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历史

历史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法、合作学*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7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根据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尝试进行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本节课标有两个,一是学会从地图与图表获取信息,一是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内容实际上是一节单元综合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对的学情是:

  基于对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这三个。

  对本节的重、难点进行了如下处理:

  —————

  在学法上,我采取从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

  本节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这五种。下面,我侧重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处理:

  因为本节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综合探究课,所以对学生的课前指导宜详细

  而具体。总的准备有2个,其中学生的准备按互补原则又具体分为三个小组:摄影组、地理组、经济组。每组各有主题、任务、成果展示和评价四个目标。每个小组再进行具体分工。如:

  摄影组:网上查找深圳,郑州,西安和乌鲁木齐的自然景观图片及风土人情图片、下再分设4组:图片组、课件组:、展览组、主持组。

  地理组:负责所经地区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及南北与东西地区的差异性、

  下再分设地形组、气候组、南北组、东西组、展览组,分别带着各自的问题查找资料。

  地形组:

  1、我国地形区有哪些?2、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气候组:

  1、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气候的显著特点是什么?3、秦岭—淮河有哪些地理意义?

  南北组与南北组:

  1、本地区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2、分析差异的原因。

  展览组:

  1、负责评选所有图片,选取精华打印,张贴。2、负责本小组的成果展示与讲解。

历史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与探究学*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历史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比较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指导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课堂设问二:启蒙先驱们用什么来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时的反封建斗争有何发展?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导入下一环节:上面我们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谁能由此推断出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分析课题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问题导航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兴亡的历史性规律。

  (五)教学手段

  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说教法

  1、采用问题导航式教学法

  首先根据本课课题的"兴"与"亡"二字,设计了"自主先学 整理史料"的问题表格,引领学生对比分析"兴"与"亡"的国君及时间,然后再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视频,并引导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解决如下问题: 片中的谁破坏了"公天下"的禅让制?

  取而代之的是哪种制度?

  此制度结束了____社会步入了____社会。

  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有目标地理解了公天下变家天下这一知识难点。 世袭制的开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二)分析课题,出示目标

  1.首先分析课题涉及到几个朝代?分别讲到了朝代的兴和亡?最终再让学生了解这*一千三百年的兴亡规律是什么?

  2.出示目标,学生学*目标定位。

  (三)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兴亡线索-----自主先学 整理信息出示表格,学生自主看书五分钟后,展示交流并标记课本。

  注意:兴与亡的对比及由兴转衰的过渡。

  2、细化知识 君臣史事------明君暴君 道尽兴亡事(1)学生讲历史人物故事一至两分钟。

  (2)学生再进一步看书将人与事填入相应的朝代卡中,准备三分钟后再同位交流并且展示。

  (3)学生分两组分别对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并回答展示:

  为何夏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而炎黄尧舜统治时是部落联盟呢?

  盘庚迁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将牧野之战填入西周对吗?

  (4)分析史料 揭密分封:

  通过图象、动画及声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记。多位学生在互相补充下回答完整后,标记课本并进行短时地形象记忆。接下来设置了"草拟圣旨领悟圣意"的环节,让学生模拟周天子的身份给姜尚分封齐地,且诏书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待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示,最终教师展示配音的诏书,其内容如下:

  为了加强对齐地的管理,现将齐地人民及土地赐于姜尚进行管治。太*之时姜尚要镇守齐地,周室危机之时要出兵保护周室安全,此外,还要定期进京朝贡和述职。望姜尚勤政爱民,发展生产,振兴齐地经济,开拓周室疆土。

  这样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历史背景,又提高了学生的学*热情。

  最后就问学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下去吗?它有没有弊端呢?演示动画,让学生明确"诸侯势力膨胀,威胁周室安全"的历史事实,也为之后的春秋战国乱悠悠埋下伏笔。

  3、认识历史,感悟升华------历史轨迹 蕴藏玄机首先再次出现兴亡表格,引导学生提出探寻兴亡玄机的原因。之后出示了两段自制且录音的可以反应明君兴国和暴君亡国的两则史料。

  史料如下:

  汤任用贤臣伊尹,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周文王勤于国事,重视农业生产,重用贤才姜尚,周国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其子周武王经牧野之战后,打败没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征发百姓建造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把百姓当成坐骑,百姓恨透了他,竟想与桀同归于尽……商纣王建造宫殿,"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来镇压人民,同时建立鹿台,抢掠百姓财产,失尽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战中纷纷倒戈……周厉王暴虐无道,使人民不满,引发国人乱动,后来还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于天下,终于走上了灭国的道路。

历史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与探究学*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历史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了解孔子的生*、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孔子生*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教学难点】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投影: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国学者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书)

  (提出问题)1.孔子一生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如何概括?

  (学生活动)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报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提出问题)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1)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影响:

  ①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提出问题)3.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学生活动)

  A.思想:

  (1)“仁者爱人”: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克已复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3)“中庸之道”: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无类”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三、“万世师表”——孔子在*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提出问题)4、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活动)

  A.对*: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提出问题)5.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总结归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等原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游列国,兜售“仁”“礼”学说。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孔子晚年退修诗书。孔子思想经过后来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代社会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产生并成熟于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以后各国根据国情,不断探索前行,扩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又彼此借鉴,最终形成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是本书的重点,其中,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本书的核心课之一。

  这节课主要讲大革命后的法国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徘徊于帝制与共和制之间,经过艰难的探索与斗争,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法国政局的演变历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推动政局演变的革命斗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共和制确立的过程,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

  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有三:

  第一是以课程标准 “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为主要依据。新课程的历史教材采用一标多本,在这种情况下,高考不可能以任何一个版本作为准绳,惟一可以依据的只有全国通用的课程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它,用课程标准来衡量教材内容,设计目标①、③;

  第二是依据我校学生的认知水*,他们的虽是高二历史专业班的学生,但历史基础一般,对历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我觉得除了要求他们勤学之外,教他们学*历史的方法也很重要,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层次要求也比较高的学*方法,它能把复杂繁多的历史简单化体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也类似,故设计目标②;

  第三是依据教材内容,本课内容繁多,时间跨度较大,分五部分按时间顺序讲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一是光荣的三日,介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的波旁王朝实行专制统治,激起巴黎人民“七月革命”;二是三色旗的君主政体,讲的是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拒绝政治改革,引起群众不满,统治潜藏危机;三是从狂欢到血泊,介绍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

  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共和国由博爱到排斥工人;四是拿破仑神话的延续,说的是法兰西第三帝国的建立及灭亡;五是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后确立法国共和政体。更需培养学生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

  难点:①教材处理上的难点是梳理革命斗争与政体演变的对应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②认知上的难点是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进程的正确认识。

  重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材内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同时是帝制与专制激烈斗争的过程。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它的建立是法国人民对帝制仍抱期望的表现,与第一帝国一样,一度给法国带来繁荣与稳定,满足法国人民的需要,但第二帝国也改变不了专制政体的本质,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一场普法战争就暴露帝国的弊端,结束了帝国命运,也让法国人民从帝国的虚荣中清醒过来,最终还是选择了共和政体,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帝国至关重要,是重点。最终确立共和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为重点自然不在话下。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进程的正确认识。

  教材处理上的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新课程的编排形式。新课程全都采用专题编排,这种编排有时间跨度大的特点;我们选用的岳麓版历史教材往往又只把专题的精华之处展现出来, 忽视对整体知识的介绍;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梳理,学生容易造成知识的断层,而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不利于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历史是一门古老又处于更新中的学科,它的古老和常新都决定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我虽然通过大学四年比较系统的学*,也只是大体掌握中外重大史实,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一定史观,对教材的理解,尚未达到每节课都能很容易看清它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认知上的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学生水*,他们历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法国共和制确立是一个层次,形成一定历史观是另一个层次。

  从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许已猜出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做法是依据课标要求,把选修教材当作一个参照史料,适当联系必修课内容,增删知识点,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我认为,重点是整体中的重点,放在知识体系中才容易突出;难点的突破,只要一节课的知识体系建出来了,难点也容易突破,这节课正是如此。换句话说,关键是构建出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知识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构建体系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说教法

  教与学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从根本上说教是为了不教,即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提出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仅有一学期工作经验的我所面对的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无法立即实现这一目标,但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寻找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完成教学目标的契合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第9课我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教法。

  1.启发式:在因必有果,有你才有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联系紧密,可以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达到推进教学进度的效果,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方法。这节课讲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一环扣一环,比较合适采用启发式,如七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斗争的认识可采启发式。

  2.猜测法:历史与现实有距离,猜接下来的历史怎样发展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欲望;人类历史主要是由人创造的,古人的所思所为,今人也可以从人类共性的角度猜测,有一定可行性。如让学生猜猜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国初对待工人的博爱态度能持续多久?

  3.换位思维法(角色体验法):用课本提供的背景知识创设环境,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里面的一个人物,一个阶级,说说自己想怎么做。如你是刚刚经历过国破家忘之痛的复辟的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你大权在握,统治法国,会怎么做呢?

  4.探究法: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有拓展意义的一个或一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路易波拿巴成为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时,可问他与第一帝国的拿破仑有何异同?课后的练*题可用探究法。

  5.解读材料法: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解读未知或未见史料,根据设问,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学科能力,也是一标多本的新课程下高考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的边角史料如让学生理解“1848年一位法国议员说,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面,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在抖动吗?”说明七月王朝统治出现什么问题?课后的材料解析题也得用这种种方法。

  6.讲解法:虽说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讲很必要的,尤其是对一些难点的突破,重点的把握,对一些断层知识又是对课本理解有影响的知识面的补充,更需用讲解法,如普法战争。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各种教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法的探索也是重要,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学法。

  1.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课法:每节课安排学生说课,这是今年我对报历史科的学生尝试的一种新方法。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要求学生在充分预*课本的基础上,①自己整理所预*课的主体知识,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本内容串联起来,②设计问题,主要是学生在梳理知识过程中碰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限提三个。表面上是统一要求,实际是分类要求,因为并非每节课都那么容易说,而学生的层次也不一样,程度好的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可以看出个大概,个别除了说得不错外甚至能提出有建设意义的的问题,说课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个人思想成果的空间,一般学生只能粗略地说,有的甚至说不懂。不管怎样,我让学生说课的目的并非一定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而是要学生最大限度地充分地预*课本,有充分预*即使不懂至少也知道哪里不懂,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参与课堂,推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阶级分析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群体所属的阶级分析他们利益要求,把错综复杂的历史问

  题简单化,如从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就很容易理解法国政局频繁更迭的原因.

  3. 归纳法:培养学生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小结阶段要求学生归纳1792年至1875年法国政体的演变.

  四、说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课:说主体知识与提问题(4分钟)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6分钟)

  由于板书设计的知识体系紧密相连,以下三方面主要体现的是所用的教学方法。

  (1)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七月革命(启发式,换位思维法)

  二月革命 (阶级分析法)

  六月起义(启发式,讲解法)

  (2)法国政体的演变和共和制的确立:

  波旁王朝(换位思维法)

  七月王朝(阶级分析法,解读材料法)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换位思维法, 猜测法,探究法,)

  法兰西第二帝国(探究法,讲解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启发式,讲解法)

  共和制的确立(分析归纳法)

  (3)对民主斗争的认识(讲解法,分析归纳法)

  3.小结与练*(分析归纳法,解读材料法,探究法)(4分钟)

  4.课堂延伸:(1分钟)“第三共和国之后,法国还经历哪几个共和国?”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激发求知欲。

  五.板书设计

  一).

  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二).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革命 建立 政体:君主立*体

  七月王朝 性质:大资产阶级*

  工业革命 统治:拒绝政治革命

  农业歉收 1848年二月革命 镇压工人运动

  建立 给人民诸多权利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开办国家工厂

  后来:排斥工人代表

  波拿巴当选总统

  1848年六月起义 政治:军事独裁统治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

  军事: 普法战争法败

  1875年颁布法兰西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宪法

  共和派执政

  定《马赛曲》为**

  共和制最终确立

  三). 对法国民主斗争的认识: 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

  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历史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目标

  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感悟顺应时势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确定以上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

  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历史学中的地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历史的转型期,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的日益强大和统一全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不久,基本上能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和生活,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但对本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方法,所以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

  由于商鞅变法是当时社会变革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何以顺应时势,为秦的强大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的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课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采用作图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影响采用探究法;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设计学法必须从实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方式、学**惯及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简单问题(如: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历史概念)采取自主学*;有难度问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取合作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商鞅变法的影响采取探究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要使教学目标高效实现,还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为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数典忘祖、楚王问鼎”的故事,引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兴趣,使其迅速进入情境、走进本课。

  第二环节学*新课。

  第一、春秋与战国。指导学生自学东周、春秋、战国的概念,搭建时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争霸的原因及后果,讲授战国时代残酷的兼并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变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变法。1、讲述商鞅早年经历,体会商鞅变法的思想来源;2、讨论:商鞅废除了那些旧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3、通过学*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曲折;4、探究为何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环节课堂收获(感想、体会)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主要学*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的学*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作业的内容适中,旨在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将知识的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学得更好。

  第六环节教学反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谢谢!

历史说课稿10

  一、说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代化的开端,对*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说教具:

  学生学*提纲,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七、练*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1)

——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

历史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成就。

  2.能力培养

  (1)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思想教育

  (1)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了解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执着与严谨,激发学生刻苦学*,发愤努力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史学方面介绍了司马光及其著作《资治通鉴》。文学分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宋词的形成和成就,二是元曲的形成和成就。史学和文学是本课的重点,突出反映了宋元文化面貌。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元曲和风俗画产生的原因,这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板书和放映资料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二)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三)学*新课

  1.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提问:*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思考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复*旧知识的同时,引出《资治通鉴》,多媒体显示此书)《资治通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要求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司马光。显示司马光头像)

  (1)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什么人?你以前知道他吗?(要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联系小学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活跃一下气氛)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的司马光干什么呢?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的,反对变革,但在史学方面,他却是成就显著。他在史学方面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编写,耗费了司马光大量的心血,前后用了19年,他和助手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仅一部分草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而且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那么,《资治通鉴》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体?什么叫通史?(要求学生思考,尝试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治通鉴》就是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1300年的历史,共294卷。我们了解了《资治通鉴》的体例,那么,在这之前有没有过编年体的史书?(教师帮助学生回忆《春秋》这本著作)《春秋》也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但它不是通史,它只写了鲁国的历史,所以它只是一部国别史。

  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古代还有一位姓司马的史学家,他是谁?他的著作是什么?(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按什么体例写《史记》的呢?也是编年体吗?(要求学生回答)《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例呢?它与编年体有哪些不同?我们来分析比较一下。(多媒体显示表格,各项内容逐次出现,师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填充表格)

  体例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作品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容易明白事件先后顺序和前后联系对人物生*、事件原委难以详尽、完善《资治通鉴》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记载人物活动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联系《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便于完整地记载历史事件事件间缺乏联系,难以描绘社会整体发展线索《通鉴纪事本末》

  我们对纪传体和编年体作了比较。一个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一个以时间为中心记述历史,有没有以事件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体列呢?(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明为纪事本末体,讲解过程中补充上表)《资治通鉴》作为一本史学巨著,它到底具有哪些史学价值呢?(要求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后,教师简单总结)

  首先,《资治通鉴》创立了编年体通史的体例,以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其次,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很多史书中都有篡改历史的现象,但司马光主张“直书”,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所以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信史”。第三,《资治通鉴》给后人以大量的统治经验和教训。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后人,特别是统治者能从以前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资当政。因此,当写完此书后,他就呈给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看,宋神宗认为这本书确实有借鉴的价值。因此赐名《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意为通过对往事的借鉴,可以利于当今统治。此后的统治者以及一些文人志士都非常重视此书。第四,《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光在撰写此书过程中,不仅显示出他卓越的史学才能,而且显示了他超人的文学才华。如书中一些战争的描写,生动具体,栩栩如生,而且条理清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文学:意境悠远的宋词

  (要求学生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宋词

  ①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②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要求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显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要求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显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要求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一下元曲。

  3.戏剧:“感天动地”的元曲

  ①元曲的形成。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求学生看书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人民的艺术形式呢?(设问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②成就。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要求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宋元文学成就斐然,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很出色。

  4.艺术(选修)

  (1)绘画。我国绘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到宋元时,绘画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更为广泛,风格更为多样,技巧更为成熟,基本上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其中风俗画是一种新的形式。相对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高雅与深奥,风俗画直接表现大众生活,更为通俗易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画呢?(提示学生参考元曲产生的原因思考)风俗画出现的原因也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它的出现也构成了两宋绘画的一个重要特色。《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重要代表作。(显示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讲解)此画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画面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北宋晚期东京城郊的景色。宽阔的*原,嫩绿的树木,错落有致的农舍,一派清新自然的城郊风貌。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的“虹桥”的景象,横跨汴河的大桥,急流中的运船,匆忙赶路的轿子和马等,表现了交通运输的紧张与繁忙。第三部分描绘了城市街景。林立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特色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反映了东京市民的生产、生活、*俗和城市面貌。整幅画内容丰富,但安排得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犹如带你从城郊通过虹桥逛了一趟东京城,这幅画不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史料价值。我们课本上还有一幅《村童闹学图》的风俗画,描绘了村重课间嬉闹的场面,生动活泼,形象逼真,非常贴*生活。

  宋元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画家,你能列举出几个?(要求学生回答)他们有荆浩、黄筌、徐熙、宋徽宗、顾宏中、赵孟頫等。宋徽宗在政治上软弱无能,为亡国之君,但在书画方面却很出色,是一流的书画家,画花鸟画相当出色。元朝的赵孟頫,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无不精细传神,他的作品被誉为“神品”。

  (2)书法。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其中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书法家。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史学方面,司马光写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学方面,“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绘画与书法也是异彩纷呈,出现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共同描绘了宋元的历史画卷。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不禁为先人所折服,也不禁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而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

  (五)练*题

  1.选择题

  《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国别史

  2.连线题

  苏轼《破阵子》 清新委婉

  辛弃疾《如梦令》 豪迈奔放

  李清照《念奴娇》 豪放悲壮

历史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法、合作学*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最后一课。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之中。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趋势。经济“全球化” 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通过本课的学*,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本身的内涵并为学*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做准备。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理解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义,才能使学生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获利者,拉大了与发展*家的差距,使发展*家面临巨大的挑战,凸显了它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弊端。

  由于目前对全球化的态度,世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师生共同通过对已有材料进行挖掘和广泛地收集资料进行必要的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和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还要让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利弊的分析,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通过学*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的对策,让学生理解*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3、过程与方法

  材料解析法:通过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得出正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学*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已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学*资料,感受经济全球化。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课堂辩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学*。

  在学生辩论后指导学生得出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评价标准:①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标准。

  中外联系法:引导学生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对策,理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英中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英中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代*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英中战争爆发原因的几组图片上的问题,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l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l 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②通过过逐步推想,深化学生对史事的理解,思考并分析列强出兵*的真正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l ①通过战争造成*损失的讨论,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英中战争,*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英中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二、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法:所谓观察学*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方法。学生在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图片,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

  1、导入:归纳旧知识导入,由温故而知新2、探究(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英中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图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图片旁边提供的材料,然后让他们看图说史,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英中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硝烟。

  (2)评、析:"虎门硝烟"是英中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英中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英中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的榜样。

  感:而对于"*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生结合教材后给出的"解析与探究"的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的爱国热情。

  英中战争的经过,由于在初中时已重点学过,在这就不在重复,只是通过演示《英中战争的形势示意动态地图》一带而过。战争结果,*战败,被迫签定不*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内容和第二次英中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主要通过连线题,让学生了解各条约的内容。

  过渡:第一次英中战争,英国取得了诸多的权益,法、美也借机强迫*与之签定不*等条约〈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捞取权益。但之后不久英法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英中战争呢?进入下一个"二次英中战争"."第二次英中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讲析,主要通过出示英国在中与洪都拉斯的正当贸易对比表,让生观察和创设情景来得出结论。经过略讲。"第二次英中战争"的影响,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来完成。即:"成立两次英中战争*损失调查委员会"分成政治、经济、国土、文物几小组来行调查,从而从这几方面来掌握两次英中战争的影响。(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

  3、小结:结合板书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题延伸:提供给同学们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课后学*。

历史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商人的地位变了》。

  一、说教材和课标

  本课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起了铺垫作用。所以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与本课对应的课标是:

  4-3列举*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了手工工场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对工商业的兴起改变农业社会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因而本课教学应温故知新、复*导入;同时创设思辨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模拟历史情境,提高学生全面分析和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理解不断深入。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热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课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和思绪状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学生虽已经历过合作学*,但合作学*的能力及小组思想概括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学应注意将合作学*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其小组思想概括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目标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情设计了本课的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2、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3、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早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入小说《威尼斯商人》、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图5-5以及“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寻找伊丽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过温故知新、问题思考、材料分析、歌谣感悟,知识小结,课外拓展、课堂小结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生活变化、社会地位改变的过程;领悟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四、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商人地位发生改变。理由是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贵族和农民阶层的变化。

  难点是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理由是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理念,注重学*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氛围,使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和对比教学法等,采用前两种教法的理由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问题,使教学有的放矢,顺利达成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

  2、学法指导

  合作讨论法:小组成员在一定的合作任务的指引下,通过发表和交流个人观点,达到经验共享,提升问题解决的水*。教师提供四个任务情境,小组可任选其中一个,突现小组讨论话题选择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六、说教学环节

  1、教学思路:本课教学落实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重组教材内容,运用模拟历史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富商的“牛气冲天”,理解西欧各国君主“力排众议,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体会贵族”无力回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尴尬,,感受农民做牛做马的无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社会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

  2、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出示问题:西欧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新产品。还促使整个社会的阶层、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在师生讨论中引出课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复*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继续学*的信心和愿望。

  新课教学

  【谈一谈】

  【写一写】

  【比一比】

  【填一填】

  【演一演】

  【悟一悟】

  多媒体导入莎士比亚著名小说《威尼斯商人》;让学生谈谈书中对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及小说、剧本对商人怎样的态度?

  多媒体提供任务情景后问:国王欠富格尔巨额钱款没有及时归,请你扮演16世纪欧洲的富商富格尔,要写了一封信给国王讨还欠款。写好后要求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把信读出来?然后回答为什么能用这种语气?

  出示材料:英国、法国和*对工商业所采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学生回答:1、不同的商业政策对商人的地位有什么影响?

  2、商人地位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商业政策会导致怎样不同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

  商人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经营方式的变化

  政治地位的变化

  经济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情景材料并回答。

  学生思考后写信,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思考并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阅读课本后进行归纳,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观看表演并体会贵族地位的变化。

  学生阅读感悟农民地位的变化,自由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原则,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获得知识和共同进步,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扬,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出示阅读卡内容——没落的贵族。

  要求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女房东和贵族太太。

  出示一则歌谣。

  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小结

  板书三变的内容。问:

  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吗?

  学生自由发言。

  采用提问“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进行小结。

  这样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

  作业布置

  出示课堂练*内容并布置作业。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学生练*活动。

  通过练*,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解题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进行查缺补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重视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变

  2、贵族地位的变化

  3、农民地位的变化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4、社会结构的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潜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升华,在交流中感悟,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说课安排,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历史说课稿6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导入: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东周开始,它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为什么会出现诸侯间的争霸斗争呢?投影资料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归纳教师强调:诸侯本是周王分封的,西周盛时周王对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但*王东迁后,周王室衰落,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战自诸侯出,但周王依然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政治影响不容忽视;而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 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展开斗争。由此可见:诸侯争霸的性质应是奴隶主阶级的掠夺战争。

  投影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画像。出示史料: "*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

  有人说"春秋时代诸侯国连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而应予否定",你同意此观点吗?为什么?教师条理:不同意上述观点;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灾难;但是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新旧制度更替。

  过渡:春秋争霸中的五位霸主是先后相继的,战国时期的情况怎样呢?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我们共同学*了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这段历史,了解了争霸战争的来龙去脉,把握了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奴隶制走向衰落、封建制的逐渐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陵马陵留史话。长*战后秦无敌,秦扫*统天下。

  四、板书设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争霸的背景: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⑴齐桓公称霸:

  ①原因: 齐国是富庶的东方大国,有渔盐之利;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尊王攘夷"的策略

  ②方式:公元前7世纪中期会盟诸侯

  ⑵晋楚争霸:

  ①原因: 其有丰富的阅历和政治经验;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富国强兵的系列改革措施;战争中策略的成功运用。

  ②方式:公元前7世纪后期凭借军事胜利确立霸主地位③楚庄王成就霸业:公元前6世纪初

  ⑶吴越争霸:

  ⑷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

  重用人才;

  重视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增强国力;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

  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⒈背景:战国初年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此格局。

  ⒉过程:①魏齐争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②秦国独霸:长*之战⒊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历史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板书标题)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学*这一课对于学*隋唐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互相促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本课的重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情境,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联系,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主要通过分组合作学*法、对比学*法、体验性学*法及联系实际法,自主学*、主动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现实引入法,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通过高考制度引出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自主学*、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能力并把握课本基础知识。

  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以学为主

  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针对重难点,精讲点拨

  科举制的诞生

  本目内容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致把握科举制诞生的基本知识。继而进一步提问:

  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弊端。这样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而创立出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2)然后进一步设问:在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诞生的?总结科举制创立的过程。通过这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比原来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过将科举考试与原来的选官制度作比较,学生能加深理解“科举制度”,为后面学*科举制的影响作好铺垫。

  紧接着思考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阶层人带来什么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这几个题目的设置,很自然地总结出科举考试诞生的意义,为以后的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的完善

  1)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要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你讲考哪些科目?让学生了解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

  2)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所做的贡献。提出问题: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并运用图片展示科举的有关图片和具体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难点鉴于这一综合较强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提问):

  设置问题: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措施中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引出科举制对选拔人才的影响。

  对于唐太宗的贡献,让学生阅读P18的第二段内容,加以归纳。然后多媒体出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3)然后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指出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后对科举制的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目所学的内容,得出结论。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9第三段的内容。对外国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第 20页的有关小字内容,并多媒体出示第21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3)课堂小结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以板书作结。)

  (4)检测反馈

  以基础知识为依据,精选*题,由易到难,有梯度的加强难度,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疑惑并指导解题方法。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历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代社会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产生并成熟于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以后各国根据国情,不断探索前行,扩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又彼此借鉴,最终形成的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是本书的重点,其中,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本书的核心课之一。

  这节课主要讲大革命后的法国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徘徊于帝制与共和制之间,经过艰难的探索与斗争,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法国政局的演变历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推动政局演变的革命斗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共和制确立的'过程,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

  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有三:

  第一是以课程标准 “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为主要依据。新课程的历史教材采用一标多本,在这种情况下,高考不可能以任何一个版本作为准绳,惟一可以依据的只有全国通用的课程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它,用课程标准来衡量教材内容,设计目标①、③;

  第二是依据我校学生的认知水*,他们的虽是高二历史专业班的学生,但历史基础一般,对历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我觉得除了要求他们勤学之外,教他们学*历史的方法也很重要,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层次要求也比较高的学*方法,它能把复杂繁多的历史简单化体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也类似,故设计目标②;

  第三是依据教材内容,本课内容繁多,时间跨度较大,分五部分按时间顺序讲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一是光荣的三日,介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的波旁王朝实行专制统治,激起巴黎人民“七月革命”;二是三色旗的君主政体,讲的是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拒绝政治改革,引起群众不满,统治潜藏危机;三是从狂欢到血泊,介绍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

  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共和国由博爱到排斥工人;四是拿破仑神话的延续,说的是法兰西第三帝国的建立及灭亡;五是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讲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后确立法国共和政体。更需培养学生归纳梳理史实的能力,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政体

  难点:①教材处理上的难点是梳理革命斗争与政体演变的对应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②认知上的难点是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进程的正确认识。

  重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材内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同时是帝制与专制激烈斗争的过程。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它的建立是法国人民对帝制仍抱期望的表现,与第一帝国一样,一度给法国带来繁荣与稳定,满足法国人民的需要,但第二帝国也改变不了专制政体的本质,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一场普法战争就暴露帝国的弊端,结束了帝国命运,也让法国人民从帝国的虚荣中清醒过来,最终还是选择了共和政体,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帝国至关重要,是重点。最终确立共和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为重点自然不在话下。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进程的正确认识。

  教材处理上的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新课程的编排形式。新课程全都采用专题编排,这种编排有时间跨度大的特点;我们选用的岳麓版历史教材往往又只把专题的精华之处展现出来, 忽视对整体知识的介绍;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梳理,学生容易造成知识的断层,而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不利于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历史是一门古老又处于更新中的学科,它的古老和常新都决定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我虽然通过大学四年比较系统的学*,也只是大体掌握中外重大史实,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一定史观,对教材的理解,尚未达到每节课都能很容易看清它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认知上的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学生水*,他们历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法国共和制确立是一个层次,形成一定历史观是另一个层次。

  从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许已猜出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做法是依据课标要求,把选修教材当作一个参照史料,适当联系必修课内容,增删知识点,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我认为,重点是整体中的重点,放在知识体系中才容易突出;难点的突破,只要一节课的知识体系建出来了,难点也容易突破,这节课正是如此。换句话说,关键是构建出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知识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构建体系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说教法

  教与学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从根本上说教是为了不教,即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提出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仅有一学期工作经验的我所面对的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无法立即实现这一目标,但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探索,寻找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完成教学目标的契合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第9课我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教法。

  1.启发式:在因必有果,有你才有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联系紧密,可以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达到推进教学进度的效果,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方法。这节课讲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一环扣一环,比较合适采用启发式,如七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从共和制确立过程得出对民主斗争的认识可采启发式。

  2.猜测法:历史与现实有距离,猜接下来的历史怎样发展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欲望;人类历史主要是由人创造的,古人的所思所为,今人也可以从人类共性的角度猜测,有一定可行性。如让学生猜猜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国初对待工人的博爱态度能持续多久?

  3.换位思维法(角色体验法):用课本提供的背景知识创设环境,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里面的一个人物,一个阶级,说说自己想怎么做。如你是刚刚经历过国破家忘之痛的复辟的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你大权在握,统治法国,会怎么做呢?

  4.探究法: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有拓展意义的一个或一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路易波拿巴成为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时,可问他与第一帝国的拿破仑有何异同?课后的练*题可用探究法。

  5.解读材料法: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解读未知或未见史料,根据设问,获取有效信息,提取观点,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重要的学科能力,也是一标多本的新课程下高考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的边角史料如让学生理解“1848年一位法国议员说,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面,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在抖动吗?”说明七月王朝统治出现什么问题?课后的材料解析题也得用这种种方法。

  6.讲解法:虽说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讲很必要的,尤其是对一些难点的突破,重点的把握,对一些断层知识又是对课本理解有影响的知识面的补充,更需用讲解法,如普法战争。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各种教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法的探索也是重要,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学法。

  1.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课法:每节课安排学生说课,这是今年我对报历史科的学生尝试的一种新方法。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要求学生在充分预*课本的基础上,①自己整理所预*课的主体知识,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本内容串联起来,②设计问题,主要是学生在梳理知识过程中碰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限提三个。表面上是统一要求,实际是分类要求,因为并非每节课都那么容易说,而学生的层次也不一样,程度好的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可以看出个大概,个别除了说得不错外甚至能提出有建设意义的的问题,说课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个人思想成果的空间,一般学生只能粗略地说,有的甚至说不懂。不管怎样,我让学生说课的目的并非一定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而是要学生最大限度地充分地预*课本,有充分预*即使不懂至少也知道哪里不懂,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参与课堂,推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阶级分析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群体所属的阶级分析他们利益要求,把错综复杂的历史问

  题简单化,如从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就很容易理解法国政局频繁更迭的原因.

  3. 归纳法:培养学生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小结阶段要求学生归纳1792年至1875年法国政体的演变.

  四、说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课:说主体知识与提问题(4分钟)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6分钟)

  由于板书设计的知识体系紧密相连,以下三方面主要体现的是所用的教学方法。

  (1)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七月革命(启发式,换位思维法)

  二月革命 (阶级分析法)

  六月起义(启发式,讲解法)

  (2)法国政体的演变和共和制的确立:

  波旁王朝(换位思维法)

  七月王朝(阶级分析法,解读材料法)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换位思维法, 猜测法,探究法,)

  法兰西第二帝国(探究法,讲解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启发式,讲解法)

  共和制的确立(分析归纳法)

  (3)对民主斗争的认识(讲解法,分析归纳法)

  3.小结与练*(分析归纳法,解读材料法,探究法)(4分钟)

  4.课堂延伸:(1分钟)“第三共和国之后,法国还经历哪几个共和国?”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激发求知欲。

  五.板书设计

  一).

  法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二).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革命 建立 政体:君主立*体

  七月王朝 性质:大资产阶级*

  工业革命 统治:拒绝政治革命

  农业歉收 1848年二月革命 镇压工人运动

  建立 给人民诸多权利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开办国家工厂

  后来:排斥工人代表

  波拿巴当选总统

  1848年六月起义 政治:军事独裁统治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 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繁荣

  军事: 普法战争法败

  1875年颁布法兰西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宪法

  共和派执政

  定《马赛曲》为**

  共和制最终确立

  三). 对法国民主斗争的认识: 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

  并非专制制度恩赐的产物。

历史说课稿9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代化的开端,对*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中学历史说课稿(三)

  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古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一,体现*古代两种社会现象:战争和民族融合;其二,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所以争霸战争的性质有着根本区别,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其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则是*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

  2、 本课具体内容及大纲的要求

  本课内容在编排上明显的显现为前后衔接的两大块。第一块是春秋战国纷争,内容详细地叙述了春秋时期争霸的背景、目的、概况及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第二大块是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出现的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融合的主要方式有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而且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大纲对本课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能够辨证地分析这一时期的战争;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战争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3、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本课重点是齐桓公称霸和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客观辨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

  4、教学目标: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考考试说明,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情感、能力三个层次。

  (1) 知识目标:"春秋"、"战国",春秋争霸背景和特点,春秋争霸的基本情况,战国七雄割据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2)能力目标:①理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线索,

  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评价、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影响、作用。

  (3)情感目标: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实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

  ③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

  ④战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之一,春秋战国的一系列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二、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选择任何教学方法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即指导学生学会,指导学生会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学*方法。

  (1)本节课易采用问题解决与谈话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概念,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2)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3)采用纲要信号法,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4)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法,根据提纲研读教材,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

  引导学生回顾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和瓦解过程,并对学*本课知识进行知识测评及补偿,同时又为学*本课做好铺垫,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二)思维引导

  1、分析标题,确定主题

  从分析标题中,可得出本课的两个主题:战争和民族融合

  2、总结线索,明确任务

  (1)春秋战国纷争:背景→目的→概况→评价

  (2)民族融合:周边少数民族→融合方式→作用

  (三)认定目标:

  学*具体内容之前,集中出示学*目标,师生共认;具体过程中,始终以目标为纲;教学小结时回扣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作用。

  (四)过程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诸侯争霸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1、齐国管仲改革与齐国经济发展、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强化经济决定政治和重要人物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认识;

  2、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不同阶级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为了某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有进步与*,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这一时期的战争。

  (以下"教师"简称"师")

  (一、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师:公元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

  (2)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

  (3)"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一种旧制度的瓦解孕育着一种新制度(封建制)的诞生。请同学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我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多媒体展示春秋列国形式图)结合图和教材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

  (1)分析诸侯争霸的背景;

  (2)归纳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

  (3)管仲改革与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

  (4)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5)春秋争霸战争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

  学生简述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的情况。并回答(3)(4)(5)问。

  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展示材料题,引导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做出正确评价。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

  (2)列宁的话适合于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第一,春秋争霸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第三,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师:经过春秋时期的战争,到战国时,诸侯国因为数不多,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晋、秦几个大国。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教师可演示三家分晋图,知道学生读图,了解七雄是从春秋列国演变而来的,并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和国都。)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其政治割据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魏国强大独霸中原时期、魏齐争霸时期、秦齐互帝时期、齐赵削弱时期、秦国向东方大发展时期(或秦国独霸时期)。(让学生简要了解战国兼并战争这段历史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可设问: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其结果如何?你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吗?说说"纸上谈兵"的典故。让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小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从本质上看是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后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社会财富进行的战争,但战争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用武力实现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

  (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师: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作用)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民族变动、发展、融合的时期。在民族融合的熔炉中,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统一大业,将非秦莫属。

  (五)释疑解难与能力培养

  1、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2、综合训练题(略)

  四、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线索清楚,简洁明了,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背景

  目的

  春秋争霸 概况

  评价 背景

  促进 民族融合 方式

  背景 作用

  战国兼并 经过

  作用

历史说课稿10

  一、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世界格局》第三课时

  主要内容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应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她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挡。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通过本课的学*,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应对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前自主预*题、课中探究题、最后的`课堂总结等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念参与整课学*的快乐,使课堂达到最佳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海马汽车、奔驰轿车、家乐福、耐克、海尔集团、波音飞机……教师提问: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学生回答:经济全球化趋势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如何到来的?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课学*:通过设置6多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学*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生既体验合作学*,有解决本课难点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1)冷战结束后,和*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PPT补充资料的得出。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通过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突出重点。)教师出示三则材料,理解内容。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出示材料: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越富,穷国越穷。——*

  3、课堂小结:当今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国际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强还是退却,国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答案:那就是在风浪中与全球共同搏击,建立和谐世界,谋求共同发展!

  四、巩固练*


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2)

——历史说课稿 (菁华9篇)

历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日后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从小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过情景再现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5、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6、难点:商鞅变法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说学生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选修历史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已经掌握了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并采取讲授,讨论,学生课堂表演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以及多媒体设计课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以便成功导入“改革”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商鞅其人(生*简介)(5分钟)

  1、展示“商鞅像”。请学生结合教材P22的内容及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商鞅的生*,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阅读P23【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3、补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历史小故事(提倡诚信的重要)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5分钟)

  1、引导学生阅读P23—24教材内容,寻找落实知识点

  2、老师逐一讲解;

  (1)关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结合教材,设置问题:为什么说“为田开阡陌封疆”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重农抑商“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最后利用教材插图《奖励耕织》《商鞅铜方升》加深对商鞅变法相关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关于“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收集的资料,组织学生分成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展开宫廷辩论,加深对变法内容和评价的认识。

  3、学生发言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是见仁见智,没标准答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变法内容的印象)(2分钟)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10分钟)

  1、商鞅变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几方面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P27【资料回放】、插图和P28历史纵横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变法的历史局限

  引导学生阅读P28教材内容和【学思之窗】,思考: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这些历史局限性与改革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有什么关系,与阶级属性有没有关联,从而对商鞅变法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3、商鞅变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四、商鞅之死(对改革的感悟)(5分钟)

  1、教师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他们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2、组织学生讨论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4分钟)

  3、启发学生,我们应当学*商鞅的什么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5分钟)

  展示自制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认识

  领域措施作用局限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社会*俗

  教师讲解说明: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俗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应一分为二地来评价商鞅变法。同时商鞅变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从商鞅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应该好好学*,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四)巩固练*(3分钟)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套练*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成。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的本课测评题

  六、说板书设计

  将本课要点设计成知识框架,直观明了。

历史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板书

  一、说教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与探究学*相结合。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过程中的生成性。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现在就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1、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先给同学们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根据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实,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燕太子丹为什么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2)刺杀失败后秦王嬴政什么时候灭了燕国,什么时候统一天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3)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

  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历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

  本课从人们积极地利用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出发,阐述人类是如何改造自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通过本课的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及特点,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从而提高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新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提问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坎儿井开凿和利用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

  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情绪直接影响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历史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

  2.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天下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纪*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指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1.吴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学讲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下: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必修已经学过,学生对比已较为掌握,教材其他的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或者大概听过,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3.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孙中山精神的学*,让学生学*孙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动

  首先,个人觉得吴老师作为新老师在讲《*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已经讲的不错了,尤其吴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这堂课的靓点。

  吴老师利用一段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照片导入新课,引出了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对他的评价。首先她对学生的预*进行了检测,之后很自然的讲解了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争的知识,然后给出同学一两分钟思考时间,请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维护共和中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让同学从材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问题。讲解到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这里是老师教学中应该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吴老师利用了很多设问和提问的方法,请同学积极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导。

  最重要的是吴老师设计两个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一个探究题给出十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让小组交流,然后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分别把他们组内的关键写在白板上,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期间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就会发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学还只是处于被转换的迷茫中,不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在学案上吴老师安排了课后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我觉得不足的是:①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对孙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异议之处,我们现如今的学*不就是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师真的只是在引导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的不是老师只是一节课并没有讲足够让学生知道的知识。其实学生没有老师那么足够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是否应该给出一些评价。

  ③学生课堂内讲的知识涉及到很深的层面,但是真正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模式下,真的会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吗?

  学的活动

  吴老师将学生分为了6个小组,每组8-9人。小组讨论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动时采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组活动。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除小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师互动频繁,学生主要活动和内容如下:

  1、聆听孙中山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齐读ppt上的本课课标要求

  3、预*检测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需填空处内容,3名同学皆准备充分,回答正确

  4、 浏览ppt图片,并据此回答孙中山为争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学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与老师互动

  5、回答ppt上的填空题,大多自己在下面报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之后认真听教师分析

  6、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原因”,发言同学归纳了几点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认真听取并及时补充自己意见。

  7、学生齐声回答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在“民权”部分有些卡,在教师帮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时,只有很少同学有反应

  9、 一起齐读孙中山名言,并且回答问题“从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学站起发言

  总的来说: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较积极,其余在听的同学也保存专注力在课堂;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给予引导和启发,师生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问题一:孙中山历史评价问题,有人认为他与华盛顿和卢梭具有相似性,学生认同哪一种,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与华盛顿相似,学生分别将他们两者在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做的事业性质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同时总体概括其一世事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被誉为国父等等

  观点二:认为与卢梭相似,学生回顾了卢梭的人民*、契约论等主张,孙中山的理念中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卢梭的浪漫主义在孙中山的个人性格中有很强的体现,尤其是孙中山对*抱有的幻想。

  问题二: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和华盛顿辞职的原因,并对其辞职做出评价,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是孙中山的高风亮节,以及对*的幻想

  观点二:补充另一个观点,认为是被迫无奈,从而点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探究二:

  学生就“最欣赏孙中山哪些地方”讨论,并将其写在白班上到讲台上向学生讲述

  小组讨论后都在白板上写下了关键词,其中两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其一:讲述了孙中山好几点大家所不知的特点,如布衣总统,生活简朴、不贪恋权力等。

  其二:以其爱国为总点,分别从其救国,不贪恋权力等方面展开论述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能力都不错。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很明显发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得出来课前做了功课,涉及很广。

  但是就小组讨论环节来看,很多小组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并不积极参与,每组只有几个同学在讨论,有些同学都开始两两交谈明显不在讨论相关话题,显然每组回答问题已经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讨论的努力了

  学会了什么

  见*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们小组各有分工,我就将我的的部分谈谈。我的任务是学生学到了什么?除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孙中山的`思想,贡献。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个重点班,班级的气氛相当的活跃,我注意到,同学们除了教科书,事先都准备了厚厚的一叠参考资料。所以说不管课堂学到什么,课后同学们至少学会了如何就某一主题去查阅资料。

  在课堂上,老师先是挖词填空,同学们争相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如何去把握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如何归纳课本上的知识。

  其次,经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讨论,部分同学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时,进行维护观点,改正观点。

  在讨论之后的展示环节,同学们,一部分人学会了倾听,另一部分人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的是,学生本可以学到什么。

  第一,论从史出的思想方法,当一位男同学说他的观点,故事,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追问

  第二,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一位女同学提出孙中山的浪漫主义,老师应该在分析她的这一观点的同时,对她予以表扬,表扬她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相对新颖的思想。

  第三,书写能力,审美情趣,同学们上去写字,有的非常美观,有的很一般,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史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

  2.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天下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纪*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指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1.吴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学讲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下: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必修已经学过,学生对比已较为掌握,教材其他的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或者大概听过,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3.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孙中山精神的学*,让学生学*孙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动

  首先,个人觉得吴老师作为新老师在讲《*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已经讲的不错了,尤其吴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这堂课的靓点。

  吴老师利用一段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照片导入新课,引出了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对他的评价。首先她对学生的预*进行了检测,之后很自然的讲解了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争的知识,然后给出同学一两分钟思考时间,请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维护共和中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让同学从材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问题。讲解到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这里是老师教学中应该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吴老师利用了很多设问和提问的方法,请同学积极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导。

  最重要的是吴老师设计两个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一个探究题给出十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让小组交流,然后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分别把他们组内的关键写在白板上,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期间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就会发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学还只是处于被转换的迷茫中,不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在学案上吴老师安排了课后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我觉得不足的是:①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对孙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异议之处,我们现如今的学*不就是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师真的只是在引导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的不是老师只是一节课并没有讲足够让学生知道的知识。其实学生没有老师那么足够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是否应该给出一些评价。

  ③学生课堂内讲的知识涉及到很深的层面,但是真正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模式下,真的会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吗?

  学的活动

  吴老师将学生分为了6个小组,每组8-9人。小组讨论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动时采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组活动。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除小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师互动频繁,学生主要活动和内容如下:

  1、聆听孙中山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齐读ppt上的本课课标要求

  3、预*检测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需填空处内容,3名同学皆准备充分,回答正确

  4、 浏览ppt图片,并据此回答孙中山为争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学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与老师互动

  5、回答ppt上的填空题,大多自己在下面报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之后认真听教师分析

  6、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原因”,发言同学归纳了几点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认真听取并及时补充自己意见。

  7、学生齐声回答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在“民权”部分有些卡,在教师帮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时,只有很少同学有反应

  9、 一起齐读孙中山名言,并且回答问题“从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学站起发言

  总的来说: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较积极,其余在听的同学也保存专注力在课堂;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给予引导和启发,师生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问题一:孙中山历史评价问题,有人认为他与华盛顿和卢梭具有相似性,学生认同哪一种,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与华盛顿相似,学生分别将他们两者在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做的事业性质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同时总体概括其一世事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被誉为国父等等

  观点二:认为与卢梭相似,学生回顾了卢梭的人民*、契约论等主张,孙中山的理念中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卢梭的浪漫主义在孙中山的个人性格中有很强的体现,尤其是孙中山对*抱有的幻想。

  问题二: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和华盛顿辞职的原因,并对其辞职做出评价,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是孙中山的高风亮节,以及对*的幻想

  观点二:补充另一个观点,认为是被迫无奈,从而点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探究二:

  学生就“最欣赏孙中山哪些地方”讨论,并将其写在白班上到讲台上向学生讲述

  小组讨论后都在白板上写下了关键词,其中两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其一:讲述了孙中山好几点大家所不知的特点,如布衣总统,生活简朴、不贪恋权力等。

  其二:以其爱国为总点,分别从其救国,不贪恋权力等方面展开论述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能力都不错。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很明显发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得出来课前做了功课,涉及很广。

  但是就小组讨论环节来看,很多小组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并不积极参与,每组只有几个同学在讨论,有些同学都开始两两交谈明显不在讨论相关话题,显然每组回答问题已经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讨论的努力了

  学会了什么

  见*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们小组各有分工,我就将我的的部分谈谈。我的任务是学生学到了什么?除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孙中山的思想,贡献。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个重点班,班级的气氛相当的活跃,我注意到,同学们除了教科书,事先都准备了厚厚的一叠参考资料。所以说不管课堂学到什么,课后同学们至少学会了如何就某一主题去查阅资料。

  在课堂上,老师先是挖词填空,同学们争相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如何去把握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如何归纳课本上的知识。

  其次,经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讨论,部分同学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时,进行维护观点,改正观点。

  在讨论之后的展示环节,同学们,一部分人学会了倾听,另一部分人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的是,学生本可以学到什么。

  第一,论从史出的思想方法,当一位男同学说他的观点,故事,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追问

  第二,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一位女同学提出孙中山的浪漫主义,老师应该在分析她的这一观点的同时,对她予以表扬,表扬她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相对新颖的思想。

  第三,书写能力,审美情趣,同学们上去写字,有的非常美观,有的很一般,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史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导言课,下面我从6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概述:

  历史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过。导言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调动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为今后历史课学*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历史的价值, 掌握学*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己体验,讨论学*历史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导言课,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的包罗万象,增强探究历史的欲望。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历史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学*历史的价值(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不足,学生能和教师提供的历史素材产生共鸣是比较困难的;)

  四、说教法: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元素或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问题引领,逐渐深入

  2点拨法——促进联想,拓展思路

  3讲授法——总结提升,减少盲目

  五、说学法:

  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学*,共同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1、什么是历史?2、学*历史有什么意义?3、怎样学历史?

  导入:

  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并将姓名写在黑板上。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个“隋”字念什么?”,“它和*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有什么关系吗?”“你的姓氏和*历史有关系吗?”“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

  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是为了拉*与学生的距离,创造轻松的气氛。第二是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边就有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

  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我设计了4个活动:

  ①第一个活动:小组大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事件,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知道的历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庄”的图片,因为:第一离我们的生活很*。第二了解舜这位历史名人的历史。

  后面的4组图片,秦朝的建立、*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学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个活动:我来讲故事,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图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选取这些历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学生在小学的学*过。二是这些名人身上都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质,是学生崇拜,学*的榜样。

  ③第三个活动:考古大发现,让学生做一做考古学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用的是这4张图片,这4张图片能够反映我国青铜业、丝织业和陶瓷业的最高水*。学生可能不全认识,通过猜测、讨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其中,三国时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和我们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个活动:一起去游览,通过做导游,编写导游词,来了解古代辉煌的建筑、艺术成就。使用的这些遗址遗迹,第一学生通过电视、书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亲身游览过。第二这些遗址能代表古代建筑、雕塑的高水*,

  通过这4个活动,能生动形象的感知历史上的人、事、物。从而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连续的记录。或者说是连续的记录了人类的活动。它有两个特点,时间上讲的是过去的一切,内容上丰富,包罗万象。

  (二)学*历史有什么意义

  对于学*历史的意义这个问题,我用了一组视频,两组图片。

  一组视频:是准备了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三个历史故事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可分为两类:一是知道了成语故事的由来,二是从中学到了一定的道理。这也就是我们学*历史的价值:增长知识、启迪思想

  两组图片中其中一组是*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设计了一个小组内的活动:考考你,知道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吗?它们各有什么用途?组内同学互相交流,共同学*。因为四大发明是学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古代科技水*的发明,所以通过齐声朗读培根对四大发明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骄傲自豪情感,培养爱国精神。

  另外一组图片是反映*代侵华战争的图片,通过活动:讲述我所知道的这段历史,让学生讲一讲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使用这几幅图片的目的是给学生视觉的震撼。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字,能够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责任,保卫祖国,振兴中华。

  (三)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

  这个部分,主要是给学生提了一些学*上的要求,关于学*历史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一点点的渗透,所以没有介绍。

  (四)课后延伸

  试着书写自己自出生以来的历史并加以点评、说明。在黑板报上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一下大家的历史。

  提示:按时间顺序,记录下你人生中发生的大事或者对你影响大的事情,并加以说明。

历史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

  2.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天下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纪*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指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1.吴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学讲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下: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必修已经学过,学生对比已较为掌握,教材其他的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或者大概听过,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3.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孙中山精神的学*,让学生学*孙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动

  首先,个人觉得吴老师作为新老师在讲《*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已经讲的不错了,尤其吴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这堂课的靓点。

  吴老师利用一段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照片导入新课,引出了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对他的评价。首先她对学生的预*进行了检测,之后很自然的讲解了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争的知识,然后给出同学一两分钟思考时间,请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维护共和中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让同学从材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问题。讲解到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这里是老师教学中应该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吴老师利用了很多设问和提问的方法,请同学积极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导。

  最重要的是吴老师设计两个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一个探究题给出十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让小组交流,然后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分别把他们组内的关键写在白板上,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期间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就会发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学还只是处于被转换的迷茫中,不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在学案上吴老师安排了课后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我觉得不足的是:①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对孙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异议之处,我们现如今的学*不就是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师真的只是在引导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的不是老师只是一节课并没有讲足够让学生知道的知识。其实学生没有老师那么足够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是否应该给出一些评价。

  ③学生课堂内讲的知识涉及到很深的层面,但是真正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模式下,真的会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吗?

  学的活动

  吴老师将学生分为了6个小组,每组8-9人。小组讨论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动时采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组活动。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除小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师互动频繁,学生主要活动和内容如下:

  1、聆听孙中山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齐读ppt上的本课课标要求

  3、预*检测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需填空处内容,3名同学皆准备充分,回答正确

  4、 浏览ppt图片,并据此回答孙中山为争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学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与老师互动

  5、回答ppt上的填空题,大多自己在下面报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之后认真听教师分析

  6、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原因”,发言同学归纳了几点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认真听取并及时补充自己意见。

  7、学生齐声回答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在“民权”部分有些卡,在教师帮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时,只有很少同学有反应

  9、 一起齐读孙中山名言,并且回答问题“从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学站起发言

  总的来说: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较积极,其余在听的同学也保存专注力在课堂;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给予引导和启发,师生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问题一:孙中山历史评价问题,有人认为他与华盛顿和卢梭具有相似性,学生认同哪一种,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与华盛顿相似,学生分别将他们两者在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做的事业性质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同时总体概括其一世事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被誉为国父等等

  观点二:认为与卢梭相似,学生回顾了卢梭的人民*、契约论等主张,孙中山的理念中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卢梭的浪漫主义在孙中山的个人性格中有很强的体现,尤其是孙中山对*抱有的幻想。

  问题二: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和华盛顿辞职的原因,并对其辞职做出评价,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是孙中山的高风亮节,以及对*的幻想

  观点二:补充另一个观点,认为是被迫无奈,从而点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探究二:

  学生就“最欣赏孙中山哪些地方”讨论,并将其写在白班上到讲台上向学生讲述

  小组讨论后都在白板上写下了关键词,其中两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其一:讲述了孙中山好几点大家所不知的特点,如布衣总统,生活简朴、不贪恋权力等。

  其二:以其爱国为总点,分别从其救国,不贪恋权力等方面展开论述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能力都不错。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很明显发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得出来课前做了功课,涉及很广。

  但是就小组讨论环节来看,很多小组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并不积极参与,每组只有几个同学在讨论,有些同学都开始两两交谈明显不在讨论相关话题,显然每组回答问题已经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讨论的努力了

  学会了什么

  见*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们小组各有分工,我就将我的的部分谈谈。我的任务是学生学到了什么?除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孙中山的思想,贡献。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个重点班,班级的气氛相当的活跃,我注意到,同学们除了教科书,事先都准备了厚厚的一叠参考资料。所以说不管课堂学到什么,课后同学们至少学会了如何就某一主题去查阅资料。

  在课堂上,老师先是挖词填空,同学们争相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如何去把握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如何归纳课本上的知识。

  其次,经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讨论,部分同学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时,进行维护观点,改正观点。

  在讨论之后的展示环节,同学们,一部分人学会了倾听,另一部分人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的是,学生本可以学到什么。

  第一,论从史出的思想方法,当一位男同学说他的观点,故事,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追问

  第二,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一位女同学提出孙中山的浪漫主义,老师应该在分析她的这一观点的同时,对她予以表扬,表扬她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相对新颖的思想。

  第三,书写能力,审美情趣,同学们上去写字,有的非常美观,有的很一般,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史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比较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指导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课堂设问二:启蒙先驱们用什么来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时的反封建斗争有何发展?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导入下一环节:上面我们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谁能由此推断出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法、合作学*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3)

——历史典故 (菁华10篇)

历史典故1

  盲人摸象

  【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大般涅盘经》三二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结构】主谓式

  【相*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历史典故2

  1.匡衡凿壁

  发音kuāng héng záo bì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闻鸡起舞

  发音wén jī qǐ wǔ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黄袍加身

  发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获得成功。

  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4.*水楼台(*水楼台)

  【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5.鸡鸣狗盗(鸡鸣狗盗)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7.名落孙山(名落孙山)

  【典故】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宋·范公偁《过庭录》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孙山回到乡里接受乡亲的祝贺。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8.孟母三迁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从此孟子就开始学*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9.祸起萧墙

  【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10.卧薪尝胆

  发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历史典故3

  东涂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骑瘦马赴朝。正逢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见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回避新郎君!”薜逢派从者传言:“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年少时,也曾东涂西抹来!”东涂西抹,本指妇女装饰,薜逢以此为喻,说自已少年时也曾凭文章取过功名,新科进士何足为奇。后以“涂抹”为自谦诗文拙劣之词,金元好问《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

  15 锦囊贮诗

  中唐诗人李贺,为人纤瘦,但作诗异常刻苦,常清晨骑弱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随,边行边吟,每得佳句,即写下投于囊中。日暮归家后,取出诗句,构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检讨锦囊,见所书诗句甚多,即怒:是儿要呕出心乃耳。后人称好诗为锦囊佳句者本此。锦囊又称奚囊。杨维桢《感怀》“尽取江山锦绣句,呕心沥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唐书?李贺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历史典故4

  安步当车的典故

  【安步当车的典故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安步当车的典故释义】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当车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有肉吃,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成长心语】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能够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时候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很远,只要思想达到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中流击楫的典故

  【出处】

  《晋书·祖逖传》。

  【释义】

  中流:河流的中央;击:敲打;楫:船桨。渡河时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桨。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之气。

  【历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成长心语】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实现了对自己、对众人的承诺。他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誓言的真谛,它不应该是一种决心,而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当你想要许下誓言的时候,请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吗?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誓言的可信度。

  白头如新的典故

  【出处】

  (汉代)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释义】

  白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认识的时间虽久,却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历史典故】

  邹阳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阳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阳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阳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阳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历史典故5

  一、“六尺巷”

  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了。

  二、 “绝缨尽欢”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矣,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居二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甲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暴而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也。”(《韩诗外传》亦载)

  楚庄王宽容臣下酒后失礼,并巧妙地为失礼者遮丑,暗地施德于臣,因而取得了失礼者的忠心,换来了以死相报的忠臣。故刘向在这则故事后议论道:“贤王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业矣,国土得矣。”

  楚庄王明明可以知道谁是那个非礼的大臣,但却故意想法放过了他,装作不知道这事。结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报答。这就是明知故昧所见的奇效。它既是一种处世策略,又是一种领导艺术。

  对一般人来说,生活在纷繁复杂、人际关系险恶的社会之中,明哲保身不过是一种避免祸害的态度,明知故昧也不失为一种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里能撑船”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宋史·吕蒙正传》)

  这则说明:别说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为宰相,以敢说敢言著称的吕蒙正,当初入朝参政时,曾有人不满而发出讥讽,吕蒙正也明知故昧,装作没听见。有人想为他追查那讥讽的人,吕蒙正却阻止说:“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谁,必然会终生记在心头,对双方都不好,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 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作为领导艺术,明知故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非原则问题,能够放过去的就放过去。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人官》)也就是这个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汉时期,丙吉在做相国的时候,他有一个马夫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时候,马夫忍不住呕吐,把污秽吐在了丙吉的车驾上。他的管家很生气,就跟丙吉说了,想要把马夫给辞掉。丙吉说:他只不过是吐了丞相的车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赶走,那要他以后到哪里去谋生呢?你就认了吧。这个马夫就因此留了下来。

  宋朝有个著名的开国元勋叫曹彬,他曾被封为王。在战争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件价值连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赏很长时间。又一次,他大宴宾客的时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这块美玉。于是就让属下去拿这块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长了脖子,想要一睹这块美玉的风采。当这名属下正拿着这块玉走进殿堂的时候,不小心搬到了门槛,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众人都大惊失色,那名属下非常惶恐,都害怕曹彬发怒。没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说:它注定这个时候毁掉,谁也拦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让那名属下出去了。

历史典故6

  有一次,红军总参谋长*到营地附*散步,看到许多小战士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打闹,玩得不亦乐乎。他就主动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鸟叫,*顺着声音一看,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大树上站着一群乌鸦。他不由心中一动,立刻对周围的战士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让大家饱餐一顿吧!”

  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他们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脸;有的是不愿在总参谋长面前卖弄武艺。

  这时,其中一个年轻、调皮的警卫员,跟*开玩笑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了名的神*,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神枪打乌鸦’吧!”

  “好蔼—”

  “欢迎——”战士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还不停地欢呼着:“参谋长,来一个!”

  *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回答说:

  “你们还给我来个‘’?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

  说着,他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看也不看,也不用瞄准,手一举,“啪”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落下来,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抖动。树上的乌鸦“轰”的一声,全都吓得飞走了。

  “好枪法!”

  “好!真是神*!”

  战士们异口同声地欢呼称赞。那位警卫员却依然半信半疑地说:“树上那么多乌鸦,不是撞到一只的吧?”其他战士听了,都默不做声地看着*,怕他生气。

  但*听了毫不动怒,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吧,不妨再考考,看到底及格不?就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就跑到炊事班要来了一个鸡蛋。*叫他用力朝天上扔,能扔多高就扔多高,他立刻明白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

  鸡蛋飞向天空,越飞越高,看上去就像一粒黄豆。此时,*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

  战士们都连声叫好,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是神*。

  战士们纷纷要拜*为师,请他教练枪法。*谦虚地说:“什么神*,业精于勤嘛!不说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好了。枪法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从此,*就挤时间给战士们讲*枪法,没过多久,红军队伍中让他训练出一大批神*。

  红军这种官兵*等,其乐融融的军队气氛,不仅得到红军战士们的一致好评,使许多人都愿意来当红军,连敌人也十分羡慕这种关系呢。

  长征后期,包座战役取得胜利时,曾经抓了几百个俘虏。红军对待俘虏从来都是很宽松的,讲过道理后,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发放路费让回家。

  当时,几百个俘虏兵中,有三成是想回家的,红军领导们就把他们编成了两个连,准备依照他们各自家乡的远*,发放路费。

  趁着等候的时间,几位红军领导,到俘虏的队伍里去谈话,了解情况。俘虏们可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士兵说,他们原来的十九路军战败时,死伤很严重,许多营、连级的干部都战死了,只有一个被俘虏的。

  团长和副团长见大势已去,都跳河自尽了。

  红军领导接着问:“为什么跳河?”

  士兵说宣传的红军很可怕,动不动就要**,俘虏更是不要想着活下来,还要受折磨。

  “那现在怎么样?受了什么折磨?”

  “没有啊!给饭吃,还给钱回家。”士兵低下头:“我劝团长别跳的……”又一个士兵站出来:“不相信我们十九路军,在那里,每天都有人监视着我们。”

  “是啊,红军这里挺好的,长官没有架子。”

  这时,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吃饱了饭,挤在一起聊天打闹。见红军领导来了,都围了上来。抢着说:

  “我要当红军!我不回家了!”

  “我给你当勤务兵,我以前就是勤务兵。”

  “你待人真好啊,整天笑笑的。不像我们长官,那么凶。”

  ……

  “好,都留下。”红军领导微笑着回答。

  这时一个领导拉住一个孩子的手,问他:“红军好不好?”

  “好。”

  “为什么好?哪里好呢?”

  “红军不打人。”

  “还有什么好?”

  “官兵*等。”

  “还有?”

  “官兵都是吃一样饭,穿一样衣服,我们长官要吃小灶的。”孩子想了想,很肯定地说。其他孩子都跟着点头。

  “还有吗?”

  “还有教我们读书。”

  “还有?”

  “好玩儿。”孩子歪着头,顽皮地笑了笑。

  领导也笑了笑,这还是一群真正的孩子呀。

  最终,要走的人中,又有一半留下来当红军了,毕竟这里官兵*等,亲如一家,也不用受“长官”的气了。

  为人亲切,替战士们考虑,*易*人,这是红军将领们普遍具有的品质。*、、*、*、*、*……比比皆是,他们都是这种品质的突出代表。

  长征中,正是这种同甘共苦,亲如一家的官兵关系,才让红军战士互相帮助,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历史典故7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历史典故8

  【闻鸡起舞的典故出处】《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的典故释义】

  闻:听到;舞:舞剑。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

  【闻鸡起舞的历史典故】

  祖逖和刘琨是晋代著名的两个将领。24岁那年,祖逖担任司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他们志同道合,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一番事业。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很是焦虑。他们白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回家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谈如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谈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盖一床被子睡下。

  有一次,他们谈得很晚,刚入睡,刘琨就鼾声如雷。刚睡了一会儿,祖逖猛然听到鸡的叫声,于是叫醒刘琨说:“你听,你听,这不是荒鸡的叫声吗?恐怕下要大乱了,我们还能安稳地睡觉吗?”刘琨揉揉眼,想想说:“对!应该居安思危!”于是两人穿衣起床来到院中,拔剑对舞起来,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后来,祖逖和刘琨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贡献。而他们早年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成为美谈,家喻户晓。

  【成长心语】

  富兰克林说:“勤奋是好运之母。”正是勤奋与坚持不懈,使*凡的祖逖和刘琨成为威名远扬的将军。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事实上,成功的大门也永远为勤奋者敞开着,幸运女神也总是垂青于坚持不懈的人。不要抱怨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在机会来临之前,先问自己:我足够勤奋吗?有时候,牺牲一点安逸的享受,换之以奋发向上,人生便会多一分积极与动力,成功的曙光便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历史典故9

  【出处】

  《晋书·祖逖传》。

  【释义】

  中流:河流的中央;击:敲打;楫:船桨。渡河时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桨。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之气。

  【历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成长心语】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实现了对自己、对众人的承诺。他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誓言的真谛,它不应该是一种决心,而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当你想要许下誓言的时候,请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吗?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誓言的可信度。

历史典故10

  【出处】

  (汉代)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释义】

  白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认识的时间虽久,却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历史典故】

  邹阳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阳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阳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阳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阳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4)

——历史说课稿 (菁华9篇)

历史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笔墨丹青》。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六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笔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内容上透射出*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了解*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艺术情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 教学难点:通过学*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的艺术比较感兴趣,但对古代艺术的了解仅在于感官,对古代艺术背后所传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了解较少。透过学*古代艺术名作,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画卷,并融入时代内容,使课堂有“声”有“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演示法:利用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古代绘画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情境法: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3、学生活动法: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学*方法:探究性学*、合作性学*、互评法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布置作业。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

  (截取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

  在华丽的场景与优美的意境中,一幅*画卷以流动的方式展示出来。随着主持人对*画风的介绍,教师提出问题:*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何时?有哪些特点?从而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一步:走*和感受*绘画

  通过多媒体分别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远古绘画的质朴,战国汉代的夸张浪漫,魏晋时期的以形写神,盛唐的气象万千,宋元明清的活泼、张扬,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及绘画特点。

  这部分内容我通过以下5个问题贯穿起来

  ①起源时期的绘画具有什么样的形式、风格和内容呢?----------------------起源

  ②联系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时代背景,为何帛画主题及形式呈现出这样的风格?--成熟

  ③从魏晋时期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画各有何特点?----------------------------发展

  ④民间风俗画的兴起和哪些因素有关?------------------------------------丰富

  ⑤从课文的介绍中,能否概括出*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品味*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体现文人风格的三类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体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画家的精神风貌,进一步理解文人画不求形似,追求神似,注重意境和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等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步:学生活动

  根据课后“阅读与思考”中宋代宫廷画院出过的考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画面,并一起交流评论,比较谁的构思最接*传统文人画的标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突出知识主干(大约需要5分钟)。

  新石器时代绘画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时代绘画

  两汉时期绘画

  兴起背景

  魏晋文人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特点

  背景

  唐朝绘画 特点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画

  三、文人意趣 特点

  元代文人画特点

  明清文人画特点

  背景

  宋代民间画兴起

  四、民间风情 代表作

  明清民间画

  4、布置作业(大约需要5分钟)

  解析与探究---欣赏宋代的两幅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它们蕴含的历史信息。

  六、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理念是:围绕一个核心:以时代背景为核心,理解各个时期绘画的时代风貌;突出一个重心:以学法为重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提升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一种情感: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支持。

历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历史是世界*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它的实现,为以后美国的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美国内战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学好本课不仅能够对美国历史进一步深入了解,为以后学*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对美国今天的发展也将有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据对教材具体内容的分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基础知识:美国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南北矛盾的激化;林肯;《宅地法》和《**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概况及其结果、美国内战的评价。

  (2)思想认识:

  ①美国领土扩张不仅采取欺诈,战争和收买等种种卑鄙手段,而且也在驱逐、屠杀印第安人的过程中实现的,它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美国资本主义就是在贪得无厌的领土扩张及对印第安人的惨无人道大屠杀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②美国内战是在奴隶劳动制和自由劳动制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加速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3)能力培养

  ①通过教师引导,采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

  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种经济制度间矛盾的演变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分析

  二、说“学生”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从知识基础来看:

  世界史内容,高二学生几乎没基础知识可言,只是在初中简单地触及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因此,讲课时我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2、从思维能力看:

  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落实基础知识外,本堂课我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传授知识的过程。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讲述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并辅助以图片、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美国领土扩张动态图”作为导入

  2、讲述新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我本着使教材内容线索清晰、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处理。我分三个大问题讲述:

  第一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爆发的背景"。这里我想学生讲清楚四方面内容:①美国领土的扩张②南北矛盾③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比较复杂和陌生。在此我借助于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形、色、声、动等多方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有助于他们对美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理解。对领土扩张的评价,作一定的史料分析。

  "南北矛盾"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活动程序为:创设历史情境—结合扩展材料学生展开辩论—教师补充总结。

  首先,采用描述法创设情境:一个国家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势必会造成他们之间的矛盾,南北方到底存在什么矛盾呢?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参议院。在这里我们看到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参议员和代表北方大资产阶级的参议员,正在唇枪舌剑激烈地争论着四个问题(显示"南北矛盾"示意图)。他们在原料、劳动力、市场、关税和西部领土等方面产生矛盾。现在我把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同学代表北方大资产阶级,另一组同学代表南方大种植园主。让双方进行讨论如何在这几个方面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辩论过程中教师注意补充和揭示辩论成果,并得出总结,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是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林肯是本节重要人物,不仅要讲清他于美国内战的关系,也要利用他的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一定思想教育。

  第二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的过程

  在此环节中,我将把握两个原则:

  1、线索清晰、过程简要——按照内战爆发、转折和结束讲述。

  2、在内战转折方面作一定的停留和分析,具体讲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为何战争初期北方处于困境”和“北方如何有效地扭转了战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我想充分利用P81两段材料的分析得出——战争初期北方幻想妥协,也为最后“美国内战对目前*关系的启示”作一定的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突出《宅地法》和《**黑人奴隶宣言》的“民意顺应”作用。

  第三个大问题是美国内战的评价问题。

  关于对美国内战的评价,就内容本身而言不难,在此想强化对历史事件全面评价观点的掌握。通过谈话法和史料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内战的积极意义在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使经济得以腾飞,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其局限在于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3、课后小结:

  通过讲述法小结本课,理清线索,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说“特色”

  1、以史导论,论从史出

  本堂课将力求通过大量史料的展示来得出或者印证重要的问题和结论:如P80“西进运动”为什么说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P82内战初期北方幻想妥协,战备松懈的原因;P83"美国内战为什么说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了道路?"“P83内战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的表现”等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思维观。

  2、师生探究性学*的尝试

  用辩论的方式分析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所体现的在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本课最后通过设问“美国内战对目前*关系的启发”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学*兴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认识相似的现实,强化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

  总之,《美国内战》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我通过深入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的,力求在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2、理解: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关键: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知识,增强对历史学科学*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回顾第3单元第16课的主要内容)

  师: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感性认识,先展示一组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不见的手”。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思考,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到国家的大危机中,而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将进行怎样调整?其结果会怎么样?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感应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板书: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二)教授新课:过程:

  一、措施(板书)

  此过程我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掌握教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探究一:“看不见的手”还起作用吗?

  (展示一组美国在二战和战后经济发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选的图片)

  说明:“看不见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此问题设计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板书)

  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我设置了两个简单探究性问题:

  探究二:国有化与今天我国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经济计划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使学生掌握国有化经济、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的作用,同时利用本次探究,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比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在处理完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

  探究四: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总统论坛”,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为主。

  首先我给出试题背景:为什么在30年代罗斯福会加强国家干预,在80年代里根会收缩对经济干预,90年代*又有所加强?下面让总统来谈谈其中缘由。选出三位学生分别代表罗斯福、里根、*(课前作业的形式),

  第二步,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在学生演讲后进行补充,总结。

  此处环节的设置,不仅起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中真正做到“学在课堂、用在课堂”

  (二)企业经营(板书)

  这是政策调整的第二个措施,此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实现象解决历史现象

  1、“人民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当今股票市场、股票业务的繁荣景象

  引导学生: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以及在*,股市发展是非常红火的,不同人对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战后,就是“人民资本主义”

  2、“经营者革命”

  我采取的方式是以了解白领阶层地位和职责是什么,来了解战后企业经营中的这次革命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由现实走入历史,再从历史走向现实,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历史更贴*现实。

  (三)福利国家政策发展(板书)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三个措施,我依旧采取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式,

  探究五: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这是教材所说的福利制度吗?(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最后,结合教材共同处理(概念、种类、特点、实质、影响)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为: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会学生要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二、结果(板书)

  最后一个内容为总结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总结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结:

  我采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题,将本节课的知识重新回顾(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本节课做以简单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巩固练*:

  我只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因为上面小结中的材料题,已起到课堂知识巩固的作用。

  课后探究作业:

  社会调查:

  ①内容:现代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状况。

  ②方式:每10-15人为一组,每人调查至少一名经理,了解他们的工作行业、工作时间、收入、工作经历、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③小组讨论后写出综合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是再一次用现实现象理解历史问题。

  五、板书设计【略】

历史说课稿4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图片,讲述:英国是怎样蕴含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又影响了世界呢?导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

  第一环节革命的起因

  “新航路的开辟”

  探究: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有哪些重大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书”。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意识到:封建专制统治,既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双方矛盾的激化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原因。

  第二环节 革命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看书,了解大体经过;

  借助历史插图和史料,对重要大事进行动态展示,强化重点。

  1、阅读“第二目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经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呢?为什么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3、时势造英雄。是谁呢?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

  4、思考讨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中哪个原因是主要的?为什么?

  5、英国内战中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什么?。

  合作探究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长期性和曲折性)这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

  2、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两人对1688年*的不同观点,分析讨论一下谁正确。

  教师简单评价,鼓励学生形成好的思考学**惯。

  3、出示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

  (三)《权利法案》颁布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长期艰巨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专制统治,怎么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呢?用多媒体展示《权利法案》的摘选内容。

  提问:“通过内容可以看出,谁的权利受到约束,谁的权利得到保障? 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证了议会所拥有的哪些权力?”

  2、讲述:这样,英国就建立起君主立*体。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结合自由阅读卡,请一名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

  三、拓展延伸

  谁能说说在今天,英国的国家元首和*首脑是谁?除英国外,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实行君主立宪制,你能举例说明吗?(日本、西班牙、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可见历史并没远去,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要继续关注这些国家的发展。

历史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本课内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里第2课内容,本课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列宁由战时*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符合苏俄的国情,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了“*模式”。本课共有两个子目。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介绍了1921年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介绍了*实施一、二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和“*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和利弊。

  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现代史部分中所学*的新*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模式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回顾上节课战时*政策,导入新经济政策,让情境走进课堂,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给学生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强烈刺激,引发学生兴趣

  2.问题式教学法:将知识引入课堂,提出问题,以疑导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3.运用导学案教学,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疑、讨论、探究,教师参与答疑,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规律,突破难点问题.

  三、说学情

  学*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以列宁和*两位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措施和影响。为了让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我把上一课的战时*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对比,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做法是符合苏俄国情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对于“*模式”的正确评价,学生不怎么了解,我创设情境,逐层导入,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能力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每个问题都由情境导入,学案概括,提出问题,课堂讨论,解决问题五部分组成,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导入新课后进入教学设计部分

  1.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讲述新经济政策时,我通过导学案提出问题(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学生分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的学*热情大大提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学生的兴趣极大的激发出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对于苏联的成立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苏联个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上填出15个国家,让他们认识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为什么要成立苏联,是为了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进一步认识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首先设计了问题一: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让学生回答,引出历史背景,*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措施,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为了强调工业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我设计了苏联的工业化和英国的工业化的表格,分别从时间,开始时的重点部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金等问题进行了对比,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强调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准备了材料*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的话这段材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强迫让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所产生的弊端。再对比我国实施的一五计划,让学生体会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确评价*模式是本课的难点。出示*对两位领导人进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并提出问题“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好处(符合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实际相结合,至今任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教师提出“*模式形成的标志、背景?让学生认识*模式形成的过程,体会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计划经济弊端。通过读“*模式”利弊,,提出问题:“*模式”给我们什么教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反馈总结:

  教师小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曲折性,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由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时期,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让学生体会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学生说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从而达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4、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学*情况。

历史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为主题,以“思想启蒙的火种”和“科学的革命”两目为线索,独自成篇地介绍了世界*代历史上科学技术和思想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思想启蒙的火种”一目中叙述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历史作用;而在“科学的革命”一目中叙述了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三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出生于德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二)、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过了解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去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思维特征和本课教材的叙述,重点、难点分别是科学的革命和思想启蒙的火种。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设计“知识回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知识体系的归纳,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方法。

  2、设问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

  3、情景再现法。如播放视频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学生树立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提问:“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

  学生:法国《人权宣言》

  教师: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

  学生:英国有《权利法案》,美国有《独立宣言》。

  教师过渡: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现在我们就来学*本节的第一目内容——思想启蒙的火种。

  【讲授新课】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1、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14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8世纪,法国旧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

  教师提问:由上所述,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二是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2、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讲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考眼力”的环节,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在讲述伏尔泰及其思想主张时,我向学生展示选自《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两段文字以引出这位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

  随后我通过问题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以达到让学生掌握三位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教学目标。

  3、启蒙运动民(思想)的影响

  在讲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18世纪,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点燃了思想启蒙的火种,他们的思想主张对社会产生了什么作用呢?在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我向同学们展示伏尔泰、卢梭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启蒙思想的作用。

  在学生理解、掌握启蒙思想的作用后,我顺势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题目“请联系*实际,说说**代历史上的思想**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进行难点突破。在这一问题上,我先让学生讨论,随后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

  A.戊戌变法→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 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学*“思想启蒙的火种”这一目之后,为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我特设计了“知识延伸”这一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科学的革命

  1、*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设计了两个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总结*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对科学家牛顿的勤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学*,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观和价值观。

  2、*代科技革命的突出表现

  这一目是教材的重点,通过学生探究,课件展示,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主要成就。为了让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在这一目我选取了两个视频文件。通过播放关于爱因斯坦的视频材料,强化学生对其提出相对论这一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是一个和*主义者,以此教育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的意识。通过播放视频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主要贡献,让学生明白伟人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兴趣、勤奋、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实践探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培养他们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3、*代科技成果的作用

  通过指导学生看教材,帮助学生归纳四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得出结论:科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学*完这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好几位思想家和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通过这个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已见,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基础知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多重目的。

  最后我设计了知识回放和课堂效益检测两个环节,以强化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历史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法、合作学*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

  2.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天下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纪*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指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1.吴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学讲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下: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必修已经学过,学生对比已较为掌握,教材其他的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或者大概听过,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3.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孙中山精神的学*,让学生学*孙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动

  首先,个人觉得吴老师作为新老师在讲《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已经讲的不错了,尤其吴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这堂课的靓点。

  吴老师利用一段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照片导入新课,引出了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对他的评价。首先她对学生的预*进行了检测,之后很自然的讲解了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争的知识,然后给出同学一两分钟思考时间,请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维护共和中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让同学从材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问题。讲解到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这里是老师教学中应该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吴老师利用了很多设问和提问的方法,请同学积极的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导。

  最重要的是吴老师设计两个合作探究问题,学生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一个探究题给出十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让小组交流,然后学生给出讨论结果。分别把他们组内的关键写在白板上,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期间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就会发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学还只是处于被转换的迷茫中,不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在学案上吴老师安排了课后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我觉得不足的是:①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对孙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异议之处,我们现如今的学*不就是辩证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师真的只是在引导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的不是老师只是一节课并没有讲足够让学生知道的知识。其实学生没有老师那么足够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是否应该给出一些评价。

  ③学生课堂内讲的知识涉及到很深的层面,但是真正在现如今的高中教学模式下,真的会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吗?

  学的活动

  吴老师将学生分为了6个小组,每组8-9人。小组讨论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动时采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组活动。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除小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师互动频繁,学生主要活动和内容如下:

  1、聆听孙中山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齐读ppt上的本课课标要求

  3、预*检测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需填空处内容,3名同学皆准备充分,回答正确

  4、 浏览ppt图片,并据此回答孙中山为争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学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与老师互动

  5、回答ppt上的填空题,大多自己在下面报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之后认真听教师分析

  6、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原因”,发言同学归纳了几点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也认真听取并及时补充自己意见。

  7、学生齐声回答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在“民权”部分有些卡,在教师帮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时,只有很少同学有反应

  9、 一起齐读孙中山名言,并且回答问题“从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学站起发言

  总的来说: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较积极,其余在听的同学也保存专注力在课堂;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给予引导和启发,师生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频繁

  小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问题一:孙中山历史评价问题,有人认为他与华盛顿和卢梭具有相似性,学生认同哪一种,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与华盛顿相似,学生分别将他们两者在三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做的事业性质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同时总体概括其一世事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都被誉为国父等等

  观点二:认为与卢梭相似,学生回顾了卢梭的人民*、契约论等主张,孙中山的理念中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提出卢梭的浪漫主义在孙中山的个人性格中有很强的体现,尤其是孙中山对*抱有的幻想。

  问题二:学生根据材料回答孙中山和华盛顿辞职的原因,并对其辞职做出评价,5分钟讨论后,两个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是孙中山的高风亮节,以及对*的幻想

  观点二:补充另一个观点,认为是被迫无奈,从而点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探究二:

  学生就“最欣赏孙中山哪些地方”讨论,并将其写在白班上到讲台上向学生讲述

  小组讨论后都在白板上写下了关键词,其中两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其一:讲述了孙中山好几点大家所不知的特点,如布衣总统,生活简朴、不贪恋权力等。

  其二:以其爱国为总点,分别从其救国,不贪恋权力等方面展开论述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能力都不错。

  总的来说: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很明显发言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得出来课前做了功课,涉及很广。

  但是就小组讨论环节来看,很多小组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并不积极参与,每组只有几个同学在讨论,有些同学都开始两两交谈明显不在讨论相关话题,显然每组回答问题已经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讨论的努力了

  学会了什么

  见*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们小组各有分工,我就将我的的部分谈谈。我的任务是学生学到了什么?除了课堂上的重点知识,孙中山的思想,贡献。评价。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个重点班,班级的气氛相当的活跃,我注意到,同学们除了教科书,事先都准备了厚厚的一叠参考资料。所以说不管课堂学到什么,课后同学们至少学会了如何就某一主题去查阅资料。

  在课堂上,老师先是挖词填空,同学们争相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到了如何去把握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如何归纳课本上的知识。

  其次,经过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讨论,部分同学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时,进行维护观点,改正观点。

  在讨论之后的展示环节,同学们,一部分人学会了倾听,另一部分人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还想提的是,学生本可以学到什么。

  第一,论从史出的思想方法,当一位男同学说他的观点,故事,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追问

  第二,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一位女同学提出孙中山的浪漫主义,老师应该在分析她的这一观点的同时,对她予以表扬,表扬她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相对新颖的思想。

  第三,书写能力,审美情趣,同学们上去写字,有的非常美观,有的很一般,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史说课稿9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分析了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改革开放的*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四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和解决的办法;

  分析、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评选本课最佳小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三) 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难点: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依据:*是发展中的大国,地域广阔,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在*出现,故学*他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故定为重难点。

  二、 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本校是三级达标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较差,但是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学*,已初步掌握历史学*方法,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自学能力增强。

  2、 教法学法:

  依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教师

  充当主持人,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亚洲各地区代表,讨论、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概况、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集体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自由发言,就“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设想。全班学生按个人特长,自愿优化组合,分成四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具特长,资源配合均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三、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理念、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式 播放音乐《亚洲雄风》并展示亚洲相关图片;

  作简短的“研讨会”开幕式发言。 四小组分别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行政区域位置呈半圆型就座。

  感受“研讨会”氛围。 通过播放音乐和图片,创设课堂学*气氛。

  教育实验表明,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主体的最好的环境。本课把学生分成四组按亚洲行政区域呈半圆形就座,营造“研讨会”气氛,利于学生合作、交流。

  学*新课 展示亚洲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新加坡、韩国、印度、西亚等)

  主持并作简明的鼓励性点评

  四小组各派一代表按亚洲经济发展顺序依次上台发言,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 心理实验表明,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限时三分钟,展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欲、表现欲,发挥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自主学*。

  通过课前预*、收集材料,培养良好的自学*惯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小结 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日、中两国经济讨论并评议解决的方案。

  研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组织指导

  各组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

  大会综合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供大会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解决方案。

  就“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自由发言,提出设想。 教育实验表明,“讨论学*法”有利于学生互相学*、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热情、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有利于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方法。本课通过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由发言,使学生在学*中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其关心时势,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培养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历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为鉴”、经学致用的目的。

  学*评价 评选最佳小组 公布评选结果;作鼓励性的简明、个性点评。 各组上交*分表;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 采用过程性的学*评价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课改的一个要求。

  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有如下特色:

  1、 以学生为根本,贯彻“生本教育”: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体现教学创新,在开放式的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学*。

  2、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历史自学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把高中历史研究性学*带入课堂:本课研究性学*体现在预*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学*中的发现问题、讨论中的解决问题等,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

  5、 针对“小组讨论式”学*中容易存在的几个瓶颈问题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语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语化,以及讨论不充分、个别学生作“壁上观”等现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尝试性突破:首先,各小组优化组合,尽量使小组各成员呈优势互补组合;其次,学*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方式,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分表(见下表),对学生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量分,通过这种竞争性的评分机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学生主动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综上所述,本课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等,使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得到了较好体现。


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5)

——高中历史说课稿菁选

高中历史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在本专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专题五世界逐步变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上一专题知识内涵,下启罗斯福在什么背景下实行新政,从而突现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殊地位。本节课在旧教材和新教材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都会在这里出题,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史实学*对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2、本节课课标内容: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背景。

  3、在本节课的施教中,我紧依课标、紧扣新课程改革要领,注重高一学生实际,充分把握人民版专题史教学的特点,想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①知识与技能:主要让学生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刻影响;了解胡佛**反危机措施,分析其“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必然性。

  ②过程与方法:注重创设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提高学生学*兴趣和学*主动性;通过阅读教材和阅读课件中情境材料,归纳原因、特点、影响等史实,培养学生概括观察、表达能力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资产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及造成的无法克服危机的认识;通过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高度“繁荣”和1929年迅猛的经济危机的学*,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从学生中以史鉴今,逐渐梳理出科技、环境、政策等因素对经济运行保障作用,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启示。

  4、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②难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二、 说教法

  1、本课的总体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点分析原因,然后归纳特点,认识危机的严重害;第二部分对比方式让学生感知胡佛自由放任不适应形势,从而推出自由放任政策必然失败;第三部分通过阅读概括危机对美国的严重危害,涉及经济、政治和全面社会危机,营造一种严峻的形势,引出美国人渴望“救星”出现,学生感悟“时势造英雄”。

  2、本节课我从高一学生特点的实际出发,主要围绕提高学*兴趣、有效进行知识储备,培养一定的阅读概括、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解决一些问题。教学中主要采用:①情境教学法---提供背景材料,创造历史氛围,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学*。②阅读法---主要是阅读教材和课件中的图文资料。③探究式教学法---涉及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还有自主探究,锻炼学生做自主钻研能力。④归纳法---积极总结,并在理清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对课本知识进行细化、整合,外加一些影像资料渲染氛围。既可以拓展视野,又可以为高考知识点积累奠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易调动其主动性;但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缺乏系统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是什么”,对于“为什么”、“怎么样”、“实质”,“根源”等历史问题深入分析上欠缺。

  2、学法指导:学生应有初步的预*,基本知道是什么;在老师的学案指导下,应进一步梳理线索,建立体系;再者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探究,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经济危机方面的影片加深印象;最后及时做一些*题,查漏补缺。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1928年,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自信的告诉美国人民“如果我当选,我会让每个家庭的锅里有一只鸡”。然而不久他竟然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美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师:这场危机虽然是突如其来,但它是历史的偶然吗?

  生:不是,历史的必然。

  师:为什么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有何特点,又会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来感受这场大危机吧!

  2、教学步骤

  本部分主要通过初步感知,创设情境和深刻领悟,合作探究,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学生自主评价等六大部分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

  ①初步感知:通过3分钟左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起因及当时的混乱状况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从心理上拉*学生与这场危机的距离。

  ②创设情境,深刻领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文字、图片材料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由被动转变到主动。然后在每个情境材料的后而设置针对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最后在交流中归纳,在点评中求精,在总结中梳理,在练*中运用,从而得出一些学史感悟,明白一些道理。

  情境创设一:美国小女孩艾迪与妈妈的一段对话,主要信息是无煤生火——爸爸失业——工厂煤太多——妈妈捡菜叶生活等,最后一句,艾迪又冷又饿,回想起几年前的幸福生活时,显得无比的……

  情境创设二:老板是百万富翁,就是不愿给爸爸涨工资,妈妈说到了房子、汽车先卖掉应急生活,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而获得的,还提到许多美国人都在股票市场投机赚了不少钱。

  合作探究问题: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学生交流后,回答: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渡,过渡信贷消费,资本家盲目生产等。

  师:这会引发什么矛盾。(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或者市场供需矛盾)

  师: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但为什么资本主义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呢?

  师:分析原因内在联系和资本家为何盲目生产,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

  生: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情境创设三:万恶的股票灾难,黑色的星期四。

  问题设计: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及主要表现是什么?从中能观察出什么特点:

  生:阅读P110第一、二、三自然段。

  生:标志——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股票狂跌

  表现:银行倒闭,金融混乱,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下跌。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师:展示一些危机方面的图片并解说和点评。

  问题设计:为什么这场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联系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世界)

  情境创设四:流浪者更多,领救济粮;工人农民示的威**;“***万岁”;**血腥镇压。

  合作探究二:这场危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阅读课件中的图文资料和P111最后一自然段。

  师:板书影响并点评。

  情境创设五:一天爸爸说**要给我们工作和救济,一家人充满希望和期待,但几个月过后仍无变化,于是,许多人对“胡佛**”产生厌恶。

  问题设计:胡佛**反危机的举措是什么,这些政策有何效果?

  师:板书 二、标水车薪

  生:自由放任,陷入困境。

  师:引导阅读P112页第一自然段认识“繁荣背后”的隐患和自由放任的内涵。

  师:引导学生阅读P113页第一自然段。“胡佛袋”、“胡佛车”、“饥饿总统”。

  师: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在30年代收效甚微,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师:板书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生:阅读P113最后一段概括危害的表现。

  (本环节共解决三大问题的时间分配:危机——25分钟;胡佛政策—6分钟;危害——4分钟)

  本环节达到梳理线条,理解概念,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增强感悟的教学目的。

  ③课堂延伸

  为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促进经济发展,而到30年代却加剧危机发生?从这场危机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面对危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④课堂小结(略)

  ⑤学以致用

  主要是通过六道典型选择题和一道课后作业题,检测对知识点掌握和知识运用情况,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反思思路。

  ⑥信息反馈,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填写老师制好的表格)

  3、板书设计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爆发原因

  2、表现(金融;工业;农业;其他)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

  4、影响

  二、杯水车薪

  1、20世纪20年代“繁荣”的原因,背后隐患

  2、胡佛政策①自由放任②局部干预

  3、结果:失败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六点表现)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掌握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拉美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等历史知识。

  2、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与崩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

  三、教学要点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的斗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有前几课我们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而且也使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人民深受鼓舞,纷纷掀起民族**与民族独立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亚非拉不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而且使资本主义列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宣告瓦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新课讲授】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曾经发生国哪些的反英斗争?

  生: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师:众所周知,英属印度殖民地不单单包括现在的印度,还至少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那为什么英属印度殖民地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陷入分裂?

  生:印巴分治、***方案的提出。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上任。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称《***方案》)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共和国成立。印度与巴基斯坦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1971年12月3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2月7日双方停火,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现在的孟加拉共和国。

  2、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印度的科学技术人才十分丰富,每百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3329人,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连续10年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特别是1994~1997年间,更是*均达到了7%。据统计,到20xx年,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450亿美元。

  3、亚洲其他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师:新加坡、韩国抓住机遇,大力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师:就在亚洲国家纷纷独立,并走上发展道路的同时,非洲地区也出现了民族**运动的高潮。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师: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至50年代前期,一些北非国家先后取得独立。其中重要的包括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斗争、阿尔及利亚的独立等。

  1952年爆发了“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埃及独立,纳赛尔当选为总统。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

  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国际通航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从埃及撤军。次年3月以军也从埃及撤出。

  师: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陆诞生了30多个独立国家。其中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第三阶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国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第四阶段,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1994年,在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曼德拉成为南非历第一个黑人总统,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的消除,这揭开了南非历史新的一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的斗争

  1、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的斗争

  师: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及运河区**进行了长期斗争。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至1999年年底,巴拿马已完全收回运河区的**。

  【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点

  生:四五十年代,独立运动兴起;五六十年代,独立运动高涨;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深入;9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

  【布置作业】

  思考:印度与中国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请问印度与中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板书】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印巴分治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掀起民族独立浪潮

  2、非洲民族独立的四个阶段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的斗争

  1、古巴革命

  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的斗争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惯。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4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

  一、知识目标: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教法与学法】

  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乡曲阜的照片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的内容表格(教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学生能基本回答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课件展示图片)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指导学生看书阅读教材第5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为什么孔子学说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学生看书,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老子的思想及影响(课件播放视频资料)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2、老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什么?(课件展示:表格填空)

  3、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结合影片和课本的内容,回答问题从哲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把握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小结课件显示本节课的知识架构学*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学生积极发言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比较。

  【巩固练*】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D)(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A、(1)(2)(3)(4)B、(2)(3)(4)C、(1)(3)(4)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B)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B)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

  【本课特色】

  营造情景激发兴趣优化导学注重探究。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来自xx,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 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 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课堂讨论、合作学*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 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效率。

  第一步 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

  (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 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 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 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 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 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和学*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 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 、希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二、希腊城邦制度——社会环境

  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重要保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学会做人!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6

  一、学生情况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不重视历史课的学*,或者把历史课看成是故事课,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有限,缺乏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者侵略的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也开始了中国的*代化,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本节就是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特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所以在中国*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材目标的分析

  基于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理解中国无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不以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意志为转移的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教育。

  ②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因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也不可能在*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③通过对无产阶级产生及特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是*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国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起的条件;(2)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4、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法分析: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考虑如下:

  (1)这是时代发展对个人认知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传

  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主动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符合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3)符合学生认知*惯。本课内容理论性强,理性分析多,需要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启发式教学总原则的指导下,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如下具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2)提问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将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3)讲解法:针对重、难点,通过一定的补充讲解,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和认识。

  (4)讨论法:通过讨论,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共同学*,互相促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图示法。运用简单的图示揭示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方法和手段]:播放视频

  利用视频材料——《茶馆》中秦二爷的片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积极性。

  2突出和突破重、难点

  [突出和突破重、难点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方法和手段]:

  (1)。创设问题

  为了达到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在*代中国的产生是不以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社会发展的教育。我采用提问法,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1:]你认为开办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2:]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否存在或具备这些条件?

  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归纳板书。

  2).组织讨论

  为让学生明白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具体

  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努力,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组织讨论。

  [讨论:]有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吗?

  [突出和突破重、难点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和手段]:

  (1)、媒体展示图表、地图、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完成图表。

  (2)、根据图表、地图、图片设问

  展示图表、地图、图片,根据图片设计相关问题,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从图表、地图中归纳隐藏在其中的信息,主要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识图能力,以及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和迁移能力。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讲解。

  [问题1]:根据图表和地图,书本P40页材料,以及产生条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特点?

  在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

  妥协性和软弱性产生的原因,有表及里,寻找根源。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

  境出发客观、辨证、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2]:结合材料,思考民族工业破产、倒闭的原因?

  [问题3]: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压迫和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如何面对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问题4]:民族工业在资金、技术有什么特点?

  [问题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产生的根源?

  (3)用简单的图示,揭示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即民族资产阶级与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展示图表,

  (2)培养学生识图、读图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无产阶级的特点。

  第二,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补充完整。如果学生还是无法自己完成,可以设计问题,大家交流,在与教师的交谈和启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

  [问题1]:中国无产阶级分布在几种企业中?其中哪一种企业出现的最早?从产生的时间看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同?无产阶级分布在这些企业中说明了什么?

  [问题2]:分布地点有何特点?从来源看有什么特点?

  [问题3]:和民族资产阶级受的压迫一样吗?

  3完成课堂练*,检测课堂效果

  4归纳总结,重在把本节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延伸课堂内容。

  5板书设计【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7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希腊文明的摇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三个子目构成。这三部分内容是紧密联系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古代希腊文明得到充分发展,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世界政治文明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历史的学*趣味较强。初中时期已经学*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简单历史史实,但是对于专业的政治术语,如“民主制”“贵族制”等概念,感觉深奥难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出发,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将形象思维上升至概念与结论的理想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自理环境,增强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历史的时空观念。

  2.通过搜集古希腊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养成初步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增强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古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留下来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雅典的三次民主改革。

  【难点】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讲解概念,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变成理论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内容中去。为此我生活实例导入法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会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班级是通过怎样的方式选举班委成员啊?国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选举领导人呢?在学生回答出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我会继续设问:这种民主选举的方式最早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雅典为什么会产生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又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我会先出示古代希腊地图和欧洲地图,请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希腊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希腊的地形有是怎样的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得出结论:雅典位于地中海沿岸,海岸线曲折,便于从事海上航行,海路交通发达。境内多山,适合商业活动。

  接着,我会呈现中国地貌图,引导学生比较希腊和中国地貌图的差别,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

  随后,我会展示城邦和公民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古希腊城邦的特征和城邦公民的权利: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的公民可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对民**利的渴望。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我会强调:城邦制度是希腊民主的摇篮。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能够增强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雅典的三次重要改革

  接下来是对雅典三次重要改革的学*,也是我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会多媒体展示梭伦与贵族们争论的图片,让学生们大胆设想如果你是梭伦,你会和贵族们在争论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可以认识到梭伦改革的背景是由于当时贵族和*民之间的矛盾激化。

  接着,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以历史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学生通过归纳可以认识到: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最后,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介绍,探讨其利弊。然后,我还会向学生讲解人民**和轮番而治等概念。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情景扮演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自身作为学*主体的意识,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表格法的使用,一方面能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简单而实用。通过教师讲解专业的政治术语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雅典的繁荣景象、雅典人的一天、苏格拉底之死等史料,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上述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问题: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都可以参与的吗?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评价。

  学生讨论回答后,我会引导学生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在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在于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而且容易造成民主的滥觞。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学思维。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加强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更好的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我会进行总结,升华情感,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相互统一。

  2.作业:请大家课下查阅有关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资料,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谈谈你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感想。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9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启蒙运动》。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启蒙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7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性时代的到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扩展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启蒙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思想**运动,它使欧洲漫漫的长夜呈现出了黎明和理性的光辉,使欧洲*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摆脱了封建神学和教会的束缚和影响,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因此,本课在世界*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同学。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说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分析史料,理解启蒙运动的内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启蒙思想的学*,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对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了解,树立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

  四、说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顺利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理性时代”的到来

  这一子目的内容,我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来突破。首先用幻灯片出示“启蒙和启蒙运动”的概念,接着出示问题:他们用什么来启迪人们的斗争意识?什么是理性?启蒙思想家们理性的思考想要构建怎样的社会?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深刻理解其概念。对启蒙运动背景的探究,我会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由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在学生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之后,提问:根据刚才的学*,分析启蒙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会在此基础上对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本子目的内容较多,但线索比较明确,因此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我会运用幻灯片放映呈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言论和著作,请同学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三人的代表作和主张,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对于康德的思想,我会结合史料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4.启蒙运动的影响

  对于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这两个难点知识,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首先我会出示史料,要求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在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并深刻理解启蒙运动对于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加深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说一说你对其思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②看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评 关于"西进运动"的影响书上是通过小字和"血泪之路"的图出现的,但这个问题不能省略,我通过设计巧妙的过渡问题:"大批移民带着家产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旅游吗?"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去谈西进运动的影响,学生的答案是多种的,只要说得有理老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图片、屏幕显示,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升华学生痛恨侵略的情感,为后面"升华"中的"对比"作铺垫。

  ④析、练 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是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本目、讨论分析南北存在着哪些矛盾问题─→学生发言,找出矛盾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屏幕显示分析过程,再展示有趣的漫画,让学生通过分析漫画内容,加深对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内战过程及意义比较简单,通过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了解内战过程,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

  3、升华(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①学 教材中对林肯的评价有正楷字部分、小字部分,课后有练*,再引导学生分析完内战的意文后,提出过渡问题(略),让学生通过对林肯的评价,认识到林肯一生的贡献及可贵的品质,不仅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我们也应该学*他的优良品质。屏幕显示林肯像及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使学生在伟人的评价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②结 屏幕显示押韵的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已学知识,也学会一种学*方法(如时间足够,可让学生分析小结所包含的内容)。

  ③比、评 屏幕显示美国"西进运动"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图片,播放优美的反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录相片断及xxx关于西部大开发讲话的内容要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畅谈中体验教材与生活、课外与课内、自己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学生演泽知识、以使鉴

  今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并上升为学好历史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等结果如何学生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最后鼓励学生要关注与参与生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在学生畅谈、课堂气氛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有一种学有余味,恋恋不舍的感觉。

  三、教学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能创新。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的快乐,成功的享受。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一)地位及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现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总结,又是“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背景。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并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根据新课标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的威胁。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交战双方、性质、结果及以及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3、通过评价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观察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构建本课知识树,探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战争的性质、后果和深远的影响。

  2、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

  3、通过图片欣赏,观看影片,焦点关注,时事报道等活动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

  2、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反对战争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大战的性质及大战结束的原因。

  二、说学情

  年龄特点:思维敏捷、积极性强、好奇心重,关心国内国际局势。

  具备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和简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待事物基本上能辨别是非,但不够全面 ;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通过6W法、阅读分析法、情境体验法、归纳构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法

  通过学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本课内容。

  (一)图片导入、情境激趣 (二)自主学*、夯实基础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一)图片导入 、情境激趣

  通过现代战争的图片展示,导出发生于1914-1918年燃遍全球战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自主学*、夯实基础

  用6W法(原因why 、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经过what、性质结果影响how)自学“一战”的基本概况。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设置了“时事报道”环节:

  小组合作后,学生派代表以记者身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进行报道,增强故事性,让学生明白萨拉热窝事件是大战的导火线,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的威胁。

  此外,还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 :

  1、探究问题一:“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得出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衡。

  让学生对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探究问题二: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和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

  3. 探究问题三:“一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从各个国家的角度归纳概括得出答案,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并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 探究问题四:“一战”的性质和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一战”爆发的原因,参战国的性质和目的以及战争后果等方面出发,分析得出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战争的深远影响是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战争是一场罪恶的战争,同时它也改变了国际格局。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通过观看《凡尔登战役》 视频,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让学生树立和*的意识,远离战争珍爱和*。

  我通过以上途径来突破本课重难点。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让学生自己用知识树归纳本课知识点,建构本课的知识框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主动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规律性认识,掌握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一二三四”总结本课。

  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适应现代课程观要求,发挥历史的现实性功能,拉*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距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

  五、教学反思

  1、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2、讨论的重点还可更多地放在结合实际方面。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斩首”行动等,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恐怖行为?个人所进行的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性质一样吗?对现在美国的行为如何评价?

  高中历史说课稿 篇14

  1,厘清有关微课定义的几个问题

  1,微课是不是就等于录像课

  我的观点:不是,微课和录像课的最大区别是是否有学生,微课可以理解为没有学生、甚至不出现老师影像的微型录像课

  2,微课是不是等于微课程

  专家的观点:微课程属于课程序列,要求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微课是微型课,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包含于微课程体系之中。

  3,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区别与联系

  我的观点:翻转课堂的精髓是教学过程的前置(课堂学*由在家视频学*取代),课堂教学成为巩固答疑环节;微课是翻转课堂的`组成要素,不一定是课前学,也可以课中学、课后学;不一定是在家学,也可以在学校学

  4,微课是教学片断还是片断的教学

  我的观点:片断的教学,更侧重于知识点的分解,而非教学流程的分解

  5,微课的时长控制

  我的观点:不要过多的强调时长,只要是就一个问题而非一整节课的讲授,都应该视为微课(30分钟以下)

  2,微课如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

  我的观点:只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至少目前如此)

  1,微课在必修课堂上的应用

  (1)借助网络*台的授课:微课可以作为课前或课中自主学*的单元,可以实现自主化、重复化、分层化和互动化

  (2)借助非网络*台的授课:类似教学视频的作用,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稳定性、教学过程的可控性

  2,微课在选修课堂上的应用

  (1)选修IB模块教学:连播形式、分段录制,通过班级QQ群、移动存储设备由学生在家自主学*(案例:***与蒋介石)

  (2)各类选修课:知识拓展、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兴趣特长,在新高考背景下(既要必修课程全科开课,又要选修课程开足开齐)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不受开课时间、地点的限制

  3,微课在学校个性化辅导中的应用

  (1)作业点评(案例:二战的线索)

  (2)*题讲解

  3,微课录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须注重实用高效,少追求过度的技术包装

  录微课不是拍微电影,不需要华美的画面、跌宕的剧情和深情的旁白,只需要实实在在的把教学目标达成

  总的原则:录制一段微课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限制在微课时长的3倍左右

  2,须注意“虚拟互动”运用,做到“不是在上课却胜似在上课”

  要求录制现场虽无学生,却时刻把学生“放在心头”,“挂在嘴边”

  ——可以是多一些自问自答式的碎碎念、假肯定。例:这个问题同学们怎么看?(停顿几秒)说得太对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揭晓答案)

  ——可以是黄婆卖瓜式的自我营销。例:重要问题说三遍,下面是我独门研制的解题宝典

  —可以是虚实结合的课堂批评例如:小明,你不要走神,认真听课!

  3,须有足够吸引学生长时间关注的地方

  话题选择的趣味性、逻辑分析的严密性、历史学科的深刻性与广博性、语言或者画面的幽默等


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6)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

  历史说课稿 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为主题,以“思想启蒙的火种”和“科学的革命”两目为线索,独自成篇地介绍了世界*代历史上科学技术和思想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思想启蒙的火种”一目中叙述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历史作用;而在“科学的革命”一目中叙述了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三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出生于德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二)、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过了解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去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思维特征和本课教材的叙述,重点、难点分别是科学的革命和思想启蒙的火种。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设计“知识回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知识体系的归纳,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方法。

  2、设问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

  3、情景再现法。如播放视频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学生树立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提问:“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

  学生:法国《人权宣言》

  教师: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

  学生:英国有《权利法案》,美国有《独立宣言》。

  教师过渡: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现在我们就来学*本节的第一目内容――思想启蒙的火种。

  【讲授新课】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1、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14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8世纪,法国旧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一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

  教师提问:由上所述,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二是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2、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讲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考眼力”的环节,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在讲述伏尔泰及其思想主张时,我向学生展示选自《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两段文字以引出这位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

  随后我通过问题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以达到让学生掌握三位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教学目标。

  3、启蒙运动民(思想)的影响

  在讲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18世纪,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点燃了思想启蒙的火种,他们的思想主张对社会产生了什么作用呢?在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我向同学们展示伏尔泰、卢梭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启蒙思想的作用。

  在学生理解、掌握启蒙思想的作用后,我顺势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题目“请联系中国实际,说说中国*代历史上的思想**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进行难点突破。在这一问题上,我先让学生讨论,随后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

  A.戊戌变法→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 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学*“思想启蒙的火种”这一目之后,为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我特设计了“知识延伸”这一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科学的革命

  1、*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设计了两个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总结*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对科学家牛顿的勤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学*,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观和价值观。

  2、*代科技革命的突出表现

  这一目是教材的重点,通过学生探究,课件展示,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主要成就。为了让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在这一目我选取了两个视频文件。通过播放关于爱因斯坦的视频材料,强化学生对其提出相对论这一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是一个和*主义者,以此教育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的意识。通过播放视频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主要贡献,让学生明白伟人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兴趣、勤奋、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实践探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培养他们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3、*代科技成果的作用

  通过指导学生看教材,帮助学生归纳四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得出结论:科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学*完这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好几位思想家和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通过这个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已见,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基础知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多重目的。

  最后我设计了知识回放和课堂效益检测两个环节,以强化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历史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笔墨丹青》。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六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笔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艺术情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 教学难点:通过学*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比较感兴趣,但对古代艺术的了解仅在于感官,对古代艺术背后所传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了解较少。透过学*古代艺术名作,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画卷,并融入时代内容,使课堂有“声”有“色”。在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演示法:利用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情境法: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3、学生活动法: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学*方法:探究性学*、合作性学*、互评法学*等。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布置作业。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

  (截取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

  在华丽的场景与优美的意境中,一幅中国画卷以流动的方式展示出来。随着主持人对中国画风的介绍,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何时?有哪些特点?从而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大约需要30分钟)

  第一步:走*和感受中国绘画

  通过多媒体分别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远古绘画的质朴,战国汉代的夸张浪漫,魏晋时期的以形写神,盛唐的气象万千,宋元明清的活泼、张扬,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及绘画特点。

  这部分内容我通过以下5个问题贯穿起来

  ①起源时期的绘画具有什么样的形式、风格和内容呢?----------------------起源

  ②联系战国时期和汉代的时代背景,为何帛画主题及形式呈现出这样的风格?--成熟

  ③从魏晋时期到宋元明清的文人画各有何特点?----------------------------发展

  ④民间风俗画的兴起和哪些因素有关?------------------------------------丰富

  ⑤从课文的介绍中,能否概括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品味中国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体现文人风格的三类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体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画家的精神风貌,进一步理解文人画不求形似,追求神似,注重意境和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等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步:学生活动

  根据课后“阅读与思考”中宋代宫廷画院出过的考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的画面,并一起交流评论,比较谁的构思最接*传统文人画的标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突出知识主干(大约需要5分钟)。

  新石器时代绘画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战国时代绘画

  两汉时期绘画

  兴起背景

  魏晋文人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特点

  背景

  唐朝绘画 特点

  代表

  背景

  宋代文人山水画

  三、文人意趣 特点

  元代文人画特点

  明清文人画特点

  背景

  宋代民间画兴起

  四、民间风情 代表作

  明清民间画

  4、布置作业(大约需要5分钟)

  解析与探究---欣赏宋代的两幅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它们蕴含的历史信息。

  六、教学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理念是:围绕一个核心:以时代背景为核心,理解各个时期绘画的时代风貌;突出一个重心:以学法为重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提升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一种情感: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支持。

  历史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比较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

  (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指导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课堂设问二:启蒙先驱们用什么来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时的反封建斗争有何发展?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导入下一环节:上面我们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谁能由此推断出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比较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

  (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指导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课堂设问二:启蒙先驱们用什么来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时的反封建斗争有何发展?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导入下一环节:上面我们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谁能由此推断出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说课稿 5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分析了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四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和解决的办法;

  分析、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评选本课最佳小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三) 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难点: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依据: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地域广阔,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中国出现,故学*他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故定为重难点。

  二、 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本校是三级达标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较差,但是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学*,已初步掌握历史学*方法,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自学能力增强。

  2、 教法学法:

  依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教师

  充当主持人,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亚洲各地区代表,讨论、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概况、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集体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自由发言,就“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设想。全班学生按个人特长,自愿优化组合,分成四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具特长,资源配合均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三、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理念、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式 播放音乐《亚洲雄风》并展示亚洲相关图片;

  作简短的“研讨会”开幕式发言。 四小组分别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行政区域位置呈半圆型就座。

  感受“研讨会”氛围。 通过播放音乐和图片,创设课堂学*气氛。

  教育实验表明,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主体的最好的环境。本课把学生分成四组按亚洲行政区域呈半圆形就座,营造“研讨会”气氛,利于学生合作、交流。

  学*新课 展示亚洲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新加坡、韩国、印度、西亚等)

  主持并作简明的鼓励性点评

  四小组各派一代表按亚洲经济发展顺序依次上台发言,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 心理实验表明,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限时三分钟,展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欲、表现欲,发挥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自主学*。

  通过课前预*、收集材料,培养良好的自学*惯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小结 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日、中两国经济讨论并评议解决的方案。

  研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组织指导

  各组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

  大会综合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供大会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解决方案。

  就“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自由发言,提出设想。 教育实验表明,“讨论学*法”有利于学生互相学*、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热情、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有利于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方法。本课通过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由发言,使学生在学*中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其关心时势,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培养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历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为鉴”、经学致用的目的。

  学*评价 评选最佳小组 公布评选结果;作鼓励性的简明、个性点评。 各组上交*分表;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 采用过程性的学*评价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课改的一个要求。

  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有如下特色:

  1、 以学生为根本,贯彻“生本教育”: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体现教学创新,在开放式的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学*。

  2、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历史自学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把高中历史研究性学*带入课堂:本课研究性学*体现在预*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学*中的发现问题、讨论中的解决问题等,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

  5、 针对“小组讨论式”学*中容易存在的几个瓶颈问题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语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语化,以及讨论不充分、个别学生作“壁上观”等现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尝试性突破:首先,各小组优化组合,尽量使小组各成员呈优势互补组合;其次,学*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方式,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分表(见下表),对学生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量分,通过这种竞争性的评分机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学生主动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综上所述,本课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等,使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得到了较好体现。

  历史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2、理解: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历史, 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 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关键: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 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 总结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 总结、概括知识,增强对历史学科学*的能力。

  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回顾第3单元第16课的主要内容)

  师: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感性认识,先展示一组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不见的手”。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思考,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到国家的大危机中,而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将进行怎样调整?其结果会怎么样?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感应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板书: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二)教授新课:过程:

  一、措施(板书)

  此过程我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掌握教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探究一:“看不见的手”还起作用吗?

  (展示一组美国在二战和战后经济发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选的图片)

  说明:“看不见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此问题设计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板书)

  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我设置了两个简单探究性问题:

  探究二:国有化与今天我国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经济计划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使学生掌握国有化经济、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的作用,同时利用本次探究,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比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在处理完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

  探究四: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总统论坛”,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为主。

  首先我给出试题背景:为什么在30年代罗斯福会加强国家干预,在80年代里根会收缩对经济干预,90年代克林顿又有所加强?下面让总统来谈谈其中缘由。选出三位学生分别代表罗斯福、里根、克林顿(课前作业的形式),

  第二步,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在学生演讲后进行补充, 总结。

  此处环节的设置,不仅起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中真正做到“学在课堂、用在课堂”

  (二)企业经营(板书)

  这是政策调整的第二个措施,此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实现象解决历史现象

  1、“人民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当今股票市场、股票业务的繁荣景象

  引导学生: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以及在 中国,股市发展是非常红火的,不同人对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战后,就是“人民资本主义”

  2、“经营者革命”

  我采取的方式是以了解白领阶层地位和职责是什么, 来了解战后企业经营中的这次革命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由现实走入历史,再从历史走向现实,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历史更贴*现实。

  (三)福利国家政策发展(板书)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三个措施,我依旧采取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式,

  探究五: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这是教材所说的福利制度吗?(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最后,结合教材共同处理(概念、种类、特点、实质、影响)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为: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会学生要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二、结果(板书)

  最后一个内容为 总结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 总结教材,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

   小结:

  我采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题,将本节课的知识重新回顾(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本节课做以简单 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巩固练*:

  我只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因为上面 小结中的材料题,已起到课堂知识巩固的作用。

  课后探究作业:

  社会调查:

  ①内容:现代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状况。

  ②方式:每10-15人为一组,每人调查至少一名经理,了解他们的工作行业、工作时间、收入、工作经历、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③小组讨论后写出综合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是再一次用现实现象理解历史问题。

  五、板书设计 【略 】

  历史说课稿 7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

  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方法融入愉快的学*。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

  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

  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

  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

  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

  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相渗透。

  【学生活动3:】

  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

  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

  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

  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

  ——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

  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

  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展示自己的*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历史说课稿 8

  说课内容:《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第3课开元盛世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 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和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三、说教法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导读法、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学生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用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五、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二课《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你对上一节内容中哪一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样可通过复*上一节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与老师产生共鸣,一起进入学*本课内容的氛围中。

  (导入)用杜甫诗《忆昔》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开元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社会繁盛到何等景象?导入新课

  一、开元之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设问: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并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说明唐玄宗励精图治。

  2、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处理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处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本谈谈唐朝经济盛世景象的表现?学生讨论时教师依然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惯。

  3、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4、在手工业方面,通过展示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的兴趣。

  5、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长安城*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 “开元盛世”。

  三、指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唐玄宗

  通过前面的学*,对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认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内容,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对比对唐玄宗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后先请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他同学补充,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

  应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个历史人物――唐玄宗

  二个历史概念――“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三个方面成就――农业“三新”:新工具、新品种、新技术

  手工业“二行”:丝织、陶瓷

  商业“一市”:长安

  四个世界之最――①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华都城长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样就将本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题练*:(媒体展示)*题的设计在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顾了一般学生,有兼顾到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板字设计:

  开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响――开元之治

  开 修建水利工程

  元 农业 方面 农耕技术提高、蔬菜品种增加

  盛 农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辕犁、筒车

  世 盛世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

  陶瓷业

  商 业:

  评价唐玄宗

  板书设计为知识树框架,这样使学生有参差,有结构的掌握本课知识框架,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

  历史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比较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指导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课堂设问二:启蒙先驱们用什么来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时的反封建斗争有何发展?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导入下一环节:上面我们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谁能由此推断出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说课稿 10

  一、 概说:

  英中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英中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英中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 教学目标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情意目标:

  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 教学过程说明: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英中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英中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英中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英中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英中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独立讲解

  在讲英中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英中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英中战争

  英中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英中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四、 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 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