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课稿(十)份

首页 / 说课稿 / |

  《古诗》说课稿 1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

  《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的古诗中还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

  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

  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学*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当然,这仅仅是学*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咏鹅》、《夜宿山寺》。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5.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以“朋友啊!”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草》,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词、句的意思”等等,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内容上的概括,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从学*古诗的规律上说一说。像有的字词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学*古诗可按这五个步骤等。当然,学生只要大概能说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为现在刚是学*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三、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也是对学生持续学*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春晓》,让学生根据五步曲自学,找找哪些字的古今义发生了变化,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赞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咏鹅》、《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可以同桌讨论。当然,对于补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差不多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古诗》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掌握基本学*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培养学生学*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古诗》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古诗》说课稿 4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古诗中学*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说课稿 5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文章

  《古诗》说课稿 6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的古诗学*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与巩固

  《古诗》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古诗》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池上》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诗以活泼朴实的白描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设计理念:语文课标前言就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还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力。”所以在设计该环节时,我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年龄特点与课文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如下设计。

  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语文学*能力即:

  一、自主学*能力,也就是重点留预*内容。让他们通过长期的预*课文内容来并进行批注等的方法,使他们到课上学*时能得心应手,也能够由此形成一生良好的学**惯。

  二、合作探究能力。课前的预*是浅层次上的读懂课文,上课再梳理文章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矛盾就会产生火花,而火花就必定会引发思考,所以就会深层理解文章,而合作探究正是为达到让他们交流彼此学*经验,体验自我学*的成功感和博采众家所长的目的而进行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乱笔头,天天说不如日日记来得更有效果。对于艺术而言,很多时候灵感转瞬即逝,学生学*也是如此,在学*过程中思考的灵感与疑惑也是转眼间就不见,只有抓住这灵感与疑惑就能走*答案的边缘。这也是自我学*成功感的体验。三者紧密相联,可以顺向相生,行成良性循环,也可以逆向相克,造成恶性阻力。我班学生由于进行了一定的训练,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以上三点。

  本篇古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撑船偷采白莲蓬的情景,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此类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学*的切入点。文章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所以极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在此诗之前已经有了学*诗词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利用此诗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感受到古诗并不是生涩难懂的,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领略到诗境我悠远与绵长。�v二�w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培养一定的诗词学*方法。

  2、学会结合图画理解诗文内容。

  3、根据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v三�w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3.培养一定的诗词学*方法。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v一�w、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做过那些有意思的事交流一下吧!

  2、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伟大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顽童在做些什么吧。�v板书课题�w《池上》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4、课题质疑:看到《池上》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池上是什么池?什么人在池上?池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要来到池上?)�v二�w、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合作探究2.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2、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读诗解词。(指名让学生读诗并让学生找到每一句中重点的词,并进行解答。)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撑,说明很用力,孩子小,胖乎乎的表情动作多可爱。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偷:偷偷

  采:摘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2)懂诗句。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理解的诗句,一人一句,可以质疑,可以补充。

  (在这一部分当中应该注意“偷”字的理解,“白莲”是莲花还是莲蓬,通过产生的质疑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重要性。)(3)指导朗读,重点体会“撑、偷、藏、开”等字应该读出淘气、可爱、质朴、天真的意味来。

  同桌读、指名读、赛读、欣赏学*读好的学生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掌握学生读的程度,以能完成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为完成任务。)

  (4)明大意。完整地说一说诗的大意。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互相说,选说的好的说给大家听

  ⑶教师引导指导说。

  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通过“撑、偷、藏、开”字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孩子当时怎么撑的小艇,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来详细描画诗外的形象,要俱体、

  生动,语句优美。如:小家伙用力地支着船篙,把劲儿都用上了,也走不快,胖乎乎的小脸上满是汗水,弄得小脸都花了。

  3、写感受

  试一试能不能把你眼前的这幅画用手中的笔写下来呢,把诗变成一篇小文章呢?

  ⑵交流评价写提好的作品。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说的时既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又能拮取别人的想法中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听、说、读、写贯穿整个环节,不仅会听会说还要下笔成文。

  四、总结全诗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感受。(学*方法、内容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古诗》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朗读,并根据练*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古诗》说课稿 10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阅读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1)

——古诗说课稿 (菁华5篇)

古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当中,既可复*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新课作*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古诗说课稿2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第一首,第二课时学*第二首。

  四、学*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说课稿3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说课稿4

  【说教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说教法】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读背全诗,升华情感。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六、指导写字,美观工整。七、小结全诗。

  【说学法】

  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说教学过程】

  开课出示实物草,请大家说说你对草的认识,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兴趣。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中我出示了标有停顿符号的诗文并范读,渲染了气氛,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示范。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例如运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运用两幅水粉图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尽的意思。指导学生学*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生气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整体理解力诗意之后我设计了朴实能够点明诗中心的过渡语:“一棵棵小草,低矮、*凡、随处可见。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的这样赞颂小草。”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指导背诵。*古诗博大精深,诗人笔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环节中内外相结合,不仅有草的后四句,还逐句出示了课外的四句描写描写草的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写字环节中只安排了本首诗的三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老师范写,学生跟写。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以此课为例,请老师们多指教。

古诗说课稿5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我上的《古诗两首》是千古传送,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同是送别诗,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因为孟浩然要到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去,诗人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是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前途茫茫,生死难料,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整首诗从语言文字上看,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被处于一种被动的学*状态,其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我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我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的教学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拓宽古诗教学的领域,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有利于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3、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局限;

  4、有利于实现课程提倡的学*方式;

  三、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四、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的最佳情境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感情自然融入诗的境界。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一曲《阳关三叠》,那优美苍凉的旋律一下子就能渗透学生大心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音乐与诗那种天衣无缝的结合,创设了古诗学*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诗人追求的境界,而李白与王维的诗所表现的画面感就越强,我在教学时,为两首诗都设置了相应的画,用丰富的色彩,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媒体,自主学*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李白和王维的资料以及写诗的背景,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教师帮助梳理总结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不但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为学*古诗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品质。

  2、运用媒体,自主理解诗意。传统的古诗的理解就是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的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时,利用一个古诗学*的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的界面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生经过合作学*,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人,老师真正做到了学生学*古诗的帮助者、促进者。

  3、借助媒体,领悟诗情。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多媒体的介入,所以学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很容易从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中体会到李白的羡慕之情,也能从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的这份凄凉与伤感。

  (三)、拓展情境空间,使用古诗写作。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是将《送元二使安西》作为重点来学*的。当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这份难舍之情时,我趁势而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去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吗?”学生此时将所有的体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利用多媒体,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主要要求进行同主题的拓展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将搜集下来的送别诗放在班级的学*交流*台上,作为大家学*交流使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对一线教师驾驭整合的技术与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借此学*的机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在这块实验园中求索、奋进。同时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谢谢!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2)

——古诗的说课稿范本10份

  古诗的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三首古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作者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这首诗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诗中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二、说学情

  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三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理解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3、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五、说教学过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三)读写互动,感受文化,体会诗境。

  1、过渡圈画:春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从诗句中就能知道春节做些什么,请圈画出有关词语。(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感受文化:能说说这样做的起源、目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表现形式吗?(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概括板书)

  小结:春节,是一个祈求*安的节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一个充满浓浓文化味的节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诗句呈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想生活,用你的笔来具体描述其中一个画面。(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灵动生成。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画面示例:亲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端起酒杯敬酒祝贺,这个说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那个说祝你事业兴旺、恭喜发财。真是人人妙语连珠,个个喜气洋洋。

  4、感情朗读:现在要读出文化味,应该读好哪些词语?(爆竹、屠苏、新桃、旧符)读时可以摇头晃脑,把文化味读到你的.头上。

  (四)拓展探究,走进诗人,体会诗情。

  1、简介诗人,体会感情

  (1)过渡激疑:我们理解了古诗,感受到了春节的欢乐气氛,春节的万象更新,春节的文化传统。难道王安石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吗?这还要联系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体会。

  (2)简单介绍诗人。

  2、体会诗情:这首诗就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写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诗句中处处都能看出来,我们先来关注一些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先示范,再由学生交流)

  (2)有了这些新的发现,我们可以把每句诗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来说说。

  3、感情朗读:现在我们应该读出诗人的自信味,要读好哪些词语?(爆竹、春风、瞳瞳日、新桃)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把自信味读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放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四)小结。

  古诗的说课稿 2

  《鹿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一、教材简析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组诗《辋川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晚年所作,当时他已厌倦官场生活,在蓝田(今陕西西安东南)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鹿柴是辋川的一处小地名。

  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整首诗写得自然流畅,毫不做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前两句写“不见”,不见的是人;后两句写“见”,见的是影。在见与不见之中,诗人给我们传递出的是一种以落寞为美的信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做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惯。

  根据以上原则,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的“鹿、返、复”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觉。

  5、拓展阅读古诗《竹里馆》,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由于古诗词句凝炼、意境深远,今天的儿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读。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学*古诗会读、读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易转移,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跟读、范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看图读、齐读;巩固提高时的有感情地读、配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讲。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积极性,也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励学生:“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已解决,老师想请你们来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热情,他们在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继而,“小老师”们纷纷登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的良好态势。

  画。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又是怎样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段将观察到的景物浓缩成凝炼的语句表达出来的,使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并写下来。目的有三点:1检查同学们对原诗理解的程度;2开拓同学们的思路、激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使学生从中悟出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今后应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

  展。展一片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选入古诗不多,我采用了“以诗引诗”的办法,教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类似的诗篇,为学生拓展一片阅读的天地。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在班级板报“每日一诗”中连续一周都准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2、教学新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第一届诗歌节将在马鞍山市举行,你们知道吗?其实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你们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板书课题,析题,简介作者,吸引学生喜欢这首诗。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4)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5)集体交流,鼓励学生以当“小老师”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小组内或看注释、或查字典、或看插图、或揣摩诗句、或联系已知,纷纷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诗句的理解。

  (6)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看图边说出对整首诗的理解。

  (7)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8)师读诗,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从学生的口述中便有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9)教师激**趣: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试试看。同学们迅速摊开纸,握笔构思。虽然学生的画笔略显稚嫩,但也正说明了这是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一环节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重复说教,学生借助画面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又使书本知识得到延伸;能够感知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通过动静交错的描绘将观察到的景物经过筛选浓缩成字字珠玑的文章;还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一次升华。

  (10)学生自由诵读,诵读形式多样(独诵、合诵、配乐诵读等),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舒缓的语调,在读中感悟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1)学*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鹿”。

  (12)出示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朗读欣赏,激发自主阅读古诗的兴趣。

  (13) 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1、画,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2、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3、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4、找,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总之,我在这一节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古诗的说课稿 3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带篱新知识的学*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清*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乐·村居》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的《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状态。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古诗的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了边塞肃杀的风光,后两句以马喻己,表达了渴望受到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石灰吟》是明朝爱国诗人、名臣于谦的作品,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竹石》是清朝诗人郑燮的作品,通过描写竹子的品质,表达自己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本课是本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学生更多了解诗人生*,理解诗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发掘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查找资料,加深对诗的理解,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有感情朗读。本课的古诗是三首气势坚定的诗,因此主要采用学生跟读、有感情朗读和自由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中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气势。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诗语言简单朴实,学生可以自行理解,但是在情感把握上,需要更上升一层,因此我采取发现点拨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古诗相关图片,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包括预*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题,进行适当练*,从而掌握本课要学*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和课后*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

  1.通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了解诗人生*简介及人物轶事。

  3.划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来了解。

  二、学*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络,锤,凿。

  三、学*《马诗》。

  1.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学生诵读古诗,互相交流,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强调“似、当”的读音)

  3.指名学生解释一、二句诗意思,教师引导。

  4.小组合作学*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整体感知,为什么诗人会将弯月形容成“钩”?想象“沙如雪、月似钩”的画面。理解“金络脑、踏清秋”背后的含义。(以马喻己,侧面表达希望得到赏识重用)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拓展:了解诗人生*志向和小故事,深入了解诗中的感情。

  7.归纳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自己抱负得以施展、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学*《石灰吟》。

  1.解诗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于谦的介绍。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3.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理解古诗大意。教师引导。

  4.理解“千锤万凿、若等闲”的态度。(从容不迫)感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诗人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有感情朗读,比赛读,比赛背诵。

  6.归纳主旨:本诗托物言志,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7.板书设计:

  二、学*《竹石》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郑燮介绍。

  2.学生读诗,指导正音。(强调“还、劲”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说说诗意,教师点拨。

  4.指导理解“咬定”。(想象竹子深深扎根绝不动摇的坚定)把握“任”的表达的态度。(无所畏惧、慷慨乐观)分享诗人关于竹子的轶事,加深对《竹石》的了解。

  5.归纳主旨:本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中却无所畏惧、坚定乐观,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的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的高风亮节。

  6.比赛诵读,一起背诵,尝试默写。

  7.板书设计:

  古诗的说课稿 5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第一首,第二课时学*第二首。

  四、学*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的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古诗苑漫步。第五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节综合性学*,是对课内诗歌学*的一个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化,现在提倡国学,古典诗词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有一个责任就是传承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这是我们的责任。古典诗词,词语凝练,意境深邃,韵律优美,我们的母语教学,不能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

  这样的综合性学*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我认为安排这节综合性学*课,是很有必要的。它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新课改的需要。

  二、说方法:

  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学生绘画,音乐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教法:体验法,鼓励法,情境式,自主合作式。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前让学生准备背下来,小学课本中所有的古诗词,和初一初二所有学过的古诗。当然可以有课外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了解古诗词有关知识,

  (3)积累古诗词,学生争取多背一些古典诗词;

  (4)学会诵读古诗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3、自主合作探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积极的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感**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重点、难点:学生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对古诗的感悟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学生对古典诗词积累的不太多,好多学生不喜欢古诗词,有稍微喜欢的,考完以后大多忘记了,对诗歌的学*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好多同学能背下古诗词,但从古诗词中汲取的知识情感却少,不会鉴赏的多。总体来看,学生对古诗的学*,不是很爱。

  五、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5、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中的要求: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六、设计意图:

  1、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2、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造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

  古诗的说课稿 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古诗新唱的《静夜思》,这一课主要是由古诗改编的歌曲,通过演唱感受古诗歌德意境,下面就本课教学向大家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在演唱时用柔和的声音来进行歌唱,来感受声音美。

  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诗歌,体验美,整首曲子中休止符的运用很有特点,声断气连的演唱,深刻表现了思乡的情绪,唱起来朗朗上口,把思乡的情绪深入学生心中。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用思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正确的掌握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思乡之情。通过学*能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教学难点为曲谱演唱环节,在休止符演唱时要注意声断气连。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听唱法的模式,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体会这首歌曲的意境,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启发导入——听赏歌曲——新歌教学——四四拍学*

  一、根据单元要求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把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加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乐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并提出问题,例如:在中秋全家团圆之际还有多少人远在异乡?还有什么人不能和家人团圆?

  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聆听、朗诵,引出李白的古诗《静夜思》。

  因为本节课是唱歌课,可能会以为我第一个环节的时间稍长,但由于这节课的感情需要,让学生真正运用音乐来体验与表达,理解这首歌曲的最好方法就是有韵味的诗歌配上委婉的旋律,可以称之为天籁之声。

  二、听赏歌曲。

  这一环节中学生聆听歌曲,教师随旋律划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诗本身体现的是思乡,加上旋律,更能表达思乡的情感。通过聆听提出问题: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是怎样的,由于上一环节的配乐朗诵,学生更能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便能够回答出用稍慢的、较弱的、伤感的心情来演唱。

  三、新歌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模唱、以情带声的学*手法教学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具体过程是:

  1、跟琴模唱。用“啦”来模唱旋律,引导学生轻声模唱这首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连贯、*稳。这时,我的教学不仅要知道学生在音高、节奏方面的准确,还会适时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轻轻地进行演唱。这种轻声的要求,不仅是为了保护嗓音,我还会引导学生们这也是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要把乐句中的节奏加以练*,注意乐句中的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的演唱。

  2、跟琴演唱歌词。加入歌词体会思乡之情,注意八分休止的演唱要声断气连,还有第二乐句的结束和第三乐句的开头以八度大跳表现思乡的情感更加强烈,另外力度要稍强些,突出思乡的情感,多次演唱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

  四、学*四四拍的指挥图式。让学生通过亲身指挥体验歌曲的感情,调动情绪。出示指挥图式,让学生模仿练*,先单手后双手。让大家边指挥边演唱歌曲来感受一下。找出指挥较好的同学到前边指挥,其他同学跟老师一起演唱。最后鼓励大家课下进行加工为下一节二声部的学*做铺垫。

  通过这节静夜思的学*,同学们不仅能够用准确的旋律演唱《静夜思》第一声部,而且能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学唱歌曲,而且还了解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并让他们懂得了珍惜现在在父母身边的宝贵时间,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并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体现了音乐课独特的施教特点,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授课目标。

  古诗的说课稿 8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古诗的说课稿 9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我上的《古诗两首》是千古传送,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同是送别诗,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因为孟浩然要到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去,诗人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是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前途茫茫,生死难料,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整首诗从语言文字上看,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被处于一种被动的学*状态,其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我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我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的教学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拓宽古诗教学的领域,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有利于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3、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局限;

  4、有利于实现课程提倡的学*方式;

  三、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四、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的最佳情境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感情自然融入诗的境界。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一曲《阳关三叠》,那优美苍凉的旋律一下子就能渗透学生大心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音乐与诗那种天衣无缝的结合,创设了古诗学*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诗人追求的境界,而李白与王维的诗所表现的画面感就越强,我在教学时,为两首诗都设置了相应的画,用丰富的色彩,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媒体,自主学*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李白和王维的资料以及写诗的背景,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教师帮助梳理总结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不但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为学*古诗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品质。

  2、运用媒体,自主理解诗意。传统的古诗的理解就是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的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时,利用一个古诗学*的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的界面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生经过合作学*,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人,老师真正做到了学生学*古诗的帮助者、促进者。

  3、借助媒体,领悟诗情。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多媒体的介入,所以学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很容易从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中体会到李白的羡慕之情,也能从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的这份凄凉与伤感。

  (三)、拓展情境空间,使用古诗写作。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是将《送元二使安西》作为重点来学*的。当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这份难舍之情时,我趁势而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中国。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去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吗?”学生此时将所有的体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利用多媒体,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主要要求进行同主题的拓展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将搜集下来的送别诗放在班级的学*交流*台上,作为大家学*交流使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对一线教师驾驭整合的技术与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借此学*的机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在这块实验园中求索、奋进。同时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谢谢!

  古诗的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 (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3)

——小学古诗说课稿(五)份

  小学古诗说课稿 1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古诗说课稿 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午好。

  我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xx》选自人教版册第单元,本单元所选五篇现代诗歌都是以为主题,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和情感共鸣,是我们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xx 》(主要内容)表达了。其语言简洁明快、质朴典雅、清新隽永、生动形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剪裁得法)无论从内容上、结构上、语言上碑文都是值得学*的典范之作,也为今后学*类似文章奠定了基础。(学*它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有利于提升阅读和写作此类文章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中国新诗及外国诗歌已经较为了解,并掌握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们可能对透过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依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诗歌做出精彩的赏析。

  3、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上面的理解,依据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②抓关键词,品味语言、理解诗意:运用想象、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

  ③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思维发展能力我把本课重难点确定为:2、3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留给学生。我的教法设计如下:情景法(设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法。

  三、说教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课标指“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学*方式重点在体验学*和感悟学*上。具体学法设计如下:情景体验法、读书入境发、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本节课我打算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把一篇全新的诗歌比作是一座神秘的山林的话,那学生就是登山觅趣者。如何才能登上山峰觅的真“趣”呢

  (一)、香远益清(激趣导入)

  (二)、登山觅香(初读诗歌读流畅)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一方面进行字词的积累做好登山的能量储备。另一方面让学生互读互评达到通顺流利的朗读诗歌的目的。

  (三)、众里寻它(细读课文赏语言品意境)

  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学生要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描绘,你觉得哪些景物写的美,美在哪儿?请大家细读课文段,完成下面的活动:

  寻意境之美

  ●以“我认为文中写的美,美在,从文中可以看出(依据文中的段落、语句)的句式来说话。(我认为文中写的美,美在。)

  ●以“我喜欢节(句),因为”的句式说话。这样的设计既能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能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寻语言之美

  学生在以上句式说话过程中,我适时的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品析。如:有学生认为文中美,美在,因为,当学生说完后我接着追问,老师把文中的词换掉可以吗?为什么?(我把本句的修辞搞成可以吗?为什么?)这样用替换的形式能很自然、很深刻地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用词的准确、生动;修辞运用恰当等特点。

  学生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拿起手中的笔,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诗节。这一练*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寻声音之美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学生进行评价。

  目的是让学生在以上环节的学*感悟中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四)、灯火阑珊(感悟·升化)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这个环节首先介绍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然后设计了作者在线的访谈活动

  活动方式:六人一组,选出一名记者,一名作者,四名读者代表就文章内容对作者进行访谈。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探讨作者写作意图,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高学生审美与创新能力。

  这一环节第二个活动:记忆我最棒:

  速读,梳理文中关键词完成记忆我最棒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本文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并积累关于的诗句(名言)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框架式的形式,(涵盖了文章主要内容,解决了课堂核心问题)简介概括,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的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小学古诗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

  《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的古诗中还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

  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2 、 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学*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当然,这仅仅是学*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咏鹅》、《夜宿山寺》。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5.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以“朋友啊!”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

  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草》,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词、句的意思”等等,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内容上的概括,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从学*古诗的规律上说一说。像有的字词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学*古诗可按这五个步骤等。当然,学生只要大概能说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为现在刚是学*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三、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也是对学生持续学*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春晓》,让学生根据五步曲自学,找找哪些字的古今义发生了变化,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赞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咏鹅》、《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可以同桌讨论。当然,对于补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差不多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小学古诗说课稿 4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掌握基本学*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

  2.学法

  分学*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小学古诗说课稿 5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4)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掌握基本学*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 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 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5、 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

  2、学法

  分学*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 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 要求学生完成练*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2

  一、说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三)学*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的古诗学*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五)课堂检测

  学*与巩固

古诗两首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掌握基本学*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主动性,培养学生学*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古诗两首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说课稿5

  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说课稿6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掌握基本学*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

  2.学法

  分学*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两首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自由记生字。

  ⑵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古诗两首说课稿8

  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 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 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 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当中,既可复*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新课作*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古诗两首说课稿9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 )( )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 )(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古诗中学*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两首说课稿10

  【说教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说教法】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读背全诗,升华情感。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六、指导写字,美观工整。七、小结全诗。

  【说学法】

  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说教学过程】

  开课出示实物草,请大家说说你对草的认识,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兴趣。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中我出示了标有停顿符号的诗文并范读,渲染了气氛,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示范。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例如运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运用两幅水粉图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尽的意思。指导学生学*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生气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整体理解力诗意之后我设计了朴实能够点明诗中心的过渡语:“一棵棵小草,低矮、*凡、随处可见。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的这样赞颂小草。”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指导背诵。中国古诗博大精深,诗人笔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环节中内外相结合,不仅有草的后四句,还逐句出示了课外的四句描写描写草的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写字环节中只安排了本首诗的.三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老师范写,学生跟写。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以此课为例,请老师们多指教。

古诗两首说课稿11

  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我上的《古诗两首》是千古传送,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同是送别诗,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因为孟浩然要到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去,诗人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是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前途茫茫,生死难料,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整首诗从语言文字上看,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被处于一种被动的学*状态,其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我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我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的教学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拓宽古诗教学的领域,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有利于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3、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局限;

  4、有利于实现课程提倡的学*方式;

  三、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四、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的最佳情境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感情自然融入诗的境界。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一曲《阳关三叠》,那优美苍凉的旋律一下子就能渗透学生大心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音乐与诗那种天衣无缝的结合,创设了古诗学*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诗人追求的境界,而李白与王维的诗所表现的画面感就越强,我在教学时,为两首诗都设置了相应的画,用丰富的色彩,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媒体,自主学*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李白和王维的资料以及写诗的背景,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教师帮助梳理总结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不但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为学*古诗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品质。

  2、运用媒体,自主理解诗意。传统的古诗的理解就是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的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时,利用一个古诗学*的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的界面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生经过合作学*,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人,老师真正做到了学生学*古诗的帮助者、促进者。

  3、借助媒体,领悟诗情。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多媒体的介入,所以学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很容易从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中体会到李白的羡慕之情,也能从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的这份凄凉与伤感。

  (三)、拓展情境空间,使用古诗写作。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是将《送元二使安西》作为重点来学*的。当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这份难舍之情时,我趁势而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中国。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去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吗?”学生此时将所有的体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利用多媒体,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主要要求进行同主题的拓展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将搜集下来的送别诗放在班级的学*交流*台上,作为大家学*交流使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对一线教师驾驭整合的技术与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借此学*的机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在这块实验园中求索、奋进。同时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谢谢!

古诗两首说课稿12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说课稿13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第一首,第二课时学*第二首。

  四、学*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5)

——幼儿园大班古诗《小池》说课稿 (菁华3篇)

幼儿园大班古诗《小池》说课稿1

  活动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理解诗句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小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

  好,那我们就去小池边玩一玩。让小朋友说一说“小池”是什么意思(小小的池塘)。

  二、出示挂图

  出示小池景色的挂图,观看图画,初读古诗。

  这幅画美吗?说一说你在这幅画里看到的什么?(荷叶、荷花、水、大树、蜻蜓)

  三、学*古诗

  1、出示古诗及课件。下面我们来看看宋代诗人杨万里是怎样写小池中这美丽的景色的。

  2、听录音范读。

  3、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及写作背景。

  4、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5、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6、小朋友齐读古诗。

  7、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8、请小朋友根据画面试着背诵古诗。

幼儿园大班古诗《小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mei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

  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l、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幼儿园大班古诗《小池》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节课的活动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古诗有兴趣,萌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2、能力目标: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意境。

  3、知识目标:理解古诗的内容,学*用舒缓的语速吟诵古诗。

  根据以上活动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活动重难点是:

  活动重点:理解古诗所描写的夏季景色,学会朗诵。

  活动难点:感受古寺所表达的美好意境。

  二、活动方法

  教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等方法开展本课的活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配上古典音乐和名家朗诵,古诗新唱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古诗。

  学法:引导幼儿通过参与、讨论、模仿、展示等活动方式,逐步完成活动任务,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等。

  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基础,我做了如下准备:

  空间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PPT、视频、音乐等)

  三、活动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以及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重难点,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课

  幼儿背诵已学古诗,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会背古诗吗?”

  (二)自主探索

  1、出示课件(PPT),引导幼儿观察讲述,了解古诗的内容。

  师:“图上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啊?”(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示范朗诵,讲解诗意,介绍作者。

  名师朗诵视频,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泉眼无声惜细流--泉眼悄悄无声是爱惜细细的流水。

  树荫照水爱晴柔--树荫倒映在水面是它喜欢晴天柔和的风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小的嫩嫩的荷叶刚露出紧裹的叶尖。

  早有蜻蜓立上头--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面。

  介绍古诗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是我国古代作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以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朴实清新,流畅自然。

  3、不同形式的朗诵古诗《小池》,加以巩固练*。

  (三)活动延伸:

  我运用的是《古诗新唱》,在轻松的音乐下,熟记这首古诗。

  总之,在设计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我运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幼儿的一生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6)

——《心声》说课稿优选【十】份

  《心声》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一篇儿童小说。小说通过

  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安排了双线交织的情节结构。开端部分李京京参与公开课上表情朗读《万卡》的要求被拒绝,发展部分则是他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公开课上勇敢举手、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故事的高潮、结局。而另一个情节线索是因李京京与文中万卡相似的家庭境遇所产生的阅读共鸣。现实与小说《万卡》的相互交融、映衬,深层次地传达出心声的意旨。

  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特点,在引导学生自读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原则: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课堂上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学*生活非常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这篇小说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品析语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说教学目标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进行复述,理解文题“心声“的深刻含义。

  2.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中细节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结合生活体验,深层思考课文触及的教育现象,领悟写作意图。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分析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突破方法:组织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研讨小说的主题,领会文题"心声"的深刻含义,深层反思教育现象。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教师与文本反复对话,并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文章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是一篇儿童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作者以*实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感知文意,进入作品情境,体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形象的意蕴。

  2.研讨法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多向信息交流,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理解"心声"的深层含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把握人物形象。研讨小说的主题,深层反思教育现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万卡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有谁能够流畅完整地讲述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因朗读《万卡》而引出的一段伤感故事,它就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儿童小说小《心声》。(板书文题、作者)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注意文中的人物和场景。

  2.学生速读全文,梳理并简要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小说中的时间与地点变化来梳理情节线索。

  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明确: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明确: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板书: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2、 教师组织学生复述课文,为分析人物形象作充分准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复述,教师点评。学生纵观小说发展的全过程,找出小说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交流:李京京想读,程老师不让读,课文正式围绕这个冲突展开情节。

  (三)跳读课文 感悟心声

  (1)李京京为什么课文有机会朗读这篇课文?

  (2)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请大家找到依据并回答。

  (3) 文题取名"心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学生研讨、交流,教师点拨:李京京的"心声"不仅在于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其深层次的"心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能公正、*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总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四)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心声” 1、学生探究:小说刻画李京京形象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教师点拨: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地真实、丰满。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带动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读出人物真切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反思 交流“心声”

  (1)通过李京京的故事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或许他引起了你的共鸣,你们同意是受教育者,对教育有着许多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你亲身经历的意见小事,倾诉你的心声。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文中像李京京这样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心理易受影响,尤其是和自己体验有相似感觉的经验。正因为有着与万卡的生活的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一环节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既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六)课堂小结

  这些话是同学们的真情告白,是送给老师的最珍贵的礼物,老师一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且不断去反思自己,让同学们的心声得以实现。

  (七)布置作业

  以“心声”为题,写一段发生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故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或感受。

  《心声》说课稿 2

尊崇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依据,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列说明。诚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

  说教材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儿童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表达了众多教育者的心声。它直指教育界中的“精英主义教育”,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精英主义教育”还是“大众主义教育”?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公开课要讲成“样版戏”吗?《心声》其实就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唤。

  说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而本文也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比较接*他们的生活,很容易产生兴趣和共鸣。因此在方法技巧上应加以点拨指导。

  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故事情节,学*缩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和学*小说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概括情节,学*缩写

  2、理解“心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心声”的深层意义

  说依据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力争创建生动而又活泼的语文课堂

  说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进列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味文中人物的心声,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本人的心声。

  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会唱《说句心里话》这首歌吗?从这首歌里我们聆听到了一位战士的“心声”。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写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板书课题)

  检查课前预*情况

  检查生字词的解决情况。

  蟋窣xīsū纸捻子niǎn发窘jiǒng

  妒忌dùjì赵小桢zhēn发颤chàn

  检查对作者的了解情况。

  初读感知,倾听心声。

  学生快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故事情节,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实现了本人的心声。

  自由阅读,解读心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列为,不应该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跳读、选读、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找到共鸣。还组织学生进列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根据本人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本人的独特体验。

  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他的心声是什么?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

  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

  从程老师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文中有什么依据?

  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合作探究,感悟心声。

  讨论问题一:文题取名“心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要求教师能公正*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总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讨论问题二:《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

  作者对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作为我们学生,我们应从李京京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他的成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在今后的学*中,让我们携手前列吧!

  课外练笔

  1、把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2、请你以李京京的口吻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万卡那样的长信,以叙述本人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希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情感要真实,用语要有分寸。

  (这样设计既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主要人物:李京京(沉郁、执著、倔强)

  故事的开端:朗读要求被拒绝。

  故事情节故事的发展:用真情和体验练*朗读。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声情并茂朗读。

  《心声》说课稿 3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心声》(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心声》是语文版7年级册第四单元(即小说单元)中的第十五课。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而小说的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学*生活非常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这篇小说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品析语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此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小说是借助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此目标是根据本文篇幅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

  (2)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初一的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为了解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主题。)

  二、说教法

  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我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究式的学*方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学*实际,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从学生的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实现师生互动,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活动一——倾诉心声

  “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呢”

  教师配音:“在很久以前,人们常盼望流星的出现,因为只要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会很快实现。现在就让我们也对着流星许个愿吧!”展示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画面,并播放歌曲《流星雨》,营造一个浪漫、神奇的想像空间。(在上课开始时,设置情境,播放学生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导入课题。)

  活动二——倾听心声

  老师激发学生:刚才我们一起道出了各自的心愿,这些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就是我们的心声。相互倾诉让我们的心贴得更*了,我们的友情更深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李京京和凡卡。请大家迅速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看谁最先和他们交上朋友,体味他们心中的苦痛。

  (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始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3个问题:

  1、看谁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快速梳理小说的情节?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从文本中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

  2、看谁能发现这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最突出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感知文章内容,到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体会文章刻画人物最突出的方法是心理描写。)

  学生跳读描写李京京心理的段落,仔细揣摩李京京的心声。让学生猜猜他的心声是什么?然后对着流星也来帮他许个愿!(重现流星雨的镜头)

  3、看谁能说说李京京读《凡卡》的心愿为什么那么强烈?《凡卡》为什么能那样拨动李京京的心弦?(发挥学生的想象,闪现凡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片段,与同学交流。)

  由于李京京的身世与凡卡的身世遭遇相似,使他在阅读《凡卡》时产生强烈的共鸣。李京京渴望读《凡卡》是想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积郁,表达对爷爷和小伙伴的思念,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让学生懂得在文学欣赏中,既要有生活,又要有感受,更要投入感情。共鸣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活动三——实现心声

  设计提问:

  1、李京京读《凡卡》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朗读成为了这次公开课的亮点。李京京为什么能读好这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精读课文,共同探讨,分组交流。

  2、你认为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你的理由。

  他是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

  3、请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4、对程老师上公开课的做法,你们是如何看得呢?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惯,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创建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活动四——表露心声

  李京京借读《凡卡》宣泄了他的心声,读了课文,你是否也有了同李京京一样的宣泄的想法?请你也来一次真情的表白。

  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心理历程吗?说说看。

  (读了这篇课文,学生都了解了李京京的心声,我想许多学生都会对程老师、李京京的父母有许多想法,也许李京京的故事也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共鸣吧。那我就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说个痛快!)

  (这一环节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既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延伸拓展』:

  写一段文字,表现你生气或害怕时的心理。

  『布置作业』:

  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长长的、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心声》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心声》是一篇新课文,但它却悄悄传达着一个信号:曾几何时,那个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被全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已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教师——那个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社会生活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走进我们的课堂,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虽然稚嫩但却珍贵的思考与感受。

  作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生。作者正是透过这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她是成功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说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4、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说教学重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学难点:

  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时安排:1课时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听取学生在学*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划出疑难字词,扫清字词冲突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3、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的?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的少年。

  运用了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和段落)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1):课文15段中“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表达了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2):课文32—41段写李京京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遭到同学嘲笑,表达了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3):课文18—2l段,写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书,表达了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4):李京京与文章中的万卡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万卡》正好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 程老师这个人,你怎么看?

  例1:“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对李京京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等的态度。

  2: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却遭到程老师的严词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抱的是不信任、

  不尊重的态度。

  3: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程老师不惜弄虚作假,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4: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不是直接写程老师,可也看得出程老师教育的结果。课文38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39段:“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说明*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学生的思想感情从未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被老师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例1: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你离我们*些吧,请弯下身子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吧!

  2: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感情的交流。

  3: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不要因为我们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否定我们,我们需要的是您无私的帮助!

  4:假如我是程老师,我会客观、公正地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机会。

  5:假如我是程老师,我的公开课一定和*时一样,我要让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绝不做秀!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六、作业布置

  1、以“心声”为题,将你想对老师或家长的话记录下来。300字左右。

  2、完成课后作业三。

  《心声》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依据,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

  一、说教材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儿童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表达了众多教育者的心声。它直指教育界中的“精英主义教育”,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精英主义教育”还是“大众主义教育”?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公开课要讲成“样版戏”吗?《心声》其实就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唤。

  二、说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而本文也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比较接*他们的生活,很容易产生兴趣和共鸣。因此在方法技巧上应加以点拨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故事情节,学*缩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和学*小说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概括情节,学*缩写

  2、理解“心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心声”的深层意义

  五、说依据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力争创建生动而又活泼的语文课堂

  六、说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味文中人物的心声,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会唱《说句心里话》这首歌吗?从这首歌里我们聆听到了一位战士的“心声”。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写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解决情况。

  蟋�@xī sū纸捻子niǎn发窘jiǒng

  妒忌dù jì赵小桢zhēn发颤chàn

  2、检查对作者的了解情况。

  (三)初读感知,倾听心声。

  学生快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故事情节,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实现了自己的心声。

  (四)自由阅读,解读心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跳读、选读、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找到共鸣。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他的心声是什么?

  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

  3、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

  4、从程老师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文中有什么依据?

  5、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6、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五)合作探究,感悟心声。

  讨论问题一:文题取名“心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a.要求教师能公正*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b.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总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讨论问题二:《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a.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b.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六)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作为我们学生,我们应从李京京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他的成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在今后的学*中,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七)课外练笔

  1、把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2、请你以李京京的口吻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万卡那样的长信,以叙述自己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希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情感要真实,用语要有分寸。(这样设计既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心声黄蓓佳。

  主要人物:李京京(沉郁、执著、倔强)。

  故事的开端:朗读要求被拒绝。

  故事情节故事的发展:用真情和体验练*朗读。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声情并茂朗读。

  《心声》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心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阐述、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说明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心声》是当代作家黄蓓佳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儿童小说。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老师、学生和文本的*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文的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为:

  ①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学*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②技能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进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3、教学重点:

  ①概括情节,学*细腻的心理描写。

  ②理解“心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文章的主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分成四个学*小组,明确组长及分工。

  二、教法阐述:

  1、学生现状分析: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感人,比较适合初二学生的理解接受水*。但初次阅读小说,需要在方法技巧上加以点拨指导。

  2、所学内容特点及教学设想:本文故事简单,单纯停留于解读文本表面含义容易流于肤浅,在批判教育现象的同时,我发现本文还有更能给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启发以帮助的东西,即在人生的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拒绝、嘲讽时,该怎样正确面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沙滩中捡拾并珍藏一颗颗精美的珍珠,来充实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少些困惑,多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能最好的体现语文人文与知识、能力的整合。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及理论依据,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我采用速读、跳读、选读、品读等阅读形式,充分发挥读在现代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

  解读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然后通过质疑问难、探究合作的方式分析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多角度解读主题。最后通过合作辩论的方式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突破。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心理描写时运用情景联想的方式;质疑发问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延伸环节采用反思评价、联系应用、自由辩论的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凡卡》这篇文章吗?谁能简单讲讲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做自由补充)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凡卡的故事也打动了另外一个和你们一样天真善良可爱的孩子,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故事呢,让我们听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小学熟悉的课文谈起,容易打破学生的拘束感,引起表达欲望。同时熟悉课文很重要的一个陪衬情节,为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题服务。]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看法?(学生速读、思考)

  2、找一个学生概括故事,其他同学评价添补。

  (区公开课前李京京很想朗读《凡卡》这篇课文,程老师怕他沙哑的嗓子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后来在公开课上,当被指定朗读的同学因紧张都不敢举手时,李京京坚决地举起手,用饱含真情的朗读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文章有两个主要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李京京和程老师,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如果他们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或他说些什么?

  形式可以为:

  ①程老师,你知道吗?

  ②李京京,我特别——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或对程老师的做法表示不满,或对李京京表示同情、感动、高兴,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任何深入地探讨,源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深入的个性的解读上,否则单纯形式上的交流只会让学生随波逐流,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①此设计力求避免以往对人物支离破碎的解剖,让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尽量全面、深刻,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③初步感悟文章基调,明确主要人物,把握文章主旨。]

  (三)质疑发难,合作探究: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智力发展的阶梯上,不断迈上一个新台阶。]

  1、大家刚才在阅读课文时有什么疑问吗?请快速回顾整理一下。

  (学生采用跳读的方式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2、集体答疑解惑。[以学生自问自行解决为主,难题适当点拨,难点重点突破。]

  ⑴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李京京这么想读《凡卡》?

  ②为什么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却朗读得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③第55段写读书时想到的内容不够真实。

  ④句中人物为何有这样的表情和动作?

  52段“他咬紧了嘴唇,郑重的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程老师。”

  53段“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可结合具体情境想象一下他们此时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很多都涉及到本文的一个特色也是教学重点即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展开联想想象,加深对心理描写这种写法的认识与应用。]

  ⑵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品读:

  例如:I标题为什么用“心声”?

  学生讨论后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公*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渲泄。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抒发了作者及社会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等等,言之成理均可。)

  II你对程老师安排的这次公开课的看法。

  (这些问题均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要求紧扣文本,鼓励每个组员各抒己见,看哪个小组的观点深刻、全面而有见地。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声音表示肯定。)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扎实有效而又不流于形式,我认为:

  ①要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深入思考后。

  ②要在大家的确有认识差异值得交流之处。此问题是全文重难点,符合这两个条件。]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认为:“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张力的发现与消除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张力消除。因此,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心声也打动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各种考验或困惑,你是否有心声想向他们表达?(思考后学生畅所欲言)

  2、同学们,倾诉是一种勇气,听到你们真诚的声音,老师很高兴:思考与苦恼意味着你们慢慢长大了。从大家的倾诉中,我发现一个困惑的根源:面对别人的讽刺、拒绝或不理解,该怎么办?李京京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发?

  3、学生思考后畅谈认识。(如: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不要轻言放弃,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做一颗珍珠,用事实证明一切。)

  [设计意图:指导生活实践——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当他们的纯真愿望遭他人的怀疑,甚至是讽刺拒绝时,该怎么做?灰心沮丧,放弃心中理想?怀恨在心,处处伺机报复?不言放弃,执著努力追求?李京京的经历或许给了学生最好的答案。他们会懂得在挫折面前不能倒下,努力进取,争取机会,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生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恍然大悟,其效果远远胜过长篇累牍的政治说教,学生若能筑起如此坚实的心灵城墙,在漫漫人生路上,难道还会害怕洪水猛兽吗?]

  (五)总结回顾,激情辩论。

  1、学生谈学完本文的收获。(写法、情感、技能均可。)

  2、结合你的收获,如果让你对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如:老师不能——学生面对不公*待遇时应———)

  3、下面展开一个小辩论赛,论题是: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正方: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反方:只有不合格的学生,没有不合格的老师。

  4、明确正反方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

  5、五分钟激情辩论。

  [设计意图:

  ①强化学生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认识。

  ②锻炼探究思考,信息综合加工提炼,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脑动手并动口。]

  (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以讲述《弯弯的月亮》这个简单却感人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作结,强化学生对本文所探讨问题的认识,然后布置探究作业,由学生根据自己情况任选一题完成。

  1、比较故事中的主人公与本文中的李京京性格上的相似之处,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2、学完本文后,再写写你的心声。

  3、学*本文心理描写的手法,试选择其他人的角度写写他们的心声(如程老师、赵小桢等)。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设置,尽量照顾不同学*层次的学生,是他们都有话可说,有山可攀,从而培养探究发现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惯。]

  五、教学说明:

  1、板书设计:

  李京京程老师

  天真纯朴执著坚强认真负责弄虚作假

  渴望亲情友情渴望尊重关爱

  2、时间安排:一课时

  3、说课综述:

  阅读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怎样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的阅读方式,我以语文教学的对话理论为依据,将教学分为温故知新,导入新课(2分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8分钟)——质疑发难,合作探究(20分钟)——联系实际,拓展延伸(5分钟)——总结回顾,激情辩论(5分钟)——教师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六个步骤,确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重视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最终实现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心声》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12课《心声》。

  这是课改后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但它却传达着一个信号:教师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文中作者通过一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课教学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作者黄蓓佳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文中主人公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二、说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体会和学*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说教法、学法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

  C、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情节,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达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目的。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惯:能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像表达丰富的内容。

  3、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合作探究: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形式将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观念和方法。

  四、说教学构思

  1、导入新课,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2、速读课文,感知情节,梳理结构。

  3、小组讨论,由表及里:讨论题是,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小说为什么命名为“心声”?

  4、师生交流,阅读延伸:探究题是,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5、讲述故事,倾诉心声。

  《心声》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心声》是一篇新课文,但它却悄悄传达着一个信号:曾几何时,那个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被全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已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教师——那个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社会生活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走进我们的课堂,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虽然稚嫩但却珍贵的思考与感受。

  作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生。作者正是透过这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她是成功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说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4、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说教学重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学难点:

  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时安排:1课时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听取学生在学*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划出疑难字词,扫清字词冲突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3、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的?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的少年。

  运用了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和段落)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1):课文15段中“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表达了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2):课文32—41段写李京京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遭到同学嘲笑,表达了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3):课文18—2l段,写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书,表达了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4):李京京与文章中的万卡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万卡》正好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 程老师这个人,你怎么看?

  例1:“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对李京京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等的态度。

  2: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却遭到程老师的严词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抱的是不信任、

  不尊重的态度。

  3: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程老师不惜弄虚作假,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4: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不是直接写程老师,可也看得出程老师教育的结果。课文38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39段:“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说明*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学生的思想感情从未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被老师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例1: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你离我们*些吧,请弯下身子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吧!

  2: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感情的交流。

  3: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不要因为我们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否定我们,我们需要的是您无私的帮助!

  4:假如我是程老师,我会客观、公正地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机会。

  5:假如我是程老师,我的公开课一定和*时一样,我要让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绝不做秀!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六、作业布置

  1、以“心声”为题,将你想对老师或家长的话记录下来。300字左右。

  2、完成课后作业三。

  《心声》说课稿 9

尊崇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依据,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列说明。诚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

  说教材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儿童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表达了众多教育者的心声。它直指教育界中的“精英主义教育”,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精英主义教育”还是“大众主义教育”?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公开课要讲成“样版戏”吗?《心声》其实就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唤。

  说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而本文也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比较接*他们的生活,很容易产生兴趣和共鸣。因此在方法技巧上应加以点拨指导。

  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故事情节,学*缩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和学*小说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概括情节,学*缩写

  2、理解“心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心声”的深层意义

  说依据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力争创建生动而又活泼的语文课堂

  说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进列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味文中人物的心声,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本人的心声。

  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会唱《说句心里话》这首歌吗?从这首歌里我们聆听到了一位战士的“心声”。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写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板书课题)

  检查课前预*情况

  检查生字词的解决情况。

  蟋�@xīsū纸捻子niǎn发窘jiǒng

  妒忌dùjì赵小桢zhēn发颤chàn

  检查对作者的了解情况。

  初读感知,倾听心声。

  学生快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故事情节,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实现了本人的心声。

  自由阅读,解读心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列为,不应该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跳读、选读、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找到共鸣。还组织学生进列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根据本人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本人的独特体验。

  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他的心声是什么?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

  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

  从程老师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文中有什么依据?

  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合作探究,感悟心声。

  讨论问题一:文题取名“心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要求教师能公正*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总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讨论问题二:《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作为我们学生,我们应从李京京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他的成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在今后的学*中,让我们携手前列吧!

  课外练笔

  1、把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2、请你以李京京的口吻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万卡那样的长信,以叙述本人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希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情感要真实,用语要有分寸。

  (这样设计既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主要人物:李京京(沉郁、执著、倔强)

  故事的开端:朗读要求被拒绝。

  故事情节故事的发展:用真情和体验练*朗读。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声情并茂朗读。

  《心声》说课稿 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心声》。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课:

  一、说教材:

  《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地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这些目标的制定也是依据单元要求和课标要求制定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本文重点是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弄清“心声”含义。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采用先学后讲当堂训练的学案式教学法。

  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心理描写时结合文本的方式;重难点突破采用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拓展延伸环节采用反思评价、联系应用的方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式导入法,师生互动,活跃气氛,走进文本。

  (二)学生自读目标、学法指导

  带着目标学*,让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掌握学法,有法可循,事半功倍。

  (三)速度课文,完成自主导航

  (四)师生共同交流自学导航

  (五)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攻关部分

  (六)各组抽代表发言,教师明确并指导

  (七)学生独立完成达标训练,教师明确答案并点拨指导

  (八)教师小结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7)

——牧童说课稿优选【十】份

  牧童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牧童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生动的儿童故画,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

  二、学情分析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从而为学**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在学*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和学生谈话,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教学法: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课文。

  3、点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课外收集大画家戴嵩的和生*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们喜欢画什么呢?

  2、大家喜欢的东西各不相同,有一位画家特别爱画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欣赏他的两幅画吧。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

  3、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些什么呢?

  4、这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画家戴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画牛的故事。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学生齐读。

  二、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1、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吗?

  2、本领如此高超的大画家和一个小小的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三、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

  生: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

  3、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请你再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4、学生默读课文。

  5、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A、找到了这句话的小朋友请举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到他的高超本领。

  B、如果你是一位欣赏的观众,看见戴嵩的画挂出来了,你会怎么招呼别人也来欣赏?如果你是唐朝的有钱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C、可见,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也很受欢迎。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戴嵩画的喜爱吗?(个别读,评价,分组赛读)

  D、是呀,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说一个句子。

  E、小朋友的句子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会读的更好了。

  F、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戴嵩画画得很快。

  1、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理解沉思片刻)

  2、请我们班的小画家也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3、看画:哪个地方是用浓墨涂抹来画的,哪个地方是用轻笔细描来画的。

  4、指导朗读:画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读的也要不一样,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5、你能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来说一句话吗?

  6、戴嵩的画很快画成了,围观的人是怎么夸赞的?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7、出示句子,你想学着谁的样子夸一夸呢?自己试着读一读。(指生读――评价――齐读)

  8、分角色朗读并加上动作。

  9、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吗?

  不是,还有很多人。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夸赞什么呢?

  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

  10、正在大家纷纷夸奖之时,你听到了什么了?看到了什么?

  人们都夸奖戴嵩的画画的好,可是一个小小的牧童却大声地说:画错了画错了,这声音是多么的与从不同。真像一声炸雷,把人们惊呆了。围观的人听了小牧童话,有什么表情?请看图,他们又会对小牧童说些什么?

  11、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在想什么呢?

  12、假如你是戴嵩呢?你又会在想什么?

  13、真正的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桌互相读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谁能读出和蔼的语气?

  指名读。(学生脸带微笑,向前稍倾做问)男、女赛读。这说明戴嵩怎样?(说明戴嵩很虚心,很能接受别人的见意,哪怕是小小的牧童)

  14、牧童又是怎样解释的?指名读小牧童为什么敢指出?(因为他经常放牛,*时注意观察,对斗牛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指导学生练读牧童的话,读出对话的语气,读出小牧童那种直率,勇敢的语气

  15、还从哪里知道戴嵩是个虚心的人。(戴嵩连连拱手道,一般什么情况下拱手,你能做做拱手的动作吗?)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因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却被一个小孩看出来是错的,所以心里很不好受。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好。看,惭愧两字都有什么旁?

  (竖心旁)惭愧就是心里不好受。谁来读好戴嵩的话?(指名读、自由读。)

  16、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你想怎样来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呢?(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愿意读戴嵩的举手……、、、、

  四、拓展

  学*了课文你想对课文里的人物说什么呢?

  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想对牧童说,我真佩服你,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了不起!我要想你学*!

  生:我想对牧童说,你观察生活真仔细。我还想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要向牧童学*,观察生活,不要不懂装懂。

  生:我想对戴嵩说,戴嵩你不愧是个著名的画家,能虚心地听取小牧童的意见,我相信你能画出更好的画的。

  师:除了课文里的人物,你还想对谁说?

  生:我还想对所有的画家说,你们都要认真观察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生: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我们都应该向牧童学*,敢于指出不足。

  师:同学们通过学*,知道了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能虚心地听取牧童的意见,小牧童敢地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大胆。

  牧童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本首诗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出牧童心灵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充满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牧童、蓑衣、铺”等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通过古诗的学*,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通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

  难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基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看图想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是,他们对古诗背后蕴含诗人的情感还不能深刻体会,此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例如: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读等方法读出层次美,读出情感。其次我还运用了圈点批注法、点拨引导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学法:教会学生学*方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可是学生获得知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可以在圈点中积累词语,在批注中感知语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样课堂就会有了语文味。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就如拥有了学*语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在初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用斜线画出古诗的节奏,用圆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敢于说话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我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从而引入古代儿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会把学生带入文本。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学会圈点勾画,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组内互相学*,重点理解“蓑衣、铺”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一些图片帮学生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研读古诗,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通古诗,还要想象画面读懂诗意,结合学法指导,重点采用朗读,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自学任务。

  (2)、学生自己对照任务自读自悟,期间自己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抓住学生交流的精彩词句、语段谈体会,谈作者用词的好处。

  例如:抓住“铺”想象画面,品读“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还鼓励全班同学敢于大胆对个别同学的发言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语文,在合作中体会学*的乐趣。

  4、拓展延伸,读懂诗人

  (1)、学*古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也就是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环节我引入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后我还出示了几首古代儿童诗,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学生通过读,突出单元主题。

  (2)、一节好课的结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针对本节课的学*情况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儿童诗去读一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量。又达到了课内外知识相连接目的)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的浓缩,本节课我主要抓住学生对牧童的评价语言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概括进行板书,这样结构清楚,层析分明,力求达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反思: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一堂课,本节课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词逐句的串讲串问,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品精妙处,进一步想突出语文味,不过课堂是生成的过程,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跟预设有偏差的问题,但我会努力根据课堂生成的机智去随时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牧童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高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戴嵩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文以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实事求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文理念,是一篇有益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好课例。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活动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表现欲强,通过一年多的学*,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自读自悟,合作学*的能力,但其中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合作学*中往往充当听众,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小组学*,并及时加以引导,使之全面、有效地学*的全过程。

  三、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诚恳虚心和牧童敢于向权威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具体教学设计

  1、 课前导入

  在执教本课第一课时时已经落实好本课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这几个目标,而本课要认的二类字及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因此考虑用复*生字词这一实用的教学手段导入第二课时。

  2、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等的对话环境。一开始,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画家戴嵩”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与文本的对话,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整节课在“以读促悟”的教学手段组织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生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同桌合作表演、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等多元化朗读方式,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师生、生生、文本与生之间进行互相融合,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敢于提意见的美好品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3、 注重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积累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本课中,我注重训练学* “一……就……”、“一会儿……一会儿……”两个跟“一”有关的句式。如果单独地将文中的句式抽离出文本,可能会出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偶尔“出轨”,或是引发学生出现对汉语言文字的枯燥感,因此在学*这两个句式时,我有意识地将这两个句式放在一起,归纳出汉字中“一”的文字魅力。具体操作如下:师:“在数学‘1’在10位数字中代表的是最小,而汉语言文字中的‘一’可棒了,它在跟其他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意义可丰富了,不信请看。”(出示两个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另一句去掉了“一……就……”)结合朗读、对比两个句子,让学生在感悟“一……就……”这个句式的用法和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画家戴嵩的著名及激发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指导“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方法同上。)

  (在指导“一……就……”这个句式时,我将对这个句式的运用放在了学*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原本已经创设得很好的情景稍稍出现了“开裂”,鲍老师指出,对句式的训练一般不放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除非是个别,如我课堂上理解“和蔼”时,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和蔼的人这一处地方,能紧密结合文本,又能通过运用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种情况。因此对句式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应用要小心谨慎。

  在上台指出国画里运用那两个词的地方里,学生的兴致很高,一个个争着上台。我及时利用了这一契机,大大赞扬了学生们的细心观察及对国画的“欣赏”水*,氛围融洽。可由于学生在*日里养成了过于爱表现的*惯,这里

  面生出了一点点“小插曲”,个别生停留在对画的观察中,表现出对画的课外知识急于表达的情况,此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表扬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而继续进入下一学*环节。)

  4、 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兴趣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本课中,我充分利用本课蕴含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意义,创设具有熏陶感染作用的情景,结合“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由于本课的核心是要体会画家的诚恳虚心,牧童的大胆率真这两种美好品质,因此在本课的开始,我大力渲染了画家的知名度及画画的高超技巧,然后通过自读、分角色合作朗读等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对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颜色加以突出强调,配合上表情、动作,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自然完成。

  (朗读是阅读课中的重点之重,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能很好地完成。在本环节中,学生对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这一学*方式绕有兴趣,这跟教师在*时注重落实小组合作学*这一学*方式有关。)

  5、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结合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本课中我力求大力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具体体如下:

  ①首先,我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景:“画家戴嵩如此出名,有一天他的好友请他画画,他画了一幅《斗牛图》,假如当时你是一名观众,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出了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在分角色朗读、表演他们的角色后,我又引问:“当时的观众还有什么人呢?同桌之间互相演演。”

  ②在教到牧童出场指出画家画错了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想像:“人们的反应怎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生回答道。)“那人们此时会想什么呢?”(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人们的表情,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体会。)接下来我现场模仿采访,采访了一些“观众”,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想所思,进行创造。

  ③通过对牧童提出意见的质疑,“牧童的话对吗?为什么他能让人们信服呢?”让学生思考牧童的话,引导学生体会牧童的善于观察,这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涵,加深文本的人文含量,拓宽了文本人文资源,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充分的朗读感悟基础上进行有层次性的问题诱导,要特别注重问题的精简、问题之间的衔接,阶梯式的层层诱导,逐步加深对文本的思考和体会。课标指出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也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能力始终是贯穿在有效、充分的朗读基础上的。)

  6、力求打造开放性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充分体现语文学*内容的丰富性,学*途径的多元性,学*过程的实践性,学*领域的开放性,学*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节课中,我在课前搜集戴嵩的有关的资料,课后引导学生搜集学*古代名人或现代画家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等有关资料、故事,将课堂与课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我向学生介绍戴嵩最后完成的“斗牛图”,加深学生的体会;此外,我还把名家名画欣赏引到课堂,打破学科的独立封闭的状态,融文本与艺术审美于一体,体现学*领域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共同创造的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作品,是师生享受心灵和精神自由、愉悦的过程。如何打造语文和谐又具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希望通过这两次的课堂实践,能求得一些真知灼见,有效地提高自我语文教育教学 水*。

  牧童说课稿 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牧童》,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C大调,2/4拍,情绪活跃地,旋律轻快活泼,描绘了牧童放牧的故事与场景,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可以学会切分节奏地以及二声部合唱知识,感受作品表达对生活地热爱之情,从而获得良好地音乐体验,提升二声部演唱技能。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作品《牧童》,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以及童年时光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唱歌*惯。

  2、通过对歌曲《牧童》的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合唱的艺术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认识切分节奏以及变化音,了解合唱的形式,掌握合唱的方法,并能够用亲切、真挚的情绪完整有感情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能够用自然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难点是能够掌握切分节奏以及变化音的演唱,能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进行二声部合唱。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聆听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视频的方式进行导入,为学生播放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是那个国家的民歌学生自由回答,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其次,我会再次为学生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自由回答,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歌曲描绘了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场景。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捕捉音乐最表面的一层音乐信息,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以教师弹琴,学生视唱乐谱的方式展开。首先,我会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发声练*,以a为母音,以旋律123454321为音阶,学生经过多次练*后基本可以达到唱歌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作准备。其次,我会弹琴,学生视唱高声部旋律,学生在视唱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切分节奏的难点,我会利用生活中的切分节奏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例如高高的、红红的等词语。然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低声部的旋律视唱,学生可能会遇到变化音这一难点,我会采用模唱34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点,学生经过多次反复练*之后,能够解决这些难点,为更好的演唱歌曲作准备。接着,我会选一名小指挥,进行二声部视唱练*,最后,我会以教师播放伴奏录音,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声部的和谐统一。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新知,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为学生分发奥尔夫乐器,并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5分钟的伴奏创编,活动过程中,我会展开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请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这样做能够丰富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布置一个的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还有那些与《牧童》有关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牧童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并伴随手势准确歌唱《牧童谣》。

  2、能依据《牧童谣》创编歌词,并体会牧童放牧的乐趣。

  教学重点:歌曲《牧童谣》的学唱。

  教学难点:伴随柯达伊手势,唱准音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看一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看看他是谁,他在干什么吧?(一位放牧的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2、听一听:

  师:你们想和他做朋友吗?(出示课件“小牧童”骑着牛在草地上。)你们看,他在朝你们问好呢。(师播放笛子吹奏的练声曲)

  55556—┃55553—┃35653635┃33332—‖

  二、进入新课:

  1、吹口哨模仿笛声:

  师:小牧童在草地上吹奏笛子,远处来了一群小朋友。她们很喜欢小牧童吹的笛声。可是没有笛子,但是也在模仿小牧童吹的笛声,你们想听听她们怎么模仿的吗?(师播放口哨吹出的练声曲)师引导学生也用嘴巴吹口哨模仿笛声(要把口腔打开,眼睛发光、鼻子兴奋,嘴巴集中气息,面带微笑。)

  2、生用“LU”音随琴模唱:

  师:小朋友们吹得很认真,你们的口哨声和牧童的笛声一样好听,请你们跟着钢琴用“LU”音唱一唱这些好听的旋律吧。

  3、师生随琴对唱旋律:(生唱第一、二句,师唱第三、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和听牧童吹笛子,以及模仿笛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和起到了在情境中练声的效果。使枯燥的练声变得活泼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为后面的进一步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由于旋律的前两句简单,后两句较难,采用师生对唱的方式巧妙解决了教学难点。)。

  4、老师范唱:

  师指导生找到歌曲的“衬词”,“一问一答”的特点。

  师:你知道“那斯那斯嗨”是什么意思吗?(展示幻灯片:放牧时的吆喝声)老师带着学生跟琴学唱。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了湖北民歌《牧童谣》。小牧童是非常乖的小朋友,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要学*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牧童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一个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的讲述,深深吸引学生去朗读、品味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受到生活的启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于是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学会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气。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识字教学:趣有法,法有趣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仍然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要求会认的生字融入富有挑战性、情趣性的活动中,让学生与生字一次一次相遇相知,成为熟悉的朋友。对于有规律可循的生字,如“拱、抹、价”等形声字,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最简单的形声字构字方法,体会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获得切实可行的学*方法,拥有较强的学*能力。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时,利用看图理解,通过对比读词理解字义。

  二、课文学*:读中品,品中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读”这条主线,采用自由读、默读、个别读、指导读、评价读、创设情景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感受戴嵩的著名。课文中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里的“一……就……”就值得品味,去掉这两个字念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会在仔细比较、反复吟诵中有所感悟,又让学生用“一……就……”进行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还有“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这句,先突破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先让学生观看画,是很直观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再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体会画家画得快,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应该会更鲜活。学生只有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才会深刻地朗读课文。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如将学生带入"纷纷夸赞"的情境,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

  本人教低段时间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牧童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2、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准确的情感演唱《牧童谣》这首歌曲。

  2、学生能够掌握2、3、5、6相对应的柯达伊手势。

  教学过程:

  一、初听歌曲:

  师: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老师告诉大家,他的家乡在湖北。(展示多媒体幻灯片:蓝天白云下,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

  湖北地处江汉*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里有个小牧童吹奏一首自己的歌曲,叫《牧童谣》。这首湖北童谣,你们想听一听吗?(播放歌曲《牧童谣》)

  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二分音符6-,3-,2-,复*6的柯达伊手势,学*“re”“mi”两个音和对应的柯达伊手势,并伴随手势唱准“sol、la”“re”“mi”。

  二、巩固旋律:

  1、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轻声跟唱,唱到6-,3-,2-,时,做相应的柯达伊手势。

  第一、二句的前两拍用高兴、轻快的声音演唱,唱第三拍的二分音符时声音上扬,重点指导第三句,演唱第三句要有起伏感,第四句用渐弱的力度演唱。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边用“LU”音按原速模唱边律动。

  师示范动作(遇二八节奏,每前半拍强拍拍手,弱拍拍腿,左右交替进行。二分音符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朝两边展开。)

  3、学生跟着老师学唱歌曲,重复三遍后,老师弹钢琴伴奏,全体学生边唱边律动。第一三段:男同学唱;第二四段:女同学唱;第五段:全体齐唱。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好,课下记得复*,对湖北童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分享!

  牧童说课稿 9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重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任务去学*课文、朗读语句,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同分享。同时,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下与此有关的名言或警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牧童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牧童之歌》一课。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上有了进一步提高,歌曲的认知领域有了*一步的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广阔的视野,趣味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于学*体验中获取知识,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成长。

  3、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之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节奏*稳,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和第四乐句一气呵成,第三句中使用了较多的附点节奏,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而第四乐句则以较舒缓的节奏唱出了牧童愉快的.心情,概括了全曲。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用饱满活泼的情绪、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学*,了解牧童放牧生活,体会牧童草原放牧时的欢快、愉悦心情。技能目标:会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增强对于牧童生活的向往。

  5、教学重、难点、关键点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

  1、学*歌曲《牧童之歌》

  2、体会牧童放牧时欢快愉悦的心情并能用歌声来表达。教学难点是:《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二、说教法: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创设体验牧童一天的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参观法,谈话法,音乐欣赏法,游戏法等教法来诱发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三、说学法:

  本课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和体验课堂,在兴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钢琴版欣赏导入,发现牧童

  2、创设情境,走进牧童

  3、节奏难点训练,模仿牧童

  4、学唱歌曲,体验牧童

  5、歌曲处理和表现,融入牧童

  6、拓展延伸,梦忆牧童

  7、(一)钢琴版欣赏导入,发现牧童首先,我选用了一段学生弹奏的钢琴曲《欢乐的牧童》的视频片段导入,让学生在欣赏中熟悉旋律,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提问,你们了解这首钢琴曲吗?表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了解本节课的一个主线—牧童。

  (二)创设情境,走进牧童的生活在同学们初探了牧童这个话题后,通过播放《牧童之歌》伴奏+循环播放新疆天山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雪山、河流、草地、来到放牧牛羊的牧童生活中,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走进了牧童的生活。

  (三)节奏训练,突破难点,模仿牧童这一环节是为本节课的难点附点节奏的掌握做铺垫,首先我给同学们设了一问:你听草原上传来而来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出来吗?让学生从刚刚播放中寻找到马蹄的声音,让学生用手来制造声音来表现节奏:XX X。X XX X接下去让学生按照这样的节奏来朗读: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从而让学生领会附点节奏,为后面歌曲的难点学唱做好铺垫。

  (四)学唱歌曲,体验牧童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通过歌曲的学唱体验牧童的放牧的快乐感受,首先我创设草原上放牧开心唱歌的情境让同学们聆听牧童的歌声,体验歌曲的活泼情绪,接下去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用手来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为了让同学们更准确的唱好这首歌曲,我采用了聆听听钢琴旋律,跟琴用LU来轻声哼唱,跟琴唱歌谱,跟琴假声演唱,填词演唱,歌曲情绪处理等方式,在学唱的过程中让学生轻快活泼,像马蹄声一样有弹性的演唱,并且注意歌曲中的附点音符。让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体验牧童的生活。

  (五)歌曲处理和表现,融入牧童在前一环节中同学们通过自主学*,对于歌曲有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此环节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目标在这里得到一次呈现,我用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一边用手为歌曲伴奏,一边演唱,第二个环节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用卡农演唱的方式表现学生身灵其境来到了辽阔的草原上和牧童在追逐嬉戏的欢乐情景。又一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梦忆牧童同学们在牧童的世界里已经开心的度过了一天,此时此刻夜幕降临,在这一拓展环节我将通过改编这首歌曲的速度,力度,歌词连贯的演唱来表现牧童回家休息进入梦乡的情境。让学生在安然入梦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对于这节课的构思,我以走进牧童,体验参与牧童一天的生活为主线对本堂课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学*,快乐体验中成长。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构思,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8)

——赏月的古诗范本十份

  赏月的古诗 1

  001.《明月何皎皎》(东汉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002.《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003.《关山月》(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004.《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05.《古朗月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006.《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007.《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008.《月夜》(唐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009.《月夜思乡》(唐 杜甫)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010.《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011.《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唐白居易)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

  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

  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012.《中秋月》(唐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013.《和皇甫郎中秋晓同登天宫阁言怀六韵》(唐 白居易)

  碧天忽已高,白日犹未短。

  玲珑晓楼阁,清脆秋丝管。

  张翰一杯酣,嵇康终日懒。

  尘中足忧累,云外多疏散。

  病木斧斤遗,冥鸿羁绁断。

  逍遥二三子,永愿为闲伴。

  014.《中秋对月》(唐 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015.《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016.《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017.《中秋》(唐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018.《嫦娥》(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019.《霜月》(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020.《月》(唐 李商隐)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嫦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021.《月》(唐 李商隐)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022.《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023.《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024.《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025.《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月的古诗 2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玩月》(唐欧阳詹)

  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

  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

  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

  裴回林上头,泛滟天中央。

  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

  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

  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

  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

  《赋月》(唐李绅)

  月。

  光辉,皎洁。

  耀乾坤,静空阔。

  圆满中秋,玩争诗哲。

  玉兔镝难穿,桂枝人共折。

  万象照乃无私,琼台岂遮君谒。

  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赏月的古诗 3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s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Q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玩月》(唐欧阳詹)

  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

  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

  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

  裴回林上头,泛滟天中央。

  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

  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

  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

  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

  《赋月》(唐李绅)

  月。

  光辉,皎洁。

  耀乾坤,静空阔。

  圆满中秋,玩争诗哲。

  玉兔镝难穿,桂枝人共折。

  万象照乃无私,琼台岂遮君谒。

  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赏月的古诗 4

  《望月怀远 》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月 》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关于赏月的古诗句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赏月的古诗 5

  《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悠闲赏月的诗句适合吟咏的.赏月古诗词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满江红·中秋寄远》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悠闲赏月的诗句适合吟咏的赏月古诗词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十五夜抵建宁》明·徐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舟次中秋》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悠闲赏月的诗句适合吟咏的赏月古诗词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月的古诗 6

  和膳部李郎中秋夕

  作者:姚合

  淅淅复修修,凉风似水流。

  此生难免老,举世大同愁。

  萤影明苔藓,鸿声傍斗牛。

  犹分省署直,何日是归休。

  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作者:元凛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皇帝降诞日集贤殿赐宴

  作者:张说

  仲秋金帝起,五日土行昭。

  瑞表壬寅露,光传甲子宵。

  阴风吹大泽,梦日照昌朝。

  不独华封老,千年喜祝尧。

  中秋夜杭州玩月

  作者:张祜

  万古太**,中秋海上生。

  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

  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

  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

  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

  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中秋夜怀

  作者:项斯

  趋驰早晚休,一岁又残秋。

  若只如今日,何难至白头。

  沧波归处远,旅食尚边愁。

  赖见前贤说,穷通不自由。

  月亮的诗句

  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中秋*上和王路钤》

  3、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6、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7、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佚名《月夜思乡》

  8、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9、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

  11、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2、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13、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4、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5、露凉时零乱多少寒,神京远,惟有蓝桥路*。——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6、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7、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8、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好问《倪庄中秋》

  19、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0、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赏月的古诗 7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关于赏月的古诗句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赏月的古诗 8

  《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悠闲赏月的诗句适合吟咏的赏月古诗词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满江红·中秋寄远》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悠闲赏月的诗句适合吟咏的`赏月古诗词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十五夜抵建宁》明·徐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舟次中秋》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悠闲赏月的诗句适合吟咏的赏月古诗词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月的古诗 9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月的古诗 10

  1、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5、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8、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9、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0、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2、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沈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3、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4、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5、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古诗》说课稿(十)份(扩展9)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十)份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1

  优点与不足: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诵。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2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这首古诗的诗句虽浅显易懂,但想让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还是有点难。特别是对诗歌那中情境的体会、感受。于是这节课中我把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展开朗读、体会诗意以及在体会诗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课前我下足了功夫了解许多乞巧节的资料,最后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这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的:

  1、课内外积累做铺垫。教学时,我从复*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导入本课学*,将诗歌学*置于相关文化背景之中,另外课前我让孩子们从故事中了解牛郎织女,从资料袋中了解乞巧节,从课外收集和七夕相关的诗篇。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也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合,积累古诗名句。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2、想象画面入诗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接着我话锋一转“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3、反复诵读悟诗情。“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孩子们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角色朗读,到全班齐读,配乐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3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马上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了《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古诗教学课不也可以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待——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4

  优点与不足: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诵。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5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这首古诗的诗句虽浅显易懂,但想让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还是有点难。特别是对诗歌那中情境的体会、感受。于是这节课中我把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展开朗读、体会诗意以及在体会诗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课前我下足了功夫了解许多乞巧节的资料,最后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这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的:

  1、课内外积累做铺垫。教学时,我从复*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导入本课学*,将诗歌学*置于相关文化背景之中,另外课前我让孩子们从故事中了解牛郎织女,从资料袋中了解乞巧节,从课外收集和七夕相关的`诗篇。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也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合,积累古诗名句。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2、想象画面入诗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接着我话锋一转“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3、反复诵读悟诗情。“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孩子们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角色朗读,到全班齐读,配乐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6

  优点与不足: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诵。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7

  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借吟诵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边读边想象。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首诗都有某种情调的表达。《乞巧》这首诗就表达一种喜悦的情绪,所以,问题“牛郎织女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聚的时刻,你觉得他们此时的心情会如何?”的提出会使学生自主的去读,读出心情,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样也势必会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效果和能力。

  2、借画面补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阅读古诗的实效,就得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教学时,我首先由以前积累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引入新课,为了达到补充资料、丰富阅读信息、了解古诗的背景的'目的,我播放了学生喜爱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动画片,让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领悟“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来由,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继而出示织女的资料,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的原因及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8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诗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场景,所以,为了更好的阅读古诗,理解古诗,我补充了吟诵古诗《乞巧》的朗读视频,在视频中有朗诵的示范,有对月穿针的场景,这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借画面补充,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吟诵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9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诗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场景,所以,为了更好的阅读古诗,理解古诗,我补充了吟诵古诗《乞巧》的朗读视频,在视频中有朗诵的示范,有对月穿针的场景,这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借画面补充,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吟诵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10

  优点与不足: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诵。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3、扩展延伸,丰富积累。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