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30 00:00:00 说课稿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理说课稿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八课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人生观。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锋面系统

  1、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2、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2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整个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了解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②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能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3、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懂天气变化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①冷锋、暖锋对天气影响及其原理。

  ②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对天气影响及其原理。

  2、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

  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希望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哦,记得。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五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 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 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

  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 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3、 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 锋面结构与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2、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 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利用“海*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鞍形气压场)(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完成表2内容。

  天气晴朗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过渡:我们学*了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那么,锋面与气旋能否同时出现?为什么?)(播放“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这种组合叫锋面气旋)

  三、 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教师讲解: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两股性质不同的气流可能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水*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形成锋面)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四)巩固练*通过本堂课的学*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1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2 、地理填充图册p45 第5题,p46 第7题

  (六)板书设计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三)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分类 概念 暖气团上升情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被迫抬升 温暖晴朗 刮风、下雨、阴天、降温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主动徐徐爬升 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二、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

  天气系统 气压分布状况 水*气流状况北半球 南半球 垂直中心气流状况 天气状况 天气实例 低压(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逆时针方向辐合 顺时针方向辐合 辐合上升 云量增多,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高压(反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顺时针方向辐散 逆时针方向辐散 辐散下沉 天气晴朗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三、 锋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五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 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 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2、 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3、 、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 锋面结构与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 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利用“海*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鞍形气压场)(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完成表2内容。

  天气晴朗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过渡:我们学*了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那么,锋面与气旋能否同时出现?为什么?)(播放“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这种组合叫锋面气旋)

  三、 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教师讲解: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两股性质不同的气流可能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水*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形成锋面)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四)巩固练*通过本堂课的学*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1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2 地理填充图册p45 第5题,p46 第7题

  (六)板书设计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三)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分类 概念 暖气团上升情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被迫抬升 温暖晴朗 刮风、下雨、阴天、降温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主动徐徐爬升 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二、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

  天气系统 气压分布状况 水*气流状况北半球 南半球 垂直中心气流状况 天气状况 天气实例 低压(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逆时针方向辐合 顺时针方向辐合 辐合上升 云量增多,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高压(反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顺时针方向辐散 逆时针方向辐散 辐散下沉 天气晴朗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三、 锋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2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五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 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 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2、 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3、 、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 锋面结构与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 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利用“海*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鞍形气压场)(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完成表2内容。

  天气晴朗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过渡:我们学*了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那么,锋面与气旋能否同时出现?为什么?)(播放“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这种组合叫锋面气旋)

  三、 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教师讲解: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两股性质不同的气流可能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水*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形成锋面)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四)巩固练*通过本堂课的学*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1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2 地理填充图册p45 第5题,p46 第7题

  (六)板书设计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三)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分类 概念 暖气团上升情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被迫抬升 温暖晴朗 刮风、下雨、阴天、降温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主动徐徐爬升 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二、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

  天气系统 气压分布状况 水*气流状况北半球 南半球 垂直中心气流状况 天气状况 天气实例 低压(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逆时针方向辐合 顺时针方向辐合 辐合上升 云量增多,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高压(反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顺时针方向辐散 逆时针方向辐散 辐散下沉 天气晴朗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三、 锋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五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 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 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2、 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3、 、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 锋面结构与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 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利用“海*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鞍形气压场)(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完成表2内容。

  天气晴朗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过渡:我们学*了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那么,锋面与气旋能否同时出现?为什么?)(播放“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这种组合叫锋面气旋)

  三、 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教师讲解: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两股性质不同的气流可能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水*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形成锋面)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四)巩固练*通过本堂课的学*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1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2 地理填充图册p45 第5题,p46 第7题

  (六)板书设计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三)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分类 概念 暖气团上升情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被迫抬升 温暖晴朗 刮风、下雨、阴天、降温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主动徐徐爬升 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二、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

  天气系统 气压分布状况 水*气流状况北半球 南半球 垂直中心气流状况 天气状况 天气实例 低压(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逆时针方向辐合 顺时针方向辐合 辐合上升 云量增多,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高压(反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顺时针方向辐散 逆时针方向辐散 辐散下沉 天气晴朗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三、 锋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2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3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表1

  分类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气团上升情况

  被迫抬升

  主动徐徐爬升

  锋图

  略

  略

  锋面符号

  略

  略

  天气特征

  过境前

  温暖晴朗

  低温晴朗

  过境时

  刮风、下雨、阴天、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1四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利用“海*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四种基本的气压类型: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

  (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完成表2内容。

  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系统

  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分布状况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水*气流状况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辐合

  顺时针方向辐散

  南半球

  顺时针方向辐合

  逆时针方向辐散

  垂直中心气流状况

  辐合上升

  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云量增多,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过渡:我们学*了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那么,锋面与气旋能否同时出现?为什么?)

  (播放“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这种组合叫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

  1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教师讲解: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两股性质不同的气流可能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水*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形成锋面)

  2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总结新课

  巩固练*

  通过本堂课的学*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

  1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2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2.5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

  锋面结构与特点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类型与天气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2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

  锋面气旋

  1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2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五、说启示:

  1.我感觉通过多媒体与板图绘制相合,教学效果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自己有从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的感觉。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1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整个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 说教材

  (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 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八课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 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 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 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 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像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 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如下图:略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五、练*与活动(略)

  六、作业

  七、课堂小节。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2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还为后面第五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 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 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2、 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3、 、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 锋面结构与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 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利用“海*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鞍形气压场)(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完成表2内容。

  天气晴朗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过渡:我们学*了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那么,锋面与气旋能否同时出现?为什么?)(播放“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这种组合叫锋面气旋)

  三、 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教师讲解: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两股性质不同的气流可能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水*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形成锋面)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四)巩固练*通过本堂课的学*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1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2 地理填充图册p45 第5题,p46 第7题

  (六)板书设计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 天气特点:锋面附*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三)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分类 概念 暖气团上升情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被迫抬升 温暖晴朗 刮风、下雨、阴天、降温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主动徐徐爬升 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二、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

  天气系统 气压分布状况 水*气流状况北半球 南半球 垂直中心气流状况 天气状况 天气实例 低压(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逆时针方向辐合 顺时针方向辐合 辐合上升 云量增多,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高压(反气旋)系统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顺时针方向辐散 逆时针方向辐散 辐散下沉 天气晴朗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三、 锋面气旋

  1 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2 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生态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

《生态系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生态*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生态系统》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生态*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生态系统》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基础和学*心理水*,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2.应用能量流动的规律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用准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过程。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的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节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动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过程,归纳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最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在能量流动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测,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动概念学*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和思考;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学*教材,小组探究: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第二营养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②如何输入?③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⑤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准确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动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兴趣。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能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惯,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从学生的知识水*来看,学生通过初、高中学*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中,已学*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判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思考、合作、探究、归纳,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伸,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由现象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掌握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能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 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营养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3.小组探讨交流,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动,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动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

  接着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在学生学*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测:能量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教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测的准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教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交流探究归纳出能量流动的规律。

  学生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快乐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快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教学思路,容易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1.注意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免学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识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特点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单向流动

  1.来源 逐级递减

  2.起点 2.表现形式

  3.渠道 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5.各个营养级能量来源 1.最高效利用

  6.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题设计

  1.课堂巩固练*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抽象而且难懂,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锋面系统的特点与其天气特征,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使学生能够动起来,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展示仪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地理的兴趣。如:让学生将黑板比作地面,书本比作锋面,通过实物演示介绍锋面的结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锋面的不同移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锋面的类型和分类依据;在锋面演示过程中,通过观察选定地点与锋面的相对位置,来理解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含义,并通过分析得出同一地点不同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教学过程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做练*使学生能够对重要的知识点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并加深印象。如:学*了冷锋和暖锋以后,我立即在媒体中展示两幅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指出判断的依据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分别比较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经过反思我发觉了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第一: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需要改进。本节课中,学生单独演示、回答讲解虽然比较多,但是学生集体回答的比重仍然偏大。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不容易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得原本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被掩盖。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课堂提问时更多地使用: “ 你说呢? ”“ 你认为呢? ”“ 你的观点呢? ”“ 你的看法呢? ”“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再想想看?” 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改进自己教学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点: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不够。我应该把今年以来的容易被学生关注的不同天气现象联系进来,让学生分析判断,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古诗词,感受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锋过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又是哪类锋的天气?这些诗句本来就很美,学生又都特别熟悉,现在他们发现原来古诗中也能包含许多地理知识,无疑会增强他们学*地理的兴趣。

  第三点:语言表达能力差。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感染学生。但我做的远远不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一句优美的话,一节课都是短句,无长句。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感受颇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与提高。一节课备了整整一个星期,综合素质不高。为此,我决定要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具体要做: 第一:精钻课本,每一节课都要仔细备课,把每隔知识带你都要吃透,写详案,做适合的课件。

  第二:虚心学*,只要有时间要主动听老教师的'课,汲取精华。

  第三:*常教学中,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每次教学活动,加强锻炼,提高水*。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反思2

  观课议课活动结束了,经过认真的总结及反思,我认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学案教学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是一节复*课,为了提高复*效率,我采用了学案教学,设计好学案让学生提前回家进行复*并带有问题的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学案教学的确可以提高复*效率,而且使复*更有针对性。

  2、反思性教学的有效性

  *时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缺少预*环节和自我反思环节,于是在对本节课设计的时候我就在学案中设计了两个环节,一个是预*体会,另一个是课堂反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完成整个的学*过程。预*体会是在课前完成的,可以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遗漏点,并带着自己的问题听课,听课更具针对性。课堂反馈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是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之后,通过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反映的比较好。

  3、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兴趣,采用视频导入,并让学生观看冷暖锋过境的动画,来自己分析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回答,来解答课堂的知识点。 有针对文科生有拓展训练。讲练结合能够做到及时巩固。

  4、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

  本节课以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知识整合”部分采用了提前预*,课堂学*的方法。对于冷暖锋示意图,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的方法加深印象。对于冷暖锋的判定,采用了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共同完成,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如:讲课时正好经历寒潮天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的兴趣。

  6、讲练结合,*题设计有层次性

  因为是复*课,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对知识点的复*外,就是要能够解决问题。在*题设计上,分别设计了“基础巩固”“应用提升”“直击高考”几个环节,问题由浅入深,既可以满足学业测试水*的难度要求,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在时间分配上没有安排好,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以至于“直击高考”和“课堂反馈”内容没有完成,使教学过程不完整。

  2、学生在*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从而达到爱学*的目的。

  3、在设计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对“预*体会”不知道怎么去写,也看出*时学生在预*环节上的缺失,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上提高重视。

  4、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5、导入采用了《海尔兄弟》的视频虽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针对高二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更具高度的导入方式

  6、由于知识点多,显得时间紧张,导致个别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

  总之,在本节课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收获,我也要把一些好的做法延续到以后的常规教学中去。我也要向组内的其他教师学*,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大提升。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反思3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达到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气旋和冷锋的案例学*指导,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这个教学重点,克服“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这个教学难点。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实现本课的学*目标呢?那就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对教与学进行如下处理:

  本课以建构主义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师主要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员参与活动,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1)本课的设计中,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将高、低气压系统调到前面先学,一是有利于与本单元第三节“*地面风的受力”等旧知识相衔接,二是有利于为锋面系统的学*作铺垫。其理论依据是:

  ①新课程理念强调“学*要联系学生已有经验”

  ②赞可夫的“最*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2)根据“建构主义学*论”,在气旋和反气旋系统的学*中,我选取“北半球气旋”作为教学重点,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师生共同探究其基本原理。

  随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北半球反气旋及南半球气旋;在锋面系统的教学中,选择冷锋作为教学案例重点分析,让学生自己归纳暖锋的特点及天气状况,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列表比较学*法。

  所列出的表格我并没有事先列好对比指标,而是在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列出对比指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顺利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列表比较,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对比和迁移。

  (5)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等环节证明,由于教学方法得当,符合课改精神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较好,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策略进一步研究,从而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生态系统》说课稿 (菁华3篇)

《生态系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生态*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生态系统》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第二册第8章第3节第2课时。本节课内容是第8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了《生态系统的类型》,老师布置了课前预*,通过课前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各成分的细化和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清楚。

  三、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应用)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情感目标: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生态系统实际例子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法、学法

  教法:体验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传统传授法结合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与合作学*相结合的学*方法

  五、教学程序(以40分钟计算)

  (一)导入

  ①复*上节课的重点知识,让同学们回忆起生态系统等概念,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铺(3min左右)(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回顾)

  ②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现有以下几种生物:青草、吃虫鸟、蝗虫、细菌、猫头鹰,请运用所学知识,用箭头的形式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特意给出 “细菌”,为强调“这里的食物关系是捕食关系”埋下伏笔。)学生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其中的各个成分及其作用(因布置了提前预*才可以做这一步)(5min左右)(教学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二) 新课教学(20min左右)(教学方式:教师讲授)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共同归纳: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热、空气、无机盐、水分等系统

  2、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但光合细菌也是)的结构

  3、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4、分解者:(一般为微生物)

  【过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由此我们需要引进两个新的概念:食物链与食物网

  ②食物链(学*重点与难点) 学*要求:

  1、概念上的理解

  2、食物链中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辨别 3、实际例子的分析

  【分析】:青草、蝗虫、吃虫鸟、猫头鹰间的食物关系为捕食关系,而与细菌间则不是。 同时特别指出:这是一个食物链,细菌在这种食物链中没有占据相应位置。并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青草→蝗虫→吃虫鸟→猫头鹰。 说明:食物链的起点、终点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结合老师讲解,共同归纳:

  ③食物网(学*重点与难点) 学*要求:

  1、概念上的理解

  2、食物网中食物链的寻找以及各食物链中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辨别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区别与联系

  4、实际例子的分析(教学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为下节课“能量流动”内容埋下伏笔(10min左右)(教学式:师生共同回顾)

  提问:1、生态系统的组成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2、食物链与食物网有何关系?

  『例题』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图解,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有几条食物链?

  (2)鱼与贝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该图未体现出来的成分还有哪些?

  (四)作业布置(2min左右) 课后作业:

  1、P88复*题,

  2、自己运用所学,设计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预*:下节课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六、板书设计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热、空气、无机盐、水分等生态系统

  2、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但光合细菌也是)的组成

  3、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4、分解者:(一般为微生物)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2、实际例子的分析:草→蝗虫→食虫鸟→猫头鹰

  3、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4、实际例子分析

  七、教学反思

  7.1以学生为主体,圆满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本节课从一个实际例子引出所讲内容,在讲解知识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不仅学*了相关知识,而且在讨论中充分体验合作学*的快乐,学生参与度高,学*兴趣浓,很好的完成了三维目标。

  7.2 倡导探究性学*。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性学*是贯穿于依照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落实好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因为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题目,其结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本节课从一开始就通过提出问题产生了悬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引出一个新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帮学生将复杂的实验简单化,是他们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在快乐的活动中轻松的解决问题。 7.3充分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内容,初中教材、原来高中人教版教材、现在新人教版教材等,每一版本的教材都有其长处,我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整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优点,尽量将知识和实际例子结合,使其直观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7.4不足之处。

  本堂课由于相对来说知识点较为分散,而且多为灵活运用性的知识,在学生理解和老师教授过程中均存在一定难度。在选择教授方法时还有待改进。另外还要更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由于教学过程中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班级较大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进行室外的调查、探究过程等活动。若有条件,应该组织全班同学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就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更深刻、更真切的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生态意识。另外,如果时间充裕,老师对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点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生态系统》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生态*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