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丝绸之路》说课稿 1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第二主题《路在脚下延伸》中的一个课。其内容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与小组数目相同的较大的地图、尺子。

  【说教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的体验、小组探究、视觉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交通情况的点滴变化,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从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的紧密联系以及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从而提升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体验。

  【说学法】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孩子们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这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

  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交流

  教师巡堂,了解小组搜集资料及发言的情况,并参与其中。

  针对每个小组搜集的资料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归纳整理的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内容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3)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事先掌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将每个小组介绍的重点随手写在黑板上。

  (4)小组探究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算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时间又是多少。

  (5)教师总结

  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业。

  向周围的人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五、说学法

  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及学*兴趣,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进入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首先出示战国时期匈奴王冠图片,让学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第一目填写《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表》,并思考决定和还是战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材料:

  皇帝们试图通过给匈奴人贡物或联姻的方式建立和*外交关系。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 ——《新全球史》

  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所以汉武帝时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汉使者联合西域夹击匈奴从而过渡到第二目张骞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1、首先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找出阳关、玉门关、和大月氏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含义,然后结合课文思考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2、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片段,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情况。(增强教学直观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路线,教师动态演示路线图。

  4、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一下三个问题:

  (1)张骞此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2)假设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你会像张骞那样做吗?

  (3)张骞的此行目的达到了吗?(通过探究问题学*张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5、最后我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样的成果。

  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成果一: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材料二:秦朝的疆域和汉朝疆域图的对比图

  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西汉的疆域向西延伸了一部分,自然得出

  成果二:为西域归属中央奠定基础。

  材料三:“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两幅图片

  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在观察中得出

  成果三: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答案,改变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过渡语: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张骞用他的毅力、勇气和非凡的胆识踏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从此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导入下一目)

  三、丝绸之路

  首先给出丝绸之路示意图,请学生说说这条道路得名的原因,然后自主探究并说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随后屏幕打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屏幕中的东西哪些是从东方传入西方,哪些是从西方传入东方?除过图中的物品外,他们还知道其他哪些通过这条东西方商道交流的物品或艺术?,通过这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理解。然后屏幕再打出丝绸之路上出土发现的丝织品和外国货币两张幻灯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丝绸之路确实存在而且当年是那么的辉煌,最后通过一张设计好的幻灯片形象直观并顺理成章的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这个观点。

  在讲完这个目录后教师加以引伸以“古老的丝绸之路今天是否还有开发的价值?如果有怎么开发”这个问题来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进行小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同中原地区连成一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经过西汉的努力形成了贯穿东西的交通线——丝绸之路,它的开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四)、“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

  (五)、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说课稿 3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的兴趣和学*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过程和学*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

  ,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及学*兴趣,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过程中,互相学*,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还通过“学生历史学*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丝绸之路》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八、板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根据本课的课标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将板书设计成以上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板书时将它们分成两个重要的标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小字内容,分离出来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这种设计同时也是根据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知识的教学安排,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因,同时丝绸之路开通也为班超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了解历史事件的承继和因果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丝绸之路》说课稿 5

  一、说教学背景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教学内容出自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中的第四课。

  本单元的学*内容属于历史常识,是从灿烂的历史文明角度来看世界。具体到《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古老的丝绸之路,其二,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在两部分中又都包含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把本主题从新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进行教学,每部分中都介绍路线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我将有关陆上丝绸之路的内容(即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友好使者张骞、玄奘的故事)做为第一课时,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这样做,能在第一课时中既让学生清楚认识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又能在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第二课时的时候孩子们能应用第一课时中用到的方法进行自主学*。教师是以一种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的自主学*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2、说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仍有片面性;好奇心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的兴趣更为广泛。

  他们已经在日常的学*生活中接触了一些相关的信息,他们对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有印象,但是不太清楚丝绸之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对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张骞也是知其人但是不太知其事。因此本节课上,既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浅显的已有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学生对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友好使者的认识。

  3、说教学方式与手段: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本课时采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确立的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为学生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依据以上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查找、听、读故事、小组交流、说感受等方式,使学生知道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张骞、玄奘;培养学生读图及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丝绸之路开通的艰辛及开通的重要意义,认识、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体会*等、友好往来的重要。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知道丝绸之路的简单知识。

  二是体会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重要意义。

  第二个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使用的是“看图片说一说”的活动,我出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孩子们认识就说出名字,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兴趣。(利用顺序效果)

  出示图片

  2、“你们知道吗,它们在过去还有一个名字,一起看看!”(遮挡功能的使用),让孩子们再读一读。这时孩子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他们为什么还叫这样的名字啊?在孩子们表达出他们的这种感受后,我说“它们这样的名字和它们的来历有关系。”

  3、(下拉图6)指图说明:“它们是我国古代的胡人生活的.地区,在我国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胡,来自那里的东西就被称为胡瓜、胡豆了。古时候,还把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称为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区。”进而提出问题“那么在古时候,这些胡人的物品是怎么来到中原地区的?”

  图6

  引出本课的重点学*内容丝绸之路。板书:丝绸之路。

  4、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关于丝绸之路,你知道些什么?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本课学*内容的认知程度。

  (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图片引入,激发兴趣,开始新课的学*。)

  第二个环节,认识丝绸之路,是通过看路线图,查找、交流的活动完成的。

  1、我充分利用了课本提供的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图7),将图提供给学生,并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看图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看什么”(明确看图要先看清图的名字、图上方向、图例,然后再看图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惯。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组织2人一组的学*。

  图7

  2、学生展示学*成果:

  (本环节教学是在学生2人一组的自主读图活动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获得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到达地,丝绸之路到达的范围等知识。培养学生读图,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补充到“丝绸之路全长有7000多千米,联系了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是一条线路长,范围广,所到的地方多的道路,它是联系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从而落实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是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这样三个活动完成的。

  1、听故事前,先用课件出示图8,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张骞这个人,进而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张骞手里拿的叫“节”,节是代表使者身份的信物,使臣持节就表示是国家派出去的,现在“使节”一词还在使用。(通过此介绍,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明对现在的影响。)

  图8

  2、“张骞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你知道为什么吗?”引领后面的学*。

  3、讲故事,教师就结合图9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让学生听故事时带着这样一个任务:“边听故事边想一想:从这个故事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图9

  利用拖动复制功能,将故事中重要地方停顿,更明确张骞出使路线。

  教师在故事讲到“张骞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进,一路上他们必须走在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时,出示图10,故意停顿,让学生此时此地设想一下:“张骞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或危险”。帮助学生体会张骞出使西域途中遇到的艰辛。

  图10

  4、在听完故事后继续追问:张骞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任务,他是不是白去了?说说你的理由。

  (在本环节中,我用故事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回到了20xx多年前,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了解张骞这个人,了解他不怕困难、信念坚定的个人品质,设身处地的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突破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这一难点。)

  5、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学生阅读的是课本78页上“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文字”,读后,不仅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算一算“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多少年了?”出示图11,学生从图中标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年份公元119年、标出现在的年份xxxx年,然后在白板上进行计算第二次出使西域距离今年多少年。

  图11

  想一想“为什么称张骞为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通过“读一读”明确开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通过“算一算”感受丝绸之路的古老,同时板书:古老;通过“想一想”理解张骞是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

  6、在读故事后,组织一个学生动手的小组体验活动。我给每组学生一些丝绸之路上传递物品的小图片,让学生们从这些图片中挑出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到中原地区的是哪些?传递到西域的物品有哪些?出示图12

  请几位同学将物品分类,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将物品拖到相应的圈里。

  7、思考交流:传递的这些物品给西域各国和中原地区带来了什么好处?

  在活动后,教师总结到:“在这条路上传递的众多物品中,以丝绸的影响最大,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第一次把中国中原地区经过新疆到中亚的陆上通道翻译成SILKROAD,丝绸之路由此得名。”

  8、继续补充介绍“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的商人们来到我国做买卖,这是人们之间的贸易交流;一些佛教僧人来我国传播佛法,这是一种文化的交流。随着交往的深入,佛教逐渐在我国传播开来。

  9、讲故事,主要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课前了解到的玄奘西游的经历,从而认识丝绸之路上的另一位友好使者玄奘。

  图13

  在本环节的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为什么称张骞、玄奘为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提升学生对张骞、玄奘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的友好作用的认识。

  (在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这几个活动中,认识了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使学生体会丝绸之路在中西各国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友好往来带来的好处,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第四个环节,是通过看图片、听介绍,了解丝绸之路的兴衰。

  以看“现在的丝绸之路的图片”、听“老师讲丝绸之路的兴衰”,来了解丝绸之路的20xx多年来的发展变化过程,感受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图14

  (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和我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丝绸之路的路线也随着发生变化,到最繁盛的时期甚至形成了道路网。后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人为过度使用水等自然资源,再加上战争等原因,丝绸之路也一度衰落。现代的丝绸之路,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它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同时在原丝绸之路基础上修建的亚欧大陆桥,更是欧亚大陆东西最便捷的通道。)

  图14

  第五个环节,想一想,说一说。

  想:“这节课,你是怎么样学*的?”,说“通过什么,学*了什么?”从而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课是通过读图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通过学*故事,知道了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和开通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既回忆了本课的学*过程,明确总结出本课的学*方法,总结了全课,又为下一课时的学*做好了准备。这也是体现本课的教学特色之处。

  板书是现代教学的要求,它能够更直观的体现出本次教学的重点,利用板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回忆本次教学的思路,直观的板书使得学生在视觉上回顾本次教学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教学手段是交互式白板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努力,较好的达到预期效果。首先,白板教学操作比较它很灵活、简单,不用每次老师在电脑和屏幕之间跑来跑去,就是一支笔就可以搞定一切,学生也更熟悉,教师也更自然,师生以更*和的心态去教、学。当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想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张骞的路线,要是用普通的多媒体PPT做的话,要设置路线,一段一段的弄,弄不好就出现偏差,就得从头再来。而利用白板教学,只要选中图片,然后右键里边选择“拖动复制”就可以拖拽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图片,然后按着路线走,那样随意性比较大,也适合本次的教学。其次,交互式白板的动态效果没有演示文稿绚丽,但是它比较神奇,你可以讲文字进行拖拽,还有可以用遮挡功能将文字盖住,让人们感觉没有任何东西,其实你自己知道其中的奥秘,当给学生展示的时候,他们觉得很神奇、好奇,能够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而且学生还特别主动要表现,使他们主动地来学*,来展示自己。最后,普通的多媒体教学,只是让学生看、听,但是白板教学不一样,利用它可以让学生走到白板前,自己去画线、自己去做题、去选择、连线等,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交互,其实白板就是把普通多媒体的功能和黑板的作用放在里一起,集合于一身了,即可以当多媒体给学生出示图片、视频、试题,也可以像黑板一样,效果更好。

  《丝绸之路》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八、板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根据本课的课标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将板书设计成以上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板书时将它们分成两个重要的标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小字内容,分离出来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这种设计同时也是根据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知识的教学安排,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因,同时丝绸之路开通也为班超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了解历史事件的承继和因果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丝绸之路》说课稿 7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第二主题《路在脚下延伸》中的一个课。其内容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与小组数目相同的较大的地图、尺子。

  【说教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的体验、小组探究、视觉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交通情况的点滴变化,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从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的紧密联系以及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从而提升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体验。

  【说学法】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孩子们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这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

  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交流

  教师巡堂,了解小组搜集资料及发言的情况,并参与其中。

  针对每个小组搜集的资料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归纳整理的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内容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3)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事先掌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将每个小组介绍的重点随手写在黑板上。

  (4)小组探究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算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时间又是多少。

  (5)教师总结

  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业。

  向周围的人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说课稿 8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 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感受。

  (四)巩固练*:利用课件完成练*

  《丝绸之路》说课稿 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五、说学法

  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及学*兴趣,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进入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首先出示战国时期匈奴王冠图片,让学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第一目填写《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表》,并思考决定和还是战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材料:

  皇帝们试图通过给匈奴人贡物或联姻的方式建立和*外交关系。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 ——《新全球史》

  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所以汉武帝时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汉使者联合西域夹击匈奴从而过渡到第二目张骞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1、首先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找出阳关、玉门关、和大月氏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含义,然后结合课文思考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2、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片段,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情况。(增强教学直观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路线,教师动态演示路线图。

  4、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一下三个问题:

  (1)张骞此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2)假设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你会像张骞那样做吗?

  (3)张骞的此行目的达到了吗?(通过探究问题学*张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5、最后我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样的成果。

  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成果一: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材料二:秦朝的疆域和汉朝疆域图的对比图

  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西汉的疆域向西延伸了一部分,自然得出

  成果二:为西域归属中央奠定基础。

  材料三:“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两幅图片

  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在观察中得出

  成果三: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答案,改变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过渡语: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张骞用他的毅力、勇气和非凡的胆识踏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从此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导入下一目)

  三、丝绸之路

  首先给出丝绸之路示意图,请学生说说这条道路得名的原因,然后自主探究并说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随后屏幕打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屏幕中的东西哪些是从东方传入西方,哪些是从西方传入东方?除过图中的物品外,他们还知道其他哪些通过这条东西方商道交流的物品或艺术?,通过这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理解。然后屏幕再打出丝绸之路上出土发现的丝织品和外国货币两张幻灯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丝绸之路确实存在而且当年是那么的辉煌,最后通过一张设计好的幻灯片形象直观并顺理成章的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这个观点。

  在讲完这个目录后教师加以引伸以“古老的丝绸之路今天是否还有开发的价值?如果有怎么开发”这个问题来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进行小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同中原地区连成一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经过西汉的努力形成了贯穿东西的交通线——丝绸之路,它的开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四)、“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

  (五)、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单元《路》中的《丝绸之路》一课。本单元以“路”为主题组合单元,从道路、商路、求学路、人生路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路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才开辟了丝绸之路。“它”成为促进欧亚和人类文明的纽带。在今天我们要教育学生深切体会张骞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特做以下设计:

  (1)利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方法。

  3、教学重点:

  借助“丝绸之路”专题网站,抓住关键词句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4、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学*运用这一写法。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学法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具备了相应的电脑知识,会利用网络搜集有用的信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搜集信息,独立钻研、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整理资料,讨论切磋,推选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深深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丝绸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非常适宜网络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目标,走进网络学*。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给予一定的时间浏览“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提出自己的学*问题。

  第二课时,教师在事先整理学生的学*问题的基础上,出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如:1、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2、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是过渡段?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兴趣所在,对学*问题进行选择,确立自己的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激发学生学*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的时间就放手由学生去漫游网络世界,借助“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来帮助自己的学*,引导学生进入“人机交互,自主学*”的环节。

  (二)研读课文,网络学*。

  学生可通过操作,了解到丝绸之路的来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汉代的中国文化与欧洲各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课的学法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合作学*的明确要求:

  (1)四人为一个学*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内容的调查研究。

  (2)围绕所研究的内容,共同上网站查找有关资料,相互交流,集体讨论,形成共识。

  (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组合,合作完成学*成果的书面资料。结合书面资料小组内进行学*成果的交流,并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如此,学生完全是学*的主导者,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学*课文,也可以与周围同学互相讨论,协作学*或向老师请求帮助。在教学网络中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监控学生的学*过程,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畅所欲言。

  通过学生自学前两个问题,已经弄清楚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过渡段的作用,在此处汇报交流。对于学生来说“交流”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他们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收获与伙伴共享,需要在争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自己的不足。针对同学们共同存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发现问题的同学认清问题,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暂时未发现问题的同学,如果碰到同样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加深了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学生在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经过的汇报中,利用网站提供的复述方法,在讨论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的交流中,深切体会了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课内自检,语言积累。

  1、首先,学生共同完成“添加过渡段的练*”。

  2、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预设了A、B两套自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作答。此环节可帮助中、差学生查缺补漏,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总结学*,课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同学们利用网络学*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使我们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怎能不被张骞那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动呢?

  智慧的灵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因此,在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反而产生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学*天地。这就是真正得学*的内涵。教师抓住这个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还想了解些什么,建议学生对专题网站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既是一种学*成果的展示,又为以后学*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学*资源。形成学*的一种持续性,开拓学生学*的思路,更是打破“学*一定在课堂”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课外更丰富的世界,走进神 奇的网络空间去充实自己,去体味学*的快乐……

  六、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学会找过渡段和添加过渡段。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合作学*。每个人先到“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搜索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读课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画出重点句子,再在组内交流关键词语。每人先练*自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最后小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效率。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学生上网速度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实践、去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中我刚刚迈出了一小步,我会继续努力学*,深入钻研。

  谢谢各位老师!


《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10篇)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10篇)(扩展1)

——《丝绸之路》说课稿 (菁华3篇)

《丝绸之路》说课稿1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的兴趣和学*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过程和学*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整个*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

  ,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及学*兴趣,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过程中,互相学*,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还通过“学生历史学*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丝绸之路》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张骞与丝绸之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分析。《张骞与丝绸之路》是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的丝绸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内容生动,尤其是文章开头引人入胜。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接着写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成为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骞为国献身精神的赞扬,本课主要学*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张骞的那种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2)说教学重、难点。自主识字、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3)教学时数的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课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同时学*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理解分析的能力,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小状元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能根据现有的资料查询课外信息。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和我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对于课文的引入,我采用谈话法;对于感悟张骞的优秀品质,我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法;对于课外拓展,我采用合作型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

  2、让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课件:唐僧师徒四人)同学们请看,他们是?他们是《西游记》当中的人物,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中土大唐去西天取得了真经,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来学*一位比唐僧还了不起的人物,他历尽磨难,从*通往西域,他开通了一条有名的道路,名叫“丝绸之路”,他是谁呢?——张骞!是的,咱们一块来学*《张骞与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跨时代跨空间,学生们对于以前的事了解很少,如何让他们充满兴趣地学*这课呢?我觉得课堂伊始就得提高学生的学*热情。《西游记》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他们对里面的人物、事件了解地比较详细。而且,《西游记》当中人物的品质和取经的艰辛与本课极其相似,所以我以《西游记》为导线引出课题,一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本课的兴趣,二来可以用类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看课题,《张骞与丝绸之路》中有两个关键词,“张骞”和“丝绸之路”,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他们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搜集到的资料呢?(课件出示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这里我会请几位学生说说他们找到的资料。对于“丝绸”,学生陌生但又充满好奇,在此,我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丝绸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古代丝绸战袍、杭州丝绸、蓝丝绸、奥运丝绸服饰。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张骞把丝绸之路开辟了、丝绸之路被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

  ——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张骞和丝绸之路;二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明确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看了这个课题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在此,我采用激疑法,鼓励学生提问,并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接下来我将采取以下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生字问题和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借助课后拼音识记生字,把文章读通顺、流利。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老师泛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请两到三个学生到台前扮演相关表情,其他学生点评。

  (这部分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且戏剧性强,单纯讲解可能过于枯燥,于是在此我安排学生扮演“目瞪口呆、目不转睛”这些表情,再让学生来夸赞一下古罗马皇帝的新装,感受“赞不绝口”的场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四字词语。)

  2、刚才同学们关于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下。

  ①默读第三段,说说当时从*去欧洲有哪些困难。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在概括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在这里,我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②阅读第五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

  想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你觉得他们受到了哪些屈辱?他们逃出来后又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很容易找到相关句子,在这我重点带领孩子归纳张骞所走丝绸之路的线路、启发孩子去大胆想象张骞一路所受的艰辛。同时,在此我增加了一些课外内容----张骞被俘虏时的事件,拓展学生对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感知张骞的优秀品质。)

  3、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

  (感受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同时从侧面加深对张骞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认为张骞是一位怎样的人?(不畏艰辛)

  ——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展

  同学们,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名人探险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哥伦布、郑和相关资料)

  ——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视野。

  【说板书设计】

  31. 张骞与丝绸之路

  困难: 交通不便

  自然条件恶劣

  野兽与强盗的袭击

  经过:都城→黄河→浩瀚的沙漠→被俘虏→寒夜逃出→帕米尔高原→西域

  ↓↓

  不畏艰辛

  注:板书主要以困难和经过为主线,层次鲜明,最后总结出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一目了然。

《丝绸之路》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 说教法

  1、 《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本课做好准备。

  2、 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 说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的效果。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课文。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读自评为主,教师查读为辅。让生在诵读中实现与文体初次对话,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并鼓励学生细听互评。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评议能力。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段,甚至第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我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具体学*,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

  首先,粗读第1、2自然段:这部分不是课文重点在文中是起烘托证明的作用,因此只要学生读后能体会丝绸的高知名度就行,主要安排教学程序如下: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接着,精读3——7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讲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所遇到的困难。这是值得学生精读体会的。于是,我在教学这部分时就重在让学生读相关语句,抓出重点词句去体会,并要求以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会。因此,我安排如下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从哪里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从哪里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从哪些词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从哪些词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我还穿插了过度段的教学。因为我认为学语文一定要学方法,认识过度段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读文中理解文义,在写作中谋篇布局。于是我安排如下教学: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得出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

  (3)再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又得出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此时教师可联系文本总结过渡段的作用和意义。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最后,品读第8自然段:这段是对丝绸之路的作用影响的一个总结,内容较浅显,学生自读就读懂,因此我在教学该段时以学生自学为主。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第四步:情感升华:阅读文章的最境界是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悟就尤其重要。由于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不够,不足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完全了解张骞的艰辛,于是我在此就收集了相关资料以补充课文,让学生能更深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作用。

  最后一步,我安排了复述课文这一环节。因为作为四年级语文教学学生能复述课文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我主要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组内练说再在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随时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课标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10篇)(扩展2)

——《丝绸之路》说课稿 (菁华3篇)

《丝绸之路》说课稿1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的兴趣和学*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过程和学*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整个*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

  ,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及学*兴趣,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过程中,互相学*,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还通过“学生历史学*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丝绸之路》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张骞与丝绸之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分析。《张骞与丝绸之路》是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的丝绸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内容生动,尤其是文章开头引人入胜。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接着写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成为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骞为国献身精神的赞扬,本课主要学*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张骞的那种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2)说教学重、难点。自主识字、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3)教学时数的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课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同时学*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理解分析的能力,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小状元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能根据现有的资料查询课外信息。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和我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对于课文的引入,我采用谈话法;对于感悟张骞的优秀品质,我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法;对于课外拓展,我采用合作型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

  2、让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课件:唐僧师徒四人)同学们请看,他们是?他们是《西游记》当中的人物,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中土大唐去西天取得了真经,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来学*一位比唐僧还了不起的人物,他历尽磨难,从*通往西域,他开通了一条有名的道路,名叫“丝绸之路”,他是谁呢?——张骞!是的,咱们一块来学*《张骞与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跨时代跨空间,学生们对于以前的事了解很少,如何让他们充满兴趣地学*这课呢?我觉得课堂伊始就得提高学生的学*热情。《西游记》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他们对里面的人物、事件了解地比较详细。而且,《西游记》当中人物的品质和取经的艰辛与本课极其相似,所以我以《西游记》为导线引出课题,一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本课的兴趣,二来可以用类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看课题,《张骞与丝绸之路》中有两个关键词,“张骞”和“丝绸之路”,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他们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搜集到的资料呢?(课件出示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这里我会请几位学生说说他们找到的资料。对于“丝绸”,学生陌生但又充满好奇,在此,我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丝绸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古代丝绸战袍、杭州丝绸、蓝丝绸、奥运丝绸服饰。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张骞把丝绸之路开辟了、丝绸之路被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

  ——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张骞和丝绸之路;二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明确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看了这个课题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在此,我采用激疑法,鼓励学生提问,并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接下来我将采取以下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生字问题和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借助课后拼音识记生字,把文章读通顺、流利。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老师泛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请两到三个学生到台前扮演相关表情,其他学生点评。

  (这部分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且戏剧性强,单纯讲解可能过于枯燥,于是在此我安排学生扮演“目瞪口呆、目不转睛”这些表情,再让学生来夸赞一下古罗马皇帝的新装,感受“赞不绝口”的场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四字词语。)

  2、刚才同学们关于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下。

  ①默读第三段,说说当时从*去欧洲有哪些困难。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在概括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在这里,我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②阅读第五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

  想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你觉得他们受到了哪些屈辱?他们逃出来后又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很容易找到相关句子,在这我重点带领孩子归纳张骞所走丝绸之路的线路、启发孩子去大胆想象张骞一路所受的艰辛。同时,在此我增加了一些课外内容----张骞被俘虏时的事件,拓展学生对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感知张骞的优秀品质。)

  3、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

  (感受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同时从侧面加深对张骞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认为张骞是一位怎样的人?(不畏艰辛)

  ——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展

  同学们,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名人探险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哥伦布、郑和相关资料)

  ——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视野。

  【说板书设计】

  31. 张骞与丝绸之路

  困难: 交通不便

  自然条件恶劣

  野兽与强盗的袭击

  经过:都城→黄河→浩瀚的沙漠→被俘虏→寒夜逃出→帕米尔高原→西域

  ↓↓

  不畏艰辛

  注:板书主要以困难和经过为主线,层次鲜明,最后总结出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一目了然。

《丝绸之路》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 说教法

  1、 《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本课做好准备。

  2、 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 说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的效果。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课文。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读自评为主,教师查读为辅。让生在诵读中实现与文体初次对话,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并鼓励学生细听互评。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评议能力。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段,甚至第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我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具体学*,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

  首先,粗读第1、2自然段:这部分不是课文重点在文中是起烘托证明的作用,因此只要学生读后能体会丝绸的高知名度就行,主要安排教学程序如下: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接着,精读3——7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讲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所遇到的困难。这是值得学生精读体会的。于是,我在教学这部分时就重在让学生读相关语句,抓出重点词句去体会,并要求以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会。因此,我安排如下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从哪里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从哪里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从哪些词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从哪些词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我还穿插了过度段的教学。因为我认为学语文一定要学方法,认识过度段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读文中理解文义,在写作中谋篇布局。于是我安排如下教学: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得出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

  (3)再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又得出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此时教师可联系文本总结过渡段的作用和意义。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最后,品读第8自然段:这段是对丝绸之路的作用影响的一个总结,内容较浅显,学生自读就读懂,因此我在教学该段时以学生自学为主。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第四步:情感升华:阅读文章的最境界是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悟就尤其重要。由于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不够,不足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完全了解张骞的艰辛,于是我在此就收集了相关资料以补充课文,让学生能更深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作用。

  最后一步,我安排了复述课文这一环节。因为作为四年级语文教学学生能复述课文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我主要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组内练说再在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随时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课标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10篇)(扩展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菁华9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灯)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印度、希腊、*,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问题】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

  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更加贴*历史。贴*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突出自主学*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台,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学科名称

  《丝绸之路》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讲读课文。

  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1人,汉族学生19人,少数民族学生26人。该班大多数同学喜欢学*语 文,有浓厚的学*兴趣、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语文综合素质较好,同时也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困生缺乏学*自觉性和主动性,学*兴趣不浓,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教学内容分析

  该篇课文是本册中的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西部的历史文化为启迪和主题,展现了西部历史文化的繁荣和悠久,在本课中重点要让学生领略该主题,使学生在学*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一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丝绸的店铺。而当时*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完成配套练*。

  教学资料

  丝绸之路所经过的省区和文明遗址:

  新疆:楼兰古城大小部落的演变、丝绸之路。

  *: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云南:宋朝时的云南大理国(元代又并入统一的国家版图)、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云南与缅甸、泰国的双边关系。

  贵州: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治。

  四川:三星堆遗址、蜀巴文明、宜宾等地的酒文化、历史遗迹(都江堰)。

  甘肃:长城文化、敦煌、丝绸之路。

  宁夏:西夏文明、丝绸之路。

  陕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汉、唐的国都)、先秦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自我问答: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以读生情,在读中感受西部历史文化的悠久和繁荣同时也同时掌握课文的表达方式,但有一个问题难住了我:在课堂上学生反应迟钝,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却一窍不通,真是让人犯难。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很多知识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学生上网应正确引导。

  2.初一学生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或播放影片、音乐,用图表进行对比,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初一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弱,课时指导他们学会看图、识图,利用图文结合寻找更多的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学会联系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能力。

  4.初一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历史不多,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应注意培养他们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5.初一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期,适时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总结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

  6利用地方史,让学生走*身边的历史,了解身边的历史,激起他们学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实行管辖的史实。

  2.掌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了解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学*,培养学生思考认识的能力。

  2.通过学*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认为是难课的理由):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书写生字

  1、自己学*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丝绸的店铺。而当时*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10篇)(扩展4)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地图。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

  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独立练*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5.欣赏感受。

  四、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地图。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

  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独立练*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5.欣赏感受。

  四、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10篇)(扩展5)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

  一、教材分析及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2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理念。本课教学师生收获多多。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说课稿(精选10篇)(扩展6)

——丝绸之路教案 (菁华5篇)

丝绸之路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丝绸之路教案2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目标: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师生共同确定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3)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学*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在小组内个人展示)

  生1:我积累的词语有“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荡荡”的`意思是: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我能用“五彩缤纷”说句话……

  生4:我知道“崇山峻岭”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我能用“崇山峻岭”造句……

  生5:我知道“美轮美奂”的意思是: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生6:“遐想”:指漫无边际地想象。

  生7:我会把课文第一段读熟,我来读给大家听……

  生8: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3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

  (二)、学文悟情展示(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生1:我读了“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生2: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生3:*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生4:*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生5:我们想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个性化展示: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什么是“丝绸之路”。

  4、读后感。

  5、小练笔。

  三、|激发知识冲突: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准备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课堂练*】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______标出。

  ⑵ 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安排】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丝绸之路教案3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同学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知识储藏】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兴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从西域和伊朗传入*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和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二、朗读课文

  1、要求:

  读正确,读流利。

  (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

  2、组内练*:

  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

  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同学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一起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浏览课文,在预*本上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展示,纠正。

  4、小组交流自身从这些内容中体会到什么:

  ⑴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⑵*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5、个人展示。

  6、分组扮演我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互赠礼物的情景。

  7、领悟写作特点。开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课外拓展

  1、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故事。

  2、向同学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反馈课】

  一、填空(上课前请同学抄上黑板)

  1、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__________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______,往西一直延伸到__________。在这条路上贸易的货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的________。

  2、丝绸之路不只是古代亚欧互通_________的商贸大道,还是沟通_________的友谊之路。

  二、做辅导*题

  1、一至四小题课外完成,分组出来展示,一组一题。其余同学合作完成七、八、九题。

  2、评价展示的答案,更正。

  3、展示“理解运用”时用展示台。

  【教学反思】

  同学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同学自主学*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方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只要求同学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同学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让同学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扮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区分。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同学的精彩扮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不只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同学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协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更加贴*历史。贴*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教案4

  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丝绸之路教案5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实施

  (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

  1、激情导入(约1分钟)

  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2、揭示目标(约1分钟)

  我们刚才领略到的是今天的丝路风光,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设计意图:《西游记》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部影片,尤其是其豪迈动听的主题歌曲,能够迅速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在欣赏今天的丝路风光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联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约3分钟)

  让学生阅读P97的内容与图,活动:

  1)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什么叫丝绸之路?

  2)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同时,还经过哪些地形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3)作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让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和同学们给出评价与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有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1)提问: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2)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

  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4、深入学*,突破难点:(约10分钟)

  1)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并且曾经很辉煌,为何后来消失了呢?请根据查找的资料解释这一现象。

  2)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

  3)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下去呢?

  学生演示所查资料并讨论,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通过拓展,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和探究归纳的能力,同时通过查询资料来解释历史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因历史的、地理的因素,使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古今对比,感悟新知(约6分钟)

  1、过渡: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

  2、展示:亚欧大陆桥资料片。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3、提问: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锻练了分析对比能力。)

  (四)课后延伸,拓展思维(约3分钟)

  讨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的价值。

  学生从发展旅游业角度讨论──丝路旅游方兴未艾。

  (设计意图: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学*的兴趣。)

  (五)回顾总结,概括要点(约2分钟)

  (六)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约5分钟)

  上海某中学要组织高二学生去西部领略丝路风光,请替他们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和沿途景点介绍,看谁的方案最佳。

  (七)板书设计,知识结构。

  (八)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成功之处:知识的学*融入有竞争性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中,是本课最大的成功点。由于学生对事物好奇心强,又喜欢挑战自我,参与活动热情很高。

  “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教学形式也是本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在挑战时,学生们先在小组内模拟演练,让每一个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加强,然后推选出最有实力的人参加全班竞选,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使他们群策群力,互相协作,使课堂真正成为一种合作、和谐、团结的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学生查询的资料如果再精练一点,课堂效果会更好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