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合集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成效,本框题的学*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3

  各位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说课的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指导,四、说课堂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区域工业区位条件背景分析、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区域环境恶化和产业发展衰落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本书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为后面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学*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分析出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②探讨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③根据问题原因,推断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讨论比较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发展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以鲁尔区为例的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关系思想。

  ②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说重点、难点的确立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前面学过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确定如下重点: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和地图册提供的相关资料,从工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鲁尔区工业区位特征,并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归纳总结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2)重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学生来说学*有一定难度,综合性强,且远离实际生活,所以确定为本节重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和结构式板书,结合课本内容,来分析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更直观地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还方便拓展课外知识,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问题。

  二、说教法

  本着提供给学生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兴趣为目的,选择了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比较法、假设法、综合分析法进行教学。并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展示污染后与治理后的图片,更深刻地了解鲁尔区的发展状况,增加学*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交给他们好的学*方法,让他们会学*。正对本节内容,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换位思考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合作,养成阅读时边动笔择录边思考的*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可以通过本节开头的小资料:能源、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可持续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美国五大湖工业污染严重,老年人搬迁至阳光地带的例子提出“资源型地区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通过举例子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现在需解决的问题中来,做到融会贯通。

  2.学*新课第一目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首先,需要认识鲁尔区的地理位置,通过课件分别展示德国在欧洲、鲁尔区在德国的图片,用直观的图片将抽象的位置显现出来,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直观性的原则,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陷。接着讲到交通、市场、水源、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煤、铁),我会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用纲要信号法列在黑板上,可以简明醒目地展示出知识要点,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事象联想等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并且把语言和图形结合起来,兼顾善于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来年各类学生。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相关文字和图片,找出鲁尔区的区位特征,这里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鲁尔区的区位特征:

  (1)地理位置:德国西北部,利珀河与鲁尔河之间,欧洲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交通: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且通往荷兰鹿特丹港口,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区外联系。

  (3)市场:邻*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工业区,又位于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4)资源:煤炭资源及其丰富且为质优的露天煤矿,铁矿从法国洛林铁矿输入,离铁矿区*。

  (5)水源丰富

  (6)劳动力丰富,素质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书本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学*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二目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首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提出“我们在这段视频里看到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请同学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不爱讲话的同学为代表回答。遇到的问题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里采用:

  1.直观演示法:体现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去当地进行考察,而且视频可以呈现学*对象的现状,更形象、更动感、画面多、信息量大,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探讨新问题,将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互助精神,共同完成学*任务,加强学生合作、表达、探究能力。然后再对应存在的问题,采用问题探究解决法来找出成因。可以请学生看书,从书本上找出相关信息。但由于书本知识浅显、概括度太高,可以让学生抛开书本,听教师讲述当今世界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的总体状况,学生联系教师所述内容总结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这是教给学生联系前文和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间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主要原因)

  ③钢铁总产量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⑤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热污染四方面(在课件上采用因果关系图说明)。

  第三目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实践,但有基本的常识,可以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兴趣,营造学*互动氛围,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鲁尔人,应怎么样因地制宜?”并结合第二目中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对一寻找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再对每一个策略予以概括,教会学生据果寻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治理后的图片,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人地观的重要性。

  策略: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最后在拓展知识上,可将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老工业基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发展异同,采用比较法,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前后联系,举一反三,分析辽中南基地的区位,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提出辽中南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巩固新课对所学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遵循巩固性原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指正!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是学生更好地学*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国情(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含义、要求、目的、做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能力。(2)具有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有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做法。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如存在浪费纸张、粮食、随地吐痰等现象。

  三、教法分析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取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

  四、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我引导学生探究学*、合作学*、自主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初步感知:

  通过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引导学生思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认清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环境形式。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认识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作铺垫。

  (二)认真倾听----形成共识

  活动一: 播放视频《资源扫描》与学生自主学*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感知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

  活动二:通过让学生说说人类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身边经历过的、或了解的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活动三: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分析,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活动四:通过欣赏漫画和自主阅读,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通过请你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方案的选择和小组探究及交流,来检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活动六: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为落实行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学*,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一名有责任心的公民。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成效,本框题的学*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续发展 》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前两课内容,知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课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感受计划生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感受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八年级内容的学*,对我国的国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学*,理论联系实际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国情,在九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节约资源;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创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反馈教学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使学生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的过程、学*的时间和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善于学*。

  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讲解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2课时,本节课说的课题是第一课时。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1课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讨论中学*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1、通过“探究活动一”的几组图片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且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感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3、通过“探究活动三”的几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

  其次,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以“探究活动四”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探究活动 四:我国及我们的对策

  (1)设计目的

  该活动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第二步,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了解的对策。

  第三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好点子的共通之处。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节约资源的金点子。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我会特别强调两点: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敢于争论,只有争论,才使一些观点更加鲜明,最终才能得出共同的结论,也使错误的见解对同学有警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调查我校的环境问题和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给学校写一份议案。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

  高中地理必修Ⅲ的主要知识构成为区域地理学,作为必修Ⅲ的关键知识内容--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案例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不同区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效果,旨在解决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农业产业活动作为区域整治与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为其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是第二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节教材由“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部分组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本堂课将只讲授教材“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这两部分内容,而这两部分内容对后面学*“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过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

  2、难点

  ①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

  ②美国主要农业带的空间分布

  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3、重难点突破

  农业生产活动、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以及掌握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

  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如“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美国地形*面图”、“美国地形纵剖面图”等相关资料,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并结合活动内容,创设了相关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

  ②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如“我来说说美国农业生产条件——我说、我说、我说说说!”、“我为玉米、小麦、棉花、乳畜业找‘婆家’”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来获取答案,既加强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远比老师的简单传授印象更深刻。

  ③通过反馈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调用、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本节课我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法、归纳法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对于本堂教学内容,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同时创设生动的学*情境,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地理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老师的辅助归纳总结中,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

  我注重了对学生学*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也保持了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的*惯。对于本节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一组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对美国农业有一种感性的了解。

  图片欣赏完以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学生是否能猜到这是哪个地区或者哪个国家的农村风光,在学生的踊跃回答以后,告诉学生答案,这是美国的农村风光。

  通过图片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侧面来了解美国的农业生产,从而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本节内容——以美国为例,来探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到讲授新课环节。

  2、讲授新课

  ①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一,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获取、分析相关信息,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因此,对此教学难点的突破,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从视频材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概况——“虽然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多,但是其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从而可见美国农业的发达程度,既然美国农业生产如此发达,那适合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又有哪些呢?通过此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学*。

  对其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我设计了“我来说说美国农业生产条件,我说、我说、我说说说”的教学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两组图片,一组是美国本土经纬度位置图和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一组是美国地形*面图和纵剖面图,让学生自己从这两组图片中获取信息和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谈谈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同时对于教材“冷空气的影响范围为什么会如此广大”这个活动题目,我创设了北风呼啸雪花飞舞的学*情境,结合此情境达到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这样,通过对图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结合情境的创设,再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老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气候、地形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了解影响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以后,又以问题的形式:“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说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呢?”,仍然经过学生的讨论学*,让学生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追求效益、便捷的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等。

  最后总结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这样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经过一个一个问题学生的自主讨论解决,从而实现“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这个难点的突破。

  至此,教材第一部分:“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讲授到这里也就完成了

  过渡:

  提出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美国的农业生产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从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学*。

  ②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作为本节的难点之二,是在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及特点。对于此难点,首先通过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简单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农业区,并通过四幅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美国的农业生产,接下来便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同时提出问题:美国的农业带究竟是如何分布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设计了“我为玉米、棉花、小麦、乳畜业找‘婆家’”的活动,活动分为小麦、棉花、玉米、乳畜四个组进行,让学生根据棉花、玉米、小麦的生长*性,发展乳畜业应考虑的条件以及结合图中所示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小麦、玉米、棉花、乳畜业找到合适的“婆家”。各组讨论及交流以后派出代表来为各自负责的农业生产找合适的分布区域。根据各小组的讨论及发言情况,由教师对每组讨论回答情况进行小结,最后再从总体上进行总结,形成整体印象。

  这样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及交流学*,了解了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各农业生产活动应考虑的条件,由浅入深,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情况。

  最后提出问题: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这样又具有什么样的优越性呢?让学生试着归纳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与优越性,再由老师进行总结。

  至此,完成“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讲解。

  3、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对本堂课的学*进行总结。

  4、反馈练*

  本节重点分析了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美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学*情况以及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了此开放性题目:“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内容,分析湖南省发展水稻生产的条件。”让学生结合这堂课所分析的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湖南省的水稻生产,这样就实现了本堂课第三个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的突破,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9

  各位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说课的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指导,四、说课堂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区域工业区位条件背景分析、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区域环境恶化和产业发展衰落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本书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为后面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学*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分析出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②探讨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③根据问题原因,推断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讨论比较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发展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以鲁尔区为例的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关系思想。

  ②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说重点、难点的确立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前面学过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确定如下重点: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和地图册提供的相关资料,从工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鲁尔区工业区位特征,并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归纳总结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2)重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学生来说学*有一定难度,综合性强,且远离实际生活,所以确定为本节重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和结构式板书,结合课本内容,来分析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更直观地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还方便拓展课外知识,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问题。

  二、说教法

  本着提供给学生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兴趣为目的,选择了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比较法、假设法、综合分析法进行教学。并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展示污染后与治理后的图片,更深刻地了解鲁尔区的发展状况,增加学*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交给他们好的学*方法,让他们会学*。正对本节内容,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换位思考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合作,养成阅读时边动笔择录边思考的*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可以通过本节开头的小资料:能源、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可持续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美国五大湖工业污染严重,老年人搬迁至阳光地带的例子提出“资源型地区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通过举例子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现在需解决的问题中来,做到融会贯通。

  2.学*新课第一目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首先,需要认识鲁尔区的地理位置,通过课件分别展示德国在欧洲、鲁尔区在德国的图片,用直观的图片将抽象的位置显现出来,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直观性的原则,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陷。接着讲到交通、市场、水源、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煤、铁),我会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用纲要信号法列在黑板上,可以简明醒目地展示出知识要点,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事象联想等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并且把语言和图形结合起来,兼顾善于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来年各类学生。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相关文字和图片,找出鲁尔区的区位特征,这里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鲁尔区的区位特征:

  (1)地理位置:德国西北部,利珀河与鲁尔河之间,欧洲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交通: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且通往荷兰鹿特丹港口,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区外联系。

  (3)市场:邻*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工业区,又位于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4)资源:煤炭资源及其丰富且为质优的露天煤矿,铁矿从法国洛林铁矿输入,离铁矿区*。

  (5)水源丰富

  (6)劳动力丰富,素质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书本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学*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二目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首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提出“我们在这段视频里看到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请同学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不爱讲话的同学为代表回答。遇到的问题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里采用:

  1.直观演示法:体现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去当地进行考察,而且视频可以呈现学*对象的现状,更形象、更动感、画面多、信息量大,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探讨新问题,将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互助精神,共同完成学*任务,加强学生合作、表达、探究能力。然后再对应存在的问题,采用问题探究解决法来找出成因。可以请学生看书,从书本上找出相关信息。但由于书本知识浅显、概括度太高,可以让学生抛开书本,听教师讲述当今世界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的总体状况,学生联系教师所述内容总结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这是教给学生联系前文和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间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主要原因)

  ③钢铁总产量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⑤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热污染四方面(在课件上采用因果关系图说明)。

  第三目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实践,但有基本的常识,可以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兴趣,营造学*互动氛围,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鲁尔人,应怎么样因地制宜?”并结合第二目中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对一寻找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再对每一个策略予以概括,教会学生据果寻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治理后的图片,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人地观的重要性。

  策略: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最后在拓展知识上,可将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老工业基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发展异同,采用比较法,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前后联系,举一反三,分析辽中南基地的区位,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提出辽中南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巩固新课对所学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遵循巩固性原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指正!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是学生更好地学*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国情(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含义、要求、目的、做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能力。(2)具有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有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做法。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如存在浪费纸张、粮食、随地吐痰等现象。

  三、教法分析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取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

  四、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我引导学生探究学*、合作学*、自主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初步感知:

  通过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引导学生思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认清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环境形式。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认识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作铺垫。

  (二)认真倾听――形成共识

  活动一:播放视频《资源扫描》与学生自主学*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感知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

  活动二:通过让学生说说人类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身边经历过的、或了解的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活动三: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分析,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活动四:通过欣赏漫画和自主阅读,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通过请你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方案的选择和小组探究及交流,来检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活动六: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为落实行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学*,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一名有责任心的公民。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阅读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1)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菁华6篇)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成效,本框题的学*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成效,本框题的学*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3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是湘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案例教学,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采用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的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和总结等教学活动将地理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串联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地价值建构,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区域图景。其具有以下特征:

  材料的独特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第一手材料(2)知识的建构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来源于真实的事件,便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实现自身新知识体系的建构;(3)能力的迁移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要从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实现知识的迁移;(4)思维的启发性,案例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说课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2.过程与能力目标:学会利用学案自主分析鲁尔资源工业区的优势与不足,并如何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以整治,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念

  4.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5.难点:发展*家如何借鉴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传统工业区的经济腾飞。

  三:说学情

  区域的概念学生在学*高一必修二的时候就已经涉及过,对这部分内容不会很陌生。但是由于这节课是典型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以某一区域“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地价值建构,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区域图景。就高一学生理解及认知水*而言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备课上我对学生的学情做了充分的分析。

  四:说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看图、讨论、交流、完成学案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学案的导学助教作用不仅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难点,而且还为教师减少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五:说学案

  根据教材、课程标准、会考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前编写好学案。

  (1):学*目标预设.。

  任何事情要成功完成应该有一个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没有预设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和节奏,同样如果不能给学生预设上的目标,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中去,致使学生的课堂效率极差。因此,在编写学案时,我特别注意对学案学生学*生成目标的预设,在预设时充分考虑了我们学生的实际认知水*。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4

  各位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说课的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指导,四、说课堂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区域工业区位条件背景分析、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区域环境恶化和产业发展衰落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本书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为后面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学*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分析出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②探讨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③根据问题原因,推断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讨论比较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发展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以鲁尔区为例的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关系思想。

  ②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说重点、难点的确立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前面学过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确定如下重点: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和地图册提供的相关资料,从工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鲁尔区工业区位特征,并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归纳总结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2)重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学生来说学*有一定难度,综合性强,且远离实际生活,所以确定为本节重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和结构式板书,结合课本内容,来分析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更直观地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还方便拓展课外知识,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问题。

  二、说教法

  本着提供给学生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兴趣为目的,选择了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比较法、假设法、综合分析法进行教学。并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展示污染后与治理后的图片,更深刻地了解鲁尔区的发展状况,增加学*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交给他们好的学*方法,让他们会学*。正对本节内容,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换位思考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合作,养成阅读时边动笔择录边思考的*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可以通过本节开头的小资料:能源、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可持续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美国五大湖工业污染严重,老年人搬迁至阳光地带的例子提出“资源型地区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通过举例子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现在需解决的问题中来,做到融会贯通。

  2.学*新课第一目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首先,需要认识鲁尔区的地理位置,通过课件分别展示德国在欧洲、鲁尔区在德国的图片,用直观的图片将抽象的位置显现出来,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直观性的原则,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陷。接着讲到交通、市场、水源、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煤、铁),我会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用纲要信号法列在黑板上,可以简明醒目地展示出知识要点,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事象联想等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并且把语言和图形结合起来,兼顾善于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来年各类学生。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相关文字和图片,找出鲁尔区的区位特征,这里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鲁尔区的区位特征:

  (1)地理位置:德国西北部,利珀河与鲁尔河之间,欧洲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交通: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且通往荷兰鹿特丹港口,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区外联系。

  (3)市场:邻*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工业区,又位于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4)资源:煤炭资源及其丰富且为质优的露天煤矿,铁矿从法国洛林铁矿输入,离铁矿区*。

  (5)水源丰富

  (6)劳动力丰富,素质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书本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学*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二目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首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提出“我们在这段视频里看到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请同学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不爱讲话的同学为代表回答。遇到的问题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里采用:

  1.直观演示法:体现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去当地进行考察,而且视频可以呈现学*对象的现状,更形象、更动感、画面多、信息量大,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探讨新问题,将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互助精神,共同完成学*任务,加强学生合作、表达、探究能力。然后再对应存在的问题,采用问题探究解决法来找出成因。可以请学生看书,从书本上找出相关信息。但由于书本知识浅显、概括度太高,可以让学生抛开书本,听教师讲述当今世界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的总体状况,学生联系教师所述内容总结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这是教给学生联系前文和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间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主要原因)

  ③钢铁总产量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⑤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热污染四方面(在课件上采用因果关系图说明)。

  第三目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实践,但有基本的常识,可以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兴趣,营造学*互动氛围,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鲁尔人,应怎么样因地制宜?”并结合第二目中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对一寻找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再对每一个策略予以概括,教会学生据果寻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治理后的图片,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人地观的重要性。

  策略: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最后在拓展知识上,可将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老工业基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发展异同,采用比较法,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前后联系,举一反三,分析辽中南基地的区位,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提出辽中南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巩固新课对所学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遵循巩固性原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指正!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5

  本框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本框体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逻辑关系较紧密,但比较枯燥乏味。既要把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又要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应在备课上下功夫,要研究课标和教材,同时又要分析学情,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本框题的教学。

  在设计本框题教学之前,首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本框题的知识线索,在备课的过程中设定了终点目标为“正确分析给定材料中怎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达到这一终点目标,设定了三个使能目标分别为“我国的资源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达成以上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设定了起点目标为“我国的人口、环境国情”,作为学*本框题的内容的铺垫。为完成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设计了问题讨论与抢答等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条理虽然很清晰,但课上完后,备课组老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学生参与程度和学*热情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们认真观看学*《课堂活动的点评》中的课堂实录片段、《“六要素”教学行动策略》、聆听北京市文汇中学王琪老师、北京市第十中学韩玉兰等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运用结构化备课、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诊断和剖析。备课组老师相互交流本框题内容的教学设计,并就如何上好本节课提出各自的意见,在认真反思之后,我对本框题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补充。在原定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了“具有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关爱自然的能力和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我在终点目标中增加了“设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问题”和“我们能够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两个问题和“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动内容。同时,把“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如何建设国际旅游岛提几点合理性建议”该为书面作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治学态度。

  以上教学目标的修订、问题及活动的设定,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书本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积极学生学*热情较高,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的第二节、教材由两部分内容构成:衡量区域发展水*的指标;区域发展阶段。

  通过本节课学*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难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地理知识素养和地理分析、比较等的能力。另外、在学*了区域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学*本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导入

  2、知识回顾

  3、新授课(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总结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小组研究讨论

  2)小组展示

  3)教师指导总结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学生结合课本完善导读单上区域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四个方面比较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4、课堂小结

  5、课堂检测(抢答题)

  6、布置作业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2)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菁华5篇)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成效,本框题的学*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从八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节内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本框题的学*使学生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学好本框题,将会为以后的学*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框题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现状分析:九年级部分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认识不足,对党和*实施的一系列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体现在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浪费着资源、破坏着环境。面对国情和学生实际,这就需要对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或走向社会的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引导他们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搜集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明确我国的基本国情。宣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在正确认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理由: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才能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教学难点:在可持续发展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理由:这一问题理论性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因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事例、图片等感性材料来实施教学。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学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本节课的教学我侧重于以下学法的指导。

  2、学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通过四个环节、四个活动,串起相关知识,层层推进,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地球在哭泣》

  设计意图:选用的视频非常典型,有超强的视觉冲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谈观后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教学。

  (二)第二环节 自主学*

  设置了4道填空题(见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完成,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自主看书,梳理知识,勾画要点。

  (三)第三环节 合作探究

  围绕重点难点,通过四个活动,七个问题,层层推进,逐一化解。此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活动一】呵护地球的肺(见P54页)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森林——地球之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增强学生爱护森林、珍惜森林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由自然资源过渡到:

  问题一:我国的资源现状(特点、原因)是怎样的?

  此问题的教学主要通过材料、图片来展示和说明。

  我国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过渡到:

  问题二: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

  【活动二】设计公益广告(见P55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辨析三个观点,认识到应该保护环境,珍爱地球,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鼓励学生设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广告用语。过渡到:

  问题三:设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学生先自主设计,再全班展示交流,后出示示例。

  同学们设计的广告有创意,有号召力。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呢?过渡到:

  问题四: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先通过图片展示,再由学生归纳。

  【活动三】牧民的选择(见P5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暂时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过渡到:

  问题五: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问题六: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理论性强,可适当拓展讲解,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国家怎样实施可持发展战略以举例说明为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到四】我环保 我快乐(见P57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矿产资源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确立循环利用资源的观念,自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爱地球、可持续发展,关键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统一,用实际行动为环保事业作贡献。过渡到:

  问题七: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呢?

  要求:知行统一,说到更要做到。

  第四环节 巩固提高

  设置了8道题(见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完成,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效果检测,巩固提高。

  七、说板书

  为什么(人口、资源、环境、生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什么(含义、要求)

  怎么做(国家、个人)

  设计要求:简洁、直观、有逻辑性。学生易懂易记。

  八、说教学反思

  在*时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以求教于同仁。

  1、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

  2、如何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服务教学。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国情,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发布的《*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国情,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发布的《*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3)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4)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为主动探究式学*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四、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五、课时分配 :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 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2、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3、巩固提升(练*)

  4、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神创论:

  进化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二、人类的发展:

  1、为什么变?气候的变化

  地质的变化

  2、发生的变化: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大脑→语言文字

  3、证据: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3)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 (菁华3篇)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1

  第六条 全面完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确

  定的.实验内容和各项指标,验收合格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同类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实验区。

  第七条 示范区党政领导班子对可持续发展有较深刻的认识,*推动有力,具有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

  第八条 经济基础好,具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的规划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及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第九条 示范区内社会文明、环境优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突出。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2

  第十条 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探索并形成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主导、市场推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示范基地。

  第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经济建设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点、关键问题,开展创新性实践与示范。

  第十二条 编制《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示范区规划》应由示范区所在地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并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现其法定效力。

  第十三条 加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组

  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提高示范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加强示范区制度和机制创新,保障示范区建设和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实施;建立实验区信息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

  第十四条 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渠道,争取公众支持和广泛参与示范区建设。

  第十五条 组织实施一批解决本地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的示范项目或工程,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突出科技引导作用,集成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充分依靠市场机制,注重总体布局、强调项目或工程的区域典型性和辐射带动性。

  第十六条 总结和推广示范区工作的经验。加强调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注重理论提炼,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制订提供决策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3

  第十七条 申报材料要求:

  1.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函。

  2.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申报书》(格式附后)。

  3.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

  第十八条 实验区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审,并深入实地综合考察,形成评估意见。科技部组织召开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评审会进行综合评审。科技部根据评审结果下文批复。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4)

——《女娲造人》说课稿合集10篇

  《女娲造人》说课稿 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神话《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 2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神话《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洒泥**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女娲造人》说课稿 4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⑵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⑶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教法分析: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状态。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1、比较阅读:

  (目的: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7、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性质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提出“以人为本”“自主性学*”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倡导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女娲造人》是一篇阅读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能力一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共6个单元,22课,其中以散文和记叙文为主的有3个单元,写动物小说1个单元,议论文、散文和现代诗歌1个单元,童话、神话、寓言故事1个单元,《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掌握课后生字词“揉”、“莽莽”、“蓬勃”、“澄澈”“神通广大”等词的字音和含义。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的形象,领会其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2)、合作学*,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

  三、说教法

  1、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朗读速读法、指导归纳法、比较阅读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改写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台,将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3、教师尽量少讲。

  这则神话属于自渎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熟悉情节、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写写片段。

  四、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分析形象、感知情感。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做好书间笔记,掌握常用的学*方法,另外将学*的重点放在想像力的激发上,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及反馈练*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师板书“人”字,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那你知道万物之长的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人类又是怎么诞生的?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人是“造出来的”,是由谁造出来的?

  补充板书——女娲造人。今天,我们来学*《女娲造人》,看看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顺便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想通过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的预*和掌握情况,落实字词关,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2、关于神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录神话体裁的特点,进而对本课有个宏观的把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

  3、生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思考:

  ①、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②、女娲如何造人的?

  ③、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配乐朗诵,旨在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学会带任务听读,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过渡: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女娲。

  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形象)

  试用:“这是一个()的女娲”说话,并说出依据。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语句,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按照指导方法阅读、思考、圈画、归纳,做好书间笔记。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让他们通过阅读文本归纳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随时批注的读书方法。

  (四)、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请学生看课后“阅读提示”,学生齐读《风俗通》片段。

  师:大家更喜欢哪个?

  ——很明显,课文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些,想想:袁珂是凭借什么把《风俗通》变的如此生动呢?

  ——想象

  对,正是因为有了作者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个古老的神话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下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以及女娲的形象进行另一番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来一次《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投影提示:造人原因、造人方法、造人过程、女娲形象任选一个细节想象。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笔训练,锻炼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以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环节教学中师要注重观察、巡视,若写作有难度师可适当出示范文,加以引导。

  (五)、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识字与写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第一个作业题布置的是课后生字词;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就有神话故事,因此第二个作业布置了课后推荐阅读篇目,又因为担心课堂时间紧张,大部分同学的写作片段得不到展示,因此第三个作业将课堂练笔布置成一篇小作文,以实现人人达标。使课堂教学任务有布置、有反馈、有指导、有落实。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

  2、推荐课后阅读:《**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

  3、课后继续完成《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板书主要书写三个问题:造人原因、过程方法、繁衍生存方法,以及女娲形象的高度概括,用简洁的文字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情节,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女娲造人》说课稿 6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二)、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1、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3、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三)、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1、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四)、反馈练*。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女娲造人》说课稿 7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2、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⑴ 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⑵ 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⑶ 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3、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⑴ 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⑵ 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4、反馈练*: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5、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女娲造人》说课稿 8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2、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⑴ 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⑵ 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⑶ 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3、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⑴ 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⑵ 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4、反馈练*: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5、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女娲造人》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

  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洒泥**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女娲造人》说课稿 10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神话《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⑦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4.作业:

  ①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②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5)

——《春晓》说课稿合集10篇

  《春晓》说课稿 1

  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艺术构思极佳,表现手法清新畅达,辞简意深,具有深沉含蓄、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春眠不觉晓”,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春”与“晓”。在浓郁的春光中,诗人以切身的感受告诉人们,明媚的春光让人陶醉,沉沉睡去直到天亮还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通过听觉来描摹春天早晨的景象。鸟儿婉啭的啼鸣声唤醒了沉睡中的诗人,当他张开眼睛,才知道天已大亮。“处处”都能闻听到小鸟的喧鸣,给人春色无边无际的联想,鸟语花香,春光绚丽,美好的春色令人赞叹。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是诗人醒来之后的联想,而这对于“夜”的联想,是因为“晓”而引发的。置身于春天的早晨,在赞赏明媚的春光之余,诗人因珍春而转为惜春,他回想起昨夜入耳的声声风雨,会有什么样的担忧呢?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是诗人因回想起昨夜风雨交加,不知遭受风雨侵袭的似锦繁花,一夜之间掉落了多少,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晓》一诗字简意深,短短的二十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前二句描绘出盎然春意,通过“不觉晓”反衬出睡之深,诗人是因为陶醉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色而沉沉入睡,当他被“处处”的鸟鸣声唤醒,刚醒来那一刹那间的感觉是“啼鸟”衬托出的鸟语花香。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然而当他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短暂的喜悦就被深沉的忧虑所替代,无情的风雨在一夜之间不知又摧毁了多少如同花儿般美丽的生命。

  孟浩然(公元6xx—740年),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拯人患难。早年隐居襄阳附*鹿门山,后游学吴越。年四十游京师长安,曾于太学赋诗,满座皆惊叹嗟服,无敢与其争锋,应试进士未被录取。

  王维赏识孟浩然才华,私自邀请孟浩然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慌乱中孟浩然藏匿于床下,唐玄宗有所觉察,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闻言甚喜,说:“朕闻其人未见也,何惧而匿?”诏命孟浩然出见,问其诗,孟浩然自诵《岁暮归南山》一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听到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怫然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嘱其回乡,孟浩然怅然而归。张九龄主政荆州时期,曾召孟浩然为幕僚,不久孟浩然因患背疽辞世。

  纵观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居多,并以其见长,形成清新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与他同时代的李白,对他评价甚高,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这样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邓老师很好地把握住诗人笔下的明媚春意结构课堂教学环节,一组写春的诗句配于漂亮的图画,虽然窗外春寒正料峭,可课堂春意却温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浓春(睡)不消残酒,春正浓,人先醉。一年级的小朋友被老师的一组描写春天的图画和诗句陶醉。课堂入情入景,师生(也包括观课老师们)融入春的氛围,开始书空课题,进入课文学*。

  师生合作,读悟结合。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非常准确,一年级学生那么稚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颔首”与惊叹!你看,孩子们能够说出眠就是睡觉,不觉就是不知不觉,晓是天刚亮,朋友们,你是成年人,你能一口气说出这几个字的意思吗?课堂中像这样的场面还不止于此,更有同学对诗句意境的感悟,如,诗人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起床就被明媚的春色和鸟叫声感动了,于是脱口而出这首诗,这是一幅好美的闹春图啊!

  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够把诗句品味得如此美妙,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读、唱、赏、背,训练的形式多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能够在整堂课中投入到积极的学*之中,可见老师的课堂设计之精妙,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强,老师的基本素养之全面!

  另外,生字识记环节设计扎实、有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拼音读,自由认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找朋友,书写生字等,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掌握程度高。在识记生字中,教师还注重采用形式不同的识字方法,效果较好。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闻”字时,采用编写识字歌“门中有耳做什么,闻字有耳门中听”,学生接受快,记忆牢,还能在识记汉字时了解字义,一举多得。

  当然,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邓老师在开课时,采用诗配画创设学*氛围,如果不是老师读一遍,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课后拓展的《草》是学生已学过的诗句,让这节课的收官不够充实,显得有些粗浅,使这么好的一节课打了折扣,着实遗憾!

  另外,生字的书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放到田字格中进行训练。由于老师的疏忽,让人觉得这节课在标高上有拔高之嫌。但总的说,这是一节优秀的阅读指导课!

  《春晓》说课稿 2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对于春晓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

  一、说班级情况

  二(2)班共有学生46人,男女生各半,本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举手不积极,而本课又是古诗,内容本身枯燥,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动动脑筋。

  二、说教材

  《春晓》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诗题中的“晓”是指早晨。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同时诗句向人们传递春光是多么的美好,连睡觉都那样的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后文作者感悟春光不能永驻埋下伏笔。“眠”:睡觉。“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就是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诗*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提示读者春光短暂,应该加倍珍惜才是。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晓、眠。提示学生能按笔顺正确的书写。“啼”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觉”,可以根据对应的音节组词。

  3、初步懂得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知道春晓中的两个“晓”意思的不同,“春晓”:晓,早晨。“不觉晓”:晓,天亮了。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五、教法、学法

  教法

  1、读书法: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

  2、创设情境法:

  利用文中插图,配乐朗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法

  1、合作法:

  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

  2、体验法:

  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书上的插图用以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初读古诗,认识字词——合作交流古诗大意——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出示课件)

  一、激情导入

  课件创设情景,指导练*说话。

  1、出示画面: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枝头,不时有小鸟飞来,唧唧喳喳地叫着,到处春意盎然。

  2、看画面引导学生练*说话。

  3、是呀!春天多么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课件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字词

  由于学生们对这首诗比较熟悉,所以我先让学生们自己试读这首诗,了解学生读诗及认字水*,给学生一个自由学*的空间。然后,我适时出示配乐朗读古诗的课件,入情入境的为学生们范读。因为刚刚上二年级的孩子们,在朗读古诗方面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引读课文是必要的。

  经过我反复指导朗读,孩子们大都能带有感情、有节奏的读这首古诗了,我又抛出了第二个游戏:

  帮拼音宝宝回家。听说你们都是热心的孩子,想不想帮拼音宝宝找回家?于是我拿出了准备好的两幅画有小房子的水彩画,在每一个小房子上写上了本课应认识的字的拼音,然后将写有生字的拼音宝宝分两组发给学生,并让他们小组合作比赛,看哪一个组先完成任务。

  低年级教学认字是一个难点,枯燥死板的教学生字,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对拼音记忆不深刻,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针对于此,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换一种学*氛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到学*知识的乐趣,而且我将他们分为两组进行比赛,让他们每小组合作帮助拼音宝宝找妈妈,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而且在无形中还向学生们渗透了一种团队精神即不能让本组落后。

  看到孩子们积极热情的合作情形,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中去,和他们一起体验、感悟合作、竞争的刺激与快乐。

  三、合作交流古诗大意

  对于诗意的理解,让学生们完整的说下来难度很大,所以教学中,我先对重点字词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如第一句诗中抓住“春眠”、“不觉”,第二句诗中抓住“闻啼鸟”,第三四句诗中抓住“花落知”还是“知花落”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结合自己已有的学*经验和基础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样入情入境的理解,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是不成问题的,而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和作者有如同样的感受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教学我采用了两种方法:

  1、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们闭眼想象。

  2、提议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小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晓图”。

  短短的几分钟,孩子们就将心中的所想、所悟表达在画纸上,用那绚烂的颜色,动情地语句描绘着他们自己心中对春天的畅想。看到那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我真的为孩子们这种创造性灵感而喝彩!

  《春晓》说课稿 3

  《春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这首诗描写春眠香甜,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学词、学句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词句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根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教材】

  《春晓》这首古诗是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这首诗描写春眠香甜,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字里行间,荡漾着春晨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学词、学句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词句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根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法】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性格好动活泼,注意不易持久、分神走散。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图结合诗文,直观、引导、善诱、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气氛。激励、尊重、赞赏学生主体的细微亮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说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体,主动识字。听、想、读、说、合作交流等学法学*本课。

  【说教学过程】

  根据古诗的教学特点,我设想的教学过程如下:

  解诗题,提学法→初读诗句,学*新字词→指导朗读,领会诗意→熟读成诵,体悟意境→指导写字。

  下面我就五个环节作个解说。

  一、解诗题,提学法

  解题前,我首先全班背诵古诗《春雨》,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意思。这样一来,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画面回放,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至此《春晓》解题的重点就放在指导学生理解“晓”字上。“晓”是生字,主要指导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懂意思。“晓”即天刚要亮的时候。必须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为后面的学*展开铺垫。其二,是提示古诗的特点和学*古诗的方法,古诗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词语,有时还会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提供这些为下面学*古诗作好准备。

  二、初读诗句,学*字词

  接下来是老师范读、领读。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如“眠”是生字,指导学生自主查字典是前鼻音。“眠”是睡觉。“春眠”(春天到了,贪睡)“觉”是多音字,不觉(jué),睡觉(jiào),不觉(不知不觉),随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顺诗句,读通全诗。

  三、指导朗读,领会诗意

  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句,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逐句诵读,领会诗意,再联想全诗大意。

  第一行诗“春眠/不觉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慢慢品味。抓住“春眠”,“不觉”让学生想想,说说诗的意思。

  第二行诗句“处处/闻啼鸟”估计学生理解“闻啼鸟”有困难。自己解释“闻啼鸟”实际就是“闻鸟啼”,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这里为了和下面的“少”字押韵,把“闻鸟啼”作了调整变成“闻啼鸟”,古诗有此特点。

  第三、四行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同时,提示学生“花落知”,还是“知花落”这是古诗的什么?该怎样调整?“知”还是“不知”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诗句的意思。这样入情入境,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创新思维。随后各自试说《春晓》,同桌互交流、补充、纠正。领会全篇诗意。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在初步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师生共读,学生自读,同桌对读,指名演读,男女分组比赛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五、指导写字

  本课生字较少,只有“晓”、“眠”和多音字“觉”。我着重指导“晓”字右边的写法:第一笔“横”略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是“撇”要与“斜钩”相交后斜向左下角。其他均略。

  【说板书】

  略。

  《春晓》说课稿 4

  《春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这首诗描写春眠香甜,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学词、学句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词句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根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教材

  《春晓》这首古诗是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这首诗描写春眠香甜,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字里行间,荡漾着春晨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学词、学句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词句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根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法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性格好动活泼,注意不易持久、分神走散。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图结合诗文,直观、引导、善诱、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气氛。激励、尊重、赞赏学生主体的细微亮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说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体,主动识字。听、想、读、说、合作交流等学法学*本课。

  说教学过程

  根据古诗的教学特点,我设想的教学过程如下:

  解诗题,提学法→初读诗句,学*新字词→指导朗读,领会诗意→熟读成诵,体悟意境→指导写字。

  下面我就五个环节作个解说。

  一、解诗题,提学法

  解题前,我首先全班背诵古诗《春雨》,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意思。这样一来,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画面回放,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至此《春晓》解题的重点就放在指导学生理解“晓”字上。“晓”是生字,主要指导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懂意思。“晓”即天刚要亮的时候。必须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为后面的学*展开铺垫。其二,是提示古诗的特点和学*古诗的方法,古诗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词语,有时还会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提供这些为下面学*古诗作好准备。

  二、初读诗句,学*字词

  接下来是老师范读、领读。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如“眠”是生字,指导学生自主查字典是前鼻音。“眠”是睡觉。“春眠”(春天到了,贪睡)“觉”是多音字,不觉(jué),睡觉(jiào),不觉(不知不觉),随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顺诗句,读通全诗。

  三、指导朗读,领会诗意

  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句,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逐句诵读,领会诗意,再联想全诗大意。

  第一行诗“春眠/不觉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慢慢品味。抓住“春眠”,“不觉”让学生想想,说说诗的意思。

  第二行诗句“处处/闻啼鸟”估计学生理解“闻啼鸟”有困难。自己解释“闻啼鸟”实际就是“闻鸟啼”,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这里为了和下面的“少”字押韵,把“闻鸟啼”作了调整变成“闻啼鸟”,古诗有此特点。

  第三、四行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同时,提示学生“花落知”,还是“知花落”这是古诗的什么?该怎样调整?“知”还是“不知”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诗句的意思。这样入情入境,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创新思维。随后各自试说《春晓》,同桌互交流、补充、纠正。领会全篇诗意。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在初步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师生共读,学生自读,同桌对读,指名演读,男女分组比赛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五、指导写字

  本课生字较少,只有“晓”、“眠”和多音字“觉”。我着重指导“晓”字右边的写法:第一笔“横”略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是“撇”要与“斜钩”相交后斜向左下角。其他均略。

  《春晓》说课稿 5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唐诗《春晓》是(赣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这首诗写春眠香甜,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的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春晓》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培养审美情趣的极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一年级儿童在学前班就已接触古诗和儿歌,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表现出极大学*兴趣。但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性格好动活泼,注意不易持久、分散走神。

  为此,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8个生字,辨认多音字“觉”,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在过程与方法上,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义,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学*方法,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在情感价值观上,激发学生热爱春天,和作者产生共鸣,一起分享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根据儿童认知水*,来理解诗意;难点是通过诗文的学*,体会作者恋之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一)情境再现策略

  主要通过cai课件,图文对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二)以读促悟策略

  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美丽的春晨”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图视,为学生勾勒了了一幅美丽的春晓图,尤其是鸟雀的啼叫,风雨的声响,更为学生创设了鲜明的听觉形象,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拓展延伸策略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经验自学相关古诗,把教与学,学生行紧密联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将用一课时完成(不含课外延伸)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四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轻松游戏,揭示课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上课前,我就以学生们爱玩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做了游戏好吗?

  (孩子们一听,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

  我马上做了一个动作,嘘,老师有一个要求,谁输了要给大家背古诗,孩子们欣然同意,纷纷和我做起了这个游戏。

  当有个输了的学生有背这首古诗的,我就顺势说:“你真棒!居然背出了咱们今天要学的古诗。”

  以“玩”的形式导入,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而且也给枯燥无味的古诗教学注入了活力,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爱学的兴趣,也拉*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创设情境,介绍背景

  我通过cai课件将李白在春晨即兴作诗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我扮演李白边演示,边渲染气氛。

  (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

  当学生对诗题,诗人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读诗,合作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一步出示目标,让学生自学。

  第二步检查识字情况。通过添砖加瓦、找朋友、配对子、贴树皮等活动检查识字。重点指导“觉”这个多音字的读法,并让学生记住“晓、啼、知”的结构,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第三步交流评价。对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互动学*,自行解决。重点理解“晓、闻、啼”等词语。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四)品读揣摩入诗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我力求通过“二读一画”,把文本中“美丽春晨”意境内化为学生的图视,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1、图文对照导读

  首先,出示课件,(春天早晨的景色),在散发着花香的导读第1句,早晨体会作者不愿醒来的尽情。

  接着,出示课件2,(鸟雀到处鸣叫),在鸟雀声中体会景美人欢,体验读第2句。

  再出示课件了,(课文上的插图)经过一夜的风雨,地上到处是落花,体会作者惜春之情。

  美读第3、4句。

  最后放轻音乐,看着动态的画面有创意地齐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2、个性体验品读

  在导读的基础上,学生闭上眼,边品读边驰骋想象,老师相机诱导: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让他读哪一句,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张扬自己的个性。

  3、整体感悟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我提议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小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晓图”。

  短短的几分钟,力求孩子们就将心中所想、所悟表达在画纸上,用那绚烂的颜色,动情的语句,描绘着他们自己心中对春天的畅想。看到那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我真的为孩子们这种创造灵感的喝彩。

  五、实践拓展内外促迁移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开始,所以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学其它诗文,促使能力迁移。

  本课的板书设计由春晨、鸟啼、落花等背景和整首诗构成,通过cai课件将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突出教学的重点。

  《春晓》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春晓》这首古诗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教学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首诗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2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古诗,理解古诗,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2、图文结合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我校“1241”课改航模设计,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二、自主学*、探索航行;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具体实施如下: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还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客人,想不想见见他?(出示“尧”的图片),知道他是谁吗?他叫“尧”(出示带拼音的“尧”字)指名拼读,齐读。尧是我国上古时的帝王,是他把一年分成了四季,他还把帝王之位让给了一个叫“舜”的有才能的百姓,他的宽广胸襟让后人无限敬佩。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值得骄傲的祖先“尧”吧!和老师一起写写“尧”,学生书空。

  2、如果给“尧”加偏旁变成新字,你会加什么?学生说,师相机板书汉字(浇、烧、饶、挠、骁、晓、侥等)同学们的识字量可真不小啊!“晓”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字,跟老师写写这个字(板书“晓”字),谁和“晓”是好朋友?你能给大家讲讲这个字吗?(出示图片,口述:太阳出来,天就亮了,这就是早晨,也就是“晓”)。你能用“晓”组个词吗?

  3、板书:春晓,春晓不仅是一个词,它还是一首古诗的题目呢!一起读一读题目。你能说说“春晓”的意思吗?(春天的早晨)

  过渡: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出示古诗)这首诗熟悉吗?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简介作者: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他写了好多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的诗,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既然大家都会这首诗,我们就比比看,谁读得好。

  (二)自主学*探索航行

  自学提示:

  1、读一读:借助拼音自己练读古诗,要注意诗的节奏。

  2、学一学:画出生字“眠”,和小组同学一起记住它。

  3、划一划:划出不理解的字词,试着和小组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讨论也解决不了的,用“?”标出。

  4、想一想: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过渡:大家认真专注的学*态度值得表扬,此时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古诗练读得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吧!男、女生各推选一名代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学生畅谈)相机理解诗句:

  1、学*第一、二行诗句

  (1)课件播放鸟鸣诗人起床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用哪句诗来把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能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你能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鸟在叫吗?(黄鹂、麻雀)它们都是怎么叫的?大家来模仿一下吧。睡了香香甜甜的一觉,起床后,到处都听到鸟叫的声音,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开心、舒服)那么你能把这句诗高高兴兴地读出来吗?(你有六分高兴了、你有八分高兴了、老师觉得你十分高兴)老师可以来读读吗?(师读)大家一起来像老师这样高高兴兴地读吧!(男同学来一遍女同学来一遍)老师不仅听出了大家高兴的心情,还听出了大家对春天的喜爱!

  (3)现在请大家像诗人一样,闭上眼睛睡觉,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播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于是,你触景生情,吟诵了一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学*第三、四行诗句

  (1)早上,孟浩然听到了百鸟争鸣非常快乐,他还看到了什么?(花落)

  (2)春天的时候,花园里的花本来是怎样的?(播放春天鲜花灿烂的画面)(春暖花开柳绿花红百花齐放鲜花盛开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可是这样的美景却不见了,第二天早上,孟浩然醒来,看见花园里的花怎样了?(落了)播放满地花瓣的图片)

  (3)看看花落了多少?我们来数一数,一、二……数得清吗?花落得太多了,数都数不清,这就是——花落知多少。

  (4)看到花落,你的心情怎么样?(很可惜)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这种心情吗?诗人喜欢春天,喜欢花,看到昨天还是百花齐放,今天却是花落满地了,就觉得太可惜了,于是难过地说——花落知多少。(生有感情的朗读)

  (5)花为什么会落下来呢?诗中有句话告诉了我们,谁来读这句话?(夜来风雨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评价:这风雨正在打在花儿的身上、这风雨把花儿打落八九朵了、这风雨把花儿打落十几朵了、这风雨把花儿打落了一大片了)就是这风雨,把花儿都打落了,多可惜啊!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师读,生给掌声)为什么给老师掌声?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这句诗吗?(我听出了你对春天、对花的喜爱,花落了让你很心疼)(花落了你觉得很可惜,你也很爱花)男同学来读读,女同学也来读读(风雨把花打落了,大家都觉得那么可惜,我们更不能故意伸手去摘花了,我们要把花的美留在枝头上)

  小结: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令人喜爱的,但是春天也会像落花一样流逝,所以我们要珍惜春天,珍惜时间。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春晓》,不仅学会了诗中的生字,还和诗人一同领略了春眠香甜,鸟鸣阵阵,雨过天晴的春晨美景,生机盎然的春天多么令人向往!课后,同学们可以给这首诗配幅图画,也可以把诗编成小故事讲给家人听,喜欢写字的同学还可以把它写成书法作品,你还可以这样,(放《春晓》歌曲)学*唱一唱这首诗。好了,伴随着欢快地歌声,让我们到校园中,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吧!

  四、说反思

  《春晓》是一首清丽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和对春花被风吹落、被雨打落的惋惜之情,实质上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学生在学*此诗之前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课堂上要做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去品味诗意,去感受诗情,激发学生对我们古典诗文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突破:

  首先,应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我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将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会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学生会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首先让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效果。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再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不过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春晓》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春晓》这首古诗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教学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首诗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2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古诗,理解古诗,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2、图文结合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我校“1241”课改航模设计,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二、自主学*、探索航行;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具体实施如下: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还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客人,想不想见见他?(出示“尧”的图片),知道他是谁吗?他叫“尧”(出示带拼音的“尧”字)指名拼读,齐读。尧是我国上古时的帝王,是他把一年分成了四季,他还把帝王之位让给了一个叫“舜”的有才能的百姓,他的宽广胸襟让后人无限敬佩。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值得骄傲的祖先“尧”吧!和老师一起写写“尧”,学生书空。

  2、如果给“尧”加偏旁变成新字,你会加什么?学生说,师相机板书汉字(浇、烧、饶、挠、骁、晓、侥等)同学们的识字量可真不小啊!“晓”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字,跟老师写写这个字(板书“晓”字),谁和“晓”是好朋友?你能给大家讲讲这个字吗?(出示图片,口述:太阳出来,天就亮了,这就是早晨,也就是“晓”)。你能用“晓”组个词吗?

  3、板书:春晓,春晓不仅是一个词,它还是一首古诗的题目呢!一起读一读题目。你能说说“春晓”的意思吗?(春天的早晨)

  过渡: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出示古诗)这首诗熟悉吗?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简介作者: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他写了好多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的诗,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既然大家都会这首诗,我们就比比看,谁读得好。

  (二)自主学*探索航行

  自学提示:

  1、读一读:借助拼音自己练读古诗,要注意诗的节奏。

  2、学一学:画出生字“眠”,和小组同学一起记住它。

  3、划一划:划出不理解的字词,试着和小组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讨论也解决不了的,用“?”标出。

  4、想一想: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过渡:大家认真专注的学*态度值得表扬,此时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古诗练读得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吧!男、女生各推选一名代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学生畅谈)相机理解诗句:

  1、学*第一、二行诗句

  (1)课件播放鸟鸣诗人起床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用哪句诗来把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能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你能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鸟在叫吗?(黄鹂、麻雀)它们都是怎么叫的?大家来模仿一下吧。睡了香香甜甜的一觉,起床后,到处都听到鸟叫的声音,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开心、舒服)那么你能把这句诗高高兴兴地读出来吗?(你有六分高兴了、你有八分高兴了、老师觉得你十分高兴)老师可以来读读吗?(师读)大家一起来像老师这样高高兴兴地读吧!(男同学来一遍女同学来一遍)老师不仅听出了大家高兴的心情,还听出了大家对春天的喜爱!

  (3)现在请大家像诗人一样,闭上眼睛睡觉,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播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于是,你触景生情,吟诵了一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学*第三、四行诗句

  (1)早上,孟浩然听到了百鸟争鸣非常快乐,他还看到了什么?(花落)

  (2)春天的时候,花园里的花本来是怎样的?(播放春天鲜花灿烂的画面)(春暖花开柳绿花红百花齐放鲜花盛开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可是这样的美景却不见了,第二天早上,孟浩然醒来,看见花园里的花怎样了?(落了)播放满地花瓣的图片)

  (3)看看花落了多少?我们来数一数,一、二……数得清吗?花落得太多了,数都数不清,这就是——花落知多少。

  (4)看到花落,你的心情怎么样?(很可惜)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这种心情吗?诗人喜欢春天,喜欢花,看到昨天还是百花齐放,今天却是花落满地了,就觉得太可惜了,于是难过地说——花落知多少。(生有感情的朗读)

  (5)花为什么会落下来呢?诗中有句话告诉了我们,谁来读这句话?(夜来风雨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评价:这风雨正在打在花儿的身上、这风雨把花儿打落八九朵了、这风雨把花儿打落十几朵了、这风雨把花儿打落了一大片了)就是这风雨,把花儿都打落了,多可惜啊!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师读,生给掌声)为什么给老师掌声?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这句诗吗?(我听出了你对春天、对花的喜爱,花落了让你很心疼)(花落了你觉得很可惜,你也很爱花)男同学来读读,女同学也来读读(风雨把花打落了,大家都觉得那么可惜,我们更不能故意伸手去摘花了,我们要把花的美留在枝头上)

  小结: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令人喜爱的,但是春天也会像落花一样流逝,所以我们要珍惜春天,珍惜时间。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春晓》,不仅学会了诗中的生字,还和诗人一同领略了春眠香甜,鸟鸣阵阵,雨过天晴的春晨美景,生机盎然的春天多么令人向往!课后,同学们可以给这首诗配幅图画,也可以把诗编成小故事讲给家人听,喜欢写字的同学还可以把它写成书法作品,你还可以这样,(放《春晓》歌曲)学*唱一唱这首诗。好了,伴随着欢快地歌声,让我们到校园中,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吧!

  四、说反思

  《春晓》是一首清丽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和对春花被风吹落、被雨打落的惋惜之情,实质上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学生在学*此诗之前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下来。课堂上要做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去品味诗意,去感受诗情,激发学生对我们古典诗文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突破:

  首先,应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我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将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会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学生会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首先让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效果。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再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不过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春晓》说课稿 8

  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艺术构思极佳,表现手法清新畅达,辞简意深,具有深沉含蓄、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春眠不觉晓”,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春”与“晓”。在浓郁的春光中,诗人以切身的感受告诉人们,明媚的春光让人陶醉,沉沉睡去直到天亮还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通过听觉来描摹春天早晨的景象。鸟儿婉啭的啼鸣声唤醒了沉睡中的诗人,当他张开眼睛,才知道天已大亮。“处处”都能闻听到小鸟的喧鸣,给人春色无边无际的联想,鸟语花香,春光绚丽,美好的春色令人赞叹。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是诗人醒来之后的联想,而这对于“夜”的联想,是因为“晓”而引发的。置身于春天的早晨,在赞赏明媚的春光之余,诗人因珍春而转为惜春,他回想起昨夜入耳的声声风雨,会有什么样的担忧呢?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是诗人因回想起昨夜风雨交加,不知遭受风雨侵袭的似锦繁花,一夜之间掉落了多少,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晓》一诗字简意深,短短的二十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前二句描绘出盎然春意,通过“不觉晓”反衬出睡之深,诗人是因为陶醉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色而沉沉入睡,当他被“处处”的鸟鸣声唤醒,刚醒来那一刹那间的'感觉是“啼鸟”衬托出的鸟语花香。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然而当他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短暂的喜悦就被深沉的忧虑所替代,无情的风雨在一夜之间不知又摧毁了多少如同花儿般美丽的生命。

  孟浩然(公元6xx—740年),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拯人患难。早年隐居襄阳附*鹿门山,后游学吴越。年四十游京师长安,曾于太学赋诗,满座皆惊叹嗟服,无敢与其争锋,应试进士未被录取。

  王维赏识孟浩然才华,私自邀请孟浩然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慌乱中孟浩然藏匿于床下,唐玄宗有所觉察,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闻言甚喜,说:“朕闻其人未见也,何惧而匿?”诏命孟浩然出见,问其诗,孟浩然自诵《岁暮归南山》一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听到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怫然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嘱其回乡,孟浩然怅然而归。张九龄主政荆州时期,曾召孟浩然为幕僚,不久孟浩然因患背疽辞世。

  纵观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居多,并以其见长,形成清新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与他同时代的李白,对他评价甚高,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这样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邓老师很好地把握住诗人笔下的明媚春意结构课堂教学环节,一组写春的诗句配于漂亮的图画,虽然窗外春寒正料峭,可课堂春意却温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浓春(睡)不消残酒,春正浓,人先醉。一年级的小朋友被老师的一组描写春天的图画和诗句陶醉。课堂入情入景,师生(也包括观课老师们)融入春的氛围,开始书空课题,进入课文学*。

  师生合作,读悟结合。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非常准确,一年级学生那么稚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颔首”与惊叹!你看,孩子们能够说出眠就是睡觉,不觉就是不知不觉,晓是天刚亮,朋友们,你是成年人,你能一口气说出这几个字的意思吗?课堂中像这样的场面还不止于此,更有同学对诗句意境的感悟,如,诗人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起床就被明媚的春色和鸟叫声感动了,于是脱口而出这首诗,这是一幅好美的闹春图啊!

  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够把诗句品味得如此美妙,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读、唱、赏、背,训练的形式多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能够在整堂课中投入到积极的学*之中,可见老师的课堂设计之精妙,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强,老师的基本素养之全面!

  另外,生字识记环节设计扎实、有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拼音读,自由认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找朋友,书写生字等,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掌握程度高。在识记生字中,教师还注重采用形式不同的识字方法,效果较好。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闻”字时,采用编写识字歌“门中有耳做什么,闻字有耳门中听”,学生接受快,记忆牢,还能在识记汉字时了解字义,一举多得。

  当然,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邓老师在开课时,采用诗配画创设学*氛围,如果不是老师读一遍,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课后拓展的《草》是学生已学过的诗句,让这节课的收官不够充实,显得有些粗浅,使这么好的一节课打了折扣,着实遗憾!

  另外,生字的书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放到田字格中进行训练。由于老师的疏忽,让人觉得这节课在标高上有拔高之嫌。但总的说,这是一节优秀的阅读指导课!

  《春晓》说课稿 9

  《春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这首诗描写春眠香甜,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字里行间,流荡着春晨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学词、学句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词句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根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教材】

  《春晓》这首古诗是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是作者春晨即兴之作。这首诗描写春眠香甜,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春晨鸟鸣婉转此起彼伏。字里行间,荡漾着春晨浓浓气息,流露着作者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学词、学句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词句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根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法】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性格好动活泼,注意不易持久、分神走散。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图结合诗文,直观、引导、善诱、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气氛。激励、尊重、赞赏学生主体的细微亮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说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体,主动识字。听、想、读、说、合作交流等学法学*本课。

  【说教学过程】

  根据古诗的教学特点,我设想的教学过程如下:

  解诗题,提学法→初读诗句,学*新字词→指导朗读,领会诗意→熟读成诵,体悟意境→指导写字。

  下面我就五个环节作个解说。

  一、解诗题,提学法

  解题前,我首先全班背诵古诗《春雨》,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意思。这样一来,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画面回放,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至此《春晓》解题的重点就放在指导学生理解“晓”字上。“晓”是生字,主要指导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懂意思。“晓”即天刚要亮的时候。必须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为后面的学*展开铺垫。其二,是提示古诗的特点和学*古诗的方法,古诗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词语,有时还会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跃。提供这些为下面学*古诗作好准备。

  二、初读诗句,学*字词

  接下来是老师范读、领读。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如“眠”是生字,指导学生自主查字典是前鼻音。“眠”是睡觉。“春眠”(春天到了,贪睡)“觉”是多音字,不觉(jué),睡觉(jiào),不觉(不知不觉),随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顺诗句,读通全诗。

  三、指导朗读,领会诗意

  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句,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逐句诵读,领会诗意,再联想全诗大意。

  第一行诗“春眠/不觉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慢慢品味。抓住“春眠”,“不觉”让学生想想,说说诗的意思。

  第二行诗句“处处/闻啼鸟”估计学生理解“闻啼鸟”有困难。自己解释“闻啼鸟”实际就是“闻鸟啼”,听到鸟儿啼叫的声音。这里为了和下面的“少”字押韵,把“闻鸟啼”作了调整变成“闻啼鸟”,古诗有此特点。

  第三、四行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同时,提示学生“花落知”,还是“知花落”这是古诗的什么?该怎样调整?“知”还是“不知”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诗句的意思。这样入情入境,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创新思维。随后各自试说《春晓》,同桌互交流、补充、纠正。领会全篇诗意。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在初步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师生共读,学生自读,同桌对读,指名演读,男女分组比赛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五、指导写字

  本课生字较少,只有“晓”、“眠”和多音字“觉”。我着重指导“晓”字右边的写法:第一笔“横”略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是“撇”要与“斜钩”相交后斜向左下角。其他均略。

  【说板书】

  略。

  《春晓》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本说课的内容来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绿水江南》第二课时的《西湖春晓》。这个单元选择的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要求学生能感受江南音乐优美、婉转的特点,同时了解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欣赏合唱歌曲,感受合唱所营造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西湖位于杭州城内,它像一首诗,一幅天然的图画,让人留恋忘返。西湖不仅风景优美,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更增添了西湖的魅力。西湖的风景非常丰富多彩。西湖有十景,形成了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由于西湖优美的风景,有的还被音乐家谱成乐曲,留传至今,可见西湖具有何等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西湖的美景和赞美西湖的诗歌。

  2、操作领域: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3、情感领域:带领学生领略优美的江南音乐,了解江南风土人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2、了解赞美西湖的诗歌。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教学内容及思路

  这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录像片,简要介绍有关西湖的传说。因为这一单元选择了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要求学生能感受江南音乐优美、婉传的特点,同时了解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和文化视野。《西湖春晓》是一首童声合唱欣赏曲目,但生活在北方的孩子大多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过西湖的美景,因此我根据这首欣赏曲目的特点收集了相关资料和课件等(有赞美西湖和江南的音乐和其它音乐作品、诗歌、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西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为学生感受童声合唱打了基础。

  接着,让学生欣赏歌曲《西湖春晓》。在欣赏的过程,歌曲播放三遍。第一遍,让学生听一听歌中唱了什么?教师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朗读歌词。第二遍,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八六拍音乐的韵律。第三遍,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接下来,补充欣赏描写西湖的古诗及为古诗谱写的歌曲。

  1、朗诵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朗诵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另外,根据时间还可以简单介绍关于西湖的其它艺术作品,如:歌曲《南屏晚钟》、戏曲《白蛇传》等。如时间不允许,此环节省去。

  最后,对学生学*本节课的内容做小结及评价。

  1、是否听出歌曲歌曲是合唱的演唱形式。

  2、能否正确地随音乐的韵律轻轻晃动身体。

  3、是否能说出一种与西湖有关的文化知识。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合集10篇(扩展6)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合集10篇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主人公伟大的精神品质;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通过品读,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三、说教法学法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品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旧知,引入新授。

  由学生对“悲剧”之“悲”的理解引入新授内容。

  (设计意图:以此引入新课学*,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环节二:品读课文,合作交流。

  (1)课文的题目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为什么又说是“伟大”的呢?品读课文,说说“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作者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个性思维。)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的目的。)

  环节三: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探究的学*精神。)

  环节四:课堂小结

  环节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我们应该记住英雄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里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也能够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

  这里,我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表达我们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哀悼: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课件展示)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在我们的心里雕刻并矗立起了五位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名字是:

  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课件展示)

  请大家一起来读,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吧!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深刻理性地认识理解更多的人和事,能够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学生的记忆,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的目的。)

  环节六:

  1、搜集并整理南极相关资料。

  2、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完成一篇阅读笔记。

  (作业和板书作业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和知识面而设计,学生可根据或阅读或写感受,自由选择。板书围绕伟大和悲剧而设置。)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2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xx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

  元的单元要点: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体会“伟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2、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穿插课后*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五、总结:

  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并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

  (设计意图: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人生的真谛。)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3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xx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

  元的单元要点: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体会“伟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2、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穿插课后*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五、总结:

  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并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

  (设计意图: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人生的真谛。)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4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

  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

  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这个站名的来历,引出课文和人物。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环节一: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比如:震撼、钦佩、崇敬。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

  环节三: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5、斯科特的绝笔。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四: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如果小组讨论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提请班级交流解决。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

  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探究的学*精神。)

  环节五: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

  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的目的。)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5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伟大的悲剧》。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重点难点以及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因此,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特色和亮点,在本单元,甚至本册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基于此,我确立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另外,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选择的教法是: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方面,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因为文章篇幅较长,我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上课时,我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用富有激情的介绍引出课文和人物。以此导入课堂学*、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的突破:

  环节一: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环节二: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要引导他们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三:小组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情节,并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组织学生朗读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并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环节四:为了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这类问题既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又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也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重要途径。

  最后以送给学生三句名言的方式结束本课:

  1、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惠特曼

  2、我们的工作不是成功,而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前进。——史蒂文森

  3、失败是智者的课堂。历史不能改变,未来仍掌握在你手中。——休·怀特

  (结语)

  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铧犁,帮助学生开垦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希望,和他们一起去采摘那些文化领域的累累硕果,一起去分享那些伟大心灵闪烁的光芒。并在共同的学*和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巅峰上捕捉受用一生的雨露阳光。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思想。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6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xx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

  元的单元要点: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体会“伟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2、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穿插课后*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五、总结:

  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并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

  (设计意图: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人生的真谛。)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7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情分析]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筛选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20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点: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 体会“伟大”

  (1)自主学*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之后,引导学生从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2、 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穿插课后*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五、总结:

  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并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人生的真谛。)

  [板书、]

  1、板书:板书的设计主要围绕的重点——“伟大”和“悲”展开,逐条列出内容要点,既是对学生交流情况的总结,又突出了的重点。

  附板书:

  伟 大 的 悲 剧

  对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 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 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 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无私的爱 世人之悲

  2、: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料。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用了三次:一利用展示二组科学探险遇难的图片创设情境,激**感,导入新课;二是放映影片《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通过视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为学*全文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投放相关(图片和重点语句),显示学*重点和关键信息,提纲挈领,便于学生掌握主要内容;三是在讨论“英雄”时,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展示里根《真正的英雄》演讲稿片段,把情境教学进行到底。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8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情分析]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筛选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20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点: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 体会“伟大”

  (1)自主学*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之后,引导学生从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2、 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穿插课后*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五、总结:

  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并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人生的真谛。)

  [板书、]

  1、板书:板书的设计主要围绕的重点——“伟大”和“悲”展开,逐条列出内容要点,既是对学生交流情况的总结,又突出了的重点。

  附板书:

  伟 大 的 悲 剧

  对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 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 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 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无私的爱 世人之悲

  2、: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料。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用了三次:一利用展示二组科学探险遇难的图片创设情境,激**感,导入新课;二是放映影片《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通过视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为学*全文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投放相关(图片和重点语句),显示学*重点和关键信息,提纲挈领,便于学生掌握主要内容;三是在讨论“英雄”时,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展示里根《真正的英雄》演讲稿片段,把情境教学进行到底。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9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20xx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点: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三、研读赏析:

  1、 体会“伟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全班交流(穿插课后*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10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伟大的悲剧》。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重点难点以及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因此,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特色和亮点,在本单元,甚至本册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基于此,我确立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另外,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说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选择的教法是: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方面,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因为文章篇幅较长,我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上课时,我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用富有激情的介绍引出课文和人物。以此导入课堂学*、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的突破:

  环节一: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环节二: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要引导他们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三:小组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情节,并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组织学生朗读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并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环节四:为了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这类问题既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又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也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重要途径。

  最后以送给学生三句名言的方式结束本课:

  1、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惠特曼

  2、我们的工作不是成功,而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前进。――史蒂文森

  3、失败是智者的课堂。历史不能改变,未来仍掌握在你手中。――休・怀特

  (结语)

  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铧犁,帮助学生开垦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希望,和他们一起去采摘那些文化领域的累累硕果,一起去分享那些伟大心灵闪烁的光芒。并在共同的学*和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巅峰上捕捉受用一生的雨露阳光。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思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