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生物教案 / | 生物教案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1

  一、教学分析:首先,我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展示幻灯片)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前两章学*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将要学*细胞的物质、功能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一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章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作为季延中学的高一年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细胞的分子组成,初步了解细胞膜;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同时细胞膜的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

  2、能力基础:一定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分析材料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基础:我们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上课充满热情、积极发言、善于表达自己;具有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水*,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选用提取细胞膜的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理解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及功能。具体内容如下4点:(展示)

  (1)能够解释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2)能够明确提取细胞膜采用的实验方法;

  (3)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推理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4)能够简述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能力目标:能找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通过以下三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尝试从已有知识背景中找出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3)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分析和推理,进一步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物学的兴趣。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过程,体验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素养;

  (2)通过对细胞膜成分与功能的资料分析探究的学*,培养科学兴趣,探索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有较高的学*积极性,但对抽象的知识理解掌握能力仍有待提高的现状,我确定了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验(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与过程;

  (2)简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3)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教学难点:

  (1)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材料的原因;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分为三个层次:

  (一)实验探索亲身感知:

  (二)理性探究把握实质: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教学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着重用到这几个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展示)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归纳法、分析推理法。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析本节的教学过程。总体的设计如下:(展示总的结构)

  环节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由奈利的实验视频引入。这样的直观视频不但能拓宽学生的实验思维,还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兴趣。

  环节2:进行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分组实验的由来:为了让红细胞吸水涨破,教材的设计是直接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同时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个方法并不理想,吸水纸极易把红细胞吸跑,以致视野中观察不到红细胞。所以我做了改进:采取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同组的两位同学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观察正常状态下的红细胞;另一位同学直接用蒸馏水对家兔血液进行稀释,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吸水涨破之后的红细胞的。这样调整之后实验效果比较好,基本上每组同学都能在显微视野中观察到正常状态的红细胞和吸水涨破之后的红细胞。(展示实验结果照片)

  从知识完整性考虑,补充了实验室提取细胞膜用到的离心机的使用,最终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在做中学

  环节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先提供两则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作为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进行讨论推理,得出细胞膜的可能成分。然后呈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到的几种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数据图表,学生归纳总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环节4: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这个功能是作为边界的基本功能,学生能较好理解。设计时选用学生已做过的实验中见过的细胞图像,以学生熟悉的例子解释新的知识;

  “这个功能是不是意味着细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呢?”以这样的问题过渡到细胞膜的第二个功能,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红苋菜为例,说明活细胞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并鼓励学生尝试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解释这个功能;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这个功能要到后面才会深入学*,所以在这里我主要是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该功能。

  细胞壁:解决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温故知新:为什么细胞壁不能作为细胞的边界?

  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1、过程性检测: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视、指导,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2、以练*题的形式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归纳构建新知:以概念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略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资料分析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科书、黑板、粉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学*中,我们认识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成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我们来认识由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大家对于细胞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初中学*过,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也曾经观察过一些细胞。

  T: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

  S:……(学生发言:脱口而出的同学可能往往回答细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学回答细胞壁;比较严谨的同学会回答“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动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膜”,等)

  (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惯)

  T: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细菌等生物,细胞往往具有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而对于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与植物不同,我们在以后的学*中会逐步了解。

  然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话题不是细胞壁,因为我们将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

  因为,我们这里指的“系统”是:生命系统!在组成细胞的结构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而细胞壁并没有像它们这样的生命活性。这里的“生命活性”可能对大家还比较抽象,不过随着我们对细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会慢慢了解。

  (板书: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T:对于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列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细胞膜这个系统边界的存在?

  S:直接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

  T:很好,电子显微镜可以看清楚细胞膜的存在,光学显微镜虽然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却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这样的直接观察,我们还能不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感受间接感知细胞膜的存在呢?

  (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科学家进行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的实验:一开拓学生的实验思路;二激发学生兴趣)

  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伊红会很快的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细胞膜被破坏的时候,细胞也就死亡了。这说明了细胞膜对于生命系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42页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板书:细胞膜的功能)

  (请学生发言,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解释细胞膜的功能,教师适时点评)

  S: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板书)

  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才能减小受到的各种外部干扰,才能正常的进行各种代谢活动。这就好比我们的学校的围墙,班级的墙壁,如果没有这些,喧嚣的街道,隔壁班级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我们班级同学的学*,那么,我们的学*不可能正常进行。

  S:……

  T:同学们的比方非常形象。作为生命体,要保证自身代谢顺利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环境何等重要;有了细胞膜,这个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内才能保持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才可能具备代谢的正常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科学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为生命演变中的重要阶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后,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

  S: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板书)

  既然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这就好像皮肤是我们人体的边界一样,我们的皮肤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细菌等进入我们体内,细胞膜也应该有类似的功能。

  S:……

  T:这个类比是比较恰当的。对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点功能,我们将在第四章会有更加详细的学*,现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细胞膜具有选择性的允许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而细胞不需要的,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就不容易进入细胞。细胞膜的这样一种生理功能我们称之为“选择透过性”。不过选择透过性只有活的细胞的细胞膜也具有,细胞死亡,这种选择透过性就丧失了。

  记得在我们初中的学*中,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玉米的种子是否还具有萌发的活性(也就是说玉米种子是否还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细胞膜的这点特性。下面给大家如下材料,请你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玉米种子是否还能萌发。

  (投影)材料:玉米种子,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投影)方法步骤:

  1、将玉米种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经泡涨的种子,将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浸泡(以没过种子为宜)。2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洗去浮色)。

  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投影)结果预期:

  未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未被染成红色;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被染成红色。

  (胚细胞被染红说明了胚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说明胚细胞死亡,不再具有萌发活性)

  S: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板书)

  细胞作为一个个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个体的细胞也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联合起来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组织,再构成器官……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应该就是考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T:(放映有关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动画、图片等,同步解说)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信息的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1 靶细胞(胰岛素与靶细胞)

  2 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与卵细胞结合)

  3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可以看到细胞膜的功能对于一个细胞的正常运作是必需的;当然细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学*中逐渐了解,总结。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看看完成细胞膜功能的是靠细胞膜上的哪些成分来完成的。

  (板书:细胞膜的成分)

  T:我们要分析细胞膜的成分,首先要获得细胞膜。那么,怎样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40页-41页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考。

  (板书: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问题:

  1、选用植物细胞好不好?

  2、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细胞破裂后,怎样分离出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4、归纳实验的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教师指导,后进行点评总结)

  S:……

  T:我们利用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细胞内的物质就会流出来,从而获得细胞膜。再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扰。最后利用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分离开来,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T:现在细胞膜的提取过程大家已经体验过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么分析呢?

  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大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得知,但是我们手头上没有大家能利用的仪器。我们有什么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来分析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投影:

  1.发现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2.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来处理细胞,发现也能破坏膜结构。)

  (学生讨论、发言)

  S:……

  S:(归纳总结)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板书)

  T:好,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享受已经发现的研究结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通过这则资料,其实也告诉大家了一种研究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们在各种膜的研究中还发现,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这也和我们前面了解的蛋白质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质的一份!我们也将在后面章节的学*中,越来越多地了解细胞膜的各种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体作用。

  T:好,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七、课后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有问题探讨、有实验,但是基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还不能很大程度的实现自我探究。就像“问题探讨”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认识水*,所以,我采用提供一些直观的资料,再由学生进行体验,进行总结。

  整节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入老师的话题中,能够紧紧跟上老师的脚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不过,我想这样的思考多数学生都可以,但是怎样让全部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样,还需要不断的探讨,这也包括课堂上的教师的积极课堂感染。

  一堂课,是不是都是学生活动就成功了?我认为不!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课改,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思维的引导很重要:我觉得只要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养成生物学的思考*惯就达到目的了,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练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质膜的取材

  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

  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图片: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酵母菌,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细胞的差异?

  【实验探究】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总结】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活细胞的选择性与细胞膜有关。

  细胞膜又叫质膜,为细胞把守大门的任务,物质的进出由质膜掌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讲述】质膜为什么有选择透性,这应该与质膜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提问】要分析质膜的成分,首先要分离出质膜,再做研究分析,那么取哪一种细胞来分离质膜是最好的?为什么?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红细胞图片,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红细胞的质膜?

  【讲述】

  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问】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讲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摇摆,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提问】质膜中除了含磷脂,还有其他成分吗?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或 酸固定细胞时,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条带。

  材料五: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

  【提问】综合以上的结论,描述一下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讲述】另外,质膜中还含有糖类等物质。

  所以,质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提问】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菌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核区。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它都有细胞壁。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人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成熟后只有质膜的膜结构,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结构的膜,分离容易,便于取材。

  加蒸馏水,让红细胞吸水涨破,经过离心提取较纯净的质膜。

  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质中的磷脂分子

  学生讨论回答。

  头部朝外,尾部朝内。

  结论:质膜是由脂双层组成,并不是一层脂质物质组成的。

  结论:质膜中含有蛋白质。

  结论:两层蛋白质夹着中间的脂双层。

  结论: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

  质膜是由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脂双层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的态度。

  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

  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质膜的取材

  2、成分和结构

  二、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业设计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 (菁华3篇)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资料分析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科书、黑板、粉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学*中,我们认识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成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我们来认识由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大家对于细胞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初中学*过,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也曾经观察过一些细胞。

  T: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

  S:……(学生发言:脱口而出的同学可能往往回答细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学回答细胞壁;比较严谨的同学会回答“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动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膜”,等)

  (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惯)

  T: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细菌等生物,细胞往往具有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而对于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与植物不同,我们在以后的学*中会逐步了解。

  然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话题不是细胞壁,因为我们将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

  因为,我们这里指的“系统”是:生命系统!在组成细胞的结构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而细胞壁并没有像它们这样的生命活性。这里的“生命活性”可能对大家还比较抽象,不过随着我们对细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会慢慢了解。

  (板书: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T:对于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列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细胞膜这个系统边界的存在?

  S:直接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

  T:很好,电子显微镜可以看清楚细胞膜的存在,光学显微镜虽然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却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这样的直接观察,我们还能不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感受间接感知细胞膜的存在呢?

  (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科学家进行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的实验:一开拓学生的实验思路;二激发学生兴趣)

  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伊红会很快的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细胞膜被破坏的时候,细胞也就死亡了。这说明了细胞膜对于生命系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42页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板书:细胞膜的功能)

  (请学生发言,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解释细胞膜的功能,教师适时点评)

  S: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板书)

  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才能减小受到的各种外部干扰,才能正常的进行各种代谢活动。这就好比我们的学校的围墙,班级的墙壁,如果没有这些,喧嚣的街道,隔壁班级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我们班级同学的学*,那么,我们的学*不可能正常进行。

  S:……

  T:同学们的比方非常形象。作为生命体,要保证自身代谢顺利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环境何等重要;有了细胞膜,这个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内才能保持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才可能具备代谢的正常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科学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为生命演变中的重要阶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后,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

  S: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板书)

  既然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这就好像皮肤是我们人体的边界一样,我们的皮肤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细菌等进入我们体内,细胞膜也应该有类似的功能。

  S:……

  T:这个类比是比较恰当的。对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点功能,我们将在第四章会有更加详细的学*,现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细胞膜具有选择性的允许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而细胞不需要的,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就不容易进入细胞。细胞膜的这样一种生理功能我们称之为“选择透过性”。不过选择透过性只有活的细胞的细胞膜也具有,细胞死亡,这种选择透过性就丧失了。

  记得在我们初中的学*中,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玉米的种子是否还具有萌发的活性(也就是说玉米种子是否还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细胞膜的这点特性。下面给大家如下材料,请你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玉米种子是否还能萌发。

  (投影)材料:玉米种子,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投影)方法步骤:

  1、将玉米种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经泡涨的种子,将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浸泡(以没过种子为宜)。2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洗去浮色)。

  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投影)结果预期:

  未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未被染成红色;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被染成红色。

  (胚细胞被染红说明了胚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说明胚细胞死亡,不再具有萌发活性)

  S: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板书)

  细胞作为一个个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个体的细胞也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联合起来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组织,再构成器官……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应该就是考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T:(放映有关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动画、图片等,同步解说)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信息的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1 靶细胞(胰岛素与靶细胞)

  2 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与卵细胞结合)

  3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可以看到细胞膜的功能对于一个细胞的正常运作是必需的;当然细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学*中逐渐了解,总结。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看看完成细胞膜功能的是靠细胞膜上的哪些成分来完成的。

  (板书:细胞膜的成分)

  T:我们要分析细胞膜的成分,首先要获得细胞膜。那么,怎样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40页-41页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考。

  (板书: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问题:

  1、选用植物细胞好不好?

  2、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细胞破裂后,怎样分离出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4、归纳实验的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教师指导,后进行点评总结)

  S:……

  T:我们利用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细胞内的物质就会流出来,从而获得细胞膜。再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扰。最后利用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分离开来,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T:现在细胞膜的提取过程大家已经体验过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么分析呢?

  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大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得知,但是我们手头上没有大家能利用的仪器。我们有什么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来分析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投影:

  1.发现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2.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来处理细胞,发现也能破坏膜结构。)

  (学生讨论、发言)

  S:……

  S:(归纳总结)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板书)

  T:好,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享受已经发现的研究结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通过这则资料,其实也告诉大家了一种研究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们在各种膜的研究中还发现,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这也和我们前面了解的蛋白质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质的一份!我们也将在后面章节的学*中,越来越多地了解细胞膜的各种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体作用。

  T:好,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七、课后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有问题探讨、有实验,但是基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还不能很大程度的实现自我探究。就像“问题探讨”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认识水*,所以,我采用提供一些直观的资料,再由学生进行体验,进行总结。

  整节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入老师的话题中,能够紧紧跟上老师的脚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不过,我想这样的思考多数学生都可以,但是怎样让全部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样,还需要不断的探讨,这也包括课堂上的教师的积极课堂感染。

  一堂课,是不是都是学生活动就成功了?我认为不!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课改,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思维的引导很重要:我觉得只要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养成生物学的思考*惯就达到目的了,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新鲜的萝卜条。

  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

  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

  2、渗透的结构基础

  读图识图

  复*:选择透过性的概念

  为实验设计铺垫

  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小结:

  设计原则:对照原则

  变量唯一原则

  设计实验并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

  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技能练*

  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

  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

  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

  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

  学生总结

  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能力目标

  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对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翟中和院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

  不管多么智能的电脑,都是由人设计出来的,聪明的人类虽然对细胞的物质和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现在都无法实现人工组装细胞。小小的一个细胞,却如此复杂 ,因为细胞不是组分简单的堆砌,而是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引入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回忆导入】

  还记得初中学*过的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引入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问题探讨】

  出示光镜下未染色的动物细胞,设问:

  1.图中有几个细胞?你根据什么判断?

  2.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

  3.你能想办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

  【引导总结】

  4.引出:活细胞是具有生命活动的,每个活细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王国。在我们深入探寻这个生命王国的运行秘密之前,首先要跨越它的边界——细胞膜。

  【讲授】分组实验  感受体验

  实验:细胞膜的制备

  【阅读思考】

  让学生阅读P41实验内容,思考实验材料的选择及获取,并交流讨论:

  ①本实验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

  ②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材料?

  ③用什么方法能够获取细胞膜?

  【操作体验】

  讲解实验过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完成后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讨论:你观察到红细胞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

  【讲授】资料分析  小结归纳

  【材料分析】

  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细胞膜的组成。

  【小结归纳】

  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细胞膜的重要性,功能越复杂,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讲解课本癌细胞与细胞膜关系的内容

  【活动】阅读欣赏  探讨功能

  【诗词欣赏】

  利用写的赞美细胞膜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分析细胞膜的功能,然后讲解。

  ①将细胞与外界物质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联系讨论】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与细胞膜的功能相*:1.有人在解释细胞膜时,把它与窗纱进行类比:窗纱能把昆虫挡在外面,同时窗纱上的小洞又能让空气进出。你认为这样类比有什么合理之处,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2.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亚甲基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归纳1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 兔子 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4、食物网:

  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5、生态*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6、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归纳2

  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 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 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 初二,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归纳3

  一、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二、物质流和能量流

  1、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为了获取能量而捕食其他生物形成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物质流和能量流:

  (1)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2)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叫做生物富集作用。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破坏

  1、生态*衡: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种动态的*衡。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个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它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人类活动是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因素。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细胞》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细胞》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

  2、深入研究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3、处理好现实与理想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完成学*任务。

  2.布置预*任务,要求学生充分预*,熟读全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4.注意教学的互动。

  三、导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1.多媒体展示伟人图片,包括孔子、*、杨利伟、爱因斯坦等,最后展示一位同学们不太熟悉的工程师让同学们猜,从而导入课文。

  2.提问:“伟人细胞”是什么意思?——伟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3.过渡:秦文君的《男生贾里》一文中,主人公贾里也想成为一个伟人。

  (二)课文探究

  1.过渡:贾里认为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呢?他追求伟人细胞经历了哪几件事呢?

  (1)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速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请在书上作好圈点勾画:

  ①贾里认为一个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

  ②贾里追求伟人细胞经历了哪几件事情?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2)学生自学课文5分钟,圈点勾画。

  (3)学生交流,相互评价。教师板书。

  (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爱有恨、轰轰烈烈。)

  (经历的事情:

  ①化敌为友。贾里有爱有恨,恨邱士力,结果“恨不起来,却成了朋友”。

  ②矮个风度。贾里追求“矮个风度”而参加健美班训练,结果却被人认为他的体型符合新潮观念而不了了之。

  ③打工计划。贾里打算“一鸣惊人”去大工厂打工,结果把借来的名牌西装的羽纱剪了一个口子,让朋友足足笑了1分50秒。

  ④意外成功。贾里当伟人的计划失败后,心里闷闷不乐。后来却因为主动要求把那套破损的书分给自己的区区小事而引起了轰动,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2.过渡:贾里追求伟人细胞,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成长过程,贾里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呢?

  (1)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贾里认为自己刻意做的三件事都失败了,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②你认为贾里是完全失败的吗?理由呢?

  ③假如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对他说句什么话呢?

  ④贾里所认为的小事为何“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这件小事告诉你什么道理?

  (2)小小组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3)集体交流,教师评价。

  (贾里失败和成功之处。

  ①化敌为友:失败:由于不能轰轰烈烈的去恨,不符合他的伟人标准。成功:用“大师风度”律己,运动会上反对播放软绵绵的流行音乐,有正义感。以军乐号压倒了流行音乐,振奋了运动员的竞技精神,化敌为友,被说成是初一的“两条好汉”之一。

  ②矮个风度:失败:想通过改变体形以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这个想法本身是很可笑的,结果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符合某些人新潮的观念。成功:胳膊硬了,腿也结实了,

  ③打工计划:失败:本来准备“一鸣惊人”,结果把借来的西装的羽纱剪了一个大口子,“曾剪过线头”这一履历也不能添多少光彩,让好朋友足足笑了1分50秒。成功:主动推荐自己,勇于实践。

  ④意外成功:失败:对于一心想做伟人的贾里来说,这件事跟过去为实现伟人计划而干的可歌可泣的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成功:体现了不怕吃亏的思想。)

  3.过渡:是啊,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做小事,也许很普通很*凡,但*凡中孕育着伟大。大家看屏幕。

  展示“张永江图片及文字介绍”,联系上课伊始的悬念,强调文章主旨。

  (三)拓展延伸

  1.讨论:现在你认为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呢?

  2.讨论:你认为贾里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伟人之梦?

  3.过渡:贾里有一个伟人梦,作为他的同龄人,你也可以有伟人梦。

  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伟人细胞能够移植,你想移植哪个伟人的细胞,为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实现伟人之梦的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我相信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些优秀的伟人细胞,一定会帮助你们走向成功之路!老师对你们充满信心!

  四、作业:

  请以“我的伟人之梦”为题,写一篇随笔。

《细胞》教学设计2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

  2.洋葱、镊子。

  3.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如果只有一台显微镜,可以让各组代表进行观察,其他同学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之后再轮流观察。撕洋葱表皮、装切片、调焦等需当堂操作,以使学生感到更真实。如果有多台显微镜,可以分组观察,留一台显微镜当堂装片、调焦,其余几台在课前放好洋葱表皮切片并调好,以节约教学时间。)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2.讲解:

  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讲述: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

  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或图。)

  2、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讲解、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略,详见参考资料。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边讲边演示;没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利用图讲。通过讲解,使学生粗略地了解显微镜的用法。)

  分组观察。

  汇报: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讲解:

  (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或看书。)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3、提问:

  洋葱表皮是由什么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讲解:这是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这是叶的正面,这是叶的背面,这是叶脉。

  观察:

  叶的构造与洋葱表皮的构造有什么相同?

  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3)观察根的纵切

  出示根的纵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

  观察:

  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4)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

  观察: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

  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2.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

  (3)观察:

  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

  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3.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1)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或问:根据以上事实,你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总结吗?)

  (2)讲解: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物体构造的相同点。

  2.提问:

  (l)各种生物外表不同,身体构造有什么相同?

  (2)说一说,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3.讲述:

  对于细胞的研究,是现代生物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细胞,以后到中学,还要进一步学*关于细胞的更多的知识。

  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细胞的资料。

  板书设计:

  细胞构成生物体

  (生长繁殖变化)决定细胞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细胞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要会绘制细胞图,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标本,练*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仔细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情感目标:

  学生合作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绘图。

  二、教学重点

  学会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

  三、教学难点

  学会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回忆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步骤。(请同学回答,并进行实际操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有什么特点?如何移动玻片标本?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

  ②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成倒立的像;

  ③学会移动玻片标本是为了辨别玻片上有无污点的存在和玻片标本在不在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中。

  情景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学会使用显微镜之后,一定想看看真实的细胞。我们把一个叶片放到显微镜下是看不到里面的细胞的。我们使用的显微镜是光学显微镜,只有将生物实验材料处理的薄而透明,让光线透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二)玻片标本的分类

  自主学*:这一环节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简单归纳得出:

  1、材料的处理:薄而透明

  2、根据材料取得方法不同,玻片标本的分类:

  切片: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起的少量材料制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可以直接制成装片。

  3、根据保存的时间长短,玻片标本的分类:

  临时的标本和永久的标本

  (三)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生阅读教材:

  1、实验的目的:

  教师简要介绍实验桌上的有关实验材料

  洋葱鳞片叶、新鲜的黄瓜、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2、以多媒体的展示,示范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并作简要说明。(学生动手环节,需巡视观察并及时进行知道纠正)

  3、由小组合作完成,结合导学案,并把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绘图。(强调绘图步骤)

  4、小组完成后,请同学总结回答。

  5、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绘制简图(展示)。

  6、学生整理实验桌和收好显微镜。

  (四)课堂总结

  学生整理实验桌以及清洁收显微镜;

  学生完成技能训练中的测量与计算;

  (五)课堂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免疫生物教案 (菁华3篇)

免疫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 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

  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

  教学过程: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线

  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

  教学后记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述: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免疫》

  通过学*,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

  资料1:

  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

  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

  (阻挡病原体入侵)

  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

  (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

  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思考: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异性免疫问: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答:生来就有

  问: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答:不是

  述: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3

  特异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

  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学有这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述:这样一种免疫方式和前两种方式不同,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

  小结: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概念,两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线)

  问:为什么接种疫菌可以预防传染病?思考交流

  计划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进行疫苗接种,这就是计划免疫。

  (北京市儿童免疫程序表)

  述: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从出生起,就要有计划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问:我国*规定,一岁以内的儿童要接种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国将每个的4月25日定为"全田儿童预防接种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练*完成练*

免疫生物教案2

  课题:第4节 免疫调节

  I 学*目标

  1. 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II 学*重难点

  1. 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 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 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III 方法指导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能力提升

  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1. 免疫调节是通过 来实现的。它是由 、 和 组成的。

  2. 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组成的。

  3. 抗原体是指 ;抗体是指 。

  4. 特异性免疫包括 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 起作用;后者主要 是 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 过敏反应是指 ,其特点有 。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

  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浆细胞

  C.形成效应T细胞         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

  A.浆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为使移植器官长期存留,病人要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是( )

  A.激活免疫系统 B.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C.抑制术后感染 C.保证植入器官的血液供应

  三、【能力提升】

  8.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B 健康 B 生活B

  S疫苗 S病原体

  A 健康A A死亡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_____

免疫生物教案3

  第4节 免疫调节

  【课标点击】

  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重 难 点: 1、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讨论
                 
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系统的组成阅读课本35页;免疫系统的组成;填写
                    右侧表格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排除,以维持内环境的*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      和     。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 )
                    免疫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系统 (位于: ) ( )
                     免疫活性物质: 。
                   
                    ( )

                    疫
                    系
                    统
                    的
                    防
                    卫
                    功
                    能

                 
1.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_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免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疫 ______免疫
                    (第三道防线)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抗原:       。如   、   等。
                    4.抗体:
                    ①分布:              。
                    ②化学本质:      。
                    ③分泌抗体的细胞:______。
                    5.体液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敏反应
                    (1)概念:
                    (2)特点: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 ,以及
                    。
                 
免疫学的应用阅读课本38、39页相关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填写右边空格1.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官移植成败: 是否一致或相*。
                    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长期使用_____________。

  2、例题精析:

  〖例1用大剂量的X射线去照射去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时如果输给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将得到部分恢复,但与正常小鼠不同,不能产生游离抗体。如果用X射线照射后,只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的小鼠产生抗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分析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解析:该题解答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种类有几种?认真比较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二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该题中每个实验的条件和结果,找出其联系和不同点。

  答案:胸腺产生的是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效应T细胞,进行细胞免疫,骨髓产生的是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例2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解析: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于RNA的单链结构易发生变异,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也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答案:D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