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

首页 / 说课稿 / |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 1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

  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

  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

  第45~46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七的第4~8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草地(自制),学生准备6只小鸡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千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新授课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鸡、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3=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7 2+5=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课中操

  练*

  1.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

  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1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4.在小组内玩一玩。

  总结

  我们学*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选择机会,而且练*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水*。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 3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

  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

  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 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2页.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是复*课,所以我这节课重在为学生渗透复*的方法和整理的方法,重在让学生通过回忆、交流复*知识,巩固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重难点:

  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减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四、学具准备:

  0~7的数字卡片,6,7的分解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开火车复*6,7的分解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已经学到了许多本领,上节课我们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以及6.7的组成,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谁学得牢 ,记得快。

  1、口算: 2+5= 1+6= 3+4= 2+4= 4+2= 1+5= 3+3= 5+2= 7-4= 6-5= 7-7= 6-3= 7-6= 7-0= 6-2= 7-6=

  2、找朋友 (把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7-2 7-3

  4+3 5-0

  6-3 1+6

  6-2 7-4

  3、智慧乐园

  4+2=( ) 7+0=( ) ( )+2=7 3+( )=6 7-( )=4 6-( )=0 6-4=( ) 7-5=( ) 0+( )=6 ( )-6=1

  (三)巩固练*(看图列式,发现规律)

  1、加法算式

  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从左往右看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引导学生列出5+1=6的加法算式。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引导学生列出1+5=6的加法算式。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综上所述:5+1=6

  1+5=6

  同一幅图为什么能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呢?(观察的方向不同所以写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全班同学齐读两个算式。

  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俩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得数是6。

  不同:一个5+1 一个1+5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相加的数相同,得数相同,只是5和1调换了位置。

  小结:从以上的学*我们可以知道,一图可以列出两个算式,在加法中相加的两数调换位置得数不变。

  2、复*减法。

  看幻灯片写出7—1=6,便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看幻灯片写出7—6=1,便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说一说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板书: 7—1=6 7—6=1

  为什么一幅图能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顺序不同)全班齐读算式。

  小结:从停车场的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列两道减法算式;从总数里去掉左边就得右边,从总数里去掉右边就得左边。

  4、练*

  写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幻灯片10——11)

  讲解,展示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幻灯片12——13)。

  出示(幻灯片14)

  你想一想:你能填出下面的数字呢?

  3+( )=( ) 6—() =( ) 问:这个题怎么即能列加又能列减呢?

  巩固提高(幻灯片15—16)

  5、动手操作

  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并把摆出的用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写好后学生汇报,教师作点评(加、减均可出现)

  6、从2,3,4,6,7中选3个数列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7、请写出得数是6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在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相同,只是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同时还学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减法算式,都是用总数减去其中的一部分,等于一另一部分。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45、46页内容:6、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了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根据6、7的组成掌握6和7的加减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情感目标:在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会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一套,男生女生的头像,大大的智慧星

  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复*口算、做好铺垫

  1、接火车——口算卡片

  三、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以旧引新(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显示数学乐园的背景)

  ①问:这是谁啊?(蓝猫)

  这节课蓝猫要带着咱们班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去数学乐园玩一玩。想去吗?大门紧锁,怎么办呢?(生说:门上有钥匙)

  ②(点钥匙,出现6和7的组成画面)只有回答出蓝猫的问题才能进去。(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一同学*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2、新课探究(点门打开,出现智慧塔,塔尖有闪烁的星星)

  ①师:小朋友真聪明,门打开了,瞧!这里都有什么?

  这是智慧塔,上面有一颗闪亮的智慧星,想不想要!那就让蓝猫带领着我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走吧!(点第一层门出现画面,左边5根小棒,右边1根小棒)请你学着蓝猫的样子摆一摆

  ②学生独立摆

  ③问:“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加法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5=6

  “你为什么列1+5=6呢?”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1根小棒,右边有5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1+5=6”

  “还有谁来说一下你的算式?”

  学生:“我列的算式是5+1=6”(教师板书5+1=6)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列5+1=6吗?”

  为什么你们写的不一样呢?

  ④看黑板总结:看一幅图咱们能写出2个不同的加法算式,观察这2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⑤师小结:虽然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但是得数不变。像这样你还能说出几道得数是6或者是7的算式吗?(畅所欲言)教师板书:4+2。3+3等等。

  ⑥(点击进入第2层)“第一层的任务顺利完成了,继续跟着蓝猫前进”

  显示画面:七根小棒,一根和6根之间有一虚线

  问:这是什么?(虚线)和原来我们认识的虚线有什么不同?

  小结:以前表示去掉是用虚线把去掉的部分框起来,今天的虚线是直的,可以表示去掉左边,也可以表示去掉右边。

  你能学着他的样子摆一摆?你是怎么摆的?

  (独立写)根据你摆的写出2个减法算式,

  板书:7-1=6 7-6=1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呢?”

  “观察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⑦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学会了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一幅图可以得到两个算式,完成了蓝猫的又一个任务,蓝猫看咱们班的小朋友这么厉害,请来了小动物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⑧点击进入第3层(老虎图)

  问:你能用3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根据你看到的列出2个算式,你是怎么列的?(独立写,指名回答)

  (老虎图中间出现虚线)根据你看到的列出2个算式,你是怎么列的?(独立写,指名回答)

  ⑨最后第四层完成书45页的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阅读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1)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

6、7的加减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认识、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一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数学起了重大作用。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学会6与7的组成。

  教材难点: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的组成。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会6与7的组成。

  (2)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学*兴趣。

  (3)培养养成交流合作,鼓励摆出多样化的分法。

  二、说教法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第一步,他们还不*惯小学生的生活,还保留着幼儿园的生活*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摆脱不了用实物来演示。根据这些特征,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直观演示法

  第二,探索操作法

  第三,游戏法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6和7的组成”,并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游戏《手指对数》

  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复*“2—5的组成”,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于游戏,而不是在进行枯燥的学*。

  (2)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情境的兴趣,我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设问引入。

  2、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学生的设问,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说出6的组成。

  (2)提问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驾驶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立联系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6的组成,边读边看边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惯。

  3、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探索

  (1)操作

  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加深认识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7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让学生手指对数读一读,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巩固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每到这个环节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如:摘星星、帮小蚂蚁找家等活动。

  六、全课小结

  通过游戏的结束画面,使学生联想到今天学*的课题,并知道学*的内容。

6、7的加减法说课稿2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7的加减法说课稿3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2)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汇总5篇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情感与态度:利用“一图四式”的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探索操作法,游戏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4朵红花和3朵绿花,3个蓝色的三角形,3个粉色的三角形,学具圆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6和7的组成,我们先来玩一个有关6和7的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师:注意看,我说1,我对5,1和5组成6。看来小朋友们前面的知识学得非常好。

  (二)探索新知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地里,多么高兴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小朋友们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一共有几个萝卜?)把问题板书出来

  师: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怎样列式呢?(1+5=6)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白萝卜加上5个红萝卜一共有6个萝卜。) 肯定学生说的,然后教师再重复一次。

  师:1+5=6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我是想1和5组成6,所以1+5=6)哦,你是通过6的组成算出来的,你们想法非常好。

  师:小朋友们,同一幅图怎么就列出了两个算式呢?小朋友们,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萝卜,既可以用白萝卜的个数加上红萝卜的个数,也可以用红萝卜的个数加上白萝卜的个数,结果是一样的,都是6个。你们知道了吗?

  课件演示小白兔拿走了一个萝卜。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原来有6个萝卜,小兔拿走了一个萝卜)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谁能根据你刚才看到的,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还剩多少个萝卜)板书问题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小兔拿走了几个萝卜。板书问题。 师: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个萝卜呢?(5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兔原来有6个萝卜,拿走了1个,还剩5个)怎样列式呢?(6-1=5)

  师:小兔原来有6个萝卜,拿走了一个,也就是从6里面去掉1个,还剩5个。

  师:谁来说说6-1=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是想6可以分成1和5,所以6-1=5)你是通过6的分成算出来的。

  师: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兔拿走了几个萝卜?(1个) 师:说说你的想法。(原来有6个萝卜,去掉剩下的5个萝卜,就是小兔拿走的1个萝卜)

  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重复。原来有6个萝卜,去掉剩下的5个萝卜,就是小兔拿走的1个萝卜,你们知道了吗?

  师:我们来看这两个算式,从6里面去掉拿走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拿走的。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看黑板。(在黑板上贴:4朵红花和3多绿花),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请先思考,然后把算式写在练*本上,最后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开始吧! 师:谁来说说怎么列式。(4+3=7 3+4=7 7-4=3 7-3=4)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列式的吗?你们是怎么想的呢?谁来说说第一个算式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说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得可真好,下面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加入一个小微课。

  师:请接着看黑板。(在黑板上摆三角形,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仔细观察,然后列出算式。(3+3=6 6-3=3)还有吗?(没有了)为什么根据这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个算式呢?

  师:对了,如果图中两部分数量相等,我们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法。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法算式的结果分别是6和7,减法算式是6减几或者7减几)

  师:你们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呀,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6和7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请同桌合作,一人摆,另一人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四道算式。谁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请一到两人说说老师的用意),大家都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完成好了的小朋友坐端正。大家都坐好了,看来都已经完成好了,下面请一组同桌的同学上台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师:你们是谁来摆谁来写的?好,请你先来摆。根据他摆的情况,你列出的算式是,你能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吗?

  师:谁还想上来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上台操作。

  (四)回顾与整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两部分的知识,第一是,我们知道了根据一幅图片,通常情况下可以列出四道算式。第二是,学会了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

  七、作业设计

  做教材第42页的内容。

  八、设计思路和意图

  (一) 复*旧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6和7的组成,我们先来玩一个有关6和7的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这一安排让学生感受到是在游戏,而不是枯燥地学*。

  (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地里,多么高兴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用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小动物来引入新课,随即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呢?再说说算式的意思。 2:课件显示小兔拿走了一个萝卜,让学生根据图意再列出算式。使学生知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同时,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为“一图四式”做好铺垫。

  3:在黑板上贴4多红花,3多绿花。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请先思考,然后把算式写在练*本上,最后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出“一图四式”,等学生一一说完这四个算式的意思后,为了规范说法,这里加入了一个小微课。微课的加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的环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通过微课的播放,学生按需学*,既能查漏补缺,还能巩固所学知识。

  4:继续在黑板上贴三角形,分别是3个蓝色的三角形,3个红色的三角形。让学生根据图意来列式,列完后学生发现这种情况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通过这个题目让学生明白:如果图中两部分数量相等,我们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法。

  5:根据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引出今天的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三) 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请同桌合作,一人摆,另一人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四道算式。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老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请小组上台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摆的,怎么列式的。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

  (四) 回顾与整理

  让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最后老师总结。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了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6和7的加减法,

  整节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贴*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摆一摆”环节,例题只给出一个活动情景,要求学生自己去实践的,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交流,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回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可见,知识点由浅到深地编排,教师就由扶到放地进行教学,最终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因此,教材的编写是很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作为教师应该先真正弄懂教材,领会好编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和活用教材。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第45~46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七的第4~8题。

  教材分析: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兔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兔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学情分析: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兔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再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草地(自制),学生准备6只小兔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千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二、新授课

  1、加法。

  请1只小兔和5只青蛙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兔?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兔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兔?(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兔、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3=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7 2+5=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兔走后,还剩几只小青蛙?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青蛙先走,还剩几只小兔?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三、练*

  1、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

  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1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4、在小组内玩一玩。

  四、总结:我们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

  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兔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

  C、综合练*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情感与态度:利用“一图四式”的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探索操作法,游戏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4朵红花和3朵绿花,3个蓝色的三角形,3个粉色的三角形,学具圆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6和7的组成,我们先来玩一个有关6和7的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师:注意看,我说1,我对5,1和5组成6。看来小朋友们前面的知识学得非常好。

  (二)探索新知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地里,多么高兴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小朋友们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一共有几个萝卜?)把问题板书出来

  师: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怎样列式呢?(1+5=6)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白萝卜加上5个红萝卜一共有6个萝卜。) 肯定学生说的,然后教师再重复一次。

  师:1+5=6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我是想1和5组成6,所以1+5=6)哦,你是通过6的组成算出来的,你们想法非常好。

  师:小朋友们,同一幅图怎么就列出了两个算式呢?小朋友们,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萝卜,既可以用白萝卜的个数加上红萝卜的个数,也可以用红萝卜的个数加上白萝卜的个数,结果是一样的,都是6个。你们知道了吗?

  课件演示小白兔拿走了一个萝卜。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原来有6个萝卜,小兔拿走了一个萝卜)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谁能根据你刚才看到的,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还剩多少个萝卜)板书问题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小兔拿走了几个萝卜。板书问题。 师: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个萝卜呢?(5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兔原来有6个萝卜,拿走了1个,还剩5个)怎样列式呢?(6-1=5)

  师:小兔原来有6个萝卜,拿走了一个,也就是从6里面去掉1个,还剩5个。

  师:谁来说说6-1=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是想6可以分成1和5,所以6-1=5)你是通过6的分成算出来的。

  师: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兔拿走了几个萝卜?(1个) 师:说说你的想法。(原来有6个萝卜,去掉剩下的5个萝卜,就是小兔拿走的1个萝卜)

  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重复。原来有6个萝卜,去掉剩下的5个萝卜,就是小兔拿走的1个萝卜,你们知道了吗?

  师:我们来看这两个算式,从6里面去掉拿走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拿走的。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看黑板。(在黑板上贴:4朵红花和3多绿花),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请先思考,然后把算式写在练*本上,最后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开始吧! 师:谁来说说怎么列式。(4+3=7 3+4=7 7-4=3 7-3=4)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列式的吗?你们是怎么想的呢?谁来说说第一个算式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说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得可真好,下面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加入一个小微课。

  师:请接着看黑板。(在黑板上摆三角形,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仔细观察,然后列出算式。(3+3=6 6-3=3)还有吗?(没有了)为什么根据这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个算式呢?

  师:对了,如果图中两部分数量相等,我们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法。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法算式的结果分别是6和7,减法算式是6减几或者7减几)

  师:你们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呀,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6和7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请同桌合作,一人摆,另一人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四道算式。谁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请一到两人说说老师的用意),大家都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完成好了的小朋友坐端正。大家都坐好了,看来都已经完成好了,下面请一组同桌的同学上台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师:你们是谁来摆谁来写的?好,请你先来摆。根据他摆的情况,你列出的.算式是,你能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吗?

  师:谁还想上来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上台操作。

  (四)回顾与整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两部分的知识,第一是,我们知道了根据一幅图片,通常情况下可以列出四道算式。第二是,学会了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

  七、作业设计

  做教材第42页的内容。

  八、设计思路和意图

  (一) 复*旧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6和7的组成,我们先来玩一个有关6和7的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这一安排让学生感受到是在游戏,而不是枯燥地学*。

  (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地里,多么高兴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用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小动物来引入新课,随即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呢?再说说算式的意思。 2:课件显示小兔拿走了一个萝卜,让学生根据图意再列出算式。使学生知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同时,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为“一图四式”做好铺垫。

  3:在黑板上贴4多红花,3多绿花。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请先思考,然后把算式写在练*本上,最后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出“一图四式”,等学生一一说完这四个算式的意思后,为了规范说法,这里加入了一个小微课。微课的加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的环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通过微课的播放,学生按需学*,既能查漏补缺,还能巩固所学知识。

  4:继续在黑板上贴三角形,分别是3个蓝色的三角形,3个红色的三角形。让学生根据图意来列式,列完后学生发现这种情况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通过这个题目让学生明白:如果图中两部分数量相等,我们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法。

  5:根据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引出今天的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三) 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请同桌合作,一人摆,另一人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四道算式。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老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请小组上台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摆的,怎么列式的。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

  (四) 回顾与整理

  让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最后老师总结。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了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6和7的加减法,

  整节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贴*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摆一摆”环节,例题只给出一个活动情景,要求学生自己去实践的,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交流,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回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可见,知识点由浅到深地编排,教师就由扶到放地进行教学,最终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因此,教材的编写是很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作为教师应该先真正弄懂教材,领会好编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和活用教材。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2页.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重难点:

  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减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四、学具准备:0~7的数字卡片,6,7的分解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开火车复*6,7的分解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已经学到了许多本领,上节课我们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以及6.7的组成,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谁学得牢,记得快。

  口算:

  2+5= 1+6= 3+4= 2+4= 4+2= 1+5= 3+3= 5+2=

  7-4= 6-5= 7-7= 6-3= 7-6= 7-0= 6-2= 7-6=

  找朋友(把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7-2 7-3

  4+3 5-0

  6-3 1+6

  6-2 7-4

  智慧乐园

  4+2=()7+0=()()+2=7 3+()=6 7-()=4

  6-()=0 6-4=()7-5=()0+()=6()-6=1

  (三)巩固练*(看图列式,发现规律)

  1、加法算式

  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从左往右看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引导学生列出5+1=6的加法算式。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引导学生列出1+5=6的加法算式。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综上所述:5+1=61+5=6

  同一幅图为什么能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呢?(观察的方向不同所以写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全班同学齐读两个算式。

  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俩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得数是6。

  不同:一个5+1一个1+5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相加的数相同,得数相同,只是5和1调换了位置。

  小结:从以上的学*我们可以知道,一图可以列出两个算式,在加法中相加的两数调换位置得数不变。

  2、复*减法。

  看幻灯片写出7—1=6,便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看幻灯片写出7—6=1,便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说一说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板书:7—1=6

  7—6=1

  为什么一幅图能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顺序不同)全班齐读算式。

  小结:从停车场的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列两道减法算式;从总数里去掉左边就得右边,从总数里去掉右边就得左边。

  4、练*

  写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幻灯片10——11)

  讲解,展示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幻灯片12——13)。

  出示(幻灯片14)

  你想一想:你能填出下面的数字呢?

  3+()=()6—() =()

  问:这个题怎么即能列加又能列减呢?

  巩固提高(幻灯片15—16)

  5、动手操作

  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并把摆出的用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写好后学生汇报,教师作点评(加、减均可出现)

  6、从2,3,4,6,7中选3个数列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7、请写出得数是6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在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相同,只是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同时还学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减法算式,都是用总数减去其中的一部分,等于一另一部分。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了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根据6、7的组成掌握6和7的加减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情感目标:在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会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在这儿和老师一起学*,你们高兴吗?”

  “老师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太好了!”

  “同学们请看,这是智慧爷爷送给我们的智慧星,你们喜欢吗?那么你想得到它吗?”教师出示剪纸的星给学生看。

  二、复*旧知:

  “接下来我们就要比一比谁最聪明了。”

  教师和同学们玩猜拳游戏。

  “你猜得真不错,你是得到智慧星的第一个小朋友。”把智慧星送给小朋友。

  “还有这些星星,给谁呢?

  “那看谁的表现最好,我就送给谁。”

  三、探究新知:

  “同学们,智慧爷爷现在要我们做一件事情,请每组的小朋友拿出6根小棒,把这6根小棒摆成两堆,一堆5根,一堆1根,大家摆好了吗?”(教师在黑板上摆)

  “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加法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5=6

  “你为什么列1+5=6呢?”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1根小棒,右边有5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1+5=6”(需教师引导学生说)

  “还有谁来说一下你的算式?”(如果和上个算式一样,可让学生再说一下他是怎样看的)。

  “还有小朋友说吗?”

  学生:“我列的算式是5+1=6”(教师板书5+1=6)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列5+1=6吗?”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5+1=6”

  “再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和同学说的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相互说一说!”(给学生两分钟讨论的.时间,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可说出的结果有:

  ①发现我在这边看到的是1+5=6,他在那边看到的是5+1=6;

  ②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

  ③我发现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前后位置不同等等

  在说的过程中,说的只要对,都要给予肯定,说的好的,要赞扬并发智慧星。

  “大家说的都很好,这说明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

  “现在我们看银幕。”

  展示第4张幻片(5+1=6)

  展示第5张幻片(1+5=6)

  展示第6张幻片(5+1=6,1+5=6)

  “现在我们做第二件事情,请每组的小朋友拿出7根计算棒,然后用你的左手拿1根,右手拿6根,举起手来。大家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吗?”

  “然后放低左手,你还有多少根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减法算式?”

  指名说,教师板书:7-1=6??

  “你为什么说7-1=6呢?”

  学生:“我看到本来(总共)有7根小棒,如果去掉左边手的1根,就剩下右手的6根,所以7-1=6”

  “是不是?”

  学生说,教师板书:7-1=6

  “好,再来,我们把右手放低,还有多少根?谁想到算式?”

  学生:“我看到本来(总共)有7根,如果去掉右手的6根,就剩下左手的1根,所以7-6=1”

  教师板书“7-6=1”

  “好,我们来看影片。”

  展示第7,8,9张幻片。

  “再看看图和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一个图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我发现都是用7减去的。”

  “我发现7减去一个大数得一个小数,减去一个小数得一个大数。”

  “我发现7可以分成1和6,也可以分成6和1。”

  (对学生说得好的及时鼓励,奖星星。)

  四、小结并引入一下练*: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完成了我们要做的两件事情,学到了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识,就是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一幅图可以得到两个算式,但结果都是正确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内容:6、7的加减法”(可以重复展示课题)

  “同学们,金色的秋天来到了,树上的叶子飘下来,小海豚在海边看到一些落叶。它在计算有多少张呢?”

  展示第10张幻片。

  “谁来说一说图意思?”(指名说图意)

  “谁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4+2=6,2+4=6

  哦,一阵风吹来,把一些树叶吹走了......

  展示第11张幻片。怎样列式子?

  学生说算式(6-2=4,6-4=2)

  好,大家再来看看下面的图画,您能想出两道算式吗?

  展示第12张幻片。

  展示第13张幻片。

  奖星星。

  “小朋友们,请你们把书翻到45页,先看图,然后把书上的算式填完整。”

  问:“说愿意把你做得给大家看?”(可以把学生的书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及时给予表扬)

  通过展示,教师做小结。

  “刚才老师看到大家取得了这么大的收获,老师感到很骄傲,那么我问大家,是不是每幅图都可以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或者说,每幅图都可以写出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呢?”

  展示第14张幻片。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出你想的加法算式。”

  生:“3+3=6”

  问:“还有吗?”(学生可能还说3+3=6,或者说没有了。)

  再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只能写一个加法算式?”

  生:“两边一样多,两部分一样多。”

  师:“你说得真好。”奖一颗智慧星。

  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减法算式?”

  板书:6-3=3

  问:“还有吗?”(可能还说6-3=3,或者说没有了。)

  再问:“谁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只能写一个减法算式呢?”

  生:“也是分的两部分同样多的时候。”(教师可做引导)

  小结: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并不是每幅图都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这种情况就属于特殊的。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让人佩服,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同学得到了智慧星,请得到星的同学上台来,我们为他们表示祝贺好吗?大家鼓掌。”

  “大家看上台的同学和他们得到的星星,你们也想得到智慧星吗?”

  “那么,我们翻开书本46页,学写算式,看谁写得好”

  (有空余时间,做练*,展示第15张幻片)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好,请一位同学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说得好,奖你一个星星。好,看中午作业。(投影)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3)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数学说课稿优选【五】份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数学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调动旧知,探究铺垫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 和8 7 和8 9 和18

  12 和24 8 和12 4 和9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填空。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的,以引发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回顾。

  3.比较分数大小。

  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充分的知识基础是学生探究性学*的基础,因此复*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都为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通分做准备。有了扎实的旧知识基础,探究新知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

  谈话:(出示信息窗1)从情境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填埋处理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2.回收处理与其他方法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3.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对于像1、2这样的问题是关于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可及时让学生口答解决,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对于像3这样的问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从而引出异分母分数。

  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涉及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一个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个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三个是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其中问题三是学生不能直接运用旧知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一个新问题: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不知不觉涉及到本课的核心问题,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产生学*通分的必要性。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红点1。

  谈话:怎样比较这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看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

  ①汇报各种方法。

  ⑴化成小数来比较:3/70.43

  2/5=0.4

  0.43>0.4所以3/7>2/5

  ⑵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3/7=15/35

  2/5=14/35所以3/7>2/5

  ⑶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3/7=6/14

  2/5=6/15所以3/7>2/5

  ②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这三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并且保证了结果不变,同时体会三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灵活性。

  ③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方法,揭示通分的概念。

  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的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适时揭示概念公分母: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2.教学红点2,用通分的方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讨论之后使学生明确: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

  3.教学绿点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你认为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教师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通过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这一实际问题,学生自主进入探究通分阶段,教师紧紧抓住公分母最小公倍数这些通分时的关键、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最后通过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通分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学*过程的自主建构。

  四、巩固练*,形成技能

  1.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1/6和4/93/8和7/242/7和5/11

  通过刚才的练*,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更简单。

  2.自主练*3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不对的错在哪里,应怎样改。

  3.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

  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4.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3/4○5/7

  7/11○15/22

  3/8○5/12

  4/7○2/3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青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青哪部分重一些?

  练*时注重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时关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分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将通分知识的学*嵌入解决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这一问题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提高自主学*的能力。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数学说课稿 2

  教材简析: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能力培养目标: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

  (1) 用直观演示……

  (2) 通过小组合作学*……

  在学法上: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

  (2) 用练*法……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四个学生过生日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观察交流中引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与小红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实物图,在观察与拼摆中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十分之一加二个十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出示书上的例1,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的观察,理解二个八分之一加三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两个实例的观察理解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2/8+3/8=5/16这种现象。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完成图文并茂的练*,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让学生能正确的表述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一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使学生能把方法抽象运用于*题的计算,三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是,结合课始的生日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回答问题:如谁和谁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四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么想?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知识的扩展,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四个小朋友把整个蛋糕吃完了吗?还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在知识的冲突中结束本课的学*,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作好埋伏。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学*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是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环境中运用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以上教学设计在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数学说课稿 3

  教学内容:P105——106

  教学目标:

  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 ""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 "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等于多少呢 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 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 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2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3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P106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数学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请大家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均分成8份,想一想:每一份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只几?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学*新知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2、学生可能会提到: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4、组织交流:要求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要求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三、巩固练*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思考题。

  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数学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长(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孕伏铺垫

  1、说说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

  2、填空:

  (1)7/8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5/9里有()个1/9;()个1/8是7/8。

  (3)3个1/4是();4/11是4个()。

  二、探究新知

  1、刚才大家表现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听力,请听题:把一张饼*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

  (1)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板书。)

  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②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③还剩多少张饼?

  2、解决问题

  (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想一想,该怎样列式?(指名说)

  3/8+1/8=

  (2)你能计算出结果吗?试试看。先独立算,再小组合作。激励有困难的同学借助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

  (3)师:3/8+1/8的和是4/8,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指名说)

  (因为3/8、1/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学生边说教师边完整板书计算过程。

  (4)结合手中的学具,观察计算结果,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3、思考:

  ⑴通过计算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

  4、⑴让学生试着解答课前提出的其他问题。⑵反馈,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⑶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分数减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适时点拨)

  5、⑴观察这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⑵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

  1、P105页做一做。

  2、小丽看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7/12,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3、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了空间,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索的兴趣。】

  四、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子。(指名说信息提数学问题,大家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课堂评价

  1、小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给大家留什么作业?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过程,领会学*方法,获得数学学*经验。】

  六、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把一张饼*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请听题)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应化成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从而达成共识。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4)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惯。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东营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生2:我们要保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

  生3:……

  师: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二、探索新知

  (一)学*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师:从这个表上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纸张和食品残渣一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一起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指名回答。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提出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生2: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

  生3:食品残渣和危险垃圾一共占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我们学*的分数加法分母都是相同的,今天学*的加法分母不同。

  师:这就是今大我们要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你能想办法把它转变成我们学*过知识进行计算吗?

  小组内讨论怎样变成学过的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生1:我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四分之一就是0.25,十分之三就是0.3,所以0.25—0.3=0.55。

  生2:我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表示方法。)

  (对于两种方法老师都予以肯定。)

  生3:我用的算式的方法

  师:你们能看懂这是什么意思吗?

  3/10+1/4=6/20+5/20=11/20

  生:把1/4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5倍,把3/10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倍。

  师:为什么要一个分数同时扩大5倍,另一个分数同时扩大2倍?

  生: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通分,而且也知道了同分母相加的方法。

  师:他的意思是说,原来分母是不一样的,现在用通分的办法使分母一样,这时候用同分母的方法来做就可以了。

  (4)教师总结

  刚才的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精彩,无论是画图,还是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还是通分,都是想要把单位统一,然后再相加。具体请看课件演示。

  (5)自主选择二次探究,方法择优

  师:接下来还有几个算式,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2+1/8 1/3+2/9 2/7+1/3

  师: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通分。

  师:为什么不用化成小数的方法?

  生:因为除不尽。

  师:为什么不用画图的方法?

  生:画图太麻烦了。

  师:看来用化成小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你们刚才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能不能找到一个都通用的方法?

  生:还是通分比较简便。

  师: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说。

  生:如1/3+2/9=3/9+2/9=5/9

  师: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怎么计算吗?

  生1:分母不同没法直接相加的,通分以后分数单位一样了,也就是分母一样了,所以这样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生2:我们学过分子不同、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现在把它们通分就能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

  (二)自主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刚才我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能计算出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吗?

  学生独让解答,

  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同桌交流完,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

  生:我是先通分,然后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通分。

  师:通分之后再怎么计算?

  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们只解决了两个,你能自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吗?

  (学生选择问题,并解答。)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10+1/4=6/20+5/20=11/20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形成共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化新知为旧知,学生的学*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0页例1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感受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体会到数学的内在联系。

  3、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1、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呀?

  2、1+1等于多少?(让学生随意展开想象,说一说)

  有学生可能说:1+1等于11或1.1,譬如:1元+1角=11角或1.1元。

  追问:为什么不等于2元或2角?引导学生说出: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二、情景导入

  “五一”小长假来临,老师想外去交游,出示去桐溪水库的的情景图。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乘公共汽车 小时

  乘摩托车 小时

  桐溪水库

  步行 小时

  车站

  家

  乘三轮车 小时

  预设: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2、迅速选择一种算出时间

  口答: +

  3、比较五道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

  三、探究新知

  1、尝试练* +

  (1)学生尝试练*,教师巡视。

  (2)展示不同的算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①直观感知结果是 。

  ② + =

  ③ + =0.25+0.5=0.75

  ④画图

  ⑤ + = ……

  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算法,随机渗透转化的、估算的。

  (3)阐述算理,判别正误。

  ①直观感知结果

  ②动手探究为什么得 ,结果是怎么得出的。(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4)理解算理。

  数形结合从分数的意义来理解计算的结果。(课件演示)

  探索计算的过程,理解先通分,再计算的道理。(生报,师扳书计算过程,并随机问为什么要把 变成 )

  2、突出转化的应用:计算 + 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其实对于这些方法,尽管大家的思维角度不同,但是面对新的问题基本想法是相同的,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生反思)都是通过转化,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方法。

  3、体验优化计算方法:(选用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 - -

  (1)选择方法计算。

  (2)说方法选择的理由。

  (3)谈解题感受,优化方法。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A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B提示计算时的注意点。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一112页的内容和第113页练*二十二的第1一4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通过学*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安排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身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整理在下表中:

  生活垃圾种类

  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可回收的垃圾

  (二)教学实施

  1、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同学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整理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占几分之几呢?

  请同学列出算式:+=

  2、研讨“+”的算法。

  尝试计算“+”。

  老师巡视,然后将同学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②+=+=

  ③+===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练*十四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估算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重点:

  通过练*,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再现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请学生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直接引起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回忆。)

  二、分层练*、强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练*十四第5题。

  (1)学生先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合理猜测。(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和推想)

  (2)学生每人选做两组题,计算后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3)请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每组题中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也是1,把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而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教师及时学生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练*,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检测、完善

  1、出示练*十四第6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2、出示练*十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看看哪几题的结果接*1/2,再计算。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及时。

  3、解决问题。

  (1)出示练*十四第8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2)出示练*十四第9题。

  学生认真看图,收集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三个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4、补充练*

  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4/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7/60。这两周一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张大伯收了1/2吨西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减去1,约分后是5/6,原分数是多少?

  4、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约分后得1/6,原分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同桌之间可互相解答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的成功喜悦。)

  四、归纳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练*你有哪些收获?练*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练*课,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还能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简便计算,效果比较好。但在拓展练*中,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打不开思路,经提示和部分学生的引路,知道了很多的思考方法。另外在练*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练*,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的成功喜悦。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5)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小数的加减法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拉*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最终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体会转化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且通过不同算法的比较和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列竖式小数点要对齐”的重难点时,把不同的书写格式进行对比,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大胆讨论,相互启发,领悟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练*内容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业务水*更上一层楼!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3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5

  今天在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而富有情趣,各有各的道理和内涵,从多个角度把简单的小数加法进行了合理而深刻的剖析,让我直面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历程。反思我*时的教学行为,是不是有时太细了?我的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很有可能换来学生的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

  而今天的这堂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探索者、创造者,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创造力的培养也在迁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在新理念的潜意识下凋零。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6)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范本10份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四年级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其中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具有对新生事物好奇的特点,借助“克隆牛”这一较新鲜事物的出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xx年我国克隆牛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我与姚明比身高等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惯。教学时充分利用克隆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两只克隆牛的对话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小数加法方法。然后根据表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小数减法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四、教学程序

  (一)、以旧引新,知识迁移师:大家回想一下,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首先计算下面两道题,边做边思考。(指明回答,出示课件,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师:今天我们学*小数的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激趣探究

  (1)迁移情境,解决加法问题师:同学们,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国的克隆技术居世界前列。谁来说一下你对克隆的认识。(学生回答)20xx年10月29日和31日,一对克隆牛在我国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出生。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一头牛叫“健健”,一头牛叫“壮壮”。这对可爱的小牛发出了信息:健健说:“出生时,我的胸围是0.77米”,壮壮说:“我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

  设计意图:采取这种谈话式导课,一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渗透师德教育。

  1、师:你能否根据这两条信息,提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指明回答,课件出示问题)你能试一试吗?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2、列算式:谁能列出算式?0.77+0.03=?

  3、说算法: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在练*本上试一试。(指一名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本上)。同桌交流以下问题:

  (1)列竖式时,先让什么对齐?

  (2)计算时,先从哪一位加起?然后再怎样计算?

  (3)得数的小数点和谁对齐?

  (4)得数末尾如果有“0”,怎么处理?根据是什么?师:指明回报并订正板演的竖式。强调:写竖式时,一定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与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4、验算:0.8这个结果对不对,我们需要怎么做?(验算)请把你的验算方法写在练*本上(指明板演)订正

  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引领作用,启发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2)独立思考,探究减法算法

  1、我们再来看看克隆牛带来的其他信息?(课件)你能否根据这些信息,提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指明说)将学生分组,分别计算相同难度的不同问题。写在练*本上,并验算自己的结果对不对。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可以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探索出最简单的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方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得数的小数点和上面数的小数点对齐

  2、探索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

  (1)课件出示问题:管围多多少。

  (2)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板演并说说怎么做的。

  3、小组讨论,探讨算法出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4、汇报交流,总结算法

  (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小结计算方法(重点是:①相同数位对齐;②哪一位上不够,用“0”补齐)。

  a)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b)你知道怎样对齐数位吗?(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c)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d)差的'小数点应与减数、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总结:观察小数加减法算式,说说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全面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在上一节课学*的基础上,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

  学生在这种人格*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任务。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我跟姚明比身高

  (1)课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

  (2)你能说出你的身高,看看你和姚明差多少吗?

  2、找朋友

  (1)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

  (2)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

  (3)一位同学起立,请他找到他的好朋友,对这两个同学的卡片进行计算

  3、走进生活师:生活当中,买东西最常用的就是小数加减法来算价钱。已经让你们统计了部分课本的价格,我这里仅仅列出了两本,请补充完整。

  (1)课件出示:语文数学科学英语课本价格。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练*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从计算、改错到实际问题的应用,都渗透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特别是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课后的延伸,实践的体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学*必然是积极主动的,有效地巩固了学*的成果。

  四、总结

  谈一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的加减法从低位算起

  六、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锻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练*内容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铺垫。

  1.复*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数的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四单元刚学*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小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这两个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的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热情。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名,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惯,部分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较感兴趣。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谈话、结合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我准备组织两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五、说学法

  1、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尝试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两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进行自主尝试,从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

  通过教师讲述“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

  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二)围绕问题,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算法、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我是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的:首先向学生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一轮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算法,紧接着再出示练*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归纳小结,交流算法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来进一步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分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进行基本题的练*,然后再进行提高题的练*,这样分层练*,才能突破难点。

  (五)拓展练*,解决问题

  通过出示拓展题、让学生阅读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最后再进行升华练*,进而解决问题。

  七、说板书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板书如下: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 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三、小结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6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7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惯)

  三、小结

  师:你学*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铺垫。

  1.复*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9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7)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1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三、 “用数学”教学扎实有效。

  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数学”的内容,这是学生今后学*“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2

  教材在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这项内容就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使得整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现将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成几只小鸡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小鸡和小青蛙自己来摆一摆,并看着自己摆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让同桌两人互相讲解是怎样看图列出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 ”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开小差,说话,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选择机会,而且练*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水*。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孩子们的学*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整节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贴*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3

  1、心理素质方面

  面对那么多听课的教师,孩子们和往常一样,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看到孩子们的自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为他们高兴。可是自己呢?一开始就自乱阵脚,看到学生在黑板上画的40°角,脑子一热,心里想:怎么和我让他们尝试画的角度数一样呢?其实第一次尝试是让画30°角的,第二次尝试才让画40°角,可当时一迷,也忘记了让学生说说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就让学生先尝试画40°的了,第二次再画30°的角,后来也让学生复*了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但是整个教学环节显得乱了。

  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多年来,只要有人听课,特别是有领导在场,没有一节课讲的让人满意。每次讲课之后就会痛很久,不过这次,我没有痛的感觉,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我很高兴。

  我总是对孩子们说:“你能行”“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就这几句话让很多孩子自信起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充满了希望。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勉励自己呢?我真的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各方面的素质都会提高,我的数学课一定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

  2、问题设置方面

  在课堂上,面对教师提的问题,孩子们不去积极的思考,或者出现孩子们的回答脱离了教学的核心,答非所问,那一定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在《角的画法》这节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这样的问题“用三角尺还能画出那些角?”一个孩子说:“可以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当时我一听,懵了,怎么这么回答啊,咋不是“30°、60°、90°、45°”呢?孩子们也在下面吵开了,有的说用三角尺不能画周角,有的说可以画周角。我当时也想不到用三角尺怎么拼出一个周角,就很奇怪的问孩子们怎么画,孩子们肯定受到我表情的影响,陷入了沉默。最后只好对孩子们说,这个问题我们下去再说,就敷衍过去了。出现这个意外,就是我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结果出现了孩子们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结果。如果这样问:“用三角尺还可以直接画出那些度数的角?”我想就不会节外生枝了。

  课堂的提问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才能使孩子们明确思维的方向。这些以前都知道,但仅仅是知道,没有感悟,而今天课堂上的这个意外,让我悟到了:课堂的提问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你问得好,问的巧,教学就有效,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得到发展,使孩子们变得聪明,反之,就会阻碍孩子们的发展。

  3、课堂生成方面

  课堂的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材料、学*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生成。在《角的画法》一课中,在画完40°角,小组交流画法之后,我让学生汇报。有个孩子说了这样一种画法:先画一个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这个点重合,在0刻度线和40°的地方点上点,然后连线,画出40°的角。他这种画法结果是正确的,可是与教材中画角的步骤不符合,虽然我当时表扬他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但却不敢肯定孩子的画法。后来在研讨中,这也成为一个研讨的焦点。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也可以,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画法是不规范的。

  课后我查阅了资料,又在网上请教了一些教师。最后认定:这样画角是可以的。只是我当时在课堂上没有抓住时机,进行恰当的处理。如果我当时肯定孩子的画法,并告诉孩子:“其实你这样画,和书上的画法是一样的,你先确定的第一个点是射线的端点,也就是角的顶点,对准0刻度线和40刻度的这两个点确定了两条射线,也就是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只是书上先画了一条射线,而你是先通过点点,确定了射线的位置后,才画射线的。这样一分析,把孩子的思维和教材上的画法做了一个对接,使孩子们在对角的认识上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生成之所以处理的不到位,其实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看来,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4

  通过类比的方法,自然得到角的比较方法。并通过问题串和练*,进行了分析。课后反思本节课,发现在分析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叠合法和角的意义的理解,其实根据学生的水*,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测量法与叠合法有无异曲同工之处。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和直观感受,如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角,沿着经过顶点的直线EF对折来画出这个角的*分线:再如通过观察幻灯片角的大小比较。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过程,学生就能运用数学直觉较好的完成随堂练*“在方格纸上有三个角,试确定每个角的大小及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如何培养、建立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意识?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如实物、多媒体、动手制作、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读图、识图、画图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实践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串,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数感。。教学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创造地学*,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8)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精选5篇)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铺垫。

  1、复*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2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 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 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 角

  0 . 8

  0 . 6

  1 . 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在学*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铺垫。

  1.复*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4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 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 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 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

  (1)师:同学们真聪明,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并能解答出来吗?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2)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好,老师也来提一个:(课件出示)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时,计算了不少小数的加减法,那你们想一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了,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这一组题(出示练*二十二第1题),同学们,你们看,你们能自己计算出这些小数的加减法式题吗?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3、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复*导入: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 83-59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准确又快速的计算出得数吗?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典型的错例分析练*、解决问题练*等系列练*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 )对齐,也就是( ),再从( )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 )。(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 7.5+1.5=8.0 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目标和自己的学*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9)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五)份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1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教学,学生通过扮演小检查员的角色参与到学*中来,使学生始终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这一角色的扮演较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中有层次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检查”,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体会并总结出了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较深切地体会到了验算在*日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在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采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讲” 的少,学生“说”的多。开放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探索的小组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台,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总结验算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真正的数学学*不仅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2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验算的基础。但开展本课教学内容时并非简单地从一个纯计算题入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这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体验在实际情况中验算的必要性。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验算,所以在小组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验算也不一定正确,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在安排练*时设计了诊断等多种形式的*题,是学生感悟到了无论是计算还是验算都需要认真仔细,养成良好的学**惯,并理解验算也是判断计算正确与否的一个方法。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加法与其减法验算的关系,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没有很好的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练*时书写不规范;

  3、引导学生体验验算是检查计算方法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或备课中,我会更仔细的研究教材,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3

  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教学的,现在在加法验算中集中编排,为了让学生学*“终身受益”的教学,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我还颇费一番心思。

  就拿加法验算教学来说,根据教材主题图给出的生活情景“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138元和一双运动鞋48元,一共要多少钱?”怎么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引入加法的验算教学。整个过程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由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虽然初次接触验算,但是许多学生因为有生活中检验的经验做积累,通过观察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他们很快找到验算的方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2)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由于是学生的自主发现。自我总结,学生们很快掌握验算方法,并很快理解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在减法的验算教学中我也是采取如此的方法,并且比较两种验算方法的不同。课后我自认为非常成功,孩子们真正将加减法的检验方法学到家了,但是从课后反馈看,班级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部分孩子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方法不仅多,而且说得很清楚;还有一部分学生两种验算混乱不清,乱做一气。当时我在想,如果只是为了考试,我加法和减法都只教一种最简单的验算方法多好,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保证比现在要好。可是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简单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思维与方法,理解数学各种运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因此对于那部分混乱不清的学生,我要通过其他教学手段,给时间让他们充分理解,我相信只要我始终抱着让学生学*终身受益的数学的信念,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少。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4

  记得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总认为课堂上的练*应该是老师给学生课外补充的,教材练*让学生独立完成.主要是可以增加学生的题量,而教材中的*题作为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翻开学生的课本发现,一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而且一部分题目还是需要教师指导完成的.最*论坛上提出的;要珍惜教材资源,创改教材,必须遵守高于教材的原则.我不认为自己有这样的水*,认为还是应该认真对待教材的主题图,包括练*题.同时在使用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有感于这学期的教学时间比较长,速度也放得很慢.我看论坛上有些老师讲得真快!我只要跟上计划中的进度就可以了.练*七不知不觉竟然花了2课时和一个早自*时间.

  1、出示文字题(原创)

  甲数是305,比乙数少168,乙数是多少?

  师:从这道题中,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划出关键句。

  ”比乙数少148“指的是谁比谁少?也可说乙数比甲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你注意观察,现在题意发生什么变化?甲数是305,比乙数多168,乙数是多少?

  你又读懂了什么?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同学们读得真仔细,做这样的*题,我们要先判断谁比谁多?或者谁比谁少,可不能马虎。会列式了,你会用验算本领给这两题验算吗?挑战自己,你能写出几种验算方法。

  [由于在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几次出现逆向表达的求大数或求小数的问题,学生中错误率很高,所以针对这项解决问题设计了2道文字题。出现文字题也是为了方便分析数量关系。觉得一些学困生很难理解”比乙数少(多)168“,即使我引导分析。我让学生先找出关键句,在突破理解难点。这个是学*难点,还得在练*中得到巩固]

  2、练*七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板演校对--说说算理

  [一个班级有电脑,一个班级没有,原本可以设计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兴趣的。只为一个班使用,一念之间,就懒了。好在学生喜欢挑错儿的*惯一直都在,也很喜欢找。同时个别学生很马虎,我站在旁边帮忙一个个数位检查,只能完成一个。因而校对的时候,后面3题就从黑板上直接抄下来。再自由选一题说算理,可以巩固算理]

  3、第4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集体校对

  [减法相对难度较大,*一半的学生会错。怎样处理退位”1“确实是相对复杂的思维过程。笔算掌握不好的几名学生根本没办法完成]

  4、出示第3题

  学生读表格:(要求)如一个加数是403,和是780,求另一个加数是几?

  师:求一个加数可以怎样计算?……

  [讲题意图,通过说题意帮助学生熟练加减法的关系式如求一个加数或被减数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当然也赞同想403+( )=780,但是这样思考比较费时而且容易出错。突然感觉自己似乎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背“起关系式来。]

  计划再完成第6题,安排一道解决问题的。就这样,一节课就在”算“中度过!!

  作业:第8题,在数学练*本上提出三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第2课时,继续练*七

  1、第7题 求和求差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计算,另一个负责验算

  2、第6题

  自由读题--独立完成(要求答)-简单地分析数量关系

  [现在的*题都要求学生笔算并验算,还要写答。无疑增加了作业量,如现在就放手不作要求,担心学生会潦草对待。这样课堂时间是否够用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了,好希望课堂能无限延长,让我用个够,自嘲一个:我不是开始有写病态了^_*]

  3、第5题

  说题意,同桌互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这类题很多学生都是做完了,都不知道题目问的什么,纯粹为计算而计算,我认为培养学生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是必要的,这样至少能暴露学生的思维]

  4、第8题

  反馈板书课前作业,整理分类

  出示聪聪的问题:5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还剩多少钱?

  [学生问:买一件东西可以吗?我说提问”哪些“表示2件或两件以上。选一件应提问:哪个。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合适。]

  指生说一说,集体判断

  同桌互相说

  在本子上写下:用500元买和,还剩多少元?

  师: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可以先求出什么?(买物品用去的总数,还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用连减的)

  又是铃声,提高题只能放在一个自*课的时间分析讲解了。作为家庭作业!

  我的使用困惑:

  由于在”加减法验算“课中,只使用了练*七第1题,剩下7道*题,我竟然用了2课时去完成。虽然自己比较满意,不用了为练了练而练,不赶场,但依这样的速度我该如何保证教学进度?对与学生来说更适合中下的学困生,学优生,是显然不满足与教材中的几道*题的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5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验算的了基础。但开展本课教学内容时并非简单地从一个纯计算题入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这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体验在实际情况中验算的必要性。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验算,所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验算也不一定正确,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在安排练*时设计了诊断等多种形式的*题,是学生感悟到了无论是计算还是验算都需要认真仔细,养成良好的学**惯,并理解验算也是判断计算正确与否的一个方法。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加法与其减法验算的关系,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没有很好的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练*时书写不规范;

  3、引导学生体验验算是检查计算方法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正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或备课中,我会更仔细的研究教材,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


《6和7的加减法》数学教学说课稿(5)份(扩展10)

——大班数学教案:《7的加减法》通用5篇

  大班数学教案:《7的加减法》 1

  活动目标:

  1、 通过寄信的角色游戏,引导幼儿在感受7与各算式的对应过程中,逐步掌握7以内的加减法;

  2、 在引导幼儿将不同算式与得数及不同算式间对应的过程中,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环境创设:

  自制信箱7个,不同几何图形的卡片7张(正面标有:1,2,3,4,5,6,7;反面标有:6+1,3+3,2+3,

  6-2,7-4,5-3,7-6)插在信箱的`前面;信(不同颜色的算式题纸条,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奖励用的小红旗若干。

  重点与难点:

  掌握7以内的加减法,理解其含义。

  活动过程:

  一、复*7以内的组成

  1、在黑板上画出7以内不同组成的算式图三个,请三个幼儿上前写出其他的数字,看谁的动作块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

  2、将组成的式子转化成加减法的算式,引导幼儿理解。

  二、寄信

  第一次寄信:

  寄信:出示7个信箱(上面插有数字的卡片),请每组幼儿拿到算式后,放到得数和算式相等的邮箱里面;

  收信:一一取出邮箱中的信,看看里面的信到底寄得对不对,对得多的组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

  第二次寄信:

  寄信:将信箱上的卡片翻过来(呈现给幼儿的是上面的算式),请幼儿第二次拿到算式后,找到得数和自己拿的算式相等的算式,然后将信投进该信箱。

  收信:打开信箱,看看幼儿投放得是否正确,表现好的组得到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

  三、游戏:找朋友

  老师与幼儿一起边拍手,边四散走,教师念:“一、二、三、四、五、六、七,走来走去找朋友,想一想3+4=?”幼儿边走边回答:“3+4=7。”同时请幼儿讲出等于7的其它算式,看看哪些幼儿讲得好,讲得快。

  大班数学教案:《7的加减法》 2

  教学目标

  大班数学中数的组成及加减法学*起来模式比较固定,使教师、孩子都有了一种疲惫感。我选择这个很*常的教学计划里活动,旨在对*时常规的教学形式有所改变。活动中我创设情景由浅入深地让孩子们在自主地讲讲、做做中逐步解决了讲述、列算式、理解算式含义等问题。在孩子主动的说说、讲讲、做做中让孩子轻轻松松地真正获得各方面的收获,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也喜欢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中。

  教案准备

  1、背景图2幅,磁性教具兔子、小猫各7个,1——7的数字2组,算术符号“+”、“-”、“=”。

  2、幼儿操作材料:纸、笔人手一份。

  教案过程

  一、复*7以内的组成和加减。

  1、游戏:我的火车几点开。

  规则:教师出示不同的算术题(如:3+2=?)问:我的火车几点开?幼儿回答:3+2=5,你的火车5点开。游戏反复进行几次。

  2、出示数字7,复*7的组成。

  请个别幼儿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说出7的组成。

  二、口编应用题,学*7的加法和减法。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

  图上显示草地上有5只小兔在玩耍,这时教师又在图上贴上两只小兔,请幼儿根据图和老师刚才的操作,用三句话描述图意。

  请幼儿用加法算术来表示图意(5+2=7)

  幼儿认读算式题,鼓励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二,引导幼儿观察:

  图上显示游乐园里有7只小猫在游戏,这时老师从中拿走3只小猫,请幼儿看图并结合老师刚才的'操作,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意,并列出算式(7—3=4)。

  请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三、幼儿操作活动。

  1、纸、笔人手一份,幼儿根据图意列出7的加减算式题。

  2、检查幼儿作业,一起讲评。

  7以内的加减法练*题一

  7以内的加减法练*题二

  大班数学教案:《7的加减法》 3

  一、教学目的:

  1、复*5、6和7的组成,要求熟练掌握。

  2、复*5、6和7的加法和减法,使幼儿较熟练地进行5、6和7的加减运算。

  3、能看图、看试、看数正确地自编5、6和7的加减法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二、教具准备:

  5、6和7的数字卡

  三、教学过程:

  (一)玩"报数"的游戏,复*5的`组成。

  "报数"游戏复*5的组成:教师先报一个数,幼儿再报一个数,两人报的数合起来应为5,教师依次请幼儿,报数的速度越来越快。

  (二)玩"拍手"或"出手指"的游戏,复*6的组成"拍手"游戏复*6的组成:教师先拍一个数,幼儿再拍几下,两人拍手的次数合起来应为6,教师依次请幼儿,拍手的速度逐渐加快。

  (三)算题比赛。练*5、6和7的加减运算。

  教师在黑板的两边各写5、6和7的加减法算式若干,请幼儿一个接一个来写出每题的得数。一人算一题,写完得数将粉笔交给下一个幼儿上来算。比哪一组算得又快又正确。

  教师任意出示5、6和7的加减法算式卡,幼儿回答得数,或教师口说算式,幼儿回答得数。

  (四)教师口述5、6和7的加减法的应用题,幼儿按题意列式算题。

  (五)教师板书5、6和7的加减法式,幼儿按式编应用题。

  (六)做练*

  大班数学教案:《7的加减法》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或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利用"一图二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文明常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掌握得数是6或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准确运用"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 2+1= 1+2= 3+1= 1+3=

  4+1= 1+4= 2+3= 3+2=

  (2)

  6 6 7 7 7

  ╱ ╲ ╱ ╲ ╱ ╲ ╱ ╲ ╱ ╲

  1 □ □ □ □ 2 3 □ □ □

  二、学*通过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1)学*摆枣。(两人一组面对面坐着,期中一人摆。)

  老师提示学生一边摆5个,另一边摆一个,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各自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自己写的加法算式,老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提示学生观察: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不完全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枣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呢?

  生:

  老师说明: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同学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 1+5=6

  老师引导学生: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引导说出: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算法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调换了位置。

  三、学*在田字格中写算式

  同学们,老师在田字格中写的算式漂亮吗?你也想像老师一样在田字格中写算式吗?

  师巡视指导。

  四、学*减法

  (1)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枣,引导学生去掉一个,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板书),让后从7个枣里面去掉6个,同学们又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6(板书)。(让学生把算式写在田字格中。)

  (2)让学生算出得数。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减法算式,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大班数学教案:《7的加减法》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

  第45~46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七的第4~8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草地(自制),学生准备6只小鸡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千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新授课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鸡、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3=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7 2+5=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课中操

  练*

  1.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

  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1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4.在小组内玩一玩。

  总结

  我们学*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选择机会,而且练*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水*。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