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我有意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三)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

  “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是我这节课实施时的最大特色,也是我教学的一贯风格。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实验验证、互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分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及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探索学*中得到有效拓展。

  (四)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我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的设计思路,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一)、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形成技能

  (2)、发展练*,提高能力

  (3)、拓展练*,灵活应用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一)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景

  (1)小明今天晚起床了,眼看上学快迟到了。这里有三条路线,你们猜猜小明走哪条路能最快到达学校?(学生回答)

  (课件显示:小明以相同速度同时走这三条路线的不同结果)

  (2)小明为什么走这条路最*?

  揭示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并板书)

  2.复*铺垫引疑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过渡:那是否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实验操作、填写数据

  实验要求:四人小组每人拿一套小棒摆三角形,看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1)6、7、8(2)4、5、9(3)3、6、10(4)2、8、9

  学生试摆的结果我以这4种情况作为代表:(单位:厘米)

  汇报操作结果(①④能摆成、②③不能摆成)(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在黑板上贴图形)。

  师:为什么②③不能摆成呢?(小组讨论:学生说出两种情况)

  为什么②③不能摆成呢?

  原来三角形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那怎样的3条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你能否通过计算来发现这一规律?

  2.小组合作、合情推理,发现规律

  (1)根据数据,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计算、比较、分析能与不能的情况,把你小组的发现填写在表格内。

  发给学生探究表:(数据由学生填写)

  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单位:厘米) 能否摆成 三角形 其中两条边的和 第三边的长度 ① 6 7 8 ② 2 8 9 ③ 3 6 10 ④ 4 5 9 你的发现:

  (2)师根据生汇报进行板书:

  能不能

  6+7>8 2+8>9 3+6<10 4+5=9

  6+8>7 2+9>8

  7+8>6 8+9>2

  根据三角形其中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只要其中两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摆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3.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中的普遍性。

  (1)再次质疑、提出问题

  师:是不是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

  (2)动手操作、再次验证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课前自定边长做的三角形:如在钉子板围的、纸上画的、用小棒搭的或用纸折的等,进行验证)。

  4.回应引入

  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析情景问题。

  5.看书质疑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础练*: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2.发展练*

  D有一个正方体的纸盒,两只爬得同样快的蚂蚁分别从A点和C点出发,要吃放在D点上的糖。甲蚂蚁说:“我的路线是

  C经过B点,再到D点。”乙蚂蚁说:“我直接从C点到D点”。

  A B哪只蚂蚁能最快吃到糖?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我有意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三)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

  “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是我这节课实施时的最大特色,也是我教学的一贯风格。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实验验证、互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分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及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探索学*中得到有效拓展。

  (四)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我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的设计思路,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一)、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形成技能

  (2)、发展练*,提高能力

  (3)、拓展练*,灵活应用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一)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景

  (1)小明今天晚起床了,眼看上学快迟到了。这里有三条路线,你们猜猜小明走哪条路能最快到达学校?(学生回答)

  (课件显示:小明以相同速度同时走这三条路线的不同结果)

  (2)小明为什么走这条路最*?

  揭示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并板书)

  2.复*铺垫引疑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过渡:那是否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实验操作、填写数据

  实验要求:四人小组每人拿一套小棒摆三角形,看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1)6、7、8(2)4、5、9(3)3、6、10(4)2、8、9

  学生试摆的结果我以这4种情况作为代表:(单位:厘米)

  汇报操作结果(①④能摆成、②③不能摆成)(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在黑板上贴图形)。

  师:为什么②③不能摆成呢?(小组讨论:学生说出两种情况)

  为什么②③不能摆成呢?

  原来三角形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那怎样的3条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你能否通过计算来发现这一规律?

  2.小组合作、合情推理,发现规律

  (1)根据数据,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计算、比较、分析能与不能的情况,把你小组的发现填写在表格内。

  发给学生探究表:(数据由学生填写)

  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单位:厘米) 能否摆成 三角形 其中两条边的和 第三边的长度 ① 6 7 8 ② 2 8 9 ③ 3 6 10 ④ 4 5 9 你的发现:

  (2)师根据生汇报进行板书:

  能不能

  6+7>8 2+8>9 3+6<10 4+5=9

  6+8>7 2+9>8

  7+8>6 8+9>2

  根据三角形其中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只要其中两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摆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3.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中的普遍性。

  (1)再次质疑、提出问题

  师:是不是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

  (2)动手操作、再次验证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课前自定边长做的三角形:如在钉子板围的、纸上画的、用小棒搭的或用纸折的等,进行验证)。

  4.回应引入

  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析情景问题。

  5.看书质疑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础练*: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2.发展练*

  D有一个正方体的纸盒,两只爬得同样快的蚂蚁分别从A点和C点出发,要吃放在D点上的糖。甲蚂蚁说:“我的路线是

  C经过B点,再到D点。”乙蚂蚁说:“我直接从C点到D点”。

  A B哪只蚂蚁能最快吃到糖?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每个小组用老师前面发放的四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出示表格)

  小棒长度(厘米)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5、6 4+5○6 6+5○4 4+6○5

  2、5、6 2+5○6 5+6○2 2+6○5

  4、6、10 4+6○10 6+10○4 4+10○6

  2、3、6 2+3○6 6+3○2 2+6○3

  经过这两个操作活动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接着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这使学生敏感的意识到这种表达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学生不得不深思。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三)前后呼应,快乐生成

  有了前面的感悟,此时再回到第一环节中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从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的原因吗?让学生用自己的`发现解释,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生成新知,生成能力,生成智慧。

  (四)构建模型、联系实际

  本着练*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趣味性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题:

  1、教材P86第四题。

  在学生完成后,我继续提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得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了。

  这一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了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题目: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

  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延伸

  *下课时,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自己梳理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5、6 4+5○6 6+5○4 4+6○5

  2、5、6 2+5○6 5+6○2 2+6○5

  4、6、10 4+6○10 6+10○4 4+10○6

  2、3、6 2+3○6 6+3○2 2+6○3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 (菁华3篇)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1

  一、本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个内容:三角形的分类。这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角及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的,本节课的设计我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三类,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三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

  1、会根据三角形角、边的特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认识各种三角形。

  能力目标是: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能够按三角形角的不同和边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四、本节课设计理念和施教措施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组小专题“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等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你能按三角形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吗?这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就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通过采取两次同桌合作的方式是学生会按角、边的特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有效实施数学教学的方法之一,因此,我在让学生按角分类之后,抛出了又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三类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也为如何正确的判断三角形打好基础。

  此外,自学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部分,因此,我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安排让学生自学,以问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又是怎样的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来认识这两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我又以问题:你认为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导向,让学生对比、理解等腰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也就是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总之,整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设计不同层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有效学*,从而掌握知识。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2

  一、教材解读:

  1、教材的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2、教材简析: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特征,学会按一定标准给三角形分类,感受三角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5、教学难点:找出三角形角与边的特征。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若干袋(每袋都一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双面胶若干

  二、教学设想

  自主学*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鼓励加油。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四、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问:你能按一定标准给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多角度的给三角形分类作好铺垫。

  2、探索新知。出示一些三角形纸片,问: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手拿实物问:每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各自的边和角特征来分分类。学生动手探索分3个环节,前两个环节采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考虑合理分工、团结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①观察与测量。分给每个学*一袋三角形纸片、一张彩色纸板和双面胶(每个小组的三角形一样),引导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各个三角形的特征。

  ②整理、分类。根据记录的数据,经过小组分析、讨论,将分类后的三角形贴在彩色板上。

  ③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点评。

  ④归纳小结。

  给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名称,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出示集合图,讲解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给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名称,找出它们的特征。

  3、巩固练*

  ⑴连一连。(课件出示)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巩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⑵游戏,猜一猜。

  给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或两个角,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深刻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游戏练*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⑶判断。(课件出示)

  ①一个三角形里如果有两个锐角,必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③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目的是辩明概念。同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能促使人人参与学*,达到面向全体的作用。

  ⑷填空。

  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cm和5cm,则它的周长为()。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其中一条边长为7cm,则它的其腰长为()。

  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和8cm则它的周长为()。

  在巩固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全文小结:以谈收获和实际应用的方式结束。

《三角形分类》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节内容的第1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操作,会按角与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会给三角形分类。难点:会按角与边的特征分

  四、学情分析:三角形学生早已接触,已经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以及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丰富感知。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积极引导、主动参与、激励评价

  学法:观察分析、探索思考、分组交流、独立反思。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看看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三个角,指名回答。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一一作答。我想知道这个角是不是锐角该怎么办?(用量角器或三角板)

  导入课题,课件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小船,(每组一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它像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给三角形分分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角形有角和边,我们学过角的分类,那三角形又可以按照什么来分呢?(按角分、边分)教师板书:角、边

  (一)按角分1、学生尝试分类,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把三个角都是锐角的分一起板书:三个锐角

  把都有一个直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直角

  把都有一个钝角的分一起板书:一个钝角

  分别起名字,指名回答。(板书:锐、直、钝角、三角形)

  仔细观察这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异同?(同:至少都有2个锐角。异:另外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每类三角形中最大的角跟它的名称有什么关系?引导发现(最大角是什么角,它就是什么三角形)

  2、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把三角形比作一个大家庭,按角分,这个大家庭里有几个小家庭?是哪几个?指名回答,教师用课件出示集合图。

  3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三角形(要看最大角不能单凭一个锐角)

  (二)按边分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三条边都不相等(板书:三边不等)有两条边相等(板书:两边相等)三条边都相等(板书:三边相等)

  试着起名字,教师点拨并适时板书:不等边、等腰、等边三角形。

  2、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确:只有有两边相等就是等腰三角形。(板书:特殊)

  3、用集合图表示

  4、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除了边的特点外,看看它们的角有什么特点?想办法验证一下。(量角器或对折)

  3、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腰、底角、顶角。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度三、巩固练*、反馈提升

  1、判断、在钉子板上为三角形、完成做一做蚂蚁进洞

  2、小组合作猜猜我是谁?只露一个角,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检测效果。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菁华3篇)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行道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面呢?还是绿灯在上面?是不是大家都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没关系,当《开心词典》的主持人王小丫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选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是不是会觉得学*没用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学*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可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的*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2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提问: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组织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这两部分的练*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

  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学生在学*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是学*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的注意,为学生学*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新知

  在学*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与检测,使学*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使学生学*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3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 31×1+3<6

  2×2+3<6

  3×3+3=6

  4√4+3>6 3+6>4 4+6>3

  5√5+3>6 3+6>5 5+6>3

  6√6+3>6 3+6>6 6+6>3

  7√7+3>6 3+6>7 7+6>3

  8√8+3>6 3+6>8 8+6>3

  9×9+3>6 3+6=9 9+6>3

  10×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4、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5、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应用。教具小黑板、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境:5分

  二、探究新知:25分

  三、尝试练*,体验成功:12分

  四、小结升华:2分

  五、布置作业:1分

  板书:教师导言:同学们都知道三角形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到现在的飞机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一、定义:定义中应注意:

  (1)不在同一直线上;(2)三条线段;(3)首尾顺次相接。

  接着回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顶点、角、边--板书课题7.1.1三角形的边。

  老师讲述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回忆三角形按角分类;

  二、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老师板演)接着介绍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之后给出【动脑筋】中的第一问。(在小黑板上。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的二倍,那么各边长是多少?).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

  出示【探究题】:任意画一个△ABC,假设一只小虫从点D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哪条线路最短?

  教师小结: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能否组成三角形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不能组成,请说明理由。(1)4cm,9cm,5cm(2cm,8cm,13cm.(3)2cm,6cm,3cm

  (4)3cm,4cm,5cm..

  【动脑筋】第二问:(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一)仔细填一填:1、2、3

  (二)认真选一选:4、5、6

  (三)看谁最聪明!

  在第三问中力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起引导作用。

  1、三角形的表示及分类;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三角形的组成情况;

  3、在解决等腰三角形边与周长的问题中,1、当条件不明确时,要进行讨论;2、检验三角形能否组成。

  一、必做题:69~1、2

  二、选做题:练*册。

  板书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在图形中让学生领会注意要点。

  学生口答小试牛刀:

  让学生回忆,

  让学生尝试,老师补充。

  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口述。

  让学生在下面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观察从B~C有几条线路可走?再测量验证一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道理。最后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c>a;a+b>c;a+c>b)

  让学生口答。老师提出问题: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让学生试着概括出:看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启发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2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让学生在5、6题中要注意的地方。

  由学生讲述解题思路,老师补充。

  学生小结,老师补充。让学生概括定义,老师补充。

  自然引入课题。

  巩固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知识。

  第一问在这处理目的为了分散本题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动脑筋】第二问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体验成功的喜悦。

  检验学生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体现分层次教学。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师:现在同学们从老师发的5根小棒中选出3根,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好,开始。(板书: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生:摆一摆(上台展示)

  师:任取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那么围成与围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边。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Ⅱ、自主探究,提炼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探究活动,请齐读操作要求,开始!

  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教师进行指导)

  组别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师:坐好。大家认为有哪几组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两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课件展示:3、5、8,围不成)

  师:很棒,我们继续来看第2组

  生2,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生2:4+5<10,4+10>5,5+10>4(4,5,10,围不成)

  师:为什么这两组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10(或有两条边的长度的和没有第三条边长)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说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那围成三角形的就是3、4组了,对吧?

  生:对。

  师:生3,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组的课件演示(3、4、5,围成)

  师:这个呢?

  生3:能围成,5+8>10,5+10>8,8+10>5

  师: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试一试将3、4组与1、2组进行对比,为什么3.4组能围成三角形?

  生:它3个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学会回答:两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大)。

  师:那也就是说围成三角形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这个有问题么,大家看看屏幕,1、2组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呀?

  生:都大于。

  师:对!必须强调每组都是,即是“任意”,我们把它表示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擦去?,补任意)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出现在课本的82页,大家把它画起来。(5秒)齐读。

  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Ⅲ、巩固应用,变式提升

  例判断下列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学生先用三条式子来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1、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

  2、生活中的数学

  3、巩固提升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四、回忆新知,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收获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资源:

  小棒、多煤体课件。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第一种情况:

  6+5>3,6+3>5,5+3>6;第二种情况:6+5>2,6+2>5,5+2>6;第三种情况:6+3>2,6+2>3,3+2<6;第四种情况;5+3>2,5+2>3,3+2<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你的重大发现

  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师:同样用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结论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用不能围成的一组数据,如“3、7、10”举一例:3+10>7,那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结论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3.(课件演示)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五、全课小结。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四边形分类P29~3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

  2.技能目标: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中学会观察,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难点: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各种四边形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看,淘气剪了许多四边形,你能将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后进行汇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师展示学生的分类方法,如和课本不一致,引导学生观察智慧老人的分法。

  教师总结:

  A.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B.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请学生说一说*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如学生说不出*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教师可以准备几根小棒。

  师提问: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学生进行选择,拼摆。

  讨论得出结论:*行四边形每组对边想等。

  2.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是*行四边形吗?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特征得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如果用一个圈把*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三、巩固练*。

  1.在第30页的点阵图上画出*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指导学生在画图是,借助点子,将图形画得美观。

  2.第30页练一练1题分类。(剪下课本附页中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你对这几种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发言)

  五、课堂拓展。

  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六、作业设计。

  1.教材30页3题。

  2.教材30页4题。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面图。

  (3)学生在*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学会表示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况,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会用线段、列式这两种方法来表示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量关系的学*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找到等量关系,锻炼协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跷跷板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鹅和两个鸭子在玩跷跷板,结果鹅的质量比较大。(教师说明质量就是物体的重量)第二幅图是1只鹅和3只鸭子玩跷跷板,结果3只鹅的质量比较大。第三幅图1只鹅和2只鸭子1只鸡比较,结果跷跷板*衡。

  师:跷跷板*衡说明了什么?

  跷跷板两边的质量相等,也就是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师:嗯,说的非常棒,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等量关系。那如果用等式表示两边的关系,你可以吗?写一写,试一试。

  1只鹅=2只鸭子+1只鸡。

  师:做的很棒,既然大家初步认识了等量关系,那么咱们就继续挑战。

  2.出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关系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姚明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

  师:你能不能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之间的关系?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我用画图的方法。

  师:很好,请你在黑板上表示一下。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一生汇报:我用列式的方法。

  师:也请你在黑板上列式,给大家分享下你的方法。

  成果展示:生1:画图法

  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

  笑笑身高

  生2: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师:嗯,上面两位同学做的非常好,非常形象的表达了三人身高之间的关系,那你们做的和他相同吗?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等式吗?(小组互相说。)

  多生汇报:

  生1: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生2: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生3: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此处教师予以引导,关系式1与关系式2最后都等于妹妹身高,那么就说明这两个等式是相等的,渗透到等式转换。)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同学交流。(等量转换)

  二、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看图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说出等量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第3题。

  根据题意写出相应关系式,用字母表示。

  第三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练一练第4题。

  结合下列情景说一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师适当引导)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布置: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