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的*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的*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都失去*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都失去*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陕西省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中《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三讲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复*)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明确其使用范围;

  2、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2、在交流讨论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 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原理: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NaOHCuSO4Cu(OH)2Na2SO4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








反应前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反应后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一、基础性作业

  1.在反应A+B→C+D中,若15gA与10gB完全反应没有剩余,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A.15g B.10g C.25g D.5g

  2.12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 )。

  A.等于12g B.大于12g C.小于12g D.等于0

  3.4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若4克氢气在10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克水。

  4.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你认为他说的对吗?如何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2)合作学*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原理: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NaOHCuSO4Cu(OH)2Na2SO4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








反应前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反应后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一、基础性作业

  1.在反应A+B→C+D中,若15gA与10gB完全反应没有剩余,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A.15g B.10g C.25g D.5g

  2.12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 )。

  A.等于12g B.大于12g C.小于12g D.等于0

  3.4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若4克氢气在10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克水。

  4.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你认为他说的对吗?如何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9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能力较强,学*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惯的养成,正确的学*态度以及学*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1)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让学生写出*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 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

  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化和学生学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

  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

  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

  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原理: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NaOHCuSO4Cu(OH)2Na2SO4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








反应前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反应后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一、基础性作业

  1.在反应A+B→C+D中,若15gA与10gB完全反应没有剩余,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A.15g B.10g C.25g D.5g

  2.12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 )。

  A.等于12g B.大于12g C.小于12g D.等于0

  3.4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若4克氢气在10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克水。

  4.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你认为他说的对吗?如何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2)合作学*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5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

  *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 CuO→Cu 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陕西省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中《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三讲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复*)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明确其使用范围;

  2、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2、在交流讨论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化和学生学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

  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

  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

  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9

  一.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发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和增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学生刚开始学*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以问题引入课题: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

  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这样,我以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学*内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更是为下一实验探究环节提前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老师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并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的*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实质的复*和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观察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讲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接下来以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吗?引入后面的两个验证实验,在做实验之前,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天*的*衡状态,结果发现这两个实验天*都失去*衡,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天*都失去*衡的原因,应如何改进装置?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反应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的两个问题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

  2.为什么铁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范围,守恒的原因以及应用。

  (四)反馈练*,巩固课题

  当学生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后,就可以利用定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

  教学用具:

  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

  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

  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学*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 *的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 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

  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

  实物投影:天*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M(P)+M(O2)=M(P2O5)

  学生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

  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

  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

  蓝色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蓝色沉淀 无色透明溶液

  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M(CuSO4)+M(NaOH)=M(Cu(OH)2)+(Na2SO4)

  二、讲授新课:

  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ΣM(反应物)=ΣM(生成物)

  过度:仅仅以两个实验是否可以说明这个定律呢?

  思考: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1:2g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什么不等于2g?

  问题2:10g氯酸钾加热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什么小于10g?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1和问题2。

  投影:二、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投影:思考并讨论:只守恒定律为什么可以成立?

  提示: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化学变化前后各种微粒的种类及数目的变化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综合讨论结果。

  讲述:以P+O2 点燃 P2O5为例。

  反应前后:改变——分子种类

  不变——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个数

  投影: 改变 分子种类

  元素种类

  化学变化前后 不变 原子种类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个数

  三、课堂小结: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学生练*:《整合集训》P41 1、2

  作业:课本P70 1、2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2)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1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四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第四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为此,我选择观看撑杆跳高视频,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引导学生观察flash模型并细致分析,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通过实例自主探究,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通过计算提高学生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能力,让整个推导过程上升到一个追寻守恒量的探究高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演算推导。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论推导过程用时应该较长,教师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推导进度,掌握好时间。这过程的处理还是稍显仓促,我觉得必须要给课堂适当的留白,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分析和推理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通过自学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规律为主。课堂不是长篇累牍的讲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的是引导的角色,所以必须要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教学设计重质而轻量,这样才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安排。

  学生通过自行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这一阶段是前面理论推导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万不能够粗略带过,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部分我选择以讲授为主,重点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物理意义:

  即:增量式 -Ep=△Ek △Ep+△Ek=0;总量式EK1+EP1=EK2+EP2

  增量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 “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总量式则体现了前后两个状态量——初末状态机械能之间的守恒关系。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会根据适用条件判断具体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这是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整个第一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我的教学安排是在顺利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后,仍借用自由落体的模型和弹簧振子模型,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摆球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得出: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正确理解“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的真正含义是: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2、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或代数和为零。

  4、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和机械能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列举“跳伞运动”“篮球在空中的运动”“神舟六号返回舱”等模型练*机械能守恒的判断;通过“轻轨站台为什么有小小坡度”“过山车模型”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机械能守恒,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机械能守恒适用条件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能动性,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关心身边物理,关注科技发展。

  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一些简单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不足之处在于,所举的实例难以涵盖所有的情景,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展开讲解。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和最朴实的物理思想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效率。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2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物理课的学*中不仅需要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围绕这一原则,我们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

  笔者所教学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正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的。

  一、变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教材中本节课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而忽视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难免“穿新鞋走老路”,也不符合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一般规律。所以我觉得把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更符合一般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恰当的设置了探究点

  科学探究要求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怎样把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我们的课堂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各方面都探究,为探究而探究只能死路一条,所以恰当的设置探究点很重要,应该既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又要参与探究。首先,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入、过渡、分析结论、课堂小结等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其次,探究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学生实验的参与等几个环节。实验方案的设计能体现学生应用原有知识并且创新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就设计出了多种方案,有些已经打破了课堂、学校区域的限制,而这些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的生活中有好多现象和事例需要学生去总结,培养学生这种关注生活、关爱大自然,搜集身边信息的意识也是我们的责任和要求。我觉得本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搜集整理实验信息是需要的和恰当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穿不好纸带的,但有同学们在互相帮助中学会了,使不会的同学知道这是应用摩擦力的原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语言所提及的范畴,它无形中拓展了课堂的外延,这出乎意料的收获不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吗?确实,组织好教学比单纯讲知识更重要。

  三、注重了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教学

  注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的过程和基本的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讲,这样面向了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起点,我觉得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四、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充分体验了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这正是课堂的两个大环节,教学设计在这里也占用了较长的时间。

  其次,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测结论——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五、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又分小组亲自实验,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了“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看到学生几个人一小组,热烈讨论整理的气氛,我充分体验到了一种满足感,适应于新课标的物理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鸦雀无声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是‘热热闹闹’的。”

  六、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实验时,一只手拿纸带,一只手拿重锤,那就没有手控制开关,结果不得不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还有的同学请求其他组同学帮忙;还有一个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控制开关合作探究的气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听到学生说“谢谢”、“没关系”时,看到他们笑嘻嘻、无拘无束的神态时,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搞探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心和决心。仔细品味起来,整个课堂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挖掘改进的地方。受实验条件(多媒体教室无课桌和充足的电源)的限制,学生无法分组实验,逐个做实验在无形当中又多用了很多时间;最后*题的处理有点仓促。因为留下的时间少了;学生的热情还应该再调动的高一点。当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这节课的价值,能够引起大家来思考或者是批判,也是有意义的。我会虚心接受意见,找到以后的增长点。

  总之,我认为这节教学设计教改意识明显,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成功的。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3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为此,我选择设计了几个的演示实验:烧杯倒水冲刷叶轮转动和竖直上抛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并作了适当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实验联想到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的水车磨坊和现代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另外,还利用水*弹簧摆球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细致分析,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不同于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的教学设计,我选择的是伽利略摆作为课堂分析和理论推导的模型,利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分析并推导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备课时,我参考了人教版物理必修2的相关章节的内容,从而决定在课堂教学中,换用当年伽利略摆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能量的观点其实早在牛顿之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从而将物理学史的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并培养学生

  细致的观察能力,表面上看来没有关联的概念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多联系。这样让整个推导过程上升到一个追寻守恒量的探究高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演算推导。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论推导过程用时应该较长,教师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推导进度,掌握好时间。这过程的处理还是稍显仓促,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算推导略显粗糙,有部分同学没有事先选取零势能参考面,所以应当提前强调这一点。我觉得必须要给课堂适当的留白,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分析和推理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通过自学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规律为主。课堂不是长篇累牍的讲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的是引导的角色,所以必须要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教学设计重质而轻量,这样才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安排。

  学生通过自行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这一阶段是前面理论推导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万不能够粗略带过,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部分我选择以讲授为主,重点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物理意义:

  即:增量式-Ep=△Ek/△Ep △Ek=0;总量式EK1 EP1=EK2 EP2

  增量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总量式则体现了前后两个状态量——初末状态机械能之间的守恒关系。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会根据适用条件判断具体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这是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整个第一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我的教学安排是在顺利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后,仍借用伽利略摆的模型和弹簧振子模型,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摆球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得出: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在巩固训练环节中,我选取了常见的实例,第一组*题是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的转化,第二组*题是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的转化,让学生判断各个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每安排一组判断性*题之后,我会适当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思考:只受重力与只有重力做功有何区别?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正确理解“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的真正含义是:

  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

  2、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或代数和为零。

  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一些简单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不足之处在于,所举的实例难以涵盖所有的情景,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展开讲解。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形成,培养学生

  独立分析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和最朴实的物理思想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效率。

  一节四十分钟的录像课很短,但是,课前的准备却是漫长而艰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认为合理的内容编排是非常重要的。备课时要明确每一个内容的重点、难点,讲解一般内容时,要精心、合理安排,把握住重点、难点的内容作适当展开,并间隔地对这些重点、难点进行讲述。当然,在讲述内容时,穿插一些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又不会使学生过度劳累;而对于一般难度的知识点,要相信学生可以自学,只需要在课堂上适当点拨或让学生自己讲解规律即可。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狠心”的敢于舍弃一些教学内容,当然这并不是知识含量的减少,而是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掌握,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否则过度饱和的课堂只会让学生觉得厌倦,让教师觉得疲劳,反而事倍功半。

  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和课后总结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学法的掌握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体现学法,指导学生探求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提供学法模式,让学生获得适应自己的方法。例如,通过导学案的预*,指导学生先思考后发问,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每堂课的自我巩固训练,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分为“已掌握”和“未掌握”两类进行总结。教师针对“未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教的目的在于不教,在物理教学中,授之以正确的思想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这节课是参加宝安区新教师比赛的录像课,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我得到了宝安中学整个物理科组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先后有六位老师到现场听我的试讲,课后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实验室老师为了准备演示实验器材也是加班加点,并安排试讲的教室。这让我感觉到了宝安中学物理科组集体的温暖,作为一名初涉讲台的新教师,我衷心地感谢宝安中学物理科组的每一位老师给我那么多的帮助和关照。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4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物理课的学*中不仅需要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围绕这一原则,我们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

  笔者所教学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正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的。

  一、变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教材中本节课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而忽视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难免“穿新鞋走老路”,也不符合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一般规律。所以我觉得把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更符合一般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恰当的设置了探究点

  科学探究要求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怎样把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我们的课堂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各方面都探究,为探究而探究只能死路一条,所以恰当的设置探究点很重要,应该既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又要参与探究。首先,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入、过渡、分析结论、课堂小结等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其次,探究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学生实验的参与等几个环节。实验方案的设计能体现学生应用原有知识并且创新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就设计出了多种方案,有些已经打破了课堂、学校区域的限制,而这些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的生活中有好多现象和事例需要学生去总结,培养学生这种关注生活、关爱大自然,搜集身边信息的意识也是我们的责任和要求。我觉得本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搜集整理实验信息是需要的和恰当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穿不好纸带的,但有同学们在互相帮助中学会了,使不会的同学知道这是应用摩擦力的原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语言所提及的范畴,它无形中拓展了课堂的外延,这出乎意料的收获不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吗?确实,组织好教学比单纯讲知识更重要。

  三、注重了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教学

  注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的过程和基本的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讲,这样面向了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起点,我觉得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四、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充分体验了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这正是课堂的两个大环节,教学设计在这里也占用了较长的时间。

  其次,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测结论——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五、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又分小组亲自实验,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了“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看到学生几个人一小组,热烈讨论整理的气氛,我充分体验到了一种满足感,适应于新课标的物理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鸦雀无声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是‘热热闹闹’的。”

  六、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实验时,一只手拿纸带,一只手拿重锤,那就没有手控制开关,结果不得不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还有的同学请求其他组同学帮忙;还有一个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控制开关合作探究的气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听到学生说“谢谢”、“没关系”时,看到他们笑嘻嘻、无拘无束的神态时,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搞探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心和决心。仔细品味起来,整个课堂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挖掘改进的地方。受实验条件(多媒体教室无课桌和充足的电源)的限制,学生无法分组实验,逐个做实验在无形当中又多用了很多时间;最后*题的处理有点仓促。因为留下的时间少了;学生的热情还应该再调动的高一点。当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这节课的'价值,能够引起大家来思考或者是批判,也是有意义的。我会虚心接受意见,找到以后的增长点。

  总之,我认为这节教学设计教改意识明显,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成功的。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5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为此,我选择设计了几个的演示实验:烧杯倒水冲刷叶轮转动和竖直上抛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并作了适当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实验联想到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的水车磨坊和现代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另外,还利用水*弹簧摆球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细致分析,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不同于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的教学设计,我选择的是伽利略摆作为课堂分析和理论推导的模型,利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分析并推导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备课时,我参考了人教版物理必修2的相关章节的内容,从而决定在课堂教学中,换用当年伽利略摆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能量的观点其实早在牛顿之前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从而将物理学史的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并培养学生

  细致的观察能力,表面上看来没有关联的概念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多联系。这样让整个推导过程上升到一个追寻守恒量的探究高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演算推导。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论推导过程用时应该较长,教师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推导进度,掌握好时间。这过程的处理还是稍显仓促,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算推导略显粗糙,有部分同学没有事先选取零势能参考面,所以应当提前强调这一点。我觉得必须要给课堂适当的留白,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分析和推理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通过自学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规律为主。课堂不是长篇累牍的讲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的是引导的角色,所以必须要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教学设计重质而轻量,这样才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安排。

  学生通过自行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这一阶段是前面理论推导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万不能够粗略带过,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部分我选择以讲授为主,重点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物理意义:

  即:增量式-Ep=△Ek/△Ep △Ek=0;总量式EK1 EP1=EK2 EP2

  增量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总量式则体现了前后两个状态量——初末状态机械能之间的守恒关系。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会根据适用条件判断具体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这是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整个第一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我的教学安排是在顺利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后,仍借用伽利略摆的模型和弹簧振子模型,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摆球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得出: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在巩固训练环节中,我选取了常见的实例,第一组*题是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的转化,第二组*题是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的转化,让学生判断各个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每安排一组判断性*题之后,我会适当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思考:只受重力与只有重力做功有何区别?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正确理解“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的真正含义是:

  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

  2、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或代数和为零。

  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一些简单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不足之处在于,所举的实例难以涵盖所有的情景,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展开讲解。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形成,培养学生

  独立分析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和最朴实的物理思想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效率。

  一节四十分钟的录像课很短,但是,课前的准备却是漫长而艰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认为合理的内容编排是非常重要的。备课时要明确每一个内容的重点、难点,讲解一般内容时,要精心、合理安排,把握住重点、难点的内容作适当展开,并间隔地对这些重点、难点进行讲述。当然,在讲述内容时,穿插一些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又不会使学生过度劳累;而对于一般难度的知识点,要相信学生可以自学,只需要在课堂上适当点拨或让学生自己讲解规律即可。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狠心”的敢于舍弃一些教学内容,当然这并不是知识含量的减少,而是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掌握,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否则过度饱和的课堂只会让学生觉得厌倦,让教师觉得疲劳,反而事倍功半。

  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和课后总结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学法的掌握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体现学法,指导学生探求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提供学法模式,让学生获得适应自己的方法。例如,通过导学案的预*,指导学生先思考后发问,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每堂课的自我巩固训练,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分为“已掌握”和“未掌握”两类进行总结。教师针对“未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教的目的在于不教,在物理教学中,授之以正确的思想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这节课是参加宝安区新教师比赛的录像课,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我得到了宝安中学整个物理科组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先后有六位老师到现场听我的试讲,课后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实验室老师为了准备演示实验器材也是加班加点,并安排试讲的教室。这让我感觉到了宝安中学物理科组集体的温暖,作为一名初涉讲台的新教师,我衷心地感谢宝安中学物理科组的每一位老师给我那么多的帮助和关照。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3)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思维,发展学*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采用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 通过巩固练*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探究式、交流讨论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锥形瓶、托盘天*、硫酸铜溶液、铁丝、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

  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磷在氧气中燃烧;

  (2)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引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猜想:可能变大、可能变小、可能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演示实验]*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与猜想是否相同。)

  [过渡]刚才是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那么是不是一切的化学反应都存在相同的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用桌面上的仪器及药品探究一下“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探究]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反馈练*]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些简单的计算。

  [问题思考]为什么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原因。

  [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将怎样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和镁带的燃烧。

  (由学生探究后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实验?

  [反馈练*]见投影

  [小结]学生叙述他们个人的收获。

  [作业]《百分达标》相关的练*。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想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效应。

  二、教学理念

  体验“人人参与,个个成才”的成功感。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类比推理的学*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些现象。

  (3)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索,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测定,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具:

  1、实验用品:天*、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石棉网、坩埚钳、*、铁、CuSO4溶液、蜡烛、镁条、火柴等。

  2、多媒体播放软件或投影以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

  八、板书设计:

  1、活动与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而且是针对化学反应(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的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强调“参加”和“生成”,即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5)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读法和意义(见课本)。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4)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1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将从质变到量变、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来学*化学。初步熟悉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提出假设→设计 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本课时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旨在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时的 教学设计思路着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这样的一个设计思路,生活经验→知识技能→思维品质,生活经验是基础,知识技能是桥梁,思维品质是核心。本课的引入从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蜡烛燃烧来引入本课学*,蜡烛燃烧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在后面的学*强化本节课的知识技能(落实过程与方法),主要对红磷的燃烧以及铁与硫酸铜反应的两个实验分析,在实验中注重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描述、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的过程。在实验中更细化了对实验的可观察点进行引导,如红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点在于气球的变化和锥形瓶内红磷的变化;铁和硫酸铜的反应观察点为铁钉的变化和溶液的变化,强化的观察点后更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落点在于从天*的*衡分析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的原因。在不断地深入分析,在经过前人无数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伟大的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学*难点在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词分析,增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在从微观层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水分解为例,以动画形式来水分子的分裂过程,非常地直观,很利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进行分析。课时的最后以蜡烛燃烧后天*不*衡来回应该课时的学*(回顾生活经验),提出蜡烛燃烧天*不*衡是否违反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强化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对后面所学*的化学方程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思维,发展学*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3

  在本节课上,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学*之快乐。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称量,托盘天*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对增大课堂容量的一次尝试,教学内容较多,实验内容有:测定**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其中反应条件的不同,实验可以有8种不同的组合);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改进;还有就是课堂上的大量有钟对性的*题。

  如何在45分钟内将这么多的内容安排好,让学生接受呢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分组的方法,众多的实验中,除一个学生演示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外,全部都是分组完成,如:在归纳定律内容的时候,将全体学生分成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两大组,每一大组间,又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如:铁丝有粗和细的两种,硫酸铜溶液有浓的和稀的两种,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完成很多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不同组之间进行的交流,令到学生在完成自已内容的同时,又可以知道其它组同学的实验情况,同时归纳出正确的科学理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觉得课堂的大容量并不是说加大知识点的量,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一个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5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化学的始终。因此它的学*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制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原因,能应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逐步传输的一种重要思想。

  本节课的学*我将探究学*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与新知识的学*有关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并记录、得出结论、交流分享,突出了探究学*的过程体验和探究学*方法的运用;课堂学*中我自己认为教师的角色转换比较到位,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在一种民主、*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本节内容是一节承上启下的章节,位置很重要,所以在这一节学*以前,我以前面所学的文字表达式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来。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吗?”学生们不约而同的回答到:“文字表达式。”我心理暗喜,一个好的开头,于是继续说到:“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所讲过的文字表达式吗?”这次回答没有上次整齐:“记得!”

  “好,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听写听写我们的文字表达式,有没有哪一位同学愿意上来写一下啊?”

  我问完了之后,学生们好多都立即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记住,但是我没有气馁,给一位有上来一试的学生一个眼神的鼓励,但是因为可能是胆量很小,所以最后她还是没有站起来,最后为了给它一次机会,我点了她起来。最后写的虽然不是很如意,就是有一个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写错了。

  接下来我继续引导他们,从这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我们能从中间获得什么信息呢,学生说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我及时鼓励:“对!大家说的很对,这个反应式告诉了我们一个化学反应以及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

  “能!”学生回答的很积极。于是我给他们5分钟让他们设计自己的实验。

  学生汇报自己的设计,这时我就补充他们做的不足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按照你们自己设计的实验分组做实验,没有设计出来的同学一组,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组实验,你们来和老师一起做一下,看老师设计的实验能证明什么观点。做完之后,每一组推选一个人出来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生动手做实验,老师从旁指导,补充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做完之后,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再从他们没有想到的地方进行补充。

  最后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分析的都很透彻,特别是第二组的同学做的最好,他们分析了天*前后不*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生了气体的缘故。其实,我们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上看,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重新再组合,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也可以确定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是不变的。当然其它组做的也很好,他们直接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重要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通过今天的学*,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理解的程度上看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6

  上完本节课之后收获颇多,收获包括成功之处也包括从本节课发现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还是能够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首先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成功之处:

  一、课题引入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产生学*的好奇心

  通过华生向福尔摩斯提出的问题(如何知道福尔摩斯抽烟时吐出的烟和气的质量),一开始就调足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学*本课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也为接下来本课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定下了基调。

  二、重视科学探究和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学生是化学教学的主体,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这一科学探究中来,是我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的中心思想。第一步通过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后,第二步由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减小/增加三种可能。第三步设计和实施实验由学生分组完成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以及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第四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而总结由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突出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本课中,我特意安排了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由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由学生实施实验,由学生归纳实验现象,最后又由学生得出结论。整个科学探究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中学生的学*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本上课比较拘束的,甚至默默无闻的学生也“生龙活虎“起来,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

  四、精心挑选实验内容,确保教学过程顺利有序

  本课探究的质量守恒定律可以选用的实验有很多,但如何选择既能说明问题又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同时能确保成功的实验却也经过了我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我选择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一实验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1、使学生看到了化学变化的明显现象(生成一种蓝色的沉淀)2、操作简便,实验中只有天*的使用,液体试剂的取用等常规操作3、确保实验能成功,该实验中没有气体的参与和生成,故一般实验不会失败。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有待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予以改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7

  本课题的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从质变到量变的一个转化过程。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定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本节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由于学生们的主动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体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节课还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模拟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让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本节课开放性较大,学生可利用的课堂资源较多,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展开教学。同时不可预见的情况也较多,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两点:

  1、质量守恒定律,从本质上解释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不到课堂中来,提高学*效率。

  2、掌握好学生实验和交流讨论的时间,合理安排。既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并进行及时总结,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8

  一、教学设计理念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探究学*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突出制定计划与实验体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来主动建构知识。上课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学*积极性高,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强烈,喜欢动手实验,喜欢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设计本节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学法指导反思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铺垫,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根据化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分组实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合理引导,对概念中的“参加”、“化学反应“、“全部”、“质量总和”“生成”的关键词语进行强调,引导学生理解定律,做到概念的自然生成。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朗读,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发现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多媒体的适时使用,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抽象的微观粒子变成具体形象的动画演示。使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练*的容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加强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的互动,本节课实现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落实课标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教学过程反思

  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新课的导入起到了预想的目的。

  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的猜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小组制定方案,先教师不要求实验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但时间应把握好,否则完不称对预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操作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实验结论的归纳,学生很容易得出,但对碳酸钙与盐酸在敞口容器中的反应的分析,要及时引导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上来。定量研究的相关知识拓展,应点到为止,不宜作过多的拓展。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教学中,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微观动画分析,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的不变。

  在课堂练*的环节应着重于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通过练*,让学生对概念有二次的认识和升华。

  在课堂小结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更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转换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名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在*等民主的氛围自然进行,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讲就是思维互动、操作互动、言语互动、情感互动。实验的反思与评价对培养学生学*化学的科学态度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自觉我在语言方面还需要不断锤炼,要尽量做到简洁而清晰,在课堂时间的调控上还需要更多的预设,做到游刃有余。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9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的唯一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由于我对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同时尚无机会听有工作经验的老师上过此课,因此我只能通过阅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利用网络来充实我的教学设计。我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大多是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因此我就在想,能不能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即先理论再实践最后理论的顺序来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于是我就按照上述顺序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公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认为自己在公开课中的表现有闪光点,也有不足。其中好的方面表现在一是能大胆创新;二是从复*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通过学生用生活中熟悉的萝卜和欢团来代替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把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到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三是课堂气氛比较好,这源于我和学生*时的关系比较融洽;四是演示实验示范性比较好,能够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接下来需要怎么做。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有新课程的理念但是还很稚嫩,需要进一步的强化;二是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总是在少部分成绩较好学生有一点明白是就急于自己宣布正确答案;三是在学生读出的天*读数有问题时没有立即纠正;四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例如不能说有的化学反应不遵守或者违反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容易给学生错误的暗示;五是出现了学生的答案其实是可行的却被我否定的情况,虽说否定的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上来,但是打击了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在下午的课上随即做了纠正,不能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六是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欠缺,我只知道用简单的诸如你很棒、回答的不错等话语,没有艺术性,起不到既要让学生有满足又要让学生不满足的作用;七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课堂小结,也没有把它巧妙的以学生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说明在课堂节奏的掌握上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八是字写的较差,使得精心设计的板书减色不少。

  我认为这节公开课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争取做的更好。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10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的唯一的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自认为这节课虽然上得有点磕磕碰碰,但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目标。

  不过由于在课前没有充分地进行准备,导致课堂上出现了两次较大的失误。

  一、宏观上学生能根据几个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设计一套装置用于验证产生气体的反应的质量守恒,结果学生的反馈情况较差。课后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因素:

  1、学生对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增大或减小会造成的后果还没有形成概念。学生在物理中还没有学到气体压强,但在化学中虽然已几次提到,但学生还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导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产生气体的实验。

  2、问题设置时没有一个铺垫,显得较为唐突。虽然知道这是一个难点,但在问题的预设时没有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因而导致学生出现“卡壳”现象,虽然经过我的引导,最终得出了答案,但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失误。

  3、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由于考虑到时间不够的问题,实验设计应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设计,可惜顾此失彼,也许失去的是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二、当学生通过一个课件能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后,自认为将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拓展和归纳是应该的,并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预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反馈。

  其中根据生成物判断石蜡的元素组成这道题没想到学生理解情况不好,只有十五名学生做对该题。说明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还不能马上理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书写这个反应的表达式出现错误,导致判断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立刻进行了弥补,并在课后再一次进行补充,学生才理解如何来解这类题。这也反映出在前面的教学中由原子种类不变推导出元素种类不变这个过程过于简单,以及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包括元素概念和燃烧需要氧气还没有完全掌握。

  学生的知识是在原有认知水*上逐渐建构起来的。这节课的两次失误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也许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5)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精选5篇)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也为下节学*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内容。

  【难点】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法、问答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也为下节学*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学*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 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内容。

  【难点 】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 相关内容。)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法、问答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内容从理论推导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属物理规律教学,是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是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铺垫,为今后学*动量守恒、电荷守恒打下基础。它结合动量守恒定律是解决力学综合题的核心,而这类问题又常伴随着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和受力特点是充分考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难点: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情景→问题→分析与活动→总结的教学设计模式,以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主。

  三、说学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这种运用归纳法的思想,从一个个典型的物理情景中总结出科学的结论,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下述物理情景:A、运动员投出铅球;B、弹簧的一端接在气垫导轨的一端,另一端和滑块相连,让滑块在水*的轨道上做往复运动。

  1、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依次演示自由落体、竖直上抛、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思考上述演示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有什么变化。

  2、探究规律找出机械能不变的条件

  只受重力做功作用分析

  只有弹力做功分析

  结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就叫机械能守恒定律。

  3、能力训练

  例1、在距离地面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

  (1)前面学*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

  (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请考虑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用运动合成解决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4、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

  5、总结归纳

  本课学*,我们通过演示实验归纳总结了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了解了只有重力做功或只有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通过简单的实例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九节。本节主要内容为: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纸带,通过计算来验证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本节课,可以升华学生对上节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又可以为接下来学*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意义重大。

  基于该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学*活动,提高学生学*热情、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以上教材地位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 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处理;难点是实验误差的分析。

  二、说学情

  该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条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是,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误差的分析还有所欠缺,所以我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即通过实验学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并结合讨论法,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

  四、说学法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自己学*。所以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来更好的掌握实验探究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复*导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同时情景引入,播放田亮跳水视频。十米跳台跳水是种技术性极强的运动,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是否守恒?通过问题创设,一方面可以明确本节课的实验主题——机械能守恒,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热情和学*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我将以启发的方式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你会怎么做?给出你的 方案。再分组讨论实验 方案,并让各个小组选出代表以汇报的方式跟全班学生分享实验 方案。然后各小组对所有的实验 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再次让各个小组选出代表以汇报的方式跟全班学生分享优缺点。在所有小组都汇报结束后,我做适当的 总结。并引导学生确定最终的实验 方案——利用重物的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样设计课程,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里面来,更好地调动学*氛围。符合新课改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学*。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实验 方案确定之后,我将提出第二个问题:实验得到什么结果,可以证明机械能守恒吗?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得到结论:在任意点上,重物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初始位置上重物的势能。在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如何计算在任意点上重物的动能。明确重物在任意位置的速度对与计算动能至关重要。分组实验、采集数据。

  根据讨论结果,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得到 方案:把纸带和重物固定在一起下落,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记录下重物下落的高度,计算出对应的瞬时速度。然后,带着学生一起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到速度的测量公式:

  即: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均速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在分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精神。

  环节三:拓展巩固

  在此环节,我会结合书上的*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四:课堂 小结

  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亲手操作,参与实践,是最直观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我会让学生 总结本次实验课主要探究的内容。

  环节五:布置作业

  作业方面,形成实验报告(必做的作业)

  重新制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案。(机动性作业)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九节。本节主要内容为: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纸带,通过计算来验证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本节课,可以升华学生对上节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又可以为接下来学*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意义重大。

  基于该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学*活动,提高学生学*热情、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以上教材地位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处理;难点是实验误差的分析。

  二、说学情

  该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条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是,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误差的分析还有所欠缺,所以我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即通过实验学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并结合讨论法,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

  四、说学法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自己学*。所以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来更好的掌握实验探究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复*导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同时情景引入,播放田亮跳水视频。十米跳台跳水是种技术性极强的运动,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是否守恒?通过问题创设,一方面可以明确本节课的实验主题——机械能守恒,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热情和学*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我将以启发的方式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你会怎么做?给出你的方案。再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让各个小组选出代表以汇报的方式跟全班学生分享实验方案。然后各小组对所有的实验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再次让各个小组选出代表以汇报的方式跟全班学生分享优缺点。在所有小组都汇报结束后,我做适当的总结。并引导学生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利用重物的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样设计课程,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里面来,更好地调动学*氛围。符合新课改要求:学生是学*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学*。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实验方案确定之后,我将提出第二个问题:实验得到什么结果,可以证明机械能守恒吗?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得到结论:在任意点上,重物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初始位置上重物的势能。在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如何计算在任意点上重物的动能。明确重物在任意位置的速度对与计算动能至关重要。分组实验、采集数据。

  根据讨论结果,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得到方案:把纸带和重物固定在一起下落,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记录下重物下落的'高度,计算出对应的瞬时速度。然后,带着学生一起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到速度的测量公式:

  即: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均速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在分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环节三:拓展巩固

  在此环节,我会结合书上的*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四: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亲手操作,参与实践,是最直观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我会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课主要探究的内容。

  环节五:布置作业

  作业方面,形成实验报告。

  重新制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菁华10篇)(扩展6)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优选【5】份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1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丰富的,可以给师生使用的资源,比如,在进行测定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这一实验时,安排给学生使用的药品包括有:粗的和细的铁丝,浓的和稀的硫酸铜溶液,学生在进行实验,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小的改变可以改变反应的速度,再引导他们去总结,原来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改变反应的速度,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时也一样,用两支蜡烛的同学,现象比较明显,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

  这样,就将一些会考的要求渗透进*时的教学中了。另外,每得一个结论,马上进行相应的练*作为间隔,既巩固了知识,又调节了学生学*的热情。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课堂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的资源,这些资源得到正确利用的话,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为此,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将所有的演示实验都改成了学生实验,并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2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化学的始终。因此它的学*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制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原因,能应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逐步传输的一种重要思想。

  本节课的学*我将探究学*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与新知识的学*有关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并记录、得出结论、交流分享,突出了探究学*的过程体验和探究学*方法的运用;课堂学*中我自己认为教师的角色转换比较到位,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在一种民主、*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本节内容是一节承上启下的章节,位置很重要,所以在这一节学*以前,我以前面所学的文字表达式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来。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吗?”学生们不约而同的回答到:“文字表达式。”我心理暗喜,一个好的开头,于是继续说到:“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所讲过的文字表达式吗?”这次回答没有上次整齐:“记得!”

  “好,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听写听写我们的文字表达式,有没有哪一位同学愿意上来写一下啊?”

  我问完了之后,学生们好多都立即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记住,但是我没有气馁,给一位有上来一试的学生一个眼神的鼓励,但是因为可能是胆量很小,所以最后她还是没有站起来,最后为了给它一次机会,我点了她起来。最后写的虽然不是很如意,就是有一个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写错了。

  接下来我继续引导他们,从这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我们能从中间获得什么信息呢,学生说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我及时鼓励:“对!大家说的很对,这个反应式告诉了我们一个化学反应以及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

  “能!”学生回答的很积极。于是我给他们5分钟让他们设计自己的实验。

  学生汇报自己的设计,这时我就补充他们做的不足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按照你们自己设计的实验分组做实验,没有设计出来的同学一组,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组实验,你们来和老师一起做一下,看老师设计的实验能证明什么观点。做完之后,每一组推选一个人出来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生动手做实验,老师从旁指导,补充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做完之后,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再从他们没有想到的地方进行补充。

  最后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分析的都很透彻,特别是第二组的同学做的最好,他们分析了天*前后不*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生了气体的缘故。其实,我们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上看,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重新再组合,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也可以确定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是不变的。当然其它组做的也很好,他们直接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重要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通过今天的学*,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理解的程度上看学生的学*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3

  今天上了一节课<质量守恒定律>,一直感觉在难点和考点上没有突破,尤其是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上,学生一直似是而非,这让我很是苦恼,课堂在学生自主互助中完成的,后来我们一起梳理,学生的状态也还可以,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

  回到办公室,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晚间看学生的时候,校长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是呀,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这部分上课时也不很理解,随着课程的深入,慢慢的也就越想越明白了,再通过一些练*题,也就解决了!

  由此看出,我们上课的时候,目标完不成,往往是我们目标的定位有问题,要么是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么是我们对于教材使用上过于死板,对于一些考点和难点的突破上,我们不一定非要这节课一定完成,只要是学生悟不出来的,他们会慢慢消化的,悟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自己用心思考(从悟这个字来看,就是我自己用心),我们老师如果“教会”了学生,学生能会多久呢?

  考点一定要夯实,但不一定这节课来完成!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4

  本节课课题为《质量守恒定律》。该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1)学生表现:

  在本节课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能够发现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碰到有疑惑的地方很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去思考, 去反驳、去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课堂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学生自己生成的,并没有被老师牵着走,学生已然成为主宰学*的主人,成为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课后笔者也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的回答是:“亲自做实验之前,自己只是觉得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应该是相等或者可能是相等的,但还有些将信将疑,亲自做了实验之后就真信了。而且还得注意参加反应的物质。” 在反馈练*中,诸如在A+B=C的反应中,10克A物质和10克B物质反应一定是生成 克的C,两班90名学生,有71名学生写着≦20克,问其原因,答到:只有全部参加反应时才是20克,如果部分参加反应就会小于20克。这样的一种回答已达到我原先期望的。

  (2)教师的作为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去做,对于学生的干预太多,强**师的有方,实际结果是导致学生的无为。如果不过度的干预学生自主学*,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来推动课堂,以学生的问题为基点来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学*的活力。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5

  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四、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效果好。

  五、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边介绍天*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六、三点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