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6、7的加减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认识、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一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数学起了重大作用。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学会6与7的组成。

  教材难点: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的组成。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会6与7的组成。

  (2)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学*兴趣。

  (3)培养养成交流合作,鼓励摆出多样化的分法。

  二、说教法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第一步,他们还不*惯小学生的生活,还保留着幼儿园的生活*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摆脱不了用实物来演示。根据这些特征,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直观演示法

  第二,探索操作法

  第三,游戏法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6和7的组成”,并能从6和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游戏《手指对数》

  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复*“2—5的组成”,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于游戏,而不是在进行枯燥的学*。

  (2)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情境的兴趣,我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设问引入。

  2、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学生的设问,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并说出6的组成。

  (2)提问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教师驾驶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立联系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6的组成,边读边看边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惯。

  3、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探索

  (1)操作

  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加深认识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7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让学生手指对数读一读,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五、巩固新知识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每到这个环节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如:摘星星、帮小蚂蚁找家等活动。

  六、全课小结

  通过游戏的结束画面,使学生联想到今天学*的课题,并知道学*的内容。

6、7的加减法说课稿2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7的加减法说课稿3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

6、7的加减法说课稿1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6、7的加减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景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数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度的桥梁。

  二、说教学、学法

  1.教法

  情景创设法: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思维。

  点拨指导法

  2.学法

  学生的学*活动不仅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学*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认识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

  3.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这些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参透相互交融的。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喜爱小动物的心理特征,教师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带入”课堂,意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状态。

  2.放手学*,探究新知

  让学生对着情境图进行观察和交流。出示“小兔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利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帮助学生舍弃图中不相干的因素,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把目光指向左边和右边兔子的只数,培养他们初步自主学*的意识。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的解答一些问题,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根据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提出的问题,引出算式进行计算。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兔,也就是把原来的只数和后来的只数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这时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兔?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2=6(只)。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对不对呢?还需要检查检查,怎样检查,要检查哪些地方呢?

  这些都是深化学生対加法含义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惯,然后完成书上填空,并订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让学生有序、完整地叙述图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选择用减法计算后,适时地对学生加以追问,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减法,引导学生明白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3.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放手让学生自己辨析,完成之后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突出问号的位置不同,要求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4.静心设练,巩固提高

  练*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根据课堂内容安排了两个练*。这个练*选自书中的练*十第六题,题中有两道题,其中“跳棋图”这道题,由于表述题意时没有像“摘下、跳走”等明显可以与减法相联系的词语可用,学生在解决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道题是练*十中的第六题结合“金色的秋天”情境图,呈现了多个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尝试独立看懂图意,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能解答。

  六、说板书:

  一节课的板书很重要,它展现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

6、7的加减法说课稿3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

  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

  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6和7的加减法教案 (菁华3篇)

6和7的加减法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45、46页内容:6、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了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根据6、7的组成掌握6和7的加减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情感目标:在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会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一套,男生女生的头像,大大的智慧星

  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复*口算、做好铺垫

  1、接火车——口算卡片

  三、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以旧引新 (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显示数学乐园的背景)

  ①问:这是谁啊?(蓝猫)

  这节课蓝猫要带着咱们班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去数学乐园玩一玩。想去吗?大门紧锁,怎么办呢?(生说:门上有钥匙)

  ②(点钥匙,出现6和7的组成画面)只有回答出蓝猫的问题才能进去。(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一同学*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2、新课探究 (点门打开,出现智慧塔,塔尖有闪烁的星星)

  ① 师:小朋友真聪明,门打开了,瞧!这里都有什么?

  这是智慧塔,上面有一颗闪亮的智慧星,想不想要!那就让蓝猫带领着我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走吧!(点第一层门出现画面,左边5根小棒,右边1根小棒)请你学着蓝猫的样子摆一摆

  ②学生独立摆

  ③问:“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加法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5=6

  “你为什么列1+5=6呢?”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1根小棒,右边有5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1+5=6”

  “还有谁来说一下你的算式?”

  学生:“我列的算式是5+1=6”(教师板书5+1=6)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列5+1=6吗?”

  为什么你们写的不一样呢?

  ④看黑板总结:看一幅图咱们能写出2个不同的加法算式,观察这2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⑤师小结:虽然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但是得数不变。像这样你还能说出几道得数是6或者是7的算式吗?(畅所欲言)教师板书:4+2。。3+3 等等。

  ⑥(点击进入第2层)“第一层的任务顺利完成了,继续跟着蓝猫前进”

  显示画面:七根小棒,一根和6根之间有一虚线

  问:这是什么?(虚线)和原来我们认识的虚线有什么不同?

  小结:以前表示去掉是用虚线把去掉的部分框起来,今天的虚线是直的,可以表示去掉左边,也可以表示去掉右边。

  你能学着他的样子摆一摆?你是怎么摆的?

  (独立写)根据你摆的写出2个减法算式,

  板书:7-1=6 7-6=1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呢?”

  “观察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⑦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学会了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一幅图可以得到两个算式,完成了蓝猫的又一个任务,蓝猫看咱们班的小朋友这么厉害,请来了小动物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⑧点击进入第3层(老虎图)

  问:你能用3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根据你看到的列出2个算式,你是怎么列的?(独立写,指名回答)

  (老虎图中间出现虚线)根据你看到的列出2个算式,你是怎么列的?(独立写,指名回答)

  ⑨最后第四层完成书45页的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6和7的加减法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了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根据6、7的组成掌握6和7的加减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情感目标:在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会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在这儿和老师一起学*,你们高兴吗?

  老师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太好了!

  同学们请看,这是智慧爷爷送给我们的智慧星,你们喜欢吗?那么你想得到它吗?教师出示吹塑纸上的星给学生看。

  二、复*旧知:

  接下来我们就要比智慧了。

  教师出示一组复*题目:

  6 7 7

  1 2 4 6 2

  想一想,□里应该填几?谁来说一说?

  指名口答,教师填出□里的数。

  观察每一组的数,你还能想到什么?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对说错的,只要有道理,要给予肯定,但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再观察,再说)。

  你说得真不错,智慧爷爷说,你是得到智慧星的第一个小朋友。把智慧星送给小朋友。

  三、探究新知:

  同学们,智慧爷爷现在要我们做一件事情,请每组的小朋友拿出6根小棒,把这6根小棒摆成两堆,一堆5根,一堆1根,大家摆好了吗?(教师在黑板上摆)

  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加法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5=6

  你为什么列1+5=6呢?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1根小棒,右边有5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1+5=6(需教师引导学生说)

  还有谁来说一下你的算式?(如果和上个算式一样,可让学生再说一下他是怎样看的)。

  还有小朋友说吗?

  学生:我列的算式是5+1=6(教师板书5+1=6)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列5+1=6吗?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5+1=6

  再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和同学说的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相互说一说!(给学生两分钟讨论的时间,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可说出的结果有:①发现我在这边看到的是1+5=6,他在那边看到的是5+1=6;②我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③我发现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前后位置不同等等)

  在说的过程中,说的只要对,都要给予肯定,说的好的,要赞扬并发智慧星。

  大家说的都很好,这说明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

  现在智慧爷爷要我们做第二件事情,请每组的小朋友拿出7个圆片,然后用你的红线把它们隔成两部分,一部分有6个圆片,一部分有1个圆片。大家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吗?

  看一看你们摆的圆片,谁来说出一个减法算式?

  指名说,教师板书:7-1=6

  你为什么说7-1=6呢?

  学生:我看到本来(总共)有7个圆片,如果去掉左边的1个圆片,就剩下右边的6个圆片,所以7-1=6

  还有别的小朋友说吗?你想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7-6=1

  问:你为什么列7-6=1呢?

  学生:我看到本来(总共)有7个圆片,如果去掉左边的6个圆片,就剩下右边的1圆片,所以7-6=1

  再看看图和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一个图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我发现都是用7减去的。

  我发现7减去一个大数得一个小数,减去一个小数得一个大数。

  我发现7可以分成1和6,也可以分成6和1。

  (对学生说得好的及时鼓励,发智慧星。)

  四、小结并引入一下练*: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完成了智慧爷爷要我们做的两件事情,学到了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识,就是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一幅图可以得到两个算式,但结果都是正确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内容:6、7的加减法(出示课题)

  小朋友们,金色的秋天来到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向日葵姐姐想知道我们收获了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4朵红色向日葵,2朵黄色向日葵)

  谁来说一说图意思?(指名说图意)

  谁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在4朵和2朵向日葵之间画一虚线。

  问:谁知道这一虚线表示什么意思?

  生:他表示把6朵向日葵分成两部分。

  问:谁会根据虚线分的情况说出两个减法算式?

  学生说算式(6-2=4,6-4=2)

  小朋友们,向日葵姐姐就在我们书上的第45页,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5页,先看图,然后把书上的.算式填完整。

  指名上台填算式,然后讲评,发智慧星。

  问:你们觉得上台来的同学做的怎么样?

  指名说一说,若有错误教师及时更正。

  问:说愿意把你做得给大家看?(可以把学生的书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及时给予表扬)

  通过展示,教师做小结。

  刚才向日葵姐姐看到我们取得了这么大的收获,为我们感到很骄傲,那么她问大家,是不是每幅图都可以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或者说,每幅图都可以写出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呢?

  等学生反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笑脸图: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出你想的加法算式。

  生:3+3=6

  问:还有吗?(学生可能还说3+3=6,或者说没有了。)

  再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只能写一个加法算式?

  生:两边一样多,两部分一样多。

  师:你说得真好。奖一颗智慧星。

  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减法算式?

  板书:6-3=3

  问:还有吗?(可能还说6-3=3,或者说没有了。)

  再问:谁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只能写一个减法算式呢?

  生:也是分的两部分同样多的时候。(教师可做引导)

  小结: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并不是每幅图都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这种情况就属于特殊的。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让人佩服,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哪些同学得到了智慧星,请得到星的同学上台来,我们为他们表示祝贺好吗?大家鼓掌。

  大家看上台的同学和他们得到的星星,你们也想得到智慧星吗?

  那么,你能写出几个加法算式、几个减法算式呢?请按练*格书写。

  如: 6 + 1 = 7 62 = 4

  (投影演示)

  等大家写完后,可在投影上展示学生所写的算式。

  问:你是根据看到的什么来写出的算式?

  生:我看到了3颗红星,4颗黄星,所以写

  3+4=7 7-3=4

  4+3=7 7-4=3

  问:谁有与他不同的算式?(实物展示)

  你是根据看到的什么来写的?

6和7的加减法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

  第45~46页内容和做一做,练*七的第4~8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草地(自制),学生准备6只小鸡卡片、6只小青蛙卡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乐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动物乐园玩一玩!(课件:一片草地,音乐响起)动物乐园里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地,上面还有美丽的秋千呢!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草地!拿起来看一看,美丽吗?现在就让我们请小动物上去玩一玩,行吗?

  新授课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空间。)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e.有和他们摆的不一样的吗?(展示小鸡、青蛙)

  f.怎样列式的?板书:3+3=6

  g.为什么只能写一道算式?

  3.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猫?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b.说给同位听一听。板书:5+2=7 2+5=7

  4.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5.摆一摆:你们的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a.那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先走?用小棒表示虚线,看着它们,你能列出几道减法算式?写在纸上(学生展示)。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怎样列算式的?板书:6-2=4 6-4=2

  c.你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d.谁和他们不一样?怎样列式的?板书:6-3=3

  e.为什么只列一道算式?

  6.看图列式。(出示课件)

  a.一共有几只山羊?

  b.你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板书:7-2=5 7-5=2

  课中操

  练*

  1.看屏幕:(课件出示)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2.在你们的抽屉里,有一张练*纸,上面有四幅画,每幅图下面有两道算式,你喜欢哪幅图就把下面的算式写完(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这些都是6、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a.谁想当小老师,指算式,领大家读一读。

  b.如果把得数擦了,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c.5+1等于几?怎样想的?1+5呢?6-1呢?6-5呢?

  3.下面,我们来一个小竞赛(出示口算卡片)。看算式,报得数。

  4.在小组内玩一玩。

  总结

  我们学*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选择机会,而且练*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水*。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快乐加减法作文 (菁华6篇)

快乐加减法作文1

  田间阡陌被清晨的露水打湿,泥泞着,印着杂乱无章的编织草鞋的脚印。山侧林中倏地飞窜出几只早起的鸟,“呼啦”一声滑过靖节头顶,他抬头望了望还隐在云后的朝阳,扶扶锄头又迈出了脚步。

  初夏,白日真是越来越长了。

  终于,又是一个夕阳西下,天穹闪烁起星光时,靖节推开了自家破旧的柴扉。案上有几封旧有的书信,无非是问起生活是否快乐,为何偏要放弃县令的俸禄云云。是啊!自己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思绪悠悠地飘回彭泽。

  那时年少,也略带了几分轻狂,决心辞家干一番大事业。一路顺风地做上了彭泽县令,案牍一份份,一丝不苟地细读,亲自到民家询问农情,家里长短。也曾为彭泽这一小城的繁荣祥和而自豪,欣慰。只是何时起,那五斗米变得有些刺眼了?是了,那石板上高傲的马蹄声,是靖节永远忘不了的。

  一日午后,随从慌张地拉起还在歇息的靖节,“快,快,大官人来了”,云里雾里地在径旁站定,“哒,哒”的马蹄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传来,靖节看见了一顶续着貂尾的高帽,来人端坐在马上,看不清脸,只有那微微上扬的嘴角透出些不可一世。*了,身旁的人哆嗦地拉他下跪,可腿不知怎地,直挺挺地僵住了,竖在那儿,脊背似是被铁钉钉住了,竖立在那儿,丝毫动惮不得。中午的阳光有些晒人,可靖节伫立在那儿,高头大马之前,却仿佛有千斤的力气也压他不弯。后来的事情靖节也不太记得起了,耳边似有粗鲁的骂骂咧咧,结实的马鞭落在了背上。

  此后,仿佛一个小小的县城再也给不了他快乐,五斗的米孤伶伶地倚在墙角,靖节把早已收拾好的包袱拿起又放下,几次烦躁地想要扔下手中的文书,年轻气盛时心中的抱负与那日自己的倔强搏斗着,挣扎着,迷茫着……

  一日,小厮敞开了县令的房门,空落落的桌前,决然地立着一枚县令的金印。

  入夜的`凉风拂过,靖节紧了紧手中的锄头,自己当初的决定孰对孰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村居换寄人篱下,唯唯诺诺的所谓仕途,快乐是增是减?

  抬头逗弄落在肩头的雏鸟,夜色下靖节眼底笑意渐浓,罢了,罢了……

快乐加减法作文2

  快乐也是有级别的,分为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我要增加我的高级快乐,减少低级快乐。

  我喜欢看书。在小学的时候,我常常向妈妈要钱,买漫画书,家里一本一本的漫画书堆积起来就像一座小山丘,为此,被妈妈骂了不少次,但是我就是喜欢看,每到有趣地方的开怀大笑总是让我心情舒畅。但是,上了初中我才知道,看漫画只是意识的快乐,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并没有实际意义,对学*也没有什么帮助,还不如看看符合我们年龄段的杂志,那些作者用优美的词句吸引读者的眼球,每一个美丽的故事都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这样的书就可以锻炼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为自己找到阅读的快乐!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是同班同学,我们有各自喜欢的明星,为了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拉票,因为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吵架了。她从小学时就这样,一直很有王者风范,弄得好像所有的同学都得听她的,这次又是这样。我实在是按耐不住愤怒的心情,就对她大喊起来,快把她气哭了,说要和我决裂。那时候,我特别兴奋,感觉为自己挽回了面子。事后,我忽然感觉到了孤独感,才明白就为这样一件小小的事失去一个朋友,不值得。我主动道歉,她原谅了我,我突然感觉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我挽留住了友情。减掉烦恼,就是获得快乐!

  快乐加减法,让我们在生活中增加自己的快乐,体现最好的自己。

快乐加减法作文3

  一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管笙和她姐姐管箫的房间里透出温暖的光来。在这漫长的,她们点了起了那根蜡烛。蜡烛光透过那淡紫的灯罩,给整个房间罩上了淡紫的光。

  管笙仿佛陶醉在姐姐的笛声之中,坠入了那几年前的回忆

  那是一个寒冷的,她和姐姐一起,走在那条小路上。凌晨,那幽深的巷子内传来了一阵阵低低的猫叫声,使人忍不住要打一个寒冷的战栗。地上,墙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这不是我的家乡呀?管笙大叫。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被迫来到了这里。这里的冬天出奇般地冷,夏天也不热。但是管笙总是这么想:等实现了梦想,一定要回家。她这才觉得,家突然变得那么遥远了。

  随着日子从她那苦练笛子的声音中溜去,她也越来越思念家乡了。在梦里,她总能忆起江南的种种,甜甜的藕,香喷喷的炒饭终于有一天,她和姐姐离开了北方,回到了江南。没实现梦想的她似乎有些失落,像丢了魂似的。

  很快,一场车祸不期而至。她不能再上台演出,感受被许多人瞩目的生活了。但是她的双胞胎姐姐代替了她上台演出。她很快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找到了新的快乐。家中的园子里,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有妈妈种的那植物,雨后,那些花花草草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现出那可爱的眼睛。草变得更加柔软了,在她坐的白石凳边上围了一圈,可爱极了。

  她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没有了烦恼,

  也没有什么事可以担心。

  又是一阵悠扬的笛声。她的心仿佛被揪了一下,变得粉碎。一种说不出的痛楚涌上了心头仿佛又从紫色的梦中爬了出来。管笙,早就是大汗淋漓。她有一种似快乐又非快乐的感觉。

  蜡烛只剩下了一小截,面还挂着紫色的晶莹的泪又是那熟悉的声音

快乐加减法作文4

  青春是一幅七彩的画卷,我们每天都在彩绘着不同的画。我用明艳的颜色表达内心的愉悦,我用暗淡的颜色诉说我的忧伤。快乐是无价的,也是简单的,我要让快乐掩盖青春中的忧伤。

  快乐是人生的糖,甜蜜我们的.生活。常言道:“知足常乐,笑口常开"我们在父母的臂弯中成长,他们给予我们我们无微不至的光海与呵护。生活虽不易,但在物质上尽力满足我们。冬天不会挨冷受冻,夏天也凉爽快活。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却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难道他们给予的爱不足以让我们明白吗?我们不要一味追求物质,忽视了父母的关爱。知足常乐,不是也很好好吗?

  快乐是迎面挫折,乐观面对的战利品。漫漫人生路,挫折是难免的,但我们可以打败这只名为挫折的怪兽。不让它吞噬我们的快乐。世界闻名的作家海伦·凯勒在年幼是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上帝关上了她看世界的大门,关上了她听世界的窗户,但她不向命运屈服,用自己的努力推开了文学的大门。

  快乐是多宽容,少抱怨。一个小男孩在庭院中玩耍,不小心用皮球将花盆打坏了。他主动道钦,户主也没有责骂他。因为他的知错认错,得到户主的宽容,大家也不会不愉快。

  快乐是我们从一点一滴中得到的。我们要紧握快乐,不要让快乐在我们身旁悄悄溜走了哦。也让快乐掩盖青春的忧伤吧!

快乐加减法作文5

  人生是无数次角色转换的历程。

  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时期,战争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前线的将领们更是将黑夜与白昼颠倒,绞尽脑汁地思索对抗的策略。身居要职掌握重权的吕蒙便在其中,他用果敢的个性和高超的武艺打胜了百计的战斗。当政者孙权提醒他多看点书,不可放弃学*。面对繁忙的朝务,尽管想过推辞,但吕蒙却低头沉默,开始了漫长的学*。及鲁肃过寻阳,那个知识浅薄的武夫早已变成足智多谋的军事大家,令鲁肃吃惊佩服。是吕蒙放下自己的身段地位造就了他的丰功伟绩,是吕蒙的勤奋刻苦告别了当年吴下阿蒙,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成为后人的榜样。

  少一些骄傲自满,多一些*和待人坚持奋斗,人生会多一些辉煌的战绩,多一些灿烂的烟火。

  在官场黑暗的东晋时期,贪腐让人心涣散,仕宦清廉的官吏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不断尝试。心怀有兼济天下苍生壮志的陶潜位列其中,他用切实的行动反抗门阀制度的存在,然而他庶出寒门,无法实现梦想。最终他选择归隐田园,做一个单薄渺远、恬然自知的隐士。是渊明的尝试让他看透了*的真面目,也是渊明的放弃成就了田园诗的再度繁荣。多一些心境的提高,少一些无谓的欲望,人生会多一些宁静淡薄的乐趣,少一些前进的彷徨。

  加是一种成长,学会善用加法。加上智慧的`光芒,品格的力量;加上亲情的滋润,梦想的追求。减是一种成熟,学会善用减法。减去多余的物质,奢侈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环境的纷扰。善用加减法是一种智慧,接*生命最实际的准则。

  其实加非单纯的富庶,它让内心*静;减非纯粹的减少,它让心境豁达。学会取舍,以获得人生的*衡,让生命之风吹向我。

快乐加减法作文6

  人生是无数次角色转换的历程。

  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时期,战争让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前线的将领们更是将黑夜与白昼颠倒,绞尽脑汁地思索对抗的策略。身居要职掌握重权的吕蒙便在其中,他用果敢的个性和高超的武艺打胜了百计的战斗。当政者孙权提醒他多看点书,不可放弃学*。面对繁忙的朝务,尽管想过推辞,但吕蒙却低头沉默,开始了漫长的学*。及鲁肃过寻阳,那个知识浅薄的武夫早已变成足智多谋的军事大家,令鲁肃吃惊佩服。是吕蒙放下自己的身段地位造就了他的丰功伟绩,是吕蒙的勤奋刻苦告别了当年吴下阿蒙,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成为后人的榜样。

  少一些骄傲自满,多一些*和待人坚持奋斗,人生会多一些辉煌的战绩,多一些灿烂的烟火。

  在官场黑暗的东晋时期,贪腐让人心涣散,仕宦清廉的官吏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不断尝试。心怀有兼济天下苍生壮志的陶潜位列其中,他用切实的行动反抗门阀制度的存在,然而他庶出寒门,无法实现梦想。最终他选择归隐田园,做一个单薄渺远、恬然自知的隐士。是渊明的尝试让他看透了*的真面目,也是渊明的放弃成就了田园诗的再度繁荣。多一些心境的提高,少一些无谓的欲望,人生会多一些宁静淡薄的乐趣,少一些前进的彷徨。

  加是一种成长,学会善用加法。加上智慧的光芒,品格的力量;加上亲情的滋润,梦想的追求。减是一种成熟,学会善用减法。减去多余的物质,奢侈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环境的纷扰。善用加减法是一种智慧,接*生命最实际的准则。

  其实加非单纯的富庶,它让内心*静;减非纯粹的减少,它让心境豁达。学会取舍,以获得人生的*衡,让生命之风吹向我。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3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五、教学理念

  通过学*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3、第三个练*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1/a+1/b=a+b/ab,a、b为互质数;②1/a-1/b=b—a/ab,a<b、a、b为互质数。第二题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当场不能解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五一长假,戎老师到我们舟山的普陀山游览了趟。一上码头,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幻灯)

  码头→前寺前寺→佛顶山

  步行要1/2小时乘汽车要1/4小时

  乘汽车要1/4小时坐缆车要1/3小时

  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板书得出):1/2+1/4 1/2+1/3 1/4+ 1/4 1/4 +1/3

  5、引导学生复*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

  (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

  (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

  (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

  6、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二、尝试研究

  1、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

  2、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1)1/2+1/4=0。5+0。25=0。75

  (2)先通分1/2=2/4 1/2+1/4=2/4+1/4=3/4

  (3)画图

  ———————————————

  3、体会各种方法的优势

  师:以上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化成小数,这样计算简便)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化成小数来计算,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1/2+1/3、1/3+1/4中任意选择一题,进行计算。

  反馈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重点幻灯演示1/2+1/3=3/6+2/6=5/6,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1/3+1/4=4/12+3/12=7/12

  师:咦,刚才不是很多同学喜欢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吗?为什么现在全部用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计算了?

  (因为1/3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呢?

  (化成小数计算虽然很快,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能这样做的,运用通分的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可以用在所有的异分母加法题中。师:要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幻灯)

  师:每种方法各有优势,就像我们同学一样,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计算题目选择什么方法,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特点进行选择,那么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方法呢?想一想为什么介绍这种方法?

  学生看书,交流。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1)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

  (2)回忆一下,我们整数加法验算可以用什么方法?

  (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也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那么分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写出这几道用减法验算的算式?(板书)

  3/4—1/2 7/12—1/4 5/6—1/2

  3/4—1/4 7/12—1/3 5/6—1/3

  师:异分母分数加法题,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得出两种计算方法,那么,异分母分数减法题,我们有办法计算吗?请从这些异分母分数减法中任意选择一题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方法是否相同,为什么?并观察一下验算是否正确?

  反馈:教师板书

  (3/4—1/2出现两种情况,其余只出现一种解题方法。)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计算呢?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我们可以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后再加减。

  对应算式并板书:化异为同

  5、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幻灯出示)(并在书上补充完整)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幻灯出示)

  1、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1/5+3/20=()/()+()/()=()/()5/6+5/12=()/()+()/()=()/()

  5/12—3/8=()/()+()/()=()/()5/6—1/3=()/()+()/()=()/()

  2、改错

  3、创设生活情境练*

  现在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各班都有读书串串烧,我们图书室这学期也新买了一些图书,我丛图书室的乐老师地方了解到

  幻灯出示: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2/5

  科技书占总数的7/12

  连环画站总数的1/10

  师:请同学们从以上信息中任选2条,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反馈交流。

  4、先计算,再想一想,这些题怎样算比较快。

  1/2+1/3= 1/3+1/7= 1/4+1/15=

  1/2—1/3= 1/3—1/7= 1/4—1/15=

  5、思考:()/()+()/()=11/12

  要求:括号里填两个异分母的最简分数,这两个分数各是什么?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反思1: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安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情境除了应成为一种“可以克服的障碍,”还应体现激发学生思维的延伸性与深刻性。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利于质疑的情境,并积极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为拓展思维,培养创造性打下基础。

  课始: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这一问题,刺激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促进学生自己生成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新课学*内容的自主关注。

  课后:课的结束不是一般的练*题,而是具有悬念性的思考题,学生既感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运用法则又感觉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难度,所以,下课后仍然余兴未尽。因此,课后延伸的问题不是给本节课画上句号,而是添加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反思2:在尊重学生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优势

  当学生通过个体探究、小组交流得出多种解决方法时,我首先给予肯定,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对个性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第二,创设情境:选择方法计算1/2+1/3或1/3+1/4,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原本自己喜欢的方法(化成小数计算)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所以,虽然简便,可是不能普遍运用。从而使学生对书中的方法的推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自觉、主动的汲取这种解题方法。

  反思3:合作前提的充分考虑促使合作交流有效进行。

  (1)合作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根据我对该班学生的课前了解,觉得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生,都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想出异分母分数加法题1/2+1/4的方法,学困生可以通过画、剪、拼等操作过程解决问题,而优生则直接可以通过知识化归,转化成小数或同分母分数加法题来解决。因此,两次合作都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台。

  (2)合作前的交代,使学生明白本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让学生感受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前面提到的第四种方法:利用问题解决中的策略多样化,让学生明白需要合作交流。所以,合作交流前,我通过要求:“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以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对小组间的合作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我的方法与别人的不同在哪里,我们小组同学通过各自独立思考,到底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从而促使合作交流有效的开展。

  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通分快还是化成小数快

  (2)练*时,第三题时类似的可以提前到前面来。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2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下面我将从:

  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学情、地位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二、节课的内容。

  学情:本节课既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和通分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又是后续将要学*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

  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形成数学思想的典型章节(即转化思想)

  在整个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加深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法则的实际应用及转化思想的渗透

  二、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处于思维能力和数学化能力的发展阶段,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体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有力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启发探究、课堂讨论三个维度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从四个环节进行展开:复*导入,探索新知,巩固强化,课堂小结。

  复*旧知:本环节我设计两种题型:通分和同分母分数计算,这样既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巩固又可以运用到下面的教学中。

  情景导入:本环节我会出示一篇关于生活垃圾的文章,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顺利的导入新课。

  探索新知:本环节我设计的思路是:先启发引导,再自主探究。首先我出示生活垃圾分类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出示第一个问题:废金属和纸张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占几分之几?学生们很快能列出算式1/4+3/10=?但是学生知道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于是我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所复*的知识进行思考,然后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合作探究,这样一来他们会渗透这样的转化思想:因为同分母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减,所以先将异分母分数通分再进行加减。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接下来我会用多媒体出示孩子的思考过程及结论,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兴趣。下面自主探究的过程我会出示第二个问题: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让学生自己解决该问题,并通过以上的学**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巩固强化:数学是一门重在练*的学科,所以相应的练*题是很必要的。本环节我会让学生训练做一做的计算和改错以及练*二十二的第四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题目上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课堂小结:一节课最后的总结是很必要的,所以我主要的总结思路是:以“学了什么?怎么用?注意什么?”为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新知识,有效的巩固和掌握要点。

  四、板书设计

  我用简单的文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化异为同

  通分

  取缔以前的概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3

  一说教材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苏教版五(下)第五单元的学*内容。这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先是以长方形试验田为素材,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并通过这个知识点为下面的学*打基础通过此部分学*了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同分母分数,从而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学*异分母分数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通过本单元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第一课时的内容显然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二说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借助动手操作,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并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首先要通分,这就要用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而通分也易于与实际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所以此部分可以通过让学生折纸、画图等来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因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也可以通过类比法进行教学,从而既巩固以前的知识,又利于新知识的获得。

  学法

  1.通过具体的素材,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图等方法理解问题。

  2.借助已有的学*经验,类比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对比学*,加深理解。

  五说教学线索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步线索:

  1.复*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基本步骤。

  第一步:复*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步设计意图:通过复*,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试验田面积?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1/2+1/4(板书算式)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揭示并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①异分母分数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②你觉得自己可以算出来吗?可以就试试,还要为你这样算找到道理。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试一试: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减法)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1-几分之几,1要灵活的转化成适当分母的假分数。

  5、养成自觉验算的好*惯。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步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步: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p80页练一练。

  【第三步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温馨提示,希翼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如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任务,让课堂更高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说教法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层次设计意图:通过复*,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

  (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占几分之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1/4+3/10 3/10-3/20(板书算式)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揭示并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①异分母分数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②你觉得自己可以算出来吗?可以就试试,还要为你这样算找到道理。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第三层次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任务,让课堂高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是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是将来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感受转化的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果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因而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是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是教学的重点。

  四、说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运用了以旧引新、设疑激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讲练结合等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下教学流程:

  (一)、复*准备,以旧引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完成计算的。因而我设计了两道与此内容相关的练*题,作为教学铺垫,为学生顺利的完成学*内容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愉悦学*,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效益的催化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把兴趣看成是学*的原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说明兴趣在人的学*生活中非常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过生日分蛋糕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有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自主探究,学*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的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学*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的技巧,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信息量。在师生的交流中,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第二步,学*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过程,获取成功经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四)、巩固新知,课堂延伸

  通过笔算等练*题的训练,检查学情,强化概念和算理,进一步掌握计算法则。特别是通过思考题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解体过程中会自觉的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究。此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通过学生填表,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小组内对成员的互动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的张扬。教师的鼓励和对学生的建议,为学生的发展起引领作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评价。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绍。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5页到67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通分、约分,分数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基础上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

  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状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所在,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的道理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样大小的圆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力图创设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以两个数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建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发展。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奥帆赛是在哪儿举行吗?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65页情境图)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情境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多个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两个数学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

  (1)首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操作,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各小组交流汇报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板书算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3、算法优化,总结提升。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之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在计算比较合理。

  接下来,我对策略进行提升,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表扬: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在遇到没学过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能想到画图的策略,或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或同分母分数加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数学学*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优化算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方法和策略的提升,又让学生的策略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4、迁移类推,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也就是解决问题第二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算式:

  在学*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把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到减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算式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自然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及时总结,强化重点。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此时我随机提问:你能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计算时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分?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总结出计算法则

  要先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进行计算。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拓展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游戏: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抢答)

  (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2、火眼金睛:

  ⑴ += = = ( )

  ⑵ += += = ( )

  ⑶ -= -= ( )

  ⑷ -= - = ( )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在巩固练*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果学生只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学*方法和情感方面进行总结。

  四、说学*评价

  下面给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积极性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数加法和减法”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了通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依据教材的特点,遵循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瞄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其提供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探求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从而主动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学*活动中,培养迁移、类推、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在此基础上理清算理,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课标指出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进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为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发现,去创造,因此,我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征,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点拔引导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分析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引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我先引导学生复*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接着出示 + 和 — 这两道题,让学生观察与复*题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旧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新知识的阶段。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复*了旧知,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又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 理清算理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2,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观察对比,优化方法。

  3、尝试探究,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三、应用新知 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兴趣,我在练*中设计了三个层次:

  (1)基础练* 照顾全面。

  (2)寻找规律 提高能力。

  (3)激活思维 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评价体验 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

  从整个章节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节课是在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但是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回顾和巩固,更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作好准备。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也是数学“化归思想”一次很好的渗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上一个学段已经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又在前一个单元里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即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法则——巩固应用。力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复*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正确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感受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体会到数学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学法

  通过学*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

  (一)导入

  1、复*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及其运算规则

  2、课题的引入

  (二)教学新课

  1、新授

  2、巩固和复*

  3、课堂总结

  (三)练*

  1、做一做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及其运算规则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2/95/9=1/83/8=5/6–3/6=4/5–3/5=)其中还有复*了约分的知识,检验同学们课后的学*。

  2、课题的引入

  根据课本的知识,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用学生的惯性思维让他们自己提出“1/43/10=”式子,这就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内容不同,让他们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新课

  1、新授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通分化为同分母”这个关键点,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做一做。

  2、巩固和复*

  首先我在其中穿插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然后再巩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其实都贯彻着“只有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

  3、课堂总结

  让同学自我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首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然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三)练*

  学生学*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做一做

  让同学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

  2、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五、教学效果分析

  回顾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本次对课堂评价实效性的探索还是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体现了评价的服务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等功能。

  复*引入环节中,在收集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阶段,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渴求赞扬和鼓励的心理特点,给予合理的,积极的,肯定的课堂即时评价。教师主要应用准确、巧妙、富有感染力、充满真情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热情地给予褒奖。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0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

  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

  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

  坐缆车要 小时

  爬山要 小时

  宾馆 游船码头

  乘汽车要 小时

  骑自行车要 小时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得出:1/2+ 1/3 5/8 +7/81/2+7/8 5/8+1/3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

  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

  (1)化成小数计算

  (2)通分计算

  (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6、 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路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的自**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再次请学生选择哪种登山方式,并说明你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乘缆车,这样节省时间;也有的学生会说爬山,这样可以节省金钱。这一小小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一次让学生在选择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设计意图: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是通分。接下来第二个练*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在这个大情景中又包含了3个层次的练*。】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新买了一批图书。

  (1) 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 1/4

  科技书占总数的 1/6

  基本练*: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 1/4+1/6 1/4-1/6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巩固新知,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计算时出现有12、24作公分母时,通过比较,感悟出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最简便。】

  (2) 综合练*: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 1/5。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2个异分母分数扩展到3个,这是知识的又一次拓展,也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3) 思考练*;

  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当场解决,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方法的指导。

  (五)板书设计 通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的回顾总结,再次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不断完美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过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和通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普遍性。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好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抓住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再进行计算,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要先进行通分,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学生对于这一要求是较为容易忽略和产生错误的。

  3、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能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关键: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难点:紧扣法则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关键:弄清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结合我校构建“自主、互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理论基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是人际合作互动、人境和谐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联系计算教学的特点,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学*活动,激发学*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对有关疑问进行合作学*,小组交流,老师参与其中,使课堂教学体现出较好的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

  2、设计由浅入深的练*,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训练中联系知识的迁移,通过观察、比较、辨别分析等环节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五个主要教学环节:复*导入——学*探索——巩固应用——组织评价——布置作业。

  (一)复*导入:本环节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最*连接点,为学*新知作适当的铺垫,并设疑引入新知,学生为学*新知做好思想准备。

  1、口算:4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式,并回顾:同分母分数为什么能够直接相加减?

  2、通分:三组分数,并说说通分的目的,为下面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分的环节打好基础。

  3、设疑:当学生完成2个复*题后,老师提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要直接把分子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是否也是直接相加减呢?

  4、出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目标:1.理解、掌握2.会计算

  (二)学*探索: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关键环节,安排以下三个层次:

  1、探索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板书例1:+提出2个问题:

  (1)与所学过的算式有什么明显不同?

  (2)怎样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进行实验操作〈一〉:取出取出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和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2个问题:

  (1)能否直接、明显地知道合并后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不能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呢?

  操作后,学生明确:两个分数单位不同地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如果它们分母相同,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老师再追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联系旧知识,找关系,找差异,进而明确可以用学过的通分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随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试算:

  (1)用什么方法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

  (2)公分母是几?

  (3)通分后分别是几?相加后是几?

  老师巡视,参与大家的讨论,并作适当指导。让个别小组汇报结果,师板出计算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进行实验操作〈二〉,进一步证明解题的方向与思路是正确的。

  取出通分后的取出通分后的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和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出2个问题:

  (1)能否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能?

  使学生明确:通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围绕例1,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同位讨论,自学例2、师板例2-提出2个问题:

  (1)分母不同,能否直接相减?

  (2)怎样化成同分母分数?公分母是几?

  [学生的通分知识已经能较好地掌握,并且在例1地学*基础上已初步了解了方法,便有一定能力和欲望去尝试自己类推解答例2。]

  当学生顺利回答2个问题后,老师提出:这道题目,你们能自己解决吗?让学生尝试,同位讨论说说计算方法,填在书P131上,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答案。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围绕例2进行讨论,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归纳,总结法则

  让学生先围绕例1、例2自己归纳,提问补充,最后总结出P132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划书,读书,加深记忆和理解,并作1分钟的自我整理,质疑。

  [在学*例1和例2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自我归纳法则是能否已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评定标准。]

  (三)巩固应用:计算教学最后必须体现在“会计算”的环节上。本环节设计四类练*,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法则的认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与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惯。

  1、填空: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

  2、课本P132“做一做”

  [这部分是让学生

  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3、错题纠正: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考验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分析能力。]

  (四)组织评价:1、今天学*了什么?是否掌握?法则是什么?

  老师再强调计算结果的要求。

  2、小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哪个同学有进步?

  3、目标检测:P133.1〈1〉2〈1〉统计全对率,反馈学*效果。

  4、自由练*:比准比快选自〈〈目标〉〉P103.掌握1.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略)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2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是今后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带分数加减法的基础。

  2、教学目标:

  a、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b、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c、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好*惯。

  d、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数学的交流和表达。

  3、教学重点:理解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4、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5、学具:同桌2条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

  教师抓住“化异为同”这一知识的连接点,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三、说学法

  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同桌合作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创设情景:在本次向“海啸”受灾国捐款过程中,文苑小学的学生表现出色,以下是五、六年级捐款情况:

  501班与502班捐的占五年级的5/8

  503班捐的占五年级的1/4

  504班捐的占五年级的1/8

  601班捐的占六年级的2/7

  602班捐的占六年级的3/7

  603班捐的占六年级的2/7

  问:“从以上信息中,你能提出一些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提供最新的“海啸”捐款事件,为教学素材,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留心观察,数学就在身边>

  估计学生会提下列问题:503班与504班捐的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504班比503班多捐了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

  2、由此得到下列算式:5/8+1/8 5/8+1/4 1/4+1/8

  1/4-1/8 5/8-1/4 5/8-1/8 3/7+2/7……

  问:“这些算式可以怎样分类?”

  估计学生能回答:“分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两类。”

  3、师指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式题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

  <旧知,一般是新知的生长点,这里穿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复*,具有*旧引新作用,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二)、探索合作,由旧引新

  <一>异分母分数加法

  1、指着异分母分数加法式题问:“你会计算吗?说说你的办法。”

  估计有学生会用“化小数”的办法来做,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并不是通用的方法,如:3/7+2/7

  由此,大部分的孩子会想到“通分后计算”。

  2、借助学具操作,突破难点:以5/8+1/4为例,同桌合作:一方把纸条*均分成4份,用彩笔画出它的一份,另一方把纸条*均分成8份,用彩笔画出它的一份,同桌把纸条放在一起,看一看,想一想,5/8与1/4怎样才能相加?

  估计学生的答案有以下一些:把1/4再对折,可以相加:

  把1/4对折成2。5/4,可以相加……

  根据回答板书:5/8+1/4=5/8+2/8=7/8

  5/8+1/4=2。5/4+1/4=7/8

  5/8+1/4=10/16+4/16=7/8

  问:“从左边的算式到右边的,你的目的是什么?”(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引导学生讨论择优:“哪一种方法更好?”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材料的操作,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为什么要通分的道理,即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从而让学生自己悟出计算法则,让每个学生在仔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自主参与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尊重学生学*结果的同时,引导讨论择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学*策略最优化的思考能力。>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1、5/8+1/4=7/8如何检验?

  生估计有两种想法:a交换加数再算一遍

  b减法验算

  启发学生:减法怎么算?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讲评,问:“你是怎么想的?”

  2、教学例2:3/10-2/15

  3、阅读课本,质疑。

  <从异分母分数加法验算的教学,自然过渡到减法的教学。由于有加法算法的迁移,因而对减法教学采取了简化处理。如果学生做7>

  (三)、巩固应用,提高能力

  1、思考: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学生可能回答:通分(教师可出示一组通分题让学生练*,如:1/5和3/10 1/6和3/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小结: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是通过转化,成为旧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学*的,转化是学*数学的重要方法。)

  2、基本练*

  <1>口答

  5、实际应用

  你的头围占身长的()/(),你的脚长占身长的()/(),你的双臂长占身长的()/()(可以作为课外延伸作业)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计算?

  <将计算问题与学生的身体比例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联系的兴趣,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起着铺垫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教法与学法的思考。本课教材创设了折纸的情境,利用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得出算式1/2+1/4,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但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这样的教学整体思路,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理解算理,获取新知。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迁移,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联系、归纳、推理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积极进取的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教具和学具:同桌两人一组,一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或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或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但部分优秀的学生什么都没有,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教材中折纸的情境改为了五(1)班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这样更接*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得到不同分数相加的算式,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分子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既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新知的学*打下基础。

  2、亲历活动,探求新知。这一层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一是思考判断,大胆猜测。以1/4+1/8为例,通过预设同学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根据以前的认知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从而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相加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并大胆地猜想计算结果,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者画图的方式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面、体、线在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分子都为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利用知识迁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计算1/4—1/8,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巩固应用,强化技能。随着学生学*的深入,他们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利用练*强化巩固对新知的掌握。

  4、自主阅读,交流体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学*重点,并交流自己在学*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经验,从而再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发现、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学*过程中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谢谢大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13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理清算理——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个月,学校食堂对学生最爱吃的早餐进行了调查,请看这幅统计图:

  火腿稀粥:1/4 豆奶花卷:3/20 奶茶蛋糕:3/10 **炒粉:3/10

  师: 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5个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外4个是导分母的加减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每人独立尝试计算1/4+3/10,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的自**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算一算:课本“做一做”练*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 思考练*;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0 1/4-/7 1/5-/8

  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写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规律,锻炼思维能力,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方法的指导。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过程。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数的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四单元刚学*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小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这两个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的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热情。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名,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惯,部分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较感兴趣。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谈话、结合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我准备组织两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五、说学法

  1、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尝试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两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进行自主尝试,从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

  通过教师讲述“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

  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二)围绕问题,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算法、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我是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的:首先向学生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一轮后*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算法,紧接着再出示练*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归纳小结,交流算法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来进一步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分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进行基本题的练*,然后再进行提高题的练*,这样分层练*,才能突破难点。

  (五)拓展练*,解决问题

  通过出示拓展题、让学生阅读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最后再进行升华练*,进而解决问题。

  七、说板书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板书如下: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2

  一、说设计理念:

  大家知道: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彻底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

  二、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限个例证明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三、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教学、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学*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验证、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惯。

  四、说学生学法:

  1、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学*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等,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五、说教学设计: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自主编写的*题选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编写的题目入手,通过教师改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简便计算的学*,建立简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认为这样选择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

  2、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状态。

  4、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 等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六、初步预计: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

  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 “学到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七、教后自我反思: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运动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

  2、关注学*过程,注重学*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独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的加减法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6、7的加减法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精选10篇)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说教法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层次设计意图:通过复*,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1/4+3/10 3/10-3/20 (板书算式)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揭示并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①异分母分数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②你觉得自己可以算出来吗?可以就试试,还要为你这样算找到道理。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第三层次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任务,让课堂高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说教法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层次设计意图:通过复*,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1/4+3/10 3/10-3/20 (板书算式)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揭示并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①异分母分数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②你觉得自己可以算出来吗?可以就试试,还要为你这样算找到道理。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第三层次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任务,让课堂高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说教法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层次设计意图:通过复*,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1/4+3/10 3/10―3/20(板书算式)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揭示并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①异分母分数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②你觉得自己可以算出来吗?可以就试试,还要为你这样算找到道理。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第三层次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任务,让课堂高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五、教学理念

  通过学*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3、第三个练*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1a+1b=a+bab,a、b为互质数;②1a-1b=b-aab,a<b、a、b为互质数。第二题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当场不能解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

  从整个章节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节课是在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但是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回顾和巩固,更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作好准备。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也是数学“化归思想”一次很好的渗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上一个学段已经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又在前一个单元里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法则――巩固应用。力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是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是将来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感受转化的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果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因而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是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是教学的重点。

  四、说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运用了以旧引新、设疑激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讲练结合等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下教学流程:

  (一)、复*准备,以旧引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完成计算的。因而我设计了两道与此内容相关的练*题,作为教学铺垫,为学生顺利的完成学*内容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愉悦学*,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效益的催化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把兴趣看成是学*的原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说明兴趣在人的学*生活中非常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过生日分蛋糕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有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自主探究,学*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的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学*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学*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的技巧,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信息量。在师生的交流中,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第二步,学*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过程,获取成功经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四)、巩固新知,课堂延伸

  通过笔算等练*题的训练,检查学情,强化概念和算理,进一步掌握计算法则。特别是通过思考题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解体过程中会自觉的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究。此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通过学生填表,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小组内对成员的互动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的张扬。教师的鼓励和对学生的建议,为学生的发展起引领作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

  从整个章节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节课是在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但是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回顾和巩固,更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作好准备。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也是数学“化归思想”一次很好的渗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上一个学段已经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又在前一个单元里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即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法则——巩固应用。力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

  从整个章节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节课是在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但是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回顾和巩固,更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作好准备。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也是数学“化归思想”一次很好的渗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上一个学段已经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又在前一个单元里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即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法则――巩固应用。力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数加法和减法”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了通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依据教材的特点,遵循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瞄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其提供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探求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从而主动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学*活动中,培养迁移、类推、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在此基础上理清算理,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课标指出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进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为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发现,去创造,因此,我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征,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点拔引导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分析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引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我先引导学生复*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接着出示 + 和 — 这两道题,让学生观察与复*题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旧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新知识的'阶段。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复*了旧知,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又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 理清算理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2,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观察对比,优化方法。

  3、尝试探究,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三、应用新知 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兴趣,我在练*中设计了三个层次:

  (1)基础练* 照顾全面。

  (2)寻找规律 提高能力。

  (3)激活思维 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评价体验 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数加法和减法”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了通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依据教材的特点,遵循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瞄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其提供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探求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从而主动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学*活动中,培养迁移、类推、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在此基础上理清算理,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课标指出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进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为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发现,去创造,因此,我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征,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点拔引导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分析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引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我先引导学生复*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接着出示 + 和 — 这两道题,让学生观察与复*题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旧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新知识的阶段。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复*了旧知,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又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 理清算理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2,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观察对比,优化方法。

  3、尝试探究,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三、应用新知 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兴趣,我在练*中设计了三个层次:

  (1)基础练* 照顾全面。

  (2)寻找规律 提高能力。

  (3)激活思维 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评价体验 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