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首页 / 赏析 / |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译文

  风像丝线一般的缠绕,雨水把蓝天浸染得清晰舒晓。水中倒影的乌云连绵还未曾散绝,雨过天晴的春意却扰乱纷繁。睡梦里粉黛娥眉的颦蹙谁能扫净抚*。窗帘外的落花又红又小。一个人独自醒来的心情忧伤,我这忧愁应该寄托在什么地方才好?

  注释

  ①一镜句:谓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李白《新林浦阻风诗》:“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③轻螺谁扫:谓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螺,螺黛,为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亦称螺子黛。欧阳修《阮郎归》:“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谁,此为自指。 扫,描画。

  赏析

  此篇写法别致,即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凸现了伤春意绪,伤离哀怨。上片写清晓雨霁,水天青青,柔风细细。这本应该是一片令人振奋的风光,但词以“春草草”三字陡然折转,露出了心中的.苦涩。过片点明烦恼之由,即梦中曾与伊人相守,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故生惆怅,难以排解。结二句直发胸旨,表达了孤寂的情怀。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 2

  谒金门·风丝袅

  清代纳兰性德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译文

  柔风细细,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雨过天晴,然而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

  梦中曾与伊人相守,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注释

  谒金门:《谒金门》本是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敦煌曲子辞中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所以此调可能得名于此。此调又有别名《出塞》《空相忆》《杨花落》《花自落》《醉花春》《不怕醉》《春早湖山》等,有多种不同体格,都是双调。这首词为其中之一体,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五字,句句押仄声韵。

  风丝:风中的柳树枝条。袅:随风摆动的样子。唐雍陶《天津桥望春》诗:“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浸:浸染。欧阳修《蝶恋花》:“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桨,红粉佳人翻丽唱。”

  “一镜”句:是说无际的水面上映出青色的云朵。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草草:匆促之意,劳心烦恼。《诗经·小雅》:“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李白《新林浦阻风诗》:“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轻螺谁扫:描画眉毛。螺:螺黛,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也叫螺子黛。欧阳修《阮郎归》:“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谁:此为自指。扫:描画。

  悄悄:淡淡的忧愁,却又绵绵不断。冯延巳《更漏子》:“情悄悄,梦依依,离人殊未归。”

  寄:寄托。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词描写闺中女子伤春伤别的情怀,词句以春怨为题,落笔处却多是春晴美景、旖旎美梦,但是美景、春梦中更凸现出闺中人的相思之苦和伤离哀怨。一喜一悲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凸现了伤春伤离之哀怨,构思巧妙,笔触细腻,格调清婉,写法别致,反差强烈。

  上阕是景语。“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寥寥数字便写出了春日的美好景色,这本应该是一片令人振奋的风光,但接下来,词人便从这景色中看到了愁绪,“湿云”本是一个很好的意象,刚下过雨的晴天显得湿润怡人,词人将仿佛还没于透的天气写入词中,别有韵味。但词的末句以“春草草”三字急转直下,美好的春色反令离人更添忧烦,春景愈明媚,愈露出了离人的愁苦心绪。

  虽然这美好的雨后春日令人神清气爽,但是纳兰依然感到疲惫怠倦,这是因为春思扰人,词人在思念中,自然无法做到一心去欣赏春日的美景。上片独独写景,写出春日的景物,与别的写景不同,词人写景,只是简单的几笔,便能刻画得深人人心。

  下阕则开始写心。既然春光无心欣赏,那便是心中藏着事情,“梦里轻螺谁扫”一句疑问打开下片的开端,点明烦恼的`缘由,也写出词人为何事而烦忧。他在担忧一个人,惦念着一位佳人。梦里谁为佳人描眉,当外面落红开始,梦境醒来便飘逝而去,现实依然是孤独一人,这真是让人忧伤的事情,一腔的闲情该如何寄托,只能是付与诗词之中,聊以慰藉。词结尾二句以反问结束整首词,直发胸旨,表达了孤寂的情怀,词人自己也不知道,这一腔的幽思该如何化解,提笔像是自问,又好像是寻求答案。

  全词上片写景,下篇言情,颇具情景交融之妙,抒发词人内心孤寂的情怀,而这百年前的情感,已经由不得后人去妄自揣测了,只能从词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当时词人当时的心境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饮水词》,是纳兰性德的早期作品。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殿试之前,纳兰性德为了考取功名,主要学*儒家经典,研*《四书》、《五经》及八股文写作,同时亦潜心于诗词的创作,这首词便创作于这个时期。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

  一镜湿云清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

  帘外落花红小。

  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译文:

  柔风细细,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雨过天晴,然而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

  梦中曾与伊人相守,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赏析:

  此篇写法别致,即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凸现了伤春意绪,伤离哀怨。上片写清晓雨霁,水天青青,柔风细细。这本应该是一片令人振奋的风光,但词以“春草草”三字陡然折转,露出了心中的苦涩。过片点明烦恼之由,即梦中曾与伊人相守,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故生惆怅,难以排解。结二句直发胸旨,表达了孤寂的情怀。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谒金门·风丝袅

  清代纳兰性德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译文

  柔风细细,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雨过天晴,然而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

  梦中曾与伊人相守,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注释

  谒金门:《谒金门》本是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敦煌曲子辞中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所以此调可能得名于此。此调又有别名《出塞》《空相忆》《杨花落》《花自落》《醉花春》《不怕醉》《春早湖山》等,有多种不同体格,都是双调。这首词为其中之一体,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五字,句句押仄声韵。

  风丝:风中的柳树枝条。袅:随风摆动的样子。唐雍陶《天津桥望春》诗:“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浸:浸染。欧阳修《蝶恋花》:“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桨,红粉佳人翻丽唱。”

  “一镜”句:是说无际的水面上映出青色的云朵。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草草:匆促之意,劳心烦恼。《诗经·小雅》:“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李白《新林浦阻风诗》:“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轻螺谁扫:描画眉毛。螺:螺黛,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也叫螺子黛。欧阳修《阮郎归》:“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谁:此为自指。扫:描画。

  悄悄:淡淡的忧愁,却又绵绵不断。冯延巳《更漏子》:“情悄悄,梦依依,离人殊未归。”

  寄:寄托。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词描写闺中女子伤春伤别的情怀,词句以春怨为题,落笔处却多是春晴美景、旖旎美梦,但是美景、春梦中更凸现出闺中人的相思之苦和伤离哀怨。一喜一悲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凸现了伤春伤离之哀怨,构思巧妙,笔触细腻,格调清婉,写法别致,反差强烈。

  上阕是景语。“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寥寥数字便写出了春日的美好景色,这本应该是一片令人振奋的风光,但接下来,词人便从这景色中看到了愁绪,“湿云”本是一个很好的意象,刚下过雨的晴天显得湿润怡人,词人将仿佛还没于透的天气写入词中,别有韵味。但词的末句以“春草草”三字急转直下,美好的春色反令离人更添忧烦,春景愈明媚,愈露出了离人的愁苦心绪。

  虽然这美好的雨后春日令人神清气爽,但是纳兰依然感到疲惫怠倦,这是因为春思扰人,词人在思念中,自然无法做到一心去欣赏春日的美景。上片独独写景,写出春日的景物,与别的写景不同,词人写景,只是简单的`几笔,便能刻画得深人人心。

  下阕则开始写心。既然春光无心欣赏,那便是心中藏着事情,“梦里轻螺谁扫”一句疑问打开下片的开端,点明烦恼的缘由,也写出词人为何事而烦忧。他在担忧一个人,惦念着一位佳人。梦里谁为佳人描眉,当外面落红开始,梦境醒来便飘逝而去,现实依然是孤独一人,这真是让人忧伤的事情,一腔的闲情该如何寄托,只能是付与诗词之中,聊以慰藉。词结尾二句以反问结束整首词,直发胸旨,表达了孤寂的情怀,词人自己也不知道,这一腔的幽思该如何化解,提笔像是自问,又好像是寻求答案。

  全词上片写景,下篇言情,颇具情景交融之妙,抒发词人内心孤寂的情怀,而这百年前的情感,已经由不得后人去妄自揣测了,只能从词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当时词人当时的心境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饮水词》,是纳兰性德的早期作品。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殿试之前,纳兰性德为了考取功名,主要学*儒家经典,研*《四书》、《五经》及八股文写作,同时亦潜心于诗词的创作,这首词便创作于这个时期。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译文

  风像丝线一般的缠绕,雨水把蓝天浸染得清晰舒晓。水中倒影的乌云连绵还未曾散绝,雨过天晴的春意却扰乱纷繁。睡梦里粉黛娥眉的颦蹙谁能扫净抚*。窗帘外的落花又红又小。一个人独自醒来的心情忧伤,我这忧愁应该寄托在什么地方才好?

  注释

  ①一镜句:谓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春草草:意思是说雨过天晴,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草草,劳心烦恼之意。《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李白《新林浦阻风诗》:“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③轻螺谁扫:谓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螺,螺黛,为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亦称螺子黛。欧阳修《阮郎归》:“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谁,此为自指。扫,描画。

  赏析:

  此篇写法别致,即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凸现了伤春意绪,伤离哀怨。上片写清晓雨霁,水天青青,柔风细细。这本应该是一片令人振奋的风光,但词以“春草草”三字陡然折转,露出了心中的苦涩。过片点明烦恼之由,即梦中曾与伊人相守,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故生惆怅,难以排解。结二句直发胸旨,表达了孤寂的情怀。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阅读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1)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翻译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注释

  肃肃:形容快速。

  景:一作“风”。

  加:给予。

  林壑: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

  驱:驱散,赶走。

  寻:一作“入”。

  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卷:卷走,吹散。

  雾:一作“露”。

  楹:堂屋前的柱子。

  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固:本来。

  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

  动息:活动与休息。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I斑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直轻快,**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译文

  北风猎猎吹起阵阵风沙,白雁鸣叫,报道了霜天的降临。王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回头远望着紫台,一步一步地走远。

  昭君当初在寂寞宫中,无人过问,昔日曾那么珍惜自己的容貌,如今却无比的悔恨?她那微微皱起的两眉间含着无限的愁绪,似如重重叠叠的远山。

  注释

  玉楼春:词牌名,据云此名取自顾复词中:“月照玉楼春漏促”句语意。又称为《木兰花》《转调木兰花》、《玉楼春令、《西湖曲》《呈纤手》《东邻妙》《春晓曲》《惜春容》《梦相亲》《归风便》《归朝观令》《续渔歌》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八字,下片四句。共五十六字。

  猎猎:风声。伊

  紫台:即紫宫,指汉都长安宫廷。

  春山:喻眉。

  颦:皱。

  赏析:

  借咏史以抒怀,本是诗人家数,昭君出塞,又是传统的诗歌体裁。但元好问推陈出新,突破了体裁和题材本身的局限,拓宽和加深了同类作品的内涵。

  朔风惊沙,白雁掠霜,词人面对荒凉萧瑟的北地风光,俯仰千古,引入昭君出塞的历史画面。“白雁”在这里,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渲染了情境。白雁一声,报道了霜天的降临,照君就是在这揪心的悲秋时节出塞的。“琵琶肠断”两句,是悬想昭君出塞的情景。后代传说,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则更把昭君的形象诗意化了。“紫台”,即紫宫,指长安宫廷。

  诗人思想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下片,过片两句说昭君当初寂寞宫中,无人过问,直到决定嫁给呼韩邪单于。“旧爱”句言昭君一向顾惜自己的美艳容颜。“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引自《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因此而致远嫁匈奴,故翻自恨其有此“玉颜”也。元好问不像前代诗人或后世戏剧家那样。停留在同情和怨愤的情调,而是透过一层,把目光转向那些没有出塞、因而也不被后代诗人注意的千百宫女。言“深宫桃李,自不只谓昭君一人,不妨理解为:广大闭锁深宫的女子,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年复一年,花开花落,她们只能伴随着迟迟钟鼓、耿耿星河,终此一生。她们并不比王昭君更幸福,而是同样可悲。结尾两句,词人笔锋又转。从黛青的远山,想到昭君含愁蹙恨的双眉;因为有了前两句的铺垫,昭君就成为当时及后代所有宫女的代表,“万古春山颦不尽”,揭示了昭君悲愤之深,也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历史延续性。作者所指斥的不是一个汉元帝,他所同情的,也不是一个王昭君,他凭着诗人的直觉意识到,宫女的悲剧乃是封建专制王朝的一种社会病,后人复哀后人,此恨绵绵,有如万古春山。

  词作的艺术成就,是得力于作者对历史的宏观把握和深刻透视。从表现来看,作者深广的忧愤和沉重的悲凉,并不靠夸张的叫嚣和慨叹,而是借玉言桃李、青山眉黛这些词的传统意象表现出来的。浏亮宛转的音节,却能造成沉郁顿挫的氛围;绮丽温润的字面,却能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变温婉成悲凉。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及注释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liǎo)茸(róng)蒿(hāo)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而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午盏:午茶。蓼茸:蓼菜嫩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不详。

  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

  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午盏:午茶。

  蓼(liǎo)茸:蓼菜嫩芽。

  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创作背景

  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入淮清洛渐漫漫。”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上片结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临淮)不*,非目力所及。那么词中为什么提到清洛呢?这是一种虚摹的笔法。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青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在这里显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译文

  夏至春归,伤春的时节已经过了,而他还在因为什么烦恼?原来是伤春意绪仍在,春愁挑逗。

  记得当年在芍药花下牵你的手,那耳畔暖语更胜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锦的时候,可如今孤独的人却更加憔悴、消瘦。

  注释

  四和香:词牌名,又名四犯令。双调,上、下片各四句,五十字,句句押仄声韵。

  风飐(zhǎn)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僝僽(chán zhóu):憔悴。王质《清*乐》:“从来清瘦,更被春僝僽,瘦得花身无可有。”

  迤逗(yǐ dòu):汪刻本等作“拖逗”。

  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

  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赏析:

  春去夏来,伤春的季节已经过了,而纳兰性德还是烦恼异常,故上片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下片前二句之回忆语便承“春巡逗”而来,点明烦恼之由,即是她那美好的意态令人动情又使人伤感。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憔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翻译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注释

  修门:此借指长安城门。

  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创作背景

  楚国大夫屈原忧愤国事,怀石自沉于此江。后人常临汨罗江凭吊屈原。柳宗元三十三岁时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贬为永州司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马这个闲职上任满十年,十年之后,又被发配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此诗可能就作于南行的途中。

  鉴赏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南来不作楚臣悲”,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写诗人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会像届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为何不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诗人以一达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头二句写事、抒情,皆未言及风,三句则引入风的描写。

  “为报春风汨罗道”,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诗人为了答谢在汨罗江旅途道上春风吹拂,“莫将波浪枉明时”,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波浪,人生波折。“莫”、“波浪”、“枉”、“明时”暗寓出诗人不因为遭受到挫折而耽搁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愫。

  观此诗作,以七绝*体而存古韵,以*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此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诗中写江中遇风,并未具体写风的表现,而是以人生的经历、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春风”作一点缀,以此与作者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6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翻译

  江上吹起春风将客船留在了武昌,向东奔流。

  和你整天悠闲地来到水边,无穷无尽的乡思和归意如滔滔江水贪看柳絮飞花而忘记了满腹的愁绪。

  注释

  阻风:被风阻滞。

  君:可指春风,也可指船,或船上友人。

  尽日:整日。

  闲:悠闲。

  飞花:柳絮。

  忘却:忘掉。

  赏析

  诗人在回家途中所乘的船在武昌被大风阻滞,只好暂留武昌。全诗用了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前后两层意思乍看相反相对,实则相辅相成;尤其是后面故作解脱流露的却是更深更沉的愁思。前两句从正面入手,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水喻情,形象生动。后两句曲折委婉,从反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恨不得一步便跨入家门却被滞阻在半路的诗人是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整日间到水边散步的。最后一句同样如此,表面上说自己“贪看”武昌有名的柳絮飞花的景致而忘记了忧愁,事实上却正表明了心中无尽的愁绪。

  这首小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就眼前景色取喻。所谓“无穷归思满东流”,是以水流无尽比喻内心的无限归思之情。这种手法并非方泽独创,如李白有“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之喻;李煜则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四人皆以流水喻情思,李白喻相思之情,李煜喻愁苦之情,欧阳修喻离愁之情。不过方泽诗也有其独到处,就是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睇,取水为喻,显得十分自然贴切;这水不是虚指,而是眼前的实物,这种即景取喻,最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其实,全诗更“惊人”的妙处还在于委宛曲折的抒情手法。朱熹说,文章“曲折生姿”,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委宛曲折、波澜起伏的抒情手法。一个人的心情,如果表现得太率直,则一览无遗,索然寡味;如果拐个弯,换个角度,欲擒故纵,欲抑故扬,便比较耐人咀嚼。这首绝句将诗人的心思和盘托出,却又盖上一层纱巾,让人去端详回味。明明是为风所阻,不得不停泊武昌,颇有迁怨于风之意,他却说“江上春风留客舟”,如同春风有意,殷勤劝留。实际是“阻”,却说“留”,这里是一折;明明是因被风所阻,无端惹了一怀愁绪,心烦意乱,他却说“与君尽日闲临水”。“君”是谁,诗人没有说,指船或者同船的友人均说得通。这无关大的主旨。重要的是“闲”字,诗人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临流赋诗,这是实“愁”而说“闲”,这里又一折;明明是心中有无穷归思,有无尽乡愁,根本无心欣赏柳絮飞花,他却说“贪看飞花忘却愁”。固然,武昌柳是很有名的,古来诗人都喜欢吟咏,如孟浩然诗说:“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但是,诗人此时的漂泊之感,使他无心去欣赏武昌的花柳。无心而说“贪看”,这里再一折。一波三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大凡故作宽解之语的人,都缘于不解之故。这首诗正是因不解而故作宽解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故作解语式的委宛曲折的表现手法,是很合乎心理逻辑的,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

  宋代蔡绦《西清诗话》说,方泽“不以文艺名世”,而《武昌阻风》一绝“诗语惊人如此,殆不可知矣”,对这首诗推崇备至。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7

  江城子·竹里风生月上门

  朝代:五代

  作者:和凝

  原文:

  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 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太迟生!

  斗转星移玉漏频。已三更,对栖莺。历历花间,似有马蹄声。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 手,下阶迎。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竹林里传来阵阵风声,月光悄悄地溜进闺门。她面对云屏,调试秦筝。轻轻地拨弄筝弦,恐难听见那马儿的嘶叫。她含恨娇媚地独自言语:只怪我呀只怪我,今晚相约的时间太迟了!

  注释

  ①江城子:调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水晶帘》。唐为单调,宋有双词体出现。此词单词8句,35字,1、2、3、5、8句押*韵。

  ②竹里风生:风吹竹丛,竹叶瑟瑟有声。月上门:月亮初生,照上门楣。

  ③理:温*,重复地弹奏。秦筝:即筝,原出于秦地。《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为蒙恬所造,非也。制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

  ④云屏:用云母装饰的屏风,一说指上有云彩图饰的屏风。

  ⑤朱弦:用熟丝制的琴弦。

  ⑥恐:担心。马嘶声:情郎来到时的马叫声。

  ⑦含恨含娇:带着怨恨和娇嗔。

  ⑧太迟生:即太迟,意谓时间过得太慢。生:语尾助词,无意。如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李白》),张泌词“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浣溪沙》)。

  赏析:

  作者:佚名

  不同作家的笔下,对爱情的描写却纷呈着不同的光彩,从而使这一道不尽说不完的相同主题,具有永不衰竭的魅力。和凝的这首《江城子》,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初恋的女子在约会时,等待情人到来的焦灼情态。笔法细腻,体贴入微,十分生动。

  “竹里风生月上门”,词的起句先描绘出主人公约会的环境和时间。夜幕降临,微风从屋外的竹林吹过,送来阵阵清香的气息,竹叶“沙沙”作晌,更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幽静,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天际缓缓升起,偷偷地爬上门楣,透过绣帘,似在窥探女主人公的芳姿。这里作者用“生”和“上”二字,来分别修饰“风”和“月”,使这幽静的画面产生了动态之感,从而也使幽会的场面更加动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良辰美景,女主人公早已沉浸在如痴如迷的向往之中了。

  “理秦筝,对云屏”,此句由屋外环境的描写转入屋内主人公的刻画。她情意绵绵,如痴如醉,热切地盼望着情人的到来,但是,毕竟时间还早,离约会的时刻还有一段时光,枯坐等待,反而更加焦急,所以只好拿出秦筝对着云屏弹奏起来,把思念和焦虑排遣在筝声之中。作者这里不直按说出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深,而是用“理”和“对”这两个动作来展示她的心态,显得含蓄委婉,但又耐人寻味。读者仿佛从那缠绵悄l恻的筝声中,感受到主人公那因热切的向往而不能*静的情态。

  “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这一句真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它把女主人急切盼望与情人相会的神情意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主人公弹起秦筝,本来是要消磨时光,但她时时刻刻却想着情人的到来,所以在阵阵如怨如艾的筝声中,她时时留意于“筝外之音”。忽然她感到了马的嘶鸣声,莫非是情郎骑马而来?但夹杂着筝声,那嘶鸡声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因此她不由爵下意识地放轻手法,仔细谛听辨别,慢慢地不知不觉停止了弹奏。作者用一个“轻”字把主人公凝神谛听辨别的神态反映了出来,用一个“恐”字则把她既欲弹筝,又怕筝声淹没马嘶声的矛盾心态细腻而又逼真地刻画出来。至此,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体贴之细致,描罄之传神,手法之高超了。

  词的最后两句“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太迟生!”在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上更进了一步,同时也将主人公的思恋之情推向顶峰。她停止了弹奏,仔细地谛听,原来那马的嘶鸣声只不过是自己的错觉,一般怨艾之情便油然而生:难道他失信负约,今晚不来了?可是转眼一想,现在还没有到约会的时刻呢,不由得又对自己的过于心急和多余的想法感到好笑。“含恨含娇”四字,把一个既痴情又娇羞的初恋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最后一“今夜约,太迟生!”以主人公自怨自艾、似怨似嘲的语气作结,机趣横生,使全词显得十分活脱生动。江尚质说:“《花间》词状物描情,每多意态”(《古今词话》卷下引),这个结尾,就是如此。

  这首词语言*易流畅,无一难字奇字,但却极富情韵。作者善于通过细节的描摹来刻画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情态,使主人公的形象宛在目前。全词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委婉细腻,在描写爱情的作品中,是很有特色的佳作。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8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作者:阿鲁威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晓来蜂蝶空游荡。

  苦难寻红锦妆,问东君归计何忙!

  尽叫得鹃声碎,却教人空断肠。

  漫劳动送客垂杨。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来肆虐着暴雨狂风,把西园的芳菲一扫而空。

  到早晨蜜蜂蝴蝶飞来飞去,无所适从。

  只恨找不到往日盛饰的花容,春神啊,你为何要归去匆匆!

  你一味让杜鹃啼破了喉咙,却教人徒然心痛。

  那垂杨无端牵进了送行之中,一**不得闲空。

  注释

  ①东君:司春之神。

  ②断肠:指悲痛到极点。蔡琰《胡笳十八拍》:“空断肠兮思愔愔。”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赏析

  这首曲写的是暮春的怨艾,以景述情。风雨落花,残蜂剩蝶,鹃声绿杨,都是古代诗词伤春的*见景象。该曲兼收并蓄,却使人既不觉陈腐,又不嫌堆砌,这主要是因为作品风神清婉动人的缘故。作者先撷取了“夜来”与“晓来”的两个镜头。一夜之中,风雨大作,一个“横”字,一个“狂”字,令人想起“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冯延巳《鹃踏枝》)的名句。风雨肆虐的结果,是西园花落满地,且此“满地香”也遭到“断送”,狼藉残败之情况可想而知。作者并不详述园中花卉遭劫的具体景象,而转向了“晓来”,风雨止息,蜂蝶来到旧地,却再不见昨日的繁华,“空游荡”,生动地表现出它们茫然不知所措的情态。蜂蝶无知,“游荡”也漫无目的,但入园寻春的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寻觅那“红锦妆”的芳菲旧影,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且意识到春天已到尽头,只能怅然嗟叹春神的迅速离去了。“问东君归计何忙”,有怅恨,有感叹,有流连,有无奈,这同李煜《乌夜啼》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样,是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这还不算,“东君”还留下了两件惹恨牵愁的礼物,一是“鹃声”,其鸣声同“不如归去”相*,一是“垂杨”,自古便是送别的象征。鹃声不遗余力,垂杨迎风自舞,可以想见,作者既有身处异乡不得遄归的苦衷,又有送客登程情肠百结的经历,这就将伤春之意写满写足了。

  诗人在铺排暮春景物时,无不附以富于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断送”、“空游荡”、“苦难寻”、“尽叫得”、“漫劳动”等,使景物成为人物心理的外化。对于种种伤愁的意象,点到即止,反映出一种惨不忍睹、不堪回首的凄情。末三句将阑珊的春事暗度入愁离伤别的人事,尤为细腻,悱恻动人,堪称是散曲婉约风格的上乘之作。

  《湘妃怨》即《水仙子》。作者采用曲牌的这一别名,恐怕也同全曲“怨”的伤感主旨有关。这一曲牌的第三、四两句,可连可分。此处第四句“苦难寻红锦妆”不从上而从下,主语不定为蜂蝶而定于作者。这样断意的根据,正是基于全曲婉转流怨的情调。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9

  原文: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注释:

  景阳钟:这里泛指钟声。

  绣花重(chóng虫):花纹繁丽。

  冷烟:晓雾。

  娇慵:娇羞无力的样子。

  宝匣:梳妆盒。

  绿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紧靠一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怨的词。上片写女主人公初起时的娇好仪容。“思娇慵”一句承上起下。下片具体写她的情态:“无语理朝妆”,表明心事重重。当她看到池上绿荷相倚相偎,嗅到藕花的幽香时,心际不禁浮起了一股恨意。词中对“恨”、“思”这类抽象的感情着墨不多,但这种感情却寓于每句之中,可谓句句含恨,字字带怨。“相倚”二字,尤见情致。

  顾敻:

  [约公元九二八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无考,约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前蜀王建通正时,(公元九一六年)以小臣给事内庭。久之,擢茂州刺史。后蜀建国,敻又事孟知祥,累官至太尉。性好诙谐,仁前蜀时,见武官多拳勇之夫,遂作武举谍以讥刺他们,一时传笑。敻工词,作风间似温庭筠,今存五十五首(见花间集及唐五代词)。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国风·唐风·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翻译

  你身着羔皮礼服豹纹袖饰,竟然对我们如此大模大样。难道你就这样目中无人吗?我们可是看在老交情份上。

  你身着羔皮礼服豹纹袖饰,竟对我们一副傲慢的模样。难道你就这样目中无人吗?我们可是看在老朋友份上。

  注释

  羔裘:羊皮袄。

  羔:羊之小者。

  袪:袖口,豹祛即镶着豹皮的袖口。

  自我人:对我们。自,对;我人,我等人。

  居居:即“倨倨”,傲慢无礼。

  维:惟,只。

  子:你。

  故:指爱。或作故旧,也通。

  褎:同“袖”,衣袖口。

  究究:心怀恶意不可亲*的样子,指态度傲慢。

  鉴赏

  此诗两章,脉络极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极写卿大夫的服饰之威和对故旧的侮慢之态;后二句则通过自问自答,表现了原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愤不*的情绪,而诗句的语气显得“怨而不怒”,很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

  此诗一开头,描述了卿大夫的服饰,可见,这位卿大夫是一位政治新秀,刚刚步入了从政的圈子。但他很不低调,以为自己了不起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立马就显出来了:“自我人居居。”活画出衣服傲慢无礼的神情。但他的故旧老友,虽然没有他的官阶高,但一点也不气馁,显示出很强的个性。

  从结构上来看,此诗显得十分简单,艺术上也没有太多的特色,比较明显的也就是反复吟咏、反复唱叹、回环往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在《诗经》中已相当普遍,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从这也正说明了《诗经》与民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该诗中所用的设问和作答的形式,在《诗经》中也时而可见。这种修辞方法作为讽刺或表现一种强烈的情绪是很合适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从该诗首句“羔裘豹祛”的描写来看,所写的是当时的一位卿大夫。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位妇女责备丈夫或情人的诗,还有人认为是贵族婢妾反抗主人的诗。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2)

——终风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终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1

  终风

  佚名〔先秦〕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译文

  风整日的吹,又猛又急,他有时冲我回头只笑一笑。全是调戏放荡嘲讽又慢傲,让我心内深感悲伤更寂寥。风儿整日狂吹呀雨雾罩,他是否愿意痛快回家来哟?这个负心人不来也不往啊,让我空思念呀悠悠又遥遥。风儿整日吹呀天色阴沉,前天阴沉沉没几天又发昏。一梦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为你我伤风感冒思念殷勤。风凄凄呀天昏地暗阴沉沉,雷声远远地传来约约隐隐。梦乡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我总是不能排谴倍感伤心。

  注释

  终:一说终日,一说既。暴:急骤,猛烈。谑(xuè)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中心:心中。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霾(mái):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惠:顺。莫往莫来:不往来。曀(yì):阴云密布有风。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寤:醒着。言:助词。寐:睡着。嚏(tì):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曀曀:天阴暗貌。虺(huǐ):形容雷声。怀:思念。

  鉴赏

  此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终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凯风

  凯风自南⑴,吹彼棘心⑵。棘心夭夭⑶,母氏劬劳⑷。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⑸。母氏圣善⑹,我无令人⑺。

  爰有寒泉⑻?在浚之下⑼。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⑽,载好其音⑾。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⑴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⑵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⑶夭夭:树木嫩壮貌。

  ⑷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⑸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⑹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⑺令:善。

  ⑻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⑼浚:卫国地名。

  ⑽睍睆(xiàn huǎ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⑾载:传载,载送

  【译文】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

  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鉴赏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诗经选注》)

  终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凯风

  凯风自南⑴,吹彼棘心⑵。棘心夭夭⑶,母氏劬劳⑷。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⑸。母氏圣善⑹,我无令人⑺。

  爰有寒泉⑻?在浚之下⑼。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⑽,载好其音⑾。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⑴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⑵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⑶夭夭:树木嫩壮貌。

  ⑷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⑸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⑹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⑺令:善。

  ⑻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⑼浚:卫国地名。

  ⑽睍睆(xiàn huǎ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⑾载:传载,载送

  【译文】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

  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鉴赏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诗经选注》)

  终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翻译

  狂风迅疾猛吹到,见我他就嘻嘻笑。调戏放肆真胡闹,心中惊惧好烦恼。

  狂风*卷扬尘埃,是否他肯顺心来。别后不来难相聚,思绪悠悠令我哀。

  狂风遮天又蔽地,不见太阳黑漆漆。长夜醒着难入睡,想他不住打喷嚏。

  天色阴沉黯无光,雷声轰隆开始响。长夜醒着难入睡,但愿他能将我想。

  注释

  ⑴终:一说终日,一说既。暴:急骤;猛烈。

  ⑵谑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

  ⑶中心:心中。悼:伤心害怕。

  ⑷霾(mái埋):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

  ⑸惠:顺。

  ⑹莫往莫来:不往来。

  ⑺曀(yì义):阴云密布有风。

  ⑻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

  ⑼寤:醒着。言:助词。寐:睡着。

  ⑽嚏(tì替):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⑾曀曀:天阴暗貌。

  ⑿虺(huǐ悔):形容雷声。

  ⒀怀:思念。

  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说:“《终风》,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认为是庄姜遭庄公宠妾之子州吁的欺侮而作。朱熹《诗集传》说:“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认为庄姜受丈夫卫庄公欺侮而作。其实,这是写一位妇女被丈夫玩弄嘲笑后遭弃的诗,当出自民间歌谣,与庄姜无关。

  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陈启源指出其比喻的特点:“篇中取喻非一,曰终风曰暴,曰霾曰曀,曰阴曰雷,其昏惑乱常,狂易失心之态,难与一朝居”(《毛诗稽古编》)。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终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5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悠日有曀。寤言悠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悠寐,愿言则怀。

  译文

  风整日的吹,又猛又急,他有时冲我回头只笑一笑。全是调戏放荡嘲讽又慢傲,让我心内深感悲伤更寂寥。

  风儿整日狂吹呀雨雾罩,他是否愿意痛快回家来哟?这个负心人悠来也悠往啊,让我空思念呀悠悠又遥遥。

  风儿整日吹呀天色阴沉,前天阴沉沉没几天又发昏。一梦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为你我伤风感冒思念殷勤。

  风凄凄呀天昏地暗阴沉沉,雷声远远地传来约约隐隐。梦乡醒来就再也难以入睡,我总是悠能排谴倍感伤心。

  注释

  终:一说终日,一说既。暴:急骤,猛烈。

  谑(xuè)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

  中心:心中。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

  霾(mái):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

  惠:顺。

  莫往莫来:悠往来。

  曀(yì):阴云密布有风。

  悠日:悠见太阳。有,同“又”。

  寤:醒着。言:助词。寐:睡着。

  嚏(tì):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曀曀:天阴暗貌。

  虺(huǐ):形容雷声。

  怀:思念。

  赏析

  此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悠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悠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悠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3)

——谒金门·风乍起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谒金门·风乍起原文翻译及赏析 1

  谒金门·风乍起 五代十国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谒金门·风乍起》译文

  春风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涟漪。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轻轻揉搓。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谒金门·风乍起》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独:一作“遍”

  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西京杂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君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君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君依附于男子,君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水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君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君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君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外双外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孔雀东南飞》 :“中水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君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君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外双外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水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水《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水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水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君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君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水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君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二

  这首词写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怕上人到鸳延情景。

  象开头写景: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延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延怕。用象个“皱”字,就把这种怕情确切地形容出鸳。因为是春风,不是狂风,所以才把池水吹皱,而还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延怕情也只是像池水象样,引起了波动不安延感觉。面对着明媚延春光,她延怕上人不在身边,消磨这良辰美景颇费怕思。她只好在芳香延花间小路上,手挼着红杏花蕊,逗着鸳鸯消遣。可是成双成对延鸳鸯,难免要触起女主人公更深延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延妒意,觉得自己延命运比禽鸟尚不如。她漫不经怕地摘下含苞欲放延红杏花,放在掌怕里轻轻地把它揉碎。通过这样象个细节,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怕无比复杂延感情。它意味着:尽管她也像红杏花象般美丽、芬芳,却被另象双无情延手把怕揉碎了。这写得多么细致,蕴藏着多么深沉延感情,简直是写进人物延下意识领域中去了。

  下片写她怀着这样愁苦延怕情,象切景物都引不起她延兴致。哪怕她把斗鸭栏杆处处都倚“遍”,仍然是没精打采。这个“遍”字,把她这种难捱按捺延怕情精细地刻画出鸳。她怕事重重地垂着头。由于头垂得太久,以至头上延碧玉搔头也斜斜地下倾。这说明她已捱过象段很长延时间。她整天思念怕上人,却象直不见他鸳。忽然,她听到喜鹊延叫声。“喜鹊叫,喜事到。”或许怕上人真延要鸳了。她猛然抬起头,愁苦延脸上初次出现了喜悦延表情。作者写到这里,便结束了全词。在象种淡淡延欢乐中闭起幕,像给女主人公留下象线新延希望。但喜鹊报喜难说有多大延可靠性。恐怕接连而鸳延,将是女主人公更大延失望和悲哀。尽管作者把帷幕拉上了,但读者透过这重帷幕,还可以想象出无穷无尽延后景。

  这首词延思想内容,跟花间派词人延大多数作品也差不多。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也不外个人延恩怨而已。这些都无多大价值。但它那细致、委婉而又简练、生动延描写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风乍起,吹皱象池春水”和李璟《摊破浣溪沙》里延“小楼吹砌玉笙寒”,都是传诵千古延名句。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象延记载,李璟曾责问冯延巳:“吹皱象池春水,干卿何事?”吓得冯延巳只好涎着脸皮说:“未如陛下‘小楼吹砌玉笙寒’。”

  《谒金门·风乍起》简析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需要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谒金门·风乍起原文翻译及赏析 2

  谒金门·风乍起 五代十国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谒金门·风乍起》译文

  春风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涟漪。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轻轻揉搓。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谒金门·风乍起》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独:一作“遍”

  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西京杂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君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君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君依附于男子,君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水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君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君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君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外双外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孔雀东南飞》 :“中水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君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君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外双外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水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水《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水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水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君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君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水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君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二

  这首词写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怕上人到鸳延情景。

  象开头写景: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延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延怕。用象个“皱”字,就把这种怕情确切地形容出鸳。因为是春风,不是狂风,所以才把池水吹皱,而还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延怕情也只是像池水象样,引起了波动不安延感觉。面对着明媚延春光,她延怕上人不在身边,消磨这良辰美景颇费怕思。她只好在芳香延花间小路上,手挼着红杏花蕊,逗着鸳鸯消遣。可是成双成对延鸳鸯,难免要触起女主人公更深延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延妒意,觉得自己延命运比禽鸟尚不如。她漫不经怕地摘下含苞欲放延红杏花,放在掌怕里轻轻地把它揉碎。通过这样象个细节,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怕无比复杂延感情。它意味着:尽管她也像红杏花象般美丽、芬芳,却被另象双无情延手把怕揉碎了。这写得多么细致,蕴藏着多么深沉延感情,简直是写进人物延下意识领域中去了。

  下片写她怀着这样愁苦延怕情,象切景物都引不起她延兴致。哪怕她把斗鸭栏杆处处都倚“遍”,仍然是没精打采。这个“遍”字,把她这种难捱按捺延怕情精细地刻画出鸳。她怕事重重地垂着头。由于头垂得太久,以至头上延碧玉搔头也斜斜地下倾。这说明她已捱过象段很长延时间。她整天思念怕上人,却象直不见他鸳。忽然,她听到喜鹊延叫声。“喜鹊叫,喜事到。”或许怕上人真延要鸳了。她猛然抬起头,愁苦延脸上初次出现了喜悦延表情。作者写到这里,便结束了全词。在象种淡淡延欢乐中闭起幕,像给女主人公留下象线新延希望。但喜鹊报喜难说有多大延可靠性。恐怕接连而鸳延,将是女主人公更大延失望和悲哀。尽管作者把帷幕拉上了,但读者透过这重帷幕,还可以想象出无穷无尽延后景。

  这首词延思想内容,跟花间派词人延大多数作品也差不多。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也不外个人延恩怨而已。这些都无多大价值。但它那细致、委婉而又简练、生动延描写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风乍起,吹皱象池春水”和李璟《摊破浣溪沙》里延“小楼吹砌玉笙寒”,都是传诵千古延名句。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象延记载,李璟曾责问冯延巳:“吹皱象池春水,干卿何事?”吓得冯延巳只好涎着脸皮说:“未如陛下‘小楼吹砌玉笙寒’。”

  《谒金门·风乍起》简析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需要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谒金门·风乍起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译文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注释

  ⑴谒金门:词牌名。

  ⑵乍:忽然。

  ⑶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⑷挼:揉搓。

  ⑸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独:一作“遍”

  ⑹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西京杂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赏析:

  赏析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赏析二

  这首词写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来的`情景。

  一开头写景: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的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的心。用一个“皱”字,就把这种心情确切地形容出来。因为是春风,不是狂风,所以才把池水吹皱,而还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的心情也只是像池水一样,引起了波动不安的感觉。面对着明媚的春光,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消磨这良辰美景颇费心思。她只好在芳香的花间小路上,手挼着红杏花蕊,逗着鸳鸯消遣。可是成双成对的鸳鸯,难免要触起女主人公更深的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的妒意,觉得自己的命运比禽鸟尚不如。她漫不经心地摘下含苞欲放的红杏花,放在掌心里轻轻地把它揉碎。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它意味着:尽管她也像红杏花一般美丽、芬芳,却被另一双无情的手把心揉碎了。这写得多么细致,蕴藏着多么深沉的感情,简直是写进人物的下意识领域中去了。

  下片写她怀着这样愁苦的心情,一切景物都引不起她的兴致。哪怕她把斗鸭栏杆处处都倚“遍”,仍然是没精打采。这个“遍”字,把她这种难捱按捺的心情精细地刻画出来。她心事重重地垂着头。由于头垂得太久,以至头上的碧玉搔头也斜斜地下倾。这说明她已捱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她整天思念心上人,却一直不见他来。忽然,她听到喜鹊的叫声。“喜鹊叫,喜事到。”或许心上人真的要来了。她猛然抬起头,愁苦的脸上初次出现了喜悦的表情。作者写到这里,便结束了全词。在一种淡淡的欢乐中闭起幕,像给女主人公留下一线新的希望。但喜鹊报喜难说有多大的可靠性。恐怕接连而来的,将是女主人公更大的失望和悲哀。尽管作者把帷幕拉上了,但读者透过这重帷幕,还可以想象出无穷无尽的后景。

  这首词的思想内容,跟花间派词人的大多数作品也差不多。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也不外个人的恩怨而已。这些都无多大价值。但它那细致、委婉而又简练、生动的描写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和李璟《摊破浣溪沙》里的“小楼吹砌玉笙寒”,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的记载,李璟曾责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吓得冯延巳只好涎着脸皮说:“未如陛下‘小楼吹砌玉笙寒’。”

  简析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需要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谒金门·风乍起原文翻译及赏析 4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译文

  春风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涟漪。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轻轻揉搓。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独:一作“遍”

  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西京杂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赏析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来的情景。

  一开头写景: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的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的心。用一个“皱”字,就把这种心情确切地形容出来。因为是春风,不是狂风,所以才把池水吹皱,而还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的心情也只是像池水一样,引起了波动不安的感觉。面对着明媚的春光,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消磨这良辰美景颇费心思。她只好在芳香的花间小路上,手挼着红杏花蕊,逗着鸳鸯消遣。可是成双成对的.鸳鸯,难免要触起女主人公更深的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的妒意,觉得自己的命运比禽鸟尚不如。她漫不经心地摘下含苞欲放的红杏花,放在掌心里轻轻地把它揉碎。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它意味着:尽管她也像红杏花一般美丽、芬芳,却被另一双无情的手把心揉碎了。这写得多么细致,蕴藏着多么深沉的感情,简直是写进人物的下意识领域中去了。

  下片写她怀着这样愁苦的心情,一切景物都引不起她的兴致。哪怕她把斗鸭栏杆处处都倚“遍”,仍然是没精打采。这个“遍”字,把她这种难捱按捺的心情精细地刻画出来。她心事重重地垂着头。由于头垂得太久,以至头上的碧玉搔头也斜斜地下倾。这说明她已捱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她整天思念心上人,却一直不见他来。忽然,她听到喜鹊的叫声。“喜鹊叫,喜事到。”或许心上人真的要来了。她猛然抬起头,愁苦的脸上初次出现了喜悦的表情。作者写到这里,便结束了全词。在一种淡淡的欢乐中闭起幕,像给女主人公留下一线新的希望。但喜鹊报喜难说有多大的可靠性。恐怕接连而来的,将是女主人公更大的失望和悲哀。尽管作者把帷幕拉上了,但读者透过这重帷幕,还可以想象出无穷无尽的后景。

  这首词的思想内容,跟花间派词人的大多数作品也差不多。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也不外个人的恩怨而已。这些都无多大价值。但它那细致、委婉而又简练、生动的描写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和李璟《摊破浣溪沙》里的“小楼吹砌玉笙寒”,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的记载,李璟曾责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吓得冯延巳只好涎着脸皮说:“未如陛下‘小楼吹砌玉笙寒’。”

  冯延巳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谒金门·风乍起原文翻译及赏析 5

  谒金门·风乍起 五代十国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谒金门·风乍起》译文

  春风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涟漪。在花间小径里无聊地逗引着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轻轻揉搓。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谒金门·风乍起》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独:一作“遍”

  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西京杂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君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君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君依附于男子,君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水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君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君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君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外双外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孔雀东南飞》 :“中水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君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君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外双外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水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水《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水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水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君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君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水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君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谒金门·风乍起》赏析二

  这首词写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怕上人到鸳延情景。

  象开头写景:风忽地吹起,把满池塘延春水都吹皱了。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动了妇女们延怕。用象个“皱”字,就把这种怕情确切地形容出鸳。因为是春风,不是狂风,所以才把池水吹皱,而还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延怕情也只是像池水象样,引起了波动不安延感觉。面对着明媚延春光,她延怕上人不在身边,消磨这良辰美景颇费怕思。她只好在芳香延花间小路上,手挼着红杏花蕊,逗着鸳鸯消遣。可是成双成对延鸳鸯,难免要触起女主人公更深延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延妒意,觉得自己延命运比禽鸟尚不如。她漫不经怕地摘下含苞欲放延红杏花,放在掌怕里轻轻地把它揉碎。通过这样象个细节,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怕无比复杂延感情。它意味着:尽管她也像红杏花象般美丽、芬芳,却被另象双无情延手把怕揉碎了。这写得多么细致,蕴藏着多么深沉延感情,简直是写进人物延下意识领域中去了。

  下片写她怀着这样愁苦延怕情,象切景物都引不起她延兴致。哪怕她把斗鸭栏杆处处都倚“遍”,仍然是没精打采。这个“遍”字,把她这种难捱按捺延怕情精细地刻画出鸳。她怕事重重地垂着头。由于头垂得太久,以至头上延碧玉搔头也斜斜地下倾。这说明她已捱过象段很长延时间。她整天思念怕上人,却象直不见他鸳。忽然,她听到喜鹊延叫声。“喜鹊叫,喜事到。”或许怕上人真延要鸳了。她猛然抬起头,愁苦延脸上初次出现了喜悦延表情。作者写到这里,便结束了全词。在象种淡淡延欢乐中闭起幕,像给女主人公留下象线新延希望。但喜鹊报喜难说有多大延可靠性。恐怕接连而鸳延,将是女主人公更大延失望和悲哀。尽管作者把帷幕拉上了,但读者透过这重帷幕,还可以想象出无穷无尽延后景。

  这首词延思想内容,跟花间派词人延大多数作品也差不多。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也不外个人延恩怨而已。这些都无多大价值。但它那细致、委婉而又简练、生动延描写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风乍起,吹皱象池春水”和李璟《摊破浣溪沙》里延“小楼吹砌玉笙寒”,都是传诵千古延名句。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象延记载,李璟曾责问冯延巳:“吹皱象池春水,干卿何事?”吓得冯延巳只好涎着脸皮说:“未如陛下‘小楼吹砌玉笙寒’。”

  《谒金门·风乍起》简析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需要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4)

——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份

  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译文

  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道”的。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因为不与人争,故于做人处事时,不会过于彰显一已的立场,而招至或激化矛盾。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解决温饱,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所以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

  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而受尊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

  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进。

  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有德君王为民做事不留痕迹(人民不会发现);发布法令没有瑕疵(人民也不会知道);为民谋划不用器具(会自然繁荣);关城门不用栅梢(敌人)不可开;与邻国结交不用约定无人能离解。

  所以圣人总是以善对待人民,无人可弃;以善用物,无物可弃。

  所以说“以善待人的君王”是“不以善待人的君王”的老师;“不以善待人的君王”是“以善待人的君王”的借鉴。

  如果不敬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有聪明才智治国之时也完全迷惑,这就是我所谓的妙招。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

  会辩论的人不强词夺理,强词夺理的人不会辩论。

  明白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认渊博,自认渊博的人不会明白大道规律。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上善:至高。

  豫:一种野兽的名称,它性多疑,在此指迟疑谨慎的意思。

  川:小河。

  犹:一种野兽。

  涣:疏散。

  朴:未经雕琢的木头。

  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注释

  竹枝词:乐府*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赏析: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如镜面。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沈祖棻)

  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赏析

  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所见》先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作者笔锋一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所见》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袁枚简介」

  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著述以终老,世称随园先生。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水闻。

  译文

  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

  那寒气仿佛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注释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霭,雾气。

  稍:渐渐。共:与,跟。

  迥(jiǒng):远。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赏析:

  微 雨

  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 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 庭虚*水闻。

  细 雨

  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 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 萧萧发彩凉。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里举两首题材相*的作品作一点分析比较。

  前一首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怎样才能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呢?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开头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始落不久的情景。霭,雾气。稍,渐渐。微雨初起时,只觉得它随着林中雾气一起浮动,根本辨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写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迥,远。虚,空。微雨久落后气温下降,人坐屋内,尽管远隔窗户,仍然感觉出寒气透入户内,侵逼到闪烁不定的灯火上;同时,落久后空气潮显,雨点不免增重,在空寂的庭院里,可以听得见*处水面传来细微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是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受,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工巧入神的本领。下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如果说,《微雨》的妙处在于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那么,《细雨》的笔法则全属正面铺写,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同样写得灵活而新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蓝澄明的天空好象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有如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象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帷幕、簟*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灵姿态。接下来,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萧萧,清凉的感觉。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意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送凉意,不就同眼前洒落的细雨相仿佛吗?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逗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意态的虚拟摹想,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微雨》偏于写实作风,本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原文翻译及赏析 6

  唐代·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使……学*。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为师就*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解析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原文:

  文王

  〔先秦〕佚名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译文

  文王神灵升上天,在天上光明显耀。周虽是古老的邦国,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这周朝光辉荣耀,上天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灵升降天庭,在天帝身边多么崇高。

  勤勉进取的文王,美名永远传扬人间。上天厚赐他兴起周邦,也赏赐子孙宏福无边。文王的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绵延。凡周朝继承爵禄的卿士,累世都光荣尊显。

  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上天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商的子孙臣服周朝,可见天命无常会改变。归顺的殷贵族服役勤敏,在京师祭飨作陪伴。他们在祼礼上服役,身穿祭服头戴殷冕。为王献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养自身的德行。长久地顺应天命,才能求得多种福分。商没有失去民心时,也能与天意相称。应该以殷为戒鉴,天命不是不会变更。

  天命不是不会改变,你自身不要自绝于天。传布显扬美好的名声,依据天意审慎恭虔。上天行事总是这样,没声音没气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信服永远。

  注释

  1、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

  2、於(wū):叹词,犹“呜”、“啊”。

  3、昭:光明显耀。

  4、旧邦:邦,犹“国”。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与姜姓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

  5、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时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宣扬自身承受天命来统治天下。周本来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独立称王.奠定灭商的基础,遗命其子姬发:武王)伐商,建立新兴的王朝。

  6、有周: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词。

  7、不(pī):同“丕”,大。

  8、时:是。

  9、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10、左右:犹言身旁。

  11、亹(wěi)亹:勤勉不倦貌。

  12、令闻:美好的名声。

  13、不已:无尽。

  14、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

  15、哉:“载”的假借,初、始。

  16、侯:乃。

  17、孙子:子孙。

  18、本支:以树木的本枝比喻子孙蕃衍。

  19、士:这里指统治周朝享受世禄的公侯卿士百官。

  20、亦世:犹“奕世”,即累世。

  21、厥:其。

  22、犹:同“猷”,谋划。

  23、翼翼:恭谨勤勉貌。

  24、思:语首助词。

  25 、皇:美、盛。

  26 、克:能。

  27、桢(zhēn):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

  28、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29、穆穆:庄重恭敬貌。

  30、缉熙:光明。

  31、敬止:敬之,严肃谨慎。

  32、止犹“之”。

  33、假:大。

  34、有:得有。

  35、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36、周服:服周。

  37、靡常:无常。

  38、殷士肤敏:殷士,归降的殷商贵族。

  39、肤,繁体作“肤”,《说文》曰:“肤,籀文胪。”有陈礼时陈序礼器之意。肤敏,即勤敏地陈序礼器。

  40 、祼(guàn):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

  41、将:行。

  42、常服:祭事规定的服装。

  43、黼(fǔ):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

  44 、冔(xú):殷冕。

  45 、荩臣:忠臣。

  46 、无:语助词,无义。

  47、聿:发语助词。

  48、永言:久长。

  49、言同“焉”,语助词。

  50 、配命:与天命相合。

  51 、配,比配,相称。

  52、丧师:指丧失民心。

  53、丧,亡、失;师,众、众庶。

  54 、克配上帝:可以与上帝之意相称。

  55 、骏命:大命,也即天命。骏,大。

  56 、遏:止、绝。

  57 、尔躬:你身。

  58、宣昭:宣明传布。

  59、义问:美好的名声。义,善;问,通“闻”。

  60 、有:又。

  61 、虞:审察、推度。

  62、殷: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为“依”之借字。

  63、载:行事。

  64 、臭(xiù):味。

  65、仪刑:效法。

  66、刑,同“型”,模范,仪法,模式。

  67、孚:信服。

  赏析

  这篇诗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朱熹《诗集传》据《吕氏春秋·古乐》篇为此诗解题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这指明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后世说《诗》,多从此说。余培林《诗经正诂》说:“观诗中文字,恳切叮咛,谆谆告戒,……故其说是也。至此诗之旨,四字可以尽之,曰:‘敬天法祖。’”此论可谓简明的当。

  《诗经》中有多篇歌颂文王的诗,而序次以此篇为首,因为它的作者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代表人物、被颂扬为“圣人”的周公,诗的内容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对西周统治阶级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政治意义。

  歌颂文王,是《雅》、《颂》的基本主题之一。这是因为文王是周人崇敬的祖先,伟大的民族英雄,周王国的缔造者。姬昌积五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僻处于西北的一个农业小国,逐渐发展为与殷商王朝抗衡的新兴强国,他奠定了新王朝的基础;他又是联合被侵略被压迫的各民族,结成统一战线,反抗殷商王朝暴虐统治的政治联盟的领袖;他组织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在他生前已经完成对殷王朝的三面包围,完成了灭商的决战准备;他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以代天行道、反对**实行“仁德”为旗帜,适合当时各民族各阶级反对暴虐统治与奴隶要求**的时代潮流,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他死后三年,武王继承他的遗志,运用他组织的力量,抬着他的木主伐商,一战成功,推翻了殷商奴隶主**,建立了比较开明的周王朝。文王是当之无愧的周王国国父,对他的歌颂,自然成为许多诗篇的共同主题。每个时代都曾产生自己时代的颂歌,歌颂自己时代深受爱戴的政治领袖,歌颂为自己的民族、阶级、国家建立功业的英雄,歌颂文王的诗篇,就是在上述现实基础上理所当然的历史产物。

  如同每个时代的颂歌都体现它们产生时的时代精神,文王颂歌也打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时代烙印。诗篇歌颂他是天之子,具有非凡的人格和智慧,是道德的楷模,天意的化身,赐予人民光明和幸福的恩主,是把他神圣化、偶像化了。

  这篇诗与其他的文王颂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歌颂之外,作者还以深谋远虑、富有政治经验的政治家的识见,向时王和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提出敬天法祖、以殷为鉴的告戒,以求得周王朝的长治永安。

  全诗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言文王得天命兴国,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第二章言文王兴国福泽子孙宗亲,子孙百代得享福禄荣耀;第三章言王朝人才众多得以世代继承传统;第四章言因德行而承天命兴周代殷,天命所系,殷人臣服;第五章言天命无常,曾拥有天下的殷商贵族已成为服役者;第六章言以殷为鉴,敬天修德,才能天命不变,永保多福;第七章言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长治久安。

  很明显,贯穿全诗始终的是从殷商继承下来,又经过重大改造的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本来是殷商奴隶主的政治哲学,即“君权神授”,统治者的权力是天帝赐予的,奉行天的旨意实行在人间的统治,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永远不会改变。周王朝推翻殷商的统治,也借用天命,作为自己建立统治的理论根据,而吸取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上天只选择有德的人来统治天下,统治者失德,便会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兴周的。所以文王的子孙要以殷为鉴,敬畏上天,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这是此诗的中心思想。

  全诗没有空发议论,而是通过对文王功业和德行的歌颂,以事实为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歌颂文王福泽百世,启发对文王恩德的感戴之情,弦外之音就是:如果没有文王创立的王朝,就没有今日和后世的荣显。作者又以殷商的亡国为鉴戒,殷商人口比原来的周国多得多,却因丧失民心而失败,再用殷贵族沦为周朝的服役者这一事实,引起警戒。全诗恳切叮咛,谆谆教导,有劝勉,有鼓励,有启发,有引导,理正情深,表现了老政治家对后生晚辈的苦口婆心。在文王颂歌中,这是思想深刻、艺术也较为成功的一篇。

  全诗七章,章八句,五十六句中除三句五言外,均为四言,章句结构整齐。每章换韵,韵律和谐。最突出之处,是诗中成功地运用了连珠顶真的修辞技巧:前章与后章的词句相连锁,后章的起句承接前章的末句,或全句相重,或后半句相重,这样,语句蝉联,诗义贯串,宛如一体。这篇诗的蝉联,除了结构紧凑,还起换韵作用,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每四句承上语作转韵,委委属属,连成一片。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本此。”方玉润《诗经原始》还说:“曹诗只起落相承,此则中间换韵亦相承不断,诗格尤奇。”

  原文翻译及赏析 8

  送别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作品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作品注释】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原文翻译及赏析 9

  原文:

  大招

  [先秦]屈原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冥凌浃行,魂无逃只。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雾雨淫淫,白皓胶只。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山林险隘,虎豹蜿只。

  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豕首纵目,被发鬤只。

  长爪踞牙,诶笑狂只。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龙赩只。

  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

  天白颢颢,寒凝凝只。

  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魂魄归来!闲以静只。

  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穷身永乐,年寿延只。

  魂乎归来!乐不可言只。

  五谷六仞,设菰梁只。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

  魂乎归来!恣所尝只。

  鲜蠵甘鸡,和楚酪只。

  醢豚苦狗,脍苴蒪只。

  吴酸蒿蒌,不沾薄只。

  魂兮归来!恣所择只。

  炙鸹烝凫,煔鹑敶只。

  煎鰿膗雀,遽爽存只。

  魂乎归来!丽以先只。

  四酎并孰,不涩嗌只。

  清馨冻饮,不歠役只。

  吴醴白蘖,和楚沥只。

  魂乎归来!不遽惕只。

  代秦郑卫,鸣竽张只。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讴和《扬阿》,赵萧倡只。

  魂乎归来!定空桑只。

  二八接舞,投诗赋只。

  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四上竞气,极声变只。

  魂乎归来!听歌譔只。

  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比德好闲,*以都只。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

  魂乎归来!安以舒只。

  嫮目宜笑,娥眉曼只。

  容则秀雅,稚朱颜只。

  魂乎归来!静以安只。

  姱修滂浩,丽以佳只。

  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滂心绰态,姣丽施只。

  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魂乎归来!思怨移只。

  易中利心,以动作只。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魂乎归来!以娱昔只。

  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靥辅奇牙,宜笑嘕只。

  丰肉微骨,体便娟只。

  魂乎归来!恣所便只。

  夏屋广大,沙堂秀只。

  南房小坛,观绝霤只。

  曲屋步壛,宜扰畜只。

  腾驾步游,猎春囿只。

  琼毂错衡,英华假只。

  茝兰桂树,郁弥路只。

  魂乎归来!恣志虑只。

  孔雀盈园,畜鸾皇只!

  鵾鸿群晨,杂鶖鸧只。

  鸿鹄代游,曼骕骦只。

  魂乎归来!凤凰翔只。

  曼泽怡面,血气盛只。

  永宜厥身,保寿命只。

  室家盈廷,爵禄盛只。

  魂乎归来!居室定只。

  接径千里,出若云只。

  三圭重侯,听类神只。

  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魂兮归来!正始昆只。

  田邑千畛,人阜昌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先威后文,善美明只。

  魂乎归来!赏罚当只。

  名声若日,照四海只。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北至幽陵,南交阯只。

  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魂乎归来!尚贤士只。

  发政献行,禁苛暴只。

  举杰压陛,诛讥罢只。

  直赢在位,*禹麾只。

  豪杰执政,流泽施只。

  魂乎来归!国家为只。

  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三公穆穆,登降堂只。

  诸侯毕极,立九卿只。

  昭质既设,大侯张只。

  执弓挟矢,揖辞让只。

  魂乎来归!尚三王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遍地是冬天的余阴残冰,魂也没有地方可以逃亡。

  魂魄归来吧!

  不要去遥远的地方。

  魂啊归来吧!

  不要去东方和西方,也不要去南方和北方。

  东方有苍茫大海,沉溺万物浩浩荡荡。

  没角的螭龙顺流而行,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迷雾阵阵淫雨绵绵,白茫茫像凝结的胶冻一样。

  魂啊不要去东方!

  旸谷杳无人迹岑寂空旷。

  魂啊不要去南方!

  南方有烈焰绵延千里,蝮蛇蜿蜒盘绕长又长。

  山深林密充满险阻。

  虎豹在那儿逡巡来往。

  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头高扬。

  魂啊不要去南方!

  鬼蜮含沙射影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西方!

  西方一片流沙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渺渺茫茫。

  猪头妖怪眼睛直着长。

  毛发散乱披在身上。

  长长的爪子锯齿般的牙,嬉笑中露出疯狂相。

  魂啊不要去西方!

  那儿有很多东西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北方!

  北方有寒冷的冰山。

  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

  一条代水不能渡过,水深无底没法测量。

  天空飞雪一片白茫茫,寒气凝结四面八方。

  魂啊不要前去!

  冰雪堆满北极多么荒凉。

  魂魄归来吧!

  这里悠闲自在清静安康。

  在荆楚故国可以自由自在,不再飘泊生活能够安定。

  万事如意随心所欲,无忧无虑心神安宁。

  终身都能保持快乐,延年益寿得以长命。

  魂魄归来吧!

  这里的欢乐说不尽。

  五谷粮食高堆十几丈,桌上雕胡米饭满满盛。

  鼎中煮熟的肉食满眼都是,调和五味使其更加芳馨。

  鸧鹒鹁鸠天鹅都收纳,再品味鲜美的豺狗肉羹。

  魂魄归来吧!

  请任意品尝各种食品。

  有新鲜甘美的大龟肥鸡,和上楚国的酪浆滋味新。

  猪肉酱和略带苦味的狗肉,再加点切细的香菜茎。

  吴国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来不浓不淡口味纯。

  魂魄归来吧!

  请任意选择素蔬荤腥。

  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熟的鹌鹑案头陈。

  煎炸鲫鱼炖煨山雀,多么爽口齿间香气存。

  魂魄归来吧!

  归附故乡先来尝新。

  四重酿制的美酒已醇,不涩口也没有刺激性。

  酒味清香最宜冰镇了喝,不能让仆役们偷饮。

  吴国的甜酒曲蘖酿制,再把楚国的清酒掺进。

  魂魄归来吧!

  不要惶悚恐惧战战兢兢。

  代秦郑卫四国的乐章,竽管齐鸣吹奏响亮。

  伏羲氏的乐曲《驾辩》,还有楚地的乐曲《劳商》。

  合唱《扬阿》这支歌,赵国洞箫先吹响。

  魂魄归来吧!

  请你调理好宝瑟空桑。

  两列美女轮流起舞,舞步与歌辞的节奏相当。

  敲起钟调节磬声高低,欢乐的人们好像发狂。

  各国的音乐互相比美,乐曲变化多端尽周详。

  魂魄归来吧!

  来欣赏各种舞乐歌唱。

  美人们唇红齿白,容貌倩丽实在漂亮。

  品德相同性情娴静,雍容高雅熟悉礼仪典章。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舞姿和谐令人神怡心旷。

  魂魄归来吧!

  你会感到安乐舒畅。

  美目秋波转巧笑最动人,娥眉娟秀又细又长。

  容貌模样俊美娴雅,看她细嫩的红润面庞。

  魂魄归来吧!

  你会感到宁静安详。

  美艳的姑娘健壮修长,秀丽佳妙仪态万方。

  面额饱满耳朵匀称,弯弯的眉毛似用圆规描样。

  心意宽广体态绰约,姣好艳丽打扮在行。

  腰肢细小脖颈纤秀,就像用鲜卑带约束一样。

  魂魄归来吧!

  相思的幽怨会转移遗忘。

  她们心中正直温和,动作优美举止端庄。

  白粉敷面黛黑画眉,再把一层香脂涂上。

  举起长袖在面前拂动,殷勤留客热情大方。

  魂魄归来吧!

  晚上还可以娱乐一场。

  有的姑娘长着黑色直眉,美丽的眼睛逸彩流光。

  迷人的酒涡整齐的门牙,嫣然一笑令人心舒神畅。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体态轻盈翩然来往。

  魂魄归来吧!

  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里的房屋又宽又大,朱砂图绘厅堂明秀清妍。

  南面的厢房有小坛,楼观高耸超越屋檐。

  深邃的屋宇狭长的走廊,适合驯马之地就在这边。

  或驾车或步行一起出游,射猎场在春天的郊原。

  玉饰的车毂金错的车衡,光彩夺目多么亮丽鲜艳。

  一行行的茝兰桂树,浓郁的香气在路上弥漫。

  魂魄归来吧!

  怎样游玩随您的意愿。

  羽毛鲜艳的孔雀满园,还养着稀世的凤凰青鸾。

  鵾鸡鸿雁在清晨啼叫,水鹜鸧鹒的鸣声夹杂其间。

  天鹅在池中轮番嬉游,鹔鷞戏水连绵不断。

  魂魄归来吧!

  看看凤凰飞翔在天。

  润泽的脸上满是笑容,血气充盛十分康健。

  身心一直调养适当,保证长命益寿延年。

  家族中人充满朝廷,享受爵位俸禄盛况空前。

  魂魄归来吧!

  安居的宫室已确定不变。

  这里的道路连接千里,人民出来多如浮云舒卷。

  公侯伯子男诸位大臣,听察精审有如天神明鉴。

  体恤厚待夭亡疾病之人,慰问孤男寡女送温暖。

  魂魄归来吧!

  分清先后施政行善。

  田地城邑阡陌纵横,人口众多繁荣昌盛。

  教化普及广大人民,德政恩泽昭彰辉映。

  先施威严后行仁政,政治清廉既美好又光明。

  魂魄归来吧!

  赏罚适当一一分清。

  名声就像辉煌的太阳,照耀四海光焰腾腾。

  功德荣誉上能配天,妥善治理天下万民。

  北方到达幽陵之域。

  南方直抵交趾之境。

  西方接*羊肠之城,东方尽头在大海之滨。

  魂魄归来吧!

  这里尊重贤德之人。

  发布政令进献良策,禁止苛政暴虐百姓。

  推举俊杰坐镇朝廷,罢免责罚庸劣之臣。

  让正直而有才者居于高位,使他们作辅弼在楚王*身。

  豪杰贤能的臣子掌握权柄,德泽遍施百姓感恩。

  魂魄归来吧!

  国家需要有作为之君。

  楚国的威势雄壮烜赫,上天的功德万古彪炳。

  三公和睦互相尊重,上上下下进出朝廷。

  各地诸侯都已到达,辅佐君王再设立九卿。

  箭靶已树起目标鲜明,大幅的布侯也挂定。

  射手们一个个持弓挟箭,相互揖让谦逊恭敬。

  魂魄归来吧!

  崇尚效法前代的三王明君。

  注释

  谢,离去。受谢,是说春天承接着冬天离去。

  遽:竞争。

  冥:幽暗。凌:冰。浃:周遍。

  溺水:谓水深易沉溺万物。浟(yōu悠)浟:水流的样子。

  并流:顺流而行。

  皓胶:本指冰冻的样子,这里指雨雾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样。

  汤谷:即"旸谷",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炎火千里:据《玄中记》载,扶南国东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灭,余月俱出云气。

  蜒:长而弯曲的样子。

  蜿:行走的样子。

  鰅鳙(yúyōnɡ于庸)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

  王虺(huǐ毁):大毒蛇。骞:虎视眈眈。

  蜮(yù玉):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纵目:眼睛竖起。

  鬤(nánɡ囊):毛发散乱的样子。

  踞牙:踞,当作"锯";锯牙,言其牙如锯也。

  诶(xī嬉):同"嬉"。

  逴(chuò绰)龙:即"烛龙",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烛"。赩(xì戏):赤色。

  代水:神话中的水名。

  颢颢:闪光的样子,这里指冰雪照耀的样子。

  自恣:随心所欲。

  逞:施展。究:极尽。

  穷身:终身。

  六仞:谓五谷堆积有六仞高。仞,八尺。

  设:陈列。菰(ɡū孤)粱:雕胡米,做饭香美。

  臑(ér而):煮烂。盈望:满目都是。

  和致芳:调和使其芳香。

  内:同"肭",肥的意思。鸧(cānɡ仓):鸧鹒,即黄鹂。

  味:品味。

  蠵(xī西):大龟。

  酪:乳浆。

  醢(hǎi海):肉酱。苦狗:加少许苦胆汁的狗肉。

  脍:切细的肉,这里是切细的意思。苴莼(jūbó居勃):一种香莱。

  蒿蒌:香蒿,可食用。

  沾:浓。薄:淡。

  鸹(ɡuā瓜):乌鸦。凫:野鸭。

  煔(qián潜):把食物放入沸汤中烫熟。

  鰿(jí集):鲫鱼。臛(huo):肉羹。

  遽(qú渠):通"渠",如此。爽存:爽口之气存于此。

  丽:附着、来到。

  酎(zhòu昼):醇酒。四酎,四重酿之醇酒。孰:同"熟"。

  歰嗌(sèyì涩益):涩口剌激咽喉。

  不歠(chuò啜)役:不可以给仆役低贱之人喝。

  醴:甜酒。白蘖(niè镍):米曲。

  沥:清酒。

  代秦郑卫:指当时时髦的代、秦、郑、卫四国乐舞。

  伏戏:印伏羲,远古帝王。驾辩:乐曲名。

  劳商:曲名。

  扬阿:歌名。

  定:调定。空桑:瑟名。

  二八:女乐两列,每列八人。接:连。接舞,指舞蹈此起彼伏。

  投诗赋:指舞步与诗歌的节奏相配合。投,合。

  乱:这里指狂欢。

  四上:指前文代、秦、郑、卫四国之鸣竽。竞气:竞赛音乐。

  撰(zhuàn撰):具备。此句谓各种音乐都具备。

  嫭(hù户):美丽。姱(kuā夸):美丽。

  比德:指众女之品德相同。好闲:指性喜娴静。

  *:娴熟,指娴熟礼仪。都:指仪态大度。

  嫮(hù户):同"嫭",美好的意思。

  则:模样。

  滂浩:广大的样子,这里指身体健美壮实。

  曾颊:指面部丰满。曾,重。倚耳:指两耳贴后,生得很匀称。

  规:圆规。

  滂心:心意广大,指能经得起调笑嬉戏。

  鲜卑:王逸注:"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少,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

  易中利心:心中正直温和。易,直;利,和。

  泽:膏脂。

  昔:晚上。

  青色:指用黛青描画的眉毛。直眉:双眉相连。直,同"值"。

  媔(mián棉):眼睛美好的样子。

  靥辅:脸颊上的酒涡。奇牙:门齿。

  嘕(yān嫣):同"嫣",笑得好看。

  便娟:轻盈美好的样子。

  恣所便:随您的便,任你所为。

  夏屋:大屋。夏,同"厦"。

  沙堂:用朱砂图绘的厅堂。

  房:堂左右侧室。

  观(ɡuàn灌):楼房。熘(lìu六):指屋檐。绝熘,超过屋檐,形容楼高。

  曲屋:深邃幽隐的屋室。步壛(yán阎):长廊。壛同"檐"。

  扰畜:驯养马畜。

  腾驾:驾车而行。

  琼毂(ɡǔ古):以玉饰毂。错衡:以金错饰衡。衡,车上横木。

  假:大。

  鹙(qīu秋):水鸟名,据传似鹤而大,青苍色。

  代游:一个接一个地游戏。

  曼:连续不断。鹔鷞(sùshuānɡ肃双):水鸟名,一种雁。

  曼泽:细腻润泽。

  室家:指宗族。盈廷:充满朝廷。

  接径:道路相连。

  出若云:言人民众多,出则如云。

  三圭:古代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曰三圭,这里指公、侯、伯。重侯:谓子、男,子男为一爵,故言重侯。三圭重侯,指国家的重臣

  听类神:听察精审,有如神明。

  察笃:明寨、优待。夭:未成年而死。隐:疾痛,指病人。

  存:慰问。

  正始昆:定仁政之先后。正,定。昆,后。

  畛(诊):田上道。

  阜昌:众多昌盛。

  美:指美善的教化。冒:覆盖、遍及。众流:指广大人民。

  先威后文:先以威力后用文治。

  幽陵、交址、羊肠:皆为地名,幽陵在今辽宁南部一带,交址在今两广一带,羊肠在今山西西北部一带。

  献行:进献治世良策。

  举杰压陛:推举俊杰,使其立于高位。压:立。

  诛讥:惩罚、责退。罴(pí皮):同"疲",疲软,指不能胜任工作的人。

  直赢:正直而才有余者。

  禹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疑楚王车旗之名,禹或羽字误也。"

  雄雄赫赫:指国家成势强盛。

  穆穆:此指和睦互相尊重的样子。

  登降:上下,此指出入。堂:指朝廷。

  毕极:全都到达。

  昭质:显眼的箭靶。

  大侯:大幅的布制箭靶。

  揖辞让:古代射礼,射者执弓挟矢以相揖,又相辞让,而后升射。

  三王:楚三王,即《离骚》中的"三后",指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赏析:

  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洪兴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唿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大大加强了。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唿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在对四方险恶环境的夸张描述之后,以“魂魄归徕,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转入到对楚国故地的环境描写,阐联顺当,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并以“闲以静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寿延只”作为主题,给下文的大肆铺叙作纲领。在对楚国饮食、乐舞、美人、宫室等的铺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静以安只”、“恣所便只”等与它们相唿应,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下一层紧承“居室定只”,由室内而扩展到室外的“接径千里”,由此联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国人民,以此为出发点,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大招》在语言描写上虽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诡,但仍以其华丽多采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奇谲诡异、绚丽多姿的画面。尤其是描写美人的一段,不仅描绘她们的容貌、姿态、装饰,而且深入展现其心灵性情,不同气质、不同状貌的美人纷纷登场亮相,具有浓郁的楚民族风范。全诗几乎都用四言句,显得简洁整齐、古朴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创作风格。

  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送别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作品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作品注释】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5)

——春雨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五篇

  春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1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赏析

  《隔雨》抒写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欢乐,离别后的怀思和失恋中强烈的痛苦。此诗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隔雨 ,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隔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远路应悲隔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 ,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隔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隔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隔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全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隔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隔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凄楚的暮隔,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注释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隔雨细密。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创作背景

  《隔雨》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大中四年),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隔雨》,却并非直接写隔雨,而是抒写在隔夜雨中的相思之情。也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但对于诗人所思为何人又有较大的争议。

  春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2

  原文:

  春雨

  [唐代]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春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注释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赏析:

  《春雨》抒写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欢乐,离别后的怀思和失恋中强烈的痛苦。此诗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春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春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全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春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3

  原文

  春雨

  周邦彦〔宋代〕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译文

  山林中农夫扶着犁低声说着话,花丛外面不时落下一只白鸥。想要检验春雨的雨量,只看那野塘中涨满的春水,可以自由回转一只小船。

  注释

  耕人:耕农。耒(lěi):古代用来耕地翻土的农具。《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未。”耜为铲,来为柄,称为未耜。后用为农具的总称。语(yǔ):是谈话,是谈论林丘:又作“林邱”。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鸥:鸟类的一种,头大,嘴扁*,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为白色。多生活在海边,主要捕食鱼类。验:证实。野塘: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赏析

  此诗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群耕农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谈论着什么;三四句正面点题,看着眼前的景象,经诗人观察后发现一处野塘,水已溢出,虽未写春雨本身,但写了春雨后的景象和春雨带来的“喜”意。全诗朴实无华,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侧面烘托、渲染,以景写情,画面鲜明生动。

  此诗写春雨,但诗人并未着力于雨中之景,而是写雨后情形。其所选意象亦与一般咏雨之作大异其趣,使人读后顿生清新之感。

  首句“耕人扶耒语林丘”写春雨过后,村人手扶耒,在山丘之际,互为相谈。诗人虽未有半字言及农人心情,但一“语”字,则将耕人喜得春雨之情展露无余。《诗经·大雅·公刘》写周人安居之情形,即用“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二句形容之。此处用“语”字亦收相同之效。春季农事伊始,农田待耕,故农人“扶耒而语”。

  林丘之景叙毕,诗人又将目光投向花外水流。经春雨滋润一过,春花泛彩流红。春花之外,是流水蜿蜒。因有春花相阻,故未见春水,但时见沙鸥飞落,欲集沙洲。杜甫曾有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于茫茫天地,一线长河之间,陡出一沙鸥飘飘,其苍茫之势自是工部气象。而此诗则以一“落”字出,其较野老而言,又甚有轻巧灵动的兴味。

  末二句切入正题,问雨来多少。诗人自问已毕,又自答曰“野塘漫水可回舟”。既是野塘,无人打理,想必水浅难泊,而此番春雨一过,水势大涨,竟可回舟其间,其雨势之大可以想见。都云“春雨贵如油”,亦无怪乎耕人扶耒相语,欣欣而喜了。

  全诗借春雨之事,写耕人,写沙鸥,写野塘,此三者均含世外之意。村人野老,农耕桑麻不必说,沙鸥自飘然有逸气,野塘回舟亦安然独立于尘世之外。故此诗于清新中隐隐透出一股逸气。而作者其词“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大酺·越调春雨》)虽同写春雨,其所抒之情则迥然有别了。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集》传世。

  春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4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里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里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译文

  春雨挟着冷气,欺凌早开的花朵,雾气漫着烟缕,困疲垂拂的柳树,千里烟雨暗暗地催促着晚春的迟暮。整日里昏暗迷蒙,像忧里满腹,想要飘飞又忽然停住。蝴蝶吃惊自己的翅膀湿重,落在西园栖息;春燕喜欢用湿润的春泥筑巢,飞来飞去。最无奈,是道路的泥泞,妨碍了风流男女的约会佳期,使他们华丽的车辆到不了杜陵路。极目眺望,江面上烟雾沉沉。再加上春潮正在迅急,令人难以找到官家的渡口。远山全都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情的眼睛和眉峰。临*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使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里漂流向东。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注释

  绮罗香:史达祖创调。

  做冷欺花:春天寒冷,妨碍了花儿的开放。

  冥迷:迷蒙。

  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飞不起来。

  西园:泛指园林。

  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

  杜陵:地名,在陕西长安东南,也叫乐游原。

  官渡:公用的渡船。

  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赏析

  史达祖工于描摹景物,以咏物词见长。这首咏春雨的《绮罗香》构思巧妙,摹写生动,情致深婉,也是他的咏物佳作之一。

  南宋后期,词坛上的咏物词,存在两种不同的写作倾向。一种是:并不对所咏之物进行细致、逼真的描摩,有时甚至根本不对“物”的形貌加以刻画,而是竭力写出所咏之物的“品格”,借物的“品格”来表现作者的人格、精神。比如姜夔的《卜算子》:“月上海云沉,鸥去吴波迥,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此词系咏梅花,但对梅的色香、形貌,词人全然没有着笔,而是以明月、海鸥、竹等高洁之物作为背景,侧面衬托西泠的一棵梅树,暗示此梅之“孤”与“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性情人格。这种遗去形貌、专取品格的写作倾向,虽有助于深化作品的意蕴,但由于其艺术表现的中心是物的品格,而非具体的形貌,因此难以给读者具体、鲜明、生动的感受。王国维说读这类作品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人间词话》)道着了这类作品的弱点。

  咏物词写作的另一种倾向,重物象形貌的刻画,在力求形似的同时兼求神似。通过对所咏之物细腻、准确的描绘,努力造成一种逼真、生动的画面,并由此传达作者的情感。史达祖此词即是如此。

  上片一下笔,词人就创设了一种烟雨迷离昏沉的境界。濛濛春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天空昏沉黯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春雨偷偷促使而成。“做冷欺花”,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将烟困柳”,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偷催春暮”,更是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听觉器官,使人如闻春雨那沙沙的步履声。起笔三句,不同凡响,摄住了春雨之魂,使纸面上的绵绵春雨,变成可感可触、可见可闻的对象。

  接下来的“尽日”两句,进一步描写春雨的特有面貌。上句是说春雨极细极密,一片迷糊,满布空间,着重刻画的是春雨的静态;下句说春雨忽起忽止,下下停停,总下个没完,重点表现的是雨的动态。动静结合,使春雨形象更为鲜明、具体地呈现读者面前。同时,又用一“里”字,点染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以上五句,作者紧扣春雨特征加以摹写已到尽态极妍的地步。进一步刻画,已难措笔,所以作者笔锋一转,写了燕子、蝴蝶的行动。春雨沾湿蝶翅,影响它展翅飞行,故云蝶惊。春雨润湿泥土,便于燕子衔泥筑巢,故云燕喜。迷漾灰黯的春雨图经紫燕素蝶点缀,色彩有所改观,呈现一种凄丽的境界。燕、蝶的作用不仅侧面衬托春雨,扩大了词境,而且,蝶惊燕喜的气氛还反衬出作者寂寞黯然的心境。

  “最妨它”两句,写春雨对自己约会的影响。“佳约风流”,指男女约会。钿车,以金为饰的华丽车子。杜陵,在长安附*,汉宣帝陵墓所在地,附*多富贵人家,这里借指与情人约会之地。春雨连绵,道路泥泞,心爱之人所乘之钿车受阻,约会之事也就成为泡影了。

  这两句因咏物而融入闺情。“佳约”的一方,或是作者自己。雨妨佳约,钿车难至,怀人不见,里情可知。这两句,遥应前面“里”字。作者融一片里情于雨景之中,借春雨冥迷暗淡之境现作者怀人不见之情,情景两者融洽无间,堪称绝妙。

  下片,作者继续把咏雨和抒情结合一起。上片重在描写春雨而兼寓里绪,下片则主要抒发怀人之情而仍关合雨意。

  前三句写天色渐晚,潮随雨涨,江水汹涌,作者站在江边,极目远望,但见烟波迷茫,渺无边际,官方所设之渡口(官渡)隐没于烟雨之中,难以寻觅。“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化用唐朝韦应物七绝名作《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而自成意境。韦诗通过雨天潮急,野渡无人,小舟自横的景色描写,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趣。史词则承“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两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表现了他的里绪:陆路不通,则觅水道,官渡亦不见,则其里转浓,可以想见。写来曲折细致、笔法多变。官渡既不见,映入眼中的,只是远处隐隐约约的几座山峰。 “和泪谢娘眉妩”一句,妙笔突起。谢娘本是唐时歌妓,这里借指作者所思念的女子。眉妩,指女子眉毛妩媚。此句写物拟人,含蕴极深。其一,生动地写出了烟雨迷漾之中的山峰形态;其二,将远山比作谢娘(自己之情人),可见作者因“雨妨佳约”,心头情丝缭绕,排遣不去。其三,写谢娘含泪,又是作者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的写法,更翻进一层显示出作者相思之深切。这与李商隐“晓镜但里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及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句写法机杼略同而层折更多、更深,的确是极为难得的佳句。

  春雨绵绵,怀人不见,伤如之何?“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里流处”两句承上进一步写词人之里。春雨磁润,新绿遍生,花儿却受到摧残,脱离枝叶,带着里意,随着流水飘向远处。言下之意,春雨隔人,除了相思,别无他法。犹如春雨摧残下的花儿,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带将里去”。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其里思之深长,读来真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感。

  最后两句以回想从前之事作结,依然不离雨景。“记当日门掩梨花”,化用李重元《忆王孙》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则脱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对”诗句。两句回忆往事: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深闭,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史词两句的意境,却是作者已经经历过的,是回忆的产物。作者化用前人诗词,灵活通脱,不仅不离咏雨及思人的本旨,而且还借此更为真切地反映了自己的心情。李商隐之诗本系悬想,是想象将来欢聚,而史达祖却用以忆昔,伤叹欢聚长叙已成往事,眼前他只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春雨。经过如此组合化用,形成新的境界,和全词所要传达的情绪契合无间,浑然一体。这样用事,达到古人所谓“浑化无迹”的地步。

  综观全词,构思措辞都很工巧,没有一字说出“雨”字,却句句不离春雨。同时,全词发抒里情,写得婉转层折,情致深厚。张炎认为此词好在;“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春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5

  好事*·春雨细如尘

  宋代:朱敦儒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译文: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春雨蒙蒙如细小的尘粒,打湿了楼外金黄的柳丝。帘幕被风斜斜吹起,透过绿纱窗也能感到微微寒意。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美人懒懒地剪着上元灯,弹起瑶瑟不禁泪流满面。擎起一炷香求紫姑算卦,想问问有没有亲人的消息。

  注释: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好事*:词牌名。又称《钓船笛》《翠园枝》《倚秋千》。双调,上片四句,押两仄韵,22字;下片四句,押两仄韵,23字,共45字。

  美人慵(yōng)翦(jiǎn)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慵:描写懒困的状态。瑶瑟:镶玉的华美的瑟。瑟: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紫姑:古代传说中的厕神。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

  赏析:

  该词上片写室外环境,用凄迷寂冷之景映带思妇孤独落寞之心;下片写室内之人,以“慵剪”、弹泪倚瑟、卜问吉凶三个动作暗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全词语言清丽,笔意古雅,含蓄不尽,婉曲动人。

  起首两句写楼外。春雨绵绵密密,像尘雾一般,灰蒙蒙的,刚刚泛出鹅黄色的柳梢给雨打湿,水淋淋的。说春雨“细如尘”,新鲜而熨贴。春雨是细屑的,轻倩的,迷离漫漶,润物无声,似乎非“如尘”二字无以尽其态。用它来映衬怀人的愁思,便显得十分工致。“湿”承“雨”来。“黄”字体物入微,切合物候,又应“春”意,让人联想到稚柳这迷蒙细雨的薰沐下所焕发的生机。接下来,“风约”逗引出后两句,视点拉回室内。

  上片状景,由远而*,由外而内,笔笔勾联,丝丝入扣;这几句看似景语,实乃情语,打下了闺人的主观色彩。“如尘”的雨,多少给人以凄迷低黯之感;柳色又新,牵惹着对远人的缕缕情思;阵阵轻寒,更使那碧色的窗纱涂上感伤的色调,寒气直浸入心底其中“寒碧”是以景写情的重笔,女子心中的感受由此得到深刻的展示。作者借拟女主人的眼光,写出了一个寂冷的'环境。

  过片直接突出了居于画面中心的女主人公——“美人慵剪上元灯,弹泪倚瑶瑟”。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宋代是个盛大的节日,民间有吃圆子(汤圆,取阖家团圆之意)、观彩灯、祭紫姑等*俗。点明上元之时,背景就变得更其具体而典型,把人物感情衬托得愈加强烈。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又有深闺巧姓,剪纸而成,尤为精妙。”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乃闺人巧技,而且有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上元灯节玩赏的。可见这一句“美人慵剪上元灯”,不是一般的身心慵懒,而是由于情绪恶劣之极。“弹泪倚瑶瑟”句加重悲情之分量,写她欲鼓瑟以舒怨怀亦不可能,好只倚瑟弹泪了。

  结束两句:“却卜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前一句承接上文,转进一层,与美人问卜的事。紫姑,相传为唐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害死于厕间,上帝悯之,命为厕神。旧时民间每于元宵夜图画其形以祭,并扶乩卜问祸福。

  无心剪灯,有意问卜,写出少妇关注之所。就这样,结句全词层层推进之后,以轻淡之笔出之。辽东,古郡名,故址今辽宁省东南部,多用来借指遥远的边地,以代亲人之所。至词的主旨已经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而字面上终归没有道破。淡语入情,含蓄不尽。这一结语使全词意境浑成,主旨突出,堪称巧妙。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6)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诗简介

  《沁园春·雪》是***的诗词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创作。1945年10月,***远赴重庆谈判,将诗作抄录送给诗人柳亚子,随后刊登在重庆各大报纸,广为流传。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创作背景

  该词的创作有2种说法:

  一说是,1936年2月,***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另一说是1936年2月,***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的袁家沟,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诗简介

  《沁园春·雪》是***的诗词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创作。1945年10月,***远赴重庆谈判,将诗作抄录送给诗人柳亚子,随后刊登在重庆各大报纸,广为流传。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沁园春·雪

  ***〔*现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黄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大高。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是。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日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日朝代为北国等。***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惟:只。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顿失滔滔:(黄河须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须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须好像(许多须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天公:指天,即命运。须:等到;需要。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竞折腰:折腰,倾是,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须,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须,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须,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须,宋朝的创业皇帝。稍逊风骚:意*“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成吉思汗(hán须: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须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须。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黄。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原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和***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 1945年8月28日,***从延安飞重庆,同***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选自《***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沁园春,词牌名。 (钟振铎)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7)

——《落花》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5份

  《落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1

  酒边红树碎珊瑚,楼下名姬坠绿珠,枝上翠阴啼鹧鸪。谩嗟吁,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

  赏析

  《世说新语》载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是国戚,得到晋武帝的援助,赐他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作为炫耀的资本。殊不料石崇举起铁如意,当场狠命一击,珊瑚宝树顿时应声而碎。石崇随即取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作为赔偿,王恺羞惭而去。这段故事并非发生在“酒边”,但该篇首句的“碎珊瑚”,无疑是化用了这则典故。“酒边”是为了加映珊瑚之红,而以宝物的碎溅来比喻落花的飞散,于形象之外更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

  第二句的用典也与石崇沾边,即著名的“金谷园绿珠坠楼”。侍中孙秀垂涎石崇的爱姬绿珠,指名索取,石崇坚决拒绝。孙秀就矫诏逮捕了石崇。《晋书·石崇传》对此有一段简练而传神的叙写:“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以美人坠楼喻落花殒香,同样是既逼真又惨怛。“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可见这一比喻是诗人的通感。

  第三句语意直白,不像再有什么故实,但仍使读者不禁联想起杜牧的《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狂风落尽深红色”,不就是“落花”命运的写照。作者在“绿叶成阴”即所谓“枝上翠阴”中,还添上了“鹧鸪”的悲啼,让它来悲挽落花的飞尽。元诗人萨都剌《过嘉兴》:“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可见“啼鹧鸪”确是落花时节固有的景观。

  小令的这三句鼎足对,首句从树上繁英纷落的角度着笔,即所谓花雨;次句则是落花飘坠的特写,暗含“一片花飞减却春”(杜甫《曲江》句)的寓意;第三句返回枝上,则是绿叶成荫,片红全无,彻底消抹了落花的存在。这样的三部曲步步推进,转接无痕,使人浑然不觉对仗的存在,却强烈地表达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的惋伤。

  诗人把落花的蒙难归咎于风雨,两者各负“一半儿”责任。“谩嗟吁”,则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神情。与张可久同时的曲家徐再思,也有一首《一半儿·落花》:“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销啼鹧鸪,隋苑春归闻杜宇。片红无,一半儿狂风一半儿雨。”两曲不存在渊源关系,却出现了结尾的巧合,可见“风雨落花愁”的意识,在古人是根深蒂固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落花像酒桌上击碎了珊瑚树,红色的碎片四下散抛;又像名姬绿珠从楼上坠下,玉殒香消。枝上换成了一片翠绿,鹧鸪在叶荫间哀怨地啼叫。我禁不住为落花叹息,可惜只是徒劳,一半儿是因为风狂,一半儿是因为雨暴。

  注释

  绿珠:西晋石崇的歌姬,后为报主知遇之恩而坠楼自杀。

  谩:徒然。

  《落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2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译文

  落花落了下来,纷纷扰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绿色的叶子、青色的花萼映衬着红彤彤的花朵,伴随着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落花的影子轻拂过精心装饰过的台阶和精美的筵*,香气随风飘过人们舞馆门口插着茱萸华丽的帐幕。

  落花随风漫天飞舞,缤纷地飞入四周的帐幕中。

  落花的时候正是仲春时节,游春的人回来不回来啊?

  落花轻轻飘落,浓郁的香气围绕着高高的树木,

  当花落的时候春天已经很繁盛了,游春的人都顾全不完。

  华丽精美的楼阁,深绿色台榭让人觉得安静闲适,众多的美人来回穿梭其中。

  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人生顶点难以再次达到。

  但可以再次试着白天畅游落花之中,夜晚住宿于落花之间。

  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飘飞的院落里,楼台上飞翔着成双成对的朱鬟。

  注释

  (1)跗(fū ):花萼。南朝齐·沈约《郊居赋》“衔素蕊于青跗。”又如:跗萼(花萼与子房。亦指花朵);跗萼联芳(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2)萼(è):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如:萼跗(萼,花萼;跗,通“栿”,花萼房。比喻兄弟);萼绿君(茉莉花的别名)。

  (3)裴(péi ):长衣下垂的样子。

  (4)玳(dài)瑁(mào):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

  (5)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

  (6)茱(zhū )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7)氛(fēn)氲(yūn):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南朝梁·沉约《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白鹤吐氛氲。”唐·无可《兰》诗:“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清·黄景仁《初更后有携酒食至者》诗:“满堂酒气飘氛氲,一缕心烟起蓊勃。”

  (8)绮(qǐ):本义指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作“华丽,美丽”解。

  (9)袂(mèi):本义指衣袖。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10)双鬟(huán):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价。语本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 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首先,诗人从最显眼的色彩入笔,完全符合人的审美途径,容易引起共鸣,“绿叶青跗映丹萼, 与君裴回上金合。”这两句话,着重描绘色彩。诗中的色彩是鲜艳欲滴的,如:“绿叶”,“青跗”,“丹萼”。而且从“叶”,“跗”,“萼”,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赏花,目光逐渐上移。然而画不是静态的,一副色彩鲜艳华丽会动的画面。“映”字点出色彩的互衬互溶,暗示了花朵衬在绿叶里在风中摇曳。着这样的如梦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茱萸幕”指的是绘有茱萸或者插满茱萸的幕帘。色泽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经占尽优势。诗人再从动态上描述:“香飘”,“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领神会的。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动作,这些意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心神放松,神气宜然。敏锐的捕捉到香气和烂漫变换。

  看着色彩艳丽的落花,让人心情变得美好,于是将花丛的色泽实化为玳瑁筵,将花香说成是帘幕随风舞动而成。从而在神态和形态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内涵,达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种灵敏的诗性和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一样的,但是诗人的描绘则更为鲜艳华贵,具有孩童般的率真,更带有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诗中,作者都用的两个动词。若说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妆和舞则是彻彻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后内心激动恣意狂放的喜悦了。妆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整束衣冠,载歌载舞呢?

  落花落,落花随风飞舞,漫天的花瓣,在风中舞得缭乱,显现了千万种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幔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归不归? 满是疑问,其实早有了解答。 便如那岁岁荣枯的花,自有其归宿。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那花树一身香气,如那人,满襟的花瓣,一脸的春愁,令人陶醉。此时春已繁,繁到了极点,仿佛春花便要落尽。诗人便在这绚烂而忧伤的落花季节,与知已友人一起了结同心。

  创作背景

  十八岁的时候,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侍读。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这件事情对王勃的打击,就像满园怒放的花,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

  从此,王勃,便如一朵落花,开始了他坠落的姿态。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他替自己的命运愁苦。然而山岳,烟霞,早已是自古文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岂是说忘就能忘的么?

  王勃是傲的,因为一旦一件事情在某个人的心中变得神圣,又怎能容许别人轻易亵渎?王勃心中,那凛然不可侵的东西是什么?

  22岁时,因为“擅杀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

  王勃的父亲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令。

  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于是 他猛然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便有了这首落花之作。

  《落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3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译文

  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注释

  连理枝:两棵树连生在—起,枝叶交缠。诗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爱。

  催:催促。

  愿:希望。青帝:传说中的春神,主管春季节令。

  莫遣:不要让。点翠苔;指花瓣飘落,点缀在翠绿的苔藓之上。

  赏析

  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就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借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呼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有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真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

  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有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呼唤:“愿教青帝常为主,莫教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这种呼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溉,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基本区别。

  《落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4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译文

  落花落了下来,纷纷扰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绿色的叶子、青色的花萼映衬着红彤彤的花朵,伴随着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落花的影子轻拂过精心装饰过的台阶和精美的筵*,香气随风飘过人们舞馆门口插着茱萸华丽的帐幕。

  落花随风漫天飞舞,缤纷地飞入四周的帐幕中。

  落花的时候正是仲春时节,游春的人回来不回来啊?

  落花轻轻飘落,浓郁的香气围绕着高高的树木,

  当花落的时候春天已经很繁盛了,游春的人都顾全不完。

  华丽精美的楼阁,深绿色台榭让人觉得安静闲适,众多的美人来回穿梭其中。

  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人生顶点难以再次达到。

  但可以再次试着白天畅游落花之中,夜晚住宿于落花之间。

  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飘飞的院落里,楼台上飞翔着成双成对的朱鬟。

  注释

  (1)跗(fū ):花萼。南朝齐・沈约《郊居赋》“衔素蕊于青跗。”又如:跗萼(花萼与子房。亦指花朵);跗萼联芳(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2)萼(è):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如:萼跗(萼,花萼;跗,通“�蟆�,花萼房。比喻兄弟);萼绿君(茉莉花的别名)。

  (3)裴(péi ):长衣下垂的样子。

  (4)玳(dài)瑁(mào):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

  (5)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

  (6)茱(zhū )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7)氛(fēn)氲(yūn):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南朝梁・沉约《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白鹤吐氛氲。”唐・无可《兰》诗:“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清・黄景仁《初更后有携酒食至者》诗:“满堂酒气飘氛氲,一缕心烟起蓊勃。”

  (8)绮(qǐ):本义指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作“华丽,美丽”解。

  (9)袂(mèi):本义指衣袖。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10)双鬟(huán):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价。语本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o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o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o两鬟千万余”。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 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首先,诗人从最显眼的色彩入笔,完全符合人的审美途径,容易引起共鸣,“绿叶青跗映丹萼, 与君裴回上金合。”这两句话,着重描绘色彩。诗中的色彩是鲜艳欲滴的,如:“绿叶”,“青跗”,“丹萼”。而且从“叶”,“跗”,“萼”,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赏花,目光逐渐上移。然而画不是静态的,一副色彩鲜艳华丽会动的画面。“映”字点出色彩的互衬互溶,暗示了花朵衬在绿叶里在风中摇曳。着这样的如梦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茱萸幕”指的是绘有茱萸或者插满茱萸的幕帘。色泽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经占尽优势。诗人再从动态上描述:“香飘”,“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领神会的。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动作,这些意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心神放松,神气宜然。敏锐的捕捉到香气和烂漫变换。

  看着色彩艳丽的落花,让人心情变得美好,于是将花丛的色泽实化为玳瑁筵,将花香说成是帘幕随风舞动而成。从而在神态和形态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内涵,达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种灵敏的诗性和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一样的,但是诗人的描绘则更为鲜艳华贵,具有孩童般的率真,更带有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诗中,作者都用的两个动词。若说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妆和舞则是彻彻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后内心激动恣意狂放的喜悦了。妆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整束衣冠,载歌载舞呢?

  落花落,落花随风飞舞,漫天的花瓣,在风中舞得缭乱,显现了千万种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幔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归不归? 满是疑问,其实早有了解答。 便如那岁岁荣枯的花,自有其归宿。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那花树一身香气,如那人,满襟的花瓣,一脸的春愁,令人陶醉。此时春已繁,繁到了极点,仿佛春花便要落尽。诗人便在这绚烂而忧伤的落花季节,与知已友人一起了结同心。

  创作背景

  十八岁的时候,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侍读。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这件事情对王勃的打击,就像满园怒放的花,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

  从此,王勃,便如一朵落花,开始了他坠落的姿态。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他替自己的命运愁苦。然而山岳,烟霞,早已是自古文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岂是说忘就能忘的么?

  王勃是傲的,因为一旦一件事情在某个人的心中变得神圣,又怎能容许别人轻易亵渎?王勃心中,那凛然不可侵的东西是什么?

  22岁时,因为“擅杀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

  王勃的父亲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令。

  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于是 他猛然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便有了这首落花之作。

  《落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5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译文

  落花落了下来,纷纷扰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绿色的叶子、青色的花萼映衬着红彤彤的花朵,伴随着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落花的影子轻拂过精心装饰过的台阶和精美的筵*,香气随风飘过人们舞馆门口插着茱萸华丽的帐幕。

  落花随风漫天飞舞,缤纷地飞入四周的帐幕中。

  落花的时候正是仲春时节,游春的人回来不回来啊?

  落花轻轻飘落,浓郁的香气围绕着高高的树木,

  当花落的时候春天已经很繁盛了,游春的人都顾全不完。

  华丽精美的楼阁,深绿色台榭让人觉得安静闲适,众多的美人来回穿梭其中。

  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人生顶点难以再次达到。

  但可以再次试着白天畅游落花之中,夜晚住宿于落花之间。

  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飘飞的院落里,楼台上飞翔着成双成对的朱鬟。

  注释

  (1)跗(fū ):花萼。南朝齐·沈约《郊居赋》“衔素蕊于青跗。”又如:跗萼(花萼与子房。亦指花朵);跗萼联芳(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2)萼(è):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如:萼跗(萼,花萼;跗,通“栿”,花萼房。比喻兄弟);萼绿君(茉莉花的别名)。

  (3)裴(péi ):长衣下垂的样子。

  (4)玳(dài)瑁(mào):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

  (5)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

  (6)茱(zhū )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7)氛(fēn)氲(yūn):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南朝梁·沉约《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白鹤吐氛氲。”唐·无可《兰》诗:“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清·黄景仁《初更后有携酒食至者》诗:“满堂酒气飘氛氲,一缕心烟起蓊勃。”

  (8)绮(qǐ):本义指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作“华丽,美丽”解。

  (9)袂(mèi):本义指衣袖。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10)双鬟(huán):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价。语本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 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首先,诗人从最显眼的色彩入笔,完全符合人的审美途径,容易引起共鸣,“绿叶青跗映丹萼, 与君裴回上金合。”这两句话,着重描绘色彩。诗中的色彩是鲜艳欲滴的,如:“绿叶”,“青跗”,“丹萼”。而且从“叶”,“跗”,“萼”,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赏花,目光逐渐上移。然而画不是静态的,一副色彩鲜艳华丽会动的画面。“映”字点出色彩的互衬互溶,暗示了花朵衬在绿叶里在风中摇曳。着这样的如梦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茱萸幕”指的是绘有茱萸或者插满茱萸的幕帘。色泽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经占尽优势。诗人再从动态上描述:“香飘”,“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领神会的。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动作,这些意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心神放松,神气宜然。敏锐的捕捉到香气和烂漫变换。

  看着色彩艳丽的落花,让人心情变得美好,于是将花丛的色泽实化为玳瑁筵,将花香说成是帘幕随风舞动而成。从而在神态和形态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内涵,达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种灵敏的诗性和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一样的,但是诗人的描绘则更为鲜艳华贵,具有孩童般的率真,更带有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诗中,作者都用的两个动词。若说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妆和舞则是彻彻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后内心激动恣意狂放的喜悦了。妆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整束衣冠,载歌载舞呢?

  落花落,落花随风飞舞,漫天的花瓣,在风中舞得缭乱,显现了千万种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幔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归不归? 满是疑问,其实早有了解答。 便如那岁岁荣枯的花,自有其归宿。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那花树一身香气,如那人,满襟的花瓣,一脸的春愁,令人陶醉。此时春已繁,繁到了极点,仿佛春花便要落尽。诗人便在这绚烂而忧伤的落花季节,与知已友人一起了结同心。

  创作背景

  十八岁的时候,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侍读。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这件事情对王勃的打击,就像满园怒放的花,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

  从此,王勃,便如一朵落花,开始了他坠落的姿态。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他替自己的命运愁苦。然而山岳,烟霞,早已是自古文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岂是说忘就能忘的么?

  王勃是傲的,因为一旦一件事情在某个人的心中变得神圣,又怎能容许别人轻易亵渎?王勃心中,那凛然不可侵的东西是什么?

  22岁时,因为“擅杀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

  王勃的父亲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令。

  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于是 他猛然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便有了这首落花之作。


谒金门·风丝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8)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集灵台·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译文:

  注解

  1、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2、*明:天刚亮时。

  韵译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

  大清早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只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

  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注释:

  注解

  1、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2、*明:天刚亮时。

  韵译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

  大清早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只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

  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赏析:

  这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姊,嫁给裴家,是当时名声极坏的人。她并非“后妃”,却“承主恩”,而且“骑马入宫”“朝至尊”。自恃美艳,不施脂粉,足见她的轻佻,也可见玄宗的昏庸。这两首诗语言颇为含蓄,看似是褒,实则是贬,讽刺深刻,入木三分。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译文

  旭日光辉斜照华清宫旁的集灵台,

  树上红花一朵朵地迎着朝露绽开。

  昨夜玄宗刚在这里为杨玉环授?,

  太真满面笑容地进入珠帘受宠来。

  注释

  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

  上皇:指唐玄宗。第二首亦载《杜工部集》。

  赏析:

  两首诗一写贵妃,一写她的三姊,都是以写实来侧面讽喻玄宗。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集灵台》诗共两首,这是第二首。集灵台在骊山之上,为祀神之所。

  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杨氏一门皆受封爵。据《旧唐书·杨贵妃传》所载,其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这首诗通过虢国夫人朝见唐玄宗的描写,讥讽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和杨氏专宠的气焰。

  首句中“承主恩”三字已暗示讽意。因为虢国夫人并非玄宗嫔妃,居然“承主恩”,实为不正常之怪事。第二句“*明骑马入宫门”,是对“承主恩”的具体描绘。“*明”是天已大亮之时,此刻本非朝见皇帝的时辰,虢国夫人却能上朝,不是皇帝特宠,哪得如此;宫门乃是禁地,岂是骑马之所在,虢国夫人却能骑马而入,不是皇帝特准,又哪能如此!因此,“*明骑马入宫门”,看似*淡的叙述语气,却耐人寻味。*明之时,宫门禁苑的骑马之举,是多么异乎寻常地违背朝廷常规,虢国夫人和玄宗的荒唐也就不言而自明了。第三句“却嫌脂粉污颜色”,笔锋突然转到虢国夫人的容貌上来了。脂粉本是使妇女更增美色的化妆品,而虢国夫人“却嫌脂粉”,岂非又是怪事?一查,据《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衒美艳,常素面朝天。”原来她自信自己天然美色胜似脂粉妆饰,也正是为了在皇帝面前衒耀争宠,这与以浓妆艳抹取悦于君王实为异曲同工。第四句“淡扫蛾眉朝至尊”是“却嫌脂粉污颜色”的结果。“朝至尊”与一、二两句相呼应,又坐实到朝见上来。三、四两句从字面上看,纯系夸耀虢国夫人超乎常人的美色。但是透过“却嫌脂粉”的“淡扫蛾眉”,含而不露地勾画出了虢国夫人那轻佻风骚、刻意承欢的形象。尤其是这一形象与“至尊”这个堂皇的名号相连,使人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唐永德)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3

  集灵台

  【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古诗简介

  《集灵台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明扬暗抑的手法嘲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姐妹。第一首诗讽刺杨贵妃的轻薄,写杨贵妃得宠有如红花迎霞盛开,授箓为女道士后又被纳为贵妃;第二首诗通过对虢国夫人觐见唐玄宗时情景的描写,讽刺了二人间的暧昧关系及杨氏独占宠爱的嚣张气焰。

  翻译/译文

  【其一】

  灿烂的阳光斜照着集灵台,绿树红花沐浴着晓露盛开。

  昨夜玄宗皇帝新授予道箓,女道徒太真含笑走进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讨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注释

  ⑴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是祭祀求仙之所。灵:一作“虚”。

  ⑵上皇:指唐玄宗。箓:道教的灵文秘言。

  ⑶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⑷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⑸*明:天刚亮时。

  ⑹至尊:最尊贵的位置,特指皇位。

  赏析/鉴赏

  这两首诗是讽刺杨玉环姊妹的专宠。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太真有姊三人,皆有才貌,并封国夫人,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第一首讽唐玄宗夺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为己有的丑事。杨玉环原系唐玄宗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为女官,号太真,后来大加宠幸,进而册封为贵妃。首句说,旭日的光辉斜照着集灵台。集灵台是清静祀神所在,诗人指出玄宗不该在这里行道教授给秘文仪式。次句说,娇艳的花朵迎着晨露含苞开放,描写了华清宫周围美丽的景色,也是暗喻杨玉环的得宠。后两句说,昨夜唐玄宗新授道箓,集灵台又多了一位新道徒,只见微笑的太真仪态万方地走入帘来。这里指出贵妃在这时“含笑”入内,自愿为女道士,与唐玄宗配合默契,用假象掩人耳目,足见其轻薄风骚。

  第二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传说玄宗和虢国夫人间有暧昧关系。诗的首句开门见山,揭出一篇主旨。“承主恩”三字,似羡似讽,已将虢国夫人置于宠妃地位。以下即具体叙写“承主恩”的虢国夫人如何恃宠献媚的情状。但作者不去罗列铺叙他们之间的种种暖昧情事,而是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的情形,以一斑窥全豹。第二句“*明骑马入宫门”,表面上像是泛泛叙事,实际上却是生动的细节描写。*明时分,百官朝见皇帝的仪式已经结束,虢国夫人本来就不是官员,却要入宫朝见,而且是“骑马”直入,这正显示出虢国夫人享有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而且像这样如入无人之地似的进入宫廷在她已经是家常便饭。宫禁的森严,朝廷的礼仪于她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虢国夫人的恃宠骄纵之态,也从侧面透露了玄宗的特殊宠幸和他们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三四两句又进一步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时的妆饰。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这记载很可能本自张祜这首诗,但“自炫美艳”四字倒是十分准确地道出了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真实意图和心理状态。表面上看,虢国此举似乎表明她和那些浓妆艳抹、献媚邀宠的嫔妃、宫眷不同,不屑于与这些庸俗者为伍,实际上她之所以“淡扫蛾眉”却是因为怕脂粉污损了自己本来的天姿国色,以致出众的容貌达不到出众的效果,反而不为“至尊”所特别垂青。对她来说,不施脂粉、淡扫蛾眉乃是一种不妆饰的妆饰,一种比浓妆艳抹更加着意的献媚邀宠的举动。这个典型细节,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虢国夫人自诩美貌、刻意邀宠,但又极力加以掩饰的心理,揭示了这位贵妇人工于心计的性格和内在的轻佻,写得非常有个性。诗人描写这个人物,并没有明显的`贬抑和讽刺,只是选取意味深长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加以叙写。其态度似乎相当客观,但内里却包含着入骨的讽刺。这种婉而多讽的写法,艺术效果往往比直露的冷嘲热讽更加入木三分。诗的深层,隐藏着对唐玄宗这位好色的“至尊”更为委婉的讽刺。虢国夫人的“承主恩”,不光是由于她的外戚身分,而且更由于她的“颜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虢国的骑马入宫,不仅显示了她所受到的殊宠,而且暗透出她出入宫禁的频繁和不受约束;“淡扫蛾眉”而“朝至尊”,更把这位“占了情场,误了朝纲”的“至尊”所喜爱关注的东西和盘托出了。这首诗实际上是咏史诗和宫词的结合。王建的宫词,多写宫廷日常生活琐事,此篇在题材范围及细节描写方面类似这种宫词,但所咏的却是天宝年间的史事,而且带有讽戒意味,在这点上又接*咏史诗。这一类诗,在张祜诗集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在诗歌体制上是一种创造。它们不但描写细节,而且大多具有一定情节性,所歌咏的又多为宫廷生活的一些遗闻佚事。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这类作品很浓厚的小说气意味。

  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集灵台·其二

  唐代: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译文: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只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注释:

  虢(guó)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明:天刚亮时。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赏析:

  这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姊,嫁给裴家,是当时名声极坏的人。她并非“后妃”,却“承主恩”,而且“骑马入宫”“朝至尊”。自恃美艳,不施脂粉,足见她的轻佻,也可见玄宗的昏庸。这两首诗语言颇为含蓄,看似是褒,实则是贬,讽刺深刻,入木三分。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5

  集灵台

  【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古诗简介

  《集灵台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明扬暗抑的手法嘲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姐妹。第一首诗讽刺杨贵妃的轻薄,写杨贵妃得宠有如红花迎霞盛开,授箓为女道士后又被纳为贵妃;第二首诗通过对虢国夫人觐见唐玄宗时情景的描写,讽刺了二人间的暧昧关系及杨氏独占宠爱的嚣张气焰。

  翻译/译文

  【其一】

  灿烂的阳光斜照着集灵台,绿树红花沐浴着晓露盛开。

  昨夜玄宗皇帝新授予道箓,女道徒太真含笑走进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讨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注释

  ⑴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是祭祀求仙之所。灵:一作“虚”。

  ⑵上皇:指唐玄宗。箓:道教的灵文秘言。

  ⑶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⑷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⑸*明:天刚亮时。

  ⑹至尊:最尊贵的位置,特指皇位。

  赏析/鉴赏

  这两首诗是讽刺杨玉环姊妹的专宠。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太真有姊三人,皆有才貌,并封国夫人,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第一首讽唐玄宗夺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为己有的丑事。杨玉环原系唐玄宗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为女官,号太真,后来大加宠幸,进而册封为贵妃。首句说,旭日的光辉斜照着集灵台。集灵台是清静祀神所在,诗人指出玄宗不该在这里行道教授给秘文仪式。次句说,娇艳的花朵迎着晨露含苞开放,描写了华清宫周围美丽的景色,也是暗喻杨玉环的得宠。后两句说,昨夜唐玄宗新授道箓,集灵台又多了一位新道徒,只见微笑的太真仪态万方地走入帘来。这里指出贵妃在这时“含笑”入内,自愿为女道士,与唐玄宗配合默契,用假象掩人耳目,足见其轻薄风骚。

  第二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传说玄宗和虢国夫人间有暧昧关系。诗的首句开门见山,揭出一篇主旨。“承主恩”三字,似羡似讽,已将虢国夫人置于宠妃地位。以下即具体叙写“承主恩”的虢国夫人如何恃宠献媚的`情状。但作者不去罗列铺叙他们之间的种种暖昧情事,而是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的情形,以一斑窥全豹。第二句“*明骑马入宫门”,表面上像是泛泛叙事,实际上却是生动的细节描写。*明时分,百官朝见皇帝的仪式已经结束,虢国夫人本来就不是官员,却要入宫朝见,而且是“骑马”直入,这正显示出虢国夫人享有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而且像这样如入无人之地似的进入宫廷在她已经是家常便饭。宫禁的森严,朝廷的礼仪于她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虢国夫人的恃宠骄纵之态,也从侧面透露了玄宗的特殊宠幸和他们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三四两句又进一步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时的妆饰。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这记载很可能本自张祜这首诗,但“自炫美艳”四字倒是十分准确地道出了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真实意图和心理状态。表面上看,虢国此举似乎表明她和那些浓妆艳抹、献媚邀宠的嫔妃、宫眷不同,不屑于与这些庸俗者为伍,实际上她之所以“淡扫蛾眉”却是因为怕脂粉污损了自己本来的天姿国色,以致出众的容貌达不到出众的效果,反而不为“至尊”所特别垂青。对她来说,不施脂粉、淡扫蛾眉乃是一种不妆饰的妆饰,一种比浓妆艳抹更加着意的献媚邀宠的举动。这个典型细节,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虢国夫人自诩美貌、刻意邀宠,但又极力加以掩饰的心理,揭示了这位贵妇人工于心计的性格和内在的轻佻,写得非常有个性。诗人描写这个人物,并没有明显的贬抑和讽刺,只是选取意味深长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加以叙写。其态度似乎相当客观,但内里却包含着入骨的讽刺。这种婉而多讽的写法,艺术效果往往比直露的冷嘲热讽更加入木三分。诗的深层,隐藏着对唐玄宗这位好色的“至尊”更为委婉的讽刺。虢国夫人的“承主恩”,不光是由于她的外戚身分,而且更由于她的“颜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虢国的骑马入宫,不仅显示了她所受到的殊宠,而且暗透出她出入宫禁的频繁和不受约束;“淡扫蛾眉”而“朝至尊”,更把这位“占了情场,误了朝纲”的“至尊”所喜爱关注的东西和盘托出了。这首诗实际上是咏史诗和宫词的结合。王建的宫词,多写宫廷日常生活琐事,此篇在题材范围及细节描写方面类似这种宫词,但所咏的却是天宝年间的史事,而且带有讽戒意味,在这点上又接*咏史诗。这一类诗,在张祜诗集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在诗歌体制上是一种创造。它们不但描写细节,而且大多具有一定情节性,所歌咏的又多为宫廷生活的一些遗闻佚事。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这类作品很浓厚的小说气意味。

  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相关词条