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

首页 / 说课稿 / |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上节课认识了不等式,知道了什么叫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本节主要学*不等式的解集,这是学好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同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作用。并且本课也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过程,自主探索不等式的解集等概念,培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明确不等式的解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解。

  教学难点:

  对不等式的解集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采用复*法查缺补漏,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

  学*方法: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惯。

  2、合作类推法:学*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

  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实验:将如下重量的砝码分别放入天*的左边。

  请大家仔细观察,哪些砝码放入天*左边后能使天*向左边倾斜?如果砝码重x克,要使x+2>5,即:天*左边放入x克砝码后使天*向左边倾斜。那么这样的x取应取什么数?这样的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观察实验,寻找数量关系回答问题;

  2、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方式。

  (二)讲授新课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心不甘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不向左拐。

  (三)知识拓展

  将数轴上x的范围用不等式来表示:

  (四)尝试反馈:

  课本第44页“练*”第1、2题。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了不等式的解集的有关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旧探新,猜测论证等方法,揭示数学问题,并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中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分析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惯。

  2.合作类推法:学*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先找出几个符合题意的解,然后发现问题,这样,既复*了不等式,又给新课做好了铺垫,由此可以发现,不等式的解有许多个,他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找到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出不等式的解集。

  2、探究新知

  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3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往左拐。

  3、讲解补充例题,

  例1:判断:

  ①x=2是不等式4x<9的一个解.( )

  ② 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

  例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

  (2)x≥-2

  (设计意图:例1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联系与区别,例2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4、巩固练*:课本44页练*2,3题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重点知识和学*方法,达到掌握重点,顺理成章的目的。

  6、作业:课本49页*题1,2题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及时地复*课文,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 3

  说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和课题学*。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方程(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不等式,教材首先从数量大小之分说起,这是人们熟知的客观事实。由大小,就有相等或不相等,例如,在引言中给出的不等式2+3>1+3,a+bc等,用等式可以研究相等关系,要研究不相等关系,也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这就是不等式。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数学思维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说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质疑

  说教具:三角尺、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

  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元宵佳节,在燃放各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米/秒,人离开的速度为4米/秒,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合作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与同伴交流,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不等式的定义,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多媒体演示: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a+b=b+a(2)-3<2(3)x≠1

  (4)x+3>6(5)2+1<3+5(6)2<5-x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展示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呢?

  问题4、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它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初步体会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意义,再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可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分散了难点。

  (三)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教师示范

  2.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作了铺垫。

  三.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

  1.下列数值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2.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负数

  (3)a与5的和小于7(4)a与2的差大于-7

  (5)a的4倍大于8(6)a的一半小于3

  3.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6(2)2x<8(3)x-2>0

  设计意图:巩固对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理解,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归纳总结

  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第134页1,2,3

  2.课外作业:第134页5———13。

  六.板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了等式,方程,方程组的概念,重点研究了解方程及方程组之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不等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等式的延伸,而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学的很多知识,比如,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甚至以后的高等数学中所涉及到的优化问题都要用到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乃至整个数学领域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开阔,也对以后更好的学*各种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及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水*和认知水*,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

  (3)、精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不等式类数学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他们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能将他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协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重点,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为辅。先复*了已有的等式、方程的有关知识,然后举两个不能用等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接着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不等关系并举例,最后选择教材上的问题1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找出几个能满足该问题中未知数的值学生会发现各组所选数值的差异,紧接着引出解集的概念。这样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又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给了更多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举例、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状态,充分体现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人。

  三、说学法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上,我一开始就让学生举例,然后分组合作找出满足问题1中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通过学生交流发现他们所找的值不完全相同,引出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最后加以适当的练*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这样将大量时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自觉实现知识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了更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等式、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然后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等式或者方程来描述。比如,古代的舂米的方法,小时候玩的跷跷板的两端的力量如果都一样大,它还会翘来翘去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不等关系的广泛存在,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举出一些不能用等式表示的实例,(物理课上用到的天枰,两个人的身高等),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新授:

  (1)、要求学生完成P123第2题,使学生能够熟练的用不等式表示一些数量关系。

  (2)、选课本上的问题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分组讨论,得出能够表达题意的不等式,并加以指导和更正,这样不仅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分组合作,交流得出新知识(不等式的解)。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经过讨论找到一个或几个满足问题1中的X值,推出一个代表说出并讲明理由。让大家发现问题:各组给出数字可能不一样,但它们都能满足问题1中的条件。老师给予表扬并肯定他们所给的都是问题中1不等式的解。

  学生归纳不等式的解的概念: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同时他们会发现,前面学的方程的解都只有一个,为什么今天所学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呢?引出解集的概念: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正是新理念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3、课堂练*,巩固新知。

  通过列不等式,找不等式的解,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梯度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这样安排,符合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水*层次。从易到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课堂小结

  (1)、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他们学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以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5、作业:P128,2,3。

  作业量不大,但对所学新知识的运用体现的很明显。对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是较好的选择。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不耽误学生对新知识的学*巩固。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 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幻灯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幻灯2)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幻灯3)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2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能力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3、情感方面: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本节课课的教学难点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2教法和学法(幻灯4)

  2.1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2.2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方法.

  3 教材处理(幻灯5)

  本节课是从一个实例(问题)的解答来引出不等式及其概念的,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我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的类比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改编为问题——列不等式——提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解的概念,并及时穿插相对应的例题和练*,加以巩固.

  4 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同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首先通过老师的自我介绍,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丁文婷,我的年龄吗------比您们都大,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也让学生轻松地找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本节课的内容,也拉*了与学生的距离,创建了融洽的教学氛围。然后利用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列方程到列出不等关系式。(幻灯6)

  (1) 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将此前规定的身高1.1米-1.4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调整为身高1.2米-1.5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这意味着在12月1日新规实行后,1.2米以下儿童可免票,1.2米至1.5米的可购买半票,1.5米以上则须全票. 问题:现在若用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最后类比方程的概念由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4.2承上启下

  通过两组练*,(幻灯7)

  ①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

  (2)-3>-5

  (3)x≠1

  (4)x+3>6 (5)2m<n(6)2x-3

  ②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一是判断不等式,既巩固了不等式的概念也补充“≠”“≤”“≥”这些符号。二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也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第三个环节,4.3 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1.(幻灯片8)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你能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吗?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一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来实现,第一问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第二问的设计,使学生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数值,加深对不等式解的理解。第三问四问突破不等式的解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这一难点,使学生及时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类比方程的解得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尤其第四问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连同前面的文字表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表示形式.

  其次通过两组练*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节。整个环节通过“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四个环节,4.4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幻灯9)

  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至少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该环节设置了一个俭省节约和助人为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个环节,归纳反思、重组结构(幻灯10)

  4.5 归纳反思、重组结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最后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在第一环节,学生有没有积极思考,尝试列不等式,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关注学生能不能判断不等式,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三个环节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三种表示的总结,然后通过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迁移情况.第四环节考察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第五环节不仅评价学生总结的知识点 而且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等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

  问题一: 巩固练*: 练*1

  问题二: 探索新知: 练*2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 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的表示

  以上,我仅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1)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教案设计 (菁华3篇)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态度。

  2.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4.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不等量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研究含有简单的不等关系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

  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准确地表示不等关系。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方法手段】

  1.采用探究法,按照阅读、思考、交流、分析,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教典型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9℃。

  实例2.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4.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引导学生想生活中的例子和学过的数学中的例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能说出很多个例子来。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推进新课

  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联系了现实生活,又考虑到数学上常见的数量关系,非常好。而且大家已经考虑到本节课的标题《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所举的实例都是反映不等量的关系。

  (下面利用电脑投影展示两个实例)

  实例5:限时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使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实例6: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同学们认真观看显示屏幕上老师所举的例子。

  让学生们边看边思考: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的描述可以采用不等的数量关系来描述

  过程引导

  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是我们还要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那么我们用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

  什么是不等式呢?

  用大屏幕展示一组不等式-7<-5;3+4>1+4;2x≤6;a+2≥0;3≠4.

  能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也就是建立不等式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对不等式数学模型的研究,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生活,这才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不等关系。

  经过老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用不等号将两个解析试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叫不等式。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形式,并说明不等号≤,≥的含义,是或的关系。回忆了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组学生自然而然就清楚了。

  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的观点了。

  合作探究

  (一)。下面我们把上述实例中的不等量的关系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一一的表示出来,那应该怎么表示呢?

  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老师要表扬学生:“很好!这样思考问题很严密。”应该用不等式组来表示此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也可以用“且”的形式来表达。

  (二)。问题一:设点A与*面的距离为d,B为*面上的任意一点。

  请同学们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出此问题中的不等量的关系。

  老师提示:借助于图形,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

  (下面让学生板演,结合三角形草图来表达)

  问题(二):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思路?

  为什么可以这样设?

  很好,请继续讲。

  这位学生回答的很好,表述得很准确。请同学们对两种解法作比较。

  问题(三):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钢管的数量不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式关系的不等式?

  假设截得500mm的钢管x根,截得600mm的钢管y根。根据题意,应当有什么样的不等量关系呢?

  右边的三个不等关系是“或”还是“且”的关系呢?

  这位学生回答得很好,思维很严密,那么该用怎样的不等式组来表示此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呢?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如何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实际问题中隐藏的不等量关系表示出来,这一点掌握得很好。请同学们完成书本练*第74页1,2。

  课堂小结:

  1.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数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3.本节课巩固了二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且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还要注意思维要严密,规范,并且要注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布置作业:

  第75页*题3.1 A组4,5。

  29℃≤t≤35℃

  x≥0

  |AC|+|BC|>|AB|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

  |AB|-|AC|<|BC|.交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如果用表示速度,则v≤40km/h.

  f≥2.5%或p≥2.3%

  学生自己纠正了错误:这种表达是错误的,因为两个不等量关系要同时满足,所以应该用不等式组来表示次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即可以表示为也可表示为f≥2.5%且p≥2.3%.

  过点A作AC⊥*面于点C,则d=|AC|≤|AB|

  可设杂志的定价为x元,则销售量就减少万本。销售量变为(8-)万本,则总收入为(8-)x万元。即销售的总收入为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表示为(8-)x≥20.

  解法二:可设杂志的单价提高了0.1n元,(n)

  我只考虑单价的增量。

  那么销售量减少了0.2n万本,单价为(2.5+0.1n)元,则也可得销售的总收入为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表示为(2.5+0.1n)(8-0.2n)≥20.

  截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000mm。

  截得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

  截得两种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数。

  它们是同时满足条件,应该是且的关系。由实际问题的意义,还应有x,y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不等关系,可以用下面的不等式组来表示: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的话,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板演示意图,启发学生考虑三边的大小关系。

  此时启发学生“或”字可以吗?学生没有了声音,他们在思考着。到底行不行呢?有的回答“行”,有的回答“不行”。

  此时学生们在思考,时间长的话,老师要及时点拨。

  让学生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应该贯穿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形助数,下面有学生的声音,有学生在讨论,有的学生还有疑问。老师注意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并且及时的加以指导。

  此时学生已经真正进入本节课的学*状态,老师再给出问题(三)使学生一直处于跟随老师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状态。问题是教学研究的核心,以问题展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很多,都是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有关问题,还有很多是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学*起来很感兴趣,课堂的气氛也很好,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使课堂的学*气氛很浓,确实也做到了愉快教学。设计是按照老师引导式教学,边讲授边引导,启发学*思考问题及能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能自主的学*能力。

  【交流评析】

  一是课堂容量适中,二是实例很好,接*生活,学生感兴趣。三是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和老师配合很好。四是多媒体应用的恰到好处,教学设备很完善,老师也能很熟练的应用。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教案设计2

  目的:以不等式的等价命题为依据,揭示不等式的常用证明方法之一——比较法,要求学生能教熟练地运用作差、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过程:

  一、复*:

  1.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命题

  2.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结论

  二、作差法:(P13—14)

  1. 求证:x2 + 3 > 3x

  证:∵(x2 + 3) - 3x =

  ∴x2 + 3 > 3x

  2. 已知a, b, m都是正数,并且a < b,求证:

  证:

  ∵a,b,m都是正数,并且a 0 , b - a > 0

  ∴ 即:

  变式:若a > b,结果会怎样?若没有“a < b”这个条件,应如何判断?

  3. 已知a, b都是正数,并且a b,求证:a5 + b5 > a2b3 + a3b2

  证:(a5 + b5 ) - (a2b3 + a3b2) = ( a5 - a3b2) + (b5 - a2b3 )

  = a3 (a2 - b2 ) - b3 (a2 - b2) = (a2 - b2 ) (a3 - b3)

  = (a + b)(a - b)2(a2 + ab + b2)

  ∵a, b都是正数,∴a + b, a2 + ab + b2 > 0

  又∵a b,∴(a - b)2 > 0 ∴(a + b)(a - b)2(a2 + ab + b2) > 0

  即:a5 + b5 > a2b3 + a3b2

  4. 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 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解:设从出发地到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

  甲乙两人走完全程所需时间分别是t1, t2,

  则: 可得:

  ∴

  ∵S, m, n都是正数,且m n,∴t1 - t2 < 0 即:t1 < t2

  从而:甲先到到达指定地点。

  变式:若m = n,结果会怎样?

  三、作商法

  5. 设a, b R+,求证:

  证:作商:

  当a = b时,

  当a > b > 0时,

  当b > a > 0时,

  ∴ (其余部分布置作业)

  作商法步骤与作差法同,不过最后是与1比较。

  四、小结:作差、作商。

  五、作业: P15 练*。

  P18 *题6.3 1—4。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难点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知识重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多媒体展示商场购物情景)通过买电脑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更需要数学。

  探究新知

  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x<5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

  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

  完整的解题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惯。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设置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放性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应把

  握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

  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总结归纳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温*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体会收获的喜悦。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40页*题9.2第1题(1)(2)第3题1、2。

  2、选做题:教科书第141页*题9.2第5、6题

  3、备选题.

  (1)某校两名教师拟带若干名学生去旅游,联系了两家标价相同的旅游公司.经洽谈,甲公司的优惠条件是一名教师全额收费,其余师生按7.5折收费;乙公司的优惠条件则是全体师生都按8折收费.

  ①当学生人数超过多少时,甲公司的价格比乙公司优惠?

  ②经核算,甲公司的优惠价比乙公司要便宜金,问参加旅游的学生有多少人?

  (2)某单位要制作一批宣传资料.甲公司提出:每份材料收费20元,另收设计费3000元;乙公司提出:每份材料收费30元,不收设计费.

  ①什么情况下,选择甲公司比较合算?

  ②什么情况下,选择乙公司比较合算?

  ③什么情况下,两公司收费相同?

  (3)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两种业务:“全球通”月租费30元,每分钟通话费o.2元;“神州行”没有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0.4元(两种通话均指市内通话).如果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选择哪种通讯业务比较合算?

  (4)某商场画夹每个定价20元,水彩每盒定价5元.为了促销,商场制定了两种优惠办法:一是买一个画夹送一盒水彩;一是画夹和水彩均按九折付款.章老师要买画夹4个,水彩若干盒(不少于4盒).问:哪种方法更优惠?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设置了丰富的实际情境,比如跷跷板游戏、爆破问题等,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

  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2)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范文五份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幻灯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幻灯2)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幻灯3)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2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能力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3、情感方面: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本节课课的教学难点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2教法和学法(幻灯4)

  2.1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2.2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方法.

  3 教材处理(幻灯5)

  本节课是从一个实例(问题)的解答来引出不等式及其概念的,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我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的类比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改编为问题——列不等式——提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解的概念,并及时穿插相对应的例题和练*,加以巩固.

  4 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同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首先通过老师的自我介绍,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丁文婷,我的年龄吗------比您们都大,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也让学生轻松地找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本节课的内容,也拉*了与学生的距离,创建了融洽的教学氛围。然后利用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列方程到列出不等关系式。(幻灯6)

  (1) 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将此前规定的身高1.1米-1.4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调整为身高1.2米-1.5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这意味着在12月1日新规实行后,1.2米以下儿童可免票,1.2米至1.5米的可购买半票,1.5米以上则须全票. 问题:现在若用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最后类比方程的概念由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4.2承上启下

  通过两组练*,(幻灯7)

  ①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

  (2)-3>-5

  (3)x≠1

  (4)x+3>6 (5)2m<n(6)2x-3

  ②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一是判断不等式,既巩固了不等式的概念也补充“≠”“≤”“≥”这些符号。二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也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第三个环节,4.3 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1.(幻灯片8)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你能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吗?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一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来实现,第一问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第二问的设计,使学生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数值,加深对不等式解的理解。第三问四问突破不等式的解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这一难点,使学生及时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类比方程的解得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尤其第四问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连同前面的文字表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表示形式.

  其次通过两组练*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节。整个环节通过“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四个环节,4.4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幻灯9)

  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至少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该环节设置了一个俭省节约和助人为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个环节,归纳反思、重组结构(幻灯10)

  4.5 归纳反思、重组结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最后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在第一环节,学生有没有积极思考,尝试列不等式,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关注学生能不能判断不等式,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三个环节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三种表示的总结,然后通过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迁移情况.第四环节考察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第五环节不仅评价学生总结的知识点 而且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等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

  问题一: 巩固练*: 练*1

  问题二: 探索新知: 练*2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 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的表示

  以上,我仅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2

  说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和课题学*。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方程(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不等式,教材首先从数量大小之分说起,这是人们熟知的客观事实。由大小,就有相等或不相等,例如,在引言中给出的不等式2+3>1+3,a+bc等,用等式可以研究相等关系,要研究不相等关系,也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这就是不等式。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数学思维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的表示在数轴上。

  2.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说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质疑

  说教具:三角尺、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

  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元宵佳节,在燃放各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米/秒,人离开的速度为4米/秒,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合作探究新知

  (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与同伴交流,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不等式的定义,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多媒体演示: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a+b=b+a(2)-3<2(3)x≠1

  (4)x+3>6(5)2+1<3+5(6)2<5-x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展示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呢?

  问题4、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2/3x>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它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初步体会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意义,再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可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分散了难点。

  (三)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教师示范

  2.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作了铺垫。

  三.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

  1.下列数值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2.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负数

  (3)a与5的和小于7(4)a与2的差大于-7

  (5)a的4倍大于8(6)a的一半小于3

  3.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6(2)2x<8(3)x-2>0

  设计意图:巩固对不等式解及其解集的理解,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归纳总结

  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第134页1,2,3

  2.课外作业:第134页5———13。

  六.板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了等式,方程,方程组的概念,重点研究了解方程及方程组之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不等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等式的延伸,而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学的很多知识,比如,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甚至以后的高等数学中所涉及到的优化问题都要用到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乃至整个数学领域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开阔,也对以后更好的学*各种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及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水*和认知水*,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

  (3)、精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不等式类数学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他们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能将他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协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重点,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为辅。先复*了已有的等式、方程的有关知识,然后举两个不能用等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接着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不等关系并举例,最后选择教材上的问题1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找出几个能满足该问题中未知数的值学生会发现各组所选数值的差异,紧接着引出解集的概念。这样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又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给了更多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举例、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状态,充分体现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人。

  三、说学法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上,我一开始就让学生举例,然后分组合作找出满足问题1中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通过学生交流发现他们所找的值不完全相同,引出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最后加以适当的练*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这样将大量时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自觉实现知识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了更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等式、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然后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等式或者方程来描述。比如,古代的舂米的方法,小时候玩的跷跷板的两端的力量如果都一样大,它还会翘来翘去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不等关系的广泛存在,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举出一些不能用等式表示的实例,(物理课上用到的天枰,两个人的身高等),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新授:

  (1)、要求学生完成P123第2题,使学生能够熟练的用不等式表示一些数量关系。

  (2)、选课本上的问题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分组讨论,得出能够表达题意的不等式,并加以指导和更正,这样不仅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分组合作,交流得出新知识(不等式的解)。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经过讨论找到一个或几个满足问题1中的X值,推出一个代表说出并讲明理由。让大家发现问题:各组给出数字可能不一样,但它们都能满足问题1中的条件。老师给予表扬并肯定他们所给的都是问题中1不等式的解。

  学生归纳不等式的解的概念: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同时他们会发现,前面学的方程的解都只有一个,为什么今天所学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呢?引出解集的概念: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正是新理念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3、课堂练*,巩固新知。

  通过列不等式,找不等式的解,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梯度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这样安排,符合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水*层次。从易到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课堂小结

  (1)、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他们学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以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5、作业:P128,2,3.

  作业量不大,但对所学新知识的运用体现的很明显。对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是较好的选择。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不耽误学生对新知识的学*巩固。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幻灯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幻灯2)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幻灯3)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2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能力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3、情感方面: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本节课课的教学难点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2教法和学法(幻灯4)

  2.1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2.2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方法.

  3 教材处理(幻灯5)

  本节课是从一个实例(问题)的解答来引出不等式及其概念的,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我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的类比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改编为问题――列不等式――提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解的概念,并及时穿插相对应的例题和练*,加以巩固.

  4 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同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首先通过老师的自我介绍,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丁文婷,我的年龄吗------比您们都大,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也让学生轻松地找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本节课的内容,也拉*了与学生的距离,创建了融洽的教学氛围。然后利用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列方程到列出不等关系式。(幻灯6)

  (1) 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将此前规定的身高1.1米-1.4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调整为身高1.2米-1.5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这意味着在12月1日新规实行后,1.2米以下儿童可免票,1.2米至1.5米的可购买半票,1.5米以上则须全票. 问题:现在若用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最后类比方程的概念由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4.2承上启下

  通过两组练*,(幻灯7)

  ①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

  (2)-3>-5

  (3)x≠1

  (4)x+3>6 (5)2m<n(6)2x-3

  ②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一是判断不等式,既巩固了不等式的概念也补充“≠”“≤”“≥”这些符号。二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也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第三个环节,4.3 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1.(幻灯片8)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你能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吗?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一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来实现,第一问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第二问的设计,使学生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数值,加深对不等式解的理解。第三问四问突破不等式的解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这一难点,使学生及时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类比方程的解得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尤其第四问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连同前面的文字表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表示形式.

  其次通过两组练*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节。整个环节通过“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四个环节,4.4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幻灯9)

  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至少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该环节设置了一个俭省节约和助人为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个环节,归纳反思、重组结构(幻灯10)

  4.5 归纳反思、重组结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最后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在第一环节,学生有没有积极思考,尝试列不等式,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关注学生能不能判断不等式,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三个环节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三种表示的总结,然后通过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迁移情况.第四环节考察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第五环节不仅评价学生总结的知识点 而且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等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

  问题一: 巩固练*: 练*1

  问题二: 探索新知: 练*2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 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的表示

  以上,我仅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幻灯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中的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幻灯2)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教材分析(幻灯3)

  1.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学*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1.2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 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1.3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并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够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能力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具体到抽象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3、情感方面: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

  1.4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本节课课的教学难点是: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2教法和学法(幻灯4)

  2.1 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增强了信心,又有利于接受知识;也有益于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的能力.

  2.2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方法.

  3 教材处理(幻灯5)

  本节课是从一个实例(问题)的解答来引出不等式及其概念的,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我通过不等式与方程的类比教学,主要采用了:实际问题——列方程解答——改编为问题——列不等式——提出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解的概念,并及时穿插相对应的例题和练*,加以巩固.

  4 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同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首先通过老师的自我介绍,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丁文婷,我的年龄吗------比您们都大,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也让学生轻松地找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本节课的内容,也拉*了与学生的距离,创建了融洽的教学氛围。然后利用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列方程到列出不等关系式。(幻灯6)

  (1) 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将此前规定的身高1.1米-1.4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调整为身高1.2米-1.5米的儿童应购买儿童票。这意味着在12月1日新规实行后,1.2米以下儿童可免票,1.2米至1.5米的可购买半票,1.5米以上则须全票. 问题:现在若用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最后类比方程的概念由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4.2承上启下

  通过两组练*,(幻灯7)

  ①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

  (2)-3>-5

  (3)x≠1

  (4)x+3>6 (5)2m<n(6)2x-3

  ②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一是判断不等式,既巩固了不等式的概念也补充“≠”“≤”“≥”这些符号。二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也由此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第三个环节,4.3 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1.(幻灯片8)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你能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吗?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一组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来实现,第一问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第二问的设计,使学生感受不等式的解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数值,加深对不等式解的理解。第三问四问突破不等式的解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这一难点,使学生及时掌握、运用新知识。从而类比方程的解得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尤其第四问的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连同前面的文字表示,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三种表示形式.

  其次通过两组练*观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节。整个环节通过“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四个环节,4.4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幻灯9)

  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至少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该环节设置了一个俭省节约和助人为乐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五个环节,归纳反思、重组结构(幻灯10)

  4.5 归纳反思、重组结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获得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最后分层次设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在第一环节,学生有没有积极思考,尝试列不等式,能不能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第二个环节关注学生能不能判断不等式,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三个环节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三种表示的总结,然后通过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迁移情况.第四环节考察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第五环节不仅评价学生总结的知识点 而且有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等

  最后展示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不等式及其解集

  问题一: 巩固练*: 练*1

  问题二: 探索新知: 练*2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 反思: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的表示

  以上,我仅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3)

——《不等式》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不等式》教学反思1

  我的本节课学*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三制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不等式的定义及符号表示,不等式的解、解集、解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等的定义,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等内容。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谈如下感受:

  一、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述生活现象的能力。不等关系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内容数学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会暴露学生认识中的不足:如用数学语言描述不等关系时,学生叙述是往往缺乏必要的限制的条件:有学生说:电脑比电视的价格高,青菜比水果便宜等。而忽略了物品的质量、品牌、品种等不同而带来的价格的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

  二、类比是本节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但是强调的不够,原因主要要本节课的概念较多,如果把所对应方程的所有概念都加以类比来强化的话,反而会淡化学生对不等式相关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本节课中主要对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进行了类比。而对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教学中是视情况而来对待的,如果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有问题,就进行类比来教学,如果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这些概念没问题的话,就可以淡化对这些感念的类比。

  三、关于对“≥、≤”的处理,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本节课中没有出现这两个符号,本节课的教材中只是把用“>、<、≠”来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二在第二课时学*不等式的性质来才引入“≥,≤”及其含义,我感觉为了体现知识的完备性,在本节课中,把表示大小关系的五个符号一起出现,让学生体会认识,特别是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时候,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四、引导学生准确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由于学生在以前已经对数量的大小关系和含数字的不等式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接触过含未知数的不等式,在本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来表示显示生活中的大小关系,特别要注意:“正数、负数、非负数、大、小、多、少、超过、不足”等词在列不等式时对不等号的选用,让学生知道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之处,要求学生准确“译出”不等式。教学中,如果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变量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函数思想,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区别会更好些。

  以上是我对执教本节课的简单反思,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不等式》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通过问题四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在练*的设计上两道练*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两道练*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不等式》教学反思3

  教后记今天讲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学生的问题出在阅读上。有的学生懒得读题,一看那么长的题就烦了。其实,你带着他们分析,他们也能列出来。而猴子分花生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若干颗花生分给若干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分3颗,就剩下8颗;如果每只猴子分5颗,那么最后一只猴子虽分到了花生,但不足5颗。问猴子有多少只,花生有多少颗?

  有的学生用的是穷举法,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一个试。1只、2只、3只。。。试到5只时,满足条件了,学生说了:“老师,我算出来了,是5只!”有的还接着试,能试出6只也可以,而试到7只时就不满足条件了。所以,答案应该是两个:5只猴子,23颗花生;6只猴子,26颗花生。对于这种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容易理解、最易接受的一种方法,也说明了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了!当然,也说明学生对方程思想应用还是比较熟练的,但对于不等式思想解题还不*惯,所以我们有必要花大力气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不等式解题的渗透,帮助学生从不等量关系入手,用不等式知识解题。

  数量关系中的不等和相等是事物运动和*衡的反映,虽然量的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量的相等是局部的、相对的。但初中教材对方程安排多些,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应用方程思想解题,而不*惯从不等关系方面考虑问题,所以在学*这一章时,有必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不等式解题的应用。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4)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菁华3篇)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展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衡的反映,学*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本课位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不等式的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不等式》的重点,学*它会为后面的学*不等式解法、不等式的计算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将为加深“不等式”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把代数转化为数轴,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难点: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简单的变形。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基础上,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惯。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激趣——探究法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不等式的性质。通过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数轴陌生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经历探究新知、总结规律;针对练*、学*例题;巩固提高、拓展延伸;畅谈收获、分层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欣赏拔河比赛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人数上看有什么不同点。并预测比赛的结果。从而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贴*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学*目标:

  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2、 会解简单的不等式。

  此时我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归纳:用不等号“﹥”(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符号“≥”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小于”;符号“”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大于”读如a≥0表示a>0或a=0,形如3≠4,a≠b的式子,也叫不等式。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二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活动1:1、你能用“﹤”或“﹥”填空吗?

  (1)5﹥3 (2)6﹥4

  5+2﹥3+2 6+a﹥4+a

  5-2﹥3-2 6-a﹥4-a

  2、(1)自己写一个不等式,在它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代数式,看看有什么结果?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本次活动以2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活动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等式的性质吗?

  本活动中,我出示直观深刻的天*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结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然后归纳指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不等式的方向不变。

  当学生概括出结论后,为了使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性质中的“不等号方向不变”的含义是什么?

  使学生经一步明确:“不等号方向不变”是指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

  在活动中,我深入小组,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表示出不等式的性质,并注意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通过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能力和符号感。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针对练*、学*例题

  1、在这个环节我先是设计了一个练*题,通过练*,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为学*例题奠定了基础。

  如果x-5>4,那么两边都 ,可得到x>9

  2、学*例题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单独完成的方法来进行,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完成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只需强调注意的.事项即可。

  例1.用“>”或“<”填空

  (1)已知a>b,a+3 b+3; (2)已知a>b,a-5 b-5。

  解:

  【小结】解此题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变形。

  例2.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

  (1)x+6>5 (2)3x>2x+2

  解:

  【归纳】把不等式的某一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称为移项,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相类似。例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讲解解题思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呈梯度形式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题,针对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完成符合自身实际的题目,以便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兴趣。

  1、课本P133练*第1、2题;

  2、判断是非:

  ①若a>b,则a-3>b-3 ( )

  ②若m

  ③若a-8

  ④若x>7,则x-4<3 ( )

  (五)畅谈收获、分层作业

  回顾本节课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解不等式的方法,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1.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

  2.简单不等式的变形.

  通过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积累了学*经验,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最后是作业设计:

  1、看书P132—P13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完成读书笔记);

  2、*题5.1A组第1题(1)(2),第3题(1)(2);

  3、选作:*题5.1B组第1题。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从不等式的意义到不等式的性质的发现、论证和运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一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合作得出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1.

  2.本课设计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合作交流能力。

  谢谢大家!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反馈练*:用一个小练*巩固三条性质。

  如果a>b,那么

  (1) a-3 b-3 (2) 2a 2b (3) -3a -3b

  提出疑问,我们讨论性质2,3是好象遗忘了一个数0。

  引出让学生归纳,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拓展训练

  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

  (1)x-1<3 (2)6x<5x-2 (3)x/3<5 -4x="">3

  再次回到开头的门票问题,让学生解出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1.新知识

  一个数学概念;两种数学思想;三条基本性质

  2.与旧知识的联系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异同

  五、作业的布置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3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复*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首先带领学生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的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2.理解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3.提高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学前练*

  1. -7 ≤ -5, 3+4>1+4

  5+3≠12-5, x ≥ 8

  a+2>a+1, x+3 <6

  (1)上述式子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

  (2)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随意交换位置吗?

  (3)什么叫不等式?

  目的:设计该部分是为了让学生上新课之前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

  1.商场A种服装的价格为60元,B种服装的价格为80元

  (1)两种服装都涨价10元,哪种服装价格高?涨价15元呢?

  (2)两种服装都降价5元,哪种服装价格高?降价15元呢?

  (3)两种服装都打8折出售,哪种服装价格高?

  2.已知 4 > 3,填空:

  4×(-1)——3 ×(-1)

  4×(-5)——3 ×(-5)

  目的:设计该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第三部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1:填空: 60 < 80

  60+10 80+10

  60-5 80-5

  60+a 80+a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填空(1):60 < 80

  60 ×0.8 80 ×0.8

  填空(2): 4 > 3

  4×5 3×5

  4÷2 3÷2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填空: 4 > 3

  4×(-1) 3×(-1)

  4×(-5) 3×(-5)

  4÷(-2) 3÷(-2)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小结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

  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四、典型例题

  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 x-2< 3 (2) 6x< 5x-1

  (3) 1/2 x>5 (4) -4x>3

  解:(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

  得: x-2+2<3+2

  x<5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5x,

  得: 6x-5x<5x-1-5x

  x<-1

  例2.设a>b,用“<”或“>”填空:

  (1)a-3 b-3 (2) -4a -4b

  解:(1) ∵a>b

  ∴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

  得 a-3>b-3

  (2) ∵a>b,并且-4<0

  ∴两边都乘以-4,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

  得 -4a<-4b

  五、变式训练:

  1、已知x<y,用“<”或“>”填空。

  (1)x+2 y+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 3x 3y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3)-x -y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4)x-m y-m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若a-b<0,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a>b B.ab>0

  C. D.-a>-b

  3、若x是任意实数,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

  A.3x>2x B.3x2>2x2

  C.3+x>2 D.3+x2>2

  六 、小结

  七、作业的布置

  八、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5)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菁华3篇)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展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衡的反映,学*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本课位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不等式的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不等式》的重点,学*它会为后面的学*不等式解法、不等式的计算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将为加深“不等式”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把代数转化为数轴,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难点: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简单的变形。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基础上,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惯。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激趣——探究法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不等式的性质。通过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数轴陌生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经历探究新知、总结规律;针对练*、学*例题;巩固提高、拓展延伸;畅谈收获、分层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欣赏拔河比赛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人数上看有什么不同点。并预测比赛的结果。从而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贴*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学*目标:

  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2、 会解简单的不等式。

  此时我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归纳:用不等号“﹥”(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符号“≥”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小于”;符号“”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大于”读如a≥0表示a>0或a=0,形如3≠4,a≠b的式子,也叫不等式。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二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活动1:1、你能用“﹤”或“﹥”填空吗?

  (1)5﹥3 (2)6﹥4

  5+2﹥3+2 6+a﹥4+a

  5-2﹥3-2 6-a﹥4-a

  2、(1)自己写一个不等式,在它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代数式,看看有什么结果?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本次活动以2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活动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等式的性质吗?

  本活动中,我出示直观深刻的天*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结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然后归纳指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不等式的方向不变。

  当学生概括出结论后,为了使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性质中的“不等号方向不变”的含义是什么?

  使学生经一步明确:“不等号方向不变”是指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

  在活动中,我深入小组,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表示出不等式的性质,并注意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通过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能力和符号感。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针对练*、学*例题

  1、在这个环节我先是设计了一个练*题,通过练*,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为学*例题奠定了基础。

  如果x-5>4,那么两边都 ,可得到x>9

  2、学*例题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单独完成的方法来进行,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完成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只需强调注意的.事项即可。

  例1.用“>”或“<”填空

  (1)已知a>b,a+3 b+3; (2)已知a>b,a-5 b-5。

  解:

  【小结】解此题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变形。

  例2.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

  (1)x+6>5 (2)3x>2x+2

  解:

  【归纳】把不等式的某一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称为移项,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相类似。例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讲解解题思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呈梯度形式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题,针对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完成符合自身实际的题目,以便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兴趣。

  1、课本P133练*第1、2题;

  2、判断是非:

  ①若a>b,则a-3>b-3 ( )

  ②若m

  ③若a-8

  ④若x>7,则x-4<3 ( )

  (五)畅谈收获、分层作业

  回顾本节课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解不等式的方法,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1.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

  2.简单不等式的变形.

  通过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积累了学*经验,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最后是作业设计:

  1、看书P132—P13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完成读书笔记);

  2、*题5.1A组第1题(1)(2),第3题(1)(2);

  3、选作:*题5.1B组第1题。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从不等式的意义到不等式的性质的发现、论证和运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一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合作得出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1.

  2.本课设计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合作交流能力。

  谢谢大家!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复*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首先带领学生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的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2.理解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3.提高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学前练*

  1. -7 ≤ -5, 3+4>1+4

  5+3≠12-5, x ≥ 8

  a+2>a+1, x+3 <6

  (1)上述式子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

  (2)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随意交换位置吗?

  (3)什么叫不等式?

  目的:设计该部分是为了让学生上新课之前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

  1.商场A种服装的价格为60元,B种服装的价格为80元

  (1)两种服装都涨价10元,哪种服装价格高?涨价15元呢?

  (2)两种服装都降价5元,哪种服装价格高?降价15元呢?

  (3)两种服装都打8折出售,哪种服装价格高?

  2.已知 4 > 3,填空:

  4×(-1)——3 ×(-1)

  4×(-5)——3 ×(-5)

  目的:设计该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第三部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1:填空: 60 < 80

  60+10 80+10

  60-5 80-5

  60+a 80+a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填空(1):60 < 80

  60 ×0.8 80 ×0.8

  填空(2): 4 > 3

  4×5 3×5

  4÷2 3÷2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填空: 4 > 3

  4×(-1) 3×(-1)

  4×(-5) 3×(-5)

  4÷(-2) 3÷(-2)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小结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

  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四、典型例题

  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 x-2< 3 (2) 6x< 5x-1

  (3) 1/2 x>5 (4) -4x>3

  解:(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

  得: x-2+2<3+2

  x<5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5x,

  得: 6x-5x<5x-1-5x

  x<-1

  例2.设a>b,用“<”或“>”填空:

  (1)a-3 b-3 (2) -4a -4b

  解:(1) ∵a>b

  ∴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

  得 a-3>b-3

  (2) ∵a>b,并且-4<0

  ∴两边都乘以-4,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

  得 -4a<-4b

  五、变式训练:

  1、已知x<y,用“<”或“>”填空。

  (1)x+2 y+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 3x 3y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3)-x -y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4)x-m y-m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若a-b<0,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a>b B.ab>0

  C. D.-a>-b

  3、若x是任意实数,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

  A.3x>2x B.3x2>2x2

  C.3+x>2 D.3+x2>2

  六 、小结

  七、作业的布置

  八、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展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衡的反映,学*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本课位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不等式的性质,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不等式》的重点,学*它会为后面的学*不等式解法、不等式的计算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将为加深“不等式”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把代数转化为数轴,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难点: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简单的变形。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基础上,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惯。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激趣——探究法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不等式的性质。通过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数轴陌生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经历探究新知、总结规律;针对练*、学*例题;巩固提高、拓展延伸;畅谈收获、分层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欣赏拔河比赛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人数上看有什么不同点。并预测比赛的结果。从而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贴*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学*目标:

  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2、 会解简单的不等式。

  此时我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归纳:用不等号“﹥”(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符号“≥”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小于”;符号“”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读作“不大于”读如a≥0表示a>0或a=0,形如3≠4,a≠b的式子,也叫不等式。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二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活动1:1、你能用“﹤”或“﹥”填空吗?

  (1)5﹥3 (2)6﹥4

  5+2﹥3+2 6+a﹥4+a

  5-2﹥3-2 6-a﹥4-a

  2、(1)自己写一个不等式,在它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代数式,看看有什么结果?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本次活动以2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活动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等式的性质吗?

  本活动中,我出示直观深刻的天*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结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然后归纳指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不等式的方向不变。

  当学生概括出结论后,为了使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性质中的“不等号方向不变”的含义是什么?

  使学生经一步明确:“不等号方向不变”是指如果原来是“﹤”,那么变化后仍是“﹤”。

  在活动中,我深入小组,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表示出不等式的性质,并注意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通过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能力和符号感。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及时巩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针对练*、学*例题

  1、在这个环节我先是设计了一个练*题,通过练*,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为学*例题奠定了基础。

  如果x-5>4,那么两边都 ,可得到x>9

  2、学*例题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单独完成的方法来进行,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完成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只需强调注意的事项即可。

  例1.用“>”或“<”填空

  (1)已知a>b,a+3 b+3; (2)已知a>b,a-5 b-5。

  解:

  【小结】解此题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变形。

  例2.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

  (1)x+6>5 (2)3x>2x+2

  解:

  【归纳】把不等式的某一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称为移项,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相类似。例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讲解解题思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呈梯度形式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题,针对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完成符合自身实际的题目,以便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兴趣。

  1、课本P133练*第1、2题;

  2、判断是非:

  ①若a>b,则a-3>b-3 ( )

  ②若m

  ③若a-8

  ④若x>7,则x-4<3 ( )

  (五)畅谈收获、分层作业

  回顾本节课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解不等式的方法,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1.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

  2.简单不等式的变形.

  通过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积累了学*经验,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最后是作业设计:

  1、看书P132—P13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完成读书笔记);

  2、*题5.1A组第1题(1)(2),第3题(1)(2);

  3、选作:*题5.1B组第1题。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从不等式的意义到不等式的性质的发现、论证和运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一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合作得出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1.

  2.本课设计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合作交流能力。

  谢谢大家!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6)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

  昨天讲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开堂先回忆了初中所学的有关不等式知识,并讲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高考涉及的几大问题都有所涉及。但是,一节课下来,感觉不是很好。

  虽然一节课讲了几个高考考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刚刚接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我觉得应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进行:一,第一节只讲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让学生通过练*,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并辅以高考题型,是学生掌握高考动向。二,第二节再讲拼凑和分离这两种与之前所学函数知识有关的题型。体现出不等式与函数的关联,说明函数在高中数学的`重要性,顺便回顾函数中的拼凑和分离这两种方法。三,第三节课再讲“1”的代换和图像法。这两种方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化以及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又比第二节的知识深一点。这样的话,三节课知识层层加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关联,明确各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具体应用。而初始方法中,一节课先把所有高考重点全讲给学生,使学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而且学生不易掌握,毕竟容量大的话,练*量就会相应减少。而等到第二节,第三节再讲时,学生掌握的不熟练,还得再次复*,有点“烫剩饭”的感觉。

  所以,讲新课,尤其是讲学生之前知识接触不多的新课,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贴高考,也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准备合适的内容,顺序以及授课方式。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2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检查也是前置学*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3

  *时我们听课很多都是新授课,课的模式我们也探讨很多了,而此节就课型而言应算作*题课,为何上此课型,主要是提出一种上法,让同仁加以探讨,得出几种模式。本节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是在学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一是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知识点;二是练*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三是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四是高考中基本不等式的典型题型。时间安排是这样:第一环节大概5分钟;第二环节大概10分钟;第三环节大概15分钟;第四环节大概10分钟。

  在实际操作时可能第一和第二环节有超时,故最后课堂内容不能在40分钟完成。当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种*题课的课堂模式,具体时间上我们可以通过对*题的增减来达到吻合。对于第四环节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认为只是让学生看一下高考题,起不到实质效果,还不如不要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此内容在*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形式,并作为资料保存课后自己再练*加以巩固。

  高中一二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应该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维和行动,每个内容上完后把*几年的经典高考题拿出来进行分析,我觉得不论对学生或老师都相当有益,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这个*惯,三年时间的积累,让学生或多或少会对高考内容的重点、难点,命题的形式及命题的规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对他们高三的复*和迎考有很大的帮助。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4

  昨天讲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开堂先回忆了初中所学的有关不等式知识,并讲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高考涉及的几大问题都有所涉及。但是,一节课下来,感觉不是很好。

  虽然一节课讲了几个高考考点,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刚刚接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我觉得应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进行:一,第一节只讲基本不等式及其几何意义。让学生通过练*,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体含义和应用。并辅以高考题型,是学生掌握高考动向。二,第二节再讲拼凑和分离这两种与之前所学函数知识有关的题型。体现出不等式与函数的关联,说明函数在高中数学的重要性,顺便回顾函数中的拼凑和分离这两种方法。三,第三节课再讲“1”的代换和图像法。这两种方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化以及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又比第二节的知识深一点。这样的话,三节课知识层层加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关联,明确各个知识点在高考中的具体应用。而初始方法中,一节课先把所有高考重点全讲给学生,使学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而且学生不易掌握,毕竟容量大的话,练*量就会相应减少。而等到第二节,第三节再讲时,学生掌握的不熟练,还得再次复*,有点“烫剩饭”的感觉。

  所以,讲新课,尤其是讲学生之前知识接触不多的新课,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贴高考,也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准备合适的内容,顺序以及授课方式。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5

  在高三复*中,我结合高考中对《基本不等式》的考试要求以及*几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考察,特设计了本节复*课,首先从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要求方面进行复*,然后精讲三个例题,帮助学生形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解法规范,接下来由学生进行练*、分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得到以下几点:

  教学中的优点:

  1.课题引入

  在教学案和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首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本节课所应用的知识点,为后面的解题打下基础。

  2. 精讲例题

  通过精选的三个例题,和学生一起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常用的变形方法----配凑法,以及解题的一般步骤,为学生作好解题示范。

  3. 课堂练*

  在本节课中,我精选了五道往届的高考真题,供学生进行练*,并且提前让学生进行练*,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一道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4. 学生板演

  学生通过讨论,对于问题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叫一个同学进行板演,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让同学们有了展示的机会。

  5. 学生讨论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倾听中学会交流和提高。

  6. 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先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启发同学们进行补充,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有些学生提前做的练*比较少,因此课堂练*的时间显得有点紧,有个别同学没有做完布置的五道练*题,还有,由于很多高考题目对于应用条件中的“三相等”考察得不多,可能导致有些学生对这个应用条件不够重视。

  对于今后教学的启示:

  讲完本节课,和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后,对于今后工作的启示,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布置的练*多督促检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3. 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 高三的复*课可以以先复*相关知识点,再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学生练*,、小组讨论、上黑板板演,最后师生总结的模式进行。

  5. 在高三复*时,*题可以用往届的高考真题来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又增强学生对高考题的适应能力,降低高考的神秘感。

  6.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既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又总结学*过程和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进行高三复*时,既要考虑高考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组织复*的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和常考的考题类型,有效地提高高三复*的效率。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7)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菁华3篇)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应聘高中数学的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基本不等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简单应用。它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等知识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写出基本不等式,会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推导、证明等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领略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本质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的理解。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一下简要分析。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不等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运用能力不足。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由抽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期,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总结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这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育学的和谐完美与统一。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引导启发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结合本节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既培养了他们的学*兴趣,又使他们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战士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让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图上有哪些相等或不等关系?通过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接下来是新授环节。

  我将会标抽象成几何图形,正方形ABCD 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三角形面积之和与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从而让学生自主推导出不等式a 2+b 2>2ab,再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将结论补充完整。接下来,我会提问:你们能给出它的证明吗?给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用讲授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常用形式ab≤a+b(a>0,b>0),并给出具体的证明过程,强调等号成立的条件。

  基本不2等式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再通过我的讲授,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接下来是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先由学生自主思考两分钟的时间,然后通过我的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最后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这样就突破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这一难点。接下来是巩固练*环节。

  这个环节,我将利用两个例题对刚才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练*。

  例1:证明(1)x +1≥2(x >0) x

  (2)a +1≥2a (a ≥0)

  例2:(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m的矩形菜园。问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

  (2)一段长为36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第一个例题不是课本例题,它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此处a、b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是一个符号,可以是具体数字,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对于这个例题,多数学生会仿照课本上的思路用分析法进行证明。

  第二个例题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价值,而且例题包含了公式的正向应用和逆向应用,锻炼了学生的灵活使用能力。

  下面是小结环节。我将让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自己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点。这样不但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然后是布置作业。为了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我将布置课后*题第2题,第4题作为练*题。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第五节内容。下面,我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和设计。

  一、教材理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又是后续学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节教材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章节目标,它是本章中的一个难点,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规律。本节内容的学*,对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期学校在每个教室三面墙体装上黑板,并用竖线分成30小块,每块黑板都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台,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分布以小组为单位,6人课桌相并,相对而坐,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组成6人学*小组,便于课堂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经过*段来的实践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良好的学**惯正在逐步养成。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堂氛围浓,教学效果好。

  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准确根据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简单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相互关系。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成本课时目标十分重要,但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并且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基础、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估计有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用简明的引言,点明课题,激发学生学*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学*中,运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评价”四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评价四个部分。

  1、提纲导学

  教师用简练的引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然后向学生发放提纲导学活页,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目标,二是导学*题。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增强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导学*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设计和处理,它紧扣课时目标,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更加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学生明确目标后,结合课本20页上方的函数图象,自学完成导学*题。时间预设为8分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解决,教师深入小组指导自学。

  2、交流展示

  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个人或小组的自学成果。时间预设为15分钟。具体过程为:每个小组至少两人在黑板上展示导学*题的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展示,力争黑板不留空白,让学生在参与中彰显自我,在展示中提高自我。没有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也要积极融入展示活动,可以随时上前标出展示中的“错误”,并写出自己的意见。书面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有策略地请出多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在讲解中,全体同学参与互动,有疑则问,有问则答,同时从思路、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前4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时目标,它是课时重点,所以,自学时间要充裕,展示活动要充分,交流讲解要全面。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同时点拨释疑,引导思路,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并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强调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提出要求。

  3、训练提升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本课时的学*目标,为了巩固学*成果,检测课堂学*效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本环节包括练*和讲解两个环节,时间预设为练*10分钟,讲解8分钟。训练的题目为课本“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问题。以上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抽查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完成。提前完成的学生由教师检查评价后,做课后作业,同时承担帮助组内学困生完成训练题的任务。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后,抽查3名以上学生到黑板上讲解。问题二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下一课时的学*做好铺垫。

  4、学*评价

  教师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况、学*状态、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学*综合评价。这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对学生学*活动进行适时评价,对表现积极、学*自主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稍差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学*数学的方法,激励全体同学高效率地参与课堂学*,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课时目标和任务。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情感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惯;学会在解决问题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互相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量关系。

  关键:突出建模思想,刻画出数量关系,从实际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注意问题中隐含的不等量关系,列代数式得到不等式,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求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研究新知

  这个周末我们要去四明山旅游渡假村,为此我们要做两个准备:先选择一家旅行社,然后购买一些必需的旅游用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问题1:*旅行社的原价是每人100元,可以给我们打7、7折;蓝天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但可以三人免费,并且其他人费用打8折;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要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是一个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解决这类问题,一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分别计算结果,再比较、择优。本题通过问题设置,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分析题中相关条件,找到不等关系。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求差值比较大小”这一方式,使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之间大小的方式;同时体会到分类考虑问题的思考方式)

  观察探讨,实际操作

  选定了旅行社以后,咱们要去购物了,正好商店为了吸引顾客在举行优惠打折活动

  问题2:

  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我们怎样选择商店购物才能获得更大优惠?

  分析:这个问题较复杂,从何处入手呢?

  甲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xxx元后;

  乙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过xxx元后、

  启发提问:我们是否应分情况考虑?可以怎样分情况呢?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则在哪家商店购物花费小?为什么?

  关键是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分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实际作用。

  小结: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实际问题从关键语句中找条件符号表达:

  1、根据题意设置恰当的未知数

  2、用代数式表示各过程量

  3、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解不等式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本环节我设置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互相补充,最后总结。学生会体会到本节课我们不仅仅是解了如何分析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也尝试了利用分类的方法考虑问题,同时还学到了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的总结方式。)

  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内容,是在学*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下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的学*,向学生渗透“求差比较两个量的大小”的方法,和分类考虑问题的探究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呈现出来,给学生以亲切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合作、努力解决问题,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

  2、组织形式:本节课以开放式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学*,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只需引导、组织学生活动,有意识的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并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这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讲解本领,而在于调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水*以及激起学生求知欲、培养他们学*数学的主动性的艺术高低。

  3、学*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改变了过去接受式的学*方式,学生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的参与到学*活动中,成为学*的主体。

  4、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对待学*的态度是否积极,关注的是学生思考了没有,参与了没有,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教师的鼓励与欣赏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8)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范文五份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例题教学,学生能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能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审题,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不等式.

  例题?? 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在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95%收费。顾客到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

  解:设累计购物x元,根据题意得

  (1)当0 < x≤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2)当50< x≤10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

  (3)当x > 100时,到甲商场的花费为100+0.9(x-100) , 到乙商场的花费为50+0.95(x-50)则

  50+0.95(x-50) > 100+0.9(x-100),解之得x >150

  50+0.95(x-50) < 100+0.9(x-100),解之得x < 150

  50+0.95(x-50) = 100+0.9(x-100),?? 解之得x = 150

  答:当0 < x≤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当50< x≤10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当x>150时,到甲商场购物花费少;当100 < x <15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当x=1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变式练*? 学校为解决部分学生的午餐问题,联系了两家快餐公司,两家公司的报价、质量和服务承诺都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100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问:选择哪家公司较好?

  解:设购买午餐x份,每份报价为“1”,根据题意得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

  答:当x>时,选乙公司较好;当0 < x <时,选甲公司较好;当x=时,两公司实际收费相同。

  作业

  1、某商店5月1号举行促销优惠活动,当天到该商店购买商品有两种,一:用168元购买会员卡成为会员后,凭会员卡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8折优惠;二:若不购买会员卡,则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9.5折优惠。已知小敏5月1日前不是该商店的会员。请帮小敏算一算,采用哪种更合算?

  2、某单位计划10月份组织员工到杭州旅游,人数估计在10~25之间。甲乙两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组织到杭州旅游的价格都是每人元。该单位联系时,甲旅行社表示可以给予每位旅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一带队的旅游费用,其余游客八折优惠。问该单位怎样选择,可使其支付的旅游总费用较少?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解不等式的步骤,体会比较、转化的作用,数学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

  2.学生理解、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用数轴表示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会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实际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复*和对不等式性质的利用,导入对解不等式的讨论。

  3.学生体会通过综合利用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的方法。

  4.学生将文字表达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5.练*巩固,将本节和上节内容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数学中的比较和转化思想。

  2.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更好的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树立辩证统一思想。

  3.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作用,培养其集体合作的精神。

  4.通过本节的学*,学生体会不等式解集的奇异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阶梯步骤,并能准确求出解集。

  3.能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完成对应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突破:

  教材中没有给出解法的一般步骤,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将所给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不等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与上节课联系起来,重视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从而指导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研究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从而锻炼他们活跃的思维。

  四、教 具: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复*:

  1. 给出方程:(x+4)/3=(3x-1)/2,抽学生演算。(注意步骤)

  2.学生回忆不等式的性质,并说出解不等式的关键在哪里。

  3. 让学生举一些不等式的例子。在学生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后,据情况点评。

  4. 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掌握了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1.学生练*,并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等式的性质,说出解不等式的关键在于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

  3.举出不等式的例子,从中找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4.明确本课目标,进入对新课的学*。

  1. 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

  2.让学生回顾性质,以加强对性质的理解、掌握。

  3.运用类比思维

  4.自然过度

  (二)、新授:

  1、 学生观察课本第61页例3 ,教师说明:解不等式就是利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的过程,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提醒学生注意步骤。

  2. 分析学生的解答,提醒学生在解不等式中常见的错误:不等式两边同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3. 激励学生完成对(2) 解答,并找学生上讲台演示。

  4.强调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的关键

  5.出示练*。

  6.鼓励学生讨论课本第61页的例4 。提示学生:首先将简单的文字表达转化成数学语言。

  7.指导学生归纳步骤。

  8.补充适当的练*,以巩固学生所学。

  9 . 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仔细观察,理解用不等式的性质(3)解不等式的原理,并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的方法。

  10.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同时完成练*。

  11.完成例3(2):2(5x+3)≤x-3(1-2x)的解答。教师提示,组内讨论后,检查自己的解答过程,弥补不足,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12.理解、体会在数轴上表示解集的方法和关键。

  13.学生组内讨论完成。

  14.认真完成对例题的解答,在教师的提示下找到不等量关系,列出不等式:(x+4)/3-(3x-1)/2>1,并求解。.

  15.组内讨论并归纳后,看教师所出示的课件。

  16.认真完成练*。

  17.电脑逐步演示,让学生从演示过程中理解不等式的解法。

  18.巩固对一般解法的理解、掌握。

  19.通过类比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0.让学生明白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范围,而方程的解是一个值。

  21.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

  2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23.通过动手、动脑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24.巩固所学。

  (三)、小结与巩固:

  1.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

  2.学生完成后。

  3.练*与巩固。

  1.学生组内讨论小结,组长帮助组员对知识巩固、提升。

  2.学生加强理解。

  3.完成练*:书63页第4题,第5(2、4)题。

  1.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点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巩固本课所学。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3

  本节通过介绍不等式的变形,对解不等式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并引导学生体会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节的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联系方程的基本变形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启发学生在不的概念式的变形中分辨情况,正确应用。

  3、教会学生直接应用一次不等式的变形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和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进入对不等式的变形的讨论。

  2、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加法性质)。

  3、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变形与方程变形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概括不等式另外的性质。

  4、通过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讨论,应用其解简单的不等式。

  5、练*巩固,能将本节内容与上节内容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的能力。

  2、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在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

  3、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作用,培养其集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2、对简单的不等式进行求解。

  难点

  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

  教学突破

  由于这一节探索性较强,在这一节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或联系方程的基本变形进行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启发学生注意在不等式的变形中分辨情况,正确应用。在探索简单不等式的解法时要注意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解法,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转化”思想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复*练*:

  1、不等式中的最小整数值是,不等式≤2中的最大整数值是。

  2、写出不等式的一个解是,=7(填“是”或“不是”)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是大于的数。

  3、用不等式表示:的5倍与2的差不大于与1的和的3倍。。

  4、用不等式表示“的相反数的4倍减5不小于2”为。

  5、“不是一个正数”用不等式表示为。

  6、“与3的差的4倍大于8”用不等式表示为。

  7、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5。(2)。x<―3。(3)x≥―1(4)―1

  二、新课探究:

  1、提问: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主要是对方程进行变形。那么方程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不等式,我们同样应先探究不等式的变形规律。

  演示书本P44实验,由学生观察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教师概括板书

  (1)不等式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a―c>b―c。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提问: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也不变呢?

  2、将不等式7>4两边都乘以同一数,比较所得的数的`大小,用“>”或“<”填空:

  73437141

  72427040

  7(―1)4(―1)

  7(―2)4(―2)

  7(―3)4(―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概括:(2)不等式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3)不等式性质3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也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三、基础训练

  1、设a

  (1)a+1b+1;(2)a―3b―3;(3)3a3b;(4)―a_―b;

  (5)a+2a+3;(6)―4a―5―4a―3(7)则a―2b―1

  2、(1)若m+2 bc2,则ab,―a―1―b―1。

  (3)若a>b,则acbc(c≤0),ac2bc2(c≠0)。

  四、能力拓展

  例1、1、用“〈”或“〉”“=”号填空:

  (1)如果a―b<0那么ab(2)如果a―b=0那么ab(3)如果a―b那么ab。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要比较a与b的大小,可以先求出a与b的差,再看这个差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2、用作差法比较x2―2x―15与x2―2x―8的大小。

  学生练*:若a

  (1)―3和―4;(2)a+b和a―b;(3)―+5和―+5。

  例2、指出下列各题中不等式变形的依据:

  (1)由3a>2,得a>。(2)由a+3>0,得a>―3。(3)由―5a<1,得a>―。(4)由4a>3a+1,得a>1。

  例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各式化成x>a或x

  (1)x―7<8;(2)3x<2x―3;x="">―3;(4)―2x<6。

  提问:(1)(2)两题中不等式的变行与方程的什么变行相类似?(3)(4)两题呢?

  学生练*: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各式化成x>a或x

  (1)3x≥2x―3;(2)4x>x―1;(3)4+2x≤3x―1;(4)―x+>;

  五、延伸提高:

  例1、不等式(m―2)x>1的解集为x<,则

  A。m<2m="">2C。m>3D。m<3。

  例2、(1)若(m―3)x<3―m解集为x>―1,则m。

  (2)若(a+3)x>―a―3的解集为x>―1,则a。

  六、小结:(1)不等式的三条性质。(2)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进行简单变形应注意的问题。

  七、作业:P49*题8。2第1、2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利用数轴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利用数轴解不等式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组解集的求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用数学图形解题的直观性、简捷性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2.学生学法:学会利用数轴将两个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并观察出其公共部分,再小结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几种情况。

  (二)难点

  正确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

  (三)疑点

  弄清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关系,以及对四种不等式组解集的一般形式的理解。

  (四)解决办法

  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组解集的办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铅笔、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设计提问有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集的概念,并复*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2.教示范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常规图形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它们。

  3.通过反复的师生共练,从实践中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

  (二)整体感知

  要正确表示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关键在于学会用数轴表示。若有解,必为其公共部分;若无公共部分,则为无解.并要正确地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引入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

  (2)已知一个数比2大但比4小,请在数轴上表示数。

  学生活动:口答(1)题.板演(2)题,如下图所示:

  教师分析:一个数比2大但比4小,说明取值使不等式与都成立,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记作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①②的解集

  可以看出,使不等式,都成立的值,是所有大于2并且小于4的数(记作),它们是不等式①、②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在数轴上表示成:

  不等式①、②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不等式①、②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板演,教师分析,使学生形成对不等式组解集的初步认识,激发了他们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地,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说明:求不等式组解集的关键是找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若有公共部分,公共部分即为解集;若无公共部分,则不等式组无解。

  (2)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列各题。

  例1利用数轴判断下列不等式组有无解集?若有解集,请求出。

  ① ② ③ ④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本上完成,同时指定四个学生板演.板演完成后,由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解:① ②

  不等式组解集为不等式组解集为

  ③ ④

  不等式组解集为不等式组无解

  【教法说明】教学时,可用彩笔在数轴上描出折线的公共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并掌握解集的表示方法。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利用数轴判断下列不等式组有无解集?如有,请表示出来。

  教学活动:独立完成,同桌互阅,投影出示正确答案。

  教师活动:抽查部分学生,纠正错误。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不等式个数多于两个,解集求法有无变化呢?同学们通过解答下列各题,仔细体会。

  利用数轴解下列不等式组: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尝试得出答案;指名回答,与投影出示的正确解题过程对比.

  答案:(1)(2)(3)(4)无解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单项选择:

  (1)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是()

  A.0,1 B.0 C.1 D.

  (2)不等式组的负整数解是()

  A.-2,0,-1 B.-2 C.-2,-1 D.不能确定

  (3)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4)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为()

  (5)根据图中所示可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A.B.C.D.

  学生活动:前后桌结组讨论完成,各组以抢答方式说出答案.

  参考答案:C,C,D,A,C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题组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抢答形式完成则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四)总结、扩展

  不等式组

  1.图示

  2.折线特点

  3.解集

  4.解集与公共部分关系

  折线的公共部分

  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无解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有规律可寻吗?

  【教法说明】学生通过实践尝试得到规律,以此揭示规律存在的一般性、必然性,既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注意问题:教学时,每组不等式不要超过三个,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不宜过于难、过于多,避免重复的机械计算.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78 1;P79 A组1.

  (二)选择题:

  填空题:

  1.不等式组的非负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

  2.若同时满足与,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为,则与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补充题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解题灵活性.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例题教学,学生能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能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审题,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不等式.

  例题: 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95%收费。顾客到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

  解:设累计购物x元,根据题意得

  (1)当0 < x≤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2)当50< x≤10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

  (3)当x > 100时,到甲商场的花费为100+0.9(x-100) , 到乙商场的花费为50+0.95(x-50)则

  50+0.95(x-50) > 100+0.9(x-100),解之得x >150

  50+0.95(x-50) < 100+0.9(x-100),解之得x < 150

  50+0.95(x-50) = 100+0.9(x-100), 解之得x = 150

  答:当0 < x≤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当50< x≤10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当x>150时,到甲商场购物花费少;当100 < x <15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当x=1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变式练*,学校为解决部分学生的午餐问题,联系了两家快餐公司,两家公司的报价、质量和服务承诺都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100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问:选择哪家公司较好?

  解:设购买午餐x份,每份报价为“1”,根据题意得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200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 200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 200

  答:当x>200时,选乙公司较好;当0 < x <200时,选甲公司较好;当x=200时,两公司实际收费相同。

  作业

  1、某商店5月1号举行促销优惠活动,当天到该商店购买商品有两种方案,方案一:用168元购买会员卡成为会员后,凭会员卡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8折优惠;方案二:若不购买会员卡,则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9.5折优惠。已知小敏5月1日前不是该商店的会员。请帮小敏算一算,采用哪种方案更合算?

  2、某单位计划10月份组织员工到杭州旅游,人数估计在10~25之间。甲乙两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组织到杭州旅游的价格都是每人200元。该单位联系时,甲旅行社表示可以给予每位旅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一带队领导的旅游费用,其余游客八折优惠。问该单位怎样选择,可使其支付的旅游总费用较少?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范本五份(扩展9)

——不等式组教学反思(5)份

  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认识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现实生活情景:如跷跷板问题、上学迟到等实际情境引入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认识不等式,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数量关系,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么的*,增强学生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应用。这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性教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学*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由于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们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通过与生活贴*的具体例子渗透量与量之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不等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2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检查也是前置学*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

  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3

  在教学过程中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上课时,我面对学生各种解法,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由于启发得好,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感觉良好,在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2、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3、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通过问题四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在练*的设计上两道练*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两道练*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不等式组教学反思 5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

  在新课讲解方面,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学生理解六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等。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定”的相关变化比较灵活,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因为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正”“等”的意义。

  我设计从例一入手,第一小题就能说明“积定和最小”,第二小题说明“和定积最大”。通过这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后再利用这六字方针就最值。这是再讲解例二,让学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

  巩固练*中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理解六字方针的内涵。还从“和定”、“积定”两方面设计了相关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课前预*,例题放手让学生做,还有练*让学生上台板书等环节,都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典型错误,及时纠错,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复*引入的例子过难,有点不太符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且复*时花的时间太多,重复问题过多,讲解琐碎;例题分析时不够深入,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总是欲言又止。练*题讲解时间匆促,没有解释透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