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诗词鉴赏 (菁华3篇)

首页 / 诗词 / | 诗词鉴赏

《阮郎归》诗词鉴赏1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试题】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Ⅰ)

  【鉴赏】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阮郎归》诗词鉴赏2

  阮郎归梅词

  苏 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4分)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

《阮郎归》诗词鉴赏3

  阮郎归·有怀北游

  张炎

  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

  瞥然飞过水秋千。

  清明寒食天。

  花贴贴,柳悬悬。

  莺房几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鹃。

  江南二十年。

  鉴赏:

  张炎经历国亡家破的惨变后,誓做大宋遗民,不为元朝作事。他一生都在追求那种隐居山中隐士生活。一生中为躲避元朝廷的征召到处流浪。仅有一次,约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九月,张炎为元朝廷逼召,与好友曾心传(遇)、沈尧道(钦)一起由杭州到大都,为元宫延缮写金字藏经,次年春天完成即返杭,此次入京约有半年的光景。这就是词题中所说的北游。此次北游,给词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他离开京都后很长时间,还是念念不忘。这首《阮郎归》就是他在离京二十年之后写的追怀他那次京都生活的小词。


《阮郎归》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阮郎归》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1)

——《阮郎归》诗词鉴赏 (菁华3篇)

《阮郎归》诗词鉴赏1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试题】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卷Ⅰ)

  【鉴赏】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阮郎归》诗词鉴赏2

  阮郎归·有怀北游

  张炎

  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

  瞥然飞过水秋千。

  清明寒食天。

  花贴贴,柳悬悬。

  莺房几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鹃。

  江南二十年。

  鉴赏:

  张炎经历国亡家破的惨变后,誓做大宋遗民,不为元朝作事。他一生都在追求那种隐居山中隐士生活。一生中为躲避元朝廷的征召到处流浪。仅有一次,约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九月,张炎为元朝廷逼召,与好友曾心传(遇)、沈尧道(钦)一起由杭州到大都,为元宫延缮写金字藏经,次年春天完成即返杭,此次入京约有半年的`光景。这就是词题中所说的北游。此次北游,给词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他离开京都后很长时间,还是念念不忘。这首《阮郎归》就是他在离京二十年之后写的追怀他那次京都生活的小词。

《阮郎归》诗词鉴赏3

  阮郎归·有怀北游

  张炎

  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

  瞥然飞过水秋千。

  清明寒食天。

  花贴贴,柳悬悬。

  莺房几醉眠。

  醉中不信有啼鹃。

  江南二十年。

  鉴赏:

  张炎经历国亡家破的惨变后,誓做大宋遗民,不为元朝作事。他一生都在追求那种隐居山中隐士生活。一生中为躲避元朝廷的征召到处流浪。仅有一次,约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九月,张炎为元朝廷逼召,与好友曾心传(遇)、沈尧道(钦)一起由杭州到大都,为元宫延缮写金字藏经,次年春天完成即返杭,此次入京约有半年的光景。这就是词题中所说的北游。此次北游,给词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他离开京都后很长时间,还是念念不忘。这首《阮郎归》就是他在离京二十年之后写的追怀他那次京都生活的小词。


《阮郎归》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2)

——《清明》诗词鉴赏 (菁华3篇)

《清明》诗词鉴赏1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 淡荡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4)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 冯延巳《鹊踏枝清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7)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8)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10)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阵子春景》

  1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2)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13)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4)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6)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清明》诗词鉴赏2

  《湘春夜月·*清明》

  宋朝:黄孝迈

  *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清明》古诗简介

  《湘春夜月·*清明》是南宋词人黄孝迈的词作。这是一首伤春之词,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春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惜春不忍别的情愫。全词清丽淡雅,意境凄美,结构严谨,构思绵密,不愧为一篇佳作。

  《湘春夜月·*清明》翻译/译文

  临*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凄婉动人。可惜这一片清歌,都付与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无语宛如在为我伤心,一缕残阳斜照着院门。在华丽的楼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轻荡的湘云。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个人间,也没有任何一个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湘春夜月·*清明》注释

  湘春夜月:词牌名,是黄孝迈的自度曲。

  翠禽:翠鸟。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者,同“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当时以锋利著称。

  《湘春夜月·*清明》作者简介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德夫,号雪舟。有人说他“妙才超轶,词采溢出,天设神授,朋友推独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过)、孙季蕃(惟信)之垒”,“其清丽,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有《雪舟长短句》。存词4首。

《清明》诗词鉴赏3

  (一)悼念杨长卿老先生

  长卿老先生名永屏,按族谱序列应该是太爷爷辈分,生前饱学善书法,性孤高冷僻,故远离亲友,鲜少人情往来。退休后闭门专心研*古文、诗词,每日执笔不辍。昨日闻先生于9月27日辞世,享年93岁,学识无传人。

  学富五车如璞玉,性情孤高迥交际。

  超尘出世品自清,冰心热肠目睥睨。

  此生几人能识荆?满腹经纶终遭弃。

  西天也应有大椽,续写人间真善义。

  (二)悼 子 宁

  闻刘子宁大律师去世,甚感哀痛。想起离开蚌埠前与之 告别时的情景,不料竟成永诀。以此诗悼之。

  生命价值非长短,灿如夏花即烂漫。

  才高学渊可为师,行正品端堪称范。

  有幸共事得诤友,无端别离失良伴。

  此去天国虽遥远,勿忘世间有人念!

  (三)悼 故 人

  红颜早逝殊可悲,不幸婚姻铸祸因。

  青山无声哀薄命,碧水有音泣孤闵。

  淮畔风情处处在,小城故事历历新。

  生命之歌虽短暂,回望人间有知音。

  (四)怀念冠军

  与老伴前往看望多年未见的表嫂任达卿,谈话间得知其弟任冠军不幸于二年前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想起与他年轻时的许多交往,悲情难抑。

  人中冠军有三赢:淳朴耿直善良心。

  相识凤女结鸾俦,同样际遇成知音。

  青春影像如再历,音容笑貌忆犹新。

  偶闻故去已二载,不胜欷吁泪湿巾。


《阮郎归》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3)

——《相思》诗词鉴赏 (菁华3篇)

《相思》诗词鉴赏1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相思】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曾演唱此诗,由此可以证明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相思】人物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思】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翻译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注释解释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长的意思。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汴水发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去。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不过是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闷而已。

  这篇作品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相思》诗词鉴赏3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相思】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曾演唱此诗,由此可以证明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相思】人物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思】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阮郎归》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4)

——中秋诗词佳句鉴赏 (菁华3篇)

中秋诗词佳句鉴赏1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中秋诗词佳句鉴赏2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中秋诗词佳句鉴赏3

  洞庭青草,*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点评: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