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1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展示课件)

  1、复*导入:通过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并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出七国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统一了六国,引入新课。

  2、“秦王扫*”,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完成统一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对*发展的作用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由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以及长*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等。

  完成统一的过程,这个子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语“纸上谈兵”,可以由学生进行讲述或扮演,可以提高兴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围,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秦朝的统一,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3、陈胜吴广起义。

  首先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图片“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名胜古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其次起义过程,简单介绍一下“大泽乡起义”以及起义军的路线和最后的失败。涉及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最后总结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意义,应着重强调其首创精神。

  4、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在教材中属小字内容,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双方以及结果即可。在讲述巨鹿之战和楚汉战争时,简介“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来源。

  5、练*巩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统一*?秦的统一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书设计:

  一、“秦王扫*”

  a) 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b) 秦统一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

  (2)简单的经过(公元前209年)

  (3)项羽刘邦领导:A、巨鹿之战 B、秦朝的灭亡

  三、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质:争夺帝位

  (2)结果: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最后,我再说明一下我的课件的设计思想。(结合课件简单说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初中历史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转到汉朝的学*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们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古代史的学*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们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们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们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们,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们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经验和学*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们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们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之前向学生们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们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们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复*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们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们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们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这一点我会向学生们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们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们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们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们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们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们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们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们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们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们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们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们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们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们课后自主学*,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的能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3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您是否已经久违了初中时代?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方法融入愉快的学*。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展示自己的*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初中历史说课稿4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您是否已经久违了初中时代?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方法融入愉快的学*。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展示自己的*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初中历史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及合作学*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商鞅变法,激励学生**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方式,拓展学生学*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说课稿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转到汉朝的学*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们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古代史的学*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们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们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们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们,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们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经验和学*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们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们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之前向学生们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们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们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们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复*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们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们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们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这一点我会向学生们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对学生们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们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们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们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们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们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们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们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学生们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们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们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们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们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们课后自主学*,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的能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7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展示课件)

  1、复*导入:通过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并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出七国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统一了六国,引入新课。

  2、“秦王扫*”,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完成统一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对*发展的作用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由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以及长*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等。

  完成统一的过程,这个子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语“纸上谈兵”,可以由学生进行讲述或扮演,可以提高兴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围,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秦朝的统一,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3、陈胜吴广起义。

  首先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图片“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名胜古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其次起义过程,简单介绍一下“大泽乡起义”以及起义军的路线和最后的失败。涉及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最后总结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意义,应着重强调其首创精神。

  4、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在教材中属小字内容,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双方以及结果即可。在讲述巨鹿之战和楚汉战争时,简介“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来源。

  5、练*巩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统一*?秦的统一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书设计:

  一、“秦王扫*”

  a) 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b) 秦统一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

  (2)简单的经过(公元前209年)

  (3)项羽刘邦领导:A、巨鹿之战 B、秦朝的灭亡

  三、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质:争夺帝位

  (2)结果: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最后,我再说明一下我的课件的设计思想。(结合课件简单说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初中历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两极格局,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和*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认识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导入

  通过复*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

  二、自主学*,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并且出示学*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含义与实质。并让学生探究冷战的原因。

  步骤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在讲这一目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让学生了解美苏对抗的相关史实。学生自己总结出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的表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过程的了解。

  “冷战”的形成过程阅读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明确,而且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遏制与反遏制、对抗与反对抗的线索也比较清晰,属于学生了解识记的层次。所以把“冷战”的形成过程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展开自主学*,从而理清“冷战”形成的基本步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步骤三:局部“热战”

  “冷战”时期的“热战”是以美国参与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最为典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两幅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借此来反映出“热战”的实质(是“冷战”的延续)和影响,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骤四:拓展升华,设疑培优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有何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通过合作学*和探究学*,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四、前后贯通,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和*相处,理性、宽容和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最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遏制和对抗没有出路,和*、合作才能共赢!

  五、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见学案】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历史说课稿9

  一、说重难点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本课的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难点。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变”,内容比较坚深、抽象,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的讲解。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3、“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目的是本课的难点。学*远古祖先观察、记录日、月等天文现象的内容,将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用事先剪裁好的圆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现象,学生直观了解天文现象。

  在学*历法时,拿出农历本,让全班学生观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阴阳合历。让学生写出24个节气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用事先写好的24个节气的全称由学生朗读一遍。

  在学*医学时,在学生理解了我国古代医生诊断病情是用“望、闻、问、切”的含义后,由师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对四种诊断进行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四种病情诊断的含义。

  4、“屈原和钟古之乐”。一、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生*;二、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说学法

  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表格归纳学*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应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本课后,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造方法,探索*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

  3、“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些成就。

  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对编钟作简要介绍。

  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学*,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历史说课稿10

  一、说学情

  1、九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的自信心。

  2、部分学生对自主学*还不大*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理清知识脉络,由浅入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的*惯。

  二、说教材

  1、主体线索和分期: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史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使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

  难点: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亮兵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全面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归纳所学知识的规律,弄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并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获得提升;正视自己,树立信心,确立目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调动学生学*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四、说教法

  1、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共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确立。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史实加以佐证,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教师明确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直入教学主题。

  2、教师讲授新课,理清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脉络,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3、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自读教材,完成《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简表》,巩固基础知识。

  4、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学生回顾工业革命的知识点,并自己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和改革的知识点。

  5、活动与探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探究问题,每组派代表回答。

  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课堂总结。

  7、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初中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1)

——初中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1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您是否已经久违了初中时代?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方法融入愉快的学*。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展示自己的*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初中历史说课稿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初中历史说课稿3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您是否已经久违了初中时代?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方法融入愉快的学*。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展示自己的*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初中历史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的大一统》。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的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 了解*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教材分析】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古代史的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了解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一统有关的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出现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内容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就侧重讲“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 教学方法分析】

  (一)教法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创设情景,引导探究,采用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二)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

  通过情境创设,以剧本研讨会的形式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并结合史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利用投影仪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

  〔说明〕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自主性的课堂学*环境。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合作学*、探究学*,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创建课堂生态*衡,优化课堂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3.将“教教材”的观念转化为“用教材教”。将教材作为一个学生学*的辅助性工具去对待,打破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原始理念,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对教材进行联想和补充,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2分钟)

  情景创设: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大家都很喜欢吧,今天这节课他要来跟同学们开个电影研讨会。(展示张艺谋导演图片并配文:听说我们同学对西汉的历史非常熟悉,所以特邀我们同学参加《击胡》剧组担任历史顾问,希望能为我们剧本创作提供宝贵建议。今天这个研讨会的重要议程就是研究汉朝是怎样击败强大的匈奴并成为大一统的大帝国。)请同学们2分钟快速浏览历史材料(课本P83—87; 图册P29)。过后,我们将对剧本进行研讨。

  〔说明〕本课的导入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这样导入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本课的学*气氛,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形成一种期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对本课的学*。

  2、新课(35分钟)

  剧本研讨开始,《击胡》第一幕:初战匈奴,请同学们谈一谈:

  汉朝初战匈奴的结果怎么样?(生答:失利了。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大军围困,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

  初战失利的原因探究?(生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为什么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呢?(生答:刚刚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长期的战争使农业荒废经济衰退。)

  战事失利后对匈奴的政策?效果如何?(生答:和亲政策,北部边疆暂时安宁。)

  《击胡》第二幕:励精图治,假如你是汉初的大臣,会向汉帝推荐哪些治国之良策?(课文中,或你认为可行的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图片和教材文字介绍,指出汉初的休养生息制度及文帝景帝的措施)

  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出现了太*盛世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出示剧情: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大汉帝国宝座,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 。一天,汉武帝从河间王刘德处返回,他的心情如何?会担心什么问题会威胁到他的统治?(生答:心情不好,担心诸侯王的势力会威胁到他的统治。)

  大臣主父偃会如何向汉武帝出谋划策? (生答:颁布“推恩令”)

  图示王国问题由来及推恩令示意。

  〔说明〕学生直接从教材字面中理解“推恩令”比较抽象,不易懂,教师用图示法适当解释,让学生更加清楚明了。

  除推恩令削分封外,政治上还有什么措施来加强皇帝的权威?(生答: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

  出示剧情:

  汉武帝:最*比较烦,学派太多,思想太杂乱,唧唧歪歪的,吵得我心神不宁啊!

  董仲舒:把那些家伙都赶走就清净了。

  诸子百家思想参考:民为贵君为轻、孝敬父母、忠君爱国、君权神授、淡薄名利、*等博爱、反对战争。

  董仲舒会向武帝推荐哪几项思想?

  后人对这一措施颇有争议,课本84页中的两个观点你会赞同哪个?

  〔说明〕这一剧情安排意在让学生认识董仲舒为什么要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及这一思想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历史的长远影响。

  《击胡》第三幕:再战匈奴,汉立七十年后,大汉帝国完成了*、思想上大一统,而七十年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对匈奴反戈一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一场对匈奴暴风骤雨、雷霆万钧的打击即将揭开序幕。刘彻收到重要线报:西域大月氏与匈奴有仇,想招聘西域之旅大汉使节前往大月氏游说共同夹击匈奴。

  请问西域在哪里?是谁作为使节前往西域?最终的结果如何?你是后世的史官,该如何记载张骞通西域的功劳?

  〔说明〕这些问题安排意在让学生认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以及最终起到的作用。能对张骞的历史功绩进行概括总结,并体会出优秀人物的人格品质。

  汉武帝再战匈奴的战况如何?(生答: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汉武帝以后,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怎样?起到什么作用?(生答:和亲、互市,中原先进技术传到游牧地区,草原的牛马大量输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交通运输和农耕的发展。)

  汉匈恩仇录的后事如何?昭君出塞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生答:后来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昭君出塞反映了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3、总结(3分钟)

  研讨总结:汉朝是怎样击败强大的匈奴并成为大一统的大帝国

  〔说明〕新课内容学完,学生还应从整体上认识并归纳出汉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提示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方面归纳分析。

  大汉帝国的治国策略可以对当今国家、社会方面能起到哪些借鉴?(比如,为什么我国当前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当时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对我们个人学*生活方面有指导榜样的作用?(比如,汉武帝、王昭君、张骞等人物)

  〔说明〕学*历史的现实意义就是借鉴经验教训以及从历史优秀人物中吸取优秀的品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是对本节课所学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认识,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5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突出地讲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断、推理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重点、难点:

  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之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或“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因为本课内容难度较大,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所有教学内容均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关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这一目的可以分为“铁农具”和“牛耕”两个部分来讨论。

  1、“铁农具”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多媒体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然后组织讨论)。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铁器分布非常广泛,说明铁农具不仅开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广。

  2、“牛耕的使用推广”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3、“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这一小目下可设置问题: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组织学生拓深、拓宽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补充)

  二、关于“商鞅变法”可设置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信变法?(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

  2、你知道“商鞅舌战”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吗?请讲给同学们听听。(对商鞅变法主要的经过补充一些故事,这样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中哪条措施最重要 ?为什么?

  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教师随机演示)

  内 容 作 用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废除了旧制度 增强了国力

  奖励耕战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建立县制 增强了秦军战斗力

  总结:

  1、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2、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拓展延伸

  1、设置材料问答题:

  (多媒体)有一次,前**在北京观看话剧《商鞅》。当该剧最后演到商鞅因变法被旧贵族们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时,*潸然泪下,感慨地说道:“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①设问:旧贵族为何这样仇视商鞅?商鞅遇害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没有?为什么?*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题:

  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初中历史说课稿6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您是否已经久违了初中时代?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方法融入愉快的学*。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学生使用白板】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展示自己的*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初中历史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依据:

  A、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关要求

  B、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学*,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较快发展的史实。

  (3)知道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我历史上罕见的,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使我国人口布局日趋合理,也开始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从而促进了*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4)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位建设者,西部开发应注意什么?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你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历史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除战乱因素外,还因为北方长期以来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人们向往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因此进行知识迁移时,要让学生具备“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的环境意识。

  3、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4、本课难点:阐明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

  5、关键点: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教材处理

  1、学情、知识点的心理因素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而且学**惯处于转型时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及简单的评价。就本课而言,理解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西晋灭亡的后果和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因此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顺序,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并连续设问,这样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之后,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到现实中来,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开发西部、建设家乡?”这样学*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我大胆地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既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本课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问题,以图说文,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3、自学讨论,师生合作教学法

  提倡合作性学*,自主性学*,研究性学*,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5、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历史的现实性

  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实现知识迁移,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顺应教改趋势。如淝水之战前后蕴含三个成语故事,引导学生讲出来,就是语文知识的渗透,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就要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

初中历史说课稿8

  我就这节课的内容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学意图"等方面简单地作些说明: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忆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②看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

  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评

  关于"西进运动"的影响书上是通过小字和"血泪之路"的图出现的,但这个问题不能省略,我通过设计巧妙的过渡问题:"大批移民带着家产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旅游吗?quot;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去谈西进运动的影响,学生的答案是多种的,只要说得有理老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图片、屏幕显示,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升华学生痛恨侵略的情感,为后面"升华"中的"对比"作铺垫。

  ④析、练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是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本目、讨论分析南北存在着哪些矛盾问题─→学生发言,找出矛盾问题─→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

  屏幕显示分析过程,再展示有趣的漫画,让学生通过分析漫画内容,加深对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内战过程及意义比较简单,通过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了解内战过程,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

  3、升华(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①学

  教材中对林肯的评价有正楷字部分、小字部分,课后有练*,再引导学生分析完内战的意文后,提出过渡问题(略),让学生通过对林肯的评价,认识到林肯一生的贡献及可贵的品质,不仅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我们也应该学*他的优良品质。屏幕显示林肯像及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使学生在伟人的评价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②结屏幕显示押韵的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已学知识,也学会一种学*方法(如时间足够,可让学生分析小结所包含的内容)。

  ③比、评

  屏幕显示美国"西进运动"及*"西部大开发"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畅谈中体验教材与生活、课外与课内、自己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学生演泽知识、以使鉴

  今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并上升为学好历史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等结果如何学生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最后鼓励学生要关注与参与生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在学生畅谈、课堂气氛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有一种学有余味,恋恋不舍的感觉。

  三、教学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能创新。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的快乐,成功的享受。

初中历史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由传统社会逐渐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本课内容又与新*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和《宜宾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政治史的基本知识较准确的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四、说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注重其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的*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约2分钟)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监制、灯光师、化妆师、剧务、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

  2、讲授新课:(约15分钟)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俗等四个方面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请其将新旧事物进行对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接着,每组派两名学生,其中一人介绍*代之前的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则介绍*代以来该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其他人可以及时进行补充或者纠正,教师则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加以演示。这样,学生的身心都融入课堂,学*的积极性高涨。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我们已将我国*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

  *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结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电力为动力,而*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刚传入*时,*人“无不充满好奇”了。

  第二组:通讯工具

  ——*代之前:喇叭、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号旗、信鸽、灯塔等。

  *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在此,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新式通讯方式有何优点,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其社会进步观。

  第三组:文化生活

  ——*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

  *代有:照相、电影、*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处,我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请学生评价*代报刊起到的作用,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拉*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介绍*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

  第四组:社会*俗

  ——由于该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将社会*俗进行对比的时间界限划为“辛亥革命”前后,与前三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俗的变化之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如张国立、王刚、陆毅等)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片。我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三寸金莲”的来历。明星、故事这两大元素将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效果,我设计了“火眼金睛”环节,请学生为剧本纠错,剧本如下:“1921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突然有人进来说,从南京来电报了,*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做留恋,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总统还不下跪?”

  最后我鼓励大家:“相信我们一定能拍出高质量的电影”。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其实践能力。

  3、合作探究:(约10分钟)

  (1)*代*的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变化的特点。“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马车、灯塔、信号旗、舞台剧等一些*代之前的事物到*代乃至现在依然存在?这说明了*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中山装的来历又说明了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们讨论回答之后,我总结其特点为:中西并存、土洋结合。

  (2)*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讲解法突破此教学难点,火车、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线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等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列强对*的不断侵略而出现的;而社会*俗的变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

  变化的原因为: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②辛亥革命的冲击。

  (3)如何评价*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代之前和*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这些变化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这是其进步性。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对*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为:

  ①变化有限,且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

  ②这些变化却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再次指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板书设计为结构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书成为学生学*的一种有效工具。

  5、课堂练*(8分钟)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初中历史新课程,一起有效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历史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 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贵族、*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本课的学*,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以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法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增强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的教学活动,学*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本课的重点是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它是本课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它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对以后的历史知识的学*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②本课的难点有三个: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的基础上设计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为什么它们是本课难点呢?这是因为分封制及礼仪教化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枯燥、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而设计西周社会网络图涉及到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较困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这三者都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置法、图表法等五种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15岁的年龄,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兴趣点也较容易转移,对感性直观的知识较易接受;对理性的知识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课概念性的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性学*能力,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又能使整堂始终保持轻松活跃的学*气氛,在教学上做到松紧有度、顺畅自然。

  2、本课采用的教具有:地图册、插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图册是采用北师大版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的《西周分封形势》图。

  插图是课文中插图:《大盂铜鼎》、《商朝墓葬中的无头骨架》、商朝文字;图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图》(2幅)、《西周社会网络图》(2幅)。

  练*题、史料引文及插图、图表、地图均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

  采用这些教具辅助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方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及有关插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图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过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以及如何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历史剧表演,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合理的历史想像力,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通过做课堂练*,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拟用3分钟):

  首先,采用谈话法复*上一课知识,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况。

  然后提问:“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吗?”由此导入新课。写出小目标题。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本目拟用4分钟)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让学生了解夏商是通过本部族对周边部族建立臣属关系,号令天下。

  然后问:“西周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号令天下呢?”学生答:“分封制”,教师又问:“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学生开始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样上课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能力。

  接着,又提问:“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而过渡到下一目的教学。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本目拟用13分钟)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本堂课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够知道和说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

  对于内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对诸侯授民授土”这一点,学生容易说出,而学生要说出“受封者的义务”这一点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上“分封制规定了”这几个字,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就此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然后观赏学生历史短剧表演,从中感悟历史。

  学生剧表演:采用“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先找六位同学进行演出培训。这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周王的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要向这六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效忠。台词包括为什么要对受封者进行分封,分封给他们的东西(土、民、礼器等)以及周王对他们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卫周王,还要朝觐、纳贡、服役等);受封者的台词包括对周王的感激以及对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时,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现出来;装束上可简单一些,只需别上一块号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师将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展示出来:“周王对哪些人进行分封?”,“分封制的内容有哪些?”让学生边看演出边思考,演出后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答:可以团结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看地图册中的《西周分封形势图》(用多媒体播出),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周初的主要封国,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封国主要集中在哪条河流附*,最北、最南、最东的封国各是哪个?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诸侯以及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内进行统治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分封制有较全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然后展示教师设计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进一步揭示其内在关系,以便说明周王通过分封制还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如图(用多媒体播出)。


初中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2)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菁华10篇)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担当八年级三个班和七年级五个班的历史课。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关心国家大事,核心的*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时上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制作课件。复*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概念

  2、上课:上课前积极备课。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课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找出不足。

  3、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布置适量的课后小结,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三、德育工作:

  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学*好的要爱,学*一般的要爱,学*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四、个人学*: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了解掌握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2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xx秋~xx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

  4、对自己的教学水*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 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3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内容较多,复*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4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历史*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主题,每一个学*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三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三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革分种复*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巩固。

  4、教会学生学*方法。以往教学,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积极参加隆回县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

  6、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7、成立历史学*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8、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5

  本学期,学生将会把视线投向更为广袤的世界,去探索整个人类发展的轨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能更好的接受高中学*打好基础。根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特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有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学生通过学*,了解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注重导课的学*。引导学生做好学*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创设问题情境、氛围,做好学*新课的认知准备,明确学*内容、任务、方式,使学生产生学*期待。强化学*动机,增强学*责任感。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的讲述,注重点面结合、人事贯通、归类点拨等。历史概念的讲述注重提供感性材料,揭示各方面本质特征,综合概括等。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6

  我们明白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教学仅有贴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趣味的事物。仅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本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本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到达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仅要学*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之后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动机的构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供给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坚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供给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经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本事,综合概括本事,表达本事,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教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仅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一样?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貌?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资料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供给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供给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礼貌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供给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很多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善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礼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终目标,仅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方法也就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所以,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能够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提高?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确定、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确定,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资料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惯。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7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5、6)三个班级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期已经结束。回顾本期的教学工作,兼有得失。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当说圆满完成了学校制订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主修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非史学,这所以去教历史学科,是应学校的要求与安排,我艰难的答应了。因为我对历史的掌握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所以我给自我制订了一系列以“加强自我学*带动学生成长”为主旨的方式方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理解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供给信息参考。我所教的1班和6班,特征各不相同。1班学生人数66人,男女生比例基本持*;6班学生人数70人,男生人数占了绝大多数。结合《*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理解本事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在1班会下较大的劲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在6班,课堂气氛不太需要我的调动,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简便。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我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理解,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故,我十分重视备教材。开学时,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相关参考资料,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进取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教学视频,没有参考书,我就自我在网上下载电子书,然后到县城打印装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资料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教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当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活力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神话传说丰富课堂资料、哪个时候应当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是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本事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教师,我的指导教师是谭道书*。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景,让自我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景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景,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景,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向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我两个班的孩子都取得了梦想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又异常是这次期末考试,我6班32名(*半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致认可。我自我也不断钻研业务,进取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提升自我。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进取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我深深的明白,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经验还是很缺乏,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积累,以一颗年轻上进的心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把教学工作当做我一生的事业!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8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历史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活动课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历史课等,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在讲述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历史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终身学*,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 、采用讨论作出答案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9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内容较多,复*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0

  本学期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生的学*基础相对较弱,新的学*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中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小故事,让学生朗读学*,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历史,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初中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3)

——初中历史教案 (菁华10篇)

初中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小组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的召开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时重点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一届全国*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时难点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在败退台湾后留给**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一穷二白。旧*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新*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同样发展*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

  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五”计划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

  1953年,我国*开始组织编制“一五”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到1957年结束。

  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水*,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

  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具体表现是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大会,请同学结合课文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大会。大会由*主持,*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

  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文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生:《共同纲领》,是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师:当时,蒋家王朝虽然被,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利,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内容。

  师:宪法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大会和地方各级*大会。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这部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你怎样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女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却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发愤学*,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练一练: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书读课本,找出答案。)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初中历史教案2

  教学要求:

  学生学*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

  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课文

  1、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思考、练*”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初中历史教案3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初中历史教案4

  【学*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重点】

  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难点】

  分封制。

  【学*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课堂反思: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小组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的召开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时重点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一届全国*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时难点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在败退台湾后留给**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一穷二白。旧*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新*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同样发展*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

  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五”计划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

  1953年,我国*开始组织编制“一五”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到1957年结束。

  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水*,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

  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具体表现是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大会,请同学结合课文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大会。大会由*主持,*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

  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文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生:《共同纲领》,是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师:当时,蒋家王朝虽然被,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利,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内容。

  师:宪法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大会和地方各级*大会。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这部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你怎样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女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却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发愤学*,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练一练: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书读课本,找出答案。)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初中历史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探究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面对蒙古草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学生回答: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示意图,并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统一全国的条件渐渐成熟,那么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补充讲解:在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西夏与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所灭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强大的蒙古,为何南宋迟迟未能攻下,请结合史料及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能力培养:

  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②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的又一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革命终究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

  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代史的开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厅(王宫)广场被处决。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共和国名存实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复辟王朝。他们就向封建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了*,*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

  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通过了《权利法案》。提问:(1)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权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大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政治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意义)

初中历史教案8

  【学*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难点】

  分封制。

  【学*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初中历史教案9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xx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xx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 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 时间 策略 顺序 意义 长*之战

  皇帝 阳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 李斯

  文字 货币 度量衡 车轨 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 小篆 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 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历史教案10

  教学要求:

  学生学*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

  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课文

  1、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思考、练*”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初中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4)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菁华10篇)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06秋~09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

  4、对自己的教学水*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 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2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历史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活动课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历史课等,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在讲述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历史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终身学*,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 、采用讨论作出答案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3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回头看这一个学期,除了感叹时光匆匆更多的应该放在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思,这次测试分析当是本学期结束的标志,但它无疑是下学期高效工作的开端。

  总体来说,本次考试有得有失。得在及格率的提升和优秀人数的增加,失在两极分化严重低分学生偏多。

  六班,也就是所谓的A班,及格率超过八成,优秀人数10人,优秀率14.7%。虽然这些数字对于冠以A班之名的班级而言算不得绝佳,可是比较之前的历次考试,甚至是过去一学年的成绩,无疑地这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可以算是差强人意的一点缘由。

  相对于A班,B班,也就是我的5班,成绩就尤显得惨淡了,这也是我所谓的不足和失误所在。5班的及格人数不足三成,优秀率为0,并且低分的同学扎堆地出现。话说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和自己教的另一个班比比瞬间感到被狠狠击中软肋,说痛彻心扉不免夸张,但有些惴惴不安和隐痛还是不虚的。

  成绩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所以透过成绩找到不足,尽而挖出产生不足的根源才是关键。想想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时工夫未下足。也只有把常规课堂的效率提高了,做到节节清、周周清、月月清,才会在期末稳扎稳打、淡然自若地交上一份令人、令己都满意的答卷。*时不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不留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想要在期末来临的时候借助于手忙脚乱的“修修补补”来裨补之前的策略失误几乎是妄谈。只有*时工夫下到,该背的记住了,该理解的掌握透彻了,该提防的点都注意到了,那么就不必忌惮期末测试可能不理想,只会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地在测试中证明自己的收获,也自会笑到最后。

  二、学*任务落实不到位。学*任务的落实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除了课堂管理恐怕也就是这个问题让作为教坛新手的我极感伤神了。这里面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落实的方式不合宜,没有行之有效保证落实的常规模式;二是落实力度不足。学生对于学*任务的重视程度不足或是抱着“不完成又能怎么样”的心态来和你抗衡,这都是落实不力惩戒措施缺失的'积弊。

  三、学生基础偏弱。毋庸讳言,教学绝非老师单方的“战斗”,虽说不能把教学质量的欠佳尽数推脱到学生基础薄弱上去,但也不可忽略学生基础薄弱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牵制作用。尤其是实行分班教学之后,B班更是成了基础知识漏洞的重灾区,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言绝对是无法绕过的甚至是第一道关卡。当然,学生基础毕竟是可改观的既定因素,相对于教学策略上的失误而言它更加明晰但也更不易扭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不假,只是教好他不是在一朝一夕,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借助以上分析,问题是明朗的,今后要做的就是要使相应的改善措施跟进。初步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明确一节课的目标和重点,有的放矢,高效利用有限的45分钟,一课一总结、一课一验收。

  二、不在任务的庞杂,重点立足于任务的落实。“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学*任务的验收也需要这样干脆利落落到实处。

  三、假如这帮孩子还是我教,我希望这样告诫自己:补基础!补基础!补基础!这个对他们,尤其是B班而言真的很重要。

  本学年就这样了,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只希望这份遗憾能够真正有补于自己下一学年业务水*的提升。如此,也不枉这一番竭力的思量。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4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回头看这一个学期,除了感叹时光匆匆更多的应该放在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思,这次测试分析当是本学期结束的标志,但它无疑是下学期高效工作的开端。

  总体来说,本次考试有得有失。得在及格率的提升和优秀人数的增加,失在两极分化严重低分学生偏多。

  六班,也就是所谓的A班,及格率超过八成,优秀人数10人,优秀率14.7%。虽然这些数字对于冠以A班之名的班级而言算不得绝佳,可是比较之前的历次考试,甚至是过去一学年的成绩,无疑地这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可以算是差强人意的一点缘由。

  相对于A班,B班,也就是我的5班,成绩就尤显得惨淡了,这也是我所谓的不足和失误所在。5班的及格人数不足三成,优秀率为0,并且低分的同学扎堆地出现。话说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和自己教的另一个班比比瞬间感到被狠狠击中软肋,说痛彻心扉不免夸张,但有些惴惴不安和隐痛还是不虚的。

  成绩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所以透过成绩找到不足,尽而挖出产生不足的根源才是关键。想想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时工夫未下足。也只有把常规课堂的效率提高了,做到节节清、周周清、月月清,才会在期末稳扎稳打、淡然自若地交上一份令人、令己都满意的答卷。*时不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不留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想要在期末来临的时候借助于手忙脚乱的“修修补补”来裨补之前的策略失误几乎是妄谈。只有*时工夫下到,该背的记住了,该理解的掌握透彻了,该提防的点都注意到了,那么就不必忌惮期末测试可能不理想,只会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地在测试中证明自己的收获,也自会笑到最后。

  二、学*任务落实不到位。学*任务的落实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除了课堂管理恐怕也就是这个问题让作为教坛新手的我极感伤神了。这里面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落实的方式不合宜,没有行之有效保证落实的常规模式;二是落实力度不足。学生对于学*任务的重视程度不足或是抱着“不完成又能怎么样”的心态来和你抗衡,这都是落实不力惩戒措施缺失的积弊。

  三、学生基础偏弱。毋庸讳言,教学绝非老师单方的“战斗”,虽说不能把教学质量的欠佳尽数推脱到学生基础薄弱上去,但也不可忽略学生基础薄弱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牵制作用。尤其是实行分班教学之后,B班更是成了基础知识漏洞的`重灾区,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言绝对是无法绕过的甚至是第一道关卡。当然,学生基础毕竟是可改观的既定因素,相对于教学策略上的失误而言它更加明晰但也更不易扭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不假,只是教好他不是在一朝一夕,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借助以上分析,问题是明朗的,今后要做的就是要使相应的改善措施跟进。初步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明确一节课的目标和重点,有的放矢,高效利用有限的45分钟,一课一总结、一课一验收。

  二、不在任务的庞杂,重点立足于任务的落实。“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学*任务的验收也需要这样干脆利落落到实处。

  三、假如这帮孩子还是我教,我希望这样告诫自己:补基础!补基础!补基础!这个对他们,尤其是B班而言真的很重要。

  本学年就这样了,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只希望这份遗憾能够真正有补于自己下一学年业务水*的提升。如此,也不枉这一番竭力的思量。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5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内容较多,复*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6

  本学期我担负八年级80--85班的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况总结。

  1、认真备课、虚心请教

  今年的教案,是认认真真、一页一页写的,已四个厘米厚了。备课时,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单单是写教案,更重要的是怎样写“好教案”。在这一进程中认真浏览每课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中考书、高中知识),再加上典型*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干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来往返回好几遍。每次上课前再温*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进程中张伟*、张慧霞老师帮助甚多,非常感谢!

  2、关注学生、爱心包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布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老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历史老师班多,课少,每周只有2课时,又不担负班主任,客观上师生空间间隔远,较难使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容纳。所以,尽力去记住学生的姓名,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的提问时喊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感情,汇报一下,80—85每个班实际能记一半吧。脾气好很多,生气几*没有,就是再调皮捣蛋,心中总闪出他可爱的一面。

  3、积极引导,培养爱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课堂上应用多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学*爱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的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这些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观众感爱好的同时也弥补了历史知识。个人在教学中,除课本、课件外,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回到历史,进行角色扮演,尽可能在“填鸭式”的教学进程中,做到“寓教于乐”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xx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xx。

  4、及时归纳、严格落实

  历史内容丰富多彩,纷纷复杂,我讲的多、玩笑多,轻易使学生失去头绪,不知重点。所以课堂写板书,就重要了,大多将历史知识网格化,以大框架的情势展现出来一目了然。在历史的温*课中,就把这些相干的历史知识串连起来,以时间、空间、人物等为线索,就似乎线串珠子一样。每节课学*结束后,下节课都要(20xx年度乡镇组织工作总结)听写检查,落实课上,前30分钟参考黑板上的板书(也就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记忆的)背诵,10分钟听写,五分钟交换批,改错,背一遍,听写一遍,自己批改一遍,加起来就三遍,至于落实表,表面上是全班,大多数来的是前三十的学生,老师问一个,学生就得全部背的特别熟了吧,对待尖子生还能问一些难点题目,多点交换的机会。

  固然,我个人题目很多。所以,今后改进的方向:

  首先,继续研究高效课堂模式,胆子再大点,角色一定要变,变演员为导演,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多听同行的课。及时将教学困惑与同行交换,进步本身业务素质,特别是规范使用历史语言、教学生学*历史方法、做题技能等方面。

  三,继续加强学生知识的落实效力和力度。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7

  本学期,我在三个八级班教授历史课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一直以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勤奋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他可以精心制定计划,注重中学教学理论的学*,精心备课教学,认真参加课组和备课组的`活动,上好课,经常听老师讲课,学*教学经验,相互学*,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在每节课上,我们都以一种心境站在教学圈里,以一种亲切、简单、严肃的形象对待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注重道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现实的良好道德和高尚人格。

  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历史教师,我了解自己对教材不熟悉,所以我在课前认真备课,收集了很多方面的相关数据。为了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不仅注重教材的研究,掌握基础、重点和难点,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片、动画、录音等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意愿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们可以制定复*计划,精心准备复*课,培养优秀学生,提高中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同时,研究发现,大量学生的理解潜能较差,学*意识较低。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学水*,加大对个别贫困学生的指导力度。我们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我也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我是八年级两个班的历史班。我认真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征求老教师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工作。立足当前,展望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有更大的改进,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扬长避短,总结检查教训,继往开来,从而把课堂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一、认真备课,不仅为学生备课,也为教材和教学方法备课。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课程类型,制定教学方法,详细记录教学过程的程序和时间安排,认真编写教学计划。每节课都要“备课”。每节课都要在课前充分准备,制作各种有趣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后及时总结课文,写后记,认真收集每本教材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集合。

  二、以开放的心态咨询其他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提出问题。在每一章的学*中,我们认真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我们应该多听老师讲课,以便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我们经常邀请其他老师来上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我们的工作。

  三、提高课堂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有组织、准确、有组织、准确、感性、生动,做到线索清晰、层次清晰、简洁全面、言简意赅。在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意向,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轻松、简单、快乐地学*,注重精练的讲课,课堂上尽量少说话,学生用嘴,尽可能多地使用手和大脑。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在每一个层次的学*需求和学*潜能,使各级学生能够得到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8

  本人任初三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的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和教学研究

  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本学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最后,积极学*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我对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1、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初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初三第一轮教学计划。

  第一轮复*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

  3、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的动力和学*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的*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资料。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的练*。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三、对复*的反思

  1、复*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

  2、复*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中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中考的高度进行复*。所以初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

  四、今后的初三复*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复*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情况表。注意:掌握知识打钩,没有掌握打叉,强化后打勾和叉。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1、要注意初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初一就要树立学*的思想意识,要对初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常中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2、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中考中的试题,中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初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3、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4、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5、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中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中考试题。

  6、要制定详细的复*计划,细到第几周复*到哪一课。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2、针对初三不同情况,认真研究研究学情,如何上好课,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提高。

  3、认真的进行中考研究,把握中考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

  4、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学情摸底排查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三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9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年级4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教学,乃教与学,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师与生的交流,这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专业。我认为艺术创造过程更多的是个人的才与情的显现和表达,是人与物或与自己的交流,而教与学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交流,蕴涵太多的变数。所以教学更需要专业的驾驭能力,这里的专业可是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的专业,二是交流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需要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学识,有了这个体系方有可能让自己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最好能通某个领域的历史,像政治史、经济史、文学史、民族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等。有了这个体系,你的知识智慧将源源不断。交流的专业,就是要知道和娴熟运用与活人进行沟通或引导活人成长的规律和技能,如果不懂得这个的话,教与学都不能真正实现,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满腹经纶者因为不懂与别人交流的规律和技能导致误人子弟的事,那可是遗憾的事、可悲的事。这是我本学期来对教与学的又一次思考和心得,是我进一步前行的理论支持。

  在教学技能成长方面,我常常与同一个教研组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和请教,走进这些老师的课堂,认真听每一堂课,欣赏这些老师的教学亮点。积极并且认真参与各种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和学科竞赛,在活动中思考自己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以别人为镜为师。在这个过程里我不断感到教学工作给我的推动力,只有自己不停地探求才能保证教学的新鲜活力。

  在我的课堂上,我坚持我的课堂我引导。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任务和班级特点,首先我引导学生养成学*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历史的能力。第三,保证课堂有序、宽松、和谐。第四,注意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反应。第五,多与学生谈论历史与现实,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不是闲谈无用的知识。课堂是师生交流和教学的主要时段,一定要做到有效。

  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单元检测方面,我力求做到这几点:一、课后作业能巩固课堂所学,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和思维适当延伸,例如:课后作业:如果你是唐朝的商人,请介绍你一天的经商故事。要求把唐朝的商业元素都用在故事里。二、单元检测能测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水*。三、设计题目时注意语句通顺,意图表述明白,没有理解歧意,不重复同一个知识点。只要用心和努力,真正能感受到设计题目带来的乐趣。

  一学期以来的工作心得零零碎碎,但无论多么的细微,都是自己努力工作的一枚枚印记,这些印记有的赏心悦目,给我鼓励;有的黯然无光,令我反思。

  希望自己下学期里能工作得更好,工作得愉快!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0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06秋~09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

  4、对自己的教学水*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 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初中历史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5)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每一个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的提高。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水*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现在的历史教学开放性比较强,学生喜欢一些新鲜的观点,一些好的历史故事,但我们总是将重点放在所谓的“考点”上,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缺少了思想性,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不起来,有些有一定见解的学生受到压制,课堂的民主氛围不够活跃,让我们的课堂变成“读、记、背、做”的重复模式,学生的兴趣自然就降低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一定的观点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发言,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现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学生都有自己的关于这些人物的见解,教师不妨开个讨论会,让学生见仁见智,展开激烈的辩论。当然有些老师认为这样是在浪费时间,就是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并且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样会让学生认识上产生模糊,会影响学生考试时的“标准答案”。我觉得学历史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没有必要强求统一,只有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做到“以史为鉴”就可以了,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有什么用呢?

  历史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给学生的生活学*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我们学*历史的根本目的。但现在我们都将经给念歪了,认为只要熟记答案,考出好成绩就是学好历史了,我觉得对学生人生理想、未来发展没有多大益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不是让学生为了“分”而学,是为了“**”而学,为了健全人格而学。

  历史知识博大精深,需要获得的思想很多很多,如从历史人物上学做人,通过历史事件学会国家兴衰的道理,通过比较、概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等等。学生有了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之后,就能独立地分析问题,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的。

  初中阶段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有些想法还很幼稚,但也有闪光的地方,我们教师要及时鼓励、引导,要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去发现。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针对一个小问题展开研究,搜集资料,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总之,要学好历史这门课不是很容易的,学生不重视,课时量又少,展开探究的空间也不能过分扩大,以免给学生造成负担。课上要兼顾知识传授和思维拓展,两者不可偏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兴趣。例如,在学*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学生,贴*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回顾从20xx开始,吉林市中学历史教学开始使用部编历史教材,作为工作了*20年的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第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此,我总结了一些*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去教学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研究教材内容,对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确定了“开通大运河”子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教学,以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制作示意图。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学*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播放了***的外交演讲的视频。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的启示就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班级中已经成为一种*惯。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提问,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

  三、重视情感教育,形成大的历史观

  学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学*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比较上,经常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联系中国,联系世界,联系古代,联系今天。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四、制定学生学业多元化评价方案,教学中持之以恒执行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确定历史学科的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

  班级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小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答对的每人次加一分。以“正”字标记,下课前总结本堂课中的两个小组的各自分数。课代表记录在墙上的表格中。

  (二)学生改正作业情况。

  每天交上来的作业在教师批阅后,学生自行改正。教师记录学生改正的情况。以打对号的方式,依照学生的姓名进行记录。每天每人次加一分,当天统计分数加到两个小组中“改正作业”项目中。

  (三)学生检测成绩情况。

  学生的每次历史学科的检测成绩,按照100分加5分,95分以上加4分,90分以上加3分,85分以上加2分,60分以上加1分。分数不累计。这样的规则进行统计加分。

  (四)学生品德和课堂纪律。

  学生做好人好事和遵守课堂纪律每人次加2分。加到小组分数表格中。

  (五)学生完成当天任务量情况。

  每天历史课上总结归纳的表格和完成作业的都要进行加分统计。

  (六)评价的总结方式

  每周进行周统计、每月进行月总结、每学期进行学期末的汇总,展示给学生知道,评出优胜组,教师给优胜组奖励以示鼓励。

  经过一个学*的具体操作,一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以上四大方面是在新教材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正像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和丰富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在*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讲课,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到商朝历史时我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那么谁害死了韩非?是他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了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的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也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较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这样就能记得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培养学生抓重点的好*惯。第三,比较分析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可以从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薄见,关于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和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我要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适应力的学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