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

首页 / 赏析 / |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 1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 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 2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 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 3

  选自《剑南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u)门:敲门。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 4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赏析】

  说明 这首诗是诗人闲居家乡游览山西村后写的。全诗生活气息很浓,生动而概括地描绘了当地的秀丽风光和热闹的节日气象,赞美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格,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经常被引用来说明事情在看来似乎无法进行、困难重重时,忽然有了转机的境况,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注释 ①、山西村:地名,在今浙江绍兴鉴(jiàn)湖附*。

  ②、农家:农村里的人家,指农民。腊(là)酒:腊月(农历十二M月)亦即冬天酿造的酒。浑(hún):混浊。浑酒质量比清酒差。

  ③、鸡豚(tún):指鸡肉和猪肉。豚:小猪。足鸡豚:形容招待客人的菜很丰盛。

  ④、山重水复:山岭重叠,溪水曲折。

  ⑤、柳暗花明:柳树茂密成荫,显得阴暗;山花鲜艳耀目,色彩明亮。

  ⑥、萧(xiāo)鼓:指吹打乐器发出的声音。春社:古代立春后祭拜土地神和五谷神的日子,叫春社。

  ⑦、衣冠(guān官):衣服和帽子。简朴(pǔ):简单朴素。古风: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客许。闲乘月:趁着月光明亮的晚上出外闲游。

  ⑨、拄(zhǔ)杖:拄着拐杖。无时:随时。夜扣(kòu)门:晚上来敲门作客。叩:敲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 5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赏析】

  说明 这首诗是诗人闲居家乡游览山西村后写的。全诗生活气息很浓,生动而概括地描绘了当地的秀丽风光和热闹的节日气象,赞美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格,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经常被引用来说明事情在看来似乎无法进行、困难重重时,忽然有了转机的境况,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注释 ①、山西村:地名,在今浙江绍兴鉴(jiàn)湖附*。

  ②、农家:农村里的人家,指农民。腊(là)酒:腊月(农历十二M月)亦即冬天酿造的`酒。浑(hún):混浊。浑酒质量比清酒差。

  ③、鸡豚(tún):指鸡肉和猪肉。豚:小猪。足鸡豚:形容招待客人的菜很丰盛。

  ④、山重水复:山岭重叠,溪水曲折。

  ⑤、柳暗花明:柳树茂密成荫,显得阴暗;山花鲜艳耀目,色彩明亮。

  ⑥、萧(xiāo)鼓:指吹打乐器发出的声音。春社:古代立春后祭拜土地神和五谷神的日子,叫春社。

  ⑦、衣冠(guān官):衣服和帽子。简朴(pǔ):简单朴素。古风: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客许。闲乘月:趁着月光明亮的晚上出外闲游。

  ⑨、拄(zhǔ)杖:拄着拐杖。无时:随时。夜扣(kòu)门:晚上来敲门作客。叩:敲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1)

——《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3篇)

《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文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1)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趣抒情诗,抒写江南俗村日常生趣,诗人紧扣诗题“趣”字,但又不具体描写趣村的'过程,而是剪取趣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趣兴。全诗首写诗人出趣到俗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趣。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趣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就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俗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俗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俗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迷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俗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就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就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俗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俗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俗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趣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趣”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俗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俗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趣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就和所趣之就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趣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趣”字,而处处切“趣”字,趣兴十足,趣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1)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趣抒情诗,抒写江南俗村日常生趣,诗人紧扣诗题“趣”字,但又不具体描写趣村的过程,而是剪取趣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趣兴。全诗首写诗人出趣到俗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趣。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趣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就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俗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俗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俗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迷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俗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就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就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俗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俗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俗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趣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趣”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俗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俗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趣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就和所趣之就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趣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趣”字,而处处切“趣”字,趣兴十足,趣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1)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趣抒情诗,抒写江南俗村日常生趣,诗人紧扣诗题“趣”字,但又不具体描写趣村的过程,而是剪取趣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趣兴。全诗首写诗人出趣到俗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趣。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趣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就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俗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俗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俗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迷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俗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就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就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俗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俗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俗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趣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趣”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俗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俗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趣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就和所趣之就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趣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趣”字,而处处切“趣”字,趣兴十足,趣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2)

——《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3篇)

《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赏析1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1、 鹤鸣.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xx年8月:78

  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1)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趣抒情诗,抒写江南俗村日常生趣,诗人紧扣诗题“趣”字,但又不具体描写趣村的'过程,而是剪取趣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趣兴。全诗首写诗人出趣到俗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趣。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趣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就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俗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俗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俗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迷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俗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就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就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俗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俗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俗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趣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趣”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俗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俗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趣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就和所趣之就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趣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趣”字,而处处切“趣”字,趣兴十足,趣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游山西村》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社日将*,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1)叩(kòu)门:敲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趣抒情诗,抒写江南俗村日常生趣,诗人紧扣诗题“趣”字,但又不具体描写趣村的过程,而是剪取趣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趣兴。全诗首写诗人出趣到俗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趣。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趣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就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俗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俗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俗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迷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俗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就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就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俗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俗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俗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趣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趣”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俗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俗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趣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就和所趣之就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趣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趣”字,而处处切“趣”字,趣兴十足,趣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3)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汇总五篇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1

  《游山西村》是一首古诗,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写了自己到山西村游玩的事。那么,作者游玩的高兴还是不高兴呢?我请学生自己读古诗,根据自己的朗读说一说自己的感觉。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

  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玩得高兴不高兴。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游山西村》全诗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2

  作品简介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作品原文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⑴,丰年留客足鸡豚⑵。

  山重水复疑无路⑶,柳暗花明又一村⑷。

  箫鼓追随春社*⑸,衣冠简朴古风存⑹。

  从今若许闲乘月⑺,拄杖无时夜叩门⑻。

  作品注释

  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唐书·王仲舒传》:“穆宗常言仲舒之文有古风。”杜甫《吾宗》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作品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作品鉴赏

  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编审邓韶玉对此诗作如下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名家点评

  《唐宋诗醇》卷四十二评此诗云:“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

  方东树《昭昧詹言》:“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此诗颔联:“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3

  《游山西村》是一首古诗,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写了自己到山西村游玩的事。那么,作者游玩的高兴还是不高兴呢?我请学生自己读古诗,根据自己的朗读说一说自己的感觉。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

  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玩得高兴不高兴。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游山西村》全诗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4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注释]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诗、诗意]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赏析]

  (一)

  此诗写于孝宗干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二)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陆游《游山西村》赏析 5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赏析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4)

——游山西村教案 (菁华9篇)

游山西村教案1

  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导入,引出课题

  1、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学*《游山西村》一、二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出示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4)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要突出“足” 个人读,齐读。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5)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6)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7)是啊!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板书:情谊真。

  2、引读:

  (1)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一起再来读这两句诗——

  (2)听着山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3)山民敬重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份真挚的情感始终充盈着整个场面,他需要我们通过读把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不折不扣再次呈现。一起读——

  三、学*《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诶!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5.在学*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四、朗诵,感悟情境

  过渡: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外链接,拓展延伸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

  出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教学板书:风景秀情意真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在教学古诗《游山西村》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从实际出发,激情导学,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情景,大胆想象,张扬个性,建构文本意境。

  一、诗句理解,在“追问”下突破 我让一位学生说说第一句的诗意,但学生就站着,一句话也不说。于是,我问他:“有哪一个字,你不理解呢?”他很肯定地说他没有不理解的字,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整句诗的意思。于是,我从关键词语入手,以追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方法,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角色体验,在朗读中悟情 让学生读出感情,最好的办法是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文本中角色的感情。因此,我用语言描述创设一个情境,我扮演大诗人,学生扮演农家人。我为学生创设了古诗中的情境,学生兴趣十足地扮演了农家、扮演了大诗人陆游,走进文本,走进了农家人、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只有感悟到了诗句中的情感,学生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三、画面想象,在入情中悟理 古诗一般都是情景交融的,我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描写景色的词语,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的美。抓关键词语体会文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手段。词语是有含义的,有情感的,如何借助词语诠释一个画面,一个意思,一种情感呢?我让学生把词语还原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用心眼看到了诗中的画,悟到了诗中的情,再表现于自己的感情朗读中。此外,如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呢?关键之处要学会顺势引导,让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领悟诗句蕴含的道理。

游山西村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出课题

  上一堂课学*了《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游山西村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游山西村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风景画、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学会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

  3、集体交流。

  (1)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一、二行诗。

  (2)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学会反思: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游山西村教案5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游山西村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记录旅游见闻的诗,这节课学*陆游的《游山西村》,看看作者又写了哪些见闻。

  2、同样,在学*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和写作背景。(课件出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过和同情人民苦难。这首诗是诗人罢官闲居,住在绍兴市的三山乡时写的。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二、自学,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莫(不要)、浑(浑浊不清)、足(充足、备足)、豚(猪)疑(以为,怀疑)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案《游山西村教案》。

  三、难点点拨

  1、师点拨: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特别是哪个字看出"丰盛"(足)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2、第三、四句写什么?(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这"又一村"指什么?(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3、正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民风如此淳朴,使作者深受感动。

  四、拓展思考

  1、三、四两句连起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但同时,也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陷入困境,看起来已经绝望了,而忽然又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使人增加了信心。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2、完成《课堂作业》

  3、选做题:(1)选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游记。

  (2)针对两首古诗中的名句,选择一句,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受。

  拓展阅读:游山西村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游山西村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风景画、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学法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3.集体交流。

  (1)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一、二行诗。

  (2)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学法反思: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游山西村教案7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或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的独到理解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资料。

  四,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下一课

游山西村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记录旅游见闻的诗,这节课学*陆游的《游山西村》,看看作者又写了哪些见闻。

  2、同样,在学*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和写作背景。(课件出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过和同情人民苦难。这首诗是诗人罢官闲居,住在绍兴市的三山乡时写的。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二、自学,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莫(不要)、浑(浑浊不清)、足(充足、备足)、豚(猪)疑(以为,怀疑)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三、难点点拨

  1、师点拨: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特别是哪个字看出"丰盛"(足)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2、第三、四句写什么?(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这"又一村"指什么?(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3、正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民风如此淳朴,使作者深受感动。

  四、拓展思考

  1、三、四两句连起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但同时,也蕴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事情已经陷入困境,看起来已经绝望了,而忽然又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使人增加了信心。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2、完成《课堂作业》

  3、选做题:

  (1)选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游记。

  (2)针对两首古诗中的名句,选择一句,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受。

游山西村教案9

  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导入,引出课题

  1、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学*《游山西村》一、二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出示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相互说。(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4)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要突出“足” 个人读,齐读。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5)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6)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7)是啊!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板书:情谊真。

  2、引读:

  (1)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一起再来读这两句诗——

  (2)听着山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3)山民敬重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份真挚的情感始终充盈着整个场面,他需要我们通过读把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不折不扣再次呈现。一起读——

  三、学*《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诶!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5.在学*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四、朗诵,感悟情境

  过渡: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五、课外链接,拓展延伸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

  出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教学板书:风景秀情意真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在教学古诗《游山西村》时,我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从实际出发,激情导学,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情景,大胆想象,张扬个性,建构文本意境。

  一、诗句理解,在“追问”下突破 我让一位学生说说第一句的诗意,但学生就站着,一句话也不说。于是,我问他:“有哪一个字,你不理解呢?”他很肯定地说他没有不理解的字,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整句诗的意思。于是,我从关键词语入手,以追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方法,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角色体验,在朗读中悟情 让学生读出感情,最好的办法是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文本中角色的感情。因此,我用语言描述创设一个情境,我扮演大诗人,学生扮演农家人。我为学生创设了古诗中的情境,学生兴趣十足地扮演了农家、扮演了大诗人陆游,走进文本,走进了农家人、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只有感悟到了诗句中的情感,学生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三、画面想象,在入情中悟理 古诗一般都是情景交融的,我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描写景色的词语,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的美。抓关键词语体会文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手段。词语是有含义的,有情感的,如何借助词语诠释一个画面,一个意思,一种情感呢?我让学生把词语还原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用心眼看到了诗中的画,悟到了诗中的情,再表现于自己的感情朗读中。此外,如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呢?关键之处要学会顺势引导,让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领悟诗句蕴含的道理。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5)

——《示儿》陆游赏析 (菁华3篇)

《示儿》陆游赏析1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参考注释:

  ①元: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

  ④九州: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⑤同:统一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陆游赏析2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示儿》陆游赏析3

  示儿

  作者:陆游 年代: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6)

——《示儿》陆游赏析 (菁华3篇)

《示儿》陆游赏析1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示儿》陆游赏析2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示儿》陆游赏析3

  示儿

  作者:陆游 年代: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7)

——游山西村作文合集20篇

  游山西村作文 1

  暑假我请朋友到家做客,他说:“我的家乡是山西村,那里非常美丽,那里经常有很多的客人到那里游览,有空到我家做客呀!”我爽快的答应了。

  杨春三月,阳光明媚。我准备好东西前去山西村游览,我与相处多年的小毛驴一起上路了。我们在路边看到了许多野花,那些野花是多么漂亮、多么美丽,我采了几朵。

  到了河边,我和小毛驴喝了几口水,我们又在水中戏水。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启程了。我一看小毛驴非常累所以我和小毛驴一起走路去了。

  快到了晚上,我们还没走到那山西村,我想:会不会走过了?或走错了?我脑子里出现了几个问题。早知道我和朋友一起来了。总知到这里了,要不行我就返回,过了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

  走了几座山,突然出现绿绿的`柳树、红红的花,山西村出现在我的眼前。在村口有一个人向我打招呼,原来他是我的那个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回了他家,在回去的路上他让我多住几天。吃饭时,桌子上鸡、鸭、鱼、猪肉都有。我喝了几口酒,我连忙说:“好酒,真是好酒,虽然有一点混浊,但也是好酒。”喝了几杯酒,突然我诗性大发写下了: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作文 2

  今天,正当我在家里闷闷不乐的时候,一封信寄给了我,里面说请我去吃饭,也正好是他的生日,还是他们家大丰收的好日子。我收拾好行李,带上足够的干粮,骑着我心爱的汗血宝马出发了。

  我骑着马,走在林间的羊肠小道上,这里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甜润,天空湛蓝深远,多棒的美景啊!突然,一位不速之客在路上横行霸道、称王称霸。于是,我决定绕道行驶,以免被它咬伤。

  我又走进了一条更细更窄的路。这里不像前面那样鸟语花香。这里阴森鬼怪,时不时就有风吹草动的“沙沙”声!

  我骑着马,一直在打转转。我才发现我迷路了!这时,我又慌张又苦恼,生怕走不出这阴森鬼怪的“迷宫”。忽然,我听见一丝希望,原来是一阵砍树声。我骑着马,朝那阵砍树声驰奔而去。

  于是,我看见了一位合法伐木者,我问他:“请问山西村在哪儿?”“在山的东边。”伐木者回答。我连忙道谢,朝山东边奔去。

  我看见了一个小山村,村口写着:“山西村”,我向我的亲朋好友连连招手,便感叹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作文 3

  在寂静的山林里,有一条无名的小溪,溪的东头,有一个小小的村子,名为东溪村。东溪村的人们安居乐业,乐于助人,十分*静,守望相助的日子。

  而在东溪村里,有一家五口住在溪边的小茅屋里。里面住的人分别是:夫妻俩,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春风吹过,小溪上头刚探头的小草在风中摇曳,倾听着春的脚步声。冬眠的动物都醒了,它们欢呼着,雀跃着来欢迎春天,迎接大地的苏醒。鸟儿飞回来了,一起唱起了合唱曲。而在这春天的交响乐里,最具特色的还是老夫老妻在低小的茅屋里传来的带着醉意的南方方言的愉悦的交谈声。他们交谈着儿子们小时候的事以及对他们的期望——希望儿子们都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边说边微笑着转头看着屋外情景。

  屋外,小溪潺潺地流着,发出叮叮咚咚的笑声。大儿子随着这音乐,卖力地,细心地为豆苗除草,夫妻俩露出欣慰的笑容,目光转向自家小院里,母鸡咯咯地叫,保护着小鸡,二儿子则坐在小院的凳子上,专心地编织着鸡笼,夫妻俩对视一眼,笑了,又看向最喜爱的小儿子——顽皮可爱的他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玩耍呢!

  清朗的带着醉意的南方方言又从小茅屋里传出来……

  五年级:张涛

  --500字

  游山西村作文 4

  有一天早上,我被爸妈叫醒,他们说:“陆游,你的朋友叫你去山西村玩。”我立马跳下床来,说:“我这就去。”我吃完了早餐,便骑上我的“宝马”出发了。

  我走啊走啊,忽然来到一片陌生的竹林,里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点燃蜡烛,战战兢兢地走进去,不一会儿,我穿过竹林,看到了一座美丽的村庄,我决定到一户人家休息片刻再继续赶路。

  我打开一扇门,发现里面有人在做饭,他看到了我,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儿,急急忙忙跑到房间里拿酒给我,并说:“远道而来的客人,虽然我们酿的腊酒有点浑浊,但还是能喝的。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尊贵的客人,你先坐下来喝口酒吧。”“这家人真客气,还做这么多的好东西给我吃。”我喃喃自语地说到。

  喝完酒,吃完饭,我就继续赶路。不知不觉,来到了一条河边,我坐船往下面走去。我一直在绕圈,不知道绕了几圈,当我正觉得无路可走,想回家的时候,忽然出现一片柳树林,我穿过柳树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风景优美的村庄,原来这里就是山西村啊!我连忙拿出文房四宝,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作文 5

  诗人陆游很喜欢游山玩水。

  这一天,陆游在郊外翻过一重重山,涉过一道道水,走着走着,身上的干粮吃光了,水袋也喝空了。陆游心想现在会也会不去了,难道我就要饿死在荒郊野外?如果在这里坐以待毙,还不如去看看有没有希望。

  于是陆游继续向前走,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了一个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他敲了敲一扇门,来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小女孩问:“老爷爷,您找谁?”陆游说:“我是个过路人,我的干粮吃光了,水也喝完了,小姑娘,能不能给我一点水和饭啊!”小姑娘说:“请问您是谁?”“我姓陆名游。”“啊!原来是大名鼎鼎的`诗人陆游啊!快请进,我这就叫爹娘回来。”

  小姑娘的爸爸妈妈回来了,激动地说:“这位就是陆游先生吧!让您久等了,我这就给您上菜。”

  游山西村作文 6

  自从被贬官后,我回到我阔别已久的故乡,一想到国家安危存亡,不免心中烦闷,正是金桂飘香,农民丰收的季节,我就忍不住想出去走走,散心解闷。

  走着走着,竟来到山西村那里的村民十分热情好客,看到我,远远的就迎上来了,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那户人家拿出自家酿的'酒,农妇忙里忙外,杀鸡宰猪,置办了一桌丰富的酒菜,虽然腊月酿的酒色浑味淡,我还是忍不住喝了几杯,我微微醉了,心中的忧愁一扫而光,酒足饭饱后,我休息片刻,我要回家了。乡亲送我到村口,我挥别众人,向前赶路,一路上层峦叠翠,鲜花竞相开放,我深深陶醉其中。走着走着,小路突然消失了,我正疑惑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抬头一看,一个被柳荫花树笼罩的村庄,突然出现在我眼前,让我又惊又喜。

  面对困难,只要坚持向前走,就一定会有我的出路。

  游山西村作文 7

  拈一缕春风,携一好友,乘一小舟,着一青衣。衣袂纷飞,随水归去,归入山间仙境,心之故乡。

  悠扬的箫声从远山飘来,坐在船上,听着耳边船夫摇奖的水声。指尖浸入溪水,仿佛触到了一块玉石,微凉。那溪水的绿,纯粹又唯美,令人心旷神怡。远方是泼墨般黛青色的山,白鹤正从那里飞过,如一方白帕旋了个圈。又忽地一头扎入山间,发出一声长鸣。

  已不知行过的第几重山,第几道水,只恍然间生出一种感叹:天地一碧如洗,大约只剩这山与水相伴了,路在何处,哪里有路?约莫是山穷水尽了?船夫将浆一摇,溅起一朵水花,点点玉珠从水中散出,落在**花草的枝叶上,又慢慢滴落下来浸在漆黑的土地中。

  抬眼望去,几株垂柳立在溪旁,长长的青丝垂入明镜般的水中。一片如霞的桃花掩住了那条羊肠小道,小径两旁是零星的野花。雪一样的白,赤浆一样的红,金一样的黄,星星点点闪烁在新鲜的绿中,煞是好看!

  走在小径上,耳边的萧声越发欢畅。夹杂着有节律的鼓声,悦耳的歌声以及人们欢快的笑声。一个小女孩儿丛林中钻了出来,头上别着一朵野花,见了我们也不惊慌,反倒甜甜的咧嘴一笑,转身喊道:“村长爷爷,来客人啦!”乐声停了,一个花白脑袋,先从树林里探了出来。看见我们,惊喜地张大了眼,又听得一阵喧闹。一群村民吵吵嚷嚷的涌了过来:“哪儿呢?客人在哪儿呢?”待看见我们又是一番欢喜,头发花白的村长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为我们引着路,几个汉子捧着酒坛,端着佳肴置于*间。

  此时正是春季,人们衣着简朴,手持竹萧,腰间挂鼓,载歌载舞,欢乐的乐声在山间萦绕。姑娘们翩翩起舞,裙摆如花一般绽放,我也加入了这欢乐的队伍中一同玩乐。直至地面铺满银灰,银色的弯月高高挂起,如银的月光透过稀疏的枝条似花瓣坠落草丛。我却依旧不愿离开。

  望着月下的人间仙境,不仅感叹:若是允许乘着皎洁的月色到处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定要化作月下仙人,脚踏青苔,拾级而上,拂去衣袖上的灰尘,抬手轻扣柴门!

  游山西村作文 8

  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信,是我的好朋友写的,他说要我去参加他的`大丰收美食节,读到这,我不禁兴奋得跳起来,我马上奔出门外,骑上我心爱的马出发了。

  在路上,我想:美食节是在晚上,那我的中饭怎么办呢?忽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村子,我立马调头向村子走去,在村子里,我看到许多农民在田地里种菜,就想到好朋友李绅的《悯农》里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当我看见一间屋子时,已经十二时了,我只好下马,在这户人家里吃饭,我敲敲门,只见一位老人家走出来说:“谁呀?”我急忙手说我的困难,那位老人家说:“进来吧。”我便进入到了这间小屋,那位老人家拿出一罐腊酒给我喝,我喝完了,那感觉还不错,接着,我又喝了几罐,这时,老人家已端了许多菜来,有鸡肉、猪肉、鸭肉……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菜,就躺在床上休息了。

  当我醒来时,发现已经到了下午了,我便告辞了那位老人家,骑上马,走了。

  在路上,我走着走着,发现前方没路了,旁边也没路,我十分着急,就在这时,发现了一个小村子,看到我的朋友在招手,我欢喜地跑过去,下了马,跟着他们一起去庆祝了。

  游山西村作文 9

  自从被贬官后,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一想到国家的安危存亡,不免心中烦闷,又有一丝担心。正是金桂飘香,农民丰收的季节,我就忍不住想出去散心解闷。

  走着走着,我竟来到了山西村,听说这里的人都十分热情好客。正如眼前所见,看到我来,他们远远欢迎我到他们家做客,给我准备了一大桌的传家美食和一些可口的佳肴。妇人们忙里忙外,一刻也沒闲着。老者从仓库拿出一坛腊月酿的酒倒了一杯给我。你可不要笑话农家酿造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我迫不急待地拿起杯子,放到鼻前闻了闻,喝了一小口,品尝了一下味道,这可真农家手艺,这酒天上沒有,地下沒有,就只有这一坛。我不禁贪杯多喝了几杯。这时,我有些醉意了,一阵微风吹来,我不免有些犯困。听说的朋友家就在附*,我休息了一会儿,告別了客家人后,就准备到朋友家去。

  去朋友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欣赏着风景,这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花五颜六色,就像一条绿毛巾上点缀着几颗七彩色的圆球,美丽极了!山西村的房子零零点点为山西村增添了几份亮丽的色彩。正是这风景,让我一步步走了下去,这时面沒有路了但旁边柳条后面去出现一条小径。我心想:这正是陆游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到了朋友家,我对他说:"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是世外桃源呀!"

  是啊!人生在世,有时不必在意眼前的,面对困难只要坚持向前走,一定会有我的出入。我还纠结什么呢?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吗?

  游山西村作文 10

  有一天,我骑着我的老伙计——小毛驴出发去京城。 在路途中,我疲惫不堪、饥饿难忍,就连伙计小毛驴也是有气无力的。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

  雨。十分疲劳的我在雷声和大雨中找到了一个山洞。里面很安全,我便拉着小毛驴进字山洞去避雨。

  雨停了,我在这里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里山峦重叠、水路弯弯,看上去似乎已经无路可走。

  当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带着老伙计在山中拐了一个弯时,就闻到了一阵淡淡的香味。除此之外,我还听见了鸡、鸭、狗等各种动物的叫声。

  当我走进这个山村时,便看见了一位老人在树下乘凉。那位老人也看到了我,就过来问:“这位客官,看您风尘仆仆的样子,一定是从远到而来吧?”我说:“是的,我要赶路去京城,正巧路过这里。”

  “既然您远到而来,一定累坏了吧。请到我家休息一下,喝点茶,吃点饭吧。”那位老人对我说。我听了连忙跟着老人回了他的家。

  在家里,老人拿出一个酒瓶子,把酒倒在碗上,对我说:“这是我们农家自酿的酒,虽然浑浊不清,没其它的酒好,但也可以喝,请客官品尝。”接着,他又拿出饭、菜、汤等食品来招待我。我感觉我的心一点点地被温暖了。 我品了酒,觉得有点甜。这让我对接下来的路充满信心。

  吃完饭后,我对老人说:“谢谢您,您让我对生活充满信心。我无以报答,只能在此写下一首诗。再见。”

  说完,我便从包里拿出纸和笔,写下了一首《题西林壁》便去赶路了。

  游山西村作文 11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写: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陆游骑着他的“小刀”牌电瓶车,在小镇的郊外晃悠。两旁是茂密的树,草地上开着美丽的花儿,不时传来小鸟的歌声,空气中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

  走了好久好久,前面又是一座山,陆游无奈,只得向前进。

  又是走了好久好久,前面是一条河,唉!又要找桥。

  还是走了好久好久,陆游不经意的往前看了看,天!又是山!算了,管他继续吧……

  又是山,又是水,让陆游烦透了,他大叫:“天啊!走到什么时候才走完?”陆游不管三七二十一,抛下他的电瓶车,坐在一旁休息咯……

  陆游左看看,右瞧瞧,发现那边的柳树旁好像有一个洞。陆游好奇,走过去看看,突然,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儿,走到尽头,出现了光明。

  这里又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一见到陆游,就热情地说:“来来来!尊敬的客人,欢迎来我们这儿,去我家吧!”“不,去我家。”“还是我家好,什么都有。”陆游惊呆了,没想到当地人如此热情,便和村民走到家中,准备用餐。

  嗬!这儿的菜还挺不错的`!肥猪、烤羊、美酒,香喷喷的,陆游的鼻子都要跑到菜那儿了。一位村民拿来了“女儿红”,大把大把的喝了起来,喝的脸红红的。陆游也不甘示弱,喝啊喝啊,喝完了一瓶!

  吃饱喝足,陆游起身,准备告辞。众人纷纷与他告别。

  陆游出来了,感触深刻,便写下了这首激励人心之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作文 12

  在宋代的一天,陆游来到绍兴游玩。他翻过了一重重山,涉过了一道道溪水,前面好像没有路了,他拐过一道弯,眼前突然出现了柳树成阴,繁花似锦的景象。原来,他来到了山西村。

  陆游跳下马,走进了村庄。村里可热闹了,到处都是孩子,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有的在弹弹珠;有的在跳橡皮筋;有的在捉蝴蝶。忙碌的大人发现了陆游的来到,急忙放下手中活儿。陆游的到来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人都知道了。东家提来一只新鲜的猪腿;西家献上一盘鲜嫩的白斩鸡;南家拿来几杯腊酒……全村人都希望陆游留下。陆游推辞不了,只好接受。吃好了酒菜,陆游刚想走,又被村里人拦下了。东家说他们家的草坪最绿;西家说他们家的花儿最红;王家又说他家的空气最清新……村里人都希望陆游能去他们家坐坐。陆游去了东家、西家、王家等。最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西村。

  回到了府上,陆游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他在山西村时的场景。于是,陆游写了一首诗: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作文 13

  一天,我收到朋友的一封邀请信,要我去参加她的生聚会,我爽快的答应了,到了那天我收拾好行李带上我的小白(兔子)出发了。

  朋友家住在一个叫山西村的村庄,那里是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山,郁郁葱葱的和茂密的大树屹立在弯弯曲曲的小路旁,走着走着我突然迷路了,好像到了一个死胡同,眼前山峦重重,水道弯弯,前面肯定没有出路了,这下可着急了,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哪里,眼泪在眼睛里转圈圈,这下可怎么办啦!我四处寻找出路,小白也急得蹦来蹦去,似乎它发现了些什么?它竖起耳朵,在我面前连续蹦了几下,我就朝着它蹦的方向走去。只见眼前是个美丽的村庄,山水环绕,柳阴深深,鲜花簇拥,淳朴的人们正在酿着香甜可口的米酒,和许许多多丰盛的美食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看到这一切我便豁然开朗,倍感亲切,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作文 14

  率领义军抗金英雄陆游失败了,他的心情十分绝望,想到山西村放松心情,他到了山西村,看到大门写着:山西村,门前的大榕树下站着一个人:“啊,那不是我的朋友吗?”他的.朋友把他接到家里了,刚一进大门,村民们赶忙走来说:“陆游将军,到我家坐坐吧!”“听说您来了,我就做了许多好吃的,到我家来吧!”陆游说:“谢谢了,可我失败了啊!”村民说:“没事,失败了,你照样是将军。”说着,陆游和村民进了村子。朋友说:“今年我种的棉花品质优良,我让人给你打了一床棉絮,一定要带走啊!”“一定,一定”。朋友有笑着说道:“高粱也不错,我酿了许许多多的酒,有些浑浊,但你将就喝吧!”“嗯!”朋友:“你在这里住几天,我要带你把风景全部的一一欣赏。”

  我们频频举杯,笑声爽朗,在这样欢乐的气氛,陆游诗性大发,写了一首《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感谢村民热情款待自己。

  游山西村作文 15

  自从被贬官后,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一想到国家的安危存亡,不免心中烦闷。正是金桂飘香,农民丰收的季节,我就忍不住想出去走走散心解闷。

  走着走着,竟来到山西村。那里的农民十分热情好客,看到我都远远迎了上来,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来到老乡家,那户人家的老者搬出腊月里酿的酒,家里的农妇忙里忙外,杀鸡宰猪,置办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我看他们如此破费,不禁忐忑不安。老者说:“今年收成好,家里酒多粮足,你尽管畅饮。来,让我们边喝酒边聊吧。”我欣然同意。虽然腊月酿的酒色浑味淡,我还是忍不住多喝了几杯。在一杯又一杯的好酒中,我微微醉了,心中的忧愁一扫而光。

  酒足饭饱后,稍稍休息片刻,我要回家了。乡亲送我到村口。我挥别众人,向前赶路。一路层峦叠翠,曲径幽深,溪水丁丁冬冬,鲜花争相竞放。我不禁深深陶醉其中。走着走着,小路突然消失了。我正疑惑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抬头一看,一个被柳荫花树笼罩的村庄突然出现在眼前,让我又惊又喜。

  人生在世,有时不必在意眼前,面对困难,只要坚持向前走,一定会有我的出路。

  游山西村作文 16

  今天,来自远方的朋友说今天他过生日,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

  我兴致勃勃地收拾好行李,骑着多年陪伴着我的千里马,开始出发了。在路上有一棵参天大树倒在我的面前,挡住了我的去路,原来是有人在修路,我只好选择了另一条路,眼前的大坑让我大吃一惊,我发现这条道不通,我只好走另一条路。就这样我像一个迷糊的.路人在一个迷宫里绕来绕去,始终找不到出口,绕了半天终于到了朋友家,朋友招待我大吃大喝后,到了中午,我对朋友说我想出去散散心。

  我刚走了一会儿,忽然眼前一片漆黑,原来我掉进了一个泥坑里,我费力的从泥坑里爬了出来,毫不犹豫的继续往前走。我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个无路可去的地方,正当我想往回走时,发现眼前又是一个村庄。我在那里洗了一个澡又吃了一顿饭、就带着兴奋的心情满载而归的回到了家。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会有新的希望。

  游山西村作文 17

  在十二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南宋大师人陆游被当朝的皇上贬到了农村去当农民。

  陆游骑着自己的爱车—小毛驴,嘴里还不停地嘀咕:这个国王,真的很不好,刚让我当官的时候,嘴里甜言蜜语的,过了几年,大朝越来越富了,大臣也越来越多了,就开始贬人了,可恶,早知道就不当这个官了。他走着走着,就到了山西绍兴陆大诗人累了心想:我的`驴累了就坐在石头上休息一会吧。这时有一位村民从农田回来,正好路过这里问陆游,请问这位先生你等谁?陆某人正在休息,请问你是陆大诗人陆游吗?本人正是。接着村民兴高采烈的把陆游接到家里,并对陆游说别看我家穷,但我是村长,就算村里再穷我要敬你一杯。老婆子上菜,上酒,不一会儿一碗碗的农家菜,鸡,鸭,鱼,肉,接二连三地端上来了。陆游边吃边连连称赞,太好吃了,太好吃了。这时他的心情完全由阴转晴了,他觉得当个农民也很好,陆游问,你们这里有笔和纸吗?村民说有,不一会儿几张洁白的纸放在了陆游的面前,陆游提笔写了几行大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在山西村安居乐业地生活了两年多,皇上知道自己错怪了陆游,亲自来到了山西村把陆游请出了大山,从此以后陆游又做了皇上的贴身大臣。

  游山西村作文 18

  这天,晴空万里,诗人陆游决定决定趁这个好天气,约上朋友一起到山西村游玩。

  可能是因为山路曲折,他们爬过了一座座山,跨过了一条条河,从早上出发,一直到了下午还没有找到山西村。

  正当诗人他们绝望的时候,忽然看见远处一个山角下生长着成片的柳树,还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啊,原来山西村就在那儿啊!还真有“绝处逢生”之感!

  山西村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热情的村民。到达村庄时已是黄昏,诗人他们决定到村民家借宿一晚,便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黄昏不便回去,可不可以在你家借宿一晚?”开门的妇女马上热情地说:“好啊好啊,我们家今天杀了猪,正愁吃不完呢!快请进!”说着便把他们请进屋内,还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们。看到这些,诗人非常感慨地说:“虽然农家酿的腊酒浑浊,但他们的热情,完全让我陶醉其中啊!”

  游山西村作文 19

  春天到了,朋友一次次捎信过来,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春暖花开,我牵着小毛驴上路了。

  我翻过一座又一座山,侧耳倾听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抬头仰望无边的蓝天,郁郁葱葱的树木如同一幅幅画在眼前晃过,春风轻柔地拂过我的脸颊。一汪汪塘水像一面面明亮的镜子,不时有白鹭低空盘旋。我一路欣赏着,一路哼着曲子,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我很担心前面没路可以走时,突然看见了前面柳荫深深,鲜花盛开,又看见了生机盎然的稻田,果园和菜园。

  峰回路转,我终于到了朋友家里,朋友见了很是吃惊,又是让座又是泡茶。他的`妻子在灶台忙碌着,择菜、洗菜、切菜……花了大半天,一桌丰盛的饭菜摆了上来。朋友端起碗,说:“贤弟,为今天咱俩的相见干一杯。”我一饮而尽,虽说这黄酒看着有些浑浊,可是入口却回味无穷。我又夹了一块腊肉,色泽微红,油而不腻,真是极好的下酒菜。我俩一边喝着一边聊着,夜很深了,茅舍里还传出朗朗的笑声。

  游山西村作文 20

  大诗人陆游,为了帮助老百姓,和皇上说了好几遍,惹了皇上不高兴,把陆游的职给贬了,送回了家乡。

  在路上,陆游很饿,在前方看到了一个村子。陆游一进去,里面的村民马上欢迎,这位速不相识的陆游。不要笑话农家的人工酿的酒,那么浑浊不清。丰收的时候,陆游在那里的餐桌上等,不一会儿,端上了鸡、猪让你吃个饱。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没有路可以走,左面是

  瀑布,右面是大树丛,大树丛旁边是悬崖。陆游无路可走,正在陆游放弃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发现有一个村庄。看见野花盛开,绿树成荫,桃花开起了美丽的花朵,有些像害羞的小姑娘,迟迟不敢露脸。陆游不禁写下了这道诗;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首诗,而且后面两句变成了千古名句。


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8)

——《示儿》陆游赏析优选【5】篇

  《示儿》陆游赏析 1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示儿》陆游赏析 2

  示儿

  作者:陆游 年代: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陆游赏析 3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自己。

  《示儿》陆游赏析 4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示儿》陆游赏析 5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