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选【十】份

首页 / 说课稿 / |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1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2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3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感到难过和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这一课的教学,要跟着学生的需要走,引领他们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这是预设本课教学时的初步想法。

  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

  3、结合阅读感悟练写片段,通过练笔颂母爱、表情怀。

  教学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母爱和孝子的情怀,又如何走出文本,感受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读感悟,以读见悟”的方法,以“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为主线,按“体会‘我’的心情――感悟、体会母爱――回报母爱”为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动情点组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升华。

  说教学过程

  我用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也随着这三个问题进入“读”和“悟”的学*过程:

  l问题一: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这一抱,却抱出了几个“没想到”,为什么会“没想到”呢?

  设计目的――抓住三处“没想到”,呈现轻与重的对比,体会儿子心里的难过、愧疚,呈现本课的阅读主题。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难过”、“愧疚”是课文中直接出现的写作者心情的词,只是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让学生画下三个“没想到”,通过“找――读――联系上下文想,交流――再读”这个品读的过程,才能达到“激情”的目的。

  l问题二: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让“我”如此难过与愧疚?

  设计目的――抓“母亲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这个环节,我抓住以下几个动情点进行教学: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学生找到这两个句子之后,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但逢……总是……”这些词语理解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畏和博大。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想想,作为一位母亲还会挑起哪些重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最后让学生和作者一道质疑“力大无穷”这个词: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她的力量来自哪里?(母爱)

  l问题三: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作者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抱母亲”,这回抱母亲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1、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激动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像作者那样传递你对母亲的爱!

  设计目的――抓“母亲的泪水”,激发感恩之情。

  l片断练笔: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样激动,这样欣慰,这样幸福,而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给与我们的爱难以计数,学了课文,你是不是也想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写写我们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设计目的――抓读写结合点,颂母爱,表情怀。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4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了令人感动,是一篇教育学生感恩回报的好素材.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而品味,把握课文中的语言和动作细节,理解、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深厚情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及本课书的内容,我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母亲之间的深厚的母子亲情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难点是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深厚的母子之情。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具准备

  投影机、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本班学生比较活跃,很喜欢朗读课文,喜欢探讨问题,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他们是乡镇的孩子,对文中语言的感悟有一定难度,对于捕捉文中的`细节描写敏感度不强,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这样才能体验文章人物的情感。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篇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等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想象、感悟文章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我将引导他们运用“朗读——理解”学*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的熟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用“合作、探究”学*方式学*,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最关键!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识,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旨在复*上节课的内容,衔接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印象,也容易激**感,复*读书方法,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小助手领读上节课学*到得赞颂母亲为子女操心关心的诗,为学*课文奠下情感的基调,接着复*读书方法,引用歌德的话,(1)煮书:你们一定很奇怪,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

  (2)、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课文用上这样的读书方法,去体会母亲的爱。”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细读品味,体验情感(学*课文第

  2、3自然段)

  1、紧扣重点句,深读感悟

  教学伊始,我用一个过渡句:上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对话,意外发现母亲竟然那么轻,(师相机板书:第一次抱母亲(轻)那么,为什么我会以为母亲很重呢?”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把你最感动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重点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重担、力大无穷、笑了笑、哪个”等词加以理解,因此,通过朗读、感悟、体验,就让学生知道了“我”对母亲的不了解。从而把我对母亲的歉疚之情引向高潮。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先承上文质疑:“对于一个与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来说,竟然对母亲的身体这么轻一点都不了解,他的心情怎么样呀?”等学生说出“难过、愧疚”后,我让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探究“我”的心情。接着投影显示第二自然段“我”回答护士的话,让学生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他们抓住“手拉、背背、肩挑”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坚强而伟大。为了引出第三自然段,我这样提问:“听了‘我’的一番话后,护士是怎样表现的?”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读好母亲的话及指导学生抓住护士的动作、语言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指导学生练*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我启发他们想象说话:“想想护士此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这样,让学生加深了母亲的无畏、伟大的感悟。

  2、合理创情境,感悟升华

  教学第三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读几遍,让学生初步感悟出字里行间浓浓的母子亲情。再让他们找出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样读?读给大家欣赏。然后播放音乐轻读第四、五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为了给学生营造深沉的母爱的气场,我以小诗的形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贯穿起来,以诗的节奏感,以诗的凝练,以诗的柔情,把学生带进情感最柔弱的地方,又一次体验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最后,联系上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让学生明白“眼泪是母亲为儿子的孝心所打动后激动的泪水。”让学生尽情阐述,进而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这样,又突出了教学重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母子情感的体验,我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那位护士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加深体验。

  在“细读品味,体验情感”中,我的总设想是在促读感悟、创设情境和提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探究中进一步内化课文中的深情,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自身,表达亲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启发学生课后写“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记忆最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目的是发挥语文学*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得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体现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13第一抱母亲母亲很轻:愧疚、难过回忆母爱:母亲肩负重担回报母爱:抱着母亲入睡母亲流泪:兴奋幸福、感动

  母爱伟大、无私、博大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6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7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去医院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在护士换床单时,“我”第一次抱起了母亲,从而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修饰,但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引人思考。

  [教学目标]:

  从课标出发,结合课文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担”,能认会写“摔、瘦、越”等生字。重点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悟母亲的无畏、博大的情怀,激发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感悟母亲的无畏、博大的情怀,激发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4、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带入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心灵当中。

  5、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所以在注重运用教法的同时,坚持教法为学法服务,本课学法将采用“质疑探究法”“读思议想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揣摩体验母亲对子女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创设氛围,形成情感共鸣。

  2、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3、(过渡语:《第一次抱母亲》是著名作家张炜月的散文名篇,它曾让无数人流下感动的热泪,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文本,领略那别样的母子情深。)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字音障碍,如此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意识和能力,也为下面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教师相机重点指导“摔、越、瘦”提醒学生摔不能漏写率中间的一点,瘦里面的一竖要穿过横。提醒“担”字是多音字,让学生各组一词,理解词语“翻山越岭”和“愧疚”的意思。

  2、多种朗读:指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提醒学生整体语速要缓慢,气徐而声柔,用声自如,给人深沉和温暖之感。

  3、再读课文,学生进行分段,概括段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清了文章的层次。

  环节三:研读课文,入情入境

  1、动意——惊觉母亲“轻”

  “抱”是叙事的引子,是人物情感的发轫,我将紧扣课题,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划出相应的语段,圈出抱的动作,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抱母亲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PPT出示:

  我左手拖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拖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由最初的使劲抱母亲,到最后轻轻抱母亲,引导学生找出反应作者心情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心痛和自责,不忍和愧疚。

  PPT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理很难过。

  我愧疚的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2、动容——回忆母亲“辛”

  (过渡语: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竟让作者如此难过和愧疚?)

  引出对于母亲形象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和讨论,概括总结出母亲的形象。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艰辛隐忍的母亲)

  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疼爱子女的母亲)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坚强如山的母亲)

  提那些事干什么?那些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谦虚朴素的母亲)

  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情感。在学生探究的过程当中,我及时进行朗读指导比如用低缓与深沉的语气读出母亲的艰辛隐忍,用心痛和不忍的语气读出母亲的坚强如山,用害羞与微笑的语气读出母亲的谦虚朴素。

  为了让学生感知母亲形象的高大,生活的艰辛,我将用一道算式让学生直观感受:

  PPT出示:我+妹妹+100斤重担+生活的坎坷……=80多斤的身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我设置了如下环节引导学生想像说话,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我仿佛看见了母亲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她正()

  我仿佛看见了母亲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她正()

  3、动心——反省自我“愧”

  我将反复渲染,描述母亲的形象,在学生一次次的齐读中,加深对母亲的爱,强化作者的愧疚与难过。

  PPT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理很难过。

  我愧疚的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PPT出示:面对这样一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母亲,儿时的我年幼无知,竟丝毫没能体会,现在想来是多么难过、愧疚啊!(齐读——)

  面对这样一位无私付出,不计回报的母亲,长大后的我依没能为母亲分担辛劳,想到这里,我更加难过、愧疚(齐读——)

  面对这样一位坚强如山的母亲,我竟一直以为她力大无穷,现在才知道母亲已体力透支,积劳成疾,我怎能不为自己的疏忽而难过、愧疚?(齐读——)

  4、动情——报答母亲“恩”

  (过渡句: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想到母亲曾经无数次的抱我,我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从而揭示出第二次抱母亲是用心用情,抱起了对母亲不尽的感恩,和愧疚。在理解母亲泪水的丰富含义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配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流下的是幸福、欣慰,激动,甜蜜的————泪水。以图文结合,音乐渲染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和感受,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特点,同时为了深化母子间浓浓的亲情,我设置了以下训练:

  病房里安静极了,抱着母亲的儿子此时内心难以*静

  以“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此时儿子心中的话。

  这个环节是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四年级的学生情绪上容易被感染,教师用富有生命气息的语言、音乐,渲染“感动”的情感磁场,唤醒、激活学生的生命状态,加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环节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出示惠特曼的小诗《最爱是你》,师生配乐朗诵。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的心房,

  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

  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个人

  叫母亲

  结束语:亲爱的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母亲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拿起你们的笔写下感恩母亲的话吧,写完之后回家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母亲一定会非常感动的。

  四、说作业设计:

  1、完成钢笔描红及组词。

  2、回家抱一抱妈妈。

  3、推荐阅读《妈妈银行》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此板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抱母亲的心路历程,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9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感到难过和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有赖于课堂的预设,有赖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有赖于课堂的生成。这一课的教学,要跟着学生的需要走,引领他们在情感世界里走个来回,这是预设本课教学时的初步想法。

  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

  3、结合阅读感悟练写片段,通过练笔颂母爱、表情怀。

  教学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母爱和孝子的情怀,又如何走出文本,感受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读感悟,以读见悟”的方法,以“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为主线,按“体会‘我’的心情——感悟、体会母爱——回报母爱”为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动情点组织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升华。

  说教学过程

  我用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也随着这三个问题进入“读”和“悟”的学*过程:

  l问题一: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就是这一抱,却抱出了几个“没想到”,为什么会“没想到”呢?

  设计目的——抓住三处“没想到”,呈现轻与重的对比,体会儿子心里的难过、愧疚,呈现本课的阅读主题。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难过”、“愧疚”是课文中直接出现的写作者心情的词,只是让学生找到这两个词是不够的,让学生画下三个“没想到”,通过“找——读——联系上下文想,交流——再读”这个品读的过程,才能达到“激情”的目的。

  l问题二: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让“我”如此难过与愧疚?

  设计目的——抓“母亲形象”,探究愧疚原因

  这个环节,我抓住以下几个动情点进行教学: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学生找到这两个句子之后,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老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但逢……总是……”这些词语理解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畏和博大。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想想,作为一位母亲还会挑起哪些重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最后让学生和作者一道质疑“力大无穷”这个词: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她的力量来自哪里?(母爱)

  l问题三: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作者心潮澎湃,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抱母亲”,这回抱母亲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1、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激动的、幸福的、欣慰的……)

  2、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像作者那样传递你对母亲的爱!

  设计目的——抓“母亲的泪水”,激发感恩之情。

  l片断练笔: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样激动,这样欣慰,这样幸福,而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给与我们的爱难以计数,学了课文,你是不是也想说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写写我们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设计目的——抓读写结合点,颂母爱,表情怀。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了令人感动,是一篇教育学生感恩回报的好素材.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而品味,把握课文中的语言和动作细节,理解、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深厚情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及本课书的内容,我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母亲之间的深厚的母子亲情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难点是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深厚的母子之情。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具准备

  投影机、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本班学生比较活跃,很喜欢朗读课文,喜欢探讨问题,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他们是乡镇的孩子,对文中语言的感悟有一定难度,对于捕捉文中的细节描写敏感度不强,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这样才能体验文章人物的情感。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篇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等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想象、感悟文章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我将引导他们运用“朗读——理解”学*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的熟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用“合作、探究”学*方式学*,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最关键!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识,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旨在复*上节课的内容,衔接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印象,也容易激**感,复*读书方法,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小助手领读上节课学*到得赞颂母亲为子女操心关心的诗,为学*课文奠下情感的基调,接着复*读书方法,引用歌德的话,(1)煮书:你们一定很奇怪,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

  (2)、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课文用上这样的读书方法,去体会母亲的爱。”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细读品味,体验情感(学*课文第

  2、3自然段)

  1、紧扣重点句,深读感悟

  教学伊始,我用一个过渡句:上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对话,意外发现母亲竟然那么轻,(师相机板书:第一次抱母亲(轻)那么,为什么我会以为母亲很重呢?”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把你最感动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重点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重担、力大无穷、笑了笑、哪个”等词加以理解,因此,通过朗读、感悟、体验,就让学生知道了“我”对母亲的不了解。从而把我对母亲的歉疚之情引向高潮。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先承上文质疑:“对于一个与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来说,竟然对母亲的身体这么轻一点都不了解,他的心情怎么样呀?”等学生说出“难过、愧疚”后,我让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探究“我”的心情。接着投影显示第二自然段“我”回答护士的话,让学生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他们抓住“手拉、背背、肩挑”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坚强而伟大。为了引出第三自然段,我这样提问:“听了‘我’的一番话后,护士是怎样表现的?”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读好母亲的话及指导学生抓住护士的动作、语言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指导学生练*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我启发他们想象说话:“想想护士此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这样,让学生加深了母亲的无畏、伟大的感悟。

  2、合理创情境,感悟升华

  教学第三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读几遍,让学生初步感悟出字里行间浓浓的母子亲情。再让他们找出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样读?读给大家欣赏。然后播放音乐轻读第四、五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为了给学生营造深沉的母爱的气场,我以小诗的形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贯穿起来,以诗的节奏感,以诗的凝练,以诗的柔情,把学生带进情感最柔弱的地方,又一次体验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最后,联系上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让学生明白“眼泪是母亲为儿子的孝心所打动后激动的泪水。”让学生尽情阐述,进而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这样,又突出了教学重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母子情感的体验,我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那位护士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加深体验。

  在“细读品味,体验情感”中,我的总设想是在促读感悟、创设情境和提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探究中进一步内化课文中的深情,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自身,表达亲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启发学生课后写“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记忆最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目的是发挥语文学*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得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体现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13第一抱母亲母亲很轻:愧疚、难过回忆母爱:母亲肩负重担回报母爱:抱着母亲入睡母亲流泪:兴奋幸福、感动

  母爱伟大、无私、博大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选【十】份(扩展1)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菁华5篇)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用心去读,一定会为那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心疼,一定会被那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因此,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唤起对母亲的崇敬和关爱。

  教学的难点则在于文章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一些差距,也许很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

  二 、说教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难过—愧疚—感恩,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让“感”从读书中产生,“情”在读书中交流,情感在交流中碰撞,升华,激起学生心中爱的体验,同作者一起感动母爱,想到回报母爱。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教学中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

  三、说学情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说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伴着舒缓的小提琴曲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劳累了一辈子的母亲生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连护士进来换床单都不能下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只是一个偶然,抱母亲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儿子的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请同学们自由地轻轻地读一读1、2自然段,想一想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是怎样的心情。

  (二)、感悟儿子内心的难过、愧疚之情。

  (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体会、联想真正体会母亲体重的轻深深地震撼着儿子的心。)

  儿子难过的心情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1、品读第一句“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差点仰面摔倒。”

  引导:我原以为( ),没想到( )。

  我原以为( ),没想到( )。

  这可是和我朝夕相处生活了几十年的母亲呀!你能把这份难过读出来吗?

  2、品读第二句“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引导:“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而现在年老体弱的母亲大概只有( )斤。听着母亲虚弱的声音,儿子心里( )。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这句话写儿子没想到的话。

  3、品读第三段话“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们的朗读放到句子中去,读出母亲的不容易。

  (1)、反复引读,启发想象: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2)、研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从这些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母亲的心:她的心里只有儿女,舍不得儿女吃苦,就怕儿女累着。自己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儿子的心:我们能挑却没有挑,一直心安理得地让母亲去挑。此时儿子心里涌起的不仅仅是难过,还有深深的愧疚。)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次朗读这些句子。

  (3) 、启发想象,感受“重担”。

  课文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种的东西吗?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

  (三)、感 动母爱,回报母爱。

  1、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看出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此时此刻,听着母亲*常的话语,想着母亲拉扯我们长大的艰辛,看着手中两鬓斑白,体弱多病的母亲,儿子我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激,我突发奇想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

  2、伴着音乐,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一小节。。

  3、老师语言渲染,指名读,齐读。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它是一篇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与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部分(2、3)讲“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第三部分(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把母亲抱在怀里,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三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针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3)情感目标: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写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我”和护士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感人,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2)创设情境教学法

  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语文。

  (3)对话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后再展开课堂对话。

  2、说学法

  (1)自读自悟法

  “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合作学*法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上可以相互补充。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的歌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

  1、同学们,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呢?

  2、是的,是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这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3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脖、摔、翻、瘦”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生对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和“我”与母亲、护士对话语句,进行探究学*,感受母亲胸怀的无私、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感恩之情。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感受“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能够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中学*重点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四.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妈妈的帐单》这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指明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

  1、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2、我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为了子女不求回报等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这个带着思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为本课学*奠定了基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头脑中闪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说

  1、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2、“谁”第一次抱母亲?

  3、是怎样抱母亲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

  4、第一次抱

  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抱的人又是什么感受?等等)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类整理后简要板书。

  古语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针对课文题目提问题,既让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方法,又通过这些问题归类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重点,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要求先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认清字形,把句子读顺,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再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接着我相机出示本课中生字词,

  指名读,指导学生认读,帮助学生正音,开火车读。理解“翻山越岭”的意思。指导学生书写“摔”字。

  (3)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再给文章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初步解决了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任务,理清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训练。

  第三环节:紧扣“抱”字,触摸情感。

  1、根据质疑,找出语句。

  通过刚才的学*,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快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请用笔画出来。

  2、指名朗读,交流学*。

  请同学们自由的选择问题,说说你所找到的答案。

  预设学生们,可能按以下顺序回答问题,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相机出示文中的句子:母亲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轮流守护,正好轮到我的那天;那地点呢?文章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b那“谁”第一次抱母亲?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c怎样第一次抱母亲?(指名读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教师引导学生做动作: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这句话把“我”抱母亲的动作写得很清楚,本以为能稳稳地抱住母亲,结果出乎意料,我差点仰面摔倒。

  为什么会差点仰面摔倒呢?

  d抱完母亲后什么感受?体会作者内心,相机出示句子(我说:“我没想到我妈怎么轻。”),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感受。

  第四环节:简要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差点仰面摔倒,这一抱让作者知道了母亲原来是这么轻,这一抱更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课后,请同学们

  读读下文,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作业:

  总之,在整节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说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我愿努力探索。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4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脖、摔、翻、瘦”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生对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和“我”与母亲、护士对话语句,进行探究学*,感受母亲胸怀的无私、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感恩之情。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感受“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能够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中学*重点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四.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妈妈的帐单》这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指明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

  1、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2、我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为了子女不求回报等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这个带着思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为本课学*奠定了基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头脑中闪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说

  1、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2、“谁”第一次抱母亲?

  3、是怎样抱母亲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

  4、第一次抱

  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抱的人又是什么感受?等等)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类整理后简要板书。

  古语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针对课文题目提问题,既让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方法,又通过这些问题归类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重点,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要求先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认清字形,把句子读顺,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再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接着我相机出示本课中生字词,

  指名读,指导学生认读,帮助学生正音,开火车读。理解“翻山越岭”的意思。指导学生书写“摔”字。

  (3)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再给文章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初步解决了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任务,理清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训练。

  第三环节:紧扣“抱”字,触摸情感。

  1、根据质疑,找出语句。

  通过刚才的学*,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快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请用笔画出来。

  2、指名朗读,交流学*。

  请同学们自由的选择问题,说说你所找到的答案。

  预设学生们,可能按以下顺序回答问题,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相机出示文中的句子:母亲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轮流守护,正好轮到我的那天;那地点呢?文章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b那“谁”第一次抱母亲?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c怎样第一次抱母亲?(指名读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教师引导学生做动作: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这句话把“我”抱母亲的动作写得很清楚,本以为能稳稳地抱住母亲,结果出乎意料,我差点仰面摔倒。

  为什么会差点仰面摔倒呢?

  d抱完母亲后什么感受?体会作者内心,相机出示句子(我说:“我没想到我妈怎么轻。”),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感受。

  第四环节:简要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差点仰面摔倒,这一抱让作者知道了母亲原来是这么轻,这一抱更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课后,请同学们

  读读下文,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作业:

  总之,在整节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说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我愿努力探索。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章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地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2为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决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感悟角色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伴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通过一组图片激情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抱母亲?”放手让学生试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摔”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力大无穷、突发奇想”;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承受、动情”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人物的情感点,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想想,它为什么牵动了你的心。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我将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一、从作者感受入手,整体感知文本。

  基于学生对第一课时的了解,教学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想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感受。学生不难说出作者发现母亲很轻。接着,我顺势指导学生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把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在评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关注“竟然”这个词语,并进行质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

  围绕着“竟然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我引导学生到课文的1、2自然段中去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及抱母亲时的发现,画出关键词句,轻声读一读,在小组内议一议,体会作者的心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不难找到作者抱母亲的原因,此处可放手让学生交流,但抱母亲后,作者的两个没想到所代表的含义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得全面,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着重指导。例如,在学生交流第一个没想到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一句中的“使劲、用力过猛、差点”等词,用心体会,感受到作者因对母亲了解不够,估计不足而引发的出乎意料,继而让学生通过作动作、朗读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吃惊、诧异、疑惑等情感。

  第二个没想到则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护士的责怪的语气以及作者内心的难过。而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难过?此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作者的记忆,去想象当时母亲那80多斤的身体在背着妹妹、承受重担、拉扯我们翻山越岭的画面,想象她担子中会挑多少重物,让学生抓住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用心朗读,用心体会,读出感动,悟出真情。这时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到原来是这么多年来是母爱这一伟大的力量支撑着母亲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时再来引读第三个没想到,作者的心情一览无余。

  三、抓住作者的心里变化,找出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3——5自然段的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作者心里变化的词语,学生不难找到“愧疚”这个词,那么作者为什么愧疚,是理解的一个重点,我引导学生继续采用1、2自然段的读、感、悟的方法抓住“从小抱到大”“无数次抱我”等处的描写,母亲为儿女的付出,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不求回报,她只要儿女们健康、幸福。这时一种想回报母亲的情感已由作者身上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这时再来体会作者抱母亲这一场面,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感受作者的报恩之情。

  在音乐声中,我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境,让学生思考:同样是抱母亲,刚才的“抱”和现在的“抱”有什么不同,指导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在交流时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坐、抱、轻轻地摇动”体会作者回报母亲之意。此外,我还将重点出示这样一句话“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角流下来……”并启发学生针对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感受这泪水背后的含义,通过适时的点拨,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是兴奋的泪水,幸福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感动泪水。爱的泪水……“。(板书:真情无限)而后我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种浓浓的母子情充溢学生心中,此时,再来完整地而投入地朗读四、五自然段,学生会倍加感慨,本文的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用笔表达心声,读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换位思考,将所感悟的情感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请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动、感激说出来,在准备好的千纸鹤上写下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句问候,并“放飞”于黑板之上。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课后我预留供学生选择的作业:让学生把写好祝福语的千纸鹤轻轻放在妈妈的床头,给妈妈一个惊喜。或是收集、阅读关于母爱亲情的文章,做好摘记。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板书设计: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愧疚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选【十】份(扩展2)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精选十篇)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章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地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2为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决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感悟角色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伴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通过一组图片激情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抱母亲?”放手让学生试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摔”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力大无穷、突发奇想”;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承受、动情”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人物的情感点,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想想,它为什么牵动了你的心。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我将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一、从作者感受入手,整体感知文本。

  基于学生对第一课时的了解,教学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想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感受。学生不难说出作者发现母亲很轻。接着,我顺势指导学生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把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在评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关注“竟然”这个词语,并进行质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

  围绕着“竟然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我引导学生到课文的1、2自然段中去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及抱母亲时的发现,画出关键词句,轻声读一读,在小组内议一议,体会作者的心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不难找到作者抱母亲的原因,此处可放手让学生交流,但抱母亲后,作者的两个没想到所代表的含义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得全面,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着重指导。例如,在学生交流第一个没想到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一句中的“使劲、用力过猛、差点”等词,用心体会,感受到作者因对母亲了解不够,估计不足而引发的出乎意料,继而让学生通过作动作、朗读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吃惊、诧异、疑惑等情感。第二个没想到则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护士的责怪的语气以及作者内心的难过。而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难过?此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作者的记忆,去想象当时母亲那80多斤的身体在背着妹妹、承受重担、拉扯我们翻山越岭的画面,想象她担子中会挑多少重物,让学生抓住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用心朗读,用心体会,读出感动,悟出真情。这时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到原来是这么多年来是母爱这一伟大的力量支撑着母亲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时再来引读第三个没想到,作者的心情一览无余。

  三、抓住作者的心里变化,找出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3——5自然段的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作者心里变化的词语,学生不难找到“愧疚”这个词,那么作者为什么愧疚,是理解的一个重点,我引导学生继续采用1、2自然段的读、感、悟的方法抓住“从小抱到大”“无数次抱我”等处的描写,母亲为儿女的付出,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不求回报,她只要儿女们健康、幸福。这时一种想回报母亲的情感已由作者身上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这时再来体会作者抱母亲这一场面,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感受作者的报恩之情。

  在音乐声中,我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境,让学生思考:同样是抱母亲,刚才的“抱”和现在的“抱”有什么不同,指导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在交流时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坐、抱、轻轻地摇动”体会作者回报母亲之意。此外,我还将重点出示这样一句话“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角流下来……”并启发学生针对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感受这泪水背后的含义,通过适时的点拨,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是兴奋的泪水,幸福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感动泪水。爱的泪水……”。(板书:真情无限)而后我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种浓浓的母子情充溢学生心中,此时,再来完整地而投入地朗读四、五自然段,学生会倍加感慨,本文的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用笔表达心声,读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换位思考,将所感悟的情感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请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动、感激说出来,在准备好的千纸鹤上写下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句问候,并“放飞”于黑板之上。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课后我预留供学生选择的作业:让学生把写好祝福语的千纸鹤轻轻放在妈妈的床头,给妈妈一个惊喜。或是收集、阅读关于母爱亲情的文章,做好摘记。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组成了“情感篇”主题单元,着重歌颂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懂得回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让爱的眼泪飞起来。

  二、学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对课文重点句的朗读、品味,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

  2.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情感型课文应以“情”感人,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通过文本打动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接下来,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我抓住“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和“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看图、听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了令人感动,是一篇教育学生感恩回报的好素材.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而品味,把握课文中的语言和动作细节,理解、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深厚情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及本课书的内容,我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母亲之间的深厚的母子亲情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难点是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深厚的母子之情。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具准备

  投影机、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本班学生比较活跃,很喜欢朗读课文,喜欢探讨问题,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他们是乡镇的孩子,对文中语言的感悟有一定难度,对于捕捉文中的细节描写敏感度不强,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这样才能体验文章人物的情感。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篇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等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想象、感悟文章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我将引导他们运用“朗读――理解”学*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的熟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用“合作、探究”学*方式学*,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最关键!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识,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旨在复*上节课的内容,衔接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印象,也容易激**感,复*读书方法,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小助手领读上节课学*到得赞颂母亲为子女操心关心的诗,为学*课文奠下情感的基调,接着复*读书方法,引用歌德的话,(1)煮书:你们一定很奇怪,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

  (2)、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课文用上这样的读书方法,去体会母亲的爱。”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细读品味,体验情感(学*课文第

  2、3自然段)

  1、紧扣重点句,深读感悟

  教学伊始,我用一个过渡句:上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对话,意外发现母亲竟然那么轻,(师相机板书:第一次抱母亲(轻)那么,为什么我会以为母亲很重呢?”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把你最感动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重点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重担、力大无穷、笑了笑、哪个”等词加以理解,因此,通过朗读、感悟、体验,就让学生知道了“我”对母亲的不了解。从而把我对母亲的歉疚之情引向高潮。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先承上文质疑:“对于一个与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来说,竟然对母亲的身体这么轻一点都不了解,他的心情怎么样呀?”等学生说出“难过、愧疚”后,我让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探究“我”的心情。接着投影显示第二自然段“我”回答护士的话,让学生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他们抓住“手拉、背背、肩挑”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坚强而伟大。为了引出第三自然段,我这样提问:“听了‘我’的一番话后,护士是怎样表现的?”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读好母亲的话及指导学生抓住护士的动作、语言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指导学生练*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我启发他们想象说话:“想想护士此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这样,让学生加深了母亲的无畏、伟大的感悟。

  2、合理创情境,感悟升华

  教学第三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读几遍,让学生初步感悟出字里行间浓浓的母子亲情。再让他们找出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样读?读给大家欣赏。然后播放音乐轻读第四、五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为了给学生营造深沉的母爱的气场,我以小诗的形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贯穿起来,以诗的节奏感,以诗的凝练,以诗的柔情,把学生带进情感最柔弱的地方,又一次体验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最后,联系上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让学生明白“眼泪是母亲为儿子的孝心所打动后激动的泪水。”让学生尽情阐述,进而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这样,又突出了教学重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母子情感的体验,我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那位护士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加深体验。

  在“细读品味,体验情感”中,我的总设想是在促读感悟、创设情境和提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探究中进一步内化课文中的深情,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自身,表达亲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启发学生课后写“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记忆最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目的是发挥语文学*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得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体现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13第一抱母亲母亲很轻:愧疚、难过回忆母爱:母亲肩负重担回报母爱:抱着母亲入睡母亲流泪:兴奋幸福、感动

  母爱伟大、无私、博大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4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章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地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2为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决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感悟角色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伴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通过一组图片激情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抱母亲?”放手让学生试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摔”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力大无穷、突发奇想”;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承受、动情”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人物的情感点,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想想,它为什么牵动了你的心。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我将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一、从作者感受入手,整体感知文本。

  基于学生对第一课时的了解,教学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想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感受。学生不难说出作者发现母亲很轻。接着,我顺势指导学生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把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在评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关注“竟然”这个词语,并进行质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

  围绕着“竟然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我引导学生到课文的1、2自然段中去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及抱母亲时的发现,画出关键词句,轻声读一读,在小组内议一议,体会作者的心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不难找到作者抱母亲的原因,此处可放手让学生交流,但抱母亲后,作者的两个没想到所代表的含义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得全面,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着重指导。例如,在学生交流第一个没想到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一句中的“使劲、用力过猛、差点”等词,用心体会,感受到作者因对母亲了解不够,估计不足而引发的出乎意料,继而让学生通过作动作、朗读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吃惊、诧异、疑惑等情感。

  第二个没想到则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护士的责怪的语气以及作者内心的难过。而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难过?此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作者的记忆,去想象当时母亲那80多斤的身体在背着妹妹、承受重担、拉扯我们翻山越岭的画面,想象她担子中会挑多少重物,让学生抓住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用心朗读,用心体会,读出感动,悟出真情。这时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到原来是这么多年来是母爱这一伟大的力量支撑着母亲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时再来引读第三个没想到,作者的心情一览无余。

  三、抓住作者的心里变化,找出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3——5自然段的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作者心里变化的词语,学生不难找到“愧疚”这个词,那么作者为什么愧疚,是理解的一个重点,我引导学生继续采用1、2自然段的读、感、悟的方法抓住“从小抱到大”“无数次抱我”等处的描写,母亲为儿女的付出,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不求回报,她只要儿女们健康、幸福。这时一种想回报母亲的情感已由作者身上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这时再来体会作者抱母亲这一场面,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感受作者的报恩之情。

  在音乐声中,我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境,让学生思考:同样是抱母亲,刚才的“抱”和现在的“抱”有什么不同,指导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在交流时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坐、抱、轻轻地摇动”体会作者回报母亲之意。此外,我还将重点出示这样一句话“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角流下来……”并启发学生针对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感受这泪水背后的含义,通过适时的点拨,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是兴奋的泪水,幸福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感动泪水。爱的泪水……“。(板书:真情无限)而后我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种浓浓的母子情充溢学生心中,此时,再来完整地而投入地朗读四、五自然段,学生会倍加感慨,本文的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用笔表达心声,读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换位思考,将所感悟的情感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请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动、感激说出来,在准备好的千纸鹤上写下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句问候,并“放飞”于黑板之上。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课后我预留供学生选择的作业:让学生把写好祝福语的千纸鹤轻轻放在妈妈的床头,给妈妈一个惊喜。或是收集、阅读关于母爱亲情的文章,做好摘记。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板书设计: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愧疚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中,这样设计学生学*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章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地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2为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决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感悟角色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伴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通过一组图片激情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抱母亲?”放手让学生试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摔”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力大无穷、突发奇想”;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承受、动情”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人物的情感点,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想想,它为什么牵动了你的心。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我将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一、从作者感受入手,整体感知文本。

  基于学生对第一课时的了解,教学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想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感受。学生不难说出作者发现母亲很轻。接着,我顺势指导学生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把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在评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关注“竟然”这个词语,并进行质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

  围绕着“竟然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我引导学生到课文的1、2自然段中去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及抱母亲时的发现,画出关键词句,轻声读一读,在小组内议一议,体会作者的心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不难找到作者抱母亲的原因,此处可放手让学生交流,但抱母亲后,作者的两个没想到所代表的含义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得全面,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着重指导。例如,在学生交流第一个没想到时,我指导学生抓住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一句中的“使劲、用力过猛、差点”等词,用心体会,感受到作者因对母亲了解不够,估计不足而引发的出乎意料,继而让学生通过作动作、朗读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吃惊、诧异、疑惑等情感。第二个没想到则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护士的责怪的语气以及作者内心的难过。而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难过?此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作者的记忆,去想象当时母亲那80多斤的身体在背着妹妹、承受重担、拉扯我们翻山越岭的画面,想象她担子中会挑多少重物,让学生抓住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用心朗读,用心体会,读出感动,悟出真情。这时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到原来是这么多年来是母爱这一伟大的力量支撑着母亲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时再来引读第三个没想到,作者的心情一览无余。

  三、抓住作者的心里变化,找出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3——5自然段的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作者心里变化的词语,学生不难找到“愧疚”这个词,那么作者为什么愧疚,是理解的一个重点,我引导学生继续采用1、2自然段的读、感、悟的方法抓住“从小抱到大”“无数次抱我”等处的描写,母亲为儿女的付出,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不求回报,她只要儿女们健康、幸福。这时一种想回报母亲的情感已由作者身上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这时再来体会作者抱母亲这一场面,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感受作者的报恩之情。

  在音乐声中,我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境,让学生思考:同样是抱母亲,刚才的“抱”和现在的“抱”有什么不同,指导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在交流时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抱母亲的动作“坐、抱、轻轻地摇动”体会作者回报母亲之意。此外,我还将重点出示这样一句话“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角流下来……”并启发学生针对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感受这泪水背后的含义,通过适时的点拨,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是兴奋的泪水,幸福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感动泪水。爱的泪水……”。(板书:真情无限)而后我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种浓浓的母子情充溢学生心中,此时,再来完整地而投入地朗读四、五自然段,学生会倍加感慨,本文的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用笔表达心声,读写结合

  为了让学生换位思考,将所感悟的情感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请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动、感激说出来,在准备好的千纸鹤上写下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句问候,并“放飞”于黑板之上。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课后我预留供学生选择的作业:让学生把写好祝福语的千纸鹤轻轻放在妈妈的床头,给妈妈一个惊喜。或是收集、阅读关于母爱亲情的文章,做好摘记。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8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脖、摔、翻、瘦”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生对文中描写“我”抱母亲和“我”与母亲、护士对话语句,进行探究学*,感受母亲胸怀的无私、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感恩之情。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感受“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能够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于是我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中学*重点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四.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之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妈妈的帐单》这个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指明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

  1、我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2、我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为了子女不求回报等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都是爱听故事的,这个带着思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学*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为本课学*奠定了基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头脑中闪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说

  1、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2、“谁”第一次抱母亲?

  3、是怎样抱母亲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

  4、第一次抱

  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抱的人又是什么感受?等等)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类整理后简要板书。

  古语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针对课文题目提问题,既让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方法,又通过这些问题归类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重点,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要求先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认清字形,把句子读顺,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再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接着我相机出示本课中生字词,

  指名读,指导学生认读,帮助学生正音,开火车读。理解“翻山越岭”的意思。指导学生书写“摔”字。

  (3)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再给文章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初步解决了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任务,理清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训练。

  第三环节:紧扣“抱”字,触摸情感。

  1、根据质疑,找出语句。

  通过刚才的学*,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快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请用笔画出来。

  2、指名朗读,交流学*。

  请同学们自由的选择问题,说说你所找到的答案。

  预设学生们,可能按以下顺序回答问题,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第一次抱母亲?相机出示文中的句子:母亲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轮流守护,正好轮到我的那天;那地点呢?文章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b那“谁”第一次抱母亲?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

  c怎样第一次抱母亲?(指名读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教师引导学生做动作: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这句话把“我”抱母亲的动作写得很清楚,本以为能稳稳地抱住母亲,结果出乎意料,我差点仰面摔倒。

  为什么会差点仰面摔倒呢?

  d抱完母亲后什么感受?体会作者内心,相机出示句子(我说:“我没想到我妈怎么轻。”),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感受。

  第四环节:简要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差点仰面摔倒,这一抱让作者知道了母亲原来是这么轻,这一抱更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课后,请同学们

  读读下文,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作业:

  总之,在整节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说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我愿努力探索。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文章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需要更换床单,就这样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知不觉地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2为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决定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感悟角色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伴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抱母亲?”放手让学生试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摔”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力大无穷、突发奇想”;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承受、动情”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中的几个重点人物的情感点,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想想,它为什么牵动了你的心。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我将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深入文本。

  一、从作者感受入手,整体感知文本。

  基于学生对第一课时的了解,教学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想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时的感受。学生不难说出作者发现母亲很轻。接着,我顺势指导学生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把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在评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关注“竟然”这个词语,并进行质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两个没想到”为切入点,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

  围绕着“竟然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我引导学生到课文的1、2自然段中去探寻作者抱母亲的原因及抱母亲时的发现,画出关键词句,轻声读一读,在小组内议一议,体会作者的心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不难找到作者抱母亲的原因,此处可放手让学生交流,但抱母亲后,作者的两个没想到所代表的含义学生未必能够体会得全面,所以,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着重指导。例如,在学生交流第一个没想到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一句中的“使劲、用力过猛、差点”等词,用心体会,感受到作者因对母亲了解不够,估计不足而引发的出乎意料,继而让学生通过作动作、朗读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吃惊、诧异、疑惑等情感。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了令人感动,是一篇教育学生感恩回报的好素材.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下面我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而品味,把握课文中的语言和动作细节,理解、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深厚情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及本课书的内容,我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和母亲之间的深厚的母子亲情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难点是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深厚的母子之情。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具准备

  投影机、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本班学生比较活跃,很喜欢朗读课文,喜欢探讨问题,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他们是乡镇的孩子,对文中语言的感悟有一定难度,对于捕捉文中的细节描写敏感度不强,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这样才能体验文章人物的情感。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篇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等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想象、感悟文章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我将引导他们运用“朗读——理解”学*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的熟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用“合作、探究”学*方式学*,使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最关键!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识,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旨在复*上节课的内容,衔接到新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印象,也容易激**感,复*读书方法,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小助手领读上节课学*到得赞颂母亲为子女操心关心的诗,为学*课文奠下情感的基调,接着复*读书方法,引用歌德的话,(1)煮书:你们一定很奇怪,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

  (2)、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课文用上这样的读书方法,去体会母亲的爱。”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细读品味,体验情感(学*课文第2、3自然段)

  1、紧扣重点句,深读感悟

  教学伊始,我用一个过渡句:上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对话,意外发现母亲竟然那么轻,(师相机板书:第一次抱母亲(轻)那么,为什么我会以为母亲很重呢?”

  请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把你最感动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重点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重担、力大无穷、笑了笑、哪个”等词加以理解,因此,通过朗读、感悟、体验,就让学生知道了“我”对母亲的不了解。从而把我对母亲的歉疚之情引向高潮。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先承上文质疑:“对于一个与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来说,竟然对母亲的身体这么轻一点都不了解,他的心情怎么样呀?”等学生说出“难过、愧疚”后,我让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探究“我”的心情。接着投影显示第二自然段“我”回答护士的话,让学生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他们抓住“手拉、背背、肩挑”等词语体会母亲的坚强而伟大。为了引出第三自然段,我这样提问:“听了‘我’的一番话后,护士是怎样表现的?”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读好母亲的话及指导学生抓住护士的动作、语言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指导学生练*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我启发他们想象说话:“想想护士此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这样,让学生加深了母亲的无畏、伟大的感悟。

  2、合理创情境,感悟升华

  教学第三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读几遍,让学生初步感悟出字里行间浓浓的母子亲情。再让他们找出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样读?读给大家欣赏。然后播放音乐轻读第四、五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为了给学生营造深沉的母爱的气场,我以小诗的形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贯穿起来,以诗的节奏感,以诗的凝练,以诗的柔情,把学生带进情感最柔弱的地方,又一次体验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最后,联系上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让学生明白“眼泪是母亲为儿子的孝心所打动后激动的泪水。”让学生尽情阐述,进而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这样,又突出了教学重点。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母子情感的体验,我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那位护士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加深体验。

  在“细读品味,体验情感”中,我的总设想是在促读感悟、创设情境和提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探究中进一步内化课文中的深情,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自身,表达亲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启发学生课后写“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记忆最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目的是发挥语文学*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得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体现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13第一抱母亲母亲很轻:愧疚、难过回忆母爱:母亲肩负重担回报母爱:抱着母亲入睡母亲流泪:兴奋幸福、感动母爱伟大、无私、博大。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选【十】份(扩展3)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 (菁华6篇)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1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第一次抱母亲》,这个故事让我的心一颤一颤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用89斤的身体为儿女挑100多斤重担。这是多么的沉重呀,母亲的身体怎能承受的住呢?可为了儿女,母亲承受下来了,这是伟大的母爱呀!

  在印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塔蜜莎维的母亲牺牲了自己,换来盲人儿子的光明,使她的.两个儿子能看见七彩的世界。又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但这是生命的代价。我们的母亲虽然没有付出到这种程度,可点点滴滴的小事也足以让我们感到温暖。儿女们能够理解母亲,去孝顺母亲,也能使母亲感到欣慰。

  其实能做的事情很多,一杯热水、一次100分、洗一洗碗、扫一扫地,都能让妈妈感到开心。或许有人认为,长大挣几万元,几十万元来给母亲养老就是最好的回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母亲不求儿女任何回报,只求你对她的一份孝心,一份挂念,母亲便能满足了。

  心里顿时想起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儿宝……”妈妈的爱永远陪伴着我,儿我也不会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2

  母亲这么轻,我很难过。因为以前母亲曾拉着我背妹妹,挑100多斤的重担子,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护士铺好床单,让我把母亲放上去,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轻轻摇动,母亲流泪了。。。。母亲,是给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的最伟大的人!她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一个周末,妈妈出去买菜,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

  忽然,我一阵头痛后就倒在沙发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白床上,我已经被妈妈送到医院里,后来听医生说,妈妈当时抱我进医院时全身汗水,急的说话直打哆嗦,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连续几天,妈妈上完班就来医院陪我,家里家外忙个不停,一直到我康复。还有一次,我期中考试没考好,英语才70多分,我很担心不敢回家,怕迎接我的是“男女混合双打”。

  磨磨蹭蹭的回到家,一眼就看到妈妈在做饭,唉,死到临头了,肯定要被老妈暴k了!没想到妈妈听说了我的成绩后,并没有像我所想的那样,而是细声慢语,说只要知道自己没考好,下次努力就行!世上只有妈妈好!每个人的妈妈都为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无私的爱,她为了我们,无怨无悔。我们就像小草一样,难以报答对太阳的恩情!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3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有一道最难忘的身影,那便是母亲的身影。世界上有一种最无私的爱,那便是母亲的爱。世界上有一种最难报答的情,那便是母亲的恩情。这个道理我早就懂,但是学过《第一次抱母亲》之后,才知道至今我也并没有真懂。

  故事讲述的是:母亲生病了,儿子到医院去照顾她。一天,护士要换床单,母亲行动不便,儿子就决定把母亲抱起来。谁知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护士嗔怪道:“你用那么大劲干嘛?”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想到我妈那么轻。”护士问:“那你以为你妈有多重?”儿子说:“我以为我妈得有100多斤。”这时母亲笑着说:“我最重的时候才80多斤。”儿子愕然!原来母亲一辈子竟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生活那么多的重担,而他却一直不知道母亲竟然那么轻!在儿子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挑着100多斤的担子,手上拉着他,背上背着妹妹,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孩子长大后,逢有重担,也总是抢过来自己挑。谁会知道,她用的仅仅是80多斤的身体!儿子不知道,别人又怎会知道。在孩子心目中,母亲是顶天立地、无所不能的,她们为孩子撑起一片永远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在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母亲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对自己却从不求回报。当儿子满怀深情地说:“妈,你真了不起!”母亲却轻描淡写地一笑:“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是啊,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哪个母亲又不是这样过来的!她们用孱弱的身体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在成长,她们却在老去。母亲给我们的又岂只是生命,我们的成长难道不是母亲耗尽精力、心血换来的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似海的母爱,我们又何以为报?当儿子轻轻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那样哄母亲睡去,又分明看到母亲的眼角流出两颗晶莹的泪滴。这是欣慰的泪,满足的泪,快乐的泪。可是,仅仅这一抱就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情吗?

  《第一次抱母亲》,让我知道百善孝为先。文中的儿子已经将母亲轻轻抱入怀中,而我却至今不懂得体谅母亲,不是嫌她准备的衣服不好,就是嫌她准备的饭菜不可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理所应当,甚至有时抱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爸妈那样有钱,能开大公司,买豪宅、轿车,而自己却连麦当劳都不能经常满足。现在想想,真难为情!每位母亲都有艰辛之处,我们羡慕别人享受的同时,其实我们不知道他们背后的辛苦,就像我们不知道母亲的辛苦一样。我的妈妈是名人民教师,每天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回到家中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一家人的.起居,我的成长,老人的健康,样样都要亲力亲为,自己累病还要强撑着。我哪知道,母亲每一次皱眉,都是身心俱疲,达到极限的流露,而我却还总是不满足。每每想到这,就觉得脸红!《第一次抱母亲》不仅让我知道在生活中要体谅母亲,更让我知道要在行动中学会感恩,学会报恩!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短文,我心里甚是感动。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妈妈生病了,护士来换新床单,她让“我”抱起母亲,“我”抱起母亲,突然觉得母亲非常轻。这让“我”想起从前,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着那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让“我”非常非常的愧疚。因为,“我”没有想到母亲是用自己那80多斤的体重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而且“我”也没有想到瘦弱的母亲有一颗如此坚强的心!

  我趴在桌子上进入了沉思,我深深地感动了。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是多么的内疚啊!每一次妈妈教育、关心自己,我似乎每一次都是当作耳边风的,左耳朵一进去,右耳朵马上就出来。前一分钟妈妈才刚刚说的话,我后一分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每一顿饭都是妈妈辛辛苦苦地做起来,想方设法地合我的口味,可我偏偏要说这个太淡,那个太咸;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喜欢……现在想起来,妈 妈会是多么的伤心、难过、失望和失落啊!

  是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孝顺亲人的孩子!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5

  我读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后,眼睛湿润了,我被文中的那位母亲深深地打动了。

  文中的母亲生病住院了,她的儿子刘承恩来看她,把母亲抱起,让护士换床单。这时,他惊讶地说一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由可以看出刘承恩从没有抱过她的母亲。他对护士说:“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没想到她身体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

  读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我小时候就爱吃咸鸭蛋,但是只吃蛋黄而不吃蛋白。外婆总是把鸭蛋黄给我吃而自己吃剩下的蛋白,我小时候觉得很好奇,为什么外婆不吃蛋黄?为此,我还问过她。外婆总是笑眯眯地回答我说,她不爱吃蛋黄。我就被她这个美丽的谎言“骗”了好久。直到现在我们才明白外婆并不是不爱吃蛋黄,而是因为我爱吃,所以才把蛋黄让给我。所以,现在再吃咸鸭蛋时,我总是让每个人都吃自己的那个,不许别人代劳。

  我的外婆就好比文中的母亲,她们无私奉献,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好好地爱她们!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6

  马上就要轮到我们四年级上“同题异构”校教研课了。昨天隔壁班的语文老师已经在着手准备教案了。昨天终于将镇上的阅读课上好。今晚回到家,打开教参看看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早就申报上去的教研课。然后整顿好有点反应迟钝的电脑,上网找了找课文的朗诵录音,听后觉得特感人,就想自己在上第一课时的时候能自己读给孩子们听听效果会更好。自己就轻读了几遍,可觉得自己读得好没感情,融不到课文里去。还是找个背景音乐吧!最终找了《懂你》这首歌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看了一遍歌词,好感动。拿起书随着音乐我朗读了起来。一遍读完,感觉不是很好。但坐在一旁的老妈却说:“没怎么听你过这么感人的文章嘛?难怪你总喜欢抱抱我的呀!”(*时在家的时候总喜欢搂着老妈抱抱,只是觉得好舒服。嘿嘿)我听了很是奇怪,就问:“读得是不是很感人?”“有点感人,但感情还不够投入。”看来老妈的耳朵还挺“毒”的。那就再来一遍吧。随着歌声,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到后来,连我自己的眼网角都湿润了。我知道这样的效果有一半是音乐的催化作用。但重要的是:读了《第一次抱母亲》,想到从小时候开始记事到现在,妈妈为我所付出的一切,我的泪流下来了!天下所有的母亲,你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博大。为了您的孩子,你付出了你的一切,那么的无悔!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时我赶紧上前抱住了妈妈。老妈只是说了句:“这孩子。”但她却也紧紧的抱着我。

  我一直很庆幸,我现在可以每天都陪着我的父母。在有了自己的另一半后,我有两个妈妈、两个爸爸。想想,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是《第一次抱母亲》让我学会了珍惜有你们的每一天,让我感受着幸福的每一天!

  子女们,记得:一定要多陪陪你的父母、跟他们聊聊天、撒撒娇、靠靠他们、抱抱他们。你的一个小小举动会让父母很欣慰。在外工作的你们记得要常回家看看,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吧!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选【十】份(扩展4)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简洁生动地记述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好不雕饰,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鉴于课文这样的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抓住两大环节。

  1、以读为主。

  本篇文章虽然内容简洁,但每一字当中渗透的都是深深的情,渗透着爱。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如果学生能够读好每一字,每一词,就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读懂课文,读到纸背后的情感。后来学生的反应足以证明我的做法还是有效的,不光从学生举手读书的人数来看是有史以来,就连读书的情感要求这一次也是拿捏的最为准确,我很惊讶,才仅仅是四年级的学生,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那份对母亲的“愧疚”。听着他们的朗读,我不禁深感欣慰:谁说他们小,什么也不懂,他们也懂得感恩,也懂得回报。不信就听一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难过”。

  教学时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很深,基本上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从文章的一处找到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支撑点。都能够体会到母亲对于“我”的付出,都能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激。可是学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的心情。“我”的“难过”是因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只能抓住单纯的说是母亲“轻”的缘故,却不呢不过很好的联系上下文去深挖文本。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我”复杂而单纯的“难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谈

  这是一篇好课文,昨天拿回家备课时,就有这样的感觉,黑板上中间是板书,右边是说话训练,左边是写话训练,黑板写满了,课文也就上完了。

  无数次

  我第一次抱—母亲

  孝爱

  赶紧背拉挑

  难过翻山越岭年复一年

  逢有重担叫我们放下自己挑

  回报

  首先是找出课文中描写护士的句子,护士是事情的见证者,所谓旁观者清,轻轻将护士的线索一拎,课文就串联起来了,接着进行说话训练,然后紧紧抓住护士这一条的线索,学*全文,解读每一段。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

  责怪:什么意思?辨别“指责”与“责怪”之不同。什么人为什么事情可以指责?那么,护士呢?她是什么身份?体会用词之精准。

  动情:一个旁人也会动情?你们看到这段文字,又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交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文字一行一行地猜猜母亲有多重?每出现一组词,就猜,逐层深入。

  指导朗读时,抓住“年复一年”,反复朗读,增强效果:

  一天又一天,母亲总是();一月又一月,母亲总是();一年又一年,母亲总是()。

  此外,文中“重担”的含义深刻,不仅仅指母亲肩上所挑的担子,还需感悟。

  静静:

  指名读第5节前2句,突出“第一次”与“无数次”,突出“孝心”回报“爱心”。

  最后可以写诗,巩固深化主题:

  母爱,就是();

  母爱,就是()。

  如今,我为母亲();

  就像小时候,母亲为我()。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初读这篇课文,我感觉这篇课文比较难上,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情,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非常真挚感人。学生的阅历浅,感悟会比较初浅,不深刻。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执教者真是一个挑战。

  一、紧扣“抱”,呈现板块造型。

  本课以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重点语句来赏读、感悟课文,教学层次分明。本课的教学,本人以一个“抱”字来贯穿全文,从读课题中的“抱”字,引起学生的关注;读作者,通过“抱”感受对母亲的不了解;认识母亲,想象“抱”的分量;读感恩,体会“抱”的情感交融。读自己,让“抱”字在心中生根、发芽。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条分缕析,呈现出一种板块层进式的教学造型,学生在整体板块内容面前,进行纵深探讨与交流,在实践中训练了语言文字,体现了板块教学的简洁美。

  二、抓好“读”引领精神之旅。

  1、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2、在感悟后读。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3、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这是怎样的泪水”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母亲、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三、关注“情”,绽放理性思考。

  教学时,教师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体悟其情感,实现因情学文,明理悟道。1、抓住对话,进入情境。让学生*文章的对话。从而使对语言的理解与情境的感染揉为一体。2、品词析句,领会情感。抓住“翻山越岭”、“担子”、“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母亲的认识。3、以读代讲,体会情感。学生通过朗读、齐读、个人读的形式、揣摩语言的内涵,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如文章第二节:我说:“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之后我让学生有感情朗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出来,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4、深入剖析,感悟情理。全文学完了,学生被作者的感恩之心感动着,情感的起伏绽放了理性的思考。全文的教学,学生通过“情”的体验突出母爱的伟大,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让感恩之心永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即——教师的评价缺少有效性。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这点上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我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评价的同时,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也要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这样可以给其他学生一个暗示,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读书。

  另外,本人认为,这节课对图片的运用还不够到位。如在抓住“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重点句子时,应该紧密联系课文第一幅“母亲挑担携女图”,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先问学生自己爬山的感觉,让学生自身体会到母亲爬山的艰辛,而这样的艰难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年复一年,学生由衷的体会到母亲的担子之重,不由得有了对于母亲的敬佩之情。此外,我应该再次引导学生看插图上的母亲虽然肩负荷重,但仍面带微笑,承受着一切重担,这勇气源于对孩子的爱。因此,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了不起的母亲,母亲的形象的学生心中马上高大起来。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奇妙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这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场所,如母爱创造奇迹般,我们也正不断地付出、反思、收获,努力地创造着教学的奇迹——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3

  今天下午,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解读名师,感悟成功”的名师研修班的活动。作为主持人,我特意请于老师谈一谈在西安上的《第一次抱母亲》。

  一、“读书至少十来遍!”

  于老师没有马上解读文本,而是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听着听着,眼泪就从我的脸颊滑落下来。就像于老师自己说的“我的普通话不好,但是大家都为我鼓掌。”的确,常常听于老师读课文,常常会感动。也许源于他对于生活独到的理解,也许是他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力吧!

  谈到钻研教材,于老师说他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一遍一遍地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读到文章就像自己写的,就像写自己的事。

  二、读透字面,了解内涵。

  1、抓住“重担”进行教学。

  师: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

  2、“无数次”和“第一次”的“蒙太奇”手法。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于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祥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同学们看黑板,(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师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可是我们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作者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不光是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要多奉献少索取。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师:最伟大的,最无私的。还有什么要说的?请讲。

  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师:最宽广的。你想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一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生齐答:想。)谢谢大家。(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三、不放过文章中闪光的地方。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于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当中,她把床边的边边角角都拉*,然后告诉我,把母亲放上去,轻一点儿。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语当中,你们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于老师说:“这些闪光的地方不要放过,但是一句话就够了!”

  搞完活动,我细细品味于老师的话,感到受益匪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4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这类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为这类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要学生入情入境,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看似*实却扣人心弦的感人文章,但当我真正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并不是一篇容易上好的课文。

  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中的“抱”字,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对这句话的阅读理解是教学的关键,由此我抓住这句话中的“轻”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感受到母亲轻的句子。于是找出了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学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然后抓住“竟然”理解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能找到相映的句子“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抓住“重担”、“翻山越岭”等词引导学生感悟母亲肩头所承受的生活的担子,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尤其是“重担”一词,要想学生的理解达到这种深度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我未能处理好的地方,我想纵向深层的理解可用个关联词“不仅…..而且…..”来引导学生,但当时没能及时应对。学生没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学生的朗读可以看出,学生并未能将感情融入到朗读中间,感受不深,以致在想象说话时无话可说或者是说得不着边际。

  此外我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全面。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母爱的伟大,同时从第一次抱母亲还能深深地感受到“我”对母亲的爱,再加上教学时未能准确把握好课堂时间,以致头重脚轻,对后者的引导感悟只是浮于表面,未能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其中。从而使得课文最感人的两自然段的学*成了走过场,在感情的高潮部分,学生却进不了角色,配乐朗读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的地方,尤其是要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语言的简洁凝练上下苦功。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5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住院,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走进“我”的心灵。

  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读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 第一次抱母亲,才发觉母亲轻,这么轻,竟然这么轻,出乎“我”的意料,“我”吃惊,“没想到母亲轻轻的”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孩子由于偶然的一抱才发觉母亲轻得那么令人难以置信。

  于是我着重引导学生品一品文中第一处写“我”抱母亲的句子。想一想,这一抱,让作者抱出了怎样的感受?然后品读关键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但在处理“我为什么很难过?”这个问题时我挖掘得不够深刻,太肤浅。学生体会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发现了这一真相的儿子此时更多的是难过,难过母亲用这么轻的身子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可是母亲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泪呀,作为儿子想到这些怎能不难过?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这样一些理解:“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却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负担而难过;母亲不怕劳累、毫无怨言,现在却病成这样,我心里很难过。因为当时我怕时间来不及就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这一点比较遗憾。

  二、品读“我”的叙述,感受母亲的形象。

  阅读教学永远的教学手段,阅读的质量通过朗读可以充分的展现,在对文章对母亲饭山越岭的这一小节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读,读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阅读的基础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岭”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辛。由此学生体会到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文章最打动人的就是“我”抱母亲入睡的那小节,一切多余的讲解在这样的情景下都是苍白无力的,读好,读出情,读出感,在朗读中让爱永驻。

  在课堂的结尾,我本想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说说自己的母亲为他,为家庭的付出,感受在*凡中,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蕴涵着的母爱。引导学生回报母爱。但由于已到下课时间,对文章“母爱的回报”这一环节的处理只能拖到下一课,而且文章的精彩部分,最后一节的朗读时间还不够……

  但整堂课上,我觉得上得还是比较满意,孩子们也用情在学。大家都被文本所感动,被情所感染,这是情感充盈的课堂,是情感净化的课堂,是人性之真之美的课堂。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我欣慰我曾经与学生一起营造着爱的氛围,一种和谐的人性氛围。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选【十】份(扩展5)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菁选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传统道德标准的内核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遵守的。这篇课文正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课文不难,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是很容易把孩子带入书中的情境的。感情范读之后,伟大的母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再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讨论、感悟。同学们一致同意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别看他们只有四年级,可是对母爱的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整天都生活其中。这,只是对课文第一层面地把握母爱。

  我询问了一下学生,这篇课文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有同学提出,课文的最后,母亲为什么流泪了呢?而且还使用了省略号,那省略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借着这个提问,我把课文的学*引向第二个层面。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还别说,这个问题还真有难度。这也更加印证了这句话,母爱是无私的,可是爱母却未必。这真是一种讽刺。在爱之间有时候真的无法划等号。

  既然难度较大的问题答不出来,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来。先回答文中的我为什么难过。这个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感悟到我的难过和愧疚是源于对母亲的缺少了解和关心。那么知道了之后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弥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我抱母亲入睡。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语需要细细品读,感人至深。比如:我的轻轻地摇动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等。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一感人的情景。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研究母亲的心情,流泪的原因就可以找到了。那是多么幸福的泪珠啊。母爱是无私的,爱母更加伟大。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热爱,是不配去谈什么其它的爱的。

  家庭作业,我特别强调,一定要亲自对着妈妈、爸爸读一读这篇文章,而且要把你的感受和你爸爸妈妈的感受都写在成长日记上。第二天,我查看了孩子们的成长日记。发现家长们也被课文和孩子们感动了。有的家长说:孩子你长大了,妈妈很欣慰。有的家长说:看来,我要多回家看看你的爷爷奶奶了。可是也有个别的家长说:我不需要你的回报,你只要学*好就行了。(我看了很惊心,这是一个家长说的话吗?这只能遗憾地说明,分数的价值远远的超过了,家长对孩子品德的关注。)也有个别家长没有任何反应,我感觉到不可思议,于是继续调查发现,这几个孩子根本没有给家长读。不是忘记了,而是因为恐惧。这就更可悲了。其中一个有过撒谎经历的女孩子,告诉我,妈妈对她的要求极其严厉,稍有不对,就拳脚相加。每当犯了错误,(孩子谁能永远不犯错误呢?)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她只好说谎。久而久之,这个谎话,越说还越像真得了。有时候,老师也会被骗。可是,我也发现,她的恐惧也越来越大了,朋友也越来越少了。

  谁之过?!一言难尽.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2

  我一直在思考,课堂何以精彩?是课前灵动的预设?是教师诗意的语言?是师生默契的交流?是师生澎湃的激情?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课外资源的引进?是美仑美奂的课件?读了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课堂实录,让我对课堂精彩有了新的认识,不仅仅是我起先想到的这些,课堂的精彩还源自一个又一个的细节!

  什么是课堂的细节?细节是教学过程中富有教学价值的环节和情节,如细小的教学语言、环节,文本词句、训练点等。细节是很微妙的,少了这个细节,听课者可能觉察不到;有了这个细节,让人为之一惊!让人心明眼亮!让人回味无穷!课堂中的细节有的是预设的,有的是现场生成的,有的甚至是执教老师的“无心插柳”。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虽说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成功的课堂往往是由多个精彩的细节巧妙组合起来的。从细节的处理中我们能够隐约触摸到执教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从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剪辑几个细节与大家分享。

  细节一:“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没说我一个字?(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哦,说了,怎么说我的?

  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迟疑了一会儿)嗯——信!

  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

  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你们老师究竟说得对不对,要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这是于永正老师课前与学生谈话的一个细节。由于老师的“著名”引出“信不信”,再由“半信半疑”引出“课上得好不好”就要“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这句话里包含了一个“课堂评价”的问题,于老师认为,一堂课好不好,应该由学生说了算,评价的标准就是这堂课里老师能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对于借班上课的老师来说,在学生面前还是陌生的,通过一篇课文的学*,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必然会对上课的老师产生好感,产生学*语文的兴趣。老师以学生为本,融入学生群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细节二:“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

  于永正老师真的感到遗憾吗?真的希望学生上课之前多看几遍课文吗?显然不是。当前有不少人反对(质疑)公开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开课上老师“作假”泛滥,上课之前学生已经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甚至有过“彩排”,公开课成了“演出课”!“不知道。”“没有。”

  学生根本不知道今天上的是什么课文,童言是真实的,于老师的这堂课也是真实的,课前老师与学生没有做过任何“手脚”。这样的公开课才有“听”的价值,能够真实地看到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懂到懂的发展过程。公开课必须“货真价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我想,这也是于老师展示这个细节所要表达的意图。

  细节三:“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

  于永正老师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了不少颇有价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读课文之前,于老师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学生自由读完第一遍课文之后,于老师并没有急着请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检查学生的识字和朗读有没有“过关”。在于老师看来,让学生提出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时还是第一遍读课文,后面还有更多的读,问题的“答案”在多读之后学生必会豁然开朗。于老师第一课时的“保底工程”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读准确、读流利。“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还看到,于老师提倡课内预*,不占用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实现第一课时“零起点”教学,这在不少公开课中(第二课时除外)是少见的。

  细节四:“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打断学生)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打断学生)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指导真是细致入微啊!比如:课题前的序号可以不读,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读到句号的地方,也要停一会儿,目的也是要“想”。与其说这是朗读的技巧,不如说是于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朗读既是读给自己听,也是读给别人听;既要让自己思考,也要让别人思考。再比如,“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句话,学生把“都”读重了,不仔细揣摩,是发现不了破绽的。于老师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及时纠正,点拨得非常精妙!用一个“顿号”引导学生,“都”在这句话中不能读重音,而且自己范读了两遍,再让学生跟读。如此细微的朗读指导,长此以往,不怕学生读不好课文!

  细节五:“他的读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

  生:(男生读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师:他的读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

  生:(齐答)责怪。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

  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也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说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

  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生: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

  生: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读这一段。)

  “赶紧”和“责怪”是于永正老师“必讲”的两个词语,如果由于老师自己提出这两个词语,会显得不够自然,有“贴标签”之嫌。于老师很有办法,在学生的朗读中以“优点”的方式提炼出这两个词语,并板书出来,“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语境,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感情,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词语理解”不是局限于字面意思的简单解释,而是与课文情景融为一体,在细细地品味中,深深地朗读中感受对母亲的关心体贴。这一个细节,我把它称为“细节放大”,于老师抓住“有两个词读得好”,引导学生把词语做大、做强、做深!逐一“攻破”,自然流畅!不愧为大师啊!

  细节六:“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师: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

  生:(齐)想!

  师:谢谢大家。(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于老师读完,台上台下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教学于永正老师没有只停留在“伟大母爱”的层面上,而是继续深入开掘。对孩子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回报母爱”,关爱他人!“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于老师道出了自己此时此刻最想说的一句话。“回报母爱”,从古至今,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写下这句诗就是要让孩子们铭记母爱,回报母爱。更令人感动的是于老师当场朗读了自己写的读后感:“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这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于老师是在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啊!与其让学生去喊一些假大空的“爱”的口号,还不如老师率先垂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诗句和读后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味道,学*语文不仅仅是识字*文,同时也是在学*如何做人啊!

  细节七:“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

  师:在下课以前,我想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我最喜欢听小朋友们读书。我相信这一次读得比刚才大有进步,我还想请开始读的那五位同学来读,好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五位同学通过这两节课,和第一次读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进步。

  生:(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第一位同学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师又让全体同学练读两遍。其他同学都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师:让我们给这五位同学掌声。(师带头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这五位同学都进步了,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

  课堂上,于永正老师总是会为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而感到高兴,为每一位学生的出色表现而鼓掌。从这个细节中我们领悟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只有每一位学生都进步了,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于老师为什么还要指名先前读过课文的五位学生再次读课文?我想就是让学生的前后表现来证明我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当我们亲眼目睹学生从读不通到读通顺,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个进步的过程,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学生鼓掌。语文课不需要什么“花架子”,扎扎实实地以学生的进步为出发点,服务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和学**惯,这才是语文课的本色!

  细节八:“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师: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好吗?还有写字任务,写字的时候,我提醒大家有两个字要注意,第一,写“疚”的时候要注意,(边讲解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因为字写得有没有精神,有没有骨气,捺很关键。还有一个“越”字,一起跟老师写,(边讲解边示范)捺要长一些,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从左边的第二横的地方开始,斜钩稍微高一点儿。记住:右边的第一笔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横的地方起笔,不然的话,这个字就写得很难看。你们回去以后,描红仿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

  师:同学们,我送大家一句话:“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下课。(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说实话,语文课中很少看到学生写字。其实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于永正老师在这堂课里也是多次指导学生如何把字写得美观,他的板书向来都是一笔一划,整齐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他是在用自己的字告诉学生把字写好很重要。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字中浸润着中国的文化,喷发着中国的精神,“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啊,写字如同做人,写字需要静心、恒心,需要心领神会,写好汉字,就是热爱祖国,就是在弘扬祖国的文化和精神,就是在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聆听着于老师的写字要领,观赏着于老师的范写,我感受到了语文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细节是华美乐章中的一枚音符,细节是太阳光芒中的一束光线,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高山峻岭中的一颗石子。在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实录中还有不少成功的细节,仿佛点点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催促着我努力生长。我们应该从大师的课堂中搜寻这些美妙动人的细节,汲取细节背后的精神营养,从细节中领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无数细节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好坏、优劣。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投入到教学细节上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细节,处理细节,研究细节。擦亮眼睛,从细处入手,揣摩语文教学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3

  1、通过音乐、课件创造情景,营造浓郁的亲情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情感迁移、学*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学*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能力,逐渐养成会读书,会抓关键词句读书思考的*惯,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学*语文方式。本课我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很难过”这句为切入口,指导学生认真读书,画找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品位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这么轻,我为什么很难过,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文中“我”的感受和想法。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母亲的形象、母爱的感觉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感受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文中母亲流下了怎样的泪水?学生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师没有过多干预,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4、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伦理的教育,通过闭上眼睛回想母亲为我们做过的感人故事,想想我们又为母亲做过什么?当看到“无数次抱我、第一次抱母亲”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妈妈我想对你说”以及联系几天后的'“三八”妇女节你准备为母亲做什么等环节,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震动,亲情的洗礼。

  5、注重了读写结合,抓住文章的动情点,给学生创造更多动笔的机会。

  不足之处:

  1、

  教案还不是很熟,准备不是很充分,加上课件切换的故障,教师没有完全投入,激情不够。

  2、

  怕时间不够,课上的有点急,有几处朗读指导忘了,前半节让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读书形式不够多样,读得不够充分。

  3、对学生发言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方式不够多样。

  4、对于文中护士一角的学*理解我放在了第一课时不知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思考:

  1、如何实现情感型课文中文字与情感的双线并行?

  2、如何触及学生心灵,是否流泪就是情感型好课的标志呢?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4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认为母亲很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

  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进行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

  母爱从不要求回报,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多么温馨的一幕,“第一次”?“无数次”?两个数字的反差对比,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而母亲对我们却无私地奉献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

  教学完毕,我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感受并没有我预想的深刻。也许是由于我的教学手段,也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情,如“在我记忆中,??。年复一

  年??。”一段,仅仅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实践下来学生感悟并不深,我想如果通过语言创设场景:“清晨??深夜??寒风中??烈日下??风雨中??”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或许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得这段*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另外,当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背景画面时,如果配以恰当的解说,使立体的画面变成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或许更能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触景生情,想到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最后的拓展环节——在心意卡上写上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语,送给妈妈。相信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感人的话语跃然于纸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5

  4月21日,我上了一堂语文课《第一次抱母亲》,感觉这节课比哪一次试讲都成功,非常感谢全组同仁的帮助,如果没有大家的集思广益,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没有大家的同筹构思,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课堂?一堂高效的课堂是打磨出来的。

  针对道德课堂这一指导思想,在设计教案时,力求简单,高效,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全文。起先,我先是采取按部就班的策略,逐段讲解,在实施过程中,我发觉只能是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文本的精髓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同时,同组的老师也毫不隐晦的指出,整堂课就是你自己在表演,在陶醉置身,没有让文本老师学生三者产生共鸣。

  我思忖着,若是要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打动,产生共鸣,必须要先熟悉课文。这也是我在试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少孩子没有熟读课文,所以在课堂上就不能顺利的引导学生。

  于是,我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先在班级微信圈里动情的朗读一遍,随即孩子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微信圈里的精彩的朗读此起彼伏。熟悉课文是学好文本的基础。

  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就开始设计问题,全文贯穿一个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全文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是“我”难过的原因。因为一个机缘巧合而抱母亲,由此发现母亲很轻,于是开始难过愧疚,回忆起童年,青年,自责自己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在引导中,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让学生谈感受,契合主题问题,利用文本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学生谈及自己的经历,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

  全班同学在前期的发言上都很积极踊跃,但是在小练笔时却发现举手的孩子为数寥寥,甚至是不少孩子可能是只字未写。在写法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得有些学生感觉无从下笔。同时,也是因为学生*时训练的少,今后在这个方面还要多加强训练。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6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常常上语文”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我觉得,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读是语文课堂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课堂上,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进入文本,才能入情入境,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才能和作者交流对话。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7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人人都会说,母爱是伟大的。但怎样体会这伟大的母爱呢?俗话说:“情到深处,自然真。”我提前准备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图片,引导学生来感悟无私的母爱。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 体会母亲的轻

  “轻”是作者抱起母亲最直接、最明显的感觉,“只有80多斤重,这么轻的母亲自己竟然多年不知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引出作者的回忆,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轻重对比作了铺垫。

  二、 体会担子的重

  首先,让学生明白“那么重的担子到底有多重?”从而体会母亲翻山越岭的艰难。

  其次,轻——重对比让学生看着

  80多斤重

  100多斤﹢背着妹妹﹢拉着我

  这两组数据谈感受,体会母亲超负荷的工作。

  三、 感悟“母爱情”,体会“难过情”

  文中有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很难过”为何难过呢?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

  1、 为自己的粗心而难过。通过抓“竟然”、“没想到”等词语感悟作者的自责。

  2、 为自己的不懂事而难过,小时侯年幼力小未能帮母亲,可长大后,母亲让我们放下重担自己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未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那么重的担子。

  3、 母亲几十年毫无怨言地挑重担,而今病成了这个样子,心疼母亲,自责而难过。

  学生在朗读中如能理解这些、体会到这些,那么“母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四、 体会母亲博大的胸怀

  重点抓住“提那些事干什么”这句话来体会,“那些事”指哪些事,是否值得提?从而感受母亲博大的.胸怀。

  五、 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母亲

  出示一组母亲抚养孩子成长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回想往事,体会自己母亲的艰难,自己母亲身上的重担。同时,教师通过范唱《我的好妈妈》让学生明白应该知恩图抱,回抱母爱。

  “情到深处,自然真。”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深切的感受那无私、伟大的母爱,此时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情感也能真正得到调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8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9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当孩子们从第二自段里读出了作者的愧疚后,我又抓住母亲说的两句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亲过来的?”“快把我放下,别人笑话。”感受母亲的无私。再通过作者抱母亲的行为,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你从这段内容中里读出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所做的令母亲感动的事,从而将本课所折射的人文思想深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回家做一件令母亲感动的.事,并注意观察母亲的表现,把它写在日记里。学生的情感在我的逐层引导中得到升华。(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生:我从轻轻地摇动读出了我对母亲那发自内心的爱,就如同爱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我还从轻轻地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温柔就如同母亲*常对我一般。

  生:我从无数次读出了母亲是非常爱我们的,而我也非常地爱母亲,虽然是第一次抱母亲,可是却融进了我全部的爱。(说得太好了,读课题虽然是——第一次抱母亲,却融进了我全部的爱)

  生:我也从抱和摇读出了我对母亲的爱,一般只有母亲对孩子才会这样抱和摇,而我能这样的抱着母亲,摇着母亲,足以见得我对母亲的爱。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母亲的表现。这两行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欣慰的泪水

  生:激动的泪水

  生:幸福的泪水

  生:苦中带甜的泪水

  同学们,你们注意了没有,这里用的是省略号,想一想此时此刻,母亲此时心里都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以前的辛苦都没有白费,儿子大了知道疼娘了,再苦再累值呀!我得赶快养好身体,不要再让儿子为我操心了。

  生:母亲可能想到了我很小时候,她拖着带病的身体给我喂饭;辛苦劳作了一天的母亲顾不得一天的疲惫搂着我给我念儿歌;我生病的时候,她悉心地照料不离左右。

  生:母亲可能在想她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今天能得到儿子的一抱,她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师:同学们,我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么感动,这样幸福,想想看,如果我经常这样抱母亲会怎样?(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时的生活中,你做过令母亲感动的事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母亲的幸福。

  生:有一次我妈妈不在家,我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妈妈回来后,高兴地亲了我一口。

  生:那天妈妈洗脚没拿拖鞋,我给她递了一下,她笑着说我比以前懂事了。

  生:那天妈妈下班较晚,我回到家,先做了晚饭,妈妈回来后大吃一惊,脸上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师;这么小就知道疼爱妈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同学们,我们对母亲的关爱再应该体现在*时的一句关心的问候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今天回家,你打算做一件什么事让母亲感动?

  生:我今天学了课文,觉得我也很愧对母亲,我打算,把我的愿望写在一张纸上,折一只千纸,放在母亲的床头,向母亲道歉。

  生:我要给妈妈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好好慰劳妈妈。

  生:我想给妈妈洗一次脚,让母亲洗去一天的疲惫。(……)

  师;那就请你们如自己说的去做,并躲在一边悄悄地观察妈妈的表现,把这切写在日记里,明天与老师一起分享。

  期待着学生明天的日记。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0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写出了我抱母亲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说实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并没有花多大时间和孩子们探讨,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我记得自己在开学初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就深深被文章所包含的亲情感动,文章中母爱的伟大以及儿女的回报之心,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我相信自己第一次读文章的感受,并想抓住这种感觉传递给学生。但我也知道**读文本前的积淀,读文本的视角与儿童不同,我们心中的母亲形象与孩子对母亲的感情还有一段距离。为了使学生也能感受文章的情感,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就播放了由蔡国庆演唱的《心中的故事》,歌曲中,歌词很感人,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欣赏完歌曲后,我就直接进行配乐诵读,当音乐响起,我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我发现孩子们的眼光变了,有几个女生泪光闪烁。抓住契机,我马上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进行朗读,通过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在朗读作者的那段真情告白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看到孩子们这样投入朗读课文,我也深受感染,加入了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朗读。读了有十分钟时间,我让学生起来个别朗读,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虽然我还没有和他们讨论课文的内容,但他们个个读得声情并茂,我想,通过朗读,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就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而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作为一个母亲,被孩子们的泪水感动着。我想这时不仅仅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更是一个母亲与孩子们的.心意沟通啊!

  虽然这节课我讲解的地方很少,但我觉得我上得很满意,孩子们也用情在学。我想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我欣慰我曾经与学生一起分享过这份心灵的洗涤和湿润,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学科吧课件中,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晶莹的心灵泪花,我们营造着爱的氛围,一种和谐的人性氛围。我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1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庸。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腊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看,静静地听。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特级教师李梦衿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2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写出了我抱母亲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我细读了课文,特别是沿着“抱”字去读课文,去追溯作者情感的源,我发现其实我们成年人,对母爱的感受也是肤浅的,对报恩也只是言语多于行动。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想到了母亲为我奉献的'质朴的母爱,再想想自己为母亲所做的,我觉得在我的潜意识中,接受母爱是自然而然的,而回报母爱却是在各种各样的借口下所忽略的。文中的母亲为“我”的真情一抱而感到欣慰,而感到幸福,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行动起来了。于是,我让学生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心中对母爱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在母亲节那天为母亲做一张贺卡。

  教学中,让学生品味文字,感悟母亲辛劳一生,揣摩情感,体验作者的愧疚之情,涵咏“泪水”,感悟母子亲情。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接读、齐读,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就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我注重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情感,以情动人,渲染母爱。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从题目中的“抱”字入手,引导学生品悟母亲曾无数次抱过孩子,这种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而儿子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却让母亲感动得泪流满面。而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被孩子们的真情流露感动着。我想这时不仅仅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更是一个母亲与孩子们的心意沟通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3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觉察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惭愧。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角里流出了泪水。课文语言质朴,但情意浓浓,十分感人。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文章一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儿子抱母亲前后情感的变化,从不了解到愧疚至抱母亲入睡的释然;另一条是护士态度前后的变化,从责怪我到被母亲的故事感动至为“我”拉床单,两线交叉着体现着母爱的伟大,反映出为人子女应及时回报母爱的思想。

  我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把眼球停留在“抱”字上,我想这个“抱”应该是“拥抱”吧,但阅读之后,发现这个“抱”不是“拥抱”,最后一段这样写的:“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为什么抱母亲,因为护士要为母亲换床单,于是我把母亲抱起。第一次抱起母亲,与自己想象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差点仰面摔倒,感觉母亲是那样的轻,与记忆中母亲的力大无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我内心的难过、惭愧皆浮上心头,原来一直以来自己都没有好好关心母亲,只管享受着母亲的照顾,却忽视了母亲。错综复杂的情感交替中突发奇想,抱起母亲,没想到母亲却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这是快乐的泪水,这还是苦尽甘来的泪水。

  一次拥抱,让母亲感慨万千,可回想,母亲给予孩子的拥抱是“无数次”,在孩子坦然接受母亲怀抱的同时,作为孩子往往忽视了母亲的感受。当然母亲对孩子的付出无怨无悔。

  在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在读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当学生看到课题的同时,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二是朗读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启发学生从“我”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了母亲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去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三是抓关键词,回归全文,升华主题。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第一次和无数次”让学生看到这两个词说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想说一句什么话,从而引伸出课外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让学生透过重点词,看到了课内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外的话。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扩大阅读的面。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4

  到目前为止,我读过好多篇关于写母亲的文章,看过日本《我的母亲》电影,母爱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早已经定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母亲,其实享受母爱都有着自己的体现。没有读这篇课文,我们的思考其实不由自主的在头脑中就有了,当然也会有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母爱不会有多少创新的心理。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第一想法是我错了,也许老师们和我一样。也许是我阅读这类文章太少了,不过在我头脑中存在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来看,这一篇是最美的,有着心在流血的感觉。对于亿万人来说,真的如此抱母亲恐怕了了无几。我想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震撼也在此。我读这篇课文之前,也思考过课题,我把眼球停留在“抱”字上,我想这个“抱”应该是“拥抱”吧,但阅读之后,发现这个“抱”不是“拥抱”,这种“抱”我找不到什么词来命名,最后一段这样写的:“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看这一段,想一想,我找不到答案,只有与“我”同时感动。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实录,从于老师的课堂可以看出,学生读那么几遍其实就有了感动。我想只要一遍阅读,然后放下课本,静静地想一想,留在大脑中的信息一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学中每一次阅读后,最后要求学生放下课本,合上书,看看每一次阅读留在头脑中是什么,反复这样做着,学生就会自动产生一种思考冲动。

  怎么教这课呢?一遍遍地读,用心去,用心去想,想自己的母亲,想父母亲的母亲,其实就行了。所以,这一课,我非常欣赏于老师引导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读”起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读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把课文中三个人的话语拿出来一个个读,那感觉又不一样。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请同学们一遍遍地反复读这三个人的话,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够明白一切。

  真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非常感动。我有了这份感动,一定能够让孩子们永远拥有这种感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5

  本篇课文简洁生动地记述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好不雕饰,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鉴于课文这样的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抓住两大环节。

  1、以读为主。

  本篇文章虽然内容简洁,但每一字当中渗透的都是深深的情,渗透着爱。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如果学生能够读好每一字,每一词,就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读懂课文,读到纸背后的情感。后来学生的反应足以证明我的做法还是有效的,不光从学生举手读书的人数来看是有史以来,就连读书的情感要求这一次也是拿捏的最为准确,我很惊讶,才仅仅是四年级的学生,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的'那份对母亲的“愧疚”。听着他们的朗读,我不禁深感欣慰:谁说他们小,什么也不懂,他们也懂得感恩,也懂得回报。不信就听一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难过”。

  教学时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很深,基本上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从文章的一处找到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支撑点。都能够体会到母亲对于“我”的付出,都能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激。可是学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的心情。“我”的“难过”是因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只能抓住单纯的说是母亲“轻”的缘故,却不呢不过很好的联系上下文去深挖文本。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我”复杂而单纯的“难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谈

  这是一篇好课文,昨天拿回家备课时,就有这样的感觉,黑板上中间是板书,右边是说话训练,左边是写话训练,黑板写满了,课文也就上完了。

  无数次

  我第一次抱—母亲

  孝爱

  赶紧背拉挑

  难过翻山越岭年复一年

  逢有重担叫我们放下自己挑

  回报

  首先是找出课文中描写护士的句子,护士是事情的见证者,所谓旁观者清,轻轻将护士的线索一拎,课文就串联起来了,接着进行说话训练,然后紧紧抓住护士这一条的线索,学*全文,解读每一段。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

  责怪:什么意思?辨别“指责”与“责怪”之不同。什么人为什么事情可以指责?那么,护士呢?她是什么身份?体会用词之精准。

  动情:一个旁人也会动情?你们看到这段文字,又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交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文字一行一行地猜猜母亲有多重?每出现一组词,就猜,逐层深入。

  指导朗读时,抓住“年复一年”,反复朗读,增强效果:

  一天又一天,母亲总是();一月又一月,母亲总是();一年又一年,母亲总是()。

  此外,文中“重担”的含义深刻,不仅仅指母亲肩上所挑的担子,还需感悟。

  静静:

  指名读第5节前2句,突出“第一次”与“无数次”,突出“孝心”回报“爱心”。

  最后可以写诗,巩固深化主题:

  母爱,就是();

  母爱,就是()。

  如今,我为母亲();

  就像小时候,母亲为我()。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优选【十】份(扩展6)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合集10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代目标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长大,小时候,母亲曾经抱过我们无数次,而我们长大后却很少有人抱过自己的母亲。而今,在医院里,在老母亲的病床前,一个儿子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中,也给了母亲一次爱的回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感受一份博大、无私的母爱。(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找出情感差异之处

  请同学们拿起文章,轻声读一读,看看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描写抱母亲的情形?划出来然后读一读。(教师巡视,学生读书)

  谁来把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学生汇报)

  文中两处写到抱母亲,同样是抱着,你有没有感受到两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汇报:1、护士要换床单情急之下抱起母亲

  2、深情抱母亲入睡

三、品读“无意之抱”体会母爱的伟大

  大家看,同样是抱着母亲,由最初的情急抱起到后来发自内心的抱着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来看前三个自然段,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心情?(难过,愧疚)

  大家回想一下,作者很关心母亲,看到母亲下床都很吃力,他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那么这么简单的动作后,他怎么会这么难过,甚至愧疚呢? 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前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找到让作者难过的原因,划出关键的词和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读后汇报:第一自然段1、没想到母亲那么轻 不了解自己的妈妈感到很自责,很惭愧。

  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结合100多斤和80多斤两个数字对比体会作者的内心。

  作者难过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不了解母亲的体重吗?真正的原因在哪?

  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读完这一段你明白作者难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汇报:2、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辛苦

  重点品味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引导学生想象瘦小的妈妈拖儿带女翻山越岭的情景。有感情朗读

  “重担”指什么?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重担子,你觉得还有别的担子吗?(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生活的重担啊!)

  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是为什么啊?

  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啊!

  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还指什么?(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坦的道路。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全家度过了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

  母亲为了子女付出了多少啊!谁能把这段话读好?指导朗读。作为一个儿子,当他看到眼前已经病重的妈妈,再回想起往事,他的内心仅仅是难过吗?还有什么?(愧疚,后悔)可母亲是怎么说的?

  3、第三自然段: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却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母亲的话语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母亲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一提。

  多么伟大的母亲?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品读深情之抱,感悟母子情深

  这就是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自己的儿女,不须表白,也不图回报,其实全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其中也包括大家的母亲。母爱体现在点点滴滴中,甚至让我们司空见惯,*以为常。可是当病榻上的老母亲这么轻描淡写的话更让我愧疚万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千般滋味,万番感慨,一齐涌上了心头。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什么想法,拿起书齐读。

  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此时此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深情地抱着母亲入睡吧。咱们拿起书,听老师读最后一段,一起来体验这浓浓的亲情。(教师感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听到最后老母亲流泪了,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幸福、欣慰、又苦又甜)

  此时,母子俩的内心都波涛汹涌,可是什么也没有说,母子的亲情就在这一刻交流着、升华着,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指名读)

  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觉得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蜜。此时此刻,老师现在最想说的是《游子吟》中的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板书

  父母给了我们太多的恩泽,我们永远不能回报。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学会回报父母的爱,让我们一起大声读:齐读诗句。

  [点评]

  很高兴参加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我们大家常说,语文本是有情物,无情怎能学语文。我理解,“情”是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学*有情味、有温度的语文。“智”就是通过语文学*,丰富学生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有用的本领。

  那么语文课中的“情”从何而来?从文本中来,通过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体会其中的情味。而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思考、感悟,是使学生领悟情感的最佳途径。深刻的感悟一定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熟读,使学生多次触摸文本;精思,使学生读进文章里去。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喜极而泣的泪水。歌颂了母亲那种对子女无私地献出一切,却对他们无所求,只要子女对他们献出的一点点的.关爱就足以令他们幸福满足的情怀。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

  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与文章有一些差距,他们也许很难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感受往往停留在文章的层面,而不能联系自身,教学时,老师努力创设情境,反复品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产生共鸣,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

  抓住情感线,走进人物内心

  情感,是课堂中流淌的血脉,在语文课上,没有情感流淌的课堂一定是波澜不惊的课堂。本课采用“情感教学”为主线,首先开课“激情”,在动情地描述中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其次是品读“入情”,引导学生品评词语内涵的情感,如牢牢抓住重点语段——“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课文,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翻山越岭”,展开想象:母亲年复一年是怎样将我们抚养**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品读语言,感受母爱的伟大

  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书,采用多种方式来读书,在一次次读书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师不断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如想象母亲在“山路崎岖、道路泥泞”中的情景再现,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读懂母亲肩上担的“担子”更深层的含义,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理解母亲的艰辛、无私、伟大。并在品读析词中有机地渗透学生“品读法”和“想象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2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 通过学*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3

  一、导入

  1、有一个人,无论走到那里都放不下你,这个人就是你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通过上午的学*,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什么?

  (1)学生快速浏览回顾文章

  (2)学生说:我是突发奇想地抱母亲。(这是你的感受,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说:那天母亲生病了,我抱了自己的母亲。

  (3)我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这是你的记忆中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说: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我们没有想到这么轻,我对母亲的关爱不够,母亲对我却很好。

  学生说:我以为母亲很重。

  3、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以为母亲很重?

  (1)学生说:左手……差点仰面摔倒。

  学生说:母亲天天都要挑这样的担子。

  学生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

  学生说;没有想到她能挑一百八十多斤的担子。

  4、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自己的母亲很重吗?

  (1)学生说;手里拉着我,还要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

  (2)通过这句话,你们能看出什么?

  课件出示:在我的记忆中……

  (3)师生交流

  (4)同学们想像一下,一个八十多斤的人,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5)师生交流。还能体会到什么?(她有坚强的意志、十分关爱我们。)

  5、我们长大以后呢?

  (1)指名读:课件出示: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2)大家读读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母亲非常爱我们,心疼我们。

  学生继续说。

  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有两个担子,这两个担子的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担子就是指挑的担子,第二个担子指的是养育我们的担子,保护我们,天天烧饭、洗碗……)

  同学们这些都是母亲的担子,母亲的担子多重啊!

  6、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游子……”出示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教师讲解,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母亲的时候,这样感受母亲的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自己先读一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再这名读

  (3)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要这样难过呢?

  (4)学生说;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关心过母亲。学生说理由。

  (5)母亲用80多斤的身子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一直在我们操劳。

  (6)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却没有为母亲做些什么?

  7、同学们当我们和母亲要钱交学费的时候,母亲是这样劳累。

  (1)还有一个词语能够看出来,是哪个词语?

  (2)“愧疚”

  (3)是啊,从这个词语能看出作者很难过。

  8、而母亲是怎样看待她所做的一切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不是这样过来的?

  (2)课件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同学们看看这位母亲的语言和表情,她是个什么样的母亲?

  (3)大家看看这个词语“哪个”?想想你们的母亲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行为呢?

  (4)师生交流

  学生说;我的母亲不睡觉,陪着我学*。

  学生说:母亲下了晚班,没有休息还帮着我们烧明天的饭。

  学生说: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她还为我忙着,忙那。

  学生说:“下雨天,她把雨披披在我的身上。”

  学生说:有一次,下火车……

  9、同学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做的……多少个清晨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经开始忙碌了,多少个中午我们的母亲急急忙忙地赶到学校接我们,多少个傍晚,妈妈工作了一天,她还要赶到菜场去为我们的食物忙碌着,多少个夜晚,妈妈劳累了一天,为我们检查作业,甚至晚上盖被子。

  同学们这就是爱啊,这就是母爱啊!作者也想到了这样一幕。

  (1)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离去,就在边上看着。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

  学生说;这是兴奋的泪水、幸福的泪水、这时高兴的泪水,这是感动泪水。这是爱的泪水……

  (3)教师板书:无数次抱我

  (4)小时母亲无数次地抱我,而我抱了一次母亲,她就如此感动。现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5)学生说;母亲为我付出的很多,我为母亲做得很少。

  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长大报答母亲,我们不应该无理取闹了。

  (6)我想说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拓展训练

  1、吴老师此时还想说这样一段话:电脑出示

  最爱是你(献给我的母亲)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医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如果说因为忙碌和粗心,我们忽略了*时对母亲的问候和关心,无论如何,别忘了在3月8日那天买上一束康乃馨,哪怕是一句感恩的话语……

  2、同学们,你们此时愿意拿出笔来写上一句你们对妈妈感恩的话语吗?请动笔写写吧。(《烛光里的妈妈》)

  3、学生练笔

  学生说:亲爱的妈妈,我一定会在长大的时候好好报答你。

  学生说:妈妈对我的爱就像“万丈深渊”……(这是多么“恰当”的一个说法啊?)

  4、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吴老师我是母亲,下面听课的老师中也还有好多母亲。让我们为她们祝福吧。下课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无数次抱过我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4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 通过学*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5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 通过学*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6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 通过学*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

  (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

  (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

  (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谁第一次抱母亲? (板书:儿子 母亲)

  二、细读课文2、3段,体会我的.心情,感悟母爱的无私

  抱母亲,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犹如*静的湖面扔下了石子,变得不*静了,我的感受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我的心情的句子。

  (1)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瘦小的脸。

  ☆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直接写出了我的心情?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交流:

  1、第一段:学生自由谈感受,引导认识:

  母亲很轻,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我没有想到,以至于抱母亲时差点仰面摔倒。我不了解母亲,不关心母亲,——“我心里很难过”。

  2、第二段:学生自由谈感受。

  出示这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齐读。

  品读感受: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理解“年复一年”

  出示图片,引读: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母亲是……(教师读)

  北风呼啸,冰天雪地,母亲还是……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总是……

  读到这里,你明白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了吗?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引导感受:

  我能挑得动,母亲不让我挑;我能挑得动,没有帮母亲挑,没有替母亲分担重担,——“我的心里很难过。”

  看着病重的母亲,我仅仅是难过吗?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引导感受:

  理解重担的双层意思。

  指导朗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3、第三段:

  出示:

  ☆ 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引导感受:

  母亲说话时的表情是怎样的?通过“笑了笑”,你又体会到什么?

  病重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觉得微不足道,很坦然,历尽千辛万苦却无怨无悔。——“我的心里很难过。”

  三、细读课文4、5段,体悟我的做法,感受浓浓的亲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千般滋味,万番感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我突发奇想,说:“……”(引读)

  请同学们静静地看这个温馨感人的一幕,用心体验这浓浓的亲情。

  出示:图片 (配乐)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让这个画面永远地留住,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配乐齐读)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一定不*静,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拿出笔,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儿时,我们无数次被母亲抱,在母爱的沐浴中长大;而今,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里,给了母亲第一次爱的回报。(板书:爱)

  同学们,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再次感受这人间最真挚、最纯美的真情吧!(配乐)

  四、板书设计

  13 第一次抱母亲

  爱

  第一次 无数次

  “我” 母亲

  难过 瘦小

  愧疚 操心

  五、教学反思

  到目前为止,我读过好多篇关于写母亲的文章,我觉得这一篇是最美的,有着心在流血的感觉。对于亿万人来说,真的如此抱母亲恐怕了了无几。我想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震撼也在此。

  怎么教这课呢?我一遍遍地读,用心去想,想自己的母亲,想父母亲的母亲。我想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读”起来,通过读去体会我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对我的爱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读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把课文中三个人的话语拿出来一个个读,那感觉又不一样。但上完这课后,我觉得我让学生读的还不够,自己读的也不够,没能够把学生的感情完全调动起来。希望以后能有所提高。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8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进行报答。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母亲的伟大。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2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1)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2)“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3)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师:“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长大后呢?(生读“长大后”的句子)。(4)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5)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会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6)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师: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些事的?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1)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2)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5自然段。

  (二)体会“我”的孝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师:每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我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怨言。现在,我们长大**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舍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粥剩饭,抢着吃的也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理解“眼泪”。此时,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想些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呢?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生写。)

  师:透过你们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课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朗读,感受文中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

  从课文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儿子愧疚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录音机心意卡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课

  1、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这是赞颂谁的歌?(母亲)赞颂母亲是千百年来永恒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赞颂母亲的课文。(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

  1、通过预*课文,你在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方面有那些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或难理解的词:重担愧疚翻山越岭背上背着妹妹

  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1、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心情?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师板书:难过愧疚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3)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4)我为什么难过?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5)指名读

  2、课文中那些句子写出母亲很轻?

  (1)轻声读课文,从文中找句子,画下来。

  (2)生交流,投影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3)指名读,其他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体会母亲的轻。

  (4)师结:母亲这么轻,跟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却没有觉察到,所以他心里难过、愧疚。请同学们再来读写作者心情的两句话。

  3、“我”的眼力这么差,为什么会把母亲看的很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2)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请你反复读读这一段话,看看你会有那些体会?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把体会写在旁边。

  (4)学生交流体会(先读读句子——谈体会——说说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暗含着的意思。

  (5)引导学生反复读出感情

  (6)穿插教师的阐述和引申,引读最后一句:小时候,因为母亲能挑重担,儿子一直以为——;长大**,有了重担母亲还是自己来挑,我还是以为——

  (7)此时,你对这位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读读整段话。

  4、母亲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她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呢?

  (1)生读句子

  (2)从这位母亲的神态和表情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3)生交流

  (4)师结: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她们甘愿默默地付出,却无怨无悔。这就是母亲的.胸怀。

  5、此时的儿子突然有一种想法,想抱母亲入睡,以表达对母亲的——板书:感激

  (1)指生读最后一段。

  (2)师问:母亲留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图画,为图画命名相机板书:爱

  (5)让我们把这爱的画面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感情升华

  同学们,母亲为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回报母亲的方式也很多。作者用抱母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心意卡上。(《烛光里的妈妈》)把卡片悄悄放在妈妈的床头,让她享受一份感动和甜蜜。

  五、拓展作业

  1、搜集赞颂母亲的诗句和文章。

  2、用自己的行动报答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你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抱你时的情形吗?(交流)

  师:那么,你有没有抱过母亲呢?(交流)

  2、出示课题:《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反馈朗读情况。

  三、学*课文,感悟母亲的伟大。

  1、师:同学们,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那么课文中的哪一个句子写出了我第一次用心地抱母亲的情景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交流:

  出示句子: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3、师:可是就在我用心地抱着母亲入睡之前,我在抱母亲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指名说)

  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倒。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交流:

  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

  朗读训练:轻声地把把这几句话读一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结合理解母亲的“泪水”

  6、写话练*。(播放音乐)

  自由写,然后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最感人的一段话。

  四、深化拓展

  播放歌曲《母亲》

  师:母亲真好,回到家,让我们也好好地为母亲做一件自己最想做的事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