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咏乐器 琴赏析 -(精选5篇)

首页 / 赏析 / |

  同咏乐器 琴赏析 - 1

  阶梯诗

  阶梯诗也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宝塔诗”。早在唐朝以前,这种诗体就出现了。不过,流传最广的阶梯诗据说就是唐代诗人张南史写的《竹》: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大意是说,那漫山遍野的竹产自东南方,不是一般的草木。它那细细的叶坚劲的枝,能承受寒霜夜露。竹竿如林,新笋如玉。轻风吹过,声音悦耳动听,倒映池塘,更加翠**滴。我想寻找文学家庾信提到的那个小园,像他那样悠适地数数那些竹子,我的心就满足。全诗明白如话,多角度地刻画了竹子的气质和美丽。一时间,争相传诵,广为流传。

  这种阶梯诗和我们*时读的古诗截然不同,一看便知,下句比上句多出两个字,排列而成宝塔状,形式独特,不愧是古诗园中的一朵奇葩!

  七体诗

  花,

  花,

  深浅,

  芬葩。

  凝为雪,

  错为霞。

  莺和蝶到。

  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

  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

  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

  一攀一折向天涯。

  这首诗上小下大,从上往下每两行为一层,且字数相等逐层变化,其外形就像宝塔一样。这类诗有个名称,叫“一七体诗”。意思是指它从一字两句发展到七字两句,很有规律。上面的“一七体诗”为唐代诗人张南史所作,题目叫《花》。

  同咏乐器 琴赏析 - 2

同咏乐器 琴  
作者:谢朓  朝代:南北    洞庭风雨干。
龙门生死枝。
雕刻纷布濩。
冲响郁清危。
春风摇蕙草。
秋月满华池。
是时操别鹤。
淫淫客泪垂。

  同咏乐器 琴赏析 - 3

  古诗一

  梧桐落叶下风流,乞巧红颜拜月求。

  织女牛郎河汉渡,年年此日会金秋。

  古诗二

  金风玉露梧桐叶,斜月痴痴望碧河。

  谢女纤纤穿线梦,但听鹊鸟唱欢歌。

  古诗三

  别来不计几多时,点点珠痕涨砚池。

  惯看人间离散苦,无诗情到自成诗。

  古诗四

  银汉迢迢两地歌,邀弦抚月对星波。

  微云淡抹相思意,锦瑟轻吟旧梦多。

  相关阅读: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同咏乐器 琴赏析 - 4

  1.无语花

  倚遍权贵暮与朝,岁月无颜废物抛。

  颜面憔悴衣带瘦,雪上加霜靠山倒。

  好梦已随冰雪消,更无闲心再弄娇。

  柳暗花明路不尽,洗心革面换新貌。

  2浣溪沙。学途

  灶上沸水热腾腾,绿叶煮汤香油烹。老妻唤孙起五更。

  携手孙儿上学去,绿野幽径响叮铃。爷爷上学谁护送?

  3.金缕曲。逢春

  腊雪贵如油。西风愁,柳枝羞,雾霾悠悠,迷蒙车流。老叟口罩新又厚,怎奈熏烟腐臭?曾记得、寒天云厚。万里白雪罩三九,阡道封,雪压柳折头。风又紧,困家中。

  父老挥锹开雪道。儿童们,堆雪人,欢呼雀跃,抢背书包。历历在目暖梦中,麻雀身后随跟。儿长成,难报父恩。屈指驾鹤已几冬,叹几番,凄凄饮恨。枯枝柳,早逢春。

  4.破阵子。新一年

  日出朝霞满天,歌甜燕舞翩翩。万马奔腾踏残腐,山清水秀响蛙鼓。中华绘新图。

  最恨老虎苍蝇,猖狂毁我长城。寒灯笔伐眼熬红,不如雀屁心更痛。新年起飚风。

  5.如梦令。不惜

  星夜鼠标不息,旷野星空明澈。

  无眠扶窗棂,捻断银须不惜。

  不惜,不惜。傲骨迎风站立。

  6.无题

  提笔眼迷离,心静聚神气。

  奶茶溢茅屋,涂抹月牙低。

  荒滩跑鼠狐,枯枝当棒举。

  堪笑老夫痴,寻乐自游戏。

  7.马赋

  凌空踏燕豪,百战血染袍。

  炎炎忠烈胆,不吃外邦草。

  同咏乐器 琴赏析 - 5

  1、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2、 恍惚中,时光停滞,岁月静好。宛如十年前。

  3、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4、 尘埃落定,洗尽铅华,是谁为她袖了双手倾了天下?又是谁拥得佳人,陪她并肩踏遍天涯?

  5、 没有曾经的花前月下,何来今时的思君天涯?

  6、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7、 开始想念,那曾经握在手中苍凉的岁月,以及那一片灿烂的江湖。——还有那些曾经爱过恨过的人们。

  8、 我洒千斛明珠铺这一路,梦醒时,都归入尘与土。好听唯美的诗词

  9、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10、 谁的指间,流转的是你淡淡的娇颜?

  11、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12、 恍恍惚惚,迷迷荡荡。我想起奉天的沈水,雨润的时节,微冷的初秋。

  13、 影成双,可惜两地各尽觞,独将此身此心俱埋葬。

  14、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15、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16、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17、 妙笔难书一纸愁肠,苍白的誓言,终究抵不过岁月的遗忘。

  18、 曾经的.誓言,早已风轻云淡,谁还在门前掌灯盼我归还?

  19、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诗句

  20、 我终生的等候,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

  21、 长道相依,几恨别离,锦绣断相思意,待人相惜。

  22、 凋谢是真实的,盛开只是一种过去

  23、 痴守千年,月老红线谁为我牵?

  24、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 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5、 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26、 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27、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28、 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29、 塞北黄沙,送我无尽风华叹。

  30、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31、 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32、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33、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34、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5、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36、 一步一微笑,一步一伤心,一步一劫灰,尽管记忆再悲伤,我却笑着,不愿遗忘。

  37、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8、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39、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40、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1、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

  4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4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4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4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7、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4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4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5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同咏乐器 琴赏析 -(精选5篇)扩展阅读


同咏乐器 琴赏析 -(精选5篇)(扩展1)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翻译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

  它的肉上长着骨头(壳)。

  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

  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赏析

  螃蟹,素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

  诗的首句带出蟹在海洋中的名声,下句指它的肉上生骨,长相奇特(因蟹属甲壳动物,其胸、背、脚均为硬壳,如骨头般)。余二句咏蟹本无心肠,故无所顾忌,浑身是胆,在海龙王处横行。既突出横行无忌的性格,又与首句互相呼应。蟹的横行本为人所鄙,但此诗的蟹敢于海龙王处横行,则属敢作敢为的精神。

  这首诗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全诗不作一个蟹字,对蟹的写照可谓极致。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很有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镂刻,从而使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具有了立体感。

  其次,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横生的形象中,也是此诗的显著艺术特色。封建秩序不容许叛逆思想的公开表达,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要求作者的思想倾向要尽力融入艺术形象中,这些都是诗人以“横行”之蟹的形象寄寓反抗意识的原因。诗中,诗人颂扬蟹的叛逆性格,并未流于直露,而是从“名”、“骨”、“心”、“横行”等侧面逐层对蟹的形象赋之于人的品格、加以刻画、让读者从蟹那具有立体感的形象中自行品味蕴含其中的主旨思想。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螃蟹咏

  曹雪芹〔清代〕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译文:

  手持蟹钳更喜有这桂树的阴凉,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真使我食兴欲狂。如此贪馋会吃的我自然要有酒助兴,号为“横行公子”的螃蟹却是腹内空空无肝肠。为贪馋早忘了腹脐积冷的顾忌,手指上沾染腥味洗了又洗还有余香。螃蟹生来原就为满足世人的口福,称仙的苏东坡也曾自嘲*生为口忙。

  注释:

  持螯(áo):拿着蟹钳,也就是吃螃蟹。语本《世说新语·任诞》,毕卓曾对人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执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擂姜: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作食蟹的佐料。饕餮(tāo tiè):本古代传说中贪吃的凶兽,后常用来说人贪馋会吃,这里即此意。王孙:自指,借用汉代刘安《招隐土》中称呼。“横行”句:说蟹。蟹,称为“横行介士(战士)”,见《蟹谱》;又称为“无肠公子”,见《抱朴子》。横行,既是横走,又是行为无所忌惮的意思。这一句语带双关,兼写“偏僻”、“乖张”。金代诗人元好问《送蟹与兄》诗:“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脐间积冷: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蟹性寒,不可恣食,其脐(蟹贴腹的长形或团形的浅色甲壳)间积冷尤甚故食蟹须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紫苏等来解它。香:与“腥”同义。“原为”两句:用苏东坡《初到黄州》诗,全诗赞黄州鱼美笋香,常得饮酒。开头两句说:“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又贾宝玉的绰号叫“无事忙”,这里他写的诗用“一生忙”,或是有意暗合。坡仙,即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亦称其为坡仙,北宋文学家。

  创作背景:

  《螃蟹咏》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借吟咏螃餐而进行的一场诗战,这首诗是由贾宝玉所作。《螃蟹咏》紧接着《菊花诗》,它们是同一次诗会(菊花诗会)上的作品,前有林黛玉的“魁夺菊花诗”,后则引出薛宝钗的“讽和螃蟹咏”。这一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同一个螃蟹,持有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就对它有截然相反的寓意。在封建瓶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笔下,“横行”的螃蟹是具有积极意又的形象。因此,贾宝玉借这首诗,表达了他无视封建礼教的约束,不畏封建卫道者的仇视与迫害。

  赏析:

  这首花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到”狂态;颌联紧承“兴是狂”而来;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到”狂态;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到苏轼”赋意花境,以自喻”口吻,为自己”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花。全花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到,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贾宝玉”思想性格。

  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到”狂态。首句说出在阴凉”桂花树下这一环境中持鳌,心境是欢快”,确此花中着一“喜”字,点出到物心情。次句写出持螯到”两个细节:“泼醋擂姜”,把吃蟹到”粗狂戏耍之态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已不是一般”“喜”了,确此花以“兴是狂”落在首联。花”开头,富有生活情趣,“狂”字为全花定下了基调。

  颌联紧承“兴是狂”而来。“饕餮王孙应有酒”补足“兴是狂”之意,以酒助兴。此联不但语极豪爽,更兼语带双关。“饕餮王孙”承上而来,显然是以此自比,“横行公子”又与它相对,表面是咏蟹,实是以蟹自喻;表面是说蟹无肝肠却得了个“横行公子””恶号,实是宝玉借以回答世到对自己”妄评。这就无异于在说,自已之所以行为无所忌惮,不为别”,只是确为自己腹无孔孟之道,对仕途之路毫无意兴、无动于衷”缘故。咏物花,无非是托物抒怀。宝玉如此赞扬螃蟹”“横行无忌”,并以此自况,且感情如此激烈,大有“行为偏解性乖张,哪管世到诽谤””味道,在世到看来,确实是够“狂””了。

  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到”狂态。花不明言吃蟹到之狂,只用具体生动”形象说话,写吃蟹到忘了一切顾忌,读者自能体会吃蟹到为饱口腹而贪吃”情态。

  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到苏轼”赋意花境,以自喻”口吻,为自己”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花。苏东坡在《老饕赋》中,曾用铺张”笔法嘲笑一个贪馋忙吃”老饕;在《初到黄州》花中亦云:“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称荒唐”。宝玉搬出“坡仙”来,还说螃蟹生来就是“为世到美口腹””,生活情趣熠然而出,读来不禁怡然而笑。他只自嘲而绝不虚伪矫饰,其处世为到之道,不亦昭然乎。

  全花以“持鳌赏桂”开头,为自己”贪馋狂态辩解,以自嘲作结,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到,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自己”思想性格。这也就无怪乎林黛玉要对它大加赞扬,说“你那个很好,比方才”菊花花还好”,并要他留着给到看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译文

  手持蟹钳更喜有这桂树的阴凉,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真使我食兴欲狂。

  如此贪馋会吃的我自然要有酒助兴,号为“横行公子”的螃蟹却是腹内空空无肝肠。

  为贪馋早忘了腹脐积冷的顾忌,手指上沾染腥味洗了又洗还有余香。

  螃蟹生来原就为满足世人的口福,称仙的苏东坡也曾自嘲*生为口忙。

  注释

  持螯(áo):拿着蟹钳,也就是吃螃蟹。语本《世说新语·任诞》,毕卓曾对人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执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擂姜: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作食蟹的佐料。

  饕餮(tāo tiè):本古代传说中贪吃的凶兽,后常用来说人贪馋会吃,这里即此意。王孙:自指,借用汉代刘安《招隐土》中称呼。

  “横行”句:说蟹。蟹,称为“横行介士(战士)”,见《蟹谱》;又称为“无肠公子”,见《抱朴子》。横行,既是横走,又是行为无所忌惮的意思。这一句语带双关,兼写“偏僻”、“乖张”。金代诗人元好问《送蟹与兄》诗:“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

  脐间积冷: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蟹性寒,不可恣食,其脐(蟹贴腹的长形或团形的浅色甲壳)间积冷尤甚故食蟹须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紫苏等来解它。

  香:与“腥”同义。

  “原为”两句:用苏东坡《初到黄州》诗,全诗赞黄州鱼美笋香,常得饮酒。开头两句说:“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又贾宝玉的绰号叫“无事忙”,这里他写的诗用“一生忙”,或是有意暗合。坡仙,即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亦称其为坡仙,北宋文学家。

  赏析

  《螃蟹咏》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借吟咏螃餐而进行的一场诗战,这首诗是由贾宝玉所作。《螃蟹咏》紧接着《菊花诗》,它们是同一次诗会(菊花诗会)上的作品,前有林黛玉的“魁夺菊花诗”,后则引出薛宝钗的“讽和螃蟹咏”。这一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同一个螃蟹,持有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就对它有截然相反的寓意。在封建瓶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笔下,“横行”的螃蟹是具有积极意又的形象。因此,贾宝玉借这首诗,表达了他无视封建礼教的约束,不畏封建卫道者的仇视与迫害。

  创作背景

  这首诗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人的狂态;颌联紧承“兴欲狂”而来;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人的狂态;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人苏轼的赋意诗境,以自喻的口吻,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诗。全诗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人,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人的狂态。首句说出在阴凉的桂花树下这一环境中持鳌,心境是欢快的,因此诗中着一“喜”字,点出人物心情。次句写出持螯人的两个细节:“泼醋擂姜”,把吃蟹人的粗狂戏耍之态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已不是一般的“喜”了,因此诗以“兴欲狂”落在首联。诗的开头,富有生活情趣,“狂”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颌联紧承“兴欲狂”而来。“饕餮王孙应有酒”补足“兴欲狂”之意,以酒助兴。此联不但语极豪爽,更兼语带双关。“饕餮王孙”承上而来,显然是以此自比,“横行公子”又与它相对,表面是咏蟹,实是以蟹自喻;表面是说蟹无肝肠却得了个“横行公子”的恶号,实是宝玉借以回答世人对自己的妄评。这就无异于在说,自已之所以行为无所忌惮,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自己腹无孔孟之道,对仕途之路毫无意兴、无动于衷的缘故。咏物诗,无非是托物抒怀。宝玉如此赞扬螃蟹的“横行无忌”,并以此自况,且感情如此激烈,大有“行为偏解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味道,在世人看来,确实是够“狂”的了。

  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人的狂态。诗不明言吃蟹人之狂,只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写吃蟹人忘了一切顾忌,读者自能体会吃蟹人为饱口腹而贪吃的情态。

  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人苏轼的赋意诗境,以自喻的口吻,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诗。苏东坡在《老饕赋》中,曾用铺张的笔法嘲笑一个贪馋忙吃的老饕;在《初到黄州》诗中亦云:“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称荒唐”。宝玉搬出“坡仙”来,还说螃蟹生来就是“为世人美口腹”的,生活情趣熠然而出,读来不禁怡然而笑。他只自嘲而绝不虚伪矫饰,其处世为人之道,不亦昭然乎。

  全诗以“持鳌赏桂”开头,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以自嘲作结,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人,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自己的思想性格。这也就无怪乎林黛玉要对它大加赞扬,说“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并要他留着给人看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螃蟹咏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注释

  铁甲长戈:比喻蟹壳蟹脚。

  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怜,爱。卿,原本是昵称,这里指蟹。“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兹:此。

  佳品:指蟹。

  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

  佳节:指重阳。

  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注释

  铁甲长戈:比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原本是昵称,这里指蟹。

  “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兹:此。佳品:指蟹。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佳节:指重阳。

  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赏析

  而且,这种情况也不只限于正面人物。第二回贾雨村闲谈之中所发的“正”“邪”二气的大议论即其例。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小说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话,就是众人的评论:“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里明白地告诉读者,咏蟹诗一是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二是旨在骂世,借咏蟹的诗来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翻译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注释

  沧海:指大海。

  骨:螃蟹身上坚硬的外壳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叫外骨骼。

  莫道:休说,不要说。

  海龙王:传说海中的龙神。

  横行:横着行走。喻肆行无忌。

  赏析

  螃蟹,一般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皮日休在这首诗中所吟咏的螃蟹可以有不同的诠释。有人认为此诗赋以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按照这种说法,在这首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尤其是三四两句,说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怕海龙王的强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螃蟹不畏强横的叛逆性格的颂扬之情。但也有人认为此诗对螃蟹形象的刻画,是塑造了一个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入木三分地讽刺了社会上一些横行霸道之人。所谓诗无达诂,两种理解都不无道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很有值得称道之处。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螃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螃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螃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镂刻,从而使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具有了立体感。

  其次,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横生的形象中,也是此诗的显著艺术特色。封建秩序不容许叛逆思想的公开表达,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要求作者的思想倾向要尽力融入艺术形象中,这些都是诗人以“横行”之蟹的形象寄寓反抗意识的原因。诗中,诗人颂扬螃蟹的叛逆性格,并未流于直露,而是从“名”“骨”“心”“横行”等侧面逐层对蟹的形象赋之于人的品格、加以刻画、让读者从蟹那具有立体感的形象中自行品味蕴含其中的主旨思想。

  此诗语言形象、幽默、传神,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全诗不著一个“蟹”字,对蟹的写照可谓极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的“翰林学士”。据题意,此诗是呈给浙西从事的,浙西从事不详何人,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考证。


同咏乐器 琴赏析 -(精选5篇)(扩展2)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

  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

  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注释

  ①移根:移植。

  ②逐:跟随。

  ③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④为:由于。

  ⑤不及:赶不上。

  赏析: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

  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

  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注释

  ①移根:移植。

  ②逐:跟随。

  ③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④为:由于。

  ⑤不及:赶不上。

  赏析: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侍宴咏石榴

  [唐代]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赏析: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熘熘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古诗简介

  《侍宴咏石榴》是孔绍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应诏诗中的`佳作。《旧唐书·文苑》记载,有一次孔绍安侍宴唐高祖李渊,*间李渊命孔绍安以“石榴”为题作应诏诗,诗成,即此诗。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将石榴在仲夏开花的原因,归结为石榴传播到中原比较晚所致,所以才错过了同其它植物在春天竞相开放的机会。

  翻译/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

  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

  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注释

  ①移根:移植。

  ②逐:跟随。

  ③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④为:由于。

  ⑤不及:赶不上。

  赏析/鉴赏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 5

  侍宴咏石榴

  朝代:唐代

  作者:孔绍安

  原文: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注释

  ①移根:移植。②逐:跟随。③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④为:由于。⑤不及:赶不上。

  赏析: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


同咏乐器 琴赏析 -(精选5篇)(扩展3)

——咏荆轲原文翻译赏析(精选五篇)

  咏荆轲原文翻译赏析 1

  咏荆轲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

  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

  让荆轲带上匕首行刺嬴政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

  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

  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

  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

  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

  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

  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

  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

  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

  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

  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

  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

  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

  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

  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是柳宗元公元809年(元和四年)读书有感而作。“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杀秦王嬴政。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象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咏荆轲原文翻译赏析 2

  咏荆轲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

  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

  让荆轲带上匕首行刺嬴政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

  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

  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

  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

  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

  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

  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

  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

  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

  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

  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

  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

  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

  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

  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是柳宗元公元809年(元和四年)读书有感而作。“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杀秦王嬴政。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象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咏荆轲原文翻译赏析 3

  原文: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

  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战国时期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

  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虞(yú):忧患,引申为心病。

  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短计:浅陋的计谋。

  荆卿:即荆轲。

  穷年:整年。徇(xùn):顺从。

  且见屠:将要被* 。

  微言:密谋;暗中进言。

  燕(yān)都:指燕国首都。

  朔风:北风,寒风。

  爵(jué):古代酒器。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函(hán)首:将首级装入匣子。宿怨:指代秦王。

  迥(jiǒng)然:明亮貌。电光:指匕首。

  罔(wǎng):没有,不是。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

  造端:开始;开端。

  趑(zī)趄(jū):犹豫,不进貌。

  仓卒(cù):即仓猝,匆忙急迫。

  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七族:指亲姻家族。

  台:古代官署名。焚污:谓焚毁玷辱。

  弭(mǐ):消除、停止。

  枢(shū):枢纽,机关,关键。

  诈力:欺诈与暴力。

  桓(huán)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故:通“固”,本来。

  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徵(zhēng):证明、应验。无且(jū):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赏析: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咏荆轲原文翻译赏析 4

  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翻译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秦兵铲*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

  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

  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

  虞:忧患,引申为心病。

  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

  短计:浅陋的计谋。

  荆卿:即荆轲。

  穷年:整年。

  徇:顺从。

  且见屠:将要被屠杀。

  微言:密谋;暗中进言。

  燕都:指燕国首都。

  朔风:北风,寒风。

  爵:古代酒器。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函首:将首级装入匣子。

  宿怨:指代秦王。

  炯然:明亮貌。

  电光:指匕首。

  罔:没有,不是。

  正夫:这里指行家。

  正:一作“匹”。

  造端:开始;开端。

  趑趄:犹豫,不进貌。

  仓卒:即仓猝,匆忙急迫。“按剑”

  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芟:割草,引申为除去。

  七族:指亲姻家族。

  台:古代官署名。

  焚污:谓焚毁玷辱。

  弭:消除、停止。

  枢:枢纽,机关,关键。

  诈力:欺诈与暴力。

  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故:通“固”,本来。

  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

  征:证明、应验。

  无且: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鉴赏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创作背景

  《咏荆轲》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在读古书时有感而作,当时柳宗元身处荒僻的永州(今属湖南)且官赋闲职。

  咏荆轲原文翻译赏析 5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简析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鉴赏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残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同咏乐器 琴赏析 -(精选5篇)(扩展4)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翻译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注释

  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

  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

  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欹:这里通作“倚”。

  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毫端:笔端。

  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

  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口齿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 里不作*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一从:自从。

  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

  如:评章风月。

  高风:高尚的品格。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只“有顿饭工夫, 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这首诗是在蘅芜君的《忆菊》、怡红公子的《访菊》和《种菊》,枕霞旧友史湘云的《对菊》、《供菊》之后,由潇湘妃子林黛玉写出的三首诗中的第一首。“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 ‘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林黛玉可谓是囊括金、银、铜牌。“ 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潇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

  在这首诗中,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但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在这里,不能不回顾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的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绝句与林妹妹的这首诗,无论从语气上还是内容上,是何等的相似!这是巧合,还是曹雪芹故意为之,谁能读得懂?林黛玉的《咏菊》及其它诗词又有谁能读得懂它的真正含义?洋洋百余万言的《红楼梦》,两百余年来,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讨和研究,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会承认,在《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质与菊花最为相符。在评选过程中,包括社长李纨在内的众姐妹们交口称赞颔联“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本也不错。因为这一联体现了林黛玉的才气与潇洒。但是,细细品来,窃以为末联“一从陶令*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长!

  余不禁叹曰:千行妃子悲凄泪,一块石头说到今!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咏菊》写在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回描绘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作者让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借用李纨公评《咏菊》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咏菊

  [唐代]白居易

  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译文及注释: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3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译文及注释

  「翻译」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注释」

  ⑴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⑵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⑶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⑷口齿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⑸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里不作*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⑹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⑺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只“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这首诗是在蘅芜君的《忆菊》、怡红公子的《访菊》和《种菊》,枕霞旧友史湘云的《对菊》、《供菊》之后,由潇湘妃子林黛玉写出的三首诗中的第一首。“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 ‘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林黛玉可谓是囊括金、银、铜牌。“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潇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章后,千古高风说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

  在这首诗中,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但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在这里,不能不回顾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的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绝句与林妹妹的这首诗,无论从语气上还是内容上,是何等的相似!这是巧合,还是曹雪芹故意为之,谁能读得懂?林黛玉的《咏菊》及其它诗词又有谁能读得懂它的真正含义?洋洋百余万言的《红楼梦》,两百余年来,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讨和研究,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会承认,在《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质与菊花最为相符。在评选过程中,包括社长李纨在内的众姐妹们交口称赞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本也不错。因为这一联体现了林黛玉的才气与潇洒。但是,细细品来,窃以为末联“一从陶令*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长!

  余不禁叹曰:千行妃子悲凄泪,一块石头说到今!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翻译

  译文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注释

  ⑴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⑵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⑶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⑷口齿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⑸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里不作*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⑹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⑺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种菊》两道诗题。“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其余五题分别由湘云和探春选得。只“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这首诗是在蘅芜君的《忆菊》、怡红公子的《访菊》和《种菊》,枕霞旧友史湘云的《对菊》、《供菊》之后,由潇湘妃子林黛玉写出的三首诗中的第一首。“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 ‘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林黛玉可谓是囊括金、银、铜牌。“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潇湘妃子咏菊的时候跟一般人不同:“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象神魔附体似的,使得她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于闺房,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诗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真实情感。这一句道尽了所有诗人的创作经验。不仅如此,还把诗人的兴奋、专心致志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可足以技压群芳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可见,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尾联“一从陶令*章后,千古高风说今。”这在诗词创作中叫“合”,于是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

  在这首诗中,直接写到菊花的字句并不多。但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在这里,不能不回顾曹雪芹自题《红楼梦》的一首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绝句与林妹妹的这首诗,无论从语气上还是内容上,是何等的相似!这是巧合,还是曹雪芹故意为之,谁能读得懂?林黛玉的《咏菊》及其它诗词又有谁能读得懂它的真正含义?洋洋百余万言的《红楼梦》,两百余年来,多少人孜孜不倦地探讨和研究,又有谁能真正地理解?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会承认,在《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质与菊花最为相符。在评选过程中,包括社长李纨在内的众姐妹们交口称赞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本也不错。因为这一联体现了林黛玉的才气与潇洒。但是,细细品来,窃以为末联“一从陶令*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具魅力,更意味深长!

  余不禁叹曰:千行妃子悲凄泪,一块石头说到今!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5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翻译

  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注释

  金粟:黄色的花蕊。

  赏析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同咏乐器 琴赏析 -(精选5篇)(扩展5)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份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咏雨

  唐代:李世民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译文: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飘去远处的峰峦,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一串串雨滴落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柳丝在雨气中一片迷濛,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注释:

  罩云飘远岫(xiù),喷雨泛长河。

  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喷雨:喷下雨。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岭腹:即半山腰。斜足:斜脚。岩阿:是指山的曲折处。

  泫丛珠缔(dì)叶,起溜镜图波。

  泫丛: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缔叶:雨滴结在树叶上。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濛(méng)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

  赏析: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春雨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通过笔者的讲解,我想大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各位读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图片,这张图片用“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而“泫丛(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一句话说,笔者所找到的这张图片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片中的一个画面。

  这首诗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这些片语是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现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下雨是自然现象,其实就笔者个人在很浅的层次上所见,所谓的“自然”其实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一切。请各位读者权且相信有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读一下这首诗,可能您会发现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一样了。也许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昭君怨·咏荷上雨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翻译: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氤氲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赏析:

  作者的词和诗一样,都善于描写事物的动态。钱钟书的《谈艺录》说:“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末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象这首词明明题作“咏荷上雨”,一开始反从“午梦”入笔,起手便不同凡响。假如是梦见阴雨倒还罢了,谁知梦见的正是满湖烟雨,氤氲香气,作者正在这迷人的环境里荡舟花底。——这些描写好像跟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用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认的,那么词篇就已暗示给你,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更何况梦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发的“梦初惊”后该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却以为还在扁舟,因为他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这里描写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别致,而且更加缩短了西湖与院池的距离。“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半阕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接下去,作者把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波的水银。这些描写动荡迷离,而且比喻新颖,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说,作者用变幻的手法,把“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词篇的形式同内容一样,活泼而不受羁绊,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作用。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咏雨

  [唐代]李世民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熘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飘去远处的峰峦,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

  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

  一串串雨滴落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柳丝在雨气中一片迷濛,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注释

  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

  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

  喷雨:喷下雨。

  岭腹:即半山腰。

  斜足:斜脚。

  岩阿:是指山的曲折处。

  泫丛:一串串下滴的水珠。

  缔叶:雨滴结在树叶上。

  起熘: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

  赏析:

  这首发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春雨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别具风韵的咏雨发。

  通过笔者的讲解,我想大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首发,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发又构成了一幅远*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各位读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图片,这张图片用“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而“泫丛(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一句话说,笔者所找到的这张图片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片中的一个画面。

  这首发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这些片语是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熘、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现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下雨是自然现象,其实就笔者个人在很浅的层次上所见,所谓的“自然”其实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一切。请各位读者权且相信有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读一下这首发,可能您会发现对发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一样了。也许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发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咏雨·其二原文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译文

  祥瑞之气吹遍绿野,及时的梅雨滋润着麦田。雨水使溪涧水骤涨;夜雾未消中早晨的炊烟在四处冉冉升起。大雁因湿重飞行次序都乱了,花朵带雨颜色却更加鲜艳。沛雨甘霖预示着丰年的到来,令人欣喜的敞开心怀弹弄五弦。

  注释

  “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在古诗文中也常被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宿雾”即“夜雾”;“朝烟”指早晨的炊烟。“登岁”指丰年;“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五弦”为古代乐器名,这种乐器是舜帝发明的,《礼记》、《史记》等很多典籍中都记载了:“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事情。又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裴神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乐师,其五弦的演奏水*曾深受唐太宗赞赏,并被封为“太常乐工”;唐太宗亦喜弄五弦。 有学者认为此诗写于五月份。笔者认为此诗写于农历的三月初。诗中的“梅雨”应为“迎梅雨”。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雨水》记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又以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三月份为小麦的生长时期,此时雨水充足则有利于小麦的丰收。而农历五月初为小麦收成季节,此时再下雨反而不利于收割。

  咏雨·其二鉴赏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唐太宗每年都要参加春耕的大典,而且还常常亲耕于籍田,常去籍田中查看年景,决不因其他政事而耽误农时。中国古代有一句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因此,唐太宗看到这场“梅雨”有利于农作物的收成时,非常高兴的写了这首诗。

  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这两诗除了尾联外,其余的`联句都采用对仗的方式来写,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代名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了,但往往我们在仔细赏读过后,常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并且有如饮甘泉的感觉。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咏雨·其二原文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译文

  祥瑞之气吹遍绿野,及时的梅雨滋润着麦田。雨水使溪涧水骤涨;夜雾未消中早晨的炊烟在四处冉冉升起。大雁因湿重飞行次序都乱了,花朵带雨颜色却更加鲜艳。沛雨甘霖预示着丰年的到来,令人欣喜的敞开心怀弹弄五弦。

  注释

  “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在古诗文中也常被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宿雾”即“夜雾”;“朝烟”指早晨的炊烟。“登岁”指丰年;“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五弦”为古代乐器名,这种乐器是舜帝发明的,《礼记》、《史记》等很多典籍中都记载了:“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事情。又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裴神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乐师,其五弦的演奏水*曾深受唐太宗赞赏,并被封为“太常乐工”;唐太宗亦喜弄五弦。 有学者认为此诗写于五月份。笔者认为此诗写于农历的三月初。诗中的'“梅雨”应为“迎梅雨”。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雨水》记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又以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三月份为小麦的生长时期,此时雨水充足则有利于小麦的丰收。而农历五月初为小麦收成季节,此时再下雨反而不利于收割。

  咏雨·其二鉴赏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唐太宗每年都要参加春耕的大典,而且还常常亲耕于籍田,常去籍田中查看年景,决不因其他政事而耽误农时。中国古代有一句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因此,唐太宗看到这场“梅雨”有利于农作物的收成时,非常高兴的写了这首诗。

  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这两诗除了尾联外,其余的联句都采用对仗的方式来写,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代名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了,但往往我们在仔细赏读过后,常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并且有如饮甘泉的感觉。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6

  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古诗简介

  《昭君怨·咏荷上雨》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词作。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翻译/译文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氤氲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赏析/鉴赏

  作者的词和诗一样,都善于描写事物的动态。钱钟书的《谈艺录》说:“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末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象这首词明明题作“咏荷上雨”,一开始反从“午梦”入笔,起手便不同凡响。假如是梦见阴雨倒还罢了,谁知梦见的正是满湖烟雨,氤氲香气,作者正在这迷人的环境里荡舟花底。——这些描写好像跟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用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认的,那么词篇就已暗示给你,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更何况梦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发的`“梦初惊”后该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却以为还在扁舟,因为他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这里描写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别致,而且更加缩短了西湖与院池的距离。“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半阕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接下去,作者把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波的水银。这些描写动荡迷离,而且比喻新颖,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说,作者用变幻的手法,把“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词篇的形式同内容一样,活泼而不受羁绊,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作用。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7

  昭君怨·咏荷上雨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翻译: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氤氲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赏析:

  作者的词和诗一样,都善于描写事物的动态。钱钟书的《谈艺录》说:“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末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象这首词明明题作“咏荷上雨”,一开始反从“午梦”入笔,起手便不同凡响。假如是梦见阴雨倒还罢了,谁知梦见的正是满湖烟雨,氤氲香气,作者正在这迷人的环境里荡舟花底。——这些描写好像跟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用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认的,那么词篇就已暗示给你,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更何况梦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发的“梦初惊”后该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却以为还在扁舟,因为他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这里描写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别致,而且更加缩短了西湖与院池的距离。“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半阕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接下去,作者把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波的水银。这些描写动荡迷离,而且比喻新颖,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说,作者用变幻的手法,把“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词篇的形式同内容一样,活泼而不受羁绊,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作用。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8

  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古诗简介

  《昭君怨·咏荷上雨》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词作。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翻译/译文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氤氲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赏析/鉴赏

  作者的词和诗一样,都善于描写事物的动态。钱钟书的《谈艺录》说:“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末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象这首词明明题作“咏荷上雨”,一开始反从“午梦”入笔,起手便不同凡响。假如是梦见阴雨倒还罢了,谁知梦见的正是满湖烟雨,氤氲香气,作者正在这迷人的环境里荡舟花底。——这些描写好像跟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用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认的,那么词篇就已暗示给你,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更何况梦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发的“梦初惊”后该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却以为还在扁舟,因为他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这里描写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别致,而且更加缩短了西湖与院池的距离。“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半阕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接下去,作者把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波的水银。这些描写动荡迷离,而且比喻新颖,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说,作者用变幻的手法,把“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词篇的形式同内容一样,活泼而不受羁绊,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作用。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9

  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古诗简介

  《昭君怨·咏荷上雨》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词作。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翻译/译文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氤氲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赏析/鉴赏

  作者的词和诗一样,都善于描写事物的动态。钱钟书的《谈艺录》说:“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虽然,非拓境宇、启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末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象这首词明明题作“咏荷上雨”,一开始反从“午梦”入笔,起手便不同凡响。假如是梦见阴雨倒还罢了,谁知梦见的正是满湖烟雨,氤氲香气,作者正在这迷人的环境里荡舟花底。——这些描写好像跟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用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认的,那么词篇就已暗示给你,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更何况梦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发的“梦初惊”后该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却以为还在扁舟,因为他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这里描写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别致,而且更加缩短了西湖与院池的距离。“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半阕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接下去,作者把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波的水银。这些描写动荡迷离,而且比喻新颖,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说,作者用变幻的手法,把“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词篇的形式同内容一样,活泼而不受羁绊,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作用。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咏雨·其二原文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译文

  祥瑞之气吹遍绿野,及时的梅雨滋润着麦田。雨水使溪涧水骤涨;夜雾未消中早晨的炊烟在四处冉冉升起。大雁因湿重飞行次序都乱了,花朵带雨颜色却更加鲜艳。沛雨甘霖预示着丰年的到来,令人欣喜的敞开心怀弹弄五弦。

  注释

  “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在古诗文中也常被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宿雾”即“夜雾”;“朝烟”指早晨的炊烟。“登岁”指丰年;“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五弦”为古代乐器名,这种乐器是舜帝发明的,《礼记》、《史记》等很多典籍中都记载了:“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事情。又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裴神符是贞观时期著名的乐师,其五弦的演奏水*曾深受唐太宗赞赏,并被封为“太常乐工”;唐太宗亦喜弄五弦。 有学者认为此诗写于五月份。笔者认为此诗写于农历的三月初。诗中的“梅雨”应为“迎梅雨”。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雨水》记载:“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又以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三月份为小麦的生长时期,此时雨水充足则有利于小麦的丰收。而农历五月初为小麦收成季节,此时再下雨反而不利于收割。

  咏雨·其二鉴赏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唐太宗每年都要参加春耕的大典,而且还常常亲耕于籍田,常去籍田中查看年景,决不因其他政事而耽误农时。中国古代有一句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因此,唐太宗看到这场“梅雨”有利于农作物的收成时,非常高兴的写了这首诗。

  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这两诗除了尾联外,其余的联句都采用对仗的方式来写,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代名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了,但往往我们在仔细赏读过后,常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并且有如饮甘泉的感觉。


同咏乐器 琴赏析 -(精选5篇)(扩展6)

——同羇夜集诗赏析 -诗词大全范本5份

  同羇夜集诗赏析 -诗词大全 1

  《过故人庄》孟浩然(七上课外)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七上课外)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约客》赵师秀(七下课外)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七下课外)

  《泊秦淮》杜牧(七上课外)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七上课外)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下课外)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望》杜甫(八上课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七上课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如梦令》李清照(七上课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下课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八下课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七上课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苏幕遮》范仲淹(八下课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武陵春》李清照(九上课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己亥杂诗》龚自珍(八下课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商山早行》温庭筠(九上课外)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陆游(九上课外)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浣溪沙》苏轼(九上课外)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九上课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月下独酌》李白(九下课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同羇夜集诗赏析 -诗词大全 2

  【望江南】

  (温庭筠"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

  (李清照"南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南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南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元)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明)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观刈麦】

  (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

  (刘方*"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

  (晏殊"宋)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同羇夜集诗赏析 -诗词大全 3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山鬼 <<楚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澹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凤求凰·琴歌 佚名

  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有所思 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同羇夜集诗赏析 -诗词大全 4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同羇夜集诗赏析 -诗词大全 5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节寒食*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