醉去来忘掉现实的痛苦,诗人又想到古来圣贤,还举了曹植的例子,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一生寂寞,得不到重用,诗人为他们而惋惜不*,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愤慨不*。看来,此“愁”不只李白有,曹植有,古代圣贤有。古代有,那么现在有吗,以后还会有吗。确实是万古愁啊!“万古”使“愁”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广,也道出了千百年来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1)李白以曹植自况,他对自己的才华自信吗?哪里体现了他的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一方面是“欢乐”“豪放”“自信”另一方面是“悲伤”“愤激”,到底哪种情感才是真实的呢?

  “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暂且”“姑且”

  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刻意营造乐的氛围,内心真正的情感是悲愁的。诗歌中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是主旨情感。

  (三)、归纳情感脉络:悲壮―――――自信欢乐愤激―――――狂放

  四、四读诗歌:

  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再齐声朗读。

  五、拓展延伸:

  古人内心苦闷时常借酒销愁、狂歌买醉,联系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今社会现实,你如何看待“喝酒”这件事(可联系事例阐述)?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确实能让我们产生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将进酒

  李白

  劝谁喝朋友悲

  劝酒歌怎样喝狂饮欢

  因何喝销愁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愤

  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狂

  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二)简介背景

  我们在学*《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先自由读,再1齐读),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读后点评)。

  (五)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壮之情。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极言人生短促。)

  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

  之前,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感情朗读(自己先示范,后学生齐读)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乐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女生感情朗读。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

  男生感情朗读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全体齐读。

  3、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找同学回答)

  4、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论丛》中这样写到“……(李白)自己的生命还想要超出世间。……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倍受打击。

  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是的李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自我,成为了宇宙间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种复杂的个性体现在诗歌之中,则是快、狂、逸、达。

  (再根据遭遇和矛盾齐读课文)

  (六)全文总结:

  李白是诗人,是酒仙。诗人的思维是穿越今古的罗盘,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的莺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诗人放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倾之中,面对无人理解的苦恼、伤楚、迷顿,还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得潇洒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记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历史当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颓然而废,只在某个月夜轻轻叹息一声,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那个把包罗万象的躯体释放于长天大地的李白,这就是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

  让我们还是用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来结束我们的李白之旅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给学生十分钟,练*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小作文:我眼中的李白

  高中《将进酒》优秀教案 5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

  一、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有着爱诗喜酒的性情,他性格狂放不羁,他廉洁比寒霜,晶莹似清露,透明如朗月,猜猜他是谁?李白。对,今天我们就来学李白的经典名篇――《将 进 酒》。)

  二、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三、学*过程

  (一)诵读明节奏

  1、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词义。

  要求:读准字音,学案(字音 字义)

  读准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根据诗意,根据结构)

  读出情感,重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强调突出)

  缓急,“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慢一点。(表达悲情)

  语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用升调读,(读出气势)“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降调读。(读出悲情)

  2、学生提出读中遇到的问题。

  3、找同学试读,生读生评。

  要求: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把握是否准确,感情抒发是否到位。

  4、再找男生齐读。

  (二)品读知情感

  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酒是李白诗作的源泉与动力。下面让我们来细细的品读此诗,与李白共谋一醉。

  问题串:何为“将进酒”?(劝酒歌)――谁劝谁酒?(劝别人,亦在劝自己)――他为什么劝自己?――为何而酒?为谁而歌?

  课堂探究:李白为何想要痛饮狂歌?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一遍课文,自主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这个问题。请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诗句分析。

  1、自主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评价。

  饮酒原因:

  1、 人生苦短:……来,……回: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韶光易逝啊(空间的夸张感);朝,暮:人生一世,俯仰之间(王羲之),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人生短促啊(时间得夸张感)――巨人式的感伤,大开大阖。

  一悲时光流逝,光阴不再,

  二悲人生短暂,功业无成。

  一从空间上写宇宙,一从时间上写人生。黄河奔腾,一泻千里,气势雄浑,意境阔大。

  读:前畅后涩,“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复回”,重,升。“朝如……”降涩读。悲字涩读。

  2、 及时行乐:“须尽欢”,“且为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欢:一乐知己相逢,尽吐怀抱,一乐对未来充满自信,虽年过半百,仍豪情万丈。

  读:畅,轻,结尾升读以示其豪情万丈,感情奔放。

  悲要喝,欢也要喝,作者宁愿喝的长醉不复醒,是不是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你怎么理解?

  悲:光阴似箭,功业无成,青丝成了白发!

  乐:朋友相伴,倾诉衷肠,知己共谋一醉。

  让我们带着这两种感情动情的朗读上半部分吧,读出李白的悲和欢!

  3、怀才不遇:“古来圣贤皆寂寞”,被谁冷落?世人?朝廷。自己也如同他们一样,(联系背景:26岁出游以求仕,15年之后42岁入朝廷当个御用文人,尽管留下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故事,最终还是被权贵们挤出了朝廷,时间只有3年;再次开始漫游,11年之后56岁时参加永王幕府以讨伐安史之乱的叛贼,却不料反被视为叛军,获罪流放。62岁死)

  诗人不仅说惟有饮者留其名,并且举了陈王曹植的例子,世上酒徒千千万,为何单举曹植的例子?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怀才不遇。

  是不是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之意?板书:愤。既然如此,那就得把这满腔的不*之气借酒抒发。这种饮酒不是花间小酌式的雅饮,而应该是?――豪饮,痛饮,狂饮。从哪里看出这种豪饮、痛饮、狂饮?

  4、消愁。一醉解千愁?什么愁?他自己就写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的愁、他的饮,和我们、何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大丈夫之愁,有别于小女子之愁。诗中大量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夸张手法和放达个性的和谐统一。)

  5、个性使然:狂(天生我材……)、傲(钟鼓……)、豪(烹羊宰牛……)、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狂放不羁、不阿权贵的性格。愤激是他此时心情的写照,狂放是他永久真实的品性。

  6、生命之需要:酒对李白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生命、是朋友、是灵感、是依托、是推动器。是生命足以畅达恣意的要素。(须尽欢、恣欢谑)享受生命,享受生活,生命放达,生命力充沛,他不是那种“未饮心先醉”,更不是那种“酒不醉人人自醉”喝得坦荡,喝得豪气冲天。

  ――为自己而歌,为人生而歌。

  总结:结合板书悲――欢――愤――狂

  品读小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总之,借酒述一己之怀。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生命的体悟重读此诗吧!

  (三)悟读解风格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有波澜壮阔之势。,请找出能表达豪放诗风的诗句,大声的读出来。

  壮阔:黄河之水天上来,比较秦观“天边丝雨细如愁”(缠绵悱恻、挥之不去)

  豪气:“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比较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气:“与尔同销万古愁”,比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川烟雨,几处闲愁”

  四、总结

  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庄子般潇洒飘逸,可以读出屈原那样的倔强不屈,他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中喝酒,但无论他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即便是被“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他绝没有沉溺于酒池,如同行尸走肉,也没有避世退隐,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更没有卑躬屈膝,充当权贵的走狗,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的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